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实践性教学

2024-08-17

改革实践性教学(精选十篇)

改革实践性教学 篇1

一、充分利用教材、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授业的凭借和依据, 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范。教材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范本和示范。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好训练的时间。职高语文一星期每个专业差不多只有四节课。四节课中有两节课是作文课。职高教师一般不会奢望学生课余时间会把时间用在学语文上。那么, 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一星期的四节课, 把这四节课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学的热爱的一个载体, 一个窗口。如果学生通过上语文课能够激发它的自主学习语文的热情的话, 教师的教育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么, 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安排无限的内容呢?听、说、读、写训练要交替进行。听时政要闻最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大新闻。读情景诗词最好能选择与季节、气候、节日、学生的境况相一致的诗词。只要持之以恒, 半个学期下来,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努力把语文讲授课变为语文实践课。

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 包打天下。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例如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可以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题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自发报名, 在上课前三天让学生练习准备并由老师发下比赛有关的各项通知。参加的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可以选择两人合作或两人以上合作朗读。教师提倡合作朗读。评委是语文老师和所有听读的学生。教师还特别强调不主动报名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上任意挑选。比赛奖惩分明。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惰性严重的学生拒绝参与。通过第一课时的朗读比赛, 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会。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朗读是学习语文、积累语言最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三、课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仅仅靠上课的时间是不可能大面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课上、课后、这三个重要环节。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我尝试了一些做法, 效果不错, 与大家共勉。

1. 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

我在每学期开学时都给学生们开出一个书单, 上面罗列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读完。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 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 看谁读得多, 看谁读得透, 评出优秀小读者。这就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提高了阅读能力, 语文水平自然 (科学) 会有所提高。

2. 鼓励学生写日记、办班报。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 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我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 或记录当天看到的文章中名词雅句, 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 或进行文学练笔, 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了语文水平。

3. 开求职招聘会、故事会、辩论会。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 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可以通过开求职招聘会、故事会、辩论会来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 教师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 既不能包揽包干, 也不随意放流, 而要时时关注, 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 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四、课前准备、课上实践、课后巩固形成一条有力的教学战线

中国实践性法律教学改革探究 篇2

在透视中国实践性法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丰富法学教育内容、体现法学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以及为法律援助制度作出的贡献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进而对中国全面推进诊所式法律教育提出一些设想.

作 者:陶伦康 鄢本凤 作者单位:陶伦康(云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092)

鄢本凤(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650092)

实践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39-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着力点。然而,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必须审时度势,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否则将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将影响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也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环节,而是受制于教育目的、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的教学活动。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更加迫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举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应用型的本质是“实践性”,没有良好的实践教学作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保证。

(二)应用型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平台,是专业的孵化基地,是教师学术成长的根基。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学科建设,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应用型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实践教学突出学科建设的应用型,提高学科与生产一线的结合度,提高专业设置的地方性与教学的针对性。

(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依靠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拥有应用型师资队伍。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依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进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四)应用型科技服务,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要开展应用型的科技服务,并以此服务地方,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吸引政府、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参与教学,选派教师参与政府及企业的管理和科技工作,将最新工程实践问题、社会问题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当中,使办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宽与社会的联系渠道,可以进一步开辟科研领域,凝练科研方向,增加科技项目,孵化科技成果,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独立

实践教学不是一个课程环节,而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也是一个没有被完全开发利用的极具价值的综合性教学方式。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不单独设课,而是在理论教学的范围内,设置某些实践教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分散、孤立,实验项目之间联系性差,延续性不足,实践教学课程落后,教材不规范,实践教学课时少、项目少、开出率低、效果差,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1]。

(二)实践教学师资不受重视

从管理视角看,实践教学人员大多被划为教学辅助人员,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学历高、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相对不高。新建本科院校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为保障,而目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受重视的现状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存在极大的反差。

(三)实验室建设思路不清

实验室与师资队伍、图书馆曾被誉为大学办学最重要的“三大支撑”或“三大保障”,由此可见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由于认识偏差、经费紧张、评估指标体系单一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思路不清,投入不足,难以对办学起到“保障作用”[2]。

在实验室建设中最为明显的一种倾向就是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因此,实验教学多从属于课堂理论教学,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实验室建设投入分散,综合实验设备经费额度大,但单个实验室设备又严重不足,往往学生看教师示范性实验多,自己动手的机会少。由于实验课从属于理论教学,考试也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还有的实验室设备先进,却由于实验教学人员水平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利用效果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产学研结合效果差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对等地与企业进行双赢合作,产学研结合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的现象。学生到企业实习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也不能深入到关键岗位,掌握不到关键技术,了解不到生产工艺流程。这种浅层次的产学研结合没有取得应有效果[3]。

三、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有效的工程实践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也是工程教育区别于理科教育的依据之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已不容置疑。实践教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其深远影响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学科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着力点。因此,要从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从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应有高度、应用型科学研究和特色办学的战略纬度来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改革实验室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立意要高,角度要新,要从人才培养定位和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按学科发展需要,建设教学与科研共享型的大实验室(按学科或二级学院建立实验中心),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将实验室建成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教师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办学特色的培育基地。

探索小台套、大循环的开放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广纳社会资金,建设模拟或仿真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心),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普遍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改变过去把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做验证理论的片面认识。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而且是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更是对理论认识的一种升华,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既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将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能力等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同时,要整合实验内容,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化,构建一个尽可能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使每个大学生在四年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四)建立双赢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现代大学已逐渐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轴心”,融入社会,开放办学,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是大学的正确选择。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表示,“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新建本科院校要面向市场,主动出击,了解社会所需,以贡献求支持,与社会互动,与企业互动,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各专业都应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向兼职教师发放津贴,兼职教师每人讲授一门以上实践课程,使办学更贴近市场,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条件的专业可以与企业共建,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与企业合作中,教师要切实掌握企业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及时融入教学之中。同时,了解企业生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借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企业自然成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无论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多么完备,都将无法取代深入企业的工程实践锻炼。

实践教学,传统话题,但的确是薄弱环节。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是特色办学的重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恩强,周惠.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0,(10上).

[2]庆良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 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措施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与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中实践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目前, 大多数院校的会计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深, 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完整地体系

目前, 职业院校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实用型人才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但由于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会计专业教学体系还比较注重理论,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单独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程较少, 基本上只有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有的院校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这些实训课程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会计实践教学中, 传统的手工记账在实训中还占有主导地位。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是集中实训, 教学方法主要是独立式和分工式。独立式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 答案也是相同的, 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懒于动手, 直接抄袭了事;采用分工式教学方法, 要确保各组之间的协调, 如果有一个人的工作未完成, 会影响全组的时间。

3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存在局限性

校外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但目前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实习单位的会计工作环境不适合集中实习。没有足够大的空间容纳大批学生参观实习;会计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严肃性, 各单位为了追逐经济效益, 防止票证、账簿、账册的丢失和确保数据安全, 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

4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匮乏

高职会计教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走向各类学校的教师岗位, 中间没有深入企业的社会实践经验, 缺乏实践锻炼, 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利于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原则的落实。一些学校认识到了会计教师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把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纳入了教学管理计划, 但由于时间、经费等原因, 教师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也只是流于形式。由于教师会计工作经验的缺乏, 只富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会使校内实践课的实务效果大打折扣;校外实习时因为各单位的会计人员本身事务繁多, 也没有时间进行指导, 使校外实习失去了指导和监督, 达不到校外实训的目的。

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不能完全依赖于校企合作单位, 要把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结合起来, 建立自己的会计模拟实训系统, 弥补校外实习单位实践操作的局限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建立科学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前提, 高职院校应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上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同时开设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程也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实训。为了使培养的会计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学校要投入资金, 完善相应的设备, 为会计实践性教学提供物质条件。具体制定实践性教学体系时, 要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和能力, 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 并分层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要求及考核办法, 并将其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 实践教学中融合理论性, 使实践教学贯穿到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2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要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 加强校内模拟实训, 以弥补校外实训的局限。会计校内模拟实训是通过一个样本企业的动态会计模拟平台, 在模拟实训资料中浓缩企业财务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 再现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融合在一起。校内模拟实训要注重实训资料的仿真性、内容的系统性、新颖性及对实训的考核。校外实习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虽然由于一定的原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校要采取有效地措施, 结合本地实际, 利用本地资源, 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教师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 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实际经济业务,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实践工作中验证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给企业财会人员提供后续教育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实现双赢。针对一些企业担心泄露商业机密的心理, 可以与实习企业签订合同, 如果学生泄密造成企业损失将承担法律责任, 解除企业后顾之忧等。

3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说既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兼职, 有机地结合理论与实践, 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 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再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兼职或脱产会计, 提高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 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最后可以从企业选聘会计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指导会计实践课程教学, 同时也可以安排其他教师去听课、观摩, 接受现场培训。

参考文献

[1]申倩, 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学分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篇5

学分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分制必须保持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教育特色,采用开放性教学是学分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改革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用创新能力打造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持高职高专“零距离上岗”的实践教育特点.

作 者:郑骊 刘刚利 王冬艳 周俊  作者单位: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学分制   开放性   创新能力  

借鉴教学改革经验要注重实践性 篇6

课堂教学改革要有实践性。四年前笔者去过杜郎口中学,亲眼见到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参观的老师很多,而课堂上的学生对此视而不见,紧张地进行讲解、展示,而老师仅仅是组织学生,偶尔做一下点拨。笔者感叹之余不禁想知道,学生为这些展示是怎样做的准备,于是在晚自习时间再次来到教室,看到的是各间教室里的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紧张地准备笔记,偶尔有老师做现场指导,大部分学习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笔者不禁叹服于这样的“学生主体”课堂。也许是因为自己上学时一直在传统课堂,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课堂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主体,笔者感觉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于是在返回自己学校后,马上进行类似的课堂教学模仿,但是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虽然由开始的茫然变为兴奋、由忐忑不安变为热情主动,但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师课堂”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获取的知识量也很小,基本的技能也没有很好地掌握。

课堂教学改革要有适应性。反思自己的“无师课堂”实践过程,笔者感觉到简单地照抄照搬某一个教学模式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跟当地的教学软硬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因地制宜的课堂教学改革,才会真正有效地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75%以上的学生是农村学生,100%的学生走读,无法利用晚自习时间让学生做自主学习准备,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有效进行家庭学习监管,课堂成了解决知识学习和学习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根据这些情况,笔者在“无师课堂”基础上,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四步情境教学法”的探索,课堂上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英语基础知识强化和英语语言运用情境的创设,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我的英语生活”课外实践作业,在英语的学与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目前,学生对于课本该怎么学、课堂活动该怎么准备、问题该怎么解决、在自己生活中英语该如何运用,有了较为成熟的活动流程和个性化的实践方法,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研究精神。结合杜郎口“无师课堂”和自己的教学改革,笔者在思考几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课堂主体转化了,学生更主动了,是否就是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目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活动实践,但是学生为了完成“无师课堂”的学习目标而利用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来做准备,在时间上的这种“剥夺”是否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限制?各个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目标以及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同,有些学科老师的具体指导甚至是“灌输”也是必要的,全部都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是否更有益?课堂的学习最终也是为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把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因为每一项教学改革都应该是动态的,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完善,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教研的深入和教学改革实践性的提升。

一个课堂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很难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所有教学问题,照抄照搬更不利于本地教学改革的发展,而盲目推崇与盲目反对都不是真正的教学改革精神。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坚持实践性,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改革才会焕发出生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 篇7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而会计专业又属于应用性较强的技能型专业, 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为此, 高职的会计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 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本科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 也是其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 现实的情况却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虽然在“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之下逐渐得到重视, 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教学实施方面依然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对行业、企业的需求调研不够、对会计实践的特点研究不够, 没有形成与行业、企业需求和会计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科学而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烙印、仍然存在很多具有共性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来看,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还是以会计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的主体, 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 只是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 不能突出工作实践的逻辑主线地位, 毋庸讳言, 这样的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需求是严重脱节的。从教学内容的排序来看, 目前高职的会计实践教学仍然以知识的相关性而不是工作过程来组织课程内容, 教学框架结构是由核心向外围发展的结构, 专业知识学习在感性认识之前进行, 先学“专家知识”后学“入门知识”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顺序, 学生与生俱来的自然的认知顺序与人为建构的非自然的顺序不一致, 有生命的“机体”对知识的序化过程与对知识的无生命“机械”序化过程出现了冲突。从教学侧重点来看, 目前过分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忽视职业素养培育, 学生毕业后综合能力低, 对工作的适应性差, 缺乏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格缺陷和职业综合素质的缺失,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来看, 仍总结该注入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习不得要领,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抽象、脱离背景, 学生所“学会”的知识实质上只是一种书本的、僵化的与解决实际问题无关而重在储备、记忆的知识。从教学考评来看, 高职的会计实践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轻学生发展评价的不良倾向。教学评价形式大多沿用期末考试或者大作业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忽视过程性考评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学评价内容多停留在认知领域的层面上, 如对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的评价, 而很少涉猎到意识、情感领域, 如性格、思维、观察、注意、意志等, 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从教学师资看, 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弱, 授课素材完全取自教材, 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解和工作过程中的所思, 来自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少, 而且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不懂教学艺术, 通常是技能在身、智慧在心, 课堂却沉闷。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对策

(一) 重构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的重构要针对会计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入了解会计行业和企业的需要, 全面认识会计的职业要求, 理顺“会计工作”、“会计职业资格要求”以及“会计实践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 彻底打破学科体系, 面向会计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态度和其他实践能力, 着眼于“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体系的重构。 (2) 教学内容的重构要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在考虑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会计工作“怎样做” (经验) 和“怎样做更好” (策略) 的技能为主, 强调操作层面和策略层面能力的习得, 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传统的学科体系“基础构成说”的座右铭是“多深的地基多高的墙”, 认为学生学得越多, 基础就越牢固、认为基础的意义是:早晚有一天能用上, 表现为知识储备, 在这一思维定式指导下的教学企图通过一次性教育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取其一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其结果是“知识学得多用得少”, 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一种“过度教育”。我们要构筑基于“生物学”的基础观, 因为“大树是小树长成的”, 在行动中学, “学得越活, 基础就越好”, 以学生的“发现”、“体验”为主, 培养学生历经多次学习习得其一生所需要的基础———行动能力, 进行“适度教育”。 (3) 教学内容的排序要按照会计及相关业务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技能学习和积累过程,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教学内容的排序方式要符合学习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将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与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会计工作过程环节来组织相关课程内容。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序列, 而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 自然形成的认知顺序与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顺序是一致的, 这种尊重教育和认知规律的排序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学内容的结构要由外围向核心发展。按照通过会计职业行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规律, 应该打破由核心向外围发展的框架, 建立起崭新的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首先通过现场观摩和认识实习让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建立感性认识, 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外围知识, 然后再深入学习专业理论, 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会计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5) 取消文字性的会计实训题目。从会计实践教学伊始, 学校就只提供不附带文字叙述的、与真实的经济业务相一致的原始凭证, 要求学生学会处理原始凭证, 能根据各种不同类型和格式的原始凭证判断出相应的经济业务, 熟练应对各种不同的会计事项, 逐步树立职业判断和业务处理的思想和习惯。

(二) 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探索各种教与学的方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会计实践内容, 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收集第一手资料, 编成案例发给学生阅读。案例内容可大可小, 可深可浅, 主要根据教学要求而定。案例教学以实际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详尽交代, 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在准备和教学实施中, 学生以案例中的当事人身份出现, 情境逼真、生动活泼, 学生在轻松愉悦当中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所学到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 而是鲜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教学可以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信息交流,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的良好手段。 (2) 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从实际出发, 精选出一些典型的会计实践项目, 所谓典型的会计实践项目, 并不是指实际会计工作中出现频率高的项目, 而是指具有会计职业典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具有促进综合会计职业能力发展潜力的项目。在明确项目任务和预期目标后, 通过自由竞聘方式为每个项目选拔项目经理一名, 再由项目经理去组织其他同学进行任务分配、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直到完成项目后交给教师检查评估, 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学生起主导作用, 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团结协作, 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实训项目作为完整的工作过程, 除了有目的、要求、方案、实施步骤和考核标准之外, 还有一个输出结果 (一项会计服务或一笔综合的会计业务处理等) , 学生通过完成项目, 可以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 学生要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具体会计业务的训练过程中, 可尝试将学生分组, 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 如出纳、会计、财务主管等, 将实训室仿照企业财务科、银行、税务局等进行布置,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从事会计工作, 熟悉工作流程, 模拟企业会计岗位需要。这种生动活泼、平等合作并带有一定娱乐性功能的教学方法会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获得较高的评价, 学生一定会充分表现自我, 施展自己的才华。由于学生的潜在能力被大大激发, 学习效果会大幅度提高。另外,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需要角色之间的配合、交流与沟通, 因此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培养沟通、自我表达、相互认知等社会交往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集合声音、文字、表格、图像等多种信息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观刺激, 增强学习效果。例如, 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业务进行全过程的多媒体演示, 直观表现教学内容, 深入浅出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增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由于课后有机会获得老师的详细讲义和演示文稿, 学生可以减少笔记, 集中精力听课、思考、操作, 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5) 开放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安排部分开放教学, 给学生布置固定或不固定的题目, 在课外通过上网搜索、请教前辈、纳税热线等多种形式搜集资料、课余时间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税部门获取直接或间接资料, 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互学互助的沟通交流。这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会计工作经验, 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与工作技能,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人文素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合作交流、自我管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都在悄悄地萌芽和快速地发展。

(三) 完善考评体系

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 客观规范的考核方式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导向作用, 继而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考评体系的完善要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要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建议通过细致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标准, 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并以此为基础, 制定系统科学的实训考核细则和实践考试评分标准。考评体系应该是多方面的, 体现学生个性化的, 贯穿于教学始终的。 (1) 考核评价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对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既要包括动作技能考核, 又要包括认知水平考核, 既要重视结果的正确性, 又要有以发现问题、改革会计内部控制为目的的考试, 既要有以测试知识的深度和存储为目的的笔试, 又要有以了解测试知识的广度和运用为目的的口试, 还要考核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如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以及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在困难条件下和实践中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等, 对于概念、原理等显性能力的考评比较容易测量, 可通过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方式来实现, 而对于经验、会计职业判断等隐性能力考评比较困难, 需要结合会计案例等相关学习情境来考核。运用全面考核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有能力在职业岗位发生变更, 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动时, 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 而是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 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2) 考核评价方式力求合理有效。加大过程考评力度, 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 可尝试采用会计模拟核算考核、口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方式, 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 激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认可度高的考证, 让社会来检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成果, 并纳入考评体系。 (3) 探索考评方法的个性化。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横向比较, 以此了解学生在以往会计学习中的情况;可以把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相比较, 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科特长;还可以把学习成绩和智力相比较, 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这些做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其学习潜力。 (4) 考核评价主体力求多元化。既要有传统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要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还要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社会需求与自身的差距, 找到前进的方向。学生自评和互评,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状况的反思能力,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 师生共同改进教学。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科学学科特点和要求, 并在学习资源等方面相应给予学生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另外,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还应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将领导听课、督导听课、教师相互观摩、教学研讨和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制度化, 多渠道听取教学反馈意见、持续改进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

(四) 营造职业氛围

学生的德治理念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巩固,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处环境。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环境, 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职业修养的内化。在实践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可充分利用所处环境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接近真实的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 以环境去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1) 进行“一体化”学习场所的建设。建设集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验操作、实习技能之大成的“多功能”教室、能够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订单培养的“一体化”实验室、采用智能化媒体的具有高仿真度的“虚拟”实习场所以及校外基地的“工学结合学习岗位”。应特别注意“一体化”学习场所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习场所建设要有利于会计实践教学的相关项目、任务、案例、问题等学习情境的创设, 要充分考虑是否贴近会计职业实践、易于实现和具有发展前景, 对类似的会计问题和情境有范例作用, 有利于对会计工作过程知识的加工与整理, 并加强相应的、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 以保证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 (2) 进行会计文化建设。文化如风如水如海流, 将文化浸润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融进专业和职业教育之中能够起到精神引领、荡涤万秽的作用。高职会计专业可以结合会计专业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进行建筑及景观设计, 进行实训室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设计, 营造出优良的职业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校舍建筑、文化设施都是学校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重要的隐性课程。良好的职业氛围是一部立体的、多采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 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 作为一种成长“基因”对师生进行“再设计和再塑造”。 (3) 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实际上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 此种虚拟世界由计算机生成、是现实世界的再现或者是构想中的世界。在实践性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三维空间—————模拟公司, 这样就能够逼真地再现实际会计业务的每一个具体环节。 (4) 体现职业要求。教学实施更要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重实训”的特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做”一体化, 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 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 如诚实信用、廉洁奉公、保守秘密、认真严谨、责任意识、敬业勤业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 强化师资队伍

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训指导教师要懂理论, 更要会实践, 要会动口, 更要会动手, 不但是教师还应当是会计师。 (1) 加强校内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制度, 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如脱岗与在岗培训相结合, 国内培训、跨区域合作培训与出国进修相结合。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学时数, 每隔几年应有一段时间到会计服务一线担任实际的职务进行实践锻炼, 真正从事实际财务管理、会计服务等活动, 感受工作过程的情境, 获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了使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上始终处于紧跟时代步伐的最佳状态, 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各类职称资格证认定或各种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 提高其职业岗位能力。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 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 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 (2) 从行业企业引进部分会计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开辟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高职院校的绿色通道, 让行业企业的会计专家到高职院校去传授会计工作过程知识和企业的理财文化。行业企业会计专家的优点是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不足之处是缺乏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可通过教育理论、教学管理培训以及安排适当的教研活动, 帮助其逐渐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从而建立起一支合格的兼职教师队伍。 (3) 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新型教学方式下,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教师在整个教学行动过程中, 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 要勤于提供咨询、帮助, 而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场上的裁判。一个好的教师, 还应该是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 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高职院校应采取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帮助教师树立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 积极调整传统的“权威者”、“训导者”的心态.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迁移, 并指导学生从传统的依附性心理中解放出来, 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中跨越出来, 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 掌握“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夏惠:《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体系构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浅谈法学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篇8

一、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规定可知, 法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法庭、疑案辩论、实习等。2007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又强调:“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据此, 一般说来, 各高等学校一般以法律调研、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实践教学。近些年来, 随着法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法学实践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但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大学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 法学实践教学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难题和矛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繁重, 挤占了实践性教学时间。

这一特征在各个高校中体现的都非常明显。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 根据其培养方案的规定, 法学专业学生毕业总学时为140个学分, 其中必修课占91个学分, 约占65%, 选修课39个学分, 约占28%。而实习仅仅占到了2个学分, 占总学时的1.4%。从中可见实践性教学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微弱地位。

(二) 法学实践教学往往难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学生到司法机关实习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无法接触到提高法学理论应用能力的案件。而大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只是做一些书记员或者勤杂工作, 显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再如, 尽管各高校几乎都设立了模拟法庭, 也试图通过它锻炼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但是, 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 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当前血多学校的模拟法律听更多的带有表演性质:不仅法官、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角度事先已经定位, 而且各方将在法庭上作出的言论与动作、情感表达都是事先反复演练的。”

(三) 法学实践教学的教材与教师队伍建设严重落后。

从理论上讲, 法学教育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必须兼顾的一门学科,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现有的法学教材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微乎其微。另外,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法学教师多毕业于各大著名法学院校, 理论性知识功底较为深厚, 但对法学的实践时间相对较少, 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法学实践理论。简言之, 实施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学术和实践经验, 但同时兼备上述能力的教师寥寥无几。

二、国外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模式简介

(一) 案例教学模式

美国的案例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它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阅读相关案例, 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不断寻找规律, 由此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与依据。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培养学生查询先例的能力以及法律思维的能力, 而且也逐渐积淀了社会所需的法律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其美国法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美国律师界输送人才, 案例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二) 实务培训模式

以德国为例进行阐述。在德国, 法律教育分为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阶段。在4-5年的时间里, 学生将集中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功底与法律思维能力。第二阶段是实务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为2-3年, 主要在各个专门的法律实务部门实习。根据德国的基本经验, 每个学生可以再5-6个不同的部门实习, 这些部门涵盖民事审判部门、刑事审判部门、检察机关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并且, 在每一个部门的实习时间至少要3个月,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熟悉法律实践的诸多环节与领域, 是的学生具备成为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三、对完善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如上所述,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性教育, 对此, 人们并没有异议。因此, 对于一名法科学生来讲, 借助完善、科学的本科实践性教学体系, 掌握基本的司法操作、了解司法过程的运作是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反思我国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弊病的同时, 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法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法科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一) 转变观念, 坚决改正“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观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重视法学理论的仔细钻研, 而忽视或轻视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法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 甚至一度非常盛行。这一错误观念是没有发现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巨大价值。其实, 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价值, 概括地说, 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二是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促使法科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就前者来说, 它可以培养学生参与法律操作、解决实际案例以及实际纠纷的能力。法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法学逻辑思维的课堂训练固然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 但是法学教育并不会就此止步。它还包括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那就是必须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不断进行结合, 通过大量的实践与试错, 达致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对后者而言, 其功能重在培养法律人的基本道德素养。在法学理论教育过程中, 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法科学生维护公平、正义的浩然正气, 但是毕竟没有与社会实践进行对接。我们知道, 法律职业道德既不能靠直接灌输而获得, 也不能靠说教而形成。相反, 只有在现实实践中, 思想观念才能深刻地扎根于头脑意识中。

(二) 加大对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投资力度。

转变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没有观念的转变, 所做的一切都是“南辕北辙”。当然, 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可以说现如今法学实践性教学之所以发展不畅,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力度不足, 这种投资既包括人力也包括财力方面。加大对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投资力度, 一方面要加大人力的投入,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重视培养理论与实践俱佳的“双师型”人才。当然, 这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激发教师从事实践性教学的热情与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购置一些设备以及资料文件也是使实践性教学走向形象化、生动化的重要举措。例如, 强化教学实践基础建设、模拟法庭建设以及其他诸如知识产权实验室之类的建设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学校与司法部门的深度合作。

司法部门是法律实践的主要基础, 要实现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达到良好的成效, 强化与司法部门的深度合作必不可少。在合作过程中, 要破解可能阻碍深度的各种因素, 有效地促进合作目标的实现。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鼓励高校法学院与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等单位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在提升司法部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也积极地实现法学实践教学的目标。只有达到一种“双赢”的平衡状态, 所谓的深度合作才具有可能性。正如有学者说的一样:“要真正实现法学院的教学从理论性教学向实践性教学转变, 应该要求法学院与当地的律师协会、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各个法律实践部门共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法学院提供图书馆、理论及技能培训, 而法律实践部门提供实践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 法学院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能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而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难题也可以带回法学院进一步研究。”

投资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9

1投资学专业的学科门类划分[1]

宏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归属经济学学科门类。相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

微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应指以政府、企业、个人、非盈利组织等主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分析、评价、规划、决策、资金筹措、资金投入、项目监控与项目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行为,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属管理学学科门类。 相近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 显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创办的投资学专业,应以微观意义的投资经济活动管理为主。

2投资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认知性实验,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目前, 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 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技能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学校对投资学专业的学生都设置了实验课, 但在课程设计体系上都是开设单一的课程,很少开设综合性的实验,也没有开设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

2.2 重教师的学历培养,轻实践能力提升

现在,高校注重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教师学历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往往反映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上。

2.3 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投资学专业是具有融实务投资、 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该专业更强调实务操作能力和投融资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行的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少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统一,常常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这体现不出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教学围绕市场需求出发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完善投资学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3.1 建立多层次实验室

构建基础经济、综合投资和金融企业实践多层次实验室。 投资学专业利用实验软件,开设证券投资分析、外汇模拟交易、商业银行经营等实验课程,通过对软件系统的讲解、观摩及模拟使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熟练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相关指标和方法处理和分析问题,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一方面“送出去”,将相关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培训、参观甚至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 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请进来”,利用政、校、行和企共建合作平台,聘请企业的经理、主管等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 授课, 聘请资深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讲授一些课程,这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3.3 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倡导学思结合, 在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广泛采取启发法、 演示法、实习法和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学校引进的WIND、色诺芬及知网等工具,及时了解国内外业内动态、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教学增效。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全球性、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对于金融投资人才需求日渐增多。文章对现行的投资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做了简单分析,以对本科教育中投资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探索。

关键词: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卫东.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需要明晰的四个基本问题[J].太原大学学报,2015(6).

[2]李卫.刍议创业投资型企业的特征趋势及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08(6).

改革实践性教学 篇10

1 改革背景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作物专业、园艺专业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提高实训效果,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受传统学科体系惯性的影响, 与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适应, 必须进行改革。围绕“农时、农事、农田”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符合种植类专业的特点, 有利于教学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使课堂和田间融为一体, 适应“学做一体、学做交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1 完善平台体系

(1)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是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 按“功能集成、资源共享、理实一体”的原则对实验室进行调整、整合和改造;二是对校内实训基地按功能板块重新布局调整, 提档升级, 增加实训工位。 (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对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动态调整, 着力增加实力雄厚、管理理念先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二是对合作企业按实训岗位进行分类定位、分类建设。三是选择典型企业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共建, 建成集学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2.2 改革内容体系

2.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探索和改革, 逐步形成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做一体, 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园艺技术专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 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学中做, 做中学, 边学边做, 学做交替进行;教学进程围绕农时 (季节) 安排, 教学内容围绕农事设计, 教学场地围绕农田布置。基于作物生育进程, 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两年四季 (两个生产循环) 的生产实践, 循序渐进地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该模式打破了学期的概念, 围绕农事活动安排教学计划, 构建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学中做, 做中学, 学做交替, 学习与实践融于一体。以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 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2.2.2 改革课程内容

在“学做一体, 三转式”、“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 重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基础理论课。如将原有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整合为“农业基础化学”;将“农业气象”、“土壤肥料”、“农业生态”整合为“植物生长环境”等。通过课程的整合, 压缩纯理论的内容, 删除交叉重复的内容, 压缩出来的时间增加到实践教学中。作物专业和园艺专业教学时数的理/实比分别达到42/58、46/54。 (2) 专业核心课程按农时季节安排。作物专业把传统的“作物栽培”课程按生产季节调整为:“大春作物生产技术”、“小春作物生产技术”;“作物良种繁育”调整为“小春作物种子生产”、“大春作物种子生产”。园艺专业把原有的“果树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设施园艺”、“观光园艺”等核心课程按植物生产过程进行项目化课程建设, 授课进程与生产季节同步, 便于学做结合、学做交替、理实一体化教学, 避免“黑板上种庄稼”。 (3) 增设生产实践课。从二年级 (第三学期) 开始, 以班为单位分配1~2亩生产用地, 完成一年两季 (大春作物、小春作物) 的生产任务。每班安排一名指导教师, 记60学时, 4个学分。各班以小组 (10人左右) 为生产单位, 从制定生产计划、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安排, 自主运作。指导教师提供技术指导。通过两个完整的生产经营周期, 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 全程参与生产过程, 得到综合、全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亲农、事农、兴农的职业精神;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了解生产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生产实训实行弹性学期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 生产实训实行弹性学期制, “农忙在田间、农闲回教室”。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技术等是作物专业的核心技能之一。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正值暑期, 按传统的学期制, 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为此, 从2010年开始,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突破传统学期制, 在大二暑期进行水稻、玉米制种集中实训, 大三适当延迟开学时间。 (5) 强化毕业顶岗实习。从第5学期末开始安排18周毕业顶岗实习, 实习单位由分院统一安排, 避免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甚至“放敞马”。实习期间实行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双指导制”, 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全程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工作, 督促、检查实习进程, 考核实习成绩。 (6) 多途径加强学生实践锻炼。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学生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协会、学生创业小组、技能竞赛等形式, 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多途径实践锻炼的需求。

2.3 改善保障体系

2.3.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专业教师全程参与生产实践课的指导。从2009年开始在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等四个专业都增设了“生产实践课”, 安排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一年的指导。由于田间情况的复杂性、技术的综合性、问题的不确定性, 这对教师尤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是一个有效的锻炼途径。 (2) 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管理。从2009年开始, 把校内实训基地的试验地、温室、大棚、苗圃、果园、盆景园等以项目的形式分配给专业教师,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全权负责管理, 实行绩效考核, 给予教师相应的报酬。通过这项改革, 一是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生产一线的情况和问题, 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提高了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 使实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给学生提供了全程参与生产实践的条件。 (3)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一是厘清思路, 提高认识, 营造重视科研, 重视技术服务的氛围。“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基本功能, (3)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教师水平的重要体现。科研和技术服务是提高教师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二是在政策、制度上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和科技推广服务, 除大力争取纵横向科研课题外, 学校还专门设立院立科研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应用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教育教学研究;对立项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对参加科研社会服务的教师减少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对科研社会服务成绩突出的教师, 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给予充分认定。

2.3.2 改革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轻田间的思想, 形成人人重视实践、人人支持实践的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参加科研社会服务;改革授课方式, 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二是改革过去单一的酬金分配机制 (教师只有授课才有课酬补贴) , 对教师承担实训基地管理, 指导学生科技活动、创业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工作给予相应工作量认定和报酬。三是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提高实训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2.4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两个方面。

2.4.1 改革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去对教师的考核评价, 主要是看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学时, 或者说“教书”效果, 致使教师大多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轻田间, 重课内、轻课外。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逐步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除考核教师课堂教学外, 对指导实践教学, 指导学生科技项目、创业实践, 参加科研、社会服务, 管理实训基地等“课外”工作一并纳入考核范围。

2.4.2 改革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核目标综合化。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 侧重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如“生产实践课”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 (占20%) 、生产计划书 (占5%) 、田间管理 (占50%) 、效益分析 (占5%) 和总结报告 (占20%) 五个部分。除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外, 侧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考核主体多元化。改革过去以授课教师为唯一考核主体的方式, 根据课程内容考核主体可以有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自己等。如:企业实践、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 考核主体为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 并且以实习单位意见为主;“生产实践课”考核主体由指导教师、学生小组长、小组成员和学生自己组成, 四者所占的分值比重为40:30:20:10。 (3) 考核形式多样化。实践性课程的考核除必要时采用笔试外, 主要采用技能操作和成果性考核, 如:实际技能操作、模拟操作、调研报告、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演讲答辩等形式。 (4) 考核时间全程化。改革过去以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模式, 以形成性评价为理念, 注重过程考核, 增加平时考核的分值比重。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树立刻苦用功、诚实学习的风气, 也有利于杜绝死记硬背得高分, 甚至投机取巧、考试作弊的现象。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初步效果

3.1 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近年来, 我校种植类专业毕业生双证达标率达100%, 平均获得1.5个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种植类专业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 (作物、园艺专业平均) , 分别高于全国 (89.6%) 、全省 (91.0%) 和本校平均水平 (94.4%) , (4) (5) 就业情况良好, 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种植类专业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上, 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项40余项。如:2009届作物专业付建旭荣获四川省“创业大赛”二等奖, 并获得5万元创业扶持金;作物专业唐清华、李婷分别获得“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

3.2 教师队伍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种植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从70% (2008年) , 提高到90% (2013年) 以上。教授、副教授的人数分别从0人、5人 (2008年) , 提高到3人、17人 (2013年)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从3人 (2008年) , 提高到6人 (2013年) 。目前, 种植类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3人, 其中:教授3人, 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 省级教学名师1人, 副教授17人, 讲师2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6人、21人。

近年来, 种植类专业教师主持 (参与) 973项目、部 (省) 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0余项,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3.3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服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1年园艺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和成都市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建设专业和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为作物专业“学做一体、三转式”和园艺技术专业“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深化提供了实践依据。

注释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67-68.

2陈杏禹.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9) :83-86.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Z].2012.

上一篇:病毒性结膜炎下一篇:Ⅲ类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