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常识缺失

2024-07-18

就业常识缺失(精选五篇)

就业常识缺失 篇1

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价值缺失

价值是一个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哲学范畴, 一个特定事物的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来, 价值来源于客体, 取决于主体, 产生于实践。职业教育的价值总是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相联系, 总是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社会和个体相联系。作为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 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培训, 使其能从事和胜任特定职业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 并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以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的用人及人力资本价值积累的需求,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这是职业教育价值的内涵所在。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则可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认识误区和负面影响, 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职业教育价值的缺失。这种认识误区和价值缺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 就业导向强调了职业教育社会价值中的经济价值, 从而导致个体价值中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缺失。就业导向的基本逻辑是: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是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 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这一逻辑的基本前提是只是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 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是无可厚非的, 但必须警惕一个倾向, 即在这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下,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在教育的视野中。过度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忽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使得以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性教育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 职业教育的逐利性、机械性和效用性, 使得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不可避免地把属于人的精神和意义层面的缄默存在排斥在教育之外。也就是说, 如果职业教育抽掉了职业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变成一种“职业培训”, 这就扭曲了职业教育的真义。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 而且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因此, 职业教育不能把就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二, 就业导向注重了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价值的缺失。我们不否认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以胜任就业岗位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职业岗位的所需能力、知识、态度要求作为构建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依据, 并把职业能力看成静态的, 将“技能”的获得等值于获得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岗位需要什么, 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 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岗位不需要的, 教师就不教, 学生就不学;甚至在就业导向的要求下, 少数职业院校片面强调上岗能力, 以达到所谓的与企业的“零距离”目标, 职业教育也就容易被矮化为一般的就业培训。这种现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也出现过, 杜威批评说这是“工艺教育”, 它使学校忽略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职业。针对现行职业教育的这一弊病, 杜威以葛雷学校为例指出:“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前, 他都有机会学习较多种类职业中的任何一种职业的专门过程。……使得他从事的无论什么工作都真正成为一门职业, 一门终身的职业, 而不仅仅是一种只是为了工资才去做的日常工作。”殊不知, 这种狭隘的能力观, 已经制约了教育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绝不是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 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

第三, 就业导向关注了既定的职业岗位及其人才需求, 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这一基础价值的缺失。在就业导向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许多职业院校明确提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进行设置和调整专业, 有的院校甚至明确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提法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很合理, 但仔细研究却发现, 这是违背教育规律, 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一方面, 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信号只是一种外在表现, 而且是瞬息万变的, 今年需要的人才, 明年就可能已经饱和, 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周期的。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看, 也需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 否则专业建设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如果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设置专业, 职业教育只能永远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 永远跟着劳动力市场走, 始终处于应付状态。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才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 产业结构的布局决定着专业设置的科类结构, 而技术结构的构成决定着专业设置的层次结构。因此, 仅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来调整专业是不科学的, 必须对引起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 保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也有违学生的生存发展权利。因为这种职业教育是以现在的工业为标准的, 它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 使学生屈服于现今经济制度的要求和标准。然而, 随着社会职业不断变化, 会使得受到狭义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训练好了, 但他们掌握的技能却早已不适用了, 并且很难实现职业间的转换。这也许正是少数高职院校就业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难言之隐。

弥补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的路径思考

职业教育价值外延主要表现在本体性内在价值和工具性外在价值。职业教育本体性内在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个体的价值, 从职业教育产生之日起, 就存在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谋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可以清楚地发现, 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择业、学业、精业、转业、创业等需求, 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贯穿职业教育始终, 是职业教育作为价值客体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价值所在。当前, 职业教育的本体性内在价值, 集中表现在就业、再就业和创业的价值上。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外在价值是价值主体对社会的价值, 表现为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总是呈现为出于技术目的、振兴工商业目的和强国战略的需要而提出的对人才的需要。也就是说, 职业教育工具性外在的价值主要在于满足人力资本的投向分流、生成、调解、储存和提升等需求。

为此, 要弥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价值缺失, 其逻辑思路可以是完善职业教育价值外延的两个方面。一方面, 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个人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成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点。坚持以就业为价值基础, 以创业为价值超越, 关注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民愿望的应然价值选择, 也是职业教育本体性内在价值之所在。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运用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分流、生成、调解、储存、提升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不但可以使我国从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同时, 职业教育还会对解决人口负担、社会安定、政治稳定有着不可估量和替代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 作为职业教育价值体系的本体性内在价值和工具性外在价值应当是有机统一的, 也就是说, 职业教育在追求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 必须要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业教育是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价值超越

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进行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 是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 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广义的创业教育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 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我们理解和倡导的创业教育, 首先, 是一种教育理念, 即对创业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 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教育, 培育具有开拓个性的人才。人类职业教育实践的历史进程表明, 职业教育从只强调“就业教育”扩展到关注“创业教育”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历程”, 也是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的一种补偿和超越。诠释这个“历程”和“超越”, 就是对职业教育活动中确立创业教育导向“何以需要”和“有何价值”的追问。

众所周知,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 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提高人的主体性,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 也是人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经阶段。基于此, 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都重要。”因此, 培养、发展教育主体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所以, 旨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具有创造力的职业人才的创业教育, 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终极目的的必然要求。

诠释创业教育的价值, 它不但是对“就业教育”价值的一种辩证性超越, 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市场经济所催生的, 促使人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一种内在要求。第一, 从个体价值来说, 一方面, 创业教育有利于引领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创业教育的实施, 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 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也是人生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认识到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 必须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能够积累创业知识和经历创业体验, 而且能教会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商业意识、产业意识和个人内在需要,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二, 从社会价值来说, 创业是繁荣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是创业的原始力量, 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通过创业教育, 催生更多的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 以创业来扩大就业, 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第三, 就职业教育本身来说, 创业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促使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自立自强品质的养成和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它也可以促使职业教育本身沿着“依托产业办学、校企合作育人”的方向, 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仿真或全真的实训基地, 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由此可见, 创业教育既是一种生存教育, 也是一种发展教育;既是一种创新教育, 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更是一种终身教育。其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的功能和意义都契合了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和发展规律, 是对以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的补偿和超越。

参考文献

[1]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反思[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2]刘夏亮.7:14的尴尬——职业院校学生成才还需要什么[J].成才与就业, 2007, (4) .

[3] (美)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27-245.

[4]明立军, 等.职业教育价值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1) .

就业常识 篇2

一、毕业生就业流程

二、就业协议书使用注意事项

三、人事代理简介

四、毕业生就业过程常见问题问答

一:步骤1.a.毕业生做好毕业前各项准备,接受就业指导、就业教育 b.在学院领取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个编号)、推荐表等求职材料。就业协议书和推荐表由学院组织填写、鉴定并加盖公章。

c.准备自荐材料,多渠道收集、整理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步骤2.a.就业市场双向选择:(1).灵活就业,签灵活就业合同;(2).落实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3)未就业,需要人事代理或申请回生源地择业。b.学院审核,报就业中心审核;就业中心编制就业方案报河南省教育厅审核。若通过,河南省教育厅打印就业报到证(灵活就业不打印就业报到证)。c.毕业生办离校手续,到学院领取就业报到证、办理组织关系,户籍迁转等,最后持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步骤3.在步骤二中,签订就业协议书之后,签约方有一方毁约: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解约函和个人申请,就业中心审核后,补发新的就业协议;

步骤4.a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毕业生择业期内要求改派或被用人单位退回。b 提供用人单位解约函、原报到证和个人申请,就业中心补发新的协议。二.1.就业协议书的性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是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的,专门用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书面文件。协议书具有证明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作用,同时也用于办理就业报到手续。2.协议书的有效性:协议书的适用范围是取得毕业资格的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成教等其他类别的毕业生不在适用之列。协议书有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统一发放,每位毕业生只能拥有一套协议书(一式三份)。不得转让他人使用,不得更改内容,不得重复领取。协议书是证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协议关系的唯一有效材料,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未经许可不得改变。协议书在国家规定的两年择业期内有效,逾期作废。

3.协议书的更换和补发: 未签订的协议书出现污损、书写错误等情况,三联齐全的可以向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提出更换申请,待批准后予以更换。

已签订的协议书,出现污损、书写错误等情况,在征得用人单位的书面同意,在不改协议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向就业服务中心提出更换申请,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审核属实,并将协议内容记录后可以予以更换。

除此外,三联全部丢失的协议书原则上不予补发。三联中有部分丢失,须由毕业生提出书面申请,由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审核同意后可以补发。4.违约: 用人单位在协议书盖章或用人单位代表签字后协议即可生效,原则上即不予更改。如毕业生确有特殊原因需改签其它单位,且用人单位解除协议的书面意见,经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批准后可以解除原协议并发放新的协议书。再交10元钱成本费

无用人单位同意解除协议书面意见的,不予更换新的 协议书。

5.其他:(1).毕业生若报考研究生,在签订协议时应向用人单位说明。在协议书中就考研问题有特别约定的,按约定办理;在协议书中就考研问题无特别约定的,若毕业生考取研究生,需尽快通知用人单位并需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后,解除原签订协议。(2).毕业生若考取研究生,在两年择业期内,因为种种原因退学需要以本科生身份就业的,应携带退学证明材料向我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经就业中心核实后,补发就业协议书并办理相应就业手续。三.1.什么是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本人委托各级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其人事关系实行社会化管理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人事代理可以高效、公正、负责地为各类毕业生解决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人事方面的有关问题,并提供以档案管理为基础的社会化人事管理与服务。2.哪些毕业生需要办理人事代理?

(1).凡通过双向选择,择业期内已同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没有直接档案接收权的单位)和实行聘用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或在以上单位工作但尚未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

(2).择业期内暂未落实就业单位、准备复习考研、自费出国留学、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等各类毕业生。

3.人事代理毕业生党组织关系怎么办?

人事代理是毕业生中的中共党员,其组织关系可以转到其所在单位或社区,也可以随档案转到人才交流中心,并编入所属党支部参加党员活动。毕业生在校期间入党后未转正的,可以在转正期满前一个月向所在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4.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的基本程序和原则?

(1).已签订就业协议,但协议单位无法接收档案和户口关系需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的,可由用人单位或者毕业生个人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办理。

(2).择业期内暂无落实就业单位,准备复习考研、自费出国留学,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等各类毕业生,可自行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3).办完人事代理后,将有关手续交到我校就业中心,就业中心据此办理报到证,档案、组织关系等随转。

(4).选择办理人事代理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原则是:就近原则,哪里方便在哪里办理,一般是各地市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和代理费用差别不大。我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中心会邀请河南省各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到学校现场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常驻我校办公。

四.1.考取研究生或专升本的毕业生应办理哪些手续?

考取研究生或专科升为本科的毕业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应及时将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送交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并上交本人的协议书,档案才能转至录取院校;如需办理户籍迁移手续,应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办理。2.考取选调生、公务员的毕业生应办理哪些手续?

考取选调生、公务员的毕业生,在接到录用通知书后,应及时将录用通知书复印件送交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持毕业生录用通知书到省教育厅办理有关手续,档案随转;如需办理户籍迁移手续,应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户籍部门办理。3.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有什么区别?

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签订的书面协议,分处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具体表现在:

(1).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协商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派遣毕业生的依据;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从事何种工种劳动的依据

(2).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统一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计划进行派遣,而不涉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道后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更为具体,劳动权利义务更为明确。(3).一般来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在后。4.“报到证”是什么?

“报到证”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教育部印制,河南省教育厅签发,列入国家就业方案的毕业生所持有的报到证件。本、专科生“报到证”为内容相同的蓝白两联,研究生“报到证”为内容相同的红白两联,蓝(或红)联交毕业生本人报到使用,白联由学校装入毕业生档案。5.、“报到证”作用有哪些?

a.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 b.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方案的学生; c.凭报到证及其它相关材料办理人事档案、户口迁移手续; d.具有毕业资格;

e.人才服务机构存档的证明;f.工作以后,如果发生工作变化,新单位接收的重要依据。6.、“报到证”遗失怎么办?

(1)、两年择业期内,毕业生或接收单位不慎将“报到证”遗失的,经由毕业生本人写补办申请(接收单位遗失还需要单位出具证明材料),就业中心核实后,可为其补办“报到证”,但在“报到证”备注栏内注明“原证丢失,重新补办”字样。(2)、过了两年择业期,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原“报到证”遗失需要补办的,经由毕业生本人写补办申请(接收单位遗失还需要单位出具证明材料),就业中心核实后,可为其补办“报到证明书”,效用等同于“报到证”。7.我校毕业生档案如何管理、寄发?

(1)、档案管理部门。我校毕业生的档案归各个学院自行管理。

(2)、档案转递方式。按照有关规定,高校毕业生档案一般以机密机要通信方式转递到派遣单位,机要通信是较普通更为保密、安全、准确的档案转递渠道。我校毕业生档案的寄发单位一般是焦作市邮政局机要科。

(3)、档案的转递范围。机要转递只能是到达省、市、地区一级,凡派遣单位不属于机要转递范围的中小公司、企业以及县区以下单位,我们一般将其转递至地市、县一级人事局,即“报到证”的抬头显示单位。凡机要无法投递的单位,可由就业单位人事部门出具介绍信来人取走毕业生档案。

(4)、档案转递的时间及查询。我校学生集中转档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完成。档案寄出两周后,毕业生可到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当地人事局查询,确认档案是否已经到达。档案查询时间为档案寄出后的一年内,超出查询时间,邮政机要科将不再提供查询服务,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就业常识缺失 篇3

一、对少数民族就业权的保护的必要性

当前, 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 仍有一些有碍少数民族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情形存在。这种现象无疑违反了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和民族政策, 极容易对我国民族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 关乎于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国际社会形象, 要求我们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二、《就业促进法》对少数民族就业权的保护

《就业促进法》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平等就业权进行保护:首先、该法第3条规定,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第25条、26条、28条、62条中则规定了, 各级人民政府、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且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如若权利受到侵害, 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条款充分表明《就业促进法》的反对就业歧视原则, 亦彰显了它对于就业权的平等保护精神。其次, 该法第21条规定:“国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鼓励区域协作, 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就业的均衡增长。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扩大就业。”此点意在使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 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与公平的就业环境。再次, 该法第3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以期提升各民族之间知识水平, 增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最后, 该法第44条、45条、47条中规定, 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 鼓励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 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此法条则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就业促进法》对少数民族就业权保护的不足及完善

(一) 现有的少数民族就业促进的法律条款过于概括, 急需政府出台促进少数民族就业的具体实施办法。我国在就业法律保障方面, 主要就是以《就业促进法》为基础, 配合部分法律法规。例如《就业促进法》第28条规定: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 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时, 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等。这些过于原则的规定, 极易导致可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具体办法措施, 对就业工作予以更好地指导。

(二) 缺乏反就业歧视的实施机构, 要求设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虽然在少数民族平等就业权上, 有明令禁止就业歧视, 但并没有具体的落实机构, 因此, 在中央、地方建立建立有关的行政机构, 并采取上下级垂直管理, 以此使反就业歧视工作切实得到实施。

(三) 就业服务设施不健全, 需完善少数民族公共就业服务。

现有的我国实行的相关制度有:职业能力开发制度, 政府鼓励、指导企业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仍旧缺乏对应的具体措施。国外对此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如瑞典规定不接受培训者不能就业, 也不能享受失业救济, 并推行免费培训。发给培训者生活补助等政策。[1]如美国联邦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就业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但向由州政府负责的培训计划提供大部分资金。[2]德国的职业培训可分为职前、再就业和在职培训三大类, 接受培训者可获得生活、培训费用补贴。[3]通过以上经验, 我国的各级政府则应在资金和制度两方面都给予培训以支持鼓励, 使就业者的文化素质能够得以提高。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一般都聚集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山区, 其对于就业政策及就业讯息的了解十分有限, 因此, 政府部门也应在公共就业服务设施上对其予以完善。比如, 实行“一站式”服务。将各种职能整合在同一场所中, 方便就业人员得到服务。“一站式"服务最大的优势是使求职者可以在同一地点解决问题, 避免多跑腿、少办事的情况出现, [4]以上这些都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公共就业服务, 通过具体措施的落实来切实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能力。

(四) 缺乏有效的少数民族就业权监督机制, 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在对少数民族就业劳动权进行保障的时候, 应充分调动其他义务主体, 如用人单位 (雇主) 、相关社会组织、劳动服务主体。同时, 也应对这些义务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管, 使少数民族劳动就业权的保护得以实现。

笔者认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 关于少数民族就业权利的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 中国少数民族就业权必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得到充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彦, 陈小强.劳动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丁建定, 柯卉兵.发达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及其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3]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探讨 篇4

一、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

1、制造虚假简历, 私自篡改学习成绩, 向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材料

大学生在就业当中需要向用人单位提供自荐材料, 这也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为了能在求职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毕业生制造虚假简历, 如在任职一览中填写“班长”、“某某主席”等, 往往一个班会出现多各班长, 学生会会出现多个主席;私自篡改学习成绩, 如把分数低的改成分数高的, 不及格的改为及格等等;更有甚者, 根据用人单位的情况修改自己的就业推荐表, 编造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各种获奖证书, 向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材料。

2、求职面试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

面试是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面临巨大压力, 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本来面试过程中毕业生需要向用人单位展现其文化修养、个人素质等方面, 而往往在面试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如不懂问题装懂, 甚至夸夸其谈;不能如实汇报自己学校表现, 隐瞒不良表现;迟到、缺席, 任意接听电话, 私自离场等现象, 使大学生的诚信大打折扣。

3、单方毁约、违约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毕业生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 而往往就业中又不能如所愿, 因此毕业后私自毁约、违约现象严重;另外一部分毕业生, 先是选择一门槛低的单位就业, 如果找到更好的用人单位单方撕毁协议, 给用人单位造成巨大的被动。

4、毕业生离校后拖欠助学贷款, 甚至拒还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1999年由国家扶持开展的一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的措施, 即不需担保人, 全凭个人信用, 由国家制定的商业银行向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 提供用于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贷款, 在校期间由国家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它是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中一项积极的政策, 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国家助学贷款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同等享受大学生活的机会, 但是部分贷款大学生在毕业后私自拖欠助学贷款, 不能按照约定及时还贷款;甚至有部分人改变自己的联系方式、就业单位等信息, 拒绝偿还助学贷款。据山东某高校统计, 近4 5%的大学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还款违约的情况。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中诚信缺失的原因探析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 我国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 信用制度不够完善, 人们信用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刺激下, 政治领域内官员腐败, 贪污受贿, 官场上的买卖交易;经济领域内强买强卖, 金融诈骗, 豆腐渣工程;文化领域内抄袭剽窃, 篡改别人成果等等诚信缺失现象处处可见。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负面影响, 使不少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也就不足为怪。

2、学校诚信教育滞后、管理监督不到位

当前的高校教育中, 学生诚信教育明显滞后, 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培养, 而忽视德育等方面的教育, 尤其是诚信教育。学生就业时, 学校注重的是就业率, 也就是单纯的就业指导, 如就业材料的填写, 就业政策的落实, 而不会加大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另外学校单纯追求就业率也给就业诚信缺失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学校对毕业生弄虚作假, 任意修改协议书、推荐表等监督不够, 审核不认真, 从而加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3、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环节中存在不公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的不公正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过分看重学历、证书、家庭背景等等, 不能公正对待就业学生;另外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身就存在很多欺骗行为, 许诺过高待遇, 而毕业生到岗后享受不到此待遇, 必会出现毁约、违约现象。

4、大学生个人诚信意识淡薄

求职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压力过大, 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淡薄, 导致在就业中出现诚信缺失现象。社会诚信的不断消退, 学校、家庭诚信教育的薄弱, 就业指导中诚信教育的忽视, 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诚信意识, 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任意违约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5、家庭教育的因素

大多数家庭教育中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只要成绩好就代表一切,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外一些家长自身存在的诚信缺失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中诚信缺失的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诚信意识。大学生就业诚信现象是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诚信的反映, 根本解决办法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氛围, 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诚信制度。要在全社会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加强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宣传和教育活动;同时加紧由立法机关制定诚信法则, 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诚信义务及权利, 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加大人们的失信成本。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2、加大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提高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两课”中提高诚信教育比重, 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的大学教育全过程, 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两课”教学,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同时就业观的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诚信教育, 加强诚信的宣传, 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完善诚信评估机制

在诚信教育中, 试图探索建立适合本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体系, 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公示制度、诚信考核机制, 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实践活动, 多方位促进诚信意识的形成。通过诚信档案, 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记录信息库, 建立诚信考评制度, 定期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进行考核, 对学生作出公正评价,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信用审核依据。同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 这是高校主动接受社会综合评价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此外, 加强毕业生跟踪机制, 采取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 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 及时掌握学生工作后的诚信状况, 发挥学校继续教育功能。

4、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给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机会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给毕业生同等的就业机会。一是用人单位应根据企业岗位用人实际情况选拔合适人才;二是不要过高要求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都是在工作中形成的;三是要坚持任人唯贤、正确的用人观;四是坚持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合理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1]谭桂明.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8 (2) .

[2]曹桂彬.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 (3) .

[3]孙晓丽.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思考[J].就业指导.

就业常识缺失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建设,用人体制

1 引言

自大学扩招以来, 大学生难就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且有可能越来越难。在就业过程中“就业鸿沟”问题尤为突出, 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大学生能力素质之间的不协调, 深究其原因是大学生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在知识、方法、就业观念、专业技能等方面接受培养和训练, 对社会没有合理现实的认识。所以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大学生就业力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表现力, 是毕业生把握并争取就业机会, 获得赏识的实际能力和竞争力。它包含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 以及职业素养、相关实践经验、心理承受力、交流沟通技巧、应变能力、抗挫能力、敬业精神、合作能力、责任感、意志力等。提高就业力不仅是要求学生专注专业知识, 更要全方位地提升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以增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高校要加强人才培育的改革与创新, 从各个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等。提升就业力的关键所在不是专业知识, 而在于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去适应社会, 如何能得到欣赏, 如何更好地展现自我。

2 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原因

2.1 大学生自身原因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大学生就业力缺失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首先, 缺乏自我认识。当前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他们没有合理全面地认识自己, 严重缺乏对自身情况和当下就业环境的客观理性分析。在就业方面, 通常薪酬和地域左右着他们的择业, 使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打折扣的正是这样的就业期望和当前环境下的就业目标,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无业可就。同时, 就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都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专业技能, 而大学生的主要优势也在于此。

其次, 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远远不够。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能通过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来完善自我。以至于自己在思想品质、知识、技术、人文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最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由于自身资本欠缺而惨遭淘汰。同时, 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 自幼父母百般疼爱, 加之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老师、学校的长期庇佑,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心理承受能力弱, 信念不坚定, 缺乏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认识, 社会责任感缺失, 意志薄弱, 情感淡漠, 价值观模糊等, 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不成熟所导致的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最后, 现代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随着社会经济同步飞速发展的还有就业竞争, 这也唤醒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意识, 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也不乏对于专业和职业模糊不清的大学生, 对所学的专业或是由家长包办, 或是一味地从众, 而自己对其则是知之甚少, 学习仅局限于课堂, 没有多少计划和职业诉求, 更不用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由于职业定位不准, 职业价值观模糊, 因而职业选择也就走了不少弯路。

2.2 高校原因

首先, 国内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目标性, 学术性、理论性课程偏多, 技术性、操作性与技能方面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 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实践中缺乏灵活性。高校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上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符, 直接导致就业能力同质性的表现, 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 教材内容同样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高校的教材内容单一, 严重与市场脱节, 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有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未建立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的模式, 只是一味地重视基础性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同时高校缺乏与校外就业能力培养机构的合作, 更不用说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而大学生的就业观落后, 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都与这些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位。一直以来, 中国对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仍处于形式阶段, 无实质性的效用。大学生在就业时, 由于准备不充分, 择业时表现出迷茫和惶恐。同时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当代的大学生们的情绪异常浮躁和焦虑, 在对工作的过度追求和恐慌中迷失了自我对于专业知识的自信和清晰的头脑。

2.3 用人单位的原因

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近几年的持续扩招, 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攀升, 劳动力市场已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换为“供过于求”。这样就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单位中的地位越来越轻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原因: (1) 由于供过于求,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可选择面变广了, 本来本科生就可以胜任的职位同时也面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开放, 这无形中增加了本科生就业的压力。 (2) 由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节, 致使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为“高分低能”。因此, 有些就业单位就采取了一些偏激的做法, 比如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申明拒绝某某大学的毕业生。甚至有些单位存在就业歧视, 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 市场人才又供大于求, 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挑三拣四, 对求职人员提出各种严苛的要求, 就业歧视正是基于这样的现象提出来的。目前的高校教育表现为知识老化, 学用脱节, 难以满足发展迅速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尤其对刚从高校出来的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缺乏信心。用人单位很少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招聘高层次人才, 而更喜欢招收有经验的人才。

3 政策建议

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 那就是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以我们的意志改变, 外部环境短期内也不会有巨大改变。因此就大学生自身来说, 主动改变就业观念至关重要, 要想实现良好就业, 就要调整就业期望值, 若是就业观念不改变, 只能是画地为牢, 徒增烦恼。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要想解决光靠大学生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府的介入, 在宏观调控下, 同时依靠高等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才能奏效。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型的, 各高校应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自身竞争力。单纯的知识型或能力型的毕业生在就业招聘中已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 将知识、信息等内化为自身内在品质, 即素质。要想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要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有机结合,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应依据不同的培养规格与模式提出相应的素质要求。

与此同时, 大学生更应传承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当下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对学历不再是首选, 吃苦耐劳的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很多的大学生对吃苦耐劳持以不屑的态度, 认为是没有必要。而事实上, 意志顽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精神受到推崇, 给大学生和高校教育带来两点启发:一方面说明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 大学生不仅要在科学知识、职业技能方面有所准备, 还应多参与一些磨炼意志的劳动。只有乐于吃苦, 积极地在学习、生活、劳动、体育锻炼中与困难作斗争, 进行自我挑战, 将来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承担重任。另一方面, 如果能调整择业心态, 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愿到基层一线工作, 依旧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不应只把自己看成是所谓的“天之骄子”, 应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观, 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也可相应地开设劳动课,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提升学生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宏.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5) :1-4.

上一篇:遍地开花下一篇:和谐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