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教学法

2024-07-13

课堂导入教学法(精选十篇)

课堂导入教学法 篇1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 以技工学校《数控编程》的教学为例谈谈导课的作用、原则及实施方法。

一、导课的作用

好的导课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的作用, 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课的原则

要设计出好的导课, 就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 导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导语,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进去。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

性——导入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 做到思想观点正确, 论证合乎逻辑, 举例可靠恰切, 方法严格规范, 符合客观实际, 违背科学性的导入, 尽管非常生动精彩, 也不足取。

3、符合学生的实际——导入的设

计和运用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规律。其中, 尤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

4、符合课型的需要——课型就是

根据主要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在类。导入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5、符合简洁性的特点——导入过

程时间不能太长, 导语的设计应短小精练, 导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宜控制在三到五分钟。

三、导课的方法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是

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点主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开讲可以使学生明确目的, 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讲授数控编程中“基本运动指令”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数控编程中最基本的几个运动指令——G00、G01、G02、G03, 这几个指令是数控编程时经常用到的,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它们的名称、功能、用法、编程格式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2、衔接导入法——衔接导入法也

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 自然引出新知识。也可以说, 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感知新知识时, 既有思想准备, 又有知识基础, 学生会感到亲切, 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连贯。

3、悬念导入法——在教学中, 精

心构思, 巧布悬念, 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迪思维。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数控编程》中“刀具半径补偿指令”时可以这样导入:在数控编程时, 为了方便我们通常是依据零件的轮廓来编程, 但是加工时刀具中心必须偏离编程轨迹一个距离, 才能加工出正确的零件轮廓。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4、设疑导入法——“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 才有收获。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思想上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很有作用。

5、演练导入法——在上课开始,

教师选择一些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图表等进行演示, 或者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参加操作。这种方法直观强, 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使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数控编程》时, 可以在上课开始时用多媒体播放数控加工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控加工的过程。然后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所做的动作, 是靠程序来控制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数控程序的编制。

6、审题导入法——审题导入法是

指新课开始时, 教师先板书课题, 然后从课题的题意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7、试误导入法——设计利用常规

的知识和技术处理时一定出错的任务或问题, 利用试误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理论上,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纠偏的过程。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对导入的方法加以变更和创新, 使之符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清瑞:《浅谈政治导课的基本要求》.成才之路.2006年21期[1]林清瑞:《浅谈政治导课的基本要求》.成才之路.2006年21期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篇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能否巧妙灵活地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一、常用的导入方法。

1、以“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好的导入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良好开端。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满足兴趣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我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师傅给三个徒弟分西瓜”的问题进行导入。学生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来学习,使本节课的教学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学导入方式,他们既在观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中,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学习。

2、以“疑”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要充分挖掘教材,巧妙设疑,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从而实现“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认知过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当学生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时,教师马上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破解疑问,学生就会自觉地对新知识进行探求。因此,学生质疑求异,不仅是主体作用的体现,还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知识的适当应用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以“妙”导入。

一切知识的本身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内容,教学本身也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把学生熟知的事物与教材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的学习领域。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出拍手的规律。”接着教师按“X、XX,X、XX”的规律拍手,学生以数字的形式表示拍手的规律。最后,教师讲解这样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就是循环,以此用循环来进一步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4、以“奇”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中轻快的音乐声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解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二、导入的评价。不同的导入方式,其效果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是成功的?评价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是否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成功的导入,好比广告,时间虽短,却不仅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是否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心态,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教学过程得到良好的互动。因而,导入是否能够以趣激学,以情感人,创设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3.是否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和引导。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导入是否为新课作引导、打铺垫,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是评价的又一方面。因而,成功导入的关键是在于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巧设课堂导入 提高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58-001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是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恰当的导入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探求与学习中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缜密。下面笔者就高中物理《磁场》一章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眼见为实——演示实验导入

演示实验导入就是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或规律教学前,先通过演示实验提示矛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导入方法。

在学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时,可以先做这样的一个实验:把一段直导线放入磁场中,接通电源后看直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接着分别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看安培力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从而提出问题——安培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判定安培力的方向?这样自然地就引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形式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使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动要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上串下联——新旧知识的联系导入

新旧知识的联系导入法,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导入方法。教师在开始一节新课时,可以先通过点名或随机抽取的方式提问学生与本节有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设问,自然过度到本节所要讲的知识中来。从而降低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愉悦地学习,高兴地答题,体验学习的乐趣。当然,设计的问题不要牵强,不能胡诌乱扯,要确实体现它们知识点间的联系。

例如,在讲授《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时,导入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安培力大小的方向、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既然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运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是否也会受到力的作用?这就自然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接着设计实验对提出的猜想加以验证,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三、水到渠成——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或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等活动,设置学习情景的导入方法。

在《几种常见的磁场》时,投影几种有趣的螺旋:右旋的螺壳、右旋的茎、左旋的茎、右旋的螺丝钉等,让学生认识螺旋,在学生不知何意的情况下,提出“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螺旋来判定磁场的方向”,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学生会感到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积极探究。

四、由此及彼——经验导入

经验导入法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回忆,或者通过演示再现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的导入方法。

我们在学习《磁感应强度》时,可以通过对电场的研究入手,我们在研究电场时,是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的强弱的,那么对于磁场而言,也有强弱,那么我们怎样来描述磁场的强弱呢?是不是用磁场强度来描述?回答是否!这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既然与电场类似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象想象的那样?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就会带着主动探求知识的心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五、回顾过去——物理学史导入

物理学史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态度,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解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的伟人事迹、艰苦执著的物理精神,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民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在涉及到相关知识时,一定要运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用中国古代人的研究成果,可建立起民族自豪感,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动力源泉。

我们在学习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时,便可以用物理学史引入: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学生回答后,再补充讲述我国古代有关磁的研究成果: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先秦就有很多记载它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磁的问题,这样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民族自豪感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六、故做悬念——设疑导入

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一定难度的障碍,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在学习《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讨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情况,对于学生讨论的几种典型的结论都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进行一一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引入自然而又能使学生充分积极参与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导入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不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刻化,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学生的思维习惯,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不断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昌.巧设课堂导入开启灵动课堂[J],学生之友,2011年第7期

[2]陈宇赛.课堂导入与提高课堂效益的关系[J],新课程,2010年第18期

[3]孙吉卿.巧设课堂导入优化课堂教学[J],新校园,2008年第1期

[4]王国权.重视课堂导入,激活课堂教学 [J],新课程,2011年第1期

“导入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篇4

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 突出教学的发展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 突出教学的双边性;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 突出教学的情感性;以多种方法, 手段的优化组合为目标, 突出教学的综合性。

在教学模式的实验中, 根据实际情况, 我引进和采用了“导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下面, 具体谈谈“导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情况。

1 对“导入教学法”的理解

“导入教学法”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自学”, 学会学习。每节课都尽量要使学生懂得, 数学不仅是学科知识本身, 而且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时还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

“导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性教育理论。

“导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使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具体体现在:

在师生关系上, 教师是“导”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老师据学而导, 学生以导促学。导与学辩证统一;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 情感交流充分。

在教学任务上, 注重知识 (包括方法的知识, 思维的知识, 创造性的知识) , 能力、个性的统一, 特别注意不去追求数学知识数量和知识难度, 而是重视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基本学力, 重视发展性、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上, 既研究教法, 又研究学法, 强调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的角度上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在上课时, 要把“注意中心”从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维上来, 注重学生活动信息的反馈和调节。

在教学组织上, 注重形式多样化, 既有集体教学, 又有个别教学, 还有小组合作等。

在教学环节上, 强调课前、课内、课后的统一, 重视预习、复习, 使学习过程整体优化。

在教学活动上, 强化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师与生, 生与生互动。多向信息交流, 共享集体智慧。

2“导入教学法”模式的具体实施

模式的结构特征用图1来表示:

模式中的教师操作

导入激趣。这一环节, 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对全体学生怀有热切的成功期望, 这种期望情感传递给学生能转化为学生的成就动机, 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其次老师要善于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语言、实验、媒体等多种手段, 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目标导引。有目标导引, 自学有依据, 思路有方向, 师生的“导”与“学”也才有动力。因此, 在这一环节中, 老师要明确提出问题或要求, 激励学生努力解决或实现。所说的目标, 就是向学生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关键以及自学的其他要求。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拟定, 例如, 对于学生的分组讨论课, 我就采用了除了完成规定问题外, 要学生尽可能将平时学习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目标导引的是课前导读, 有也的在课堂内进行。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机会, 多动手、多动脑, 真正走近数学。

导疑点拨。由于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的差异, 自然会有许多疑问, 教师必须及时释疑。这一环节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 都要交给学生自己解决;经过教师引导和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 也尽量交给学生去解决。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 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要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索, 去认知, 我们不希望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不需要思辨的笔记。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启发诱导, 及时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 促使讨论引向深入;注意中心要放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上, 抓住时机, 针对出现的问题, 予以适当点拨, 注意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有些难点内容, 我们则可使用多媒体技术去辅助教学, 当然, 更多的时候, 是依靠老师的语言表达去突破。

导思精讲。这一环节, 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简明扼要地理清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帮助学生填补思路“空白”和连结“断线”的地方, 让学生对重点部分进行反复研读品味。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在于教材上的复句话, 每点知识都必须由教师口中讲出。

导法归真。这一环节, 要求教师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归类和串线, 自我小结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导学提示是:这节课我学到哪些知识?采用 (学到) 哪些学习方法?

导练拓展。这一环节, 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高度适量, 内容精炼, 形式活泼”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技能, 举一反三, 顺向迁移。

最后, 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仅感受“想要学”和知道“学什么”, 也懂得“怎么学”。

3 实施“导入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我校青年教师居多, 教学经验缺乏, 如果有了一个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有助于克服“注入式”, “满堂灌”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示范课”, “研讨课”, “跟听课”, 老教师、优秀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 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 起很好的带动作用, 推动全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教师的才华。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 篇5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杨宣(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系教师,讲师)王凤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一部分:导入技能训练

请各位老师先听一个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如何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话剧,如何设计它的第一个场景?

【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商人进了高利贷一大笔钱,这个高利贷的人又老又丑,但他却早已对商人美丽妙龄女儿垂涎三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交易,他说只要让他得到商人的女儿就可以取消债务。商人和他的女儿都被这个提议吓坏了,他们当时正站在高利贷后花园一条有黑白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狡猾的高利贷说,让上帝的旨意来决定这件事情。他说他想把这颗黑色和白色的卵石放进一个空袋里,让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如果她拿出的是黑色的卵石,她将嫁给高利贷,她父亲的债务也会被取消。如果她拿出的是白色鹅卵石,她可以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债务也将被取消,但是如果她拒绝拿出鹅卵石,她父亲将会被关进监狱,她也会开始挨饿,商人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高利贷弯腰拾起了两颗鹅卵石,眼尖的少女吃惊的发现他拾起了两颗黑色的鹅卵石,并把它们放进了钱袋,接着高利贷要求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决定了她和她父亲命运的鹅卵石,少女将手伸进了钱袋,并拿出了一颗鹅卵石,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看上这颗石头一眼,他就不小心把它弄丢在地上,由于地上到处是黑白鹅卵石,所以再也分不清哪一颗是刚才掉在地上的鹅卵石了。哦,我真是笨手笨脚少女说,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看一看钱袋里剩下的那颗是什么颜色,就会知道我刚才拿出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了?

就上面这个故事,如果让大家给它编排一个话剧的第一场,大家怎么来编呢? 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是导入,导入与话剧的第一个场景很相似,但是它也有不同地方,话剧是我们为它设计出来就可以了,但导入我们不仅是设计者,而且还是演员。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这样的导入,而且在课

堂上很好的实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刺激为满足。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总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进行转换,转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矛盾转换为学习动力,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只有当这一矛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时候,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到。就如拿一个高中的物理来教小学,小朋友肯定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动机。

矛盾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必然产生”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要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

二、导入技能的功能与要素

(一)导入技能的功能

对于我们导入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换的必要条件。导入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 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导入技能的要素

请大家来回忆小学的时候,写记叙文老师要求要有六要素。这些要素必须要包含在故事里,必须要反映出来,导入也有它的要素,应该有哪些要素呢?首先是创设情景,必须要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从物理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是一个情景,也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老师给学生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定。

另外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引起他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技能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

1.问题情景

(1)问题情境的分类 ①问题障碍情景

在此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具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然后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例如:中学数学“复数的概念”的导入

师:请同学做下面这道题:已知a+1/a=1,求a2+1/a2的值。生:a2+1/a2=(a+1/a)2-2=-1 师: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分析】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就是给学生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知识的一种问题情景。

或直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商场里,或者在一个工厂里这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发现一定的问题。

例如:《生物》八年级上册《免疫》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画面。

(录像引入:许多人在一个拥挤的餐馆进餐的场景,周围有许多食品和蔬菜。)师:请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观看后自由发表观点。(略。)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和吸

人的空气中都有许多病原体存在,为什么人们还能健康地生活?

生(抢答):可能人体有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结构。

师: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分析】教师通过录像为学生呈现出餐馆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暗含着健康、病毒与免疫的关系,教师的两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中思考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发现情境。

③问题解决情景

所谓问题的解决情景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通常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直接导入,其实就是属于这样一种问题情景。

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颜色》的导入

师:同学们,放眼我们的校园,绿树、青草,各色花儿竞相怒放,生机盎然。再看大家身着的服装,五颜六色,多姿亮丽。是什么把校园点缀得美丽如画呢?

师:现在我们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以及另外两个有趣实验,揭开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谜。(板书课题:颜色)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后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收获。

【分析】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环境入手,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情境。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②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的方案。(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个内容确定情景中矛盾。

第二步:设计

用设计呈现,用具体的设计来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这是问题情景的设计。2.知识的衔接

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够获得。

所以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一个问题情景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情景中还要使问题情景潜在的矛盾或者差异表面化、激化,使这个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此矛盾。

3.目标指引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这是导入技能的三个要素。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入的类型,导入类型有很多种,不同学科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导入的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通用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小学科学《耳朵的科学》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耳朵能够感受声音,而我们其他的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板书课题)

【评析:】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雷要。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这连小孩子都知道,没什么新颖之处。可是,声波传到我们其他的器官,怎么就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挺意外,谁去注意这个问题了?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个直接明了的导入,使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探究耳朵科学的欲望被激发了。

(二)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采用这种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动脑思考。

经验导入时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样的素材;选择的内容要与新的教学内容有关;另外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案例:物理《惯性》的概念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分析】教师从坐车时各种现象导入,这些现象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切身的体会,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旧知识导入通常是在新教学内容与学生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使用。

案例一:小学数学《九的乘法口诀》导入

师:出示从二至八的乘法口诀算式卡片,让学生自由应答;给应答既快又准确的小组发优胜小红花,给予鼓励。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找出口诀中有因数“九”的口诀吗? 生:学生开始找“九”的口诀

师:把学生找出的“九”的口诀按顺序打上大屏幕: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师:“还有补充吗?”

生:争先恐后发言:“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并把它们安插到上列式子中的适当的位置上。

老师追问:“能说出理由吗?”

生:“一九还是九”,“九个一是九”,“八个九是七十二,九个九就是多一个九,把七十二加九,就是八十一。”

生:“西游记中不是说唐僧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吗?”大家都乐了。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的,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

实验导入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案例:中学物理《电磁铁》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块条形磁铁,用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磁铁把大头针吸起来了。师:磁铁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 生:因为磁铁有磁性。

师:老师这还有一根铁钉。我把它接近大头针,看它能不能吸引大头针?(师演示)生: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

师:为什么吸不起大头针呢? 生: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师:我们能不能让铁钉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大头针呢? 生:把铁钉磁化。

师:你想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生没有回答)师:这节课就来学习把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有磁性,也就是能吸引铁的电磁铁。看谁爱动脑筋,学得快,实验效果好。

(板书课题《电磁铁》)实验导入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需要有鲜明的表象的时候用实验导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导入时也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实验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学习新内容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掌握观察的具体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实验导入才能够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这也是一个例子,书中都有,大家回去可以在书中进行详细的看一看。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疑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个也可以把问题情景归我们前两类问题情景。直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以明确学生观察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的材料做好准备。

案例:《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毛毛虫的故事》导入

师: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礼物。先请看——(播放多媒体操件:《真蝴蝶纷飞图》)师:(解说)你们看,在火红的花瓣上,在翠绿的草叶间,美丽的蝴蝶挥动着轻盈的翅膀在自由的飞舞。可你们知道吗?这么小的蝴蝶,它小的时候竟是小小的毫不起眼的毛毛虫,(继

续播放课件,毛毛虫的丑陋可怕状使学生纷纷惊呼。)(教师板书:毛毛虫)师:这样丑陋不堪的毛毛虫,最终却成了美丽无比的蝴蝶。那么它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一个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补充板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

故事具有启发性,把这些故事用在我们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很好的兴趣。在故事选取时要注意,首先选取的故事和事例必须是有趣的、启发性的、教育性的。其次,故事要精短,再次是故事事例要有针对性,能为讲课主题服务。

案例: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一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生1:灵灵最多。生2:皮皮最多。

生3: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案例:初中语文七年级《狼》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八)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情境创设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其次,教师设置的情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意识。再次,当你设计的情景内涵比较隐蔽的时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案例:《美术》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撕纸游戏,随便拿一张纸,不要刻意地去撕出什么形状,任意去撕,撕出什么算什么。(师撕完后)同学们看老师撕的像什么。

生:什么也不像。

(老师就着撕出纸的形状,根据鱼的形状和花纹进行简单的添加,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师:现在变成什么了? 生:鱼儿!

(鼓励学生把刚才自己撕出的纸也添画成鱼,贴到黑板上来。学生添加得又快又灵活,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贴,课堂气氛活跃。不一会儿,黑板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鱼儿。)【评析】:与学生一起玩“撕鱼”游戏,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撕鱼的方法,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为第二环节让学生了解鱼形状多样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五.导入技能的策略

在导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一定的策略:

(一)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1.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的教学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教学目标。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入设计这个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景,这样学生感到亲切,容易融进情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善于以旧抓新、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程的重点紧密的相关。

3.趣味性

导入本身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下去,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感兴趣的材料作问题情景。

(二)导入技能应用策略 1.把握导入时间

导入的时间要适宜。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根据导入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应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第二部分:强化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包括:强化与强化技能的概念,强化技能的功能,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强化技能的类型,以及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五部分。

一、强化与强化技能

(一)强化概念

1.强化(reinforcement)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其理论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学习理论。

强化的主要心理学依据是刺激反映的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S—R联结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2.强化构成要素

内驱力:推动个体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的需要;

线索:有区别的已分化的刺激物,它标志和指引特定的反应;

反应:在起信号线索作用的刺激物和起促进作用的内驱力作用下引起反应; 奖赏:即强化,对正确的反应给予奖励(对错误的反应不奖励或惩罚)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

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频因律、近因律。

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强化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行为的强度就会增加。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反应+强化=增强反应; 反应无强化=减弱反应;

反应+惩罚(负强化)=压抑反应。

刺激——反应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此学习理论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的,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毕竟有着某些重要的差别。另外,这种理论完全排除学生内部的知识经验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只强调外部的刺激和反应,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也有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很难给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解释。

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也得到其他心理学家的重视。C.赫尔就曾指出强化是导致学习的基本条件。他认为一种特殊行为类型伴随以内驱力减低时强化即行发生,学习即可成功。他把强化分为初步的和后继的两种,并指出后继强化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类学习当中。A.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强化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超过对学习本身的影响。有关其他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可参考附录1其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强化技能的概念

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教师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行为方式。

那么,教师掌握强化技能有和意义呢?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相比,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当前人类的认识水平,其认识过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和来自教师的有效控制。这些间接经验作为教学材料的刺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避免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学生对这些教学材料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判断、推理、联想等,很多情况下是来自教师的反馈强化。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巩固,排除掉不正确的行为或认识。强化体现了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的革命》提到: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鼓励和表扬,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佳认可。这种认可,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意识问题;但对于接受鼓励和表扬的学生来说,则意义大不一样,他们会把教师的表扬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当自己的行为能够取悦于老师时,学生便从老师那里得到表扬,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自己的行为不能取悦于老师,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二、强化技能的功能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在讲解重点、关键地方的板书中加标志(如加彩色圆点,加彩色曲线),以引起学生注意的作法;以及在演示实验中,在观察重点处加标志“.”,以引起学生注意。

您觉得这种做法是教师强化技能的体现吗?为什么? 请各位老师观察2幅漫画

(一)引起注意,保持注意

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对认真听讲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对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给以很高 的评价等强化方式的运用,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也可以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比较容易。而保持学生注意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小学,学生注意保持的时间一般最长不过15分钟

教师应使用语言、声调、手势、眼神、暗示等多种强化技能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二)巩固正确的反应

案例:在教学应用题时,一个学生由于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对于解题过程有疑问。他提出了一个偏执而幼稚的问题,而且坚持和教师争辩。经过教师的耐心讲解,他晃然大悟,很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当时课堂气氛有点尴尬。教师说:“×××同学追根寻源的这种态度很好,学习就要有这种精神。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强化,短短的几句话,使提问的同学得到了正面的强化信息,心中十分感激教师。以下的学习活动会使这个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能促使学生将正确的反应行为巩固下来。研究还表明,强化不仅能改善学生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由于教师有目的地运用强化技能,而使学生的正确行为以较高的频率出现的结果。

(三)提高兴趣、促进参与

案例:当学生专心听讲、书写姿式正确、书写规范时,教师用语言进行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尝试性认识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不断指引学生寻找依据和提供线索,促使学生的内部强化,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外部的鼓励或表扬,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需要通过鼓励促进他们的进步。当这些外部刺激不断地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时,便会变成主动的追求,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控制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

强化技能的教学功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师生相互作用中一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呈现是经过教师精心加工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控制。但在学生做出反应后,若教师不进行任何反馈强化,则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就中断了。教师只了解了学生当前的认识状态,但并没有对其施加任何影响,接下去的教学材料的刺激很难说是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则认识的尝试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教学在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控制。

三、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何种强化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呢?对我国10至14岁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1000份),结果表明:

55%的调查对象喜欢科幻、侦探、古装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而30%的调查对象喜欢童话、文学、卡通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

在课余生活方面,55%的调查对象上网、看电视娱乐节目,30%的调查对象写作业、看书、做体育运动,10%的调查对象和父母到野外或公共文化场所、公园玩;

30%的调查对象表示和同学之间交流的内容为自己的爱好和喜欢的事物,40%的调查对象表示,交流的内容为网络和网络游戏,谈论学习的仅占20%。

音乐爱好方面,61.5%的调查对象是流行歌曲,20%的调查对象是经典音乐,7%的调查对象是当代严肃音乐。

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我们应该对这一技能进行分析,找出这一技能的“关键点”。这里我们用“构成要素”这一术语,即构成某一技能的重要元素。

(一)准确判断

准确判断是强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学生反应进行迅速准确地判断,发现一切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强化加以利用;准确判断学生反应符合要求的程度,保证教师的强化是发生在被要求的学生表现上。

1.准确理解

准确理解学生反应的真实含义。学生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最初反应,在表达上往往是比较含糊的,若教师在没有理解学生反应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强化,就会妨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捕捉”每一个闪光点

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教学中教师经常容易将反应的机会交给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对这些学生的反应关注和期待较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反应有所忽视。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就是要注意全体学生的反应,及时准确地判断各类学生中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

3.把握课堂“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教师对学生反应强化时,不应局限在自己事先想好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及时进行准确判断,发现学生反应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强化。

4.不做武断评论

对学生的回答一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不做武断的评论,安排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加以肯定,然后安排时间在课下与该生个别讨论,在下一次课上给出讨论结果,若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创造性的,可由学生来详细阐述他的方法。这种强化对该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态度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二)意图明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或活动进行强化时,一定要使学生知道强化的是他的哪些特殊行

为,保证教师的强化意图被学生正确理解。

1.具体分析 2.明确强化的原因

说明强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受到赞赏和鼓励。简单笼统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不能区分自己的反应和活动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错误的。在学生的反应中包含多种成分时,教师首先说明反应中各成分的性质,然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强化。

3.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强化意图绝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不一致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要同步发展,不能仅对少数几个学生。所以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能仅仅是一对一的形式,而应该将个别学生的正确认识结果及时地扩展到全班,使全体学生形成对当前问题的正确理解。

教师可以征求其他同学对该学生回答的态度,或将学生的正确回答鲜明得向全体学生重述一遍,然后进行正面强化。这是强化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学生个人了,而是对全班学生达到了正确认识状态的强化。

(四)把握时机 1.即时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通常是一些短小的问题,有时是全班学生的应答。在这一认识阶段,往往要求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连续的,并保持明确的认识方向。这时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也应该是短小的,简单明确的,而且是即时的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也应及时反馈强化。课堂练习应使学生当堂知道练习的结果,利用学生每人将练习写在投影片上的方法,及时对典型的问题和正确的结果用投影仪打出来进行强化,这样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的目的。对于家庭作业也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到学生手里。若时间拖长了,学生的关注点已脱离了作业中那些问题,作业发到手里顶多看看对错,不再进行认真思考了。

2.延时强化

四、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教师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具体形式看,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

(一)语言强化 1.理论基础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某种判断和态度,或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理解从客观实际中得到证实。

 具体形式

(1)短语

如:是的、好的、正确、对了、不错、做得好、好极了、噢、妙极了、哎呀真好、你真行、超棒、佩服、帅、厉害、了不起、有见解、有进步、有思想,Goodjob,welldone,excellent,splendid,wonderful,great,quitegood。

(2)语句

如:做得对,继续努力。我们给他鼓励。讲得对,大胆些。我们向他表示祝贺。鼓掌。你学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我为你高兴。非常有意思。你进步的很快。看谁找的又对又快。你讲的意思对。同学们真聪明。补充的很好。他这个办法好。他分析的很好。这个问题提的棒。多好哇!

(3)评语

教师在对学生的各种评语(如,期末评语)中,应撰写激励性评语。

如:某教师给班里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离家那么远,可这学期没迟到过一次,这需要有很大的毅力,可你做到了,体育成绩一开始没达标,经过刻苦锻炼,也达标了。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到的。学习也是一样,不信,你试一试。你只要每天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改错,每天的事每天做完,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现在你太贪玩,长大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有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二)动作强化 1.理论基础

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无声语汇,教师的点头示意、微笑、期待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非语言行为,运用恰当,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言语行为的全部效果中,体态语占5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强化常伴随语言强化同时出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 具体类型

(1)目光

通过目光可以传递多种信息:鼓励的目光、赞赏的目光、探询的目光、制止的目光。目光是最常用的强化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行为,通过目光就可以达到强化刺激的效果。

(2)手势

手势是很重要的非语言性强化物。手势的变化多、运用广泛、使用率高。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或非学习行为,都可以用手势进行强化。如翘起拇指表示赞扬;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表示轻声;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强化作用。

(3)表情。

对于学生的行为,通过点头、摇头、皱眉等面部表情动作,辅以相应的眼神,可以构成强化物。如:微笑。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示赞许。

如:点头,摇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如:惊奇。对学生出色的学习表示赞赏。(4)接近

教师上身前倾聆听学生发言、走到学生中间、弯腰观看学生活动等,都可以产生强化作用。用躯体接近学生可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或演算习题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弯腰注视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学生回头看教师,教师可以回以微笑和鼓励的目光。这时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鼓舞,产生极大的强化刺激作用。又如,有的同学在玩东西、做小动作或说小话,教师走到学生身旁,看一眼学生的手或眼睛,也会产生强化刺激作用,使学生停止小动作,把注意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5)接触

教师与学生的身体接触,如拍拍肩、摸摸头、握握手等动作,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强化刺激作用。被接触的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优越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或刚完成的行为会被强化,从而得到巩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强化方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效果很好,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应该慎用。

(三)标志强化 1.理论基础

是指教师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标志、奖赏物,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强化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年龄小的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鼓励,印象更深刻,激励的时效更长久。

2.具体形式

(1)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练习后,教师写上评语“好!”,用彩笔打勾;在作业上写评语、加盖印章图案(如:五星、小红花、红旗、优秀)等。

(2)实物奖励(如:邮票、五星、小红花、红旗)。

(3)制定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图表,定期标出进步的幅度,激励学生努力奋进。(4)象征性奖励(如戴博士帽、发奖杯等)。

(四)活动强化

理论基础:指教师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和贡献给予奖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得到自我强化。

(五)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 1.外在强化

是指由于来自孩子/行为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如:夸奖,奖品等等),使一个行为(如:坐好)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举例,如果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你会夸奖他,还可能会对他说:“你可以吃一块糖。”或是一些其它类似的话。就是说你给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

2.内在强化

也被称做“自我奖励”,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孩子行为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自觉认可等等)。在通常的情况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奖励的刺激也会逐步由外部转向内部。所以教师在面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时,会逐步(或很快)地减少外在强化,因为他们觉得有些行为会得到学生的自我奖励。

(六)正强化和负强化 1.基本理论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 具体形式

(1)小组强化(2)定向强化

五、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目标明确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的前提,也是使强化的意图明确有效地基本保证。

(二)提供机会、提供线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反应,并对其正确的因素给以强化。

采取提问、让学生做习题、或者对其他同学的反应做出评价等方式,给学生做出反应的机会。

(三)态度客观、真诚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这是教师在应用强化技能时的外显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应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肯定的是他的哪些行为。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鼓励。

(四)及时有效 1.及时

对学生的反应要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即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要进行正面强化;当学生的回答或操作不完全正确时,对合理部分要进行正面强化(部分强化)。

2.恰当、可靠

在采用动作强化时,要注意走动和接触学生的频率,不能过分频繁,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反感;采用标志强化时,标记的种类不宜太多,色彩不要过于斑斓,否则搞得学生眼花缭乱,重点不突出,达不到强化的目的。

3.要把握好时机

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对短小、简单的问题,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应进行即时强化,这样可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些抽象、复杂问题的解答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则应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进行强化,以使强化更具有针对性。

(五)注意强化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1.区别 2.变化 3.多维

(六)促进内在强化

(七)慎用负强化

1.正强化为主 2.慎用负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对批评和惩罚,教师应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对于认识性的反应错误,教师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埋怨学生笨,将自己对教学不成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头上。所以,对于学习中的认识问题不应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方法,更不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讽刺和挖苦。

3.正负强化结合

例如,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读一段课文,给机会回答一些有可能胜任的问题等,比单纯批评惩罚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部分:语言沟通技能训练

一、什么是语言沟通技能

语言沟通技能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一)教学语言的八个要素 语言——规范; 吐字发音——清楚; 音量——适度; 语速——适当; 语调——达情; 节奏——适中; 表达——停连; 词汇——丰富。.【播放录像】大家刚才看这段录像,可以发表发表自己的观感,就是看完这个录像以

后,你觉得老师这个语言,利用得怎么样,有什么特色。

(二)运用教学语言沟通要点 1.有情感,与教学情境相适应; 2.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变化; 3.有条理、严密; 4.表达内容正确;

5.要善于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

(三)发生训练

1.抬头张口下巴放松,固定。尽量抬头、张口。(锻炼咽部肌肉)2.伸舌,摇头。(放松咽部肌肉)3.狗喘气。(打开横隔膜)

4.舌抵前齿,下凹成沟。(形成声管)5.呼吸练习,想象自己的身体像个大气球 综合练习:风暴平地起,江海要翻腾。

二、语言沟通技能的功能

(一)使教与学的目标达成一致性

(二)教师和学生感情融洽,可以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态势

(三)有效地沟通,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言沟通技能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沟通根据沟通媒介不同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体态沟通,文字沟通,媒体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程度不同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以及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

课堂教学中的沟通方式很多,通常可以归纳为情感沟通、认知沟通、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等4种类型

我们重点介绍以上四类:

(一)情感沟通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如下表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的感染中,特定情绪的撩拨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感悟、理解而获得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

(二)认知沟通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与学生进行认知沟通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应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取得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群体沟通

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教师与学生人际沟通的特点,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四)个人沟通

既然课堂教学是群体教学,它是由单个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们的态度、认知经验、水平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教师不但要面向全体开展教学,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在群体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与学生个人进行沟通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培育师生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语言沟通的要素

(一)沟通的情感

沟通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作基础,就失去了沟通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沟通情感有:尊重与接纳,真诚与信任,公平合理,理解与宽容等四个要点。

(二)沟通目标

明确的沟通目标标志着沟通的方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目标由教学任务决定,如认知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一般目标都是简单明确的,但是,虽然目标简单明确,教师锁定的目标一定要准确。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细致地观察。可以这样说:观察准确了,判断对了,确定什么目标,下定某种决心对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手段

沟通手段决定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手段主要有:说服,批评,表扬与鼓励,移情,谈心,幽默,体态,暗示,沉默等。

教师运用沟通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手段与语言有机地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较好地实现沟通目标。

(四)沟通反馈

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沟通信息并不是线性单向传递的,它必须伴随着信息的反馈和矫正,然后达到教师对教学的预想目的。所以反馈是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反馈应对:①激将;②真情感化;③设置悬念;④迂回。

奖励与惩罚。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两种手段都是为

了实现有效地沟通。但是,惩罚要慎用,学生出现失误,不要“讥笑”、“讽刺”,适当的“责备”与“训斥”在私下里比当众的效果要好。

(五)沟通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沟通的手段如果达到了目标,就是有效的沟通,如果没有达到沟通目标则沟通无效。

五、语言沟通技能使用策略

策略1:真诚、爱心是实施沟通的前提条件。策略2.:同理心是沟通的前提。

优化课堂导入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看它吸引了多少学生的注意力和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刚上课,学生往往还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欢乐之中。如果这时教师不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也许整节课学生都不能静下心来听课。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正确的课堂导入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导入部分,若能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主动地跟着教师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也就是说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笔者根据自己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课堂导入的一些方法:

1.贴近课文的事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一个与课文相同的意境,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地震中的感人故事:5?12地震后,抢救人员到处在找被埋的人,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不放弃。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教师讲的时候,声音要低沉下来),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后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教师可以配上动作),身体被压的变形了……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讲完这个故事,我相信有些学生会有触动,因为我们的孩子都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当他们听到最后一句“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时候,他们会想很多,让学生沉浸在学校、师生及亲情的氛围中,然后教师再引出《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相信学生们能带着一份情感体验走到这篇课文中去,带着感情去读懂、去完全理解这篇文章,同时也让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老师、敬老师的感情。

2.富有启发的设疑导入

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给学生一些与课文有联系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昆虫是有翅膀的?你觉得它的翅膀是大好还是小好?看了课题,你觉得这篇文章会说些什么?当然不是要问学生这么多问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

3.激发兴趣的录像导入

对于学生来说,看录像这种最为直观、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一课时,因为地域限制等很多因素,有很多的学生可能从来没有看到过九寨沟,如果上课时仅凭书本上的一幅插画,告诉他们九寨沟是如何美,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的。他们需要直观感受,才能有兴趣去学习被称为天下奇观九寨沟到底“美”在哪里,所以在上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们看一段关于九寨沟的视频,让学生先学会看,再说一说感受,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这一课。

4.疑情启思的引用导入

在上课前先引用学生知道的其他例子,让学生回忆起在头脑中已有情境,开启一条通往文本的情感之路,从而更好的学习这一课。如教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一课前,可以这样先让学生听一段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让学生理解诗词可以作为歌词,再让学生读一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引用,相信学生会把这一课学得更为轻松,内容也能更加深入理解。

5.陶冶情操的音乐导入

放一段音乐,陶冶情操,声情并茂,勾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前,放一段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听着那悠扬的琴声,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弹的,为什么他能谱出这么动听的旋律,进一步过渡到音乐家的摇篮维也纳,自然而然地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7.入情入景的诗歌导入

在导入时,若用诗歌导入,可以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学会更多的诗句,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例如:背诵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让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杭州的美,在这样的一个美好氛围中教师引出所要教的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这首诗。在学习课本上古诗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赏析课外的古诗,一举两得。

当然,视学生的课前状况还可采用简洁明了的直接导入等。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作为教师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方法,在选择方法时我们应注意导入要注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课堂教学导入要围绕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能教学目标是这一个,而教学导入与目标南辕北辙;导入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在选择事例导入和设疑导入等方法时,导入的内容不能与学生的阅历距离太远,如果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关联,那么学生不能走进教师想让他们创设的情境中;导入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精彩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成功的基础。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导入内容,采用适当的导入形式,让学生能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能激发学习兴趣,最终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学习效果。

谈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篇7

生动有趣的故事, 容易吸引听众, 特别是初中阶段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融入故事中, 更能引起学生解疑的欲望。

如:在讲七年级 (上) 第一节课“与数学交朋友”时, 我就以一个故事为开头:有一个老人, 临终前立下遗嘱, 把家中17头牛给老大、老二、老三, 问该如何分?这样通过故事中的问题, 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 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 结果这一堂找规律的课 (如0, 3, 8, 15, ……;1, 3, 5, 7, ……) 上得非常顺利, 非常成功。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借用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

二、悬念导入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 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矛盾的问题来设置悬念。这是根据有矛盾的问题会造成学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情境导入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 如果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能够从学生的实际背景出发, 就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 从而激发学生知新之趣。

例如, 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设计了本节课的开头部分, 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

师:在教室里, 怎样确定一个同学的座位呢?

生:只需说明第几排, 第几个就可以。

师:同学们曾拿着电影票去影剧院看电影, 你们是怎样找到自己座位的?

生:先找第几排, 再找第几号。

师:在书架上如何找一本书的位置?

生:先找第几层, 再找第几本。

……

这样的数学情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要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需要一对实数来表示”。这样就为本节课新内容作好了心理准备。

四、数学史导入

介绍数学史不能过于深奥或牵强, 而应当简单明了, 富有震撼力且与新知内容关联较大。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实例, 一位教师这样引入无理数:同学们都知道布鲁诺为科学而献身, 其实也有数学家为数学而献身的例子。2000多年前, 就有数学家因为发现了新数而被人推入大海淹死。学生听了此话必然会引起注意, 甚至大叫:什么样的数呀, 居然会闹出人命案?这样, 就为“无理数”的粉墨登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游戏法导入

初中生好奇好动, 有时通过游戏导入新课, 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学习七年级 (上) “找规律”一课, 一位教师在公开课的开始是这样说的:“同学们, 如果你们细心观察生活, 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与数学有关。下面老师与你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日期的游戏。”然后, 老师出示一张某个月份的挂历, 并指出挂历说:“请你们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 只把它们的和告诉我, 老师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学生们略思片刻, 马上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圈出的三个日期之和, 没想到老师报出的日期与他们所圈的日期完全相符, 于是, 他们把惊奇、敬佩的目光投向老师, 老师也立即抓住时机, 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对的吗?其实, 用我们现在初中代数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这样, 老师就在学生渴望知识的目光中开始了新课的讲授。

六、实验操作导入

数学家欧拉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 需要观察, 还需要实验。”如果在新课讲授之前, 设计有趣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规律, 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学到发现规律的方法, 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学习兴致高, 学习的效果也就显著。

例如, 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识别二”时, 先提出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板碎成两块 (图略) , 是否利用其中的一块到玻璃店里再配置一块与碎前完全相同的玻璃?接着提示学生按如下的步骤操作:每个人用硬纸板剪一个三角形 (图略) , 把三角形纸板撕成两部分, 尝试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能否再剪一个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比较, 发现了两个三角形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事实。在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 老师马上点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角边角公理。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8

所以一节数学课的成功导入很重要。一个有趣、有悬念、有互动的导入, 可以激起同学们更强的求知欲, 更能集中注意力, 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运算, 最终可以熟记公式知识点, 锻炼解题能力。我总结了5种比较实用的课堂导入法。

一、心理暗示

有不少的同学在内心深处把数学定位于一个难点, 认为高不可攀。其实我们在开讲前加一些有心理暗示的语言, 比如“今天我们上的内容很简单”, 或者“这一节是我们高中阶段最简单的几章之一”, 又或者“这一节其实就是两个简单公式的运用”, 还可以说“这节将讨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给同学们一个易学易懂的心理暗示, 因为学生们往往对可控的, 可掌握的事件有兴趣, 乐于实践操作。而对有难度的事件则会从本质上排斥甚至反感, 所谓趋利避害人之本性也。开讲之前尽量避免类似如下的话语:“同学们这是难点, 有一定难度”这样说是不是就意味着有难度弄不懂也是情有可原呢?

通过几次课堂实践后我发现导入中加入本节简单的暗示后, 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顺利完成当堂反馈, 而没有类似的暗示, 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能顺利完成本节当堂反馈。所以我认为导入中加入心理暗示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

二、提问式导入

开篇明义就题论题式的开讲容易使教学无目的:学生易懂的教师反复地讲, 教师认为容易的匆匆而过, 而且每个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 千差万别。提问式导入是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容易及时把握学生的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方法:难点、重点多讲, 容易理解的少讲, 做到有的放矢。

三、故事法导入

现在的世界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的学生很多是90后或者00后, 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求他们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沉浸于一节传统的课堂似乎不现实, 那么我们不妨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堂,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 在数学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典故, 比如在讲方程时, 我先讲了古人的鸡兔同笼问题, 韩信点兵问题;讲圆的时候, 讲了祖冲之的故事;还有猴子分桃问题、杨晖三角、勾股定理、方田求积等等, 古人的数学故事大部份都很有趣令人难忘。当然除了古人的智慧也可以讲讲现在数学前沿的热点, 比如现在电视上热播的纪录片和摩根佛里曼一起穿越虫洞, 讲空间多维性, 告诉他们这其实就是数列、三角、解几等等发展的终极目标。

四、游戏式导入

游戏是同学们都很喜欢的, 我发现寓教于游戏的导入是我迄今发现的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开讲等比数列前, 我让同学们做了一个小游戏, 每一列第一个同学画一个圈, 第二个画两个, 依次类推, 到最后一个同学时纸上根本画不下, 此时同学们兴致很高, 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第一个同学画3个呢?同学们通过思考发现等比数列的通式。

五、民主讨论式导入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课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暂时作为一个引路者, 一个问题的仲裁者出现, 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对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只有学生成为了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某种角度来说民主讨论导入的运用, 就好比小岗农民的责任承包制的实施, 它可以作为新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所以在课堂上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 允许“自由发言”, 给时间“交头接耳”, 这些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篇9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很容易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引起注意

科学证明,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人对事物的反映最清晰最完整,思维活力也最积极有效。如何更有效地在导入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呢?首先,导入课文的角度应该灵活多变。一味地从复习旧知入手,复习提问,只会让学生厌烦。可以从写作背景导入,从分析题目导入,从作品题目导入,从故事情节导入……不管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学生注意。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教师的身上。其次,导入的方式新颖多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的教者形象,采用声像结合、配乐朗读、语言描述、歌曲导入等形式,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比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就从歌后王菲入手,引导学生欣赏她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教学效果相当好。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就从一首舒缓的古筝曲入手。总之,不一而足,怎样新奇,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就怎样尝试。

二、激发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制造悬念。

我们在看电视连续剧、听评书的时候,每当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往往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人欲罢不能,非要接着往下看,接着往下听。这种想知道结局到底如何的心理状态,其实就是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抓住这一特点,在导入阶段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更有效地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创造条件,实现语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利用图画、实物、幻灯、录音和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感知,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既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激发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呢?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常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本身要有激情,以情动情,同时还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感染,学有兴趣。

三、唤起动机

台湾学者王克先指出:“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一切成功的学习都伴有强烈的动机。”语文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语文学习亦然。一节课,从一开始学生如果就明确地知道了这节课具体的学习目的(即目标),就会产生达到目标的愿望。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我就明确:一是要能把每节诗想象成一幅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能背诵。这样一来,学生每走一步,就能感觉到距离胜利迈进了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适当加大语文教学内容的难度。

要是死记硬背,老师讲,学生记这种过分简单的学习过程,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倦心理。因此,给学生压担子就非常必要,能驱使学生动起来。“自己踮起脚,甚至跳起来摘桃子”能大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

(三)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鼓励,会使人的情绪愉快、高涨,引起继续学习的动机。及时的表扬褒奖,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强化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化为一股动力,促使学生朝向规定的要求发展。

总之,如何导出,只要每一位老师都重视课堂导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一定会从进入课堂的第一分钟起,紧紧抓住学生的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弘, 鱼浦江.中国语文教育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研究 篇10

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 相信很多教师多懂得。“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内容和活动开始前,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这一教学环节, 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在设计活动是体现出了“精”和“准”, 也就能找准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使学生少作弯路, 真正在掌握和运用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入”艺术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是想, 它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培养学生那些能力、达到的归宿 (许高厚2004) 。

所以, 教师在进行“导入”是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 激发学习动机,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 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 教学时要求教师在“导入”是要精心设计、内容正确、方法得当、前后连贯、自然过渡、干净利落、效果显著, 千万不能观点过时、牵强附会、前后矛盾、无的放矢、错误百出。

3.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育发展的基本规路指出, 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教师的“导入”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来自然过渡, 引出新课,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诱发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 实现教学目标。

4.“导入”的方式。

英语的“导入”方式有很多, 但是有几个基本原则一定要遵守:一要有趣, 二要切题, 三要简洁, 四要拓思。

初中英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导入”:

1.英文歌曲导入法。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导入的载体, 就能使学生在唱、念、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和运用英语。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唱英语歌曲, 它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住单词、句型的作用。

2.图片导入法。使用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东西, 达到直观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 融入到课堂中来。

3.讨论导入法。这也是一种新课的常用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题材, 只要教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导入方式的关键是区里适当的要论题目, 让学生围绕这个议题展开讨论。

4.媒体导入法。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于一体, 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 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交互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 动静相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 大大激发思维活动。

5. 实际生活导入法。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总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他们愿谈、乐谈, 所以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即于外语教学的目标挂钩, 其次, 活动涉及的内容要尽量与学生自身及周边的生活有关。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绝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 表演导入法。

学生的天生就是活泼爱玩, 我们可以用自由式的谈话、演讲、表演等行为导入,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7. 背景知识导入法。

背景知识导入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材料, 畅通思路, 还能提高文化素养, 实现“教人、教文化、教语言一体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影响语言输入的效果。因此, 在呈现新材料之前,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课相关的背景知识, 或者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寻有关知识。

8. 复习、预习提问导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 问题也会产生悬念, 使学生不断设思索,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提问, 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 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导入”的重要性和方式的多样性我们都已经非常地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 相当一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而未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调控和改进;另外, 时间的分配也显得不够合理, 有时会过于仓促, 有时却会过于拖拉;再者, 有些导入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关键性还不够强, 略有牵强、唐突之嫌, 还未能充分涉及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 “导入”艺术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 它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改进。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 同时不断地查找失败的原因, 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吸取经验教训, 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让自己的教学技能日臻完善, 那时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摘要: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 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能付持续旺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那几分钟的“导入”是否适当和合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其实是掌握不好那几分中的效用的, 所以, 加强“导入”艺术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导入,兴趣,方法,真是语言交际环境,效果

参考文献

[1]包育彬, 陈素燕.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广东省教育厅.初中新课程英语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估计[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华, 韩慧.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政治业务下一篇:古希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