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演化

2024-07-28

分布演化(精选五篇)

分布演化 篇1

2015年10月,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建议出台,要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既要建立在对过去十年发展的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又要明确旅游业取得的成就与问题,进而明确其发展走向、发展领域和主要目标。国民旅游权的实现是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国内旅游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我国学者对国内旅游市场的研究也是十分关注的。吴必虎认为,分析旅游市场的发展会对区域的旅游规划有着不可磨灭的至关作用;保继刚等人截取桂林不同时期客源市场的资料,进行了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的分析;李景初基于成分分析,利用降维的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罗美娟等人,把在互联网形式下产生的长尾理论引入在线旅游市场的分析;吴清等人采用ADod指标、变异系数、位序等级规模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国内旅客源市场的机制演化;张春莲从营销组合的视角研究了山西省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这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充分体现政府对全国旅游的高度重视。“十三五”阶段要求将旅游业着眼于其前后十年的发展轨迹上去策划,作为有较多旅游资源的大省——山西,关于2006-2015年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分布与结构演变系统尚未研究,本文查阅来自2006—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年鉴》和山西省各地级市政府部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报告文件,提取山西省国内旅游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各地级市国内旅游收入和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进行相应公式整理计算,对山西省2006—2015年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系统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待响应山西省全域旅游的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促进“十三五”山西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的优势地位而献计献策。

二、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以及人文旅游资源,拥有“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华古文化摇篮”等称号。现有46个省级及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452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纳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内。2015年,随着平遥古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的完成,山西省共有6家获此殊荣的景区。2016年全域旅游在我国开始逐步发展,我省共有5个市县被纳入“全国示范区”的行列,积极响应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增质增效,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21世纪以来,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出现良好发展趋势,2015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447.5亿元,同比增长21.11%;国内旅游收入3428.9亿元,增长21.2%,共接待国内游客3.6亿人次,同比增长20.22%。

据统计,截止2015年,山西全省共有旅游企业9000余家,旅游景区景点543家,A级景区143家;星级饭店32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8家;旅行社866家,持证导游2万余名。山西省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51.5万人,间接从业人数210.8万人,其中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1万户,直接从业人员5万人。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6000万人次,收入300亿元,旅游解决了农民就业,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全省迎来了新的旅游方向。

(一)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态势

由于受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山西省的旅游业也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不断大跨步前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旅游业市场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如表1所示,从2006—2015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发展趋势中得出,山西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山西省国内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7517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3.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由415亿元增至3429亿元,山西省的国内旅游正处于上升阶段,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经济收入较2008年之前的涨幅较弱,但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随后,尤其是2011年至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尤其是2012年出现国内旅游人数增长29%,国内旅游收入35%,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小高峰。2013年山西省继续打响“晋善晋美”的旅游品牌,大力建设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主要景区,将旅游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建设落实到实处,推动了全省旅游业蓬勃发展。由于市场波动性的特征、出境旅游发展高峰期、机票代理费用降低以及居民可支配时间和金额的增多,国内游客对出境旅游的倾向,导致2014年、2015年出现增长幅度减慢。2016年在“十三五”的带动下,全域旅游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刺激,以及山西在各省市旅游推介会的蓬勃开展,将会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推动。

(二)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

山西省下设11个地级市,分为晋北、晋中、晋东南、晋西南四大区域。

晋北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云集了世界遗产云岗石窟、道教圣地恒山、三教合一悬空寺、中国佛教名山五台山等世界级优良旅游资源,还有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重点旅游区之一,有利于开发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产品系列。

晋中地区的省会太原市集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于一体的城市,与周围晋中、阳泉、吕梁三个地级市相互辉映,具有浓厚的晋商文化气息,包括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平遥古城,晋商建筑代表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还包括森林生态景区、湿地公园等,有利于开发晋商文化与生态风光相结合的旅游产品系列。

晋东南地区有太行山大峡谷、莽河猕猴自然保护区、皇城相府等旅游景区,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开展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相联合的旅游产品系列。

晋西南地区包含临汾、运城两个地级市,有舜帝陵、中国死海、五老峰、大槐树等旅游景区,适宜于联合打造寻根祖与敬关公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山西各地旅游经济普遍较好,随着区域内合作的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晋东南、晋西南地区逐渐崛起,晋北、晋中地区逐渐下降,原来的由北到南递减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整个山西省空间旅游市场结构趋于平整。

三、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发展变化

(一)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集聚性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状况的重要指示标,是旅游活动在区域的地域空间上的投影。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单位,采用相关研究方法和模型,对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对照分析。

1、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作为衡量旅游地游客接待数量,在相应区域范围内的集中程度,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G为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客源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某地区旅游接待量;T为整个山西省国内游客数量;n=11(地级市共11个)。若G值越靠近100,则说明旅游人数分布越集中,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性越;若G值越靠近,则说明旅游人数分布越分散,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性越差。

如图2所示,山西省国内旅游集中度在2006-2015年十年中,最高值是在2006年时达到顶峰67.3,说明当时山西国内旅游市场是以太原、大同和忻州为主要旅游目的地,同时格局也达到相对稳定的局面,由于,地理集中指数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说明其他地域的旅游正在不断发展;2008-2015年,趋于稳定,在稳定中不断下降,说明这个时期内,山西省的国内旅游市场已打破原有的“单核模式”发展,市场空间结构经过不断优化,各区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晋城、忻州、阳泉、运城等多个地区不断优化,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多核模式”的结构。

2、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对旅游市场布局集中水平的指示标志,用来衡量旅游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差别,体现了某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本文采用CR1、CR4来反映国内旅游的首位度和前四位地级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情况。

如上图3所示,CR1在2006-2015年之间轻微波动发展,除2013年小幅度上升以外,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说明原本位居第一位的太原市,即使游客的集中度总呈下降趋势的形式下,在山西省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任占据重要地位。CR4也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表明山西省的国内游客数量不断分散,前四位的游客接待数量逐渐下降,证明其他地级市的旅游正在积极发展。近年来晋中、运城、临汾、长治、晋城、阳泉都不断发展,特别是晋中和晋城的国内旅游快速增长,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更加稳定,使国内旅游的空间集聚性不断下降。

(二)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演化

旅游区位熵反映的是该地区旅游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以及该一区域在一定范畴内的旅游地位和作用。旅游区位熵公式为:i=RDP/TDP。最终结果若越大,说明i地区的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在全省属于领先地位;反之,则越低。应用到山西省的旅游,就是在比较各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与山西省整体旅游发展平均水平的高低,从而评估山西省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差异。

从图2得出,在2006-2015年十年间,忻州、晋中、阳泉的旅游区位熵一直处于数值大于1的水平,说明其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级市发展水平。忻州,中国佛教名山——五台山位居于此,且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芽山、边塞雁门关、偏关、河曲黄河民俗风情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的改善也带来了不晓得推动作用,例如:投资建设四路五站工程、改造县乡公路以及推进“三项改革”等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晋中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以晋商旅游产品系列为主打,不断进行品牌宣传和设计,2015年5A级景区成功申请,加上本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阳泉作为另一个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城市,主要得益于温泉、风景区的建立,生态旅游、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这些新颖的旅游产品为阳泉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政府对旅游的重视度不断加大,促进了旅游品牌的形成与发展。相对比而言,临汾、吕梁、朔州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在国内旅游市场上,之前一直位于领先地位,但发展水平逐年下降,2013年后,旅游区位熵已经跌至1以下。在年际变化中,阳泉、晋中、晋城、运城,发展趋势最为明显,已跻身前列。特别是晋中市最近几年一直处于首位水平,旅游区位熵达到1.79。目前朔州的旅游区位熵为最低,随着2015年朔州的右玉县作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将会更好的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四、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策略

(一)加强区域之间合作

加强与周围地区的旅游互助,提高自我发展优势。山西与陕西、内蒙古、河南接壤,其中,山西与陕西、河南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凝聚了大量华夏文明的众多遗迹,包括众多国家级保护文物,都是旅游产品中的杰作。山西与陕西、河南之间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和共享的特性:山西的晋国墓与陕西的兵马俑、山西的五台山与河南的云台山,都存在着明显的共享性,共同编织一幅幅瑰丽的历史画卷;另外,同为黄河一脉,水上旅游产品的开发亦合作进行,充分发挥彼此之间的旅游资源优势。山西与内蒙古存在着风格迥异的旅游资源,山西晋北地区具有边塞风光,相互合作,可以为大都市生活的游客带来新鲜的生活体验。

(二)开发旅游特色产品

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颁布,提出大力发展旅游,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便利化,可以着眼发展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创意农业旅游等。晋北地区,道、佛、儒教的组合,云岗石窟、恒山、悬空寺、五台山的云集,将旅游路线的紧密结合,让游客感受不同教派的独特内涵,独特的边塞风光,也是不错的选择。晋中地区的晋商旅游产品、晋南地区的红色旅游、华夏寻根旅游,皮影、醋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都应该是山西省未来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品生产的目标和规划去向。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功能,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要发展全域旅游,扭转劣势局面。

(三)健全旅游营销体系

旅游营销体系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法律法规等进行系统的优化提升,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多种壁垒,实现一体化服务、产品营销与推广的高机能结合。旅游营销应把各地市的旅游特色都呈现出来,通过线路整合和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联系,实现山西的旅游业综合一体化。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一)随着山西省旅游业的日益成熟发展,潜力巨大,山西省的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逐渐优化,多元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稳步前进。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发展呈现出微波式前进的演变趋势。

(二)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较于前几年总体已逐步稳定。虽然各地级市具有不同的旅游资源、财政状况、地理环境等,但是随着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重视,政策、资金的支持,全省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日益稳定,集聚性下降。

(三)旅游区位熵值表明,忻州、晋中、阳泉的旅游发展具有良好态势,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阳泉、晋中、晋城、运城,发展态势最为明显,而临汾、吕梁、朔州的旅游业发展却不容乐观,需采取相应措施,以期待拉近与其他地级市的距离,让旅游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画上浓重的一笔。

分布演化 篇2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文在对大量的镜质体反射率、火成岩年龄、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的`地区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地热异常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的吴旗--庆阳--富县一带,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约140~100 Ma,构造热事件持续时间约在10~40 Ma之间.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生代晚期岩石圈深部的热活动增强,盆地南部岩石圈深部热活动性更强,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处于一种弱拉张的构造环境,地幔发生底侵作用,岩石圈减薄,发生岩浆侵入和喷发.异常地温场形成可能与秦岭造山带燕山晚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深部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作 者:任战利 张盛 高胜利 崔军平刘新社 REN Zhanli ZHANG Sheng GAO Shengli CUI Junping LIU Xinshe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80(5) 分类号:P5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热事件   热异常   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分布演化 篇3

长期以来, 中国的牡蛎分类比较混乱, 存疑甚多, 物种分布范围也不明确, 制约了牡蛎的基础研究及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 重点项目“中国近海牡蛎的种类、分布和系统演化” (40730845) 于2008年立项,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主持, 并联合美国Rutgers University郭希明教授, 以及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科研人员经过4年多的努力, 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沿海常见牡蛎种类和分布。分析了牡蛎各物种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了中国常见巨蛎属牡蛎间的生殖隔离情况及其生殖隔离的分子机制。对重点海域的牡蛎进行了繁殖周期调查。获得了丰富的中国牡蛎种类及种质资源基础数据, 构建了中国牡蛎物种资源信息数据库, 为我国牡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

研究成果已在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 Marine Biology Research, Marine Biotechnology, Nature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

研究人员对中国沿海数十个区域的牡蛎样品进行了采集, 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海域进行了重点采样, 并对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分析和分子探针检测。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近海巨蛎属牡蛎的订名工作, 明确了中国海区牡蛎约20种, 其中巨蛎属7种, 小蛎属4种, 爪蛎属1种, 舌骨蛎属1种, 拟舌骨蛎属2种, 平蛎属1种, 牡蛎属2种, 齿蛎属2种。另外, 研究人员对艾氏牡蛎Crassostrea iredalei等中国新记录的物种分布进行了研究, 明确了长牡蛎C.gigas gigas和福建牡蛎C.gigas angulata的亲缘关系是亚种级别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 使用16S rDNA, 28S rDNA, COI, ITS1等序列对牡蛎总科各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对长牡蛎和福建牡蛎进行全基因组比较, 研究了牡蛎与其它已测基因组物种的系统演化关系。同时, 研究人员还基于ITS-RFLP、HRM分型等技术开发出多种用于物种鉴定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还对两个典型海域的牡蛎进行了系统的生殖隔离机制研究。南通东灶港小庙洪牡蛎礁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可露出海面的活牡蛎礁, 其上同域分布有两种巨蛎属牡蛎 (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 , 为牡蛎的生殖隔离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研究人员初步确定两种牡蛎的繁殖期互相重叠, 不存在时空生殖隔离。

室内杂交实验表明, 两种牡蛎在单方向可以产生少量的杂交子代, 在幼虫及稚贝期的生长存活能力显著低于纯种牡蛎, 表明两种牡蛎的种间关系是通过生殖前及生殖后隔离机制共同起作用而得到维持的。在中国常见巨蛎属牡蛎间的多种杂交组合研究方面, 除了近江牡蛎南北种群间、长牡蛎和福建牡蛎间的杂交可以顺利进行外, 其它组合均有生殖隔离, 表现为配子不能受精, 或者杂交子代存活能力差等。通过对受精相关的bindin基因对生殖隔离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 精子bindi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种间存在差异, 其中7个氨基酸位点受到正选择) , 表明卵子bindin受体可能对于精卵识别的进化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这种差异可能是种间生殖隔离机制的重要分子基础。此外, 研究人员还对福建厦门九龙江口等重点海域的牡蛎进行了全年的繁殖周期调查, 结果表明厦门海区的牡蛎在3月至10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生殖行为发生, 而该海区至少存在有4个不同种的巨蛎属牡蛎, 其繁殖时间存在重叠。

分布演化 篇4

舆论是指一个群体作为整体或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达成一致、共识或立场, 是大量个体群集观点的宏观涌现, 是社会大众对社会问题、社会事件所表现出的观点、信念、态度、情绪和意见等的总和。舆论具有相对一致、强度大以及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并混杂着理性以及非理性因素, 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1]。

国外很早就有学者对舆论的本质以及传播规律作了研究, 并将之作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今年来, 兴起了以统计物理学手段进行舆论形成机制研究的舆论动力学方法。舆论动力学 (opinion dynamics) 主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中由于个体之间决策的影响与外界公共信息的影响, 人群中对某些特定的事件或事物所持的不同观点的形成 (formation) 和演化 (evolution) 等现象, 并包括观点一致性 (consensus) 与多样性 (diversity) 的保持等问题。目前比较著名的舆论动力学模型有:①S模型 (Sznajd model) ;②D模型 (Default model) ;③HK模型 (Kraus-Hegselmann model) 。

近年来, 将舆论动力学与复杂网络结合起来研究开始成为趋势, 因为, 复杂网络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网络, 所以, 可以用复杂网络模拟社会动力学行为。目前, 对于舆论的初始观点分布也是研究舆论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不同结构的初始观点分布可能就会在相同的模型下产生不同的演化现象。而目前基本上对舆论动力学的研究都是将之视为一个均匀分布, 有研究表明社会舆论的初始分布并不是一个均匀分布而是正态分布。文献[7]等研究了舆论在规则网络和小世界网络上的演化, 只有少数利用BA网络来进行研究。

基于以上情况, 本文以BA无标度网络为背景, 以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初始分布为研究内容, 研究舆论在HK模型下的演化情况, 并与相同条件下的规则网络的情况进行对比。

1 模型

1.1 BA网络模型

1999年, Albert、Jeong和Barabsi通过研究万维网的度分布发现了网络的无标度性, 并根据网络生成机制的增长和择优连接两个基本要素构建了能够产生无标度特性的网络模型—BA模型。BA网络主要具有幂律度分布和小世界的特征。

BA网络的构成原则:①增长:网络开始与少数几个结点 (初始设定为m0个) , 每个相等时间间隔增加一个新点, 新点与m个 (m≤m0) 不同的已经存在与网络中的旧点相连产生m条新边。②择优连接:新点与旧点i相连的概率p取决与结点i的度数ki。

undefined (1)

经过t步时间步后, BA模型演化成一个具有N=t+m0个结点, mt条边的网络。

为确定起见, 本文选取m=m0=3。

1.2 HK模型

对于n∈N个智能体和恰当的观点空间S∈Rd, 假定初始观点值x (α) ∈Sn, 信任域ε1, …, επ>0和范数‖·‖, 递归定义HK模型演化过程 (x (t) ) ε∈N

x (t-1) =A (x (t) εv, …, εn) x (t) (2)

其中A (x (t) , εv, …, εn) 是置信矩阵, 定义成:

undefined

其中, Ii (i, x) = (j∈n|‖xi-xj‖≤τi|) 是智能体i挂满与观点值x的置信集合。也就是说, 新观点xi (t+1) 是所有距离x (t) 不大于εi观点值的算术平均。

2 结果和讨论

2.1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 采用多Agent系统仿真技术, 通过matlab产生不同分布下的随机向量作为初始观点向量x (0) , 结果T次迭代演化后, 获取最终结果x (T) 。考虑到随机性, 在各种分布下给定的ε、S和n不变, 作100次仿真。我们使用100次仿真中一致出现的频率来近似模型演化出现意见一致的概率。

定义p为观点趋于一致的概率, ε0为观点趋于一致临界信任域阈值即ε0=εp。令ε0=ε0=εp=0.0, 并且当ε≤ε0时, p=0.0, 令ε1=ε0=εp=1.0, 并且当ε≤ε0时, p=1.0。undefined为100次实验观点趋于一致所需要迭代时间的均值, undefined为100次实验中观点趋于一致时观点值的均值。

2.2 实验室结果与分析

1) 先考虑不同初始观点分布在规则网络下的演化情况, 实验中取样本大小N=200。

由图1、图2可以看出, 均匀分布状态的初始观点在ε≤2时, p≈0。随着ε的变大, p也增大。当ε=5.4时, p≈1。此后p不再随ε的变大而增大, 而是始终保持p=1。正态分布的初始观点与均匀分布的性质相同, ε≤1.1时, p≈0, 当ε=1.8时, p≈1。两种初始观点的演化趋势是大致相同的, 但是两者趋于一致的概率的ε是明显不同的, 由于均匀分布的观点分布呈现均匀性, 均匀分布相比正态分布的初始观点分布更易于趋于一致。而对于t-ε曲线的观察, 也可发现, 均匀分布的曲线比正态分布更早的趋于一致, 而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就是由于正态分布的观点初期的分布聚合性。

2) 下面将观点分布的研究拓展至更接近于真实网络的BA网络上, 研究两种初始观点分布的演化情况, 同样取观点样本大小N=200。

在图3所示的p-ε图中, 均匀分布中p趋于0的ε的下限是2.1, 正态分布则是1.8;均匀分布p趋于1的ε的上限是3.4, 正态分布则是7.5, 在BA网络中均匀分布的初始观点分布更快的达到了一致, 同时在图4中, 时间的演化中, 正态分布的平均演化时间要远大于均匀分布, 说明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之后, 对不同初始观点演化趋于一致的时间周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上面研究了不同分布在相同网络的演化特性, 现在研究均匀的初始观点分布在不同网络中的演化特性, 同样取样本观点大小N=200。

由图5所示, 均匀分布的初始观点在规则网络中和BA网络中的趋于一致的概率p, 由于网络的复杂性的增加而必须取更大的ε才能趋于一致, 而趋于一致所需要的时间t则有明显的区别, 在规则网络中, t趋于一致所需时间的跨度更大更明显, 而在BA网络中, 当舆论能趋于一致时所需要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

4) 正态的观点分布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的演化特性研究, 取样本大小N=200。

由图7和图8对比可知, 正态分布的初始舆论观点分布在规则网络和BA网络中的趋同概率p和时间t的曲线是相似的, 只是由于网络复杂性的增加, 在BA网络中舆论趋于一致所需要的ε需要取值更大, 所需的ε的差值Δε≈2.7, 所以, 随着网络复杂度的增加, 正态分布的初始观点分布趋于一致的演化特性不变, 只是所需的有限信任域的阈值ε有变化。

3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的舆论初始观点分布基于HK模型在不同的网络上的演化情况发现, 在限定网络状态相同的情况下, 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的下的HK模型演化p随ε和t随ε变化性质类似, 都具有一定的阈值ε, 在此ε区间中HK模型演化趋于一致的概率p随ε增大而逐渐增大, 同时趋于一致的周期时间t也随之增大。同时对于限定初始分布情况在不同网络上的演化情况, 可以发现它们各自p-ε和t-ε的分布曲线的趋势是相似的, 从规则网络到BA网络的改变可以看出, 由于网络的复杂性使得ε的取值变得更大才能使得舆论分布趋于一致。本文论证了正态的初始分布相对于均匀分布的初始观点分布更难趋于一致, 而网络结构复杂度的增加也使得趋于一致变的更加困难, 但是相同分布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下的演化曲线是相似的, 即网络的结构的变化只是影响了舆论趋于一致的难度。

参考文献

[1]Jan Lorenz.Continuous opinion dynamics under bounded conf-idence:a survey[J].Physic D 2007 (18) :1819-1838.

[2]Hegselmann R, KrauseU.Opinion dynamics and bounded con-fidence, model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J].Artif Soc Socialsimulation 2002 (5) :2.

[3]Barabasi AL, Albert R.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J].Science, 1999, 286:509-512.

[4]Albert R, Barabasi AL.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J].Rec.Mod.Phys., 2002, 74:47-97.

[5]周涛, 傅忠谦, 牛永伟, 等.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研究综述[J].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5:513-518.

[6]周涛, 柏文洁, 汪秉宏, 等.复杂网络研究概述[J].物理, 2005, 34:31-36.

分布演化 篇5

a)中国黄金资源在地区上和成矿时带上分布是不平衡的,在地区上中国金矿主要集中在东部,东部地区占有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特别是金矿多成群分布于古路边缘,受深断裂和韧性剪切带的控制,而大面积分布的造山区现今发现的矿床较少,仅占金矿储量的20%[1];

b)中国金矿储量中伴生金矿所占的比例很大,特别是有较大型的金矿床属于伴生金矿,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伴生金占金保有储量的43.39%,在金矿的采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伴生金矿床的成矿域区带

从伴生金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来看,最基本、最重要的控矿因素是深大断裂。因此,首先以构造体系作为成矿单元的一级划分依据。划分4个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和晋陕川黔(过渡区)成矿域[2]。

3中国伴生金矿床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中国伴生金矿床时空分布格局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格式紧密相关。

a)滨太平洋构造域自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激烈频繁,断裂岩浆活动广泛而又深刻烙印在这片既有地台、又有褶皱带的宽阔地块上。地块北界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滨太平洋,西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长约3 520 km,宽约960 km。过去在对本地区的花岗岩类成矿作用的研究中,对S型岩体及其成矿作用—W-Sn系列和Au系列的研究相当详尽,但对I型岩体及其成矿作用—Cu-Au系列的研究则相当粗疏。其实,后者的重要性和经济意义决不低于前者。滨太平洋构造域的燕山期I型岩体虽穿插在大片S型岩体的间隙中间,沿深大断裂成串珠状分布,但两者自成体系,互不相干[3]。而伴生金矿床亦如影随形,密切相伴。燕山期活化带型后生矿床时空分布格式是建立在吉黑褶皱系、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的广泛背景上的。所以其间存在着一些太古代地台型同生矿床,因规模较小可存而不论。这些活化带后生矿床的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和夕卡岩型,次之为岩浆热液型和火山热液型;

b)古亚洲构造域包括北系天山—兴安褶皱区和南系昆仑—祁连—秦岭褶皱区,本文所论述到的只是南系东段,即祁连—秦岭褶皱系,它是1个典型的古生代多旋回褶皱系,横亘于华北—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总体上呈NW-NWW向分布。最早受秦岭—祁连地槽萌生期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矿床为金川矿。据现有资料,金川矿是后生矿床中的最早1个伴生金矿床。次之为产于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的白银矿(包括小铁山、火焰山、折腰山等),为加里东褶皱带同生矿床;第三为产于东昆仑褶皱系柴达木北缘优地槽褶皱带的锡铁山矿,亦为加里东褶皱带同生矿床;第四为产于秦岭褶皱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接触带(玛沁一略阴断裂)上的德尔尼矿,为华力西期活化带后生矿床[4]。上例说明,秦岭—祁连地槽褶皱带形成前的几个主要构造旋回,从地槽萌生到褶皱回返俱有相应的典型矿床形成。矿床类型以火山沉积型为主,次之为岩浆岩型;

c)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包括昆仑山脉以南,大巴山一龙门山一哀牢山以西的广大地区,但本文所论述到的只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南段大致沿南北向延伸的狭长地区,并附加了康滇地轴中的矿床[5]。这样,本区的成矿时空分布特征就相当复杂,就康滇地轴的矿床而言,最早有晋宁期地台型同生矿床如大红山矿、拉拉厂矿;有华力西期地台型活化带矿床力马河矿。就三江褶皱系和松潘—甘孜褶皱系的川西—滇北成矿带、藏东—滇西成矿带而言,最早的为加里东褶皱带型同生矿床九龙李伍铜矿,华力西期活化带后生矿床白马寨镍矿、中甸红山铜矿,华力西褶皱带同生矿床老厂铅锌矿,印支期褶皱带同生矿床如白玉呷村多金属矿,燕山期活化带后生矿床如洞中达铅锌矿、供额措铅锌矿,喜山期活化带后生矿床如玉龙、多霞松多、马拉松多斑岩铜矿、长安冲铜矿;

d)晋陕川黔(过渡)构造域的特征是上述的三大构造体系影响轻微,构造岩浆活动贫乏。所以,只分布有两个元古代的地台型同生矿床成矿带—中条山成矿带和湘西成矿带。但两者成矿时代亦有差别前者为中条旋回,后者为扬子旋回,这分别与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形成时期相吻合。总之,这一对南北遥遥相对的成矿带虽矿种不同、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成矿时代不同,但却也有许多共同点:成矿物质来源类似、成矿作用类似、矿床类型类似。

参考文献

[1]陈毓川.中国矿床成矿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陈纪明.中国典型金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3]罗镇宽,关康.中国金矿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孙培基,韦永福.当代中国金矿地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分布演化】相关文章:

演化观04-26

组织演化05-08

系统演化05-15

战略演化05-29

政策演化06-09

演化计算06-17

演化经济07-26

结构演化08-04

演化发展08-26

演化算法08-28

上一篇:消费伦理研究下一篇:职业中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