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太极拳

2024-09-06

认识太极拳(精选四篇)

认识太极拳 篇1

一、黄宗羲所言之“北宋张三峰”,即“元明张三丰”,言北宋之“张三峰”乃黄宗羲不得已而作之隐笔。

著名学者黄宗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最著……”墓志还叙述了张松溪——叶继美——单思南——王征南(1617-1669)等人的传承关系。

对黄宗羲的记载,完全相信不行,一概否定也不妥,要客观辩证的分析。武当山是明皇室道观,朝庭派有六品道正管理,明朝历代皇帝多有封赐。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诏封为“清虚元妙真君”,熹宗天启三年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朝之时,张三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神仙人物,其丹道、武技冠绝于世。明末清初,清兵入关,掀起了血腥屠杀,当时武当不少高手都加入到抗击清兵,反清复明的斗争。李自成部队曾驻扎在武当山,后清兵围攻武当山,炮轰玉虚宫,武当高手伤亡惨重,铭刻在山壁上的张三丰祖师手书“神佛龙虎”四字,和收藏功谱秘笈的金轮台及主殿玉虚宫俱毁于清兵炮火。其后,满清朝廷从未放松对明朝残余力量的清洗,大内收买之高手不断对参与反清复明的武林高手进行追杀。黄宗羲为明朝遗老,也处于清廷监视之下。在此形势下,黄宗羲自然不能公开说张三丰传内家拳,而将其改为宋徽宗时代之武当丹士张三峰,但黄宗羲又留下了一个小心眼,即言“三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最著”。清初另一著名学者王士祯(清初顺治朝的刑部尚书,字渔洋)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者……”(后收入《张三丰全集》之《拳技派》)。王渔洋记载之王宗传陈洲同,及其后之传承与黄宗羲所言基本相同。可见,王渔洋记载之王宗和陈洲同与黄宗羲所言为相同之人。陈洲同为明嘉靖间人(嘉靖在位时为公元1522至1565年),张松溪也为嘉靖间人,可互为印证。王宗为陈洲同之师,距宋徽宗(徽宗在位时为公元1101~1125年)已四百来年矣,岂是百年之后。王宗应比陈洲同大20~40岁,上推百年,即明洪武年间。以此隐笔来写元明之张三丰,黄宗羲也煞费苦心矣。黄宗羲所言宋徽宗召之,杀贼百余,梦真武大帝乃是虚写,可能有所影射。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掳徽钦二帝,贼可能喻指金兵,杀贼则是宗羲之心愿也。满清乃金之后代,宗羲可能以此来一抒心中郁闷之气。后来,有的资料直接写成徽宗召之张三峰,杀金兵数百了。

综合以上史料,可证黄宗羲所言之“北宋张三峰”即“元明张三丰”,言北宋之“张三峰”乃黄宗羲不得已而作之隐笔。其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关于武当丹士张三峰传内家拳之文字,与黄宗羲所言完全相同,宁波府志该段文字应是抄自《王征南墓志铭》,因黄宗羲为大文学家、史学家,影响很大。

关于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之说。盖少林、武当之武技冠绝天下,武林称尊,影响极大,即使文人学子也有所闻。然文人学子并非宗门弟子,对少林、武当之技只是一些表面认识,多为听闻,不知其内密,以为少林功夫多为神勇功夫,诸如罗汉伏魔,便认为是外家;武当功夫多为以柔克刚,逍遥飘逸,便认为内家。内外家之分,为外行者对少林、武当武技之分类,并不能真正概括少林、武当之内涵。流传日久,便成俗例。其实,少林也有象武当那样炼气修脉之功夫;武当也有象少林那样刚勇之拳术,诸如八极拳。观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所著之《内家拳法》一书,黄百家只得武当功夫之皮毛,未得宗传。

二、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蒋发俱为明朝人,言其为清朝人乃是对传承关系理解之误。

王宗岳是太极拳之一代宗师,并将师传的张三丰祖师拳论进行注解整理,编成秘笈《太极拳经》传世。《太极拳经》后成为各太极拳流派共同尊奉之经典。王宗岳是明朝人,还是清朝人,还是有两个王宗岳,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形成了太极拳研究的另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王宗岳是清朝人,乃是根据杨禄禅在谈到其所学太极拳之源流: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因陈长兴、杨禄禅的生活年代大家都清楚,于是从陈长兴推出王宗岳的生活年代为清朝中叶。岂不知杨禄禅所言,为言祖不言师之意,传承关系一般也只列出关键人物。此为武林旧例,不少书籍之记载都是如此,但造成了后人之误解。王宗岳不一定是张三丰之亲传弟子,可能为隔代弟子,陈长兴也不是蒋发之亲代弟子,应为隔代弟子。不然,从张三丰至杨禄禅岂只几代而已。正如我们自己说是炎黄子孙,也不需要几百代一直列下来,才证明自己是炎黄子孙。董英杰(杨澄甫所著之《太极拳使用法》即为其执笔)所著《太极拳释义》之太极拳系统表称:张三丰祖师、王宗岳、蒋发、陈家沟数代、陈长兴、杨禄禅。可见,杨氏相传之蒋发传陈长兴,并不是亲传,而是传陈家沟数代,才到陈长兴。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收录之太极拳论,名称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可见杨澄甫也认为王宗岳为明朝人。赵堡太极世代相传之传承关系为: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邢喜怀,邢喜怀传张楚臣,张楚臣传陈敬柏、王柏青,陈敬柏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张彦,张彦传陈清平、张应昌,陈清平传和兆元、武禹襄等人,而且清楚地记载蒋发出生于明万历二年。1997年发现的《太极秘术》为赵堡太极第四代传人王柏青所编,收录有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等人之太极拳秘诀。《太极秘术》有力的证明了赵堡太极其传承关系的真实性。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别有用心地将赵堡太极说成是陈有本所创之陈式新架,否定历史上有邢喜怀、张楚臣等人,睁眼说瞎话,误人误己。张祖意合太极拳传人张兴洲,1965年跟王剑鹏学太极。王剑鹏为王宗岳之后代。张兴洲言:“据我师父王剑鹏(山西阳城小王庄人)讲,王宗岳是张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刘古泉的传人。王遵守师训对外从不言师,所以今人多误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为自创。王宗岳学成太极后弃教经商,往返于山西、河南之间贩粮,这才有了赵堡镇收蒋发传太极的佳话。”(张兴洲、李仲良、赵峰《太极图与张祖意合太极拳》)。综合各方史料,张兴洲所言较为真实,与赵堡太极有关资料也能相互印证。可见,王宗岳是明朝人无疑,所学太极拳传自武当张三丰一脉。蒋发是王宗岳弟子,也为明朝人。蒋发传陈长兴,是指陈长兴传自蒋发一脉,并不是亲传弟子,而是陈家沟数代之后才到陈长兴。

历史上只有一位太极拳宗师王宗岳,也只有一位太极拳宗师蒋发,两位宗师均为明朝人。言清朝中叶有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蒋发,是对太极拳传承关系理解之误,应予纠正。

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1 篇2

一.对太极拳理法的认识-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依照古人对宇宙及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即太极阴阳之理来编创的优秀拳术.它是 “哲拳”、“智拳”更是修身养性之大道。做为传统搏击术而言,它是专门研究“以弱胜强”的武术。-

那么,怎样才能“以弱胜强”呢?我想唯有智慧才能实现。你必须明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所谓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已知彼,谈何容易?了解自已,了解事物,了解天地宇宙,从中寻找出他们的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规律,是倾毕生精力也难穷尽的学问。-

太极拳经典著作,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里告诉我们无极是太极之母,太极是阴阳之母。那么,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什么又是阴阳呢?-

无极就是宇宙天地未生成前的空空洞洞,混混沌沌,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是“无”、是“空”、是“静”。-

古人认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由“无中生有”先生成天地再演化出万事万物。天地包万物,天地乃太极。所以,太极应该定义为“有”、“广大”、“包罗万象”。-

太极中孕涵阴阳两面,阴阳在太极中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辩证关系的规律就是阴阳。知阴阳就可以知万物。-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源动力是动静两个因素。静是无极,静极生动成太极,动分阴阳,静合阴阳。-

以上简述我们知道,无极、太极、阴阳的变换最终离不开动静。宇宙万物皆在动静之中,人是天地之间最高级的智慧生物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白天人们精神饱满地工作、生活、运动,此乃动也;夜晚一定要休息睡觉,此乃静也。虽说时间宝贵,生命短暂,可是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床上睡觉,否则便不能生存。-

太极拳是遵循太极阴阳动静之理来训练,以利于修身养性,强健体魄,搏击防卫。依循天地人身之规律行事就是智慧,智慧可以“弱胜强,小胜大”。因此,太极拳训练归根结底是练“动静”二功。动静两种功夫是太极拳阴阳的两面,也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源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少了那一种功夫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太极拳功夫。静为母,静极生动,静功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功夫。而今普及太极拳却被大多数人乎略,仅仅打拳架套路而已,这已不是太极拳了,有“盲人摸象“之病态。-

太极拳的“静功“怎样训练呢?-

传统太极拳训练系统中以静站、久站无极桩(辅以静坐等)为最佳训练方法。当然,练“静”的功夫是复杂高深的学问,最终要归回到修炼人生境界,了却“七情六欲”,淡泊名利,悟透生死上来。一切看破,方能达到真正的“静”。-

太极拳的“动功”主要以行拳走架为主(辅以导引吐呐术、单式单招训练),拳架运行风格要求轻、柔、圆、缓,用意不用力,上下协调,周身一家,如行云流水一般。其实,影响太极拳架动态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仍是“静”。只有心静神宁,方能气匀体松地行拳走架,才能练出高水平的太极拳“动功”。不仅如此,只有心静神宁方能气沉丹田,内气充足,尽显太极拳内功之神威。静是能量的蓄集,动是能量的发放;动多静少能量宜散失,厚积薄发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术的关键,也是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要诀。-

太极拳训练方法中桩功法与拳法都是围绕着“动静”二功而设定的。桩功主静,又是静中求动之法;拳法主动,又是动中求静之法。除此之外,还有一法是太极拳流派首创的训练方法,即推手训练法:习练者两人身手相搭,相互试力,练听劲,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练习缠绕诸靠,随屈就伸。它是检验习练者通过桩功和拳法训练后掌握“动静”二功质量水平高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依据太极阴阳之理创编的太极拳主要练“动静”二功。静功有站桩功、静坐功等;动功有拳架训练、单式训练,导引吐呐训练;又有双人推手训练以求验证“动静”二功的训练水平;此三种训练相合,方为太极拳训练完整系统的方法。-

二:对太极拳健身原理的认识-

太极拳健身已广泛被世人所知道,国人中可谓妇孺皆知,而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地来了解并学习它。那么,太极拳如何能健身呢?它与其它运动健身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它健身的独特妙处是什么?-

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一种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就能健身。这种认识太笼统,太浅显了。有一位保健养生专家认为,缓慢的有氧运动有益于健康,太极拳和散步、慢跑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里只指出了太极拳运动的些特性,并没有真正了解太极健身的实质。-

当然,还有许多人运用西方学术研究的方法半来破解太极拳健身之谜。无非是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等等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这些对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研究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我们能否透过现象究其本质呢?我认为:-

首先,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只是太极拳的属性之一。简单地把太极拳归到运动健身,这本身就犯了“以偏概金”的逻辑错误。-

太极拳是一种养生修炼,讲求内外兼修,内修心、外修身;修心主静、修身主动。-

心静神宁,涵养性情,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修炼功夫,提升人生境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太极拳动态运行讲究用意不用力,;轻柔舒缓,如行云流水,似在空气中游泳,实际上是动中求静之术。心平气和就能够放松地运动,放松运动就不伤筋骨皮肉,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健康。-

其次,太极拳是意、气、神、形合一的运动,通过调动思维以及外形的导引,来引动气血的运行,而气血运行又反过来催动外形的合理变换,让内外高度统一。意、气、神、形合一了,人就真正健康了。这里面太极拳更加注重意气的锻炼,-

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人的大脑思维,是指导思想、是灵魂,重要性不必多言。气是维持人生命存在所必须的精微物质,它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有人说是神经的条件反射,是人体的特殊分泌物,是人体电能、磁能、场能等。-

炼意、炼气、养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潜在能力,强化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扶正驱邪,是防病强身的根本。东方养生、健身术太极拳独特之处就在于此!-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太极拳创造者由“不倒翁”得以启发—上虚下实,不易推倒。于是,在太极拳训练中,始终气沉丹田、意下脚底涌泉穴,而使脚下有根不被他人推倒。恰是这一点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竞争压力大的人们健康与保养有特别好处。当今世人往往血气上涌,上实下虚症状偏多普遍“三高”,那么,太极拳讲究上虚下实,正好“对症下药”颇为合适。-总之,太极拳不是一种单纯运动,更是一种养生文化,它修身养性,调整心理平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缓慢静心的有氧运动,适量的运动强度等等都是其它运动很难具备的优点。-

三、对太极拳传承及普及工作的认识-

传统太极拳发展到今天主要有大在流派,分别是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同时,还有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那么,无论什么流派太极拳,虽然风格有所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经以弱胜强之术;都是遵循阴阳辩证之理;训练方法上都是系统的结合功法、拳法、推手实用法,三法合一地修炼。传统太极拳不仅讲究练,更加强调养,因此,它既是优秀的搏击术,又高明的健身术。-

五大流派太极拳以陈氏太极拳最古老,其它四派太极拳都是学习于陈氏太极拳,而后演变、发展。-

陈氏太极拳技击内容丰富,松活弹抖,刚柔相济的练法特点更加适合中、青、少年学习.自从陈式太极拳传人杨露禅进京授拳后,太极拳登入大雅之堂.宫廷里的王爷、达官贵人,八旗子弟习练后,太极拳的风格逐渐向更为舒缓、平和发展,更有利于普及与健身。-

新中国建立之初,老一辈革命家在百废待兴,日理万机之时,许多人不仅亲身习练太极拳,还指示体育部门组织太极拳专家对传统太极拳进行简化。一九五六年,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正式向社会推出,但早期主要在各干部、工人、部队“疗养院”中教授。-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各地太极拳协会组织相继成立,太极拳才广泛地向全社会普及。不仅如此,太极拳做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到在传播与普及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注重普及简化太极拳和国家规定的竞赛套路,乎略传统太极拳的普及。-

2.注重拳架套路的普及,乎略太极拳理法和太极拳养生文化的普及。-

3.侧重在中老年人中普及,乎略中、青、少年人中普及。-

如何正确认识太极拳的配乐 篇3

一、配套音乐对练习太极拳的积极作用

其一,音乐有利于太极拳初练者入静。

对于太极拳初练者而言,进行练习时配套合适的音乐,有助于尽快入静。入静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达到思想安静、意念集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清醒,即保持专一的太极拳练习意念,进而達到一种轻松舒适的练功境界。入静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亦不同于入睡。因为它还保持着练功的意念。对于“入静”,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曾云:“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性命圭旨》亦云:“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功法的“入定”相类似。当太极音乐响起时,就提醒所有习练者要有开始练功的意念,即意暗示自己要按太极拳法要求,抛开所有俗事异念,做到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进而对外界干扰基本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进入良性的意念诱导,一念代万念,专心练习太极拳。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生活、学习、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要想排除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城市中,早上有到公园或者一个空旷、平坦的地方去锻炼,跳健美操的、交际舞的,有些地方还有唱歌的,音乐此起彼伏,相互干扰。如果用太极拳音乐进行配乐演练,就容易把思想集中在音乐上专心练拳,同时还可以降低其他音乐和操音的干扰,从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这就是配套的音乐对太极拳初练者入静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练习太极拳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用音乐只是其中之一。

其二,音乐协助太极拳初练者记住动作套路。

对于太极拳初练者,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记忆力不佳的习练者,配套音乐可帮助他们记住动作,提醒动作间的承接转换。打拳时以音乐配来合,可让初练者在招式动作上不由自主地迎合音乐的韵律,意念上做到排除杂念。对于一些记不住的招式名称,也可由音乐口令进行提醒。这一点在国家新编的太极拳竞赛套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太极拳练习套路。该套路从起势、右揽雀尾至转身推掌、玉女穿梭,再到十字手、收势,动作很多,要求也有所提高。要一一记住这些套路,对于太极拳初练者和年纪较大记忆力衰退者,是有难度的。通过音乐的提醒,甚至在音乐中通过口令直接点出动作的名称,非常有利于这部分人练熟这套太极拳。

其三,音乐让太极拳习练者身心愉悦。

音乐对人有很好的精神调节作用,会让人产生兴奋、镇定、平衡、放松等情绪状态,从而消除世俗事务或生活节奏带来的紧张压迫之感,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能满足太极拳习练者净化心灵和愉悦心身的需求。当习练者听到旋律优美的音乐时,心情会特别舒畅,习练者打起太极拳来也会轻松自如。正如现代人体科学研究所指出的,听与自己心理状态相协调的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和轻音乐,比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等传统民族乐曲,能唤起脑内a波和“脑内吗啡”。脑内a波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脑电波,当大脑处于a波状态时,人之精神力、记忆力能神奇地提高几倍,因此通过太极音乐能增强脑中的a波,使人处于放松入静状态。“脑内吗啡”则是人体产生的一种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很神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和麻醉作用,能增强人的免疫力,使人体感到舒服愉快。合适的太极音乐就可以产生着这种作用。比如有些太极拳习练者跟着太极拳音乐或自己喜欢的音乐习练时,感到非常舒服,练拳后非常轻松。这就是太极拳音乐唤起脑内a波和“脑内吗啡”的表现。太极拳运动本身具有较好的健身效果,若能再加上音乐的健身效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高太极拳运动的养生健身之功能。

其四,音乐可增强太极拳表演和比赛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配上了音乐,特别是在艺术欣赏性质的太极拳表演中加入音乐,习练者能够一边听音乐一边打太极拳,增加动作的协调性与美感,有一定的美学效果。正如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云:“太极拳是绵里藏针之艺术。”太极拳运动的艺术性,不仅体现“绵里藏针”等内在方面,更直观地体现在外形优美、并能与音乐相互和谐统一上。我们习练太极拳或观看太极拳演练、比赛的人都会有一个体会,每当拳势和拳势间的动作、转换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和谐时,习练者会感觉到打起拳来有韵味、兴致较高、心情舒畅,观看者能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比如2010广州亚运会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冠军蔡奉芸的竞赛表演,其所练习的太极拳、太极剑国家竞赛套路和音乐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叹为观止的美的超级享受。太极拳的这种无与伦比艺术性和欣赏性,如是在没有音乐充分配合和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其五,引入音乐为太极拳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创新性的氛围。

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把音乐引入太极拳当中,是从国家创编的简化大极拳和竞赛套路开始的,这是一个创新。之前,在各式传统太极拳练习中,基本上是不采用音乐配套的。这个创新,为推动太极拳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则提高了练习者的个人兴趣,让其尽快地把练拳活动变成日常的自觉行为;二则让练习者提高了练拳凝聚力。一般通过音乐配套练拳的,都是一个团队,有着10多个人或数十人,甚至更多,这样就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归属感,同时也提高了马斯洛理论所讲的人之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这种练拳凝聚力是很强的。三是在音乐配合练习期间或之中的休息、组织期间,练拳者之间得到了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练拳者相互间切磋促进拳术提高,又满足了练拳者的人际交往的情感需要,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四是通过音乐节奏或口令的指挥,有利于练习太极拳团队整体的动作统一和规范,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节奏气势,在表演和比赛中形成一种美感。五是自从把音乐引入太极拳后,大大促进了其发展。当前,太极拳在传播发展速度上不断加快、在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在传播形式有着新的不一样的变化。太极拳形成这个繁荣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引入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nlc202309041013

从以上的分析看,音乐对太极拳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太极拳初练者或只单纯追求健身者“可以有”的因素,也是太极拳比赛或表演“应当有”、“最好有”的重要因素。音乐家们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所做的贡献是不应否认的。

二、音乐对练习太极拳的不良影响

其一,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心。

调心是传统太极拳核心概念之一。调心即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工具。传统太极拳的意念具有多种属性,而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主观性、客观性和能量性。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包括陈、杨、吴、武、孙多家太极拳,都是历代武术先贤仿效大自然,制造出相应的形象思维,结合实战或健身需要,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拳型定式。比如“揽雀尾”、“白鹤亮翅”、“白蛇吐信”、“打虎势”、“抱虎归山”等等,都做意念想象的产物,是通过意念活动制造出的具体的物象拳型定势。传统太极拳中所有的武术动作都是在意念导引下进行的。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练习太极拳时配以音乐,会影响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心,让意念无法正确导引所有动作。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有四大原则:意念先行原则、层次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诚信性原则(详见谢远基先生发表在本刊2013年第6期、第7期《论太极拳习练中的意念》)。其中意念先行是修炼太极拳运用意念的根本性原则,即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太极拳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四字之间才能做到不截然断续,而连贯自如,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真正实现太极拳术的“内三合”和“外三合”,即神、意、气、形、力、情的高度统一。当习练者要分心于聽音乐或口令时,意念先行的原则是很难做到的。如此,肯定会影响太极拳的练习效果。特别是到达修炼的高境界之时,更是不能让音乐或口令去干忧修炼者的。这也就是传统大极拳的宗师们大都反对修炼太极拳时配套音乐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形。

调形,又名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调形是人在对地球万有引力充分尊重的前堤下,运用意念调节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拳术的规范,即调准拳术的基本动作和拳架,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一种手段。太极拳的调形有八大原则,即:精准性原则、意领息随原则、刚柔相济原则、动静相合原则、轻灵自如原则、松而不懈原则、自然舒适原则、力意相宜原则。音乐在太极拳习练者初期,虽然有一定的提示动作套路的作用,习练者相互间学习交流也可纠正一些动作,但总体上来说是不利于调整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因为太极拳调形的八大原则在音乐背景下很难落实到位。特别是由于音乐是有节奏的,有时修炼者一个动作还没能准确的完成,“竖项贯顶,舒腕展指、松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园裆、十趾抓地、神气贯足、支撑八面、对拉拨长、稳定重心”等太极拳基本要领还没有做到位,音乐又催着做下一个动作。习练者专注于让自己的动作和音乐合拍,分心去跟上节奏旋律,没有时间细细体悟太极拳每个动作细节的要领要义。长此以往,会让很多动作变形,或者达不到技术标准和要求。最终使习练者完全做不到按八大原则进行正确的太极拳调形。同时,配套的音乐对习练者个人的打拳速度,发挥本身的技术风格,运用劲力是会形成一定的束缚和破坏的。

其三,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息。

调息是人体的一种机能,是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规范的吐纳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的工具。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它与调形、调心相辅相成、相互联动,在整个传统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陈、杨、吴、武、孙、武当、赵堡等各式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是其共性的最基本动作方法,而这些基本动作都是在合适的调息方法配合下实现的。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里强调的,也是要求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传统太极拳的调息形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自然调息法、逆式调息法、胸式调息法、技击调息法和化境胎息法这五种方法(详见谢远基先生发表在本刊2014年第1期《论太极拳中的调息》)。其中,逆式调息法是传统太极拳修炼的主要呼吸方法。逆式调息法即在呼吸时横隔膜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传统各式太极拳调息时,一般要遵循层次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意形相随原则、自然适度性原则四大原则。播放音乐或口令,不利于习练者运用本人的意念对呼吸进行正确引导和指挥,难以发挥调息之功效。毕竟,人的呼吸长短节奏速度是绝对不一样的。不应当用统一的节奏去限制习练者,这是违反太极拳术“道法自然”的本质的做法。特别是在音乐和口令的节奏下,习练者一般只能采取自然呼吸法,很难运用传统太极拳所应当采用的逆式调息法。如此,大极拳的功力就很难上升,逆式调息法对腹部等内脏的按摩作用也没能发挥,其健身效果是大大打折的。同时,放音乐时一般是集体练功,如此,人越多,就越容易相互间造成了空气的污染。让人不能最大限量的吸入周围的新鲜空气和各种能量因素,太极拳调息特有的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功能就会立即减弱,无意识间还要大量吸入别人呼出的浊气、汗气、躁气、病气,这是非常不利于人体健康的。

其四,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修炼真正的太极内劲。

内劲是传统各式太极拳的核心要素。内劲是指以“调心”、“调息”、“调形”为主要形式修炼出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量。这是人体活动中通过意识调控的一种具有电磁波性质的能量,是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传统太极拳所修炼的内劲具有整体性、通畅性、松沉性、圆活性、柔刚性、快速性、能量性、实践性等主要特点。内劲是传统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气功的重要标志。没有内劲,是不能称之为太极拳的,严格意义上说是不能称之为中华武术气功。正如民国第一高手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指出:“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传统太极拳的在技击中能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主要就是看其内劲整合外劲熟练程度如何(详见谢远基先生发表在本刊2014年第4期《论太极拳的内劲》)。音乐配套,影响了太极拳习练者进行正确的“调心”、“调息”、“调形”,很难修炼出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量,也就是难以修炼出真正的太极内劲。没有了内劲,太极拳也就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太极操或太极舞。

nlc202309041013

其五,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对大脑功能的充分训练。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告诉我们进化论原理:用进废退。即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会发生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大脑功能的功能也是如此的。如果经常使用,大脑功能就不会衰老退化,反而越来越好。如果经常不使用,人的大脑就会越来越迟钝。使用音乐或口令的方式去练习太极拳,就会相对喊少大脑的使用,久而久之,就会弱化大脑的功能,加快衰老。本来,通过大极拳练习,就是通过意念让大脑进入到一种放松状态下的充分使用,特别是让习练者反复记忆各项动作、要求、要领并调整呼吸等,具有很强的健脑养脑功能。而一旦把这个功能交给音乐,甚至造成对音乐的依赖性,没有音乐就练成了大极拳,这样的练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是不利于人的大脑抗衰老的,这也是很多放音乐练太极的人没有想到的。

其六,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提升太极拳技击性。

技击是传统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传统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借力打力”的主柔的内家拳,具有极其广博深邃的技击内涵。从太极拳产生的那一天起,张三丰、陈王廷、王宗岳、陈长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孙禄堂、杨澄甫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太极大家,就对它的技击内含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寻觅、研究,从而推动太极拳不断向前发展。当前武术界都认为,判断太极操真伪的标准,就在于动作是否有技击含义。没有技击含义,就是太极操或太极舞;有了技击含义,就是太极拳。太极拳的动作,本质上都是符合技击原理的,并不是为了好看。太极拳技击有六大特点:刚柔相济性、形慢实快性、内外合劲性、尊化贵舍性、攻防合一性、灵活机动性。在音乐的影响下,会让习练者无心专心体会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也难以修炼出具有技击作用的太极内劲,最终太极拳技击的六大特点也不会修炼出来。这是很不利于提升太极拳习练者的技击性的。没有了技击性,那练习的只是太极操或太极舞而已。

其七,音乐不利于太极拳习练者达到“真松”。

放松是武术气功中的重要概念。正如杨澄甫每日教授郑曼青等徒弟时,必重复十余次提醒道:“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松是人体在意识的引领下,通过特定的吐纳方式、规范的肢体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呈现出的一种自然、自由、平衡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在调心、调息、调形中达到调和人体内外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具体修炼操作方法。太极拳松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对地球万有引力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太极拳的放松有六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相对性、促生能量性、圆活性、连续性、服务性。配套音乐可以让太极拳习练达到初步的放松、初浅的身心放松,但达不到太极拳所追求的“真松”。“真松”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武禹襄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郑曼青也说:“真松透了手要提起来时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运动时手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空气的阻力自己会感觉出来。”在配套音乐的影响下,太极拳的放松所具有的六个基本特点都很难达到,要想达到并体会出太极拳“真松”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

其八,音乐本身质量影响了太极拳习练效果。

音乐自身的质量如何,也影响并制约了太极拳习练效果。一是当前一些太极拳音乐中选用的乐曲,从单纯的音乐效果看,似乎旋律优美动听,听后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但用做配乐练习时效果就不理想了,因为其没有表达拳势的音乐语言,整个套路按照节奏或旋律演练都不对劲。二是太极拳音乐的开发利用发展不平衡,音乐品种比较单一 。在国家创编的各式太极拳套路音乐,每一个套路的太极拳乐曲大都只有一两种,缺乏各种风格的乐曲。习练者的选择面受到极大的限制,长期使用一两种太极拳乐曲进行习练,容易产生久而生厌的情绪。三是缺乏太极音乐创编的人才。从市场上的各类太极音乐上看,当前的太极音乐创编者很多都不了解或不重视拳势动作与音乐和谐统一的关系。有些动作的表达上,旋律变化比较突然,在拳势分解动作之间和拳势与拳势之间的相互转化时,也存在着脱节和生硬的地方。当前相当缺乏那种既对太极拳术有很深理解和很高造诣,又对音乐创编非常在行的综合性人才。这就制约了太极音乐自身的质量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对于太极拳初练者和记忆力不佳者而言,练习时进行配套合适的音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表演和比赛中,有太极音乐的配合,可以提高太极拳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但配套音樂在调心、调形、调息、内劲修炼、大脑训练、提高技击性、放松、音乐质量本身等诸方面对太极拳习练者都有一定负面的影响。为此,本文主张,除非是初练者、记忆力不佳者,或者是为了表演、比赛的需要,就应尽可能不使用音乐去配合练习太极拳。否则,就很容易练成太极操或太极舞(当然也有一定健身作用),但决不可能修炼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太极真功。

我对太极拳中蹬脚的点滴认识等 篇4

姜学森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对太极拳的演练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掌握了一些经验与技巧。下面我就广大拳友比较关心的有关太极拳中“蹬脚”动作的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演练太极拳套路中的“蹬脚”时应不应该尽量蹬高?有句武术谚语叫“起脚半边空”,说的是在起脚的时候,自身不宜控制重心,容易受制于人。“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这句谚语对蹬脚的高度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太极拳套路中对蹬脚、分脚的高度,普遍要求是与腰同高。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武术前辈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非常符合实战应用。但是,我认为这不应作为我们套路演练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尽量把腿蹬高。下面我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这样练习的好处。

第一,蹬脚时要想把腿抬高,这就要求演练者需加大韧带的柔韧性、肌肉的牵拉力和身体的平衡能力的基本功训练,这个过程能实现更好的锻炼效果。

第二,在竞技比赛中,做蹬腿等腿部抬高动作时,蹬得高就可以展现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又提高观赏性,从而提高演练水平分,提高比赛成绩。

第三,我认为“蹬脚不过腰”中所指的“腰”,应该理解为被攻击者的腰部。设想如果遇见一个站在高位或腰的位置高于自己的对手,试问只能蹬到自己腰高的位置,又怎能攻击到对方的腰部要害,实现打击目的?所以,我认为做“蹬脚”的动作,若在实战中应遵循前辈的经验,但是在日常的套路练习时,应尽量把脚蹬高,这样才能在实战中运用自如。

如何才能实现将腿蹬高的目的呢?下面我把我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第一,通过压腿练习(包括正压、侧压)来提高韧带的柔韧性,为蹬高腿提供必备条件。这一点大家普遍做得都很好。

第二,通过遛腿,控腿和不断的蹬腿练习来提高腿部肌肉的牵拉力和控制平衡的能力。因为腿部的抬高是通过肌肉牵拉韧带来实现的,而这个方面往往被一般的拳友所忽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腿已经压得很好了,可还是无法把腿蹬高的一个原因。

第三,在套路中演练蹬脚等腿部抬高的动作时,不要向身体的正前方蹬,应略转腰开胯向侧前上蹬。由于髋关节的生理结构原因,在这个方位向上的开展角度更大,蹬脚的阻力小,所以就能把腿蹬得更高,蹬得更轻松。

以上所说的是我个人对太极拳蹬脚动作的一点理解,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如有谬误,敬请同道赐教。让我们通过交流来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说说拳味

杨用

自愧懒于修习,未认真研读理论,更羞于半路出家,偶有所得,聊作记录,以求教于方家。

拳道之大,如王芗斋先生所言:“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小到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其修习之功,固为习拳者一生所求,必下苦功方可领略其要。然而形与体仅为成拳载体,而仍未成拳之实,成拳之实则在于其深层之境,我思之!

拳道同书画,需要境界:

一为诗境,诗为何物,诗者情也。拳依情而生、随情而发。豪放旷达,意态奇逸,精神飞动,气象浑穆,魅力雄强,血肉丰美,如吟诗般,或慷慨悲歌、或雄博广志、或细语缠绵,寄情于拳,拳情合一。当国家民族有难,则能奔赴疆场,以身报国,成悲壮之举,国泰则民安。如此,拳呈多姿之态,缤纷之景,方为拳之魂也。

二为文境,拳者,实非仅“武人”之事也,胸无点墨,妄称拳家。举手投足即显粗俗之姿,鬼陋甜俗之态。其实,拳味历来尚雅恶俗,尚隐恶显,尚文而恶霸。无文之徒,圆睁怒目,呲牙咧嘴,露尽张扬之气,终究难称大家。穷其一生亦憾为拳奴矣!

三为心境,拳之于人,性由天成,后世之法可修其体,却难改其性。心清则拳清,心雄则拳雄,心灰则拳暗,性拗则拳鄙,性淫则拳媚。急于利者求甜,急于名者求怪……心境虚无,身形未动,激越于胸,拳随心走,风中旗、浪中鱼,起伏无常,纵横往还,恍惚奔腾,心之所向,天地相随!忘乎法度,复难再得;故,拳乃溶诗文心境之蓄,积深厚学养之功,得拳之神髓却在未必经意之中,诚如王芗斋先生所言:夫拳道为改善生理之工具,发挥良能之要诀。此时方觉拳道之天趣,滋脾养怡情之功矣。

此乃拳之心迹、人品之形、天性所寄也!

味有百味,拳道亦然,有文气与禅气,雅与俗,张扬与含蓄,清泉与烈酒,……好则能沁人心脾;劣者则不堪入目。拳之得道者,养之以文,载之以德,蓄之以境。拳由意出,境由心生,心之迹,意之形,个性与品格、文化与心性,技巧打磨,人格的修炼,成就大家风范!

今年闰五月,两度端午节,两在异乡、两为异客,习习山风、犬吠雀鸣,气清更觉山川近,心静原知宇宙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认识太极拳】相关文章: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11-03

太极拳发展05-16

太极拳社团05-17

太极拳总结06-28

太极拳现状08-14

太极拳健身05-09

太极拳训练05-27

修炼太极拳06-14

太极拳教学06-30

太极拳教法07-10

上一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一篇:班干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