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2024-05-17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精选十篇)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篇1

关键词:主题书店,比较,发展

无论是国内的主题书店, 还是国外的主题书店, 它们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群的特殊需要, 无论是从社会制度还是从意识形态来看, 中外主题书店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原因。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 常常会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特别是那些在思想和需求上有着相似性的人, 因此主题书店为这种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可能。

主题书店即为专业书店, 主要是针对综合类书店来讲, 指在销售书籍种类或者经营模式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书店。这类书店销售内容多集中在某一学科、生活、娱乐领域, 主题书店一般经营规模较小, 但某一领域的图书品种全, 而且图书比较权威, 给读者提供的图书和服务针对性较强, 可以为读者提供很多增值服务。图书的品种和分类格局呈现出专、精及细分化的特点。其图书分类陈列方法上, 改变了学科划分的分类体系, 把追求时尚和闲适等意念需求作为图书分类的依据, 以此锁定固定读者群, 培养拥护者与追捧者, 因其特色独具而使消费者养成品牌忠诚度, 并以口传效应在朋友中广为流传。

一、中外主题书店的分类

国外的主题书店分类有三种, 一种是根据图书的某一主题开设的专业书店, 如厨师书屋、“如何做”书屋, 以及侦探小说书屋;第二种是根据读者类别进行划分的, 例如女性书店、爱狗人书店;第三种就是根据书籍本身所开设的书店, 如古董书店, 古董书店则专卖稀罕、绝版, 装订和印刷值得收藏的书。

而国内的主题书店产生有其历史原因, 国有老新华书店已占据城市的黄金商业地段, 有足够的营业面积, 有天然的商业优势, 而新开店在租金和地域缺乏优势的情况下, 很难在综合图书的品种上备全、做大, 与新华书店竞争。这样, 创办具有专业特色的主题书店, 成为民营书店经营者的首选。

目前国内主题书店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种是某一学科类别为主题的专业书店, 如考古书店、医药书店、园艺书店、美术书店、武术书书店、电影书店、法律书店、广告书店、建筑书店、戏剧书店等等, 以及出版社自己的书店。第二类以某一特定读者群为主题的书店, 如女性书店、少儿书店等等。其经营取胜的法则是:个性化的文化氛围, 方便周到的服务, 便利简约的购买条件, 持久的情感联络。

二、中外主题书店的比较

下面对国外不同主题书店的服务特色, 品种特色, 网站建设进行介绍, 希望通过这些介绍分析, 能够给国内的主题书店的发展有所帮助。

1. 服务特色

国外主题书店通过自己的特色服务提供给读者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和感受, 培养读者的忠实度, 特色服务各有千秋, 但值得学习。

国外的主题书店一般都会为读者提供印有店名、电话号码、地址、经营范围, 以及营业时间的书签, 而且书签作为书店的名片, 制作十分精美, 也各显主人特色。

英国伦敦的“厨师书屋”位于伦敦市区的波多贝娄市场旁, 市场上的生鲜鱼肉和蔬果, 正好与书店的主题相互辉映。

“厨师书屋”里配置了一套现代厨具, 每日都有一两位烹饪长在这里煮佳肴;书屋还会邀请食谱作者到这里现身说法, 并且举办签名会;在书屋二楼有一间“示范厨房” (demonstration kitchen) , 每个星期六下午邀请一位著名的厨师来上课, 边做边讲解拿手好菜, 读者可以有机会向大师学艺, 还可以亲自品尝。

美国费城的“博得书店”, 每个周末都会举办“亲子同聚”活动;星期一晚上七点半会安排诗歌朗诵, 帮助人们度过周末后的低调时光;每个月底的读者讨论会, 也可以让读者重温校园生活。

国内的主题书店除了符合主题书店的定义之外, 很少提供什么特色服务, 由于国内的主题书店多以法律、绘画、工具书、外语为主题, 多集中在高校附近, 这使得主题书店的特色服务仅局限于培训和一些网上信息服务, 没有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在创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 品种特色

国外的主题书店在品种方面要求三种全面, 一种是同类主题图书现阶段的品种齐全, 尤其是该领域内有知名度的作者的图书;二是同类主题图书各个时期的版本全;三就是主题图书的各种载体的图书全。

坐落的美国纽约的“高谈书集”, 拥有25万种精藏图书, 一位法国旅客以20美金买到一本1923年由法国伽里玛出版社发行的《向普鲁斯特致意》, 这本早已绝版的书当年一共只印了300本, 不得不让人佩服书店的图书之全。

美国的“爱狗人书店”, 虽然书店的面积只有不到4平方米, 但是却收藏有3000多种图书, 包括小说, 非小说, 儿童书, 画册, 凡是与狗有关的新书, 绝版书, 同类卡片, 礼品, 应有尽有, 决不会让来这里的读者空手而归。

相比而言, 国内的主题书店的图书品种, 以及载体形式都要少得多, 主题类的图书还没有综合类书店提供的全面, 笔者去了很多法律和考研类的主题书店, 书架上的图书寥寥, 要找的图书也没能如愿。

3. 网站建设

国外的主题书店大都有自己的网站, 并且网站内的频道设置和图书分类十分合理, 每个频道的链接都可以打开并且内容丰富, 图书信息全面, 信息更新也很及时, 网上的图书销售实现率很高, 网站不仅仅是作为书店的一个窗口, 更是读者与书店互动的一个平台, 无论身居何处的读者, 都可以通过网站了解主题书店的动向, 新的图书品种, 新的服务, 以及开展的活动。

打开“蓝道之家”的网站, 设置有书店介绍 (book store) 、图书查询 (book search) 、图书列表 (book list) 、重点推荐 (highlights) 、艺术画廊 (fine art) 、订购须知 (order rule) 、与我们联系 (contact us) 、电子图书馆 (e-library) 等频道, 网站的每个链接里都有一些精品图片, 通过图片感受主人的品位, 在网站里可以看到对新近图书的介绍, 可以看到书店的历史, 以及书店主人的寄语。12月24日那一天, 打开“蓝道之家”的网站, 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北极星, 点击进入, 就看到圣诞节的祝福和店内关于圣诞节图书及卡片的介绍, 画面精美, 感觉很温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能够让每个打开网页的人得到圣诞祝福。

笔者统计了北京主题书店地图上主题书店的网站, 10家主题书店, 儿童书店, 王府井外文书店, 来薰阁, 遂雅斋, 中国军事书店, 中国新闻书店, 北京旅游书店, 鲁博书屋, 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和八艺时区。显示网站的只有3家, 而且是官方网站, 中国新闻书店的官方网站是中国新华出版社, 鲁博书屋的官方网站根本打不开, 只有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的官方网站还显示了一些有效信息, 但是整个网站看起来很杂乱, 缺乏文化气息, 色彩不够协调。

三、我国主题书店发展的思路

中外主题书店的主要不同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营理念, 尽管中外主题书店都强调书店的特色和服务, 但比较而言, 国内的主题书店还不成熟, 顾客忠实度也比较欠缺, 虽然这样, 还是在不断成长, 并且有一部分人也在为此而努力, 例如上海的自游人自助游主题书店, 也开设了“微笑图书室”, 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开展图书义卖活动, 资助贫困孩子的学习。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在中国, 新华书店和大型的连锁书店求的是图书分类全, 求的是一种品牌效应;主题书店的存在是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的, 相比国外, 我们有悠久的历史, 有悠久的文化, 我们的主题书店可以包罗万象, 可以做精做细, 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创立不同的主题, 提供给读者最有价值的服务, 做到求新, 因为主题书店一般卖场比较小, 主题集中, 所以展开服务也比大型书店容易很多。关键在于如何做,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市场定位要清晰明确

营销学里讲市场定位, 图书市场的细分决定了消费者的群体, 而主题书店就是将图书市场细分之后为特定读者提供特定服务的典范。做主题书店就不能求大全而应该求小全, 小而全才是主题书店的生存之道, 国外的主题书店在经营方面就是这样, 不论面积有多小, 都尽可能地做到经营物品的种类全, 同品种书籍的全, 很多时候能够不惜血本收集到镇店之宝, 也因此得到了很多读者的青睐。作为主题书店, 一定要对自己的顾客有尽可能多的了解, 最好建立完整的客户数据库, 由于顾客群体的特定性, 因此主题书店的客户数据库容量并不大, 但可以做细做精, 让自己的读者群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所有的商品信息, 做到与读者的互动!

2. 产品优势

主题方面的产品和其他书店在这方面的产品比较, 必须要有某种方面的优势, 如品种数量的优势、图书品质的优势、自有产品的优势等。

主题书店的图书品种要具有优势, 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更多稳定的读者。比如商品的类别全面、品种丰富, 读者就会首先考虑到在你这个书店最有希望买到他需要的图书, 这样就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本来主题类书店的顾客面就比较狭窄, 如果只是做这类图书的某几个方面, 那对应的顾客会较少。因此在图书品种方面尽可能做足、做细!

作为专业性的主题书店, 图书内容、作者 (或编译者) 和版本的权威性是非常重要的。

3. 凸现特色

主题书店的某些产品一般的大型书店也会有, 或者有可以替代的同类品种, 在这种情况下要吸引读者, 就得凸现主题书店的特色了。比如价格有优势, 图书品质有保证, 再比如可以提供增值服务等, 这些都是体现主题书店优势的地方。有优势才有竞争力, 要给读者超乎其想象的服务, 才能培养自己的读者群, 这样的主题书店即使在书价上没有优势, 也可以凭着特色和服务赢得顾客的喜爱。国外的主题书店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 像厨师书店的“示范厨房”, 博得书店的“亲子同聚”;还有在相关主题领域有威望的作者的签名售书活动, 都是培养读者忠诚度的好方法。

4. 做出高知名度, 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主题书店的顾客面相对狭窄, 如何维护现有的顾客, 开发新的顾客读者是关系到长久经营的大事。开发新读者顾客, 最直接的两个因素是品牌形象与知名度大小。而扩大知名度主要的两个途径是广告宣传和顾客口碑相传。维护顾客主要的因素是书店的品种结构优势和服务水平。因此, 开设主题书店必须要做出很高知名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这样就既稳定了老顾客, 又吸引到更大范围内的新顾客。

总结来看, 一个主题书店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 一靠特色, 二靠服务, 三靠价格!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够有优势, 在与连锁或超级书店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罗紫初汪林中宋少华:出版发行学基础.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0

[2]方卿姚永春:图书营销学.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

[3]钟芳玲:书店风景.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4]钟芳玲:书天堂.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5]http://www.xuntu.com/fun/special.asp?special_ID=20041112140911&banKuai_ID=4&lanMu_ID=4

[6]http://www.cbook.org/ViewInfo.Aspx?CategoryID=13&ID=0838a56d-7c16-411f-a855-25e93b48bcfe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篇2

一、作品的标题意境不同

亦舒与张小娴的作品名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唯美,像是一幅画,很有意境,不像内地的一些作家的作品名称,像《桃花灿烂》、《活着》之类的,没有那么地平凡。

亦舒的标题听起来都很含蓄美,而且还有概括性,像是在叙述主角的人生轨迹,如《开到荼蘼》、《蔷薇泡沫》、《人淡如菊》等,又或者是以发生在主角身上的故事命名,如《玫瑰的故事》、《我的前半生》等。亦舒的作品,让读者一看到标题就有很清新的感觉,小资而精致,有超脱世俗的风味。

而张小娴的标题就比较新奇,充满奇幻的.色彩。很多都是以一种物象为线索,赋予一些新奇事物独有的象征意义,让读者能很快记住,并且有好奇心去阅读,如《面包树上的女人》、《雪地里的蜗牛奄列》等,将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放在毫无干系的场景中,让人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正是这种奇特的“混搭”效果,使得作品显得奇异新鲜,但却也贴合作品的内容。

二、作品题材的侧重点略有区别

同样都是写爱情,写生活,但是,看着亦舒的小说会比较悲观一点,她的爱情题材,很多都与女主角的阶级相关,描述的是女人们通过某些途径而努力让自己过好,可能不被理解,不被认可,整个过程都是辛酸的。亦舒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她的作品中既有狂热追求爱情的痴情人,也有对爱情很现实的典型。虽然亦舒在感情上很倾向于纯美的爱情,并希望那种爱情可以远离尘嚣,但她却也清醒地知道,那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总是要回到现实的。她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往往爱的是一些人,而与之结婚生活在一起的又是另一些人。”爱情,在她笔下是可以理想化的,但是,那仅仅只存在与想象中,每个人最后都要回到现实,接受物质社会的考验,接受生活的磨砺。《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就是一个牺牲在物质社会的最好证明,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往往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男人、女人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是那样赤裸裸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而在张小娴的笔下,女主角都是充满生机的,在追求爱情时,总是够疯狂、够投入。她故事中的女主角似乎不需要任何物质保障,只要还拥有爱情,她就不在乎是否沉沦,是否卑微,是否委屈。本是爱情中的普通场景,但在她的笔下,硬是会有一番变化,让他们成为绚丽的,但又那么容易消失的,让人们只能抓住一点点尾巴,穷追不舍,短暂美丽的东西总是那么轻易就让人沉沦,但却依然有甘愿为之沉沦的人前仆后继。《雪地里的蜗牛奄列》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但另一个人错过了,当十几年后恍然大悟时,又是那样戏剧性的永别了,在等与被等中,两个相爱的人耗尽了一生,最终也没能有完美结局,但是,那种单纯的一对一的爱情,却是让两个人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亦舒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谛和对生活的警惕,但是张小娴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对爱情该有的态度,或许是对爱的坦诚,对爱的坚持,亦或许是及时行乐。

三、作品中的意象不同

亦舒的作品更注重情节的描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总能在平淡中勾勒出传奇的色彩。如《开到荼蘼》、《烈火》中人物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以及凶杀案式的结局,都给读者呈现了一场如同视觉的盛宴。她描述的结局通常是没有结局的结局,或是最后主角看透爱情,放手寻求一个人的快乐。一切的展开都是顺其自然,所用意象的描写都是中规中矩的,没有赋予特殊的含义。

而张小娴却是颠覆人们的思维,大玩跳跃性的意象。如《三月里的幸福饼》,周蜻蜓有一个镶着昆虫标本的钟,叫浮尘子钟,因为那个昆虫叫浮尘子,而时光荏苒,就像浮沉,来去匆匆;当然还有一个意象就是“幸福饼”,想用幸福饼来占卜自己的爱情,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幸。

四、作者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的比较

亦舒和张小娴都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写生活写爱情,因此,通过她们笔下的女主角,可以看出她们想通过创作想表达的思想和想要体现的个性。

亦舒的笔下的女性都是坚忍不拔、敢爱敢恨的精明女人,没有男人,她们一样可以活得风声水起,因为她们懂得生活是要自己去经历的,谁陪在身边那只是一个参数,没有可那个参数值,生活一样要过。所以她笔下的女性都是有知性美的理性女人,她们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相比较之下,张小娴写出的女性是对爱情的依赖:“爱情,是一件令人沉沦的事,所谓理智和决心,不过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的话。”她小说中女性都会为爱冲动,为爱痴狂,哪怕再理性,但她仍然是个女人,仍然需要爱情滋养,聪明的女人为爱愚钝,乐观的女人为爱沉闷,坚强的女人为爱脆弱……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垮掉一代 80后 反叛 迷惘

一、疯狂、离经叛道——“垮掉一代”在放纵中追求自我

50年代二战的阴影还没完全消除就开始了猖撅的麦卡锡主义,再加上渴望自由的“垮掉的一代”在思想上受到50、60年代在美国风靡一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悲观情绪,他们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表达了二战后青年人共有的“时代病”。“疯狂”已经成为他们作品中共同的主题。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下精神压抑的悲观情绪表露无遗,他们只能在“疯狂”中探索。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它融合了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元成分,带有存在主义的基调,全面的表现“垮掉的一代”不满战后的政府统治却又无力改变,只好放纵自己,不停的“上路”的精神探索。“垮掉的一代”作品大多以个人真实经历为基础,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萨尔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实是作者本人。《在路上》是遵从自发性写作手法,所以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情节,这部小说讲述了萨尔厌倦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又十分向往狄安那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们驾着偷来的车,离开了灯红酒绿的纽约,为追求自由、试图重新为自我寻求另一条解答生存的道路、横穿美国大陆的经历。

可以肯定的是,“垮掉的一代”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大胆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因缺乏正面的理想,他们的不满只能是任自己的感情毫无节制地宣泄。萨尔最常问的问题是“你想在生活中得到些什么?”【1】他一直在问这个他自己也没有答案的问题。他们只能在美国的大地从东到西和从西到东地徒劳往返的奔跑。造成这种茫然迷失的感觉的根源,是对自我身份确认定位的困窘。“在路上”颠沛流离的艰苦旅途暗示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奈。他们所追寻的“有意义”的生命包含的也只是急速、紧张、不稳定的行程与疯狂后的空虚。这些转瞬易逝的因素,在寻求浪漫主义情趣的同时,也是一种逃避主义和虚无主义。使追寻本身流于不可解脱的漂泊无定与无家可归的状态,这也就是萨尔所说的“生活在路上”。

二、反抗与妥协——“80后”在迷惘中追求自我

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高考似乎成为孩子们唯一的出路。因此,“80后”出生的这一代独生子女,从小便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孤独感与反叛感愈加严重,他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自由。同“垮掉一代”一样,他们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表达了“80后”共有的“时代病”。“成长中的迷惘”已成为他们作品中共同的主题。他们在当时环境下精神压抑的忧伤与反叛情绪表露无遗,他们只能在“迷惘”中探索。

与“垮掉一代”一样,“80后”作品也大多是以个人真实经历为基础的青春小说。《三重门》以及其他“80后”作品共同的主题就是“迷惘”。《三重门》的很多情节都是韩寒的真实经历,作品中的任务也都是根据真实的人物塑造出来的。林雨翔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实是作者本人。《三重门》采用的是“自叙体”写作手法,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这部作品虽然是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但透过校园折射了生活中的很多层面,如家庭关系、人际交往、金钱社会等等,韩寒用嘲讽、调侃、尖刻的语言去揭露,去讽刺,使得整部作品都带有愤世嫉俗的味道和压抑窒息的氛围。

可以肯定的是,“80后” 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大胆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80后”所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他们的生活与前几代人有了很大不同,他们看待社会的视角和结论已经与前几代人大相径庭。他们不愿接受前代人的人生信条,但又还未形成自己的人生信条,所以他们的不满只能是任自己的感情毫无节制地宣泄,他们陷入了真正的虚无之中。他们抵抗社会、家庭、学校将焦虑的多次转嫁;抵抗应试教育体制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忽视;抵抗成人独霸的关于青少年的话语权;抵抗束缚他们自由与自由表达的一切,他们想要为自己争取自由,因此他们努力地反抗着。但是,身为孩子的他们却没有能力去改变任何社会制度,这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妥协。反抗与妥协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这一代人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

三、结束语

“垮掉一代文学”的反叛性是源于美国梦的破灭、二战的阴影以及麦卡锡主义的猖獗,这些因素都导致这一代青年对社会失去信心。因此,他们悲观、反叛,试图在放纵中追求自我。而与“垮掉一代”不同的是,“中国80后文学”的反叛性是源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带给“80后”青年在学业上的压力以及“80后”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这些因素导致这一代青年渴望被理解、渴望自由。因此,他们叛逆、忧伤、试图在迷惘中追求自我。虽然“垮掉一代”文学与“中国80后”文学所表达的反叛的主题是一致的,但他们反叛的原因却是截然不同的。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导学探析 篇4

中央电大将这门学科的教材专辟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四册, 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历代文学样式集中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和“明清小说”四个专题, 既照顾到文学史的连续性又明确突出历代几次文学巅峰的重点, 内容达到了合理的精减、精选, 应该说教材本身已经帮助学生大幅度地降低了学习难度。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精力来体察, 仍然存在学不深、学不透、学过之后知识不成系统甚至一知半解的问题、现象, 而这些问题、现象都跟任课教师的指导方法有关。

综合教材特点、学生学习条件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 教学必须走向导学, 从而“教案”必须走向“学案”。

“教学”、“教案”和“导学”这三个概念, 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 并且已经接受存在于它们当中的很多新元素了, “学案”的提法则比较新。“教学”依赖“教案”, “教案”是教师思路的文本体现, “导学”依赖什么呢?显然不能还是“教案”, 因为导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依循学生的思路, 它必得有一个新的学习载体, 这便是学案。学案相对于教案, 是学生学习思路的文本体现, 说到这里, 一个疑问自然出现———那就是这个文本由谁提供?这个文本体现学生的学习思路, 但仍然由教师主导提供, 这就是导学的作用。所以, 要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的学习问题, 必得将“学案”跟“导学”结合成一体, 进行“学案导学”方法的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有关古代文学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个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比如, 专科阶段专业已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有关中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就构成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 而专科阶段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他们的学案中就应该添加补修课程的内容。所以,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学案是一个动态系统, 它涉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材、教辅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学案涵盖导学方法。下文撷取部分学案导学的案例, 以作具体说明:

一.注重对《<诗经>与楚辞》的文本解读指导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以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为例, 如果学案侧重指导对教材文本的解读, 则可以促使学生尽快获得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其“绪论”部分简叙“风”、“骚”传统, 以《诗经》为源阐述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流变过程, 以楚辞为源阐述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代代相传。正文上编部分其实是对《诗经》的多方面解读, 包括编集、流传、传统分类、重新分类 (分成周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战争徭役诗、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婚姻诗和爱情诗) 、文化精神、艺术形态、历史地位和影响。因为教材最大限度接近学案导学的指向, 所以指导文本解读就成了学案导学的导读特征。

二.通过唐诗宋词赏析引导学习兴趣

相信大多数学生对于唐诗宋词都有不同程度的积累, 或从中学教材, 或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读物, 或从专科阶段的学习等等, 但一般比较零碎、不成系统、不太深入。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的学科要求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建构和补足,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现在面对的建构和补足部分之间存在一个知识的质和量的落差, 这就在学生主观世界中形成了一条需要填充的“信息沟”。信息沟的存在, 是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客观心理基础, 而这种心理基础需要科学合理、适度有方的引导才可以转化为真正的学习动力。更何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型、个案分析型和知识系统综合型的学习活动。所以, 设计学案及其导学思路就很关键。比方说, 可以提问学生大致积累了多少首唐诗宋词?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下, 提出给这些唐诗宋词归类的要求。这就自然把学生的阅读指向教材文本, 教材把唐诗宋词分成山水田园、友情送别、咏史怀古、咏物言志四大类别, 指导教材文本的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教材文本每章节中“撷英”、“赏析”、“举要”、“论析”部分, 并且广泛阅读唐诗宋词, 以达到对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和信息沟的填充。

三.“元明戏曲专题研究”以《牡丹亭》为切入角度

对于“元明戏曲专题研究”部分的学习, 可以尝试不顾及全部, 只选取部分, 或者干脆选择一个切入角度。有一个学生当堂选取了《牡丹亭》作为切入角度。问他为什么选取这个角度?回答:刚刚看过昆曲《牡丹亭》, 觉得美不胜收, 希望深入了解一下。于是, 由《牡丹亭》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以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为中轴回望元明两代戏剧文学发展历史, 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文学专题运用“专题研究”的学习方法, 这是一种对应性极强的学习方法。教师的学案导学能力取决于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文学专题研究的意识、功底和精神, 一个习惯了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方法对待自己所要导学学科的教师, 自然就能够避免照本宣科、说教灌输的教学方法, 学生也会在专题导学中深受启发, 用同种方法切入某个专题, 最后因为知识的关联性而达到对全部知识的融会贯通。比方说, 对于明代文学, 如果选取唐寅研究作为切入的角度, 研究中就可以发现学术界历来都是研究他的诗文、绘画艺术、“三笑”传说, 没有人去研究他的旅游、交游。他在山水旅游中注入休闲性这一现代元素, 他的姑苏隐游和人际交游体现出浓重的市俗性和颓放性, 促使他的颓废人生绽放出奇异、绚烂的艺术之花。其中, 唐寅身上的颓放性文化特征在明代中叶、以吴中地区为代表的南方文人中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 它与经济地区的复古文学思潮大相异趣, 而两者之间又通过因徽商而特立独行的徽州文化进行共荣性地交流、交融, 表现出整个明代中期文化领域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状态。

这样, 学案的作用就不仅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导教

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 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 还有“导教”的功能。比方说, 对于“明清小说专题研究”的学案导学, 因为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建构, 教师有必要高屋建瓴, 引进最新学术观点, 发挥“导教”功能。比方说, 对《西游记》的分析可以引用“阳明心学”、“魔幻小说”等学术观点, 对照“阶级”、“政治”等文艺批评视角, 以助重新理解。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 可以就人物性格的塑造作一个串烧式的对照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虽然很鲜明, 但却是定型化的, 看不出这些性格同他的生活条件和遭遇有什么联系, 也看不出有什么发展, 好像人物的性格天生就是这样的 (《西游记》也一样) 。《水浒传》则注重生活经历、环境的变化与人物性格形成、变化之间的联系, 写正面人物敢于写他们的缺点的弱点, 写缺点和弱点却仍然不妨碍写出她们令人喜爱和崇敬的正面英雄形象, 人物性格不再是扁平的, 而是圆形的。《红楼梦》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则更加胜出, 不仅注重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 大量的、精湛的笔力集中与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对于《红楼梦》的分析可以运用最新的“红学”成果, 注入活力的“导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篇5

从跨文化比较角度谈东干学研究的价值

中亚东干人是回族移民的后裔,现有1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作为一个讲汉语西北方言、从体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异于周围其他民族且因擅长经商而成为中亚经济发展中活跃因素的.东干人,历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因而形成以研究东干文化为内容的独立学科--东干学.本文主要从跨文化比较角度探索东干学研究对于了解回族文化在异域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考证等方面的价值,进而就如何发挥东干人在中亚地区优势以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问题做简要阐述.

作 者:丁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北京,100081刊 名:世界民族 PKU CSSCI英文刊名: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东干人 东干学 文化比较 回族

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 篇6

摘 要 目的:通过研究我国六所体育院校所开设的舞蹈学专业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分析体育院校开设的舞蹈学专业在专业设置和研究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访谈。结果:各院校所开设的舞蹈学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所在的系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都不完全一样;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有七点相似。

关键词 体育院校 舞蹈学专业 专业设置

目前全国很多体育院校开办舞蹈学专业,但目前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的专业设置比较混乱,不利于舞蹈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体育院校的长远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比较研究了我国部分体育院校的舞蹈学专业的专业设置及管理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六所体育院校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采集有关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设置情况及办学情况等一些相关领域的专著和文献资料,来作为课题的研究基础。收集整理部分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招生计划及相关文件,查阅近年有关舞蹈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各种文献以及查阅我国本科教育及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

2.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向13所体育院校舞蹈学领导、一线教师发放问卷共计50份,回收42份,回收率85%,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80%。

3.专家访谈法:以走访形式对部分体育院校(系)院校领导、体育专家学者、教研室主任、教育部科教司领导卢逊处长、国家体育总局领导李霞处长、中国体育舞蹈协会主席尹国臣主任等20名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其对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的专业设置及管理的看法及意见。

4.统计法:整理和统计了部分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资料,在问卷获得的数据基础上,采用了符合统计学原理的统计,对所得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设置比较

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可以得知,舞蹈学学科专业有20种,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雕塑、影视、建筑等[1]。

各院校所开设的舞蹈学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无论是所在的系部还是在招收的专业方向都不完全一样。专业招收方向的不同不仅影响舞蹈学的专业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各院校同名称专业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二)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依据199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舞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能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艺术工作的应用型演员和文艺骨干[2]。

研究发现六所开设舞蹈学专业的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与高教司中所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除了广州体育学院明确要求培养从事模特表演、编导、教学、管理的应用艺术专门人才,成都体育学院要求学生应该掌握舞蹈学及表演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其他四所体育院校均强调舞蹈学专业应该培养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也充分体现体育学院的体育特性。

(三)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查分析

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通过对六所体育院校培养规格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有以下七点相似: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职业道德;2.基本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独立表演、组织能力;艺术表演教学能力;3.熟悉我国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体育表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能力及表演能力;导演、教学的能力;4.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具有初步体育科学研究能力;5.较系统的掌握一个舞种的表演技能;6.英语四级或者六级;7.计算机一级。

三、小结

体育院校所培养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应与艺术院校的人才有不同之处,要体现体育院校的特色;要将市场需求和课程设置有机融合在一起,特别要加强与社会联系的机制。对体育院校的舞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实际,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市场调研。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注重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只有培养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学生将来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占有一定的市场。

体育院校增设的舞蹈学专业目前还是起步阶段,专业发展的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特别是各院校处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不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开设完全相同的课程,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不仅如此,体育院校舞蹈学专业设置还要与艺术院校同名称的专业设置模式区别开来。因此,体育院校建设好现有专业的同时还应在适当时机组织专门研讨会,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加强指导,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英美生态文学中的回归主题研究 篇7

1 英美生态文学强调 “回归本性”

英美文学中提到的回归本性,也是作家喜爱宣扬的。英国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杰克·伦敦在其创作的畅销小说 《野性的呼唤》中描写了一只名字叫巴克的狗的变化。巴克是官宦家庭中的一只狗,生活非常惬意,后来接受了文明的教化,然而,随着当时阿拉斯加地区盛行的淘金热,完全改变了这只狗的命运,它被偷盗者卖掉,成为北方地区的一只雪橇狗。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巴克逐渐学会了适应,懂得了生存,学会了战斗,唤醒了体内的野性,并加入了狼犬,成为了它们中的领头者。作者认为,狗的野性是本性的使然,应回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巴克没有经历那次改变,也不会唤回内在的本性,本性的回归也无从谈起,这就是作者创作的巧妙之处。

2 英美生态文学重视 “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是指感受自然的美好,享受自然赐予的生命,这也是生态文学所提倡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就是这样一位自然派的诗人,对山川河流和鸟语花香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将儿童和农民的生活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将一幅美妙的自然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曾经描写了这样一种场景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云朵,飘荡在山谷间,然后我看到了大片金色的花朵开满了山野,和湖畔相依,与树木为伴,随风飘扬”。当读者读到这里,感受到的是水仙花的美好,如同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令人流连忘返,不禁感慨道,这是一种怎样惬意的生活呀! 美国冒险主义代表诗人艾默生在自己所著的 《论自然》中将对自然的热爱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在其眼中,世间万物都是灵魂和自然构成的。他有一句经典的独白: “当我在空旷的原野里,享受着和暖阳光的照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仰望无边的天际,感觉自己是如此渺小。我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眼球,事实上,这也是不存在的,仿佛我看到世界万物,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在这里不仅欣赏到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让我看到生命的本源,它是一种和大自然的融合,在它的怀抱中,我仿佛顿悟了佛的真谛。”

另外,当代美国小说家在创作的 《白噪音》 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主要是这部小说倡导对自然的回归。小说中的主人翁杰克和妻子害怕死亡,希望自己能长久地活下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妻子宁愿出卖自己的肉体,也要换取正在开发阶段的长生不老药,杰克因为报复奸夫,在开枪的那一霎而良心发现,并最终将其送往医院。这种延年益寿的药富有戏剧性色彩,向读者展现了三个层面的人性回归,首先,是回归人体正常的生命规律,为了延长寿命,而不惜使用任何手段,这就缩短了生命的宽度,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交换。其次是人性善良的回归,帮助他人,能够充实自己,远离功力,重新找回内心的充实和安宁,小说中提到的杰克夫妇的死是因为受到波的辐射,这种毒雾带来的污染,正是人类一手造成的结果。最后就是回归价值判断标准,为了不效仿别人,找寻自己,小说的题目巧妙地运用了隐喻,是指各种传播媒体,这种噪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思想,从而失去判断的能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作者将现代危机呈现给读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要提醒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本性,这样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和谐共处,人类也应如此。

3 生态文学的近况

1949 年年初,徐迟翻译的 《瓦尔登湖》 出版,梭罗的生态思想植入中国文坛的土壤。这是关乎中国生态文学影响源的重要事件。20 世纪70 年代,世界生态文学里程碑一般的杰作 《寂静的春天》中译本问世,震撼了并一直震撼着一些中国作家的心。80 年代,罗马俱乐部的 思想被译介引入,为刚刚兴起的我国生态文学提供了另一重要的思想资源。21 世纪初,欧美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的成就被系统介绍进来,为我国生态文学走向深入提供了重要参照。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中国生态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感悟自然、展现危机和反思根源几个方面。但中国生态文学远未成熟,甚至,在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各界的重视下,文学对生态还显得较为冷漠。

4 结论

我们从生态文学中倡导的关注人的思考和行动中,学到要尊重并爱护自然,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如果生态文学能固定在文化、自然和社会链条中,意义将超越作品本身,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些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类滥砍乱伐,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对生态规律的破坏将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指责,环保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人的脑海中,为了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存,我们需要将这种意识更好地传播,对牺牲环境换取利益的行为予以谴责。在对待个人价值问题上,许多人为了加官进爵,贪图物质享受,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把身体健康和对大好河山的领略来定位自己的人生意义。在世界气候大会中,联合国倡导国家和地区之间都要避免发生矛盾冲突,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避免使用武力,这种呼声深入人心,和平发展才是人类的最终目的,我们将这一切都归于生态文化带来的影响。生态文学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为地球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马若飞.英美生态文学的浪漫传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7-70.

[2]马若飞.论英美生态文学的浪漫传统[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4-66.

[3]钱小丽.现当代英美生态文学的嬗变与现实映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6-128.

[4]聂小凤,傅琴芳.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1(7):184-185.

[5]尹根德.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4):104-106,131,226.

[6]马雷,曹永梅.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2):97-99.

[7]刘志平.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49-50.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篇8

《比较教育学研究》是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专业学术期刊,初创于1975 年,曾于1988 年(第14期)更名为《比较教育学》,随后又于1990 年(第16期)更名为《比较教育学研究》,2006 年(第32 期)起开始将年刊更改为半年刊。该学刊截至2011 年12 月共发行了43 期。本文的参考文献是从2002年的第28 期到2011 年的第43 期,共16 期刊物、155 篇文章。每年的刊物中包括特集、2论文、大会报告、课题研究、书评及文献介绍等部分。为准确分析日本比较教育研究过去10 年间在研究旨趣和学术焦点上的变化,即进行论文主题分析时有意将书评及文献介绍排除,以特集、论文以及大会报告和课题研究为研究对象。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地域的分析时,因为大会报告及课题研究更多是反映研究的趋向和进展,而不像特集和论文那样有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所以将这两部分的研究全部去掉,只以特集和论文为分析对象,在此特别说明。

一、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近10 年来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表征着研究者在论文中所关注的学术兴趣点,揭示研究主题变化的轨迹,可以促进对研究自身发展的良好把握。

要准确描绘日本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变化,首先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做出分类,在此按照学界常用的制度、思潮、实践的分类框架加上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把所涉及的155 篇文章分成4 大类28 小类。其中,第一大类教育制度包含:体制改革、教育公平、国际组织、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财政和管理、学前教育9个小类;第二大类教育思潮则分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言语教育、IT教育、家庭教育、性别教育、宗教教育、人口教育、民族教育、教育国际化、新自由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11 个小类;第三大类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质量、教师教育、学生问题、学校与社会、课程内容5 个小类;第四大类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主要是指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相关的研究方法、教育学会以及教学方式3 个小类。

从统计结果可知:2002~2011 年10 年间日本比较教育研究关于教育制度方面的研究共70 篇,占总数的45%;其次是教育思潮方面的研究有48篇,占总数的31%;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有32 篇,占总数的21%;关于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仅有5 篇,占总数的3%。

再从具体的小类来看:首先,在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有16 篇,其中2002 年有8篇,但到了2003 年下降到2 篇,此后连续3 年都无这方面的研究,到2007 年又重新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截至2010 年,每年大约有1~2 篇的研究成果。根据数量多少而言,位于教育体制改革之后的是关于教育财政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有14 篇,主要集中于2006 年以后,且以2006 年为高峰,文章数达到7 篇,此后在2007 年有3 篇,2009 年有2篇,2010 年为1 篇。排在第3 位的是关于教育公平和国际组织方面的研究,各为11篇,其中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近10 年来比较平稳,基本上每年有1~2 篇的研究成果。而关于国际组织方面的研究,以2005 年6 篇为高峰,其余每年有1 篇的研究成果。第4 位的是有关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各有10篇,其中高等教育研究方面10 年来分布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2004 年和2006 年。而基础教育研究在2010 年达到研究的高峰,当年有5 篇研究成果,其余每年零散的有1 篇文章。最后,有关职业教育的研究10 年来仅有4篇,有关中等教育1的研究在2004 年有2 篇,学前教育研究仅有2008 年的1 篇。

可见,近10 年来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国际组织、教育财政和管理等是日本教育制度研究中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格局,主要缘于以下因素。2002 年体制改革之所以成为热点主要在于20 世纪80 年代之后,世界各国在面临“自由与竞争”的口号以及市场原理的影响下,原有以维系教育公平为理念的公立学校系统不得不进行改革,例如1980 年英国的教育改革以及美国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的改革等。[1]正是在世界范围内公立学校改革的背景下,有关公立学校体制改革的问题成为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焦点。2004 年4 月1 日开始,国立大学正式转变为国立大学法人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大学的自主性、自立性、大学权限和责任、大学的特色和多样化、大学民营化、大学管理、外部资金的导入、大学人事系统、第三者评价、产学官连接等一系列问题[2]要求高等教育研究做出回应。2005 年国际组织方面的研究凸显,是因为在全球视野下发展中国家教育合作迅速发展的同时,日本国内关于国际教育合作的实践和研究也逐渐增加。[3]到了2006年,由于1990 年开始的日本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即财政改革与地方分权运动中,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问题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教育的地区差异扩大问题、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课程内容以及行政责任主体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4]

其二,2002~2011 年10 年来日本比较教育学学界关于教育思潮方面的研究共55 篇,关于言语教育的研究数量最多,共18 篇,其中2007 年有5篇,到了2008 年达到8 篇之多。其次为教育国际化,共有10 篇,其研究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2008年至2011 年。再次是公民与道德教育,有9 篇,其研究分布较为分散,在2002 年研究成果最多,为3篇,其余各年度则是有1~2 篇的研究成果。随后,关于宗教教育共6 篇,新自由教育3 篇,民族教育和性别教育各2 篇,IT教育、家庭教育和人口教育各1 篇。

可见,日本比较教育思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8年的言语教育以及2011 年的教育国际化。其中言语教育研究之所以成为研究热点,原因是:(1)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语言是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5](2)言语政策是作为国家对外文化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这一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6](3)言语政策是促进国际文化理解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外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国际间的相互理解,进而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7]而教育国际化研究之所以在2011 年凸显,则因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策略之一的高等教育间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国际化及质量保证、留学生等一系列问题,要求研究者关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8]

第三,日本在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较之于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思潮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总共有36 篇。其中以教育质量为研究重点,合计有17篇。2003 年达到研究的顶峰,共有7 篇;其次是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共有7 篇;随后是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5 篇,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研究4篇,学生问题的研究3 篇。教育质量问题之所以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重点,与2002 年日本开始施行的新学习指导要领密切相关,使得日本整个教育界以及大众媒体都对日本学力低下的问题开始进行反思,[9]学力问题成为日本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最后,近10 年来日本比较教育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其中有关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在2010 年和2011 年各有2 篇,教学方式的研究在2005 年和2007 年各有1 篇,学会方面的研究在2003 年有1 篇。这与日本比较教育学会隔10 年才举行一次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的总结有关。

二、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近10 年来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方法论的维度划分有很多种,比如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近田政博认为,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行动研究”(「コミットメント·アプローチ」による研究)三种。“文献研究”就是调查者进行文献收集、访谈等的方法;“田野研究”即指观察者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进行的实地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指由研究者和专家以现场的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教育问题为研究目的,通过对特定程序的计划、实施、评价等的参与所进行的行动调查。[10]我国学者冯增俊则认为,比较教育领域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从属性上讲,可以分为纯粹比较研究法、社会科学研究法、教育问题研究法三种;从使用功能看可分为分析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评价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预侧(或决策)性研究法五种;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宏观战略比较和微观个案研究两类;从性质上,可分为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及假设检验法。[11]尽管人们对方法论的划分存在较大分歧,但对于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具体运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持多元化的观点。同时,鉴于比较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即比较社会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从理论上讲,社会科学中的一切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具体问题来决定所使用的方法。综上所述,本文将日本比较教育研究在这10 年间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分为文献法、实证调查法、比较法、个案法、历史法五类。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法分析中文章总篇数为144 篇,地域分析时文章总篇数与其一致。此外,为体现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在对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时,每篇文章都只统计文章中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确保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总数与文章数相对应。

统计结果显示,2002~2011 年的研究论文中,日本采用最为频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共有76篇,其次是实证调查法有27 篇,个案法19 篇,比较法11 篇,历史法11 篇。

首先,日本比较教育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是文献法,实证调查法、比较法、个案法、历史法也是其常用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文献法主要包括一次文献,即各种年鉴、政策报告、法律文本等原始文献,也包括参考已有的论著、期刊结论或者借鉴别人的研究结果等二次文献。10 年间日本比较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主要基于文献研究的有78 篇,以藤井穂高发表的 《法国义务教育改革循环论》一文[12]为例,本文中关于文献的分析除了与法国义务教育研究相关的先行研究论文之外,还包括法国义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项法律和政策。其次,日本比较教育研究的另一大特色是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凸显出来。在这144 篇论文中,几乎都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充分体现出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例如杉本和弘发表的《豪州大学跨国教育的展开与质量保证研究》一文[13]中,就综合使用文献法、现场调查法、个案法来研究豪州大学的留学生教育及跨国教育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前主要被人类学家所运用的人种志、访谈等方法在日本比较教育研究中也有所应用。比如在《国际教育开发与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可能性———以电影《坏蛋普拉戈》为例》一文,[14]就借助影像人种志手法,对国际教育开发和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

三、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近10 年来学术论文的研究地域

比较教育学是在19 世纪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而产生的,因此“民族—国家”从一开始就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最常选取的比较单位,各“民族—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改革也顺理成章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永恒的关注点。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设计了单一“民族—国家”研究和跨国比较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此来获得日本比较教育研究在地域上的研究频次分布。其中单一“民族—国家”的研究,按照亚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简称拉美)、澳洲、非洲进行地域的划分;跨国研究包括两国与多国混合比较研究。

统计结果显示,单一“民族—国家”研究占日本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例比较大,共有128 篇。具体而言,在对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研究中,其中以对亚洲国家为对象国进行的研究数量最多,共计64 篇;其次是有关欧洲国家的研究,共计35篇;再次是关于北美国家的研究有16 篇;关于澳洲国家的研究有8 篇;而关于非洲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各有5 篇。总体而言,相对于亚洲和欧洲,有关北美,非洲、拉美、澳洲国家的研究数量比较少。

亚洲之所以成为日本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国,根据日本比较教育学著名学者马越徹的观点,[15]主要因为以下四点:第一、由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迅速,使其成为日本关注的对象;第二、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再加上日元升值的原因,有利于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到海外进行现场调查;第三、日本同亚洲的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第四、世界范围内对于亚洲国家的关注不断增加。

跨国比较研究的篇数虽然比较少,只有11篇,但是在日本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跨国比较研究中,近10 年来日本比较教育界相对于两国比较而言,多国比较研究数量较多。具体来讲,两国比较研究的文章篇数只有4 篇,而多国比较研究的文章篇数有7 篇。其中两国比较中,包括2006 年比利时和荷兰的比较、[16]2008 年日本和美国的比较、[17]2010 年日本和德国的比较,[18]201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比较;[19]而多国混合比较中主要包括2005 年美国、瑞士及日本的比较[20]和欧洲、北美、拉美、亚洲地区共14 个国家和地区(美国、英国、以色列、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韩国、泰国、中国台湾、丹麦、德国、新西兰、保加利亚、俄罗斯)的比较,[21]2006 年是关于日本、美国、瑞士的3 国比较[22]以及希腊、英国及德国的比较,[23]2009 年非洲地区多个国家的比较[24]和8 国(不丹、中国、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帕劳、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的比较。[25]

四、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地域三个维度,对2002~2011 年10 年来日本比较教育研究的图景进行了描绘。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比较教育研究有其自身的学术传统,其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与该国的现状和需求相对应的,我们不能据此对日本比较教育研究水平进行简单的判断或评价,更不能直接照搬他们的研究框架与方法。本文的统计分析是为方便国内的学者了解日本当下的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并从中寻求对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有益的启示。

首先,日本比较教育研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每年根据本国的现实需要,策划一个研究主题,吸引学者来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以大会报告的形式来展示国内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缩小地区以及城乡间的差距,努力增进教育公平,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可以结合我国的这一现状及需求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同时密切关注国际与比较教育领域的相关经验,从而更好地发挥比较教育学科的优势,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其次,综观近10 年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发现,日本基于文献法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以及引进人类学等方法都较从前有较大突破。而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目前仍过于倚重文献法,基于实证的比较研究依然比较欠缺,因此建构多元化的方法体系,提升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水平是必要的。

第三,在研究地域方面,日本比较教育研究中大规模的跨国比较以及对亚洲各国深入细致的研究非常引入注目。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东盟”主题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为此,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有责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研究地域,而不是仅仅把目光停留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篇9

创业学教育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中国大学开设创业学课程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创业学教育在中国真正受到重视始于2002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定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这九所院校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这些大学对中国创业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且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创业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而如何提高创业学教育的质量成为近来创业学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从教育规律上看, 创业学管理体系的设置关乎创业学教学的授课效果、创业学教育的研究氛围、创业学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创业活动的实施效果, 可以说, 体系的建构对战略、逻辑、方法和途径的实施有至关重要的践行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中美创业学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为中国创业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推动中国创业学教育的发展。

1 美国创业学管理体系概览

总体来说, 美国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创业学课程的普遍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 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的建立;不仅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还通过创业中心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 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 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 形成了有机统一、协调完善的整体[1]。

1.1 美国开展创业学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机构

(1) 创业教育中心:

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等, 该工作主要由开设有创业学教育的大学或学院承担;

(2) 创业家协会:

一般由比较杰出的创业家组成, 他们不但要参与教学, 还要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 以供其开展创业学教育;

(3) 智囊团:

主要由董事长, 首席执行官, 总裁等组成, 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 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与措施, 充分发挥咨询与外联的作用;

(4) 创业研究会:

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议, 为创业研究者提供人际沟通机会, 出版会议交流论文, 索引, 文摘及相关信息;

(5) 家庭企业研究所:

主要负责开设家庭企业系列讲座, 家庭企业研讨会, 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等, 目的是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并成功地把企业交给下一代。

具体到每一个大学中开展创业学教育的管理体系, 美国的大学开展创业学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2], 一种通过在商学院下或设立创业学研究中心, 或成立创业学专业负责开展创业学教育, 充分利用学院里的师资和校友等资源, 中心主任或系领导对学院领导负责;第二种模式为学校单独成立一个学院或者研究中心, 自主开展创业学教育的相关活动, 综合利用学校其他学院的资源和优势, 学院或中心领导对校领导负责。

成立单独的中心负责创业学教育的大学有如巴布森商学院, 德保尔大学等。巴布森学院设立了创业学研究中心The Arthur M. Blank Center, 中心自主安排相关教学活动, 中心主任直接对院长负责, 构建的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管理:教学项目有MBA项目 (有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特别的项目) , 本科生项目 (有商业相关课程构成的基础项目, 艺术与科学课程等构成的中级项目, 以参与实践为主的高级项目三种形式构成) , 还有针对社会企业问题解决方案的专门培训项目, 和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模拟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构成。巴布森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导向, 无论在授课还是组织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中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领导能力[3]。

第二种即将创业中心设立在商学院下面的管理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有如哈佛大学在商学院旗下设立了专门的创业中心Arthur Rock中心, 同时在校外设立了加利福尼亚研究中心开展创业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心拥有商科优势和MBA的丰富资源, 开展创业学研究和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心充分利用了商学院优秀的师资和课程, 其中师资里有很多是社会中有丰富创业经验的MBA校友, 课程设置非常商业化和具有实践性。另外还专门设置了学生资源中心, 这为学生创业活动开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该中心非常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专门开展了创业计划和创业融资项目, 为学生安排富有实践能力的社会创业者做导师, 安排学生与创业者的交流, 比如学校有这样的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到硅谷实践一周。中心还为学生提供创业过程中各种法律问题的咨询, 着重培养学生挖掘商业机会、寻找启动资金的能力。除此之外, 中心还为社会人士提供专门培训, 诸如开展产品创新, 开办科学为基础的创业, 营销创新, 所有者管理项目, 风险资本等等。

将创业学设立于商学院下作为一个专业开展教学的学校也不乏其数, 典型的有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业中心, 而是在商学院旗下设置了一个相关专业, 利用商学院的师资和外聘的创业者开展教学, 直接对院方负责。授课中十分重视案例教学, 同时根据该校凭借技术创业的学生较多,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 为学生创造多种参与实习、自主创业的机会, 学校还将可利用的学术资源、校友资源对外公开, 校友会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在教学中,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 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创意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 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的这种创业氛围中诞生的。斯坦福大学校内所有的创业研究中心或项目、创业协会、技术授权办公室等联合组建了斯坦福创业网络, 不仅起到了连接斯坦福的所有创业“社区”的作用, 还努力帮助斯坦福大学各院系及其师生与硅谷的其他创业“社区”建立联系。另外,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项目、组织还积极寻求企业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如斯坦福STVP的董事会成员包括:斯坦福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的教授、创业企业家、创业投资家, 以及学生和校友。他们每年定期召开董事会, 对该项目的发展战略、资金支持、具体的讲授课程或讲座、相关网络的建立提供帮助。

总的来看, 美国创业学学科建设已经较为成熟完善, 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其构建的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非常的特色, 成为其他国别开展创业学教育借鉴的典范[4][5]。

1.2 美国创业学教育管理体系的特点

(1) 管理框架科学健全, 涵盖教育研究实践各个要素。

总的来看, 美国创业学教育的管理框架已经搭建的非常科学健全, 涵盖了创业学教育中课程设置、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等各个重要因素, 课程设置通常借鉴了学校里优势课程与优秀师资, 同时积极广泛吸引外部力量参与, 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 包括各种科技园和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和创业者协会等, 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协调统一的创业教育网络和管理体系。这样搭建的一个体系将教育、研究、投资、实践等各领域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为创业学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较佳的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

(2) 管理体系合理完善, 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为一体。

国外创业学搭建的管理体系无不由创业课程体系与创业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 没有专攻创业学教育研究的, 也没有只搞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 成功的创业学教育都将两大板块摆在同样重视的位置, 科学合理的配备资源, 使其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以期达到创业学教育的最佳效果。

(3) 管理系统灵活多变, 鲜明体现创业教育实践特点。

虽然有不少大学将创业学教育的开展放在商学院下, 但是创业学教育大多成立为一个研究中心, 在研究与开展教学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其他商科专业相比, 创业学教育的负责人无一例外的强调其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 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培训以致辅助活动, 都根植了实践与创新的文化, 所有的活动都鲜明体现实践导向。

(4) 管理风格开始转变, 创业教育服务理念鲜明凸显。

国外管理体系的搭建、创业教育的开展无不体现服务理念, 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都是站在学生的心理和角度开设与开展, 而从其教学实践来看, 服务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体现, 相当一部分课程和培训是针对创业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开设, 学校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与学者交流、与创业者对话、与学生合作创业, 推动学生加入创业者的圈子, 开展各种项目, 开设许多协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

(5) 教学效果突出, 对创业活动的推动作用明显。

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科学创新的管理模式, 完善的管理体系无论在知识框架搭建上, 还是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实践上, 就是促进了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这是科学的系统和体系创造出来的优秀教学效果。

2 中国创业学教育管理体系

国内大学基本都将创业学相关教学研究设立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下面开展, 管理体系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航、上海交通大学等[6][7][8]。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设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旗下, 主要致力于中国高技术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组织创业研究与教育。该中心是全球创业观察研究项目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唯一合作伙伴, 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百森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在中国的合作伙伴。

浙大全球创业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以产学研国际接轨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富有“天堂硅谷”之称的杭州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建。中心设置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科研开发中心旗下, 其设立的课程多是财经类课程, 整合全球多学科优势研究力量, 依托“211”工程建设项目和“985”重点学科发展计划, 组成创新型研究机构。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设立三大研究方向:创新人才与全球领导力, 创业资源与企业成长力, 创新政策与区域竞争力。开展的创业教育有研究生创业管理精英班、MBA课程、EMBA课程。另外中心构建和实施了“四合一”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工程, 由创业管理精英班、创业实践中心、高科技孵化服务中心和职业发展中心等四部分组成, 将技术、教育与实践等多方资源紧密结合, 多方面锤炼学生的技能, 培养国际化实践性人才[5]。

北航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设立于教育培训学院之下, 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主要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及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创业教育培训工作[6]。学院构建的创业培训体系包括:创业起步培训、创业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研讨班、创业投资研讨班、创业论坛等, 配备的创业导师有连邦总裁, 清科投资公司总裁, 中华英才网总裁, 恒基伟业董事长、伟豪铝业董事长等。另外技术类的创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性, 学校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将创业管理管理学院与科技园孵化器紧密结联合, 形成整套创业流程, 创业者经过孵化后直接进入科技园区进行创业;学校还设立创业基金, 并针对学生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专门辅导, 如撰写经营计划八步曲, 步入创业包括创业者所需的技能品质如何发现捕捉创业机会, 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如何平衡与家庭关系, 市场调查的内容;科学运作包括创办企业为何要有组织制度, 应当获得哪些与竞争对手有关的信息, 如何保护好商业秘密, 怎样安排工作, 怎么做好企业业务记录等;如何估计资金, 预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怎样防范风险, 如何避免企业失败, 创业商业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如何合理选择地址等等。

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科技创业研究中心, 开展创业相关研究包括创业研究 (创业者个人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研究, 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创业政策法规的研究) , 企业孵化研究 (企业孵化器的体制机制、管理国际化社会关系等的研究) , 科技创业环境研究 (科技创业与风险投资关系、科技园区关系、中介机构、社区关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的研究) 。为学生开展科技创业相关的培训和咨询包括科技创业者训练、科技创业的融资、管理、市场、法律、政策等培训与咨询;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创业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其它科技创业相关问题的咨询等。

综上所述, 国内创业学管理体系都将创业学教育设立于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下面开展, 这样的组织设计与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好的效果。

3 构建国际化的创业学教育管理体系

综合国内外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先进成果, 结合中国国情, 我们提出如下的创业学教育管理体系, 以促进中国企业教育学, 大力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

该结构相关说明如下:

第一层级:以学校为中心, 负责有机整合国内外学校、企业、政府的资源, 为学校开展创业学教育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实践氛围;

第二层级:以理事会为决策机构, 在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协调下, 负责制定创业教育发展战略, 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创业教育师资配备、各类辅助活动开展等规划安排, 协调好校内机构 (创业中心) 与校外机构 (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服务机构) 等;

第三层级, 包括设立于校内的创业教育中心和设立于校外的创业发展基金会和服务机构。其中, 以创业中心为创业教育基金会校内机构, 负责创业培训、创业研究及创业项目发掘等工作, 下辖培训中心与研究中心。培训中心负责校内外各层次的培训工作, 组织优秀讲师, 开发精品课程, 发掘学员中的创业项目;研究中心负责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 搜集、整理、创作各种形式的创业案例, 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理论研究, 为创业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而设立于校外的创业发展基金负责为创业中心提供启动资金, 为创业中心发掘出的优质项目提供孵化期投资, 并负责将孵化成熟的企业转让给其它风险投资基金, 亦可以通过校友会开展资金的募集工作, 不仅能够加强与校友的联系, 并且能够使校友分享创业教育的成果。而相关的创业服务咨询机构负责为创业项目提供注册、工商、税务、人事、办公等支持性服务, 为创业项目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 提高创业活动成功率。

这样构建的创业学管理体系, 既可以统筹校内校外多种资源, 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可以独立的开展创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所有的资源投入和教学努力的目标都是为了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9], 战略决策、研究工作、教学工作、资金筹集、咨询机构等所有的工作都要贯通一种创业文化, 体现一种服务精神, 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财力等方面的多种支持。这样也能使企业教育的最终成果—相关的创业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JEFFREY G COVIN, MORGAN P MILES.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 1999, 23 (3) :47-63.

[2]GARTNER W B, VESPER K H.Experiments in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uccesses and fail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4, 9 (2) :179-87.

[3]SHANE S, 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6 (1) :13-17.

[4]DANA L P.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Europe[J].Journal ofEducation for Business, 1999, 58 (2) :74-78.

[5]MATLAY H.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K:a critical per-spectiv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29th ISBE National Confer-ence, Cardiff, October-November, 2006.

[6]LI J, ZHANG Y, MATLAY H.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J].Education+Training, 2003, 45, (8/9) :495-505.

[7]韦雪艳.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回顾、分析及前瞻[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23 (3) :10-16.

[8]任荣伟, 申旭斌, 张武保.欧美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 2005 (9) :164-165.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研究,研究主题

学术期刊是反映学术进展,彰显学科特性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研究主题的演变,往往折射出学科研究的重点变化及发展趋势。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以世界各国、各地区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教育,其研究重点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把握学科研究进展,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中外比较教育领域三本影响较大、声誉较佳的学术期刊———英国的《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美国的《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和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所刊载的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揭示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2001~2013 年13 年间《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和《比较教育评论》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比较教育》由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于1964 年创刊,埃德蒙·金时任主编。《比较教育评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1957 年创刊,是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学会会刊。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于1965 年创刊,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教育研究专业杂志,也是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刊。在筛选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将编者导言、会议综述、会议纪要、书评、新闻纪事、征稿启事、教育信息介绍等内容排除在外,最后获得研究文章共计3,246 篇。(各年的文章数量见下页表1)。《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评论》均为季刊,《比较教育研究》则为月刊,因此,历年文章数量三者有所差别。

内容分析法为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以每篇文章为一个分析单位,以文章的研究对象为依据,从教育类型和研究视野两个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其中,教育类型层次包括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可细分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等。非正规教育主要指校外教育,可细分为成人教育、家庭教育、补习教育、网络教育等。按研究视野,可分为宏观教育研究和微观教育研究。宏观研究是指侧重从全世界或较大范围内对教育制度及教育重大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微观研究相对于宏观研究而言,侧重于对教育的具体问题或教育区域进行研究。[1]对于涉及多个主题的文章,我们则根据其文章探讨的主要问题或对象,尽量科学划分。在数据统计方面,由于各期刊各年文章总量差别较大,频次统计并不能较好反映研究对象的演变情况,因此研究数据均采用比例进行分析和对比。

二、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新进展

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本文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一是从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维度,一是从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的维度。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历来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传统主题。(表2 所示),进入21 世纪以来,对正规教育的研究仍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心所在,三本期刊关于正规教育的研究平均比例达到了50.7%,特别是《比较教育研究》更达到了64.5%。从具体教育类别来看,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仍是研究的核心。中外对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的研究,涉及课程与教学、学生特点、质量评价、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国际化、私有化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主要涉及到教师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养等方面。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虽有所涉及,但仍是少数。

20 世纪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兴起后,非正规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传统的家庭教育、补习教育等之外,近年来非正规教育领域还出现了诸多新兴的教育形式,如网络教育等。但是这些变化在目前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尚未表现出来。(表2)表明,《比较教育研究》对非正规教育有所关注,但整体上总量较小。对于非正规教育的研究,涉及了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补习教育、“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网络教育、移民教育、难民教育等方面。该类研究的主题虽然多样,但研究分布零散,同主题的研究缺乏持续、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合力。

(二)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

宏观教育研究强调从教育外部研究各国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发展等整体性问题,这是比较教育的研究传统,也是其学科特色所在。微观教育研究则坚持从学校内部教育实践出发,研究课程、教学、考试、学校管理等具体的教育事实,这就出现了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与其他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交叉重合。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开始由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转向,越来越关注校内教育问题。[2]但是随着比较教育学者对学科危机的讨论,宏观研究再次受到了重视和强调。[3]宏观研究是否已经回归?(表3)反映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微观研究仍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流,该类文章平均比例为62.1%,三本期刊的比例均超过了50%,而宏观研究的平均比例仅有29.7%,不及微观研究的一半。(图1)是历年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比例变化情况,其显示,微观研究的整体变化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60%左右。宏观研究自2008年起逐渐增加,但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回落。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这两类研究此消彼长,但是微观研究成为主流的研究格局在短期内估计不会改变。

三、比较教育研究主题进展的比较分析

经过统计发现,三本期刊的研究主题差异主要体现在正规教育研究(标准差为12.8),故对此做进一步对比分析。

(一)正规教育

虽然三本期刊的研究文章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两类研究主题上有相同之处,但是三者之间仍存在区别,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研究兴趣和重点。从正规教育研究的历年演变来看(见下页图2),《比较教育研究》历年研究比例持续处在高位,均高于《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评论》(2003 年除外),其中2013 年《比较教育研究》的比例高出《比较教育》43.8%。这反映出近年来学校教育依旧是我国比较教育的研究重点。《比较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评论》相比,在正规教育研究方面的比例偏低,13 年间的该类文章总体比例只有39%,这说明《比较教育》的研究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其他领域。此外,从2012 年开始,《比较教育》、《比较教育评论》和《比较教育研究》关于正规教育的研究呈下降趋势,这是否意味着国内外研究重心的转向,我们需要进一步等待与观察。经过对《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评论》历年文章的梳理,我们发现其研究主题更多地集中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等多元化、跨领域的主题上。同时,这两本期刊对比较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等学科建设问题也给予了关注。(下页表4)是对《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评论》除学校教育制度主题外,出现频次较高的四个研究主题的比例统计。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全球化、教育公平、公民教育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对这三个主题也均有涉及,但是研究文章的整体比例低于国外。而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方面,中外的关注是一致的。对学科的关注和反思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这也说明比较教育学科整体上在不断走向成熟。

(二)各级各类教育

在正规教育研究中,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均是研究的重点,但中外学者对二者的研究却各有侧重,中国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34.4%)高于其他各类教育,而外国学者对中小学教育更为关注(见表2)。(图3)为三本期刊高等教育研究文章的比例趋势变化图,它表明近13 年来,高等教育一直是中国学者的研究热点。《比较教育研究》所刊载高等教育研究文章的比例远高于《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评论》。这一发现也与李旭对我国“十一五”期间比较教育研究方向的分析结果一致。[4]事实上,从20 世纪90 年代起,高等教育就成为我国比较教育的研究热点,[5]“高等教育热”也持续了20 多年。但是从2008 年起,《比较教育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章开始呈下滑趋势。与国内情况相反的是,《比较教育评论》从2009 年起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比较教育评论》的该类文章来自世界各地,对象国涉及了荷兰、德国、希腊、埃及、中国、美国、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比较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比重的上升,也反映出国外学者对这一主题的回归。

中小学教育是《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评论》对学校教育最为关注的部分,其研究比例分别为20.9%和24.4%,高于其高等教育研究比例,也高于《比较教育研究》的中小学教育比例(16.1%)。(图4)为三本期刊历年中小学教育研究比例变化图,我们发现13 年间中外学者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并未像高等教育研究那样,在某些年份出现研究文章为0 的现象(见图3)。但是,三本期刊,尤其是《比较教育评论》和《比较教育研究》各年的研究分布并不稳定,起伏较大,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趋势。但中小学教育作为普及面最广的教育形式,作为研究的重点可能会长期存在。

三本期刊在教师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文章比例也差异较大。在教师教育方面,中外的研究演变趋势有较大的不同(见下页图5)。从《比较教育》与《比较教育评论》的发展趋势看,2001~2007 年是教师教育研究较为集中的阶段,研究在2002~2004 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下降,并在2008 年变为0 篇。《比较教育》此后再无此类文章,而《比较教育评论》则在2011 年和2012 年再次关注了这一主题。《比较教育研究》的教师教育研究则是一个平缓增长的过程,在2012 年达到顶峰然后回落。综观三本期刊该主题的发展趋势,教师教育作为研究关注点之一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其热度会逐渐下降。在学前教育方面,《比较教育》仅有1 篇学前教育研究文章,发表于2003年;而《比较教育评论》仅在2006 年和2009 年各有1篇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文章。与之对比,《比较教育研究》则对学前教育进行了持续的关注(见下页表5)。特别是2010 年以来,学前教育的研究文章比例增大,整个研究呈上升趋势。这一情况与我国国内学前教育的大发展无不相关,也折射出比较教育学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回应。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国的研究在波浪式发展后,自2009 年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比较教育》该主题的研究文章主要出现在2002~2008 年,此后仅2012 年出现了4 篇,而《比较教育评论》则没有任何关于职业教育的文章。职业教育作为研究焦点在国外可能已经淡去,但在国内,由于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该主题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四、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发展特征

从上述分析统计来看,进入21 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在研究主题上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正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对非正规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明显不足。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学校教育和国家教育的边界正被逐渐打破,非正规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发展非正规教育?如何处理好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关系?这些都是21 世纪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但比较教育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成果明显不足。

第二,国内比较教育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传统主题和领域上,而国外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呈多样化和跨学科的发展格局。国内方面,对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视,对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视相对较弱。但近年来,国内对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研究在缓慢上升。随着国内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今后这两个主题可能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受到持续的关注。国外方面,研究热点呈多样化趋势,多为跨领域复合型题材,如全球化、教育公平、公民教育等。可以看出,国外比较教育研究更重视综合性教育主题和跨学科领域主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促进世界教育的整体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中医药教育下一篇:重点高中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