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的快乐体验

2024-08-07

综合性学习的快乐体验(精选十篇)

综合性学习的快乐体验 篇1

几千年的学习方式, 老学究都是在误导我们, 我们却承袭了这个传统, 并把这些观念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学习是痛苦的”、“学习要头悬梁, 锥刺股”、“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信念让我们坚信不移, 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了, 但真正成为人上人的有多少呢?财富, 名誉, 科研, 学术等各方面, 中国13亿多人口, 怎么就没有冲到前10名的呢?难道真是“天道不争”吗?

中国人对学习重视过头了, 但再重视也是在痛苦中学习, 这种体验是内心的信念决定的, 也是教师在自己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所以教师能不能改变这种方式, 就决定了学生能否走向光明的未来。学习是层层深入的, 需要持久的兴趣, 但痛苦中的学习终将放弃, 不会创造出更新的思想。社会也不会因为这种教育而得以进步。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去了解人性。教育者要了解人性, 并顺应人性的发展, 促进人的思想的发展。我们现在在没有学生的意愿的情况下, 让学生去做, 就是抑制学生人性的发展;我们用强制的手段管理学生, 实际就是用某些人的想法来统一要求人的行为, 这是不尊重个体独立性的, 学生在成人的束缚下成长, 等他成人后就会用他个人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弄得人人痛苦, 他还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人性都是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的, 人的意志力是在逃离痛苦时体现出来的, 在痛苦中挣扎, 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 但有意志力的结果是“将就着完成任务”, 顶多按照现有的标准完成到最好, 但很难有意志力再去创新出更新更高的标准。追求快乐的过程没有止境, 驱动力不是意志力, 而是欲望的天性被激发出来, 在做事的过程中渐渐用知识来充实思想, 用思想去创造。追求快乐的过程没有任何思想的局限, 突破思想的局限, 才能创新, 才能进步。创造力是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产生的, 需要一定的意志力, 但不是用意志力决定的。

对于学习体验是快乐还是痛苦, 是由人自己决定的。我们的感觉应该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但大多数人的感觉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久而久之, 感觉就成了环境决定的了。所以很多时候, 产生一种感觉, 可以通过“灌输”得到。尤其是小孩子, 一件事你告诉他好, 他会说好, 你告诉他苦, 他会感觉苦, 不断地重复, 没有的感觉也会产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暗示”。回想我们学习的过程, 我们周围的人慢慢就把学习这个最快乐的事让我们感觉到痛苦。最初, 因为家长老师感觉学习是痛苦的 (其实他们是从上一代“学”来的) , 不知不觉就把这个“要刻苦学习”的想法传给我们, 如果当年我们的师长能够忍住自己的痛苦, 而坚持告诉我们:“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是人的第一需要, 我们从出生就在进行着快乐的学习过程:走路、吃饭、游戏、读书……”我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灌输, 我们今天对学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 每个人都认为“我是学习的天才”。现在了解这一点还不晚, 让我们的下一代接受我们的思想, 让他们了解学习是快乐的。应试教育模式下, 一切评价以成绩为导向, 其实这并没有错, 换什么教育模式考试都是必要的。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行为。学生就是需要学习, 这并没有错, 错在引导的方法上, 如果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慢慢就会形成自动的学习模式, 这就有了素质教育的雏形;如果用批评、强制、管理的手段让学生服从我们要求的学习行为, 学习就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 提高成绩是很快, 但却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饮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止渴, 但对人身体的伤害却也是抹不去的。古人说:活到老, 学到老。能说出这样睿智的话的人在学习中体会到了何等的快乐。

快乐体验、快乐学习 篇2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构建知识。

1、艺术欣赏中体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常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观看体育比赛。如在上篮球课前,我先通过电脑播放一些NBA球星及中国球星打球的精彩片断,激发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篮球的知识,如篮球的起源、自己喜欢的球星、场地、规则等等,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接着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标准的篮球场地,既形象又很生动。对于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违例与犯规的区分,制作相对应的课件,学生可以随时点击观看比较,并尝试跟着电脑做一些常见的裁判动作,学生间相互检查,自主地进行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正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基本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形成心理上互动体验。

2、动手操作中体验

实践证明,让小学高段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体育器材不但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由于自制的小器材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对它充满感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充分表现它、利用它,因此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都可以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到了活动的乐趣。所以,教学中布置任务,几人一小组,要求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器材原理等,再利用平时生活当中的废旧物品来制作体育器材。再组织比赛,评比。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体验。如:让学生利用家中碎布和锯末、沙子等制作“沙包”利用到我们的投掷教学中;利用铁丝把瓶盖或将若干矿泉水瓶钻孔,用铁丝将瓶串起来成圆形,仿做呼啦圈,可用于钻圈、钻山洞、互抛、跨越、投掷、艺术体操表演、组奥运五环图等;利用报纸

制作各种投掷练习的纸球、纸飞机、纸棒等;利用鸡毛、铜钱制作毽子;用棉线和棉花制作“棉球”等等。

3、情景中体验

情景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如我校的刘老师将《体育与健康》教材中“跑五角星”和“打龙尾”两个普通游戏练习内容进行组合编排成“演练本领”、“畅游祖国边疆”、“双龙戏珠”、“擀寿面”一组游戏、练习内容,围绕着《龙的传人》命题展开教学,在准备部分中通过做模仿操(有游泳、攀爬等),基本部分通过演练本领:将“跑五角星”练习中的五角星图形比作祖国的象征,通过音乐把“畅游祖国边疆”跑的练习气氛给予烘拓,让学生在各种模仿跑中体验“游”的欢畅心情,又把“打龙尾”的游戏先分成两组两圈各一球进行,而后组合成两组两圈各两球进行,最后合并成两组一大圈两球,不仅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而且还给予游戏以形象性的命名——“双龙戏珠”,将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同时也展示了龙的传人嬉戏欢快的场景;在最后放松运动的“擀寿面”放松操中她将自己作为龙的传人和前一天过生日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同学和教老师共同沉浸在这种浓浓的情感之中。从祖国——龙的传人——我(老师)的走向,使教学创意自然流畅,并将“祖国”、“龙”、“我”的概念通过教学过程教师艺术的渲染,使每一位同学既得到体能的锻炼,又使学生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的融入教学中。

4、角色中体验

孩子喜爱看表演,更喜欢自己表演,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具有情节的情境,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参与练习,这种生动的表演形式,会使孩子特别的兴奋。表演体育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的角色的扮演,那些小鹿、小鸭、小猫、小狗、小羊、小马、小白兔、小青蛙、黑猫警长、孙悟空、警察、解放军等等都是孩子们最喜爱的。那些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使他们产生新鲜感,好奇心,从而产生巨大的表演效应。我在投掷教学中创设了“小猴扔桃子”的情境,师生共同戴上头饰,手拿“仙桃”,老师担当“猴爸爸”,学生担当“小猴”,“小猴”跟着“猴爸爸”学本领——投掷。

在表演中,孩子们仿佛真的变成了小猴,他们情不自禁地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身份、处境思维,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练习十分卖力,能体会到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反思

(1).由于各个学生间存在种种差异,其水平不

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其体验也各不相同。

在教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要尊重差异,不能强求划一;要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教学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的尊严。一方面,不能用成人标准简单粗暴地评价学生;另一方面,不能机械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学生。

(2).体验有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分。积极的体验使人精神振奋,产生愉悦感和充满激情;而消极的体验则使人产生挫折感、懊丧感,对事物失去信心。但消极的体验在科学的引导下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动力,使人充满斗志。

(3).设计一个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材料,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平时要注意做个有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了解社会现实,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教学过程要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

在数学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3

关键词:兴趣 探索 体验 合作 发展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80-01

笔者认为要让孩子们愿意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就要让课堂学习变得精彩,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老师教得轻松,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1 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每次刚上课时,学生还没有把注意力从课外活动中转移到课堂上来,此时,他们的精神状态都处于兴奋状态,如果这时就开始讲授新的知识,将很难把心思吸引过来。为了能让学生来关注,使其由极度兴奋的精神状态转移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可尝试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进入新课,创设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如,学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所有的特征时”教师不必急于上课,可以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然后由老师立刻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应会让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奇,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会有这样快的方法。绝招在哪里,从而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把他们没有收回来的心,重新找回来了,回到课堂。这样的导入,学生们的兴趣总是能被带动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都要了解老师的窍门到底在哪儿?从而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2 实践操作,提供探索空间

学生们有探求新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应该把给学生们提供的知识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送给他们,让他们来主动接受,让他们乐学。在课堂上,教师所教的知识有易有难,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可以在该节课的难点处让学生动手操作,这种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寻找答案,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圆的意义不是很好理解,对此,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物品,如栓了绳的小球,用铁丝围成的圆,直尺,等等。上课时让学生先自己动手玩小球,学生用手拽绳一端,将小球甩起来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因为绳的长短不一,所以形成的圆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圆的大小到底是由谁决定的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是由绳的长短决定的。绳的长短在圆中又是起到什么作用的呢?它又叫什么名字呢?学生自己动手用铁丝做一个圆,或画一个圆,进一步地研究讨论。这个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脑、眼相结合,对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生生之间形成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不仅把各个知识点突破,而且对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牢牢掌握在心。

3 鼓励质疑,深化体验效果

在课堂上遇到稍难一点儿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就都不举手了,有的学生是因为不敢说,怕说错后受到批评;有的学生是不好意思说,多种原因导致课堂气氛压抑。一个好老师离不开学生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平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中不能“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的善待学生,这样学生才敢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如,一年级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想法时,因为他们还很小,理解能力较差一些,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往往回答问题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状况。这时我们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先讲出来,让大家来帮助分析,老师则来倾听,不要急于打断,学生们对问题产生矛盾,就一定会自己解决,而且会对知识印象非常深刻,学得牢固。要让学生明白一件事说错不要紧,就怕不说,慢慢的学生自己就都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个性,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我把传统的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改成了能用几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提问打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们互相比试看谁的方法多,激发了他们的潜在能力。

4 营造氛围,提高合作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练习时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从而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将要下课时设计一个“动脑筋离开教室”的游戏:老师说的数正好是学生的学号,被提到学号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活动。然后老师说“能被3整除的数、2的倍数、30的因数……”直到所有学生都走出教室为止。通过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老师也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又如:在教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能学生对各种面值的钱不太了解,为此教师可在班级开了一个小超市,学生自己去买自己所需物品,但是必须会认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这样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学生开始游戏,在游戏中会发现有的同学不太认识钱的学具,特別是不会用它去买物品,对此,教师可找一些会的学生来和他们进行交流,慢慢地他们就学会主动找人去问,这样一来,学生对钱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互助能力。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4

一.讲求提问的艺术, 使学生在回答中体验快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这里所说的“相机诱导”就在于教师的善于发问。好的发问方式,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益, 调节课堂的气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此, 我尽量在上新课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精心地设计好每一课的导语, 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 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 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 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 在提问时我尽量找到其兴趣点, 将一般的问题兴趣化, 再投向他们, 一石激起千层浪, 把握时机进行教学, 就能将学生本已感兴趣的教学重点引领向一个新高度, 更好地完成教学。

此外, 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 我提前设计好不同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并且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体验快乐

有些人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 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 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 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 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便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 为学生的服务。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语境、语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 强调一个“润”字,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 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不仅将早自习完全给学生, 让他们朗读, 而且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诵读的方式, 让学生反复朗读, 有感情地读, 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 自己去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然后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把自己的感受描绘出来, 共同探讨。

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 我也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 让学生互相提问, 互相解答, 老师适时地点播。这样,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探讨, 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 不仅使学生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信息量大大增加, 能力获得发展,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作文教学要展示个性, 让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欲作文, 先做人。这是我的作文原则, 也是我要求学生的作文原则。我在作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同学说真话, 抒真情, 写作文以“我”为中心, 即“以我眼看, 以我脑思, 以我手写”, 决不人云亦云。于是, 作文不仅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最真实地暴露了学生思想中的问题。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偏差, 教师及时的引导, 就可将学生拉到真、善、美的正路上来。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信心。有鉴于此, 我就十分注意挖掘每个同学的学习优点, 为他们喝彩, 给他们掌声, 来培养每个学生成功的欲望。

在作文讲评中, 对于那些优秀作文, 我不吝赞扬, 通过在课堂上朗读, 在班级公布栏粘贴等手段, 大力宣传这些好的作文。而有些同学的作文算不上好, 但是文中某一段的语言, 或是修辞手法运用出色, 或是描写生动, 甚至于只是有一个新鲜的句子, 只要有这么一处, 我在批改时都要认真地记录下来, 在讲评中予以表扬。结果很多不爱学语文、不爱写作文的同学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想这对于他们本人来说, 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我体验 我学习 我快乐活动策划书 篇5

一. 活动主题:我体验 我学习我快乐小型文艺活动

二. 活动宗旨:

大学生活,在一部分人的眼中,似乎成了网吧和无聊的代名词,原来高中三点一线的生活变成了四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网吧的单调重复,让原本应该利用大学自由的时间加快走向社会的我们变得格式化,不是成为书呆子,就是变成网虫。二现今社会呼唤的,却是眼界开阔,个性张扬,厚德博学,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人才。如何让大学生活塑造将来的自己,把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为未来的精彩人生埋下伏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组织机构:化学化工学院

四.活动对象:化学化工学院 全体大一新生

五.活动时间:2011.10.31晚6.30

六.活动地点:化学化工学院报告厅

七.活动流程:

本赛包括两个赛事,每个赛事占得分的一半,总得分最高的一组获优胜奖,其余论得分依次排名,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赛事一:飞镖答题(飞镖是为了增加趣味性,不过想在比赛中获胜是需要广泛的涉猎的)

规则:比赛积分由投标积分与答题积分(题目是海阔天空的百科常识题)两部分组成。准备一个飞镖盘,不同区域代表不同的分值。区域越小,投镖所得积分越高,但是相应的百科知识题目也越难,答对后获得答题积分也越高。

流程: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站在指定划线后投镖,然后由剩下的成员回答问题。(若参赛人多,就进行初赛,半决赛和决赛)总分50分

器材:飞镖盘两只(其中一个备用),飞镖若干

注意事项:飞镖有危险,人员要远离镖盘。且绝不能让参赛人员越过划线投镖。另外注意调解组间的纠纷。

与观众互动情节

赛事二:“老外”学诗(这个活动主要让我们这些理科生多一些人文素养,要懂得学会欣赏,传播与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规则:比赛小组成员用英语结合表演的形式把诗句表现出来,再由其他成员背出完整的句子。比赛过程中表演的一方不能说汉语,最好也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用英文翻译。猜出完整诗句的得全分,半句得半分。共猜5次,每次限时两分钟。总分50分流程:小组按照顺序抽取诗句,比如第一组开始表演、猜诗句,则第二组表演成员抽取诗句准备三分钟,然后依次下去。裁判员在最后30秒提醒一下器材:计时器

注意事项:防止小组成员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作弊,要加强监督,抓到立即扣分。比赛结束后,评委计算总分,选出相应的优胜奖,一等奖等,举行颁奖仪式,颁发奖品。

八.活动经费:待定

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快乐 篇6

一、展開辩论,满足表达,体验语言表达成功的快乐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一篇篇看似浅显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要鼓励学生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进行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有时,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辩论题让学生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有大量的参与和表达机会,他们就会报以愉快的心情,浓浓的情趣。

二、媒体欣赏,获得直观印象,体验想象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音像、录像、电脑等媒体教学手段,将图、文、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全方位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材料中感受、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以及心灵深处爱的唤醒。如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播放《我爱地球》,音乐既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有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求异思维的冲动。学生在家中争着为妈妈做事,课后能写一些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标语在社会上宣传。再如学习《长征》一课,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使学生在学文中间接经历了长征,思想和心理上体验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从而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三、合作学习,锤炼合作品格,品尝交往快乐

教学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应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教师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精要点拨,使伙伴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如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句子,观察课文图画,联系注释想想文中意思。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六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思考联系的要求,小组长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特长选出朗诵家、翻译家、故事家。汇报学习成果时,他们就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古文的理解。朗诵家激情流利朗诵全文:翻译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文中的意境;故事家别具特色地编了一个故事。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努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文。课:堂中的“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学生能品尝到交往的快乐,在合作中的互勉;互助、互爱,使学生达到学会认知与完善个性、做学问与做人合一的目的。

四、实践活动,在经历中体验探究乐趣

课标指出:语义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重在实践,教师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把课堂与生活、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进入探索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扎实的语文能力。如围绕某一课题主动搜索、加工处理材料,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把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写《建议书》时,让学生走出校园,留心生活。在学生的建议下,居民小区里添上了游乐设施,学生真正成了小主人,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爱护周边环境的

教育,从中体验到生活给他们的新使命--环保的倡议者与保护者。

综合性学习的快乐体验 篇7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3年级的学生,有幸参加了3月~5月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训练营,被安排在训练营的第5小组,并担任小组秘书。我们小组讨论的案例题目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其内容为1名大学3年级的失恋男生在暴饮、暴食后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随后被送入医院接受肠梗阻治疗。我们小组首先针对病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然后确定小组需要讨论的议题。小组成员根据议题查阅肠梗阻相关的治疗和护理资料,从而对议题逐一地进行讨论和回答,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本次PBL训练。这一学习过程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学习欲望,而且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使我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魅力和快乐。现介绍如下。

1 PBL促进了由直线思维到临床思维的转变

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是传统医学教育,虽然从大一到大四分别学习了解剖、生物化学和药理病理等基础学科,以及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但对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缺乏认识。在面对第一幕案例时小组讨论的思维顺序是:病人既然考虑诊断为肠梗阻,就围绕这一疾病概念列出病因、病理生理变化,然后根据外科护理教材列出相关治疗和护理要点。小组老师指出了我们思维的缺点,即只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直线地思考问题,完全与临床实际脱节,没有运用临床思维[1]来解决问题。经过老师的指点,我们讨论的思维顺序发生了彻底地改变——从病人来到医院,怎样准确采集病情资料,怎样综合分析资料做出评估,到确立处理方法,制订护理程序,并在此主线上发散到一些相关知识点的讨论上,如肠梗阻疾病与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胰淀粉酶升高的意义等。

经过这样的讨论和老师适时地引导,以后我们在每次PBL学习中均能主动运用临床思维程序进行病例讨论。这种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能提前有所接触和了解实际的护理工作程序,也必将伴随我们步入以后的工作岗位,从而能够尽快成为1名合格的临床护理工作者。

2 PBL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2.1 PBL使我们学会利用专著拓展知识

在PBL训练中我们讨论绞窄性肠梗阻病人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是因为外科护理教材上没有对小肠生机的判断进行深入地讲解,使我们的讨论停滞不前。于是我们意识到书本上的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便开始去图书馆寻找相关专著。但面对众多的图书,哪一本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我们往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于是有的同学就对PBL学习产生了质疑和抱怨。他们认为与其这么浪费时间,还不如传统教学(subject-based learning,SBL)那样直接让老师讲给我们听呢。面对质疑和抱怨,小组老师只是给我们重新讲解了如何利用图书资源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方法。经老师的提点,我们发现是因为对图书结构的不了解才造成了这种情况。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可以通过阅读一本书的参考文献,快速获得该书的相关主题,可以提高查找相关图书的效率。于是我们从图书馆中有关讲解小肠疾病的书中筛选得到一些有用的学习资料,如《外科手术学基本技术与技巧》《现代小肠病学》等,从而顺利地完成了PBL课下查找资料的任务。同时也拓展了有关肠梗阻疾病的相关知识。

我们即将进入临床实习,被分配到不同科室时需要对各科室常见病和多发病及专科护理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而由于学时限制,SBL课程中不可能样样涉及专科护理知识。因此PBL课程不仅使我们提高了信息获取能力,同时更让我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信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才能使我们整个职业生涯与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协调一致。

2.2 PBL将电脑从影碟机、游戏机转变为信息检索机

一项电脑用途的无记名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将主要将电脑用于看电影、打游戏聊天等、用于文献检索的仅占4.4%[2]。学生中很多在买电脑前是真的想利用其学习,但买了后却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PBL开展以来,我们才真正地将电脑用在了学习上。如要讨论胰淀粉酶增高都见于什么情况这一议题时,书上很难找到系统的答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上网搜寻。我们最开始运用的都是百度和谷歌这两大搜索引擎,结果发现搜到的答案过于简单,如酒精会使胰淀粉酶增高,增高的机制是什么并未详细解说。而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我们了解到一些专业学术网站,如中华首席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等。通过这些网站,我们可以搜索到专业、权威的文献,以拓展我们的专业知识。PBL训练期间,我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选择数据库、提炼检索词等。这种运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我们适应医疗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要求,更有助于我们步入工作岗位后开展护理研究工作。

3 PBL实现了合作学习模式,培养了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是由美国威廉·格拉瑟 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有人也称之为小组学习。其主旨为通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得学生通过同学间交互作用对其认知、发展、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影响[3]。合作意识或合作精神是目前我们去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而PBL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合作性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大有裨益。在PBL第一幕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分享的内容出现很多重复。如每位小组成员均对肠梗阻诊断要点这一议题进行了讨论,浪费了很多时间。此后我们改进了学习方法,决定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来提高效率。同时,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有着不同的优势,如有人表达能力较强、有人综合总结能力好、有人演示文稿(PPT)的制作高效、美观。所以主席就根据每个人的优势来分配任务,在正式讨论课前将各自查阅的结果综合。综合后大家决定将意见不统一的议题,如肠梗阻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大学生应不应该恋爱这些问题,拿出来在课上重点讨论和解决;而对于那些意见一致的议题就放在公共邮箱中让大家共享,从而实现了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PBL训练期间同学之间接触的时间变多了,彼此互相熟悉了。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也让我们的PBL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和愉快,团队合作意识也更强。在PBL训练营结束之际,我们获得了最佳小组的荣誉称号。我们相信具备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协调与医生和检验技术人员,以及行政、后勤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应现代护理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4 PBL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SBL教育普遍都重视书面表达,而忽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PBL开展后我们就暴露了口语表达能力差这一弱点。在PBL训练伊始,因为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讲话特点,所以不能让大家准确地接收到我们内心正确的想法,并出现了一些无谓的争论,使得PBL学习讨论偏离了重点。这样的局面让我们意识到了说和写的不同。为了让小组其他成员能充分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就要不断地更新和重组自己的语言库。这样无形中就锻炼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我是湖北人,在小组中担任秘书职务,这就需要我在全班范围内做总结汇报,并且要用严谨而精练的语言让大家明白我要表达的内容,以实现小组间的资源共享。汇报的过程给了我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使我能从容镇定地站在讲台上并将我想说的意思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相信具备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会减少我们与人沟通的障碍,更为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5 小结

PBL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这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不仅使我们提前体验了临床工作的思维特点,而且还提高了查阅信息、口语表达等护理工作中必备的诸多能力,更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意识。PBL训练营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从这短短的2个月的训练中获得的能力必将伴随我们步入今后的护理岗位,使我们适应护理事业不断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谢宗豹,林惠青.医学思维与创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2]黄亚玲.现代医学教育方法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5.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2:2-10.

走进开放课堂体验学习快乐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式,体验,教师角色

如今,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 开放性的课堂正日益走进校园, 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突破。但调查显示, 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严重的走形式现象。老师讲解多, 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 探索交流少;机械记忆多, 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 发展特色少。那么, 如何构建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开放式教学的首要条件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首先要改变原先一贯严肃的作风, 露出真实、亲切的微笑, 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这样, 很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 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 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一个障碍, 这就是对权威的崇拜。不少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家长那里得到了这样的观念:要听老师的话, 教师就是“圣人”。因为有了对教师权威的崇拜, 学生在学校中便是服从、模仿、被动接受, 在其内心便很难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一旦打破这种崇拜, 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贯以“知识权威”自居, 向学生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去解答, 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不到发展, 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也就无法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而开放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而教师随时都要以“应战者”角色来应对, 和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这样, 学生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条件下, 自主地学习, 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随时以学生的眼光观察、思考, 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教师不仅是良师, 也是学生的朋友, 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

二、实施互动教学, 是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 学生一味地埋头记笔记,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长篇大论而处于不思考、不争论的状态中。互动式教学法就是要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灌输, 而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

(1) 教师在课前就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 学会针对性思考问题。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也会有所发现, 有所疑问, 这就促使了教师在备课中会更仔细、更深入,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 学生会带着自己的发现去积极地探索学习, 促使他们充满兴趣, 精力集中, 提高学习效率。

(2) 激发互动。为了激发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用文本、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刺激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同时活动,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引导他们去听、去看、去嗅、去思……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善于运用自主表演法。把表演引入课堂, 是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如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 为了方便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站起来读或者在教室里手捧着书本走动诵读, 甚至边读边演等。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意识, 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环节

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息息相通, 俗话说“实践出真理”。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变成自己的财富。因此, 语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实践,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并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 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 进行调查、参观……倘若老是把教学过程局限在教室里, 或禁锢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 是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主渠道, 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 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篇章是关于自然界或动植物描写, 像古诗《咏柳》《春日》, 课文《荷花》《翠鸟》等, 教师完全可以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 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垂柳, 去看荷花, 去看小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体验快乐学习让学生享受科学 篇9

其实, 许多进入初中的学生都感到科学难学, 甚至怕学, 老师也感到难教。不管老师多么用心, 学生成绩也难以大面积提高, 甚至出现老师花的时间越多, 学生越反感的反差现象。这缘于长期以来, 科学教学手段简单, 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仿佛成了上课、练习、考试的机器, 被动地学习, 很少有主动表现的机会, 更谈不上学习的快乐了。现在, 新课标呼唤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我想, 科学课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动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平时, 我们枯燥的讲解会使学生乏味。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化解教学难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其专心致志学习, 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营造良好的兴趣氛围。

一、做好科学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 绝大部分概念和规律都由实验归纳得出。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因此, 做好实验, 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例如, 在讲授“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变化的关系”时, 做实验前, 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 提出观察目的。接着教师出色地完成实验, 使原来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后重新沸腾, 再让同学观察, 对比想象的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极大兴趣。然后教师逐步解剖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来沸腾的水离开酒精灯后停止沸腾, 是因为不再吸热且温度低于原来沸点, 浇冷水后, 烧瓶内热水温度会略降低一些, 瓶内密封空气温度降低, 压强减小, 使瓶内热水沸点降低, 实际温度超过现在沸点而重新沸腾。这样, 激发了学生兴趣, 同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二、运用直观教具, 演示科学的抽象过程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科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 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 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 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这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在观察或操作中理解概念或规律, 体验学懂的喜悦。例如, 在学习气压时, 课文中提到抽水机抽水过程和原理。常见抽水机是不透明的, 内部工作过程不易观察, 我们教师可用空矿泉水瓶制成一个活塞式抽水机模型来演示抽水的物理过程。由于矿泉水瓶是透明的, 且把两个阀门染色, 学生能清楚看到活塞上下运动情况及两个阀门的开闭情况, 通过直观分析可理解内部的压强变化及工作原理。又如, 在《音调、响度、音色》的教学中, 音调、响度是本节难点, 极易混淆。可以把电子琴作为教具或学具, 在键盘上按不同的键发音, 说明音高不同;按同一键发音调节音量大小, 说明响度不同, 区分音调、响度;还可模拟不同乐器发音, 说明音色不同。这样, 突破重点难点就轻松多了。

三、凭借科技手段, 破解教学难点

自然界中的现象, 错综复杂, 有的太快或太慢, 有的太大或太小, 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运动、磁感线以及核的裂变等, 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 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 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 或上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 播放给学生观看, 便于学生理解。例如, 在讲平面镜成像原理时, 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用实线制作光线, 用虚线制作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让光线缓慢照到再反射到人的眼睛, 同时反射延长线相交像点, 在像点处制作一个虚像。再如, 学习《天气》这一节时, 让学生模仿播音员在天气预报影片音乐中播送天气预报, 练习摄氏度的读法, 过一把播音员的瘾, 体验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

四、插入风趣语言, 激活课堂气氛

中学生正值青春成长期, 大脑容易疲言或故事, 来激活课堂气氛, 缓和紧张的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 在讲授《做功与内能的改变》时, 教师可引入“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 用生动的口头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讲到董存瑞到碉堡底下时, 插入问题:董存瑞是怎样把炸药点燃的呢?然后自己用诙谐的语言提出几种不可行的方法, 再又逐个否定, 引导学生提出可行的点火方案 (拉导火索、摩擦生热) , 引入正题, 从而缓和学生的紧张情绪, 减轻大脑疲劳。

五、巧妙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学习

思维是活动的核心, 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 创设问题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例如, 在浮力教学中,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得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 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 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 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 学生有了思维活动, 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 学习摩擦时,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 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不论成绩好坏, 都能积极思维, 参与讨论, 表达自己见解。这样, 通过设置疑问, 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 解题能力增强了, 学生学习科学时就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我想, 在科学课堂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积极性, 让学生快乐学习, 是我们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学生水平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 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 构造快乐课堂, 让学生享受科学, 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 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 进入学生内心, 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迸发。所以,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与学生一同享受科学吧。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是科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实践中, 本文作者力求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参与探究的过程, 享受自己探究的成果与快乐,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学习中获得终身的快乐, 让快乐在科学课堂上升华。

关键词:科学,兴趣,直观,快乐,情境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综合性学习的快乐体验 篇10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辈子到底干了什么勾当, 要把他树为第一大圣人?

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近代注解《论语》的学者, 我同时引用两个方家, 大陆的杨伯峻先生, 和从大陆到台湾去的钱穆先生的论述, 希望我们能够跟随两个先生学习。

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 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1]56

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 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2]138

《论语》只说了一件事:学。孔子只干了一件事:学。不懂这个道理, 对《论语》说话都是野狐禅。钱穆说:“忠信, 人之天质, 与生俱有。……美质易得, 须学而成。所谓‘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学可以至圣人, 不学不免为乡人。后人尊崇孔子, 亦仅可谓圣学难企, 不当谓圣人生知, 非由学得。……孔子圣人, 人伦之至, 而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学。”[2]138人的忠信是与生俱来的天质, 唯有学才把人分野, 学的人成为圣人, 不学的人是庸人, 圣人是学出来的。

孔子以学做人, 以学取人, 当时的人也以学评论孔子的学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 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 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 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1]117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学生们, 哪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 他有怒能不迁向别处, 有过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寿死了, 目下则没有听到好学的了。”[2]141

颜回 (颜渊) 早亡, 孔子的反应是: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 孔子道:“咳!天老爷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要我的命呀!”[1]118

颜渊死了, 先生说:“天啊!天丧了我, 天丧了我。”[2]283

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 孔子哭得很伤心。跟着孔子的人道:“您太伤心了!”孔子道:“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 还为什么人伤心呢!”[1]118

颜渊死后, 先生去哭他, 哭得哀伤过分。跟随的人说:“先生过哀了。”先生说:“我哭得过哀了吗?”随又说:“我不为哭那人过哀, 又为哭谁过哀呀?”[2]283

原型教育:像伺候父母一样伺候学生

孔子哭颜回, 竟像哭自己的父母。原来老师对待学生, 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 这是“教育”的一个意思。“教育”来自于孟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有三种乐趣, 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 兄弟没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 低头无愧于人, 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 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3]309)

原来“教育”的意思是伺候天下英才, 而且伺候天下英才要像伺候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 这样才抬头无愧于天, 低头无愧于人。伺候天下英才的快乐, 伺候父母兄弟的快乐, 抬头无愧于天, 低头无愧于人的快乐, 不是做帝王能够知道的滋味。把学生称为弟子, 意思是学生如弟如子, 还不够, 学生亦如父母, 可惜这个意思几千年都没有摸清楚, 我觉得“学生如自己的父母”这个意思被后代的老师昧起来了。透过孟子对教育的诉说, 能够知道孔子“仁”的确切涵义。“孟子曰:‘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 道也。’”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 ‘仁’和‘人’合并起来说, 便是‘道’。”) 杨伯峻先生注释说:仁者人也———古音“仁”与“人”相同。《说文》云:“仁, 亲也。从人二。”意

上海教育科研2011.89·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

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 便不能不有仁的道德, 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间产生。《中庸》也说:“仁者, 人也。”[3]329

两个人在一起称为“仁”, 意思是我是人你也是人, 你是人我也是人。即:我是什么样的人, 你也是什么样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 我也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两个是完全一样的人。这就是平等与自由的关系。没有学生不能成就老师, 没有老师不能成就学生, 没有儿女成就不了父母, 没有父母成就不了儿女, 老师和学生, 父母和儿女, 都是双向关系, 都是人。似乎历代都不从这个意思理解仁, 仁进化到现代, 应该进化到这个意思。

学习与教育的原型:乐

孔孟的“学习”和“教育”概念, 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乐。教育原型是孔孟说的“乐”。现在的教育, 应该是接着孔孟往下乐, 偏离乐, 就是背叛教育精神。社会一直在变化, 社会精神永远不变。我对孔孟“乐”的体认, 除了是我自己的心得以外, 更是孔孟以后许多读书人的体认。宋儒把孔子说的“乐”, 像女娲抟土造人那样抟成“孔颜乐处”, 终究成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一个大命题, 几乎可以说“孔颜乐处”就是儒家精神。宋儒说的“孔颜乐处”, 立足于儒家的心性之说, 发端于佛家的顿悟, 又跃入道家的轻灵。有人一直抱着“道德”来啃儒家, 未免是小人儒。我把孟子说的教育本身是乐, 也划入“孔颜乐处”的范畴。这个时代, “学习”和“教育”混用, 只有学习之乐, 没有教育之乐, 不是完整的学习和教育。教育普及的时代, 也是教育原型陷落的时代。

“孔颜乐处”的理解

“孔颜乐处”是从《论语》的以下几段话中体认出来的。

1.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 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1]1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 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 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 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 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2]5

孔子的根本思想, 就在《论语》开头的这几行字, 其它一切都是从这几行字里流淌出来的。论语以“学”开篇, 用意很深。学, 是学做人。人做人, 是跟人学做人, 人跟人学做人还不是根本, 根本是人跟天学做人, 这是整个人类时时刻刻反复进行的事情。人跟天学做人, 是要做一个善的人, 人头顶上的天, 是公正的, 《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有自己的存在道理, 不会因为圣明天子治理就存在, 也不会因为恶心天子治理就消亡)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 百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1]199) , 他又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尧真是了不得呀!真高大得很呀!只有天最高最大, 只有尧能够学习天。[1]89)

学本来和识字没有必然关系,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后生小子, 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 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 说则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 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有剩余力量, 就再去学习文献。) [1]6

教育普及的岁月, 教育的意思越来越糊涂。因为不接受教育也能够生活, 为什么非得接受教育呢?孔子的这几句话, 钱穆是这样解释的, 也知道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 亦称文章, 即以读书为学也。有余力始学文, 乃谓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本, 以余力学文也。……弟子为学, 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 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 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 则心胸不开, 志趣不高, 仅一乡里自好之士, 无以达深大之境。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 出门则尽弟职, 言行当谨慎信实, 对人当泛爱, 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 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2]10~11

今天“学习”的意思多是学校教育, 识字念文章写作业回答问题, 其原始意义却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人。至于亲炙文献知识,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要么没有钱, 要么没有闲。吃饭大如天, 只有那些有钱有闲的人, 才能坐下来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和吃饭没有直接干系的事情, 怀疑太阳明天会不会出来。后来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太阳明天会不会出来那样的无聊, 鼓捣成专门的学问, 拿来教给人, 就成了教育。于是乎, 人就分化为为吃饭而活着的, 和为学问而活着的, 而且, 为学问而活着的人, 比为吃饭而活着的人尊贵。战国一个叫公孙龙的人说“白马非马”, 古希腊一个叫芝诺 (Zeno) 的人说“飞矢不动”, 这样的道理在今天的大学里才能讨论, 中小学还讲究不到。这就使人渐渐地不知道做人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了。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时代, 似乎没有感到快乐与幸福, 因为没有摸到教育是做人, 做人的根本是快乐, 快乐是人的原型, 是人性的本体, 不是外加的。这样的思想在典籍中, 教育的门径就是体悟典籍。

孔子以学为做人根本, 做人是时时跟人学, 学的境界是乐, 这个乐是与人共乐, 不是独享之乐, 与人共乐共享学的乐, 才是反复实践乐。学的乐乃真乐, 唯一乐, 这样的乐不是凡夫俗子所可知, 惟有君子可知, 所以, 学与不学, 竟然是判断小人君子的标准。对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乐, 亦不介意, 形成自己的性天。知即智, 由乐而智, 由凡夫而君子, 学能脱胎换骨。

2.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 喝冷水, 弯着胳膊做枕头, 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 我看来好像浮云。”[1]76

先生说:“吃着粗饭, 喝着白水, 曲着臂膊当枕头用, 乐趣亦可在这里了。不义而来的富贵, 对我只像天际浮云般。”[2]179

孔子富贵过, 贫穷过, 富贵和贫穷, 都一样过活。那是自然的事情, 平静的事情。孔子的乐与仁, 意思是自然与平静。不能把孔子这样的话理解为高尚。

3.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 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 用功便忘记吃饭, 快乐便忘记忧愁, 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 如此罢了。”[1]76

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 究是怎样一个人呀?”子路一时答不上, 回来告先生。先生说:“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 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 把一切忧虑全忘了, 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2]182

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一段话是夫子自道。他, 学习就是快乐, 快乐就是学习, 快乐是人性的本体, 不是人性以外的寻找。如果人性里面没有快乐, 怎么能够寻找出来?这个快乐是人性的烂漫与自然, 和道德呀, 责任呀, 了无关涉。一些奸邪之人如蔡京、严嵩和秦桧, 都是学究天人之人, 可见, 学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把孔子鼓捣成一个道德化身, 弄得人一说起孔子, 就想到仁义道德, 这是妖精孔子, 不是人孔子。

孔子的快乐是自然心性, 是学习, 这就是仁的精神。仁是从人的心性崩裂出来的乐, 之所以说是“崩裂”出来的, 是因为惟有学才能激荡出来。

4.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一竹筐饭, 一瓜瓢水, 住在小巷子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 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1]62

先生说:“怎样的贤哪!回呀!一竹器的饭, 一瓢的水, 在穷陋小室中, 别人不堪其忧, 回呀!仍能不改其乐。怎样的贤哪!回呀!”[2]149

“孔颜乐处”之颜, 是指这样以乐为本性的颜回, 这样几个字, 成为永远的精神。

一般认为, 宋儒体悟出来的“孔颜乐处”就是以上四条。有人又加上了以下一条:

(曾点) 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晳便道:“暮春三月, 春天衣服都穿定了, 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孩, 在沂水旁边洗洗澡,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一路唱歌, 一路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呀!”[1]126~127

曾晳说:“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 新缝的单夹衣上了身, 约着五六个成年六七个童子, 结队往沂水边, 盥洗面手, 一路吟风披凉, 直到舞雩台下, 歌咏一番, 然后取道回家。”话犹未了, 先生喟然叹道:“我赞成点呀!”[2]301

一派率真气象!一派人性烂漫!

我恨生不逢时, 不能和曾晳们一起“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孔子也会和曾晳们一起“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当代教育:去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翻跟头

提起孔子, 大概会有两个观念在头脑里晃悠, 一, 他是大圣人, 而且他只能是道德圣人, 不能是别的。二, 《论语》。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论语》, 读《论语》, 总会觉得是孔子在说话, 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在说话, 不是我说话。圣人是人, 我也是人, 我接着圣人往下做人, 圣人说话, 我也说话, 我接着圣人往下说话,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才应该是圣人的原型或者原型的孔子。后代绝大多数岁月圣人绝种, 因为后代的人没有接着圣人往下做人和说话。宋儒接着孔子往下做人和说话, 拈出“孔颜乐处”的金针, 使我们知道原来做人在于乐。人世间的一切作为, 都是一个满足罢了, 或者满足感官, 或者满足灵魂, 满足感官是快感, 满足灵魂是幸福。幸福, 用中国哲学来描绘, 就是乐。

人类历史绝大多数状态都是不守道德的, 朱熹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 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4]圣如孔子, 他难道不会料到这一点吗?时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 农耕文明是道德文明, 工业文明是智慧文明, 我们对儒家的道德理解, 要转化为智慧理解, 要和这个文明体系转型一起转型, 这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使命。教育要去道德化, 不是非道德化, 要把凝重的儒家精神, 转化为轻灵的道家精神。“君子固穷”是社会的耻辱, 不再应该是教育的宣扬。现代化社会是经济社会, 经济社会的人处于贫穷, 是个人的耻辱, 更是社会的耻辱, 经济社会时代的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保证个人的享受, 不再是个人道德权威来保证人, 保证社会。

不要再用孔子杀人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上一篇:GPS/GPRS下一篇:广告语中的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