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

2024-07-12

隐性教育(精选十篇)

隐性教育 篇1

可是,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对数学人才的培养、数学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资料表明,我国有为数不少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但却缺少一流的年轻的数学家群体,原因在于这些冠军是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培养出来的,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成为大家的素质、意识和境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摆正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对隐性目标的渗透性教育,克服急功近利、“单打一”的错误做法。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探究的动力,是成功的前提。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要学好它,尤应注意培养兴趣。有兴趣,沉浸其中会获得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局外人难以体察的。陈景润当年攻克歌德巴赫猜想,做了几麻袋的演算,其艰苦之情状在外人看来是非常乏味的,但对陈景润而言,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正是数学难题的巨大诱惑与刺激吸引着他坚韧不拔、不断求索的脚步。兴趣培养需要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只有明确了数学的意义、数学的实际价值,才会激起探究的激情。譬如,上海地铁的运行规则就是加拿大数学家成功运用数学运筹理论的结果;数学家张庆恭提出,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现行数学教材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中,大部分也注意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像比例、存款、彩票等。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极为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意识

不少科学家谈到科学美的问题,数学也有美,诸如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圆锥曲线是通过平面截圆锥获得的,这种和谐与优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佳。它既有圆锥曲线的优美,又有数形结合的风采;既有二次型的数学底蕴,更有描摹天体运动的功能,从而使内美与外美的统一达到了美妙绝伦的程度。极限的概念,即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极限的境界也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美学境界。而要充分地展现数学美,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数学审美素养,拥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和技能。

三、用数学家的精神启发和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数学课本中,尤其是高中课本中,有很多用数学家命名的定理和关于数学家的注释。教师可以借题发挥,把数学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把数学家评传引荐给学生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精神品格,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从中汲取向上的动力,为其成长与发展树立高标。阿基米德就是这样的典范,敌人的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仍从容镇定,要求把画在地上的几何题做完……科学家的这种献身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对学生投身科学事业的影响是极为有益的。

四、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每一阶段上的重大成果,数学学科的特点、地位、功用和意义,特别是数学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为只有了解其价值,才会引起重视并被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此外,还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便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植入数学的种子;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认识不足,才能激起赶超世界一流的雄心和决心。“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而歌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陈景润正是在中学时代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才开始他的数学之梦的。因此,数学史教育在中学阶段应该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五、教育学生树立数学意识

把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贯彻到日常生活、研究性学习中去,并与创新相结合,使学生惯于和善于用数学思考问题,使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数学使人精确”,这是数学锻造的结果。一个数学修养高的人,他的逻辑思维是缜密的、严谨的,他的表达的数字化程度往往是比较高的。一牙膏厂奖励创新性方案,有人建议把牙膏嘴的口径扩大1毫米,结果获得10万元的奖励。撇开别的不说,单就这个人的数学意识而言是极强的,令人叹服的是他看到了1毫米改变的背后是厂家滚滚的财源。数学意识培养的结果是,一个人学数学,若干年后,他可能忘了公式,不会解题,但数学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意识等还留在思想深处,使人终身受益。

六、重视数学对人的品德的塑造

教育笔记:蚂蚁引出的隐性教育 篇2

不知从何时开始,花盆中的蚂蚁越来越多,成了我们大一班的来访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明目张胆地爬出来,一起搬运它们的粮食。小朋友们常围在一起欣赏着这群勤劳的蚂蚁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他们入迷的神情吸引了我,忍不住也凑了过去。

只听见一个孩子在问:“蚂蚁怎么会排队呢?”马上有人回答:“它们大王叫它们排队的。”又有人问:“哪只是大王呀?”“我怎么听不见它们说话的声音呢?”……他们对蚂蚁充满了好奇与疑惑,看来我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给予适当的帮助。于是,我开始解答他们的疑问:“蚂蚁为了同伴不迷路,就沿路排放出一些粘液。别的蚂蚁就会顺着粘液的气味走,这样就排起了队伍。”见我也参与了讨论,孩子们的兴趣更浓厚了,问题也随之产生。“那蚂蚁是怎么说话的呢?”我反问孩子,“你们仔细看看!”“快看,蚂蚁会碰头!”孩子们兴奋地叫了起来。我又问:“为什么会碰头呢?”他们哑然了。我便告诉他们:“蚂蚁碰头就是在说话,它们头上有一对触角,是通过触角来进行交谈的。”孩子们被我的讲解吸引住了,更加仔细地观察起蚂蚁来。这时,蚂蚁们搬了一大块饼干,我忙不失时机地问:“哎呀,这么小,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饼干呢?”他们歪着脑袋想了想马上说:“因为它们人多!”“对了,它们团结一起力量就大,就能搬动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在短短的休息时间里,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让孩子们真正获得他们自我生成问题后的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并赋予他们隐性教育。

教育也需要隐性的评价 篇3

一次和同事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同事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可是在学校,几乎每件事情都抢着干。其他同事听后都笑了,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一位从事校外教育培训的老师说他以前在学校工作时从不备课,不布置回家作业,虽然在学校考核中经常垫底,可是学生成绩却在年级中保持领先。因为常年考评不佳,职务晋升和评先评优“没戏”,他干脆辞职下海,办起了培训学校。如今功成名就,很多孩子慕名前来求学。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评价有时太过关注一些显性因素。这当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教育是复杂的,有些因素是看不着摸不到的,还有些看到摸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

因此,教育需引进隐性的评价。这里所谓的隐性评价,就评价内容而言,是指对隐形内容的评价。这些隐性内容可以是一些无法显现的内容,例如潜隐性知识。也可以是一些无法评价的内容,例如还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的内容。有时我们往往把一些评价做得过于简单。我们把评价一名学生是否礼貌,定位为是否主动向老师问好。这样的评价会造成孩子们的简单操作、被动行为,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有的孩子问好的话中没有诚意,有的孩子只是聊以应付,还有的孩子认为只要在校内向老师问好就可以了,校外大可以假装不认识。其实,教育学生懂礼貌不能仅关注学生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向老师问好,不仅要听孩子说出来,还要听孩子是怎样想的,是否心甘情愿,这样才能评价学生是否尊敬师长。

在电影《叫我第一名》中,主人公患上了妥瑞症,在应聘学校的过程中遭到了很多校长的拒绝。但是有一位校长问他:“你要当怎样的老师?”他回答道:“就算学生与众不同,也要给他们与众不同的机会。”校长从中看到了他乐观的精神和对儿童教育的热爱之情,最后同意他到学校任教。主人公也不负厚望,最终获得了全美年度最佳教师的荣誉。由此可见,对一些隐性内容,我们可以用比较“隐晦”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有时反而能得出相对真实的评价。

而从评价形式看,隐性评价是指采用比较不明显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被对象所知晓,有时能够得出相对正确的判断。教育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某些荣誉评定中,往往集中于教师的论文发表方面,好像判断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平时的工作,主要看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一样,判断一名孩子是否优秀,主要看他能否在主学科考试中出类拔萃,能否遵从学校纪律。于是孩子们在学校表现得很乖,可是一到家里就判若两人了。其实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可能看到他们真实的一面。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当初她评特级教师的时候,是一个专家团队专门来到她的教室,看她是怎样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的。这样整整折腾了一个礼拜,经过全面的评议,才给予了她这个荣誉。美国最佳教师雷夫在谈起自己获奖的情况时说道,有几天他经常发现一个陌生人在校外,拿一个记录本在作笔记,并且询问相关的老师和学生。后来他才知道,这是评委之一。正是这种当事人不知情的评价方式,才能做出相对全面公正的评价,并得到大家的认同。

笔者认为,隐性评价要求我们有一颗阅读孩子的心。有时孩子的心需要我们去品读,去认同,去理解。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中让孩子欣赏悉尼歌剧院这个建筑,蔚蓝的大海和几片白帆形状的大楼让孩子们惊叹不已。这时后排一只手作举起状,而他竟然是从不举手的张同学,他的答案也令人惊奇:“我好像听到了歌剧的声音!”孩子们感到不屑,发出嘘声,这让张同学涨红了脸。我知道,一个半大的孩子最遭受不起的就是班级同学的轻视了。再说,他今天能够举手,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此时如果再受挫折,可能就会彻底打击他的自信心了。该怎么办呢?我来不及犹豫,说:“有一位著名的画家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你也说了相同的话,了不起!”同学们的眼光有些异样了,仿佛张同学和画家站到了相同的高度。此时,看到部分同学还是有些将信将疑,我就仿照悉尼歌剧院的形状画了三道弧线,形成了三个不同的节奏线。“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吧!”我提议道。同学们的声音由低而高,由散乱而整齐,真是奇妙!《欢乐颂》的曲调在教室里回荡起来。壮丽的色彩,崇高的美感,音乐和画面相互协调,仿佛间我们感到建筑物在旋转,上升,一种伟大的感觉油然而生。课后,我由衷地说,“你的艺术感觉很敏锐!”在孩子们羡慕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这位孩子的自信。

隐性评价要求我们运用好评价技巧。好的评价能够在关键时刻,用看似不经意的只言片语改变孩子的一生。它所起到的作用有时比丰厚的物质奖励,或刻意的全班表扬也要好上一千倍。记得那是一个放学的时间,我和几位老师去开会,经过我所教的班级。看到几个孩子正在出黑板报,其中画插图的学生正是班中的后进生王某。一位老师用明褒实贬的口气说:“看不出,王某的画还不错啊!”我看到他的笔停了一下,知道孩子听到了。于是我说:“可不是!他可是我的得意门生啊!”“不错不错!”老师们寒暄着走了过去。若干年后,王某成为了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有一次他来看我,说,那一天老师们的对话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马虎学习了,因为自己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可不能丢脸啊!听到这里,我忽然有所感悟,有时候某些看似不正规的评价,夸张的语言,产生的效果可能更好。我们有不少表扬学生的行为,有的是在全校大会上,有的印在精美的奖状上面,但这样的评价有时太正规了,反而难以起到明显的作用。

作为教育者,对孩子的评价要从全面的角度,既要看到显性一面,也要看到隐形一面。记得一天下暴雨,顷刻间学校门口一片“汪洋大海”,正值放学时间,很多孩子都只能趟着水塘回家。这时我看到一个胖乎乎的身影,在水中玩得不亦乐乎,仔细一辨别,居然是班中最顽皮的小皮。他若无其事地踩着水,还不时从水中掏出一些东西。我想他肯定又干坏事了,于是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走近一看,我的脸红了:小皮居然从周围搬来了砖块,放在了低洼处。见此情状,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顺势就踩着砖块回家了。我感动了,这么多路过的学生都没有做的事情,一个平常在我眼中的“皮”孩子却做到了。我很想狠狠地在班中表扬他一番。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滑向了远方。他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吗?也许不知道。就像他有时欺负同学,也仅仅是因为好玩一样。如果我夸大他做的这件事情的价值,可能孩子会产生不好意思的情绪,再也不敢这样玩了。我们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发现,哪些“玩”是好的,哪些“玩”是不好的。后来,我对他的教育彻底改变了方针,他做了坏事,当然是“玩”错了,需要接受批评。做了好事,当然是“玩”对了,应该加以表扬。小皮就在这种看似无意的批评和表扬中,学会了正确选择。

当然,隐性评价的“隐”是相对的,还需要和显性评价结合起来,如此才能评得其所。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

泽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228)

责任编辑 余志权

中职教育更需渗透隐性教育 篇4

其实很多中职生本质是好的, 只是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他们成了差生, 于是破罐子破摔。记得我在给新生上《人生的境界》一课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人生, 并在课堂临近结束时问学生:“对照课文, 你觉得你的人生境界处在哪个阶段?”马上有人在底下悄悄地说:“自然境界。”是的, 其实他们也了解自己, 只是不想改变罢了!所以我觉得, 作为中职老师, 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念, 要拥有阳光心态, 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和示范者, 也要有赏识学生的慧眼, 让学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期盼, 同时更要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比如, 记住他们的名字, 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地做着的, 不管是谁, 我都尝试较快地记住他的名字, 目的只是为了让他感觉到老师重视他。记得有一次晚自习, 因为一个人表现不好, 我脱口而出叫出了他的名字, 他愣了一下, 说道:“老师, 你记得我?”我点了点头, 他不再说什么, 就老老实实坐在那里。打那以后, 我发现他上我的课认真了, 作业也按时完成了, 我知道这仅仅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重视, 就这么简单。再有, 要适时而且具体地给予他们肯定, 记得有一次也是晚自习, 我发现两三个男生聚在后面, 好像在抱怨什么,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班主任让他们出板报, 这本来是好事, 可是他们生平从没干过这类事, 板报只出了一半, 就不想干了。我看了看, 凭借语文老师的眼光, 我先肯定了他们好的地方, 并指导他们接下去怎么做, 没想到这之后不久的一次语文课, 刚下课, 一个学生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 你看, 我们又出了一期板报!你觉得怎么样?”这次在他们眼里, 出板报不再是负担, 而是变成了一件趣事, 更是一件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而当一个人把做一件事当作一种兴趣时, 这件事已经成功了一半!诚然, 这些学生在经历了这些事之后, 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还会犯错误, 但我觉得, 我跟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近了, 而偶尔一两次近距离的沟通也就变得简单、可行, 那么, 改变他们不也就指日可待了吗?

这让我想到了这样一条教育规律: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图, 但在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 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了某种道理。这种方式避免了显性的灌输, 空洞的说教, 启发了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 得到对人生的真切感悟。而这正是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源于“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起, 国外兴起了研究隐性课程的热潮, 使课程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更加丰富。“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 除了这些之外, 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由此, 对于课程的分类中出现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分法, 对于道德教育也就自然出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是道德教育的两个方面, 两者范畴对应, 作用互补。

我们学校原本是师范学校, 2003年改办普通高中, 2007年又转为职业学校。转变过程中, 面对师范生, 我们轻轻松松,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收效明显;面对高中生, 我们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有付出总有回报;面对中职生, 我们恨铁不成钢, 付出很多, 却收效甚微。反思结果, 我终于领悟了心理学家的说法:人的思想、心理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 当与人自身固有的思想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 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越强烈, 造成了人们的逆反心理, 使人自身原有的思想形成一个保护层, 阻止外界思想侵入。我们眼前的这些中职生正是这样, 他们来到职校之前就被列入差生之列, 他们对所有的正面教育已有了很强的抵触情绪, 当他们来到职校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时, 不少学生充满了期待, 想好好地改变自己。这时, 如果学校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尊重、宽松、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 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引导、感情上慰藉、心理上疏导、进步上帮助, 让学生隐性学习, 慢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那我们将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由此, 我由衷地感到:中职教育更需渗透隐性教育!即把隐性教育融入平时学习工作中, 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及时发现小苗头, 纠正小问题、消除小隔阂、化解小矛盾,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把隐性教育融入突发事件中, 当学生出现违纪问题、思想发生波动时, 应把普遍的思想教育与个别的心理疏导相结合, 把严格法规制度与尊重个人意愿相结合;再有, 把隐性教育融入新生军训、顶岗实习、宣传活动等大项工作中, 做到一起筹划部署、一起组织实施。

那么,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老师, 如何在教学中切实有效地进行隐性教育, 这也是我一直致力探求的一个问题, 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平台, 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渗透,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让他们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境中学以致用并得到发展。新教材选入了不少好的篇目, 如《善良》、《人生境界》、《我的母亲》、《好雪片片》等, 作为语文老师, 应充分利用这些好的素材, 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 讲授《我的母亲》, 我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生活中, 你怎么表达对妈妈的爱?我还特意提醒学生, 过生日的时候, 别忘了向妈妈说一声“谢谢”;讲授《善良》、《好雪片片》, 我让学生明白: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并且针对前不久我们“龙海论坛”曝光的一则新闻 (公交车上一个让座的人因为听不到对方一声“谢谢”, 把座位又要了回去) , 让学生展开辩论, 等等。通过这些拓展延伸, 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 也学会了做人。

2.根据语文科的特点, 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如每逢节假日, 适时向学生介绍相关节日的由来及风俗习惯, 介绍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引导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 让学生看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等等, 这样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陶冶情操。

3.自觉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 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 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 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 如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上课不随便接打手机。对学生尽量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充分利用语文教师的优势,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 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 之间保持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

隐性教育 篇5

摘 要: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之间语言基础差异较大,语言规范意识不强,普通话应用情况与要求不符,而信息化社会对高校普通话教学也有一定影响。传统普通话教育效率不高,创新势在必行。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普通话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普通话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普通话教学 隐性教育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因素,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前语委主任许嘉璐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语言规范意识,能否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是衡量他是否具有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的一个标志。”

国家语委在199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院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到本世纪(20世纪)末,高等院校普及普通话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做到干部师生在教学和集体活动中普遍使用普通话,实现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北方话区和南方方言区的学校原则上应分别于底和底以前达到这个目标。第二阶段做到干部师生在校内各种场合普遍使用普通话,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北方话区和南方方言区的学校原则上应分别于19底和底以前达到这个目标。国家语委在年下发的《关于印发首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宣传口号的通知》中指出,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但普及普通话的目标还远未实现,方言隔阂依然严重。普通话教育高耗低效,改革势在必行。

应如何创新普通话教育呢?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从而使隐性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教育可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外显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获取显性知识的活动方式及过程。隐性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教育性情境中,通过内隐无意识学习获取隐性知识的活动方式及过程。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共同对人的成长发生作用,两者结合才可以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显著差别在于影响学生的方式和机制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显性教育主要是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控制性,师生双方都知道行为的.目的并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通过有意识学习获得知识,学习过程需要明确的意识努力。而隐性教育则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正如隐性教育一词本身所表述的那样,其信息的呈现方式是隐蔽的,它潜隐在一定形式的活动中,有时是情景暗示,有时是艺术暗示,有时是榜样暗示,有时是活动暗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学习过程无需意识努力。 我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能够自动地、不假思索地运用的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包括语法规则、语汇等等。正是因为隐性知识的存在,学习者才能在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一个句子是正确时,能够(凭直觉)感觉出一个句子“听起来”或“感觉起来”是否是正确的。普通话教学往往更侧重语言的实用性,也就是对知识的反应和运用,即隐性语言知识。因此,在实施普通话教学时,大量运用隐性教育以补充常规显性教育,是教育形式最好的组合。隐性教育通过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能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普通话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师对普通话知识的讲解以及一定的练习,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环境中,都可以实施隐性教育。这就对社会、学校、家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使他们养成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尤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说好普通话。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对教师的普通话培训,让所有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要求。校内非教学人员在工作、会议和集体活动中也要使用普通话,并逐步做到在校内各种场合都说普通话。这种隐性教育可以是无组织的,它通过对学生观念的影响使其在日常交流中注重普通话的使用和相互更正;也可以是有组织的,如组织学生阅读名人名家的经典言语作品,收听电视新闻,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普通话大奖赛等,都可以作为普通话教学的形式。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1978转引自郑玉荣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9。

[3]聂晶杨治良任务复杂程度对内隐――外显学习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1):59――62。

[4]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中等职业学校隐性教育刍议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隐性教育

新形势下,职业高中生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多种价值观交织并存,这些都是可喜的一面。但当前职校学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思想品质上存在一些不足,道德品质上出现一些偏颇,个性心理的品质表现不容乐观,生活习惯方面存有不良倾向。从思想教育问题来看,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作为一种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优势。教育工作者如能创新思路,把隐性教育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来影响其活动的手段和方式。比如,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制度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利用隐蔽的方式巧妙地使对象掌握和理解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内在的道德评价标准,自觉地指导、规范日常言行。

二、重视隐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1.能够有效地消除逆反心理

中职生就生源而言,属于底层生源,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许多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大诱因。他们对教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对批评教育有较严重的对抗和敌视情绪,甚至公开顶撞。心理实验证明,教育的灌输性和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然而,隐性教育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的教育,把教育的意向与目的隐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润入受教育者的心用,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

2.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中职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具有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较强的特征。隐性教育是无讲台教育,整个过程中看不到“一鸟入林,百鸟压音”的硬性灌输,感觉不到“我讲你听,我说你令”的权威训导,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被教育者,大家既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从而在乐于参与中知无不言,言无禁忌,接受真理。隐性教育正符合“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的特征。

3.能够有效覆盖生活空间

隐性教育的特点是内容广泛、途径广阔、形式多样。在学校,隐性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教育者可以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中,让受教育者按教育者的意向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使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填补了现行教育无法有效覆盖的生活时空,产生“不以一人治天下,而以众人治天下”的独特教育效果。

三、隐性教育发挥作用的途径

1.校园基础环境的建设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一个环境建设很好的学校,其校容校貌中就会透露出浓烈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它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修养,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像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一样,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我们学校就很注重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进行隐性教育。它是一所富有文化艺术神韵,周围风景秀丽、内部布局合理的全新学校。学校有计划地优化班级、宿舍、食堂等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走进校园,一尊优美的雕塑、阅报亭、一厅的美术展览、光荣榜、电子火屏幕、草坪、树林、假山、亭台、花坛等都会给学生新的启迪和感染,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也变得“活”了起来。各种园地、海报、格言、警句、校训都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班级的作文展评、学习园地、图书角、书法角都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能忽视校容校貌这利,隐性的教育功能。

2.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

实施隐性教育,要营造一种具有时代风尚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很注重校园社团活动的举办。

首先,“星火杯”朗诵比赛、演讲会、篮球比赛、象棋比赛、运动会、书法比赛、文艺汇演、专业技能比赛、“思冶杯”知识竞赛、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等都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尤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依照校领导制订的培养学生的目标——好职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干成大事业,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请企业高级人才和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作报告等活动,逐渐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如汽车美容及保养店、明晨早点店、凹凸曼水果店、手绘动漫商品店、汇友书屋、手机便利充等创业的项目已经顺利经营。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训,校企合作是我们学校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搭建的平台,让学生尽早地体会企业文化和精神。

再次,学校举行的职教标语征集令,让学生增强在厕所、宿舍、教室等公共场保护公共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这种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比起说教式教育,既自然又亲切,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

其一,新学校新气象,领导以“学一项技能,谋一份职业,干一番事业”作为校训,勇于开拓创新,相继建立了财经商贸部、机电工程部、电子信息部、旅游餐饮部、传媒艺术部等部门,以及电子电工实验室、机床电气排故室、电子测量实训室、数控操作区、液压叉车实训室、模拟银行实训室、舞蹈房、画室、雁留声文学社、宾馆、花卉大棚、生活创业园、格子铺等各种教学实践场馆,给学生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使学生对职业理念耳濡目染。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场馆,注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重在触动感情和心灵。

其二,精彩的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但是网络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网恋等事情不在少数。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指导。尤其班主任要经常性地组织主题班会,进行健康上网的专题教育和讨论。合理设计课外网络作业,利用班级或学校网站与学生交流和探讨。让网络发挥隐性教育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其三,学校的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它们的隐性教育体现在提高藏书质量及开展导读工作。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更特殊、更持久的意义。因此,要在课余时间把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图书馆去,使他们徜徉在人文的海洋中,视阅读为一种嗜好、一种习惯。让学生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而且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别人的善言千语不抵自己的心灵一颤。这些是显性教育无法替代的。

4.制度性隐性教育建设

由于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基础以及行为习惯较“差”,因此制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如果换一个角度,将其变成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利用学校制度的影响力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那么,这后一个过程就成为“隐性教育”的过程r。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学生会、常规管理小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利用校园服务令等形式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因而,由制度文化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起到指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作用。通过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等强制方式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有意无意地就范,逐渐学会坚忍自制。

警惕“虎式教育”的隐性代价 篇7

最近一系列的研究都在宣称东亚的“虎式教育”比西方较为温和的教育方式更胜一筹。虽然这种模式有其长处,但背后所隐藏的代价却一定会让美国的母亲们对“虎式教育”三思而后行。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显示,高分并不是虎妈和儒家思想的严格训导所带来的。而是对教育支出的全民关注甚至病态的执著所产生的结果。在研究测试中排在前5个地区的学生中,前4个都来自东亚(这并非偶然)——韩国、新加坡、上海和香港。上海学生在15岁的时候掌握知识的程度就已经超过西方学生两到三年了。而韩国在小学教育上的花费是美国的两倍。韩国大学的入学率是80%。比美国的高中入学率还高。

对于那些因此认为西方教育已经“日薄西山”的人来说,客观地研究一下“虎式社会”是接下来应该做的。全民的教育执著带来了恶性的、适得其反的竞争。最终导致为了学而学,而不是真正的领会型学习。在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亚洲人口整体的勤奋学习帮助东亚实现了显著而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东亚的成功当中,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

但这种几十年来带来很多好处的精神也导致了今天的另一个问题:过度教育。东亚地区一个典型的高中生的生活是:从早上5点到午夜的计划表上都排满了学习任务,上完了学校的课程后还要再上私人补习班,每周上6天课,几乎或根本没有社交的时间。

家长们这种狂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工作和收入,还为了让他们进入一个精英阶层,能够有更好的婚姻和社会地位。一个看不见的等级制度仍然存在。

这样的养育方式自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只有最有能力和地位的家庭才能做到。结果,在今天的虎式教育体制下,富人更富,而穷人更穷。

在韩国(许多东亚国家的情况也都类似),决定是否能进入精英大学的考试只有一项,而且只在一天进行——那就是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在这一天,整个国家的生活似乎都为此停顿了。

如果在这次考试中成功了,那么一个学生将迎接崭新的人生,而如果表现得稍稍差一点,对一个学生来说也像是永远的失败。大多数用人机构都不愿意雇用二流大学毕业的学生。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谈 篇8

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创造型及综合通用型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正发生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即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 由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向启迪和培养开发能力的转变;在教学重心与方法上, 由传统的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主体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诸方面改革, 其中心就是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多种智能, 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因此, 在充分利用和发挥隐性课程教育载体的积极因素的同时, 也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研究,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育方案和措施, 以提高隐性教育的正面效果, 减少或消除隐性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高校图书馆对读者的教育恰恰具备以上特点。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挖掘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 积极地、确实地实施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隐性教育包括对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综合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以及构建健全的学习和研究心态、提高阅读能力、充实精神生活、树立高尚的情操、改善思想方法等方面。抓好图书馆这一教育场所的隐性教育, 对学生智能的培养、人格的形成均会产生长远的效用。本文通过对隐性教育的理论、特征的阐述以及对高校图书馆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总结, 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实施隐性教育的意义和相关措施。

2. 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 主要是通过感觉和知觉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 从而传递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其特点不是教育目的明确、直白、简捷和一目了然, 而是融汇于各种显型事物之中, 通过潜移默化, 影响受众心灵, 让受众或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熏陶、感染,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 个体的心理感受与实际环境相吻合, 能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受众置身生活中的各种特定场景都包含和感受着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它不像显性教育那样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规律折服受教育者, 究其原因是由于隐性教育的特点所致。

丰富性———它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校园文化活动, 还包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隐蔽性———隐性课程是通过教育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暗示的教育方式, 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映机制, 将有关信息渗透给学生, 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 乃至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过程无逆反性———由于隐性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施加影响的, 学生受其周围环境、行为和信息的感染、熏陶, 会在无排斥的心理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着的教育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显性教育因教育者自身或教育内容, 以及教育方式的原因而使学生产生排斥或逆反心理拒绝接受教育研究成果的情况。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当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在人的自身起作用后, 往往就会形成某些稳定心理和行为的固定模式, 比显性教育载体单向灌输或说教形成的记忆要稳固得多。

教育效果的非预见性———由于隐性课程教育载体的类型多, 不容易周密计划与控制, 因而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后果, 难于准确预见。当这些后果与教育目标一致时就会产生积极影响, 反之, 就会阻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产生消极影响。因此, 对于计划在有关场合实施隐性教育的学校而言, 需要通盘和整体的考虑与研究, 否则可能是功倍事半。

3. 高校图书馆应用隐性教育的意义及措施

众所周知, 高校生活是大学生人生经历的最重要的阶段, 是大学生思想最激进、最活跃、接受外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生阶段, 也是即将面向社会、踏入社会的一个人生过渡, 是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起点。因此, 大学校园教育环境的质量非常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身心健康、行为模式和人生价值的取向。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资源以及巨大的交流功能, 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 成为高校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 充分挖掘和合理应用, 会对学生优良素质的形成, 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有意识地开发、设计隐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实施隐性教育。

高校图书馆若要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等方面着手对隐性教育内容、方法进行研究和有目的地策划,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认为就应着重于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创造好图书馆的物质环境

图书馆建筑及环境设计的隐性教育体现在建筑是一门艺术, 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若图书馆建筑自然、庄重, 富有文化艺术神韵, 周围风景秀丽, 空气清新, 内部布局合理, 灯光明亮, 色彩调和, 读者相互干扰少, 那么就能给读者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学术气氛浓厚的学习、研究和交流环境。这种环境的作用是微妙的, 其背后隐藏的教育涵义极其丰富, 它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其丰富的馆藏是实施教育职能的物质基础。它的隐性教育体现在提高藏书质量、丰富文献品种、开展导读工作, 以及各项优质的读者服务等工作中, 为读者提供积极向上、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应完善导读机制, 把那些格高境阔、可读性强的书刊推荐给读者, 真正做到把真、善、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读者, 启迪读者的思想, 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也体现在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设备的引进, 这不仅仅限于大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水平。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 多媒体信息技术, 以及信息储存技术, 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 都是一个具体实在的教育。读者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现代化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高效快速的服务, 还能接受信息与情报检索和信息资源利用的再教育, 学到一定的检索知识及相应的信息知识。因而, 在帮助、引导读者熟悉使用计算机检索过程的同时, 也隐藏着帮助他们学习信息检索知识, 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正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3.2 创造好图书馆的精神环境

图书馆的精神环境世界主要是指图书馆的舆论、馆风馆纪、各种文献的思想内容、学术气氛、心理气氛、人际关系、文化活动等。图书馆的馆风馆纪是隐形的、看不见的, 但它又是确实存在的, 时时处处规范着人的行为、制约着人的言谈, 因此, 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的目的, 就要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催人奋进、渴求知识、期盼创新的文化氛围。比如, 在大厅里摆放馆风牌, 在阅览室和通道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人语录, 设置文化专栏等。虽然学生看到这些时不一定会马上产生多大的心灵震撼, 但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 会不知不觉地规范、调整自己的言行。这种持久的、反复的、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 会逐渐内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 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进而终身受益。

3.3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关专家研究证明:图书馆的价值构成5%在馆舍设备, 20%在文献资源, 75%在人即馆员。在图书馆的隐性教育中, 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是图书馆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 是图书馆教育环境中的主导因素。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图书馆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充分挖掘隐性教育中其他因素的功能, 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教育环境。因此, 图书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从图书馆教育中接受基础性教育, 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 不断调整个人知识结构, 成为利用图书馆接受教育的主体。要满足各种文化程度的人的多种需求, 就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不但要适应人们需求的变化, 还要紧紧掌握图书馆教育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变化发展, 特别是要具备适应未来图书馆教育发展需要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图书馆教育环境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4 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

管理手段是保障图书馆教育能够顺利开展而采取的必要方法。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图书馆应以严谨、科学和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学到对他人的尊敬和谦让、对公共财物和公共环境的爱护、对秩序的遵守, 以及在公共场合中应有的文明的言谈举止等, 在无形中接受和完成社会化的训练。

总之, 隐性教育是一个长期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它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效果, 但它的影响却像一粒种子一样种在了学生的心里, 影响着、引导着学生的成长, 促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亚夫.论图书馆的隐性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 2001, (04) :5-7.

[2]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 2002, (01) :21-23.

隐性教育 篇9

一、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教育策略的选择是其中重要原因。由于各种原因,以“灌输式”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有时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相比“灌输式”等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往往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首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已经开始形成新的认识,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这样,教师就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如果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以各种形式进行激励和规范,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调节自身行为,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初中学生的思维仍属于经验型,往往从具体经验出发,借助形象思维认识事物。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往往根据经验来进行认知。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理论知识比较多,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利用自身的经验有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这时,如果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初中学生的智力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自身的情感调节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在逐步加深。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隐性教育,多采用陶冶、调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律性,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理智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正确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传统德育教学方式。要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价值。首先,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将隐性教育充分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当教到“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时,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意志对行动具有的调节能力。若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学生往往不感兴趣,难以接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入生活中相关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坚强的力量,理解“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后遇到困难时,学生就能积极应对。其次,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言行举止、理想信念和习惯爱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用人格感染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严肃,学生就会感到教师离自己很远,学生在教师面前就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爱的感化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再次,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德育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非常重要。要让整洁的校园环境、学校的墙壁走廊,都发挥隐性的德育功能。要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要重视各种艺术节、体育活动、班会、演讲、参观、比赛等的隐性熏陶作用。最后,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脱离实践,则课堂知识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课堂学到的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做到知行合一。

三、结束语

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当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人格魅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道德实践,从而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摘要:分析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从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道德实践等方面,研究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品德,德育,初中

参考文献

[1]任莎莎.隐性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

[2]杨斌,王小雪.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8(07).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篇10

我国理论界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约始于2000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 应当说目前人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有所揭示。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特征、功能、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 且众说纷纭, 未形成较统一的认识。其次,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缺乏必要的研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属于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 还是仅仅属于一种教育方法, 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第三, 对外域和历史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研究, 研究的视野较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多停留在定性描述水平, 缺乏必要的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研究。总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系统和深化。

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认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 加强隐性思想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 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研究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也要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为, 离开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目前我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种类、运用等问题知之甚少, 对如何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不得要领;为此, 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深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 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与显性教育不同, 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 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 通过各种的活动形式, 使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 隐蔽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 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 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二) 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性

在高校教育中, 受教育者多为叛逆期的青少年, 显性的教育目的和强迫式的教育方法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和逆反。在隐性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并不直接说明教育目的, 通过活动等形式引导受教育者, 熏陶教育者, 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政治思想教育。通过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提高了政治思想教育的的效果。

(三) 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教育决定了该教育模式的隐蔽性, 通过教育者有意识无意识的教育过程, 将教学信息隐藏在各种实体化的人、事、物以及活动中, 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具有很到的影响力。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 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 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它们似乎来无影去无踪, 其实教育的目的全隐藏在其中, 学生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 潜移默化接受影响, 达到以“柔”胜“刚”的目的。

(四) 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 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 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 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 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 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 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或校园节日等,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一) 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对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趋向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因素,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实现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将隐性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的各个角落, 无差别地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 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师自身建设中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 尤其是高校教师, 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 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 应该随时做好为人师表的典范, 把教育理念贯彻到行为举止中, 努力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不断以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

►►四、开发利用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制度是高校制度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一方面处于管理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 另一方面又以‘习得'的方式从中获取思想政治认知, 并在不自觉间将这种‘习得'的思想政治认知与在书本中‘学得'的思想政治认知进行检验和比对。”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显性教育道德规范能够起到正向的巩固和内化作用, 消极的管理制度则将对显性教育规范起反向的消解和外化作用。

(一) 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法律是社会的最高权威, 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健全, 法制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绝不允许存在管理制度与法律相悖的现象。学校管理制度中体现“依法治校”理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 塑造其依法自律的行为品格。而相反, 如果管理制度本身无法可依, 甚至本身就是违法的, 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各项管理制度就无法推行, 更谈不上各项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必然会被质疑。

(二) 树立民主管理理念

学生是一所学校的主体。各项管理制度要真正起到教育、规范、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征得学生的理解和同意, 否则就是一种对青年的“外在束缚”。作为成年人, 大学生有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的要求, 也具备相应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接受民主的教育和实践,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 提升其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这一过程本身即是高校重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 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 要遵循民主化原则, 尽可能让大学生参与到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 这样的学校制度才是民主的、现实的, 是大学生自主要求的反映, 而不是学校单方面意志的表达。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构,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中, 调动积极性和建设校园的热情, 发挥主人翁精神, 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的教育形式,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高等教育逐渐普遍到全社会, 大学生在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隐性思想教育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时代特点、高校已有隐性教育实际情况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各个高校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仍然是当前高校教育事业的重点, 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突破。

摘要: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 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教育资源, 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 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突破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在教育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价值观, 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现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现状的研究, 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提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新方案。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霞.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16

上一篇:风险不容小觑下一篇: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