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证

2024-07-27

价值论证(精选八篇)

价值论证 篇1

(一) 国美电器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市场竞争力严重下降

1、国美控制权之争的来龙去脉

黄光裕于1987年创立了国美, 2006年国美合并了永乐电器, 永乐的董事长陈晓出任国美的CEO。2008年, 黄光裕因以私人名义将股权出售给国美, 套取资金而入狱。黄光裕服刑期间, 美国私募贝恩公司通过债转股增持国美的股份, 债转股后, 黄光裕家族的股份被摊薄到32%。之后, 黄光裕要求罢免陈晓, 国美大战升级。现任董事局主席陈晓2010年8月4日晚间7时30分收到黄光裕代表公司的要求信函, 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撤销陈晓董事局主席职务、撤销国美现任副总裁孙一丁执行董事职务。至此, 黄光裕与国美电器现任管理层的矛盾大白天下。2010年9月28日, 随着国美特别股东大会在香港的召开, 历时数月的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尘埃落定。

2、控制权之争后的国美竞争力严重下降

经过长期的控制权之争, 对国美电器产生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

随着国美电器2010年业绩的发布, 国美和苏宁两大家电连锁巨头去年的战况正式揭晓。国美财报显示, 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达到509.1亿元, 同比增长约19.32%。净利润由2009年的14.09亿元增至19.62亿元, 同比增长39.25%。而根据苏宁电器稍早前公布的年报, 苏宁2010年实现净利润40.12亿元, 同比增长38.82%。仅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 2010年, 国美营收是苏宁的67.4%, 净利润是苏宁的48.4%。前不久, 国美、苏宁两大家电零销商相继发布了2011年财报。财报各项数据显示, 国美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多项重要指标上, 均落后于老对手苏宁。国美上市公司母公司拥有者应占利润由2010年的19.62亿元下降至18.4亿元, 降幅达到6.22%, 而相比之下, 苏宁2011年实现净利润48.21亿元, 同比增长20.16%。也就是说, 国美的净利润仅仅相当于苏宁的38%。

(二) 傻子瓜子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最终导致破产

1、分分合合, “傻子”上演家族亲情对抗战

起初, 年广久经营着瓜子炒货的小本生意。当时国家还没有改革开放, 他的妻子耿秀云跟着他一起担惊受怕的苦心经营。到后来刚好赶上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夫妻俩才创下“傻子瓜子”这一红红火火的家业。好景不长, 因为两人在有些看法上的差异, 导致离婚。年广久与耿秀云离婚后财产的处理方式, 外人无人知晓, 但离婚后二人一起分享了“傻子瓜子”的品牌是有目共睹的:年广久同二儿子年强生活在一起, 继续经营“傻子瓜子”;耿秀云跟大子年金宝生活, 同样经营“傻子瓜子”的品牌。到最后年广久与年强分裂, 单独拉出一支队伍与公家合营。这样一来形成“傻子瓜子”三足鼎立的状态。

1997年, 随着傻子集团的正式成立, 把以往分立的两家傻子瓜子厂合并在一起, 那年强的“金傻子”作为主要工厂, 工厂经营走进一个新时代。但是没过多久, 年广久由于与他的两个儿子之间的身份而产生矛盾, 以及集团的个人经济利益关系的改变, 致使集团公司在成立仅一月之后, 年广久就砸了集团公司的牌子并且关了门, 同时声称要向两个儿子对“傻子瓜子”的商标侵权行为造成的数千万元损失进行索赔。

2、“傻子”的消失

年氏父子关系的危机无数次重复上演, 经营状况从没有起色, 就是由于这种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 更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与有效的信息沟通, 导致最终的“傻子瓜子”至今销声匿迹。在市场上再也找不到“傻子”品牌的产品, 曾经在那个年代响亮的品牌就这样永远成为了历史。

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

对于现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讲, 如何充分发挥好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 其主要途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部控制的发展决定着进了企业价值理论发展速度

内部控制理论的任何阶段性成果都与企业组织形式、管理的环境和企业的价值目标紧密相关,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的深化, 内部控制和企业价值理论也一定取得新的进展。

(二)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内部控制是由控制主体根据企业总体目标而设立的, 目的跟以往的查弊和纠错是不相关, 而是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细节, 是参与企业经营的各利益相关者权益要求的实现途径, 到最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三) 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的具体化形式之一

价值管理可以细分为各种形式, 内部控制只是其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 同时也是能提高企业价值的重要方式的一种, 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适应企业价值管理活动的具体化。

(四) 企业价值活动在内部控制的控制范围之内

价值管理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管理, 在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的基础上, 通过考察各项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内部控制在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基础作用, 恰恰是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关系的一种最佳手段, 成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保证之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是目前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 企业的成长着重强调的是永续经营以及可持续发展, 企业价值的提高是永续经营的基点。已往的历史告诉我们企业价值的体现是通过一些数据或数值来表达的, 但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提升企业价值则是能够确保企业迅速成长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东.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J].重庆: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3)

[2]洪宝香.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价值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9:1-31

价值论证 篇2

众所周知,一篇真正的议论文,关键在论证。据华图教育总部研究院与阅卷人交流得知,每个阅卷人平均每天要阅卷500份左右,平均每份试卷阅读时间约30-40秒,熟练的阅卷人甚至十几秒就能判分。那么,要想在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让自己的文章上一个档次,除了卷面、论点、结构,论证是阅卷人会重点扫读的地方。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一些简单的论证方法,其实还不足以增强文章的论证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假设论证,即通过假设关系(如果……就,只要……就;只有……才)来进行论证的方法。操作方法:对充分条件(如果……就,只要……就)进行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对于必要条件(只有……才)肯后肯前,否前否后。例:使用充分条件来论证“慢下来”。当前阶段,我们迫切需要慢下来。如果我们一直都处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那么势必会缺乏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内心感觉压抑,产生职业倦怠,滋生心理问题,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没有人会喜欢自己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慢下来。例:使用必要条件来论证“慢下来”。当前阶段,我们迫切需要慢下来。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够心平气和,不紧不慢,顺其自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作为,有所成就,而每个人都需要取得一定的成就证明自己,因此我们都需要慢下来。

第二,对比论证,即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得出某种结论的论证方法,以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也可以得出某种结论。例: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较高的人口素质能够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更好地促进产业实现科技化、智能化、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在现实当中,我国人口素质依然整体偏低,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着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高端现代化领域相关人才严重不足,为此必须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夯实家底。将理论和现实做对比,体现我国人口素质、家底的水平较低。

再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以白求恩同志和现今某些共产党人做对比,说明要学习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必要性。

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 篇3

一、夜郎乐舞的界定与历史背景

所谓乐舞,是指我国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歌舞形式,它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的“乐”往往泛指乐与舞,如原始时期的《葛天氏之乐》,夏、商时期的《尧乐》、《舜乐》、《禹乐》及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等。这些乐舞均是有歌、有舞、有乐的综合表演形式。作为歌舞乐屯的乐,在古代多为一些击奏型乐器,如鼓、锣、钲、钟、磐、扁鼓、建鼓、园鼓等;也有埙、排萧、瑟等管弦乐器。显然,钟鼓类乐器比例较大。乐舞不仅宫廷有,民间也有,据史籍记载,古代民间乐舞除盛行于中原各国外,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中也很活跃,历史上周王室中的“四裔乐”就是从少数民族歌舞中吸收来的,事实上,我省和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铜鼓上就雕刻有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芦笙舞、干戚舞、羽舞、矛舞等乐舞形象。而至今流行于贵州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民间的芦笙舞、铜鼓舞,与铜鼓上雕刻的舞人形象毫无二致。这无疑是我们今天研究夜郎乐舞的重要线索。对照古代乐舞形态,结合我省地下文物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分析,夜郎乐舞有三个特点:一是歌、舞、乐三者结合:二是以铜鼓、芦笙参与为标志:三是在特定的地点与族群中《夜郎故地少数民族中》进行。为此,我们似可以这样界定夜郎乐舞是指缘起于夜郎时期、夜郎故地上各族人民在各历史阶段创造、演绎、沿袭下来的以铜鼓、芦笙参与为标志,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乐舞。如果此说成立,夜郎乐舞在贵州夜郎故地《因本文只涉及贵州、故暂不讨论贵州以外的夜郎故地乐舞》少数民族中确实保存下来了。

当然,从文化的时间上看,文化是累积的、多层次的,而每一文化层面又是由若干文化元素构成的,因而,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夜郎文化亦然。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孕育和培植这一文化的历史背景,从中找到夜郎乐舞的演变线索和轨迹,这是弄清夜郎乐舞的切入点。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繁衍,其文化源远流长。建国以来,贵州考古工作者发现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数十处。能确定的古人类有“桐梓人”、“水城人”、“大洞人”、“兴义人”“马鞍山人”等。据此,不少学者认为,贵州文化至今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这就说明,贵州自古就有土著居民,夜郎时期的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土著居民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不仅开发了贵州,创造了远古物质文明,而且也创造了远古文化。

对于夜郎国,专家们基本已有共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少数民族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最早的国家,而且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强国。其疆域约占今贵州的四分之三,云南的四分之一,以及广西的小部分。故《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因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随之诞生,并随着夜郎国二百多年的积淀、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而丰富、持续而稳固的历史文化层。这就是夜郎文化的发端。建国以来,贵州地下考古发现包括铜鼓在内的夜郎文化遗址和遗物1200余种。经有关专家考证,这些夜郎考古发现的实物具有较强的地方特点与民族特点,明显地有别于中原文化。而铜鼓和芦笙《有出土铜摇钱树残片上的芦笙舞图像为证》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又给我们提供了古夜郎时期乐舞文化的某些线索,从而使两千多年前神秘的夜郎乐舞文化显露端倪。

公元前28~25年,夜郎国王因阻遏情收可郡建立而被推翻,夜郎国灭亡,封建王朝的郡县制在本地区得以确立。此后,原夜郎地域内许多族群都逐渐地融入了华夏民族。只有苗、侗、布依、水、仡佬及部分彝族、土家等民族仍扎根于夜郎故地今贵州高原一带,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断繁衍生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以铜鼓、芦笙为标志的夜郎乐舞文化不但没有随着夜郎国的消亡而泯失,反而有了发展,而且蕴涵丰富,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而不衰。

如彝文典籍《夜郎史传》的《夜郎君法规》中第九条规定:“四方的民众,所有的臣民,男女婚姻事,不准硬逼,男女相慕爱,歌场定终身。”这虽然是针对恋爱婚姻的法规,但却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夜郎时期民间不仅有歌唱习俗,而且已有了固定的演出歌场。很明显,这种“歌场对歌”求偶形式与今天贵州夜郎故地的彝、苗、侗、布依等民族的婚恋习俗是一脉相承的。

实事上,从汉至今,夜郎故地少数民族歌舞从不间断,《旧唐书·谢蛮传》、宋《太平广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以及清代《皇朝通典》、《扎朴》、《广舆胜览》等均有零星的记载。迄至今日,夜郎故地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仍保存着许多古代乐舞文化的信息。如苗族的跳月、摇马郎、吃鼓藏:布依族的坐表、浪哨,侗族的踩歌堂、玩山、走寨,彝族的曲谷、酒礼,土家族的摆手舞、仡佬族的达以等。这些古老的民俗活动中,吹芦笙、击铜鼓、跳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等都具有浓厚的夜郎文化色彩。其中,铜鼓、芦笙的地位十分突出,有的民族甚至把它们视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器物。这些歌舞活动所反映出的深层次历史文化背景,无疑是贵州民族歌舞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重要佐证,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古夜郎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歌舞渊源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二、夜郎乐舞遗产的考察论证

音乐是时间艺术,随着时间消逝而消逝;舞蹈是形体艺术,随着行为结束而结束。它们的时空性和瞬间性,决定了乐舞遗产存留的特殊性。今天已不可能见到两千多年前夜郎乐舞的原始面貌,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横断面与纵向面去探索,既从静态角度考察夜郎乐舞的物质层面,即地下文物铜鼓、芦笙、陶俑、砖雕、壁画、压舞理鑫等,又从动态角度考察其精神层面:历史记载與存留在民间的传统歌舞,从而找出它的基因所在。就我省文物工作者已发掘的地下文物来看,与夜郎乐舞有关的主要实物有铜鼓、芦笙、砖雕、以及铜摇钱树残片上的乐舞形象等,特别是赫章可乐汉墓出土的铜鼓与铜摇钱树上吹芦笙的人物形象,是我们今天研究夜郎乐舞的重要佐证。

《一》地下发掘的文物

如前所说,夜郎乐舞是一种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综合形式,其乐器的物质层面是一些具体、确切的东西 因此,通过文物专家作静态分析可以确定它们是否属于夜郎时期的文化遗物。且前,已确定与夜郎乐舞文化相关的主要乐器遗物有铜鼓,芦笙:

1 铜鼓

铜鼓由古代的一种炊具演变而来,曾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有时作为呜器用于战争;有时作为赏赐、进贡的重器:有时也作为一种祭祀、乐器流传民间。尤其在夜郎故地的南方少数民族生活中,铜鼓作为一种乐器广为流行。迄今为止,我省文物部门发掘的代表性铜鼓有

1 赫章可乐汉墓出土的鼓型铜鼓《1977—1978》

2赫章辅处汉墓出土的竟渡纹铜鼓《1977》

3麻江宋《或明》基出土的麻江型铜鼓《1956》

4遵义宋墓出土的杨粲墓铜鼓《1957》

价值论证 篇4

1 目前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

1.1《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关于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

国家海洋局2008年颁布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 并规定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技术导则》 (试行) ]。该导则首次提出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行论证等级划分制度, 按项目的用海类型、规模和方式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并给出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等级划分表。关于码头用海等级判定见表1。

根据海域使用用海类型划分[3,4], 码头用海应属“交通运输用海” (一级类) 中的“港口用海”, 港口用海的论证工作等级以用海规模来确定且工作等级最高为二级。

1.2《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2010) 关于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

为指导和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提高海域使用审批的科学化水平, 国家海洋局对《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进行了修订, 形成了正式的《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国海发[2010]22号) [以下简称《技术导则》 (2010) ]。该导则延续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实行论证等级划分制度, 改变了原论证工作等级的判定方法:海域使用论证等级按照项目的用海方式、规模和所在海域特征, 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关于码头用海等级判定见表2[3]。

注:并行铺设的海底电缆、海底管道等的长度, 按最长的管线长度计;新增温排水和污水达标排放应考虑原排放规模;敏感海域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

《技术导则》 (2010) 对论证等级的判定改变了原判定方法, 不再从用海类型方面进行判定, 而是根据用海方式和所在海域特点以及用海规模等方面进行判定。码头项目用海方式属于一级用海方式中的构筑物用海, 二级用海方式中的非透水构筑物用海和其他透水构筑物用海, 论证工作等级可达一级。

2 目前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优缺点分析

2.1 码头用海等级判定的优点

《技术导则》 (2010) 较《技术导则》 (试行) 在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优点具体如下。

2.1.1 判定增加了所在海域特征因素

根据《技术导则》 (2010) , 项目所在海域的特征是判定论证工作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 所在海域的特征分为敏感海域和其他海域。敏感海域主要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增加了敏感海域的概念, 对位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等海域的码头项目用海论证的深度和广度相应增加, 可以更全面地分析项目用海对海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码头项目用海在其他海域的论证要求。将所在海域特征这一因素加入到论证等级的判据中, 对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判定依据主要从用海方式考虑

在《技术导则》 (试行) 中, 海域使用论证等级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用海类型和用海规模来确定的, 而忽略了项目用海方式, 尤其对码头用海, 只是笼统地考虑了港口用海总规模。港口用海的主要用海方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码头构筑物用海;一是港池用海。港池用海一般都是开放式的用海, 没有具体设施, 不会对海域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码头构筑物的建设一般会引起水动力条件、悬浮泥沙等产生变化, 尤其是采用非透水构筑物型式建设的码头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更大一点。因此在《技术导则》 (2010) 中对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界定则主要从用海方式考虑, 而且区分了码头构筑物透水和非透水两种用海方式, 切实考虑了码头的建设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这种界定方法更加合理。

2.1.3 用海规模考虑了长度和面积

《技术导则》 (试行) 和《技术导则》 (2010) 在论证等级的判定中均考虑了用海规模, 前者采用的是不同用海类型的用海规模;后者采用的则是不同用海方式的用海规模。关于码头用海不仅考虑了构筑物用海面积还考虑了构筑物长度, 使得论证等级的判定依据更加全面。

2.2 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的缺点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认为《技术指导》 (2010) 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2.2.1 所在海域特征判定方法不明确

《技术导则》 (2010) 一个比较明显的进步就是考虑了所在海域特征, 尤其对于透水构筑物总长度400~2 000m或透水构筑物用海总面积10~30hm2的码头用海, 如果位于敏感海域则论证等级为一级, 如果位于其他海域则论证等级为二级, 因此所在海域特征直接决定了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高低。但是关于所在海域特征的判定不甚明确, 仅规定了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海域为敏感海域。对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是很明确的不会产生争议, 但是对于重要的河口和海湾则比较模糊, 该导则并未注明什么是重要的河口和海湾, 比如重要的河口判定依据是什么?是根据大河的规模还是河口的其他指标?同样重要的海湾这种定义也很不准确。此外, 其他海域是否就不存在敏感海域?比如在论证舟山外钓岛光汇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时, 论证等级的确定就引发了较多讨论和不同意见。对于舟山外钓岛附近海域, 该海域不属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 但是因为所处海域距离舟山渔场较近, 所以专家建议该区域还是应界定为敏感海域。但是经过详细调查发现, 外钓岛附近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中均为港口用海区, 外钓岛周边开发活动主要为码头、桥梁、排污口等用海, 且未涉及养殖等对环境比较敏感的用海项目, 因此最终还是界定为其他用海。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如何界定敏感海域还应有详细的标准和方法。

2.2.2 未考虑码头建设规模和码头类型

对于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确定, 码头构筑物的长度和面积作为了论证等级确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于论证等级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准确性。但是《技术导则》 (2010) 完全不考虑项目用海类型, 而仅考虑项目用海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不少弊端。对于采用透水构筑物形式的码头来说, 不同吨级的码头采用不同的码头布置形式, 码头的长度和面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30万吨级的码头如果采用蝶式布置, 如果所在海域是深水近岸的岸线, 其透水构筑物的长度和面积可能会比万吨级以下码头采用L型或其他非碟型码头布置要小, 则论证等级可能小于万吨级以下的码头, 但实际上30万吨级码头的建设要求的通航条件、自然条件等要高得多, 项目用海风险影响的范围也会较大, 因此码头用海等级的确定还应考虑码头的泊位等级。

除了码头的建设规模外, 笔者认为拟建码头的类型也应作为论证等级的判据之一。码头根据其平面布置、用途、断面形式等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本文所提的码头类型主要是按照码头的用途分类。主要有一般杂货码头、专用码头 (渔码头、油品码头、危险品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集装箱码头等) 、客运码头、工作船码头及修造船码头等。对于油品码头、危险品码头建设, 由于其用海风险较大, 不应仅以码头透水构筑物的长度和面积来界定论证等级。

3 对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的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可知, 目前关于码头用海的论证等级的判定方法过于笼统, 给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带来一些困扰, 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 对于码头用海等级判定方法给出以下建议。

3.1 对敏感海域的界定应具体化

所在海域特征应是码头用海等级判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因此, 对于如何界定敏感海域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 敏感海域的界定不应仅局限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等海域这种定性的界定方法, 还应根据多项指标, 在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中, 也应给出一个具体的判定表, 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定。敏感海域的界定对所有用海项目都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3.2 界定指标应增加码头建设规模和码头类型

如前所述, 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判定仅考虑了构筑物用海的长度和面积而忽略了码头建设规模和码头类型, 这种情况容易使得海域使用论证的广度和深度达不到拟建码头用海项目的要求。而且构筑物长度这一指标应主要针对的是线性工程 (如防波堤等) , 对于码头工程而言意义不大, 而码头建设规模对于论证等级的确定应更加有效。

3.3 码头用海等级判定表

综上, 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也应单独给出判定表, 根据笔者初步研究, 该判定表见表3。

4 总结及展望

科学合理的界定论证等级是海域使用论证的重要工作之一, 有利于提高论证的效率和节约论证成本的投入, 有利于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的质量, 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项目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本文以码头用海为例, 全面分析了《技术导则》 (试行) 和《技术导则》 (2010) 关于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界定方法及优缺点, 对于码头用海等级的判定方法给出了建议和判定方法表。全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目前正逐步走向规范, 在海域使用论证中参考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中, 希望本文的工作能推进海域使用论证相关技术工作的研究, 对于各种类型用海项目均能有科学合理的论证等级判定方法, 使技术导则更加完善, 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

摘要:论证等级的确定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依据海域使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详细介绍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试行) 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2010) 关于码头用海论证等级的界定方法及优缺点, 并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 给出码头用海论证等级判定的建议和具体方法。该研究可以提高码头用海论证等级判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研究各种类型用海项目论证等级判定方法及海域使用论证相关技术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海域使用论证,码头用海,论证等级

参考文献

[1]贾后磊, 张志华, 王健国, 等.海域使用论证中论证等级确定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3) :13-16.

[2]黄蔚霞, 张叶春, 颜文, 等.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划分方法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5) :22-25.

[3]国家海洋局.HY/T 123-2009海域使用分类体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价值论证 篇5

《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劝学》提纲: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

2、学习的意义(5个比喻)——提高或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5个比喻)——弥补不足

比喻论证如何设喻 篇6

一、通篇设喻, 喻理深刻含蓄, 耐人寻味

比喻论证的通篇设喻和寓言非常相似, 但又不是寓言。寓言或者劝喻, 或者讽刺, 都要讲一个结构虽然简单但却完整的故事, 把要说明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 表达方式基本是叙述;比喻论证的通篇设喻不要求故事的完整甚至不需要讲故事, 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明道理, 重在议论。

通篇设喻的议论文, 篇幅短小, 内容集中, 结构简单, 但道理深刻,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韩愈非常善于运用通篇设喻进行比喻论证, 他的《获麟解》、《应科目时与人书》和《杂说》等文章都是通篇设喻的佳作。《杂说》中的《马说》读者都非常熟悉。现录《龙说.》全文如下:

龙吁气成云, 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 茫洋穷乎玄间, 薄日月, 伏光景,

感震电, 神变化, 水下土, 沽陵谷, 龙亦灵怪矣哉。

云, 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 则非云之所能使灵也。然龙弗得云, 无以

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 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 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 云从之矣。

这篇杂感, 以龙喻圣君, 以云喻贤臣, 紧扣“灵”字展开比喻论证, 意在说明贤臣固不可无圣君, 而圣君亦不可无贤臣, 全文仅114字, 喻理深刻, 意蕴丰富, 读来极有兴味。如果平白直说, 那真是一碗白开水, 一眼见底, 寡淡其味了。

二、关键处设喻, 揭示主旨, 精警透辟

有些议论文的内容丰富, 涉及的问题复杂, 需要阐明的观点也比较多, 无法通篇设喻。常见的做法是就某一个问题, 行文至紧要关键处, 倏忽飞来一个精妙的喻证, 一言击中要害, 揭示主旨, 精警透辟, 犹如绿野上忽然飘来一只花风筝, 文采逸扬, 生动至极。请看例子:

李斯《谏逐客书》:“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賷盗粮’者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 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

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有些读书人说, 看我们这些古东西, 倒并不觉得怎样有害, 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 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 我们便能警戒了, 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 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因为这是“软刀子”。

上面三段文字, 都是在关键处巧设一喻, 揭示主旨。鲁迅用“软刀子”比喻, 指出复古的危害性, 批判得深刻, 揭露得彻底, 可谓是一针见血, 斩蛇七寸。李斯用“藉寇兵而賷盗粮”作喻, 揭示逐客之害, 言近旨远, 令人震撼, 引人深思, 从而使秦王放弃了逐客的主张。孟子一句“缘木而求鱼”, 振聋发聩, 使人警醒。“缘木求鱼”已经作为成语, 为人们广泛使用。

三、多方设喻, 共喻一理, 丰富多彩

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写道:“文章无论长短, 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 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 由主旨生发出来的意思是目。纲必须能领目, 目必须附丽于纲,

尊卑就序, 然后全体自能整一。‘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篇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气象, 众星也要分大小远近。主旨是着重点, 有如照像的焦点, 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围, 渐远渐淡。”这段议论, 连设三喻, 用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巧妙比喻, 阐明写文章怎样安排主旨, 做到轻重分明。这就是多方设喻, 共喻一理。

多方设喻, 必须紧紧围绕论点, 从不同的角度, 选取不同的喻体, 深入浅出地比喻论证。《韩非子·扬权》中写道:“毋弛而弓, 一栖两雄。一栖两雄, 其斗喭喭。豺狼在牢, 其羊不繁。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夫妻持政, 子无适从。”这段议论, 意在阐明君权要高度集中, 若旁落在权臣之手, 国无宁日, 人民无可适从。作者从三个不同角度设喻:“弓”喻君权, “栖”喻国境, “两雄”喻君主和权臣;“豺狼”喻奸臣, “牢”喻朝廷, “羊”喻顺臣;“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夫妻持政, 子无适从”, 是用家庭生活比喻阐明国君权力高度集中的重要性。可以说, 这段文字句句设喻, 角度不同, 中心明确, 形象生动。

四、反复设喻, 层层递进, 引人深思

与多方设喻不同, 反复设喻不是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喻体来比喻论证, 而是用一个或几个喻体, 反复比喻, 把喻证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把道理讲深讲透,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 戒贪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在这段文字里, 作者先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两个喻体, 比喻说明“欲国之安必积德义”的观点。接着仍用这两个喻体, 从反面进行论证, 最后还是用这两个喻体, 告诫太宗:身兼帝王之重任, 要享有极高的威望, 永保国家人民之幸福, 如果不居安思危、戒贪以俭、抑欲长德, 简直就像砍掉树木的根希求它长得茂盛、堵塞水源想要水流长远一样。三次设喻, 层层深入, 步步逼进, 言出肺腑, 铿锵有声, 不由人不为之震撼深思。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言道:“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则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也。”韩愈先用“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比喻说明:想要达到古代著书立说者的境界, 就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受权势诱惑。为了让李翊深入理解加强仁义道德修养对写文章的重要性, 他把两个喻体进一步发挥, 指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也”。喻理深刻, 令人信服。

五、结论

进行比喻论证, 首先要明确喻理, 其次是选择喻体, 然后才是考虑如何设喻, 但设喻恰恰至关重要。有些文章, 喻理和喻体都是极好的, 只因设喻不佳而未能成功, 实在令人痛惜。比喻论证的设喻,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涉及到许多方面。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进行广泛的、具体的、细致的探讨。

摘要:比喻论证, 一般说来包括喻体、喻理和设喻三个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谈比喻论证如何设喻的问题。

关键词:议论文,比喻论证,设喻

参考文献

[1]《孟子》

[2]《韩非子》

[3]魏征《贞观政要·君道》

[4]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5]李扶九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

论证人拒证权 篇7

关键词:证人拒证权,拒证权,人权,价值,亲亲相隐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王某与李某在王某家发生争执, 一怒之下王某拿起厨房里的水果刀刺中李某要害部位, 李某当场毙命。事后, 王某惊慌失措, 十分后悔, 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和年迈的母亲后逃往外地。三个月后, 东窗事发, 王某被捕入狱, 被判处死缓;其妻和其母也因包庇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二年。好好的一家人只剩下六岁的小女儿由一个亲戚抚养, 而这个小女孩又因家庭的剧变遭受严重的打击患上了忧郁症。就这样, 一个本来美满的家庭因为一个人一时的过错而家破人亡、支离破碎。司法机关的严格执法行为固然值得尊敬, 但一个人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保护自己最亲近的人又有什么过错呢?因此, 笔者想到中国“亲亲得相首匿”的拒证权制度的缺失正是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拒证权制度古而有之, 西方一些国家也早已将其列为基本刑事制度之一。

一、证人拒证权的理论概述

拒证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由来已久。大陆法系国家将其称之为“证言拒绝权”或者“拒绝作证权”, 而英美法系国家往往称之为“免证特权”或者“证言豁免权”。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拒证权制度颇为关注, 关于拒证权的论述众说纷纭, 对其称谓也五花八门。主要有证人特权、证言特免权、拒绝证言权和拒证权等几种。鉴于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而大多数学者均采用“拒证权”这种名称, 因此本文也继续沿用“拒证权”。

虽然两大法系关于拒证权的内涵的理解有稍许差异, 但综合两大法系的观点, 拒证权是指在法定情形下, 特定公民基于身份关系或职业关系等正当的理由所享有的拒绝作证或者制止他人作证的权利。拒证权具有以下特征: (1) 证人必须具有法律上作为证人的资格。具有证人资格是享有拒证权的前提, 各国关于证人的资格在法律上都由详细规定。 (2) 证人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者与被告人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大陆法系或者英美法系国家规定的拒证权制度, 大多把证人与被告人之间存在的法定关系作为前提, 基于这种法定关系证人才可作为拒绝作证的正当理由, 否则就不能免除其作证的义务。 (3) 拒证权制度各国均采法定主义。由于拒证权制度的特殊性, 拒证权的证人主体范围、拒证权的内容均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除此之外, 只要知道案情的, 在法律上均要承担作证的法律义务。 (4) 拒证权包括涉己和涉他两方面的效力, 即权利人自己有权拒绝作证, 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权阻止他人作证。

综上分析, 证人拒证权是证人作证义务的例外规定, 是对证人作证义务制度的补充。

二、证人拒证权的法理分析

目前, 各个国家均赋予证人以拒证权, 这显示出该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事物存在必有存在的合理性, 寻求拒证权存在的理论依据, 是我们正确认识这一制度的基础。

1. 伦理基础。

经济、文化、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伦理等是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多元社会制度因素, 而各种具体的制度应当保持适度的和谐和统一。一般情况下, 某一领域具体社会制度的实施不应以对其他领域社会关系的破坏为代价。当不同社会制度所维系的社会关系产生冲突时, 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两权相害取其轻”。当然, 法律制度较其他制度并不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当特定的人为证人时, 其结果可能导致其他恶化结果, 那么就需要赋予此类人拒证权以便维护该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以正常运行。可以说, 赋予拒证权, 维护了配偶间的信赖关系, 从而也维系了婚姻关系;赋予拒证权, 维护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赖关系, 从而也维系了职业关系;同样, 赋予拒证权, 保守国家秘密, 从而维护了国家利益。

因此, 拒证权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保护和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持。

2. 人权保障。

近些年来, 人权保障已受到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这么说, 赋予拒证权是对在诉讼过程中公民权利的保护。究其实质, 其与被告人的沉默权是相同的。保护证人在诉讼活动中的权利是当前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基于自身的拒证权的出现正是满足保障人权的需要。否则, 这将会严重侵犯在诉讼活动中相关人的合法权利。在一定程度上, 拒证权是一项对公共权力的必要限制和对个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措施。拒证权的设置正是为了解除公民在行使自身权利与履行作证义务之间的难以抉择的困境, 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3. 价值选择。

就价值形态而言, 法律是一种对各种社会价值进行取舍和协调的综合体, “如果其中的一项价值得到完全实现, 难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或否定其他价值。”诉讼法理论认为, 诉讼的价值追求是多重的, 它不仅仅追求效率, 还追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公民自由等多元化的价值。诉讼活动主要追求查明案件事实的实体价值、保障诉讼公正的程序价值和其他的社会价值等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实际上, 这三者往往相互冲突:当实体价值与程序价值发生冲突时, 自然应首先考虑程序价值的实现;但当实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 由于社会价值背后所隐藏的利益远远大于追求个案的实体真实的特定情形下, 我们也应当首选社会价值。法律之所以赋予特定的证人以拒证权, 就是在权衡各种社会价值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和社会关系而做出的最妥善的选择。

4. 证据效益。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因此, 作为证人而言, 其言词的可信度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具备的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 当证人与案件无任何利害关系时, 其证言的可信度就高;相反, 当证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 其被迫于法律的“淫威”所提供的言词可信度就低。一方面, 从伦理上讲, 让其作为证人去证实自己身边最亲的人有罪, 可能导致婚姻家庭关系解体;另一方面, 从心里学上讲, 他们往往存在矛盾心里, 很可能是心里无比复杂挣扎之后做出的妥协结果, 所表达的也不完全是其真实意思。如果真是如此, 那么这也难以获取真实有效的证词。

因此, 与其强迫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提供值得怀疑的证词, 不如设置证人特权制度允许这类人缄其口以兼顾整个社会关系。

三、构建我国证人拒证权

1. 证人拒证权在我国的发展。

(1) 亲亲相隐。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关于证人拒证权的法律规定很发达。基于伦理之间的关系, 为保护传统的伦理秩序, 禁止亲属之间相互告诉或者作证。周礼是“亲亲相隐”的最早雏形。到春秋战国时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继承周礼传统, 提倡“亲亲原则”。而在秦律中, 容隐原则被确立下来, 这标志着我国早期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形成。到了汉代, “亲亲相隐”已正式见诸于法令。汉律对中国历代法律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尤其表现在汉代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法律体制的影响。从汉朝起代表“孝”的“亲亲相隐”原则开始了其长达2000多年的司法实践。汉宣帝四年下诏正式确定了“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 这是“亲亲相隐”原则的正式入律。自此以后, 亲亲相隐的范围不扩大, 内容上规定的更为细致完善, 而且进一步规范化、明确化。到了唐代, 基于“屈法以伸伦理”的观念, 《唐律疏义》确立了同居相隐不为罪原则, 其相容隐的范围较之汉朝进一步扩大, 相隐主体扩大到所有同居的亲属及大功以上的亲属, 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规范系统。唐朝以后各朝直至清末甚至民国初期基本上都沿袭了该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 “亲亲相隐原则”属于一种强制性的要求, 但从其表现上看这也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虽然在那个年代, 被视为一种义务, 但其确实在维护家庭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这么说, 设立“亲亲相隐”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权, 但其以保护家庭关系为出发点, 注重亲情和伦理价值, 与拒证权是一致的。现在拒证权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和谐论”即保护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和谐, 避免破坏维系社会关系的情感纽带。因此, 在构建我国证人拒证权时, 可以从我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得到启发。 (2) 证人拒证权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体现。我国立法是否有拒证权的规定, 有必要考察现行立法。在新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以前, 并没有对拒证权的规定。相反, 我国原《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 可以从该法第48条、第45条第1款第98条第1款和《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相关规定看出。可见, 在我国作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只要知道案情, 除了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 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不具备作为证人的资格以外, 都不能免除该项法定义务。这一规定显然直接否定了拒证权。尽管法律作了这样的强制性规定, 但有关的司法解释却折射出了现代拒证权的理念, 这可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第69条、第77条中得到了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的规定, 虽然没有明确是基于身份关系的拒证权, 但是该规定将亲属的拒证权限制在“可以不出庭作证”是证人拒证权的体现之一。另外, 新《刑事诉讼法》第2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入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 第50条明确提出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这些都是证人拒证权在新《刑事诉讼法》的体现。从实体法角度看, 我国刑法规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等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实际上, 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往往基于一定的身份关系。这也能看出, 我国立法者也早已经意识到某些具有特定身份关系人之间犯罪的特殊性, 其实质也是“亲亲相隐”原则的体。 (3) 构建我国证人拒证权的契机。近年来, 我国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了很多的努力, 相继出台和修改了诸多法律法规, 如2007年的《物权法》、《婚姻法解释三》、《著作权法》、《行政强制法》、《刑事诉讼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出台都表明我国在建设法治国的进程上又推进一步。而拒证权制度在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保护人权、平衡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应有之意。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各种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 主流的社会价值已经从惩罚犯罪转向保护人权。诉讼中的人权保护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并且人权保护的许多重要内容已为联合国的重要法律文件所肯定, 成为国际司法的普遍准则。我国立法已经顺应时代潮流, 证人拒证权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的法理基础相同, 都是强调对人权的保障。因此, 我国立法中加强人权保护的关注是证人拒证权的一个良好契机。新刑诉法的修改是证人拒证权的另一个契机。新刑诉法中明确规定, “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排除在强制出庭之外”, 虽然这样的规定并不完善, 甚至只把证人的拒证权限制于“可以不出庭作证”, 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说明立法者已经认识到在某些发生在具有特定身份关系人之间的犯罪有其特殊性, 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应对其予以例外的规定。这也说明, 原刑诉法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证人拒证权创建的必要性, 但基于政策和其他因素的考量, 立法者不敢太激进, 只是在此制度上予以试探。因此,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完善证人拒证权制度。

2. 我国证人拒证权的立法构思。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都有拒证权方面的规定, 再者从我国的法律传统与现实基础出发, 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赋予证人的拒证权。但是由于拒证权的存在可能阻碍对真相的发现, 因此它的设定必须谨慎。不合理地设定拒证权会极大地妨碍正义的实现。应当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 限于亟需保护的社会关系, 主体范围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 因在立法上应采用列举方式明确规定各种拒证权的适用范围, 以免司法运作中的人为扩大适用可能造成的混乱。

结合各国的立法经验, 我国应该规定以下四种拒证权类型。 (1) 基于身份关系的拒证权。可以这么说, 其是拒证权中最重要的南日。“亲亲相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民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司法实践中通常要考虑的合理与合情、社会效果便是执法者基于伦理道德的考量。 (2) 基于业务或职业秘密的拒证权。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技术化, 为保障社会基本工作秩序中应有的信任和社会分工协调高效地运作, 赋予某些特定职业者在诉讼中有限度拒绝作证的权利, 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对该项权利的规定, 有助于特定行业的发展, 甚至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 (3) 基于避免自证其罪的拒证权。这是基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而产生的拒证权。基于该权利, 任何人都可以拒绝提出不利于自己的证据, 或者拒绝对不利于自己的事项向法院及对方当事人提供证言。该项权利不仅有助于维护被告人的人格尊严, 而且还有助于维护公平和文明的社会程序。 (4) 基于公务秘密的拒证权。这是指证人基于保守公务秘密而产生的拒证权。由于国家公职人员因从事公务而知悉涉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的公务秘密与国家秘密, 一旦泄露将会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结语

拒证权的存在也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理论基础。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突出对人权的保护, 这是我国建立证人拒证权的契机。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亲亲相隐”为证人拒证权的建立提供文化土壤, 而且我国新刑诉法已经在拒证权建立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因此, 本文建议, 在参考西方国家立法的经验上, 构建我国的证人拒证权制度。

参考文献

[1].何家弘, 南英.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2].何家弘.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 2003

[3].程春华.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4].高忠智.美国证法新解.法律出版社, 2004

[5].齐树洁.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6].高莉.论刑事诉讼中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理论与探索, 2007 (72)

[7].俞作志, 宁谦.对刑事诉讼中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思考.法制与社会, 2010 (3)

[8].柏正惠, 钟磊.刑事诉讼中证人免证特权制度.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4 (5)

[9].李富强, 黄文忠.证人拒证权制度探析.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科学论证 篇8

时代呼唤科技, 科技需要创新, 创新需要培养.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科学论证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那么, 怎样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创新思维呢?

1 丰富知识, 奠定猜想基础

猜想的科学性告诉我们, 猜想并非凭空捏造的, 需要科学依据, 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先要奠定猜想基础.即要有各种经历、各种经验, 广泛的生活面、知识面和阅读面.这些潜在的东西一旦被突来的环境激发就产生思想的火花.

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之双曲线的教学过程中, 曲线x2a2-y2b2=1 (a0b0) 的图像是双曲线.在初中数学《函数及其图像》这一章中, 反比例函数y=kx (k0) (y=1x) , 通过描点作图法得到图像也是双曲线.

我们作如下猜想:曲线y=1x和曲线x2a2-y2b2=1 (a0b0) 它们的图像是可以统一的.

下面用复数这种工具, 对以上猜想作一个探究:

我们先在y=1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P (x, y) , 把直角坐标平面看成复平面, 如图1所示, 则ΟΡ=x+yi, 又y=1x, 所以ΟΡ=x+1xi, 将向量ΟΡ顺时针旋转45°后, 得到的向量是

ΟQ= (x+1xi) [cos (-45°) +isin (-45°) ]=22[ (x+1x) + (1x-x) i]

此时点Q (u, v) 的轨迹参数方程是

{u=22 (x+1x) v=22 (1x-x) .

消去参数x后, 得到普通方程为u22-v22=1, 即x22-y22=1, 它是以 (±2, 0) 为焦点的等轴双曲线.

所以只要将y=1x的图像顺时针方向旋转45°后, 就能得到双曲线x22-y22=1.同样对于一般的反比例函数y=kx (k0) 的图像也可以通过旋转45°后得到形如x2a2-y2b2=1 (a0b0) 的方程.于是我们证明了以上猜想的正确性.利用以上结论可以很快解决下面问题.

例1 如图2, 过双曲线x2-y2=2上的任一点P (x, y) 分别作直线yx的垂线, 则两条垂线和yx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为___.

研析 双曲线上的一点P是任意的, 用一般的做法, 设P的坐标, 然后通过求点P到两直线的距离, 能得到最后的结果.但我们用本文前面所述的性质来解, 就非常简单.

因为把双曲线图像绕原点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 就得到了y=1x的图像, 问题转化为求y=1x上一点P到两坐标轴的距离乘积.因为xy=1, 所以答案为1.

2 转变观念, 培养猜想信心

有这样两个故事:一个中国的幼儿教师要小朋友模仿他画画, 其中有个小朋友画好后添了与图不相称的一只小鸡, 结果遭到了教师的批评.同样一个美国的幼儿教师要小朋友画一个苹果, 有个小朋友把苹果画成“方”的, 教师问他:“为什么把苹果画成‘方’的呢?”小朋友说:“因为圆苹果总是从桌子上掉下来.”老师真诚鼓励他说:“希望你以后培养出‘方’苹果.”中国教师偏爱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学生, 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大胆思维的自信心, 我们何不学学美国的那位幼儿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碰到这样一个题目:

例2 设实数a, b, c满足

{c+b=6-4a+3a2c-b=4-4a+a2.

试比较a, b, c的大小.

研析 比较大小, 学生往往直接用比较法, 即不假思索地去比较a, b;b, c;a, c这3组中两数的大小.其实, 我们可以转变这种观念, 先来大胆猜想一下这3个数的大小关系, 令a=0, 则有b=1, c=5, 猜想abc, 接着只要往这个方向去证明, 比较a, bb, c两组的大小就可以了. 显然, c-b= (2-a) 2≥0, cb;又两式相减得b=a2+1b-a=a2-a+1= (a-12) 2+340, 所以cb>a.

在解决问题进程中, 时时会碰到方向不明确、意境不明朗等情况, 往往需要“投石问路”, 作大胆的尝试和猜想.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 作必要的尝试和猜想, 不管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都要抓住某个创意加以表扬, 培养其猜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 诱导启迪, 激发猜想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 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 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作为教师, 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复习数学归纳法的时候, 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例3 已知数列{an}满足条件 (n-1) an+1= (n+1) (an-1) , 且a2=6, 设bn=an+n (n∈N*) .

(Ⅰ) 求{bn}的通项公式;

(Ⅱ) 求limn (1b2-2+1b3-2++1bn-2) 的值.

研析 学生拿到这个题目, 观察到递推式an+1=n+1n-1 (an-1) , 想通过它来求数列的通项, 但实际上, 这种做法很复杂, 先证明数列{ann}是等差数列.

因为an+1n+1=an-1n-1, 所以

an-1n-1+an+1n+1=an-1n-1+an-1n-1=an-1n-1+n (an-1-1) n-2-1n-1=2 (n-1) (an-1-1) (n-1) (n-2) =2 (an-1-1) n-2=2ann

即数列{ann}是等差数列.然后, 由前两项得到公差为2, 进而求得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如果启发学生, 用先猜后证的思路来做, 问题就比较简单明了.学生的思路顿时豁然开朗, 容易求得:a1=1, a3=15, a4=28, …;b1=2, b2=8, b3=18, b4=32, …猜想bn=2n2, 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就可以了.

4 勤思善论, 提高猜想能力

猜想也是一种思维, 故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测能力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经常锻炼, 可以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 越来越多地体现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 其中包括猜测能力.

例4 在平面几何里, 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 AC互相垂直, 则有AB2+AC2=BC2.”拓展到空间, 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 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 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3个侧面ABC, ACD, ADB两两互相垂直, 则___.”

研析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 很多结论需要重新证明, 但往往两者有紧密的联系, 本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图形, 大胆的、科学的进行猜想, 然后进行严格的证明.

5 注重实践, 正确评价猜想

猜想的猜测性告诉我们, 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故在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 必须注重实践正确评价.

例5 (2006年浙江高考理) 正四面体ABCD的棱长为1, 棱AB∥平面α, 则正四面体上的所有点在平面α上的射影构成的图形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研析仔细观察图3, 当正四面体绕AB转动时, 观察投影面积的变化.学生往往能猜想出面积的最大值, 即当CD∥平面α时, 投影四边形对角线相等且为1, 此时面积为1/2.但何时面积取最小值呢?是平面ABC与平面α平行时取最小, 还是别的情况?很多人猜测是平面ABC与底面平行时取最小, 此时投影面积就是ABC的面积, 即为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事实上, 投影面积取最小值是当CD⊥平面α时取到的, 如图4所示, 取CD的中点H, 连结AH, BH, 则ABH就是正四面体在平面α上的投影, 它的面积为所以正确答案是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科学论证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有时学生猜想的结论是错误的, 但这种错误的猜想也是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类思维形式, 培养创造性人才, 对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价值论证】相关文章:

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06-10

中考作文素材时事论证:生命的价值08-18

论证05-14

论证体系05-08

采购论证06-01

研究论证06-10

专家论证06-13

论证解析06-14

项目论证07-13

经济论证08-27

上一篇: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下一篇:履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