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的条件

2024-07-02

运用的条件(精选十篇)

运用的条件 篇1

一、美国实行公允价值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及市场条件

公允价值起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与金融界之间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论争。经过将近20年的争论, 以及80年代后期信贷业的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之后, FASB明显转向SEC的立场, 于1991年10月正式接受制定公允价值方面的准则。其后, 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

1、社会经济制度方面

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 美国、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 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在美国、德国经济中, 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 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 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 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 美国、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体制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 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 (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 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 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其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 而是重视建立人为的有序的竞争。二是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 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法规, 例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 而且还要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 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竞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多方面作用。这些作用可以归结为取得成就、实现民主和达到协调。在市场经济中, 竞争有两大任务, 即保证最大成就和分散经济权力。同时, 经济本身对竞争往往是不感兴趣的, 而且总是力求通过垄断和价格与市场的协定等来削弱和排除竞争。经验表明, 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 它必须通过一种国家规定的“人为秩序”加以保护。

2、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

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资产阶级国家同时履行阶级职能和社会经济职能, 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二战后的新现象在于, 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都大大增强了。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考虑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时的基本目标, 和在制订社会经济政策时所提出的目标都大大提高了。战后, 美国、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思路主要是:首先, 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 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其次, 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 , 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 力争加以缓和。据此, 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 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 即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 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 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 这里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公平分配等。

3、美国近年来就公允价值发布了很多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美国要求公司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意味着FASB从历史成本财务报表立场向公允市场价值财务报表立场的转变。美国FASB近年来就公允价值发布的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要有: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No.7) ;第141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 No.141) ;第14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No.142) ;第14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No.144) 和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No.157) ———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9月15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No.157) ———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提出了改进性指南, 并且对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 规定公司应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信息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收入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做出披露。这项会计准则适用于在FASB以前的会计准则公告中要求或者允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实务中。该项准则的采用将影响或修改美国40多项其他会计准则。该准则并未扩大需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 但它为FASB将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他资产和负债提供了参考样式, 为计量这些资产和负债及相关信息披露提供了一致性的架构。SFASNo.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公允价值应看作可运用于企业主体资产或负债的“脱手价格”。公允价值源于计量日的假设交易。公允价值计量假设, 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的交易是在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发生的, 或在缺乏主要市场的情况下, 在资产或负债最有利的市场发生的。主要市场是报告主体出售最大数量资产或转移最多负债的市场。最有利的市场是报告主体出售资产收到的金额最大化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金额最小化的市场。FASNo.157为估计“脱手价格”确定了3种方法: (1) 市场法。市场法是指“市场交易产生的价格”。 (2) 收益法。收益法是“运用估价技术将未来金额 (如现金流量或收益) 转换为现值 (贴现) ”。计价方法包括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和多期超额所得法等。 (3) 成本法。成本法是指重置成本法。FASNo.157将计入各种估价技术的数据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运用的假设, 包括有关风险的假设。数据是可观察数据或不可观察数据。可观察数据是反映市场参与者在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会运用的根据独立于报告主体资源所获得的市场数据的假设。

二、我国实行公允价值的经济体制、相关法律制度和市场条件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可谓一波三折, 总体上说经历了从无到有、用而又弃、弃后又拾的过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这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 我国实行以市场竞争为基本的调节手段, 同时政府也在经济调整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 我国是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后在开始强调竞争的重要性, 但是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以及一些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行业依然实行国家垄断管理, 缺乏竞争性。与此同时, 西方国家也还并没有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生存十分困难, 虽然今天民营经济在我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是这一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公允价值实施势必与西方国家存在着重大的不同。

针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法规, 我国制定的也比较少。由于我国仅仅在2006年才开始颁布新会计准则, 并在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有关规定, 并且只是在2007年开始实施。实施中的问题才刚刚开始显现, 相关补充法律制度还未出台, 因此, 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而相关的市场条件, 我国则更是缺乏。我们既缺乏专业且公正的评估机构, 同时更缺乏监管有力的政府机构, 同时我们也没有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这些条件的缺乏, 已经影响到了公允价值生存的土壤, 就更不用论及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了。但是准则已经制定, 法律制度的事实必然要存在连续性, 不能变而又变, 所以其适用性也就不再进行讨论了。

从上可以看出, 西方国家的现实市场条件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于我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甚至对于公允价值而言, 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已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 相关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加之安然事件更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得到规范与完善。前人的经验总有可以借鉴之处, 我们要汲取其中能够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产生积极作用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从而少走弯路, 加快与国际公允价值的接轨。

摘要:2006年2月25日, 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并决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了国际惯例, 最大变化是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然而,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条件是否成熟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和美国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 希望能够从中有所启示。

关键词:公允价值运用,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市场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继初.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诚信[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7, (05) .[1]陈继初.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诚信[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7, (05) .

[2]Singleton-Green, Brian.Debating fair value, Accountancy, 2006, 3.[2]Singleton-Green, Brian.Debating fair value, Accountancy, 2006, 3.

[3]Cunningham, Colleen.When True Value Really Isn't Trueand Fair[J].Financial Executive, 2006, (05) .[3]Cunningham, Colleen.When True Value Really Isn't Trueand Fair[J].Financial Executive, 2006, (05) .

[4]Short ridge, Rebecca Toppe.Fair-Value Accounting:What'sSo Fair[J].CPA Journal, 2006, (07) .[4]Short ridge, Rebecca Toppe.Fair-Value Accounting:What'sSo Fair[J].CPA Journal, 2006, (07) .

运用穆勒五法的条件 篇2

②剩余法是研究现象间复杂因果关系的方法,它必须以用其他方法推出的结果为基础。因为它在推论现象存在的原因时,必须首先知道某一复杂现象的——部分原因和结果,这就需要事先进行实验或理论的计算,来发现这些因果关系。因此,剩余法不可能成为研究现象间因果关系的起始方法。

(1)光线的照射,有助于缓解冬季忧郁症。研咳嗽痹9名患者进行研究,他们均因冬季白天变短而患上了冬季抑郁症。研究人员让患者在清早和傍晚各受3小时伴有花香的强光照射。一周之内,7名患者完全摆脱了抑郁,另外两人也表现了显著的好转。由于光照会诱使身体误以为夏季已经来临,这样便治好了冬季抑郁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A.研究人员在强光照射时有意使用花香伴随,对于改善患上冬季抑郁症的患者的适应性有不小的作用。

B.9名患者中最先痊愈的3位均为女性。而对男性治疗的效果较为迟缓。

C.该实验均在北半球的温带气候中,无法区分南北半球的实验差异,但也无法预先排除。

D.强光照射对于皮肤的损害已经得到专门研究的证实,其中夏季比起冬季的危害性更大。

E.每天6小时的非工作状态,改变了患者原来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他们的心态,这是对抑郁症患者的一种主要影响。

(2)现在有一个问题,甲、乙、丙、丁四个孩子在院子里踢足球,不留神将一户人家的玻璃给打破了。四个人都很恐慌。在房主人问是谁把球踢到窗户上去的时候,他们谁也不承认是自己打碎的。房主人问甲,甲说:“是丙打的。”丙反驳道:“甲说的不符合事实。”房主人又问乙,乙说:“不是我打的。”再问丁,丁说:“是甲打的。”好心人告诉房主人,这四个孩子中只有一个比较老实、不会说假话,其余三个人都说假话。那么,打破玻璃的到底是谁呢?

(3)以下哪项使用的是共变法?

A.敲锣有声,吹箫有声,说话有声。这些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而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精白米,鸡得一种病,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的脚气病相似。另一组用带壳稻米喂,鸡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测带壳稻米中有某些精白米中所没有的东西是避免脚气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C.意大利的雷地反复进行一个实验,在4个大口瓶里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一个蛆都没有。另4个大口瓶里放进同样的肉和鱼,敞开瓶口,苍蝇飞进去产卵,腐烂的肉和鱼很快生满了蛆。可见,苍蝇产卵是鱼肉腐烂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内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若把空气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可见,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E.棉花是植物纤维,疏松多孔,能保温。积雪是由水冻结而成的,有40%~50%的空气间隙,也是疏松多孔的,能保温。可见,疏松多孔是能保温的原因。

答案

(1)E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求同法。选项A只是部分地重复了求同法的结论,并没有削弱它;选项B、C、D与该结论不相干,均不能削弱题干。E项对题干的实验,进行了另一种解释,如果这种解释成立,也就是说,如果事实上使患者痊愈或好转的原因,是每天6小时的非工作状态改善了他们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是导致忧郁的主因),那么,就可得出结论,光线照射的增加,和冬季忧郁症缓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表面的非实质性的联系。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结论。

应用求同法所得到的认识(即找出的原因)并不都是正确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场合里存在的共同条件可能不止一个,而作为真正原因的某一共同条件可能正好被忽视了。因此,通过求同法所得到的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或用其他方法去进一步检验。但是,求同法为我们提供了找到现象原因的线索。所以,它作为一种发现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们应用着。

(2)乙

假如甲说的是真话,那么乙说的也是真话了,两个孩子都说真话不符合实际上所了解的情况,故玻璃不会是丙打破的;同样的理由,丁说的也不是真话,所以玻璃也不是甲打破的;剩下的人只有乙和丁了,如果是丁打破玻璃,那么,乙和丙说的就是真话了,这也不符合实情,故也不是丁打破。于是,打破玻璃的只能是乙了。

(3)D

因为D和题干都使用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

网络条件下统计语言的运用 篇3

鲜味

网络数据要有鲜味,是讲数据的主题要有魅力。寡淡无味的数据主题,吸引不了网民。这种文章就算写得头头是道,就算制图专业到位,哪怕还搭上一系列可视化的技术动作,也照样改变不了不吸引人的悲惨命运。

网络数据要有魅力,必须多在“人”字上下工夫。比如,凡是有助于人们精神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的“五好”数据,人们才会喜闻乐见、如获至宝。群体的数据可以出鲜味,个人的数据也可以。如到医院定点体检,医院为个人在网上开通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又如网络邮箱,能定期提供免费数据账单,账单包括三大数据模块的数据分析,即登录、收信和写信的数据分析,能让电子邮箱的使用者明白自己邮箱的使用情况。

时间

网络数据有出生日。网络数据在传播时,调查的时间要点明,提供数据的时间也要讲清。没有生日的网络数据,或者出生日期没有写清楚的网络数据,自然谈不上是优质数据。

如“今年”、“去年”、“前年”等,这些信息的前面,貌似标了年份,但只能归属于语焉不详。时间数据不写或不写全,当这类数据文章在网络上传播时,读者想通过转载的时间来推测数据文章发表的确切年份,真的很难。因为转载的年份是变化的,有的转载在前,有的转载在后,读者很难知道在当年数据文章发表的时候,所指的“当年”是哪一年。显然,像这类时间没写全或没写清的网络数据,尽管文章内容颇有吸引力,但读者看了就是再喜欢,也只能是空欢喜一场。

空间

网络数据有出生地,而网络数据的传播没有国界。当然,个人隐私、国家机密之类的数据只能进行有限传播,不能广而告之。

统计数据的空间范围,如同标识身份的证件一样,必须随身携带。比如,当一国某地的统计数据通过网络传播到其他国家时,如果统计数据只写本国某地的地名而不写本国的国名,读者可能就不太清楚这是什么地方。优质的网络数据,会注意写明和写全调查的地点;劣质的网络数据,不写全或者干脆不写调查地点。不写或不写全调查地点,就让调查的数据失去了依托,就会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劣质的网络数据,哪怕免费自动送上门来,有见识的人也不会感兴趣。

总体

总体就是调查对象,回答的是向谁调查。调查之风,在全球都很盛行,而真正的调查者做调查,就是一门心思地求真、求实。

互联网出现以后,“地球村”摇身一变成为现实。网线联通,调查者可以大显身手,如打破空间的束缚,对总体即地球村的村民进行调查以获得数据。调查的数据,如果没有写清是向谁进行调查而得到的,这样的数据就很难赢得读者的信任。比如,一家咨询公司,发布了关于中国的某某数据,经查证,数据来源于中国某网站的一个网络调查。显然,如此以部分网络数据代表实际总体的数据,其代表性并不全面、科学。如果把这类调查数据的总体写进数据文章,又不加以说明,那么自然就会带来虚假的传播效应。

指标名称

指标名称的解说,要做到通俗易懂。指标名称如果专业味太浓,就应该用通俗的语言给出解释,好让别人看得懂。如果自认为写得还通俗,但别人读起来还是不太懂,那怎么办?好的网络数据,应该具备在线服务的功能,随时保持与网民互动。翻译过来的统计指标,指标名称一定要专业化、规范化,要符合本土行业内的习惯叫法,如不要把“中位数”译成“中数”。

当然,要想让网络数据的指标名称人见人爱,那就要想方设法贴近网民的心,设计出有味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还要运用网络优势,千方百计创出在线服务的品牌。如果网络数据一发布完就完了,或者一出现网民质疑就通过记者连线作者等方式来灭火,这样的做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指标数值

长篇数据文章如果发表在纸质版的杂志上,显然,纸质版由于受自身页面、字数、成本等限制,对于庞大的原始数据,往往只能忍痛割爱了。当读者手捧纸质版读物阅读时,看不到原始数据,看到的只有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出来的几个结果。像这类没有显示出原始数据的数据文章,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又能有多大呢?

长篇数据文章如果发表在网络上,待遇就完全不同了,不仅可以全文照发,而且电子表格中的全部资料可以全部照转。电子版的数据文章,没有版面限制,完全可以做到无限制地链接原始数据和相关的所有资料。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像这样可以做到的举手之劳之事,在现实中这样去做的却非常罕见。

计算方法

纸质版的优质数据文章因为版面的限制,不仅据以计算和研究的原始数据要舍掉,而且连同计算的具体过程也不得不因为版面的有限而舍掉,这是在纸质版上发表研究成果的不足。但纸质版转化为网络版后,这个不足就完全可以改观。

在网络版数据文章中,打开链接了电子表格的标签,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原始数据,还可以看到作者利用电子表格的功能处理原始数据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每一个计算结果是怎么来的,可以看到每一个计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是什么样子,原文中呈现的统计图也能在这里找到原形。可喜的是,电子表格中所有的内容都是活动的,如原有的数据可以得到验证,新的数据还可以添加;原有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审核,新的计算方法还可以试用;原有的统计图可以进行调适,新的统计图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作。

计量单位

在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统计数据的计量单位不写或不写全的情况。比如,职员的人数不写计量单位“人”,销售的金额只写“万”等。计量单位写得不规范,写的人也许以为要写的计量单位大家都知道,可以忽略不计。其实,这是数据写作中常见的一个误区。计量单位必须写完整,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谁都明白而简写或不写。

统计数据上网以后成了网络数据,计量单位的写法更要格外留意。不仅要写全,在符合本国的写作风格时还要兼顾国际风情,因为网络空间传播具有无国界的特点。比如,有人把计量单位写为“万”,那么是“万元(人民币)”,还是“万日元”呢?计量单位到底是指什么,一定要写得清清楚楚,不能让读者看了还要劳神费力地去猜。

数据来源

一篇数据文章,不能不写数据来源。数据是由谁提供的,这个数据来源必须写清楚。在数据文章中,如果有统计图表,在统计图表的下方,就是标注数据来源的幸福小窝。这个小窝虽然不起眼,字号比整个图表的字号要小,但不能缺省。

不写或写不好数据来源,在网络统计数据的传播中很普遍。不写数据来源,这只能说明缺乏统计常识。在网络上,数据来源除了要写,还要写好。是否写好数据来源的一个判别标准就是:数据来源是否做好了超链接。至于从国外转译过来的数据文章,有条件的话,最好也要将译文链接到原文地址。

确保统计语言的完整用法,让网络神功为统计语言锦上添花,数据文章只有以这样的姿态和身段登上网络,才会让人见了满心欢喜。当然,如果提供数据文章的作者能够再慷慨一点,能随数据文章告知自己的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那么数据文章的“数味”就会更佳,数据文章发挥的效果就会更好,统计语言的传播将会一路绿灯一路通畅。

编辑:单之卉 / 邮箱:szh@bjstats.gov.cn

运用的条件 篇4

一、“条件作业法”概念与内涵探析

目前关于“条件作业法”的研究并不多,并且局限在具体某个条件层面的运用案例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体会,缺乏对其理论的分析。我们将条件作业法定义为: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和师生身心特点,通过有目的地观察、检查、反馈及时掌握练习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条件调控练习过程,并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自主难度递增原则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突出依托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预设完成目标核心要素的条件——及时调整过程练习的行为——针对性地教师检查和评价——调整内容目标、练习条件的目标反馈系统,强调教学中各种练习方法的优化组合。

二、“条件作业法”教学体系的初步构建

根据条件哲学相关理论依据与教学规律,在体育教学系统中,任何有目的的教学都离不开合理条件的创设。但根据辩证法理论,条件作业教学法中各个环节的划分虽然相对固定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交错、相互渗透。而根据课改进程中通过技能教学这个载体突显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方法实效性与有效性的要求。条件作业法体系框架如下:

1.先行性条件作业——目的性、适用性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通过目标、内容、服装、场地、器材、负荷等内容构建一定的“条件”,突出条件设置的目的性与适用性;从课程、学生兴趣等角度设置合理、有效、目的明确的教学要求。也就是在学习技能或进行某种身体活动时,给予一定的条件支持,进行完整的教学活动,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2.规范性条件作业——指向性、限制性

教师根据学生运动技术基础与学习要求,通过宽度、高度、长度、方向、角度、路线等内容构建一定的“条件”,突出条件设置的指向性与限制性;从技术角度给予一定的条件指向或条件限制,提高技术、技能教学的泛化效果。在教学中关注关键技术、学生容易忽视的动作要点以及错误动作的纠正,使其按科学、正确的技术要求进行练习。

3.强化性条件作业——针对性、实效性

教师根据学生技能、体能基础与学习要求,通过时间、速度、数量、速率、障碍、配合等内容构建一定的“条件”,突出条件设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评价角度综合一定的练习条件,使练习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内容方面的强化练习,提高技术、技能教学的分化效果。在教学中关注专项素质、身体素质以及技术运用的能力,给学生以强化性的条件刺激,加快动作掌握的进程。

4.应用性条件作业——综合性、实战性

教师根据技能运用综合性与实战性,通过改变规则、优化技战术、修整内容、调整要求、创设情境、改造场地、器材运用等变化构建一定的“条件”,从运用角度改变一定的练习条件,使练习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练习的综合运用,以提高技术、技能教学的自动化效果。在教学中关注环境、战术的变化以及实战能力,给学生以多方面的综合条件刺激,提高动作学习运用的能力。

5.引导性条件作业——安全性、健身性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基础和外界条件,通过鼓励、激励、教育、启发、提示、反馈等内容构建一定的“条件”,从心理角度给予一定条件辅助、保护,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达到技术、技能教学的适应性效果。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语言强化教学安全性、实效性,给予学生积极的主观感受。

三、“条件作业法”的运用示例(以投掷项目为例)

1.设置先行性条件

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身心特点(视具体学段定),条件构建如下:

(1)核心内容设置为正面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

(2)核心目标设置为掌握该内容的关键技术,提高相应投掷身体能力;

(3)服装设置根据投掷项目要求,比如防滑鞋;

(4)场地、器材设置根据具体的学校和学生情况,比如单人投掷区宽度4 m,单人投掷区长度不少于20 m,防滑的草坪;

(5)负荷设置根据课堂教学整个流程进行,比如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提高部分、应用部分具体负荷等等。

2.设置规范性条件

根据学生运动技术基础与学习要求(视具体课程阶段定),条件构建如下:

(1)宽度:

设置双手同时发力,减少一侧用力,如原地并步,身体发力;

(2)高度(出手高度):

可通过不同大小“纸盒、塑料泡沫、卷书”和皮筋在肘、膝关节窝处固定,限制肘、膝的弯曲度,从而提高出手高度;

(3)角度、长度、路线:

可通过排球扣球架、石灰粉、竹竿等材料,设置投掷的高度和远度范围,增加身体对实心球投掷高度和远度的把握,从而提高投掷的出手角度,但远度、高度投掷时注意球不能超出设定范围;

(4)方向:

设置可统一向一个方向依次或同时投掷等等。

3.设置强化性条件

根据学生技能、体能基础与学习要求(视具体学情定),条件构建如下:

(1)时间:

强化投掷核心力量的练习的时间,如腰腹力量中3分钟两头起;

(2)速度:

强化某个关键技术的速度,如出手速度中的铅球拨指练习;

(3)数量:

强化实心球技能储备,如对于投到15米的学生要求在指定区域完成至少15次11米以上的练习,提供个人跟踪记录表;

(4)速率:

强化协调用力的熟练程度,如听口令、限时投掷实心球;

(5)配合:

互相指导、纠正等等。

4.设置应用性条件

教师根据技能运用综合性与实战性(视具体学情定),条件构建如下:

(1)优化技战术:

根据技术学习的薄弱点进行针对练习,如单手抛;

(2)改造场地、器材、规则:

可通过标枪、体操棒等长器械的练习,增加手臂和身体对投掷器械大小的把握,增加对器械出手方位的感受,以达到最佳出手角度;

(3)修整内容:

根据不同人群设计,如后抛、定距投;

(4)调整要求:

根据不同人群设计,如自我远度目标、评价设定;

(5)创设情境:

根据不同人群设计,如高、中、低小组比赛等等。

四、“条件作业法”的教学指导策略

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学生心理基础和外界条件,视具体学情确定条件构建的指导策略:

1.鼓励:

针对胆怯、受过伤、自身技能储备不足和身体素质薄弱、缺乏自信的学生

投掷教学中,有的学生担心器械砸到自己或同伴,有的学生因曾经投掷时动作不规范或距离太近被同伴哄笑,还有的学生因为曾经投掷时受过伤或害怕控制不好器械伤害自己和同伴而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在讲清动作要领、完善安全措施的同时,可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用自身规范的示范等肢体语言以及用“老师在你旁边,别担心”、“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关注的目光、表情、语言等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尝试,体验成功。

2.教育:针对安全意识不强、练习态度不够端正、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

投掷教学看似简单,人人都能投,所以有些学生学习不专注、能动性不足,但要真正掌握方法却不容易,且容易发生安全伤害事故。因此在投掷教学中,对学生不主动、不积极或没有按照练习秩序、动作要求去做练习时,教师可用榜样学生的模范行为进行引导,也可以直接批评不良的学习行为,以此教育学生端正态度、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安全意识,保证安全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针对技术原理理解不到位的学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论述教学的重要名言,对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如:在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术学习中,学生对投掷中“超越器械”概念理解不到位,往往表现为“背弓”不充分,影响有效用力和投掷距离,教师可通过射箭“满弓”的作用来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超越器械”的概念、学会正确的发力方法,提高练习实效。

4.提示:针对某项关键技术经常犯错的学生

投掷过程中,学生对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和手指拨球等关键技术的本体感受不到位,容易出现出手时不能抬头挺胸、角度过高或过低、无拨指动作等错误动作,既影响投掷效果,还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教师可用“再高点、抬头、挺胸、拨指、出手再快点”等语言提示学生注意和应用关键技术要领,完成技术动作。

5.反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总结、反馈,提出努力方向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水平、技能储备等差异性,学生在投掷学习中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及时、客观、针对性地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行为,改进和完善学习过程。对学习认真、效果突出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并请他们进行展示,为其他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对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帮助分析影响因素是主观还是客观、是技术还是素质等等,提出个人下一步改进、练习的建议。

相对于传统体育教法,条件作业教学法是以一法为主、多法优势互补为指导思想,从整体构建出技能教学各阶段的方法因素体系,它的综合性、互动性和宽松性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作为体育教学法研究的一部分,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基础知识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学法指导等基础上,深入学习并领会创新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综合各种方法资源,做好传承与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此方法。

摘要:与传统教法相比,条件作业法是以一法为主、多法优势互补为指导思想,从总体构建出技能教学各阶段的方法因素体系。而根据课改进程中通过技能教学这个载体突显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方法实效性与有效性的要求。条件作业法由先行条件作业、规范性条件作业、强化性条件作业、应用性条件作业和引导性条件作业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激励、教育、启发、提示、反馈等指导策略。

运用的条件 篇5

在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被列为行动计划中的重大工程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第一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比例”和“教师开发研制和应用课件的情况”是评估重要指标之一,各高校由此也加大了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建设,鼓励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极大地延伸了学生的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多样化、综合性、趣味性、个性化等更高层次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教育技术的内涵不仅仅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许多成果还没有被充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为教育技术应用与提高提供了条件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全面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创建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等硬件方面的成果为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就是把分布在校园不同地点的多台电脑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为目标的网络系统。校园网的建设为学校内部教学、科研、管理、通讯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校园网内的各电脑终端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协议相互通信,还可以享受Web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及Internet的巨大信息资源,可查阅到世界各地的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料,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进修与学生的自主、交互、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现成的教学软件,高速、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还可以实现网上直接点播课程。

2.数字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着大量的书籍、期刊、缩微胶片、声像资料及电子读物,是校园网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教育信息化给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数字化图书馆为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个性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他们想要获取的知识并在这一领域进行系统而深人地钻研,掌握研究方法,形成创新意识。

数字化图书馆为高校的整体水平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国内外大量的科研信息逐步依靠网络传播,利用网络来捕捉最新学术信息,下载科研文献资料越来越便利,逐渐成为教师从事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

3.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课程建设、素材库建设以及教学支持环境建设。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运行的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集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经过科学的构思设计规划,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特点,满足网络运行要求,师生便于交流的一个交互式的课程知识网络化学习系统,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组织开发了300多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及相关平台。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又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通过建设,所有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都实现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教案、大纲、部分教学录像、参考资料、习题等教学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笔者认为,比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现代化教育理念仅靠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实现的。在信息化教学的实现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

将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必然的结果,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将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部分,努力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但传统的以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媒体的传统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对于以公式推导、逻辑推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讲解更符合学习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不考虑课程内容特点,过度强调课件制作形式和多媒体使用程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许多教师会对多媒体设备产生依赖,甚至会出现不用多媒体不会上课的情况。教育技术的滥用让很多教师将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由照本宣科转为照屏宣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要么忙着抄课件内容,要么上课不专心等着课后复制课件;要么跟不上教师PPT课件的转换速度失去兴趣而放弃听讲,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空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其后果令人担忧。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既要吸收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优势,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条件将知识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资源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不要把重点放在多媒体技术的呈现效果上。2.教育技术与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成为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推广和应用,很多教师都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课件制作,课程上网等,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关于用PPT文件制作课件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但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将纸质教案变成电子教案,以PPT文件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再加些图表。据调查统计,在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中,音频文件的使用率只有13%,视频文件26%,而“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和“表格曲线”的倾向分别为79%,75%和67%,三者的集中程度均很高。许多教师还缺少利用内容更为丰富独立的视频、音频和表格曲线文件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学校应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合理设计技术使用方式,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

(2)对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各高校都投人了大量资金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但很多教师对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做科研的时候到网上图书馆查阅信息、上课的时候在多媒体教室使用课件,远远没有发挥信息化建设应该发挥的作用。高等教育信息化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二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这种新型教育形态的建立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随之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交互性更强的教学形态,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合理调动、组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教学过程由教师单项输出、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多向交流的模式;将学习变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灵活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环境和平台;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学校应引导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学校管理方式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经历了从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增加数量为主到制定多媒体使用规范,以保证多媒体使用效果为主的过程。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多媒体的入门制度、多媒体制作规范等规章制度,有些学校还规定了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的资格,如教师主讲同一门课程达到三轮及以上才可申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新课和新开课的教师不允许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尽管如此,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件质量差,教师照屏宣科、离开课件不会上课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发现,现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中都把是否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授课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运用多媒体授课效果这样的软指标很少进行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检查,出现滥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课件制作水平、课件内容、课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多媒体使用效果、师生交互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进行评估与检查。同时注重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与使用,大力推广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督促有关教师改进和提高,直至取消某些课程、某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

运用的条件 篇6

【关键词】MiniQuest;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策略

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探究性学习是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具备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知识的能力。以网络为基础的MiniQuest 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实现了英语课程学习的探究化和网络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为有效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本文分析了MiniQuest 的基本模块,设计了基于MiniQuest 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实例,并从高中英语教学实际出发,探究利用MiniQuest 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策略。

MiniQuest 是在WebQuest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1-2 课时的微型网络探究模式。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目的参与研究,学习、分析、整理和总结特定网络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MiniQuest 教学模式包括三大模块:一是情境,即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设定角色,并引起学生对本质问题的思考。情境设计提供了一个“锚”,把学生“拉”进问题情境。二是任务,包含一系列设计好的基础性问题以及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特定资源,它是学生学习并回答本质问题的关键。三是成果,也就是学生展示本质问题答案的作品, 通过此模块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一、基于MiniQuest 的英语教学设计实例

实例以外研版Book 5 module 5 Carnival 课后的Task(任务)为例。探究任务为: 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1.情境

主题:你是如何庆祝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的,他们的庆祝方式有何不同?

圣诞节快到了,我们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过个圣诞节,我们应該如何庆祝这个圣诞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定出一个庆祝方案。

2.任务

(1)基础性问题。① 中西方的主要节日都有哪些?② 中西方一些重要节日的背景及主要庆祝方式是什么?③ 你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④ 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有何不同?⑤ 通过网络等资源,小组合作探讨出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本、因特网、百度等信息资源渠道获取所需信息。教师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网络网址资源。

3.成果

你和你的团队将创作一个视觉作品PPT或文字成果。

(1)以多种形式学习、,查找、收集资料,讨论初步的结果,经过分析、归类和整理并制作出反映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演示文稿。

(2)以小组为单位, 派一名代表交流探究的成果,边播放边讲解。交流时也要说明获得资料的方式。(图书馆查询?上网搜索?进行社会调查?)等

(3)做出一份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根源的分析报告。

二、用MiniQuest 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

1.主题设计扣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主题即本质问题, 是MiniQuest 教学设计的对象和核心。主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成败。为此主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题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确保主题切中目标。高中课程是非常紧张的,任何一节英语课都应围绕课程标准展开, 为此MiniQuest 的主题也应以课标为中心,保证教学的意义。二是设计的主题是可细化的。在MiniQuest 中任务是基于本质问题开展的,为此,本质问题能否细化为若干步骤来完成是保障任务环节正常实施的关键。三是主题设计具有挑战性或决策性。有难度的、需要学生思考和努力的主题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主题过于简单或复杂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主题的设计对学生和社会是有意义的。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主题,能对现有问题提出解决或改进方案,提高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解决能力。

案例设计的主题是关于中西方节日文化问题,教师在通过设计本主题进行MiniQuest 教学时,不仅巩固和拓展了学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 而且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使疲于上课的学生换了新环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2.情境创设从生活切入,产生共鸣

MiniQuest 的情境是自然引出本质问题、驱动任务完成的源头。情境的设计注重从生活切入,现实主题与真实情境有机结合, 促进情境与学生主体共鸣, 引发更持久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典型的情境是,让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中情境设计了圣诞节快到了,我们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过个圣诞节的情境,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成为情境的主体,身临其境。同时,学生承担了问题解决的决策人的角色—让学生提出过圣诞节的方案,提高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兴趣。

3.高度建构基础性问题,设计层层深入

MiniQuest 的学时一般为1-2课时,为此任务中的基础性问题设计是高度建构的、层层深入的,保证学生围绕主题高效获得知识。这些基础性问题设计首先是基于本质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基础性问题获得回答本质问题的事实性信息。其次基础性问题的设计一般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设计。学生通过“是什么”问题了解本质问题的内涵,而“为什么”倾向于让学生知道本质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怎么做”则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意见。最后,问题的设计要精炼、简洁。基础性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本质问题,而不在于其多少。精简的问题设计一方面减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流程,减少了学生学习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采取最优方案的科学态度。

4.设计网站框架,精组资源

MiniQuest 的短期性决定了网络探究学习资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明确网站框架,方便学生学习。专题性网站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如果不设计专题性网站而采用网络中已有资源,那么教师应该给出所涉及网站的大体框架,或者推荐一定量的站点或链接,以防学生在过于浩瀚的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学习和探究的重点。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时间的浪费是利用网络学习的缺点之一,为了保障学生高效地利用资源,网站框架的设计、资源的精组是相当重要的。

在网络资源设计方面,案例对应每个基础问题教师分别提供了1-2 个网站,这样一方面减少学生在网络上的盲目“冲浪”浪费的时间,保障高效地解决任务,另一方面避免学生接触到不良或不安全的网络资源。

5.成果设计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

MiniQuest 是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传统的评价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MiniQuest 成果展示的要求。在设计MiniQuest 成果时,要充分体现形式多样化、方法灵活化和考核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根据情境中扮演角色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成果要求。如果扮演的是记者,成果倾向于报纸栏目;如果扮演的是科学家,成果一般会是项目设计等。二是成果的设计充分体现知识的综合,展示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的成果注重涵盖基础性问题,并高于基础性问题。三是成果的形式提倡运用现代手段,提高学生素质。主要包括PPT、图片、视频、Flash、报告、论文等不同的形式。

案例中成果设计的是视觉作品,包括PPT、网站、报告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 创造不同作品展示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对成果内容作了规定,保障学生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明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J].教育實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10):44- 45.

[2]谢玉华.基于MiniQuest 的探究型学习模式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17- 118.

[3]陈苏豫.应用MiniQuest 教学方法进行电子商务新课程改革之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2- 63.

运用的条件 篇7

那么什么样的条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合作学习才对学生学习有益呢?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在学习新内容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有很多, 现在新课标提倡探究、合作学习。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 同时借助小组中同伴的智慧, 在讨论交流中学到新知识, 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 对他们有信心, 这样学生才会信心满满。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同伴合作学习能掌握的, 都要放手,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中学生经常遇到难点, 教师有多种选择。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代替学生解决, 学生也许会很快明白, 但如果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 学生也许又忘记了解题方法。这样教学难点就成了学生永远的难点。我们如果组织合作学习, 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学习有余数除法时, 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余数的意义。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因此, 我先创设妈妈给小朋友分糖的情境, 接着引出问题:“13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每人最多能分几块?”接着让学生4人一组动手分, 然后交流讨论发现了什么问题, 再让一组汇报, 再全班讨论交流。这样学习以后, 学生知道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 使他们充分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

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种解题思路

许多数学问题都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法, 也就是一题多解。因为学生认识问题的片面性, 这种一题多解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只能找到一种解题方法, 这时就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让组内的同伴相互交流讨论, 说出自己的方法, 通过别人理解其他解题方法。

四、小组合作整理、归纳知识

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 应该有别于新授课。不能像上新课一样, 重新讲一遍, 这样学生会感到没有新鲜感而不想听。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辅助者的角色进行组织指导, 进行生生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之间的交流修正, 引导学生采用表格、框架等形式, 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运用 篇8

何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广义上讲是内部审计凭借信息技术来进行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审计程序,甚至确认审计风险、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以完成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目前普遍认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以信息技术作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手段,即CAAT(计算机辅助技术);第二,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即信息化系统审计。二者相辅相成,信息系统审计需要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依托,计算机辅助审计以信息系统审计作为切入点。

二、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审计信息系统具有管理、操作和分析功能,与公司主要业务管理系统有数据接口,能支持网络远程作业的情况下,审计信息化与传统手工审计存在很大区别,审计信息化具有特点。

(一)审计对象数据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处理手段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采办管理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销售与物流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等,甚至包括从互联网下载的所有管理信息都是审计的对象。有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系统中程序固化后发挥作用,原有手工处理环境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被取消。同时,由于审计对象数据化,为审计提供便利,包括数据分析、筛选、排序、追踪等。

(二)审计线索、证据变得复杂化

审计证据作为审计工作的依托,其获得的效率、质量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质量。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成为数据的最终保存、管理的主要方式,加上无纸化办公的逐渐拓展,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核对纸质凭证、合同等资料已难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此外,由于系统集成化,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变动,以往通过纸质办公的流程可能已经被线上的数据处理所取代,甚至由于整体的信息优化,一些企业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将工作分解为若干基本单元,并将单元共享,每个员工如何获取单元信息,信息之间是如何进行转移都难以找到痕迹,甚至新的信息会覆盖旧的信息,这些无疑都给审计评价信息完整、可靠性带来了不小得难度。可见,由于系统集成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复合性越来越强。

(三)审计流程标准化

将审计流程固化在审计信息系统后,审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流程在线操作,审计轨迹能很清楚地反映在系统中,同时,审计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促进了审计流程标准化的执行。

(四)可前后追溯业务

当审计师在审计某项业务中,发现某项业务存在疑问,可以通过系统简单对业务前端的资料进行查询,也能对业务后端的资料进行查询,能很清楚了解业务情况,能更加准确对审计发现的判断。

由于审计信息化呈现的这些特点导致审计方法的运用发生变化,下面就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运用会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新的运用进行分析。

三、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运用分析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技术等,随着审计实践的丰富和审计理论的发展,由于审计方法包含整个审计过程,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过程查证、审计报告编写等,每个审计阶段都有自己的审计方法,本文主要对审计过程实施中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信息系统的帮助,有些审计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能更加便捷,有些工作量很大的审计方法也能变得简单,信息技术为审计方法提供便利下面谈谈审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法的运用。

(一)核对法

核对法是将两处以上资料取得的同一数值或相关数据相互对照,用以验明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的审计方法。

在手工审计阶段,核对法是审计人员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审计采购业务的话,手工审计时需要从采购立项到付款全过程的核对,审计人员一单采购业务会从不同的部门取得不同的资料,包括采购立项审批、招评标资料、合同审批单、合同文本、发票、付款单据、入库单等,审计人员检查这些资料时,要核对业务流程是否按照程序进行,时间顺序对不对,审批数量金额、合同数量金额、验收数量金额、付款金额是否一致等。在手工审计阶段,核对法的使用有时候工作量很大,比如核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将业务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与财务数据进行核对。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对象都已数据化,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是否一致的检查就变得很简单,只需在系统中将相同的字段内容进行系统检查,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出存在差异的业务,而且业务系统中存在控制,部分业务数据也是自动生成,业务数据能轻易地进行分类汇总,在核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也变得简单。但是,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使用核对法,首先要对系统提供的数据是否完整、准确进行确认。

(二)查阅法

查阅法是对凭证、帐簿和报表,以及经营决策、计划、预算、合同等文件和资料的内容详细阅读和审查,以检查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规,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是否符合有关要求。从查阅顺序上可以采用顺查法和逆查法。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出现之前,手工翻阅审计涉及资料作为分析证据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审计资料庞大,全部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采用抽样的方式,通过审计师的经验来对审计证据进行检查,这也是审计风险的来源。在实际工作中,顺差法是较为全面、不易产生遗漏的方法,但实际工作量巨大,难以满足一些短平快项目对效率的要求。逆查法芮然可以从总体上把控重点,节省人力、物力,但由于没有对审计证据进行全面查看,很可能存在重大的遗漏。

和手工方式相比,审计信息化条件下查阅实现了自动检索、排序、连接等功能。利用检索功能,可以根据审计师所列条件快速的筛选审计师所需资料,如满足某一特定条件的金额等。利用排序功能,可以对数据整体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选取更为重要的内容审查,例如对销售金额可以通过降序的排列,有限针对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检查。利用连接功能,可以对手工无法联系的细腻进行一致性分析。例如将同类业务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分析每笔业务的金额是否合理。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对象都已数据化,审计人员可以从任何一个审计点进去,在选择的点上前后延伸,审计人员可以随意实现顺查和逆查。例如在对销售业务进行审计中,可以采用顺查法从销售订单、销售发货单追查到销售审批情况、销售合同、销售价格、销售发票、货款收到情况,也可以采用逆查法,应收账款明细追溯到销售发票、销售合同、销售价格、销售审批情况、销售价格发货单、销售订单。审计人员也可以从销售合同追溯到销售审批情况、销售价格、销售发货单、销售订单,并追查到销售发票、销售收款情况。

(三)重新计算

重新计算是对凭证、帐簿和报表以及预算、计划、分析等书面资料重新复核、验算的一种方法。

在手工审计阶段,重新计算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工作方法,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重新手工计算,主要对业务数据大的审计中使用重新计算,在手工阶段由于数据较多,对总体核对比较困难,往往会采用抽查的方式来替代。如对折旧政策比较复杂,固定资产较多单位的折旧进行审计中,往往会抽取大部分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计算,验证数据的正确性,但是只能知道被抽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否正确。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使用重新计算这种审计方法时,不再抽查部分固定资产,而是对全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重新计算,只需将固定资产清单导入系统,设立各种条件,按照折旧政策进行分类,很快就能计算出应计提的折旧数,与财务数进行核对,检查折旧计提是否正确,不正确对当期费用的影响金额是多少。

(四)查询与函证

查询与函证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给有关单位、个人发函或者口头询问,以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虽然查询与函证过程中仍需要采用传统邮寄、传真等方式开展工作,但通过信息技术(如word邮件合并等)可以批量生成所需函证,并对查询结果和函证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分析性复核等方式对询问或函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并通过数据备留,可以对询问、函证对象过去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从而对本次函证的真实性判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被审项目的内容,以揭示其本质和了解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它包括:比率分析法、勾稽关系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分析法在手工审计阶段运用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获取必要的数据比较困难和数据分析的计算比较复杂,在手工阶段更多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业务数据的分析做得不多。

审计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前期历史备份数据和相关业务系统数据的采集,可获得大量历史数据和业务数据,能够为分析乃至获得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来源,而且利用信息系统,通过设置不同的公式,各种分析结果很快就能得到。

(六)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通过相同被审项目的实际与计划、本期与前期、本企业与同类企业的数额、实际与市场、同一时期不同单据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和可疑问题,以便跟踪追查提供线索,取得审计证据。

手工审计阶段由于各种数据取得没有那么便利,如果遇到需要比较的数据较多的请况下,比较法的运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更多对财务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其他数据可能用得不多。

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需要比较的数据能比较容易获得,也能通过条件筛选数据,数据量大也能很轻松的实现比较,所以比较法运用很多,通过比较各种数据之间的差异,找出问题。如对销售业务进行审计中,可以将销售单导入后,通过排序和筛选可以轻易地得到相同时期不同客户之间的销售价格差异、信用政策差异,也可以很容易得到销售数量、价格与批准的数量、价格之间的差异,再进一步分析差异原因,就能发现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同样采购业务审计中,通过不同时期的价格比较,采购相同的产品从不同采购条件的供应商采购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查询市场价格,通过比较市场价格与采购价格的比较能发现问题。所以在审计信息化条件下,比较法在审计实务中运用很多,也能发现很多独立看某一单业务很难发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第五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刚.探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审计,2009(02).

条件限制法在跳远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在跳远技术教学和训练中,经常会见到学生在练习时,起跳形成腾空步后,起跳腿屈膝提举向摆动腿靠拢在空中形成收腹举腿姿势这一动作较难掌握,出现了摆动腿和起跳腿举得不够高,不等高或上体前屈不到位的现象,影响了成绩。根本原因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腰腹肌肉力量差,起跳腿向前上方提举与摆动腿靠拢的相关肌肉收缩力量不够;二是腿部力量差,助跑速度不理想,加上起跳技术薄弱,致使起跳高度不够,没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完成空中动作。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认为适当运用条件(横杆,橡皮筋,白布条等)限制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

2013年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本校体育专业生30人,其中男24人,女6人。

二、研究方法

把30人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每组15人(其中女3人),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训练观察,训练的量和强度差不多,每周训练三次,每次训练时间为两个小时。训练教练为同一个人,训练项目为高考科目,立定三级跳远。甲组为实验组,实验前,立定三级跳远的平均成绩为783CM,试验过程中,在训练中大量运用各种条件加以限制刺激。一组为对照组,实验前测得立定三级跳远的平均成绩为809CM,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采用任何条件加以限制和刺激。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为期两个半月的教学和训练,甲乙两个组的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甲组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为831CM,比实验前平均成绩783CM提高了48CM,最多的一个同学提高63CM。而乙组经测验,平均成绩由实验前的809CM提高到835CM,提高了26CM。

实验的结果是实验组(甲组)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提高的幅度比对照组(乙组)大。在测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组的队员第一跳和最后一跳的成绩提高最快,远远比对照组队员第一跳和最后一跳跳得远,而且看起来轻松很多,整个节奏明显,腾空高。这是由于在训练中注重对第一跳和最后一跳的限制,刺激所致。在第一跳训练中,经常在起跳线前两米以外设置一个高度加以限制(具体放在两米以外什么地方,看队员的跳跃能力强弱来定高度的远近),使队员在每次训练中尽力,越过这个限制高度,时间长了,使甲组的队员的后蹬能力明显提高,起跳的腾起能力大幅提升,起跳角度也合理了,从而增加了第一跳的远度。而在第三跳的训练中,在理想的落地点后加以高度进行刺激限制(具体高度的远近也根据队员的跳远能力而定),这样一来,在久而久之的训练后,能够使队员的收腹举腿能力大幅提高,从而会提高第三跳的远度,使其整体跳远成绩大幅提升。

四、条件限制法的运用

(1)在助跑跳远中,将横杆,橡皮筋或白布条放在起跳板前大约跳远距离的三分之一处,其目的是提高腾起高度。并根据练习者的运动能力随时调整远度或高度。这样练习者练习时首先要努力跃过这一高度,故而提高了起跳高度,为空中做出动作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或在一定距离的上方空中,一定高度悬挂一小目标,让练习者起跳后,头顶尽量去触及这一目标,经常练习,这一方法也能同样起到提高腾起高度的作用。

(2)在助跑跳远中,将横杆,橡皮筋或白布条等放在起跳板前大约跳远距离的后三分之一处,其目的是为了强化下落前两腿向前上方提举小腿前伸的能力。在练习时,两腿提举后小腿前伸,两脚跟越过限制物在其前面落地。经过多次的练习,就能条件反射性地做出合理的动作了。

(3)在立定的各级跳远中,要根据第一跳的能力和理想的落地点而定(上面已有表述)。

(4)在平时的辅助练习中,也可运用限制法,如在做跨步跳时,为了强化一定的跨幅,可画上一定的线,让学生踏着白线做练习。

五、对采用条件限制法的建议

(1)初学阶段尽量以提高腾起高度为主,可采用踏板,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体会和做好腾空步和收腹抬腿动作,少用条件限制法。经过反复练习,基本上掌握了动作技术后,在改进提高阶段多使用一些条件来限制。

(2)在使用条件限制法时,本人认为使用橡皮筋或白布条比横杆好。一方面,万一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未按预定设计越过横杆,一脚踩在横杆上或落在横杆后向前绊出,其结果不难想象。另一方面,放置刺激物“杆’来达到技能迁移的目的,学生会产生心理负担,使练习者望而生畏,出现一系列错误动作,不利于良好姿势的形成。而橡皮筋或布条则不然,即使跳不过去,只要注意,就不至于绊倒学生,练起来放得开。

运用的条件 篇10

(一) 元认知的理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J·弗拉韦尔出版了著作《认知发展》, 指出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相关的活动的认知。R·M·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书中, 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知识两种。当学习者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时, 能选择和调节相关智慧技能的运用, 并使针对任务的认知策略发挥作用的策略即元认知策略。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所运用的元认知策略并具体加以描述, 这便是元认知知识。

董奇指出:“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张庆林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皮连生提出反省认知, 认为个体在学习中的反省认知分为两种:“关于我们已知什么的认识和关于如何调节我们学习行为的认识。”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 元认知的基本内涵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

(二)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元认识策略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关系。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 元认知策略可以用于监督、调节和自我调整学习行为。元认知策略包括三个方面:

1) 计划策略: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认知知识, 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2) 监控策略:学习者利用监控策略对自己的学习随时进行监控, 如记忆、阅读监控等。3) 评估策略:学习者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方法, 认知策略进行自我评估, 并进行自我调节。

(三) 元认知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人的思维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目标系统、操作系统、材料系统、监控系统和产品系统。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监控系统, 其他四个系统受到它的控制和协调。元认知是思维结构中监控系统的最核心部分, 思维结构中其他组成成分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到元认知影响和制约。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 元认知是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学习者运用元认知监控和协调自身的思维活动, 通过不同培养工具的运用, 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 能更好的提高学习者总体的认知水平, 更好的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元认知条件下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工具

(一) 头脑风暴工具

头脑风暴, 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指自由的环境和氛围, 让众人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交流、启发和激励, 产生新的观念和办法。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延迟判断”, 对在过程中产生的观念和办法不做任何的判断和评价, 直到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数量。再进行判断和选择。这种延迟性的判断和选择实质上就是元认知的一种监控和制约。

头脑风暴有四条基本规则。

1) 自由的交流和思考。自由是头脑风暴中交流的最重要的特点。通过自由的交流, 得到启发和激励, 然后从各种不同的层次、角度进行联想、想象和思考, 得出自己的观念和办法。2) 评价和判断的延迟性。头脑风暴的重要原则就是当时对任何观念和办法都不做评价和判断, 评价和判断必须在头脑风暴之后进行。3) 对观念和办法数量的追求。追求数量, 是头脑风暴中的首要任务。在头脑风暴中, 数量是第一位的, 质量是在已经有足够多的数量之后下一步的工作。4) 对大量观念和办法进行选择和综合。对在头脑风暴中产生的观念和办法, 结束之后就进行精细化的选择和综合, 依据相应的标准, 做出合乎规律的判断。学习者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想出更具有发散性的观念。每一种情况都是对头脑风暴有意义的使用, 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 教学孵化模型工具

针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萨弗特和托伦斯提出了孵化模型设计。他们将创新过程描述成为一种收集信息或解决方法的方法。这种设计包含了理性加工过程和“超理性”加工过程。

孵化模型分为三个阶段。

1) 知识难点和空白的鉴别。学习者不断收集知识中的难点和空白, 进行判断和评估, 同时对难点和空白表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鉴别。2) 解决方法和策略的检验。学习者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 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解决方法的收集和思考, 做出假设和猜想, 提出各种可能性, 对未来产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预测。3) 创造性成果的孵化。学习者将自身收集和思考的解决方法进行必要的检验, 在检验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修订, 最终在思考和执行的过程中得出创造性思维成果。

这个过程就是孵化的过程, 即在元认知的条件下开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成果的获得, 同时监控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这样获得的创新思维能力才更可能得到内化和巩固。

(三) 思维导图工具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思维导图。它是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

思维导图主要的功能就是将人脑的自然发散性思维具体化, 并用相应的符号和方式将它记录和显示出来。

“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 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 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由于思维导图符合人类大脑的的运作模式, 能够使进入大脑的数据更加的系统化。用思维导图来训练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着非常高的效率, 可以使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绘制一幅合理而有效的思维导图的步骤如下:1) 纸张的中央位置是中心主题, 它是思维导图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源头。2) 围绕中心主题进行猜想、分析、假设和思考, 合理设定每个分支, 记录下思维过程中的闪念。3) 在画图的过程中, 对脑海中产生的任何想法都要进行记录和绘制。保留一定的空白。4) 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和图形来表达每一个分支之间的关系, 体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思维导图工具在培养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 使学习者在元认知的监控和协调下, 对已经获取的观念、策略和知识进行了开放而合理的重组, 并能有效的使用, 这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元认知的监控和制约下, 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工具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能够对培养过程实施全程监控, 对培养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估, 并及时调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工具的使用, 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由此可以达成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弗拉维尔著.邓赐平译.认知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加涅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城市绿化系统下一篇:可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