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源整合

2024-07-20

内部资源整合(精选十篇)

内部资源整合 篇1

一、内部审计资源及审计资源整合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一) 内部审计资源。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用以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方法等的总称。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来说, 内部审计资源也包括内部审计机构本身。

(二) 审计资源整合。

审计资源整合, 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是缓解审计资源供求失衡的必然选择, 可以避免审计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有利于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缓解审计资源短缺。

(三) 加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由于公司对内部审计的需求逐渐多样化, 但内部审计资源的数量却无法获得同步的增长, 因而需求与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成果。

二、整合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方案设计

(一)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模式的安排

1、从机构设置上分析。

目前, 企业内部审计通常有三种制度形式:一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 向总经理报告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 向监事会报告工作;三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内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领导。此外, 还有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会部门, 也有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

2、从主要职能上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 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以确保揭露企业自身存在的潜在风险, 使企业逐步形成一个自我防范的机制。那么, 内部审计只有独立于被监督者, 才能获取客观公正的审计证据以做出评价, 从而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能。所以, 内部审计的制度形式应选择能够保证其独立性的制度形式, 具体应为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的模式。

(二)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组织方式的重新架构。

一般来讲,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组织模式有集中管理性和分散管理性两种。集中管理性即总部垂直领导模式, 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分散管理性, 机构设置不统一, 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审计队伍的工作缺乏指导和监督, 整个审计队伍难以形成合力, 审计资源就会存在浪费的情况。对于集团控股的非上市公司, 其审计部门一律直接划归集团审计总部, 财审合一的子公司, 其审计人员则剥离给集团审计总部。对于事业本部或其他非法人机构中的有关审计人员和审计职能, 也同样划归或剥离给企业集团审计总部。总之, 在整合过程中, 各企业、各管理部门要互相配合, 尽量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 企业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整合

1、制定中长期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明确审计职责的前提下, 根据现有审计资源, 采取中长期规划的方式来克服审计资源不足的影响, 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 将重点审计单位全部审查一遍, 并以固定的间隔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定期重复审计。中长期计划要采取滚动式编制方法, 每年加以更新, 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 一方面可以克服短期审计资源不足的影响, 防止审计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 保证在一定期间内全面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中长期计划制定的比较合理, 也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争取新的资源。

2、开展定期审计。

这是提高内部审计资源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具体思路是:第一, 制定审计计划, 对确定的重点审计单位实行定期审计, 其余单位作为一般审计, 这就保证了将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第二, 实行定期审计, 由于每次审计都积累了许多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审计档案等, 可以大量节约审计前的准备工作量,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 做好准备工作, 以便于分析潜在风险, 可以积累较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数据, 便于实施实质性测试;可以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获得更多的信息, 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内外部审计协调。

这是节约内部审计资源的重要措施。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建议, 在协调内外部审计工作时, 内部审计负责人应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不与外部审计工作重复, 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外部审计成果来保障内部审计的覆盖面。内部审计应当加强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 充分考虑到外部审计因素, 尽量避免工作重复, 最大限度地节约内部审计资源。

(四) 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整合。

内部审计系统必须对企业的增值与长远战略有所帮助。企业中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把内部审计推到了风险管理和运作方式改革的最前沿。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要求其内部审计部门突破传统的管理和规章制度范畴, 承担更加广泛的职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可以概括成一点:职能整合。内部审计的资源与技能只有与多数股东的预期和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 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整合后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在很多方面为实现企业增值做出贡献。

三、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面临的矛盾

(一) 审计队伍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

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愈加突出。企业对审计工作的日趋重视所带来的对审计资源需求量的上升态势, 审计外延的不断拓展, 审计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 形成了审计人力资源相对紧缺的格局。审计部门超负荷运转, 审计人员疲于应付, 潜在的审计风险在积聚, 注重了审计数量, 忽略了审计质量, 其后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更多的是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二)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与审计人员知识老化的矛盾。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是审计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审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国家审计准则》及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出台, 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从现有审计人员总体状况来看, 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知识层面较低、知识结构欠合理, 使新形势、新任务与审计人员知识老化的矛盾日趋明显。

(三) 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求与审计手段落后的矛盾。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要求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的检查、原始数据的采集、计算机语言的选用以及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目前, 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很肤浅, 还处在初级阶段, 对计算机的利用仅局限于文字处理、表格编制上, 对于软件的应用或运用软件的特定功能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 高效能、规范化地进行审计分析的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还知之甚少。

四、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矛盾解决措施

(一) 积极稳妥,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首先要量力而行, 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接受审计委托时要考虑审计队伍人力的承受力, 根据轻重缓急, 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其次要合理配置现有审计人员, 对实施的审计项目要综合考虑, 在组织审计组时, 一定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合理匹配。

(二) 加强学习, 时刻注重知识更新。

审计队伍现状要求我们尽快优化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 逐步形成一个知识合理、优势互补、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复合型专业队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抓思想作风建设, 其次要加大培训即继续教育力度, 多渠道、多层次, 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重点学习《审计法》、审计署号令、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内容, 以充实和吸收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 改善知识结构,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法律水平, 使审计机关和现有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 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由于计算机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 企业开展计算机审计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 而是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审计规范且将其融入一套软件程序, 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从易到难, 具备基本功能的审计软件可以外购。但对于已推广应用财务软件的企业, 可考虑组织力量自行开发审计软件。

摘要:本文对内部审计资源及审计资源整合的涵义和必要性进行介绍, 提出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方案设计, 在此基础上阐明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可能面临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整合,内部审计制度

参考文献

[1]谭劲松, 黎文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框架与发展对策[J].审计研究, 2003.1.

[2]孟扬.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5.11.

[3]张小秋.对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J].山西审计, 2005.5.

内部资源整合 篇2

(1)    A公司独立设置了一个供应链管理部,但该部门的职能覆盖仓储、采购、配送工作。但供应链管理部与生产工程部、销售部、市场部之间缺乏必要的流程联系,且独立制订计划。导致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计划之间缺乏同步性与一致性。因此,库存的上升、服务水平的下降已经不可避免。

(2)    B公司的供应链经理发现了一个事实,即客户能够接受预付全款采购的服务,由此B公司的财务状况将大大改善,并降低应收风险。该供应链经理于是提出了一个重新设计的销售—财务—生产—采购的MTO模式,并采取先收款后生产的策略。但该计划得到了销售部的积极回应,却无法得到财务部的响应—在财务部经理的抵制下流产—理由是流程变动太麻烦,风险高。

(3)    C公司设置了一个供应链经理的专职岗位,但却没有赋予其参与各运营流程的权利。该职位沦落为一个只负责考核运营绩效的岗位。而由于经常与绩效经理发生冲突,该经理在工作半年后被迫辞职。

而与表现平平的事实相比,另一些企业却通过组织结构与流程调整实现了绩效的大幅提升。我们将这样的行动总结为:跨越职能,整合内部资源。让我们来看看“卓越电子”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案例

制造基地位于中国深圳的“卓越电子”公司强调为客户提供高质、低价、多样选择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但电子制造服务业(EMS)的激烈竞争却将该公司的现金流压缩到底线,自成立以来,该企业第一次面对严重的资金危机。

“卓越电子”为应对危机,专门成立了由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研究,委员会认为,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产品售价的持续走低在中长期内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卓越电子”属于典型的V型工厂,即采购SKU有限的原材料,但生产出SKU丰富的成品。由于原料的持续消耗,导致“卓越电子”必须一次性采购大量原材料用于缓冲,采购工作占用庞大的流动资金,而应收账期则长达数月。“卓越电子”有必要立刻采取行动,重新设计合理、可靠的销售、财务、采购流程。

但“卓越电子”的决策层明白,实现如此重大的改造需要调动的资源将涉及:财务、生产、销售、采购、物流等各个职能领域。仅依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显然不可能实现。“卓越电子”决心组织一个跨越职能、覆盖关键流程的项目小组来整合内部资源,全面推进供应链优化。

项目小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发现了如下值得注意的事实:

(1)    A、B两类客户能够预付全部采购款,只是提出更高的准时交货条件。但 “卓越电子”可以满足这些条件。过去的销售条件都是在拓展市场时期的承诺,只是沿袭到现在,并已经不适于现时需要。

(2)    供应商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即深圳周边),应能够实现多批次、小批量的采购,

供应商往往是先于“卓越电子”的采购交货期完成生产,“卓越电子”所采购的货物经常要在供应商的仓库停留1-2周的时间,以便于供应商与物流服务商进行规模议价。

(3)    主要材料的供应商能够承受一定的应付账期,但需要年度采购总量承诺。而目前供应商对“卓越电子”采取款到发货政策。

显而易见的事实浮出水面,即“卓越电子”可以在财务、销售、采购流程上做出有效调整,来实现对现金资源的保护。由于能够对占销售额50%以上的A、B两类客户实现预收款,且在采购订单下达后可获得深圳周边供应商的及时响应。因此,“卓越电子”有条件实现MTO模式,并为企业保留珍贵的现金资源。同时,由于能够对供应商保持一个月的应付账期,又可以实现销售预收,“卓越电子”由此创造了一个现金的“蓄水池”,极大地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使企业能够继续扩产,滚动实现规模效应。

“卓越电子”的供应链项目小组在推进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是从不同的职能领域抽调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其能够保证对不同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并能够获得企业在财务流程优化方面的重要承诺。虽然“卓越电子”以供应链优化为目标,但其并不局限于我们传统的思维,而是从整体运营上审视可优化的流程,成功地发现了重要事实,并转化为优化机会。这些发现依靠独立部门或人员显然难以实现。

而在没有确立项目制的企业中,这样的变革工作总是面临尴尬处境。跨越职能整合资源的办法证明,很多情况下(虽然不是所有情况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容易遭受到来自组织内部的抵制,这些抵制行为可能来自决策者的惰性思维,也可能来自其他方面。他们对显而易见的事实置之不理,丧失了许多优化的机会,或对其他职能部门的计划表示抵触,没有整体运营的观念。这些在中国本土企业中表现地尤为明显。因此,目前的研究表明,项目制正在成为企业推进变革有效地工具之一,项目制除了拥有可衡量结果、过程控制等优势外,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由高层推动,跨越职能整合内部资源。

事实就是,站在整体运营的高度,跨越职能整合组织资源,能够帮助决策者发现一些过去被忽略的事实、机会和“惊喜”。它们往往比绞尽脑汁地采取新技术和新方法更可行,且更快见效。

诀窍

掌握这一“最佳实践”可以参考的一些诀窍:

(1)    辨别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

(2)    取得高层的支持,并确保企业组织成员能够很好理解行动意图。

(3)    采取项目制运作模式,制订明确的目标。

(4)    以流程为主线,从客户角度出发分析业务需求。

(5)    果断地将计划付之行动,做好风险防范。

(6)    客观分析问题,避免主观臆断。

(7)    聘请或培养复合型经理人才。

作者简介

屈攀 历任欧洲工业企业中国区供应链经理,咨询公司项目经理、高级产业分析师等职务。并曾为国际商用机器(IBM)、惠普(HP)、西门子(SIEMENS)、通用热力(GT)、神州数码、益康集团、金茂集团、中燃动力等企业提供诊断、咨询、实施与产业分析服务,覆盖战略咨询、市场研究、运营与企业信息化等领域。

内部资源整合 篇3

关键词 高职学院 继续教育 内部资源 利用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不论从学校还是学生数量上看,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继续教育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学院的继续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有效地共享学院内部各种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资源,从而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相应的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1 继续教育不能充分利用高职学院内部资源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其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功能认识不足。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也有一部分是适合成长为研究人才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进入高职院校。这部分学生在完成了三年的大专学习后,就迫切需要进入本科等更高学历的继续教育。这也恰恰是高职继续教育的功能所在。而目前高职学院对此往往较多地强调大专层面的教育,对如何通过强化继续教育在这方面功能重视不够。

通过对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由于高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疲于应付培养在校学生的情况下,没有精力组织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进行培训活动。而本身承担非学历教育功能的继续教育却能集中自己力量,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但高职院校对于其继续教育的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方面的重视是不够的。

(2)教学管理上、师资队伍调配、教室、多媒体、实训室使用等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围绕在校高职大专生服务,目前,部分高职学院的继续教育工作一般由学院二级部门继续教育学院独立管理、独立核算,没有纳入学院统一教学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自由式”教学模式;继续教育部门对授课教师的特点与专长不甚了解,具体的教学活动往往缺乏前瞻性,属于“临时抱佛脚”。学院的教室、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由教务处统一管理调配,专业老师队伍和实训室则由各个系部根据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调配。继续教育学院要享用以上资源一般要向教务和各系部门进行申请或协调。

(3)利益割据,各自为政,导致高职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各系部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利益链条。各系部的利益和高职继续教育部门的利益长期割据,各自都以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而高职院校的人财物的使用权主要集中在各系部,这就客观上进一步促成继续教育难以共享学院内部资源的局面。

(4)在学院总资源中,对继续教育配套投入不足,理论研究不系统,发展滞后。人财物的投入是继续教育质量的“硬件”保障。普遍投入不足,还要求上缴创收收入,管理人员缺乏、与校内其他部门联动不足。另外,我国对继续教育理论缺乏研究,对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层次没有进行足够的分析,也导致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决策缺乏理论依据,难以提出适合各高职学院现状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这也成为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主因。

2 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创新管理、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学院内部资源,提升高职继续教育办学水平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精神,如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现有的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来提(下转第45页)(上接第18页)升高职继续教育办学水平,是摆在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我们结合继续教育的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强化对高职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功能的研究,重视高职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

高职学院其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功能应该有明确的认知。高职院校的高层应重视对其继续教育办学方向、目标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应正视部分学生在完成大专学历后的进一步提升学历的继续教育的需求。为此学院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和学院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由继续教育部门前头,各系部各专业教研室联动,对本科等成人的学历继续教育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从教学规律上探究高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认识。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应给予继续教育部门特殊的地位。应明确各系部和继续教育部门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的的不同使命和职责。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功能,并将其建成为高职院校各种技能培训、非学历进修的枢纽和中心。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主动开展以提升就业和文化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率先实现年培训人次达到本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

2.2 扩大宣传,为其争取学院资源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宣传,争取学院领导、各系部、管理及后勤部门以及师生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校内舆论氛围。要加强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走“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模式,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三者的纽带之一就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一头牵着学校,一头连着行业与企业,宣传继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要及时将继续教育实践中的重大活动和影响在院内信息中心进行发布,将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宣传,提升高职后继的影响力。

2.3 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建立完善继续教育部门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各系部、教研室之间的运行的制度、机制。特别是在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机制上要下力气进行创新。各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是从事学校成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同时也是教学的实施单位,这就牵涉到了继续教育部门与校内各院系的关系。应该明确,学校教务部门统筹学校各类教学资源,各项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院系承担。继续教育部门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对各类成人教育办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2.4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其继续教育的配套投入,使其在发展中得到相应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保障

数字化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 篇4

1 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采用以应用需求为驱动的建设模式, 分步施设建设了HIS、LIS、PACS、病案管理系统和成本核算系统。由于信息系统之间不兼容, 信息资源无法整合, 产生的数据分散, 信息传递不流畅, 管理流程存在断点,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必须将医院的管理、临床医疗、医疗卫生服务等业务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 通过资源整合、流程精简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服务。医院信息系统集成、融合是消除信息孤岛, 解决烟囱数据的唯一有效途径。

2 信息资源整合设计策略

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整合是医院各个相关元素有机结合, 是医院信息管理体系重新构建的关键。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整合过程就是医院实施信息管理程序流程重建的过程[1]。我院医院信息化建设从整体上谋篇布局, 加强顶层设计, 包括底层架构的完善, 医疗业务流程的延伸拓展。

HIS采用三层架构, 层与层的逻辑划分比较清晰。三层架构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减轻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 提高数据库服务器的效率, 增强分布式处理能力, 当多个工作站提出访问申请时, 不会因为数据库烦忙而引起操作系统瘫痪, 为医疗资源整合提供可能。

临床信息系统 (CIS)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 、电子病历系统 (EMR) 、检验信息系统 (LIS) 、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后勤物资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通过接口与HIS实现无缝连接。

3 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管理

3.1 门诊信息资源整合

将排队叫号系统、合理用药系统分别嵌入门诊挂号系统和门诊医生工作站。患者在挂号窗口建立医疗档案, 系统自动生成一个该患者的就诊卡号, 这是患者就医流程中个人信息记载介质和各项自助程序的流通“钥匙”。患者复诊时, 医生可以通过输入就诊卡号对比既往病史、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合理用药系统对药品配伍禁忌、大处方进行控制;排队叫号系统显示病人就诊诊室以及取药窗口。

3.2 医疗资源集成、融合

HIS、EMR通过接口与LIS连接, 通过扫描检验条码完成计费, 检验单申请、检验结果实时传输, 对阳性检验结果的病人进行提醒, 检验结果可以直接导入EMR。医护人员可以在HIS上完成手术单申请, 手术、麻醉安排及费用录入;将临床路径系统嵌入病区医生工作站, 对入院的单病种患者进行筛选、治疗, 降低患者住院费用。病理科PACS工作站安装EMR, 医生可以查看病历库, 调阅送检病人相关资料;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与EMR通过接口相连, 患者出院时, 临床医生完成病案首页相关内容填写, 进行费用导入, 相关数据传输到病案统计系统。

数字图书馆系统 (CHKD) 、自动化办公系统 (OA平台) 通过网络形成辐射全院的医疗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和自动化办公系统, 医护人员通过输入院内网网址就能检索电子文献, 查询医院最新的通知公告及相关信息, 掌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趋势, 实现办公自动化。

3.3 信息资源整合、管理

医院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管理数据, 将它们整合成医院综合管理系统, 这是一个集OA办公系统、科研教育管理系统、医教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的综合性管理平台。不同的用户通过各自的访问权限, 使用不同的管理系统。

科研教育管理系统对医务人员科研、重点学科、继续教育学分、院内跨部门轮转等科研教育信息进行管理;医教管理系统对病人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的病人信息进行管理;财务管理系统生成各种统计口径的财务报表。

经营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今日动态子系统可以实时反应医院当日门诊、住院发生业务收入情况、门急诊挂号人次、挂号人次按小时分布、收费人次、入出院人数、转院人数、在院人数、危重人数、今日手术、明日手术、各病区科室入出院人数、床位使用率、全院药品分类收入 (抗生素在总药品收入中所占比例) 、药品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在院人数近两周趋势、入出院人数近两周趋势、医院发生业务收入等业务情况, 通过图表形式展示, 一目了然。医院决策层可以实时掌握医院当日业务动态, 还可快速链接医院今日排班表、手术安排、手术情况、医技信息。

经营决策支持系统还包括门诊工作分析、住院工作分析、手术工作分析、科室考核情况等子系统, 对医院收入、支出, 医护人员工作量及各个科室成本, 进行成本核算, 实现优质高效的管理, 对科室的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引导医生护士的医疗行为, 科学评价其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 优绩优酬、实现充分激励, 达到医院与员工双赢的结果。[2]

4 思考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注重延续性, 在保持稳定经济投入的同时, 强化标准化意识, 使其与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作为准入的必要条件, 为医院信息系统的广融合、高集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对数字化医院内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管理, 建立以服务病人、服务管理为中心, 打造覆盖全院人、财、物、医疗业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管理

参考文献

[1]孙雪.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探究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2014, 10:185-186.

内部资源整合 篇5

[关键词] 整合资源 优化环境 生成文化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学、开放、和谐、多元的生本课堂文化,成为众多语文教学改革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形式,凸现语文课堂的生本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灵活巧妙运用教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整合艺术科、信息技术科等资

源,丰富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开放性的课堂文化;优化师生动态环境资源,创设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如何理解“整合”这两个概念?所谓“整合”,是指综合、融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清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个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了课程之间、书本和世界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各资源间的互动,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达到生本化。

一、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课本是我们最主要的学习资源,精选了国内外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无论内容、形式都属于具有典型意义的,熔铸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静态的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精

彩的世界。如此丰厚的学习资源,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开发,才能发挥它的厚重的育人能量。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灵活、巧妙地运用,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细读课本,我们发现精读课文之间、读本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沟通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品质——变通性。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与川端康成的《春》、纪伯伦的《秋》及郁达夫的另一作品《北平的四季》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共性,分辨差异,再回顾朱自清的《春》,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感悟对于渗透在情景之下的深厚情感,还能进行散文阅读知识的串联,形成阅读散文的系统知识。

增强教材的板块意识,挖掘教材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巧设问题来探讨主题,往往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无形中落实了情感目标。如笔者在教学“必修五”“直面人生”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时,节选了《报任安书》和《渔夫》,板块建议的教学方式为“问题探讨”,两课的主题思想内容为探讨司马迁和屈原面对生存问题截然不同的选择:

司马迁隐忍苟活,只为创作经典著作《史记》;屈原政治失意,志向难酬,以自投汨罗江保持节操。

为更好地落实探讨生死抉择这个难题,布置学生课外探究题目(分组完成,二选一):

a.查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士面对此问题的态度和选择,分类整理,书面得出探究结果,可以谈认识、抒发感情、表明志向。

b.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假若司马迁与屈原在汨罗江边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

结果,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a的同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人激情澎湃;选择b的学生,表演生动,想象丰富又合情合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材资源可以分解、也可以重组,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一切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之呈现厚实的课堂文化。

二、整合学科综合资源,呈现开放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提倡跨领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合课程资源,是各学科课程共同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 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使语文教学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性地整合了艺术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多元的课堂文化。

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有许多空域,有效的利用三者之间的空域,可以为各自学科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课程间的整合。

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都合乐,可以唱,具有音乐的节奏。在现实生活中,音乐以她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理交融的歌词,时时处处的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者的灵魂。因此合理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情感,塑造品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完成语文和音乐的相互渗透,以达到情感培养目标,如用音乐烘托、铺垫情感,渲染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来释放情感;甚至可以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充当时尚的“例子”,作为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素材。在教学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

演着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烘托气氛,尤其是充满浓烈思想感情的感怀伤别之诗,师生情绪浓烈;在教学戏曲之时,往往与音乐课教师达成共识,将教材中互为补充的素材共享共学,如《长亭送别》、《雷雨》、《西厢记》、《牡丹亭》等;在教学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专题时,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就是最好的教材,比如说周杰伦、林俊杰等众多学生追捧的歌星的作品(不一定他们作词)都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化典、想象等技巧,以此为素材,既吸引学生眼球,又高品质完成了教学目标,可谓一举两得。美术亦如此,不少诗歌与美文,都兼具画面感,将文字与画面整合,表达事半功倍。

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网络,丰富语文课堂的材料,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来已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熟稔应用,就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语文学科充分地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科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只要教师善于整合,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擦出更灿烂的火花。

构建语文文化课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本研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品质。整合优化、生成创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我校坚持科技、传媒特色教育,开设了文化、科技、传媒特色校本课程,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整合语文课程和选修课、主题活动等实践,让学生走进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小说传奇、神话世界、外国文学、现代诗歌等经典作品,最大限度地感受语文的文化魅力,不仅能节约师生大量的时间,更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开放性,将语文的阅读与表达将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动态环境资源,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

学生、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程序、课堂环境,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有形的、无形的,但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可以预期却不能设定。只有整合,合理优化这些紧密相连的资源,才能使课堂灵动、活泼、个性又民主平等,生成理想的和谐课堂文化。

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并拥有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才能,这些潜在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要视为教学资源,是语文课堂文化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就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

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这,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教育资源来整合开发。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因素选择学习方法,设定探究方式;也让个性各异的学生在这个生本化的课堂,进行各种观点碰撞,展现自我,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如15分钟早读课的高效应用:考虑到高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困难,笔者给学生重新安排了任务:轮流演讲,主题为“阅读经典,分享感悟”,要求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有事做。具体流程:学生课外阅读自选作品——演讲——其他同学质疑、点评——教师点评——学生听录音,写感受。学生在讲台上都能侃侃而谈,作品涉及古今中外,雅俗共赏,都比较真实而翔实的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有些甚至泛着些许深度的思考光辉,鼓动着其他同学去阅读他推荐的作品;学生间的点评有的很犀利,有的很平和,有从主题、构思、文笔着手评价的,也有从演讲的风度、语音上挑刺或赞扬的,评价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学生们积极肯定的反思验证了此举的准确性。

语文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这样学生独特的个性资源,就生成独特的课堂文化,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受到高度尊重,学习的兴趣如同生命,孜孜勃发,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成功,在自由的探索中张扬个性,弘扬崇高与练达,在自由的氛围中放飞梦想。

教师优化动态环境资源就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包括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主旨、艺术特色等具体特点,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营造一种可供学生产生共鸣、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提炼。

相比有形的物理情境,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情绪。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

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沂水春风》这堂不朽的语文课至今仍令我们语文老师神往:师生围坐一起,和谐、畅快、轻松在谈论理想,不落窠臼,不入俗套,曾皙说:“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发表观点:“吾与点也。”何等诗意,何等惬意,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文化的极品,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吧。

四、整合社会生活资源,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生活中的生动场景,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材料。当社会成了学习资源时,学习场所就可以无处不在,学习活动也不局限于学习书本,举行“记者招待会”、采访活动、课本剧、讲座、电影、参观游览等活动方式等都可成为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即生活。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情境,拓展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创造多元的课堂文化。

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体验生活,积累语文课程素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进行语文内容的情境整合,再现生活,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更有价值知识铺平道路;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我们捕捉社会的新发展以及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巧妙地将其融入校本资源之中,使之成为活的教材,让学生既增长见识,活学活用,又飞扬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不仅其人物成为重要的社会精神资源,可以作为青少年的学习楷模,而且每则颁奖辞概括感动事迹精准,且颇具文采,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备的最佳学习资源,常取来反复琢磨、推敲,交与学生研究学习。

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在整合利用校本资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适用、适度原则,把握好资源整合优化的尺度,以熟悉的教材和教学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创新,应用于实践,呈现生本的课堂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创业资源整合三信息资源 篇6

息资源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一样,都是创业企业的重要资源,因此,应该像管理整合其他资源那样管理整合信息资源。

案例 整合信息资源抓住成功创业机遇

案例说明:

西安恩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陕西省首批通过“双软”认定的优秀留学生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员工95名,注册资金1100万元。公司专业从事互联网应用软件及应用支撑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基于互联网的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门户网站与信息流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及为以上应用提供的底层支撑软件的开发。近年来,已承担了300多家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类客户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公司已开发形成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其中有平台先锋(互联网维护管理平台)、互联网应用开发平台、企业/机构信息门户系统、网络办公与信息管理软件、网站远程自助建设与维护管理系统、基于web的广域分布式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等。

案例分析:

1997年,互联网刚刚兴起,身在国外的恩科公司创始人陈健博士就敏感地认识到互联网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机遇。1998年到1999年是互联网在国内疯狂扩张的时期,一夜之间上百家门户网站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恩科公司刚刚成立就面临着是做网站还是做技术、是淘金还是卖水的问题。基于对所收集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对互联网的软件及其应用的认识,恩科公司高瞻远瞩,明确了以企业/机构应用为方向,坚持产品路线和技术跟踪,以客户为中心。恩科人以对市场和环境等信息的分析和对国内外技术的跟踪,厚积薄发,坚定自己的理念和目标,终于迎来了企业欣欣向荣的春天。

1997年,陈健还在南澳大利亚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学院任教,有一次在完成与日本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后,返澳途中在深圳邂逅了他的一位小学同学,此人已在商场有所成就。两人谈到了在中国建立一个信息行业的公司,两人可以在商业运作和技术上各取所长。当时陈健正好开始致力于互联网软件技术的研究,在两个星期中,他对国内的信息产业做了一些了解,尤其是互联网发展方面的信息。陈健再从国外对国内互联网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最后下了决定,自己单独作为技术负责人和投资者,在西安成立了西安恩科。

陈健最早是想把公司设立在深圳,但他了解到了这样的信息:深圳方面关心的是陈健能带去多少投资;后来又去北京,但北京留学归国人员比较多,在服务态度上差强人意;后来,陈健接触了西安高新区,对方首先认为陈健是个人才,而不是考虑陈健能带去多少东西。陈健认为陕西虽然在很多方面有所不足,但在某些局部条件上却可以超过沿海地区,于是,他选择西安作为自己创业的基地。一开始西安恩科便获得国家、省市政府以及西安开发区和创业中心(留学生产业园)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的支持,以及企业成长过程中对企业的关注和支持。

选择西安作为创业基地,陈健清晰地知道:“不仅是因为西安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大量的软件人才,更因为西安优良的创业环境。”陕西省是人才大省,全省现有107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关中地区占到62.5%,为软件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陕西省对专业技术人员还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如出资用于技术人员的出国考察和培训,对人才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职称的评聘以及生活待遇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对科技企业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支持。陈健在过去几年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就意识到软件企业在中国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机会,在看准西部大开发浪潮蕴藏的市场潜力后,他毅然创办了恩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案例启示:

我们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与日常生活、工作越来越密不可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信息量陡然增大,信息流转加快;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爆炸,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创业如何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内、外部信息抓住成功创业的机遇却往往成了一个难题。

所谓天时地利,很多时候不是它们不出现,而是当它们出现时,你能否发现并把握;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点更显得至为重要,正如西安恩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健所说:“创业要抓住机遇。”这就是“人和”的力量。西安恩科的成功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创业企业信息化的最高层次是决策,它具有前瞻性。企业在做决策时,关心的问题是来自包括竞争对手、政府、行业、合作伙伴、客户等在内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在对变化的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决策,这个层次上的企业信息化通常针对创业以及高层管理所遇到的问题。

对创业者而言,信息是不对称的,了解分析包括竞争对手、政府、行业、合作伙伴、客户等在内的周边环境的变化信息,我们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集中精力财力人力抓住转瞬即逝的成功机遇。

内部资源整合 篇7

关键词:内部监督,资源整合,国有企业

一、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监督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监督结构应该包括自上而下、平行和自下而上的三种监督, 三者应该形成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国有企业各种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力的时候, 自上而下监督的效果是最好的, 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明显不足。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自上而下的监督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工作机制, 或者说这种监督往往侧重于事后的监督, 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虽然已经形成常态化机制, 但无论是监察、审计、内控、财务、工会、监事会等监督主体, 从地位上来看, 往往处于与被监督对象平行的地位甚至是下级的地位, 处于明显的“劣势”, 其监督权严重受制于被监督对象, 难以发挥内部监督主体应有的监督效力。即使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职工监事等, 也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民主监督的作用, 导致监督权力严重失衡, 监督十分乏力。由于目前国有企业主要依靠这种平行甚至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模式, 使得国有企业各种内部监督主体的监督经常处于“虚监”、“弱监”的地位, 产生了监督的盲点或空当, 监督的效果也就大大减弱。

2. 监督主体独立性缺失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各监督主体都是在企业同级党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并对同级企业党政负责, 从而容易产生一种权力依附关系, 通俗地说, 就是要看同级企业党政的脸色行事, 往往导致无法正常开展监督工作, 或者虽正常开展监督工作, 但监督的实效大大降低。同时, 国有企业内部各监督主体, 在人员配备、任免、调动、经费及自身的利益等方面, 都掌握在企业同级党政的手里, 导致监督客体对监督主体的利益控制和制约, 监督主体严重受制于监督客体。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企业内部各监督主体拥有的权力不足以制约被监督者, 但被监督者却拥有足够的权力作为后盾来决定监督者的任免、升迁和调动等切实利益。从而使得内部各监督主体应当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与实际隶属关系上非独立性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监督体系缺乏整体性和有序性

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由纪检、监察、审计、内控、财务、工会、监事会、董事会、职代会等监督主体组成的内部监督体系。但问题是各监督主体各自为政、划地而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各监督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机制还远没有建立, 因此造成了两个比较严重的现象:一是各监督主体在职能方面容易形成交叉重叠、职责权限不清, 产生相互之间的摩擦与扯皮, 从而降低监督的效能。二是整个监督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统一体, 各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缺少必要的组织保证, 从而造成各监督主体之间在工作上时有脱节, 减弱了监督的力度, 容易造成监督的“盲区”。

二、整合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资源的建议

1. 加强总体协调, 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

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内部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 使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履职, 笔者认为,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总体规划, 建议一是将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工作提升到国有企业的战略层面, 成为“一把手”工程。只有形成了战略层面的总体规划, 内部监督工作就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就能形成有机配合, 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 形成监督整体合力, 增强监督的整体效能。二是建立一个在国有企业党委领导下, 由纪检、监察、审计、人事、工会、财务、监事会、职代会等监督主体组成的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 各监督主体在独立工作、充分行使职权的基础上, 实施监督权力的相对集中和协调运行。通过定期召开会议, 加强各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工作等, 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 提高监督的工作效率, 发挥出整体监督的功效。通过构建企业党内、党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 从而达到共同的监督目的。

2. 明确职能职责, 发挥内部监督的最大效能

只有职责明、责任清, 才能做到效果好、成效优。笔者认为, 明确好国有企业内部各监督主体的职责职能, 是搞好内部监督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建议对各监督主体的监督领域、监督内容、监督职责、监督措施等方面, 作出明确的规定, 尽量避免职能交叉或重叠, 使各监督主体既保持各自独立, 又做到相互联系。如明确职代会是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主体, 职代会监督重点是企业决策的民主性, 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等重要事项的公开性、领导人员履职的正确性、职工权益的合法性等, 同时注意将职代会监督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纪委、人事、财务等内部监督主体, 综合运用监督的成果。

3. 重新调整法人治理结构, 保持相对独立性

“新三会” (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 在规范和监督经营者权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 可以重新调整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当然这种调整不是颠覆性的调整, 而是内部职能的局部“微调”。建议在维持“新三会”总体格局不变的前提下, 建立起以监事会为主、独立董事为辅的并存的内部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两者的综合监督效果。使监事会的监督偏重于事后监督, 不参与国有企业“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重点在于财务监督和合法性监督, 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与业务行为的合法;同时使独立董事监督侧重于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与国有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过程紧密结合, 重点在于业务监督, 保障决策的公正与行为的妥当。将监事会监督和独立董事监督做到有机结合, 从而可以实现对国有企业“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过程的全程监督, 避免产生监督的“盲区”。

参考文献

[1]李留群.全面推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企业导报, 2012, (18) :45.

内部资源整合 篇8

一、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必要性分析

1、从审计立项层面看, 企业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规划时期便着手开展内部审计, 其主要围绕三方面内容进行: (1)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初步掌握企业风险因素存在的主要领域; (2) 以座谈的形式组织企业各部门领导人员就生产经营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讨论, 确定高风险领域; (3) 依据企业以往生产经营状况确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事件。通过开展上述三方面工作, 为企业制定预防经营风险事件措施提供了依据。

2、从审计方案层面看, 审计方案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活动的方向, 所以需要企业选用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予以科学合理评估, 确定关键控制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制审计方案。其中评估活动可细分为三方面, 包括辨识风险、分析风险及评价风险, 其中辨识风险指的是全面挖掘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分析风险是指分析风险事件表现出的特征, 掌握引起风险事件的原因;评价风险指的是评估风险事件对企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实务举例:2008年, 某企业组织进行一次公司经营风险自我诊断问卷调查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 乡镇供电所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为此企业决定本年度审计项目确定为“乡镇供电所内部控制评价”, 之后企业依据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辨识、分析、评价乡镇供电所经营管理环节存在的风险, 然后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控制风险, 以保障乡镇供电所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某企业为响应省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号召, 组织开展基层供电所内部控制评价审计项目, 并以货币资金管理、物资管理及电力营销管理为内部审计切入点, 通过内部审计发现上述管理环节存在的风险点, 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各项管理水平。

二、电子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现状分析

1、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与管理是现阶段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就是指审计部门为实现审计目标, 规范审计行为, 明确审计责任, 确保审计程序和结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要求, 而对内部审计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调节, 以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行为。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务管理的核心, 是审计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国审计管理水平不高, 集中体现在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上”。李审计长的这一论述也同样适用于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1) 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与管理是适应企业体制改革需要。国有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如何, 关键看内部审计质量如何, 因此, 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 提高审计质量, 是建立现代内部审计、完善企业内控体系的需要, 也是较好发挥其对本企业各部门的审核监督和评价职能的需要, 对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 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在英法, 内部审计有自己完整的体系, 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科学性、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部监督的主体, 在企业中独立并高于其他管理部门的地位, 直接向总裁或董事长负责, 使内部审计质量有了良好的审计环境保障。

2、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与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 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省、市公司都相应出台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项目质量流程卡》和审计项目作业指导书, 审计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我们县级供电企业的审计项目未真正按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来严格操作, 审计项目质量普遍是“两多两少”, 即“粗加工”多、“深加工”少, “初级产品”多、“精细产品”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审计准备不够充分,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审计实施不够彻底, 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三是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 随意性比较大;四是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 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审计工作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整合策略

1、明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类型

专项内部控制评价与审前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两大类型, 其中专项内部控制评价的深度与范围相对较大;而审前内部控制评价的深度与范围相对较小。

2、编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与方案

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与方案是电力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项目的重要指导方向, 其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质量好坏, 所以要求企业从目的、范围、职责分工等多个层面编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与方案。

3、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掌握被审计模块内部控制现状

掌握被审计模块内部控制现状是企业开展审计调查工作的重要目的。即企业既可以查阅前期审计报告、组织机构系统图、相关文件等形式, 又可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形式开展审前调查工作, 以此有助于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完善性作出科学合理评价, 对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效率性、高质量性起到显著促进意义。

4、抽取样本开展符合性测试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审计测试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合理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完善性, 从而决定是否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 各企业通常采用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开展审计测试工作, 其中以符合性测试最为常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测试时既可以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混合使用。

5、内部控制审计测试评分

整合审计测试结果与工作底稿, 通过分析整合后的文件以达到定量分析内部控制的目标。

6、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与反馈

评估报告与建议书是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与反馈之上形成的, 其中评估报告主要包括标题及文号、声明、摘要、正文及附件五部分, 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状况的总结, 如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优势之处等。

建议书是基于企业评估报告基础之上形成的, 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的有效解决措施。

7、审计整改或内部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企业相关部门将建议书中的合理意见落实到实处, 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提供驱动力, 从而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 (10)

[2]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0 (10)

[3]李明辉, 张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之探讨——兼论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制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 (02)

[4]许永斌, 裘益政.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会计准则研究——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9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9 (11)

[5]吴伟, 刘双锋.美日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比较研究及启示[J].经济论坛.2009 (21)

大型钢铁集团内部物流体系的整合 篇9

一W集团物流产业现状

(一) W集团物流机构概况

目前,W集团下属的物流企业包括国贸总公司、物流管理公司、交运公司、港务公司和运输部,各公司从事的物流业务如下:

1.国贸总公司从事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具体负责W集团股份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燃料、材料、设备、备件采购,W集团钢铁产品的出口销售,W集团采购物资和钢铁产品出口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

2.物流管理公司主要从事销售物流,是负责W集团钢材产品外发和仓储管理的部门,主要从事W集团商品材料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等物流管理工作,负责W集团下属厂矿钢铁商品的验收、储存、运输、交付的组织管理工作,并依据集团签订的合同,为集团客户提供仓储、运输、配送、保险、物流策划、物流信息等服务。

3.交运公司负责厂内外铁、公路运输周转等作业。

4.港务公司负责接卸水运到达和运出装船作业。

5.运输部负责厂区内铁路运输服务。

综上,W集团内部物流服务相关单位分别从事不同的角色。其中,物流管理公司具有W集团销售物流的资源管理职能,且具有部分自有仓储服务功能;交运公司为公路物流服务单位之一;港务公司为水路服务的唯一单位;运输部为铁路服务的唯一单位。

(二)W集团内部物流资源分布概况

1.运输装备

W集团的运输方式有五类,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及皮带运输。(1)在铁路运输方面,运输部现有内燃机车76台,普通车辆在籍数850辆,厂区内铁道线路总长316千米,年运输能力为7600万吨。(2)在公路运输方面,交运公司拥有客运车辆390余台,货运车辆680余台,特种车和专用运输设备60余台,货运总装备能力为8370万吨,吊车总起重能力1054万吨,厂区内公路里程约70千米,年运量达1900万吨。由于自有运力不足,公路运输中还有部分社会单位(共计230台车)参与承运。(3)在水路运输方面,目前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中的水路运输,W集团没有自己的船舶,由社会23家水路运输单位承运。

2.仓储设施

W集团共有13个专业化的钢材产品仓库(不含206库、北盛库),仓库总面积约16.6万平方米,日均钢材输出能力约6万吨,一次静止储存能力约14万吨。此外,W集团周边还有24个存放钢材的社会仓库。

3.港口码头

港务公司的自有码头、代管的外贸码头以及在建的码头近10个,年吞吐量共计1亿多吨。

二W集团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集团内部物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W集团内部的各个物流企业各自为政,没有“物流一体化管理”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这就出现了两种不利现象。一是内部物流资源配置不当,例如,物流管理公司的成材公路运输有50%委托外面的企业完成,剩下的50%再交给交运公司完成;二是内部物流资源配置重复,例如,隶属于国贸公司仓储部管辖的100多个常用仓库遍布于W集团青山本部厂区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物流管理公司也管辖着6大行政库区、14个专业库区,直接管理的仓库总面积约16.6万平方米。由于国贸公司和物流管理公司在仓库资源上出现的重复,降低了集团公司整体仓库资源的利用率。

(二)集团内部物流运作模式有待完善

调查表明,国贸公司的船运煤炭在到达工业港之后,与港务公司现有的水运煤炭接卸过程中存在卸船、倒运能力有限,造成船只积压、滞留,成本高、损耗大、污染煤质等众多问题,同时国贸公司也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从水路运输方面来看,目前每年有2800万吨矿石通过水路运回W集团,但W集团没有自己的船舶,均由社会水路运输单位承运。目前,W集团各用煤单位库存最多只能维持12天左右,现有储煤场地无法满足正常保供工作,一旦煤炭集中到达,便出现压车、保有量高的情况,从而引起很多限装或停装的不利结果,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转换过程中,90%以上时间为物料的在途停顿或等待时间。

根据交运公司测算,如果从2012年起,每年投资4000万元购买5条5000吨级船舶,年收入预计为5000万元,净利润750万元,投资回报年限为5.3年,到2015年可形成拥有20条船舶自有船队,并逐步向内河运输、近海运输和远洋运输业务发展,以此节约W集团的物流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并且,随着W集团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煤炭需求和煤炭供应也随之增加。

(三)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亟待建立

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把物流信息加载、审核、发布、查阅、检索、系统管理、即时通信等功能有效集于一体。在调研中,国贸公司、物业管理公司都表明,从W集团客户的角度来看,很多客户希望了解到集团的钢材成品库发运、中转地出入、装车装船明细以及船舶和车辆等各环节的物流信息,但目前集团的ERP还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物流数据信息还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四)物流信息处理技术需进一步推广应用

先进的物流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据调查,较之于W集团的其他物流企业,物流管理公司在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方面都研发并应用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例如,在公路运输方面,通过对“可伸缩式厢式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证了W集团精品产品的全天候公路运输;在水路运输方面,通过对“船舶快速封舱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解决了W集团精品产品水路运输的封舱防护问题;在铁路运输方面,通过对“铁路标准化托盘运输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方面提高了铁路装车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草支垫、稻草垫等辅助材料对下游环境的污染。尽管上述物流处理技术分别涉及到从事公路运输的交运公司、从事水路运输的国贸公司和从事厂内铁路运输的运输部,但并没有在集团内得到广泛应用。

三W集团内部物流产业的整合方案

为了有效节约物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由此更好地发展W集团的物流业务,可采取“先易后难,平稳推进”的措施进行分步实施,方案如下:

(一)物流机构的整合

1.整合范围。首先将物流管理公司和交运公司整合,并承接销售物流中的公路运输及仓储等项目。再结合今后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整合集团其他物流企业。

2.整合步骤。整合过程总体上起点要高、起步要早、推进要稳,并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十二五”期内分步实施。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先将交运公司和物流管理公司及其业务资源进行整合,下设交运公司、仓储公司、物流服务公司及水运分公司(拟进行筹备,待港务公司整合到物流总公司后,统一纳入港务公司管理)。在实施第一步的同时,将港务公司码头先期进行整合,为下一步整合集团的物流总公司做准备。第二步,在上述第一步的整合基础上,将港务公司及其业务资源整合到W集团物流总公司。第三步,将运输部及其业务资源整合到W集团物流总公司。

3.整合后物流集团的职责及组织架构。对W集团股份及其他生产单位而言,新成立的W集团物流集团具有第三方物流性质,负责W集团物流运营管理及服务,与此同时,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物流服务。整合后的W集团物流集团的资产、业务、财务、人事实施集中管理,其组织架构可采取事业部的形式,下设五家子(分)公司,分别为:交运公司、仓储公司、物流服务公司、港务公司和运输部,建议各单位行政级别保持不变。

(二)物流资源的整合

总体布局如下:结合W集团实际情况,可将W集团物流产业整合为外部物流和厂区内物流两大板块。

一是通过整合实现集中管控。打破现有物流业务条块分割、相互牵制的格局,以为生产经营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为主线,整合W集团物流资源和职能,实现物流运营的集中管理,减少协调环节,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二是通过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以物流进出的整合为重点,分别对采购物流和销售物流进行整合,实现物流的双向性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资源的效用,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通过整合实现W集团物流业务的国际化。当今物流产业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物流资源、两个物流市场,做大作强W集团物流业务,并由此形成国际化的物流品牌。

(三)构建一体化的物流信息平台

一是加快对外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加快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来不断完善运营管理、订单管理、客户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模块,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各个物流环节的无缝协同运作,提高W集团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动态响应能力,并由此大幅度提高生产保障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销售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可在集团各个物流公司之间积极推广实施仓库管理系统、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GPS现代通信定位技术、运输工具的科学调度、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开发或购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物流管理智能化,并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物流中心与客户、制造商的密切联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及时、高效传递。

(四)客户资源的整合

客户资源整合系统(CRIS)是W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该系统是W集团物流公司有效配置和管理客户资源、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实施客户服务创新的重要工具。

内部资源整合 篇10

1人力资源整合的意义资源整合是山西省重要的战略性工作, 也是同煤集团“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人力资源整合又是资源整合的基石, 其意义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人力资源只有真正融合才能促进资源整合后矿井安全高效的发展生产, 才能为同煤集团煤炭做大、做强作出积极的贡献。2整合矿人力资源的现状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由于被整合的煤矿原来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发展历史等与现代国有企业都存在着差异, 管理水平也各不相同, 同时整合过程中参与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实现的目标不同, 这些都给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带来诸多挑战和问题, 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职工总量相对不足, 高层次、成熟型职工结构性短缺, 资源整合矿原有的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等几个方面。2.1资源整合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资源整合矿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工程技术人员除六大员外基本没有, 有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学历不是财务专业, 而且也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2.2资源整合矿操作工严重短缺采掘一线员工, 除虎龙沟、隆博、豁口等少数矿经用工比较规范, 员工相对固定;地煤公司对招标引进的队组进行培训;一部分矿采掘一线员工全部为临时工, 且不进行培训, 员工流动频繁, 监管缺失, 存在着严重的以包代管现象, 安全生产形势较严峻。2.3资源整合矿原有的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资源整合矿大部分是一些管理方式落后、产能低的小矿井, 为节约成本, 招用的员工普遍文化程度偏低, 自身素质不高。在对这些煤矿进行兼并重组中, 对企业的长远规划、价值观及安全生产意识、理念, 人员技能培训等很多方面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4资源整合矿原有的人力资源在心理上会有不适“人”是企业的组成细胞, 因此资源整合关键是整合“人”。“人”整合成功了, 资源整合就成功了一大半。人力资源整合会涉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因此整合矿井的管理层和员工都会有从猜测到焦虑, 到恐慌, 再到接受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如自己还能不能当领导, 呆在这里是否有发展前途, 自己是否会被辞退, 工资会不会减少等等, 在

情况未明朗时, 人们都会焦虑、烦躁和不安i管理层难集中精力安抚员工, 员工工作效率、组织信任度、责任心等部会降低。整合后由于企业文化的滞后性, 原有文化仍对员工有影响, 这也会导致沟通不畅、执行力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2.5资源整合矿储备人才开发受到挑战国有煤炭企业经过资源整合以后, 煤矿数量迅速增加, 员工数量也成倍增加, 企业力量更加壮大, 与此同时, 也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 而原有的管理层要想跟上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 必须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知识, 不断地提高能力。3对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的建议人力资源整合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项复杂的全面的系统性工程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将影响整合后的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 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因此,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 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全面审视人力资源的整合问题。3.1改善人员短缺情况1) 加大一帮一矿的监督管理, 把一帮一工作纳入支援矿的领导一项考核指标。对那些主动到资源整合矿工作的人员, 在职称晋升和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2) 对已借用的, 本人愿意办理调动手续的, 特事特办, 尽快办理。3) 从现有人员中选拔那些身强力壮, 熟悉煤生产的, 与所在矿签订劳动合同, 以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工作。4) 集团公司本部产能衰减矿, 劳动力富余, 成建制调拨, 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又充实了整合矿劳动力, 还解决了整合矿熟练工、技工不足的难题。5) 招收新工人。面向社会, 公开为资源整合招收从事井下及井下辅助岗位的工人, 与各资源整, 可矿可矿合矿签订劳动合同。3.2加强整合双方人员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煤矿所需的各种人才在煤矿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整合矿原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避免原有职工产生消极行为。在平时工作过程中, 要多举办一些活动, 加强双方人员交流、沟通与合作, 取其长补其短;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工作, 随时掌握和了解整合煤矿原有职工的实际需求及心理状态,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功能, 促使他们积极的在新的企业里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员工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发挥双方的最大优势, 实现资源整合的人员与国有企业人员实现交流。3.3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利用“干部上讲台, 培训到现场”、网络培训等形式加强职工继续教育, 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确保职工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 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充分发挥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的优势, 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开发。加大高级技能员工的培养力度, 积极探索培养充实到基层一线岗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这一高素质团队,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加速培养一大批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成熟复合型专业技术职工。加强专业技术职工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宣传优秀职工的先进事迹和创新精神, 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对参加培训的职工的工资待遇要优先考虑, 做到有章可循。3.4打造共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的竞争, 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使他们更加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 凝心聚力, 增强企业活力。因此我们要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为基础, 打造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 这样员工对企业, 整合矿对集团才会有依赖, 才会觉得有希望, 企业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刘楠)

上一篇:课堂背诵下一篇:中职学校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