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灌区

2024-08-24

大中型灌区(精选九篇)

大中型灌区 篇1

灌溉水从渠首引入或是提入经过干、支、斗、农、毛渠进入到田间。在北方, 多数灌区的渠系水不通过小水库或池塘调蓄而直接进入到田间, 南方灌区多采用“长藤结瓜”方式即主干渠引水后, 常先引入到小水库或水塘, 然后农民通过提引方式进行灌溉。灌溉的整个过程, 是一个水资源流动的物流过程, 也是资金流动的现金流过程。水流的畅通, 一方面是渠系工程建设状况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管理在发挥作用, 其实质是现金流在起推动作用。只有现金流畅通了, 水流才能畅通。

因此, 灌溉管理和灌溉水价政策的有效制定, 是保证灌溉系统可持续运行的根本。

当前, 中国的大中型灌区大多数采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形式。即由灌区所在地政府成立灌区专管机构, 如灌区管理局等, 负责支渠 (含支渠) 以上的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支渠以下由受益户推选出来的支斗渠委员会或支斗渠长进行管理, 支斗渠委员会或支斗渠长受灌区专管机构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小型灌区基本上采取农村集体管理形式, 即由受益户直接推选管理委员会或专人进行管理。灌溉面积在20000hm2以上的大型灌区和面积在667~20000hm2之间的中型灌区, 一般都由政府专业管理机构管理。面积小于667hm2的属于小型工程, 由集体管理。水井、池塘和小型泵站一般由一户或几户农民经营管理。

2 灌溉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中国灌溉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收取的水费不能补偿供水成本, 灌溉系统无法正常维护及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收取的水费经常被挪作他用, 不按规定用于灌溉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灌溉设施保养不当, 也影响了农民交纳水费的积极性。受计量设施不全的影响, 农民支付水费的方式通常只能按面积计算, 不能按方收费, 影响了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农民参与不足以及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加剧了灌溉管理效益低下、供水者和用水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水费收取率不高等问题。灌区政事不分, 管理效率低, 管理成本偏高, 缺乏有效的用水许可证发放制度及开采量的控制机制, 造成了地下水的无限制开采, 地下水位日益下降。

因此, 必须加大以灌溉水价改革为核心的我国灌溉管理改革力度, 保证灌溉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3 灌溉管理改革措施

总体上, 过去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福利型的水利, 不对用水者直接收取水费或是收得很少, 没有考虑价格对水供求的影响。水利设施运行效率低, 水资源没能得到优化配置。

今后水资源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明晰初始水权,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引入价格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灌溉管理体制必须从管理观念、组织体系、投资方式、价格机制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式、立体式地改革。

目前, 中国灌溉管理改革方向和要点, 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 由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水管理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 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 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 工程难度愈来愈大, 成本也不断增加, 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 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 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设施来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着眼于现有的水资源供给, 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增加, 必须依靠现在的4000亿立方米左右的农业水资源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需水管理是很重要的。

3.2 政事分开, 减少行政过度干预

中国灌溉供水的投资主体是国家, 灌区等水管单位受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 对其直接管理的包括灌区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监督工程安全运行、资金使用、资产管理、干部任免等方面的权力。灌区等水管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 保证工程安全并发挥效益。现实情况经常是灌区的管理受到行政的过度干预, 这是灌溉管理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今后,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 转变工作职能, 转变管理方式。

3.3 建立农民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的, 在管理权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建立自主管理灌排区的水管理机制, 其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灌区对政府财政依赖。要求灌区供水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 按照供水公司与用水者协会的模式将灌区定位在非赢利的经济实体层面上。强调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提倡民众参与用水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可能是今后中国灌溉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3.4 界定初始水权, 培育市场主体, 改革灌溉水价

中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但常变成部门或区域所有。初始水权界定不下来, 水市场建立就无从谈起, 灌溉水价改革就会遇到很多难题, 节水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水资源很难实现优化配置。当前, 除了要逐步提高灌溉水价外, 还要有相应的补偿措施, 保证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不受过度影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明确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生态用水权益。这是因为, 随着经济发展, 今后水资源由农业部门向其他经济部门转移是必然的, 这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在全国最大可开发利用的近80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中, 农业尤其是灌溉用水所占份额必然会减少, 现在不将水权明确下来, 灌溉用水权益就会无偿流失, 这是9亿农民财富的巨大损失。假若全国可开发利用的80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有5000~6000亿立方米属于农业、农民所有, 如果农业用水只能利用3500~4000亿立方米, 到全国用水高峰期, 农业部门每年就有1500~2000亿立方米的用水权流向非农部门, 以0.2~0.5元/立方米的价格估算, 就是300~1000亿元人民币的价值、这个数相当于2004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补贴的2~3倍。界定农业水权后, 农业用水权益转让所得的收益可以用来补偿提高水价后对农民造成的福利损失, 也可以用来支持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阙志夏.黑龙江省大中型灌区灌溉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9) .

大中型灌区 篇2

大中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省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付业和环境供水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大中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 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

一、大中型灌区现状

随着我省大型输水、调水工程的建设,自五十年代开始,兴建了大批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淮沭新河及沿江、沿通榆河地区。沿运、沿总渠、沿淮沭新河地区的大型灌区,以自流灌溉较多,引用江水、淮水为灌溉水源,辅以机电动力补水;沿江、沿通榆河及苏南地区的灌区多数为机电提水灌区。大中型灌区总面积4433万亩,耕地面积2694万亩,共有支渠以上灌溉渠道32871.4公里,骨干排水河道20938公里,灌溉保证率水田75%,旱作70%;渠系水利用系数0.5,灌溉水利用系数0.45,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夏熟以小麦为主,秋熟水稻面积较大,复种指数1.6~1.8。大型灌区的建设,为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农业措施的配套,使灌区成为我省粮棉高产区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建筑物老化、配套不齐。

全省大中型灌区大部分兴建于五、六十年代,建筑物至今已运行四十年左右,超过了预定的工程寿命,不少工程早该更新改造,尤其是机电站,长期带病运行,得不到更新改造,装置效率下降。同时,有些工程是“文革”期间在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条件下建设的,灌区规划和设计不尽合理,重水源工程轻内部配套,渠道及其建筑物配套不全,配套率低,全省大型灌区渠系配套率只有74%,建筑物配套率只有45%。施工中因陋就简,工程施工质量较差,先天不足,标准低。据调查,大型灌区的干支渠建筑物老化率达38%以上,10万亩以上灌区支渠以上建筑物老化率达40%以上。

⒉工程标准低,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水情、工情、农情不断变化,导致水利工程不相适应。大多数灌区水源由原来单一的水源变成江水、淮水并用,随着向北调水增多,用水矛盾逐渐突出,淮水减少、水位下降,原先引水工程设计标准较低,引水流量严重不足;灌区下游尾部拦蓄工程配套不足,回归水利用率低。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用水周期缩短,高峰集中,渠道、建筑物过流能力不足,有些工程已成为“卡脖子”工程,用水矛盾日趋激化,原有工程愈来愈不能适应灌区灌溉要求。

⒊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渗漏严重。

输水渠道线路长、断面大,渗漏严重,部分渠道布局不合理。灌区内总干渠或干渠多数长达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渠道断面大,再加上部分灌区内土质为砂土,沿途渗漏损失非常严重,砂土区仅干渠水头损失高达20%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只在0.5左右。渠首工程不完善,严重跑水漏水,浪费水源。

⒋经营管理水平低,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有些灌区自成立以来,虽然在灌溉管理、工程管理上形成一套管理体系,但由于现行的水费标准偏低,水费征收政策落实不到位,征收制度不完善,以致经费紧缺,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力量跟不上。乡一级服务功能差、活力低,村一级断线,使得灌区经营管理缺乏活力,计划用水和计量用水等一套科学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很多灌溉渠道和引水建筑物长期无人看管,管头不管尾、管点不管线、管线管不了面,跑水漏水现象严重。

三、改造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大中型灌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是国家拉动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把灌区节水改造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改造规划的原则是:一是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灌区的生态环境;三是与灌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国土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四是要为发展“二高一优”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五要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碱、渍综合治理;六是坚持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不断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改造目标和任务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根据近期工作与长远规划、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按照先急后缓,集中治理的原则,近期重点解决病险工程、卡脖子工程和节水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经济、稳定农村、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十五”规划改造灌区水源工程1417座,渠系建筑物101837座,渠道16077公里,骨干排水沟6792公里。规划总投资43.5亿元。“十五”期间改造工程完成后,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左右,综合水分生产率达到1.0公斤/立方米。“十一五”规划改造灌区水源工程1404座,渠系建筑物146382座,渠道19202公里,骨干排水沟8760公里。规划总投资51.5亿元。改造工程完成后,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左右,综合水分生产率达到1.2公斤/立方米。

五、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⒈重点实施引排骨干工程的配套改造。

由于灌区内灌排沟渠长期运行,淤积严重,过水断面缩小,引排流量不足,调蓄能力降低,部分排水骨干河道排涝标准偏低,有些不足三年一遇标准。因此,一是对灌区内引排河道进行改造,对严重淤塞的引水河段进行清淤疏浚,对引水流量不足的河段进行拓宽,增加引排流量,提高灌排标准;二是对灌区原病、老涵闸工程进行改造,兴建拦蓄设施,增加回归水量利用率;三是对灌溉泵站进行改造,提高泵站装置效率,增加提水能力;四是对渗漏严重的干支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同时制定节水用水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调度、分配水资源,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⒉抓好田间工程配套改造以及节水灌溉

田间工程是灌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建设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必要措施,是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关键所在。田间工程改造以灌区改造总体规划和骨干工程的总体布置为基础,适应农业现代化及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要求,达到沟渠系统完整,灌排不越级,田块方整,田面平整,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按照江苏省近期农田水利建设八条标准,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全面配套。目前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不足0.5,浪费严重,且随着灌区经济的发展,工业、生活用水量加大,灌区用水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因此,灌区节水改造十分必要。首先是搞好输水节水工程,推广应用防渗渠道和地下管道,减小渠道输水断面,降低渠系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节水、节地、省工、省时、增效的目的。其二是加强用水管理技术的推广。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相应的农技措施,改大水漫灌、浅水勤灌为浅、湿调控灌溉。三是推广应用田间装配式建筑物,提高田间工程配套率。

六、深化灌区改革,促进灌区良性运行。

大中型灌区 篇3

临汾市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以下简称水管单位) 27个, 其中大型自流灌区1个, 中型自流灌区12个, 中型扬水泵站灌区13个, 水库管理单位1个。目前在职职工1 807人, 固定资产总值4.96亿元。灌区总设计面积12.14万hm2, 有效灌溉面积9.4万hm2, 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67.5%。目前, 所有水管单位均已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内部均实行了管养分离和人员分流, 定性、定编、定补等工作全面完成, 全市在册职工2 137人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2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单位编制没有正式批复

临汾市27个水管单位先后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拿出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大部分县管水利单位已得到政府批复, 但仍有部分单位特别是市直单位并未得到相应的政府审批。如市直汾西灌区、浍河灌区, 虽然2006年市编办下发了关于理顺两大灌区管理体制的意见, 但至今市政府或市编委没有对其正式研究通过或下文批复。

2.2两费定补尚未完全到位

经测算, 临汾市27个水管单位共需人员经费1 778万元 (包括离退休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 ,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1 658.66万元。因临汾市及平川7县市区财政状况不同, 到位资金数额不等。各级政府承诺公益性人员经费实行定补政策, 定补资金合计358万元, 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财政和灌区收入抵顶两项合计到位617.93万元, 占应落实资金的116%。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除侯马市财政承诺5万元以外, 其余没有承诺, 但各县市区都有落实, 财政和灌区收入抵顶两项合计到位527.63万元, 占应落实资金的31.81%。

2.3水价改革尚未进行

由于山西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配套文件至今未出台, 因此, 临汾市所有水管单位的水价改革尚未有实质性进展。正因如此, 由于现行水价没有真实体现“水商品”属性, 导致各灌区收入低下, 人员工资不能保证。如全市除霍泉灌区外, 其余均未达到目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

2.4用水户协会尚未真正发挥作用

自2002年临汾市出台了《临汾市用水户协会实施细则》后, 截至目前, 27个水管单位均已成立了用水户协会。但因我国农村土地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 决定了我国农业用水的特点[1], 供水无法计量到户, 供水经营者不能与用水户签订真正民法意义上的合同, 因此大部分只能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 大多数协会至今仍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由于用户协会没能真正发挥作用, 造成斗渠以下田间工程损坏严重, 效益低下。如灌区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低于42%, 每公顷平均用水4 605 m3, 高于全省水平近750 m3, 使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2]。

3对策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水管体制改革是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 既是水利行业改革, 又是一项社会改革, 涉及财政、编制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 水管单位实行的是“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 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理应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持。首先, 市县两级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 在尽快落实人员编制的基础上, 把剩余近70%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费全额到位, 以保证现有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永续利用。其次, 对新建和待建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投入, 要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配套政策, 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问题。以浍河灌区为例, 在2002年和2006年进行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中, 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不足50%, 致使部分建设内容不能按设计全面完成。因此, 只有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 在全社会方方面面广泛关注下, 才能确保水利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3.2加快水价改革

目前, 山西省实际运行的水价, 农业用水价仅占其供水成本的55.78%, 其中水库灌区为52.13%、自流灌区为59.15%、机电灌站灌区为54.65%[3]。因此, 我们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 建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快出台关于山西省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加快水价改革进程, 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a. 推行科学有效的水价测算和批复办法。首先, 省级水利主管部分应及时编制出台一整套严密科学的水价测算办法, 以便灌区准确、合理、快捷地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年份情况下的水价进行测算。其次, 在水价批复上, 市县物价部门应尽量减少过于烦琐的批复程序, 同时要尽量考虑市场调节机制, 改变过去水价一经确定, 多年不变, 不能适应物价和成本提高的调价要求, 致使水价的制订与调整, 脱离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b. 建立灵活机动的水价政策。供水单位可根据当地政治、经济等因素和不同供水类型确定年度水价, 在富水区、丰水期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可采用低水价;在缺水地区和干旱季节可采用高水价, 其他情况下可根据市场行情采用浮动水价。国家批复水价时, 可采用限制最高价、建议最低价、优惠补贴价和灵活浮动价等多种形式[4,5], 但无论是上浮还是下浮, 综合水价应与成本水价基本相符为原则。

3.3加快用水户协会制度的立法建设

用水户协会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辖区内的工程管理维护, 与供水单位签订供用水合同, 并向全体用水户配水。用水户协会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实行民主管理, 管理层由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众所周知, 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运行需要资金投入。但是, 由于目前用水户协会、灌区管理单位均无能力承担用水户协会组建的费用, 或者不能承担全部费用, 这就需要政府参与支持。因此, 要建立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水户协会, 发挥协会应有作用, 必须建立用水户协会政府资金支持机制[6]。

a. 加大工程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临汾市的大中型灌区多数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长期以来, 受价格因素影响, 灌区不能实现自我发展, 加之国家财政有限, 投融资渠道不畅, 致使许多灌溉排水基础设施已达到设计使用寿命或者已经报废。要改变基础设施差的现状, 首先就要加大工程投入。一是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并持续加大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投入。二是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配套政策, 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问题。三是积极拓宽资金渠道, 采用政府贴息等手段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对支渠以下田间工程, 要积极推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新思路, 有效地带动农民出资投劳的积极性。

b. 明确产权责任。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经营管理权与工程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 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保护, 究其根源主要是产权不清, 责任不明所致。为此, 必须对所有工程进行详细勘察登记, 分门别类, 确权定界, 分期分批建设。资金来源按国家、地方、灌区及受益区4个部分合理调配, 如按照全省近年来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投资情况, 水利骨干工程投资按省级占80%、市级配套占20%分担。斗渠以下田间工程投资按省、市、灌区30%、20%、50%的比例分担。这样便于把责、权、利融为一体, 可确保水利工程持续长久运用。

c. 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制度。对于末级渠系的管理而言, 要大力扶持用水户协会建设, 使用水户协会在未来农业灌溉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用水户协会既是连接供水单位和农户的联系人, 也是田间灌溉秩序的监督者, 还是末级渠系管护的组织者, 只有通过用水户协会的纽带作用, 才能最终实现节约用水, 农民减负增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目的。此外, 还应积极推进末级渠系产权改革, 按照“谁修建、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将用水户协会组织修建或改造的末级渠系产权划拨给用水户协会, 形成末级渠系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 解决长期困扰末级渠系工程“有人修、没人管, 有人用、没人护”的局面。因此, 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是维护水利工程安全的强有力保证。

4结语

要全面完成灌区改革目标, 必须从价格体系、投资体制、经营机制、产权制度入手, 找出影响和制约灌区发展的内在因素及潜在问题, 依靠政策和政府的支持, 逐步实现由事业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变,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参考文献

[1]苏孝陆.用水户协会在灌区体制改革中的地位[J].水利经济, 2004, 22 (3) :5-6.

[2]王吉魁, 安超, 李普霞.临汾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水利, 2005 (5) :6-7.

[3]范世平.山西省水价改革的探讨[J].水利经济, 2005, 23 (6) :25-27.

[4]王吉魁.对临汾市大中型灌区水价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水利经济, 2009, 27 (2) :42-44.

[5]王吉魁, 龚孟建.大中型灌区现行低水价的弊端及其改革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1 (4) :8-9.

大中型灌区 篇4

申报指南

一、总则

(一)为了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结合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特点,制定本指南。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是指对灌溉面积5-30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排工程进行节水配套改造的项目,主要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灌排工程条件。通过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扶持的重点区域是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同时兼顾其他地区。

二、申报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一)拟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需符合下列条件: 1.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修编)》,原则上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农场、团场);

2.灌区有效或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为5-30万亩;

3.水源工程条件较好,水量供应有保障,水质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4.灌区水量利用合理,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不低于70%; 5.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对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制约;

6.灌区管理机构明确、机制健全、经费落实。

(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流量不小于0.1立方米/秒);

3.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4.输水管道、暗渠制作安装、建设; 5.水源及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

6.泵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0千瓦)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不超过35千伏)新建、改造;

7.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新建、改造; 8.施工临时工程设施、土保环保工程等建设。

三、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

(一)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农发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自筹资金,其中地方水利部门资金包含灌区管理单位筹集资金。同时,在符合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二)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农发资金补助投入额度原则上为1000万元。项目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水利部门自筹资金比例均执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比例政策(财发[2010]46号文)。鼓励地方多配套、多筹集。

(三)对于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全部由省级及地(市、州)级两级承担,县级财政不承担配套任务;对水利部门自筹资金不做硬性规定。

(四)项目建设资金应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各项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财政资金按项目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或市(地)级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水利部门和农发办事机构应配合审计等部门做好资金审计和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四、项目申报个数和程序

(一)2012年各省可申报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数为:粮食主产省(含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每个省可申报4-5个项目;非粮食主产省中增产潜力较大的省(含广西、云南、新疆、新疆兵团),每个省可申报3个项目;其他省,每个省可申报2个项目。

各省要优先申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农场)的中型灌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应注意与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相结合,优先申报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市、区)的中型灌区。

对以前申报但尚未立项实施的项目,省级申报文件继续有效,并且包含在各省可申报的项目数之内。

(二)各地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农发机构)要及时沟通,对所申报项目的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资金(含灌区管理单位自筹资金)早做安排,并避免所申报项目与地方切块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安排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相重复。

(三)县级水利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需要,组织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联合向上级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报送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2)进行编制,文字宜简练,篇幅要适当,有关的文字、表格、图纸应为A4幅面并装订成一册。封面名称统一为:××省(区、市、兵团、农垦总局)××市(地区、州、盟、师、分局)××县(市、区、旗、团场)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中型灌区 篇5

关键词:多水源,灌区,灌溉用水量,灌溉回归水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红线,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 700亿m3以内。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2014年3月水利部制定并颁布《用水总量统计方案(试行)》,标志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而农业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全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用于灌溉,因此准确核定灌区(尤其是南方多水源型灌区)灌溉用水量对于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用水总量统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 灌区灌溉用水量的定义与特性分析

灌区是指由可靠水源与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灌溉面积的区域总称,灌区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灌溉用水量是指需从水源引入的灌溉水量,包括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灌溉的水量、渠系输水损失水量和田间灌水损失水量。因此,灌区灌溉用水量是指一定时段内由各类水源通过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引入灌溉田间包括各类损失在内的灌溉水量,统计时段一般包括旬、月、季度或年等,按照国务院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要求,统计时段宜为年度。

根据以上界定,从影响灌区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灌区灌溉用水量具有如下特性:

(1)动态性。灌区是人类经经济活动产物,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拓展延伸灌区范围不断发展变化,因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需求等影响灌区取用水结构不断发展变化,所有这些导致灌区灌溉用水量的动态变化性。

(2)随机性。因降水和蒸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物田间需水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不同水源水量和灌溉优先顺序的影响,导致灌区引、输、配水损失具有随机性。

(3)循环性。灌区水资源系统包括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两个方面,受水源工程布局和引、输、配水渠道布局的影响,灌区水资源系统呈现为循环性和水资源重复利用(结构简单灌区除外)。

因此,灌区灌溉用水量分析必须系统分析、全面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满足建立健全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管理要求。

2 南方多水源型灌区基本情况和运行管理特点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南方多水源型灌区基本情况和运行管理特点,根据浙江省水利普查成果,分析其特点如下。

(1)水源数量众多。全省大中型灌区有大、中小型水库525座,山塘61 684座,泵站16 655座,堰坝1 786座,全省不同规模灌区水源工程数量统计表见表1;平均每个大型、重点中型和一般中型灌区分别有水源工程1 779.6、694.9和216.6个,全省不同规模灌区平均水源工程数量分析表见表2。

(2)灌区结构复杂。众多水源工程星罗棋布于灌区内,通过天然河道或引水、输水和配水渠道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互联互通、相互调剂。灌区内地表水与地下水、地表径流与过境水量、天然径流与灌溉回归水等之间分别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互相补充、互为条件,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3)灌区管理主体多元化。大中型灌区大多有专门管理机构,部分由乡镇或水利局代管,存在着“水利部门派驻机构+用水户(协会)”、“灌区管理机构+用水户(协会)”、“受益乡镇、村管理模式”、“用水户(协会)”等多种管理模式。水源工程方面,大中型水库,都有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灌区主要水源、引水及灌区引调水管理、灌区水费征收及骨干渠道的维修养护;小(一)型水库一般有专门管理单位,小(二)型水库多由乡镇或村集体进行管理。山塘、泵站、堰坝一般由村集体、用水者协会或者水利会进行管理。

(4)灌区运行管理具有复杂性。首先,从运行规则方面,灌溉水源优先水顺序为河道水-山塘水-小型水库水-大中型水库,对于不同蓄水工程,宜根据其调蓄能力合理调整其实际蓄水量;其次,由于水源工程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其实际调度运行上存在差异性;第三,由于降水、蒸发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不同水源工程实际灌溉管理差异明显。

3 该领域研究现状

围绕南方多水源型灌区特点,前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5年,茆智[1]提出灌区节水潜力分析应考虑尺度效应,同年张新、崔远来[2]等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并以Vensim软件包为工具,建立了稻田田间尺度水平衡转化过程的模拟模型。2005年S.Mohana[3]等建立了多级回归树模型用于灌溉回归水估计,将有效降雨量、径流、耗水量和深层渗漏损失等设定为模型参数,回归水为目标函数,该模型在印度Periyar-Vaigai灌溉系统得到成功应用。2005年刘路广、崔远来[4]等为评价灌区用水效率及用水效益,构建了考虑回归水重复利用的灌区用水效率及效益指标,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SWAP模型和线性模型对柳园口灌区的水量和作物产量进行了分布式模拟,取得较好效果。2011年9月刘路广、崔远来[5]等综合考虑取水、耗水和回归水3个方面,提出了农业理论节水潜力的概念,并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对相应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导。同时根据不同的节水措施,提出了农业耗水理论节水潜力、农业回归水理论节水潜力和农业取水理论节水潜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015年1月邵东国、何思聪[6]等分析了中等尺度区域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过程,首次提出了农业用水效率考核新指标“千公顷灌溉取水量”概念,给出了相应的计算依据、方法及适用条件。2015年A K Gosain[7]等用SWAT模型对Palleru河流域的灌溉回归水进行评估。2015年Ali Tavakoli[8]等建立了非线性两阶段随机规划分析模拟灌溉回归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灌区灌溉用水量研究主要围绕节水潜力的尺度效应、灌溉回归水分析模拟、农业用水效率等内容来展开,这些工作对于南方多水源型灌区灌溉用水量科学核定具有参考价值,但没有解决其灌溉用水量统计计算问题,尚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

4 展望

(1)灌区灌溉用水量计量监测与统计方法研究。基于南方大中型灌区存在的水源多、结构复杂、管理主体多元化等特点,研究提出可操作、能落实的灌溉用水量统计方法,对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灌区水循环规律研究。灌区水循环包括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两个方面,受水源工程布局和引、输、配水渠道布局的影响,存在多重循环利用问题,因此,建立结构合理、仿真性强的灌区水循环规律模型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灌区灌溉用水量尺度效应研究。研究灌区灌溉用水量尺度效应,采用模型化方法,分析灌溉回归水、灌区内水资源循环重复利用率与水源工程供水量、水文年型、灌区种植结构等的相互关系,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认可。

(4)灌区灌溉用水量统计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覆盖省、设区市和县(市、区)的用水总量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在实际考核评估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不仅符合南方大中型灌区特点,而且可操作能落实的灌区灌溉用水量统计计算的规范标准。

参考文献

[1]茆智.节水潜力分析要考虑尺度效应[J].中国水利,2005,(15):14-15.

[2]张新,崔远来,董斌.回归水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灌溉排水学报,2005,(1):57-62.

[3]Mohan S,Vijayalakshmi D P.Prediction of irrigation return flows through a hierarchical modeling approach[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9,96(2):233-246.

[4]刘路广,崔远来,吴瑕.考虑回归水重复利用的灌区用水评价指标[J].水科学进展,2013,(4):522-528.

[5]刘路广,崔远来,王建鹏.基于水量平衡的农业节水潜力计算新方法[J].水科学进展,2011,(5):696-702.

[6]邵东国,何思聪,李浩鑫.区域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J].灌溉排水学报,2015,(1):9-12.

[7]Gosain A K,Rao S,Srinivasan R,et al.Return-flow assessment for irrigation command in the Palleru river basin using SWAT model[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5,19(3):673-682.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技术 篇6

塘料总灌渠灌区位于从化市中部, 南北长约16.79km, 东西长约19.20km。灌区范围包括良口、温泉、城郊、鳌头、江埔等5个镇街共34个乡镇, 总土地面积98.29km2。灌区于1977年建成, 设计灌溉面积8.244万亩。由于灌区经多年使用, 灌溉渠系及附属建筑物老化, 损坏, 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 造成灌区水源不足, 部分地势较高的水田退化成旱地;许多耕地被丢荒, 杂草丛生, 导致了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到2012年灌区实灌面积仅6.5万亩, 远远低于原设计灌溉面积。因此, 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2 中型灌区工程水供需平衡分析

(1) 灌区灌溉用水量年内分配。利用灌区设计灌水率及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计算灌区设计水平年需水量, 结果:2020农业灌溉净用水量4252.18万m3, 农业灌溉毛用水量7314.5m3。根据拟定的灌溉制度统计灌区各种作物每个月份的灌溉定额, 再乘以相应的作物种植面积, 即可得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年内分配。

(2) 灌区供需水量平衡。流溪河胜利拦河坝断面设计枯水年 (P=90%) 径流量为66246.96万m3, 农业可利用径流量为23060.57万m3;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时, 农业灌溉毛需水量, 基准年 (2011年) 为8677.92万m3;设计水平年为7314.5万m3。在基准年和设计水平年, 全年的总灌溉水量均有剩余, 分别为14382.65万m3和15746.06万m3。但年内分配不均, 1月、2月和10月均出现缺水现象, 最明显是10月, 缺水量分别为1408.88万m3和1075.08万m3

3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3.1 工程等别及标准

(1) 灌区工程等别。根据《灌区改造技术规范》 (GB50599-2010) 及《广东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 塘料总灌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244万亩, 依据《灌区改造技术规范》 (GB50599-2010) , 灌区灌溉面积大于1万亩, 小于30万亩, 为中型灌区, 工程等别为Ⅲ等。

(2) 建筑物级别及洪水标准。灌溉渠道级别: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99) 的规定, 引水干渠的级别根据其引水流量确定, 防洪标准根据渠道级别确定。因各引水干渠渠道引水流量不同, 本次工程按各干渠渠段内引水流量确定其级别, 渠道级别分别为4级和5级, 渠道防洪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进行确定。渠系建筑物级别: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的规定, 灌区内、涵洞、分水闸、倒虹吸等灌排建筑物的级别根据其过水流量确定。灌排建筑物与公路、渠道交叉布置时, 其级别按不低于公路、渠道的级别确定。

3.2 工程布置

塘料总灌渠灌区原有灌溉系统布置较合理, 总灌渠经多年运用, 能满足灌区引水需求, 渠线合理, 本次设计基本维持现状, 设计渠轴线按原渠轴线走向布置。

本工程主要由渠道、渡槽进出水口、水闸、渠下涵等建筑物组成。灌区改造渠道主要是总灌渠, 改造长度61.619km, 其渠道按原渠线不变进行改造, 考虑灌渠巡查检修, 沿渠堤修建渠堤路, 路宽≥2m, 总长度39.146km;对原有灌排建筑物的改造, 在能满足过流的条件下, 根据建筑物结构的完整性能保留的就保留、能利用的就利用。

其中总灌渠A段桩号 (A0+000~A11+072) 改造渠道长度6.663km, 修建渠堤路2.12km, 改造渠系建筑物:泄水闸5座, 渠下涵2座, 渡槽进出水口连接段5座, 灌溉及排水圆涵11座, 桥梁2座。总灌渠B段桩号 (B0+000~B18+249) 改造渠道长度1.74km, 修建渠堤路14.13km, 改造渠系建筑物:泄水闸18座, 渡槽进出水口连接段24座, 灌溉及排水圆涵18座, 桥梁19座。总灌渠C段桩号 (C0+000~C16+401) 改造渠道长度3.159km, 修建渠堤路12.823km, 改造渠系建筑物:泄水闸14座, 渠下涵4座, 渡槽进出水口连接段14座, 灌溉及排水圆涵16座, 桥梁14座。

4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综合效益

4.1 经济效益

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 巩固了水利基础设施, 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续建改造改善了灌区安全运行状况, 减少了护渠劳力, 降低了维修费用, 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 缩短了灌溉周期, 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 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4.2 社会效益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后, 其经济效益不仅体现粮食产量的增加, 而且林、牧、副、渔的比重将增加, 有助于改善农村二元经济结构, 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也将增加, 将出现农业产品多样化、农业结构多元化, 对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4.3 环境效益

中型灌区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过量引用流域的河川径流而造成河流断流及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过量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降低、地面沉降等, 还有涝渍、盐碱、水土流失等其它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本次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强调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 进行中低产田改造, 强调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并与水土保持规划相协调, 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活用水需要, 同时满足了城区生态用水需要。

结语

综上的述, 中型灌区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是必需的, 它的水源有保证, 技术难度小, 经济上合理可行, 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可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阿丽.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和灌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5.

大中型灌区 篇7

石拉渊灌区是河东区的主要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灌区内人口29.18万人,耕地面积1.67万hm2。灌区内主要作物有小麦和水稻,经济作物除花生外,还有蔬菜、白柳和瓜果等。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两作及二年三作,复种指数1.85。粮食平均产量0.73kg/m2左右。石拉渊灌区地层多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大都具备一元和二元结构,渠坡及渠底以砂壤土及细砂为主,渠道渗漏较严重,砂壤土渗透变形为流土,对渠道安全亦造成危险。

1存在问题

石拉渊灌区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运行50余年,灌区建设当初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在后期运行过程中,因维护管理跟不上,特别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严重缺乏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工程老化、退化及毁坏严重。灌溉面积逐年下降,目前工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

灌区内六条干渠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工程所需物资很缺乏,同时干渠配套工程面广、量大、战线长、项目多、技术人员少,工程采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致使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渠道为土渠,坍塌淤积严重,杂草丛生,过水能力低;部分渠段为砂基段,透水性强,渗漏损失严重。

1.2工程老化、退化,实灌面积萎缩

灌区渠道为土渠,多数渠段冲刷、坍塌、渗漏严重,部分渠段杂草丛生,流速降低,淤积严重,影响输水,如九支渠因常年输不上水,出现了退渠还耕现象。目前渠道工程:干渠一条长42km,没有衬砌;支渠十七条长144km,衬砌长度5km,衬砌率约4%。渠系建筑物施工质量差,老化、退化毁坏严重,有些地方必要的建筑物缺乏配套。由于土渠输水能力较低,渗漏水严重,影响向下游渠道输水,群众乱扒渠道引水浇地现象严重。桥闸上下游护坡大部分冲毁,消力池毁坏,干支渠进水闸大部分无止水,有止水橡皮的也基本失效,跑水漏水严重,闸门锈蚀严重,启闭不灵活或丢失被盗。

1.3骨干工程配套不完善

近年来黄淮海平原开发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已完成灌区田间防渗渠等综合配套达4 533.33hm2。灌区开发建设之初,支、斗、农渠及田间工程由受益乡镇、村庄按照土地整改和兴建水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但这些配套工程已大部分老化,且布局不合理,灌溉时水到处流,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

1.4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缓慢,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灌水方式沿用传统的畦灌,各级渠道大部分为土渠。渗水、漏水、跑水严重,据测算,每667m2平均用水在650m3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4,管灌、微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本灌区基本没有,资源的短缺和水源的浪费是灌区的突出矛盾。

2工程内容及措施

本次实施的内容包括灌区渠道防渗衬砌及渠道配套建筑物的改建。

2.1工程等级

石拉渊引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6万hm2,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本灌区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永久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

2.2设计标准

2.2.1灌溉设计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2.2.2排水设计标准:除涝标准5年一遇。

2.2.3地震设防烈度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2.3渠道工程

干渠实施段桩号5+034~11+329,采用浆砌石护坡,衬砌型式为0.2m厚浆砌石护坡,下设0.1m厚碎石垫层;C20现浇混凝土护底厚0.12m。

2.4渠系建筑物工程

本次实施计划石拉渊引河灌区干渠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筑物新(改)建及加固共40座,其中生产桥5座,涵洞(涵管)9座,倒虹吸1座,进水闸7座、节制闸3座、干斗门11座、电灌站1座,跌水3座。

3效益

本期工程实施后,已改善灌溉面积1 466.67hm2,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73.33hm2,本工程对改善石拉渊灌区灌溉条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促进石拉渊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灌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河东区工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重要意义。石拉渊灌区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当地群众安居乐业,稳定社会;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4建后管护

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的有关规定,本灌区灌溉面积10 666.67hm2为中型灌区,隶属于河东区水务局,机构设置见下表见4.1。

管理处下设四个中心站,芦沟崖中心站、林桥中心站、汤河大闸中心站、南庄中心站29人。机关9人,共计38人。

工程建设完成后,灌区成立了专业机构—工程维修养护专业队,人员由灌区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灌区骨干工程进行点、片、面逐级责任到人管理、维护维修。灌区2008年底完成水管体制改革,改为全额事业单位,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人员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由区财政拨付。同时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变过去单一的灌区管为灌区群众共管,使群众的利益和灌区管理挂勾,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实行"抓大放小"的管理方式,骨干工程由工程维修养护队管理,田间工程由农户自行管理,让群众也参加灌溉和工程管理。

5几点启示

灌区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灌区节水改造是一项长期工程,“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采取形式多样的渠道防渗治理措施,建设节水、生态、优美的中型灌区,为该地区今后进一步深化渠道防渗治理思想提供了依据。

5.1采取生态工程措施

在进行渠道防渗衬砌的过程中,应按照渠道设计因势利导,采取生态环保、经济实用的工程措施,力求工程方案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比如在灌溉与生态需求成为渠道建设中并重的背景下,采用生态护坡整治与防渗衬砌相结合的模式,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又能极大的提高渠道的节水能力。因而建设生态防渗工程是解决灌区节水改造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采用的各种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生态混凝土技术、多自然型技术等。

5.2严控污染,注重管理

近年来,随着城镇工业经济的发展,灌区渠道沿线镇街污水排放日益增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进行渠道防渗衬砌、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截流流域污水,禁止向渠道内直接排放污水。渠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要定期检测,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

5.3加强管理

为了保护运用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水法》及上级有关条例、文件精神。对乡镇全面实行“干渠定水位,支渠定流量,灌溉定时间,亩次定水量”的灌溉供水方式。增设测水、量水设施,搞好灌区工程确权划界,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使灌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责任到人,上下协调统一,配水灵活机动,达到按667m2配水,按1m3收费,把合理、计划、科学用水落到实处,使灌区建设走上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1999.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3]《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4]《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23—2006).

[5]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规范(DL/T5432-2009)[S].2009.

迁安市中型灌区现状及改造的必要性 篇8

1 社会经济概况

工农电灌站灌区共辖杨店子、蔡园2个镇乡, 总人口10.0万人, 粮食作物总产量2.1万t;冷口灌区隶属建昌营镇, 总人口4.5万人, 粮食作物总产量1.3万t;娄子山水库灌区隶属大崔庄镇, 总人口2.6万人, 粮食作物总产量0.7万t。

2 灌区发展历程

工农电灌站1966年10月动工, 1970年5月竣工, 经1981年“三查三定”确定设计灌溉面积667hm2, 有效灌溉面积467hm2, 实灌面积100hm2, 供水量80万m3。

冷口灌区经1981年“三查三定”确定设计灌溉面积667hm2, 有效灌溉面积600hm2, 实灌面积100hm2, 供水量36万m3。

娄子山水库灌区始建于1958年, 1972年5月进行复建, 1974年抽调干部组成施工指挥部进行扩建, 于1975年10月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经1981年“三查三定”确定设计灌溉面积667hm2, 有效灌溉面积533hm2, 实灌面积67hm2, 供水量30万m3。

3 灌区现状

3.1 水资源利用现状

工农电灌站:保证率P=50%, 灌区可供水量W供=840万m3, 需水量W需=584万m3;

冷口灌区:保证率P=50%时, 灌区可供水量W供=850万m3, 需水量W需=666万m3;

娄子山水库:保证率P=50%时, 灌区可供水量W供=800万m3, 需水量W需=727万m3。

3.2 土地利用现状

工农电灌站灌区项目区内主要作物为冬小麦、玉米、高粱等, 并有少量水稻。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20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7hm2, 总产量0.26万t, 粮经比例4.4:1, 复种指数1.08。

冷口灌区项目区内主要作物为冬小麦、玉米、高粱等, 农作物播种面积787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7hm2, 粮食总产量0.28万t, 粮经比例3.2:1, 复种指数1.18。

娄子山水库灌区项目区内主要作物为冬小麦、玉米、高粱等, 农作物播种面积727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3hm2, 粮食总产量0.26万t, 粮经比例2.75:1, 复种指数1.09。

4 灌区运行管理状况

工农电灌站位于河北省迁安市西北部, 滦河右岸, 由水利局管理, 现有管理人员5人, 其中大中专以上技术人员4人, 管理比较规范。

冷口灌区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北部, 长城以南, 建昌营镇冷口沙河右岸, 由建昌营镇管理, 现有管理人员3名, 镇政府提取水费收入的15%用于渠道及设备的简单维修, 其余水费作为管理人员的工资。

娄子山水库灌区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北部, 大崔庄镇娄子山村北, 现属大崔庄镇管理, 管理人员1人, 管理房8间, 经济收入只靠收取不足1万元的水费, 渠道已多年未进行清淤和维修, 有些渠段已彻底淤平。

5 工程现状

工农电灌站灌区设计总扬程49.5m, 干、支、斗渠共66条, 29.7km, 其中干渠1条, 8.7km, 支渠9条, 8.5km, 斗渠56条, 12.6km;各种渠系建设物共有162座, 其中干渠建筑物39座, 支渠建筑物42座, 斗渠建筑物81座;渠道防渗19条, 20.3km, 其中干渠1条7.3km, 支斗渠18条13.0km, 灌溉水利用系数0.37, 渠系水利用系数0.52, 干支渠渠道衬砌率33.4%, 干支渠建筑物完好配套率42.5%, 设计灌溉保证率50%, 设计灌溉定额小麦340m3/667m2, 玉米140m3/667m2。

冷口灌区现有干支渠8条, 22.2km, 其中干渠1条, 5.6km, 有支渠7条, 16.6km;各种渠系建设物共有78座, 其中干渠建筑物26座, 支渠建筑物52座;渠道防渗4条, 5.2公里, 其中干渠1条3.3km, 斗支渠3条1.9km;灌区设计灌溉保证率50%;渠首、骨干输水工程完好率47%, 配套建设物完好率45%, 渠道衬砌率13.4%, 实际灌溉保证率25%, 现渠系水利用系数0.48, 设计灌溉定额小麦350m3/667m2, 玉米150m3/667m2。

娄子山水库现有干渠4条, 27.5km, 干渠建筑物88座, 渠道防渗3条, 2km, 渠道已多年未进行清淤和维修, 有些渠段已彻底淤平。该灌区还存在着先天不足, 只有主干渠, 支渠以下没有建成, 始终没有达到设计灌溉面积。设计灌溉定额小麦350m3/667m2, 玉米150m3/667m2。

6 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水源不足, 不能满足原设计要求

由于滦河上游兴建了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 致使滦河枯水期形成断流, 区间水不够用, 2座水库放水时, 因放水时间短, 不足1个轮灌期。

6.2 工程不配套、防渗差

各级渠道防渗措施不完全, 干支斗渠闸门不全, 加之管理使用以及这方面投资很少等方面的原因, 致使渠系利用率较低。

6.3 设备陈旧, 效率低、耗能多

6.4 土地不平整

灌区内土地多为坡地, 浇水时, 灌水时间较长, 部分水由渠道渗漏, 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如杨店子镇靳官营村一条斗口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6.5 工程设计、施工遗留的问题

灌区内存在部分倒坡渠道, 造成了大约20%~30%水资源的浪费。

7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必要性

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不断提高灌区的粮食产量, 不断提高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各个灌区在农田灌溉方面曾起到过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依然在发挥作用,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 很多渠道损坏非常严重, 几近倒塌, 无法保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造成实际灌溉面积远少于设计灌溉面积。为了使这些灌区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使老百姓增产增收, 就必须对这些灌区的部分现有渠道进行必要地防渗改造。灌区的机电设备严重老化, 效率较低, 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

8 几点建议

加强管理, 加大社会宣传引导力度, 把灌区改造建设作为今后政府的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建设, 修复受损的渠道, 进行清淤, 防渗等工程措施, 使灌区得到最高的使用效果;建立规范的工程水费征收政策, 制定合理水价, 实现以水养水的目的, 确保灌区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加强中型灌区建设与管理, 本文根据迁安市中型灌区现状, 分析了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造中型灌区的必要性。

大中型灌区 篇9

葫芦河灌区现由西吉县灌溉管理站统一进行管理, 管理站下设夏寨、将台、兴隆三处服务中心站, 对各片区进行管理。三处服务中心站现有管理人员共42名, 其中管理人员11名, 技术人员14名, 运行维护人员17名, 负责工程管理和配水管理。西吉县葫芦河中型灌区群管组织目前已建立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协会一个, 负责辖区内支、斗渠的运行管理, 现管理灌溉面积0.14万亩, 基本能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

二、灌区运行管护机构、人员和经费来源

㈠工程设施管护

项目建成后, 工程运行管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运行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按专管和群管分级设置, 专管机构为西吉县灌溉管理站, 下设各片区服务中心站。西吉县灌溉管理站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体系和制度, 对骨干工程做到分类、分段、分片专人负责, 专人管护。即干渠由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统一进行管理, 管理机构分段承包给每位管理人员, 干渠部分的管护经费在收取的水费中支出。管理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以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 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吉县葫芦河中型灌区群管机构为农民用水协会。要进一步推进农民用水协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真正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葫芦河中型灌区渠井结合区支斗渠的维护和管理职能全部交给受益区用水协会进行民主管理。建议新成立农民用水协会5个, 对项目区3.06万亩农田的灌溉进行管理。用水协会由用水户通过选举组建, 根据工程布置, 以行政区划并兼顾支、斗渠组建。用水协会的具体职责是:参与工程运行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 负责配水工程运行管理, 监督各片区服务中心站运行管理活动, 反映用水户的愿望和要求, 是用水户与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的纽带。用水协会的运行费用由用水户自己负担, 用水协会和用水户应做到及时足额缴纳灌溉水费, 以满足工程运行维护需要。

对井灌区机井及低压管道的维修和管理职能交给农户进行管理, 由农户根据核定的水价标准收缴水费, 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监督。机井运行费用由农户自己负担, 并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

㈡在井灌区尝试推行公司制、股份制管理

已实行了土地流转具备了公司制管理条件的西坪滴灌园区和东坡自动化滴灌园区, 由公司统一进行管理, 各片区服务中心站监督。机井运行费用由公司自己负担, 并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未实行土地流转, 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并有意愿为群众服务的, 可以实行股份制管理, 由农户以机井入股, 通过承包进行集中管理, 农户根据股份进行分红, 各片区服务中心站进行监督。机井运行费用由承包人自己负担, 并及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

三、建后管护制度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西吉县葫芦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完成后, 要结合灌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农村集体、农户、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经营水利设施。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政府扶持、指导, 用水户参与, 自主经营, 经济上良性运行的运营机制。要逐步推行企业化综合管理, 实行经济责任制, 扩大灌区管理单位的自主权, 把灌区管理单位建成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灌区管理单位内部应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目标责任管理、经营承包等人事劳动制度改革, 以增强灌区的内部活力, 降低运行管理成本。

在葫芦河灌区各受益村组成立农户用水协会, 用水协会是民主管水组织, 代表受益区各用水户行使权力, 履行职责、义务。用水协会的任务是负责各自辖区内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 保护水利设施不受破坏, 负责测流量水, 向用水户计收水费, 负责制定用水计划、组织农户有效灌溉, 确保均衡受益。灌区管理单位应做到适时、适量、科学合理供水, 并对用水户给予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推广先进灌水方法、节水技术, 实行节水、科学灌溉, 防止水浪费。政府要减少行政干预职能, 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对灌区进行宏观调控和加强政策引导的轨道上来。

四、水价核算及水费收取

㈠供水成本测算方法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依据水利部水财《水利工程供水生产费用、成本核算管理规定》 ([1995]226号) , 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测算, 主要包括工程年运行费、大修理费和折旧费等, 不考虑农业供水的利润和税收。供水成本的计费点为灌区的斗渠口。西吉县葫芦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投资为3232.68万元, 形成固定资产按3071.05万元计算。

㈡供水成本计算

1. 折旧费。

折旧费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 不计残值。折旧年限主要参照由水利部修订、财政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 (1994年12月26日 (94) 财农字第397号) 、由水利部颁布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 并结合本工程和宁夏区内同类工程的实际确定, 渠道及其建筑物折旧率采用3.3%。本工程折旧费总计102.37万元。

2. 年运行费计算。

年运行费主要包括工程维护费、水资源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工程维护费和其他费用按固定资产的1.5%计算, 共计46.07万元。水资源费按0.02元/立方米计算, 为23.86万元。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按固定资产的0.55%计算, 共计16.89万元。灌区年运行费用为86.82万元。灌区达到设计供水规模后, 平均年供水成本为189.19万元。

㈢单位供水成本测算

达到设计灌溉面积5.825万亩而且考虑折旧时, 平均单位供水成本为0.208元/立方米, 不考虑折旧时为0.095元/立方米。单位供水成本详见表1。

㈣水费收取

项目建成后, 要建立健全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 实行价格公示制度, “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水费价格应严格按照西吉县物价局《关于调整农业用水水费价格的通知》核定的水价标准执行, 不得任意提价。水费收支情况要有明白栏, 接受群众监督。县审计部门要不定期地对管理单位水费收支帐目进行审计, 确保水费收支情况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由于西吉县属贫困地区, 经济发展缓慢, 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承受能力有限, 因此考虑按运行成本定价, 不足供水成本的部分由少量折旧来解决。

上一篇:国际关系演变下一篇:四川省南充蚕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