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信贷

2024-08-29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精选十篇)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 篇1

关键词:消费信贷,农村消费,经济发展

一、通河县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居民收支波动性较大

农村居民的收入波动性大, 所以其获得银行授信的概率比较低。这是因为, 由于较大的收入波动性, 导致未来现金流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这样大大提升了违约的风险, 从而无形中使银行的风险增加, 农村居民获得贷款的概率变小。

从近些年来看, 农业增产不增收现象日益普遍。同时, 农民预期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支出却变得越来越大。农业还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强的特点, 受市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影响比较大, 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由于农民预期支出增加和收入不稳定,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即期消费需求, 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河县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 农村居民的贷款成本较高

首先, 民间借贷的利率往往较高, 而银行的贷款利率远远低于民间借贷, 有着价格上的优势;其次, 农村居民的贷款往往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而银行为了承担这些风险, 就会适当的提高农村居民的贷款利率, 但却不会高于民间借贷。这样就会使得农村居民无论从哪里获得贷款, 其非利息成本支出无形中提高, 并且这些非利息成本支出都是在准备阶段产生, 并没有见到收益, 这样就会使得农村居民对较高的利息支出的必要性进行怀疑, 降低了农村居民贷款的意愿, 从而导致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发展受阻。

(三) 农村居民预期收入偏低

农村居民预期收入水平限制了消费信贷规模。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贫富差别增加的是储蓄, 而不是消费。通过研究可以得出, 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明显快于农民收入增长, 且近年来有扩大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大多数农村居民的贷款类型为短期消费信贷, 所以银行进行贷款的审批中, 更加关心农村居民的短期还款能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从而统计上表现也不显著。

二、解决通河县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问题的对策

(一) 降低农村居民收支波动性

据分析, 想要发展通河县农村消费信贷, 必须从降低支出和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 而降低农村居民的收入波动性则更为重要。

一是降低支出波动性方面。要使农民的非预期支出得到降低, 就必须完善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 这样就会减少重大疾病及意外事故对农村居民家庭的影响。这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财务稳定性, 还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了农户未来面对的不确定因素, 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二是降低收入波动性方面。首先, 农村具有先天地理条件优势, 可以有效的利用自有的耕地资源, 在种植和养殖业上实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方向。开展分散种植, 既可以使市场的价格风险得到降低, 还可以避免农民在丰收的季节收入却下降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分散农业风险, 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其次, 通河县拥有大量闲置劳动力, 可以鼓励这些农村居民进城务工, 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 也为城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 改变农村居民的贷款成本

农民的贷款成本因其对消费信贷的影响作用不同, 可以分为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 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 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利息成本支出。提高利率水平, 不仅可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应对贷款风险的能力, 还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标准, 进而提升农村消费信贷的市场需求。而一些农民的还款能力良好, 由于其没有适合的抵押物而没有获得贷款, 这样会制约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而提高利率水平, 可以使他们更容易参与到信贷市场, 促进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

二是非利息成本支出。在降低农村居民贷款的过程中, 非利息成本可以充分改善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状况, 它是影响农村居民获取消费信贷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为了降低借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来解决, 比如设立第三方担保公司。开设第三方担保公司的合伙人必须来自同一村镇, 同时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资格许可, 并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资本金, 才能保证对外提供担保业务。除此之外, 还需保证有效流通及共享的信息, 提升违约付出的代价, 这样可以使借贷款两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缓解, 保证农村消费信贷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 可以允许民间资本按照规定进入农村的消费信贷市场, 试点发展村镇信用合作社。由于村镇信用社立足于本区域农村, 对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都有较深的了解, 这样能够掌握贷款农户的实际经济情况及信用记录, 从而降低借贷款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这样能够保证识别与警惕不良贷款人, 同时降低优质贷款人的非利息成本支出。

(三) 改变农村居民的预期收入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 就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预期收入水平, 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 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对部分金融方面的知识更为了解, 同时也更容易接受。这样就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一些例如金融、保险等金融工具, 来降低风险,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语

目前, 可以从降低农民收支波动性、改变农户贷款成本、改变农民的预期收入水平三个方面着力解决通河县农村居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迟缓问题。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现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不完善, 所以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关的理论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普兴.农村消费信贷对农村消费发展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09, (11) .

[2]杜平.影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探讨[J].济南金融, 2006, (4) .

[3]何家恒.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思路与策略[J].广东经济, 2004, (5) .

[4]贾良定, 陈秋霖.消费行为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 2001, (3) .

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农村;消费信贷;信用体系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以货币形态或契约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贷款和信用。扩大内需被视为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的动力,中国拥有大量农业人口,因此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对内需的扩大和经济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对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

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提出要继续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强调各类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农村消费的需求,积极进行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推出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中国人民银行人士在谈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中央1号文件)中有关“农村金融”相关问题时,强调金融机构应把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当做整个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为了适应三农金融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要继续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培育适度竞争农村金融市场。”

(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有巨大潜力

首先,从需求角度来看,农民的消费信贷主要出于这样几个目的:一是住房消费信贷。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把翻建住房作为家庭的重大消费项目,但农民在进行这一消费时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得到信贷资金扶持的强烈意愿。二是农机消费信贷。农民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收入,具有迫切的农机具购买需求。三是教育消费信贷。由于当前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家庭对较高的上学费用还难以负担,需要助学贷款的支持。四是医疗消费信贷。高昂的医疗费用对于农户往往是一笔较大的开销,农民的医疗支出也迫切需要医疗消费信贷的帮助。

其次,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上汇聚着众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域,大中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农村金融市场开展了竞争。金融机构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也是有比较大的潜力的。

(三)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缓慢

虽然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事实上整体看来中国的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缓慢,消费信贷还未能起到促进农民的消费市场的作用,农民需求依然低迷。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半数以上的国家来说,这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从贷款类别上来看,目前银行业机构开办农户贷款看,大多是生产性贷款或生产性消费贷款,专门用于消费用途的贷款仅有助学贷款、建房贷款等少数品种,其他如耐用消费品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业务尚未增多比重很低。从贷款期限上来看,现有的农村消费信贷集中于小额短期信贷,额度较大、期限较长的住房贷款等消费信贷很少,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明显滞后于城市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原因

(一)农村消费信贷有效需求不足

1.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确定性大。中国具有鲜明的二元经济特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见下页图1)。同时,中国经济又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相对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更低,而低收入水平就决定了低承贷能力。另外,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落后又导致了农民支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

2.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传统的消费观念阻碍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大多数农民的生老病死要靠个人储蓄解决,子女教育、住宅、婚丧嫁娶等都需要大笔开支。再加上传统消费观念也比较难以接受借钱消费的做法,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也是限制农民消费的重要原因。农村商品流通的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品种不丰富,售后服务水平偏低;消费品市场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开拓。因为这些问题,农民的消费愿望无法表现为实际的消费需求,农民通过借贷提前消费的意愿也就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4.农村消费信贷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手段。农民的主要资产是土地、房屋、牲畜、农具和农产品等,可用作抵押的有效物品仅有房屋、农具及农产品等等,土地承包权、农户住宅的抵押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其他物品的价值较低且难以处置。在银行业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

(二)金融机构对农村消费贷款市场的资金供给有限

1.农村市场金融服务不足。资金投放于城市比投放于农村市场能带来较高的回报,大中型金融机构多年来减少在农村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压缩向农村提供的贷款规模,农村资金处于净流出状态,抑制了农村消费信贷投放。另外,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商业性质愈加明显,对农村消费信贷的兴趣也并不浓厚。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尚在发展和探索过程中,尚未能有效地填补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留下的市场空白。

2.金融机构发放农村消费信贷的意愿不足。建房、医疗等消费贷款还款周期长,其他一些生活性消费贷款虽然金额不大,还款周期也较短,但是业务对象多,信贷成本高,收益有限。在农民收入水平低且不确定性很大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民个人消费贷款持比较保守的态度。

3.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的宣传方面投入不足。金融机构认为农村消费信贷无利可图,也就没有动力加以宣传。目前看来,商业银行的宣传形式比较简单,不够细致深入,农户对消费信贷政策了解不够。即便有借款意愿,对信贷产品种类、具体办理方法和流程也所知甚少。这也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拓展。

4.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消费信贷办理条件严格,程序烦琐。农村金融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农村消费信贷业务还在发展初期,金融机构没有积累足够的农户信用数据,因此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上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办理农村消费信贷时往往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和程序,这增加了交易成本,进一步阻滞了农民办理消费信贷的意愿。

三、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为了解决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阻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是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根本条件。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加大三农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建立适合的农业政策支持制度。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推动劳动力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完善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二)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水电、道路状况。通过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的调整,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加快与农户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理布置商业网点,拓宽销售渠道,促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销售和普及。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对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视和治理,吸引外地资金投向本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银行业机构发展消费贷款业务提供市场空间。

(三)通过政策支持促进消费信贷发展

由于农村金融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特殊性,农村消费信贷产品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政府的支持对于这个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从三农补贴中拿出一部分对农村消费信贷进行补贴,借助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机构担保等方式为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金融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通过发布指导性意见,提供消费信贷支持性政策,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推出新的消费贷款品种,扩大消费信贷覆盖面。并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和农民家庭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条件、贷款程序和抵押担保方式等,降低贷款门槛,促进农村消费。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灵活采用不同的担保方式

征信部门应该牵头基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和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个人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的放贷标准,建立信用咨询、评估、登记、担保等中介机构对消费信贷提供必要服务。金融机构和基层政府应该积极合作,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电子化和信息化,通过联网的方式在金融机构和不同地区之间共享信用信息资源,并利用已有的信用记录,为金融机构信贷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五)农村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

在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民消费信贷品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征。一般而言,建房贷款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这两类贷款需求占主体地位,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医疗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和汽车贷款等比重相对较低。但是,农民的消费顺序在不同地域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了解所在地区农民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消费信贷产品创新,针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消费需求,并积极开拓信用卡的农村市场。

金融机构应考虑适当降低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利率水平,实施低利率的消费信贷营销政策。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特点,适当放宽申办条件,尽可能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在抵押方式、贷款期限、额度和还款方式上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创新。比如针对农户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抵押担保贷款、“农户联保”等不同形式,在逐步建立农村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发放小额信用贷款。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农民在村镇中高度重视个人信誉和社会关系的心理,灵活采用贷款的具体形式。在贷款期限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在额度安排上,探索大额度贷款的发放,积极引导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和消费观念比较新的农村消费群体进行信用消费。在还款方式上,可开办分期还款业务,将还款压力分散,也可以帮助尽早识别不良贷款,防范信贷风险。

(六)加大农村消费信贷宣传力度

基层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对消费信贷知识宣传的力度,积极向农民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对信用消费的认知程度,扩大消费信贷的客户群体。

(七)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商业银行对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农村信用社的合作互助性质也名存实亡,因此积极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看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还面临一些问题:现有的新兴金融机构数量依然比较少,还不足以充分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资金相对比较匮乏,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经营中面临较大的风险等。为了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稳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新设,进一步发挥政府补贴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监管和引导,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逐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岩.先破后立激活农村消费信贷[N].中国城乡金融报,-03-24(B02).

[2]金明子,杨绍臣,郑忠富.农村金融环境与新农村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3):15-16.

[3]李晖.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商业研究,,(18):180-183.

[4]李娜.农村信用社亟待拓展消费信贷业务[J].吉林金融研究,2006,(3):43-44.

[5]李世军.中国农村消费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6,(8):20-21.

[6]刘旭辉,潘全金.“十一五”期间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J].经济视角,2006,(7):52-54.

[7]石志忠.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邢台学院学报,2005,(2):21-22 .

[8]孙蕾,詹树.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5):84-89.

[9]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360-364.

如何推动农村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 农村消费信贷 制约因素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18-02

一、我国农村消费状况的基本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壮大,农民收入不断 提高,拥有的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的的133.6元增加到200 0年为2253.42元,增长23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16.06元增加到2000年为1670.1 3元,2005年为2555元,增长近22倍;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6年的2365万 ;恩格尔系数由68.1%下降到45.2%。与此同时,传统的消费观念被逐渐打破,新的消费观念 逐步形成,农村消费信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针对目前状况,如何加快消费贷款发展,扩大 对9亿农村居民的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分析

1.农村市场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如农村居 民每实现1000亿的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工业部 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故农村消费市场对扩大内需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2.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非常广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消费还仅于食品、 日常用品等最基本生活消费品,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而诸如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等较高层 次的消费只处于初级阶段,家用汽车、旅游休闲消费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启动。在农村, 家用商品的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相应增加200多万台的有效需求。据统计,1997 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27.3台,电冰箱8.8台,洗衣机21.9台,仅相当于1986年城镇居民消 费水平。如果将上述家电的每百户拥有量提高到城镇居民1997年的水平,全国则需增加彩电 1.6亿台,冰箱1.4亿台,洗衣机1.5亿台,相当于1997年全国企业彩电、冰箱、洗衣机产量 的5.8倍、13.7倍、11.2倍。从此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的消费提高到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应立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3.农村消费市场较易启动。从近几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税、住房、教育、医疗等 制度的改革力度。特别是国家“两减免、三补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及对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两免一补”和农村合作医疗等优惠政策的实施,给农村居民带 来了更大的希望和更多的憧憬。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给予了农民投资更宽松的环境。

三、农村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分析

1.居民自身的因素。 (1)传统消费观念的约束。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在消费观念较为保 守,提倡“量入为出、知足常乐”的传统消费观念。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对 困扰人们多年的诸如:艰苦朴素与节制物欲,提高生活档次与盲目消费,丰富生活内涵与比 富摆阔,适度消费与超前消费之间的认识误区,一直没有深入的科学剖析与界定,致使相当 多的农民认为借钱消费是“卯吃寅粮”。虽然银行、媒体进行了宣传,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提 倡消费信贷,众多消费者仍囿于观念而止足不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和上海两地 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对消费信贷感兴趣的居民仅占31%,不愿接受或表示担扰的居民所占 的比重达69%,其中25%的居民明确表示不接受消费信贷,17%的居民认为其经济状况无力进 行信用消费。由此可见,多数居民消费观念及未更新,观念上的陈旧,使得消费信贷开展缓 慢。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承贷能力偏低,抑制消费信贷的需求。1995年以来,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趋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已从1993年的9.5%下降到1997年的 3.4%,2003年回升到4.4%,明显低于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平均每年6.2%的增长速度。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则从1996年的9%回落到2003年的3.5%,低于1978年至1997年20年间每年平均 8.1%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与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从2001 年到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1%、4.2%、4.8%和4.39%,大低于城 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两者的差距从2000年的1∶2.79扩大到了2003年的1∶3.23。

2.银行方面的因素。 (1)内部缺乏有效的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由于没有专门的个人资信评估机构,银行又 没有精力对个人信用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而且银行对信贷风险控制技术落后,尚未构建 起相应的机制,一旦发现某项业务发生风险或某行业出现波动,就采取停办的消极处理办法 ,既给风险防范带来障碍,也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2)消费信贷产品单一,交易成本比较高。中国 农村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为住房和汽车 贷款,而这两类贷款的品种有限,基本上都是等额还款方式,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不同 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需要。

3.社会环境方面。 (1)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中国信用体系的 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缺乏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被 封闭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银行不能共享。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 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产 生风险。 (2)农村消费信用环境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目前我国总体消费环境差,不仅与城市相比 有很大差别,甚至落后于农户的现实购买力,特别是我国农户家庭进入千元级耐用消费品阶 段后,这一矛盾更加凸现。

四、拓展农村消费信贷的政策建议

1.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 (1)加强宣传和倡导农民消费,正确、合理地引导农民消费。要改变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 ,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循序渐进中进行。首先要引导农民落后的消费方式,引导农民 消费从重生存向重发展,重物质向重文化方向转变;打破农民“不坏不换”的旧观念,鼓励 农民积极消费;采取措施增强农民消费的信心,消除其对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心理顾虑;适当 地培植消费示范户,强化消费示范效应。 (2)增强农民的创收能力,并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收入决定消费,只有较高的收入,才 会有较高的购买能力。要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就要从深层次上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加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拓宽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生产的渠道,还要不断地减轻农民 负担。

2.加大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1)健全制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违约 等行为引起的风险控制,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或者有不良信用的, 要列 入“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给予贷款。健全金融机构内部贷款制度,防止业务 人员不按程序发放消费信贷或思想素质不高造成的风险。 (2)努力开拓农村个人消费市场。一是增加市场供给。建议在县级尽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 ,支持资金向农村“回流”。二是专门出台适合农村的消费信贷办法,拓宽个人消费贷款业 务范围,把个人消费信贷与生产性结合起来,支持农民在扩大生产的同时提高消费水平。三 是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此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

3.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消费信贷的发展。 (1)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其次,加紧全国的信用评价体 系建设。 (2)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与制度。

参考文献:

1.梁必文.贫困地区农民消费与农村消费信贷调查:恩施实证[J].中国金融,2006⒄

2.江海生,刘书文.直视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N].金融时报,2005.2.11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 篇4

一、汇率对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

1、汇率制度影响居民消费信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GDP总量也从80年代初期的3630亿 (1) 增长至2013年底的56.88万亿 (2) ,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与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状态逐步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的买方市场。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推动产品销售和拉动产出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 消费水平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 而且影响因素众多, 且时限也跨至人的一生 (3) , 当居民的当期收入无法满足现时消费需求, 在预期跨期经济运行稳定, 并有稳定收入时, 往往就会借助消费信贷市场, 通过跨期消费信贷来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与要求。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 新一代的国人消费已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贷支持。在投资拉动经济受阻的情况下, 政府也愿意通过制定政策, 通过扩大消费刺激经济, 这为我国的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动力。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了时下流行的居民消费渠道之一, 我国居民消费不再是以当期收入为消费来源的唯一消费渠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游资涌入、西方国家舆论压力、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长期外汇储备过高等原因, 我国的汇率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现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目前, 我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已处于转型期, 从国家统计局发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国内经济前三季度GDP增长低于7.5% (4) , 预测国内近年的经济GDP增长很难超出8%。鉴于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 中央也在不断调整经济对策。另一方面, 在当前整个大环境不好的状况下, 汇率的波动变化, 更是对居民生活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采用灵活的汇率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固有着巨大的作用, 而经济的增长又会增强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从而影响消费信贷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2、汇率直接影响商品价格

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汇率是国与国贸易的重要的计算与结算形势, 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汇率对居民信贷的消费水平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汇率直接对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而商品物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的频率和水平大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人对于进口商品特别是大宗进口商品更情有独钟。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将会促进居民消费, 从而影响消费信贷。

3、汇率的升高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升高会给国内居民带来很大的好处, 主要表现在, 人民币汇率升值后, 就会降低海外原材料的价格, 从而降低石油和原材料的上升对居民经济的影响, 居民可以分享购买更加便宜的海外原材料及商品价格。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必定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的增强, 从而降低国内居民的出国旅行及游玩的花销。例如, 当人民币汇率升高后, 1000人民币由原来的可以兑换121美元 (以汇改前汇率计算) 变为164美元 (已汇改后汇率计算) , 这就使得相同人民币能够兑换的外币增多, 促使国内居民对国外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而影响消费信贷的使用水平。

4、汇率的变化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

实践与研究表明,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 一段时间内进口商品将占据国内消费市场, 但跨期选择和两种商品间的互补关系将在很长一段期间内提升国民对国内商品的消费需求。

从长期角度上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居民收入水平、资产价格以及居民消费需求。要维持好汇率水平, 保持适当规模的外汇储备和保持稳定的货币供给, 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基本面服务, 为消费信贷一个有利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做好社会保障措施, 这样才能让国人能够安心透支明天的钱, 追求品质生活, 从而带动内需的增长, 拖动经济增长。

二、汇率与经济消费调控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实施汇率改革以前, 由于对汇率状态的评估的低估, 使得出口总量不断加强, 这就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的增大, 外汇储备的增加, 也就使得以外币为基础的货币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外汇货币发行的增加, 使得我国货币兑换外币的汇率增大, 这刺激了居民信贷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也挖掘和消费了潜在的消费水平。自我国实行新形势下的汇率改革之后, 以新的汇率运行机制为主体的调控控制措施, 从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汇率的弹性变化空间, 但是当前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在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同时, 还要刺激消费水平的提升, 只有在控制好消费信贷的风险的基础上, 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意愿, 才能更好的使我国的经济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如果对消费信贷管控的过于严格, 必定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预期的消费愿望, 这会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的增长动力, 引起消费的疲软, 所以要控制好汇率政策的调动性, 增大汇率浮动的空间, 以提振国内居民消费的水平。

随着我国的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和加强, 对资本的管控越来越放松, 这也就加快了我国经济的世界化进程, 促使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之中, 这就使得国内经济很大程度上将受国际经济变化和浮动的影响。所以汇率的浮动会通过影响资金链的流动而对信贷市场产生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中,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将会导致大量的外部资金流入, 促使对国内的融资量增加, 从而增大信贷资金的量, 进而提升消费信贷的增长, 这有利于提振国内消费市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人民币汇率的增高, 会导致进口的增强, 从而会给国内同类商品企业带来冲击。

四、结束语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下, 要维持国内汇率水平的基础面变化的稳定, 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储量, 对于提升国内的居民消费信贷和消费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 更是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所以要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和货币信贷市场, 在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同时, 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八○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0203/t20020331_29993.html

[2]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3]刘天楚, 刘伯, 张艾莲, 我国汇率对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效果探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13, (07) :

[4]国内生产总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jd

[5]耿群, 夏月, 美元汇率、利率双低对中国外汇市场和外汇存贷款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04, (07) :。

[6]周弘扬, 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 2010, (05) :。

[7]周晓红, 论发展消费信贷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 (01) :。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报告 篇5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共八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1中的eles参数估计值及统计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eles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下面从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对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满足,但文化、教育、娱乐消费不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为保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居民对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基本消费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

由表2得知,省农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支出总额为2040.62元,而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总额达到4020.87元,将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两倍,由此可见,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进一步观察,尽管在总量上实际消费总额大大高于基本需求总额,但文教娱乐这一项并没有达到基本需求额,反映出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现状亟待改善。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消费意识较强,但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对各类消费的偏好及其新增购买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农村居民总边际消费倾向为0.70,说明农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于生活消费支出。显示出省农村居民储蓄率较低,消费意识较强。这对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大类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51)。这说明省农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费量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膳食结构。紧接着便是考虑改善居住环境,这也反应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偏低。

其他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交通通信(0.0582)、医疗保健(0.0475)、家庭设备(0.0463)、衣着(0.0295)、其他(0.0119)、文教娱乐(-0.0306)。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两大类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说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深入到农村,农民对出行以及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医疗保险、保健意识增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娱乐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投入的忽视,全省整体精神文化层次较低。

(三)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时,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敏感程度。

从整体上看,居住支出对收入的敏感性最高,为1.46。其次是家庭设备,为1.12。这说明此两类商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出省农民非常关注和热衷于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条件。而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其他类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几类商品对收入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缺乏弹性,省农民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增长低于其收入的增长。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针对目前的消费现状,为合理引导省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出如下几项建议:

(一)稳步提高省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适合省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农民消费预期,放开农民消费思路的重要基础。

(三)大力推动“建材下乡”、“家电下乡”。针对全省农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潜力较大的情况,全面推广“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建材、家电产品,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提高文教娱乐服务质量。人们对文教娱乐的重视,体现出居民更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文化素养,是科学技术水平进步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充分表现。提高文教娱乐服务的质量,引导居民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消费,对于全省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 篇6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简称CMMR)于2008年3月间策划执行了“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本项调查范围为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暂缺)。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概率多阶段抽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000份,在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控制在1%以下。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居民从改革初期的“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目前的“吃——娱乐文教服务——穿——住——用——行”为重心的消费模式。具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拥有电视机,普通彩电的拥有率为98.3%;其次有81%的农村家庭户拥有手机;接下来依次是电话/小灵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洗衣机,拥有率均在70%以上;对冰箱、DVD、摩托车等消费品的拥有率则在50%左右。

以上种种说明电视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和信息来源主体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户的必需品;电话/小灵通、手机作为家庭或者个人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介体也逐渐成为家庭必需品;自行车、摩托车等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所拥有;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物品,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且市场规模不容忽视。此外,对农村普通居民来说属于奢侈品的电脑、轿车、背投式彩电/液晶电视、数码摄像机等也逐步走进农村家庭,拥有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针对被访者“从现在起5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养老/看病储蓄”、“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等10项支出的调研结果显示:回答用于“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的比例最高,为39.2%;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其比例是17.2%;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定期/活期储蓄”、“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其比例分别是11.9%和10.2%。而将纯收入主要用于“旅游”的比例较低,只有0.7%,这表明农村居民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主要用于“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和“保险”的比例也很低,合计有1.9%,而主要用于“定期/活期储蓄”的比例则有11.9%,这说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投资较为保守,以传统的低风险的储蓄为主,此外也有7.9%的会主要用于农业以外的“经商/做生意”。

未来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次要开支以“定期/活期储蓄”比例最高,有20.8%;以下依次为“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养老/看病储蓄”、“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所占比例在10%~13%之间。除前面2项开支以外,还有25.2%的农村居民计划“购置家用电器”。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未来5年纯收入的开支计划以“子女教育开支及储蓄”和“定期/活期储蓄”为主,其比例分别高达53.6%、51.5%;其次是“养老/看病储蓄”,达到44.1%;再次为用于“购置家用电器”和“添置住房/装修/家居/还房贷”,均在35%以上。而用于“购买各种保险”、“旅游开支”和“金融资产投资( 基金、股票、债券等)”的比例均不到10%。

农村居民消费角色分析

生活资料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买,家庭成员在购买过程中所起作用不一样,从而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提出或有意购买某一产品的家庭成员是购买环节中的倡导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影响购买决策的家庭成员是影响者;决定是否买、如何买、哪里买的家庭成员是决策者;实际采取购买行为的家庭成员是购买者;实际消费或使用产品的家庭成员是使用者。当然并不是所有消费品的购买都需要有上述5种类别人员参与购买决策过程。通常情况下,如首次购买、购买消费品技术性越强、单价越高、购买情况越复杂,那么需要参与购买决策的人员越多。因此农村家庭购买家电、农业机械、保险等重大商品/服务的参与人员较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了解各类人员所发挥的作用,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影响所有的参与者,特别是有最大影响力的决策者。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通常同时扮演2~3种角色。其中使用者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76.4%;其次是决策者和影响者,其比例分别为51.8%和47.7%。

就不同社会特征而言,男性农村居民比女性扮演的角色更多,且男性更多的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女性则是影响者;15~19岁农村居民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远少于其它年龄人群、60~64岁人群则高于其它年龄人群,且15~34岁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35~49岁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较多;学历越高在购买环节中扮演的角色类别越少,且高等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影响者的更多、中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作为决策者的更多。与此同时,各类别人群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商品使用者这一角色的频次均较高。

通过进一步的对应分析,可得知在购买重大商品/服务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所扮演角色迥异。在农村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男性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支撑和主心骨,因此在重大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中男性更多的属于决策者和执行者,女性更多的属于倡导者、影响者、使用者;而20~34岁及高等文化程度者扮演倡导者的可能性更大;15~19岁青少年与女性群体特性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倡导者、影响者及使用者;35~49岁的中年人与男性群体相近,在购买环节中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

农村居民不同族群的生活形态分析

对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形态、媒介接触习惯与广告传播价值调研中的生活形态量表进行多次分析、综合比较后,最终判定出6类族群,其特征如下:

事业重心族

此类族群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对成功的追求极为重视,个性独立,做事有计划。以男性为主,比例为61.3%,TGI指数1达1.13,是6类族群中男性比例最高的;年龄呈倒U型分布,35~49岁占38.1%;学历较低,拥有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24.3%,家庭人均月收入408.4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503.0元。

享受生活族

此类族群对生活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有较强的冒险意识,并愿意为自身生活状况的提升付出行动。男性比例达到58.6%,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男性比例;以20~4岁年龄段为主,比例为43.6%;值得关注的是TGI指数曲线呈直线向下:12~19岁的比例为16.8%,TGI指数高达1.54,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50~59岁与60~74岁TGI指数分别为0.62、0.32,是6类族群中最低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总体差别不大,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为66.3%;家庭人均月收入543.7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积极进取族

对潮流有兴趣。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5;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35.4%,略高于农村居民整体平均水平;拥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1.9%,TGI指数达0.79,为6类族群中最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达554.5元,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时尚活跃族

此类族群走在时尚流行的前沿,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感觉,购物欲望强。与整体性别比例相似,但略偏向女性,其TGI指数达1.06;年龄分布以20~34岁为主,比例达47.3%,TGI指数为1.42,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较高,为15.0%,其TGI指数达1.55,为6类族群中最高;家庭人均月收入592.6元,为6类族群中最高。

精打细算族

此类族群对日常开销报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倾向于选购较为便宜的商品,并关注各类商品的信息如折扣。性别比例与整体情况类似,男性比例达53.0%,女性比例达47.0%;年龄分布以35~49岁为主,比例达41.1%,其TGI指数为1.31,是6类族群中最高的;这一群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TGI指数为1.14,大专及以上学历TGI指数为0.52;家庭人均月收入474.1元,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中庸保守族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 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消费能力提升

消费能力提升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的提升,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保障水平、金融支持力度等。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是解决流动性约束的限制。而收入水平偏低、金融歧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都增加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 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

1.1 消费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 自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开展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各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开展各种消费信贷业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具有广阔市场开发前景的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各大金融机构的重视, 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始扩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另一方面,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 此前“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逐渐被农村居民所抛弃“, 超前消费”的观念被更多的农村居民所接受。这些都促进了农村消费信贷的飞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余额已达到27421亿元, 相比1978年的128亿元, 增加了214倍, 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1.2 消费信贷结构日趋合理

在农村消费信贷品种方面, 整体呈现了多种消费信贷共同发展的局面, 其中, 汽车消费信贷、助学贷款、医疗贷款、住房贷款等信贷品种发展迅速, 占消费信贷比重不断增加。

从不同农村金融机构的角度看, 消费信贷占个人贷款余额的比重持续增加。以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2013年全年消费信贷占个人贷款余额百分比达到75.9%。从中, 我们可以发现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空间依然很广阔, 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在未来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2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城乡消费信贷投放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消费是收入和储蓄的函数, 换言之, 消费信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收入水平, 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2014年,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844元,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489元, 相比之下, 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较大的收入差距, 加之金融机构的城乡分布不均衡, 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使农村在消费领域严重受限, 城乡消费信贷水平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总量严重不足, 发展相对迟缓。

2.2 农村消费信贷发展严重滞后

城市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很多, 包括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社、金融公司等, 这些机构可以有序的参与市场竞争, 所以各个金融机构总是想方设法设计和开发优质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 因而消费信贷成为消费者信用消费的重要形式。而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提供消费信贷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 并且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而且约束了农村居民的选择空间, 从而阻碍了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另外, 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以及信用社自身信贷机制约束, 导致农村信用社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 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3 面临严重的制度障碍

目前我国的担保法并没有完善的关于消费信贷的规章制度, 导致农村居民往往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担保, 由于农民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财产, 而广大农村地区又缺乏担保机构, 结果出现了银行惜贷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也导致农村居民对消费信贷缺乏积极性, 虽然国家不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这些保障制度在保障范围、水平、能力方面与农村居民的预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未来不确定事件 (如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 的恐惧严重压抑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

2.4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金融机构在经营消费信贷产品时面临着许多风险, 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性风险等, 而农村地区法制环境不健全, 执法环境恶劣, 增加了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经营风险。例如, 如果借款者无法按规定偿还借款本息, 理论上银行可以按照合同规定处置抵押财产, 但由于法制环境的缺失, 造成无法可依的现象, 使得银行无法维护合法利益。银行为了规避经营风险, 只能限制其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我国的农村消费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矛盾。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另一方面, 又出台了许多限制性的规定, 这些都不利于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3 农村消费信贷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作用机理分析

目前, 消费信贷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消费信贷有助于农村居民通过跨期消费选择来提高消费资金的使用效率,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升级。一方面, 如果农村居民现期消费受到流动性约束, 农村居民就无法在一个较长时间, 甚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合理配置自己的所有消费资源。在年轻时期的消费资金不足限制了其效用水平的提高, 在年老时期又会存在消费资金的过剩问题, 同时, 消费支出不足又进一步影响了其未来收入的上涨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 如果农村居民预期未来消费会出现流动性约束, 他们就不敢在现期进行消费, 比如说购建新房、子女教育、自己养老等, 由于消费信贷不足, 就只能依靠自己年轻时节衣缩食、过度储蓄, 攒够钱才能办大事。第三, 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村居民风险意识较强,

3.2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实证分析

利用中国1978~2012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信贷 (S) 数据与农民人均消费支出 (C) 数据, 可以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与农民消费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调整后R平方达到95.59%, 常数项的t检验值为7.94, p-value为3.73E-09, 自变量的t检验值为27.17, p-value为3.66E-24, 可见, 统计检验是非常显著的。从式 (1) 可以看出,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消费信贷水平之间的系数为0.84, 说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信贷每增加一元钱, 可以使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超过0.84元。所以, 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信贷对于农村居民提升消费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4 完善农村消费信贷对策分析

4.1 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由于涉农金融存在利润低、风险高的现状, 不少商业金融机构布局农村业务时都十分谨慎。可以说, 当前整个金融改革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金融。目前,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信贷中充当主力军作用。村镇银行近几年发展也较快。截至2013年末, 全国共有987家村镇银行开业, 贷款余额3632亿元, 同比增长55.8%, 其中80%以上投向“三农”领域。随着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有望得到根本的改观《。意见》中指出: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这四大金融服务主体将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主力军”, 通过对这些银行涉农业务的更加明晰定位, 以达到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目的。具体说来, 农业发展银行将在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时, 加大对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 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将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 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中国农业银行将加大支农贷款比重, 并保证在全国所有县市布点;邮储银行将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进一步拓展, 农村居民信贷约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4.2 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

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需要农村消费信贷的大力支持。目前在农村应大力推广以下几种消费信贷业务:一是住房消费信贷。中国农村居民大约将收入的1/5用于居住消费支出。由于住房投资金额较大, 对多数农村居民而言, 如果没有农村住房消费信贷支持, 很难早早圆上“新房梦”。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新生代农村居民在城镇购房日益普遍, 所以, 很有必要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开展有特色的住房消费信贷。二是汽车消费信贷。随着公路在农村的“三通”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居民对小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中对于农村居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 使农村居民购车欲望更加旺盛。但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不管是购买家用小汽车, 还是购买大型农用机械, 投资较大, 多数农民往往无力购买。因此, 各大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应该通过开展汽车消费信贷, 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三是家庭耐用消费品信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大件家庭耐用消费品, 农村居民有较强购买意愿, 但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家电下乡”政策有效地刺激了农村居民对这些大件家电的需求, 但由于补贴额度有限, 很多农村居民购买意愿仍然处于压制状态。各大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可以通过开展家庭耐用消费品信贷业务, 带动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支出。四是高等教育消费信贷。高校的扩招让农村有更多孩子跨进大学的校门, 但高校并轨收费制度的实行也使很多优秀农村学生交不起学杂费, 特别是民办高校每年学费超过万元, 使很多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各大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可以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消费信贷业务, 化解农村居民在高等教育上的流动性约束, 人力资本积累的改善也将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使高等教育消费信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4.3 加快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农地金融是以农村土地作为信用保证 (抵押) 而获得的资金融通。在发达国家中, 普遍实行农地金融制度, 它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居民增收和消费能力提升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如美国通过成立联邦土地银行发放农地信贷业务;德国通过成立土地联合合作银行开展农地信贷业务, 帮助农民购买土地、开垦土地等;日本通过成立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提供农林渔业相关抵押贷款。可见, 农地金融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农地金融是有担保的金融;二是农地金融以抵押权为基础;三是农地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基于此, 中国的农地金融制度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制设立最为合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中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 从其设立之初, 国家就将其主要业务界定在为“三农”服务上。比如说, 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完全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来承担,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的主体,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完全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来代理。但是,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比较单一、金融产品创新严重滞后的现实, 正在限制着中国农村发展银行的发展, 中国农村发展银行拓展新业务, 通过开展农地金融业务进行制度创新正当时。

参考文献

[1]李燕桥等.消费信贷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渠道及检验[J].经济学动态, 2013 (1) .

河南省农村消费信贷问题与对策 篇8

一、河南省农村消费信贷现状

据对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1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表明, 农民的收入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见表1。

注:收入是以1978年不变价格折算

从表1可以看出, 年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 这一层次的农民占总数的12.67%, 尚处于求生存阶段。这部分农民需求旺盛, 但缺乏现实购买力, 有效需求十分有限。

年人均纯收入在800-1500元, 这一层次的农民占总数的41.51%, 基本属于温饱型。

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2000元, 这一层次的农民占总数的38.48%。他们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边际消费倾向较强, 积累了较强的购买力。

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这一层次的农民占总数的5.34%。他们已经步入富裕型。其中多为种养业大户, 私营企业主极少数外出务工收入较高家庭的家庭, 其收入已经达到城镇普通居民水平。

通过此次对郸城县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可以从一定程度反应出河南省农村居民信贷消费同全国农村信贷消费的现状相似, 也具有如下特点: (1) 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在100户农民当中, 有45%的农民愿意申请消费贷款, 消费观念不再“等米下锅”, 而是开始积极想方设法“借鸡生蛋”滚动发展。 (2) 消费群体发生巨变、消费层次转向创业型。消费信贷需求群体年轻化, 占申请消费贷款的73%强, 这些年轻人大都已成家, 依赖父母前辈程度较弱, 倾向于立业和独自创业, 或到异地开创自己的广阔天地。

(3) 消费结构转向投资类和高档享受消费品。消费贷款主要投向:建造房屋、装修住宅、购置高档日用品、农用车和农机具;建厂、开办新型农业产业;贷款外出打工学艺再回乡创业等; (4) 消费信贷总额和新增比例偏低, 发展速度极慢, 创新动力不足, 品种稀少且不适应农村现状。其总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约12.35%, 新增比例远远落后于其它贷款品种的增长幅度, 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 (5) 目前农村地区的小型基本农业生产资料、建房信贷产品比较受欢迎, 而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潜力较好产品并不卖座, 甚至无人问津。

二、河南省农村消费信贷存在问题

1. 农村居民自身因素。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承贷能力低。消费信贷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收入作保证, 收入越高消费信贷的开展空间越大。但目前河南省大多农民的收入偏低, 且不是很稳定, 这对农村消费信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2)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 在消费观念较为保守, 提倡“量入为出、知足常乐”的传统消费观念。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对困扰人们多年的诸如:艰苦朴素与节制物欲, 提高生活档次与盲目消费, 丰富生活内涵与比富摆阔, 适度消费与超前消费之间的认识误区, 一直没有深入的科学剖析与界定, 致使相当多的农民认为借钱消费是“卯吃寅粮”。 (3) 缺乏对消费信贷的了解。在农村很多农民没有存过款, 更不知道没有钱可以去银行贷款。在农民缺钱时往往会向亲友或高息借款。而高息借款会使农民更加窘迫, 消费信贷更无从谈起, 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这主要还是金融机构没有做好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工作, 这样农民不了解, 也就谈不上信贷。

2. 金融机构的因素。

(1) 消费信贷产品单一, 交易成本比较高。目前河南省农村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为家电贷款, 并且此类贷款的品种有限, 基本上都是等额还款方式, 市场细分不够, 不能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需要。 (2) 消费信贷供给及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首先缺少相关的支持农村消费信贷的政策。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以及人民银行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管理办法》 (试点办法) 等单项消费信贷管理制度, 但是至今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指导包括农村消费信贷在内的综合性消费信贷管理制度;其次是农村消费信贷的供应主体缺乏。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从县城以下的乡村“退出”。目前,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 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行三家金融机构, 消费信贷的供应主体单一;再其次, 由于没有专门的个人资信评估机构, 银行又没有精力对个人信用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而且银行对信贷风险控制技术落后, 尚未构建起相应的机制, 一旦发现某项业务发生风险或某行业出现波动, 就采取停办的消极处理办法, 既给风险防范带来障碍, 也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3. 社会环境因素。

(1) 信息不对称, 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中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缺失, 缺乏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 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被封闭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手中, 银行不能共享。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此产生风险。 (2) 农村消费信用环境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农村地区经济落后, 加上执法出现偏差, 一般贷款都难以按期收回, 不良贷款多, 即使依法起诉都难以执行, 赢官司赔钱的事并不鲜见。而消费信贷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 对银行来说是一种冒险贷款。且农村金融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年龄偏大, 一般的消费信贷后期管理难度就力不从心。

4. 政策方面的因素。

(1) 贷款品种少, 缺乏相关扶持政策。目前, 各银行在农民消费信贷方面的品种还很有限, 还局限于绩效量的小额信用贷款及一些国库券等抵押质押贷款, 其金额很有限, 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 很难拿去进行消费。同时, 我国人行颁布的《个人消费信贷指南》的对象主要是城市, 而对农村消费信贷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也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不受国家保值贴息的优惠政策, 农民贷款务农遇到的损失有很多变成了信用社的亏损, 使其资金非常有限, 没有太多的资金来开展农民的消费信贷。 (2) 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目前, 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总体还是比较落后。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交通、水利、通讯都不是很好, 停电、缺水严重, 而电力结构的缺陷使电压经常不稳定, 这使农民想消费却无法使用, 从而影响了农民对以家电为主体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三、河南省农村消费信贷的对策

1. 增加农民收入, 转变农民观念。

农民要增收, 关键要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小城镇建设。政府要担当起“谋篇布局”的责任, 以此带动和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农民只有“腰包”鼓了, 才有信心实力涉足消费信贷而增强消费后劲。尤要大力营造创业环境, 创造一切条件为开办企业提供方便, 它是加速“三农”发展而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唯一途径和最大渠道;并做好农村劳务及劳动力的健康输出。加强宣传和倡导农民正确合理地消费, 要改变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 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在循序渐进中进行。

2. 加大创新力度, 完善金融体制。

建议人总行协调银监会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 完善消费信贷政策,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鼓励涉农银行业机构推出建房、大型农机具购置和大额耐用消费品购置等消费贷款品种, 扩大消费信贷覆盖面, 并根据农村和农民家庭实际, 合理确定贷款条件、贷款程序和抵押担保方式等, 降低贷款门槛, 促进扩大农村消费,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完善金融体制,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贷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违约等行为引起的风险控制, 掌握借款人动态, 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或者有不良信用的, 要列入“黑名单”, 加大追讨力度, 并拒绝再给予贷款。

3. 健全信用体系, 净化信用环境。

要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和加紧全国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与制度。政府还应全力维护金融债权, 开展声势浩大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及维护金融债权宣传活动;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和扩大消费信贷的信用平台, 依法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和夯实消费信贷的信用基础;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网络建设, 切实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政府部门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行政收费和消费信贷收费标准, 少征或减免农金部门发放的消费贷款营业税, 减免部分由农金部门以减息的形式返还贷户。

4. 加强政策支持, 改善投资环境。

乐山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篇9

1. 乐山市的基本情况

乐山市统计局2012年3月2日发布《乐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显示:全市2011年末有户籍人口354.4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43.14万人, 占总人口的68.60%, 年末常住人口324.33万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3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70元, 增长20.6%,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31元, 增长5.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10.77万人, 同比增长17.2%, 占参保人数的36.8%;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7万人。

2. 乐山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 我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乐山市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下述特征:

2.1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逐年上升。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以来, 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年均增速达19.125%。随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2.2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逐年下降。

2008年以来, 乐山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快增长, 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年均下降0.975个百分点。目前, 食品在农村居民消费中仍占最大份额, 副食品消费份额上升, 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营养和口味越来越注重。

2.3 服装类消费增加, 占比仍然较低。

农村居民服装类支出逐年增加, 年均增长为34.27%;但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村居民服装消费已从传统的布匹消费向成衣消费转化, 品牌意识和时尚意识有所增强。

2.4 住房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和面积得到提升。

2008年“汶川”地震后, 住房支出出现了一个回落阶段, 2009年后农村居民建房支出快速增长, 住房逐渐由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

2.5 家电类消费增加, 人均家电拥有量上升。

乐山市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逐年上升, 年均增长52.7%, 其中2008年出现暴发性增长, 当年同比增长106.5%。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 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非常高, 摩托车的拥有量也已达到较高的比重;这与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引导农村消费密切相关;同时, 农村电网改造也促进了空调、家庭用小型机械等方面的消费, 小家电的拥有量不断攀升。

2.6 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

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 其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 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 但座机和宽带的拥有量比较少。

2.7 文化娱乐消费占比略降。

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主要为子女教育支出,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等政策的实施, 子女教育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其他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很少。

2.8 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增加。

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消费支出稳步增长, 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增加了农民保障性保险的支出, 促进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2.9 消费商品求廉、求实, 人情消费稳定。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对价格特别敏感, 购买商品优先考虑“结实、耐用、实用”, 其次是“便宜”。农村居民宗族、家庭观念强, 强调人际关系, 好面子, 邻里亲友的红白喜事都要支出和消费, 邻里礼金100元左右, 近亲100-500元左右, 年均支出近千元。

3. 乐山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3.1 基本分析

对消费的分析多采用消费倾向指标, 常见的有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APC=C/Y, 即: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 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 即: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乐山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城镇居民, 都接近于1。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都用于了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其收入增加将对消费增长有更大的贡献。

3.2 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措施

3.2.1 支农惠农,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几点入手:一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以土地流转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效益;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 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完善用工机制,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机制建设;五是鼓励返乡能人自主创业, 带动就业和增收。

3.2.2 完善农村市场, 优化消费环境。主要从几点着手:一是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 强化监管力度和售后服务;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打造农资、农产品价格和供需信息化平台;三是加强消费需求调研, 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3.2.3 加大农村文化教育投资, 引导理性消费。一是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农村居民增收和改进消费结构的能力;二是加大文化建设, 丰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三是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 抵制低俗消费。

3.2.4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快推进小额贷款业务,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供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乐山市统计局网站.www.lstjj.gov.cn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篇10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消费结构变动度 (K) , 是指某地区一段时期内消费项目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 用来考察消费结构变动程度, K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大, 将K除以观察期年数得到年均结构变动度 (K) 。

从表2可以看出, 1997~2004年新疆农村居民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为7.29%, 2005~2012年为5.82%, 消费结构变化较大, 并呈现下降趋势。从时间段上来看, 1997~2004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其他、文娱、衣着, 其中K值最大的食品贡献率为30.86%, 最小的家庭设备, 贡献率为3.52%;2005~2012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文娱、医疗、交通、衣着、家庭设备、其他, 其中, k值最大的食品, 其对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为26.80%;小的其他, 贡献率为3.29%。

单位:%

二、实证分析

(一) 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分析

将1997-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LES模型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 (见表3) 。

从表3的结果表明了, 八个回归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 模型整体显著;调整的拟合有度数值较高, 拟合效果非常好;DW值也表明了各个回归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同时模型参数大多数通过t检验。整体上看,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0.369, 即收入每增加一元平均0.369用于消费。分项消费中, 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排在前三位, 剩余项目边际消费倾向依次为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和其他服务。

从消费结构看, 食品和居住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依然占居民消费较大比重, 表明了农村居民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 同时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增强, 主要是国家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 农村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 用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在国家惠农政策下, “新农合”得到广泛推广, 农民就医得到了一定保障, 医疗保健消费倾向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家庭设备、文教娱乐消费很低, 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软环境”的提升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 也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

注:括号内为t检验值, ***、**、*分别表示系数通过1%、5%和10%显著性检验。

(二) 因子分析

按上述分类标准, 将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为8项。它们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分别用xi (i=1, 2, ..., 8) 。运用spss20.0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所得结果见表4和表5。

通过因子分析, 得到两个公共因子, 其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见表4。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5%, 即两个公共因子能很好的解释8个变量。经过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 见表5。

由表5可得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

(三) 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 公因子F1在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四方面有较大的载荷, 而F2在衣着和家庭设备两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从F1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 居住和交通通讯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大于0, 这表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上升趋势, 其中上升较快的是居住, 其次交通通讯。而食品和文教娱乐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小于0, 即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下降趋势, 其中下降较快的是食品, 其次文教娱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文教娱乐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2005-2012年都是持续下降的, 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消费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 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食品在因子分析中呈下降趋势, 但在消费变动度和边际消费倾向上均是最大值, 这说明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整体上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交通通讯方面消费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不断增大,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疆的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农村。

为进一步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政府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和农村、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引导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 大力开拓农村精神文化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申秋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5) :36.

[2]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Ol3.

[3]刘晓红.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4) :3-5.

[4]乌德政, 刘鸿渊, 曾艳琳.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1) :109-112.

[5]李鹏, 曾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6) :50-54.

上一篇:所有权保留买卖下一篇:高边坡防护施工与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