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中的色彩情感

2024-07-07

水彩画中的色彩情感(精选四篇)

水彩画中的色彩情感 篇1

在色彩材料的的运用下, 重彩画具有浓重、饱和、博大的面貌, 突破了以薄见厚的传统画法, 增加了传统宣纸对色彩的承载力, 更加适合远距离观看, 表达一种饱和的色彩力度, 喜用“厚画法”的现代重彩家, 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厚重、艳丽、和谐而采用加厚的宣纸, 讲究作画前的底色制作。底色首先考虑到的是色调, 即把白纸变为统一的色调空间;其次是肌理, 即把白纸变为凹凸起伏的有材质变化的平面。这样单薄的一方白纸就变得质地厚重, 一个有肌理、有色调的实体空间成为画面中出现的所有颜色的起点, 这使浓浓的色彩表现博大深沉的力度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底色不仅改变了白纸所寓意的虚体空间, 还改变了它平滑的低肌, 使其更有承载力, 可使肌理、质感不同的色彩多层次上下交织, 左右对比, 形成无穷的趣味, 附着其上的厚色与粗粒不会裂变、脱落, 由虚转实远离了自然空间的局限, 还可以使画面容纳拼贴、压、印等技法, 开拓出丰富的想象。做底时可根据画面需要作色彩或肌理的深浅厚薄等不同对待, 可以在整个画面统一均匀地做底, 也可以有选择地局部地做底。好多艺术家采用一种将低色做厚重把勾线部分上的肌理尽量做轻薄的方法, 在保留部分传统工笔画勾线晕染的效果的同时对整个画面做了更加整体的认识。

为了激活人的视觉鲜明度, 艺术家采用色彩的对比来使画面更好看, 它们是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明度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对比和同时对比。中国重彩绘画的色彩结构几乎一律属于色相对比。重彩画并没有抛弃传统, 还是以色相对比为主, 和其它色彩对比一起烘托画面。这一点也可以在写意重彩画家丁立人、丁绍光、钟儒乾、石虎、戴少龙等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色相对比令人感觉色彩鲜明, 在重彩画的色彩中, 最常用的色相对比颜色是红、黄、绿、青、黑、白、金、银。色相对比的各种的颜色, 由于它们的色彩个性鲜明, 在画面上难是以控制的。不少画家都认为用原色获得色彩和谐是一个不那么轻易实现的难题, 很富有挑战性。一旦使它们之间产生相互对比的关系美感, 色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感色彩表现是艺术家个性的色彩表现, 一个重彩画家都是富有感受力的, 艺术不同于科学之处就是艺术富有情感, 没有了情感画面中的色彩就会通俗没有个性。所以创作重彩画的艺术家们都深刻认识到色彩感觉对艺术创作至关重要性。发现内在感情存在, 自由地把情感色彩的丰富性变为个性鲜明的色彩形式。人的情感色彩是发自心灵本能的色彩冲动, 因此它作为色彩表现的核心强烈地作用着人的色彩感觉和想象。湖北美院的戴少龙先生是位独具风格的画家, 在重彩画的表现情感与样式几种要素的运用上独树一帜, 在表现手法上,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多取“拙”, 在拙笨而又相对静态的造型中, 强调一种永恒感, 带有强烈的感情。

由于各代画工受时代影响出现各领风骚几十年的色彩作风的敦煌壁画。无论是色彩材料和绘画技法都是集大成者, 北魏壁画以黑、白加土红、石青、石绿构成粗放的西域色彩晕染风格, 深厚而单纯;西魏色调清冷明净, 原色加上棕、褐、青紫, 使色调朴素率真;隋代用色晕染结合, 色调明朗华丽;到了唐代不仅题材场面宏大, 范围广阔, 敦煌壁画采用的技法也非常之丰富, 干画法、湿画法、重叠法、先涂后勾法、先勾后填法、勾线晕染法、叠晕式晕染法、露底法、覆盖法、干湿并用法、堆金沥粉法、坦培拉技法。厚重颜料也发挥了最高的彩度, 着色也从强烈对比的厚色搭配, 发展到了混色、间色的运用, 如紫、粉红、橙、褐等色彩, 并且调入白、黑产生了多种明暗的层次。色彩更加瑰丽浓艳, 使人感觉活力充沛, 有的局部贴于金箔, 增强了华丽的效果。

色彩材质自身的丰富、材质自身的美无不时刻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用色彩材质去完成“视觉表达”的欲望。日本的绘画的发展给我们的有新的启示, 我们发现绘画的色彩材质给绘画形式语言带来的新的变化, 更加使绘画的精神意蕴的增强。重彩绘画上承古典辉煌, 下开中国画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和画材学上的新路, 中国的重彩绘画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我国涌现出了诸多的工笔重彩画家, 如何家英、唐勇力、胡明哲、刘泉义等, 他们创作了大量材质精美、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重彩作品。重彩画被介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 更拓宽了绘画材料的运用范畴, 特别是对色彩材质美的追求和运用所形成的新感受, 突破了传统绘画工具与材料及表现手法的局限, 扩大了绘画形式语言研究与表现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使我们从中看到了重彩画具有着更大、更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同时重彩材料也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特的视觉感染力。

创作中, 体会到“整体色彩构成意识”在现代重彩画中的重要作用, 整体色彩构成是画家在创作中抽象思维的重要过程, 重彩画如同交响乐一样, 内有丰富的配器错落有致对比和谐地组成了一个雄浑的整体, 与以单线为骨架、薄色平辅分染的、似优雅的古筝独奏的传统工笔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两种不同的美, 现代重彩画拓宽了绘画语言的广度和深度, 增加了构成的难度。“画面中每一种因素, 每一种感受都无所谓好做底是作画的第一步的好与坏、对与错, 只是看其能否形成相互参照的美, 能否融汇在画面整体的生命状态中, 能否演释出内心的感受。”此外, 现代重彩画中的整体色彩材料还具有过程性, 因为复杂绘制不能使很多效果一次成形的, 常常出现意外的效果, 整体色彩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心平气和地、随机应变地调整画面关系。现代重彩画更注意欣赏的是装饰性色块之美、抽象平面图形之美、自然痕迹之美以及材质自身的魅力, 现代重彩画画面是不同材质、不同色块、不同用笔处理上的上下左右的层层迭加的立体空间, 而且每一层迭加都不是对底层的完全覆盖, 是一种完善和丰富并增添一种神秘感, 这就是所谓“透底”。创作中, 在怎么也不能从混乱效果中走出时, 往往就会放弃原构想而顺应画面感受, 便可能找到一种新的和谐使画面出现新的转机, 把不协调变为协调时, 也正是画面产生新的美感的时侯。正是这种整体色彩构成的复杂性与创造性使我们的绘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热望, 经过大写意般地做底, 细心地绘制, 然后是整体地调整画面:或修复画面中的形或添加虚实处理或丰富其色彩肌理的层次。重彩绘画已成为好多现代艺术家在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 重彩画色彩材料与技法的复古和更新将为我们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现代艺术天地。

摘要:色彩在重彩画中的近现代性特征已表现为艺术家以鲜明的色彩个性替代了民族色彩区域性, 这就使得重彩画的表现有了新的表现方法, 在绘画过程中, 除了关注材质间的对比, 保留传统技法的美感, 使之在层层添加的颗粒中忽隐忽现, 试求用线与渲染的细腻与突起的粗肌理的有机结合, 营造出重彩画创作中的色彩材料之美。

论水彩在色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篇2

一、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水彩画是绘画系列的一画种,其特性以水调和颜料作画。颜料多用胶水调制,可溶于水。利用颜料的这一特性、水的渗溶效果及纸的底色,产生透明及轻快、湿润的艺术效果。水彩技法有干、湿、粗等不同画法。水彩画形成始于十五世纪欧洲,十八世纪,在英国发展很快,十九世纪初英国成立了水彩家协会,出现专门水彩画展。近代我国留学海外学子将此画种带回国,由于我国有悠久的水墨画传统,用水技法相似,并将中国画用笔的特点意境处理水彩技法达到了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意境,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彩技法风格。

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与成就早在明、清时期随着欧亚文化的交流,西洋绘画传入我国。由于水彩画是以水融合透明颜料而绘制,与我国传统绘画重彩及水墨颜料较为接近,因此成为中国易于接受的画种。水彩画在我国的传播始于清末民初。当时我国国民教育接受西欧和东洋影响而形成的新学制,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了水彩画教科书。在先辈水彩画家的推崇下,水彩画这一新的画种逐步在我国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以后,许多进步青年东渡日本和远赴英法学习绘画艺术。在李铁夫、刘海棠、徐悲鸿、倪贴德等老一辈画家的创建下,中国专门的艺术教育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水彩画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出现了专门从事水彩教学创作的画家。北方的关广志,南方的李剑晨以及王济道、张眉孙,都是早年留学英、法或专攻水彩画的著名画家,他们从事水彩画的创作与教育为中国水彩画艺术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水彩画的基本常识与技法

水彩在高职教学中是一门主修课程:水彩画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基本技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范画、讲解,使学生了解水彩画的特点颜料和特性、水彩调配技巧、颜料的构成,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方法,颜色的适用。

干画法:第一次涂色干了后再涂第二遍色,这样重叠着色下去即为干画法。此法不流、不混,可以从容作画;缺点是表现力差一些。湿画法:头次上色未干就接涂第二遍颜色,反复接涂下去即成。此法画时比较急,需要学生有控制水分、时间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绘画技术之后运用才行。干湿并用:有的地方用干画法,有的地方用湿画法。此法有快有慢,表现力强,中学生易于掌握。在整个水彩画教学过程中,应重点传授干湿并用法,以求收效快、效果好。具体画法步骤如下:

1.起笔要细,形体准确,高光、反光、明暗交界线、投影等都应尽量交代清楚,暗部和投影要少量涂点铅笔线条以示位置,上色时心中有数才能涂色不乱。

2.画前先在纸上刷一遍水,目的是让纸吃水饱和,必要时可以刷两遍,这样纸不易干燥,干湿画法便于施展。

3.先画背景(一般指衬布),优点是不乱、不花,整体效果好。背景争取一气呵成,整个画面的基调便得以确立。

4.画物体时要一个一个完成,这时采用湿画法比较得心应手。例如画一只梨,从亮部开始,留出高光后涂淡黄色;未干时迅速涂中间调子土黄色,使之与淡黄色相接自然晕合;趁其未干再涂褐色与土黄色相接,晕合后未干时再涂灰绿色于反光处,或者再涂衬布色于反光部分作为环境色的影响。这样,此梨的画面便基本完成了。

5.整理画面尤为重要。局部画法往往容易使画面出现“碎”的现象及层次上产生误差感。所以应要求学生重视整理,学会调整画面。前景物体当实,可以用线条来提形(在物体的关键部位狠提轮廓线);后边物体当虚,在形体和色彩上减弱,以获得层次分明的效果。画面单调的可适当增加环境色,以增强色彩的丰富感;画面色彩花而乱的,需要在基调的范围内整理,使画面更加和谐。

三、水彩画技法在设计专业效果图中的运用

通常人们只认为水彩画是提高学生造型、色彩及審美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在进入现代社会的今天,水彩画技术及其特点还具有许多实用价值,它可以直接应用在工业设计上。例如,建筑(房屋、桥梁效果图设计)、园林(景点、绿地、长廊等效果设计)、装修、装潢、家具、服装以及工业产品制造设计的效果图等均采用了水彩画技术。另外,水彩画工具简单、价格便宜,使用及携带方便,加之水彩画效果透明、明快、润泽,因而令人喜爱。

水彩是建筑绘画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加强水彩建筑的写生,能全面提高色彩造型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专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如:建筑效果图、室内设计效果图、园林景观、动漫、服装、工业产品设计都是通过水彩表现达到了图纸的清晰、明快高雅的效果。

如:室内效果图更加突出了水彩的作用表现。在室内设计中除了空间划分合理、装饰风格独特、家具陈调舒适以外,色彩对设计的成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室内设计中除了运用空间划分、家具陈设等表现功能的手段外,色彩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室内功能。设计餐厅时,餐桌、餐椅虽然能够满足人们进餐的实用功能,但如果在餐厅的色彩选择上,利用橙色等暖色调,灯光也选用柔和的暖光,使餐厅充满温暖亲和的气氛,更能增加人的食欲。医院的色彩环境中,顶棚、墙面、家具等大多采用白色,白色虽然有洁净之感,但从病人的角度看,容易产生精神紧张、视觉疲劳等不良影响。若是在病房的地面、家具、墙壁等处设置一些柔和的绿色或浅蓝色,可以消除由疾病引起的急躁、烦闷等不良心理反应,有助于病人健康的恢复。

主色调与重点色。色调可分为明度基调与颜色调两方面,明度基调又分亮、中、低三个基调,亮调色彩明亮轻柔。中调色彩丰富饱满,低调色彩沉着稳重;颜色调是指以色相环上某色作为画面主体色调,色彩的主调在室内环境中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室内环境的性格与气氛,不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与联想是不同的,清淡柔和的暖色调给人温暖的感受;冷色调给人清幽凉爽的感觉;深色调给人端庄成熟的感觉。视觉中心是室内空间的突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中心可能是一面墙、一套沙发、一件装饰品,重点色应围绕视觉中心设立,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起到衬托视觉中心的作用。一间会客室,在清淡的蓝色调的空间里,放置一组色彩艳丽的沙发,这组沙发与整体形成对比关系,成为视觉中心,起点明空间主题的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色彩作为设计中形、色、质三大要素之一,正发挥着重大作用,水彩正以其独特的心理优势,感染着人类的心理和情感。正确运用室内色彩设计规律,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优秀室内环境。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操作的几个重要环节:

1.学生欣赏范画,教师要逐张讲解其画法及色彩的运用,使学生了解水彩画的样式、特点,并告诉学生为了保持水彩画的透明、明快,调色时不宜过多,涂色时尽量一次完成,最多也不能超过三次,否则画面就会脏乱。临摹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工具的使用,以及调色和控制笔中水分的方法。

2.带领学生到室外写生时,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部分景物,边画边讲:应该怎样画,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明确了写生的步骤,掌握各种景物的表现技法。

3.给学生改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某一部分不会画或画得不成功时,教师寥寥几笔,即令学生茅塞顿开,对其帮助很大。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教师重点应给哪些人改画呢?我认为以改两头带中间为宜,画得较好的学生的画只要“点”上几笔便会大增其色,既给大家提供了样板,又给中间水平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另一方面帮助画得较差的学生改上一两个物体,如一个苹果一个梨,然后鼓励他们按此方法大胆画其他物体,不怕画坏坚持画完,长此下去必能有所进步。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设计时代,水彩作为一门学科将会被广泛地运用,其地位和作用表现得更加突出。但目前高校设计专业开设的色彩多为水粉,对水彩的忽视越来越边缘化。其原因之一是目前高校缺乏水彩专业教师;其原因之二是对水彩这一学科的特征认识不够,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缺乏前沿意识。

水彩画中的色彩情感 篇3

真正艺术不是现实的再现, 而是心灵的表达, 无论你随手涂鸦, 或伟大的创作, 只要它包含作者的真实情感, 就是艺术。水彩绘画艺术创作可以更加强烈地反映艺术家的个性和情绪。当水和色交融的瞬间, 水彩艺术独特的魅力便体现出来。具有灵魂的画作, 其创作的过程是遵循内心的感受, 传达个人思想之作, 以我们的视角去表现艺术, 反映真实的时代面貌。通过色调, 探究水彩的色彩深度内涵, 表达色彩的赋予画面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从中国水彩画的发展状态来看, 主要包含两个条件:一是意境;二是写实。中国传统绘画与以水为媒介的水彩画相比来看, 有其相关渊源所在, 中国更加具备水彩艺术发展的优势。但正因为这样, 更多的评论家、理论家对于水彩画的关注却相对较少, 常常忽视了水彩画的审美独立性。水彩画实际上应该是色彩语言独立的绘画。中国水彩画已在过去的三十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水彩画在近二三十年有了进一步发展,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应该更快更好。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水彩画的水彩技法研究, 而事实上, 水彩画的技术创新的确是有一个大的发展, 也能让更多的水彩画者投入热情。但同时, 这也使得水彩画开始缺乏对当代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每幅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水彩画本身的轻盈透明和水色韵味是不能被其他画种所取代的, 这也是水彩画的发展潜力所在。作为中国水彩画, 水彩画的发展前景的不容忽视的。正因为有更多水彩画者的新思想, 新理念的不断注入, 和创新, 使得水彩画将不断向前发展。

二、水彩中的色调与情感表达

色调是整个画面的色彩倾向, 它是由色彩的运用所创造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在画面中, 色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色调是在色性、色度、色调上细分开来, 作为主要元素的色调, 可以引起观众的心理情感共鸣。一副好的作品, 色调的和谐表达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色调之和谐不仅是对写生对象的认识与再现, 更是一种情感的互动和传递。

和谐的色彩关系可以传递给人们不同的环境, 主题以及思想情感。色彩本身会给人一种抽象之感, 在创作中, 为了更好地运用色调表达感情, 首先要将色彩的情感意义有一定的掌握。例如, 绿色体现安静的生活;而黑色代表了沉重的心情。任何一种色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根据我的画作, 将黄色进行分析, 黄色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亲切、响亮, 光明的象征。而其颜色背后也有它独特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色是秋的收获;是神圣的光环;从动物世界中, 黄色混合黑色, 是一种警戒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黄色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打开心灵, 拉入心的距离。喜欢黄色的人, 放松的聊天, 渗透一种高兴愉悦的旋律。从光学原理出发, 一方面, 黄色的长波长, 穿透空气旁边的红的能力, 更能引起人们注意;另一方面与人的视觉功能的结构, 在视网膜中含有杆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是黄光特别敏感。因此, 交通选择黄色警报灯。从中国文化史上讲, 代表着中国人的肤色, 在中国古代, 尤其是汉代以后的朝代, 黄色是御用色彩, 是平民士庶不得穿着的色彩。

三、水彩色调的独特表现

色调的表现, 是指画面上色与色之间的协调统一。独特的色调表现形式可以呈现独特的视觉感受。

《物语》是我的一幅创作作品, 整体画面统一和谐。在创作中, 我以色彩的独特魅力为线索, 从而感悟静物之美,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画面以桌布的黄色和蓝色为对比色调, 表达笔者对自然静态世界的感受, 来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在作品中更加强调“彩”的特点, 在水色交融的水彩表现中, 将形与色提炼概括, 利用更少、更纯净的且浓重的原色来丰富色彩画面, 目的是创造一个直观真实的异彩空间, 真切、热烈、与众不同。

整幅画面用笔细腻, 黄颜色的运用, 强有力的表现了午后的现实, 黄色与蓝色的对比强烈, 更加衬托出温暖如火的黄色。作品对形与色的概括, 以简单对比色调表现静谧的精神感受。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作, 我始终将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 实现作品的原创作性, 感受色与色之间的碰撞, 创造富有内心感受的画面感, 我崇尚追求艺术的真性灵, 来表达自身内在的精神气质。

参考文献

[1]王维新著.《水彩的艺术表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平面构成中的“情感色彩” 篇4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一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 平面构成是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 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 平面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 给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基础图案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曾有一时, 大有取代传统基础图案之势。的确, 平面构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对固守已久的传统进行反思, 新生事物总是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 但传统的东西也有存在的价值。平面构成和图案基础课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上各具优势, 它们既有共性之处又相互区别。因各自优势的特点而不能相互取代, 因而就有了共存的基础。通过学习, 学生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训练多种思维方法, 拓宽创作视野, 完善创作手法。

平面构成在课程教学中一般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 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 然后以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不同形式进行教学, 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和抽象之美, 其创作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理性体验, 但如果过于理性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机械、枯燥, 甚者会变成简单的填色块, 使上课变成“无味”。因此, 有必要在构成课中引入感性认识, 让平面构成增加“情感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平构上的情感色彩是通过图形单元的组合及黑、白、灰的色彩处理表达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展示思维所想的东西, 我们可以从感觉、心情、精神等方面引入进行训练。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常常需要有“创意”, 换言之, 即要有一定的“想法”、“点子”, 才会使设计的表现更加有魅力, 这些所谓的“创意”往往来源于大自然,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种种感受。根据以往的经验, 课程教学能以一种自由轻松的形式进行, 比较能开发新的创作“点子”。因为越是放松越能做到创作自如, 越能得心就应手,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练习, 通过这些“有味”、“有意思”的练习, 让学生轻松进入原本有些严肃的创作状态, 能够快乐学习。

在进行点、线、面的训练时, 可加入一些感觉体验, 感觉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 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 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 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如知觉、记忆、思维) 的基础, 在训练过程中可着重让学生从触感体验开始, 作为感觉训练肤感最有效果, 肤感分有简单的肤感如:温、凉、痛、热、等, 复杂的肤感有:硬、软、粗、糙、干、湿、燥、粘、腻、锐、钝等, 让学生以纯图形单元的形式 (不用具体形象) 表达出来, 然后为自己的作业命题, 如图1“腾空的点”、图2“跳跃的线”。手掌作为人类感知世界一个重要器官, 因此可将其作为表达复杂肤感的基本形展开训练, 如图3“热”、图4“挤”。

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完成从感官形象的联觉到主观形象的撰写过程。

在进入点、线、面综合训练及构成形式训练中引入心情及精神两方面进行情感色彩训练, 心情是指无特定、普遍及能够广泛影响认知和行为的一种情感状态, 精神是过去事、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 两者都比简单感觉更复杂, 更难用图形表达。心情的视觉表达可以“喜”、“怒”、“哀”、“乐”命题展开进行训练, 而每一种情感都有不同的强度, 如喜可分为适意、愉快、高兴、欢喜、大喜、狂喜等, 学生在定题时可将其细分。精神的视觉化可从崇高、悲壮、优美、滑稽等四种不同情感命题训练, “崇高”, 常与庄严、伟大、奇丽、雄浑、刚强、劲健、高尚等具有威慑力量、令人崇敬、奋发的形象或精神现象相联系, 故表现为垂直线或弧线, 结构简单, 色彩明朗;“悲壮”, 常与引起恐惧和怜悯心情的事件相联系, 故表现为暗色居多, 呈朦胧状态、“优美”, 与“崇高”相比, 其特征是“秀婉”、“纤丽”、“阴柔”, 它的基调是曲线和色彩柔和;“滑稽”, 常与巧合、误会、蒙混、猜测等事件相联系, 故图形多呈畸形, 结构复杂, 与“崇高”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训练过程中图形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图形的创造往往来自于大自然和对日常生活观察。所谓观察, 首先要认真观察物的“形状”———它的大的形态特征, 这个“物”它应该是容易被识别、辨认的而且有较大的表现空间, “物”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创作的发展前景, 然后才能以“物”言情、以“物”喻志。如图5:“惬意”:创意来自于午后斑驳的阳光在地下的投影, 基本形就是个平等四边形, 通过叠加形式制造出来二维空间视觉效果, 虽然简单但是有效。

一直以来平面构成的教学强调理性之美, 而在平面构成引入“情感色彩”可以让学生理性创作过程中溶入一些主观意识, 使作品更贴近生活, 不会变得干巴、机械, 也容易让学生进入到设计中,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怎样表达”、“表达什么”这些问题能得到较好的回答。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 但过度理性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机械、枯燥。本文从如何使学生更易进入设计出发, 探讨在平面构成中引入情感色彩, 寻求创新, 谋求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找出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创作的结合点。

关键词:平面构成,理性思维,情感色彩

参考文献

[1]夏志良.平面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8) .

上一篇:光缆维护管理下一篇:城市道路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