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的奖励

2024-07-09

美国小学的奖励(精选五篇)

美国小学的奖励 篇1

一、社会奖励

社会奖励 (social reward) 是指由社会强化引起的奖励, 是美国小学班级奖励系统中的基础部分。所谓社会强化, 是指他人的行为会使学生的某个行为更频繁地发生。例如, 如果教师的一个微笑使得学生继续完成作业, 那么微笑便充当了一次社会强化。而在多种社会强化中, 最常见的就是表扬学生。那么, 美国小学教师是如何进行社会奖励的呢?

第一, 表扬方式的变化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表扬学生时不要总是重复相同的话。而对学生来说, 他们也更喜欢富于变化和充满新意的鼓励和赞赏。美国小学教师在实践社会奖励时, 经常采用的强化手段主要有三种:表扬用语、表情和交往 (见下表) 。

第二, 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美国小学教师不仅经常将“好极了”、“不错”、“很好”、“真棒”挂在嘴边来夸奖学生, 还会有的放矢地称赞学生的具体行为。在他们看来, 称赞具体行为更为重要。例如, 当比尔认真听讲时, 与其说“很好, 比尔”, 不如说“比尔, 你听课很认真, 这一定能帮你出色地完成作业。”

第三, 把握表扬的正确时机。美国小学教师不仅靠为数众多的社会强化来表扬学生具体的行为, 还很善于把握表扬的正确时机。根据强化理论的观点, 在表扬学生时, 必须在每次学生表现出好的习惯或者符合教师期待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反之, 如果教师经常不合时宜地使用社会性奖励, 则可能会与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活动奖励

活动奖励 (activity reward) 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参加他们喜爱的活动, 来对学生达到期望的行动进行强化的奖励, 是美国小学的班级奖励系统的核心部分。按照美国小学教师的做法, 活动奖励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对学生个人的活动奖励。美国小学班主任选择的强化活动非常丰富, 其中不乏一些别出心裁的奖励。例如, 允许学生把班上特别有意思的物品带回家。有时候, 美国小学老师也将自己珍爱无比的小物件, 比如长毛绒动物玩具放在教室里, 如果学生喜欢, 也能被特许让表现好的孩子带回家过一晚上, 或者相反, 某个学生被特许将自己珍爱的小东西从家里带到班上炫耀一番。又如, 在午餐时间里享受特殊待遇。美国小学生都视能与老师或校长一起吃午饭为无上光荣的事情。为了奖励学生, 不仅老师或校长可以和某位学生一起吃午饭, 还可以让学生点名与自己特别喜爱的老师或校长或某位学生一起吃午饭, 还可以邀请孩子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对孩子来说很特殊的人, 和孩子共进午餐。

二是对全班学生的活动奖励。罗伊斯·约翰逊强调指出, 成功的教师应经常应用集体来进行班级管理。因此, 美国小学教师在奖励个别学生的活动之外, 也很重视奖励全班学生的出色表现。这类奖励主要有:到户外上课, 延长室外自由活动的时间, 可以不穿鞋, 可以嚼口香糖、吹泡泡糖, 在户外吃饭, 郊游踏青, 在室外阅读、获得更多的上艺术、音乐、体育和阅读的时间、做作业时听音乐、跳舞、唱歌和表演、一起玩一个游戏或猜谜、放学前获得自由选择时间, 外出考察, 等等。从实际情形来看, 美国小学教师在使用活动奖励的时候, 也会记住时刻与社会奖励配合使用, 让二者相得益彰, 形成育人合力。

三、象征奖励

象征奖励 (symbol reward) 是指由象征强化引起的奖励, 是美国小学班级奖励系统的重要部分。所谓象征强化, 是指学生直接获得奖券、筹码或其他实物, 并能在将来某时兑换成某种奖励或奖品的一套系统方法。

美国小学班主任的奖励系统中最常见象征奖励有如下几种:

1. 发放兑奖券。

其实施程序为:首先选定要作为奖励的行为规范。例如, 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说话前要举手等。然后要衡量行为的标准。学生达到规定的表现, 就得到一个兑奖券。最后, 将兑奖券与学生的具体兴趣和爱好挂钩。比如, 一个兑奖券可以等于5分钟的电脑游戏、5分钟的音乐时间, 等等, 而像与老师一起吃午饭则设为价值很高的大奖, 要挣好几个兑奖券才行。

2. 学生操行卡。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操行卡, 每表扬一次, 教师就在他的卡片上盖上一个图章。当卡片上的图章达到5个时, 学生就可以用这张卡片换取一个奖品。奖品是在开学之初就和学生商议好的, 可以是物质奖励, 也可以是活动奖励, 如学生可以换取奖品袋里的奖品, 一个换座位的机会, 或者是更多的画画或玩电脑的时间。

3. 作业奖励卡。

对于作业完成不好的班级, 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作业奖励卡。只要他们按时交作业, 就发给他们一张小卡片, 当他们积累了10张卡片时, 就会获得一个奖励。如果积累到了15张, 教师则可以给他更高的奖励。

4. 光荣小像章。

有些美国小学教师喜欢别出心裁地购买小像章, 或就地取材用硬纸片制作圆形小像章, 奖励给一天都表现很好的学生, 如学生能够将所有文具带齐来上学、准时上交作业等, 就奖励给学生一枚像章。当学生收集到了10枚小像章时, 就可以换取一件奖品。

为了更好地发挥象征奖励的作用, 美国小学教师还独具匠心地设立一些配套措施。其一是奖励墙。有的教师会在教室墙上贴上有全班学生名字的表格, 每完成一次所期望的行为, 老师在上面打钩、贴笑脸, 然后每天兑奖、每周兑奖。这种挂在墙上的象征奖励一目了然, 对全班也会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其二为随身卡。有的教师为个别学生设计随身卡, 以帮助教师能够及时记录学生的良好行为, 并进行奖励。随身卡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地记载学生的嘉言懿行, 从而更好地发挥象征奖励的作用。

诚实的奖励小学作文 篇2

今天晚上妈妈兑现了她答应我很久的一顿大餐,因为我答应妈妈改掉一个坏毛病。妈妈奖励我去康特华府吃海鲜大餐。

到了三楼一看,哇!里面装修的好高档,比悦华还漂亮。你瞧!那里:墨鱼胆、巴西鲍、鳄鱼肉,旁边还有一条活的`鳄鱼趴在冰在,你去逗它,它还会睁大眼睛看你,好吓人。还有红星斑,厨师现场切开红星斑,切完的鱼肉片放在一个装满冰的碗上,要吃可以直接端走。旁边另一个厨师正在处理大龙虾,只见他三下五除二,龙虾肉弄出来后,龙虾壳即然没坏还可以摆回龙虾的样子,刀工真的出神入化。

服务员把我们带到位置上。一看两锅汤都已经开了,我们可以去拿东西过来煮了。我先挑了一碗娃娃鱼,说是一碗其实上面只有两三片娃娃鱼。然后我就把娃娃鱼放到锅里去煮。这时服务员端着两碗燕窝过来,让我和妈妈品尝,那燕窝口感极好,它的粘稠更令人回味无穷。

又过了一会儿,娃娃鱼终于煮熟了,我用筷子夹起一小片,放在嘴里轻轻咀嚼。啊!这味道无以伦比。

后来我又生吃了三文鱼、海胆还有一些我忘了叫什么名字的鱼,味道是真不错。我们吃得正尽兴的时候服务又端来了一盘大龙虾:龙虾里面已经没有肉了,龙虾只是用来摆造型的,厨师把龙虾肉和其它的鱼肉摆在龙虾旁边,整盘看起来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饭后,我又去吃了好几杯哈根达斯,直吃的整个嘴巴凉飕飕的,好像含着冰。临走前,我又喝了一大个大椰子里的椰子汁,清凉爽口。

美国老师花样百出的奖励 篇3

【跟校长共进早餐】每天,校长会跟一名学生共进早餐,当然,这名幸运的学生一定是表现最好的。与校长共进早餐是每名学生都期盼的荣耀,更是家长的荣耀,所以竞争非常激烈。

【从不迟到奖】由于美国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是由国家、州政府和学区内居民所交的部分房产税组成,所以所有的公立学校考勤都是比较严格的,要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学校为了刺激学生按时上学,有一个有趣的规定,连续多少天上课不迟到,老师就会发给学生一张不迟到奖状。对此,家长非常配合,早早起床做饭送孩子上学。

【成绩全A奖】不用说,这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用的。美国小学定期给学生综合评分,结合平时的测验和作业,老师会发给学生们成绩单,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美国小朋友的课程也不少,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科学、写作等,只要每一门课平均都是A以上,老师就会给孩子们发奖状。

【班级代金券】在美国小学,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好,比如按时完成老师的各项任务,遵守课堂纪律,热情帮助同学,等等,老师就会发给学生一定数额的班级代金券作为奖金,班级代金券可以在班级内流通,购买同学的小玩具。

【好行为奖】在美国小学,每个班都有由家长组成的“家委会”。家委会的任务很多,其中一项很常见,即每周家长轮流准备一些小礼品,集中起来放在老师那里。老师在教室里准备了一个存钱罐,学生们每完成一项任务,老师就会把準备好的玻璃球丢到存钱罐里,等存钱罐装满了玻璃球,学生们就可以收获奖品了。学生们可用心了,一心争上游,这样几乎每个星期孩子们都能拿到好玩的奖品。

【阅读积分奖励】美国老师很注重阅读,学生们除了每天必读的内容,还有一项叫Accelerate Reading计划,对学生们读的书都有一个按难度的分类,读得越多,难度越大,积分越高。阅读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获得5分的加分。这样的措施足以刺激学生们努力阅读。

【各类优惠券】美国人商业意识很强,刺激学生努力学习也采用许多商业销售的手段,比如奖励学生各类优惠券。学生读够多少本书,就可以跟老师换一张免做一天作业的优惠券。有了它,哪天作业实在太多了做不完,学生就可以用它来抵账。同样,学生还可以用好的表现换一张免穿一天校服的优惠券,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美国老师这样做准确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想要什么样的优惠券,就必须完成相应的读书任务,没有强迫,只有鼓励,自由是自己争取来的。

美国小学的奖励 篇4

1 奖励系统及主体

一般来说, 科技奖励体系通常由内部与外部两个系统组成[1]。内部奖励系统即科学共同体内部对科学家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给予各种形式的承认。外部奖励系统则由政府、企业、基金会及个人构成奖励主体, 并提供奖励费用。

中国科协成立于1958年, 多年来一直以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 举荐科技人才为己任。2009年底, 中国科协经全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准予保留8个奖项, 此外还设有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其内部奖励, 即中国科协独立设奖, 如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外部奖励表现为:一是联合中组部、发改委、人社部等政府部门共同设奖或表彰, 如中国青年科技奖,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等。此类奖励主体表现出明显的政府特征, 已逐渐演变为“政府奖励”。二是社会力量设奖, 如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王大珩光学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但目前, 王大珩光学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的资金运行情况不理想, 其中优秀科普作品奖奖金只能依靠中国科协主席基金提供。过低的税前扣除比例和缺乏操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积极性[2], 导致社会力量设奖的“造血”困难。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则由外资企业资助, 已成功举办8届, 并逐渐成为中国科协的品牌奖项。

美国科促会成立于1848年, 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团体, 其发展历史见证了美国的科技发展[3]。美国科促会共设立14个奖项, 奖励在科学研究和普及推广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及成果。其内部奖励表现为:一是美国科促会独立设奖, 如科学外交奖, 导师奖等;二是以官方杂志《科学》名义设奖, 有探索教育科学奖, 在线教育资源奖。其外部奖励均为社会力量设奖, 受企业或基金会资助, 如克利夫兰奖, 杰出科学图书奖等。显而易见, 内部奖励和社会力量设奖构成美国科促会的奖励体系, 特别是长期有效的社会资助计划确保了社会力量设奖旺盛的生命力。克利夫兰奖作为美国科促会历史最悠久的奖项, 已设立近90年, 一直由个人或企业资助。

2 奖励对象

从奖励对象的类型看, 科技奖励通常分为人物奖励和成果奖励。中国科协和美国科促会都是以人物奖为主, 成果奖为辅, 但受文化、体制及发展水平的限制, 奖励重点不尽相同。

2.1 人物奖励

为帮助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科协现有8个人物奖 (项) , 其中4个面向青年女科学家、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及某些专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专门设立, 多为综合奖。但由于奖励对象通常集中在相同年龄阶段及专业领域, 不免发生系统内的重复奖励。如2007—2011年, 共产生6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女性获得者和45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含提名奖) 获得者, 其中7人先后获得这两个奖项。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高水平的青年女性科技人才还很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奖项设置存在一定重叠性。此外, 中国科协没有科普工作者专项奖, 而一些奖项涉及科普领域, 但奖励比例较低。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为例, 从事科普工作的获奖者已连续两届比例不超过4%。中国科协还设有2个集体奖 (项) , 但不面向科研创新团队, 只有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为表彰在“嫦娥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团队增设过一次集体奖。美国科促会设有11个人物奖, 奖励针对科学家、工程师、新闻记者、高中教师、博士生导师、在校学生等, 通常一个奖项只奖励一个学科专业或工作领域的人员。奖励范围多集中在大众科学教育, 科学普及与传播等领域, 并特别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如公众参与科学奖授予在公众特别是女性、少数族裔、残障人士及老年人科普方面表现突出的科学家。

另外, 中国科协的奖励对象基本上只涉及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 近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将奖励对象的范围放开至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美国科促会则有多个奖项面向世界范围的科学家, 不限其国籍或公民身份, 极大的提升了奖励质量和影响力。

2.2 成果奖励

中国科协和美国科促会的成果奖主要奖励优秀的科普作品及出版机构。中国科协设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是国内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 分为科普图书和科普影视动漫两类。但少数民族文字科普作品暂不参加评选, 而在实际中, 少数民族恰恰是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 缺少科学普及资源和渠道的主要群体。而且, 在信息时代, 该奖项缺少对优秀线上科普作品的奖励, 不免也是一个遗憾。此外, 中国科协还开展了全国科普示范县等创建活动, 此类由中国科协承接部分政府转移或委托的职能, 直接奖励地方政府的行为, 是美国科促会不具有的。美国科促会设有3个科普类成果奖, 涉及科学图书、科学教育方法及在线教育资源等, 奖励效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杰出科学图书奖, 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层次, 分别针对儿童、初中生、青年等年龄阶段的科普读物设奖, 对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科普书籍具有指导意义。

2.3 授奖数量

由于奖励目的不同, 中国科协和美国科促会对奖励对象的数量限制有很大差异。以2011年为例, 中国科协共奖励600多人, 表彰1000多个集体。同年, 美国科促会共奖励50余人及十几个项目。分析原因, 中国科协奖励更突出奖励的普及和宣传作用, 要求获奖者具有广泛代表性, 因此设奖以多学科、多领域、多等级的综合奖为主, 奖励规模庞大, 授奖数量较多。目前, 中国青年科技奖单届授予100人, 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目前我国科技人物奖励单届授奖人数最多的, 可达千人。美国科促会则注重对授奖数量的限制, 奖项往往授予单个人, 个别奖项可授予少数几人或一个小的团队。美国科促会奖励强调学术共同体对奖励客体的客观评价和承认, 其价值就在于稀缺性[4], 通过奖励激发获奖者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奖励对象的数量不宜过多。

3 评选办法

为了保证科技奖励工作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中国科协和美国科促会的每个奖项都制定了相关的评选办法及规则, 对推荐方式、评审程序、评选标准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3.1 推荐方式

中国科协沿用国内惯用的推荐模式, 即限额择优推荐的方式, 由中国科协将推荐名额等额分配给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及各省区市科协等推荐单位;推荐单位遵循逐级推荐、民主评议的原则, 推荐本系统的候选人。限额择优推荐能够较好的保证推荐名额不被浪费, 并减轻评审委员会的前期工作, 但也导致推荐环节繁琐, 容易滋生利益关联体, 即各级推荐单位只推荐系统内的, 有合作或隶属关系的人选。美国科促会基本采用国际通用的同行提名的推荐方式, 即候选人通过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其学术水平及相关成果做出评价, 并由专家向设奖单位实名推荐。同行提名制由第三方提名, 更能客观反映科学共同体对被提名者的承认[5]。如导师奖, 除同行提名外, 还需要5名以上的受助学生和3名以上的支持者提供证明。

3.2 评审程序

评审程序大致可分为一级式和多级式[6]。中国科协通常采用“初评、复评、审批”多级评审的方式, 即由学科评审组初评, 推选复评人选;评审委员会对复评人选评议;最后提交上级领导审批。此外, 如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初评和复评之间, 还增设公众投票评选环节, 评审委员会结合公众投票结果, 评选出获奖人选。公众的广泛参与极大的增强了奖项的宣传普及功效, 但也容易导致科学共同体内部评价受到外界的影响,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解决科学共同体评价与公众评选结果的权重问题。韩启德提出, 权威、科学、严谨、公正的学术评价, 只能来自学术共同体[7]。因此, 笔者认为, 以学术评价为核心的科技奖励评价体系不宜设置宽泛的公众评选环节。美国科促会的评选程序简捷高效, 通常采用评审委员会一级评审的方式, 强调评审委员会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评审委员会的决定即为最终结果。这种方式适合美国分散、自由的科技体制, 为美国社会力量设奖普遍采用[8]。

3.3 评选标准

中国科协奖励通常按照学科专业、工作性质或行业领域分别规定评选标准, 但有的标准表述较为模糊笼统, 如在多个奖项的评选条件中都有“取得创新性成果”或“做出突出贡献”的类似表述, 却未对此类标准进一步解释和细化, 容易导致在评审过程中被获奖或受资助项目数量、论文发表数、引用率等量化指标所取代。美国科促会奖励通常不对评选标准进行过多限制, 而是要求提名人向评审机构提供详细的推荐理由, 附以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成果, 如著作、学术论文等。评委根据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常识经验做出判断。值得一提, 中国科协在评选标准上注意向基层一线、女性、少数民族及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倾斜。例如, 中国青年科技奖对女性候选人年龄限制比男性放宽5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规定获奖者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这种人为的设定, 对现阶段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均衡发展有所帮助, 但从科技奖励的公正性看, 其做法值得商榷。美国科促会不依靠政策引导对奖励标准加以限制, 而是通过合理细化奖项及内容来区分对待不同社会属性的奖励对象, 以保证奖励的客观公平。如科学新闻记者奖, 分设印刷品类、视频类、广播类、在线类及儿童科学新闻类, 其中印刷品类还细分为发行量超过十万份的报纸, 发行量少于十万份的报纸及杂志。由于奖项被细化, 使得获奖者中既有《纽约时报》此类高端媒体的记者, 也有如《山区新闻》这样小众媒体的记者。

3.4 评委

由于中国科协奖项多为综合奖, 奖励范围覆盖多个专业领域, 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和专业评审组, 评委人数较多, 通常几十人, 多则上百人。评委通常采用提名制, 一般由评审工作办公室提出人选, 经中国科协或领导委员会审批确定, 评委兼顾学术质量和学风道德。其中, 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占有相当比例。如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设有一个16人的评审委员会, 并根据候选人的学科专业下设16个评审组, 共160余名评委, 其中约40%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美国科促会奖项的评委也基本采用提名制, 通常为美国科促会或《科学》杂志主编提出人选, 由著名科学家、工程师及《科学》杂志的编辑等担任, 但评委人数不多, 这可能与候选人的数量有直接关系。

4 奖励形式及影响

4.1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

中国科协和美国科促会奖励都实行精神奖励为主,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科协有4个奖 (项) 授予获得者荣誉称号, 多个奖项在中国科协会员日或中国科协年会上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物质奖励方面, 目前中国科协奖励金额为0.3-10万元不等, 其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奖金以颁发金 (银) 质奖章的形式代替。但由于中国科协奖项较多, 且授奖数量大, 每年所需奖金总数相当高, 仅中国青年科技奖单届总奖金就达400万元。而在未来五年内, 中国科协的奖励金额计划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美国科促会奖励发展历史较长, 有些奖项在社会上已形成了较高知名度和广泛认同, 如克利夫兰奖, 对于全球的科学家来说, 能够成为《科学》年度优秀论文的作者, 本身已是对其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的至高评价和莫大的精神奖励。美国科促会奖励金额不超过2.5万美元, 最少的为1000美元, 每年奖金总数15万美元左右。以2011年为例, 不难发现, 相比本国经济发展水平 (世界银行集团公布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35083元, 美国人均GDP为48427美元[9]) , 中国科协的物质奖励力度远高于美国科促会, 见表1。

4.2 效用及影响

科技奖励是用规范来引导科技奖励客体按科技奖励主体的意图来从事科技活动的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10]。中国科协往往通过政策性倾斜, 实现科技奖励对科技发展的有效控制。如,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要求, 向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予以适当倾斜。美国科促会同样注重发挥科技奖项的导向作用, 在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增加奖励力度, 并重点关注生物医学、分子生物等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设有神经生物学奖和青年科学家奖。

科技奖励对于向全社会普及科研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科技奖励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社会功能[11]。中国科协奖励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形式比较单一, 往往是“颁奖礼”加“新闻稿”, 导致宣传普及的“有效期”短, 奖励对象“昙花一现”。美国科促会通常借助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宣传报道获奖者及学术成果, 扩大其社会影响, 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如在线教育资源奖, 将获奖作品以每月一篇的方式刊登在《科学》上, 推介优秀的科学教育成果, 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被反复宣传与普及。

中国科协科技奖励的发展历程较短, 设立时间最早的中国青年科技奖距今25年, 进行了12届。该奖在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欢迎[12]。其中, 4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8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多人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美国科促会的奖项历史要远早于中国科协, 在世界范围和学术界享有盛名。例如, 克利夫兰奖自1923年设立以来, 共产生100多名获奖者, 其中有7人后来获得诺贝尔奖[13], 分别是:H.J.穆勒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6年) , W.M.斯坦利获诺贝尔化学奖 (1946年) , T.R.切赫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 , M.莫利纳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5年) , C.E.维曼和E.A.康奈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 , R.麦金农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3年) 。以上科学家获得克利夫兰奖时的平均年龄不到39岁, 最年轻的仅为32岁, 从获得克利夫兰奖到获得诺贝尔奖平均历时8年左右, 最短的仅3年。不难看出, 克利夫兰奖在发现培养杰出青年科学家上极具成效, 对美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思考与建议

面对中美两大科学共同体设立科技奖励的差异, 我们应当立足本国国情, 遵循科技奖励的发展规律, 适当借鉴美国科促会的成熟经验, 从而推动中国科协奖励体系的科学健康发展。

5.1 鼓励社会力量设奖, 保证奖项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发挥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而不是单一依靠联合其他政府部门设立“政府奖励”。深入探索由科学共同体组织评奖, 企业、基金会等其他社会力量提供资金赞助的发展模式, 为科学共同体奖励注入持久活力。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 激发企业资助科技创新和奖励的热情, 为社会力量设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5.2 合理分配奖励资源, 调整优化客体结构层级

科技奖励应遵循公平、科学的社会规范, 不附加任何社会属性, 客观评价科技人员创造成果的真实价值。科学合理的细化奖项分类, 减少政策倾斜。适当控制奖励规模, 提高奖励含金量。科学配置奖励资源, 多一些“雪中送炭”, 少一些“锦上添花”。区别对待不同结构层次的科技工作者, 以满足他们差异化的社会需求。此外, 应加大对科普工作者和科普作品的奖励力度。

5.3 充分发挥同行认可, 积极探索科技评价机制

科技奖励是对科技成果的肯定, 是对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力的承认, 同时也是衡量科技工作者贡献大小的标志[14]。因此, 科学共同体奖励应充分发挥同行评议的基础作用, 严格推荐程序, 在时机成熟时, 引入同行提名推荐。克服评审过程行政化, 避免评审标准模糊化。努力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完善品德、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5.4 精心打造品牌奖项, 全面提升激励宣传效用

美国小学的奖励 篇5

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奖励方式主要有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包括鼓励、肯定性的语言, 赞许的眼神以及适时的拥抱等。尽管奖励能够规范课堂秩序, 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在现实之中奖励方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并有可能会给学生的个体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当前奖励方式的负面作用, 尚没有引起教师和相关研究者的充分注意。

一、小学教育中奖励策略偏差分析

奖励作为一种外在性因素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借助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增强其内在动机所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因奖励策略的持续有效时间短、推动力小等局限性, 若外在作用力呈现“退化”趋势, 由其所激发出的外因性动机也就会很快失去推动作用, 此外鉴于小学生在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自我意识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在奖励策略应用的过程中如不遵循适当的原则, 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1.奖励标准有失公正性。

校园中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做完全相同的事情, 有的学生能够得到奖励, 而有的学生非但未获得相应奖励, 反而得到的是批评教育。首先, 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 我们不排除教师可能没有发现第二类学生的行为, 但是更多的却是体现为对于奖励对象的不公平对待, 是不是受到我们对部分学生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晕轮效应。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我们有时就会陷入这种误区。这种判断误区就违背了奖励的公正性原则, 也就是教师依据个人的好恶和情绪状态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也就意味着评价的标准不同。当在奖励这一评价手段的使用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后, 慢慢的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能是被老师或同学忽略的群体, 导致学生的不安全感激增, 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及他人, 甚至会否定自己的能力, 久而久之必定会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奖励手段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的奖励手段使用得过多过滥, 不乏浮夸与不真诚的色彩, 可能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 经常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葫芦画瓢, 注重形式, 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向所有学生的奖励标准无明显差异, 缺乏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分析, 违背了奖励的针对性、具体性的原则。

此外,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几乎完全是依托于他人的评价。教师奖励策略的滥用, 促使学生对奖励进行持续性的追逐, 渐渐对获得奖励成瘾, 依赖于奖励, 这种依赖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乃至丧失自主决策的能力, 同时也可能加剧受教育者对于教师权威盲目的服从。

3.奖励行为参杂惩罚性。

笔者在课堂上看见, A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立刻对B说:“你得到的粘贴 (老师给予的奖励) 没有我多。”在其面前炫耀。随后每当老师提问时, B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没有提问到时, 他会沮丧地放下手, 点到他的时候, 不论会与不会都先咧着嘴笑一下。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受外界具体因素影响, 教师给予奖励本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这里却被演绎成学生之间攀比的桥梁, 打击他人的工具, 进而破坏了教育对象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也违背了奖励的激励性原则。

另外, 那些没有获得奖励性评价的学生, 尽管没有受到惩罚, 但对其自尊心、荣誉感的伤害, 是不可估量的。那么, “小红花”式的奖励, 就既可以是奖励也算是惩罚了, 意味着对获得“小红花”学生的奖励, 未得到“小红花”学生的惩罚, 因为“没能得到期望的奖励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与惩罚很难区别”。

4.奖励效能存在偏差性。

即便消除奖励的外在刺激, 学生也会从一些活动中体验到活动本身所独特的乐趣。当学生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在于控制或操纵他时, 教育者期待的行为非但得不到强化, 学生的行为动机反而会被抹杀, 意味着“接受奖励者觉得受到控制, 这份奖励将带有惩罚的性质, 尽管接受奖励本身令人愉快”。经实验研究发现, 外部强化手段使用不当, 就会降低内因性动机, 造成动机的扭曲, 意味着教师奖励手段的滥用以及使用不当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 或者使学生变得仅仅是为了追求奖励, 进而在失去奖励这一强化手段时不再行动。

所以说, 教师奖励策略的使用旨在提高学生内因性动机, 而非控制学生的行为, 强化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同样,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谋求最佳的发展, 而不是虚荣心的满足、求得老师和家长的看重以及考试最终的结果。

5.奖励形式过于单一化。

近年来, “小红花”这种奖励形式越来越受到低年级教师的喜爱, 类似的奖励方式层出不穷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虽然奖励的具体表现形式越来越多, 但是其根本上还是同一种, 并没有在本质上产生多大的变更, 没有体现出奖励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因此这类奖励形式的效果可能会让实施者们大失所望。实验研究表明, 对于能够引起儿童情感过程的刺激物, 如果只是单调、长期地进行下去, 其作用会向相反方面转化, 即由喜欢而转化为厌恶的情感, 奖励手段的使用也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此种情况大多始于部分教师对奖励策略认识不全面、理念不太清楚、思考不够深入, 结果仅限于形式上的执行, 更多的时候并没有运用合理的方式, 科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尤其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 也就意味着没有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

二、促进小学教育奖励策略合理化的途径

1.奖励策略执行秉持公正性。

为了减少奖励对象差别评价现象的发生, 教师在班级中可以建立一套清楚地奖励办法, “使奖励变得可以预见, 为合理运用奖励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依据这套奖励办法, 清楚、明白的实施奖励手段。同时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期”, 也就是要适时、及时地实施奖励, 这样奖励的激励作用才越显著, 正如柳宗元所说:“赏务速而后有劝, 罚务速而后有惩。”

此外教师还可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必要给予学生奖励时, 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奖励方式, 让其有所选择, 或是自己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自决感, 同时又可降低奖励者与被奖励者之间的对立, 削弱学生被控制的感觉, 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很有效地清除奖励的副作用。

2.奖励策略执行考虑针对性。

教师对奖励手段的应用要根据具体问题而进行具体分析。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不同学生、不同情境下, 运用不同的奖励手段。

首先, 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奖励方法是略有差异的。其次, 对于男女同学的奖励方式也是不同的。女生可能会更喜欢和老师之间的互动;男生可能会更喜欢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 公开的奖励形式是备受他们青睐的。再次, 年龄差距也是教师实行奖励策略时高度关注的影响因素。相关调查表明精神奖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 适时地采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评价方式。根据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 分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奖励策略。

3.奖励策略执行确保有效性。

教师是奖励机制的执行者, 可以说教育者是检验奖励策略是否有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奖励性评价策略的内涵、使用方法以及其原则, 从而能够运用合理的方式, 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加快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的转变。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合新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转变评价方式, 使有针对性的科学评价成为课堂评价的主旋律。

4.奖励策略执行倡导多元化。

首先, 提高教师奖励手段的理性应用水平。对于学生在某些方面取得的进步, 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上, 我们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或者科技展览馆等, 开阔孩子的视野, 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或同意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某些活动。

其次, 倡导奖励策略的多元化。奖励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多种奖励方式的共同作用。只有多种奖励策略有机结合采用, 奖励的积极促进作用才会取得教育者们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埃尔菲·科恩.奖励的惩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48.

[2]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 (10) .

上一篇:UG模型下一篇:国内农资市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