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慢性胃炎

2024-09-03

成年人慢性胃炎(精选十篇)

成年人慢性胃炎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兼顾地区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分层多级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在广西居住5年及5年以上的18~74岁居民。年龄组分为:18~29、30~39、40~49、50~59、60~74岁。各年龄组的人数相同或接近。具体抽样方法为四级抽样,第一级在广西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南宁市兴宁区、青秀区、隆安县、北海市合浦县、百色市凌云县、崇左市宁明县、柳州市三江县和河池市都安县共8个区县,覆盖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族等广西主要民族。第二级抽样:城市抽样区每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办事处;市县随机抽取1个镇(不带或较少比例农业户口),2个镇或乡(主要为农业户口)。第三级抽样:各办事处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各村随机抽取2个村委会,每个居委会或村委会调查100例左右。第四级抽样:按简单随机方法抽取户,在调查户中,抽取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直至该年龄组满员为止。

1.2 调查方法 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作为问卷调查员,采用集中调查方式对所有被调查居民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既往急慢性疾病史、家族史;体检下列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实验检测指标:清洁中段随机尿检查(化学和沉渣分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清Cr、UA、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2h后血糖、血脂(Cho、TG),HBsAg。

1.3 CKD诊断标准 CKD的诊断应具备以下至少1条:白蛋白尿、肾功能下降(以eGFR评估)、血尿和肾脏形态学异常。CKD分期参照K/DOQI的分期标准[1]。

1.3.1白蛋白尿: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并应用碱性苦味酸法检测尿肌酐。ACR 17~250 mg/g(男),25~355 mg/g(女)为微量白蛋白尿;ACR>250mg/g(男),>355mg/g(女)为显性白蛋白尿[1]。两者统称为白蛋白尿。

1.3.2 尿常规及沉渣:均留取晨尿进行尿沉渣显微镜检测,在光学显微镜下400倍视野中>3个红细胞阳性。阳性者在3个月后应用同样方法进行复查,排除泌尿道感染、结石等,非肾小球疾病仍阳性,则定义为血尿。

1.3.3 肾功能:根据中国人校正的MDRD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2]: eGFR[ml·min-1·(1.73m2)-1]=175×[Scr]-1.234×[年龄]-0.179×0.79(女)。以eGFR低于60ml·min-1·(1.73m2)-1定义为肾功能下降。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由双人录入Excel表格,并经过逻辑查错和一致性检查。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分析由SPSS11.5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调查当地普通居民9 167例,资料完整进入统计分析8 957例,包括男4 492例,女4 465例。居住地在市区和城镇4 418例(49.32%),农村4 539例(50.68%)。 汉族4 514例(50.40%),壮族2 895例(32.32%),其他民族(包括瑶、苗、侗、仫佬等)1 548例(17.28%)。平均年龄(45.29±17.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 750例(41.87%),高中及中专2 659例(29.69%),大专及以上2 548例(28.45%)。

2.2 白蛋白尿和血尿患病率

8 957例居民中,白蛋白尿471例,患病率为5.26%,其中男性白蛋白尿患病率为5.79%(260例),女性白蛋白尿患病率为4.73%(211例),男女居民白蛋白尿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3,P=0.024)。单纯性血尿92例(1.03%),其中男性血尿患病率0.80%(36例),女性血尿患病率1.25%(56例),男、女居民血尿患病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34)。

2.3 CKD分期及肾功能下降率

8 957例居民中,肾功能下降360例,患病率为4.02%,CKD发病率9.67%(866例)。男、女性居民CKD分期和患病率,见表1。男性与女性居民肾功能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2,P=0.020),而CKD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3,P=0.601)。

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CKD患病率情况

见表2,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CKD患病率的白蛋白尿发病率差异统计学意义(χ2=8.876,P=0.012),白蛋白尿发病率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最高,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最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血尿(χ2=0.374,P=0.841)、肾脏形态学异常(χ2=2.427,P=0.297)和肾功能下降(χ2=2.179,P=0.336)和CKD(χ2=2.827,P=0.243)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肾脏形态学异常指多囊肾、肾结石>2cm或合并肾积水。

3 讨论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人种、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可导致不同地区人群CKD发病情况和高危因素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死亡率和死亡危险因素[3]。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HANES)(1999~2004年) 结果显示CKD患病率存在种族、性别、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4],因此,要取得代表某一地区的CKD流行病学资料,就要对这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居住地、职业等各种人群进行调查。本研究按兼顾地区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以分层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白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功能下降和肾脏形态学异常作为肾脏损伤指标调查广西6个城市的普通成年居民,包括有居住地在市区、城镇、农村居民,有广西各主要民族如汉族50.40%、壮族32.32%和其他民族(包括瑶、苗、侗、仫佬等)17.28%,不同文化程度包括初中及以下41.87%、高中及中专29.69%和大专及以上文化28.45%。取得了广西成年人群CKD流行病学数据,白蛋白尿患病率为5.26%,肾功能下降患病率为4.02%,CKD发病率9.67%。国内一些研究如乌鲁木齐3 131例35岁以上居民的CKD患病率为9.99%[5]、广州地区2 128例20岁以上居民的CKD患病率为10.1%[6]、河北沧州市农村居民的CKD患病率9.84%[7]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还提示广西男性白蛋白尿患病率为5.79%,高于女性白蛋白尿患病率(4.73%),而女性单纯性血尿患病率高于男性血尿,女性居民肾功能下降率高于男性,但男性与女性总CKD患病率无显著差异。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卫生状况较差,男性多为家庭主要劳动力,体力劳动过多,过于劳累,以及男性生活习惯与女性差别,导致肾脏负担过重,可能影响到男性蛋白尿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在农村地区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减少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

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HANES)(1999-2004年)结果显示高中以下文化水平者CKD患病率(22.1%)高于高中以上文化者(15.7%)[4]。本研究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的白蛋白尿患病率最高,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最低,但是CK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7,P=0.243),提示文化水平可能对CKD患者的白蛋白尿发生率有一定影响,主要原因可能是低文化者经济生活水平、工作劳动环境相对较差,而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欠缺等有关,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对应的CKD防治策略,以减少CKD的发生发展。

总之,广西CKD的患病率较高,接近10%,不同人群CKD的发病特点不同,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对应的CKD防治策略,以减少CKD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evaluation,classification,andstratification(J.)Am J Kidney Dis,2002,39(2 suppl 1):S1-S266.

[2]全国eGFR课题协作组.MDRD方程在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改良和评估(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10):589-595.

[3]Mehrotra R,Kermah D,Fried L,et al.Racial differences inmortality among those with CKD(J).J Am Soc Nephrol,2008,19:1403-1410.

[4]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Prevalence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UnitedStates,1999~2004(J).Morb Mortal Wkly Rep,2007,56(8):161-165.

[5]赵红娟,陆晨,岳华,等.乌鲁木齐市天山区35岁以上成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0,26(6):409-415.

[6]陈崴,王辉,董秀清,等.广州市城区普通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3):147-151.

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 篇2

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春季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高发期,正确的做好预防、合理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2014/ 年 3 月 19 日,结合这一实际需求,文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胜华社区工作站在胜华三楼宣教室开展了“文汇街道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此次讲座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张医师主讲,主要就心血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以及危象、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干预等方面一一进行了讲解。并指出日常生活中低盐低脂饮食指导正确的食盐食油量常识,提高了公众对减盐控压的认知,号召居民们积极行动,形成齐参与、勤养成、共运动、筑健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一起携手远离疾病的困扰,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健康氛围。此次活动受众 45 人,受众人群主要为社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以及部分胜华社区工作人员。并现场为他们发放了老年慢性病人保健健康服务手册、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宣传册,并为每位居民发放了限盐勺限油壶等健康物资。切实做到低盐低脂每一天,阻断了辖区内心血脑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后附活动图片)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记录表活动时间:2012 年 12 月 19 日 活动地点:胜华社区工作站三楼宣教室活动形式:健康教育讲座 主办单位:文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伙伴:胜华社区工作站 参与人数:45 人宣传品发放种类及数量:发放了老年慢性病人保健健康服务手册、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宣传册,并为每位居民发放了限盐勺限油壶等健康物资。活动主题:文汇街道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主讲人:张医师活动小结:主要就心血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以及危象、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干预等方面一一进行了讲解。活动评价:此次活动受众 45 人,切实做到低盐低脂每一天,阻断了辖区内心血脑管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存档材料请附后□书面材料 □图片材料 □印刷材料 □影音材料 □居民签到表负责人:(签字)填表时间:2012 年 12 月 21 日

老年人慢性肾病的特点 篇3

老年慢性肾病多为GFR<60毫升/分钟,但尿液检查基本正常的情况,其病因通常有高血压、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肾病,以及药物性肾损害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等。尽管目前有学者认为GFR<60毫升/分鐘的老年人不应诊断为慢性肾病,建议将此标准改为GFR<45毫升/分钟,但不少研究证实,GFR<60毫升/分钟至少表明肾脏储备功能明显受损,这类老年人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因此这种情况不应被忽视。

伴有血尿、蛋白尿等尿检异常的老年慢性肾病,病因的确诊需要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尤其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尿检异常伴有肾功能急剧减退等情况时,更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新月体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化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与青年人比较,老年患者的膜性肾病、新月体性肾炎的发生率要高出2~4倍,lgA肾病和微小病变性肾病则明显较低。约有10%的老年膜性肾病与肿瘤有关,需要认真寻找其根底疾病。老年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是糖尿病肾病,此外淀粉样肾病变和骨髓瘤肾损害等也不少见。

在老年人群中,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简称ARAS)是缺血性肾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外周血管病变等是老年人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出现突发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伴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等情况的老年患者,应进行肾动脉血管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以筛查是否患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老年人慢性咳嗽的诊治 篇4

1 老年人咳嗽反射

每次非自主咳嗽均为一个包含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感受器、传出神经、效应器的完整反射弧。目前, 针对年龄对咳嗽敏感性的影响意见尚未一致。有研究认为年龄对健康老年人咳嗽敏感性不存在影响[1]。但在另一项平均年龄为83岁的健康非吸烟老年人中发现, 其咳嗽敏感性较青年组明显减低[2]。然而, 老年人常有心脑血管等慢性基础病, 咳嗽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影响均可能改变咳嗽敏感性。此外, 部分老年人有长期吸烟史, 亦可降低咳嗽敏感性。这些均可增加老年人吸入性肺炎的风险[3]。对于反复发生误吸性肺炎的老年人要注意咳嗽敏感性降低的问题。

2 老年人慢性咳嗽病因分布特点

目前, 国内外针对老年人慢性咳嗽诊治及病因分布的研究不多, 且存在地域差异。但从现有研究数据及临床实践中, 我们发现,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同样适用于老年患者,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ACS)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EB) 、胃食道反流性咳嗽 (GERC) 占老年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大部分[4,5,6,7,8]。与其他年龄层慢性咳嗽患者相比, ACEI相关的咳嗽在老年人中患病率高, 也是老年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同时应注意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而影像学尚未发现异常的早期中央型肺癌、支气管结核等。此外, 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误吸相关咳嗽等也可出现在老年人群中。

3 常见慢性咳嗽病因诊治

3.1 CVA 患者通常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史, 常于天气转变时发病, 夜间、清晨、感冒、接触灰尘、油烟等后出现或加重[9]。部分患者可逐渐缓解, 但遇到诱发因素时可能再发。CVA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慢性咳嗽, 常为明显的夜间或清晨刺激性咳嗽; (2)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最大呼气流量 (PEF) 日内变异率>20%; (3) 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 (4)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咳嗽[10]。部分老年CVA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老年人因患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 使用各种β受体阻滞剂, 或因免疫力低下, 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易诱发或加重CVA, 老年人既往曾有吸烟史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易出现气道高反应性, 故在诊断老年人CVA时, 更需重视观察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咳嗽减轻或消失方可诊断, 必要时观察治疗前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和PEF变化。CAV的治疗原则与哮喘治疗相同, 大多数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加β受体激动剂即可, 少数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不少于6~8周。

3.2 UACS 是指引起咳嗽的各种鼻、咽、喉疾病的总称。UACS的基础疾病以各种类型鼻炎、鼻窦炎最常见。老年人鼻部骨结构以及鼻腔黏膜、腺体和微血管等发生退行性变, 导致鼻甲变薄、鼻腔宽大、纤毛清除功能减弱, 加上全身及鼻腔呼吸区、嗅区细胞的局部免疫功能下降, 较易发生鼻部炎症[11]。

3.2.1 变应性鼻炎 (AR) :是体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的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流涕、鼻塞、鼻痒和喷嚏。AR较其他鼻炎更常见的表现为打喷嚏, 以及眼痒、耳痒等一些鼻外表现。变应原皮肤试验和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是其重要诊断依据。老年人免疫系统发生明显变化, 大多数T细胞功能减退[12]。有调查显示:变态反应症状发作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比例也有所减少[13], 但由于近年来老龄人口的增加以及变应性疾病总体发病率的上升, 老年AR的患病人数也随之增多。AR的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宣教。鼻吸入激素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是治疗AR的一线药物, 并能有效治疗AR引起的咳嗽。鼻用激素及第二代抗组胺药 (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 在老年人中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但老年人通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 并同时采用多种药物治疗, 特别应重视药物间以及药物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 加强对不良反应的观察。

3.2.2 非变应性鼻炎: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易失调, 血管运动性鼻炎多见。其特征是受到非特异性刺激后 (包括气味、温度和湿度变化、辛辣食物、酒精饮料等) 出现流清水样涕、打喷嚏、鼻塞等。抗胆碱能药 (如异丙托溴胺) 对缓解血管运动性鼻炎有良好的效果, 可有效控制前、后鼻漏, 且不良反应少, 但对喷嚏和鼻塞无效。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的镇静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应慎用。

此外, 细菌性鼻窦炎、感染性鼻炎, 解剖异常诱发的鼻炎、长期使用鼻内减充血剂引起的药物性鼻炎等均可引起咳嗽。

3.3 GERC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 (GERD)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跟老年人食管动力减弱、贲门平滑肌松弛、咽反射减弱以及老年人应用抗胆碱能、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等药物有关。老年GERD患者由于感觉反应迟钝, 往往烧心、反流等特征性症状不明显[14], 而常因咳嗽等伴随症状就诊。GERC的诊断应结合病史、检查结果 (尤其是食管pH监测) 及治疗反应综合考虑, 对于高度怀疑GERC或没有pH监测仪器或患者不能耐受检查时, 可进行诊断性治疗[10]。GERC的治疗包括生活饮食习惯的调整、制酸治疗、促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起效时间较慢, 一般需2~4周方可起效, 无反流症状的GERC可能要2~3月。咳嗽消失后一般需继续治疗3月, 然后逐渐停药。

3.4 EB 干咳或咳少许白黏痰, 可在白天或夜间咳嗽。部分患者对油烟、灰尘、异味或冷空气敏感, 常为咳嗽的诱发因素。部分患者合并有变应性鼻炎症状。结合临床症状, 肺通气功能正常, 无气道高反应性, 诱导痰≥2.5%,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并排除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方可诊断EB[10]。应注意支气管激发试验假阴性的情况, 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无效可作为鉴别点。EB的治疗常采用吸入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 持续4~8周。个别严重病例需加用小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 持续3~7 d。

3.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相关咳嗽 是ACEI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在10%~30%, 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3%。典型者表现为干咳, 可伴有咽部瘙痒感、咽干等。ACEI引起的咳嗽常与剂量无关, 通常在服用药物后1周左右出现。停用药物后咳嗽通常在1~4周内缓解, 少数患者可能迁延3月。ACEI诱发咳嗽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服用ACEI类药物史; (2) 服用ACEI类药物后出现咳嗽或原有咳嗽症状的加重, 并且多在1周左右出现; (3) 停药4周内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 (4) 重复给药可复发; (5)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10,15]。停用ACEI类药物是治疗ACEI诱发咳嗽最有效的方法, 可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代。老年人常因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服用ACEI类药物, 因此ACEI相关咳嗽在老年人群中较多见。在临床上同样要重视老年慢性咳嗽患者的用药史。

4 其他慢性咳嗽病因

部分老年人存在无症状脑栓塞, 多为细小血管被阻塞, 虽未出现全身症状, 但由于吞咽反射下降, 导致进食时或吞咽唾液时常有少量误吸进入呼吸道, 长期刺激可导致慢性咳嗽。慢性咳嗽也可以是隐性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患者常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病史, 咳嗽多于夜间或劳累后出现或加重, 可伴轻微心悸、胸闷、喘息或可少量泡沫样痰, 休息或坐位可减轻。此外, 支气管结核、肺癌等患者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早期表现, 而X线胸片可无明显病变, 对有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或跟踪随访, 避免漏诊。

成年人慢性胃炎 篇5

务项目工作总结

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自开展以来,根据年初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的规范管理,同时根据“海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对我镇8个村委会6个卫生室,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及规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业务培训。从而使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工作走向有序开展,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方案

以“海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为蓝本,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项目目标,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65岁以上老年为管理目标人群。我卫生院医务人员负责对农村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及老年人健康管理建档人数和累计建档人数,并按实施方案要求定期随访,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2型糖尿病、对个人,对家庭的危害,教育目标人群自我识别高血压、糖尿病,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给个人、家庭造成的影响,指导目标人群及老年人倡导“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重点干预35岁以上的正常高值血压、超重肥胖人群,以利推迟或预防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指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用药,按各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防治措施,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做好危急患者的转诊工作,作好转诊记录和转诊后2周内主动随访工作,为我镇的慢性病和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管理挡案,实行每人一年一次的一般体格检查,四次随访并给予康复措施指导,从而使慢性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达到规范管理。

二、全镇具体的工作开展结果

2010,按保亭县卫生局要求,开展慢性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全面开展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筛查评估建档工作,落实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22人,全镇全年估算高血压患者516人,查出高血压疾病患者21人,建档管理21人完成率12.8%。估算Ⅱ型糖尿病患者155人,查出Ⅱ型糖尿病患者29人,建档管理29人,完成率53%。估算65岁以上老年人820人,建档管理751人,完成率91%。对查出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患者和65岁以上老年人实行一人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老年人年终体检表。填表书写要规范、完整、各种医学检查单附贴随访表后。明确了我乡镇级公共卫生管理项目各自职责,镇卫生院负责培训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各类资料整理归档管理和上报工作,力争我镇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达到上级要求。

三、待完善的问题和建议

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通过一年的实施,全镇防治慢性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一部分群众的健康意识不强,还一时改变不了过去旧的生活习惯,加之部分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不够重视,不能按要求开展管理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对村卫生室负责人和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人员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和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服务意识,增强防病能力,增强公共卫生人员责任心,加大健康教育力度,达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保城镇卫生院

六成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篇6

近三成冠心病患者有糖尿病

北京安贞医院一项大样本随访调查发现。在该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有28%同时患有糖尿病,但有1/3被漏诊。

这项调查涉及2001-2004在安贞医院接受血运重建的3763名冠心病患者。结果发现。有近一半的冠心病患者入院前就有糖代谢异常,有28%患有糖尿病;但只有20%患者入院前确诊同时患有糖尿病,有近1/3的患者被漏诊。被漏诊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等控制较差,总死亡率(5.7%)显著高于确诊有糖尿病的患者(4.3%);血运重建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新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需要再次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总发生率为13.9%,与确诊患糖尿病者(14.3%)接近,但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专家揭示,糖尿病与冠心病联手,患者的健康风险将显著增加。如果冠心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疏忽了对血糖的控制。就会导致更大的风险。因此。建议冠心病患者应重视糖尿病的筛查。

食谦性寄生虫感染增多

近年来,随着饮食文化的传播,我国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病例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南病北移特点。北京友谊医院阴赫宏博士介绍,与1990年相比,近年来我国肝吸虫感染率上升了75%。带绦虫感染率上升了52.47%。2006年,我国北方地区暴发了过去仅在南方散见的广州管圆线虫病。

阴赫宏博士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寄生虫病已大幅度下降,但食源性寄生虫病仍然严重。这是因为外出就餐与摄食生鲜及未彻底加热食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医生应增强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广大群众应注意饮食安全,避免寄生虫感染。

肥胖儿童成年后易患心血管病

丹麦研究人员一项大规模调查证实,肥胖儿童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远大于体重正常的儿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丹麦预防药物研究所采取回溯和跟踪调查的办法。对1930年至1976年期间在哥本哈根生活的2.8万名7-13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儿童当时定期在学校进行体检。体检结果都记录在案。调查显示,这些儿童成年后有1.46万人息有心血管疾病,有410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患者和死者当中,儿童时期体重超重者明显多于体重正常者。例如,一名13岁儿童超重11.2公斤,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体重正常的儿童高33%。 (以上卫文供稿)

辞补充剂预防糖尿病受到质疑

尽管众多的锌补充剂制造商声称,补充锌可预防糖尿病,但美国科研人员一项最新研究却表明,锌补充剂对预防糖尿病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早期有实验室的研究生,补充锌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并可提高胰岛素的活性。对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有一定的好处。最新的临床随机实验对192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给受试者服锌补充剂或安慰剂。结果发现,锌对治疗、预防2型糖尿病并没有什么效果。同期另一项对56名肥胖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也表明,补充锌的受试者与服安慰剂者,其糖尿病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没有什么差异。

美国糖尿病协会新闻发言人John.Buse博士称,这些研究的规模太少,时间也太短,还不足以获得权威的结果。

高血压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

美国医学科研人员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患有高血压的妇女,其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血压妇女的3倍。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研究人员称,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人员在新近出版的《欧洲心脏杂志》上撰文称,研究人员对38000名女性医务人员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开始时,所有受试者均没有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根据受试者的血压把她们分为四组。最佳血压组:血压低于120/75毫米汞柱;正常血压组:120-129/75-84毫米汞柱:较高血压组:130~139185毫米汞柱;高血压组:140/90毫米汞柱以上及有高血压治疗史及家族史者。10年后,高血压组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有9.4%,较高血压组有5.7%,正常血压组有2.9%,最佳血压组有1.4%。在排除其他影响糖尿病的因素,如年龄、吸烟、饮酒、BMI指数(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运动、糖尿病家族史等以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达3倍以上。研究人员称,高血压致糖尿病的机理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机能失调。

巧克力有降低血压的协效

一项由美国科研人员最新的研究表明,巧克力比绿茶和红茶更有降低血压的功效。研究人员建议,高血压患者适当食用巧克力或其他富含可可的食物,有益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

研究人员对173名受试者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实验。受试者每天均食用巧克力,尤其是富含可可的巧克力。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者收缩压读数平均下降4.7%;舒张压下降2.8%。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而可可和茶中都富含一种称为多酚的抗氧化物质。目前,健康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多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这些食物中均富含多酚。研究人员称,富含多酚的水果和蔬菜,同时有预防心脏病和高血压的作用。研究人员估计,常食用巧克力的人。其患中风的危险将下降20%。冠心病的发病率将下降10%。不过研究人员同时称,由于巧克力是一种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过量食用也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以上扬光平编译)

补钙过量患前列腺癌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过量摄入钙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

这项研究共纳入29133名50-65岁的芬兰男性,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他们的日常钙摄入量与前列腺癌的关系。通过17年的随访调查,共有27028名参试者完成了调查问卷,其中有1267例前列腺癌患者。研究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钙的摄入量与总体前列腺癌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与每天摄入钙1000毫克者相比,每天摄入钙大于或等于2000毫克者,患前列腺癌的相对危险增加1.63倍。参与研究的专家认为,可能的机制是,过量摄钙使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并增加了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GF-1)水平。

研究者指出,上述研究中的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是根据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确定的,减少了检出偏倚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本项研究有较强的可靠性。

眼病肾病“盯”上“准糖尿病”患者

一项由上海市多家医院联合相关社区进行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及诊治网络的构建”课题表明。部分血糖超标。但尚未戴上“糖尿病”帽子的“准糖尿病”患者,已经受到了并发症的侵扰。

课题组在近3年的时间里。对4个社区的3261人进行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调查显示,在社区高血糖人群中,50.8%的人伴有视网膜病变、微量蛋白尿、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尚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也有36%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成年人慢性胃炎 篇7

关键词:云南省,成年人,口腔卫生,行为,慢性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口腔疾病是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与口腔疾病具有关联性[1,2]。WHO也将口腔疾病列为人类重点防治的3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3]。云南省属于西部落后地区,经济、文化及卫生水平与全国多数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成年人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可能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着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关于云南省成年人口腔卫生状况的调查报道也较少,因此了解我省成年人口腔卫生状况的基本情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省参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2013年开展了第4轮调查,其中包含了成人口腔卫生行为习惯的部分内容,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监测点确定

监测点的抽取由中国疾控中心根据全国605个疾病监测点的城镇化率、人口数和死亡率以及地域和城乡等因素的分布均衡性进行抽取,最终云南省10个县市区(玉溪市红塔区及通海县、大理州祥云县及巍山县、文山州广南县、怒江州兰坪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保山市隆阳区及腾冲市、红河州蒙自市)纳入调查,通过对粗出生率、粗死亡率、非农业人口比例、文盲率、15岁以下人口比例、65岁以上人口比例、抚养比、总人口和城镇化率进行差异性检验,认为10个监测点具有省级代表性。

1.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抽取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每个监测点抽取3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4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抽取1个村民(居民)小组,每个村民(居民)小组抽取50户家庭,在被抽中的家庭户中,采用KISH表随机抽取一名18岁及以上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最终共抽取6 000名调查对象参与本次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整个监测项目通过中国CDC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经数据库清理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5 859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纸质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职业)以及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口腔医疗或保健行为、牙周洁治行为、每日刷牙次数、口腔总体健康状况自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病率调查采用问卷、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血压患者定义为自报为高血压的患者或体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者[4],糖尿病患者定义为自报为糖尿病的患者或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服糖后2 h(OGTT-2h)血糖≥11.1 mmol/L者[5]。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率及构成比对不同人群各项指标所占比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间的比较采用χ2线性趋势检验,对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城乡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各项指标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的关系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次纳入调查的5 859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3.6%,女性占56.4%;18~29岁占9.6%,30~39岁占19.5%,40~49岁占29.0%,50~59岁占22.0%,60岁及以上占20.0;汉族占58.2%,其他民族占41.8%;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水平为主(65.5%),其次为初中(26.5%),高中/中专(6.1%),大专及以上(1.9%)者所占比例较少;城市居民占30.3%,农村居民占69.7%。见表1。

2.2 接受口腔医疗或保健的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曾经接受过口腔医疗或保健的比例为36.1%(2 104/5 826),其中最近1次接受口腔医疗或保健时间在1 a者仅占8.7%(509/5 826),1~2 a占9.7%(564/5 826),3~4 a占7.0%(406/5 826),≥5 a占10.7%(625/5 826);而从未接受过的比例为63.9%(3 722/5 826)。通过比较后发现,我省成年居民中,接受口腔医疗保健的情况男性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21,P<0.01);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76,P<0.01);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接受医疗保健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754,P<0.01);不同文化程度者接受口腔医疗或保健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641,P<0.05);城乡居民接受医疗保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8,P<0.01)。见表2。

进一步对曾经接受过口腔医疗或保健的居民(有效样本数为2 063)进行调查发现,最近1次看牙的原因当中:急性牙痛等口腔问题所占比例最高(1 375例,66.7%)、其次为由于慢性口腔问题去检查或治疗(407例,19.7%),寻求牙齿美容治疗(124例,6.0%)以及其他口腔问题(117例,5.7%)也占一定比例,而接受预防性的措施(28例,1.4%)及定期口腔检查(12例,0.6%)等预防保健行为所占比例较低。

在从未接受过口腔医疗及保健的居民中(有效样本数5 374例),调查未接受口腔医疗或保健的原因发现,居民自觉牙齿没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3 791例,70.5%),其次为自觉牙病不重(892例,16.6%),而花费太高(215例,4.0%)、没有时间(98例,1.8%)、附近没有牙科诊所或医院(62例,1.2%)、害怕疼痛(33例,0.6%)、挂号困难程序繁琐(12例,0.2%)、害怕传染病(2例,0.04%)所占比例较低;除以上原因以外的其他因素有269例,占5.0%。

2.3 接受牙周洁治的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牙周洁治率为6.6%(386/5 886),其中最近1次接受牙周洁治在1 a者占1.4%(81/5 886),1~2 a占2.2%(130/5 886),3~4 a占1.4%(81/5 886),≥5 a及以上占1.6%(94/5 886)。通过比较后发现,我省成年居民中,接受牙周洁治的情况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700,P>0.05);不同年龄段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73,P<0.01);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牙周洁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02,P<0.01);文化程度较低者牙周洁治的比例较低(χ2=110.873,P<0.0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有差异。见表2。

进一步对接受了牙周洁治的居民(有效样本数377例)进行调查发现,接受牙周洁治的原因为:治疗疾病(147例,39.0%),为了外观美观(126例,33.4%),预防疾病(101例,26.8%)及去除口臭(3例,0.8%)。

2.4 每日刷牙次数

本次调查的人群中,过去12个月内,平均每日刷牙次数≥2次者占43.8%(2 586/5 900),平均每日1次者占50.1%(2 953/5 900),平均每日不足1次者占2.9%(174/5 900),从不刷牙者占3.2%(187/5 900)。通过比较后发现,我省成年居民中,刷牙情况女性优于男性(χ2=15.895,P<0.01)。不同年龄段人群刷牙情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420,P<0.01),年龄越大,每日刷牙2次及以上的比例越低,而从不刷牙的比例越高;汉族居民每日刷牙2次及以上的比例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从比刷牙的比例低于其他少数民族(χ2=88.400,P<0.01);文化程度越高,平均每日刷牙2次及以上的比例越高,而从不刷牙的比例越低(χ2=351.166,P<0.0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刷牙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491,P<0.01)。见表3。

2.5 口腔健康状况自评的情况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口腔健康状况自评为“好”的居民占33.3%(1 964/5 903),“一般”的占52.4%(3 092/5 903),“差”的占14.3%(847/5 903)。通过比较口腔健康状况自评情况发现,女性与男性自评情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99,P<0.01);低年龄段人群自评“为”好的比例高于高年龄段(χ2=226.500,P<0.01);其他少数民族自评为“好”及“一般”的比例高于汉族(χ2=8.659,P<0.05);文化程度较高者自评为“一般”的比例较高,而文化程度越低,自评为“差”的比例越高(χ2=48.720,P<0.01);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自评情况两极分化更为明显(χ2=192.491,P<0.01)。见表3。

2.6 居民对口腔疾病与其他系统疾病患病关系的知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不知道”的占71.2%(4 204/5908),认为与所列疾病都无关的占12.7%(748/5 908),其余条目中,“与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的知晓率最高,为11.5%(679/5 908),“与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的”知晓率为6.0%(357/5 908),“与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知晓率为5.9%(348/5 908),“与糖尿病有关”的知晓率为5.2%(305/5 908),“与骨质疏松有关”的知晓率为4.9%(289/5 908)、“与早产、低出生体重有关”的知晓率为1.5%(86/5 908)。

2.7 口腔健康状况与慢病患病的关联性

将本次调查中发现的糖尿病及高血压患病情况作为应变量(患病=0;未患病=1),其余相关指标:最近1次口腔医疗及保健时间(1=<1 a;2=1~2 a;3=3~4 a;4=≥5 a;5=从没看过)、最近1次牙周洁治时间(1=<1 a;2=1~2 a;3=3~4 a;4=≥5 a;5=从没看过)、每天刷牙次数(1=≥2次;2=1次;3=<1次;4=不刷牙)、口腔总体状况(1=好;2=一般;3=差)作为自变量,代入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此外,与自变量有关的因素如性别(1=男性;2=女性)、民族(1=汉族;2=其他民族)、文化水平(1=小学;2=初中;3=高中/中专;4=大专及以上)、城乡(1=城市;2=农村)、年龄(1=18~29岁;2=30~39岁;3=40~49岁;4=50~59岁,5=≥60岁)也作为混杂因素纳入模型进行调整。结果显示,本次调查获取的口腔卫生行为相关因素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病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P>0.05)。见表4。

3 讨论

根据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口腔卫生状况不良,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较差,35~44岁人群牙周健康率为14.5%,65~74岁牙周健康率为14.1%,并且东西部地区存在差异,影响西部地区居民口腔卫生状况的因素主要为口腔卫生行为的建立[6]。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的卫生机构通过开展“全国爱牙日”、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7]等口腔卫生宣传活动,目的在于普及口腔卫生知识及信息,《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当中,也推荐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口腔健康检查、每天早晚刷牙等口腔卫生行为习惯[8]。但云南省多数地区由于城镇化程度较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利,因此居民对于一些卫生知识宣传的获取程度并不高,而目前尚未见关于云南省居民口腔卫生行为情况的调查及报道,因此本次调查通过了解云南省18岁及以上成年人口腔卫生行为习惯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与主要慢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的关系,从而为获取云南省居民口腔卫生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

正确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能够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及发展[9]。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居民口腔卫生行为习惯与《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要求尚有较大差距,1 a内接受口腔医疗或保健者仅占8.7%,低于全国2010年同类调查的结果[10],从未接受过口腔医疗及保健者的比例高达63.9%,高于全国水平[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美国18岁及以上居民口腔定期检查比例可达到56.5%[11]。男性、低年龄段居民、其他民族、文化程度较低者以及农村居民是较少接受口腔医疗或保健的人群。在接受过口腔医疗或保健的人群当中,就诊的原因主要是口腔急慢性病症(86.4%),而主动寻求预防性保健措施的居民所占比例非常低。居民从未接受过口腔医疗或保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觉牙齿没有问题及自觉牙病不重等主观原因,较少由于时间、就医花费、医疗机构可及性及就医过程等客观原因影响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因此影响口腔医疗保健行为的原因主要还是居民的意愿和态度。

在牙周洁治行为方面,我省居民牙周洁治率仅有6.6%,其中1 a内做过洁治者仅占1.4%,93.4%的居民从未接受过牙周洁治,其中高年龄段、其他民族、文化程度较低者以及农村居民牙周从未接受牙周洁治的比例比其他人群高。接受洁治的人群其行为主要原因为治疗疾病,与口腔医疗保健行为类似,居民出于预防疾病考虑进行洁治者比例较低。

在刷牙行为方面,能够按照《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要求,每日刷牙次数≥2次者占43.8%,从不刷牙者仍然有3.2%,其中男性、高年龄段、其他民族、文化程度低者、农村居民从不刷牙者比例相对较高,尤其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居民当中,有10.4%从不刷牙。

此外,本次还对口腔行为习惯与慢病患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既往已有的研究,口腔疾病,尤其口腔感染、牙周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2,13],一些口腔卫生行为习惯也对慢性病的控制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4,15]。然而本次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主要原因是由于口腔卫生行为习惯的好坏虽然可以影响口腔疾病发生风险的高低,但并不是罹患口腔疾病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此未能发现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对慢病患病的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云南省居民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堪忧,主动接受口腔医疗或保健、牙周洁治的比例较低,居民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多数居民观念较为滞后,不具备预防及保健的意识,对口腔疾病与其他疾病关系的了解程度也不高,男性、高年龄段、少数民族、文化水平较低者及农村居民以上情况尤为突出。因此,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提供口腔卫生行为习惯指导、将居民的口腔卫生观念由“有病治病”向“预防为主”转变,应当是今后我省口腔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预防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社区护理 篇8

1.1 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

老年人患病时易出现与病变无直接关系的异常改变,其中多以情绪异常、精神不振为首发症状。患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如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心肌梗死就较少有剧烈的心绞痛,或者疼痛的部位不典型,可以在牙、腰背部或手臂等处,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因此往往延误病情,耽误治疗。

1.2 自我感觉迟钝,主诉不多

由于随着衰老机体器官的退行性改变,老年人变得自我感觉迟钝,不易发现自己患病,因而主诉不多,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十分严重。

1.3 调节及应激能力差,患病后病情容易急剧加剧

由于老年人体内调节及应激能力差,机体防御功能减弱,往往容易同时患几种疾病,因此当某种疾病发作时,原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其它疾病开始出现问题,轻者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发展为脏器的衰竭,出现并发症而死亡。

2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社区管理手段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目的是避免或推迟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生,临床调查显示,通过管理可使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降55%,它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2.1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每日定时排便、勤换内衣裤、热水泡脚、每日早晚坚持刷牙做到“3个3”即每天刷牙3次,每次3min,饭后3min之内刷牙等,每天早晚定时开窗通风,同时健康的饮食也是减少老年人患病的重要方面。老年人在饮食方面应做到定时定量,粗细粮搭配,低盐低脂,多进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仅有利于身体活动,而且还能增强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2.2 自我监测和观察

自我监测和观察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早期发现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而及早就医,防止疾病恶化。如教会老年妇女对阴道异常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气味观查,或是早期发痰中带血、大便异常等情况而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检查的方法,如查乳腺肿块:面对镜子双手下垂,先看乳房的大小,乳房的高低,两侧是否对称。然后双手叉腰观察乳房皮肤有无改变,最后仰卧于床上,双手平压乳房的各个部位,仔细检查有无肿块,从而发现乳房的早期病变及早诊断治疗。

2.3 保持愉快的情绪

愉快的心情对预防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的发生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让老年人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找一些有益于提高身心健康的事来做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如绘画、跳舞、编织、学习厨艺等。通过扩大社会交往改变自己平淡刻板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对保持老年人的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2.4 适当的运动

通过运动改善机体的生理机能,但要注意运动的量和强度。老年人由于年岁已高,生理机能衰退,运动量不易过大,以免造成损伤,需采取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慢走、骑自行车,做体操等。通过运动可使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充分休息,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从而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食欲增强、睡眠良好、体质增强,从而减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前世界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正以每月8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是老年人口飞速增长的国家之一。由心理、社会、生物学因素引发的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社区护理是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手段帮助社区高危老年人群减少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多元化护理。

浅谈老年人慢性疼痛的认知行为疗法 篇9

1 影响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个人情绪、个人心理素质、注意力等。

1.1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人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也有所不同。在推崇勇敢和忍耐精神的文化氛围中, 人更善于耐受疼痛, 反之则相反。

1.2 个人经历

如反复经受疼痛折磨的人会对疼痛产生恐惧心理, 对疼痛的敏感性会增强;他人的疼痛经历也对人有一定作用, 如手术病人的疼痛会对相同病室的病人带来恐惧心理, 增强敏感性。

1.3 个人情绪

个人情绪不同对疼痛的反应也不同, 积极的情绪可以减轻疼痛, 消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加剧。如恐惧、焦虑、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常使疼痛加剧, 而疼痛加剧又会使情绪进一步恶化, 形成恶性循环。反之, 愉快和信心常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受。

1.4 个人心理素质

一般来讲, 个人的气质、性格可影响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愿诉说的人对疼痛的忍耐力较强;而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感情丰富的人对疼痛反应较重。

1.5 注意力

对刺激的注意程度也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专心活动时发生一般外伤往往在活动后才被发现。而在夜间及清晨, 人的生理状态处于低潮, 注意力集中, 对疼痛的反应也较强。

2 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

2.1 松弛术

松弛是身心解除紧张或应激的一种状态。成功的松弛可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如血压下降、脉搏和呼吸减慢、氧耗减少、肌肉紧张度减轻、代谢率降低, 感觉平静和安宁等。如一长期经受慢性疼痛的癌症患者由于疼痛可引起的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焦虑等, 通过松弛术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

2.1.1 呼吸松弛训练法

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方法, 达到松弛目的。一般要求连续呼吸20次以上, 每分钟呼吸频率在10~15次左右[2]。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 微屈手腕, 最大吸气后稍屏息一段时间, 再缓慢呼气, 两手放松, 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如此重复呼吸。训练是要注意注意力高度集中, 坚持每天训练,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1.2 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

又称“自我命令法”。利用指导性短语, 自我暗示、自我命令,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增强意志力量, 保持镇定平衡的心理状态[2]。例如:“这些感觉虽然可怕, 但是不能把我怎么样, 我会克服的”。指导性短语让患者自己决定, 这样会比较好记而且容易实行。语句要流畅顺口, 具有鼓舞斗志的作用。

2.2 引导想象

引导想象是利用对某一令人愉快的情景或经历的想象的正向效果来逐渐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意识。例如想象自己躺在和煦的阳光下, 在海边聆听大海的波涛声, 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情趣。想象的内容最好是自己过去亲自经历过的愉快的事。要是生活经验少的话, 可回忆一些看过的精彩影片里的片断。

2.3 分散注意力

网状激动系统在接受充足的或过度的感觉输入时可阻断疼痛刺激的传导。因此, 通过向患者提供愉快的刺激, 可以使患者的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 从而减轻对疼痛的意识, 甚至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3]。就如一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 不同程度的碰擦伤往往都不引起注意, 不感到痛和不适, 但比赛一结束, 疼痛就开始出现, 有时甚至达到使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所以, 疼痛的病人可投入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可有效缓解疼痛。如愉快的交谈、下棋和做游戏等。

2.4 音乐疗法

音乐是一种有效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它能是患者全身放松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曾经有学者夏平英对50例长期存在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了有关最佳音乐播放时段、最佳音乐类型等的调查, 结合晚期肿瘤化疗患者需求而制定的音乐疗法, 结果有76.36%~90.91%的晚期肿瘤患者认为音乐疗法可改善他们的疼痛、睡眠、食欲和情绪等[4]。音乐直接影响患者情绪, 优美委婉的乐曲对人体各系统均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也曾有学者试验性给有音乐爱好的癌症患者在睡前或饭后选择相应的乐曲播放, 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了一定的缓解[5]。

2.5 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 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 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 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 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次方法对于慢性疼痛还是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是让病人在安静的诊疗室里, 躺在生物反馈仪旁, 接上仪器的电极就可以进行治疗了。首先, 进行肌感练习, 以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其次, 为了逐步扩大放松的成果, 将仪器灵敏度减低, 使病人适应性提高。最后, 病人学会在没有反馈仪的帮助下, 也能运用放松技术来得心应手地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事件。但学习使用这种方法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 要告知患者坚持治疗, 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 慢性疼痛与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同时存在, 注意疼痛主诉时, 不要忽略了精神症状, 否则延误治疗。把社会心理因素作为慢性疼痛的症状谱之一,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 而在治疗中引入认知行为疗法, 可以改善主观体验、疼痛行为,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摘要:疼痛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躯体症状, 尤其是在长期慢性疼痛的老年患者中, 社会心理因素往往在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用合理的认知行为疗法, 可以缓解疼痛,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疼痛,慢性疼痛,老年人慢性疼痛,认知行为疗法

参考文献

[1]王海霞.老年护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1) :150.

[2]李雪英.PTSD的认知理论及认知行为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 1999, 7 (2) :125~127.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 :256~257.

[4]夏平英.癌性疼痛的评估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J].解放军护理志, 2008, 25 (2A) :34~35.

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健康饮食指导 篇10

中老年人主要慢性病

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胃炎等, 严重困扰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影响了生活质量, 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导致生命危险。

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健康饮食原则

中老年人饮食的原则: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变化, 机体各种机能的衰退, 消化系统比较明显, 因此,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用易咬、易消化的食物, 在食物的选择方面要注意粗细搭配, 粗粮或全谷类食物血糖指数较低, 可延缓糖的吸收, 这样既能促进营养的吸收, 又能达到营养均衡。要注重营养的比例, 多食用优质蛋白质食物, 合理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并以植物油为主且不宜多用蔗糖, 尽量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另外, 中老年人由于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 很容易导致质疏松和骨折, 因此, 要注意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促进钙的吸入, 另外, 常晒太阳可以促进对钙的吸收, 特别是冬天, 常晒太阳可以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贫血的中老年人应注意适量增加瘦肉、禽、鱼、动物血和肝的摄入。在进餐次数方面注意少量多餐。

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膳食建议

慢性胃炎的健康饮食指导:慢性胃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之一, 胃肠消化功能降低, 导致食物的营养吸收较差, 因此应该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 要求食物要精工细做, 富含营养。如蔬菜及鱼肉等荤菜, 每天3餐按时进食, 饭食温度要适宜, 不能过热也不能温凉不热, 进食不宜过饱, 另外要忌食辛辣食物, 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忌食烈性酒, 不喝咖啡, 不饮浓茶, 不食过热、过酸的汤类, 不饮用过酸的果汁、果醋饮料及碳酸饮料等, 防止胃黏膜的破坏。

高血压、高血脂的饮食指导: (1) 宜食: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 并补充适量优质蛋白, 注意补充钙和钾, 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戒酒、科学饮水为原则。提倡多吃粗粮、杂粮、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瘦肉、鱼、鸡等食物, 提倡植物油[2]。 (2) 忌食:少吃猪油、油腻食品及白糖、辛辣、浓茶、咖啡等。吃钠盐过多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 而控制钠盐摄入量有利于降低和稳定血压[3]。

糖尿病的饮食指导: (1) 宜食: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以米、面为主, 多选用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粗粮、糙米、红米、蔬菜、麦片、麦麸、豆类等。 (2) 忌食: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甜食,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等少用, 最好不用。

心脏病、冠心病的健康饮食指导: (1) 宜食: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谷类为主, 同时保证适量的蛋白质, 少吃含脂肪较多的肥肉和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 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 应以五谷杂粮、蔬菜、豆类为主[4], 适量摄入蛋、肉类。忌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 血液黏稠度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5]。另外, 应禁食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的食物, 应少饮甜味饮品, 减少奶油蛋糕的摄入。 (2)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6], 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

综上所述, 合理饮食, 控制饮食对预防慢性病意义重大。本文着重对中老年人慢性胃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冠心病等常见病的健康饮食指导进行阐述, 希望能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acks FM, Lichtenstein A, Van Horn L, et al.Soy protein, isoflavone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a summary of a statement for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utrition committe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6, 26 (8) :168.

[2]宛超, 徐海滨, 刘珊, 等.中国大豆异黄酮保健食品的功能和安全性研究及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 20 (5) :400.

[3]国食药监办[2009]19号.关于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盐酸芬氟拉明原料药和制剂的通知[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 4 (1) :39.

[4]张志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3 (9) :4-6.

[5]刘弘, 郭红卫, 高围溦, 等.上海市老年人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1) :16-9.

上一篇:工作规律下一篇:职业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