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2024-06-20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精选三篇)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篇1

利益平衡是指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 基于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法律发挥其对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功能, 最大限度的保障和实现各种主体的利益。利益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如何解决利益矛盾和平衡利益冲突。基本内容是:个体利益应该受到保障, 它是构成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 每个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能够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也应该得到维护, 它体现了每个成员或者说是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的需求, 如果社会公共利益得不到维护, 那么个体利益也无从保证实现, 整个社会将处于停滞和混乱的状态。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 法律会选择优先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必要时限制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从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本来就是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使权利人得到可观的回报, 能够收回其投入的成本, 激发其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市场竞争, 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化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给公众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

而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反垄断法的规制正是体现了利益平衡理论。社会公共利益一般优于个人利益, 当个人利益的实现将损害公共利益时, 个人权利得进行适当的限制甚至剥夺。知识产权属于私权, 主要体现的是私人权益, 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而反垄断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属于典型的公法。但如果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 不当的扩大自己的权利行使范围, 非法垄断, 获取超额利润, 阻碍技术进步,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而私法规制基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有效的进行调整, 那么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反垄断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必要将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纳入其规制范围。

因此, 当知识产权的滥用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 有害于社会整体效益和实质公平的实现, 严重背离了反垄断法的目标时, 反垄断法得以优先适用, 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

2效率理论 (Theory of Efficiency)

效率, 简而言之, 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同样多的产出或者用同样数量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效率是法律追求的价值之一, 法律“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 使之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一部法律不追求效率, 那么这部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就会极为有限, 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一项权利的行使有碍于法律效力目的的实现, 那么这项权利极有可能受到法律的限制或者否定。

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是经济调节的基础, 而能促进资源最优配置的则是竞争。如果没有竞争, 一切都会是无效率的。反垄断法是以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竞争为目标, 对限制市场竞争行为、阻碍提高市场效率的行为持否定性态度, 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和法律、行政手段。权利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滥用知识产权, 获取垄断地位, 非法限制竞争, 致使市场运行的低效率, 损害了其他竞争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这是与反垄断法以效率为重要目标和宗旨相违背的, 因此, 对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不仅仅要有知识产权法等私法规制, 更要受到反垄断法的控制, 特别是此种行为严重妨碍到市场竞争秩序时。

从更深层次上说, 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权利人的创新成果, 使权利人在该领域可能拥有支配地位, 从而滥用造成限制竞争的后果, 而反垄断法通过保护竞争、打击非法限制竞争的行为, 维持市场的竞争效果, 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实现法律的重要价值, 促进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

3结语

运用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是法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厘清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理基础有助于确立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应纳入反垄断法规范领域的正当性, 同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J].法律出版社, 2008.

[4]刘丽娟.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J].知识产权, 2009.

[5]徐敬华.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理论基础[J].法制与经济, 2009.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反垄断法规制

基于保护权利人的需要,知识产权具有天然的垄断属性,应当属于反垄断法豁免的范围。但随着知识产权向各领域的渗透,某些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也可能对竞争造成损害,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可能与反垄断法存在潜在的冲突。但实际上,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具有协调性,二者在鼓励创新方面是殊途同归。反垄断法通过保护竞争促进和鼓励初始创新的市场结构,而知识产权法则用有限专有性并由此获得的利益来鼓励初始创新。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规制,是两者协调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在于使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得到维护,使法制系统内在的和谐得到统一,从而实现既维护竞争又激励创新的目标。

一、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及表现分析

(一)概念

权利滥用与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实质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权利滥用,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本旨说。此说将权利滥用归结于对法律设立定权利主旨的违反,认为“权利滥用者,乃权利人行使权利违反法律赋予权利之本旨(权利之社会性)因而法律上遂不承认其为行使权利之行为之谓”,该学说意味着对权利行使行为正当界限的逾越或者法律设定权利正当目的的违背,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界限说。此说将权利的滥用归结为对权利行使正当界限的超越,认为

“权利滥用者,谓权利行使必有一定之界限,超越这一正当界限而行使权利,即为权利之滥用”,但是在具体界定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概念上,结合权利概念的观点,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滥用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笔者也赞同此观点,认为: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是指权利人在行使知识产权时超出法律所限定的范围,对他人合法权益以及社会整体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因此知识产权滥用特征主要有:一是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具有违法性,即超越法律设定知识产权权利正当界限的行为;二是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具有损害后果性,即对他人合法权益以及社会整体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第三是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具有制裁性,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目前的立法状况来看,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具体包括:对知识产权法本身违反的滥用行为,是指违反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规定的滥用行为。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滥用行为主要是指权利人为使行使自身权利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利用不法手段对竞争方采取诋毁商誉、滥发侵权警告函等行为。违反反垄断法的滥用行为主要表现为搭售、拒绝许可、不质疑义务、价格歧视、垄断价格以及企业结合行为。

(二)表现

违反反垄断法的滥用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搭售。搭售行为的弊端在于出售方借市场力强迫他人接受不必要的资源,从而损坏资源的优化配置,限制自由竞争。因此,知识产权领域内的搭售行为如果损坏了市场竞争,将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目前,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所限制的搭售都是违法搭售,一般应具备四个要件:一是两种产品或技术可以分离;二是存在搭售事实;三是搭售具有相当的市场势力;四是搭售损害被搭售品市场竞争的程度。第二是拒绝许可。一般来说,知识产权具有排他性,权利人没有许可他人使用该权利的义务,但当拒绝许可构成权利滥用,影响到市场公平竞争时,则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第三是不质疑义务。不质疑条款要求被许可人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义务,不得对权利人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从反垄断法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企业借一个事实上无效的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取得了优势地位,那么这种优势地位就不应受到反垄断法的保护。因此,法律允许被许可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某些情况下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第四是价格歧视和垄断价格。价格歧视是一种无正当理由而对不同客户实行不同价格的行为,知识产权中的价格歧视,主要体现为歧视性费率,即对被许可方给予不同的使用费率。如果被许可方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不同的使用费率很难产生限制竞争效果,一旦被许可方之间互为竞争对手,使用不同的使用费率就会影响到这些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垄断价格是指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高卖低买的方式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为。如果垄断价格行为由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实施,则该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形成市场进入壁垒,就能排斥其他竞争者的进入。因此,各国反垄断法都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实施垄断价格行为进行限制。第五是企业结合行为。企业结合行为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协议,约定协调行动。在一定市场范围内限制或排斥他人的竞争行为。在企业结合的各种形式中,企业合并是典型形式。控制企业结合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市场的竞争性,防止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

二、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的理论依据分析

国际组织的相关依据主要有: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技术转让合同管理示范法》,第305条中列出了17种限制性贸易条款。如果技术引进合同包含其中任何一项条款,该国主管机关就可以要求当事人修改,否则对有关合同不予登记。二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该协议第8条第2项规定:“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权利持有人滥用知识产权,或者实施对贸易有关不合理限制作用或对国际技术转让有消极影响的行为,只要此类措施与本协议的规定一致。”该协议第40条包括两项有关对合同许可证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分别为:“各成员一致认为:某些妨碍竞争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许可证行为或条件可能对贸易产生消极影响,并可能阻碍技术的转让与传播。”“本协议允许各缔约方在其国内立法中,对那些可对相关市场上的竞争产生消极影响并构成知识产权滥用的许可做法和许可条件详加规定。一成员可在符合本协议其他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该成员的有关法律与条例,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控制排他性回授、禁止异议有效性条款和强制性一揽子许可等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三、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措施

在我国,目前尽管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法规很多,如《民法通则》《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竞争法》等等,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中也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但是这些规制缺乏系统性和实际的操作性。虽然我国反垄断法在附则第55条已经明确将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纳入了反垄断法调控的范围,但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缺乏明确具体的操作性规范和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反垄断审查的基本原则,缺少有效的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的规定等等。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建议应借鉴美国、欧盟等国家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确立我国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基本原则或基本方法。知识产权滥用限制竞争的行为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复杂的,这就需要确立能够适用知识产权滥用的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滥用具体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使基本原则可以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

第二,应尽快完善并出台相应的行为指南或实施细则。具体在实践中,由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本身具有多样化,并且认定也非常复杂,反垄断法很难对各种构成限制竞争的滥用行为作出详细规定。而我国反垄断法仅仅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规定了一般原则。在执法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可以以反垄断法第9条规定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职责之一的“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作为我国制定指南的明确依据;也可以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做法,由反垄断法的主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制定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有关的《反垄断指南》之类的指导性文件,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予以进一步分类、细化,建议可以按照反垄断法中现存的限制竞争的行为模式分类,设专章分别规定“知识产权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从而为经营者适用法律以及执法者执法提供明确的标准。

第三,建议在反垄断法中明确专门负责知识产权滥用的行政及司法部门去执行。我国《反垄断法》在第9条中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第10条中规定:“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职责的机构(以下统称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但事实上,反垄断委员会是一个具有行政委员会性质的议事协调机构,不拥有反垄断法实施中的执行权。而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虽拥有反垄断执法权,但事实上却是由国务院的其他部、委来行使反垄断执法权,即我国反垄断法所设计的执法体制可概括为高度分权制的“双层次多机构”:所谓“双层次”是指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与反垄断执法机构;所谓“多机构”是指众多机构例如: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机构享有反垄断的执法权,其弊端在于将影响反垄断法的公力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四,完善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的法律责任及救、济措施规定。针对知识产权滥用损害市场竞争的行为,必须要明确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具体应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确立对违法者的民事法律责任。国外对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主要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处罚等。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以及支付赔偿金等形式。当知识产权权利人滥用其权利的行为给相关的受害人造成实际侵害时,应该赋予受害人请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权利。二是需要确立必要的行政法律责任。所谓行政法律责任,主要是指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人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罚措施:发布禁令、行政罚款、责令修改、变更或废除协议、责令停业整顿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三是需要增加相应的刑事责任。我国反垄断法对经营者的违法垄断行为须承担刑事责任却未提及,建议在我国《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责任中增加刑事责任,作为一种最为严厉的惩罚,能够更加有效地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总之,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是目前各国反垄断法规制的核心。针对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应加强对美国、欧盟、日本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律研究,以建立和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体系,确定反垄断法适用于知识产权的分析方法,如此才有利于廓清知识产权的边界、引导知识产权协议的制定,要求知识产权人在法律规定的正当范围内合法行使权利。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篇3

一、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的关系

对于这两种法律之间的关系, 以往有从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和反垄断法的关系论述此问题, 有从两个法律之间的关系予以分析。笔者认为对于二者的关系应该从差异和统一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 比较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 其冲突表现在:1.制度价值上的冲突。知识产权本质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性权利, 其取得的本身就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 若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不适当地扩展其垄断权的范围, 就会与反垄断法通过保护正当的竞争秩序而要实现的社会整体目标——实质公正和社会整体效率相冲突。2.立法上的冲突。知识产权在本质上是完全或有一定限度的垄断的创造物, 而反垄断法是从根本上对一定的垄断行为进行规制。3.司法实践上的冲突。实践中知识产权滥用的行为可能会对市场竞争造成实质性的限制, 这时将由反垄断法予以禁止。

其次, 两者的统一。通过进一步考察立法目的可以看到, 两者具有统一的立法目的:1.促进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知识产权法无非是通过保护知识产品的创新成果促进人们进行创新领域的投资和竞争;而反垄断法通过限制不合理的竞争行为来保证良好竞争环境, 使人们能够公平竞争。2.促进消费者福祉, 保护消费者利益。二者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上殊途同归。

由此可见, 知识产权法和反龙垄断法, 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二者同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法律, 既有相互协调的共性, 又有若干方面彼此冲突的个性。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的协调

探求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 最终归结到如何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法的关系上。对此问题, 笔者从法理的角度和现实立法的角度进行简单解析。

从法理学角度而言, 笔者认为“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二者得以协调的基础。对此博登海默的一句经典名言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们必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每个社会秩序都面临者分配权利、限定权利范围、使一些权利与其他 (可抵触的) 权利相协调的任务, 共同福利或共同利益这一术语是一个无用处的概念工具, 它意味着在分配和行使个人权利时决不可以超越外部界限, 否则全体国民就会蒙受严重损害。在个人权利和社会福利之间创设一种适当的平衡, 乃是有关正义的主要考虑之一。”

三、国际反垄断法领域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

目前, 各主要国家及国际组织都通过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

主要国家及其代表立法包括:1.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5年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2.欧共体委员会于1996年颁布的《技术转让规章》;3.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1999年重新颁布的《专利和技术秘密许可协议中的反垄断法指导方针》。

此外, 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对限制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垄断行为也进行了规制, 其主要形式表现为在国际条约中包含了反垄断、保护竞争的规定, 其中也包含了对知识产权滥用带来的垄断行为进行规制的规范。主要有两个立法文件:一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技术转让合同管理示范法》;二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概括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欧共体委员会颁布了第240/96号规章, 将涉及专利、技术秘密和其他知识产权的技术许可协议统一予以规范, 明确规定了《罗马条约》的竞争条款对各种技术转让合同条款的禁止、限制和豁免。二是不少国家采用反垄断法或按反垄断法制定的准则中开放式列举应受控制的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的限制性条款。三是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1995发布的《指导意见》列举了执法机关追究反竞争行为的一般因素和尺度, 不具体列举违法形态, 全由执法, 司法人员斟酌判断。

四、我国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现状

我国涉及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立法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合同法》、《著作权法》、《专利法》、《技术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涉及法律虽然众多, 但都没有专门或者系统性地规定如何具体界定知识产权法权利滥用和具体如何规制。我国当前的这样立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产权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要保护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也担心保护知识产权是否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后果。

总结现实立法, 存在如下问题: (一) 从法律规范看, 它们虽然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做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规定, 但是零散、不完善; (二) 从其内容来看, 需要根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加以更新、完善; (三) 从实施来看, 现行法律法规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

五、对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几点思索

如何让知识产权所有者既充分而有效利用其所有的权利, 又不损害正常的市场竞争, 换句话说就是让知识产权完全遵从完全的市场竞争秩序, 这理论上讲是一个比较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 该命题也绝不是不可化解的顽症, 以下姑且做一下肤浅探讨:

一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在WTO与TRIPS的允许的范围内, 制定和修订知识产权自身体系内的相关规定与制度, 从而约束权利滥用、平衡知识产权的排他性和市场的竞争需求。

二是落实《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 通过严格有关司法实践和行政执法的方式, 实现对知识产权权利的限制与利益平衡。此外, 也应不断修改和完善《反垄断法》, 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宗旨, 既要把知识产权的正常行使作为反垄断法的例外 (以鼓励自主创新) , 又要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的滥用加以必要的规制。

三是加强工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行政职能部门对知识产权权利行使的监管, 通过检查、接受举报而调查、经济处罚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制止权利滥用行为。

综上, 知识产权的垄断性与权利限制即对立又统一, 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权利规制制度。对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规制, 是在私人权利和社会公共福利之间需求一个和谐的平衡, 旨在实现促进知识创新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法律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3]王仁富.论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8) .

[4]张凤翔.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J].法治论丛, 2002 (6) .

[5]康添雄.范式与理性:知识产权法学现代性的演进[J].法学杂志, 2011 (9) .

上一篇:子宫肌瘤/中医药疗法下一篇:VB实验仪器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