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衔接

2024-07-24

体育课程衔接(精选十篇)

体育课程衔接 篇1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是很大,平时的活动也十分多,因此并不缺乏运动。但到了高中阶段,面临升学,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加,学校往往疯狂挤压学生的业余时间,这就使得学生平时很难自觉运动。这时,体育课上的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这一时期,因为升学的压力,学生的体育兴趣一般不再会像以前那么兼收并蓄,而是偏爱两三种体育运动。这一时期,学生的技术能力也会不同。基于此,从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广东省作为试点首先启动改革。此次改革,不但教学理念得到了纠正,授课方式、上体育课时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在此对高中的体育改革与大家进行探讨和分析。高中的改革模仿高校,不再采用以前单一的所有学生在一个班授课的方式,而是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以前整齐划一授课由于体育课的项目和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符,一些学生甚至逃课,不逃课的也是敷衍塞责,这些学生上体育课不能怡情也不能放松和减压。这次改革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但放松了自己,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带来机遇和好处。

二、高中体育课为与高校衔接所做的准备

以下是我对高中体育改革措施的阐述,这些改革或多或少,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对建立高校体育与高中教育相衔接做了准备。

1. 教学理念。

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健康第一”,强调对学生体魄的训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限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生运动的意识。

2. 管理方式。

管理上不再过度强调过程,而是注重结果,注重目标。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将方方面面都规定了,这样一来不但限制了学生,也限制了教师。改革之后,只是设定学生上体育课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教师可以灵活的布置课堂任务,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学资源。这样一来,学生上体育课的组织方式变得越来越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后,可以在体育课上得到放松。

3. 学分制的推行。

这是高中体育改革取得的最大的突破,体育课模仿高校实行学分制。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修够十一个学分,其中两个学分是必修的,其余的九个自由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学分制推行后,很多学生所选体育项目趋向单一,但是,水平却显著提高,这是必然的。

4. 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5. 课程考核的改变。

由以前的单一教师考核增加了师生配合考核和学生考核学生等,既注重最终成绩也注重学习过程和态度,既有主观考核也有客观考核。课程考核的改变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三、建立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

高中与大学是两个相连的学习阶段。其他学科往往是高中学习基础,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体育则不同,除去大学体育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体育课都是学习基础。也就是说,大学体育和高中体育是在一个层面上的,不过是大学体育学习面更加宽了。

四、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蓝图

1. 积分制与学分制并行。

前面说到高中体育教学已实行学分制,各大高校实行学分制、积分制并行可与之很好的实现衔接。高校实行积分制管理,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上体育课,不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一起上体育课,学生每上一次课,由体育教师负责记录,只要学生参加的节数满足了学校的要求,就可以参加期末考试。

2. 选项体系与高中体育相衔接。

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高中体育已经实行自选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大学也应这样,以实现衔接。高中选过的体育项目,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运动技术,如果大学还选择这个项目,则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也限制其发展。因此,高校要设法了解学生高中所选的体育项目,一方面要全面开设,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反复只选一个体育项目。

3. 建立体育俱乐部。

让学生在俱乐部内上课,可以理顺大学和高中体育教育。

4. 分层教学。

和高中体育教育后学生的不同水平相衔接。

5.

采用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结合的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郑汉.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J].体育学刊, 2009 (1) .

[2]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

体育课程衔接 篇2

1.体育模块教学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使“必修+选修”的培养方式成为可能。一方面,我们力争在模块中实现国家必修课程规定的基础性目标。也就是说,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基础体能训练,使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得以实施。另一方面,通过选课走班制教学,使国家课程中的选修项目得以大力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运动的动力。“基础能力+专项训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体育模块教学在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选课走班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养了学生运动爱好,逐步形成兴趣-爱好-专长-习惯的良好发展模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专长项目。

1.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重新编班

采用“必修+选修”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有效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积极性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3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体育的快乐与成就感

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作用,而且还能有效改善一些学生厌烦体育锻炼的情况。

1.4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能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质量和效率均能得到一定提升。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有收获,都能培养处运动爱好与专长,利于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体育社团对体育模块教学又起到了推进作用。据学生体质调查资料显示,在学生中会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5%,被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60%,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5%。由此可见,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是当前继续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创建体育社团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创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育社团,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可以完善我校开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内容。

2.学校体育社团的内涵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动力源泉,是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体育社团是学生结合自身喜好选择的体育学习以及锻炼场所,因为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再加上体育教师的指导,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乐于学、主动学的体育团体组织。

3.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的作用与意义

3.1体育社团就是将校园群众体育分为多个内容

丰富的板块,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尤其是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训练动作,学生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指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练习,进而顺利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体育社团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一项专长,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注重健康,丰富业余生活。

3.2体育社团为“体育模块”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体育课程衔接 篇3

随着国家人口数量的下降,尤其生源数目逐年降低的严峻形势,为了解决中职的“断头”教育问题,为中职院校学生提供学历上升通道,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因此实施中高职“3+3”六年一贯制系统化整体设计的技能人才培养,客观上会影响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信誉。因此,通过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不仅发展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式和方法,而且实现了中高职教育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阶段性。

1.国家政策和法规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依据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国家印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纲要和规划,促进中高职衔接和协调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中高职协调发展意见》提出五大对接体系,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这一系列的发文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2.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和协作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源下降现状,促使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和协作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着休闲体育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体育服务与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对于学历的追求层次逐渐提高,并且中高职培养的人才若想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就要中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出就业面宽泛、技术技能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对接,而且需要人才培养环节的对接,也就是说只有入口基础打好,出口成效才能显现出。

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合作培养的核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中出现了三年中职、三年制大专、五年一贯制大专、“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3+3”中高职分段培养等多种类型的中职、高职和中高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职业教育于2014年起陆续在中高职推行中高职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并已初步显示出成果。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整合和分段分类的课程设置成为中高职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使人才培养具有合作性、阶段性和成效性,提高未来人才培养质量。

4.构建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衔接课程体系

中高职“3+3”六年一贯制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课件、场地器材、实训基地等保障课程实施的课程资源的共享,突出中高职衔接的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了解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规律,形成以提升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主线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检验和改革,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4.1构建衔接课程体系的流程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开发中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从形成明确专业定位-确定课程设置-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强化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4.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开发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研究重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决定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因此,合作学校项目组成员应以集中会议和网络通讯的形式,进行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确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体育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在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4.1.2设置分层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照“能力递进、分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理念,“横对接、纵衔接”的架构技术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并对课程项目和内容实施可行性和承上启下性的遴选。

分层课程体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毕业实习等几类课程的模块化任务分解将课程模块化分解,做好中高职两阶段之间课程教学内容的递进性、连贯性,做好岗位群职业行动能力分段模块化培养的衔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4.1.3组织课程内容。

在该体系中,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基础部分与提升部分两部分。基础专业技能主要从中职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获得。在此阶段,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技术基础实践的学习,获得相应初级职业技能证书,以确保其具有“零距离”岗位就业能力和良好理论素养。能力提升部分主要是高职分阶段进行学习,在此阶段,进入专科学习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将来再学习与适应更高要求的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4.1.4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和活动者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者的教学内容设置是固定的,但活动者的设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根据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性质,可设计为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按照与网络的关系,可设计为在线学习活动、面对面学习活动和混合式学习活动;按照活动时间长短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设计为正式学习活动和非正式学习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交叉的、重叠的。

4.1.5强化核心技能训练课程。

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强调学生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统筹安排中高职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及心理的发展过程,安排由简到难,由基础到专项,由技术到理论的过渡性、承上启下、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是修订中职教育过程中体育运动能力和运动知识基础的课程,着重发展学生体育运动的核心课程,为后续高职阶段的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而高职教育过程中修订和合并与中职核心课程中重复的科目,注重核心课程内容和能力的深层次和高水平提升,注重学生实际运动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4.2构建衔接课程体系关键环节

4.2.1畅通合作学校的衔接渠道。

中高职“3+3”分段衔接是由高职院校牵头实施,需要合作学校不仅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过程的开展、对其他活动的筹划等进行商量、沟通,而且要从实践课程方面进行实训、职业及格证书等方面进行校企之间的合作和开发。在课程衔接发展过程中,需要学校之间沟通渠道畅通,沟通形式多样化、及时化和具体化,合作落到实处并且提供支持与保障。如校校之间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学生沟通、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科研项目等。

4.2.2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

中高职合作学校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优势,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安全保障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在企业实施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或标准,建立校企合作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运行管理机制。

4.2.3突显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

特色和独树一帜是当今社会事物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琳琅满目的人才市场中具有竞争力,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旅游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培养出的特色和特需人才,需要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中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例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户外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发和发展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大,为常州健身休闲市场提供了特供的人才,与之合作的中职学校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旅游人才的学校,两个学校结合相关的课程优势,把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游泳课程及高尔夫课程更好地整合和衔接,为未来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特色明显的地域服务品牌。

4.2.4共享师资和场地资源。

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管理专业在中职合作学校中是开设的新专业,从总体来说,中职师资从学历及职称结构而言,具备开设该专业的相应条件,但对于具备体育与休闲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还需培养和引进。中高职师资和资源通过师资互换,师资培训,资源共享形式,包括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其中解决学生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方面的问题是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建设环节。同时中高职院校合作需要进一步与校外企业单位的师资队伍进行合作,让更多企业专家进入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实践知识和及时把握行业特色。

4.2.5建立督导管理,提升课程衔接质量。

团队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结构:一是领导决策层,二是管理职能层,三是具体实施层,其中督导管理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衔接质量的确保,首先要成立督导管理团队,团队中应包括参与衔接的院校、企业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其次,督导者应熟悉职业教育的规律与内涵,对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和实施内容把握准确和掌握到位;最后,最重要的是形成与课程衔接相吻合的过程性督导管理机制,如督导的时段、内容、方法、评价、反馈与激励等。

参考文献:

[1]许智勇.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3+3”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4):86-88.

[2]周丽.江苏省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实证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6):24-26.

[3]刘燕.江苏省中高职“3+3”分段课程衔接的特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12:70-74.

体育课程衔接 篇4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探讨

(一)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差异

中小学生在身体发育、接受能力、认知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此, 体育教学的风格、方法、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也是有较大差别的。小学生心智还很不成熟, 爱玩游戏;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力比较明显, 他们比较服从教师的安排和引导。小学生的体育课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属情景式教学范畴。初中及以上学段的学生, 自我意识已经苏醒, 有自己的判断和比较完善的认知能力, 他们会认为简单的情景式教学幼稚, 简单且缺乏技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对掌握运动技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二) 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策略

1. 掌握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小学体育课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要求学生对运动技能只是初步认识即可, 不注重技能的过多学习;应注重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宜采取情景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应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兴趣, 发挥主动性和影响力。而到了初中阶段, 为了做好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进一步开展体育课及运动技能的学习, 教师需要通过开始的几节课对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运动能力及小学体育课开展的内容和项目学习等进行全面摸底和掌握,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同时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到中学高级阶段, 为进一步开展运动项目技能学习和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教师也应对学生中学初级阶段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检查。

2. 转变学生观念,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多为教师引导, 学生形成了服从教师安排的参与观念;而到了中学阶段, 教师应通过革新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导,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观念,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 并真正想学、乐学, 综合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3. 培养体育骨干, 加强课堂组织管理, 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学校教学多为情景教学, 处于学生对运动项目的认知阶段, 内容较为简单容易掌握, 所以, 少有对体育骨干的培养。到了中学阶段,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且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较为敏感, 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对男女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并在体育课上多树立学生榜样, 让体育骨干在分组练习时能指导和鼓励其他学生的学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加强了课堂组织的管理,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来,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4. 安排好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

到了中学阶段, 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有了要求, 个人运动项目明显增加, 教学应在小学以兴趣教学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向初中的技术技能发展目标的方向过渡。为了适应学生的这种转变, 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5. 建立中学初级阶段的体育学习档案卡

建立中学初级阶段的体育学习档案卡, 以便于到了中学高级阶段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中学初级阶段的体育学习内容和完成情况, 从而为掌握学生基本体育素质情况和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提供依据。

二、中学和大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探讨

(一) 中学和大学体育课程的差异

大学体育教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相比, 最显著的差异是教材内容的增多和深化, 对学生来讲, 在体育基本知识、理论学习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课程性质方面, 中学与大学体育课程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课程目标上看, 高校体育课程在划分上更加具体。

(二) 中学与大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策略

1. 将高中的体育学习建立档案

档案反映内容为学生在高中三年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内容及完成情况, 有利于高校全面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体育学习的情况及其身体素质情况、项目爱好等, 为学校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避免运动项目基础内容的重复教学。

2. 体育课由高中固定必修内容向多种项目选修过渡

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必修向选修成功过渡。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多为必修的固定项目和内容, 学生对一些项目的学习并无兴趣但还是要学习, 造成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了却没有掌握这些项目的技能。到了大学阶段, 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变化, 有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学习,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项目的学习中, 真正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础。

3. 推动大学课余健身体育的开展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 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进入大学阶段, 学校同样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校内外比赛来促进学生自发地参加体育锻炼, 要做好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衔接。而且, 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和锻炼, 学生的各项素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进入大学阶段, 自发性的体育锻炼团体和有组织的各项体育俱乐部势必获得质的飞跃, 体育教师可借助这些团体组织来完善体育课堂的教学, 并通过这些组织来指导或组织校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和比赛。

三、以足球为例的大中小学整体课程设计

(一) 小学阶段的足球课程应以情景教学为主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处在刚起步的状态, 身体形态机能发育不完善, 身体的各项素质水平较低, 且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安排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及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 因此, 小学足球课程的安排要以情景教学为主, 努力开发有特色、有特点的校本课程。在足球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广泛的足球游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如结合保龄球特点开展足球踢倒瓶子的游戏或进行颠球比赛等球性练习;随着年龄的增长, 到了水平三阶段, 就可以逐步增加体育运动的难度, 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运动潜质。此外, 小学阶段是学生练习基本技术动作的关键时期, 因此, 要让学生接受正规的基本技术学习, 并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小强度、高趣味性的教学比赛, 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并使学生领会足球比赛的内涵。

(二) 初中阶段的足球课程应以发展身体素质和熟练技术规则为主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 注重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技能的培养。教学中, 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标准。初中生正处在身心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 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处在快速发展时期, 体育课程应该加大科学合理的练习刺激, 从而使他们身体的各项机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特别是要注重速度和耐力的练习以及心肺功能的练习, 对此, 足球课上宜多安排跑动练习。同时, 还要加大对足球各项基本技术的完善练习, 如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弓踢球、各部位的传接球以及快速运球等, 并逐步传授学生足球比赛的规则, 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足球比赛带来的魅力。

(三) 高中阶段宜全面传授各种技战术和体育文化知识

高中阶段是学习各项技战术的好时期, 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虽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但却是培养能力的最好阶段。足球课应在继续强化初中所学基本技术的基础上, 注重足球的战术训练和灌输集体配合的观念, 并结合足球的历史和现状去领悟足球战术在实战中的应用。此外, 高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较强, 体育课程除了要安排传统的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项目之外, 还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新兴体育项目或热门项目, 如跆拳道、轮滑、健美操等, 让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特长项目或兴趣项目。

(四) 大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大学阶段, 学生的身心相对比较成熟, 思想和行为也有自己的主见, 并有较强的自主锻炼和学习的能力。因此,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课不能停留在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层面, 要注重对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主动从事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为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锻炼氛围和平台是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锻炼行为, 并增强他们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 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通过互相交流不仅能增强运动技能, 同时还可以深化他们对体育观念方面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在俱乐部的学习, 以及组织小型比赛并从事裁判工作, 学生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 (大中小学课程衔接) 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5.

[2]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8.

[3]纲要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 2002.6.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探讨 篇5

【关键词】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

我省职业教育中,“五年一贯制”是众多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的常规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指出:“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通过先行试点,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

一、基础英语教学现状

1. 教学过程中的计划不明确。“五年一贯制”的英语教学中,前三年主要是为了打基础,而后两年,要准备和高职阶段合并,是属于提高阶段,目的是顺利过渡到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因此,必须要把两者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学完前三年的基础英语后,可以顺利通过升学的转段考试。然而,由于实际教学水平和计划教学目标出入较大,使得很多学生即使学完前三年的基础英语课程仍然需要经过额外的英语补习才能通过考试。2. 教材选择不合理。中职阶段的英语教材和高职阶段的英语教材往往存在很大的重复性,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没有涉及到,知识覆盖面不够,结果导致了这些学生学到的依然还是低起点的内容。整体水平不高,教学内容的学习时间或短或长,非常不均。3. 学生缺乏有效英语,不能有效输出。公共英语是中、高职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英语作为语言,本身就是为了交流,就工具性而言,我们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从而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二、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衔接的研究内容

英语的学习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终生学习的目的。中职公共英语和高职公共英语相辅相成,前者是注重基本语法词汇的讲解,更多的是英语有语言输入过程,后者在前者的英语基础之上注重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把英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延伸,其两者的衔接不仅关系到中、高职阶段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关系到整个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以及终身教育之桥的顺利搭建,为此,为了能使教学内容能够纵向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性,就需要加倍注意各个阶段在学习内容上的衔接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模块化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英语学习分成基础部分模块和应用部分模块。在中职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础部分,以英语的一些基础的知识为主。而高职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应用部分为主。它主要是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在基础的英语知识学完之后,无论是五年一贯制的,还是 3+2模式的,其教学目标如下:听说方面: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诸如打招呼、问路、谈论天气、相互介绍等方面的内容;听懂课堂用语;听懂教师针对课文内容的提问;用英语对教师的提问作较简单、准确的回答。阅读方面:运用阅读技巧,阅读难度与课文相当的文章和材料;在进行英语的阅读时,要能明白文章中的思想和作者的态度。学会分析文中的长句和难句,以此来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见解和态度等;能根据要求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写作方面:能根据要求写便条、邀请函、感谢信、投诉信、传真、电子邮件、个人简历等应用文。语法基本正确,格式恰当,意思表达清楚;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翻译方面:能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中英文互译;能够翻译与课后练习一样难度的句子和短文,意思和语法基本正确;在阅读题材一般的英文材料时,在英语词典的帮助下能将其中的材料翻译成汉语。

三、中高职一体化的具体衔接方式

(一)教材的衔接。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体现教学内容选取时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把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以英语教育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背景,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学习之中。开发校本教材,拓宽教学渠道,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基本技能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围绕总目标的要求,提供较强的选择性,并给教师留下创造空间,确保教材不断更新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自编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所反映的成语俗语、文化习俗、体育文化竞技、饮食卫生习惯、名人传记都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搭配上现代化信息,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二)中高职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的衔接。职业院校教学一直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这种教学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打好基础,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借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适当调整中职英语课程标准。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应在教学要求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促进中职生,尤其是渴望升学的那部分中职生的英语学习,从而有利于中高职英语课程的过渡与衔接。具体表现为:(1)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使用的结合;(2)学生兴趣与可期望达到的水平的结合;(3)具体专业对英语水平的高要求与一般性要求的结合,灵活地采用校本大纲与针对各专业的英语教学大纲的结合。(三)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衔接。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对英语的要求,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对英语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人的英语学习兴趣来巧设任务。不同专业、不用学生,任务内容侧重点不同,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这类专业主要要求学生具备英语听说能力,能在实际工作中接待外宾,能与外宾良好沟通,因此,在任务设计时,应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敢开口,常开口;而机械、电子类理工专业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未来职业要求他们能阅读英语产品说明书、流程图、指示文字等内容;总之,教师应根据实际,调整任务内容和形式,使之与学生的兴趣、专业及就业联系更紧密。

结语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但如果能加强理论探寻,深入課程教学大纲、深入教材、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还是可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工作体系中找出头绪,取得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代唯良.学习适应性角度下的高职新生英语衔接教学[J].职教论坛.2010.(4):51-53.

[3]王彩虹.初高职英语教学衔接的实施初探[J]创新,2008(3)18-19.

谈学校体育与终生体育的衔接 篇6

(一) 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提高体育活动能力, 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2、所谓终生体育, “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 及所参加的体育活动, 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生受益”的总和。

二、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也是终生体育的基础,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个人一生中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可以说主要是在学生时期掌握的, 在学校体育中应培养学生适应终生体育的需要的意思和能力。学校体育主要关系到学生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关系到学生的未来, 更重要是是关系到学生体育的行为, 所以说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

三、学校体育对终生体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是一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历程, 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长达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当中,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不同的阶段的学校体育具有各自的目标、任务和特点。要学习好首先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这样才能为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国内外许多专业人士认为, 培养锻炼能力比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及体能水平更重要, 强调要让学生喜欢体育, 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使他们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愉悦, 从而激发他们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 养成爱好参加锻炼的生活方式, 这样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四、实现学校体育与终生体育衔接的建议

(一) 加强情感体育教育, 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所谓情感体育教育是指在体育运动时, 以培养体育情感为主, 加强情感投入, 让学生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从而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让体育活动的内容在学生良好情感催化下自觉愉快地被接受, 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

(二) 纠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偏差,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过去的体育指导思想, 强调的是近期目标, 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 实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严重地忽视了学生个性和独立性的培养, 当学生进入社会时, 仍然会存在一些心理定势—依赖意识, 这种意识妨碍着他们的自觉性、自主性。因此转变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势在必行。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把培养学生自觉地、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作为教学法的主要任务。很多调查材料表明, 运动兴趣对形成运动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许多人坚持终生体育的第一动因, 在体育教学中应把运动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 形式要多样, 方法要新颖, 以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运动习惯正是在这重复多次的, 能满足身体发展的, 并得到愉快感受的体验中不断积累而形成, 且逐渐变成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需要, 并发展成为终生体育者。

(三) 创造适宜的环境, 营造锻炼氛围

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这一点在人们心中普遍得到共识, 目前, 在我们中间, 有少数地区的少数干部工作之余吃吃喝喝, 群众摸牌赌博, 所在的社区应该设置一些健身器械, 适当举行一些娱乐性强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 给整个小区营造运动氛围。作为学校, 应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 把体育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 作为衡量人才、选拔人才标准之一, 同时要作好宣传报道工作, 以典型事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这样在他们的潜意思里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四)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

所谓体育意识是人对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身体、心里和社会诸方面发展功能的认识。也是对体育与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之间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的情感以及在体育方面的行为习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 (投出问卷150张, 有效收回121张) 了解到非终生体育者的意识情况, 其中不喜欢运动的占25%;身体状况良好没有运动必要的占10%;不愿消耗那份精力去流汗的占30%;想运动而不能坚持的占35%。可见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何等之低。一般来讲, 体育意识强的, 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活动, 把参加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伴随自己一生有目的的自觉行为。

(五) 教学内容应有弹性, 形式多样, 目标长远

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的科学把握, 那种统一目标、统一方法和教学要求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与终生体育要求不相适应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特别是让体育差生, 逐步达到“小目标”最终实现“大目标”。如果说终生体育是一个“大目标”, 那么学校体育就是构成实现“大目标”的诸多“小目标”, 这些“小目标”不仅体现了实现“大目标”的基础作用, 而且体现了终生体育的教育特征, 应当说学校体育教学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小目标”, 而终生体育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大目标”, 学校体育如果失去终生体育的“大目标”就会陷入盲目追求近期效益的片面性, 反之终生体育的“大目标”如果不以学校体育为基础, 那么, 实现终生体育“大目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 在实施课标准时加强学生终生体育教育势在必行。

体育课程衔接 篇7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中体育,初中体育,高校体育,衔接

1 终身体育的观念深入校园

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 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近20年来, 国际性的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热潮开始影响到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思潮在学校体育中也开始生根发芽[1]。国家教育部“体育和艺术2+1”工程, 以及连续几次课程教学改革也开始关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身体锻炼, 要求在校期间要着力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和能力”, 这无疑都体现了终身体育思想在中小学和高校校园的深入和发展。

2 初中、高中、高校体育的特点

2.1 初中体育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年龄多为11~15岁, 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 除了身高体重等指标迅速增加之外, 体内的各器官和组织也趋向成熟, 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增强。身体素质方面, 这一时期是人体速度、力量和耐力发展的敏感期, 体能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迅速增强, 这为学生学习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提供了身体的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学生身体处于急速发展期, 但心智和某些身体素质发展并没有同步跟上,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需要在教学中区别对待, 加以引导。

加强各运动项目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基本技战术理论知识等的传授,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可行办法。初中生大量涉猎各类知识, 包括体育知识, 也是他们投入大量关注的项目, 体育教学也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体育课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的活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加强学生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因此体育课中要以实践为基础, 但决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初中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定型, 许多项目都是刚接触, 处于初步了解的阶段, 因此, 初中体育多位普及开展各项目,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运动项目。初中体育一般都会使学生多参与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田径等基础项目的学习, 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新兴时尚的项目引入校园, 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目的活动体验, 带领他们感受成就与成功, 在获得基础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也为形成个人爱好初步奠定基础。

2.2 高中体育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大部分基础的运动项目, 对大部分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也能从这些项目中体验到快乐, 这就为学生形成项目爱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之上, 许多高中学校根据项目和学生的特点都实施了模块 (选项) 教学, 许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专项学习。

高中阶段, 学生的身体仍然还处于发育的后阶段, 尤其是心智成熟趋于接近成人, 能够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 这对于学生参与体育的习惯、能力的培养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 高中阶段, 学生面临繁重的文化学习任务, 这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3 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树立主动体育的教学观念,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2], 体育课程不再是班级集体授课模式, 俱乐部模式、“三自主”模式、“选项教学”模式等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修习, 因此, 在普通的项目之外, 又有更多的项目被广大学生认同, 如跆拳道、轮滑、网球等。

高校体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社会体育的接轨, 大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现状, 不仅反映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 而且还关系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目标的实现[3]。社区体育开始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块新的阵地, 高校体育也赋予了体育教学新的社会化意义。

3 高中体育与初中体育的衔接

初中、高中教育同属于中等教育,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有些完全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同校, 教学资源和场地都一样。但是, 就体育学科来说, 初中与高中在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 但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

初中学段是小学学段的后续, 是高中学段的学前准备, 除了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提高之外, 初中学段都必须要在身体素质、运动基础、体育知识等内容上为高中的选项 (模块) 教学打好基础。因此,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项目的运动, 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尽可能地了解每个普通项目的特点, 体验每个项目的感受, 并奠定1~2个项目的运动技术方面的基础。

体育中考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1~2个运动项目的兴趣, 并为这一到两个项目打下基本的运动技术的基础。但有的学校将应试的目标作为体育教学唯一的目标,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节体育课都练习那几个中考项目, 学生经过3年的初中学习, 其它什么项目也没有接触, 相反, 由于长期练习这几个项目, 造成极大的抵触情绪, 毕业之后, 学生见到这几个项目就心烦, 这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 两个看似不同的阶段目标, 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完全可以找到锻炼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与体育中考的应试相互促进的优化途径。

4 高校体育与高中体育的衔接

学校体育教育表现出一定的学段性, 对于文化学科来说, 高中学习的是基础知识, 大学要学习更为专业的知识, 但体育学科却不完全是这样, 体育既是一门学科, 其实也是一项目标, 大学体育是高中体育基础知识的延伸。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 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从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部推行“体育与艺术2+1”项目的精神来看, 培养健康意识和发展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体育教育的核心, 应该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 高校体育课程应与高中体育课程保持高度一致性。按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大学教育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含普通高中、职中) —高等教育 (大专、本科、研究生) 教育制度中的中等教育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因而高中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这就要求两者之间尽可能保持紧密联系, 才能实现国家教育的长远目标。

通过这几年的选项 (模块) 教学模式的实施, 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有所提高, 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加强。就目前来看, 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变革, 许多高中学生通过选项 (模块) 的学习, 毕业之后都能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继续学习, 高校也能通过体育社团、“俱乐部”、“三自主”等教学组织方式继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5 结语

高中体育是以发展身体为基础的初中体育和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的高校体育的中间阶段, 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一定要重视高中阶段的工作, 既要在初中体育身体的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身体的锻炼, 又要为高校体育分专项学习打下项目技术的基础, 为终身体育做好身体和技术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 2004, 1.

[2]谭玉霞, 王淑英.普通高校体育学分制的特点与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1, 4.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的对策研究 篇8

一、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 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已经存在, 并处于上升趋势, 但是, 这种交流还处于无意识、无组织、无正确引导的状态, 不是学校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施, 而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着, 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指导没有任何的关系。再者, 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已经包含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 不管是学习掌握也罢, 还是介绍了解也罢, 学校体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涉及到的面已经很宽了, 但也有很多在社会上存在的群众体育项目我们并没有涉及到, 而且这些项目在民间很普及, 像轮滑、空竹、民间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作为学校体育我们不可能去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这些东西, 但如果我们给学校体育属于一种新的使命———去有意识地指导社会社区类群众体育活动的话, 让学生去了解或者有限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很有必要了。

所以, 我们要积极倡导学校体育发挥它更大的社会作用、要学校体育在某些方面来指导社会群众体育、指导大众化的一般的体育锻炼。作为指导者来说对于某一个他所指导的项目就要有一个基本熟练的掌握, 不但要求在方法和形式上有一定特点, 更要在内容上既结合实际又有创新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努力完善学校体育工作, 这对学校体育来说也是一个丰富的补充和提高。现在的学校体育课程里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在群众体育锻炼中已经很普及, 我们所做的就是把有指导能力的同学通过培训加以精细化, 再通过某种方式制定一些相应的策略和指导方法, 就可以对某些人群 (根据指导对象的水平而定) 加以指导, 而有些特殊的项目就要首先我们自己学习, 然后再去指导别人。这种指导活动可以在公园、社区、学校以及其他的运动场所来完成。当然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这种指导只能是在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去实施。另外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或者其他的形式去完成, 这对学生本人的发展, 学校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社会体育可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在我们成人当中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会记得以往邻里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农村或者城市里的那些老社区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 许多新型的社区不断涌现了出来。以往的居住区大多都是以一个单位或者农村集体居住的形式建立起来的, 相互之间本来就认识。这样的话相互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就会很多, 而现在的新型社区, 这种情况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所以随之而来社区关系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邻里之间变得陌生, 甚至见面招呼都不打一个, 更不要说除了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外去主动参与一些活动了。因此, 调节邻里关系, 构建和营造和谐社区成为社会体育运动一大功能。这一概念的范畴, 关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关乎社区这个社会小细胞的健康和稳定, 而学校的体育教育功能也正在向这一方向趋同。据调查, 现已有47%的家庭和邻里之间有过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历, 几乎大多数学生和家庭参与过社区里的体育活动, 并且主动或者被动地和陌生人一起交流过体育方面的各种知识, 只是这种情况也和第一种情况一样是无意识的, 没有经过谁主动的组织或者指导, 不是为了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而是简单的交流完成某项活动而已。从分析个案看出, 一般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邻里关系都选择了很好, 而选择了和邻里关系很好的同学高达91%的选择了和邻里经常或者偶尔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反之, 选择了和邻里关系不好或者一般的人却有高达71%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和邻里一起从事过体育活动的经历。这就不难看出体育活动已经给邻里和社区关系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而且对部分家庭来说, 这一方面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空洞。所以我们学校就应该有目的的来组织一些活动, 去影响和干预这种关系, 这些活动当中体育活动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而且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社区搞一些体育活动的话, 那么势必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善这个家庭所在社区的关系。时间久了, 这个社区肯定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当然具体到如何去组织, 和第一种情况一样, 涉及到学校工作特殊性, 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可以是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实施, 这就需要更多的同仁来探讨了。现在正在建设和谐社会, 我想, 这一活动如果能够实施的话, 也正好是这一国策的有力体现。

三、社会体育的调节价值从影响家庭关系开始

现代家庭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影响家庭关系因素很多, 我只能从学校体育的这个角度谈一点简单的看法。调查表明, 96%的同学同意体育对改善家庭关系有作用或者有一定的作用, 4%的同学选择了否定项,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息。很多学生和家人一起参与过体育活动, 许多学生也认为学校应该有必要或者视情况提醒家长要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这就说明了一点, 学生肯定了体育活动对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也希望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来改善家庭或者邻里的关系。我们看到高达84%的同学表示家里至少有一人以上喜欢体育, 所以我们应该肯定, 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的条件是成熟的, 只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干预和引导, 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家庭关系肯定是可行的。所以作为学校来说, 应该有目的的给学生树立这种思想, 指导学生主动的去做这样的一些事情。另外, 学校也可以从指导家庭教育这个角度出发, 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 通过各种渠道和灵活有用的方法, 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实施下去。这不但是对家庭教育的一个补充, 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改善家庭关系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另外, 从个案的分析来看, 7%的单亲家庭很少进行家庭性的体育活动, 也很少参与和邻里之间的体育交流, 关系不太和睦的家庭和邻里关系也不很理想。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不正常, 单亲家庭孩子性格的问题一目了然, 这是一个非常另人担忧的问题。至于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上非常关注的话题, 学校和社会采取的方法很多。从我们体育教育的角度采取一些帮助措施的话, 我认为就是要针对性的做一些体育工作。首先要培养好这些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让他们多参与团体性的体育活动, 让他们充分感觉到团体的存在和他对团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主动培养他们家长的体育爱好, 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多参与一些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学校计划组织内的, 也可以是学校任务性的布置在外完成的。总之, 就是通过主动的引导和干预, 尽量使这样的家庭多参与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各种活动, 从而引导他们的性格健康向上的发展。

除了对这种单亲家庭影响外, 我认为这种调节对那些有问题或比较沉闷的家庭更能发挥效果。体育活动应该是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家人一起运动时, 由于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再加上彼此有了共同爱好和目的, 通过运动产生的另外一些不可预测的微妙变化, 可能就会使有些家庭的矛盾得到缓和并解决, 也使一些过的过于沉闷的家庭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 或者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化, 那么和前面所说的一样, 如果我们学校有目的让学生树立这种思想, 有目的的去引导这样的家庭向这个方向发展话, 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 这种调节肯定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校体育来促进和指导一定范围为的社会体育的发展, 进而通过这种发展来影响和调节一些社会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切实可行的。反之, 这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补充了学校体育的内容, 使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更加完善了起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关系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力的结合了起来, 最终为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益处, 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点。

摘要:随着全民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大众性的社会体育也得到了澎湃的发展。在这个大氛围中学校体育如何在社会体育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如何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接轨, 找到一个切合点, 是广大体育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 为一线教师开展体育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价值,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2]曲宗湖、杨连平,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体育出版社, 2003年5月

[3]季浏, 《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策略 篇9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特点的差异性分析

1.中小学体育教学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方面明显不同

相对来说,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素质教育情况落实较好, 由于不存在升学压力, 所以也存在忽视锻炼方法指导、不重视习惯培养的弊端。而中学体育教学受到其他文科科目的升学影响, 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和塑造。

2.中小学生在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遵循学生“天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以引导的方式为主来安排教学内容, 表扬多批评少。反观中学体育教学过程则不然, 中学生往往在情感上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点, 普遍存在叛逆的性格表现,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加上对中学新环境 (群体环境、外部环境) 适应力有差异, 所以形成较为复杂的差异性表象。

3.中小学的阶段教育方式及教学手段的差异较明显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对简单,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方式较为轻松, 以感情沟通为主线, 侧重学生兴趣的引导。但是, 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计较多, 不仅要求学生适应教学安排, 还要对固定科目提出具体的考核指标, 因此, 更加系统、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也会对学生自动、自觉、自主学习意识提出更多要求。

二、中小学体育衔接教学的策略

1.在体育教师的教学环节上实现四个衔接

首先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 即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注重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 做好平稳过渡工作。众所周知, 中学体育教学和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小学以基础性活动锻炼为主, 而中学以培养学生跑、跳、投等为内容的技能性锻炼,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转移, 同时, 在授课环节上做好教学内容的层级过渡工作;其次, 组织定向的教学交流会, 研讨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课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教学交流会不仅是教学理念和思想的统一, 还应是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统一过程, 示范性的教学演示, 有利于教师内部达成最大程度的统一和提高;再次, 做好学习评价的衔接, 即中学教师要像小学教师一样, 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 结合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 逐步形成正向激励的评价模式;最后, 做好师生之间高效连接的纽带工作, 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 打造师生情感共同体。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小部分学生, 要多多通过私下交流的方式, 引导其端正认识, 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提升计划, 建立全面的提高方案。

2.在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尝试四个衔接

第一, 实现学习动机的有效链接。在小学向中学过渡阶段, 要让学生短期的、直接的、简单的学习动机向着远期的、间接的、较复杂的方向演化,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出发点。第二, 做好体育学习习惯的衔接, 从最初的小学阶段的培养过程, 向着中学阶段的内化转变, 逐步培养学生在过渡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 有效链接两个阶段的体育学习能力。由于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无论是在外部行为能力上还是在内在感知能力上, 都比小学阶段强出较多, 所以, 小学阶段在学生的表达、感知、创新、运动能力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 在中学阶段时就能很好地实现平稳对接。第四, 体育学习方法实现良好链接。建议在小学阶段做好培养学生的课前兴趣度、课间参与度和课后关注度三个维度的工作, 进入中学阶段就可以解决较多学习障碍方面的实际问题。

3.在体育教学管理上贯彻推进四个衔接

第一, 体育教学管理上首要做好的是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少代会上对少先队员提出的四个具体要求指导相关工作。其中, “从小锻炼强健的体魄”是一个基础性条件和必要保障条件, 在小学阶段就应该特别重视, 并在中学阶段予以延伸和拓展, 即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接受特点来制订分层次、有坡度的子目标, 然后把各子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体设计, 协调一致, 做好衔接的工作。第二, 做好教学观念的衔接。建议从更高的教育管理部门的视角出发, 改变小学体育教师的一些短期行为, 重视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同时, 改变中学体育教师缺乏柔性的教学方式, 给予中学生在过渡期的调试缓冲。第三, 做好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衔接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中小学的联动机制, 加强内部交流学习, 或者通过外部专家团队研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促进合作。第四, 在实际学生管理实践中做好衔接。一是要从扶到放,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要搭建舞台,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现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1、初一学生体育教学的充实和完善,促进与提高的实践探索

1.1开学两周内,考查学生素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以查漏补缺

每年新入校的初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南京市各区、县,省内各地、市、县。由于各地小学体育教学的不一致性,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水平的主观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刚毕业的小学生要按中学体育教学的规定要求上好体育课,因身心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彼此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要做到整齐划一,必然勉为其难。因此,根据多年来所招收的初一学生,首先是在开学两周时间内,考查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全面了解、摸底、掌握基本情况,然后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该学的学、该补的补、该加的加、该缓的缓,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使每届初一任课教师对新生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为新生的体育教学应有个“过渡调整期”,不能操之过急,注重四个环节的安排与解决。否则,事与愿违。

1.2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教学案例一:在安排最近这两年每届初一学生每一学期的各项教学内容前,我们都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与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点、实践能力等,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分层增减难度,让学生选择性的进行练习,不能一味强求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内容与任务,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虽然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差异性,但为了学习积极向上与争取进步,不甘落后的共同性都是一致的。学生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在学习中所取得不同程度“成功感”的价值体现,这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学习的“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乐趣的催化剂。“成功感”会对每一个人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运动锻炼的乐趣,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这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案例二:在中学体育课中,学生对自己喜欢但还没有学习过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有一種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对新异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很感兴趣。例如男生对当今世界体育第一运动足球和NBA的喜爱,女生因身体形象工程关注度重视对健美操与体育舞蹈的乐趣就充分说明了这些。对没有兴趣、单调、枯燥、乏味,多次重复、无意义、不喜欢的动作和内容比较厌烦。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心态想法与动机意识,把“二心”和“一欲”带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热情。例如中考体育项目之一,在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跑的教学中,可采用计时跑、让时追逐跑、变速跑、让距跑、越野跑、跟随跑、领先跑等各种变化方法,发展学生耐久跑的素质与能力,这有助于消除中长跑练习中学生的身心疲劳,转移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3制定每学期体育教学的主次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练习项目、练习强度等

1.3.1每学年两学期的教学主次目标。以学生为本,安全健康第一。优先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和运动基本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后以发展提高学生身体专项素质与运动专项技能为次要教学目标。

1.3.2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体育课程是理论性比重占1/3,实践性比重占2/3,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一门学科,包括知识理论讲解和技术实践练习的教学。体育课程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技术要领和技术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运用适合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缓解自身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在技术教学的同时,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关键,具体的做法:首先通过对学生进行室内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世界体坛有影响力,适合中学普及与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损伤与保健、科学营养膳食、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等体育运动基本知识,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并对此有所认识与了解。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室外体育场地的教学实践课,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实践过程中,经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消化与吸收,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对学习与锻炼由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有一定层次的理性认识,建立起较为全面与直观的学校体育“三基”的综合基本根基。

1.3.3教学练习项目。第一学期身体素质:仰卧起坐、俯卧撑、单杠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

运动技能:50M跑、跳绳、健美操、体操、篮球。

第二学期身体素质:立位体前屈、俯卧撑、4X10M往返跑、双手向前掷实心球、800M跑、1000M跑。

运动技能:足球、排球、60M迎面接力跑、4×100M接力跑、跳高、跳远。

1.3.4教学练习强度。每周三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男女学生之间的生理差异性,教学练习强度体现区别对待。第一、三节课为高强度练习:男生心率达到130~140次/分钟时的效果最佳,而女生心率达120~130次/分钟时的效果最佳,以提高学生身体大脑神经协调指挥和肌肉用力良好配合、呼吸节奏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综合功能;第二节课为低强度练习:男生心率在120~130次/分钟时适宜,而女生心率在110~120次/分钟时适宜,以调整和放松学生疲劳的身心,安全健康第一。

1.4课外体育活动辅导与体育家庭作业布置两者之间科学有机的结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育课程衔接】相关文章:

体育课程设计06-07

体育课程结构07-10

中学体育课程08-17

体育健康课程05-02

体育课程构建05-20

体育课程认知06-04

技校体育课程06-23

体育课程研究07-22

体育选修课程07-31

新体育课程08-08

上一篇:连续梁桥安全系数研究下一篇:应用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