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2024-07-09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精选八篇)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1

从自治区的层面来看, 王君书记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放带。

今年正值自治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这些任务的落实使电子商务在科学生产、交易成本低廉、创业就业方面的优势得以发挥。比如电商可以将传统的交易流程电子化、数据化, 大量减少人力、物力, 降低了交易成本。从城市发展的层面来看。去年3月, 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为电商发展的重要契机。规划中强调指出企业三大运营手段, 即指跨界互惠 (链接) 、回到原点 (交换) 、行业商会 (共赢)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商务信息化与运营数据化的结合。互联网诞生之初的基因就是去中心化, 互联互结。电子商务并不是对传统商业的颠覆, 也不是传统商业的劲敌。而是对其在信息化时代下的解构与重构。互联网实际上是通过把人与人连接、把人与信息连接。通过两个连接大大提升了传播与创造的效率, 使得为大众谋福祉的奇迹成为可能。所以网络的时代没有谁可以单打独斗,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经济发展的节点, 必须为终端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产品与服务, 跨界互惠, 链接才有可能!异业联盟将会是未来的突破点, 优势互补,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将是未来竞争的趋势。比如包钢惠客网是内蒙古首家O2O模式电子商务网站, 是集食品饮料、母婴用品、服饰鞋帽、数码办公、家用电器于一体的大型“网络超市”。完成了与青昆两区200 家营业网点的联通。“网络+门店”商业模式, 被称为传统门店模式的“升级版”, 而今, 在包头也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商业品牌走上了这条“升级”后的道路。通过与银联合作, 开网俩小时营业额4万余元。这就是O2O的电商模式的很好实践。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 “电”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商业的本质依旧是契约精神。无论交易的形式与手段怎么变化, 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诚信经营服务体验, 深挖产品或服务的衍生内涵, 增强客户黏性, 这些都是电商经营的不二法门。抓住了诸如以上电子商务的本质, 我们才能够规避现实电子商务中的种种误区。典型的如网络开店就是电子商务;重线上轻线下;重第三方网络平台轻行业垂直网站;重网络销量轻客户价值等。电商越发展我们越需要反思。电子商务的原点是什么?网络相关交易方在经营中的优势是什么?我们能够为客户什么提供独特价值?怎么增强客户体验?其线下的价值链是什么?这些都是“触电”前的必修课。

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行业协 (商) 会也迅速发展起来, 它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 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 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 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是新的时代下不可缺少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 大量中小企业依托行业协会的平台, 充分发挥自治性的本质特征。对网络营销中提升买卖双方互信、降低交易成本、树立品牌效应是大有裨益的。对自治区特色行业在全国的电商发展竞争中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 以上三大手段在企业电商运行之前的顶层设计工作中是必须考虑清楚的, 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 为电商企业的日常运行指明方向。

规划在支撑体系人才保障中明确提出, 培养和引进一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在电子商务人才构成、素质、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园区的定向合作, 建立教育实践和培训基地, 推进实用型电商人才培养。这方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走到前列。该院是自治区范围内开展最早的电商教育高校, 学院电商专业是自治区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专业, 该院为自治区电商企业输送大量优秀的一线从业人员。该院也一直强化社会服务的功能。如设计呼和浩特市玉泉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企业培训项目外包;派遣老师给园区的企业做实战培训;与金川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合作筹办内蒙古电子商务学院。

学院从商贸类特色教育出发, 因地制宜, 与内蒙古田丰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联系, 推广马铃薯深加工系列产品。行积极网络宣传与推广。近日学院以自治区商业旗舰品牌维多利商业集团为合作契机, 通过数据沉淀和模型分析, 建立内蒙古商业营销数据平台网, 通过信息采集、入库、分析、挖掘、预测等环节, 将大数据的功能充分发挥, 对企业产品微创新, 服务微提升, 策略微处置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让我们依托自治区特色产业、大胆尝试各种电子商务发展的手段、充分发挥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实现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双线跨越式发展!

摘要:近年来, 电子商务的发展异常迅猛。作为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如何在电子商务领域凸显自己的“北疆”特色, 作为高职院校怎么在发展中定位, 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 本文提供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

关键词:内蒙古,电子商务,“北疆”特色

参考文献

[1]淘宝大学编著.电商运营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资格认证考试指定教材) [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2

【摘 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给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发展,同时也使西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暴露出来。西部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低下,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结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对学生英语水平、师资、教师知识结构及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改进西部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西部高职英语 弊端 应用能力 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的加速,西部地区涉外企业的增加以及企业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西部地区对各种职业技术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西部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分析西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并探讨改进西部高职英语教学的措施,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 西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 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语言基本功相对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中有从普通高中经国家统一高考升上来的普高生,也有三校生(即职高生、中专生、技校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放弃英语学习,特别是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受民族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发音及语法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均对高职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障碍。

2. 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据调查,一些西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缺乏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课堂上太过依赖老师,课外也不懂得怎样加强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有一些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英语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之外,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英语师资不充足,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很多院校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这种现象更突出,在英语学科方面更是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上仍采用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专业英语课。这就需要配备专业英语教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从师范专业毕业,在从事公共英语教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教授专业英语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些学校往往外聘教师讲授专业英语课。这极易引起监控和管理上的困难,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这些种种因素致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三)英语教材针对性不强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英语教材种类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英语教材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不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其次,一些教材缺乏实用性,内容死板,缺乏趣味性,脱离学生生活,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很多教材难度相对过大。例如,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希望英语》(外研社)、《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大连理工出版社)这两套教材,虽然在编写时已很大程度上革除了以往教材的弊端,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较弱,许多英语教师在使用后反映教材难度大,不适应西部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还有很多教材理论知识过多,没有突出交际性原则或者连贯性差,内容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二、 对策

(一)实施分层或隐性分层教学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复杂,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如果按传统专业编班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常常是基础好的“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吃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教师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如果学校难以提供条件进行分层次教学,那么,教师则可以尝试隐性分层教学。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同一班级中通过分组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水平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发挥潜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不过这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教学课标; 二是熟悉英语教材,因为教材是贯彻、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三是熟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目标的层次性是由学生的层次性决定的,只有熟悉学生,才能约定教学目标的起点和教学目标的层次。

(二)加快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学院方面可以提高待遇,聘用更多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学人才,同时对外聘教师加强管理,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有适合本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有基础英语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其他专业英语知识,并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此,学院应注重对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在职教师,可以采用攻读学位、进修、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位水平;在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鼓励其去企业、其他院校参观调研或定期派教师去企业学习或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员到学院担任培训课程教师,以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平时英语教师也可以去听专业老师的课,以便熟悉专业知识并针对学生的专业有倾向性地展开教学。总之,应尽快完成教师向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的转轨,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创新英语教学手段

当前,西部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守旧性和盲目性,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因此,英语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亟待进行。一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非考试。教师应转变以过级率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偏颇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方向上,应针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使之学以致用、用有所长。二是改变传统师生角色模式, 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使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四是应加大基础投入,多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改变英语教学。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使之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选用或自编合理的高职高专教材

教材是反映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必须围绕实用性的原则,以语言能力应用为目标,能够将语言学习规律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相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师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用英语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听说领先,听力和口语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过程中加强语感,达到准确和流利;同时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特点,注重将打基础和学以致用相结合,课文不宜过长,生词难词不宜过多。由此,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微观的外语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院校及专业的情况进行教材编写,在教材的编写上,应注重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职业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的设计应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的相关实践工作为素材,突出交际性原则,教材的内容要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六)改革测试制度,建立完善的高职英语能力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重阅读、翻译,轻听力和口语,高职学生中“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较严重。要改变这一现象,应从改变测试制度入手,在强调语言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检验,进一步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测试中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测试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多样化,注重能力与素质,注重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还可考虑将口语纳入测试内容,使接受测试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全面了解自己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三、 结论

目前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型人才,而是新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英语作为复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更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西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及时发现并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加强英语教学的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的、具有英语特长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炳文.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朱凌云.浅谈高职英语教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

[4]刘晶.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J].辽宁高职学报,2006(2)

[5]王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6]蒋曙,程东英.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测评体系之我见[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11)

【作者简介】庞 琳(1979- ),女,广东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不断深化, 西部高职教育迎来大发展新局面新组建、新成立的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在校生人数逐年扩大, 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在西部高等教育格局中呈现出“半边天”局面。伴随着西部高职教育大发展, 做为高职院校重要实力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许多新问题, 影响了西部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提升, 制约了西部高职教育发展, 急待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底子薄, 校园文化建设底蕴不足

西部高职院校多数是在原有中专院校组建发展起来的, 有些则是新成立院校。办学时间短, 尤其是办高等职业教育时间更短, 学校在发展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不足, 缺少雄厚文化底蕴。

1.2 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西部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人才市场需求, 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重专业、重技能培养, 轻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倾向。有的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 校园文化对实现培养目标意义不大, 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在办学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 缺少强有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还没有形成领导高度重视、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和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 严重制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

1.3 投入少, 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开展

西部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因原有教学资源欠缺, 基本建设和基本教学条件需要花大力气改善, 大多数院校办学资金紧张, 资金成为许多院校科学发展瓶颈。通过多种形式筹集到有限资金也多数用到改善硬件办学设施方面, 做为软任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存在着投入不足局面, 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1.4 内涵建设缺失, 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由于我们国家开展高职教育时间短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缺少有效经验与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能紧密围绕高职教育办学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内涵缺失成为影响此项工作一大障碍。

1.5 缺乏特色, 校园文化成果大打折扣

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能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也不能充分体现将来学生所从事行业特点, 缺少针对本校特点、人才培养特点和行业特点校园文化内容与形态, 趋同化、简单化现象比较普遍, 以活动来代替内容现象也很严重, 导致搞的活动很多, 但真正有针对性活动却很少, 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不突出, 千篇一面, 内容空洞, 针对性不强, 无法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很好的引导、浸染作用, 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功用充分发挥。

上述这些问题, 要引起高职院校足够的重视, 并认真采取措施, 加以解决。

2 加强领导, 突出特色, 注重内涵, 抓好西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西部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领导, 健全机制, 制定措施, 明确内涵, 突出特色,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水平, 更好地为人培养工作服务。

2.1 加强领导, 统一认识, 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良好思想舆论基础

西部高职院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领导重视、思想认识统一是关键。要全面做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教职工克服“校园文化可有可无高职院校不需要校园文化”等不正确思想观念, 树立校园文化是学院综合实力重要体现, 是人才培养工作必然要求, 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重要内容。高职院校领导要认真学习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 领会精神实质, 积极学习借鉴东部优秀高职院校好做法与经验,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做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手段, 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工作同部署、同规划、同落实。为搞好校园建设工作打好思想舆论基础。

2.2 健全机构, 完善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 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组织和制度保障

西部高职院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党政工团、系部等共同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 形成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实施细则, 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要在经费上、人力物力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要制定阶段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安排, 狠抓落实, 做好定期监督检查, 总结推广经验, 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加以完善, 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3 突出内涵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内涵问题,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各自实际, 确立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内涵, 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确定主题、指导思想、目标、工作任务, 要克服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主题, 工作任务与主题脱节、分散、不系统问题, 工作任务与主题要紧密相关, 即要发挥主题内涵指导作用, 更要发挥具体任务发散功能。形成二者有机统一,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效用。

2.4 突出特色,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西部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在寻找特色、加强特色上下功夫, 这是校园文化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因素。每个学校都有他自己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找寻特色, 要在结合学校办学历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毕业生可能就业行业等方面去综合考虑。首先要确定特色指导目标和主题, 要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点, 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引领作用。要学会从我们人类文明历史, 尤其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脉络中去汲取力量, 指导我们特色目标与主题的确定, 这样更能增加校园文化底蕴;在确定特色目标和主题前提下, 具体工作任务也要紧密结合这一特色进行选择,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思路, 要选择对自己有用任务, 工作任务也要具体化, 不能大而全, 切忌空洞无物。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能够更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4

一、创新载体, 因势利导———借助地方特色文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一个鲜活有力、充满朝气的有效途径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 就是伏羲氏。在羲皇故里天水, 伏羲更是一位受人们顶礼膜拜的圣者。国际性的伏羲文化研究会设在天水, 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有的文化氛围,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祭祖、朝觐祖先。

自我市2002年开展招募优羲文化节会志愿者这项工作以来, 我校每年都被列为志愿者选送单位。特别是2006年以来, 我校团委每年组织青年参加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和农民武术大赛等活动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分别在节会办公室、商务活动部、文体活动部等部门进行志愿者服务工作。针对“节会办”对节会志愿者提出的文化素质高、整体形象好、懂计算机、文字功底扎实和普通话要标准的要求, 经过多重选拔, 组织志愿者学习天水各景点的资料、了解天水发展史、熟悉伏羲文化以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意义。同时从同学们的走姿、坐姿、站姿、接人待物、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礼仪培训, 通过练习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培养学生的气质及形体, 锤炼同学们实际工作能力。几年来已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给学生提供以伏羲文化节志愿者为载体的实践平台, 营造耳濡目染、亲近历史的环境与氛围, 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 更学会做人, 并了解了本土深厚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舞台, 追寻遗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广阔的力量源泉

通过调研发现,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不适应应试教育模式, 长期的考试挫折, 使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 学习积极性不高, 缺乏正确的成才理念。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 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一些人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 缺少战胜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 甚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未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学院大多建校历史短、文化底蕴不深、文化氛围不浓;办学经费短缺, 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停留在口头说教、文体活动等常规层面, 缺乏整体规划和工作创新。如何走出一条既有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又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并主动参与的新途径, 成为学院建设之初的新难点。为此,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提出以“挖掘吸收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 利用“天水的伏羲文化, 大地湾文化, 秦早期文化, 三国古战场文化, 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五大文化的深刻内涵, 吸引和教化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使学生懂礼仪, 明是非, 知美丑, 识善恶。

几年来, 我们坚持利用寒暑假, 开展“增才干、长知识、做贡献”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开展“干一件好事、做一项调查、写一篇体会”的“三个一”活动。学生通过走访了解当地历史、遗址、民风、民俗, 参与公益文化活动等, 产生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调查报告。来自“失街亭, 斩马谡”故里秦安县的王晓彦同学在总结会上发言说:“天水历史文化悠久,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先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把它修葺好, 保管好, 传之子孙后代是历史赋于我们的光荣, 更是一份郑重的历史责任。”来自姜维故乡———甘谷的林涛同学通过走访了解到家乡世世代代习武、下象棋传统的由来, 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在校团委、学生会的支持下与爱好武术的同学们组成了校武术队, 在学校各种节庆活动中表演武术, 收到了传承地域文化, 丰富校园活动的良好效果。这种方式经过数年的坚持和完善, 已成为学校实践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发扬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 利用地方传统文化优势,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1. 将校园作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 汇聚、融合地域文化

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地域文化, 一直滋养和教化着本土人民, 也形成了地方特有的民间歌舞艺术文化。学院因势利导, 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丰富学生欣赏视野, 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在五四、中秋、迎新、国庆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汇演中, 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节目, 如著名的武山旋鼓、秦城的夹板舞、秦安腊花舞、张家川的“花儿”等一些传统地域文化都相继走进了校园, 走上了舞台, 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欣赏。

2. 以地域文化活动为平台, 深化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将本地一些对地域文化有着研究的学者、专家请进校园, 开展讲座, 举办研讨会, 让学生感悟地域文化的魅力, 充分调动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内涵的积极性, 以地域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栏、校报、校刊等途径传播地域文化, 使全院师生从思想上认同传统文化, 认识到地域文化是我们民族、国家、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生存发展之根。

3. 成立学生社团,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地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校园中, 我们以地域文化为依托, 成立了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活动社团, 定期开展展览、比赛等活动, 使地域文化成为育人的有效载体。通过调查发现, 自社团建立以来, 学生们从地域文化中传承文明、启迪人生、愉悦人生, 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体现了校园文化“教化人, 教育人”的积极意义,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5

一、区域的特殊性

(一) 内蒙古自治区的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少数民族以蒙古族为主, 兼有满、回等少数民族。2010年人口普查为2, 300万, 其中汉族占到80%, 蒙古族占18%;从地理位置上看,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北大门, 守卫着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从经济发展来看, 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 有“羊、煤、土、气”之称, 是内陆省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所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部的边疆省份, 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维护国家和边疆地区稳定的大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上, 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区人才素质的提高, 培养本地区高素质的人才, 特别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的人才, 是地区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群体是人才的储备军, 提高区内大学生整体素质是加快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国际局势的日趋复杂, 国际敌对势力的存在, 民族分裂主义的渗透, 民族问题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阴谋攻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工具。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 是“三股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要目标, 他们与我们争夺青年学生和接班人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形势下,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尤为关键, 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站稳立场, 分清敌友, 而不是成为分裂分子的工具。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越来越快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在人们思想深处,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青年学生来说, 思想还不够成熟, 自控力较弱, 很容易受坏人的蛊惑和欺骗, 而误入歧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导, 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 才能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学生的特殊性

(一)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中, 蒙古族学生占一定的比例, 一部分蒙古族学生汉语水平较好, 另一部分, 特别是民族预科班学生, 因为从小是蒙语授课, 到了大学以后改为汉语授课, 就比较费力。对于这样特殊的群体, 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挑战。一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的农村牧区,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来到城市上学后, 由于习惯、文化、饮食、风俗等方面的不同, 在生活条件与水平上相比汉族学生差一些。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二是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上大学以前基本都是蒙语授课, 语言表达尤其是对汉语普通话的理解和掌握达不到普通高校的基本教学要求。致使他们入学后, 由于对课程教学内容听不懂, 教学方式无法快速适应, 逐渐对汉语教学失去兴趣, 最终导致他们对于专业的兴趣下降, 造成学习压力总体偏大。三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热衷于本民族学生的内部小圈子, 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善于与汉族学生沟通, 并且不愿与身边同学交往,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和集体荣誉感的养成。

(二) 思政教育存在不足。

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不科学。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设置基本上都没有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就拿内蒙古商贸学院为例, 民族预科班学生所上的思政课和普遍班学生是一样的。在大学期间, 只修三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 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较差, 汉语水平较低, 教学相对困难, 教学效果较差, 不能起到思政课应有的教学作用。所以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思政课程的设置更应该有针对性, 建议开设《民族理论》课程, 结合内蒙古区情和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实际情况, 强化对少数民族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二是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配备上, 要考虑到蒙古族学生的要求。一个专业至少要配备一名懂蒙语的辅导员, 利于与蒙古族学生沟通。对于民族预科班, 应配备蒙古族的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也应尽量是懂蒙语的教师。三是各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合力发挥作用,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各高职院校都没有真正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剥离出来, 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时代的特殊性

(一)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 西部大开发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第一, 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大部分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经济基础。第二, 社会的发展进步, 民族的相互融合, 进一步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观念, 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 改变传统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以及走出农牧区、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城市的愿望, 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三,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高校扩招、国家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增加了机会和可能。第四,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本地经济发展, 需求高层次民族专业人才, 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就业发展的空间和渠道。

(二) 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

一是宗教的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众多, 许多学生从小受到宗教的影响, 造成一些学生对许多思想领域问题的认识模糊或认识错误, 对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反面作用。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民族观,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确立科学的认知态度, 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民族分裂主义的渗透。近年来, 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渗透。因此边疆地区高等教育更要牢固坚守马克思主义主阵地,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这是边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任务之一。三是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受边疆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方式的限制, 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如温饱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 缺乏积累财富的观念和再生产的意识, 缺少市场观念, 政治意识重于经济意识等。这种思想意识和思维定势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

基于以上对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高度关注其特殊地位、特殊人群、特殊的教育方式、特殊的西部开发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才能体现出人本精神,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 总结了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存在的一些特殊性。探索针对内蒙古地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丽.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难点和对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6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形势与需求状况

近年来, 外贸毕业生迅速增加, 使得外贸行业所需的人才渐渐趋于饱和。此外, 全球经济的不景气, 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更是雪上加霜, 沿海一带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 中西部的外贸企业虽然受冲击较小, 但也面临“减员增效”, 总体上就使得我们外贸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大减少。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 无疑为重西部企业带来了福音。随着“四个平台”的搭建, 成都将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 具备较强竞争力、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届时, 将需要相当数量与金融想关专业的实用型人才 (诸如贸易、物流、银行、保险等从业人员) 。如果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外贸专业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主渠道, 那么高职院校将成为基层甚至中层金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我们抓住这一有有利时机,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积极展开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调研, 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计划, 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课程教育改革。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对核心课程 (必修课程) 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增设部分延伸课程 (选修课程) 。

1. 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学院经贸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新要求,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

修改现有的《期货概论教学大纲》, 其中增加农产品期货内容, 包括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的相关内容。

在《保险概论教学大纲》中增加农产品保险的内容。此调整既可以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 农产品现 (期) 货交易中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下对就业市场的新需求, 也顺应了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现有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中增加农副产品营销内容。该门课程我们可以放在大三开设, 因为它是结合农产品基本知识和营销学基本原理的课程,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课程结构内容的重点可以放在如油菜籽、玉米、生猪等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重点建设的三大农产品现 (期) 货交易中心所涉及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法和渠道上。

为适应网上交易需求的变化, 我们计划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增加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内容, 包括农副专业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促进电子金融平台的搭建;在《网络营销》中增加呼叫中心内容。

在国际贸易开设的相关物流课程中, 新增两个内容, 一是在物流运输课程中增加鲜活农副产品运输内容的板块;二是在《物流管理》课程中增加“物流体系的网络化”内容, 是我们的课程更加适应当前物流面临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方面环境的变化。

2. 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为迎接金融中心建设下, 新就业契机的到来, 也为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的目标, 我们认为在课程安排上, 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 可增加一项实践性课程“金融柜面结算”的课程, 并且增加配套实训室。

该课程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出发点, 按照项目来引领学生, 以任务为核心, 以活动为基点, 采取模块化方式构建教学, 主要包括“临柜柜员基础知识”、“钱箱、重要单证、印章、密押的管理”、“日初业务处理”、“人民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外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单位存款业务处理”、“贷款业务处理”、“柜面日终业务处理”。每个模块按照临柜人员面临业务特点的不同, 划分为几个任务。通过学习, 使学生进入银行后, 可上岗、接手实际业务, 最大限度地缩短培训与上岗工作的距离。

为配合理论教学, 应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训练, 例如:引导学生参观地方银行、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和了解及初步运用。借助学科的硬件环境, 实验室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 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和投资操作、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机会。

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 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 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 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 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 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更好的在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 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摘要:随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项目的启动, 成都市经济结构和运行模式将有较大发展, 这必将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为了适应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形势下学生就业情况的变化, 本文提出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调整专业计划及进行课程改革,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我们对原课程内容进行可科学的整合。

关键词:西部金融中心,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期间推进成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分析与建议[Z].2004.[1]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期间推进成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分析与建议[Z].2004.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7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概述

1.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特征分析。

(1) 科学知识的特征。首先, 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其次, 科学知识具有确定性、重现性。第三, 科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实证性。 (2) 人文知识的特征。首先, 人文知识阐释的是人的内在世界, 即具有人的主观性, 同时富有价值和独立的世界。其次, 人文学科具有对人类困境的忧虑, 对生命终极价值的关怀, 属于超现实性的知识学科。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科学教育关注知识的传授, 它通过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递, 启迪人的智慧, 增强人的技能, 帮助人类更好地开发和改造自然, 推动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它关注人格的塑造与人性的培养, 通过对人类精神智慧、生活经验及人生感悟的代代传授, 帮助人们洞察人生、升华心智, 进而找到具有崇高价值的生活方式。可以说, 科学教育在于求真, 人文教育在于求善,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人为地分裂开来, 将暴露两者各自的局限性, 导致教育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从另一方面来讲, 人的素质包含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两个方面, 科学素质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文素质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盘, 如果科学素质失去人文的指引, 就会丢失方向, 而人文素质失去科学的支持和推动, 就会止步不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完美融合, 才能培养出拥有完整、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现代人才的内在要求。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学生所接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越来越丰富, 高职院校在这一形势下更应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和分寸, 不使人文教育旁落, 谨防教育物化。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形势、新环境, 在强化新技能、新知识教育的同时, 关注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文关的塑造与培养, 才能培养出具有既有素质又有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和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改革和优化传统教育模式, 也是践行现代人才教育机制的核心环节。为了让高职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 培养出社会生产建设所需的高级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环节上有所完善, 推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加速融合。

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 人们对精神富裕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这在客观上对教育的人文性提出了要求, 人文教育正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内在需求, 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 高职学生即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 又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这一特殊的群体特性, 使他们迫切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施教, 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更科学的知识结构, 拥有更优良的心理素质, 进而使学生担当起未来社会生产建设主力军的重任。

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科学、轻人文。

部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 提高学生就业率, 片面地强化职业技能教育, 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 未将人文教育列入高职院校整体规划。

没有将人文教育列入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文学科的内容和学时相对不足;二是教育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三是人文教育的环境和理念缺失。

3. 教育资源紧缺, 限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创新与融合。

西部地区在高职教育投入上的增长力度滞后于当地教育规模的增长速度, 造成单位学生的教育资源匮乏;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西部地区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许多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存在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 甚至部分教师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教师资格无法与执教岗位相匹配。

四、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确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人文历史环境等地方特色, 树立科学与人文素养双向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贯彻有关教育改革方针, 巩固人文教育在高职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地位, 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计划以及专业教学目标中, 实现培养科技人和培养道德人的并行与统一。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匮乏, 师资力量薄弱, 严重制约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为此, 必须加大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投入, 结合人才引进和人才再造两种渠道, 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科学育人和人文育人的施教水平。高职院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再造, 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 使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重塑和武装自我, 积极参与人文教育, 掌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策略。其次, 要鼓励教师扩展自己的知识深度, 掌握学科知识以外的人文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施教能力。再次, 要建立对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 对积极开展科学与人文双向素质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为广大高职教师树立榜样。

3.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人文职业教育。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来推动人文职业教育, 是缓解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紧张局面的一条蹊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职院校以校园文化为铺垫, 不仅为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平台和途径, 也为高职学生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院校应以打造人文校园为主线, 以各类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 大力开展学院红十字会、校园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思政教育网站等具有人文色彩的校园实践活动, 营造特色鲜明且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时刻感受人文素养的熏陶, 把握“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4. 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1) 课程设计融合。在课程设计中加强两种知识的渗透, 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同时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 例如, 在设计高职物理课程时, 应至少囊括以下两点, 一是物理学演进中的方法论、世界观以及相关物理定义的人文涵义, 二是能源危机、环境破坏、现代武器等与物理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2) 教学过程融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人文养成施加影响, 高职教师应在讲解科学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 渗透相关技术知识的发展历史, 展望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 同时结合科学知识与文艺、政治、军事、社会意识形态等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形成理智的科学技术观。例如,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数学故事、数学应用、数学模型的讲解来渗透人文素质内容;在物理教学中, 通过对物理学家伟大事迹的介绍来感染学生, 升华学生情感。 (3) 教学评价融合。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既懂技术、又有素养。因此, 要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共同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充分体现人文价值, 促使学生加强人文修养, 成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共同构成了人类迄今为止的知识成果, 两者均是现代人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对于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由于本身面临的资源、环境劣势,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因此更应该把握教育改革机会, 构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实现高职人才培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摘要: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由于历史、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科学与人文双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面临着重重障碍。本文分析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论述了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然后探讨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72-74.

[2]张平, 文雨丝, 刘文婕.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 2013 (1) :16-17.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 篇8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政府以外的社会自治组织在公共事务中作用越来越大, 它们对公共生活的影响日益重要。 同时理论界在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及个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领域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对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认识, 对解决公共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近年来我国对治理理论愈加重视, 将社会治理引入到党的执政理念中, 并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最近十几年, 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 高职院校实现了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体系不断扩张, 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 辅导员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但这并没有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管理仍是行政主导的模式, 难以调动各方面力量尤其是学生参与到学生问题的解决中。本文试图将治理理论及其思想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以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去, 从而实行学生工作的良性运行。

1 治理理论

1.1 治理在公共理论中的含义

作为公共管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 治理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逐步兴起的。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 治理这一概念在公共管理领域显得日益重要, 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出现了多种说法。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认为, 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 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 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格里·斯托克指出:“ 治理的本质在于, 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 治理的概念是, 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 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 ”

我国学者陈广胜认为:与统治、管制不同, 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 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 也不一定非得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 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 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条例,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 而以调和为基础;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 而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这一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1.2 治理理论及其主要特征

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论, 治理理论就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 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 做自己应做和能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 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的一系列理论。

治理理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政府也存在着失灵, 政府应确定其合理边界。 在新的世纪, 由于社会经济, 政治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化,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过时, 因为由于社会各项事务越来越多, 政府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是不可能的。 所以政府应明确其自身定位, 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避免缺位、越位、错位。

(2) 强调合作。 在现代社会政府需要把一些公共领域的事情教给社会来做, 让私人部门和一些自愿性团体承担一些公共管理的责任,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 既可以是政府, 也可以是企业, 非政府组织, 还可以是个人。治理不同于统治, 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 不同的治理主体需要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加强合作。

(3) 治理不是政府的单一行为, 而是持续的多元互动。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式是自上而下, 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 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单一向度的管理。 而治理则是一种多方互动的管理过程, 它主要借助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通过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治理通过不同主体的持续互动, 结成一种复杂的自组织网络, 这种自组织网络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和市场的一种替代, 网络中的不同主体尤其是非政府主体自觉的做好对公共事物的管理。

(4) 治理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管理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 而治理理论则认为在现代社会, 私人部门和公民个人的独立性不断加强, 政府和私人部门公民个人是平等的关系, 发号施令并不是最好的管理手段, 而且政府发号施令的权威必须得到私人部门和公民的承认。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一定来自与政府的权力, 在公共领域还存在着其它管理方法和技术, 政府要运用各自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物的良好管理。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 在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以及招生生源上均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类型不同。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工作有自己的特点。

2.1 行政主导色彩浓重, 强调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全知全能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都是行政主导, 从纵向看, 院、系、班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路径十分明显, 从横向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涉及方面十分广泛, 包括学生的课堂出勤, 学生活动的组织, 学生社团的活动都要由学生管理部门和人员来亲自负责。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边界, 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和辅导员班主任有关, 学生集体活动班主任要亲自指导, 包括本该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也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去动员, 学生宿舍卫生需要班主任检查, 学生宿舍物品损坏也需要班主任报修。 过于全面繁杂的工作浪费了学生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精力, 导致他们成了救火队员, 不能集中精力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成长服务工作。

2.2 与内部其他部门和社会合作较少

学生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 需要各教学教辅部门后勤机构以及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应承担学生工作的部分责任。高职院校作为育人机构, 理应做到将“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结合起来。 但在现实中, 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以及后勤工作直接的合作不够紧密, 三个方面各行其是, 教学和后勤工作对学生工作的支持较少,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比较滞后,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在与社会合作方面, 高职院校在学生工作方面较少有社会合作, 在一些较浅层次的进行社会参观, 基地教育, 邀请专家讲座, 名人事迹报告方面高职学校做的已经较少, 相对与西方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大学生义工活动, 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尝试。

2.3 学生工作主体单一, 学生、学生组织、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组织参与较少, 各种主体直接缺乏互动

在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完全是靠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人员来实施的, 学生个人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 他们完全安全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来做, 学生个人的主张和意见得不到有效的表达, 所以学生个人对学校的管理往往采取顺从和对抗两种极端的态度。 在高职院校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在内的学生组织往往完全是在学校和老师的要求下开展工作, 缺乏独立性。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方面, 缺乏经常性的沟通机制, 往往是学生出了问题, 学校才与家长进行沟通。 在社会参与方面, 很多高职院校连后勤都没有做到社会化, 学生工作方面引进社会力量的尝试基本没有。 正是由于相关主体没有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投入较多, 但收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 学生工作效率较低。

2.4 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单一

目前,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较多地沿袭传统的工作方法, 强调纪律的约束作用, 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 缺乏对学生的换位思考。 在工作方式上,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坚持主动干预的方法。 他们就像学生的父母, 主动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干预, 事无巨细。在工作内容上仍强化统一管理, 难以照顾到学生个体, 个性化服务缺失。由于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老旧, 而时代和学生的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遇到了诸多挑战。

3 治理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在国内外形势不断革新变化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目标、观念、形式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延展。 高职院校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论和观念以便对学生工作进行改进, 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 治理理论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所以可以借鉴治理理论的方法和理念来改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

3.1 合理确定学生工作的边界, 集中精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服务工作

学生工作涉及面较广, 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不可能把学生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都一一做好, 所以有必要确定学生工作应该做那些, 那些不用做。 比如学生的课堂考勤的检查工作完全应该由任课老师来管理, 由其将课堂考勤计入平时成绩, 对于需要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学生可以由任课老师与班主任沟通, 然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管理。 一些学生活动可以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 宿舍物品的报修可以由物业和后勤来做。这些工作做的好坏并不能体现辅导员班主任的价值, 辅导员班主任应努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有自主意识的理性的品格健全的公民。

3.2 明确各部门在学生工作上的责任, 开展社会合作

要明确教学部门和人员以及后勤部门和人员在学生工作方面的责任, 让他们积极配合学生工作, 做到“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结合。在社会合作方面采取“ 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来就是引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来校指导和亲自做学生工作, 引进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或其他有相似经历的人员对学生做报告, 引进名人或者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思想和成长教育的公开课。走出去就是与社会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更加贴近实践的教育, 比如与公安局、法院合作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与养老院或者社区合作, 为学生提供做义工的岗位。

3.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增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

在学生工作学生不仅是工作对象, 更是主体, 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 后, 这代学生注重个性张扬, 主体意识强, 他们渴望与辅导员、班主任平等对话, 希望参与到学生工作中, 在一些活动的举办上, 他们希望表达出自己想法。所以在学生工作上, 辅导员班主任甚至院系应该尽量与学生达成一致的目标, 这样学生才能支持配合学校的学生工作。 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家长机制, 通过与家长的经常联系, 摸清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 同过与家长的互动, 有针对性, 有时效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3.4 顺应时代特征, 针对学生特点, 创新学生工作方式和手段

改变说教为主, 学主动干预的方式,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多种活动来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通过活动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也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达到教育的目的。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开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具体问题, 开展个性化、有层次的教育。 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营造, 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 改善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物质条件, 重视学生精神的建设, 改善校园精神, 并在学生中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氛围,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

4 治理理论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4.1 明确工作定位, 确定工作人员角色

在学院刚刚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初, 内蒙古电子学院工作缺乏明确定位, 学生一切问题都与学生工作有关, 而且学院教职工往往将学生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到辅导员身上。 而且辅导员也需要承担一切学生事务, 辅导员往往扮演了家长或者保姆的角色。 最近以来, 学院学生工作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在工作内容上明确学生工作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 通过中国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通过团学活动的开展以及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对一些繁琐的杂务工作上, 明确了教学人员、学生工作人员, 后勤人员各自的分工。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上, 根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 暂行) 》 等文件精神, 做好辅导员的选拔, 培训和考核工作, 严格按照不低于1:200 的比例配备辅导员, 辅导员每学期进行集中培训, 辅导员待遇不低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 另外还成立了辅导员发展中心, 从组织上保障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专业化建设。通过以上工作, 使辅导员摆脱家长保姆的角色,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2 积极与社会合作, 充分利用校内外力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内蒙古电子信息学院与100 多家企业合作, 成立了内蒙古电子职教集团, 并聘请了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兼职导师, 经常来校为学生作报告并进行面对面交流,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精神, 培养职业意识。在校园综合治理方面, 学院与呼和浩特赛罕区法院, 消防大队, 高职园区派出所消防大队积极合作, 开展校园法制宣传教育, 六五普法活动, 消防安全教育。 另外积极与周围社区合作, 到呼和浩特各小区开展电脑维修, 到敬老院献爱心, 学院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 注册会员1000 多人, 积极到周边开展义务活动, 学生既得到了实践锻炼也受到了教育。

4.3 开展学生参与式管理, 发挥学生自主性, 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学院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 听取学生对院系学生工作的意见建议。 另外学院每年开展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学雷锋活动月、心理健康活动月、宿舍文化活动月等系列学生活动, 这些活动的策划组织执行等工作主要由学生承担, 辅导员只提供必要的帮助, 通过活动的组织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每年新生开学的第一个学期, 都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班主任助理, 为新生提供生活学习上的指导,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学生年度思想品德鉴定上, 改变单纯的学生填报老师写意见的简单做法, 学年从2014 年开始在计算机科学系开展毕业生德育总结工作, 在德育总结会上不仅有老师考核环节, 还有普通同学的评价和学生评议小组的考评。 2015 年学院还是以计算机科学系为试点, 将德育总结工作扩大到二年级学生。 2015年共用610 名毕业生和640 名二年级学生参加德育总结, 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德育总结会, 通过现场陈述, 现场评议的程序使参与同学对自己的成长经历, 思想性格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真正起到了自我教育的作用。学院建立了家长联系指导, 班主任每月都要学生家长进行一次沟通, 将学生的优秀表现和一些情绪波动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 和家长一起做好学生工作, 帮助学生在校成长。

4.4 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学生工作

班主任、辅导员除了经常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沟通外, 还经常利用网络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 另外各个班级还都安装了“ 爱班级”班级管理软件, 学生考勤请假情况第一时间能够通过软件显示出来, 通过网络手段老师管理学生的方式由命令式转为交流式, 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

5 结语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改进学生管理模式, 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引入治理理论思维, 营造全员管理的环境格局,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的作用, 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连续8 年被评为自治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用人单位普遍反应内蒙古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积极性强, 具有主动意识, 学院也因此被评为2014 年全国就业先进单位高职院校50 强。另外由于学院注重与周围社区的互动, 呼和浩特居民普遍对电子学院学生印象深刻, 学院连续8 年被评为首府百姓最满意的职教品牌。

摘要: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前沿理论, 是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大革新, 强调通过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形成一套多主体的自组织网络, 通过网络内各主体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学生工作作为一项公共领域的的工作, 可以借鉴治理理论的理念来进行改进。

关键词:治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启示

参考文献

[1]汉典http://www.zdic.net/c/b/150/332730.htm.

[2]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 刘小林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5) :19-29.

[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 2001 (9) :40-43.

[4]刘江, 孙林, 赵汝平.治理理论视角下中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12, 27 (6) :170-172.

上一篇:机械行业创新下一篇:皖西民歌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