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监督与管理

2024-07-06

食品添加剂监督与管理(精选九篇)

食品添加剂监督与管理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全市5635家社会餐饮、436家学校食堂、20家建筑工地食堂和279家其他集体食堂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 由4市2区229名现场卫生监督员担任调查员, 集中培训, 统一标准。调查内容包括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索证情况、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合格、是否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是否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数据经核对后输入计算机, 使用Excel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经统计, 我市餐饮单位常用食品添加剂有16种, 分别是乙基麦芽酚、猪骨汤粉、猪肉香精、吉士粉、牛肉精粉、浅色高倍肉精膏、红曲粉、大红色/胭脂红色/柠檬黄、食粉、复合膨松剂、嫩肉粉、松肉粉、面包改良剂、粉红水油两用色素、面包添加剂、亚硝酸盐等。对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分类, 主要为增味剂、着色剂、膨松剂、面粉处理剂、酶制剂、酸度调节剂和护色剂7类, 其中80%以上为复合食品添加剂。未发现餐饮业使用非食品添加剂和不合格食品添加剂情况。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餐饮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知识欠缺

调查发现, 餐饮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知之甚少, 基本不清楚使用食品添加剂应索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和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时有使用范围、使用量的限制。随机抽查10%的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闭卷考试, 通过率不足20%。

2.2.2 标签标识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使用的食品根据《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 食品添加剂必须有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 标识内容包括:品名、产地、厂名、卫生许可证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保质期限、使用范围与使用量、使用方法等, 并在标识上明确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调查中发现86%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不规范, 尤其未标注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方法, 未明确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 个别餐饮单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无任何标识。使用的复合食品添加剂标识全部不符合《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中第19条的规定, 未标示出各单一品种的具体名称。

2.2.3 采购食品添加剂索证、台帐记录不全

统计结果表明, 共有1212家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未按规定索证索票, 占调查单位的19%。多数餐饮业经营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索证工作不太重视, 以其用量少为由不要求供应商提供索证资料, 或者认为供应商为熟人, 不好意思每次索证。

2.2.4 使用食品添加剂不规范

监督检查中共有1091家餐饮单位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主要是超范围和超剂量使用, 占调查单位的17%。厨师在操作中将食品添加剂等同于普通的调味品, 基本不按公告名单中的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 使用时不进行计量, 仅凭经验和感觉加入烹饪食物中。

3 讨论

3.1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加。目前, 我国已批准的食品添加剂达23大类, 2000多个品种[1]。但是, 许多食品添加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 必须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质量规格标准、使用范围及使用量。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生产进行严格管理。正确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但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 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本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超范围和超剂量不合理使用, 与易智勇等得出的“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主要体现在超范围和超剂量使用防腐剂等[3]”的结果基本一致。正是不合理的使用、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加上媒体的宣染让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谈之色变。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引导公众了解食品添加剂, 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合法、规范、合理地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 促进食品安全。

3.2 强化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添加剂知识培训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 食品从业人员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所限, 文化基础水平较低, 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且《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食品卫生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内容多、技术性强, 不可能仅仅依赖从业人员自身的学习就完全掌握其中的重点。在学习法律法规和基本卫生知识的同时, 把卫生标准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宣传培训, 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4]。培训形式要注重针对性、灵活性, 对食品卫生管理员、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厨师、工作年限低的等重点人群要经常性强化巩固培训, 同时应注意克服从业人员“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等情况, 以培养从业人员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 形成正确的健康服务行为。

3.3 严格执行采购索证制度

研究证明, 餐饮单位采购的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原料直接关系到餐饮消费环节食品的安全, 严格索证管理与定点采购是行之有效的管控原料安全的手段[5]。餐饮单位应按《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建立食品采购索证、进货验收和台账记录制度。采购食品添加剂时应向供应商索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采购的进口食品添加剂如属《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之外的新品种和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 还应向供应商索取卫生部批件。

3.4 及时更新完善规范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使用标准

2008年6月1日, 卫生部新修订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但只规范了可添加的品种目录, 却没有限制添加品种的总量, 并且许多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没有明确标准。目前, 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 一些含有食品添加剂的新型食品配料如鸡精等层出不穷, 但又缺少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把关。因此, 建议应根据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原则, 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要求, 及时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进行名单增补和使用要求调整;从建立行业标准入手, 加大投入, 提高食品添加剂安全检测技术水平, 加强食品消费品标准建设, 直至制定国家标准, 不断更新完善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法规和卫生标准体系, 避免因标准缺陷造成监管漏洞。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督重点不仅仅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 要强化餐饮业消费环节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和使用,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4 泰州市对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对策

4.1 实行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备案制度

为保证餐饮单位合法、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泰州市对餐饮单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实行申报备案制度。要求各使用单位对已在使用及以后新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动申报, 填写《泰州市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表》, 由现场监督员核查, 结合索证资料, 核定使用品种, 明确使用的剂量和范围后确保安全使用。

4.2 强化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意识

①针对餐饮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缺少的情况, 开设了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和厨师的专项培训班, 同时将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与卫生标准纳入食品卫生管理员和食品从业人员的日常性培训工作中。②推行《泰州市餐饮业常用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指导卡》,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 将我市餐饮单位经常使用的15种食品添加剂的主要成分、用途、标识、使用量及方法、使用环节、注意事项等印成卡片, 发放至各餐饮单位, 强化使用指导。③要求餐饮单位明确专人负责管理食品添加剂的采购、贮存和使用, 对极少数毒性较大的, 如护色剂亚硝酸钠等是食品添加剂又属于危险化学品的, 要求必须加锁存放专柜内。④将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列入常规卫生监管内容, 修订了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 设置了检查专项, 将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作为常规检查内容固定下来, 有效健全了长效监管机制。

4.3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在摸底调查阶段, 监督员挨家逐户对餐饮单位拉网式监督检查, 对使用食品添加剂不规范、不合理的提出整改意见, 督促其自查自纠进行整改, 对整改不彻底, 滥用食品添加剂现象不及时进行纠正的, 加大监管力度, 直至实施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此次专项检查活动中, 我市共立案查处21家餐饮单位, 罚款总金额1.6万元, “花钱交学费”让餐饮业经营者深切地认识到必须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以确保公众饮食健康安全。

摘要:目的了解泰州市食品添加剂监管现状, 查找薄弱环节, 旨在提高监管效果。方法泰州市卫生监督所设计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监督员对该市5635家社会餐饮、436家学校食堂、20家建筑工地食堂和279家其他食堂进行调查。结果泰州市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方面主要存在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知识欠缺, 86%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19%采购食品添加剂未按规定索证, 台帐记录不全, 17%不按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结论该市餐饮业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剂量不合理使用是主要问题, 针对薄弱环节, 泰州市卫生监督机构对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明确提出了监管对策。

关键词:餐饮业,食品添加剂,调查分析,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251.

[2]刘伟明.中国绿色食品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有机农业与食品科学, 2005, 12 (9) :88.

[3]易智勇, 黄忆明, 朱明元.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现状及对策.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8, 15 (1) :31.

[4]周群霞, 李延平.江苏省卫生标准应用能力建设现状与建议.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2) :116.

食品添加剂监督与管理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要求,突出重点、集中力量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非法添加”违法行为,督促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有效落实监管职责,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根据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环节“两超一非”问题整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经研究,决定开展全市食品生产经营“非法添加”整治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时间安排

从即日起至2022年6月30日。

二、整治重点

(一)重点品种

主要是固体饮料、糖果(压片糖果)、果冻、代用茶、调味茶等五大类。

(二)重点对象

1.名称中含有“生物”“科技”“医药”“营养”等字样的食品生产企业(含小作坊,下同),获证类别为五类重点品种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2.近三年涉及“非法添加”行为,或近三年因“非法添加”违法行为被查处后、由同一生产经营者或在原生产经营地址上申办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相近类别产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3.接受委托生产上述五类重点品种的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由委托方提供食品原料、辅料生产的。

4.在流通领域特别是线上销售渠道、产品名称、标签标识上明示或暗示排便、清肠、瘦身、壮阳、降糖、增强免疫等疾病预防、治疗等功能声称,或产品名称、配料名称包含但不限于“酵素、牡蛎肽、鹿鞭肽、人参肽粉、牡蛎虎鞭、玛卡”等诱导性用语的食品的生产经营者。

(三)重点行为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药品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经营上述食品的行为。如固体饮料、糖果(压片糖果)、果冻、代用茶、调味茶等添加西地那非、他达那非、匹克硫酸钠、西布曲明等药品、化工原料或未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安全性评估的新的食品原料等。

三、整治措施

(一)全面开展排查

1.排查生产控制过程。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对象、重点行为开展全面排查梳理,掌握辖区重点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名称、消费人群、标签标示、食用方法、销售渠道等情况,确保产品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有迹可循、有案可查,确保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真实、可靠、可溯源。发现涉嫌“非法添加”、非法声称产品功效产品的,将相关食品生产企业的风险等级立即调整为D级,并立即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穷尽手段、一查到底,同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市局报告。

2.排查委托生产行为。接受委托生产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将受委托生产的食品品种、委托方信息、销售渠道,原辅料及食品添加剂来源、产品配方及标签等信息,向辖区监管部门报告。要求接受委托生产必须将由委托方提供原辅料和成品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出厂。对于接受委托生产的五类重点品种生产企业,立即开展重点检查,排查是否使用不明成分的食品原料,企业是否对委托方提供的原辅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规定实施进料查验和索票索证。对于酚酞、匹克硫酸钠、番泻甙、西地那非等那非类等有法定检验方法的项目的,企业应将上述项目纳入出厂检验项目。同时,加强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禁止小作坊接受委托加工,严厉查处小作坊违法违规行为。

3.排查功能宣称行为。全面排查辖区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的产品是否在流通领域特别是线上销售渠道或在产品名称、标签标识上明示或暗示排便、清肠、瘦身、壮阳、降糖、增强免疫等疾病预防、治疗等功能,或产品名称、配料名称包含但不限于“酵素、牡蛎肽、鹿鞭肽、人参肽粉、牡蛎虎鞭、玛卡”等诱导性用语行为(含对上述内容的投诉举报)。存在上述问题的,要立即向市局报告,由市局组织对涉及企业开展飞行检查。

(二)加强抽检监测

对由委托方提供的原辅料和成品,检查发现食品涉嫌“非法添加”的产品,以及涉嫌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功能声称或使用“通便”“减肥”“纤体”“壮阳”“降糖”等类似宣传用语的食品开展抽检监测。重点检验与宣传用语相关的物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非法添加双醋酚丁、匹克硫酸钠、酚酞、西地那非等那非类、盐酸二甲双胍、西布曲明等药品、非食用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三)开展责任约谈

对存在普通食品虚假宣传功效、不按规范标注产地、生产企业以及不如实公开证照等问题的线上销售平台开展约谈。对产品违法宣称功效、近三年来发生“非法添加”行为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展约谈。

(四)严格行政执法

对检查和抽检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查处。要加强沟通协作,对违法违规行为涉及异地监管部门的,及时通报当地监管部门,无缝衔接协同查处,确保案件一查到底、不留死角。对“非法添加”案件,坚决一查到底,做到“四个一律”:凡是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案件一律从严重处;应当吊销许可证的,一律吊证;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能够处罚到人的,一律处罚到人。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检查。要克服畏难情绪、厌战思想、侥幸心理,在按照规定程序、规范要求抓好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治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拳整治“非法添加”违法犯罪行为。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要坚持全局一盘棋,加强沟通联动,食品生产监管、食品流通监管、食品安全抽检、网络交易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股室及综合执法大队要密切配合协作,及时互通信息。同时,要加强区域协作,涉及两个及以上辖区的“非法添加”案件,要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互通、联动互动,协调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同时,要及时、准确报送有关信息,除了“点题整治”需要定期报送的台账信息以外,各乡镇所每月24日向市局食品生产股报送当月的案件查处情况(内容应包含:发现和立案时间、涉案企业和品种、案件具体情况、查处和移送情况等)。对新发现“非法添加”重大案件(包含司法部门直接调查处理的案件),24小时之内必须报告,突发问题、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食品添加剂监督与管理 篇3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文主要介绍制定《管理办法》和《管理规定》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并对职责划分问题、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关系的问题、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问题、食品添加剂定义和范围问题、申请许可提交标准文本问题和召回问题进行了说明,以对相关部门提供借鉴。

1《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1.1 制定《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于2009年7月20日起施行。该条例规定: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办理工商登记。

有关规范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国家质检总局第79号令)(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在许可实施机关的设定;新设立食品生产企业申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程序;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的使用等方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不尽一致,且已经不能满足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有必要制定《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1.2 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6章46条。

第一章总则,共5条。主要明确了立法目的和依据;规定了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明确了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二章程序,共19条。主要设定了食品生产许可的申请、发证、换证、变更、注销程序及相应条件。

第三章证书和标志,共5条。主要明确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编号和标志的规范要求。

第四章监督检查,共5条。主要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食品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提出要求。

第五章法律责任,共5条。主要明确食品生产许可活动中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及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共7条,主要对一些必须明确的事项予以规定。

1.3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3.1 关于职责划分问题

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县级以上质监部门负责有关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工作。因此,《管理办法》中调整了原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体制,规定: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质监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食品生产许可的实施机关,但按照有关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实施许可的除外;省级质监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规定要求,确定本辖区内质监部门分别实施许可的种类范围。这样,既符合了上位法的规定,又结合了工作实际,以保证食品生产许可工作的顺利开展。

1.3.2 关于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关系的问题

原来的食品生产许可以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为前提条件,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了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先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然后才能办理营业执照。为符合上位法,《管理办法》规定:设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预先核准名称后依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然后办理工商登记。在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后,组织试产食品,并按规定实施许可检验。检验结论合格的,许可机关根据检验报告确定食品生产许可的种类范围,并在食品生产许可证副页中予以载明。

这样规定的原因在于,在实践中尚未获得营业执照的当事人很难合法解决招工、购置生产设备、采购原材料、合同签订、建立检测手段和编制技术标准等问题,客观上难以进行食品试生产。《管理办法》的这一规定满足了实际情况的需要。

1.3.3 关于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问题

《管理办法》延用了“QS标志”制度,但通过总局公告对该标志进行了必要的调整:(1)明确“QS标志”是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此外不具有其他意义;(2)公布调整后的标志式样,将标志中原有的“质量安全”字样替换为“生产许可”字样;(3)重新明确“QS”的含义,是“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汉语拼音的缩写,“Q”是汉语拼音“qi ye shi pin”(企业食品)的缩写;“S”是汉语拼音“sheng chan xu ke”(生产许可)的缩写。

1.3.4 关于《管理规定》与《实施细则》关系的问题

《实施细则》于2005年9月1日发布施行。该规章的实施为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施行后,《实施细则》中有关“食品生产许可”的部分规定已与上位法不相适宜,因此制定《管理办法》。但《实施细则》的调整范围大于《管理办法》,除去“食品生产许可”部分规定与上位法不相适宜外,其他部分仍有适用价值,因而不能废止。因此,《管理办法》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在本办法实施前公布的有关食品生产许可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2《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2.1 制定《管理规定》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该法规定: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施许可制度。《食品安全法》对原有的食品添加剂监管模式进行了调整,取消了食品添加剂卫生许可证,将食品添加剂生产环节的主要监督工作赋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此外,《食品安全法》还规定了有关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多项新制度。为了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监督管理,有必要制定《管理规定》。

2.2 主要内容

《管理规定》内容包括6章55条。

第一章总则,共5条。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了立法目的和依据;二是规定了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三是明确了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二章生产许可,共29条。主要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应当具备的条件,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发证、变更、换证、注销程序,以及许可证书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

第三章生产者的义务,共9条。主要通过对企业获得生产许可后的日常质量管理提出要求,以明确企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四章监督管理,共5条。主要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提出要求。

第五章法律责任,共4条。主要明确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活动中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共3条。主要对一些必须明确的事项予以规定。

2.3 有关问题的说明

2.3.1 关于职责划分问题

《食品安全法》已将食品生产许可职责确定为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落实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管责任和配套职责,《管理规定》将原来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由国家质检总局直接审批和决定的做法,改为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实施本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审查批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则主要负责许可制度的研究,以及对各省局许可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3.2 关于食品添加剂定义和范围问题

《管理规定》所规定的实施许可的食品添加剂,是指经卫生部门批准的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物质,既包括以标准形式公布的种类,也包括通过安全性评估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未经卫生部门批准,任何物质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实施生产许可。

2.3.3 关于申请许可提交标准文本问题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食品添加剂标准是确定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的依据。开展食品生产许可受理和审批工作,以及开展许可后的日常监管工作必须以食品添加剂标准为重要工作依据。为此《管理规定》规定: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提交生产所执行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文本。

2.3.4 关于召回问题

幼儿园食品添加剂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4

为保证幼儿园餐饮食品卫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添加剂严格按照“五专”要求管理。即:专店采购、专用台账、专柜存放、专人保管、专用量具。

二、食品添加剂必须是定点采购,食品添加剂有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有明显标识“食品添加剂”字样。

三、食品添加剂必须专人、专柜保管,并有明显标志。单独建立台帐,不得与其他物品混存。

四、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记录,按实行用量日用日领,保管者与使用者共同签字领取,不准在工作场所存放。

五、严格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管理,按规定允许使用的种类、范围、剂量使用,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

六、不准以掩盖食品的腐败或以掺假、掺杂、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新安镇中心幼儿园 2017.3

食品添加剂管理与使用制度

新安镇中心幼儿园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管理 篇5

近来复合食品添加剂日益为人们认识和重视, 使用复合食品添加剂可以保证食品安全、化解生产风险、节约生产成本, 所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使用复合食品添加剂。

1 复配食品添加剂

复配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便于食品加工,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 添加或不添加辅料, 经物理方法混匀而成的食品添加剂。

复配食品添加剂有别于单一的食品添加剂, 其优势体现在:

1.1 使各种单一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得以互补, 从而使复合产品更经济、更有效。

1.2 使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效力得以协同增效, 从而减低其用量和成本。

1.3 因为单一的食品添加剂用量减少, 从而减少了它的副作用, 使产品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1.4 使食品添加剂的风味得以互相掩蔽、优化和加强, 改善食品的味感。

1.5 使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得以改善, 从而可以满足食品各方面加工工艺性能, 使之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

1.6 简单易用, 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2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2.1 复配酸度调节剂。

2.1.1 生产工艺流程。水质检验→原料配制→搅拌混合→称重灌装→产品检验→包装入库。

2.1.2 关键工艺及其控制。

(1) 水质检验:对水质进行快速检验。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出发, 对饮用水中与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 (物理、化学和生物) , 以法律形式作的量值规定, 以及为实现量值所作的有关行为规范的规定。 (2) 原料配制:按工艺要求精确称取柠檬酸、柠檬酸钠、葡萄糖 (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水的量, 最大允许偏差0.01%, 经二次复称确认准确无误后使用。 (3) 搅拌混合:时间冬季为60±5分钟, 夏季为50±5;最大装填量3/4。

2.2 复配保水剂。

2.2.1 生产工艺流程。原料配制→搅拌混合→筛选粒度→称重灌装→产品检验→包装入库。

2.2.2 关键工艺及其控制。

(1) 原料配制:按工艺要求精确称取柠檬酸、柠檬酸钠、三聚磷酸钠 (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的量, 最大允许偏差0.01%, 经二次复称确认准确无误后使用。 (2) 搅拌混合:拌合时间50~70分钟, 最大装填量3/4, 表面温度5~30℃。 (3) 筛选粒度:40目标准筛。

2.3 添加剂出厂检验。

依据标准进行感官、理化 (包括有害物质) 、微生物检验。

2.3.1 感官检验:具有本身固有气味, 无异味, 无异物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

2.3.2 理化检验:PH=5.5~10.5。砷 (As) ≤2.0mg/kg GB/T5009.76。铅 (Pb) ≤2.0mg/kg GB/T 5009.75。

2.3.3 微生物检验:大肠埃希氏菌不得检出。

3 复配添加剂生产管理

复配添加剂生产管理实施HACCP体系。HACCP体系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能保证食品生产安全的防御体系和常规管理方法。将HACCP体系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管理, 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 而且可使产品与国际同类产品媲美, 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参与国际竞争。

由于HACCP体系能够鉴别出现今能够想到的危害, 包括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 于是逐渐成了世界各国间食品贸易第一道“关卡”。通过HACCP认证也是我国食品出口的一道“通行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如果无视食品卫生安全的国际游戏规则, 便随时可能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建立有效的从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 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销售, 直到消费者食用等整个环节的卫生安全监管体系, 才能面对其他国家的重重技术“壁垒”。

3.1 HACCP体系建立应具备相应条件。

3.1.1 任何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GMP (良好操作规范) 的制定

都必须符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GMP管理制度可一定程度地控制来自人员、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危害, 防止食品在不卫生条件下生产运输。

3.1.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SSOP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既能控制

一般危害又能控制显著危害, 可使HACCP中的关键控制点简化而有针对性。

3.1.3 为保证HACCP计划的有效运行和实施, 企业还必须制定设备维修保养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和产品回收计划。

3.2 HACCP体系的应用。

3.2.1 建立HACCP体系小组, 明确各自职责。

3.2.2 制定并确认工艺流程图:在深入了解食品添加剂生产全过程的基础上制定工艺流程图, 以确保该流程是有效的。

3.2.3 确定关键控制点。

对每一个步骤进行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潜在的显著性危害进行分析, 确定关键控制点。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 做好记录。

3.2.4 建立监控程序。

(1) 制定生产设备定期维修、保养、消毒计划, 并加以实施。 (2) 落实生产车间的卫生管理制度, 并责任到人。 (3) 制定岗位负责人定期培训、考评计划, 做好实施记录。 (4) 制定生产工序操作规程 (含关键岗位作业指导书) 。 (5) 实施产品标签制作和管理。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7718-2011) 进行实施。

3.2.5 建立验证程序。

为确保HACCP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对CCP和HACCP体系要进行验证。依据企业标准进行检验, 不合格时及时整改, 作好记录。

HACCP要求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每一步骤, 每一环节都必须有安全保障, 如果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安全都不能保证, 最终产品的安全保障便无从谈起。所以实施HACCP体系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国华.复合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胡国华.复合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食品添加剂监督与管理 篇6

关键词: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安全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 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要求。食品添加剂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使用不当或滥用的问题, 也成为食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解任城区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预防因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 规范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于2009年1~7月对任城区餐饮业 (包括各类酒店、企事业单位及学校食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采购、索证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任城区各类大中型酒店、企事业及学校食堂196家。

1.2 调查内容

依据《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设计表格, 了解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品种、标签标识、索证情况及管理使用情况。

1.3 调查方法

由从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检查和面对面询问, 利用两者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 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196家餐饮单位中, 发现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31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或将非食品添加剂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单位143家, 占73.0%, 其中139家餐饮单位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品添加剂, 占70.9%。本次调查发现餐饮业加工的食品中, 主食、凉拌菜、热菜、饮料、调味料及初加工制品中都有使用添加剂的情况。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使用频率的高低, 依次为着色剂 (如胭脂红) 、酶制剂 (如木瓜蛋白酶) 、膨松剂 (如碳酸氢铵) 、增味剂 (如谷氨酸钠) 、香料 (如乙基麦芽酚) 、增稠剂 (如果胺) 、防腐剂 (如山梨酸钾) 、酸度调节剂 (如柠檬酸) 、甜味剂 (如山梨糖醇) 、抗氧化剂 (如维生素C) 、水分保持剂 (如磷酸钙) 、面料处理剂 (如碳酸钙) 、营养强化剂 (如胡萝卜素) 等13类食品添加剂, 共33种。从食品添加剂使用品种来看, 196家餐饮单位中使用品种最多的有15种, 最少的有1种, 平均为8种。也有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2.2 存在问题

2.2.1 外包装不符合要求

在调查中发现的33种食品添加剂中有27种未按《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18条的规定, 占81.8%;未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的有4种, 占12.1%;国内产品未标示厂名厂址的有6种, 占20.1%;有8种复合食品添加剂未标示具体名称, 占22.2%;有9种国内产品未标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号, 占23.6%;有1种仅标示产品名称, 占2.3%;有2种国外产品未标示中文标识, 占3.9%;有16种国内外产品未标示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方法, 占43.2%。

2.2.2 索证材料不全

供应单位购入食品添加剂时, 无索取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意识, 餐饮单位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也不知道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要求。使用方法一般是厨师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或者自己摸索的, 添加多少量凭靠经验而不是计量器具。有的认为使用量很少, 索证无关紧要。71.9%的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的索证材料不全或索证材料过期, 19.4%的单位无法提供索证材料。食品添加剂专用称量工具的配备率为9.7%, 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建立率仅为4.6%。

2.2.3 保管和使用不规范

餐饮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按规定保管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在所查的196家餐饮单位中有57家设置了食品添加剂的固定存放场所, 设置率为29.1%, 有169家餐饮单位在存放过程中未做到专人、专柜专架、上锁, 占86.2%。有的甚至与非食品产品混放, 更有甚者将食品添加剂随意放在厨房的操作台上, 由厨师随用随取。厨师在使用添加剂的过程中, 普遍未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适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未有专用的计量工具。26.0%的单位使用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添加剂。

3 讨论

3.1 加强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监督管理

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是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在日常卫生监督中, 应加强餐饮单位负责人依法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识, 要求各单位应制定完善的食品添加剂采购制度、索证制度和保管、使用制度, 建立食品添加剂购进使用台账, 严格规范其适用范围、使用量, 并配备和使用符合要求的计量器具, 依法进行计量鉴定和校准。食品添加剂要有专人保管、专柜存放、专人登记、专人添加, 不得超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严禁使用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添加剂。

3.2 加强食品添加剂安全知识培训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餐饮经营者对食品卫生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 让生产者依法生产, 让经营者诚信经营, 让消费者正确使用, 让老百姓容易鉴别, 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对采购员、保管员、厨师进行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其了解安全保管、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和超过保质期限、超适用范围、超使用量使用对人体的危害, 让其了解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添加剂对消费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3.3 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

2009年2月28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 在同年的“两会”上,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将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按职责分工, 分别在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采取专项监督检查, 追溯非法食品添加剂源头, 依法严厉查处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单位及个人, 切断非法食品添加剂的供应链。设立违法行为举报制度, 公开举报途径。通过群众举报, 可以有效地打击餐饮业违法、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3.4 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与食品监督管理探讨 篇7

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 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等20多部[4]。但是由于各项立法之间相对零散, 没有具体的进行统一与协调, 所以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不能够对食品的各个阶段的安全进行全面覆盖。对于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所颁布与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 因各省机构的改革进度不同而不同。另外,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创造了各种化学制剂, 这些化学制剂使用在食品中就成为了食品添加剂, 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味道等, 但是有些添加剂对人体具有严重的伤害。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不能跟上科技的进步, 所以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而钻法律的空子, 不顾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许多法规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或威慑力不够, 是人们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效率低下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的加工、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 本来这几个过程是相互交织难以分开的, 但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规定, 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 所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要采取分段监管, 被人为的分为4个孤立的阶段, 即由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的环节, 很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者是监管职能的交叉, 所以就会出现当其中某一个模糊环节出现问题时, 各个负责部门就会开始推诿责任或者执法不严, 从而导致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监督管理制度的混乱, 容易造成各地执法部门开展的食品监管工作不到位或是多重监管, 不仅造成了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的浪费, 还降低了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

1.3 检测设备落后、检测能力低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许多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运输及销售等过程中的检测机制不完善, 使检测工作跟不上。另外,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一些先进的检测设备往往需要进口, 从而增加了检测的成本, 是一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 使得一些较新的危险物质不能被检测到, 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

2 加强食品安全与食品监督管理的相关建议

2.1 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尽快制定并完善《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 使之形成严格的食品管理格局。并针对食品加工、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各法律责任的归属。定期对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从而保证食品安全[5]。

2.2 建立新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2003年3月10日, 国务院宣布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其主要的目的很明显, 虽然管理部门众多, 但其管理制度与管理范围不协调、不统一、不明确, 所以政府希望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加入而解决这些问题[6]。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 面临着诸多困难。有学者表示应该在食品监管的体制上有所突破, 即加快食品安全行政体制改革的进度, 打破当前公共事务管理中环节分割的模式, 去除一些管辖范围趋同、权限接近的部门, 建立一个协调统一、职责划分明确、信息共享的新监督管理制度。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执法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使其重新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 并重新培养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与重视度, 矫正一些不良的工作态度和社会风气, 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介绍,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

2.3 加强源头监管

食品安全涉及诸多环节, 如食品原料的生产、食品的加工、贮运、消费等, 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食品安全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加强食品源头的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大多采用分散式的家庭生产, 由于相对零散, 不能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兽药等进行法律规范。所以政府应该在农业方面加大科技的投入, 逐步对农村的农田推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统一性的机械化操作, 从而确保食品原料的安全和监控。

2.4 完善处罚赔偿监督管理机制

对于违法生产经营者, 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惩重罚, 并防止以罚代管, 给违法经营者以喘息之机。对于违法生产经营者应提高其违法成本, 建立完整的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 定期对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 让其认识到违法的严重后果, 从心理上杜绝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5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经常出现一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和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用严重缺失, 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一个企业的信用是该企业存在的根本, 若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失去信用, 则食品安全就会成为问题。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为培养遵纪守法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通过相应的法规制度、运行系统以及运行机制的建设, 实现对守信进行褒奖、对失信进行惩戒, 从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的水平。

3 讨论

食品安全问题是与人民大众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的民生问题,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7]。我国现在的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 社会秩序混乱、各种制假贩假活动猖獗, 企业的信用缺失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不断完善食品监督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努力发展科学技术, 改进检测设备, 提高食品的检测率;然后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监管, 并完善处罚赔偿监督管理机制。政府工作人员应经常举办各种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的演讲, 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向公众定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对于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类的电视节目和报刊专栏应该进行相应的扶持, 并加强舆论的监督和宣传;介绍关于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曝光不合格食品或者相应的生产经营厂家;注重对食品安全科学常识的宣传, 让公众认识到“食品安全不是绝对的”;对中小学生进食品安全常识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 引导学生不吃无证经营的食品, 并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8]。但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只是依靠政府的监督是不够的, 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合作。综上所述, 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乎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所以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做好其监督与管理工作, 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做好食品安全的工作, 造福于民众。

摘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人民对食品安全及其监督管理机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若食品安全出现问题, 还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以及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食品安全与食品监督管理。近年来, 我国不断对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但是其安全问题任然令人担忧, 所以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应该加强监督管理, 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做好食品安全的工作, 造福于民众。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建华, 吴祖秀, 冉琦.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体制调整的思考[J].中国卫生监督, 2005, 12 (1) :63

[2]刘文, 王菁, 许建军.科学构建标准体系有效保障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 2009, 5 (12) :12.

[3]伍立, 吴瑞春.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 24 (3) :150.

[4]吕婷婷.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健全与完善[J].东北农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1) :133.

[5]张娟.承德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机制探讨[J].医学动物防治卫生监督与管理, 2010, 26 (9) :853.

[6]王岩雁, 田堑, 张平.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19 (8) :60.

[7]马兰玉.浅议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J].青海社会科学, 2008, 5 (12) :32.

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与检验体系探索 篇8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的问题

食品检测机构重叠, 分工不明确

按照现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公安、工商等都有对食品监督的权利, 商检也有权实行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这导致食品监督、检测中存在多个部门职能重复。因为资源没有合理分配导致有些检测机构设备、人员负担过重, 有些检测机构则处于闲置状态。这些检测机构的设立, 保证了人们能食用到放心、安全的产品, 但是机构的重叠导致重复检测, 增加了检测成本。

没有统一、完善的食品标准

食品标准中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 而很多标准规定的项目寥寥几项指标, 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 这也给不法生产者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 给检测和判定带来了很多麻烦。因此在实际检测中, 检测标准、产品标准、以及安全标准很多处于滞后的状态。同样一种产品, 由于标准的级别不同, 出现指标限量口径不严格。产品标准、卫生标准、等分类不一致, 造成食品标准协调性差和重复、交叉、空白的问题。部分产品适用指标界定模糊, 甚至无指标。

食品质量检测基础设施落后

在食品安全法公布之后, 很多食品检测部门扩大了检测的范围。但在覆盖面增加的同时, 由于人员较少, 导致检测机构全而不精的现状。食品检测的手段主要是利用仪器进行分析。这种仪器价格昂贵, 对人员操作、环境等要求比较高。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 有的检测机构只能进行有偿检测, 不利于保证食品检测的公正性。

食品检测的技术、方法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 食品检测的技术越来越高, 检测的方法进一步细化, 利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可以产生不同的检测结果。所以, 为了保证检测的质量, 必须选择正确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当前, 国内的食品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 检测的技术不能达到检测的规定和要求。

完善食品质量监督与检验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建立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系统的统一规范

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食品行业纳入到管辖范围之内, 之前对质监局、卫生、工商等部分的食品监督权利进行剥离,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管理。另外, 对原有的食品检测部门进行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统一的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各地方应根据本区域食品的分布特点, 设立食品安全检测站, 对产品质量实施全方位的安全监督、检测。

完善企业监督管理体系, 落实监督管理责任

监督顾名思义就是监查与督导, 首先监督人员要会监督, 到了企业监查什么, 督导什么;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监督人员, 必须要了解你所监督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特性及结构, 明白产品的配方及标准, 要会论证产品配方是不是对食品安全有影响, 是不是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企业是不是按照生产规范去组织生产,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能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这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监督管理经验, 所以, 监督管理是阻止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的第一道防线。

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促使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现如今我国的食品生产许可门槛较低, 上到几千人的集团企业, 下到十几人的作坊式企业, 生产条件和设施千差万别,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企业搞配方, 小企业降成本, 所以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和创造更大的效益, 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不安全隐患, 同时也给监督管理带来更大难度。快速提高企业负责人的食品安全意识, 对食品配方进行严格论证, 使食品配方具有安全性和科学性;监管部门以监督生产企业规范生产为主, 产品配方实行备案制, 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配方要严格取缔, 严格要求企业不能随便乱添乱加;同时还应具备完善的监测体系, 以检验为手段, 对可疑产品实施严格抽样检验, 发现问题从严整治。

完善食品监督与检测系统, 做到监督与检验完美结合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 传统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现行市场的需求, 同一种食品, 各种食品配方层出不穷, 其目的是吸引大众眼球, 促进销售快速提升;因此, 违法作业的技术也层出不穷, 大量的食品配方充斥着食品的各个领域, 一些典型例子, 都和食品配方有着直接关系。一桩桩触目惊心的食品案例, 对广大消费者身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食品安全的监管给监督管理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作为监督管理者一方面对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促使企业生产绝对安全的食品, 对原材辅料进行严格把关, 严格产品配方管理, 不断完善提高检测技术平台, 随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更新, 有条件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增加检测机构的整体水平, 实现技术的更大突破。为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对食品领域的产品不安全指标进行定性, 快速检测也是一项比较好的方法,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 监督管理人员利用快速检测手段对产品进行一个初步的定性, 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阻止安全风险的蔓延, 避免给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

结语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9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日益提升, 食品行业也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不论是总量供给还是品种开发都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然而自2005年, 从“孔雀石绿”事件开始, 人们经历了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毒奶、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镉大米、毒豆芽、福喜问题肉等事件, 主食副食、鱼肉蔬菜, 吃喝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都被爆出各种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 使人们由原来想吃、吃不到, 变成了有吃、不敢吃, 甚至“谈食色变”。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公众严重的心理恐慌。

谈到食品安全, 很多人就会想到食品添加剂, 误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从各种资料显示结果来看这些食品安全事件, 其中多达75.5%是由人为因素所导致, 如不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等, 其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的安全事故占总数的31.24%。事实上, 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基本都是生产者为美化食品、降低成本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所致, 而规范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几乎没有, 但是, 食品添加剂却一直被公众所误解, 为很多食品安全事件背上骂名。导致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是个别不良商人滥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缺乏准确、科学、系统的认识, 加上个别媒体的夸张报道, 导致社会上“谈添加剂色变”。因此, 本文从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以及兰州市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同时提出加强我国食品添加剂安全控制措施建议。

食品添加剂定义及发展历史

《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 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添加剂与食品添加剂是两个概念, 后者只是前者各色种类中的一种。例如:曾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 其中的三聚氰胺属于水泥、塑料等添加剂, 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这种将化工添加剂添加在食品中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事故归结为滥用添加剂是不科学的。食品添加剂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 早在周朝就有使用肉桂增香的记载;东汉初年已学会用卤水 (氯化物) 点豆腐;隋朝就发明了柑橘打蜡保鲜的技术;800年前的南宋腊肉的制作过程中也是用到了食品添加剂。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卫计委发布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4) 》准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多达2 314个品种, 其中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随着时代发展, 食品添加剂种类越发的丰富, 使用范围也更加的宽广, 并存在发展越好,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丰富, 人均消费量也越大这种现象。

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

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等出现的, 为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及其加工工艺的进步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①推动了新产品开发, 促进了新产品的不断出现;②改进了传统食品加工工艺, 促进了食品产业升级换代;③促进了食品加工行业的优化, 向多层次深化发展, 不再像原来一样单纯地进行初加工;④丰富了产品种类, 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质量与安全水平直接体现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 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富足, 对食品种类、数量及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使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生产中必不可少,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 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 食品添加剂亦不例外, 即使是天然物质如果滥用也有危害。因此,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满足三个最基本条件:一是必须使用, 否则就能不加则不加;二是安全可靠,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国家卫计委审核证明对人体无害;三是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对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范围和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 使用应符合规范。

滥用食品添加剂出现的问题

目前, 食品安全事件中问题较为严重的是违禁使用“非法添加物”。在我国, 只有列入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名单中的添加剂才是合法可以用于食品生产的添加剂, 除此之外皆为非法添加物, 一律不允许用于食品生产中。非食用物质大都属于工业用添加剂, 比如:用吊白块漂白面粉、豆制品, 在面条、粉丝中掺入荧光增白剂用于增白, 工业用火碱、过氧化氢和甲醛处理水发食品, 用农药多菌灵等水溶液浸泡果品防腐等, 都是在食品中违禁使用非法添加物。这些工业用物质食用后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所以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严禁添加非食用物质。以前, 我国面粉加工中曾普遍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面粉增白剂) 。过氧化苯甲酰除了增白作用外, 不能改善小麦粉的质量, 而且过氧化苯甲酰中含有微量砷和铅。因此, 2011年公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删除了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此后, 食品加工企业不得在面粉加工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 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度越来越高,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则是主要关注点之一。为适应国内需求和国际发展的需要, 国家不断对原有的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适时的调整, 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2013年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我国已全面清理了现行近5 000项食品标准, 制订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方案 (2014-2015年) 》, 并成立了由37名相关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组, 制定公布了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29项。

在安全性评价和标准方面, 目前执行的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GB 15193-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 14880-2012) 》, 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14880-2012) 》是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必须遵守的两个基础标准。

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完善了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由分段监管变成食药监部门统一监管, 并明确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尤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使用、购买等方面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在食品添加剂生产方面,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 应当具有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品种相适应的场所、生产设备或者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制度, 向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相关资料进行审核申请, 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后方可进行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 无生产资质的企业将不被允许生产食品添加剂。

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面, 新《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 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须依照遵循的守则, 食品生产者应当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另外, 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添加剂, 应当查验供货者的销售许可证以及各项证明文件, 并建立完善的进货查验记录体系, 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 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如果是进口的食品添加剂, 应当查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和海关部门的通关证明原件或复印件, 并留存加盖进口商或供应商原章的相关证明复印件。此项规定, 有助于确保进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食品添加剂来源合法可控。

兰州市食品安全问题及措施

食品安全追溯是一种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善食品安全问题的支撑工具。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机制能够将食品安全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将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最大限度地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兰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全市推行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建设, 兰州市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全面覆盖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3个环节, 涵盖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等所有品种, 截至2014年, 兰州市已有8 700户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批发、商超、中型以上餐馆、学校单位食堂、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门店被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实现电子化信息查询。

总体来说, 兰州市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是好的, 但是某些地方特色食品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地方特色小吃食用频率高、食用范围广, 但是由于国家标准的局限性和地方标准的不完善, 使此类食品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比如:酿皮中超范围使用柠檬黄、日落黄等食品添加剂;牛肉面中非法添加硼砂;代用茶、干制蔬菜、蜜饯等食品中二氧化硫超标;腊肉、酱腌菜、熟肉制品 (主要是鸡爪、鸭脖) 等食品中亚硝酸盐超限量。

在餐饮服务环节, 一些小食品中也存在安全问题, 比如:散装糕点、酱腌菜、自制饮料、炒货制品等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防腐剂、合成着色剂等;坚果、炒货、肉类罐头、小厂家生产的食用油以及散装食用油等食品的酸价或过氧化值超标。因此, 对于预防食品安全事故, 兰州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向社会公众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单位的监管, 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借助媒体的影响, 引导社会舆论, 使其协助监管主体做好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

上一篇: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下一篇:钢琴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