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视

2024-08-04

小儿斜视(精选六篇)

小儿斜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原发性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106例,初诊年龄4~12岁,其中男56例、女50例;微小度数内斜视100例,微小度数外斜视6例。轻度弱视30例,中度弱视40例,重度弱视36例。中心注视30例、旁中心注视76例。所有患者根据张方华[1]及刘家琦[2]等标准判定为微小度数斜视。有关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按照1996年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检查视力、眼位、屈光间质、眼底、注视性质。微小度数内斜视者戴全矫眼镜、微小度数外斜视者以视力矫正最佳度数配镜。散光全部矫正。患者配戴矫正眼镜后按以下方法治疗:(1)遮盖法:为主要方法。单眼弱视者全天遮盖健眼,双眼弱视者根据双眼的视力检查情况采用交替遮盖法。每2~3个月复诊1次,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根据视力变化情况适当调整遮盖时间。(2)光学压抑:对上学不配合遮盖疗法且视力>0.2的学龄儿童采用光学压抑疗法进行远压抑,健眼或视力好的弱视眼戴过矫+3DS球镜片,要求戴过矫镜片后远视力低于弱视眼矫正视力≥3行,每次复诊可调整过矫度数,以保证压抑成功。回家后全遮盖建眼。对于远视力<0.2的患者进行距离压抑法,主导眼戴全矫眼镜,每日滴1%阿托品眼液1次,使其看近模糊看远清楚,弱视眼在原有屈光度基础上过矫+2DS以利看近。(3)手眼精细家庭作业:遮盖建眼,强迫弱视眼进行穿针、描图、写作业等精细目力训练。(4)红光后像和Haidingor刷质量:旁中心注视者同时治疗。患儿每2~3个月复诊1次,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随诊1~3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06例患儿中治愈26例,进步5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7.35%。注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中心凹注视者与旁中心注视者有效率相比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注:χ2=11.96,P<0.005

弱视程度与疗效:不同程度弱视之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注:χ2=39.10,P<0.005

屈光参差程度与疗效:106例微小度数斜视患者均有屈光参差,具有远视性屈光参差10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6例。按屈光参差程度分为≥2.50D和2.25D-1.00D组,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注:χ2=31.55,P<0.005

3 讨论

弱视是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阻碍与抑制)而未能得到适宜的视觉刺激引起的发育障碍与退化[3]。目前国内外对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治疗无特异性方法。通过病例观察,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大部分是有可能治疗,并且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的程度密切相关。各种类型弱视的疗效以屈光不正性最好[4]。在不同程度弱视中,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弱视程度重者疗效较差,因为弱视程度重者视觉中枢的抑制较重[5]。另外,治疗效果与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有关,患儿年龄小,需要家长督促,有耐心且坚持不懈。遮盖是治疗弱视的重要方法[6],可以消除由于刺激注视眼而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强迫大脑使用被抑制眼,阻断刺激健眼的形觉,光觉功能,从而提高对弱视眼的形觉、光觉功能的刺激,增进弱视眼的视力和注视力。但对学龄儿童单纯遮盖是不适用的。光学压抑疗法会增加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光学压抑是利用过矫镜片法以及每日滴阿托品压抑健眼功能,弱视眼则戴正常矫正镜片以利看远或戴过矫镜片以利看近。但如果单纯压抑而不遮盖,则疗效不佳,两种方法应有效结合。观察发现双眼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弱视程度越重对治疗效果影响越严重。治疗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准确的散瞳验光矫正屈光参差,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是关键的一步。旁中心注视是由于斜视眼黄斑部存在抑制,选择黄斑外有限距离的一点视网膜成分作为单眼注视中心,微小度数斜视患儿常出现旁中心注视,转变注视性质也是提高视力的重要部分。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后像、Haidinger刷方法治疗使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注视提高视力对弱视患者是有效的。采用红色光线刺激视网膜锥体细胞,也有利于恢复中心注视。精细家庭作业,提高弱视眼视网膜细胞的敏感性,也可达到治疗弱视的目的。经综合疗法治疗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总有效也较高,说明综合疗法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治愈及有效度[7]。采用合理矫正屈光参差的基础上结合健眼遮盖,光学压抑、精细家庭作业、后像治疗等综合方法,治疗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取得较满意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4~12岁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儿童106例,采用遮盖、光学压抑、手眼精细家庭作业、红光闪烁及Haidinger刷综合疗法,平均随访1~3年。并对不同的注视性质、不同的弱视程度及不同的屈光参差程度与疗效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愈24.51%、进步52.84%、无效22.64%,总有效率77.35%。中心注视者疗效好于旁中心注视者。弱视程度越重疗效越差。屈光参差程度高于2.50D组差于低于2.50D组。结论综合治疗对儿童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有效,患者的旁中心注视性质、弱视程度、双眼屈光参差程度影响治疗效果。

关键词:微小度数斜视,弱视,遮盖疗法,光学压抑疗法

参考文献

[1]张方华.微小度数斜视[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6,7(3):207-209.[1]ZHANG FH.Microtropia[J].The Second Medical Collage of Bei-jing,1986,7(3):207-208.Chinese

[2]LIU JQ,LI FM.Practical Ophthalmology[M].2n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1:662-663.Chinese

[3]王光霁.双眼视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9.[3]WANG GJ.Binocular Vision Physiology[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129.Chinese

[4]ZHANG L,SUN HP,KAN GY,et al.Obsenving curative effect of amblyopia[J].Advance Ophthalmology,2001,21(2):117.Chi-nese

[5]TIAN MN,LI L.Observing curative effect of amblyopia with compre-hensive therapy[J].Chinese Journal of Strabismus and Pediatric Oph-thalmology,2005,13(1):40.Chinese

[6]HUI YN.Ophthalmology[M].6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217-218.Chinese

小儿斜视如何康复治疗? 篇2

为什么会发生斜视?

斜视的发生主要是眼外肌收缩功能不协调所导致的,我们先了解一下眼外肌的功能。每只眼睛都有6条肌肉控制眼球的运动,学名称为眼外肌。双眼是在6对眼外肌的协同收缩下保持正位或聚焦目标的,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力量不平衡就会出现斜视。

如果内侧肌肉发育不良,收缩力量较弱,外侧肌肉力量相对较强,就会出现外斜视,这时的治疗就需要促进弱小的肌肉发育,增强肌力,眼睛就又回到正位了。内斜视的发生也是同样道理。儿童的眼球较小,存在着生理性远视的现象。由于孩子2岁以后,看近物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且儿童眼球的调节能力很强,眼外肌收缩力很好,如果从小就有看东西太近的习惯,使两眼经常保持高度的调节,同时必然伴随过多的双眼球向内转,这最容易引起内斜视。此外,先天因素和产伤,视神经发育不健全也会引起斜视。

斜视的危害有哪些?

斜视不仅会引起患儿视觉功能障碍和自我形象紊乱,还会造成其身心发展障碍,产生孤独、自卑和焦虑。研究表明,斜视患儿的负面情绪大约出现在5~6岁,且年龄超过6岁的斜视患儿常常不愿意和其他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与学习。因此,尽早干预,促进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对儿童非常重要。

如何矫正儿童斜视?

儿童斜视手术的难点在于手术的设计要有远期预见性,因此从发育的角度来考虑手术并不是最佳手段。大量临床病例分析发现,即便是手术治疗后,还是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才能达到矫正的目的。

治疗斜视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双眼视功能。斜视的主要病因是眼外肌的发育不良和收缩功能的不协调,因此促进患儿眼外肌的正常协调发育,训练其协同收缩功能才是矫正斜视的关键。尽早进行眼外肌的康复治疗,通过神经促通技术,促进眼外肌的发育,才能为双眼单视的发育创造条件;只有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才能促进双眼6对眼外肌的协同收缩,更好地聚焦目标,才能正视大千世界。为了孩子们有一双明亮、可爱的大眼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眼保健。

小儿斜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择期选取行斜视矫正术的60例患儿, 其中男40例, 女20例, 年龄2~6岁, 体重10~25 kg, ASAⅠ级, 无遗传性疾病, 无精神性疾病, 无近期呼吸道感染史, 无药物过敏史, 智力和语言均发育正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6 h严禁饮食,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 吸氧, 连接监护仪常规监测ECG、NIBP、Sp O2。两组术前15 min均缓慢静注地佐辛0.05 mg/kg, 术前两组患儿均辅以0.5%丙美卡因充分表麻, 麻醉诱导采用氯胺酮2~4 mg/kg, 术中维持根据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间断静注氯胺酮1~2 mg/kg, 术毕生命体征平稳送入术后恢复室观察至清醒。其中,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术前

术前访视时, 向患儿描述手术室的环境, 观看麻醉苏醒室的照片, 采取一些简单易懂语言向孩子讲述手术的重要性、方法及过程, 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给孩子讲喜欢听的故事, 缩短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距离, 充分取得孩子的信任。

1.2.2 术中

进入手术室时, 患儿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 会产生联想和孤独的心理, 可以在墙壁上挂一些卡通图片,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给予患儿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告诉其一直会陪伴在身边直到手术结束等这样的话语。安慰孩子, 并给讲故事, 直到进入麻醉状态。

1.2.3 术后

转入术后恢复室后, 患儿醒来看到陌生的环境容易哭闹, 可以提前让其父母穿上手术衣进来陪伴, 让孩子第一时间看到父母, 指导父母给予孩子安慰、表扬的话语。比如“宝贝真勇敢, 手术已经结束, 一会就和爸爸妈妈回病房”等类似安慰。

1.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1) 记录患儿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氯胺酮用量; (2) 记录患儿恢复期镇静评分标准 (Ramsay评分) 。1分:烦躁不安;2分:清醒, 安静合作;3分:嗜睡, 对指令反应敏捷;4分:浅睡眠状态, 可迅速唤醒;5分:入睡, 对呼叫反应迟钝;6分:深睡, 对呼叫无反应; (3) 记录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0分:无躁动;1分:轻度躁动;2分:吸痰等刺激时稍有躁动, 无刺激时也有挣扎但不剧烈, 不需医务人员制动;3分:重度躁动, 剧烈挣扎需多人制动; (4)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喉痉挛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氯胺酮用量比较

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镇静和躁动评分比较

两组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4, P=0.00) ,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6/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3, P=0.03) , 而两组的呼吸抑制和喉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指意识与行为分离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小儿全麻恢复期常见的麻醉并发症, 表现为:哭喊、无法安抚、四肢乱舞、呻吟、语无伦次、定向力障碍、类似偏执狂的思维及无法辨认以往认识的人和物[4]。症状严重者还会拔掉输液器、尿管、刀口敷料, 重则出现刀口裂开、出血、感染等情况。大部分躁动是自限性的, 一般5~15 min, 但同时对患者造成的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5]。其病因复杂, 原因有早期疼痛、学龄前儿童、焦虑、适应能力差、麻醉药物残留等[6]。因此, 临床工作必须对躁动有足够的认识, 积极预防、护理和采取治疗措施, 尽可能避免发生或将风险降到最低。尤其是小儿眼科手术易出现躁动谵妄, 更需加强预防和护理, 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1]。

地佐辛作为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以其起效快、镇痛作用强、轻度镇静、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围术期的镇痛, 对于小儿的镇痛作用也非常确切, 能够明显减轻患儿术后的疼痛[6]。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 心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是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7]。由于患儿容易出现怕打针、怕疼痛、怕离开父母、怕陌生的环境等情况, 因此患儿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情绪, 从而导致孩子在麻醉苏醒期易出现烦躁、哭闹等情况, 容易引起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患儿在进行手术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显得尤为重要[8]。

本研究采用心理干预用于全麻恢复期的促醒及安定, 包括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 与患儿交朋友, 进行语言式沟通、非语言性沟通及抽象沟通;手术当日温馨地接待;术后对患儿进行亲切的安慰, 恢复室父母的陪伴, 以恢复期躁动、镇静程度评分和不良反应生率为指标, 发现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儿获得一定的心理支持, 减少哭闹、躁动的发生率,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通过地佐辛联合心理干预对小儿斜视术后的躁动有积极影响, 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在麻醉苏醒期的躁动的发生率, 减少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儿舒适度, 更加人性化,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心理干预对小儿斜视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行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术前15 min静注地佐辛0.05 mg/kg并采用氯胺酮静脉全麻,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氯胺酮用量、术后镇静和躁动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4, P=0.00) , 且恶心呕吐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6/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3, P=0.03) 。两组的手术时间、镇静评分、抑制呼吸及喉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地佐辛联合心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小儿斜视术后躁动的发生,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地佐辛,心理干预,小儿全麻,术后躁动

参考文献

[1]卢桠楠, 许冬妮, 周嘉嘉, 等.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3, 34 (2) :240-244.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26.

[3]吴跃仙.术前心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恶心、呕吐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21) :1920-1922.

[4]Silva L M, Braz L G, Módolo N S.Emergence agitation in pediatric anesthesia:current features[J].J Pediatr (Rio J) , 2008, 84 (2) :107-113.

[5]Malarbi S, Stargatt R, Howard K, et al.Characterizing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emerging with delirium from general anesthesia[J].Paediatr Anaesth, 2011, 21 (9) :942-950.

[6]王力峰, 陈丽, 单热爱, 等.地佐辛用于小儿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 2011, 32 (23) :3110-3112.

[7]胡春阳, 张艳丽.心理干预对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苏醒期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报, 2013, 34 (2) :58-59.

小儿斜视 篇4

关键词:斜视,显微技术,微创手术

斜视是眼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矫正治疗。传统的斜视矫正手术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在手术中容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如出血、穿透巩膜和肌肉滑脱等[1]。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也逐步被应用于临床。近两年我院也开始开展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将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斜视患者113例,男性55例,女性58例,年龄在5~34岁,中位年龄为26.7岁,患者病程2~21年。其中共同性斜视87例,麻痹性斜视26例。随机选取58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行显微镜下矫正手术,选取55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行传统矫正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斜视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术前检查:一名眼科医师在不知患者将采取何种手术方案的情况下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检查视力、屈光状态及眼底情况。采用三棱镜中和法和角膜映光法检查两组患者两眼分别注视时的裸眼、戴镜、33 cm及6 m的斜视角。同时还进行同视机检查、牵拉试验、歪头试验以及眼肌运动等。

1.3手术方法:观察组显微矫正手术在Leica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根据手术步骤和手术位置的不同来调整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放大5~8倍。对照组肉眼直视下进行手术。两组中14岁以上的患者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14岁以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两组手术切口均在穹隆部结膜,术者根据斜视的程度和类型,单独或联合采取直肌后徙、移位术、缩短、直肌联结术、分离和保留睫状血管术和斜肌断腱部分切除术。

1.4观察指标:本研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的出血量、并发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眼位和同视机检查结果进行评估。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

1.5手术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编写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术后斜视度数≤±5°;有效:术后斜视度数±5°~±10°;无效:术后斜视度数≥±10°(如果术前斜视度>45°,术后斜视度虽然≥±10°,但有明显改善者仍视为有效)。总有效=治愈+有效。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所用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9,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6,P<0.05),见表1。

2.2并发症:在手术中和(或)手术后,两组均无眼球壁穿孔和肌肉滑脱等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结膜息肉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眼红持续时间为2~4周者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36和7.41,P均<0.05),见表2。

2.3手术疗效评价: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两种手术方法在治愈、有效和无效的病例数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71,P>0.05),见表3。

2.4同视机检查结果:患者手术后对其进行3个月的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三级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见表4。

3讨论

斜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不仅患者的视物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且会影响患者美观。如果在发病早期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视力恢复和视物功能重建都会有很大的困难[3]。手术治疗是斜视矫正的主要方法,手术进行斜视纠正的原理是减弱收缩力过强的肌肉,加强收缩力不足的肌肉,进而达到使眼外肌肌力平衡恢复的目的[4]。手术矫正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第一眼位,斜视外观得到了改变,生活质量获得了进一步提高。传统矫正手术一般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视野范围大,术者活动范围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对肌肉的勾取、分离和缝合等操作。但由于术者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缝线和手术器械操作,因此,在术中和(或)术后均可能引起出血、肌肉滑脱、穿透巩膜、结膜充血、组织损伤较多及肌肉缝线反应等并发症[5]。

近些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在临床得以广泛开展。近两年来我院也引进并开展了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本研究通过与传统矫正手术比较发现,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术中出血量明显少,结膜息肉发生率小,眼红持续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矫正术在手术时间、疗效及同视机检查结果方面与传统手术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中,两种手术方法均未发生眼球壁穿孔和肌肉滑脱等严重并发症。有研究显示,显微矫正手术较传统手术时间短、疗效优于传统手术[6,7],而本研究显示在这两方面两种方法相当。这可能与术者手术熟练程度不同或病例病情程度不同有关,病例数不够多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我们还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做进一步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与传统手术比较,我们发现显微镜下对患者实施矫正手术具有较多优点,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显微镜倍数和亮度,使眼部解剖层次更为清晰,立体感更强,操作更为精准,进而减少结膜息肉、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显微镜下勾取肌肉充分,避免了肌鞘损伤,避免了勾不全、漏勾和误勾等现象;显微镜下可准确快速勾取斜肌进行断腱和后徙等操作;能精准地将肌肉固定在巩膜表面,显微镜下进针固定缝线安全易行,可避免巩膜穿孔;当单眼行3条肌肉手术时,通过调高显微镜放大倍数可以对睫状血管进行保留,进而避免了眼前节缺血。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准确,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此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眼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二营,夏国选,于世辉.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387例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4,12(1):176-177.

[2]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8.

[3]黄洁,马凤娟,邵之江,等.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疗效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41-142.

[4]刘贺婷,陶黎明,万茜茜,等.显微斜视手术和传统斜视手术临床疗效的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3):267-269.

[5]刘杰.应用显微技术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1):12-14.

[6]赵反宁.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4):379-380.

小儿斜视 篇5

关键词:显微镜,斜视矫正手术,斜视,临床效果

斜视为眼科中多发以及常见的一类疾病[1],在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进行治疗,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4例斜视患者,并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了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呈现。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14例斜视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后经全面眼科检查被确诊为斜视。按照其手术形式的差异,将符合条件的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个不同的小组,其中每个小组的患者均为57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为25例,最小年龄为12岁,最大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23.1±0.8)岁,其斜视度数为19~56°,平均斜视度数为(31.2±2.4)°,共计39例共同性斜视,18例麻痹性斜视。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26例,最小年龄为13岁,最大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为(24.1±1.1)岁,其斜视度数为20~56°,平均斜视度数为(32.3±2.6)°,共计38例共同性斜视,19例麻痹性斜视。排除标准:①不愿意配合本次试验的患者;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③凝血功能存在异常表现的患者;④肝功能存在严重病变的患者;⑤肾功能存在实质性病变的患者;⑥血液疾病患者;⑦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⑧代谢功能存在异常表现的的患者;⑨认知功能不全的患者;⑩体内存在恶性肿瘤的患者;輥輯訛在1周前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患者;輥輰訛视力受到严重损伤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以及研究组患者在年龄差异、斜视度数、年龄差异以及病情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选择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式如下所示:①首先采取三棱镜检查法以及角膜映光法对患者斜视的度数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需采取同性斜视对患者的眼外肌状态以及代偿头位进行相应的检查,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的检查结果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式[2]。②第一步对患者手术区域进行麻醉操作,具体麻醉药物为(1.5 g/L Alcain)滴眼液[3](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700)。③使用显微镜对其手术操作进行协助,使患者的眼直肌得到充分的暴露,具体的放大倍数为6~10倍,接下来再剪短患者肌间膜,最大限度保持肌鞘的统一与完整性。④在其患眼穹窿(结膜)位置处切开一道切口,并勾出患者的眼外肌[4]。⑤采取缩短术对其患眼进行相应的治疗,对其(眼部肌肉)长度进行量取,再将其眼直肌切断,然后再进行缝合操作,在其结膜下埋线。⑥对其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清洗,再涂抹适量的妥布霉素眼膏[5],均匀涂抹后再对其眼部进行包扎的操作[6]。⑦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性锻炼,促进患者的恢复。⑧在手术过程中需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30 d后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复查[7]。

1.3 观察项目

手术完成后,对患者相关指标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比较。疗效判定,显效:手术完成后,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清除,斜视度数得到显著降低,降低至5°或以下;有效:手术完成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斜视度数得到有效降低,降低至5~10°或以下;无效:手术完成后,患者病情未得到明显改善,斜视度数也未得到有效降低,斜视度数超过10°。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数据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完成后,研究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9.4±8.6)min、术中出血量(8.4±3.2)m L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2.28%),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38.2±12.4)min、术中出血量/(16.2±5.7)m L以及并发症发生率(22.81%),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表2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差异

治疗完成后,研究组患者显效为43例(75.44%),有效为11例(19.30%),无效为3例(5.26%),其总有效率为94.74%(54例);对照组患者显效为63.16%(36例),有效为12例(21.05%),无效为9例(15.25%),其总有效率为84.21%(48例),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3。

3 讨论

斜视在眼科中比较常见,大部分患者均采取矫正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减弱患者(收缩过强)肌肉,提高肌肉的收缩力,从而达到平衡眼外肌力的效果[8],患者在手术后,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也可得到有效的缓解,斜视外观也可得到有效的改观。手术的效果对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手术的具体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矫正手术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需其对眼球的解剖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便于提高手术的熟练度[9]。

传统的矫正手术均在内眼的直视下进行操作,无法对患者的病变位置进行准确以及全面的观察,器械的操作与缝线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比如肌肉缝线反应、结膜充血以及组织损伤等,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10]。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微镜手术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实验就对斜视患者采取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治疗,陆桂秀指出,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可对患者的眼球构造以及病变位置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11],还可根据其手术情况对其放大的倍数与亮度进行适当调整,提高患者的操作的清晰度和熟练度,使其筋膜囊等组织的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证,对其组织粘连、结膜囊肿以及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降低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其临床疗效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该种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方便,定位准确,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误差,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对其预后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意义。相关文献显示,显微镜手术治疗的斜视的总有效一般均高于普通手术10%[12],该项观点与次次试验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此次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21%,其相关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有效提升,使其斜视度数得到有效降低,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与预后效果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具有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莉.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8(20):188-189.

[2]樊颂雅.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4):105-106.

[3]黄琼,张运江,余新平,等.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疗效分析[J].江西医药,2015,50(1):73-74.

[4]Xu,L.,Huisingh,C.,Mc Gwin Jr.,G,et al.The long-term psychosocial impact of correction surgery for adults[J].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3,97(9):1215-1216.

[5]Weakley DR,Dabes Trends in surgical correction of strabismus:a 20-year experience,1990-2009.[J].Journal of AAPOS: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2011,15(3):219-223.

[6]韦志伟,刘瑜.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13,41(6):905-907.

[7]王雅坤,解正高,陈放,等.成人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的美容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23):21-23.

[8]陈荆生,谢文,张进,等.显微手术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医学综述,2015,21(4):738-739.

[9]龚琦,邵庆,刘虎,等.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病理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4,12(11):2096-2097.

[10]梁慧琴.显微镜下parks切口在水平斜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1(91):102,104.

[11]陆桂秀,文桂娟.显微镜下儿童斜视矫正术的护理[J].华夏医学,2013,26(2):392-393.

小儿斜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39例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性17例, 女性22例, 年龄为4~16岁, 平均年龄为 (7.8±4.3) 岁。3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资料完整。所有患者的水平斜度在-20~-80Δ, 患者垂直斜度均在5~12Δ。不存在A-V现象。眼球运动检查无垂直肌异常, 同视机及线状镜检查无异常视网膜对应, 同视机检查无立体视问题。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术前行视力检查, 裂隙灯检查, 眼底检查, 麻痹睫状肌检影验光了解患者的屈光状态。详细的定性定量眼肌检查, 角膜映光检查, 包眼后三棱镜联合交替遮盖检查, 线状镜、远近立体视检查, 眼球运动检查, 确定配偶肌状况, 分析其协调程度。以同视机来分析三级视功能, A-V征、AC/A。眼底照相观察旋转情况。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年龄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根据患者的斜视类型、度数对水平斜视选择外直肌后徙或联合内直肌缩短, 同时将高位眼外直肌其相应附着点向下方移位。根据患者垂直斜视的度数, 将其具体移位量控制在5~10 mm。将患者高位眼外直肌向下方移位, 在移位过程中对患者肌肉断端行双套环缝线, 使患者外水平直肌减弱的同时肌腹整体下移, 患者实际移位方向应与其原肌止端保持平行状态。

1.3 随访观察

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在3~12个月, 本组研究对象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 患者在接受随访过程中, 需接受常规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检查、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A-V检查、眼底照相旋转的检查。

2 结果

患者接受水平眼位矫正后, 其垂直斜视也得到相应的恢复, 矫正效果良好。本组病例中, 32例患者垂直斜视消除, 4例患者术前为R/L 8Δ, 术后为R/L 3Δ, 3例患者术前为R/L 6Δ, 术后为R/L 3Δ。33例患者术后恢复同时视, 具备融合, 远近立体视恢复。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医源性A-V问题, 患者不存在复视现象, 未产生旋转, 不存在代偿头位, 且没有表现出视疲劳。

3 讨论

外斜视合并垂直斜视在临床上较常见, 对于外斜视及垂直斜视度数均较大的患者, 需要行水平及垂直肌肉同时手术或分期手术治疗。对垂直斜视度小的患者, 如单纯行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垂直斜视仍存在, 影响双眼视的建立, 如单纯为了美容, 小度数垂直可不予处理, 但为了双眼视发育应该干预矫正。但因为垂直斜视度数小不够一条直肌的量, 或者够一条直肌的量但水平斜视已行两条直肌, 如再行一条直肌会引起眼前节缺血, 就需要再次手术, 增加了患者手术风险或经济负担。针对这一情况, 在进行水平斜视矫正治疗时, 可以选择一条垂直直肌上下移位, 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垂直眼位。

外斜视患者中有一大部分为间歇性, 其发病时间相对较晚, 手术治疗后通过训练双眼视功能则大部分可以恢复, 但如果术前的小度数垂直不矫正, 术后会影响双眼视觉的恢复, 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头位代偿、视疲劳。针对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患者, 不够再行一条垂直直肌的量。可以术后配戴压贴三棱镜后行功能训练, 垂直斜仍存在且压贴三棱镜费用高。在矫正外斜的同时将高位眼外直肌附着点向下移位, 可以矫正少量垂直斜视[1]。眼外肌的作用主要由肌肉牵引方向与视轴所构成的角度决定, 外直肌下移后, 肌肉的牵引方向不再与视轴平行, 两者会构成夹角, 不再单纯产生外转, 同时会产生下转作用, 移位量越大产生的下转作用越大[2]。所以, 在对患者开展水平斜视手术矫正的同时, 应借助外直肌移位所产生的垂直作用来矫正垂直斜。文献报道, 通过对患者外直肌附着点上下移位10 mm, 能够矫正4~12Δ的垂直斜视[3,4]。本研究39例患者均为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 在患者接受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 对其外直肌肌止端进行5~10 mm的下移。在矫正治疗过程中, 如果垂直斜视处于5~8Δ, 应对患者肌止端进行5 mm的移位矫正;如果垂直斜视处于8~12Δ, 应对患者肌止端进行10 mm的移位矫正。33例患者术后恢复同时视, 具备融合, 远近立体视恢复。水平直肌移位的量较小, 不会产生旋转, 如产生很小的旋转, 因旋转融合范围加大, 不会给患者带来旋转斜视的不适感。

对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 手术目的为恢复双眼视功能, 垂直度数不够一条垂直直肌的手术量, 在行水平肌减弱或加强时可用高位眼的外直肌下移来矫正, 本方法不增加手术肌肉, 可减少手术次数, 更有利于双眼视的恢复,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嘉星, 任艳红, 赵堪兴.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 63 (3) :541-543.

[2]YANG X, MAN TT, TIAN XQ, et al.Long-term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vs unilateral recession-resection for intermittent exotropia[J].IJQ, 2014, 7 (6) :1043-1047.

[3]郭燕, 王平.间歇性外斜视临床研究与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 (1) :83-86.

上一篇: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专家化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