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中学数学教学

2024-08-16

山区中学数学教学(精选十篇)

山区中学数学教学 篇1

一、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学习英语口语

我们知道, 学习英语口语, 首先要过心理这一关, 敢说是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差, 自己的语音语调不标准, 讲不好外语, 怕开口, 缺乏自信心。对于山区中学生来说, 由于学习和生活接触面窄, 胆子小, 思想较为保守, 更是不敢或不愿意尝试。作为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消除英语口语学习的焦虑情绪,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张开他们的口, 大胆去说, 并对学生进行鼓励:“Just believe youself.”“You are the best.”鼓励学生多上台作自我介绍或者以课本为范本进行口语对话。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 如“谈论天气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做家务 (Do housework) ”等情景, 让学生自由谈论 (Free talk) 。鼓励优胜者, 让学生乐于参与, 乐于争先, 乐于学习, 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知识,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与热情。

二、课余开展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口语水平

在课余时间里, 教师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口语水平。

首先, 要组建英语角, 开展英语沙龙或英语讨论会等活动, 并由学生自己主持;其次, 举办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如举办英语诗歌或美文朗诵晚会、英语小短剧舞台表演比赛、演讲比赛, 每周定时放英文电影, 让学生们领略地道英语的风采。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发掘自己的潜力, 自然地运用于各种活动中。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时, 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所以,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开发他们的智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小组练习的情景教学

实践证明, 学生乐于在情景中学习和交流。采用小组练习的教学形式, 符合中学生好表现自己的心理,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做小组练习的时候能获得独立运用语言的机会, 这时的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意识, 他们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 使内在的语言潜力得到挖掘与发展。

四、用愉快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 通过锻炼听力来强化说的能力

我们知道, 兴趣是人们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向导。在英语教学中,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学好英语口语的决定因素, 培养兴趣是学好英语口语的重要基础。

听和说是紧密联系的, 所以学习英语口语, 也可以从锻炼听力出发。在英语早读时, 放课文录音磁带, 让学生首先模仿磁带, 注意发音, 学习准确的语音、语调。其次, 鼓励学生有耐心, 一步一个脚印, 循序渐进地听, 不停地听所有的有用材料, 直到完全理解。

走出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范文 篇2

湖南省会同县第二中学

杨中平

作者简介:

杨中平,1964年4月生,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任会同县第二中学工会主席。

手机:*** QQ:2642182167 内容摘要:正视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区,面对山区中学学生写作文无病呻吟之现状,笔者为之呐喊,那种传统常规但又桎梏学生思想和人性的教学模式早应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是:作文教学应呼唤人本理念,处处体现人本意识,解放思想,尊重主体,张扬个性,开放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关键词:兴趣

内需

人本理念

桎梏

和谐

内驱力

个性化

目前,山区(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怕作文,遇到作文课,第一句冒出来的就是无奈地感慨:“哎!又是作文。”;其二,拿到作文本后,第一节是相互闲聊,第二节课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其三,极少数学生,两节作文课自始至终者是愁眉苦脸,无所适从,最后只字不写。综合上述之现状,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是难辞其咎的,因它的背后正反映了作文教学的症疾(误区)所在,即放任式的作文教学,死而传统的模块作文教学,或是强制性的任务作文,其间,根本没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性、人性化、人本理念化的作文教学。教师与学生谈不上互动,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无情无趣,佳作何来?如何走出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这一误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主体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生活需要积累,学习更离不开积累,尤其是作文。学生如果没有一些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就无法说清自己想要说的东西,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长此以往,就会时而暴露出一种欲说不能,欲罢不忍,或是白话、土话连篇,经常闹出笑话等尴尬。为使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1、要求每个学生平日都准备好一个抄写本,专用作知识积累本。对名言警句,美文片断,进行摘抄,每天一两句或一小段,语文教师每天上课前例行检查。如:我说出上句:“如其临渊羡鱼”。让学生接下句,学生有人马上回答:“不如退而结网”。这样以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领悟了主动学习的必要,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2、教师在每节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一次检阅。

指名诵读自己前天所抄之内容,或按教师的要求答出下文,检阅过后,多给予鼓励、支持。这样,学生自觉地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培养了学生勤积累的好习惯,自身得以充实。无形中,平时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随着学生自我表现欲的点燃,也激起了他们写作的欲望。

二、激活学生的内需,让学生轻松自主进入写作。

美国认识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识基础和情感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内需,是学生自主进入写作的先决条件。但现实是:教师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学生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这种常规模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山区中学的学生来说,由于历史、地域、视野等因素的局限,同样的教学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城里的优秀生能挥洒自如,山区的大部分学生则是——笔下文章常是无病呻吟,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激活学生的内需,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具体实施方案可为:

1、开展各类活动,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

如:组织学生参与本班、或别班公开性的主题班会“我为二中添光彩”、“我爱我班”。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认识到刻苦学习的必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十佳歌手”预选赛,借此,锻炼其勇气,激发其表现欲;组织学生“诗歌朗诵赛”,或“演讲赛”,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展示出他们最靓丽的一面。在这实践中,感悟人生滋味,点燃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从根本激活学生的内需。

2、培养学生平时“口头练笔”习惯,为自主进入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平时,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我都要留前5分钟给学生,让其口头“练笔”,不作过高要求,任其发挥,只要言之有物,出之于情,使他们在不断地训练中养成习惯。因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写作的必要性。

三、重视自由写作,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张扬个性发展,写出生活的真实美。

一味的命题作文,强化“今天是作文”这一概念,学生一定得按教师的命题来写,这传统而呆板的教学模式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约束了学生的言行和想像,学生无法进行畅快淋漓地叙说,弘扬学生个性,再现生活真实。因此,当今的山区中学生作文教学,必须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写作”。因为自主写作,可改变以往命题定期作文中限制学生写作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没有写作内驱力,写作时的强人所难,无病呻吟、单

一、陈旧的局面。相比之下,让学生自由写作,可体现其四大优势:

第一、真实性。没有约束,真实的思想性感就容易浮出“水面”,假话、空话、套话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第二、开放性。写作的题村无禁区,任何话题都可以信马驰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可尉然成风。

第三、个性化。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凭学生各自所好选择、构思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等现象就会不断涌现。

第四、愉悦性。习作者完全是“以情造文”,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因此,写作过程也成了怡情悦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过程。

唯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张扬,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看到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地有机结合,此时,教师才有可能看到学生作文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四、以人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呼唤“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处处体现人本意识、解放思想、尊重主体、开放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这样,既可以使语文教师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提供了先决条件,是创新作文教学的金钥匙。

1、以人为本,在和谐的环境下写作。

和谐的写作环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得以互通,地位相处平等,使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合作,乐于参与,才能以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待每一次写作。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轻松愉快的合作过程。

2、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提高其写作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践,多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积累文章写作的素材,并成为写出优秀文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对某一事一物,学生可自由地评说、自由地表达、自由地争论,以此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

总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内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自由翱翔在五彩缤纷的作文世界中。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009.8

2、曹宝华,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新世纪作文教学呼唤人本理念》

2009.12

3、徐俊英,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上的——《从引发学生表达欲望谈写作教学》2009.6

山区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山区中学、兴趣、学习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山区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尤其在中学几何的学习方面更是问题,几何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多而难记,很多学生甚至放弃几何的学习,造成考试时把几何题空白,让改卷教师打零分的现象。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山区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山区中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山区,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小学文化,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

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山区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山区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

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山区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5)比较与互逆。比较,在中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便于记忆比如:

圆的内接四边形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任何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圆的外切四边形定理:圆的外切四边形对边和相等。

又如:

圆的内心: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圆的外心: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角的顶点的距离相等。

中学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都是互逆的,利用互逆进行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如果总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无疑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简化与优化。简化,在中学数学中,定义、定理、公理不但条数多,且字数由每条十几个到几十个,有的甚至上百个,如果都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住这此数学知识,即没有必要,也会使学生学得很累,继而生厌,但又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易学易记,书上有许多定理已经作了简化处理,比如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每条定理都有二十几个字,简化以后只有三个英文字母。另外,我通过二十年的教学,也把中学数学中的许多难以记忆的定理作了简化处理,有些虽然与定理的原意有小小的出入,但易学易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下三个例子是比较好的简化处理:

①垂径定理及它的推论1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垂直、直径→平分弦、平分弧)

推论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直径、平分弦→垂直、平分弧)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垂直、平分弦→直径、平分弧)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平分弧、直径→平分弦、垂直)

另外注意:推论1的第一条“平分弦(不是直径)”。

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和推论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以上两条归纳为: 。

③圆的内、外公切线第的求法公式

求圆的内外公切线长度如果按照教材例题的做法,即要作三条辅助线,还要进行证明、计算,学生就比较难于理解接受,如果归纳出公式,学生一节课就可以学好内外公切线长度的求法。

外公切线长度的公式:

内公切线长度的公式:

这里l表示公切线长度。d表示两圆的圆心距,R表示大圆的半径,r表示小圆的半径。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山区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山区中学数学教学 篇4

(一)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 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入。举一个事例,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 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 接着掉转车头向西行驶10千米, 问这辆汽车现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 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 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示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 学生就感到茫然了, 趁学生构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 “为了满足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二)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数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数学理论特别是数学运用得到空前的发展, 数学在社会中作用更加凸显, 人们对数学的依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数学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数学教育也承担着比以往更重大责任, 对社会发展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 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硬币 (有1角, 5角, 1元) , 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从而引入新课。

(三)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理论发展的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主导下,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数学只是被用来应对考试, 而不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缺乏积极性和学习信心, 学习效果最终只能是在纸面的答题, 无法获得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学素质。即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譬如, 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时, 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1.一个条件:一角, 一边。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 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 加以比较, 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 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 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学习。

二、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生需具备的第一方面的能力要求:“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简要归纳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 极大的增加了教学的效率, 使学生在充分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 感受到自己思维的力量, 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也使得学生通过逐渐深化这种对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更深层次的激发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 强化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这里所指的数学思维, 我认为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一种品质和能力。简单的说就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态度看待问题。强化数学思维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一是初步学习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从而理解问题, 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学习策略, 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发展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学会主动与人合作交流, 并能够与他人交流学习中所形成的思维逻辑与思维结果;四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初步形成正确的思维评价与数学反思意识。

(三) 教师转变思想并提高综合素养

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 帮助学生构建生活世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那么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 树立生活中数学意识, 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的眼光来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对现实生活情境应作合理有效地加工, 剔除一些无关因素, 最大限度地凸显材料的本质。尤其是在硬件条件不够健全的山区农村教学课堂中, 教师更是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并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使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中学数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结论

在当下,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并未让山区农村中学数学课堂真正地灵动起来,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人的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 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尤其对农村孩子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但在新课改中要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贯彻到位, 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见效果的, 需要致力于中学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2]刘兼, 孙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山区中学数学教学 篇5

富源县 墨红镇中学 贾志华

摘要:实施美术新教材的今天,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使用的是同一美术教材,跟以往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观,但新教材仍存在着某些缺陷,新教材中渗透着较强的城市人文审美情趣,这样给农村的美术教学带来某些不便。作为山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务必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利用周围蕴藏着的丰富雄厚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巧妙运用校内美术资源,充分开发校园周边环境资源,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教学资源,挖掘当地民族特色开发美术教学资源,收集民间文化充实美术教学资源,这样农村美术教学将会迎来璀璨夺目的明天。

关键词: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实施美术新教材的今天,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使用的是同一美术教材,跟以往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观,但新教材仍存在着某些缺陷,新教材中渗透着较强的城市人文审美情趣,这样给农村的美术教学带来某些不便。而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学校教学设备上、师资素质与力量上,学生综合素质上、地理和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摆在我们面前一系列问题,使我们农村教育者更加任重而道远,倘若农村美术教学照搬城市学校的教学模式,那就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优势。作为山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利用周围蕴藏着的丰富雄厚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巧妙运用校内美术资源,充分开发校园周边环境资源,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教学资源,挖掘当地民族特色开发美术教学资源,收集民间文化充实美术教学资源,适度加以乡土教材教学,取长补短,向农村学生灌输“特殊”的美术教学、美术文化,那么我们的山区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将会迎来璀璨夺目的明天。

把美术课堂着眼点放在人文与大自然之间,这是山区农村美术教学模式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把美术的技能技巧与农村独特的风景物像相结合,开发独特 的教学资源,进行“特殊”的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大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花鸟虫鱼、奇峰怪石、小溪河流、田野山川、蓝天白云、村庄道路、农舍炊烟、小桥流水、森林煤矿、云霞彩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为我们农村的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我们开设美术大自然课堂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独特条件。

在美术教学中,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的资源(如生活、事件、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换言之,美术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当广泛,它有潜在性、不确定性、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广开思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山区农村的美术教学更能呈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状态。笔者一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为广大山区农村美术教师和学生抓好美育教学工作投石引路。

一、妙用校内美术教学资源

1、充分运用现有设备条件。在校内教学中,大多与课堂教学为主,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课时总不能讲了画,画了再讲,这种教学方法单一,而且教材资料缺乏,时间长了,单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自己找些挂图、画册、光碟、录像、幻灯等资料,让学生观察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来刺激学生,激发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只有经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创作的具体教学中做到:

一、可用投影仪观看分析范画、图片等,学生见多识广,创作时可参考和借鉴别人的 优点和长处,以便进一步吸收和消化知识。

二、可用手机或录音机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情景中尽情描绘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三、可用VCD、DVD,通过电视来演示必要的技法、技巧,如初二美术“中国画”教学部分,在有限的教室内,教师示范繁琐,而且学生也不易观看,借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赏析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节约课堂时间。

四、偌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我们更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图像、音乐、文字、色彩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从而激发学生,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2、巧用校园内自然景观。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收并校点、校园危房改造、绿化美化建设等,大多农村中学绿化面积扩大,花草树木繁多。以我校为例,相比前几年,校园环境有很大改观,非常漂亮,立有“和谐”、“希望”两尊大型雕塑,状元桥,母校河,校园内樱花奔放,兰花桂花争艳,柏树雪松俯仰生姿,杨柳垂钓,墙微攀延,校园前方群山巍巍连绵起伏,这些都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我在上七年级美术上册《花圃》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各自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花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并让学生绘制草图,回到教室后,再由草图依据图案设计的规律,加工成图案正稿,最后引导学生设色上彩,结果画出的图案,形状各异、色彩丰富,颜色变化而又统一。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兴趣盈然,实践性强,效果极佳,使学生在玩乐中就学习并掌握了知识要领。教师要就地取材,善于挖掘美术资源,善于转化知识,善于变通知识,形成艺术思维。

3、开发学生自身资源。

农村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像城市学生一般接受正规的美术课外培训,但是受文化的影响,农村中学生也有一些“拿手的好戏”,如剪纸、刺绣教学,有一位彝族学生非常喜欢剪纸和刺绣,我就专为该学生设计了一堂“学生也当老师”的剪纸、刺绣教学。上课铃响后,该同学上讲台,只见他迅速拿出剪刀、纸张,10分钟就剪出一个彝族老汉,夸张的头饰和短裤,肩扛翘梨,嘴含烟斗,迈着匆匆的步伐,活灵活现,同学们顿时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并拿出自己绣的彝族鞋垫,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同时一一介绍了刺绣制作的要领和步骤,同学们再次掌声连连,学生教学生,自在、积极、轻松、愉快,乐在其中。

根艺素材,在农村中学可以说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记得一次学生周末放星期返校,李某同学带来一个根艺素材,并兴高采烈地向老师汇报,我对他略加引导:这个素材很好,只要稍稍雕琢几下,就是一个很棒的根雕作品,问他像个什么,他肯定地回答:像“大龙虾”,回答得真形象,而且更准确。又问他,给你工具你能雕琢哪些部位?他说头上锯去两枝并涂上黑墨就是龙虾的“大眼睛”,另外把头上的两枝根系用线扎拢,待干后便是龙虾的“触角”。于是在根雕课上,老师把锯子、扎线放在讲桌上,让李某同学上一节根雕制作课,全体同学有些吃惊了,老师向他强调了制作时的操作安全,他点点头,并一边讲述一边制作,十五分钟后,一件精美的《大龙虾》根雕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领略了根艺制作,连老师都受了很大的启发,真是受益匪浅。

城市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农村有农村的优雅恬静,农村自然风景比城市纯朴、真实、灵动、丰富、多样;农村有连绵起伏的山川,平静的水库,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幽静的小庙寺院,古老而又沧桑的石桥,散发着芳香的土地,枝叶茂盛的林木,层次分明的山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古老的森林和煤矿,奇峰怪石,品种繁多的野花、野果,应有尽有,都是美术写生、创作的绝顶好资源。

4、建筑景物的运用 七年级下册《桥》,我校前几年就建了二座状元桥,名相同,形各异,我把全班同学分两组,对状元桥进行观察、分析、写生,第一课时对状元桥写生;有的画成钢笔画,有的画成软笔黑白画,有的画成水彩画等,漂亮至极;第二课时,以状元 桥为题材,做一个纸雕塑——贺卡,通过进一步分析、设计,学生做成了立体纸雕塑——状元桥。难度很大的课题,学生却能轻松、愉快、创造性地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使教材化繁为简,转难为易,最终把知识生活化、具体化、简单化,而且能使学生的记忆更持久。

八年级上册《多彩的风景》,要求学生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大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及规律;学习绘画写生中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需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与调色技巧;在色彩写生训练中体现一定的色彩空间关系。这节课首要任务就是观察自然色彩的变化,而学校前的云盘山就是最佳的观察对象,让学生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能观察并写生“故乡的云盘山”,先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光源、物体与环境的色彩关系,一边观察一边写生,为学生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校周围有村庄、宅院,有宁静的小庙,有小红山水库,独木江水,农民会所,红白理事会,敬老院,法土林场,跌水农场,还有火烟山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去仔细观察,慢慢体会,把这些富有乡土特色的景物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出来,学生兴趣高涨,激情高昂,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无穷魅力,这正体现了美术新课程的理念,是对学生美育的最佳的天然土壤。

二、充分开发校园周边环境资源

1、泥土、黄沙、溶洞怪石的利用

以上素材资源在农村中学,随处可见,随时可取。八年级美术第4课《清晨》主要让学生创作小型泥塑,在城里学生大多只能用橡皮泥制作,色彩多、方便却缺少一种泥塑作品应有的自然淳朴之美。用泥土做雕塑应注意选择粘合性较好的泥土,如红窑泥、白窑泥、黄窑泥,搅拌时注意水份的控制。此课题可以把以下内容延伸到第二课堂教学中去,泥塑制作就不用一一举例了,有黄沙的地方(学校),可把黄沙采来,加一定的粘合剂,制作各种各样的小沙雕,学生制作起来,别有一番情趣。有溶洞怪石的地方,可捡各式各样的怪石,设计组合“小石林”,设计要遵循自然、合理、美观的原则,保持一定 的空间,设计满意后,用小石子垫平下脚,再用水泥固定,空间大的地方可留凹塘,石脚固定完成后,凹塘铺上肥土,可在上面栽花种草,人工石林轻易可成。

2、小河鹅卵石、花草、小树的利用

可用怪石、花草、小树、花盆等制作各种盆景。制作盆景的树要小并有一定的造型美;土壤一般选择采幼树原地的土壤为佳,这样更易栽培,以便提高成活率。有小河的地方,一般选择干季去小河里捡鹅卵石,可以根据石头的造型和塑造对象的用途来选择石材,很具有挑战性。可用鹅卵石做脸谱,贴图画,制盆景,做成各种装饰品。把以上资源素材开发为第二课堂教学,学生会别有一方情趣,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美术课不再是单调的涂涂画画,同时对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会取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可用在美术教学中的资源很多很广,教师要对地域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创新利用,从地域素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特意结合本地的地域特点,总结如下教学方式:

1、用五谷杂粮来教学:玉米、稻子、南瓜籽、苦瓜籽、大豆等五谷杂粮,家家皆有,时时可用。八年级上册第5课《触摸美丽》,设计了一个比赛游戏,我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组代表12生肖中的一种动物,然后把准备的胶水、五谷杂粮和裱好在层板上(A4纸大小)的12生肖白描图分发到各小组,要求每小组用一种杂粮来粘贴自己的生肖图,时间25分钟,看哪一个组完成得更好、更快。比赛开始了,有的调胶,有的粘粘鼻子、有的粘粘眼睛„„25分钟过去了,比赛结束了,基本上在规定时间做完,其中有一个组15分钟就完成且效果很好,而且该组的属相被评定为“兽中之王”。最后并把所有作品布置在教室的墙壁上装饰美化教室。此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生肖图案粘贴,脸上写满了自豪。学生通过实践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再到创造美,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总是能够实现的,美术课再次呈现 出美丽生动的景象。

2、森林、厂矿资源教学:树木多的地方可组织学生采松包,用松包、松子,可以粘贴各种图画;利用纹理精美、大小不等的树枝锯成小圆轮,也可以粘贴各种图画,更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有厂矿的地方,可以捡拉罐、饮料瓶、纸杯,各种产品包装的图案,文字剪裁,都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品,怎样制作可因物而论。此活动主要体现原材料再利用功能,变废为宝,既节约能源,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创造力。

四、挖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丰富美术教学资源

我所在的学校主要集居着汉、彝两大民族,彝族火把节,汉族的过大年,清明节踏青,端午节等流行至极。七年级上册第2课《我的故事》我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以本民族的主要节日活动为故事情节,先讲述节日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幕,再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画种不限。结果,讲述故事流利、生动,画出来的故事场景生动、形象,形态各异,内容丰富,栩栩如生。以学生最熟悉,最快乐的生活常事为创作题材,学生往往善于表现,乐于表现,效果惊人。

五、收集民间文化,充实美术教学资源

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如彝族的跳傣,对山歌,打老牛;汉族的结婚抹花脸,绣荷包,傣族的三月三泼水节,老人祝寿时的跳狮子等节日宴会,各种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只要稍加利用,美术教学活动资源将更丰富,更具特色,别有风味,情趣盎然。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周边的环境,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民间文化,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基础在于乡土和民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教师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地方课程内容或结合教材内容融入本地 可资源利用的材料补充实际教学,有条件的还可开发校本课程,自编乡土教材。美术教学中根据当地实际开发和利用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弥补了国家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地方特点的缺陷,使学生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家乡的自然、家乡的文化、家乡的艺术、家乡的人文景观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美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善于研究、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美术教学资源,其实广阔的农村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服务于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开展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向农村学生灌输“特殊”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使农村中学美术教学活动蒸蒸日上,生机勃勃。这样农村美术教学将会迎来璀璨夺目的明天。

参考文献:(1)《艺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学美术教育学》 上海出版社

山区中学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偏远山区 中学体育 现状 对策

一直以来,偏远山区的中学体育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但就偏远山区中学而言,受传统观念、软硬件设施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偏远山区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山区中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偏远山区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现状而思考相应对策,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推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也有积极意义。

一、偏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究也越来越深入,但反观偏远山区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不难发现,教学中教师们容易忽视现状而直接跳跃到新的模式上去,因缺乏对偏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体育教学改革效果不佳。因此,在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分析现状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首先,偏远山区中学体育体育教学观念较为传统。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信息较为闭塞,“分数第一”依然是主导观念,而传统应试模式中,体育虽然被纳入到中考项目中,而其所占比例不大,故而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教师,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体育课够不够重视。甚至一些教师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放松课,就是带着学生们动动跳跳的课程,没有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体育课程的价值。这些观念的存在必然影响体育课程的实施,影响学生的发展。

其次,师资、场地、器材等严重不足。就师资而言,偏远山区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数量上不足,年龄上趋向于老龄化,且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甚至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只能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加之区域因素影响,一些中学体育教师过剩,而一些中学体育教师则严重不足,这自然让体育教学效率大受影响;从场地上看,受学校地理环境和建设经费所限,运动场地生均面积不足。大多数偏远山区中学只有一块篮球场而没有标准的田径场,这自然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在体育器材上,除上级主管部分所配发的各种运动器材外,依靠学校自身的财力是无法补充教学所需的各种器材的,尤其是价格较高的体育器材,体育器材生均量也不足。

二、影响偏远山区体育教学的原因

结合对偏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教学观念是影响山区体育教学效率提升的最重要因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则是核心,而体育器材、场地等则是外部因素。下面就对这些原因具体分析。

首先,就观念而言。在偏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学中,文化课程依然是重头戏,而体育课程依然没有被纳入到“正科”,由此而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挤”、“占”、“挪”等现象,这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对体育课程价值的忽视。从家长角度来看,很多山区学生家长依然认为体育是劳力活动,不能等同于文化学习,甚至认为学不学都不重要。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也更多的把体育课作为指令性任务来完成,毕竟体育课程对学校的考核不是核心因素。

其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偏远山区的体育教学还是没有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统治者,教学中示范后就让全体学生自己练习。在基本部分,也多是交由科代表带领学生慢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在练习环节,教师没有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多是让学生自己练习,缺少了反馈和评价,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目的,不利于学生形成体育运动技能。

三、提升偏远山区体育教学效率的对策

要优化山区中学体育教学,推动山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让体育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转变观念是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保证。同时,要结合山区学校的特点,合理开发生活资源,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首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能正确看待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真正树立学生发展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变“以我为主”为“以生为主”,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教学中,定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立足学生的实际,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性,结合教学而不断渗透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为体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对课堂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革新山区中学体育教学原有的模式。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应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导入部分提供跳绳、短跑、运球跑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运动;在基本部分,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如三步上篮的教学中,对于如何运球、如何上篮等动作要领,不是直接由教师讲授,而是让学生在尝试中思考,然后交流,最后教师再总结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在练习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参与其中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反馈。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偏远山区而言,虽然在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但教学中只要能正确看待体育的育人价值,树立学生发展意识,充分挖掘山区中学的体育资源,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学模式的改革,把体育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山区中学体育课程依然会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獻】

[1].杨光:农村中学体育现状及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第6期8-8页。

[2].石冰雪: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年第7期57-57页。

山区中学数学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随着高中的不断普及与扩招, 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了滑坡现象。近几年省市级重点校的“生源抢夺战”使得形式更加严峻。山区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能否顺利实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中英语知识的掌握, 因此英语教师要从教与学入手, 做好衔接。

1 探究初、高中教材的联系, 做好课堂教学的衔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阐明了新的课程理念: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与初中英语相比, 高中英语不管是词汇量还是阅读要求都有较大的提高, 如果我们还完全沿用初中的教学方法, 势必是行不通的。但过分夸大高中英语学习的难度, 又会给学生造成畏难心理, 无形中也给学生设置了英语学习的障碍。针对山区中学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1 确定适宜的教学起点

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了解学生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 学生对全新的高中生活充满了期待,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谈话, 分析入学成绩, 观察上课反应和做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所任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作出大致判断, 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利用开学第一周, 对初中的语音、语法进行系统归纳与整理, 结合音标、构词法、上下文猜词等手段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 扩大词汇量。

1.2 把握适合的教学进度

新课的导入和呈现可适当放慢。在讲授新知识时, 注重由已知引入未知, 逐步降解知识难度。高一英语人教版Book1unit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讲述了现代英语的发展历程。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词 (组) :color/colour;center/centre;take the subway/take the underground, 接下来展示问题“Do you know that 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In some important ways they are every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然后提示学生回顾初中九年级仁爱版教材unit3, topic2《English is spoken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countries》单元中学过的British English和American English,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英语虽然在发音、拼写和表达法方面有差异, 但并不十分影响英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初中阶段的相关知识储备, Book1 unit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难点被逐渐突破, 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中, 学生逐步掌握了新知识。

1.3 注重适度的阅读延伸

开学一个月后, 我们对高一年段650名学生进行了阶段小测, 发现学生的平均分由入学时的112分降到了83.3分。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学生失分最多的是阅读理解。初中阅读材料篇幅短, 问题设置简单, 通过题干就能从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学生的得分率高。高中英语的阅读难度大幅增加, 阅读材料篇幅长, 语法结构复杂, 有时甚至一个句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段落, 面对长难句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在复习初中阶段五种简单句式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理解长句和难句。例如在分析“The answer seems to be that we have a need to study in touch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no matter where we are or what we are doing.”这一长句时, 应引导学生找出该句的主语The answer, 谓语动词seems to be...后面是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和no matter where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分析完句子结构后, 学生就会明白该长句的句意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论我们身在何处, 也不论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必须学会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此外, 教师可以以课文为载体展开阅读教学。Book1Unit 4 Earthquake这一教学单元叙述了唐山大地震的情景, 课前笔者展示了一组汶川大地震的视频, 通过真实的, 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展开热烈的讨论, 使学生对地震的破坏性、表现和起因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精心制作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的细节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揣摩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 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 分析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 探讨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做好学法指导的衔接

相对而言, 初中教材内容形象直观, 语法、句型简单、机械。每周一个语言功能项目, 从section A到Section D都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学生通过大量机械的操练和巩固, 也能获得不错的学习效果。高中英语虽然也以话题为主线, 但教师侧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对篇章的整体理解。如果进入高中后学生还完全保留着初中时被动的学习习惯, 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识, 那么成绩就会出现滑坡。因此, 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促进学生顺利进行高中英语学习。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以任务为动力做实课前预习

初中阶段老师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往往落不到实处。高中英语教学难度提高, 课堂容量加大。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 发现新课的重、难点,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降低学习难度的。例如在教学《A Night the Eearth Didn’Sleep》这一阅读课之前, 学生被要求完成这两个预习问题“ (1)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animals before the earthquake?Are there anything unusual happen in nature? (2) Why didn’t the earth sleep?”这种既有针对性又富有想象力的预习作业很快就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完成预习任务的欲望。

2.2 以效率为标尺做好课堂笔记

要使学生明白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只有上认真听讲才能更好地解决在课前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只有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才能使自己注意力更集中, 英语语感得到有效增强。此外, 学生必须学会在课堂上对重要的知识点做好笔记, 以便于课后复习。例如:讲解定语从句易错点时, 笔者展示了以下三个句子:

(1) The factory produces over 5000 cars every year, and most of_____were shipped abroad.

(2) The factory produces over 5000 cars every year, most of_____were shipped abroad.

(3) The factory produces over 5000 cars every year, most of_____shipped abroad.

A.them B.which C.thatD whose

通过认真听讲, 辨析差异, 学生明白了句 (1) 是and连接的并列句, 因此A项是正确选项。句 (2) 第二个分句中有谓语动词were shipped, 因此必须选择which充当从句的关系代词。句 (3) 逗号后只有一个非谓语动词shipped, 而主句的主语是the factory, 因此要在非谓语动词shipped前加上逻辑主语most of them构成独立主格结构做状语, 所以A项是正确选项。接下来, 通过大声朗读, 培养语感, 并要求他们做好笔记, 以便课后复习。经过多角度的巩固, 对学生的输入转化成了有效的输出。

2.3 以巩固为目的做细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后复习的基础上完成作业,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The earth cause the heavy rain, destroying many buildings.这道习题考察了现在分词做结果状语的用法。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要求学生仿写句子: (1) He dropped the glass, ________it into pieces (摔成了碎片) 。 (2) His father died, _________ (使得) his family even poorer。通过反复的操练,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应用并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 在高中起始阶段, 如果每个英语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 从教与学两方面做好衔接与指导, 那么学生就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顺利进行高中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山区中学英语教学中巧用多媒体 篇8

一、注意运用多媒体的“度”

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辅助, 是当今课堂教学中比较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度、巧妙地运用。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道:教师授课的原则应当是: (1) 开启所有的感官; (2) 避免单独的说教; (3) 对多种“无意识”方法的协调; (4) 学习状态的转换。而多媒体正是集色彩、图像、动作、声音、视频影像、文字、动画等信息于一体, 它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的需求。但是, 多媒体的设计和运用还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使多媒体技术和课堂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切勿滥用多媒体, 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化教学内容, 防止内容和形式过量, 尽量做到精、简、准。 (2) 课件采用的教学材料等必须健康向上, 符合学生特点。 (3) 展示重点内容时可在黑板上以板书形式出现, 避免走过场的现象,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印象。 (4) 可适当制作竞赛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二、多媒体的设计要注意紧扣教材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应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 制作课件时应体现教学策略,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出各种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和功能为一体的交际情景, 给学生展示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但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按教材内容的原顺序和结构直接植入课件, 将英语教学中听说领先和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真正体现到课件的设计中去, 真正体现多媒体在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特征。

三、活化教材, 语言呈现情景化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迅速创设新奇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我们在备课制作课件时, 可以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 尽可能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中去, 使语言和语境相结合,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产生兴趣, 在语境中感知语言。例如, 我教授仁爱版八年级 (下册) Unit7-Topic 2-Section A I’m not sure whether I can cook itwell.一课中, 我出示一盘美味的炒饭引入新课, 通过视觉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再出示几张有关做炒饭的步骤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结合生活讨论出做炒饭步骤的正确顺序, 为听力任务做铺垫, 排除听力障碍, 增强学生的听力自信心。

四、设计竞赛性游戏, 使语言实践游戏化, 学习反馈竞赛化

运用多媒体可以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满足了学生享受愉快的学习需要, 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竞赛游戏设计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2-Topic2What does she look like?的复习课中, 我制作了“我来挑战”的竞赛游戏, 制作课件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以选择题、句型转换、用适当形式填空等多种题型展现, 让学生抽题, 每题以题目深浅度设置各不相同的分值, 挑战者回答所抽到题目的答案, 而其他学生则做评委。这样就能让全班学生以高度的注意力放在复习中, 遇到不会的题目还能与同学一起得到解决, 在复习中通过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巩固本话题重点词汇、句子以及语法, 又使学生体验了小组合作与竞争学习。然后将学生的表现结果以小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最后评选出最佳小组及个人分别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课堂上设计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 既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 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的今天。特别是在山区中学, 更应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让山区英语课堂引入多媒体技术后, 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 让山区的教学慢慢地跟上现代社会的进步。同时,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 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但在运用过程中, 教师也应不断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运用, 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在英语课堂上巧妙地利用多媒体, 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山区中学管理初探 篇9

一、山区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者根据多年山区中学教学管理的实践, 总结归纳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 山区中学教学管理模式在形式上显得单一, 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山区中学都远离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地处偏远, 而在管理上却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人事安排上, 山区中学的教师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这种安排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没有根据山区中学的实际来科学地安排山区中学必需的师资。其次体现在经费上, 山区中学无法像城镇中学那样, 有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来源, 惟一的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 而上级部门划拨下来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很难满足山区中学的实际需求。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山区中学的自主性, 进而导致灵活性的丧失, 使得身处山区中学管理第一线的管理者对学校发展一筹莫展。

(二) 山区中学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山区中学的教学质量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明显落后, 除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之外,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的管理体制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在管理体制上, 山区中学具有明显的框架性, 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指令, 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种规章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发生着约束教师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山区中学教学经费的严重短缺, 对教师教学活动的优劣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肯定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任务多和教学任务少的没有区别, 教学效果好和教学效果差的没有区别, 这就挫伤了教师在教学上的积极性。

(三) 山区中学的经济活动缺乏自主权

山区农村相对来讲经济欠发达, 这对山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制约作用。同时,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学校的经济活动都采取了集权的管理形式,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校小规模的经营性的商店实行了统一管理, 从承包的投标到经营后的配货。对于山区中学来讲, 营业性商店是学校创收的主要经济活动, 更是教师福利的主要来源。

(四) 山区中学教师的流动频繁

长期以来, 山区中学成为了刚毕业大学生的一块跳板或暂时的避难所。由于山区中学地处偏远山区, 人文环境相对较差, 山区中学教师的工作条件艰苦且福利待遇不高, 很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因刚毕业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就抓住山区中学师资紧缺这一弱势, 借以做避难之用, 把“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活学活用。山区中学教师流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考研深造, 二是参加国家级和地区级的公务员考试, 三是寻找关系和机会调往条件好、福利待遇好的学校。留下来的就是年龄偏高的本地人和既无关系又无斗志的人。

二、提高山区中学教学管理的措施

结合山区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作者在山区中学教学管理第一线的一些经验, 提出以下一些提升山区中学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 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山区中学的教学管理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条条款款的限制, 已经形成为一种惰性。为把学校内部的活力调动起来, 就必须创新山区中学现有的管理体制。山区中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客观可行的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学校各个部门, 各教研小组、各教师的积极性, 根据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改变现有的约束山区中学教学管理提升的一些措施, 特别是一些财务制度, 给山区中学一定的经济活动行为的自主权。

(二) 优化山区中学的用人环境

要留住优秀的年轻毕业生, 更新山区中学的教学观念, 就必须完善山区中学管理制度, 创新用人机制, 优化山区中学的用人环境。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改善周边的自然环境, 修建一系列的运动娱乐场所。其次是改变山区中学的人文环境, 提高山区中学教师的福利待遇, 增强山区中学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淡化传统的教师身份意识, 建立一种具有激励性质的用人机制。

(三) 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

边远山区中学生道德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道德现状

1. 知行分离, 道德情感缺失。

大多数边远山区中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不一致。如: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问题上, 许多学生都能侃侃而谈, 而在日常生活中确以自我为中心, 要求别人关心自己, 却很少关心别人, 认为父母、老师、同学对自己好是应该的, 没有感恩的心;在学习中懂得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背道而驰。

2. 自由主义倾向严重。

表现在:不遵守纪律、不爱护公物、不热爱集体、不热爱劳动。更严重的是, 一部分学生哥们义气严重, 经常聚众酗酒、打架斗殴、早恋、以大欺小, 少数边远山区中学生甚至达到了善恶不分的地步。这不仅影响了学校常规管理, 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全。

3. 享乐思想, 责任感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 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些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 大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很多学生养成了讲排场、追求享乐的不正之风。发展成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冷漠, 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

二、原因分析

1. 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 对新事物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有些中学生尚未具备辨别是非能力和行为自律能力, 在缺乏良好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 受到不良环境的感染, 极易形成道德问题。同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孤僻, 人际交往能力差, 很难融入集体, 被同学孤立, 被老师忽略, 于是自信心丧失, 产生不道德行为。

2. 家庭因素。

边远山区的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不能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有的农村家长对子女没有过高的期望, 有的希望子女初中毕业能出门打工挣钱养家就行了, 这严重影响了子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边远山区大多数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 与子女接触的机会少, 对子女关心不够, 易使子女放任自己, 形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这种情况下, 子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一旦遇到不良的伙伴, 就容易失足,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 学校因素。

当前边远地区中学教育指导上存在偏差, 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 产生了自暴自弃, 破罐破摔的心理, 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外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 思想教育上报告多, 大道理讲得多,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只教书不育人, 或是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道德如:个人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东西也侵蚀着边远山区中学生的心灵。同时社会上大量充斥着暴力、淫秽、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传播物品严重影响了广大中学生的道德发育。部分学生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 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 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 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三、解决对策

1. 自我教育。

首先,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 遇到社会上不良习气, 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 减少健康成长的障碍。其次, 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会宽容, 接纳自己, 接纳别人, 让自身在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再次, 边远山区中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 吸收德育知识, 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 加强对自身品德能力的培养。加强优良道德认知, 转变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 家庭教育。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不断汲取新知识, 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 先做人”的正确思想, 同时父母要注意家庭建设, 建立和睦的家人关系, 营造和谐的家庭德育环境。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传播给子女, 让黄、赌、毒远离家庭。家长应当平等对人, 规范自己的行为, 净化家庭环境, 让孩子耳濡目染, 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教学为主, 全面发展”的思想。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 德育一手软的状况, 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 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素质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努力提高现代教育的理论修养, 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去塑造学生, 用高尚的师德去感化学生, 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 社会教育。

道德品质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来解决, 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和计划, 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充分调动校内外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整合各方力量, 形成合力, 把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到实处。加大投入, 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求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同时抓好社区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 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堵住污染源, 利用舆论阵地, 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 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提高素质, 而且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作, 形成教育合力, 才到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面对新形势、新发展, 边远山区中学生的德育问题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配合, 使德育工作能取得实效。

摘要:新课程强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边远山区中学生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多, 有效解决边远山区中学生德育问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严肃和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边远山区中学生,道德问题,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家庭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选[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1988:71.

[2]徐梅.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5) .

上一篇:业务提升下一篇:消化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