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舆论监督分析

2024-06-20

媒体的舆论监督分析(精选十篇)

媒体的舆论监督分析 篇1

环境是媒体人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题

1996年, 白岩松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做淮河水的节目, 从淮河的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 在桐柏山的源头一类水能喝, 仅到安徽的蚌埠就已经是五类开外, 连工业用水的资格都不够。距今整整20年。从那时候开始, 白岩松越发明白, 环境几乎是媒体人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题。去年白岩松做了46期《新闻周刊》, 其中20期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 还不是小新闻, 都是大版块。

媒体要做“喜鹊”

白岩松在记者会上说, 有的时候记者要做“喜鹊”报喜。国家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 一些新制定的环境法律已经实施, 现在国家又确定了新的环保目标,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有一句话:“‘十三五’五年之内让中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0%。”这是个承诺, 接下来要倒逼, 媒体人要把它报道出来, 同时固化它, 让它变现, 所以要当“喜鹊”。

绝大多数时候媒体要当“啄木鸟”

白岩松表示, 绝大多数的时候新闻工作者要当“啄木鸟”, 通过叼出树干上一个又一个的害虫, 给自己找到食, 更重要是维护整个森林的健康。遇到很多环境的事件, 偷排、超标排放等等, 舆论和新闻媒体要当政府和老百姓的眼睛。

局地发生环境污染后希望“灯下黑”这是另种“雾霾”。

白岩松表示, 有些地方一旦发生了环境污染事件之后, 当地政府希望“灯下黑”, 很多当地媒体都不能报, 这是社会当中的另一种“雾霾”, 而且PM2.5一定不少于250!

想要绿色发展就要为媒体的舆论监督多开绿灯

在舆论监督方面, 媒体可以帮着环境保护做大量工作, 想要绿色发展就要为媒体的舆论监督多开绿灯, 如果总是开红灯, 就等着多弄红色预警吧。

白岩松在记者会现场掏出自己的低碳环保“三件套”, 白岩松拿出的第一件绿色低碳法宝为手绢。白岩松认为, 如果两个人每天用8次手绢, 一年下来可以保护一棵20年树龄的树。“手绢是最便宜的奢侈品。你拿出来特给自己长面子。中国人用这个长面子要比拿出一两万块钱的包更有面子, 更重要的是这种面子会保护里子。手绢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奢侈品, 远比名包、名表珍贵。”

白岩松拿出的第二件低碳法宝为公交卡。他说, 只要没有急事、条件允许, 就会选择坐地铁出行。刚刚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他就是坐地铁来回的。“我只要有可能, 在北京就尽量减少开车而坐地铁, 不是我有多绿色, 而是开车经常无法守时。”对于人们可能认为他是名人, 坐地铁可能并不方便, 白岩松说“戴上帽子, 摘下眼镜, 口罩是标配。大家现在在地铁上除了看手机还看别人脸吗?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篇2

在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 “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的途径表达对社会权利组织及其人员,以及各种公共事务的看法,这种途径在互联网诞生前,主要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然而,当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开始把舆论监督的目光投向了这个新兴的事物上,网络舆论监督由此而走进了社会生活中。网络舆论监督以其主体的公众性、客体的广泛性和监督过程的及时行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众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都是网络舆论监督率先介入,并由此而掀起了舆论浪潮。在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 “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篇3

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之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无法想象的。社会舆论若只是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要通过某种媒介集中表现出来,效果就会成倍放大。网上签名可以视为网上舆论的升级行动,近来我们已多次见到这种形式。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网上舆论对孙志刚一案的最终公正解决,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网上舆论的形成及其强度的提高,是与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民数量增长、网站功能扩展成正比的。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网民数量很少,论坛数量也很少,尽管那时已陆续有了“水木清华”(国内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BBS)、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等著名论坛,为数不多的网友也能在此畅所欲言,表达各种声音,但尚未达到足以产生社会影响的地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站开设的论坛越来越多,尤其是1999年以后,众多新闻媒体网站甚至政府网站亦提供这一功能,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统一论坛”、外交部网站的“外交论坛”等,为网友表达意见提供了园地。目前,不论是网站论坛还是论坛网站,大都已形成针对不同网友兴趣需要的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规模。一些门户网站由于巨大的流量,还增添了新闻跟帖网友评论的功能,当刊发一条新闻后,网友即可发表自己的看法,每当一个热点新闻发出后,跟帖评论可以很快达到数百页、上千页,即帖子总数可达到成千上万条。

网上论坛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新闻的集散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都能看到;二是观点集散地,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既有系统的阐述,又有大胆的设想;三是民声集散地,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用“四面来风,八方来雨”来形容论坛的热闹景象或许最为贴切。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近年来有学者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网络论坛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论坛就是“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

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处于信息发送端的是有组织的专业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处于接受端的是庞大的不确定的受众。在大众传播史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诞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播变革,但这几次变革的主角都集中在传播者一端,受众只是被动地适应潮流。而网络传播集各种传播模式于一身,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因此,在网络传播变革中,受众与传播者处于同等地位,参与网络传播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接受者,这就给社会舆论带来了变化。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媒体来实现的。大眾传媒同时还为民众与政府,以及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提供了协商对话的渠道。在这里,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发挥民众参与功能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都是有限的,因此大众传媒的参与功能也大打折扣。相对而言,因特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随着万维网和浏览器的开发和普及,上网“冲浪”者也越来越多。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就可以浏览世界上任何一份上网报纸或杂志,收听收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家电台、电视台的网上节目。这就是说,网络在将传统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扩大到整个世界的同时,也将所有的这些媒介呈现在用户面前,供用户自由选择。这里,用户的自由是空前的。因特网采用统一的TCP/IP协议,将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连接起来,用户可以登录到与网络相连的任何一台主机上与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因此可以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真正得到了获取信息的平等权利,而信息交流权利的平等化和大众化,正是网络传播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虽然各种传统传媒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这些信息,他们受到所处的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所属的不同阶层、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的种种限制。而跨越时空的网络传播其透明度则有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网络信息是对所有网民公开的,以因特网作为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公众的意见可以迅速、及时、充分地反馈到有关部门。在我国的廉政建设中,因特网为公民和舆论发挥监督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是,因特网在给我们带来极大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长了噪音,而且这种噪音在数量和危害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其他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噪音。网络传播的主体是单个的网民,而决定网民个人传播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性格爱好、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个人经历、政治态度、价值观念、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等。毫无疑问,在这些方面每个人各有不同,然而,网络给了他们平等发言的权利,林林总总的人传播林林总总的信息,自然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良莠不齐。同时,网民还抱有不同程度的匿名心理,不对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在网络上谁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使得传播权利被分散化、多极化,传播责任被淡化、模糊化。从信息传播的内容而言,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困扰我们网络传播中的噪音。在网络传播中,噪音的最直接表现形态就是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这种现象的存在,势必影响甚至破坏正常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必须加以控制与引导。

新闻工作者的传统职能之一是采集信息并有选择地发送给受众。尽管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不通过传统媒体而通过网络直接到达受众,新闻工作者不再拥有唯一的决定权,他们的“把关人”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供应量的增加,帮助用户选择有用的、可信的、正确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网络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个人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特别是当网上出现大量相互矛盾的信息,受众会感到难辨真假而无所适从。由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质量标准和优良传统,并将此带进自己的网络版,在这个信息自由流通的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它们的舆论引导作用就因多年形成的“品牌”效应而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在网络传播中,新闻工作者的职能将向“过滤器”转变,将成为网上冲浪者最可信赖的向导。他们通过自己的采访调查和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核对,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同时帮助受众在信息狂潮中选择那些正确的、健康的和有用的信息,而受众到传统传媒网站也可以对其他新闻来源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实或证伪。

新闻工作者的另一传统职能是通过评论帮助受众对所获得的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传播的自由,带来了舆论的分散和多元。当网络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和极端化的言论时,一些带有偏见的受众往往会从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源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这时,对错误言论展开批评,对有害言论进行驳斥,对不负责任的言论进行疏导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的肩上。

媒体的舆论监督分析 篇4

舆论监督被定义为“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能使公众注意力迅速聚焦, 将违反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者置于庞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并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促使他们及时对相关问题做出处理。

不可否认地, 舆论监督在我们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 舆论监督找到了一个最为有力的突破口。最传统的舆论监督品牌当属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 以舆论监督见长, 对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等各种乱象进行了大胆的揭露, 其报道的80% 的舆论监督节目都使问题获得了解决。

新闻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传统媒体本身的特点上, 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公开性。媒介以公开报道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 目的就是争取广大公众的关注。第二, 广泛性。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司法领域。第三, 逐利性。新闻媒体为了取得经济利益, 在进行报道过程中, 往往会选择最能使自身快速获利的事件、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进行报道。在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中, 新媒体除了具备传统媒体的特点外, 其自身也带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些鲜明的“个人特色”必然为新时期的舆论监督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难题。一是, 速度实时性。为删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加了难度。二是, 形态多媒体性。侵犯了被曝光者的隐私权。三是, 检索便利性。意味着一条新闻造成的伤害更加难以磨灭。四是, 过程交互性。新媒体出现前的大众, 只能被动的接受媒体单方面告知的信息。新媒体出现后, 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媒体沟通, 或是在媒介提供的平台上进行交流。这使得事实越辩越明的同时, 也造成网上充斥着更多的虚假信息与暴力言论。

近期, 一则“地铁凤爪女”的新闻连续几天成为网络媒体上的热点。新闻讲述的是, 一位年青女子在地铁上旁若无人地吃“凤爪”, 周围的人们指出其错误后, 该女子不但面不改色, 反而出言不逊。这引起了广大网友异常的愤怒, 甚而有网友对其发起了“人肉搜索”。

曝光不良行为本无可非议, 舆论监督是社会大众媒体应有的职责。然而, 媒体舆论监督的目的应该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而不应该为制造热点而制造热点, 任其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道德审判”。媒体过度的“监督”无疑严重侵犯了这位女青年的个人隐私, 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2 让媒体自律成为舆论监督之鞘

现在很多和“地铁凤爪女”事件相似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出现, 可以看出媒体监督开始慢慢向“媒介审判”偏离。“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做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新闻应是独立而客观的, 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 “媒介审判”不仅破坏了新闻的客观性, 而且使得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被玷污。新闻媒体只是新闻传播者, 它所能做的, 就是通过公开报道的方式披露事实真相、反映各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是非功过留待公众评说。而不是在报道信息前就预设了事情发展的走向, 妄图以个人判断引导公众态度, 最后将社会公器挪为私用。媒体的权利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 巨大的权利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无限度地膨胀, 最后吞没媒体的良心、扰乱社会的秩序。因此, 媒体在担负舆论监督的同时, 自己本身也必然要接受社会的监督, 确保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偏离正常轨道。

我国的舆论监督刚刚勃兴, 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乱象。尤其是我国目前并没有现行的法律对舆论监督做出明确的权利保障和约束, 致使媒体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同时也是舆论监督最大的受益者。所以现阶段对媒体的监督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公众的社会监督以及媒体自律。完全依靠政府来监督媒体是不可行的, 因为政府治理媒介问题往往是在媒介“犯错”之后, 对其起到惩戒的作用, 但是错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消除的。而公众的媒介素养普遍不高, 往往容易在媒体错误的带领下随其“瞎胡闹”, 对是非缺乏敏锐的判断力, 指望完全依赖公众对媒体进行监督也同样不可行。所以, 这就需要媒体加强行业自律, 树立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感, 不要一味追求轰动的社会效应而忘记了自己作为舆论监督者的重要使命。

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的方式, 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披露并且促使其解决的一种活动, 它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也有局限性。我国现存法律并不完善, 对媒体工作者的行为约束能力不大, 所以现阶段只能依靠媒体自律来规范各项行为。媒体如何约束自身承担好舆论监督职责, 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监督,媒体自律

参考文献

[1]朱秋卫.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功效[J].现代传播, 2010 (9) :161-162.

舆论监督与媒体自律 篇5

摘要: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大众传播媒介一直以来承担着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社会职能,是党、政府和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致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近几年来,媒体自身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对于媒介的自律和监督就显得尤为迫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正陷入严重的困境,必须探索其出路,使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自律舆论监督 社会作用 360卫士和腾讯QQ 新闻工作者

前不久的360卫士和腾讯QQ大战,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舆论劫持,其中有背后隐藏的推手,他们已经自成体系,分工明确,有策划、有公关,甚至还有打手,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还有“网络水军”,通过各种手法几乎控制着国内所有的主流论坛和大量的网络水军,可以操纵舆论。而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人为炮制社会热点制造轰动效应,对于反常的、异化的、丑陋的东西,网站不是将其消除,反而采取置顶、加精等方式加快去传播速度,这样的网络媒体,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从这个事例的背后我们可以思考出许多问题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一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和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党开始重视舆论监督后,一些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或法规以保障舆论监督的顺利进行。同时,一些新闻媒体也开创了舆论监督栏目,网络媒体也开始兴起,舆论监督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努力最终使舆论监督能够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监督的前提在于知情,最大限度地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是开展舆论监督的基础性工作重点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和人事任免,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都要及时反馈给新闻媒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既接受群众监督,又最大范围地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舆论监督的要义在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和依靠舆论监督推动和改进各项工作。舆论监督固然要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批评不良社会现象,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舆论监督毕竟只有舆论的影响力,而无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性,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要使舆论监督发挥最大效能,关键在于建立相应的回应机制,从而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和相关组织“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作出回应,而不是仅仅依靠领导批示,按部就班地进行调查处理,只有这样,才不致贻误战机,真正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开展舆论监督的支点在于将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结合起来,形成舆论监督的良好导向。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帮忙而不是添乱。党委、政府既要支持新闻舆论大胆地开展监督,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把困难、前景和希望告诉群众,把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中外任何一家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我国某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或者为了获取某些经济利益,不顾事实的真相,任意对事件进行歪曲报道,或者遗漏重要细节,或者添枝加叶,更有甚者凭空捏造新闻。假新闻的出现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自然会伤害到真善美,而助长假丑恶。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误传信息而影响决策,从而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对于失实和虚假新闻进行监督的手段没有力量。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之一是进行舆论监督,加强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但是,一旦出现虚假的新闻报道,出现新闻记者索贿受贿的问题,国家新闻主管部门就显得软弱无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监督新闻媒体运作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新闻主管部门监督执行的力度不够硬。

我们不能忽视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对我“西化”、“分化”的渗透以及对新闻队伍的影响;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对新闻队伍的侵蚀也不可忽视;腐败分子和别有用心之人拉拢腐蚀媒体从业人员的现象,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新闻队伍中,违反宣传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记者、编辑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舆论监督稿件,那些该报,那些不该报,那些要早报,那些要晚报,那些该发“内部参考”,那些该发“公开报道”,一概不理,一意孤行,一味“求快”,“抢发”、“抢报”、“炒作”案件报道,这样势必出现干扰大局的噪音、杂音,干扰党和政府的正常工作,干扰政法部门查案、办案,不是帮忙,而是添乱,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纠正。

以上问题,虽然是发生在少数媒体、少数媒体从业人员身上,但这些不正之风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弱化了新闻的公信力,干扰了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媒介要想更好的发展进步,必须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自律工作机制。媒体自律,可以为媒体赢得较大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为寻求更大的自由,媒体必须要实现有效的自律。

(一)加强记者的法律素养

记者在提高新闻技能的同时,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法律意识,明确采访活动要受国家安全制度和社会公共秩序以及被采访对象权利的制约。新闻工作者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所谓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只是就职业特征的范畴而言,而不是说有什么超越法律的绝对权力。某电视台一法制记者为调查一个丈夫包二奶的情况,将话筒和镜头对准这名男子让其公开承认,弄得当事人无处遁形。之后,这名记者又带着受害的妻子寻找丈夫的情人,导致现场当事人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场面无法控制。在这里,记者策划并成为新闻事件的导演,违背了记者客观记录的职业准则,还侵犯对方的多项民事权利。还有记者为了调查文物盗卖情况,竟然冒充文物收购人员,诱惑盗墓人实施犯罪。记者为完成报道事先设置的议题,设置陷阱公开引诱人犯罪,自己的行为也涉嫌犯罪。凡此种种,都将媒体的采访行为置于法律上的不利地位,媒体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取信于社会和公众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媒体品牌塑造的重要因素。违法的采访只会大大削弱媒体的公信力,由此而导致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会让媒体的新闻采访活动越来越难以开展。因此,应当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这样素养并不在于能背下多少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精神的建立,特别是明确自己作为新闻主体面对采访对象时要承担的法律义务。有了这种法律精神,传媒才能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二)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

《国际新闻道德信条》指出: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任何事实。反观媒体热炒的几起食品问题的“冤假错案”,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先有个别媒体爆出“猛料”,随后大批媒体纷纷跟进,造成以讹传讹的新闻媒体间议题设置的互动,最终形成“舆论监督”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记者对这些“猛料”调查取证,对消息来源实行“二次监督”。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是记者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一个特殊表现。这种将媒介自身的特殊利益暗含在道德化的陈述之中的做法,比一般的新闻炒作更能误导公众和舆论,其危害性也更大。因此,媒介在此类问题上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总之,舆论监督工作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需要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媒体发展到今天,从报纸、杂志等纸制媒介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每一步都是跟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媒体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媒体和其所生产的精神产品,是这个社会有机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闻媒体的良性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媒体的监督有既有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形成健康成熟的媒介生存环境,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更好的保证受众的知情权,更有利于保证新闻媒体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自身的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所必需的角色观念,舆论监督工作才会有原动力,才会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我国传媒的自律和他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

[2]林希斌:《舆论监督:改善我国政府当前工作的有效路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奠红兵《:试析我国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

[4] 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5] 邹举.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6] 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

借力新媒体挖掘舆论监督深度 篇6

【关键词】新媒体 舆论监督 深度

媒体舆论监督就是通过媒体力量加大对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曝光度,将社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帮助群众了解周围事件的发生和经过,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起到监督作用,促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

一、强化责任感,把握尺度有深度

一直以来,地方县市党报都把舆论引导作为头等任务,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舆论监督显得力不从心。新媒体凭借其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以及环境宽松等优势迅速占据了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压缩了党报舆论引领作用的发挥空间。

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职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由于体制不健全,不和谐现象客观存在。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县市党报,既要认识到自身责任,在进行正面报道的同时,要明确新闻媒体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舆论监督;认清当前的形势下,舆论监督对于促进政务公开、矛盾调解和构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还要看到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做到冷静判断、科学分析、一线调查,对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及时、权威、准确的监督,并力求促进矛盾问题的解决。

地方党报可以参与到政府的各项决策中,对全局了解更为透彻,拥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政府资源。也可以深入基层一线对整个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由于党报一贯的权威性,对于一些舆论监督报道中揭露的问题,相关部门也会及时跟进处理,促成问题解决,这就大大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随着公信力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党报的认可程度也相应提高,县市党报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就有一呼百应的效果。

把握尺度有深度,做到新闻监督不缺位、不越位。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媒体对本地职权范围内的监督缺位,一味褒奖性报道,缺乏监督。过犹不及,不少县市报将舆论监督与负面新闻划等号,往往出现事前缺位和事后越位的现象。县市地方党报要从地方大局出发,紧密配合地方中心工作,以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所反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落脚点开展舆论监督,真正做到“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帮政府说话,站在把关人立场上用事实说话”。

二、借力新媒体,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县市党报传播速度不够快、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唯有借力新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正如原工信部部长李毅所言,“媒体不是中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媒体监督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特别是微博、微信转载,速度极快,但是他们最多是复制加猜测,无从考证真相,极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记者可以把微博、微信、QQ、陌陌等传播的对于本地有影响的信息加以筛选。并通过正规渠道加以核实,从而消除误解。党报报道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实现互动等优势,增强新闻报道影响力。

如池州市境内G206国道、S325省道和X014县道联通的560米道路是一个集镇所在地。2013年9月份,记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到近期因修路堵车严重,而且持续了不少时间,不少网友认为是政府不作为,别有用心者认为施工队已经停止施工,引发网友猜疑。

为了还原事实真相,记者三次前往修路地点,多方采访群众,并从施工方了解工程进展。该条道路从2013年5月份动工一直修了4个月确实没有完工,附近居民、过往驾驶员怨言较大。在9月10日的《池州日报》10版刊发了《査桥一里路修4个月未完工》头条稿件,在讲清事实的基础上,既指出了施工方责任,也客观报道了因施工标准提高、無法封闭现场、连续阴雨天气等,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的原因,而政府主管部门做出了不少努力并督促施工单位尽快完工。稿件经过新闻网站、政府微博、公众微信等平台进行转载后,公路部门第一时间和报社沟通,大量网友也在网上跟帖回应。既争取了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又促进工程施工提速。有不少群众陆续通过报纸新闻热线和微博微信平台向报社提供更多相关新闻线索。

这则报道,记者通过新媒体获得新闻源,报道见报之后,借助新媒体广为传播,提高了新闻影响力,也搜集到了更多舆情,最终功劳还是记在了党报身上。为此,《池州日报》畅通与网宣办、外宣办、信息中心等机构交流沟通机制。如由东至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新闻联系会议制度,每个季度由报社与相关部门、新闻关联机构座谈,梳理近期报道重点和舆情热点,提前介入,把握舆论监督主动权。

三、搭建平台,扩大舆论影响力

品牌栏目是报纸的名片,办一个“叫好又叫座”的栏目,在吸引读者关注栏目内容的同时,可以增强地方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知名度。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同样需要培养一个品牌栏目,为党报舆论监督指明方向,即把当地的社情民意与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帮忙不添乱,释疑解惑不遮掩。

《池州日报》在10版为舆论监督报道开设“社情民意直通车”专栏,就舆情热点开展监督类报道,并且配以醒目简洁大气的栏标。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推出近50篇舆论监督报道,推动了大量问题的快速解决,有效舒缓了社会矛盾,赢得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双满意”。

如在2013年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过程中,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要求应用“社情民意直通车”专栏成功经验,开展自我揭短类报道。报社派出骨干记者,认真分析,确定牛皮癣、乱停乱放、文明素质、不遵守交通规则等13个方面内容,分赴车站、菜市场、居民小区,不与部门打招呼,直接看现场、听民声,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素材。报社每期大胆的拿出半个版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曝光文明创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微信、微博、论坛、网站同步刊出。几乎每期报纸都有领导批示,市民看后称快;涉及部门看后脸红,并立行立改,主动将整改结果告知报社。13篇报道结束后,又推出两篇整改看结果的报道,分别从整改到位和整改不力两个方面给予褒贬,并附上网友的评价。就这样,在一波又一波的监督下,许多文明创建死角得以及时清除。而市民通过跟帖、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到了文明创建当中来。

当然,办好这样的监督类栏目,对报社的记者编辑自身素质和内部管理就有着更高的要求。采访中涉及卫生健康、工程管理等不同领域,记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采访前还要做好功课,才可以有效甄别虚假讯息,直击问题要害,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确保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鼓励和加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报社也要做好对新闻媒体报道的监督工作,确保不出现恶意炒作行为,防止虚假信息流向社会,造成社会恐慌,使新闻媒体公信力降低,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地方县市党报借助新媒体力量,完全有能力实现政府、社会、党报三方共赢,实现为政府推进工作营造氛围,民众诉求得到有效回应,党报在舆论监督中站稳舆论引导地位,逐步扩大公信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媒体的舆论监督分析 篇7

关键词:转型,弱势群体,媒体,缺陷,期待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 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木板, 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 若使木桶装更多的水, 需要改变最短木板的现状。因而, 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而言, 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问题所在。新闻媒体有责任随时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 并对此作出评判和预警。但从当前来看对于弱势群体权益的宣达与维护, 媒体的所作所为有时令人失望, 媒体无声, 维权无门。以下将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的分析, 冀望于媒体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职能。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与舆论监督

2002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弱势群体”的概念。随即, 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的重视,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政策;与此同时, 广大新闻媒体也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力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郑保卫认为, 弱势群体是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 社会权利分配不公平, 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其界定由于分类不同没有形成意义的共识, 但公认的特征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缺乏, 谋生技能和文化水平低,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三方面”, 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贫困者、残疾人和失业者。在我国, 主要指的是农民、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城市贫民、贫困学生与乞丐。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在2003年所做的《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研究报告显示, 将中国社会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数加和, 再除去彼此相重叠的部分, 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人数在1.4亿—1.8亿。但从当前状况看, 弱势群体的实际人数已远超过这个数量。

社会弱势群体维权与媒体的舆论监督之间互促共生。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与维护是媒体舆论监督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旨归, 也是媒体舆论监督合法生存的最坚实根基, 同时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社会弱势群体维权的有效实施途径之一。其一, 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社会资源占有上, 社会弱势群体显然处于劣势, 他们的诉求和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所以, 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有效手段, 以此抑恶扬善、扶弱抑强、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其二, “新闻舆论监督指包括记者在内的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公民权力的行使及各种权力关系发表意见和看法, 从而对其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方式, 是新闻媒介‘社会守望’功能的主要体现”。因而, 舆论监督主要对强势者, 尤其对权力机构与决策人物的决策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 从而确保其行使公共权力的正确性。可见, 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媒体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媒体舆论监督在弱势群体维权上存在缺陷

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同时受媒介生态、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法律法规等因素的限制, 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弱势群体的维权上存在许多缺陷。

(一) 偶发性监督而非常规化监督

尽管熊德明在温总理的帮助下讨薪成功, 继而激起新闻媒体报道农民工讨薪的热潮;尽管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城市乞讨流浪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因此而被最终废止;尽管媒体对张海超开胸验肺进行大规模报道使人们开始关注职业病——但这都是弱势群体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引起高层关注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都具有偶发性。这似乎形成了一种怪圈, 弱势群体维权只能采取极端做法引起媒体的注意。

(二) 事后监督而非事前监督

当前新闻媒体在发行量、收视 (听) 率的经济利益驱逐下, “嫌贫爱富”成为新闻选择的标准。媒体对受众的定位在那些有较高收入、有较高社会地位、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社会精英和有闲阶层的群体, 将大量版面、频道、节目倾注于此。相比之下, 对于社会中低收入、低消费能力、低社会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或权益受损, 媒体则充耳不闻、熟视无睹, 充其量做事后报道。

(三) 被动监督而非主动监督

一些政府官员在地方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影响下, 认为报道弱势群体意味着自己本身的工作失职, 所以会百般阻挠涉及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的舆论监督报道, 根本不允许此类“负面”报道出现。山西省发生的黑砖窑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当时一名为“中原老皮”的网友在大河网发出一条该事件的帖子, 随即传统媒体进行广泛关注, 最终黑砖窑工人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援助下获得解救, 有关人员被追究责任。对于此事, 河南媒体是最先报道的, 随后全国媒体跟进。而对当地媒体而言, 发生在自家门口, 只是不敢采访报道, 不是没有耳闻。新闻媒体若在事情被曝光后才进行报道, 难免显得被动。

(四) 就事论事、缺乏深思、不了了之

新闻媒体作为公共领域, 虽不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具有实权, 但舆论监督背后有广泛的民意做坚实的后盾, 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特殊的影响力为弱势群体维权。可是, 媒体在实际工作中对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舆论监督浅尝辄止、缺乏深思、不了了之。例如, 每次矿难事故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但每次涉及的相关报道内容无非是死伤人数、缺乏安全措施、煤老板与当地官员相互勾结、瞒报死伤人数, 最后引起国家领导人重视后严厉查处等。而对于为何许多检查合格的矿井甚至是优秀的国营矿井频频出事, 官员和煤老板对于不法行为为何不惧怕等问题的事实真相, 新闻媒体不进行深挖, 缺乏反思。

三、社会弱势群体维权的媒体期待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 这也是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根源。要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必须以承认弱势群体的存在为前提,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危情的风向标和减压阀, 有责任协调社会各方利益, 提倡公平与正义。因此, 关心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采取哪些有效的方式切实为弱势群体发声与代言, 使其合法利益予以兑现, 成为媒体肩负的重要责任和急需应对的时代召唤。

(一) 对弱势群体形成常规化关注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应该运用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化解社会矛盾, 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具体而言, 媒体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维护合法权益的报道, 尤其对弱势群体要实行常规化报道, 增加对弱势群体舆论监督报道的后续报道, 不能只限于报道弱势群体维权极端行为的事件。

为此, 一些媒体做出了积极举措以期待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有所改变。如《人民日报》创刊“农村版”, 中央电视台开播“西部频道”等, 这些决策有利于弥补受众间的信息鸿沟, 缩小信息资源的差距, 致力于弱势群体的常规化关注。

媒体舆论监督的对象一般是权力部门或强势人群, 因此记者在舆论监督时需要极大的勇气, 更要掌握有关法律政策以保护弱势群体。比如许多记者在采访矿难事件时大都会遇到重重障碍, 不法矿主常与当地政府或官员勾结, 一般采取引诱、威胁等手段抗拒监督。这时新闻媒体应秉承公平、公正, 不畏惧丑恶现象, 加强对弱势群体维权的报道, 提高舆论监督的时效性。

(二) 秉承人文关怀理念与报道中的“平视”视角

新闻媒体不仅要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事实, 还要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 以理性的视角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流溢关切、体现人文关怀, 既是报道的题中之意, 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张扬。”这也正是弱势群体报道的目的所在。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还要注意深挖事件的背景、原因, 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因为弱势群体的报道不应该仅限于传达信息, 更应在全面深入调查事件的基础上, 再现弱势群体的困难状况, 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其生存状态, 这也是媒体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积极体现。正因如此, 媒体也应该回到舆论监督的本位上来。

在充分张显人文关怀的理念下还要注意采取“平视”的视角。首先, 在新闻报道的具体环节中, 媒体工作者要与弱势群体保持平等的对话, 尊重被访者, 给予其同等的话语权, 善于倾听, 自然交流。其次, 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隐私权与名誉权。再次, 深度挖掘弱势群体生活的艰难窘况的同时, 更应充分体现他们的坚韧与顽强, 让弱势群体从“问题视角”变为“优势视角”。从长远角度讲, 以上这些易于在媒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建立良性的传播机制。

(三) 多管齐下, 营造全社会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氛围

其一, 发挥各类媒体联动优势, 形成联合监督。

从媒体的形态上看, 报纸在深度报道上有足够的优势;电视的声音和画面完美结合, 有强烈的感染力;互联网的即时型与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因此, 不同形态的媒体应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获得有关信息, 联合报道, 丰富报道内容, 多维度展现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

其二, 从报道形式上看, 消息、评论、通讯等不同形式的报道联合进行舆论监督, 有效促成对弱势群体维权报道的舆论氛围, 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其三, “硬监督”与“软监督”联合监督。

国家监督也是硬监督, 包括政府、人大、司法的监督等, 具有行政和法律的强制力,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封闭性, 因此硬监督极易失控。而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具有强制性, 属于软监督, 完全来自公众舆论形成的压力, 客观无形但很有力。因而, 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立法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多管齐下, 共同形成全社会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杰.“弱势群体”在主流报纸中的话语构建[J].新闻爱好者, 2011 (1) .

[2]百度百科.社会弱势群[EB/OL]. (2012-08-08)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3574.htm.

[3]吴镇, 白友涛.地方媒体聚焦弱势群体状况分析—以《南京晨报》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8 (2) .

[4]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

[5]刘同昌.和谐之理: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M].青岛出版社, 2007.

[6]罗以澄, 吴玉兰.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J].当代传播, 2006 (3) .

把握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控制力 篇8

主流媒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旗帜”

主流媒体的控制力取决于指导新闻实践的新闻观和对新闻舆论的管理、控制水平。增强舆论监督的控制力, 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关系调整带来的利益冲突、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存在, 激发了社会舆论的涌现, 也使舆论监督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情绪化的特点。社会舆论的分散化、情绪化若不能及时有效聚合并把握正确走向, 便无法对社会进步发挥正向作用, 作为主流媒体应当对此加强引导, 提高舆论监督的控制力, 形成旗帜作用。

主流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影响社会中最有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的主流人群, 同时, 反映主流人群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在舆论监督领域, 主流媒体的控制力体现在权威性而非流言、及时性而非滞后、真实性而非跟风、系统性而非分散, 体现在对事件发展和解决中推动作用的关键性。因此, 主流媒体必须把握好契机, 更及时、准确、全面地对社会热点加以报道, 既不同于小报、网络的无原则炒作, 也不同于境外媒体歪曲事实或节外生枝, 而是做到“掷地有声”, “言出必信”。以今年发生的“石首事件”为例, 《人民日报》就于6月24日及时地针对该事发表文章, 批评了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的“缺席、失语、妄语”, 以及“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 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 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 在第一时间传递了明确的态度, 获得了民众叫好。[1]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报道不可弱

尽管常规性报道是媒体的立足之本, 但公众聚焦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形成报道亮点与焦点, 最能吸引受众的关注, 也最能考量一家媒体的素质和高度。从舆论监督的报道实践来看,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报道时机的把握。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实时、适时, 除了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即时予以报道跟进外, 还应注意两个时段。首先, 在网络等社会舆论出现混乱时, 主流媒体要及时发布权威声音, 说明真实情况, 疏导不良的群体性情绪。其次, 主流媒体应在社会问题凸显之前就先行给予预警和疏导。今年6月的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 相关安全隐患早在2006年《四川质量报》就有披露, 但仅指出问题牌号, 缺乏后续追踪, 收效甚微。

第二、报道表达的理性。舆论监督报道并不等同于负面报道, 而是从实际出发, 以积极的建设性立场, 在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揭露不良现象的同时, 积极探讨解决方案, 推动社会进步。这要求主流媒体以理性的思维来审度问题, 不回避, 也不激进, 不把舆论监督弄成剑拔弩张、不留余地的角斗场。首先, 采访要全面深入, 挖掘极具说服力的事实, 实现新闻要素零误差。其次, 做到公正客观, 将批评与肯定相结合, 用辩正眼光去看待问题。再次, 坚持正确导向, 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 分寸恰当、适时适宜、注重实效。此外, 还要慎重分析问题的探讨能否促进党政工作, 能否给公众带来利益, 当好选题的把关人, 抓住主要矛盾发挥好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

第三、报道内容的扩展。媒体舆论监督, 不仅包括新闻批评, 还包括公众对民主法制、两个文明建设广提建议等多方面内容。伴随国民民主意识增强, 传统的批评报道要向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方向发展。过去的舆论监督对象, 多集中在滥用职权、行贿受贿、关注弱势群体等领域, 如今, 主流媒体亟需扩展监督触角, 做好社会变革的第一瞭望人。以三鹿“奶粉门”为例, 奶粉安全问题在三聚氰胺突现、大量患儿受害的爆发之前, 一直未受到重视, 媒体在该领域的舆论监督上存在不力。可见, 主流媒体应借助信息资源优势, 把目光投向问题尚在暗处、民众无法触及的角落, 做好社会利益的代言者, 化被动为主动。

此外, 增强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主流新闻网站建设, 扩大主流新闻网站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以人民网、新华网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网站不断创新, 已成为有巨大影响的新闻网站, 为我国新兴媒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

总之, 新闻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主流媒体要坚持以监督促发展, 思考好“何以服民, 何以抚民, 何以富民”的问题, 把握住监督力度、密度和节奏, 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效率, 提高自身公信力, 为形成政府、媒体、公众三力融合的良好舆论格局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 舆论监督控制力的加强, 有利于优化舆论监督效果, 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 对引导新兴媒体舆论监督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主流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控制力的原因、途径等角度, 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控制力,引导作用,资源优势,主导地位,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方辉.《石首事件背后:中国网络力量从虚拟走向现实》,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09年7月3日。

刍议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被监督 篇9

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

(一)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及发展方向

新闻媒体所拥有的舆论监督功能和作用, 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 以法制为准绳, 以公共生活发展方向为标准, 让更多公民了解政府及社会发展的相关事务, 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每个人的权力, 履行义务。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是依赖于社会生产与社会制度而存在的,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的相关途径, 对国家、社会相关事务进行监督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是改进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手段, 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并鼓励新闻媒体以正确的方式和手段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做好舆论监督,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更好地促进舆论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二)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从最初的小心谨慎, 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其监督特点上来看,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监督形式及表现形式多样化;二是, 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能力, 能正确地引导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三是,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群众影响力。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 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护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 促进法制社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舆论监督体制中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 机制体制不健全、不规范, 使舆论监督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一些新闻媒体为吸引群众视线, 报道一些与事实相违背的新闻, 错误地引导大众的价值观, 这种不实的报道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 也对社会发展有害而无益。

(三) 如何正确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些新闻媒体利用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将不实报道作为扩大其知名度的营销手段, 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监督公信力, 也丧失了新闻媒体作为有效监督途径的作用。如何更加正确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这是政府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行业所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 强化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加强行业管理, 杜绝恶意性新闻的炒作, 新闻记者要保证消息来源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在采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查证消息的来源, 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恶意地新闻炒作, 不仅使虚假消息传播, 还会使大众丧失对新闻报道的信心, 引起大众的普遍反感, 这种操作手法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的原则, 削弱了新闻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新闻媒体行业要谨记政府及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在加强和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的基础上,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二是, 强化新闻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感。新闻行业的专业主义精神是一种源自于美国的“公共服务”信念, 新闻媒体行业专业性的突出特点在于以客观事实为基准, 以真实性、自由性以及独立性为原则,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 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质疑精神, 让新闻媒体为更多的群众所信任。

三是, 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民族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更加注重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舆论监督自由权等方面的维护, 这样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质。

舆论监督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有效实施途径和方法, 人民群众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相关事务的建设中, 对政府决策进行广泛的论证和评议, 为政府提供更加可靠的民意参照, 使政府的决策能更加顺应民意, 顺应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个最为有效且直接的平台, 其信息来源广泛, 信息量丰富, 以网络作为基础, 搭建大众信息知情权的平台, 新闻媒体对及时收集社会信息, 随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客观、准确地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 作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合法维权的基础和保证,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将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 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作为发展目标。

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意义及监督原则

(一)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对整治社会腐败现象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以新闻作为媒介, 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矛盾进行报道, 并以此来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以强大的舆论压力, 将负面、消极的影响降至最低,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基础和保障。

1.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防治腐败现象滋生

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区别于西方多党制及专制独裁国家的政治模式, 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拥有参政议政及民主监督的权利, 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政府做出的决定和政策提出建议。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对腐败滋生以及官僚主义都能起到一定的克制作用, 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干部大多为党员, 而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金钱、权利的诱惑, 逐渐滋生腐败,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为更好地紧密联系群众, 接受群众监督, 就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这条可靠且便捷的途径。

2. 有利于社会和谐, 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媒介, 能有效.di帮助人民群众实施参政议政的权利, 一些新闻媒体专门设置了《市长热线》等一类的栏目, 以群众的来信对政府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充分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对于一些关系到民生根本的问题, 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 引起广泛的关注,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 还能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改正工作的失误,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能, 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作为舆论监督中的重要手段, 批评能使人们在诸多的实例中吸取教训, 明确是非观念, 杜绝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将这些消极方面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披露和谴责, 能起到正确引导、教育群众的积极作用。

(二)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原则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实质在于揭露社会弊端,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闻行业工作者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 以客观、准确、真实的报道为原则。新闻报道的基础在于它的真实性, 这也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基础和前提。若新闻报道不真实, 不仅会给新闻单位带来声誉上的损失, 还会错误地引导大众的观念。要想如实报道新闻事件, 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手资料的掌握, 切不可捕风捉影, 使报道失去真实性, 新闻评价要在严格遵守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评价。

二是, 新闻行业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意识。新闻行业是为民行业, 要时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以社会发展的大局为重, 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尽快解决。在诸多的新闻工作者中, 不乏存在着一些为谋私利而利用舆论导向的人, 这不仅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 还影响了新闻媒体监督的健康发展。

三是, 对待错误积极改正, 不断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赋予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对舆论监督及开展评论的权利, 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并珍惜这种权利, 坚持真理,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 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腐败现象, 要通过新闻批评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予以制止。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相对于其他监督方式的影响力是较大的,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在报道的过程中如出现失实的现象, 要及时予以更正, 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同样需要法律和道德作为规范,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使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能在法律的基础上, 公平、公正、客观地开展。

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被监督”缺失及“被监督”视角的新闻舆论权威

(一)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被监督”缺失

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 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以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方面的调查显示, 虚假消息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 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还会给人们提供错误的方向引导, 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虚假新闻屡次发生且屡禁不止的原因是, 新闻媒体中的“被监督”缺失,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极少数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自身素养和职业道德, 跟风炒作现象日风正盛, 甚至于一些新闻工作者被贪名图利的人所雇佣, 传播制造虚假新闻;二是, 新闻媒体监督对象因自身原因放弃对媒体行为的监督, 这就导致了一些为私敛钱财的人利用媒体的空子, 制造假新闻来迷惑大众。为更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进行解决, 让新闻媒体行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被监督”。以新闻界的反面教材为例, 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吸取案例中的经验教训,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要求新闻工作人员维护、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在每一次的新闻采访报道中都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工作者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 要明确掌握并合理应用法律, 明确法律底线,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树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权威。

(二) “被监督”视角下的新闻舆论权威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传播以及人民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逐渐加强, 人们对新闻媒介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人们更多地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将党和政府的要求及心声、国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传达给群众, 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 揭露社会现实及腐败现象。相对于其他的监督方式,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是更能为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媒体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无形中已接受了来自大众的“被监督”, 这也为新闻媒介在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威性创造了基础和前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同样也是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整合, 这种监督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来表达群众意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是一种政党权利的拓展和补充, 新闻媒体在对一事件进行报道时, 常常会被认为是党政机关及政府的意图, 这也就赋予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强大的影响力及权威, 这往往会造成被监督者较大的精神压力。党政机关在下发文件时, 由于下达范围的局限性, 需要新闻媒体的配合, 这也使得一些人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理解成为传媒与政权相结合的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政党行为和政党性质。

在实际的社会化生产与生活中,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舆论监督方式。如央视的理论思辨性节目《焦点访谈》等, 通过对社会发展实际案例的分析, 揭露消极黑暗的一面, 颂扬社会正能量,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由于新闻媒体的覆盖面较为广泛, 使得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在媒体介入后也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促进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以其覆盖面广、群众基础较强以及时效性快等优势, 相对于其他民主监督方式来说, 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三) 建立有效的“被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及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有效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制度和规范, 首先要考虑的是确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节目选择, 对节目中因不符合要求而撤销的稿件, 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核后, 由相关负责人以正式文件形式签字即可生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稿件进行撤销。对于群众的来信, 新闻单位要及时转交给相关政府部门, 对于未答复的, 媒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曝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配备专职新闻发言人, 并明确其工作职能和工作规范。新闻发言人要对媒体所提问的民生相关问题及社会公共信息进行解答, 通常情况下, 新闻发言人不能拒绝新闻媒体的采访以及提供相对应的资料和信息。

新闻媒体要对新闻媒体监督的稿件进行一个大致的选择, 采取正面宣传和鼓励媒体开展新闻批评的两种方式, 实行有效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确定正面宣传与负面报道的大致比例, 将新闻舆论监督控制在一定数量内, 防止人民群众话语权的失衡。新闻行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根据法律的要求实施监督, 接受“被监督”体系,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防止在监督的过程中出现谋取私利、职权滥用的现象发生, 坚决制止和杜绝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以人民利益为先。

四、结语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加, 使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更上台阶, 监督水平和监督手段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以及相关法律规范开展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 能够拉近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改进党和政府的相关工作, 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 为人民办实事, 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加强,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针对日益滋生的腐败现象及社会问题, 党和政府通过不同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制和规范, 在诸多的监督方式中,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最为广泛且群众基础最深的一种监督方式。本文主要是在研究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意义入手, 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被监督进行深入的探究。

媒体的舆论监督分析 篇10

由此看来, 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似乎日渐式微, 传统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主力军角色似乎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们更愿意相信网络媒体而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但是, 网络舆论监督在显示强大影响作用的同时, 在某些事件上也暴露出不遵守道义规范、不注重事实调查、缺乏理性的缺点, 如2009年轰动全国的“老虎庙事件”, 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公信力的怀疑。因此, 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自的优势所在, 发挥传统媒体在话题设置上的引导作用, 促进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推动舆论监督健康有序发展,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而舆论监督则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 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网络舆论监督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有人把2008年称为“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元年”,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出现了华南虎事件、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免职、湖南衡阳6名“瞌睡干部”被免职、深圳“猥亵女童”局长林嘉祥被免去党内外职务等, 这些被网络“监督”的官员或其他人员及事件过程犹在眼前。这不能不说是网络舆论监督的胜利, 至少是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显现。

网络监督来势迅猛自然有其内在的原因,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具有开放性、平民性、互动性、隐匿性、迅捷性等特点, 舆论的形成和监督的优势显而易见。

开放性。开放的网络使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打破了精英阶层对媒体话语权的垄断, 避免了传统媒体作为中介代言人的独断专行、断章取义, 甚至强奸民意。网络的低门槛、大容量, 扩展了监督的议题范围, 普通公众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得以充分行使。

平民性与互动性。互联网上的每一台电脑都是一个袖珍媒体或媒体分支, 网民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手机、DV等工具随时记录下身边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 同时也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 再加上网络良好的互动性, 网民的各种意见可以不受限制地相互交流, 同时产生着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影响, 在互动中趋同, 很容易使网民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形成集聚效应, 将公众舆论会合起来, 形成舆论气候。

隐匿性。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的身份得以隐匿, 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心中所愿 (怨) , 而且网络传播更加迅速、直接, 使民意更容易得到传达, 从而更迅速地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需要层层把关、修改, 传统媒体会“屏蔽”掉一些信息, 而且发布信息迟缓, 这也是传统媒体“失宠”的原因之一。

迅捷性。网络舆论监督随时出现在事件的各个阶段, 可以防微杜渐。网络在传播速度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具有即时更新的特点, 因此在时效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变化的过程, 而网络却能从始至终地反映这种变化, 其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也就随之提高。同时, 在对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中, 普通公民作为参与监督者的身份出现, 所以更关注事件的进展和处理结果, 并随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 促使事件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更加注重保护弱者的利益。这也正是舆论监督的本质和目的所在。

由此可见, 对于舆论的形成, 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可匹敌的优势, 称得上“符合舆论民主理念的传播形式”。同时, 网络舆论作为“原生态”的公众意见, 真实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 从而以舆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的缺陷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网络舆论监督也不例外, 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网络, 也有其致命的缺陷, 从而成为现代社会舆论的一把双刃剑。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网民身份的复杂性、虚拟性和网络的开放性, 在保证网络舆论监督最广泛地反映民意的同时, 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即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行为主体的现实身份由于受网络中的虚拟身份的掩盖, 缺少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 在某些因素的激化下, 会产生道德失范和过激行为, 发布一些不真实的社会信息, 影响公众的理智判断, 激化某种社会情绪, 甚至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导致公众对社会产生不满, 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 网络在营造宽松传播环境的同时, 也日益商业化, 一些网站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 不惜发布虚假信息以提高点击率, 或者是对某一热点问题大肆炒作, 夸大社会阴暗面, 从而对公众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在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 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究其原因, 我国网民特殊的结构特性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网民呈现“城乡一体化”、“低龄化”、“贫困化”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互联网正在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同时, 网民呈现出典型的“1020现象”, 10~19岁网民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另外, 在我国现有网民中, 低收入者占了较大的比例, 而且呈现出收入与上网比例成反比的现象, 即收入越低的群体, 其上网人数比例反而越高。一般地说, 农民、低收入者与青少年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在平时的其他场合, 他们只有较少的话语权, 没有多少人特别地关注他们的心声, 因而, 网络的出现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某些人宣泄不满的途径;同时, 这些人常常也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低者, 他们的言行特别容易出现情绪化与不受道德约束的倾向。社会舆论监督的本意是推动社会向着法治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前进, 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 如果在监督的过程中, 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 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 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 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 原本的舆论监督就会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

与此同时, 滥用网络舆论, 侵害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促使人们不断对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规范进行思考。

实现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互动与引领

网络舆论的上述缺陷, 导致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都无法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8年8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大部分网民倾向于认为网络内容可信度一般, 认为可信和非常可信的仅占15.7%。这说明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互联网持怀疑态度。而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所起的作用, 恰恰应是建立在公众对它的信任之上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英认为, 网络的大众化和匿名性,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主, 毫无疑问将促进公民对政府的监督,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但也正是由于其匿名性的特点, 使得一些人发言不负责任, 在网上发表不实言论, 而经网络迅速传播后, 会形成很坏的影响。孙柏英认为, 网络舆论消极的一面应当引起重视, 要防范不良信息迅速传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著名学者展江也认为, 互联网不是专业媒体, 信息传播者很可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对于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全面等新闻价值要素不一定理解,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信息失真。因此,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公信力方面的优势, 实现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引领, 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实现良性互动, 使社会舆论真正发挥强大的监督作用, 推动社会形成公正的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民主氛围, 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主流媒体要实现舆论监督地位的回归, 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处理好与网络之间的关系, 找准成为“引领者”的途径。一方面要与网络竞争,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网络的互动合作。与网络竞争, 即传统主流媒体要加强对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时时准备着与网络赛跑、与不正当的权力干预博弈, 将舆论监督主阵地的地位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与网络的合作, 则主要体现在与“网声”的互动上, 其中关键是发挥好自身的四个优势。

办好自己的网站, 直接实现领先的优势。传统主流媒体在有关权威信息获取方面, 有着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作为党的喉舌, 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党的有关精神和政府的有关政策信息, 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政府决策、行政活动等方面有着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传统媒体可以将自己抢先拿到的材料, 依托自己办起的网络平台,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提升传播速度, 同时加大反馈力度, 开辟群众参与的通道, 反映群众意见, 将舆论监督置于领先地位。如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央视国际网、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新华网等, 已经成为公众信得过的权威网站。各省、市级传统媒体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功能合二为一, 在社会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网声”真假难辨、是非混淆之时, 运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发挥引导优势。传统媒体大多是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 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新闻采访制度, 有专业的采编队伍, 人员素质高, 政治意识强, 能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传统主流媒体可加强网上监测, 并适时介入,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2009年上半年, 河南省杞县的放射源事件, 就是因为传统媒体的强势介入, 及时公开事件真相, 才使得网络上的谣言得以平息。

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善做高度、深度文章的优势, 凭借自身的特殊地位, 发挥权威性的后发优势。传统主流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 善于把握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和对普通事件的深度挖掘, 并且一直以公正、权威著称, 具有进行舆论监督的固有优势。在网络媒体抢先的情况下, 可以在调查性的报道和言论方面予以提升, 体现传统权威媒体的高度、深度。

上一篇:组件材料下一篇:配网集约化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