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2024-06-17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精选十篇)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1

1.1 ERP系统

2001年, 中国石化开始建设ERP系统, 编制了中国石化ERP系统总体规划。2002年, 在镇海炼化、仪征化纤、江苏石油、天津石油4家企业进行了ERP试点;2003年开始在炼化、销售企业推广, 并在江苏油田进行了油田企业ERP试点;2004年起全面推广;至2008年底, 已有81家上、中、下游企业成功上线运行, 覆盖了油田、炼化、销售、科研等股份公司绝大部分下属企业。

中国石化已经实施了SAP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资金管理、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设备管理、项目管理、销售分销、审计信息系统等模块, 基本建成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ERP系统。

2008年, 新增ERP上线企业8家。总部层面搭建了一体化数据平台, 完成了数据规划, 完成了3家企业企业财务报表试点、14家企业审计信息系统推广、化工销售客户关系管理及纪检检察相关分析等工作。初步建立了ERP应用管理体系, 明确了各级业务部门ERP应用的主体地位, 44家企业ERP应用达标, 实现了上线企业60%达标的目标。

1.2 生产营运指挥系统

分为总部和企业2个层面。在总部层面建立生产营运指挥综合信息平台, 实现总部对企业原油、成品油、化工产品等资源和生产运行以及安全环保情况的动态跟踪。在企业层面, 建立相应的生产指挥系统, 实现总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与企业生产指挥系统的上下贯通。

1.3 供应链管理系统

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原油采购、运输、加工和成品油运输调度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建设了原油选择与配置优化、炼化企业生产计划优化、甬沪宁原油管输配送优化、成品油一次物流和二次物流优化系统。总部供应链一体化优化模型已成为总部季度生产经营计划优化安排和进口原油现货网购品种选择的重要支撑。

1.4 资金集中管理系统

建设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后, 基本形成了统筹运作的资金池, 保障了资金安全, 实现了整体资金效益最大化。

1.5 物质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经实现了与ERP系统的集成, 统一了操作流程, 拓展了采购方式, 使网上数据传递、信息交流、管理互动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 在实时监控企业采购价格和库存信息、提升管控力度、降低采购成本方面效果明显。

1.6 加油卡 (IC) 系统

已建成加油卡联网加油站1.7万余座, 发卡网点5 000多个, 累计发卡约2 800多万张。持卡消费已占零售总量的33%, 建立了加油卡密钥体系和严密的安全认证机制。

1.7 企业层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在油田、炼化、销售企业及科研单位推广实施了ERP系统、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其中, 炼化、销售板块推广实施了加油卡系统等, 各信息系统应用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基于基本业务的差别, 各业务板块还分别实施了各自相应的信息系统, 应用效果显著。

1.8 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中国石化网络系统已覆盖了所有直属油田、炼化、销售、科研和工程建设单位, 总部数据中心建设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建立了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监控管理系统, 保障了信息安全。

2 提高了经济效益

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开展和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带来了可喜的成果。

2.1 ERP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油田企业通过对投资计划的分层维护和预算分配, 限制了计划外工程和随意变更项目内容在系统中的操作, 实现了投资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有效控制。炼化企业利用价格锁定、最低限价等系统控制功能, 加大自销产品的销售价格管理力度, 在ERP系统中实现库存物资到需求计划的跟踪追溯, 为有效控制库存水平提供重要支撑。油品销售企业围绕商品流转及资金、资产管理等关键控制点, 发挥系统在控价、销量、信用及客户管理等方面功能, 加强管理, ERP系统应用成效明显。

2.2 资金集中管理后的直接经济效益

股份公司以ERP系统和银企直联系统为支撑, 实现了资金的统一化管理, 将资金集中到总部综合调剂使用, 降低了公司资金存量,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仅每天上收企业沉淀资金集中还贷一项, 每年就可节约财务费用5亿元以上。目前资金集中系统正在从股份公司延伸到整个集团。

2.3 实施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的经济效益

电子商务在构造物资采购“阳光工程”、节约采购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截至到2008年底, 中国石化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网上采购金额累计达到6 000多亿元, 节约采购资金200多亿元。

2.4 生产执行系统 (MES) 实施后的经济效益

依据生产执行系统 (MES) 提供的及时准确的平衡数据, 及时调整原料及加工方案, 优化装置运行, 降低加工损失率和自用率, 增加商品产量, 提高综合商品率, 创造经济效益。以3家中国石化生产执行系统 (SMES) 试点企业为例, 一共可实现年直接经济效益约4 755万元, 年间接经济效益约3 897万元。

2.5 实施成品油二次物流系统经济效益明显

成品油二次物流系统在19家省市石油公司全部建成投用, 一是有效降低加油站库存, 减少库存资金占压, 节约财务费用支出;库存水平平均下降了20%以上, 二是优化运输路径, 提高车辆营运效率, 使车辆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 运输成本下降约0.10元/t.km。

2.6 先进控制系统 (APC) 投用后的经济效益突出

先进控制系统 (APC) 投用后, 装置的控制水平、平稳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保证了产品质量, 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用该系统后, 通过降低能耗、提高装置处理量等挖潜增效手段, 提高了装置效益。

3 社会价值

3.1 服务成品油供应

中国石化始终把保障油气资源供应当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顾全大局, 努力保证市场供应, 维护经济稳定运行, 通过信息化, 优化了物流配送、挖掘了油品库存, 提高了油品加工负荷, 调整了原油结构, 最终提高了油品回收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场对成品油数量、品种和质量的需求。

3.2 支持安全生产

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生产过程的全面监管, 提高了生产装置的安全系数、降低了事故风险, 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作用。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实现了对原油、成品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调运、库存等环节安全环保情况的动态跟踪, 集中展示企业重要业务信息和生产动态信息, 对单点生产调整或生产异常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关联分析, 进一步提高分析和预警能力, 提高部门配套联动、快速反应、安全保障和业务协作水平。

3.3 促进节能减排

中国石化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管理, 强化治理,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竭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信息系统是石化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手段, 已在生产指挥、计划优化、执行管理、过程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逐步形成了面向“总部—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体系, 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支撑。

4 结语

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继续坚持“六统一”原则、“三结合”理念和“建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工作方针, 加大信息化与公司业务的融合力度, 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有力地支撑和推动公司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今后, 中国石化将着力抓好ERP等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 着力抓好重要信息系统的提升和集成, 积极组织好总部、企业2个层面的信息化工作, 实现“深化两级应用, 完善两个平台, 强化两个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目标。

在总部层面, ERP应用实现突破, 生产营运指挥、全面预算管理等信息系统应用再上新台阶;在企业层面, 进一步统一和规范ERP应用, 企业E R P应用达标率达到80%。

进一步完善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 从集团公司层面对ERP系统进行整体规划, 积极推进资金集中管理、业务公开和审计集成等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生产营运指挥平台, 提高企业实时数据的采集和查询质量。

进一步健全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体系, 做到机构到位、职责到位、人员到位;进一步强化运行维护支持体系, 成立统一的中国石化运维支持中心.提升各个应用系统的运维能力。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2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开展2011年信息安全检查

10月8日至11月25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管理部组织8个专家检查组,对抽选出来的39家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检查企业涵盖油田、炼化、销售、科研及工程各板块。

据了解,信息系统管理部共对110家单位开展信息安全大检查活动。检查采取企业自查、现场抽查和专用工具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几个方面。(孙维)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3

[关键词] 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信息服务行业号百信息分类法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行业、产品信息不断膨胀。这些信息在没有被有效地组织之前犹如一盘散沙,只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组织,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的使用价值,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

近年来信息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正适应了用户对信息组织的需求,该行业通过对社会中的各类行业、产品、知识进行有效的分类整合,建立相关索引以方便信息的查询,从而使用户或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降低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有效访问,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可见,信息服务行业所采用的信息组织方法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对其业务开展及服务质量具有直接性的影响[1]。

1 信息服务行业的信息组织方法及问题

最初的信息分类来源于图书馆的文献分类,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企业所接收和提供的信息量迅猛增长,人们对信息检索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分类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深入到各类信息服务行业中。目前,分类法在信息行业中主要应用于网站管理、搜索引擎服务、信息查询服务等方面。该行业所采用的信息组织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传统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指用于组织、整理图书馆藏书的分类法。如国外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传统分类法主要以文献为主要处理对象,其分类体系为等级列举式结构。

传统分类法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词汇选取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结构完整性。但同时,传统分类法的单线型列举式的“树状”结构,不能反映现代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并且,传统分类法在表达类目、主题之间关系方面采用参见、组配、注释等方式,对于分界模糊、交叉性强的日新月异的行业产品综合信息也有很大的不适应性。此外,传统分类法的专业性对于信息服务行业面对的最终用户来说缺少易用性[2]。

1.2黄页企业分类法

黄页企业分类法是以分类法为核心思想并结合企业特征发展而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和业务模块等方面。黄页企业分类法主要以各种企业、组织机构为对象,是将企业信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性进行归类后按一定方法编排的名录[3]。

黃页企业分类法能按专业集中地、系统地揭示企业性质,可使使用者整体清晰地把握企业特征,并且保证了高度的检全率。但是,现代企业从事产品趋于多元化,产品之间互相渗透和综合,因此,充分地、合乎客观实际地反映多维性的企业性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这使得对一些企业的专业范围很难界定,黄页企业分类法在检准率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

1.3 人工分类法

人工分类法是以人工标引或自动标引方式采用自编的分类系统。目前大量网站和搜索引擎都采用人工分类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组织。这些自编的分类体系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了最终用户的需求特点。

与传统分类法相比, 人工分类法通常以主题为核心建立分类,并且突出用户关注和需求的类目,词汇选取更加通俗易懂。此分类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动态组织分类体系,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或组织相关资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但由于分类人员缺乏专业性,且内容未经严格审核,随意性较强,因此造成类目设置模糊、交叉严重,知识领域不全, 缺乏规范性、规律性等问题[4]。

1.4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是我国于2002年颁布的产品分类标准。该分类法由可运输产品和不可运输产品两部分组成,以我国工农业商品和物资为处理对象,是产品分类法的代表,对我国生产领域产品的产量、产值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和准确统计提供一个分类依据。

该分类法在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并没有及时进行动态维护管理,原标准已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该分类法仅以产品为主要处理对象,标准的覆盖面不够宽,无法满足对多类型的信息进行组织的需求。

上述各种信息服务行业现存的分类体系分别以文献信息、行业信息、产品信息为处理对象,缺乏对行业、产品综合信息的系统完整的信息组织,并且普遍存在更新不及时、体系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的多元性、交叉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现代信息的特点出发,建立符合大众需求的、对行业产品综合信息进行有效信息组织的新型组织方法,以适应用户的信息需求。

2 信息组织方法在号百公司中的应用

中国电信集团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号百公司)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号码百事通”是号百公司的龙头业务,是一切基于中国电信114台的增值业务的统称,其目的就是要在充分挖掘和整合用户号码信息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传统的查号业务,满足用户现实和潜在的各类信息查询需求 。

对于号百公司这样一个信息查询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良好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号百公司在遵循和借鉴传统分类法知识体系和现行的多种行业和产品分类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号百自身的业务服务特色及用户需求特点,设计并研制出了符合号百信息组织需求的信息组织工具——《号百信息分类法》。

2.1 《号百信息分类法》概述

号百公司所采用的信息组织方法是集“行业—产品—知识”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分类主题一体化的《号码百事通信息分类法》(以下简称《号百信息分类法》)。它以服务机构(行业)为主要出发点,科学和实用地展示与组织相关的服务产品以及与服务产品相关的知识,同时满足行业、产品、知识的分类组织和主题组织的需要,满足信息服务的整序需求。

《号百信息分类法》采用了“分类—主题一体化”的编制结构,将分类法与主体法结合起来,实现对信息的内容描述和检索功能均从分类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公司可以完成对行业信息的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用户也可以在统一的检索系统中进行字顺主题查询和系统分类查询。既能独立完成主题标引的功能,满足特性检索的要求,又可以独立完成分类标引的功能,满足族性检索的要求,从而把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的系统性与直接性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主题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关系,作为主题语言与自然语言的接口。

2.2《号百信息分类法》的编制特色

2.2.1类目具有高涵盖性《号百信息分类法》的编制遵循“具有高涵盖能力,包括全行业和产品信息,将各类信息的行业属性、产品属性与知识属性有机地融合起来”的编制原则。该分类体系的类目最细为6级,设置了34个一级类目,在一级类目之下,以行业为主要聚类依据,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具有市场分割性质的二级类目,形成行业的基本架构;三级类目过渡到行业、产品、知识兼顾的立类;四、五、六级类目是主要以产品、事物、知识为主的立类 。该分类体系片段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号百信息分类法》将行业分类、产品分类和知识信息充分地综合在一起,以便从多个角度同时满足公司的业务开展需求及用户的信息搜索和服务需求。此外,公司在进行行业、产品分类时,通过类目的参见及主题词间的语义关联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得行业分类与产品分类之间具有更强的紧密性和扩展性,便于用户在检索中便捷全面地检索到行业及产品信息。

2.2.2分类体系的强易用性《号百信息分类法》致力于整合行业、产品的信息资源,提高广大用户的检准率和检索效率。其面向的检索用户并不具备专业的检索技能及准确的分类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号百信息分类法》的类目体系增强易用性,相对弱化科学性。具体表现在:类目的详细程度与检索的信息量和查询频率相匹配,以满足用户在日常最关心的领域的信息检索需求;注重多重列类,即在同一划分阶段,同时采用几个标准对上位类概念进行划分,从而获得几组并列的同位概念,给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途径;类目展开深度控制在6级,避免不具备精准检索知识的普通大众因类目层级过深而导致无法准确高效地找到所需信息情况的发生。

2.2.3词汇选取从大众出发《号百信息分类法》在词汇选取方面充分从方便大众的角度出发,借用丰富的入口词提高自然语言的检索能力,并且大量使用词组以贴近用户的检索习惯。在选择入口词方面,收录丰富的、对词形规范性要求不甚严格的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检索入口,提高自然语言的检索能力,从而增加了终端用户检索的便利性。与此同时,《号百信息分类法》在使用概念组配的同时,大量收录了高先组度的词组以贴近大众的检索习惯,在满足信息多向成族需要的同时提高检全率。

3 《号百信息分类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号百信息分类法》是信息组织方法在非图书文献领域得以应用和创新的典型代表。必须意识到,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分界模糊、交叉性强、更新速度快的行业信息以及多用途、交叉领域的产品信息,如何将这些错综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标引以充分揭示各类信息是个不小的难题。此外,《号百信息分类法》集“行业—产品—信息”三者为一体,在增强了分类类目的关联性及扩展性的同时,也加大了管理人员对其维护和更新的困难性。对此,笔者试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建立强大的参照系统,揭示知识空间的立体联系

針对行业及产品信息错综交叉的特点,采取以参照系统建立的网状关系将交叉领域的信息相结合。因此,不仅要建立交叉关系和相关概念的参照,而且需要建立不同的表示方式(如检索词和分类号)之间的混合参照;从同一检索系统内的参照到多个检索系统间的参照;从单一行业内的参照到多行业之间的参照;甚至可以在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表示方式之间建立强大的参照系统,使各类目间形成功能强大的网状结构,从而建立和规范交叉信息之间的关系,客观而充分地揭示知识空间的立体联系,供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索[6]。

3.2鼓励用户参与,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

“用户中心”是Web2.0的重要理念。鼓励用户参与,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体验,让用户不止是号百信息库的使用者,还要成为号百信息库的建设者。针对行业及产品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充分利用群体智慧来建设号百信息数据库。允许用户对行业或产品记录进行标注、评论或者更正,让用户真正参与到号百信息库的建设中来。

3.3建立多维系统,提供多途径、多类型的检索

为了适应多元性的、交互性的、动态的网络信息环境,可以打破分类法传统的“线性”资源组织方式,采用分面分析的方法。在类目体系纵向展开上, 使用多维划分和多元展开的形式为一种信息赋予多个类号, 并且可以同时设置多个类目体系, 建立多维的系统,从而提供多途径、多类型的检索,以满足情报的多维检索需要。这种多途径的检索方式使更多的主题概念进入分类体系, 这使得用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检全率和检准率[7]。

在互联网时代,帮助用户高效检索所需求信息的信息服务行业,地位不断攀升。信息组织方法是信息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业中的信息组织技术必须充分吸收传统信息分类法的成熟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服务的业务特色、信息用户的搜索需求及检索特点,才能够使其在信息服务行业中得以有效地应用。信息服务业需要加强对信息组织的重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信息组织的方法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用户搜索要求[8]。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沈保全. 信息组织方法述略.情报杂志,2004,22(1):67-68.

[2] 邓均华. 网络分类搜索引擎与传统分类法之比较分析——兼论建立我国信息组织分类标准.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21(5):60-61.

[3] 周毅俊. 黄页检索语言探索. 中国索引,2005(2):30-32.

[4] 武利红,李振红. 分类法在搜索引擎中的运用思考. 图书馆学研究,2005(6):48-50.

[5] 刘苏南.信息组织在中国电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2010-12-02].

http://www.cnindex.fudan.edu.cn/lwj/2008/liusunan.ppt.

[6] 苏瑞竹,吴英姿.利用分类法和主题法改善搜索引擎的性能. 情报科学,2001,19(11):1170-1175.

[7] 马张华. 分类搜索引擎对分类法发展的贡献及相关问题讨论.中国索引,2005(3):14-18.

[8] 王衍,丁梅娟. 论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115-116.

[作者简介]王丹彤,女,1989年生,本科生。

王骍琪,女,1990年生,本科生。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4

1 当前质量现状分析

1. 1 隐瞒相关质量信息

作为一个经济投资者,对所投资公司最重要的要求是:公司管理人员可以如实且全面的呈现该公司所有的法定信息,不能对相关信息有所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因为这种行为会导致投资者不能够做一个明智的投资判断。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拉到巨额投资,为各个投资者提供不全面的法定信息,且用一些虚拟信息来误导投资者。对于一个上市公司,往往隐瞒的信息有: 公司的金钱偿还能力、公司当前的运营项目是否赢利,等等。

1. 2 不及时汇报信息

在经济投资过程中,当上市公司能第一时间汇报会计信息,那么相关投资者就可以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投资计划。相反的,当一个上市公司不及时汇报相关经济信息,这时,经济投资者的判断力就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导致错误性的投资,也会导致非法经济事件的发生。我国当前的上市公司,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会提前把公司有利的的经济信息公布出去; 当遇到有害于公司的经济信息时,就会把该信息搁置,不及时公布出去。

1. 3 经济信息的错误性

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偶尔的公布虚假信息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整体的一个弊病。它们之所以为公布虚假经济信息,是因为虚假信息有利于公司发展,从而误导各个投资者。然而,上市公司的主要虚假信息为: ①公司相关赢利造假,即为了维护公司良好的运作形象,就在经济成本上增加赢利金额,从而投资者会错误性地认为该上市公司发展前景不错,很适合投资。②对于每一个上市公司,每隔一阶段,会有一个公司相关赢利预期,此时,公司为了拉拢更多的投资金,就会给相关投资者进行虚假的赢利预期陈述,或者采用非常手段操控赢利信息及预测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③一些上市公司在拉拢投资时,会在另一方面发布虚假的会计质量信息,从而利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拉拢投资者进行巨额投资。

2 会计信息质量不佳的要点分析

2. 1 进行违规操作

在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层,一直处于信息与利益之间。对于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股东都倾向于用一些不合理的内部操作去提高公司的相关利润,往往采用的不合理操作都是借助于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在我国市场实际不断发展的状态下,许多上市公司开始与一些证券公司相合作,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形象,使公司在拉拢投资方面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反的,大部分的证券投资公司都是近几年才成立起来的,所以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及观念意思都不是很健全,所以证券与上市公司所公布的会计信息就会存在一定的虚假性。

2. 2 国家的监管措施不全面

在我国,每个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都会受到一定的监督,该监督工作主要是由国家的会计事务所来起作用的,对于国家的其他组织也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只是间接性的监督。其中,国家会计事务所的监督任务主要是: 要加强公司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要及时检查公司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周期性的对会计信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此同时,从目前会计信息工作质量看来,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监管工作做得不够全面。

2. 3 内部管理存在弊病

就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员分配情况来看,公司内部结构管理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①公司内部股权分配不合理,公司中的大股东都拥有高比例的股权,但是他们在工作中并不能发挥相等比例的价值,不能有效地引导员工,而且有时错误性的干预内部的会计信息工作。②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革而来。所以,原来国有企业的领导就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此时,公司的经济及相关管理都由老总决策,从而就出现公司单一化功能的局面。③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理事会来说,有些人员监督及管理能力相当薄弱,且缺乏成熟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其主要原因是: 公司监督会人员有些是由以前老总的助手转调过来的,则其监督能力必然不好。

3 改善的途径介绍

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发布质量,应该先从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出发,加强公司内部的权利控制,并且提高大部分投资者的相关素质,最后还应该使我国会计信息公布制度更加全面化,从而使经济市场更加安全。以下是一些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发布质量的方法:

( 1)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的人员及股权分配,应该合理化。当前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分配各个股东的股权时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公司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拥有的股权不平衡。对于管理层来说,他们对会计信息具有更大的权利,但是缺乏有利的监督和维护,造成会计信息没有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更好地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权分配情况,可以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 2) 要合理地改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分配结构,及相应提高每个投资者的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其主体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经济市场下的能动主体,主要是指良好的信息使用能力,及对经济信息需求的大小。为了增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发布的质量,应该加强对投资者素质的培养,并合理分配股权。

( 3)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国家的监督能力及处罚制度不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强证监会的监督力度,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实权和做实事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责。以此同时,也应加强政府机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处罚制度方面,在经济市场中,对于违法犯纪的人,应该合理的加大惩罚力度,且提高惩罚时间的公开性,从而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4 结论

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必须要认真解决影响信息质量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是一个比较长远且艰难的工作,需要合法的政治制度与相关会计人士的相关配合。所以,只要合理的实施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提高投资者和会计人士的整体素养、职业道德,同时拒绝发布一些不合理的会计信息,要做到不做假账、不为金钱,不会因为外部因素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做到公布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全面性,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使我国的证券经济市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安全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5

0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使得水电建设行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施工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下称集团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工程建筑产品.

作 者:楚跃先 洪宝恩  作者单位:楚跃先(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北京,100761)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6

某房产集团(以下简称“xx房产”)创始于1994年,在北京、深圳、广州、呼和浩特等城市拥有多家成员公司。Xx房产成立集团后,业务的快速扩展引发了诸多问题;集团与下属业务公司在业务管理领域的权限不清,各板块的客户资源难以协同,经纪和顾问项目的承接过程控制面临困难,项目执行缺乏规范性导致业务的复制性差,多年业务运作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和共享,合同风险日益突出,各类费用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缺乏有效培训。

AMT解决方案

AMT项目组分析XX房产的战略和业务模式特点,在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划清了集团和下属业务公司及备区域公司的管理权限,尤其针对客户、项目领域提出了分级管理模式,并给出了知识管理、合同管理、计划预算管理的策略建议,为协同软件需求分析和选型提供了有效的业务管理前提。

工作成果

在分析XX房产的战略和业务模式前提下,AMT项目组研究形成XX房产在客户、项目(土地、楼盘)、知识、人力资源、合同、费用、计划预算等领域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需求,形成了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并为公司的软件选型给出了合理建议。

什么是SISS?

AMT咨询以“管理+IT”为主要手段,SISS(Business Strategy ImplementationSupporting system),即战略执行保障体系,是AMT咨询对所有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AMT咨询提出战略落实需要三层体系保障:

第一:以战略分解、会议管理、经营分析,预算考核为基础建立企业以计划、执行和控制为目标的战略控制系统。

第二:以业务流程、岗位描述、绩效测评为基础架构对采购、销售、生产财务等各职能领域构建稳定的业务运营系统。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7

从第一颗中国“芯”到全线中国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IT技术的掌握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 因此, IT核心技术中国非做不可”。但是要掌握IT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绝非易事, 作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领导者, 曙光公司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2年, 曙光公司推出了中国服务器历史上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刀片系统——龙腾服务器, 它采用了全国产的“龙芯”CPU, 这也是我国服务器史上的第一颗中国“芯”, 填补了国产CPU服务器的空白。2008年, 曙光公司推出全自主龙腾防火墙;2010年4月, 全线自主化的龙腾刀片服务器TC2600L问世, 开创了我国刀片服务器产业的一个新纪元。2011年9月, 曙光公司在云计算战略及产品发布会上又一次性推出了软、硬件均为全国产的3款龙腾服务器产品L440-G、L620r-G、L640r-G。从此, 中国服务器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曙光全自主解决方案

服务器作为国家政治、经济、信息安全的核心应用, 全部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龙腾服务器不仅从硬件上实现了自主, 同时具备广泛的兼容性, 为中国用户提供了一台全线中国造的服务器以及一套全自主解决方案。据技术人员介绍, 该解决方案由4大类软、硬件厂商组成。在CPU/OS层面, 已联合龙芯、中标软件、银河麒麟、中科方德厂商, 形成全国产的体系;在数据库层面, 曙光公司已联合神舟通用、达梦数据库、人大金仓企业;在中间件层面, 已联合金蝶中间件、中创软件、东方通中间件企业;在应用软件/集成商层面, 已联合中软、积成、万达信息、永中软件企业。无论是从基础架构还是通用处理器, 以及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等, 曙光龙腾服务器都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划时代产品, 它实现了全国产体系结构、BIOS由曙光公司自主开发、操作系统以及中间件、数据库等多个重要产品均为全国产。据悉, 这些关键的国产软件现在已经能够稳定的在曙光龙腾服务器上运行, 并成功应用在军队、电子政务、国防等重要领域中, 解除了用户对国产产品应用稳定性的担忧。

曙光全自主龙腾防火墙筑起安全长城

信息安全不仅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非常重要, 对于政府、企业甚至个人而言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 安全防护软件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2007年, 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部门联合颁布的《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中, 就明确规定第三级以上信息系统 (政府涉密系统) 应当选择完全自主创新的安全产品。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8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引发人们高度的重视。随之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模式、披露的质量、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回顾了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 并作出相应评述, 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研究

孟凡利 (1999) 认为企业环境会计应该披露的信息包括:环境问题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环境质量情况、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情况等环境绩效。耿建新等 (2003) 又提出环境信息还包括环保引发的成本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收益等。胡曼军 (2008) 认为, 现阶段环境信息披露应包括给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带来变化的环境问题, 给企业支出与收益带来变化的环境问题, 引起的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的环境问题及企业的环境绩效情况;还有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政策等。

根据前述简要的回顾可以看出, 中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 从披露环境会计各要素、环境问题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环境绩效、相关的会计政策及其环境法规细致到环保设施支出、环保补贴、罚款、不同行业环境及未来收益问题的分类都有涉及。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

许家林和蔡传里 (2004) 认为, 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两种。孙兴华等 (2002) 认为, 采用补充报告模式, 并建议环境会计报表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三部分。王辛平等 (2000) 主张非重污染企业采用补充报告模式, 而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可采用独立报告模式。李建发、肖华 (2002) 建议目前考虑采取独立报告模式, 将来再采用补充表格模式。绍毅平、高峰 (2004) 认为, 在环境会计不成熟的阶段, 可选择侧重于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为主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一般可编制单独的或非独立的两种环境绩效报告。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目前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为了衡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使用一种评分方法, 就是从环境诉讼、经济因素、污染减轻和其他环境事项四个大类18个项目评价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每一项目, 根据其披露详略程度给予评分。后来, 在这种衡量方法的基础上, 还设计了更为详细的评分标准, 评分项目包括管制和法律、支出和风险、污染减轻、土地修复和污染、可持续发展披露、环境管理等六大类37项。

中国的学者在研究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问题时, 也沿用了类似的方法。肖华、张国清 (2008) 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评分采用了七大类36项, 王建明 (2008) 的评分包括了22项, 肖淑芳和胡伟 (2004) 则把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划分了11项。田云玲和洪沛伟 (2010) 在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又把披露的环境信息划分了20项。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杨思琴和程辉 (2010) 认为,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公司治理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和外部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包括公司的规模、行业类型、财务杠杆 (资产负债率) 、盈利能力等;公司治理因素包括董事会结构与特征、股权结构、所有权性质等;外部因素包括政府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监管制度、公众的环保意识、媒体的报道等。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外部因素, 如公司上市的地点等。

(一) 公司特征因素

国内关于公司特征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研究文献比较多, 有关研究结果列示在表1中。

注:“+”表示该变量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表示该变量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表示二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 虽然不同的研究所采用的样本、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仍可以得出如下若干结论: (1) 公司特征中的公司的规模、公司绩效对环境信息披露有显著的影响, 所属行业污染越严重其环境信息披露越详尽而且披露水平在重污染和非污染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 从上表中研究结果看: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未能取得一致的结论。

(二) 公司治理因素

目前中国有较少文献研究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见表2) 。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 中国学者对公司治理影响因素分析的比较全面, 从所有权性质、独立董事的比例、直接控股股东股份性质到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研究结论的争议比较大, 如董事会结构和特征、股权结构等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引起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建立模型时, 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所选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项目的差异;二是公司治理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 (董事会的独立性、一股独大等) ;而股东、董事会的环保意识不强, 对环境信息不重视等, 这些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也比较大。

(三) 外部因素

张彦、关民 (2009) 考虑政府环保投入、公众环保意识、区域经济水平和社会监督水平等外部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政府环保投入与之显著正相关, 公众环保意识和社会监督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无显著影响。王建明 (2008) 认为, 外部制度压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相关, 监管制度压力越大, 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田云玲、洪沛伟 (2010) 研究发现公司所处区域、是否境外上市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影响。

现有文献对外部因素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关系的研究中,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相关的。少数研究中某些外部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如公众的环保意识、社会监督水平等。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的环境信息披露是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 企业为节省披露成本而不愿披露或为维护自身形象不愿多披露环境信息。

五、简评

从上述文献回顾情况来看,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范围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在扩展。然而, 现有的研究存在局限性, 仍有许多问题亟待今后进一步的解决:一是如何有效评价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政府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政策又是否真正提高了公司的环境管理水平?是否提高了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否提高了环境绩效?二是环境绩效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非财务指标, 怎样考虑这些指标?这些指标如何选取?选取的指标又如何量化?三是环境审计是否真正发挥了环境信息对公司环境表现和环保活动的监督与推动作用。这也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汤亚莉, 陈自力, 等.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1) :158-159.

[2]王建明.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6) :54-62.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9

中广核集团是以核电为主, 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旨在为社会提供安全、环保、经济电力的清洁能源集团。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核电业务全面融合, 2010年建成集团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2012年全面实现集团协同运转、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 延伸放大集团核心能力, 成为国际核电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标杆。

以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为指导方针, 中广核集团确定了“全面建设U-e工程, 打造信息化核电”的强企战略, 构建了信息化支撑集团核心能力建设模型。

1 信息化强企工程的内涵

(1) 以ERP为核心建设多基地多项目核电工程和生产运维统一集成信息平台;

(2) 以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研发应用为突破口, 进一步提升中广核集团对核电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能力;

(3) 以已有核电设计、工程管理和生产运维信息化成果 (流程程序、应用软件和数据仓库等) 为基础, 总结提炼标准化业务流程、应用软件产品和知识成果, 并向风电等其他清洁能源领域推广;

(4) 进一步完善以集团战略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科技管理为核心、以集团公司专项应用为特色的集团管控信息系统, 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和深度, 提升集团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能力;

(5) 提升对信息化战略作用的认识, 完善信息化组织体系,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标准化进程;应用完善IT审计、绩效考核与表彰激励体系;持续提升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和管理能力, 不断提升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

2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中广核集团确定了U-e工程总体框架, 作为指导信息化建设的蓝图, 包括1个集成化平台、1套集团信息基础设施、五大类应用系统 (集团管控信息系统、主管业务信息系统、集团共用信息系统、集团基础应用系统、企业协同与电子商务系统) 和六大保障体系 (信息化治理、信息化管理程序、信息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和信息技术研发服务) 。

U-e工程是代表从U (铀) 到e (电) 的转变。意思是把核电转换成电力, 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千家万户。U-e与汉语的优异谐音, 代表该系统有先进、安全、稳定、高效的优异性能。其社会意义在于:核能作为独特的绿色能源必然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1) 集团管控信息系统。以SAP为核心, 覆盖集团人资、集团财务、集团公司采购、 (商务BI智能) 决策支持、风险管理和竞争情报等管控领域, 其中SAP系统将横向纵向贯穿至各成员公司, 与各成员公司原有核心业务信息系统或替代或连接, 构成整个集团应用系统的核心。包括:业务流程全面优化 (ERP) 、集团财务管理模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集团商务智能和决策支持、集团风险评估管理系统、集团竞争情报系统、工作流系统。

(2) 协同运作的信息系统。内外部电子邮件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协同办公OA系统等覆盖了集团所有成员单位, 为公文流转、信息交换、远程会议、移动办公、政策信息的上通下达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台。

(3) 核电生产信息系统。这一系统, 为大亚湾和岭澳一期核电安全生产、维修管理、支撑公司核电运营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信息化保障。其中:COMIS (核电站生产管理系统) 投运以来累计完成96万张工作票, 每年新增10万多张工作票, 保障了大亚湾和岭澳一期核电生产以及岭澳二期生产准备的正常进行;CBA (核电站计算机辅助隔离系统) 在核电站移交、生产运行、设备维护时, 实现了设备隔离状态相容性和工作票相关性辅助判断, 并自动判断隔离工作是否安全进行。核电站的许多工作流程、程序规范已经与CBA系统融为一体, CBA成为生产安全、大修维护不可或缺的系统。系统累计处理票据25万张以上, 并且每年以4-5万张隔离票的速度增长, 改造后的CBA系统已经能与数字化条件下的操作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核电生产运行日志系统由多个关键日志组成, 已在大亚湾核电站、岭澳一期、二期核电站全面使用, 用户达到700多人;核电SOPE (中广核状态导向法事故处理程序编辑软件) 标准化输出系统主要用于设计公司总体运行室绘制SOP导则, 已编写SOP程序2 000多份;核电现场巡视信息系统改善和提高了现场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性, 新增的数据分析与跟踪功能更将管理水平提上了一个新台阶。该系统每天的日常巡检是21条, 其中的巡检项目大约6 000多项;核电经验反馈系统以无纸化管理方式实现对核电站范围内探测到的任何事件及时报告, 加速事件的审核、批准、确认、查询和统计, 进行时间状态跟踪和改进行动跟踪。这一反馈系统与核电站安全、设备可用性、运行和检修质量、行政管理效率等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是核电站运行过程中维护和增强安全的重要环节。

(4) 核电工程信息系统。已建立起横跨设计 (E) 、采购 (P) 、建安 (C) 、调试 (S) 诸多板块的核电工程一体化信息平台。信息化总体架构内涵是:“以SAP为核心软件”, 建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设计生产信息平台和工程管理信息平台”;形成CPR1000 (中广核集团创新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和EPR核电设计和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CPR1000—IMS和EPR—IMS) ;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保障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核电设计生产平台中使用了三维协同设计平台, 实现了不同单位“共享三维平台、协同设计、信息共享”的目标;三维CAD设计基准数据库的建立从根本上保证了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设计文件控制与进度管理的应用使多专业的设计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核电工程管理平台是覆盖核电工程设计、采购、建安、调试全过程的大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使用实现了设计方、承包方、供应方及管理方等各方的协同运作。

(5) 风电一体化管理系统。2008年建设了风电公司生产远程监控系统, 风电公司生产部利用北京总部生产远程监控中心, 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监测、变电站监测、测风塔监测和视频监控等, 以风电场实时数据为依据, 及时全面了解各风电场设备运行状态和发电状况, 形成了中广核风电特色的生产运行维护体系。

3 信息化价值

3.1实现信息化与核电业务全面融合

在全面引进国外核电技术和设备的同时, 引进了以法国为主的欧美核电管理模式、程序体系和ARTEMIS、CBA等部分核电工程和生产管理专项软件。中广核集团以信息化始终支撑核心业务为目标, 高起点起步, 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规划、自主建设和专业化运维”的信息化之路, 有力支撑了中广核集团核心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

3.1.1支撑核电运营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 保障了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计算机辅助隔离系统实现设备状态相容性和工作票相关性的辅助判断, 保证了设备隔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生产管理系统COMIS以设备管理为核心, 以维修工作票为纽带, 实现了生产维修全过程闭环运行, 强化了对设备维修的作业风险管理和维修质量控制, 生产、维修等操作更加严谨严格;运行日志系统提供丰富的机组历史运行数据和数据曲线等多种分析功能, 支持更加科学的预测;经验反馈系统可及时提供异常的报告信息。

(2) 全面支持核电站大修。COMIS系统将核电站维修、库存、工具、设备管理统一运行在一个平台上, 形成一体化的高效管理流程, 实现了事前监控、事中干预到事后响应的一系列闭环管理。支持工作票处理流程和设备状态实时跟踪和控制, 设备、仓库、资源库信息得以共享;维修保养工作得以科学计划安排;为电站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定量辅助决策手段, 有效提高了设备维修管理和安全保障水平。

(3) 提高了核电运营工作质量和效率。COMIS构建的统一平台, 不仅简化了接口, 而且大大减少了单据处理量;系统的标准工作包体系可将大量的工作包标准化, 生成工作票供直接调用, 减少了机组换料大修时上万个设备检修工作文件的准备工作量, 提升了文件质量。

(4) 控制了核电运营维修成本。设备的统一管理为设备资源统一配置、提高设备资产使用效率从而在总体上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COMIS与物料、仓库直接关联, 可提供成本过程信息, 对维护工单、工时记录进行实时跟踪, 维修成本的统计分析使整个维修过程得以控制;有效优化了库存管理, 以大亚湾核电站库存为例, 系统上线前后相比, 物资消耗减少26%, 平均库存及换料大修成本均有明显下降。

(5) 支撑核电站全面自主化经营。作为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载体, 以COMIS、CBA系统为核心的生产应用体系支撑了运营公司的安全生产运营, 历经几十次大修的考验和40堆年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形成了标准工作包、管理程序以及运行日志等一系列丰富的机组运行数据、隔离措施数据等宝贵的核电运维信息资产, 为形成较为完整的CPR 1000核电站全寿命数据创造了条件, 为国内百万千瓦级商用核电站运营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最佳实践。

3.1.2铸造核电工程建设专业化能力

(1) 三维异地协同设计提高了设计质量与效率。中广核集团PDMS三维异地协同设计平台, 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地区, 数据共享单位涵盖了设计院各部所、工程公司、设计分包商和施工单位, 涵盖所有专业设计, 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

(2) 促进工程设计一体化, 提高了项目综合管理能力。

(3) 严格地控制了投资, 强化了项目过程的成本控制, 支持管理模式快速复制, 降低了整体管理成本。

3.1.3实施风电板块集中一体化管理

信息技术支撑中广核集团风电场区域级风电公司分级化管理结构, 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风电场实现集中一体化管理。风电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专项方案已编制完成, 风电ERP实施项目已经启动, 将为风电建设、运维和公司集中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平台 (未完待续) 。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篇10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目标

鉴于信息技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重要性, 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徐盈之、赵豫 (2007) 对我国各地区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全要素的变动、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发现技术进步是TFP的主要动力, 地区差异明显, 其技术效率存在收敛趋势。李星光、陈树文 (2010)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1996-2006年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在此期间技术效率逐步上升, 但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要低于东部地区。沈能 (2010) 也采用随机前沿法测算了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总体和地区变动趋势, 结果发现:整体上升, 但存在地区差异;并且地区差异在缩小。徐盈之、赵玥 (2009) 首次利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信息服务业TFP的变动及其分解进行测算, 同时比较信息服务业TFP变动的区域差异, 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且技术进步是其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呈现趋同, 而技术进步水平却呈发散趋势。上述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于信息技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 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行业和区域层次, 而从企业微观层面进行研究的较少。然而, 企业才是具体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效率的执行主体。

二、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于1978年由A.Charnes, W.W.Cooper和E.Rhodes首次提出。DEA方法一方面可以处理多输入、多输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 从而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因此, , DEA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应用。

Malmquist指数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Sten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不同时期的消费变化, Cave等将该指数引入到投入产出分析, 从而提出了Malmquist生产力指数 (Malmquistproductivityindex) , 其后Fare等将其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不需要相关的价格信息, 这对实证分析特别重要, 因为一般情况下, 相关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数据比较容易得到, 而要素价格等信息的获取通常比较困难, 有时甚至不可能;二是适用于多个国家或地区跨时期的样本分析;三是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

根据Fare、Grosskopf、LindgrenandRoss, 从时期t到时期t+1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也就是Cave等所提出的第t期及第t+1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及其分解如下所示:

(1) 式中 (xt+1, yt+1) 和 (xt, yt) 分别表示时期t+1和时期t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0 (xt, yt) 和Dt+10 (xt+1, yt+1) 分别是根据生产点在相同时间段 (即t和t+1) 同前沿技术相比较得到的投入距离函数;Dt0 (xt+1, yt+1) 和Dt0+1 (xt, yt) 分别是根据生产点在混合期间同前沿技术相比较得到的投入距离函数。

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等式右边的两部分, 第一部分EF, 就是从t到t+1期生产效率的变化;而第二部分TC, 就是从t到t+1期技术的变化率。其中EF代表综合技术效率变动, TC代表技术变动。若EF>1, 代表效率改善;EF<1, 代表效率下降。此效率变动表示产业管理方法的优劣与管理层决策的正确与否:当效率改善, 表示管理方式与决策正确、得当, 使EF>1;反之, 如果管理方式与决策不当, 会使EF<1。此外, 如果TC>1, 代表技术进步;TC<1, 代表技术退步。根据Fare等的研究, 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effch) 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 (pech) 和规模效率指数 (sech) , 分别表示如下:

(2) 、 (3) 式中, VRS和CRS分别表示在规模效应变动和和规模效应不变假设。

这样,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写成:

三、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本文以2002-2009年的100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 剔除不符合DEA数据要求的45家公司后, 最终得到55家8年的公司年度数据。

选取的投入指标包括:年末总资产 (万元) , 即企业年末资产的价值总和;劳动人数 (人) , 即每年年末的在册职工人数 (用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来表示) 。主营业务成本 (万元) ;期间费用 (万元) (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产出指标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 (万元) , 即企业年末主营业务的收入总和。

所有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的年报。计算软件为Deap2.1和Exce。

四、实证分析

(一) 样本上市公司技术全要素效率动态总体分析

表1列示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结构的变化。

注:tfpch表示生产率变动;effch表示效率变化;techch表示技术变化;pech表示纯技术效率;sech表示规模效率

从表1可以看出, 在2002-2009年间生产率变动的波动性较大, 在2003-2004年、2005-2006年以及2008-2009年间有所上升, 而在其他期间在下降;但在整个样本期间则下降了0.7%。进一步分析表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呈现出时高时低的现象, 并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2002-2003年、2004-2007年两个区间技术效率较高, 而技术进步却较低;其他期间技术进步较大, 而技术效率却高低。但从整体上看, 生产率较低是由于技术进步相对退步造成的。

(二) 各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除了对2002-2009年间的全部信息技术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之外, 笔者还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各个具体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

1、各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静态分析。

表2从静态的角度计算了各公司五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 并进行了分解。

由表2可知, 全要素生产率在8年间得到提升的有ST宝利来等30家公司, 其中长城开发、电子城、东方电子等3家上市公司尤为突出, 分别提升了7.5%、7.57.2%。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较大的有ST华光、ST商务、金马集团等3家, 分别下降了17.8%、16.1%、12.6%。

通过表2还可以看出, 仅有长城开发、ST商务、方正科技、电子城、浪潮软件、东方通信、和鹏博士等7家公司的技术进步大于1, 另外48家公司技术进步水平都略有下降, 但幅度均较小。对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在55家样本公司中, 8年间的平均值大于1的有41家, 占74.55%, 但整体水平都不高。技术效率指数最高的为东方电子上升了10%, 最低的为ST商务, 下滑了18.9%, 可见, 个别公司的技术效率指数严重偏低。

对技术效率的进一步分解表明:在样本公司中有32家公司处于纯技术有效状态, 占58.18%;44家公司处于规模有效状态, 占80%。其中金马集团、S*ST兰光、ST华光、ST波导、方正科技、*ST沪科、浪潮软件、中电广通等这8家公司的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较低, 从而导致其技术效率较低, 并最终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低。

2、各公司技术效率的动态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 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上, 故分年度计算了各公司的技术效率, 从动态的角度来反映各公司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另外, 通过其他资料可知, 长城开发、深桑达A、紫光股份、宏图高科、用友软件、上海金陵、S前锋等6家公司的技术效率在1及以上的水平并保持稳定。其中技术效率在2002-2003年间有37家大于1, 占67.27%;在2003-2004年间有32家大于1, 占58.18%;在2004-2005年间有48家大于1, 占87.27%;在2005-2006年间有45家大于1, 占81.82%;在2006-2007年间有49家大于1, 占89.10%;在2007-2008年间有34家大于1, 占61.82%;在2008-2009年间有12家大于1, 占21, 82%。因此, 从2002年到2004年间, 技术效率有下降趋势, 2004到2005年上升几乎到达一个顶峰, 随后一年略有下降, 但2006-2007年又达到另一个顶峰, 之后就呈明显的下滑趋势, 而且幅度也相当大, 到2008-2009年达到技术效率的最低点, 仅有12家公司该指数大于1。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家信息技术行业的55家上市公司2002-2009年的生产率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计算, 并把生产率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得出如下结论:

1、从总体上看, 2002-2009年间,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技术进步不明显, 整体平均存在下滑趋势, 全要素生产率也呈下降趋势。因此, 技术进步对信息技术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应该加大先进的技术投入, 从而保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供。

2、2002-2009年间, 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虽然大多数公司有所提升, 但整体水平都不太高。技术效率大多数公司也表现出有效性, 但个别公司仍严重偏低。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后发现, 纯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的公司, 在样本公司中占58.18%, 规模效率指数大于1的公司, 占样本公司的80%。

3、不同的公司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但在2004-2007年间表现最佳, 其技术效率大于1的公司占总样本公司的80%以上, 而在2008-2009年间技术效率达到最低点, 只占总样本公司的21.82%。

4、2002-2009年, 我国信息技术公司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不一致, 呈现此起彼伏的现象。这表明各上市公司可能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未能很好的把握技术创新和经营效率之间的平衡, 顾此失彼, 未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 建议

为了更好促使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 现提以下几点建议:

1、要重视技术的进步。先进技术是提高生产率发展水平的重要动力。要深入研究, 开创新的技术, 为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平台和保障。

2、在技术发展的同时, 也要重视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治理模式, 为配以先进技术而全方面的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盈之, 赵玥.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区域差异与趋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 2009 (10) .

[2]、李星光, 陈树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信息技术, 2010 (3) .

上一篇:释义理论下一篇:桥梁给排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