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

2024-08-16

预防接种(精选十篇)

预防接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本院2014~2015年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后接待的预防接种患儿200例作为研究组,而2011~2012年未开展预防接种管理接待的200例预防接种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对照组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9±1.2)岁。研究组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3.7±1.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未实施加强预防接种管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疫苗质量管理:疫苗质量不仅是关系接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直接影响患儿生命安全,故相关部门要严格管理疫苗质量。比如加强疫苗的抽样检查,要求疫苗接种部门定期抽样检查,确保疫苗质量与日期符合质量标准;同时要合理保存疫苗,确保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此外,应加强医护人员责任,促使其在各环节都能提高风险意识,确保接种安全与有效。在接种过程中严格做到三查七对尤为重要。(2)重视疫苗登记、发放:预防接种管理中,应充分做好接种患儿登记制度。因为不同地区均有人口流动较大的情况,使得预防接种登记工作难度较大,而登记制度会直接影响预防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疫苗登记及发放。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普查,及时登记未登记的患儿,并修正登记差错的患儿[2]。此外,登记完成后,应及时根据登记情况合理发放疫苗,减少存放时间过长及坚决杜绝过期疫苗等,提高接种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3)加大预防接种宣教:为了提高预防接种覆盖率,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教,提高家属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使其知晓预防接种的目的、重要性。可采取电视、广播以及设置咨询台、张贴宣传语等形式宣教。通过该类方式,不仅提高家属对接种的认识,同时可提高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宣教过程中,针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及时消除顾虑。(4)重视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及相关部门配合:预防接种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会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必须加强他们的培训,尤其要讲解合理与科学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心与敬业心,培训完毕还要进行考核[3]。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及计生部门之间要做好配合,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家属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aP<0.05

3 小结

患儿处在发育阶段,任何疾病都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4],为此需加强重视。预防接种是减少患儿疾病发生最为主要的手段,尽管国家法律已经明确提出预防接种是患儿应有的权利,但从前几年接种效果来看,并不满意。本院近几年加强预防接种管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高达100.00%,对照组则为87.50%,同时研究组家属满意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防接种成为当前我国控制与预防传染病最为主要的措施,但其工作量大、程序繁琐,加上持续时间长,需要环环相扣等,若不加强预防接种管理,难以保障接种成功率[5]。为此,近几年本院逐渐将预防接种管理应用在实际中,对比分析开展后与未开展期间的接种成功率与满意率来看,开展预防接种管理可明显提高患儿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效果比较良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月平,郭惜珍.患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14,29(5):731-733.

[2]王芳.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患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49-1251.

[3]盘春海.浅谈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的影响.当代医药论丛,2014,14(12):205-206.

[4]辛翠云.患儿预防接种中的综合管理.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9(z1):146.

预防接种 篇2

XX年4月25日是我国第31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消除麻疹,控制乙肝,你我共参与”。为进一步宣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为我镇预防接种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上级要求,我镇于4月25日上午,利用逢集机会在xx镇居委会繁华地段开展了XX年“预防接种宣传周”宣传活动,xx镇防保站相关人员参与了现场宣传活动并在现场设立宣传咨询台、悬挂横幅、展出宣传展板,向广大群众散发宣传材料、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由于近期发生了多起由于接种疫苗引发群体事件,我们在宣传中着重向儿童家长强调了在接种疫苗之前,应特别注意孩子儿童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等情形,并在接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接种。例如,在新生儿接种疫苗前,家长需配合接种人员,做好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问诊和一般健康检查,提供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包括出生时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多少,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有无先天性出生缺陷,是否现患某种疾病等等,以便接种人员正确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并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如发现接种后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咨询接种工作人员,必要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同时还向家长宣传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知识。以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偶合发病为例。我国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0—4岁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7.4%,因此儿童接种疫苗后,即使接种是安全的,在未来两周内,每100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仍会有约17名儿童由于患其他疾病,尽管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无关,但由于时间上与接种有密切关联,非常容易被误解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再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0.7‰,全国每年出生儿童约为1600万;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名新生儿死亡,即每天约有466名新生儿死亡。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

在这次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中,xx镇防保站按照要求所有村卫生室均张贴了预防接种宣传知识。同时在4月25日还要开展了预防接种有关咨询活动,活动当天发放宣传材料240余份,接受儿童家长咨询60余人次。另外还利用预防接种日的时间,让家长们观看了预防接种相关电教片.通过我们宣传并开展适龄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以及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让群众放心参与预防接种,一定能够实现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

xx镇中心卫生院

社区预防接种安全接种措施分析探讨 篇3

【关键词】 社区;预防接种;安全接种

从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上面来看,它担负着整个辖区所有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它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对产染病的控制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着国家日益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投入力度,从而促使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处的设施日趋完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日趋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在接种的安全系数上面日益升高。但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技术的完善而在操作上掉以轻心,相关人员仍然需要在预防接种的工作中,我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做好。

1 预防接种前的安全措施

1.1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 对于预检登记来讲,这项工作是儿童预防接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做好安全注射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在这一环节当中,需要做的就是要对接种证当中儿童的姓名、出生的日期、性别以及所需要接种的疫苗等等做出详细的核对。同时相关的人员需要向儿童的家长讲清楚接种这样的疫苗能够预防的疾病,具体的免疫程序以及接种过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等等。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向家长询问儿童近阶段的健康史,儿童以往的疾病史以及过敏史等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要对儿童进行体温的测量,并实行相关的体格检查。针对有禁忌证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拒绝接种;对于暂时不适合接种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暂缓接种,相应的作好记录[1]

1.2 严格做好规范接种准备工作 对于接种的医生来讲,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护士站来对家伙在那个以及接种儿童的姓名做出核对,通过此,来使得由于发音类似以及同名而造成的错拿证以及打错疫苗的情况得到避免。在这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所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护士站疫苗一致与否做出核对。在进行疫苗的准备之前,接种医生需要对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出再一次的合适,同时对照接种证进行再一次的核对,通过此,来对接种疫苗的正确性以及间隔时间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2 预防接种时的安全措施

2.1 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执行 这一点,也就是要求接种人员在这是之前,应该严格的对照着疫苗的名称、疫苗的有效期以及安瓿的完整性等等做出核查。在进行吸药之前,应该把药液摇晃充分,并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求来吸取药量。同时,告知儿童家长把儿童的注射部位充分的暴露出来,其目的是要做到更加准确的操作[2]。在这之后,接种人员对儿童的皮肤进行消毒,等到消毒液干了之后,方可对儿童实行注射。其根本目的是要促使消毒液杀死活疫苗的现象得到避免。

2.2 正确把握好注射部位与深度 从目前预防接种注射的方法上面来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皮内注射、皮下注射以及肌内注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上臂外侧的三角肌这一地方并没有比较重要的神经,也没有大血管,加上这一部位比较暴露,所以,有80%以上的预防接种都选择的是這一部位注射。对于皮下注射来讲,主要就是把少量的药液注射到儿童的皮下组织;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主要是在要求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发生疗效要更加迅速并且不能够口服或者是静脉注射,当然那些注射性强以及药量比较大的时候也应该采用这样的注射方式。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其注射位置的深度要来的更深。另外,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对影儿进行注射的时候,要对以下的方面加以特别注意,那就是婴儿在上臂外侧三角肌的这一地方还不够发达,并且部位也相对比较小,所以,在对其进行注射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那是因为,如果注射过于浅的话,极易形成局部硬节的,如果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婴儿局部发炎现象。

2.3 使用疫苗专用注射器注射 这一点,也就是在注射的这一过程当中,要使用一次性疫苗接种专用的注射器,尽可能的做到一人一个针头,一人一个针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把玻璃注射器以及针头灭菌存在的不够彻底以及易污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一来,就使得交叉感染的现象得到避免。

3 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措施

儿童预防接种完成之后对其做出密切的观察可以说在安全注射中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对于防疫人员来讲,必须要做到对儿童接种之后的不良反应做出迅速且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出应对措施。当然,与此同时,防疫人员还需要报告至相关的部门,并认真且详细的把接种反应记录及与之相应的处理促使作好记录,最大限度的把接种反应的危害降至最低。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3.1 认真对待观察期的儿童 在儿童接种完毕以后,接种人员一定要告诉家长对儿童实行30分钟的观察,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自后,出现任何的不适情况或者是异常表现,那么,家长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对于那些严重的接种反应来讲,它们在早期所体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比较轻微的,加上在接种的对象中,婴幼儿所占的比重居多,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接种之后的不适现象表达出来,所以,对于这一类接种对象,防疫人员更加需要对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针对具体现象做出积极地处理,从而促使严重事件发生的现象得到避免[3]

3.2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从接种反应的类型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包括正常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耦合疾病以及接种事故等等。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做好应对措施。首先,从正常反应以及加重反应的处理上面来看,正常反应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只要适当的休息两天,就能够恢复到正常。但是,对于其中少数的比较严重的儿童来讲,可以对其局部做热敷,但是,如果儿童注射的是卡介苗的话,应该严谨局部热敷。另外,如果儿童有全身的症状的话,应该针对症状对其做出治疗,比如高热以及头痛的话,需要让其休息,并给与解热镇痛的药物及逆行那个处理。

其次,对于出现异常反应的儿童来讲,应该结合儿童异常反应的类型,实行相应的治疗处理。当然,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应该把各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员做好,同时,要把抢救的药品以及抢救的器材等等都始终备好。

4 其他方面的安全措施

4.1 强化冷链系统的管理 对于安全接种来讲,不然需要疫苗的质量来进行保证,可以说疫苗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安装上冷链检测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促使疫苗储存安全性的提升,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可以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即便是在发生停电的情况的时候,也一样。当然,即使是这样,对于相关人员来讲,也还是需要时时刻刻的对冰箱的温度进行关注,并定时作好记录,同时实行定期的冰箱维护,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对冰箱得以正常运行进行保证。

4.2 强化接种人员的责任心 接种人员他们处于预防接种的第一线,必须要始终牢记安全第一,一定要始终明确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的未知危险因素存在,所以,针对这样的安全威胁,接种人员必须要把自身的责任心强化,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通过此,尽可能的促使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现象减少。不管接种人员有多么的忙,但是,也应该要对每一位接种的儿童都尽心尽责。

5 讨 论

总之,计划免疫的这一项工作,在目前来讲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方法,这一项工作也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具体的接种过程当中,必须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到仔细且周到,儿童父母要做到积极地配合,只有每一方都把预防接种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才能够真正把疫苗免疫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最终对儿童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水艇.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27-127.

[2] 施雪芬,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9):349-349.

预防接种 篇4

免疫规划作为疾病控制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预防控制免疫针对性疾病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口流动数量和社会对免疫服务需求的增长,疫苗使用的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基层接种单位仍然采用手工登记、报告和统计预防接种信息,手工管理模式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信息失误与滞后等各种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接种数据利用率低,难以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真实情况。此外,疫苗浪费严重,不能及时掌握基层疫苗使用动态。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和迁徙频繁,目前的接种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要求,因此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实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管理是提高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和整体效益、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1 我国预防接种信息化现状

2005年6月1日起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共分八章七十三条,分别为总则,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另外,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2剂次为复种。

各地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都是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我国乡镇地区基本网络设备基本完善,具备进一步提升整个卫生系统信息化的能力,由于存在着网络管理不严,随意进出等情况,容易使计算机被攻击,造成信息与数据的丢失,在实际应用之中,预防接种软件运行的环境较差(与多个不同软件同时运行),人员的基本培训一般,出现了故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由于数据分散在电脑之中,使得数据的上传产生了非常大的延迟并且对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基层的医务人员的平均电脑水平很低,不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独立完成软件的操作与维护,个别接种点的领导对信息化认知较少,没能够亲身尝试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信息化还持有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2 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情况调查

2.1 乡镇卫生院网络状况调查

通过对丰城市乡镇卫生院进行随机正群的抽样分析,在所选地区卫生院进行寻访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获取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为医疗行业信息化方案提供实际支持。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乡镇地区基本网络设备已经完善,具备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卫生系统信息化的能力,同时也存在着网络管理不严,随意进出等情况,容易使计算机被攻击,造成信息与数据的丢失。

2.2 现有预防接种软件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了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软件使用情况,了解现实中预防接种工作体系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善提供事实支撑。调查发现在实际应用之中,预防接种软件运行的环境较差(与多个不同软件同时运行),人员的基本培训一般,出现了故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由于数据分散在电脑之中,使得数据的上传产生了非常大的延迟并且对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

2.3 现有计算机硬件情况调查

通过对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计算机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到现实中我国乡镇级医疗机构信息化硬件配置一般,实际应用之中,各个乡镇医院的电脑配置较好,但运行环境比较恶劣,无法承担过多大型计算任务。

2.4 接种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调查

通过对丰城市乡镇卫生院接种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调查发现,目前乡镇医院医务人员的平均电脑水平很低,不经过培训很难独立完成大型复杂软件的操作与维护。

2.5 乡镇卫生院院长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与态度

通过了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与态度,为实际推行信息化提供参考。调查显示,除极小数院长不认可信息化之外,绝大多数院长都认可信息化,但也有一半的院长(54.1%)并没有切实感受或明白信息化的好处。这说明,我国大方向的政策(医疗行业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但许多院长并没能够亲身尝试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信息化还持有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3 预防接种信息化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是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重要的财富和资产,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新的开放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国际竞争的焦点。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互联网(Internet)就是实现信息共享与开发的新型平台,Internet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医学科学所含信息量远远超过其他学科,占据自然科学各科之首,医学文献在整个科学文献中所占比例超过10%。Internet以其巨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和遍布世界的网上医学信息数据库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基础性网络环境,多种专业查询工具及大量的医学信息资源,为医学信息的查询和获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对流动儿童异地接种信息的共享,实现以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报告质量,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行为,方便儿童接受免疫服务。

4 现存预防接种信息化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化对于预防接种工作乃至对于整个医疗行业都是十分重要的以及必须的。我国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信息化对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软件与服务平台供各地使用。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大环境的限制,我国的预防接种信息化是建立在基于C/S方式(客户端/服务器)的数据分散式管理基础之上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各个平台相对独立,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不高,适用于当时的技术与条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软件工程中理念的更新,这种方式的优点在逐渐消失(网络越来越流畅,服务器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同样这种方式的弊病也不断暴露出来———数据在各个节点滞留导致沟通与交流的不畅以及潜在的安全性危险(硬件故障、病毒、人为的操作失误等)。也就是说,现行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平台已无法提供一个安全,容易使用,让普通群众了解自己孩子接种情况等信息的渠道。图二展示出了全国现行预防接种软件服务的模式。

“云计算”能够很好的解决现行预防接种系统中的种种问题。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 S、Paa S、Iaa 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Cloud Computing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依托了云计算,有关预防接种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一个或数个高安全性的服务器之中,因为节点数目的减少,使得数据的沟通更加流畅,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延迟。同时也是因为节点数目地减少,使得每个节点都能够得到最精心的维护与保养,可以让最专业的人士进行专门的调试与运行,让其始终稳健工作,这在以前有成千上万个节点之时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依托于计算性能集中的思想,绝大部分运算将在中心节点服务器中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对客户端(接种工作站、卫生局、个人等)电脑硬件性能的要求,节约了大量资金。依托云计算,我们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平台如图三所示。

基于云计算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将会对医疗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不能质疑的是对于医疗系统中的IT服务,云计算可以使区域中的接种点轻松分享接种对象资料,医务人员可以从互联网激活的设备上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所有信息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可以全球索取,而不在某个机构单独的IT系统中,这将形成各预防接种信息大联合的景象。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张为民.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曹雷.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5):491-494.

预防接种2015述职 篇5

一年来,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各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全科人员齐心协力,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科室服务了新的提高,现将本科室的各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济指标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1、预防接种门诊西区全年接种一类疫苗27424人次,二类疫苗33623人次,合计61047人次,业务收入为4286040元。中心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全年接种一类疫苗13884人次,二类疫苗10908人次,合计24792人次,业务收入为1485665元。合计共接种一类疫苗41308人次,二类疫苗44531人次共完成577万元

2、水育中心全年洗浴 23965人次,收入为 681708 元,完成全年任务的70%。

3、预防接种科年总收入57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2%。未完成原因

由于开展免疫规划年活动,我市预防接种工作渐渐趋于规范化、区域化接种,疾控要求社区接种门诊接种,跨区域接种受到严格限制,且一类疫苗接种率要求达到90%以上,一类疫苗发放按辖区人口数严格控制等等政策性原因,使得我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适龄儿童大大减少,造成二类疫苗接种大大减少,收入下降。

创建卫生城期间,东区预防接种门诊停业一个多月,原有的病号流失严重,影响我门诊的门诊量与收入

因为今年新生儿生育数量骤减,导致水育中心儿童洗浴人次减少;部分医院及周边小型洗浴中心的建立,抢占部分人次。

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查漏补种、强化免疫

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

为进一步做好我辖区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有效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按照《东昌府区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和《东昌府区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接种门诊工作实际,制定聊城市妇幼保健院预防接种门诊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方案,根据活动方案6、7月份我门诊在开展常规免疫基础上,积极开展目标人群适龄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

通过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查询本地和流动儿童中0-6岁到期未种儿童,将名单导出,进行排序和筛查,分疫苗、分年龄组、分村(居委会)打印,利用短信预约、电话、村医上门通知等方式通知其前来进行补种。补种同时填写查漏补种情况登记表,经统计,6月23日-7月23日查漏补种月活动开展期间,共查漏补种 382 人次,其中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68人次,百白破疫苗 126人次,乙肝疫苗 50人次,含麻类疫苗 27人次,A群流脑疫苗 11人次,AC结合流脑疫苗 9人次,A+C流脑疫苗 28人次,白破疫苗 14人次,甲肝疫苗 54人次、乙脑疫苗45人次。

开展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 9、10月份完成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共查验

4000余人次。

9.10月份要求免费查漏补种白破二联疫苗、麻腮风疫苗工作,接种人次达 500余人次。10月份麻疹查漏补种

10月份按照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区教育局制定的《2015年东昌府区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曁查漏补种实施方案》(东昌卫计字【2015】86号)要求,对我辖区内的适龄儿童进行含麻疹成分疫苗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本次查漏补种和补充免疫实施免费接种。接种1000人次

三、规范科室服务、工作流程、深化优质服务

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省级青年文明号的标准实施优质服务,打造服务品牌,坚持“呵护健康,预防为主。优质服务,和谐家园”的创建口号,坚持门诊服务“七到位”不断调整优质服务细则,在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的同时,今年我预防接种门诊申报了山东省群众满意预防接种单位。

值创建卫生城市期间,聊城市中心医院预防接种门诊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一类疫苗、二类疫苗的公示、接种须知等,落实上墙。

四、科研论文、业务学习、培训讲座

1.2015年共发表论文2篇。

2.组织参加“妈妈班”、“亲子大课堂”等共计10次。

3.科室坚持每月例会培训学习,尤其是医院感染,每月集中

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科内考试。

五、社区服务活动

4.25”预防接种宣传日

2015年4月25日是地29届计划免疫宣传日,即“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预防接种——孩子的权利

社会的责任”。我们在活动期间入社区、广场、院内进行一系列宣传,通过与市民面对面宣传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疫苗相关疾病的预防及预防接种可能产生的异常反应相关知识,让群众充分了解疫苗接种对宝宝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预防接种”,让每个家庭积极主动为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是社会的责任

7.28”肝炎日宣传

2015年7月28日是第5个“世界肝炎日”。为进一步普及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提高大众对肝炎的科学认识,按照东昌府区疾病控制中心统一要求,我预防接种门诊开展世界肝炎日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世界肝炎日”活动,大力普及肝炎防治知识,积极发现肝炎病人,提供预防、治疗等服务。

参加院团委组织的活动及志愿者服务 参加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 趣味游戏活动

水育中心举办了趣味游泳比赛,寓教于乐,或得社会好评

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深深知道,我们工作没有止境,如何更好地树立形象,更好地服务社会,仍然是我们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将在领导的决策和带领下,继续努力。扎实工作,新的一年取得新的成绩。

2016年预防接种工作计划

在新的一年里,在院领导的领导下,按照疾控的要求,再接再厉,现制定16年的工作如下:

1.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流程规范接种,避免差错事故发生做到三查七对,准确无误的接种,做到零差错,零失误

2.已经实施水育中心与红黄蓝早教中心的联合举办游泳亲子课活动,3.深入幼儿园学校医院家政中心进行宣传,发放优惠卡,扩大我院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科研方面发表论文两篇

预防接种方法的革命 篇6

不过,要获得多种免疫力倒也并不容易。有些婴儿出生以后就开始打防疫针,而粗略计算一下,打全或接种全各种菌苗或疫苗至少要打二十一针,有些针打后还起局部或全身性变态反应。儿童不胜其苦,家长不胜其烦,医护预防人员也常年在辛劳。国家为了制造、运输、储存、消毒、打针,每年也要花赞若干亿元。

但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预防接种方法正经历一场革命。

自从七十年代初,科学家发现一类可以分段切开DNA(去氧核糖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长链的酶,叫做DNA限制性内切酶。这种酶如同基因(遗传的单位物质)手术刀,能够从基因组中选择某一特定的基因,把它切下。这一发现,使科学家很快于1973年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生命物质的手段——重新组合DNA技术,这好象电影拷贝的剪接,可以按照人为编制的蓝图在体外进行基因剪接和加工,再把改造过的基因送进生物体内,让它们表现出本来的面目,重组进去的病原性微生物的DNA可以表现它们原来的抗原性,可引起免疫,且无毒害。

1979年美国旧金山成立了基因工程公司,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成立同样性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也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成果。

预防接种中差错事故的预防 篇7

1 正确掌握各种疫苗的适应人群、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处理

1.1 首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三部, 2005年版) 》中明确规定的禁忌证不要接种疫苗[1]。

1.2 其次, 作为预防接种一线人员, 对疫苗要有正确的认识。

所有疫苗, 不论免费还是自费, 不论疫苗价格高低, 都有其相关的不良反应。至于接种者接种疫苗后, 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 因个体差异而议。

2 详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1]

2.1 受种者正伴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任何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都应推迟接种疫苗。

2.2 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严重不良反应的, 如超敏反应、虚脱或休克、脑炎/脑病或出现惊厥, 则不应继续接种。

2.3 对进行性神经系统患病儿童, 如未控制的癫痫、婴儿痉挛和进行性脑病, 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2.4 接受Ig预防或治疗者, 至少4周才能接种活疫苗。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能接种活疫苗, 在治疗停止后至少3个月才能接种活疫苗。

2.5 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的疫苗接种[2]

(1) 凡已明确为原发性免疫缺陷者禁忌接种活疫苗。 (2) 早期识别原发性免疫缺陷的表现:由于我国原发性免疫缺陷知识普及程度有限, 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种类繁多, 早期识别技术并不完善, 因此早期识别原发性免疫缺陷存在诸多困难。从现有的有关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知识,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供参考:a.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SCID) 临床征象:生命早期特殊的感染, 包括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特殊病原感染、反复感染, 这些感染的表现均为常规治疗不佳。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 如表现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深部脓肿、重症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特殊病原感染, 如反复鹅口疮、皮肤真菌感染、BCG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严重EB病毒感染等;反复感染, 如反复化脓性中耳炎、肺炎、腹泻、口腔溃疡、肛周脓肿。b.家族成员中有生后早期夭折或生后数年因反复感染夭折者, 尤其是母系婴儿、近亲婚配, 均应注意可能存在的免疫缺陷情况。c.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血小板不明原因持续或反复减少, 脐带脱落延迟且伴严重感染者也应考虑是否同时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可能。

3 正确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程序、接种时间、接种剂次和剂量以及疫苗之间的间隔时间[1]

3.1 接种时间

一般规定, 接种疫苗不允许早于免疫起始月龄。月龄过小,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往往免疫不成功;免疫起始月龄过大, 则会增加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减毒活疫苗免疫在有母体被动抗体干扰的情况下会影响抗体形成。

3.2 接种剂量

接种疫苗的剂量对免疫反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接种疫苗的最佳剂量一般是由疫苗的性质决定的。接种剂量过小, 不足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 不能产生有保护水平的特异性抗体, 造成免疫失败;接种剂量过大, 超过机体免疫反应能力时会产生免疫耐受, 使机体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不但影响免疫效果, 且会加重免疫反应的临床过程, 造成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高。

3.3 接种剂次

为使机体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 接种疫苗必须有足够的剂次。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剂次一般较灭活疫苗少, 有的减毒活疫苗一次免疫就可以产生理想的免疫保护, 增加剂次可以提高血清阳转率。灭活疫苗如百白破、乙肝疫苗完成基础免疫必须注射3剂次, 接种1剂次仅能起到动员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 单看他水平较低, 维持时间也短, 常常需要接种第2剂次或第3剂次才能使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3.4 接种间隔

每次接种的间隔时间长短对免疫应答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 增加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不降低疫苗的效果, 减少各剂次疫苗的时间间隔可干扰抗体反应和降低保护作用。两剂次之间的长间隔比短间隔产生的免疫应答好, 特别是含有吸附剂的疫苗, 长于规定的接种间隔并不降低最终的抗体水平。

3.5 不同疫苗的同时接种

从理论上讲, 2种灭活疫苗、1种灭活疫苗与1种减毒活疫苗、1种注射的减毒活疫苗与1种口服减毒活疫苗在同时接种时, 一般不会产生免疫干扰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可以同时或任何时间在不同部位进行接种。2种不同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如未同时接种, 则应间隔4周以上。但在实际操作中, 这种同时接种应尽量避免, 因为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时, 难以界定是接种哪种疫苗引起的, 特别是同时接种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 由于补偿机制不同, 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免疫球蛋白一般不能和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 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

3.6 预约下次接种

向受种者家长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时间。

4 接种前履行告知义务

在实施预防接种前对受种者、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告知是医务人员的义务, 受种者或儿童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的有关告知是他们的权利。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 接种单位或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进行告知的内容[1], 主要有:

4.1 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 最好是文字书面告知。

4.2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同种类疫苗的, 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其他有关内容。

4.3 对于因又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 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4.4《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 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 造成患者损害的,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接种单位在接种前实行告知, 对保证预防接种安全、避免预防接种纠纷起到一定作用。

5 接种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1]

5.1 预防接种前的“三查”是指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

查对预防接种卡 (薄) 与儿童预防接种证, 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有效期。

5.2“八对”指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性别、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接种人员经“三查八对”核实无误后, 方可对符合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

6 选择合格的疫苗[1]

6.1 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 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

6.2 严格核对疫苗的品种, 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 无标签或标签不清, 安瓶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6.3 不得使用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白破疫苗等含吸附剂的疫苗。

含吸附剂的疫苗冻结过后, 不再是均匀的絮状液体, 在摇动安瓶后, 开始形成片状物, 逐渐沉于安瓶底部。

6.4 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前, 应当充分摇匀;

使用冻干疫苗时, 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 沿安瓶内壁缓慢注入, 轻轻摇荡, 使疫苗充分溶解, 避免出现泡沫。

6.5 安瓶开启后, 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一小时未用完, 应废弃。

6.6 冷藏容器内的冰排融化后, 应及时更换。

接种结束后应及时将未开启的疫苗存入冰箱冷藏室内。

7 认真做好接种记录

选择好疫苗后, 接种人员应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 (薄) 上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接种记录书写要求完整、工整, 不得用其他符号代替[1]。

8 选择正确的疫苗接种方法

接种疫苗常用的方法有:皮内接种法、皮下接种法和肌肉接种法三种。

8.1 皮内接种法

主要用于卡介苗的接种, 注射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1]。

8.2 皮下接种法

主要用于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的接种。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1]。

8.3 肌肉接种法

常用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中部和大腿前外侧肌肉上1/3处。主要用于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白破疫苗、狂犬疫苗、七价肺炎疫苗和Hib等。2岁以下的婴幼儿需肌内注射的疫苗, 最佳接种部位为大腿前外侧上1/3处。因大腿前外侧肌肉较丰厚, 疫苗易吸收, 不易引起硬结及局部红肿等局部不良反应[3]。

9 告知受种者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1]

9.1 局部反应的处置

(1) 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置; (2) 当注射局部红肿纵横平均直径在2.6~5.0cm或者>5.0cm时, 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 每日数次, 每次10~15min。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9.2 全身反应的处置

(1) 轻度反应者加强观察, 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必要时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 注意保暖, 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 高热不退 (体温>38.6℃) 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 应密切观察病情, 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1 0 接种后的观察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 需在留观室观察15~30min。如出现不良反应, 应及时处理和报告[1]。

正确掌握了疫苗的使用方法、适应人群、禁忌证, 并提前充分告知了受种者, 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处置, 可防止疫苗接种中差错事故及相关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预防接种,差错事故,预防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2-115.

[2]王小川.预防接种与原发性免疫缺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 (3) :186.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 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2 346人次, 出现注射百白破后局部反应红肿伴发热38.5℃以上患者5例, 烦躁1例, 均给予相应临床治疗与护理指导, 预后良好。

2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指导意义

在儿童预防接种中, 家长对“应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 对儿童身体是否有利, 会不会有副反应等”极为关注。针对这一心态, 做好各阶段的相应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 提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儿童预防接种后除了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 由于个体差异, 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 因此, 在实施预防接种前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做好接种前、中、后的护理指导意义重大。

3 实施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指导

3.1 实施疫苗接种前健康指导

接种前仔细询问儿童身体健康状况, 如儿童患有心、肝、肾疾病, 活动性结核, 中枢系统疾病, 过敏性疾病, 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能接种和近期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减毒活疫苗等时间间隔不符合要求而必须延缓推迟接种者, 应做好儿童家长的说服解释工作。接种人员应告知儿童家长本次所接种疫苗的作用、物理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 取得家长配合, 并通过引导、鼓励、安慰等方式,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 争取儿童主动愉快地接受免疫接种。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 避免饥饿, 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母乳喂养孩子的母亲也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以免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

3.2 实施疫苗接种时的检查与护理指导

一是检查疫苗, 严格查对疫苗的有效期、是否变质、安瓿有无裂痕等;二是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接种程序等, 并根据接种部位、途径、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三是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用无菌棉签在注射部位轻压, 防止疫苗流出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 避免造成局部出血或引起感染性炎症;四是做好预防接种急救处置, 如出现儿童注射时因疲劳、饥饿、过度紧张等导致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时, 护理人员要镇静处理, 严密观察, 让患者仰卧, 将头部放低, 给予口服适量糖水, 短时间即可恢复;遇过敏性休克病例时, 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同时立即请临床医生会诊处理。

3.3 实施疫苗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疫苗注射完毕后, 让儿童静坐休息, 观察30 min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 同时做好离开接种门诊后的护理指导, 应让儿童家长了解如下内容: (1) 短时间内让儿童注意休息, 不要做剧烈的活动。 (2) 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 防止儿童感冒。注射部位瘙痒时, 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 (3) 注射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或全身轻微、短暂的反应, 不需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痛、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个别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这些反应一般在1 d~2 d内自然消失, 很少持续3 d以上。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 多数1 d~2 d, 少数3 d~5 d自然消失。儿童家长应多给孩子喂水, 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 体温一般在2 d内降至正常, 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以免降低接种效果, 必要时可以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与局部物理治疗。如果体温长时间过高不退, 并有其他急性反应, 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4)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包括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有的疫苗基础免疫需接种2~3次方能产生持久免疫抗体, 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A群流脑等疫苗, 需多次接种方能产生良好的保护抗体。因此, 接种疫苗后, 应告知家长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 以达到预防注射的目的和效果。因各种原因造成漏种的疫苗应及时进行补种。

4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体会

预防接种 篇9

关键词:示范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并且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2]。建立省级标准预防接种门诊, 完善预防接种操作流程, 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数据处理, 有助于评价创建省级示预防接种门诊的作用, 评价疫苗的安全性, 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现将辖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疾控中心保存的辖区内舞钢医院预防接种门诊1998年1月至2013年12月预防接种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1.2 接种者基本情况

206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者中, 男112例, 女94例。年龄情况:<1岁以下的病例103例占50.0%;发生时间分布:发生在24 h内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60例占77.7%。

1.3 统计分析法

描述性统计方法, 采用Excel、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接种异常反应情况比较分析

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底创建省级示范化门诊前8年间共接种各类疫苗54 683人次, 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43例, 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为2.62‰, 发生异常反应11例, 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20‰;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创建省级示范化门诊通过后8年间共接种各类疫苗75 120人次, 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63例 (其中2011年以来发生疑似接种异常反应0例) , 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84‰, 发生异常反应4例, 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05‰, 创建前后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 见表1。

2.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分析

见表2。

注:χ2=63.02, P<0.05

3 讨论

为了加大异常反应监测的灵敏度, 尽早发现可能的异常反应, 从而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当监测到某种疫苗出现多种异常反应时, 要进行及时的分析, 一旦发现可能的疫苗因素应立即联系疫苗生产厂家并及时反馈相关的情况, 以便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通过临床症状统计数据显示, 发生疑似异常反应的疫苗品种有15种, 发热和局部红肿是一般反应中最为常见的症状, 血管性水肿是异常反应中最为常见的症状, 异常反应发生率比较高的是卡介苗和百白破、白破疫苗, 与陈万庚[4]报道基本一致。

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以年龄小的病例为主, 其中年龄<1岁者为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的最主要时间段。为了有效改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 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实施, 降低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尤为重要。一般反应和偶合症被认为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但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 为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生, 应搞好硬件和软件建设, 从提高疫苗的质量、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方面入手。为了减少偶合症, 防止原有疾病的加重, 接种工作人员应执行好预检分诊制度, 严格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部位、剂量、途径、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观察被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 了解有无禁忌证或过敏史, 一旦筛查发现应慎重处置, 严防接种事故发生。

通过对免疫规划项目和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 使针对传染病控制得全球免疫规划成就引人瞩目[5]。预防接种门诊分为合格、规范、示范三个级别, 示范门诊因其更加规范化、人性化而备受家属欢迎。舞钢医院预防接种门诊于2006年通过河南省卫生管理部门验收, 成为河南省示范预防接种门诊, 2012年通过复验。示范预防接种门诊通过后, 严格预防接种操作程序, 保证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减少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是接种工作人员要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证, 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熟悉业务知识, 并且具有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高度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素质。通过舞钢医院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创建前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对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排除疫苗质量因素外, 通过创建规范了预防接种操作程序, 提升了业务技术水平。

创建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对业务技术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规范了预防接种操作程序, 强化了操作人员岗位培训, 提高了预防接种工作质量, 能有效降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桂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处理原则[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3) :104-105.

[2]肖文芳, 朱秀兰, 刘雪梅, 等.惠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5) :812-813.

[3]刘大卫.如何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4) :32-37.

[4]陈万庚.盐城市盐都区2007-2008年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9, 20 (2) :37-38.

正确认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篇10

预防接种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计划性强、实施步骤严密的工作, 它是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共同完成的。我国自实施预防接种50年来, 所针对的传染病发病数下降99%, 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发病3亿人次, 减少相关死亡400万人。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 全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 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 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3000多万人。乙脑、流脑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预防接种工作中偶有不良反应发生。由于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全社会人群, 不论是儿童或成年人都需要接种疫苗。因此, 正确认识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不良反应十分必要, 以下谈几个问题, 供同行们参考。

一、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含义及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 (或称副反应) , 指的是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 在机体产生有益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疫苗接种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 接种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除疫苗本身外, 免疫接种实施过程和个体差异等原因, 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因素。疫苗接种后的反应绝大多数属一般反应, 它们与疫苗的本质有一定关系, 仅导致一过性的生理紊乱和短时的不适, 恢复极快。但极少数可导致严重的病理损害, 虽然大多数可恢复正常, 但偶尔能造成持久的损害, 也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后遗症。除了这些属于真正的不良反应外, 有相当数量的属于偶合症, 它们并非由疫苗或实施原因引起, 而是仅仅在时间上与预防接种相关。由于少量不良反应和偶合症的发生, 往往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在于, 预防接种的对象是健康人群, 而大多数药品则是用于治疗或控制病人的症状。与药物不良反应相比, 其危险度是不大被接受的, 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大的多。两者在性质、对象、使用、管理、推广及社会效果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认识的误区

近年来发生多起由于接种疫苗引发的事件, 加之个别媒体不正确的舆论导向, 使很多家长对预防接种产生了怀疑, 甚至出现拒绝为孩子接种疫苗的现象, 他们认为接种疫苗可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疾病。然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 理所当然地被专家们的科学数据驳倒。

随着我国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接种率逐年提高, 疫苗接种数量很大,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数也相应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极低的, 相比自然感染, 要安全得多。

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预防接种出现不良反应有多种原因, 有疫苗本质、疫苗使用和个体方面, 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1. 疫苗本质方面:

主要有疫苗的毒株、疫苗的纯度与均匀度、疫苗的生产工艺、疫苗中的附加物、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和疫苗制造中的差错等, 这些因素都可由《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或《中国药典》并通过药监部门的监督检查加以控制, 达不到质量标准, 就不能销售使用。

2. 疫苗使用方面:

若接种对象不当、禁忌证掌握不严、接种部位及途径不正确、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过多、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时未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和不安全注射等都会导致发生或增加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此, 在疫苗使用环节上进行规范性操作, 可以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的接种不良反应。

3. 个体因素:

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与机体生理因素及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在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下, 如重度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的恢复期进行预防接种, 容易引起反应加重;如体质过度虚弱、疲劳等, 接种疫苗后可能发生晕厥;给体弱的儿童接种卡介苗, 有的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溃破;给消化功能差的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较易发生胃肠道症状;如属于过敏性体质的人, 进行预防接种后易再次发生过敏反应;若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 在接种某些活疫苗后, 容易发生异常反应。活疫苗常引起轻度的局部感染 (如卡介苗) , 或与病毒血症有关的轻度全身性感染 (如麻疹疫苗、水痘疫苗等) , 这种感染通常有自限性。

4. 其他因素:

若预防接种时间选择不当也会增加不良反应。一般认为, 预防接种时间在下午3~4时进行较好;接种后经过一夜的睡眠和休息, 可以减轻反应。使用免疫抑制药治疗的人, 接种减毒活疫苗可能会引发疫苗相关疾病的发生;预防接种后进行剧烈运动和重度体力劳动也会加重反应。

四、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类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以下5类:

1. 一般反应:

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 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但病情轻微, 恢复较快, 一般不需要处置。

2. 异常反应:

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异常反应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其发生率极低, 但反应相对较重, 需要临床处置。绝大多数的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3. 事故:

指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 或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 偶合症:

严格的说可分为偶合、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3种情况。偶合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 接种后偶合发病;诱发是指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 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偶合与接种疫苗无任何关系, 即不管是否接种疫苗都会发病;诱发和加重则与预防接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即不接种疫苗, 可能就不会引起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5. 心因性反应:

指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反应。心因性反应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 不是疫苗所引起的。

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

预防接种后的反应虽然很少, 但会危及人体健康, 造成不良影响, 阻碍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因此, 对于疫苗接种的实施者, 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以减少和避免异常反应的发生。

1. 认真选择接种对象:

任何预防接种工作都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人群健康的危害性因素和足够的科学依据, 制订免疫规划及其程序, 不能因其他原因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任意改变, 否则会造成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 甚至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使免疫预防工作声誉受到玷污和影响。

我国现行规定的接种对象是所有7岁以下儿童要在不同生长时期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在重点地区要对重点人群 (包括成人) 进行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此外, 还有推荐的免疫程序, 它是根据我国疫情、卫生资源、经济水平和居民的自我保健需要等参照实施的。接种对象若选择不当, 容易导致反应的发生。例如, 不主张给6岁以上儿童接种“儿童型百白破疫苗”, 否则可能发生较重反应。

2. 正确掌握禁忌证和慎用证:

预防接种通常规定了不能接种的疾病或情况, 大多数的禁忌证和慎用证是暂时的, 可以在以后适时进行补种。因此, 接种人员要正确掌握禁忌证和慎用证, 既避免因掌握不严而造成的不良反应, 也应避免因掌握不正确而使应接种疫苗儿童失去免疫保护的机会。

WHO提出的预防接种禁忌证包括急性疾病、免疫力的改变、既往接种有不良反应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妊娠、对疫苗中的卵蛋白成分和抗生素的过敏反应等。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接种前必须做好体检和询问工作。在大量接种前对每个接种者进行周密的体格检查确实有困难, 但进行一般性问诊、视诊、触诊及测体温还是可以做到的。问诊很重要, 因有些禁忌证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表现, 特别是处于某些传染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的接种对象, 以及有过敏史者往往不易发现。因此, 对于这类对象就必须仔细地询问病史和以往的健康状况, 以便做出正确判断。需要问的内容有: (1) 小孩既往住院史?筛选因脑部疾患而住院的孩子, 尤其是接种百白破疫苗更为重要。 (2) 你的小孩今天好吗?这个问题可以筛选中重度疾病。 (3) 对哪种食品和药品过敏?该问题是确认是否对特定疫苗成分过敏。 (4) 上次接种该疫苗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对筛选某些疫苗, 特别是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帮助。 (5) 最近接受过血液制剂和输血吗?此问题有助于鉴别接种减毒活疫苗的慎用证, 如麻腮风疫苗等。 (6) 有免疫系统疾病 (包括家族史) 吗?这个问题对接种减毒活疫苗, 特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有帮助。 (7) 你怀孕了吗?或者最近准备怀孕吗?该问题对育龄妇女很重要。因有些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不主张给怀孕或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 如风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等。

3. 实施规范性操作:

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 从疫苗安瓿的打开到药液注入接种对象体内, 各个环节都有其规范性操作要求, 如大多数减毒活疫苗需要皮下注射, 所以要求选择运动不多 (防止药液挤出) 、神经分布较少和不容易污染的地方, 因此常规定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含有吸附剂的疫苗 (如百白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白喉疫苗) 常为肌内注射, 大都选择上臂三角肌中部, 若注射太浅, 可引起局部反应或注射部位脓肿;接种卡介苗则要求皮内注射, 一般在上臂三角肌中部。

在接种时,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疫苗安瓿有无破损或裂缝, 疫苗开启后暴露时间是否过长 (否则会被细菌污染) ;疫苗在运输或保管中有无受过高热或冻结影响;含吸附剂疫苗在使用前是否充分摇匀等等, 以减少接种不良反应的出现。

六、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置

上一篇:传输模块下一篇: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