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铜鼓与类型

2024-09-02

中国的铜鼓与类型(精选四篇)

中国的铜鼓与类型 篇1

目前, 中国铜鼓研究协会按铜鼓不同的形状和花纹细分为八种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冷水型、灵山型以及西盟型。其中, 万家坝型铜鼓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类型, 其他类型的铜鼓都是在万家坝型铜鼓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成的。

万家坝型铜鼓是以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为标准器, 约产生于春秋早期, 后延续到战国初期, 前后约四百多年。万家坝型铜鼓的特征是面径小, 鼓胸突出, 鼓足短而足径特别大, 鼓身短而成扁平形, 胸腰间附有两对小扁耳, 其花纹简单粗糙、鼓面的太阳纹有的有光芒有的无光芒。鼓腰都由几条线交叉划分为若干个方格形, 鼓内壁有简单的云纹、爬虫纹和菱形格子纹。这类铜鼓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在楚雄、弥渡、祥云和昌宁等地春秋战国时期的坟墓中发掘的。

中国的铜鼓与类型 篇2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型政治文化;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51-02

一、政治文化和网络政治参与

(一)参与型政治文化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就把“政治文化”这一新鲜词汇带入人们视野中。1966年,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合作发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对“政治文化”这一概念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他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基于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相关阐释,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政治生活在心理层面的反映。他认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入和输出方面都有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责任等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

网络信息发展程度远超人们的预期,政治生活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中并充分渗透于网络这一虚拟社会中。托夫勒曾用“信息政治”来描述网络政治,他指出“信息是和权力并进、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网络时代普通公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它是公民在网络时代参政议政、实现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新形式,标志着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作为新型的政治文化网络政治参与实现了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有以下特点:

1.参与主体平等性。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活动,摒弃了传统政治参与中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参与主体社会地位、金钱和权利等的主观偏见,因而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参政机会。

2.过程直接高效性。网络政治参与信息的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及时汇集公民意见和处理信息,缩短了政策讨论周期,同时大大提高了政策输出的时效性,实现了公民的直接参政。

3.形式互动多样性。网络政治参与双向的互动模式具有更强的互动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效互动的基础上,网络政治参与平台也具有多样性。

网络政治参与推进了政治参与途径的转型,互动的参与方式满足了公民发表意见和及时得到反馈的诉求,充分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类型

政治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应用也大大推进了政治参与度。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公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完全不同的政治参与途径。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政治资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普及率达到约四成……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笔者调研走访了部分农村地区,网络普及化程度极低,网络政治参与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还难以实现,因此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网络普及发展为政治参与转型带来新路径,给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参照CNNIC报告对网民互联应用方式分类笔者划分出以下几种网络政治参与方式:(1)网络媒体应用。自1997年《人民日报》开通网络版,主流媒体开始网络化应用。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3.92亿,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3.0%。……网民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闻资讯,并在对新闻的分享和转发过程中提升新闻的覆盖量”。主流媒体新闻网站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信息获取源,对于普及民主和推动政治社会化都有重要意义。网站中对热点问题的专题分析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公民的政治评价和政治情感的产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提高对新闻的关注度的同时形成了社会舆论力量。(2)博客及论坛。博客和论坛是网络社区应用发展的产物,不仅是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表达诉求的途径,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公开性。至2012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亿,庞大的用户数量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舆论力量。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微博及播客作为博客的衍生品发展迅速。微博和网络一体化的媒介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更加普及,其显著的特点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即时信息评论和微博转发迅速形成强大的微博公共舆论,并很快反馈至有关部门,使政治参与更加高效。许多政府部门开通了官方微博汲取民意。(3)电子政务。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电子政务初步发展并启动政府信息化建设,至2001年,中国政府将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随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10月,大连市政府通过大连政府网发布信息,面向全体市民征集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此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市民的参与度,并且使每件民生工程涵盖较大的社会群体,意见能够得到及时的采纳归类并予以反馈。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以及手机智能化的推广,公民政治参与会越加普及,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愈加多元化。

三、网络政治参与类型的适用性分析

不同的网络政治参与类型对政治参与的最终效果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起着直接作用。在传统政治参与形式中,公民受时间、诉求以及能力所限,在客观条件上约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规模、范围、程度和频率。

(一)基于参与程度的分析

单纯阅读式的新闻起到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公民通过网络主流媒体主要集中在获取信息这一功能上。同样,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和在线政务服务受到终端媒介的制约,因而参与程度也较低。包含互动模式的博客和论坛以及政府官员信箱,这一层面是公民自主参与诉求的主观反映,起着意见反馈的作用。社区论坛的成熟发展也恰恰说明公告式和咨询式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舆论形成,是参与程度较高的政治参与类型。另外,微博以及网络听证会也属于参与程度较高的模式,并且在近年来受到公民的欢迎。衢州常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夏建军表示“微博作为一个新型的网络工具,正越来越被政府部门重视”,“微博上大部分是基层百姓,倾听群众的不同意见和批评,给我们官员提供一个了解民意、关注舆情的窗口。”

(二)基于政策性质的分析

政治层面的公共政策本身的性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政策本身的专业化程度、认知度、利益关系以及公民接受程度都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专业化技术程度高的政策,可采用网络媒介和政府信息的公示,目的在于对政策的广泛信息宣传;采用网络听证调查,了解公民对政策的基本态度。值得重视的是,公民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和最终执行。例如近期的宁波“PX”事件,公民集体游行抗议项目落实并造成流血事件。公民对政策落实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在政策执行前做好相关的信息落实宣传,更加重视政府和公民的对话,使公民充分了解政策目的、政策的流程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选择一定深度并赋予公民一定权力的参与形式,可采用网络听证会或政府网站互动。

(三)基于公民主观意愿的分析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带有极大的主观性,是公民主观意愿反映的途径。政策的形成和落实过程与公民自身利益的密切程度、政策预期成果以及对政府的信任情况都影响着公民自身选择政治参与的类型。公民参与要求高,则会选择博客、论坛或者电子政务互动方式参与决策;公民对一项政策实现的可能性预期乐观并对政府信任度高,可能会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最新信息,积极参与网络听证会以及电子政务互动。

中国的铜鼓与类型 篇3

何谓中国元素?我感觉就是由中国人创造并在中华民族生长发展历程中凝练形成的人文传统、文化精神、文明成果等。中国元素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有形的物质元素和无形的精神元素。诸如有代表性的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建筑、服饰器皿等有形的物质的中国元素;以及从古至今中国人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无形的精神的中国元素。中华民族具有延续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有近现代争独立、求解放、施建设以至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无数新的文化成果,其中所涵盖的中国元素可谓包罗万象、数不胜数,这些是中国电影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最为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是国外影片所不可比拟的。但我国影片对中国元素的开拓与运用并不充分,倒是不少国外的大片如《功夫熊猫》等纷纷借用中国元素反过来大赚中国的票房。这难道不值得令人深思吗?我认为,重视中国元素决不等于仅仅在影片中展示中国文化现象,诸如武术招数、民间绝活、风景建筑、民俗工艺等等,这类表现尚在浅表层次。我们广大电影工作者,一应注重提炼那些最能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品味的重要元素,在影片中予以精彩表现;二应选择最能代表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华的标志性的人物事象,作为影片的题材,并进行具有文化深度的主题开掘和艺术表现;三应针对传统文化题材作富有现代意蕴的创新性开拓,去着意表现那些如何能使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能由中国向世界传播,甚至将可能流传于永恒的那些最为宝贵的我们民族的、也更是世界的中国价值观念及其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则应以上述中国元素为载体,来传播、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最具当代普世价值的中国理念智慧和人文美学意蕴,为人类社会真善美的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多年来,限于个人的工作性质领域及时间精力,所观看的各种类型影片十分有限,现仅就自己比较熟悉的几部影片从题材运用、形象塑造、主题开掘和艺术表现等角度简析一下中国元素在类型电影作品中的开掘与运用。

一.独具中国特色的题材运用、形象塑造及主题开掘

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有许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历史故事、寓言童话的佳作,这些影片的独特题材、形象塑造及其主题开掘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我认为论及类型影片的中国元素,不能不首推最具中国特色的题材、形象及主题。

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影片《画皮》(我指的是2008年陈嘉上导演本),该片取材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是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另类题材小说集,兼有“传奇”与“志怪”体小说之长,而《画皮》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此,这部影片的取材显然体现了地道的“中国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在题材运用、故事演绎、人物刻画、主题提炼等方面作了全新的具有当代意蕴的开掘。如果说蒲松龄原作讲的是一个书生遇见女鬼、道士施法除妖、妻子救活丈夫的离奇故事,故事本身已很另类,通过王生从路遇美丽的孤女而滋生邪念,将这位美女带回家私藏于书房苟且交合、直到发现其剥披画皮的狰狞本相,吓得他魂飞天外而乞求道士救己的经历,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好色而平庸的古代书生形象,铺述其因好色终被厉鬼剖胸挖心而亡之可怜可悲遭际,含有讽喻劝诫之意;那么,陈嘉上导演本影片《画皮》则借此名作之题材演绎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将原作中好色懦弱的书生改换为秦汉年间英勇善战的将军王生,写王生在西域率众大战沙匪救回一绝色少女小唯,小唯因倾慕王生之英武而爱上了对方,而王生在少女的美艳柔情面前也有所心动,以至与妻子同房时幻觉小唯已取代了爱妻。但在日常行止中,王生始终不渝规矩,更在生死关头,宁愿自己亡命也要舍身救下妻子。影片中男主角王生颇具现代女性所欣赏的铁汉柔情,集英武、真情、温柔、果断等优秀品质于一身,与原作男主角已判若两人。而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也有很大改变。原作中的女主人公真相是一个“面翠绿、齿如锯”的狰狞恶鬼,她怀着一颗害人之心来到人间,持彩笔亲手绘就一张“眉目手足、无不具备”的人皮披挂在身,装扮成二八佳丽,楚楚动人,于夜半龋龋独行,途遇王生,以其孤寂美艳之身,勾得王生“金屋藏娇”,而一旦真相败露,便立即致王生于死命,原作描绘的完全是一个阴险狠毒的女鬼形象。但影片《画皮》中塑造的女鬼主角,则是一位由千年狐精“九霄美狐”披上画皮而扮演的美丽少女小唯,她虽有挖食人心以保画皮容颜的残忍恶行,却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显露出善良的本性,最终舍弃了自己花费千年修炼的道行而救下了王生夫妻及所有的枉死者,并不惜将自身变回美狐本相,只能与她所讨厌恶心的那个蜥蜴精长相厮守。至于写王生的妻子,也在原作恪守妇道、一心为夫的贤德女子形象基础上,延伸塑造了一位温情款款、深得丈夫及其上下人等喜爱尊敬的夫人的形象,她虽处于女鬼、丈夫及她昔日的追慕者这三者之间苦苦周旋以至生死角逐,却宁愿牺牲自我也要忠于爱情、救助丈夫。王妻佩蓉的行止,实在是演绎出了夫妻之爱的最高境界——舍己,为他(她)。影片的总体意蕴是借古人的故事、人鬼间纠葛,述说着当今世间仍在发生的悲欢离合,这里有美色的诱惑和男儿的本真,但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坚守真爱并以坚贞爱情温暖人心的人生境界,也昭示了只有坚守真爱才能战胜凶残邪恶的人生真谛。陈嘉上导演本《画皮》堪称新型的魔幻爱情影片,其成功正在于中国元素题材故事中注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审美意蕴。

综观当下中国影坛,不乏由所谓明星大腕、“土豪”编导等烧钱炮制的某些“大片”,或热闹非凡、神奇无比,或奢华至极、古今穿越,其内涵却往往浅薄空虚,甚至不知所云,徒然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只有耗费观众宝贵时间与生命之“效能”。可见,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戏剧乃至各类艺术作品,如果不能体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没有一点崇高的理念作支撑,那是绝无艺术生命可言的。

相对而言,在一些取材于中华文化典籍或古代圣贤、现代大师生平业绩的剧情片、传记片中,却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元素”的独特文化艺术魅力。如力求还原历史原貌的电影《孔子》,能将《论语》里记载的孔子的名言融入台词中,并以一系列逼真复古的情景与场面烘托孔子形象的塑造,以表现在那个礼崩乐坏乱世中孔子所坚持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儒家学说的精髓,可以让中外观众一窥孔子的真颜。但这部影片的缺憾在于未能再现一个血肉丰满、能与现代观众沟通心灵的文化巨人形象,亦缺乏对于孔子学说从古至今传承不息、传播中外、并能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开掘。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充分肯定该片为今后再拍类似题材影片、打造能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经典的特色品牌电影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又如《花木兰》的国内电影版,仅以数百字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编织成一部荡气回肠的情景感人的影片,歌颂了代父从军、保家卫国,令世人叹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也较好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崇高的忠孝、仁义、智勇美德和人性、人情的光辉。影片《英雄》则根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主题诗句来表现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题材与人物塑造的中国元素十分突出,尤其通过影片中另一位主要人物残剑的思虑与行止,引导观众思辨是“刺秦”还是“保秦”真正有利于我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这条主线上去展现人物的言行与命运,也对影片的主题作了富于现代性的发掘。传记片《梅兰芳》以现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生平事迹为轴线,运用含蓄内敛的手法表现中国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艺术追求,在宏大的史诗背景下展示艺术家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心灵律动,构思可谓精妙。影片中展现的许多场景,诸如重重叠叠的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的朴素民居、富丽简约的京剧舞台,其间穿插着《牡丹亭》《汾河湾》等梅派京剧的经典优美唱段,给观众带来中国传统戏曲美不胜收的审美愉悦。这些影片的题材、人物、主题都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借助这些“中国元素”能将中国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舞台,可让世人真正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东方艺术的神奇魅力。

二.艺术表现领域“中国元素”的深层次展示

据笔者观察,当今中国类型电影已有武侠/动作(功夫)片、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等主打类型,警匪片(包括侦探、悬疑片等衍生类型)、战争/历史片,新型的魔幻/玄幻片等也颇为风行,加上具有中国革命与建设特色的“主旋律”电影及儿童片、动画片、传记片、音乐歌舞片等等,已初步构成中国电影多元纷呈的类型格局。除了在题材、人物、主题等方面要凸显“中国元素”特色之外,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可以借助形神、意象等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元素营造独特的电影形象,一展中国文化美学的独具魅力。这不仅指如大家所熟知的张艺谋《红高粱》中营造的那个红色的意象世界,用以烘托人物的个性与命运,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与狂放不羁,或者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色彩,这些场面与情境,能为影片的整体氛围造势,确能夺人眼球,但在艺术表现上仍在比较浅表的层面。如能在神形兼备、意象统一等中国美学意蕴方面作深入探究,这必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类型影片的成功创作。

所谓形神,必然涉及对世界观、自然观的理解。道家认为自然的本原为“道”,老子、庄子以“道”为宇宙世界之本原的哲学思想派生出“道法自然”之说,即以“道”为美、以自然为美、以生命之美为核心的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在人生哲学方面,则主张“惟道是依,则万事莫不成”,“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道家主张“出世”,崇尚高士隐逸山林,避世至善。影片《卧虎藏龙》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运用了这一法则,主人公李慕白平生追求一种内心空明、冲淡平和的道家精神境界,人物造型则为高大身材,光亮额头,蓄长发辫,著一袭宽大长衫,手执长剑,飘飘然若有仙风道骨,言语举止皆大气稳重。即使与对手交战打斗,也显出优雅风度,武功高强而不咄咄逼人,面临险境仍从容淡定,在与玉娇龙交手时,于舞剑运掌之际,还恰到好处地为对手指点迷津,始终显示出一种看似清淡无为,实为一派武林宗师,但求本门派后继有人的精神追求。形与神,在李慕白身上是高度统一的。这部影片之所以赢得中外观众击节赞赏,就在于借助了此类形神兼备、道法自然的中国美学法则。

又如对意象美学境界的追求。在《周易》中,“象”的原义为卦象,“意”则是卦中所表达的意想。“象”是方法、工具,“意”为主题、目的。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既是有特定意义的表象,又是有独特表象的思想或意念的载体。意象不是某种意蕴与表象的简单相加,而应达到在两者聚合中融汇创作者神思、意蕴与情趣的全新的审美境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意象往往经过创作者匠心独运的选择与组合,达到两者互相涵蕴和融合的境地。然而由于组成意象的物象来源不一,或来自自然万象,或来自人间世态,其包蕴的内涵韵味也千差万别,触发读者的理解与联想就呈千姿百态。故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意象创造引入电影作品,亦有助于中国类型电影的特色创作。比如我们熟知的武侠片《英雄》,导演在运用中国元素方面可谓淋漓尽致,影片场面恢弘大气,可令中外观众领略中华河山之无尚壮美、中华英雄之盖世武功与经世大略。而主人公残剑对中华武功的领略,已高深到能从琴声中参悟箭法、枪法、心法的境地,通过长年潜心苦练,他渐次从变幻莫测的舞剑中参悟出剑道之魂。影片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形态语言相互映衬,无不折射出“英雄”所悟得的天下之“道”。电影画面的虚与实、有与无、动与静均呈相生相克之状,为观众拓开了广阔的艺术视野与人文构想的余地。而李安导演《卧虎藏龙》的艺术表现也得益于意象统一的营造。影片中由剧情引领观众在颇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山水园林、官邸民宅中穿梭,既有令人肃穆的深宅大院幽静之所,也有清新宜人的民间小桥流水之境;既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秀雅之美,又再现街头巷尾民俗风物之情,而李慕白与玉娇龙的竹林之战,则借助传统武术中的轻功绝技,展现主人公之武功高强、气度非凡,以其形神兼备、意象丛生的情景再现,深深吸引了中外观众。

总之,作为中国商业电影未来若干年发展的主要支撑,类型电影的创作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更要与本土文化充分融合,在思想艺术创新的探寻中注重中国元素的选择、开掘与运用,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铜鼓王国的歌与乐 篇4

水族,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黔南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他们源于古百越族群,与侗族族源最近;所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并创制过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水书”。由于其住地藏有数量众多的铜鼓,这个自喻为“金凤凰”的民族也被称作“铜鼓王国”。

水族人民善歌,民间流传有“唱起歌像江河流”的说法。水族民歌内容浩繁、形式多样,可分为双歌、单歌、调歌、诘歌、儿歌等类别。这些歌中,又以称作“旭早”的双歌和单歌“旭早”的数量最多,且较富民族特色。双歌意即成双成对的歌,一般是在较隆重、正式的场合演唱,故也叫“大歌”或“酒歌”。它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的双歌,一是寓言性的双歌。前一种演唱时由领者起歌、独唱的正歌和群体帮腔三部分构成,唱一首和一首,开头两句起歌和歌尾帮腔部分的歌词和旋律相对固定。寓言性的双歌形式比较奇特,包括说白和吟唱两部分,均由一人演唱。一般说白是对吟唱部分的介绍,吟唱部分是对唱的一组歌,但不能单独成篇,歌词含蓄、耐人寻味。单歌相对于双歌,因每次只唱一支得名。多为即兴之作,可用于山野田间、节日聚会、婚庆仪式等多种场合。其中,在山间所唱、以爱情内容居多的单歌也叫山歌,有单唱、双唱和三人以上的对唱三种形式;演唱的声腔有平腔和高腔两种,一般前者多用真声,后者多用假嗓,具有浓郁的山野之风。

诘歌“诘俄讶”是一种讲述古理古规的民歌,含有说理辩论之意,包括“辩诘”和“史诘”两类。辩诘一般用于解决争端的场合,由双方摆宴邀请“诘手”说辩,亲友乡邻旁观;史诘则多在红白喜事中演唱,歌手以盘考历史知识为乐,起到传承历史知识和娱乐的作用。此外,水语称“提结”的调歌是一种有韵律的理词,朗诵性较强,多用在酒席或调解的场合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唱诵,音乐比较庄重肃穆;充满童趣的儿歌则主要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非常天真活泼。

水族民间常见的乐器有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的铜鼓多是未入土的传世乐器,分公母两种,一般公鼓的鼓面和鼓体做工较精巧,音色圆润洪亮;母鼓形状较粗重,声音相对暗哑。它们多用于节日、祭祖、丧葬或盛大庆典场合,由两人共同敲击;演奏技巧复杂,节奏多变,发出雄壮热烈的音响,围观男女则围成圆圈,随着鼓点的变化集体起舞。芦笙和芒筒与苗、侗的同类乐器相同,一般多为那些在祭祀、节庆等场合中表演的“斗角舞”和“芦笙舞”伴奏。斗角舞常用5把芦笙、5支芒筒,吹笙者边吹边舞在前引导;芦笙舞多由3男3女参加,男吹芦笙前引跳跃,女随节拍连袂起舞。除伴奏舞蹈外,民间也有独立演奏的芦笙曲,不过数量较少。

历史上的水族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正常死亡的葬礼中,一般人家举行“开控”追悼仪式时都要设歌堂、芦笙堂和唢呐堂,请来歌手和乐手。还要请专门的歌师在灵堂前唱“孝歌”,德高望重的长者演唱“调歌”等。这些为民间祭祀仪式使用的民歌和器乐,具有了民间信仰仪式的音乐属性。

上一篇:路基翻浆防治下一篇: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