民商法

2024-07-13

民商法(精选十篇)

民商法 篇1

一、民商法的研究方式

(一) 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来研究各种民事法律规范, 深入探讨它们如何构成法理, 并且各种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方法产生的比较早, 在民商法诞生的最初, 该方法就存在了。虽然产生的比较久, 但是, 使用的范围却比较广泛,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民商法是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负责调整主体之间平等、公正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人们在使用民商法的同时, 也就产生了最初的研究方式, 即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主要就是用来研究民商法的具体内容以及其构成, 并且如何通过这些方法实现其“公平”“正义”。在使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民商法的时候, 主要遵循的思路包括两方面。第一, 要研究民商法中的各种规范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 并对其进行考察。第二, 要对民商法中各种规范原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通过这种研究思路, 人们可以认识到民商法中的单一规范的价值, 以及各规范之间的法律价值, 可以实现各个法律规范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制约。这也就是规范研究方法能够达到的重要的目的。

(二)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就是在研究民商法的时候, 采用实证的研究方式。该方法不仅仅考察民商法的各种规范是否符合“公平”“正义”, 更重要的是, 从社会的角度, 实践的角度考察其是否符合民众的评价准则。使用该方法对民商法进行研究, 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并且应用的范围更广阔。研究时, 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立法者的意识, 而是社会人对于民商法中各种规范制度的评价, 具体的说, 就是考察社会人对立法者关于制定民商法的期望, 以及民商法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评价。除此以外, 还会考察民商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 并对其具体的实践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因为民商法还是为社会人服务的, 所以, 社会人对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实证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使用实证法研究民商法时, 要进行实地的考察, 因此, 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和统计, 在进行调查时, 要特别注意使用的调查方法, 只有使调查结果更加的科学与准确, 才能使研究的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总之, 实证研究方法对于民商法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

(三) 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主要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 对民商法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念。它认为, 民商法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物, 也就是说, 民商法中存在的各种制度, 是国家用来维护其政治统治地位的主要体现。该方法遵循的理念就是, 民商法中各项规范体现出的“公平”“正义”不是一般的公平、正义, 而是阶级的公平、正义。而其他的研究方法没有阐释民商法中的这种阶级性, 也可以说是统治者们有意识的将这种阶级性隐藏起来。而使用阶级分析法研究民商法时, 就是将民商法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中, 从制定法律的阶级出发, 分析了立法者的阶级属性, 并且分析了民商法对阶级斗争的影响, 这样就能够真正的确定民商法的本质。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民商法进行定性的研究, 它揭示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剥削性的这一本质。但是, 该方法却没有对民商法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与前文提到的两种方法是具有本质的不同的, 它主要用来评价民商法的制度的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民商法的研究, 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方法, 而是发展出其他的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在研究上与阶级分析法具有相似之处, 它们的研究结果多注重于对法律制度的分析, 而缺少对其规范的研究。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显然没有前两种方法的范围广阔, 尤其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很小。

(四) 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分析法主要是从民商法的立法和司法的成本的角度考虑, 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一种新发展的对法学的研究方法, 对民商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民商法本身就是一种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 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就是法律的经济成本。而上述的研究方法更多注重的是民商法的“公平”“正义”, 而忽略了它的成本。但事实上, 民商法在实施的过程中, 必然要产生经济成本, 所以, 在评价其实施效果的同时, 也应该权衡效果与经济成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通过经济分析法, 我们可以研究出民商法在贯彻实施时, 最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能够达到最佳的效益。因此, 经济分析法在民商法的完善的过程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民商法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研究民商法时主要采用的就是以上四种研究方式, 而在实际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使用最多的是阶级分析法。因此, 对于民商法的研究, 多还停留在对其制度的研究, 而不是对民商法具体规范的研究。这样就导致对于民商法的研究, 缺乏技术性的规范指导, 只是阐释了社会主义对于法律的优越性。也就是说, 过多了分析了民商法的阶级性, 对其规范以及制度的探讨, 却少之又少。这样就有悖于法学专业的研究, 而侧重于政治层面的研究。

而对于法律的研究, 还是应该专注于对其规范和制度的分析研究。所以, 我国在对民商法的研究中, 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的。民商法的研究者们缺乏对实证研究法和经济研究法的深入研究, 这造成在现代经济市场的条件下, 对民商法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民商法主要是用来服务社会的, 过分的专注于对其阶级性的研究, 缺乏现实的研究意义。并且, 只是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不能够促进现代民商法的研究和发展进步。因此, 对其实证效果的研究以及经济成本的分析, 才是研究的重点。而由于研究的落后, 使得社会中的很多人缺乏民商法的常识, 这严重影响了民商法的发展, 也对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 在对民商法进行研究时, 要抛弃那些阶级的观念, 而更加注重规范和制度的研究, 使其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推动民商法发展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商法的发展, 我们需要结合实证研究、经济分析的方法, 并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出发, 对其法律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以提高其实施的效果。

首先, 要对民商法规范的设计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完善其立法的基本素材。在民商法的体系中, 各项规范制度是其基本的法律素材。因此, 要完善民商法的立法,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其规范的设计规则。根据这些设计规则进行立法, 才能提高我国法律规范的水平。其次, 在对每一项规范进行设计时, 必须要具有其自身的规则。例如, 在对民商法的每一项规范进行设计时, 必须要包含假定、处理、制裁这三方面的内容。否则, 制定的民商法就是无效的。再次, 要对民商法各项规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使我国民商法的各种制度更加完善。民商法的各项规范与制度之间都是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的, 它们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因此, 在设计规范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能存在相互矛盾的规范, 各项规范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例如, 在现行的民商法中, 就存在由于照顾部门之间的利益, 而使法律内的制度不协调的现象, 其中不动产法的登记制度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 需要研究这些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样, 才能不断的完善民商法的立法进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对于民商法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具体的研究中, 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为了使民商法更加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我们需要更深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还要采纳民众的法律意识取向, 在立法时, 充分尊重实事求是的理念, 从而达到完善民商法的目的。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才能促进民商法的发展进步。

摘要:简要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法的四种研究方式, 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善, 以顺应现代经济市场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民商法,规范研究,经济分析,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民商法方向论文 篇2

摘要:在传统的商法和民法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法律体系,随着几年来改革和发展的进行,在民法和商法的管理上逐渐的出现了合并统一发展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做好相关的分析,以便更进一步的研究二者之间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同时结合民商法运行中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法;商法;统一;发展方向;分析

一、对于民法和商法之间的关系探讨

在当前情况下,做好各种法律关系之间的分析和探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对于不同的法律来说,其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整个法律体系的构成当中,他们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民法来说,它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法从传统到现代,是紧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但总的来说它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于商法来说,它主要的就是用来调节市场经济下一些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和条例,是对于商事活动的一种管理,通过商法的相关规范,从而实现市场秩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相关商业行为的科学性和有序性。

我们知道,商法是从民法中脱离出来的,是产生于民法当中并实现相关发展的,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法律体系。所以,二者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其中具有相同的理念,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都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其中有着广发的联系,总的来说,民法是基本法而商法则是特别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最佳的表述为:民法是基本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于民法和商法来说,它们都是用来调解民事或者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商法是民法调整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民法调整的相关民事行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商业经营的行为。第二,在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思想上,二者有着相同的地方,因为对于商法来说,它是从民法当中发展起来的,在这方面有着相对广泛的规定。第三,民法中有着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对于这些基本制度来说,它也是商法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依据。而且在民法当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基本制度都是适用于商法的,如法律行为、代理制度等。然而,对于民法和商法来说,他们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对于民法来说,他虽然具有相对广泛的概括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它并不能指导一切,二者在一些法律规范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其中在主体、调整的范围上都是要有所不同的。

二、民商合一的法律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民商法的发展来说,虽然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但是二者之间在一些基本的理念和制度上是共同的,它们之间的独立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的经营活动已经渗透到日常民事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很多的民事行为当中也存在着广泛的商业经营活动。对于过去的一些商人所利用的制度,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行为当中,实现了为全社会所利用的情况,这样一来,如何更好的界定民法和商法的界限也就显得尤为困难,在民法和商法分立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相应的弊端。而且对于民法和商法来说,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种活动之间越来越紧密,要想实现他们之间的准确区别和划分是相当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对于民商分立来说,在其相关的立法体系中,对于一些区分的标准和规定本身也没有很好的、相对明确的规定,而且这种相对模糊的界定也给现实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在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很好的民法和商法独立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在这种分离的过程中也不利于具体的执法,因为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二者的管理范围存在着交叉的现象,单纯的独立会给具体的执法造成不便,同时这种分离也使得相关的管理变得僵化,不具备灵活性。相对之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实现“民商法合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进步的大趋势。通过有效的统一与合并之后,我们也就使得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完整,其中民法可以对商法进行相关的指导,它作为一个基本法,可以使得商法更加完善,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制约着商法,同时,商法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别法进行相关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一来,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因为关系界定的问题而导致相互的推诿。在这个过程中,商法可以在民法的范围内积极的寻找它的概念、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基本表述形式。如此一来我们也就可以很好的保证民法的稳定性和原则性,商法也具有自身的灵活性和具体性。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统一,也就使得我们的立法体制更加完整,避免因为一些案件的处理造成民事法院和商事法院在司法管辖上的争议,这对于促进现实法律规范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商品交易和管理上也要求有统一的法律体系来进行管理,在这方面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促使了民法和商法的合一,对于民法和商法的合一来说,它也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这是整个法律体系发展的未来方向和一个基本的趋势所在,所以相关的法律管理部门就要顺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相关的改革和调整,以促使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和管理服务。(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民商法系)

参考文献:

[1] 刘建成 关于民商法合一的相关分析和探讨[J] 商业经济,,7

[2] 朱江兵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商法的合一[J] 法律资讯,,8

浅谈民商法信用原则 篇3

关键词:民商法;原则;信用

一、民商法信用的主体与客体

信用体系包括繁杂的内容以及对象,为了更明确划分信用内容、引进更多主体参与其中,就要科学合理地界定信用主体,一旦信用主体进行法律界定,信用就被纳入到民商法中并直接关切到后期信用主体在法律上所承担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以企业、政府、个人三个信用主体来划分主体和客体是与社会经济运行相适应的。

1.个人信用

经济社会里,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成为社会个体身份的重要标识。商家和金融机构鼓励消费者提前、透支消费,通过约定以财物的形式并规定期限的偿还方式,对消费者设置了严密的信用系统,这是当前商家、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个人信用体系最先在欧美地区如美国等一些国家实施,曾一度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不仅化解了社会消费供求矛盾的危机,也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平均消费能力和水平。在我国,该体系自引进后就发展迅猛,但是整体还不完善,该体系所涉及的个人信用问题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制建设才是完善体系的最好选择。

2.企业信用

企业通过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在社会经济拥有奠基性的作用和地位,企业作为民商事主体的法人,理应享有相应的信用权利并承担对等的义务。依法设立的企业在相关法律中所参与的主要是民事和商业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具备独自负责债权和债务的能力,当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从事关联交易时,企业是有信用权利的,相应而言,交易活动是双向的,企业也有责任维护合作者等其他人的权利,以此,企业才能最终确立其信用主体的身份。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后,可以享受法律规定的相应权利,企业通过将明晰股东及公司的产权,保证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实施,来为企业财产增值,这样,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最终将转换为钱,转化为社会财富。

3.政府信用

一个国家的信用是该国在国际社会、在人民心中形象和信念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根据该国政府的行为来判定,一般是指以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对社会所承诺支付的信用情况,比如公债就是政府通过国家债券形式向社会筹集财务和货币并在限定日期内按照约定利润比例偿还债务的工作。政府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构的指导和参与者,政府信用也影响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政府信用建设是国家信用体系的关键部分,是规范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前提。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

1.未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我国法学界还未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甚至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都还未形成统一。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大致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内涵和外延存在四种不同观念,即“语义说”、“条款说”、“立法者意志说”和“双重功能说”。语义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参与者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该遵守信用,不进行任何欺诈的要求。条款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外延虽然并未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它仍然是应强制遵循的一般条款,它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应对复杂的案情的审判,也可成为民事活动的参与者进行正确合法的民事活动的指导原则。

2.诚实信用原则的序位滞后

在私法领域,诚实信用原则已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已经成为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在私法领域(如债权法和特权法)中均有其体系,但在序位上,诚实信用原则的序位相当滞后。如民法通则第四条中确定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但诚实信用原则却排在平等原则、自愿原则以及公平原则之后,这与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最高行为准则”和“帝王条款”的地位是很不相衬的,严重滞后。

三、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1.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的信用体系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发展处于重要的位置,所以要想对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进行完善,首先需要从个人的信用体系来建立、首先需要对社会当中的个人权利进行分析,并且民商法中的每条规定都需要从个人信用的方面进行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利益中的渠道也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针对于我国公民中的个人信用资料的保护状况上来看,我国还没有真正的达到保护隐私的一种状态,无论是个人的收入支出情况,还是个人家庭内的生活状况都是需要对其隐私采取保护的措施的。

要想彻底的解决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对个人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当事人对于个人信息的沟通方式和时间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对于个人信息在交易的过程中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同样也需要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另外,我国公民应有权利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修改,进而达到杜绝个人信息泄露以及被他们修改的现象发生。同时还需要将救济途径也归纳到个人信用体系的权利当中,并对于资料收集人对个人信息的不法利用制定惩处的法律法规。

2.加强公司的信用建设

不得不承认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了限制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公司的信用建设则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信用建设的前提是经济市场中的主体不能够对权利与义务进行违反,除此之外还需要符合民商法中的规定。无论是公司的利益相关人员还是公司中的债权人都对公司的信用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评判公司信用的过程中,实际承担的债务水平以及自身义务的履行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说有必要在民商法的参与下对公司中的内部人员的人格进动态的资产和静态的资本组成了“资”的全部,使得公司信用需要“资”来进行巩固。

四、结语

总之,通过对民商法中信用原则分析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但是经过对主体、企业与个人和政府之间联合治理之后会变得逐渐完善。民商法的信用原则保证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处于法律中的核心位置,所以对信用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对于社会中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卜刚.民商法信用原则及其完善初探[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6):137.

[2]刘忠强.试析民商法信用原则的体现[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23):116.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分析 篇4

一、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民商法的关系

法律的价值取向强调法律的应然状态, 也就是良法, 这种状态的产生要和形成这部法律阶级代表的利益保持一致, 并且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民法与商法在法律的产生、立法依据和司法部门上遵循多种基本原则, 比如, 民法在法律上强调更多的是平等原则、司法自治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等, 商法强调公平交易原则、交易明确原则、交易明确等等, 民商法的法律原则为法律制定规范, 而具体详细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原则。以互相影响和效益高低可以得出价值取向高于法律原则, 在法律效力上对两种进行详细的界定, 这是从民商法基本原则中进行窥探得知的。

二、民商法在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

民商法所包含的民法与商法属于不同部门法律, 因此在法律上存在许多不同的划分标准, 从法学界的观点看, 不同部门法由于调整对象差异成为不同部门法的划分标准。民法调整对象是基于平等主体之间所存在的财产联系与身份联系, 商法调整对象是现代经济竞争大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关系, 即商业上的合作、交流等关系。因为两者处于不同的部门价值两者调整对象也不同, 所以民法与商法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许多不相同的地方。

民法作为基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对象, 因此在其价值取向上也更强调一种公平公正的原则, 也就是当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则与公平原则发生冲突时, 民法会首先选择公平的原则, 这是民法在处理民事问题是其原则的排名, 也就是民法的价值取向。虽然许多其他的原则也同样遵守公平原则, 但是不同法律对公平的追求并不相同。

法律上的公平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就是立法者与裁判者在民事诉讼与司法过程要尽量维护民事主体, 达到利益平衡的状态, 实现公平; 第二是民事主体要按社会公众一致认同的公平理念进行民事活动, 以保证当事人始终处于利益平衡状态。公平原则相比其他原则而言有更好的概括性, 因此在实际实践时要结合其他原则来实现, 例如借助平等互利原则与私法自治的原则来实现概括。经济公平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配额问题, 但是这是在一种比较纯洁状态下实现的利益公平, 然而即便这样, 民法公平也更重视人的感受; 而商法因为其价值取向更倾向于效率, 当商法中的效率原则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时, 效率原则是有限考虑的, 由此可以看出民法与商法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很大差异, 这也是民法与商法在立法上的不同缘由, 体现了作为民法与商法两种不同部门法的不同价值取向, 使得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商法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是保证社会主体宏观经济调控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 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实施民商法,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调整基于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进行规范, 调整商品交易行为,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 因此, 在实际中,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应做到以下几点:

( 一) 市场经济中对平等与公平的保护

个体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多, 且往往处于下层, 并且其利益很容易受到伤害, 民商法应该强调个体平等以及对公平的保护, 发挥其中民法与商法不同的价值取向, 重视个体的心理感受, 重视平等, 也即个体的主观意念认同的平等, 完善个体的救济, 充分保护个体的公平与平等。

( 二) 强调兼顾、和谐

商法在法律原则上强调效率并且同时强调公平, 而民法在强调公平上还强调其他一些基本的原则, 因此民法与商法都没有纯粹的强调一种原则, 而是追求一种兼顾、和谐的理念,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价值, 可以使用一味的强调来满足法律公平理念, 法律的任何一种原则只有在兼顾了其他原则才能在现实中具备更大作用, 这些也成为法律价值排序的依据, 正是因为法律价值的这种兼顾, 能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达到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使民商法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做出改变, 因此法律工作人员要分析民法与商法在现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来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 使民商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延.浅析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3 (01) .

关于民商法的论文 篇5

关键字民商法学 物权法 今世民法

中图分类号:D91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054-01

一、物权法

物权法中所说到的对等保护准则充分表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准则和我国物权法的特征。根据我国的宪法规矩,物权法中的对等保护准则是遵循着我国的宪法,一起也是契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有的专家以为物权法的提出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开展,在实施这个法定的一起还应有一些弥补的办法来缓冲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弊端,本来这也是物权法准则的一种明智挑选。

我国的物权法特征即是确立了不一样类型的所有权。有专家指出,保护国有财产关键是要处理国家的所有权疑问、监督疑问和国家内部疑问,可是这些都不在物权法的办理规模以内,是需求独自对它们进行立法的。团体土地所有权准则改革疑问的方针,是进步所有权主体的独立性和进步土地的价值适用方式以及逐步完成别离农人具有土地的权力和农人的居民身份。只要把这些作为条件才干准确的理解我国的《物权法》准则,尤其是国家所有权和团体所有权的知道。

有关担保物权方面要比对物权法中的新设准则投入了较多的研讨。我国《物权法》中的典当的规矩,要联系我国的国情而且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拟定相应的配套办法,清晰典当规模和典当联系。有关动产的担保物要扩展其规模,有关挂号的内容尽量简化;在竞赛动产担保物的时分选用“先公示者优先”的顺序准则;一起也要引入自救系统。

二、侵权法

侵权法现已开端在立法机关运作,可是专家们仍是以为应当设计债法总则,来保护债法系统的完好。当今社会,侵权法的添补危害反射了传统侵权法的防止功用。传统的侵权法理论,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布景下,其以差错为东西现已出现了缺乏。一些专家以为行政法规不该当规矩详细的侵权职责,而有的专家则以为要表现确保财产权侵权职责准则,这是我国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佳结果。

2007年的学术研讨中,首要是细化了侵权职责构成要件,有关这么方面的论文仅在中心期刊上的宣布,就到达数十篇。其间对侵权职责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进行了定位,划定了其自由空间,和正当权力。一起比方人身危害补偿和逝世补偿等一些抢手话题得到了许多喜爱。有人以为逝世补偿不是对生命体本身的补偿,它是对因危害了生命的一起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补偿,而且建议我国对逝世补偿中不该当有定额的补偿方式,应当对逝世补偿进行细致单个的核算。有关的剖析有许多,比方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职责的商业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职责强行险和民事补偿联系的评论;关于高空抛物侵权案子的不明侵权人及连带职责的解释等等。

三、合同法

我国的一些研讨人员以为,未生效的合同有多种多样的,不一样的合同要不一样的对待。比方能够把任何人都可建议合同无效的改成合同当事人或是好坏联系人。我国的合同效能准则,现已越来越表现本来际效能,一起也越来越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咱们鼓舞买卖准则落到实处,缩小无效规模,使其效能方式多元化,越来越趋于完善。

研讨指出,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的失衡,是因为免责事由规矩的过于狭隘,实行准则不完善,使得一致构成要件逐步不见。虽然各自成了系统,但差错和客观职责系统也是适用于法令系统的,当一个完好的客观职责系统或差错职责系统相互渗透式,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我国合同法现已规矩了违约职责,即是那些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职责,我国的违约职责是“单轨制”,而违约职责与瑕疵担保职责却不是“双轨制”。

四、与总则有关的别的疑问

我国的传统习气有着很深刻的“法令品德主义”,要想建立“民族性”的品格,就必须摒弃历史慵懒、重视品德规矩、伸张自己信仰、着重自己社会职责等,有人以为意思是片面的态度来使用于共时观,是联系特定的做法进行的。意思所表明的是做法的自主性和私法的自治性。有做法意思、表明意思、效果意思等之说。

有关人士对传统的法令做法种类提出了疑问,他们以为无因做法要想变成一个独立的法令做法领域,就必须在物权做法理论的构造之下。无因做法首要包括物权做法、准物权做法以及收据做法等。“有因”与“无因”在法令做法中的分类是没有含义的。咱们所说的强行法本来指的是公法上的,而自治标准归于私法上的,当违背了它的时分,最多即是“不生效”, 而不是“无效”。民法也不能脱离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而独立使用。违法和违背在本质含义上是截然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五、公司法与破产法

(一)公司法

《公司法》首要即是在股东资格的承认、继承、公司章程的拟定及作用上、公司管理构造、以及公司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热门性的评论。有人以为,公司的社会职责能够从三个方面维系:法令含义上的、品德含义上的和公司内生的社会职责。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还存在缺省性规矩,这是我国公司法上显着的缺乏。还有即是公司法中有关担保的疑问规矩等等,这些都是需求重视的疑问。

(二)破产法

新《公司破产法》于2007年6月1日开端实施的,它首要集中了有关破产重整、吊销、别除和得失等等方面,这些都成了热门话题。有专家对在新破产法中有关债务人的出资人的位置和权力进行了有关的规矩,以及监督债务人拟定重整方案的活动和探讨法院强行批准重整方案草案的规矩等等。新的《破产法》也构成了员工在公司破产时的保障机制,这表现出了不一样利益的诉求,整体来说是对比让人满足的机制,这也是立法机关和参加立法者的智慧的结晶。新的破产法也对契约和产权进行了经济学剖析。我国的公司破产法的破产程序为再生主导型的破产程序,将大大改动曾经的公司清算主导型破产程序,这是一个破产程序理念的提高,也是准则的完善。

参考文献:

试析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完善 篇6

关键词:民商法;体用体系;完善路径

一、民商法信用的主体与客体

(一)个人信用

经济社会里,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成为社会个体身份的重要标识。商家和金融机构鼓励消费者提前、透支消费,通过约定以财物的形式并规定期限的偿还方式,对消费者设置了严密的信用系统,这是当前商家、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个人信用体系最先在欧美地区如美国等一些国家实施,曾一度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不仅化解了社会消费供求矛盾的危机,也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平均消费能力和水平。在我国,该体系自引进后就发展迅猛,但是整体还不完善,该体系所涉及的个人信用问题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制建设才是完善体系的最好选择。

(二)企业信用

企业通过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在社会经济拥有奠基性的作用和地位,企业作为民商事主体的法人,理应享有相应的信用权利并承担对等的义务。依法设立的企业在相关法律中所参与的主要是民事和商业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具备独自负责债权和债务的能力,当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从事关联交易时,企业是有信用权利的,相应而言,交易活动是双向的,企业也有责任维护合作者等其他人的权利,以此,企业才能最终确立其信用主体的身份。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后,可以享受法律规定的相应权利,企业通过将明晰股东及公司的产权,保证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实施,来为企业财产增值,这样,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最终将转换为钱,转化为社会财富。

(三)政府信用

一个国家的信用是该国在国际社会、在人民心中形象和信念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根据该国政府的行为来判定,一般是指以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对社会所承诺支付的信用情况,比如公债就是政府通过国家债券形式向社会筹集财务和货币并在限定日期内按照约定利润比例偿还债务的工作。政府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构的指导和参与者,政府信用也影响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政府信用建设是国家信用体系的关键部分,是规范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前提。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与完善路径

我国民商法体系和我国其它法律体系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完善与更新。但是,不管在全国性民商法律法规,还是在地方性民商法律法规中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依旧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法学界还未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甚至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都还未形成统一。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大致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内涵和外延存在四种不同观念,即“语义说”、“条款说”、“立法者意志说”和“双重功能说”。语义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参与者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该遵守信用,不进行任何欺诈的要求。条款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外延虽然并未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它仍然是应强制遵循的一般条款,它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应对复杂的案情的审判,也可成为民事活动的参与者进行正确合法的民事活动的指导原则。立法者意志说认为:立法者的意志是立法实现三方利益平衡,并最终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而诚实信用原则制定的意图在于贯彻实现立法者的意志。双重功能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实现两大功能,即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功能,最终实现法律法规旺盛的生命力和弹性。

(二)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1.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的信用体系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发展处于重要的位置,所以要想对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进行完善,首先需要从个人的信用体系来建立、首先需要对社会当中的个人权利进行分析,并且民商法中的每条规定都需要从个人信用的方面进行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利益中的渠道也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针对于我国公民中的个人信用资料的保护状况上来看,我国还没有真正的达到保护隐私的一种状态,无论是个人的收入支出情况,还是个人家庭内的生活状况都是需要对其隐私采取保护的措施的。

要想彻底的解决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对个人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当事人对于个人信息的沟通方式和时间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对于个人信息在交易的过程中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同样也需要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另外,我国公民应有权利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修改,进而达到杜绝个人信息泄露以及被他们修改的现象发生。同时还需要将救济途径也归纳到个人信用体系的权利当中,并对于资料收集人对个人信息的不法利用制定惩处的法律法规。

2.加强公司的信用建设

不得不承认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了限制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公司的信用建设则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信用建设的前提是经济市场中的主体不能够对权利与义务进行违反,除此之外还需要符合民商法中的规定。无论是公司的利益相关人员还是公司中的债权人都对公司的信用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评判公司信用的过程中,实际承担的债务水平以及自身义务的履行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说有必要在民商法的参与下对公司中的内部人员的人格进动态的资产和静态的资本组成了“资”的全部,使得公司信用需要“资”来进行巩固。

总之,通过对民商法中信用原则分析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但是经过对主体、企业与个人和政府之间联合治理之后会变得逐渐完善。民商法的信用原则保证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处于法律中的核心位置,所以对信用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对于社会中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李凌燕.消费信用法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吴汉东.论信用权[J].法学,2001,(01).

民商法 篇7

关键词:民法,商法,公平,立法

前言

如何处理民商法立法中民法和商法的关系, 是决定我国民商立法道路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正确理解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深入研究民法和商法中相互联系的内容, 结合实际进行立法, 这在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现行法律价值取向的意义及其在立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 法律价值取向的含义

法律价值取向指的是法律在客观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种法律制度的有无实在价值, 实在价值的大小, 既在客观上决定了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 有决定了这种法律制度的满足范围。在我们的实际法律立法过程中, 往往容易混淆法律价值取向和法律原则取向, 逻辑上的本质关系并不能决定它们就说相同关系, 法律的价值取向的最好体现是法律原则取向, 他们是上位与下位的上下级关系, 法律原则体现出来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价值取向。

(二) 法律价值取向在立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立法过程中, 一个法律实施程度的高地是由它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法律的价值取向都是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逻辑适用性。法律自颁布开始, 在价值取向这个重要环节需要法学家们经过严谨认真的讨论, 现代的法律都是以人为本, 当人们需要诉诸法律,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时, 首先要知道的是是否有利于自身, 所以法律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立法过程中最重要的讨论问题。

二、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异同点

(一) 民法的主要价值取向

民法是立法更多的是实施公平优先价值取向原则, 公平是每个社会都在追求的社会秩序问题, 旧社会被淘汰就是因为法律的不公平, 有的社会甚至没有法律存在, 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观念和意识, 主要判别方向主要是从社会的正义这个角度来进行, 加以人们对经济利益上的合理、公平、等价的概念认识。公平原则既是民法立法的中一种任务的主要体现, 也是民法立法价值的体现, 但是民法对公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民法中所提出的公平局限于经济个体相互之间平等, 形式上的平等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整体利益中的实质公平原则。

(二) 商法的主要价值取向

商法主要是实施在商事主题之中的一种现行法律制度, 商法中也有民法所倡导的公平原则, 但是商法中公平这一价值体现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效益平衡这方面, 商法是实现主体自由和发展的保证, 商法中商事的自由自古以来就是商法的主要追求目标, 所以商法价值取向的主题是从商的这一部分商人团体, 它所倡导的是在商法允许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社会经纪效益, 虽然也是体现以人为本, 但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要让商事顺利的开展, 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商事活动与目标实现提供最优平等原则。

三、民法和商法价值取向对我国特色社会的现实影响

(一) 民法价值取向对我国民法立法的影响

民法中的公平原则确定了我国民法的立法角度, 影响了立法的本质, 本着对法律实施对象的负责, 民法这一国家基础法律在得到全面应用实施之前的价值取向问题, 直接影响了这部法律的实施宽度和影响力大小, 在民法的未来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 为人服务的法律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实现长远的发展。

(二) 商法价值取向对我国商法立法的影响

商法作为商事正常运行的主体法律, 我国的商事要能够实现长远发展, 商法必然要做出它必须的贡献, 而商法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更多商人及商事团体关注的主要目标, 如果在商事中不能做到商事资源的分配公平原则和商事公平竞争原则, 那么我国的社会经济不但会受到强有力的负面冲击。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受到影响, 那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没有好的立法就会产生社会秩序混乱, 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讨论方向。

结语

先现实经济生产生活中, 民法和商法的作用发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施, 并对产生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整修改, 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民商法, 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实现名商法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民商法价值取向的有力体现。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冲击下, 民商法不仅要符合经济民生, 形成不同的需求体例, 发挥应有的效用, 从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 基本原则和立法原则所特有技术方面来看, 立法机构建立并完善法律, 不仅要广为人知, 实际应用也十分重要, 民法则要树立以人为本, 立法为民的公平平等价值取向, 商法则要树立以人为本, 立法为商的平等价值取向, 抓住着重点, 根本上为民商法的立法过程做出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陈卫延.浅析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3, 01:137-138.

[2]马韶.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7:275.

[3]赵万一.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学论坛, 2003, 06:12-21.

关于民商法调整对象的探讨 篇8

一、主体对象

(一) 调整对象具有独立性

商法调整对象是商法利用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法律规范体制对现实工作、生活产生相应作用的范围[2] 。不同国家中法学专家对商法的调整对象陈述都各不相同, 其中代表性观点有3种, (1) 其调整对象是企业或商人, 持该观点的人物主要是奉行以商人主义为中心立法原则的一些国家。 (2) 其调整对象是商行为, 持该观点主要是奉行以商行作为中心立法原则的一些国家。 (3) 商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商事法律关系。本文肯定了调整对象是商事法律关系的观点, 因为商行为以及商主体均是通过该关系进行交易, 这是基于以营利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二、原则

(一) 个人效率高于社会效率

市场经济中确定了市场主体作为理性人的角色, 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以通过市场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而民商法是调整商行为和商体间的社会关系, 以个人价值作为出发点, 关注个体自身利益的实现情况, 从而取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值。民商法效率是市场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值, 在与对手进行争取交易机会和对象的过程中而表现出来的, 其效率高于社会效率。因此, 在这种条件腺癌, 民商法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二) 调整商法原则

民商法是指适应商品经济不同发展阶段, 有相应立法机关认可及制定的一些调整从事商事交易行为而出现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其可以通过商主体及种类、形成制定出规则, 对商主体的活动规则进行设定以便塑造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基本体制。民法与商法存在许多根本性的差异, 商法重视财产交易行为, 同时也重视对利益的保护, 它的宗旨与目的是促进商事交易变得更加安全、快捷以及有效。

三、客体对象

(一) 独立董事责任内容调整

当前, 独立董事无法做到有效监督管理上市公司管理层及董事会, 也没有办法利用其拥有的专业技能去帮助公司做出决策。这主要是因为独立董事中相关民事法律责任出现缺位, 致使独立性缺乏、“内部人”控制事件严重, 因此, 出现其行为不会导致法律责任及经济利益, 仅是通过诚实以及道义来履行相关责任。独立董事相关制度实施多年, 也发生了许多股市重大案件, 但独立董事因失职而遭受处分情况的却很少。因此, 我国法律中应完善这方面法律制度, 增加独立董事相关法律责任。

(二) 调整商业信用

无形物主要包括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利、商誉、权利人营业资产、商业秘密以及客户、经营许可、现代商业信息和知识产品等所能享有的有价证劵、权利等[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形物通常作为财产权关系的一个客体角色, 其在民商法中主要体现在调整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进行的预付、赊销行为, 增加商品交换间的相互信任。

四、外部环境

(一) 市场主体的公平性

市场经济中要求具有公平与公正的竞争, 以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目前我国民商法中商事主体出现不平等, 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外资企业与国资企业、企业内部的国家股东与私人投资者所处地位均不平等。这是商法管辖范围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 应采取强力、有效解决措施, 维护商事交易活动的公平竞争。

(二) 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 竞争因素并不能一直发挥积极影响作用, 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经济垄断、限制竞争等。尽管民商法针对其局限性作出了相应的改善, 但在某些领域中, 市场调节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滞后性等缺陷, 而民商法对此也显得软弱无力。这些消极影响是竞争自身不能克服的, 因此应由政府对经济作出适当管理和干预, 利用强制力帮助排除影响竞争的不良行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民法属于基本法, 其注重交易活动安全;而商法属于特别法, 其注重效率。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 既是商品生产作业的产物和实现其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 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 民商法因其具有的良好适应性, 在市场经济立法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占据着核心地位。通过探究民商法调整对象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有针对性的作出适当调整, 能更好的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金晓.有关民商法调整对象的研讨[J].经营管理者, 2011, (04) :311.

[2]郭晓君.民商法调整的若干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0, (21) :252.

民商法的信用原则的体现 篇9

信用体系包括繁杂的内容以及对象, 为了更明确划分信用内容、引进更多主体参与其中, 就要科学合理地界定信用主体, 一旦信用主体进行法律界定, 信用就被纳入到民商法中并直接关切到后期信用主体在法律上所承担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以企业、政府、个人三个信用主体来划分主体和客体是与社会经济运行相适应的。

(一) 个人信用

经济社会里, 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成为社会个体身份的重要标识。商家和金融机构鼓励消费者提前、透支消费, 通过约定以财物的形式并规定期限的偿还方式, 对消费者设置了严密的信用系统, 这是当前商家、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个人信用体系最先在欧美地区如美国等一些国家实施, 曾一度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

(二) 企业信用

企业通过所创造的社会效益, 在社会经济拥有奠基性的作用和地位, 企业作为民商事主体的法人, 理应享有相应的信用权利并承担对等的义务。依法设立的企业在相关法律中所参与的主要是民事和商业活动,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 具备独自负责债权和债务的能力, 当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从事关联交易时, 企业是有信用权利的, 相应而言, 交易活动是双向的, 企业也有责任维护合作者等其他人的权利, 以此, 企业才能最终确立其信用主体的身份。

(三) 政府信用

一个国家的信用是该国在国际社会、在人民心中形象和信念的集中体现, 主要是根据该国政府的行为来判定, 一般是指以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对社会所承诺支付的信用情况, 比如公债就是政府通过国家债券形式向社会筹集财务和货币并在限定日期内按照约定利润比例偿还债务的工作。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 未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我国法学界还未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 甚至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都还未形成统一。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大致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内涵和外延存在四种不同观念, 即“语义说”、“条款说”、“立法者意志说”和“双重功能说”。语义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参与者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该遵守信用, 不进行任何欺诈的要求。

(二) 诚实信用原则的序位滞后

在私法领域, 诚实信用原则已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已经成为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 在私法领域 (如债权法和特权法) 中均有其体系, 但在序位上, 诚实信用原则的序位相当滞后。如民法通则第四条中确定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守法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但诚实信用原则却排在平等原则、自愿原则以及公平原则之后, 这与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最高行为准则”和“帝王条款”的地位是很不相衬的, 严重滞后。

(三) 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保障诚实信用原则

我国现行的全国性和地方性民商法律法规中, 明确规定其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其法规的指导性原则的, 全国性民商法律法规共一百多部, 地方性民事法律法规多达四百多部, 覆盖面相当广泛。但是非常遗憾的是, 在这些全国性民商法律法规, 还是在这些地方性民商法律法规中诚实信用原则下位原则却非常少, 如果从立法者明文确定的视角来考察, 诚实信用原则的下位原则根本就不会被确立。如情事变更原则, 从某种意义来说, 它是诚实运用原则的具体应用。我国合同法草案规定了情事变更原则, 但是, 在正式合同法文本中不知什么原因就导致变更原则不见踪影。

三、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完善路径

(一) 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的信用体系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发展处于重要的位置, 所以要想对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进行完善, 首先需要从个人的信用体系来建立、首先需要对社会当中的个人权利进行分析, 并且民商法中的每条规定都需要从个人信用的方面进行考虑, 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利益中的渠道也做出明确的规定。此外, 针对于我国公民中的个人信用资料的保护状况上来看, 我国还没有真正的达到保护隐私的一种状态, 无论是个人的收入支出情况, 还是个人家庭内的生活状况都是需要对其隐私采取保护的措施的。

要想彻底的解决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 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对个人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当事人对于个人信息的沟通方式和时间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对于个人信息在交易的过程中所能享受到的权利, 同样也需要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另外, 我国公民应有权利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修改, 进而达到杜绝个人信息泄露以及被他们修改的现象发生。同时还需要将救济途径也归纳到个人信用体系的权利当中, 并对于资料收集人对个人信息的不法利用制定惩处的法律法规。

(二) 加强公司的信用建设

不得不承认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了限制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并且在此过程中公司的信用建设则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信用建设的前提是经济市场中的主体不能够对权利与义务进行违反, 除此之外还需要符合民商法中的规定。无论是公司的利益相关人员还是公司中的债权人都对公司的信用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评判公司信用的过程中, 实际承担的债务水平以及自身义务的履行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说有必要在民商法的参与下对公司中的内部人员的人格进动态的资产和静态的资本组成了“资”的全部, 使得公司信用需要“资”来进行巩固。

(三) 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同样, 政府在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对社会中的信用体系的建设起着引导性的作用, 所以对民商法中的法律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的信用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 所以政府在对其信用的建立过程中应需要群众以及法律的监督和评判, 这种行为有益于政府引导信用体系的构建。那么在政府中的信用体系构建的相关人员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 并随时遵守民商法中的相关规定, 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我国当前公务员的自身素质。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道德并不能充当一切事物的标准, 因此在特定的条件下需要采取法律来对当前的社会状况进行管理, 同时相关的部门需要秉承合法合理的原则的对待工作, 而对于社会信用的影响也是正面的, 对于失信的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使得市场经济发展稳定。

四、结论

总之, 通过对民商法中信用原则分析之后,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 但是经过对主体、企业与个人和政府之间联合治理之后会变得逐渐完善。民商法的信用原则保证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处于法律中的核心位置, 所以对信用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则对于社会中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璐.关于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分析与讨论[J].法制与社会, 2010 (36) .

[2]雷若冰.探讨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 2007 (12) .

[3]苏楠.论民商法的信用原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J].现代商业, 2012 (03) .

[4]王煜宇.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其对策——以民商法为重点的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5]李娟.信用及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刍议[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01) .

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 篇10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概念

所谓诚实信用, 就是要求按照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行事。在缔约时和缔约后诚信不欺, 恪守诺言。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诚实信用原则就是对自由的正当性限制。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即使法律条文规定的再全面, 也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任何一部法律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制度中总会表现出某种局限性。民商法规定该原则, 使法院在司法活动中能行使自由裁量权, 调解当事人利益冲突, 使民商事法律关系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商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商法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法律,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基本原则中居于主导地位, 是现代民商法基本精神的体现。

(一)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地位

民商法基本原则是指对民商法内容有普遍约束力的原则, 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反映了民商事活动的根本属性。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市场经济对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下, 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和现代民法精神, 还为法律的适用和法律漏洞的填补提供了一致性的依据。

尽管诚实信用原则与民商法其它基本原则有实质上的差异, 但都体现了民商法共同的价值取向: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具有相同的价值内涵;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要求;公序良俗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补充。正因为诚实信用原则是民商法的最高指导原则, 该原则也被称为民商法体系中的“帝王条款”。

(二)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作用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立法、守法、司法这三个方面:首先, 在立法上有立法准则的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后, 民事立法都应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其次, 在守法上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 它要求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图必须是诚实的、善良的;最后, 在司法上具有裁判准则的功能, 作为一个位阶高、不确定性强的原则, 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运用这一原则时, 必须与其他原则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在适用该原则时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规范的法律化, 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基本高度。由于社会生活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 仅靠法律条文无法应付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诚实信用原则的价值永远会存在, 其被奉为现代民商法最高指导原则是当之无愧的。

三、民法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比较

我国“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争论从未停止, 各方观点不一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一般认为, 民法是基本法, 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由此看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和商法中的表现基本相同, 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较之商法领域, 我国学者对民法领域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较多。

(一)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调整对象不同

不论民商法的关系存在多少争议, 法学界对民法和商法调整范围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商法调整因商主体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由于调整范围的不同导致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和商法领域中调整对象的不同。在民法中, 诚实信用原则以物权法和债权法领域为代表, 禁止权利滥用、相邻权、善意取得、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均为该原则的具体表现。在商法中,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最大诚信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典型表现。

(二)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与商法中的状态不同

民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更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 是人们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习惯中沉淀下来的经验总结, 表现在诚实信用原则上也导致了该原则的相对稳定性。商法的迅速发展却正是因为要随着商事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虽不是朝令夕改, 但为了适应商事活动的需要, 制度要因时而变, 故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随具体的商事活动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三) 伦理性与技术性的差异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 法律条款包括伦理性条款和技术性条款。民法中多数为伦理性条款, 商法中多数为技术性条款, 这既体现在其组织法上, 也体现在其行为法上。民法基本原则是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具体到诚实信用原则中就更多结合了伦理性。而商法偏重技术性条款, 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与技术性的结合非常显著, 如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 常常令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难以理解而造成纠纷。

四、结语

诚实信用原则为民商法学必作之论, 世界各国的研究水平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地位与作用及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差异作了粗浅的探讨, 希望能更深入的理解这一原则在我国民商法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学鹿, 梁鹏.商法中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J].法学评论, 2010 (11) .

[2]王斐民.民法、商法、经济法视野中的诚实信用原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 .

[3]李东.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J].人民论坛, 2012 (29) .

上一篇:民间舞蹈的重要性下一篇:沟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