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模型社区管理

2024-05-18

博弈模型社区管理(精选三篇)

博弈模型社区管理 篇1

关键词:博弈论,最优策略,煤矿企业

引言

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仍然是重要的和最新的管理决策问题, 在这一领域, 有许多论文期刊是关于最优计划的。最受欢迎的是多准则优化, 博弈论和计算机相结合, 使精度大大提高, 不仅能应用于物资需求计划上, 还能用于物资需求控制方面。多准则优化算法复杂, 需要使用详细的输入数据, 这些方法可用于战术和战略管理层面。

矿山企业是一种特殊产业, 他们的核心业务领域是不可控的,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材料采购方面与决策有关的问题不好识别处理。经济因素表明, 在矿业管理决策上, 基于煤炭产量的成本效益, 数学建模是一个紧迫的难题。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用博弈论, 优先考虑煤矿企业的岩体或类似问题。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博弈论方法, 并用该方法来辅助煤矿企业物资需求的规划和控制。文章的第二部分讲的是博弈比赛场景的创建, 所选游戏是合理的, 以解决决策问题。第三部门提出两人非零和博弈作为决策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本文的第四部分包含研究的总结, 得出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一、博弈方案的创建

在煤矿企业中, 物资需求计划最重要的部分是与招标程序有关的物资订购过程。投标清单需要最高水平的管理部门认可, 这将会因为投标程序产生一些额外的问题, 它也被视为是材料计划和供应过程中的一种干扰。

上述问题表明, 物料需求计划中材料的类别和数量应该包含许多标准 (一般多于2个) , 最重要的是招标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战略层面模型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样的矿山企业可以做什么?只有我们假设在考虑订购一种战略层面的物资时, 能得出答案。在提到的情况中有许多策略, 但是为了时间约束, 基于招标程序, 可以显示三个策略:

1. 一次物资订购的工作周期, 例如一年。这种策略是基于具体的时间, 为整个物料需求创建订单, 收集所有东西, 用于需求。

2. 另一个策略是为了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数量的招标, 将整个材料分成几个部分, 这种策略更有弹性, 但是为了招标的时间和投标的最大数量, 也需要更多的适当程序。策略和经营活动是以最优化形式的模型为基础的。

3. 第三个策略是基于物资的定期性预订, 与投标无关。条款可能是基于监控存储的物料位置, 这种策略可视为战略级别最高的管理。

上述提到的矿山企业的三个策略, 都是在管理的最高水平上提出的, 所以他们更具有通用性和全局性。明确采矿业所需材料的适当的水平是复杂且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 众多因素的预测是必要的, 这些预测是困难的和不确定的, 经常随机出现。

上述策略是不同的。第一个是所需物资的订购, 是最不可靠的, 因为在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良好策略的概率很低。其他两个策略相对更可靠, 但需要使用不同的复杂的多准则优化方法并结合下一时期计划的资源的控制。

为了上述因素和需求, 作者对矿山企业规划战略水平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方案。

二、决策情况的数学模型

决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很难的且不那么有效, 有效性低的原因是为企业环境特性优化方法的选择。在短期时间内, 所有的条件很难识别且总是变化的。因此使用的方法不能受企业环境中的变化的影响, 也不能被不完全识别的结果所影响。

用博弈论的方法创建一个自然场景的决策过程, 很容易适应变化的条件, 误差和不确定性没有影响一般博弈场景。有许多的博弈场景, 它会导致许多不同种类的游戏战略或非战略、确定性或随机性。

为了描述足够的博弈论模型, 我们从古典纳什均衡解决方案概念开始, 是关于n个人非合作的战略博弈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参与者的角色是对称的, 然而, 有其他类型的非合作决策问题, 其中一个参与者有能力对其他参与者实施他的策略。提到决策问题, 需要引入一个概念, 即分层平衡解决方案, 这个概念导致了斯坦博格均衡解。在这个博弈游戏中, 拥有一个强大的职位的玩家称为领导者, 其他玩家则是跟随者。在煤矿企业物资需求策略计划中, 识别战略规划就像是二人战略博弈。一方面我们由玩家决定投标, 该玩家决定矿山企业是否能使其生产过程所需材料的订货有地可存, 因此, 该玩家在煤矿企业中的决策地位高于其他人。这产生两种可能的战略决策:

决策1——允许煤矿企业采取投标程序。

决策2——不允许煤矿企业采取投标程序。

这个玩家被命名为第一玩家 (G1) , 即领导者, 可强制实施他的战略。

第二个玩家——煤矿企业有三种不同策略。

策略1——一次性订购所需的所有材料。

决策2——所需材料的订购分为投标的所有条款。

决策3——依据招标条款, 基于使用情况的监测结果进行物资材料的订购。

第二个玩家将被命名为跟随者 (G2) 。该成员级别较低, 必须基于领导者G1的招标条款做决定。如果我们考虑分层二人非零和博弈, 战略决策情况会更精确。在提出的方法中有斯坦博格的均衡解, 决策问题有必要进行公式化描述, 即每一个战略博弈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博弈或博弈树矩阵。在论文中我们要考虑矩阵建模决策情况, 我们可以构建m×n的矩阵, m是行数, n是列数。行代表领导者G1的决策, 列代表跟随者G2的决策。此时的矩阵是2×3的, 一般来说, G1的策略下标为i, i=1⋯m, G2的下标为j, j=1⋯n。此时, 我们可以建立m×n矩阵, 矩阵的元素为 (aij, bij) , 该矩阵称为双向矩阵。这种双向矩阵针对每一个博弈者, 可分为两个单独的矩阵, 第一个博弈者矩阵A=[aij], 第二个博弈者矩阵B=[bij]。所有矩阵以方程式表示如下:

每个G1决策者可以从i=1⋯m行中选择一排作为他的决策, 此时最优策略来自第j列, j=k (i) 。执行方程bik≤bij。所有的策略集合k (i) 记为R (i) 。领导者G1的均衡策略记为策略i0, 关系式如下:

其中, S* (A) 是领导者斯坦博格成本, 假设跟随者的最优策略是j0∈R (i0) 。

定义两个重要的术语:斯坦博格解决方案和斯坦博格均衡解。如果我们把i0作为领导者的斯坦博格决策, j0∈R (i0) 作为追随者的一个最优决策。那么, 这一对决策 (i0, j0) 就是斯坦博格解决方案, 而 则是斯坦博格均衡解。

在分层二人非零和战略博弈平衡中, 提出了决策问题方案的评价描述。为解决矿山企业物料需求决策问题, 矩阵A和B元素的确定是很重要的。经过实际煤矿企业的条件识别后获取这些元素的值。

为了证明提出的方法, 找到最优斯坦博格策略的一个例子描述如下。这种情况下, 矩阵A和B是在煤矿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真实数据组成, 得到如下结果:

以上两个矩阵得到的数字是指两名选手使用不同的策略的成本条件值。根据公式 (4) , 我们确定战略对 (1, 2) 是双方斯坦博格最佳策略, 成本 (1, 3) 是对应这一策略的斯坦博格博弈的一个解决方案。

结论

本文提出了煤矿企业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决策问题的博弈论模型, 该模型简单实用, 考虑了多种实际情况, 解决在企业战略层面形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龚业明, 蔡淑琴, 张金龙.博弈论对企业管理战略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 1999 (8) :4-79.

[2]焦世文.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3]杨纬隆, 林健.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范式[J].商业研究, 2006. (23) :73-76.

[4]姜青舫, 姜树元.公司竞争战略博弈分析模型[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2) :51-55.

博弈模型社区管理 篇2

管理活动可以看作是在一定制度下, 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的博弈, 制度实质上就是对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具有约束功能的博弈规则。作为博弈参与者进行博弈的规则, 制度能够通过对博弈参与者的违规行为施加惩罚和成本的方式达到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目的, 制度约束不同, 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依据就不同, 导致的收益和成本也就不同, 最终决定了制度是否被遵守。所以制度是否有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设计。本文将通过对制度双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重复搏弈分析得出制度设计的有益启示。

二、制度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重复博弈模型

所谓重复博弈, 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进行多次, 与一次性博弈不同, 它是由若干个阶段博弈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博弈过程。博弈参与人的核心不是在某一阶段上的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 而是整个博弈过程的总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当各博弈参与人面对不同的策略选择时必须考察其在当前阶段的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 不致在随后阶段引起其他博弈方的对抗、报复或恶性竞争。这样, 在重复博弈中就存在着比一次性博弈更大的合作的可能性, 也有可能实现比一次性博弈更有效率的均衡。重复博弈论的这一特征, 为它说明和解释人类之间的合作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制度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博弈规则, 很多制度的约束力并不能强到一次博弈即达到有效均衡的程度。制度的约束力弱的原因, 往往在于制度的不完备性或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制度成本的限制, 制度在制定时就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的行为给予明确的规定, 并且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 被管理者的行为很难被准确观测到, 以上原因导致在一次博弈中制度很难起到约束行为的作用。重复博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由于不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缺陷。

首先讨论一个两阶段搏弈模型。在博弈的第一阶段, 管理者可以选择相信被管理者会遵守制度, 也可以选择不相信被管理者会遵守制度, 如果管理者选择相信被管理者遵守制度, 则会奖励被管理者, 否则不奖励, 此时博弈结束, 双方各得0收益。

如果管理者相信被管理者会遵守制度, 那么博弈进入第二阶段, 在管理者提供被管理者奖励的前提下, 被管理者可选择遵守制度, 也可以选择违反制度。

假设:如果被管理者选择违反制度, 那么被管理者可得a+b个单位的收益, 管理者将损失c个单位;如果被管理者选择遵守制度, 那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各得a个单位的收益。博弈树如图1所示。

现假定博弈只发生一次, 用逆向归纳法可求出这个博弈的Nash均衡为 (不奖励, 违反) , 此时制度是无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引入重复博弈。

考虑重复博弈的情形, 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假定在每一次博弈结束前, 双方有的可能有下一次合作的机会, 并且每次博弈的结构相同。考虑被管理者采取如下策略:首先选择相信被管理者, 给被管理者提供奖励, 如果被管理者遵守制度, 被管理者将继续提供奖励;但一旦被管理者违反了制度, 管理者将永远不提供奖励。这就是所谓“冷酷战略” (grim strategies) 或者“触发战略” (trigger strategies) , 可以证明冷酷战略是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令为贴现因子, 反映了被管理者对未来收益的看法, 越大, 说明未来收益越重要。同时, 也表示了博弈双方再次相遇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越大, 越大。

只要关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因子足够大, 制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重复博弈得以实现和维持。这意味着, 被管理者的长期期望收益越大, 被管理者预期制度时效越长, 则制度越是容易被遵守。

在重复博弈中被管理者也有两种选择:如果遵守制度, 得到的利益是长远的, 贴现后的支付总和为:

用B表示被管理者违反制度的收益, 有:

只有当时, 理性的被管理者才会选择实施提倡行为, 管理者选择激励, 制度才会被遵守。即:

在这个模型中, 假定违反制度的行为马上能被观察, 从而欺骗行为只能持续一期。如果被管理者的违规行为在阶段博弈后才被发现, 用B (t) 表示被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的收益, 有

只有当时, 被管理者选择遵守制度, 即:

模型结论:

(一) 由⑴式可知, a越大, 需要的临界值越小, 即每阶段合作的收益越大, 重复博弈越容易实现。

(二) 由⑵式可知, 滞后期越长, 需要的临界值越大, 则重复博弈越是难以持续下去。这说明如果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 将阻碍合作的形成, 即制度将难以被遵守。

三、基于重复博弈模型的制度设计启示

(一) 提供被管理者长期收益

要使重复博弈能够持续, 当事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就必须使其具有能获得长期收益的预期。如果被管理者预期到未来长期收益巨大, 被管理者为了获取长期收益, 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克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反之, 如果经营者预期到是一次性的“博弈”关系, 就有可能重视现期收益, 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59岁现象”对此是一个很恰当的“实证”。59岁成了经营者的最后一次“博弈”。根据博弈论和经济学观点, 面临即将终止的博弈, 除了诉诸法律, 很难有其他有效制约机制。因此, 经营者这时很容易利用职权, 采取投机甚至非法手段捞取个人利益。例如, 新加坡政府为了使政府高级官员和公务员抵御贪污受贿的诱惑, 制定了完整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规定所有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员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职工、一般工人都必须参加公积金制度。一个公务员每月可获得月薪33%的公积金, 工作时间越久, 所得积蓄越多。而且规定公务员在退休前, 除购买政府组屋、为子女交纳学费等规定用途外, 不得动用公积金。如果在职时廉洁奉公, 没有贪污腐败和违法行为, 退休后, 全家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同时新加坡法律规定, 对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的人, 一律全部撤销其公积金。可以想见, 在如此丰厚的长期收益面前, 公务员是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违反制度的。

(二) 对违规行为及时查处

当事人的欺骗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是重复博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违规行为不能被及时查处, 则在下一阶段被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 仍会选择违规, 这无疑增大了被管理者的违规收益, 相应地也就增加了重复博弈持续下去的难度。因此, 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行为监测系统。在对行为进行监测过程中, 为了提高某种行为的可观测性, 在制度设计时可以为这个行为构造一种测度。例如, 在工厂的考勤制度中, “上班迟到”是违规行为, 但是在工人很多的情况下, “迟到”往往成为一个难以观察的行为, 即使安排专人负责记录每人的上班时间, 也往往有人在月底“不认账”, 造成“讲不清”的现象。由于不能成功查实“迟到”行为, 就不能对之进行惩处。为此, 管理者采取“早上进厂时由工人自己在挂牌箱挂牌, 过时间锁挂牌箱”的办法, 这样就使每天迟到者无法把自己的牌子挂上, 从而使“上班迟到”行为的可观测性大为提高。

(三) 制度应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重复博弈隐含了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博弈环境不能改变, 即制度不能改变, 稳定的制度可以保证二者的博弈关系持续下去。如果制度经常变动, 朝令夕改, 那么被管理者就会对博弈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连锁店悖论”说明, 只要重复博弈的次数是有限的, 重复本身并不能改变囚徒困境的均衡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易都是有限的, 长期合作的事实似乎并不存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的长期关系里双方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是最后一次打交道, 在任何一个时期的博弈里双方总认为下一期还有打交道的可能性。这种无终止期的特性跟无限重复博弈是一样的, 所以在不确定终止期的博弈里可以得到与无限重复博弈相同的纳什均衡, 如果制度是稳定不变的, 那么被管理者就会认为博弈将是无限次的, 因而遵守制度, 现实中大量事例也说明制度的短期性和随意性会引发机会主义行为。

四、结论

在管理中, 制度起着规范被管理者行为的作用, 制度能否得到遵循, 关系着管理目标能否达成。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对制度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作者通过建立重复博弈模型, 得出制度双方实现重复博弈的条件, 继而得到制度设计的有益启示, 这对于完善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帮助。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文中可能存在着不妥之处, 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North Douglass C.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N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德]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5.

[4]张文健, 孙绍荣.基于行为控制的制度设计研究[J].科学研究, 2005, 23 (1) :97-100.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博弈模型社区管理 篇3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模式,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开展企业逆向物流计划已引起国家、企业双方的高度重视, 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周荣征、史春沛两人详细地分析了影响企业逆向物流活动的内、外部因素, 并提出企业应针对具体影响因素, 集中资源, 采取相应措施以加强自身的逆向物流建设。他们认为影响企业逆向物流存在与否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政府、客户、供应商和竞争者。胡长英分析了政府、企业 (生产企业、销售企业) 和消费者分别在整个逆向物流系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并对政府及生产企业在构建逆向物流问题上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认为政府的法律监督和经济支持是逆向物流构建的保证。胡伟从政府可采取的引导机制角度分析, 得出了结论:在市场机制无法调节的情况下, 理性的私人企业并不愿意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 唯一的可行性办法就是政府的引导, 通过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来更好地推进绿色物流。申风平、刘强、苏正建也从政府管制这个角度出发对企业实施逆向物流与政府管制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 并且探讨了政府管制在促使企业构建逆向物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李英利用博弈工具分析了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中企业与政府的博弈, 提出为了促使企业有积极性建立逆向物流系统、政府有积极性管制, 必须通过法律手段, 制定法律法规, 约束企业, 最终造福于民。然而, 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式来看, 在企业中存在着有能力构建和无能力构建两种类型。针对前者, 主要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与长远利益的政府, 应对其是否构建逆向物流系统采取干预措施;企业有构建或者不构建两种选择。作为单个的行为主体, 企业在选择是否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因此, 要想促进那些有能力构建的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政府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措施来促使企业构建。本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 从政府实施激励政策的角度出发, 根据政府与逆向物流管理企业双方行动的先后顺序构建了两者之间的博弈模型, 并对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会采取的各种行为进行分析。

2 基本假设及参数说明

2.1 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分析, 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1) 在此博弈中, 参与者双方是企业和政府, 并且双方是完全理性的, 即双方每一个阶段的行为选择都不存在不可信的行为选择;

(2) 企业的类型只有两种, 即有构建能力和无构建能力, 并且有构建能力和无构建能力的概率分别为H和1-H;

(3) 企业选择的策略包括构建与不构建两种, 假设若构建则必会成功并且会给企业带来长期效益M1;为社会带来长期效益F, 其归为政府收益;

(4) 政府选择的策略包括激励与不激励两种。

2.2 参数说明

S为当政府激励企业构建企业不构建时须向政府缴纳的环境保护税;Q为企业不构建逆向物流政府实施激励的概率。C2为政府采取激励策略需要付出的成本, 为了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假设C2>S×Q;而当政府面对企业不构建又采取不主动激励其实施逆向物流时, 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而最后的补救工作由政府承担, 设C3为补救成本。当企业自觉构建逆向物流系统时, 环境就会得到保护, 就会给社会带来福利, 记为L2;T为政府以税收形式从企业那里获得收益的税收率 (0

3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模型建立

在上述假设条件的前提下, 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 利用所设参数构建的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 上面的数据是政府通过实施激励机制获得的收益, 下面的数据是企业通过构建逆向物流获得的收益, Y代表企业政府实施激励机制, N代表不实施激励机制;G代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S代表不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图中F+T× (M1+C2) 表示在政府实施激励机制时, 企业构建逆向物流后为政府带来的收益总额;M1+C2表示在政府激励机制下, 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为自身带来的收益总额;S×Q-C2表示在政府实施激励机制下, 企业不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给通过缴纳环境保护税政府获得的收益;相反C2-S×Q即为企业在政府激励下不构建时获得的收益;F+T×M1为政府在不激励时企业构建为政府带来的收益总额;后续依次如上述各情况下两个参与人的收益。

3.2 模型分析

在上述博弈模型中, 有两个参与人即企业与政府。自然首先选择参与人——企业的类型, 有构建能力或无构建能力;在自然选择之后, 政府开始行动, 作为此博弈的后行动者企业, 知道自己的类型, 但是政府不知道, 不过政府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数据来分析企业是否具有构建能力。如果自然选择有构建能力, 当博弈进入参与人企业的信息集时, 企业必须有一个参与人政府选择激励或不激励的概率分布。即上述参数中提到X与1-X, 给定这个信念, 企业选择构建的期望效益是:

选择不构建的期望效益是:

由于上述参数均是非负数, 所以无论取值多少, 企业选择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均是其占优策略。当政府判断企业具有构建能力时他知道企业将选择构建, 这时, 政府选择激励的收益F+T× (M1+C2) 远比选择不激励的收益F+T×M1要大很多, 因此政府的最优选择是激励, 此情况下的最优策略组合是 (政府激励, 企业构建) 。由于上述策略组合下不存在不在均衡路径上的需要判断的信息集, 所以说这个策略组合是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相反, 如果自然选择无构建能力, 政府也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出企业真的不具备构建能力时, 政府选择N是占优策略, 因为-C2>0, 此时的均衡策略组合为 (政府不激励, 企业不构建) 。

因此, 该模型有两个纳什均衡即 (不激励, 不构建) 、 (激励, 构建) 。

3.3 结果讨论

由于企业在没有构建能力的情况下的纳什均衡是 (不激励, 不构建) 策略, 而企业具备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的能力又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时, 企业就会自主构建。因此构建或不构建逆向物流系统首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构建能力, 其次在于政府是否扶持企业构建。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能力的条件进行分析, 再来讨论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过程中政府可采取的激励措施。

(1) 企业具备构建逆向物流系统能力的条件

由图2逆向物流的一般流程可知,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构建逆向物流的能力, 至少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①要建立收集渠道。

收集即对供应链各阶段产生的回流品的收集, 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退货产品以及废旧物品等。若要建立逆向物流系统, 企业就必须有前瞻性的选择适当的回流品供应源, 要有有利于自身利益增值的回收网络规划与设计, 有自身的回收处理流程与储存基地, 还要组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监测体系。

②要有分类环节。

对于收集品的分类过程主要是进行:a.回收品的检验与测试;b.根据检测结果对回收品进行不同品质类型的等级划分;c.根据前两步结论, 对品质接近完好的回收品进行再分销、再销售等途径进入市场, 否则通过一定的形式再处理。此环节必备的就是检测回收品的检测仪器与设备以及等级划分中的分类处理设备, 从国外目前的实践和趋势看, 很多开展逆向物流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大规模的集中的分类处理设施。

③要有再处理的能力, 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逆向物流处理中心, 它是实现逆向物流目标最关键的过程。

将流通的产品集中到处理中心, 以期形成规模效益, 处理中心应包括维修、翻新、再制造、零件恢复、再循环及剩余物处理能量回收等操作功能。可以看出, 再处理阶段囊括了逆向物流最关键的流程, 其为企业构建系统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就不言而喻了。

企业要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上述几个方面硬件配备缺一不可。由前面的博弈问题研究可得, 企业构建逆向物流, 政府的激励机制是其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2) 企业构建逆向物流中政府的激励措施

目前, 由于我国的物流业还不是很发达, 正向物流的成本还没有与发达国家持平, 要使企业独自承担逆向物流的费用还很困难, 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鼓励, 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具体措施如下:

①政府应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以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环境保护的身份,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和行使政府权力的形式, 建立规范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强化执法力度, 依法管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经营活动, 明确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

②对于有构建能力却不愿构建的企业, 应对其加强逆向物流管理思想的传达与教育, 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以成功实施逆向物流的知名企业的发展历程为例, 来说明逆向物流的真正价值, 以扭转企业目前对开展逆向物流高成本的认识。

③对有构建能力并且有构建意愿却因资金方面欠缺暂不能构建的企业, 政府可以开展逆向物流构建计划, 对参与到此计划中的企业提供构建逆向物流的基本设备或资金, 以促进其更快地步入专业化轨道。

④针对有构建意愿但却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 政府应出资组建学习队伍去国内或者国外成功开展逆向物流的企业考察与学习。对于此措施, 各企业可以选送自身的学习骨干, 政府需要对选送者进行各方面的调查与各环节的考验, 最终各方面适合者则参与到此学习中来。此计划主要是为企业培养逆向物流管理的技术人才提供学习与交流平台。

4 结 论

综上所述,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鼓励下, 上述各类企业均可在一定时间段后, 转化到构建这个环节中来。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 社会环境也得到了保护与改善, 政府得到的收益也就不言而喻, 所以政府在企业不愿构建或能力欠缺时选择激励, 表面看似不是最优策略, 但从长远来看, 其仍然是政府的占优策略。 (不激励, 不构建) 策略在一定情况之后也会转换成 (激励, 构建) 这一纳什均衡策略。因此, 在逆向物流管理实践过程中, 政府应采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自主构建逆向物流系统, 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 从政府实施激励政策的角度出发, 根据政府与逆向物流管理企业双方行动的先后顺序构建了两者之间的博弈模型, 并对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 政府与企业会采取的各种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要实施逆向物流应具备的条件及政府应该采取的各种激励策略的初步探讨, 得出政府的激励机制对最终企业构建决心的影响, 并求出相应的博弈均衡解, 得出政府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 以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上一篇:师生协作下一篇:不同抛秧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