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024-07-09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篇1

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 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且教学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 主要就是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并不能够按照实际的教学要求和社会发展现状开展, 因此许多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并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更无法真正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落实。对于许多高校来说, 他们片面地认为, 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 就是让学生通过一两年的体育课程学习, 最后修完学分, 这样就算作完成了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所在, 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丧失积极性, 进而也无法真正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落实。

(二) 教学的内容安排与设置不够合理

在高校的体育课程安排中, 许多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设置都不算合理。例如一些高校在教学项目的, 选择的体育项目竟然是马拉松项目, 或者是撑杆跳。并不是说这些项目不好, 而是不适合全体学生。因为这类项目需要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而许多学生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 甚至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以及安全带来隐患。因此这样的内容并不适合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所以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开展大学体育教学。

(三) 教学时间限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 都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制。一般情况下, 高校会在学生的大一和大二期间, 安排体育课程。而大三大四就不再有体育课程的安排。这就充分的看出, 高校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安排完全是出于学分考虑, 并不是本着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 也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爱上体育锻炼。这样的教学使得体育教学中间间断, 并不符合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也不利于让学生长久的实现对自身的体育锻炼。

(四) 缺乏合理科学的组织

高校在进行组织体育课程开展的时候, 往往因为缺乏合理有效的组织, 进而使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大多数的高校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 学生就怎么接受知识, 并不会主动地对知识进行质疑, 同样也不会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许多时候, 高校没有正确的按照学生的成长特点来开展和组织体育课程的落实, 也不会为学生组织一些相应的体育锻炼活动, 进而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只是流于形式。

二、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

(一) 更新与完善教学理念

高校要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就必须要更新和完善教学理念。首先相应的领导和教师就应该明确终身体育目标对学生的要求, 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的长远考虑的, 也是为了学生永久的身体锻炼考虑的。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也应该从理念上进行创新。教师要明确, 当前高校的任务, 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性人才, 专业技术只是一个方面, 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来说更为重要。所以教师要本着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 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进而更好的保障大学生可以在大学阶段, 学习到有用的体育知识, 进而更好的完善自我。

(二) 课程安排科学且合理

高校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 要合理科学。首先要尊重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状况, 明确哪些体育项目的开展是符合大多数学生, 哪些体育项目的实行是不具有安全隐患。这将作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项目选择的重要指标, 也是课程安排的重要标准。例如可以选择短跑类项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短距离的跑步对学生体能没有太大的消耗, 另外大学体育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速度也没有过高的要求, 因此这类项目比较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 且对学生一生都将有帮助。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娱乐性较强的项目, 例如太极拳、健美操等, 都是近些年来大学体育教学中比较常见也比较火热的项目, 这些项目更加符合不同学生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也符合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三) 增强体育教学的连续性

增强体育教学的连续性, 就是要求大学在开展体育课程的时候, 不要只是局限于针对大一和大二开展这样的科目, 大三乃至毕业生都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科目。体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影响的。所以体育课的开展应该具有连续性, 而不是大一大二结束之后这门课程也就随着修完的学分而结束。这样将会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的连续性, 更不利于学生落实终身体育学习的目标, 在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中, 体育学习的意义将无从体现。

(四) 教师要合理科学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在进行课程安排以及活动组织上, 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首先教师要明确, 符合学生爱好和兴趣的体育项目才是学生真正想要感受的体育教学。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特点来组织一些相应的体育活动, 比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 既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又可以真正的将体育教学的目的落实下去, 对于学生一生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三、结束语

终身体育目标背景之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必须要本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现出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的教育意义, 更好的保障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终身体育目标是在终身教育制度背景之下提出和实行的, 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开展, 要符合大学生的成长与健康。体育课程不仅仅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 而应该有效的实现对大学生的长久教育意义,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 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本文就将针对终身体育目标之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终身,体育目标,大学,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慧芳, 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10)

大学体育教学计划 篇2

教学计划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我部在原有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以形成我院特色的体育课程,保证我院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方针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使用权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学制: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学分:总学分17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教育学及社会实践等课程有34学分,专业必修课70学分、选修课 总数为40学分。

五、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三大部分。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必修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程两部分,安排1854学时左右,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6类课程领域的相关内容,组合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主项提高课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副项提高课每个学生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而且不能与主项提高课重复。

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至少要选修40学分。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要选修16学分,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从第二学年开始选择。公共选修课至少要在科学技术类和人文社会类各选修4学分,专业选修课是选修课程中的重点,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才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合格人才。实践性环节分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约需16-18周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为了实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和人力、物力资源状况,课程设置就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增大学科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模块”化,必修课程“学科”化,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化,公共选课程“领域”化。

2、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

3、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进入到完全学分制。

六、相近专业: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七、毕业与获得学位的条件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篇3

摘 要 大学体育的教育之根本就是终身体育,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终身体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承,更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本次论文对终身体育的内涵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终身体育的视角分析了高效体育的教育现状,并提出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希望为大学体育教育树立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关键词 终身体育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一、终身体育内涵及特点

(一)终身体育内涵。终身体育是在国民体育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将终身体育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存在重要意义。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于让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体育锻炼,这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当终身体育作用于大学教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们掌握必备的体育运动技巧,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们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享受体育运动,并自觉地进行锻炼。

(二)终身体育特点。第一,终身性。变现为时间层面的终身性,强调一个人一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同传统体育的区别就是强调了时间的宽广度。第二,多元性。主要是体育运动内容的多元化,终身体育要考虑参与运动个体的差异性,为人们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够有适合自己的运动。第三,全民性。终身体育的最佳状态就是做到全民参与,是整个社会范畴的事情,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的策略。

二、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意识浅薄。我国当代的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明显的“轻理论,重技术”特点,而理论教学才是加强学生们了解体育项目、培养体育意识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忽略了对学生们运动习惯的塑造和培养,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校的体育生基础都很薄弱,体质表现的并不乐观,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影响了整体的项目推进。

(三)场地器械受限。大学时期的教学场地和设施有限,即使有配备也不能够做到普及,这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经费不足有很大关系,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所以,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当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提升硬件环境的建设,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设施基础。

(四)教师素质有限。体育教学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综合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都不够,在专业上的素养有待提升,这也是制约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提升体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大学,是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设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内在的价值。根据《中国体育报》对高中以上学历各行各业人的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体育锻炼的意识都比较淡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并且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比较不乐观,这种情况下终身体育的理念显得十分重要。

(二)有利于中国特色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形成。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构建社会主义性质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终身体育理念同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结合十分符合中国特色的时代需求,由知识传授向意识转达的过程显得十分必要。

四、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大学的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积极努力地做好终身体育思想的宣贯,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大学信息水平越来越高,教学形式也必然随之改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接收终身体育理念,可以举办体育相关知识竞赛,可以观看和收听相关的体育节目,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

(二)转换教学目标。高校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过程,在终身体育的背景下,学校一定要重新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重视对学生们终身体育意识的激发,第二要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实践能力。让学生们产生自发运动的潜意识,并且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够一直保持,并影响到周围的人。

(三)更新教学观念。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要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认为体育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舒缓方式,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且能够更加乐观和自信,更加适应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是终身体育目标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

五、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到国家和高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结合学生们的需求进行不间断的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方案,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修正,在终身体育的目标下,大学体育改革是一场关系国民未来生活方式的关键点,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 欧阳萍.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121-124.

[2] 赵日萍.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1:23-25.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篇4

一、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到思想观念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中, 老师一般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作为课程的出发点, 在运动过程中有很强的规范性与统一性。因为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运动服务通常都是很死板的、被动的、僵化的管理项目, 这样学生就难以有发展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育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主动的、适应学生素质的运动项目。也正是由于这两者间的差异, 为学校提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实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提供了动力。要理解理念是行动的前提, 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体育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中融入新的核心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更多的大学生理解终身体育的思想观与价值观, 在体育课上转变对体育的思维模式, 感受终身体育带来的益处。

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发展的平台

据调查统计, 北京理工大学1993一1998年的一份跟踪调查报告显示:每周坚持三次以上一小时锻炼者, 一年级占33%, 二年级占28.1%, 三年级占20.6%, 四年级占13.2%。研究生占10%, 毕业后占7.2%:偶尔参加锻炼的 (除上体育课外) , 一年级占62.6%, 二年级占63.6%, 三年级占41.7%, 四年级占89.8%, 研究生占30%。毕业后占16.8%。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越大, 参加锻炼的人越来越少, 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 培训大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能为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为大学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平台, 这个体育平台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 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体育项目的权利, 认识到哪些体育活动是适合自己的, 如何发挥自己潜在的体育能力, 深度挖掘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潜能。这个平台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开发自身的体育细胞。

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来, 老师来帮助学生制定训练计划,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对应的体育计划, 因材施教, 更好的帮助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变化:自己的意志力在加强、自主的体育意识在增强、运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 体育运动平台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 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是大学体育教育能够顺利持续下去的一种保障。

三、体育教学改革改变创新模式

体育运动形式的开发性为良好的体育教学理论提供了基础。在新课改的模式下, 大学体育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意义, 这实现了体育教学形式与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相融合的新景象, 从而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新模式。这不仅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所需要的职能, 也为大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目标:向服务与管理的新模式前进。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课程改革任务, 而是向大学生传递更全面的体育知识, 让大学生意识到对体育锻炼的需要, 让学生明白体育在自身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体育终身教育的核心就以服务管理型教育模式, 让大学体育从机械、封闭、行政集权式的传统方式向开放、乐观、灵活的管理模式转变。并在如今发展迅速的网络背景下, 对大学体育进行网络管理化模式, 建立监督平台、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等, 将学校和社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让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中展开。

总结: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作为未来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与宗旨, 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他们在运动中的意志力。让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 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 在终身体育中获到最大的益处。因此, 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应该将终身体育作为课程的重要指标, 让大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感到快乐, 发现自己的活力, 提高对运动的热情。以“终身化”的观念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让运动的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技.2004 (1) .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篇5

1.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关系

终身体育是大学生在自己人生中接受体育教育和培养的总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者,实现培养理想人最终目标。因此,大学生在人生各阶段都应有机安排和科学对待体育锻炼,将其作为生活组成内容,享受终身体育乐趣。快乐体育是体育教学创新思想,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体育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限制,构建趣味性大课堂,实现创新化、现代化大学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精神,侧重于大学生享受终身体育长远效益,是集育体和育心于一体;快乐体育教学改革旨在突出大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培养,注重大学生育心,全面协调育体和育心。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区别只是强调对大学生身心不同程度的培养,教学侧重点不同而已,究其本质均是基于大学生育人基本认知提出的。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突出大学体育教学不同阶段的层次性和侧重点,结合不同阶段大学体育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体育指导思想,全面贯穿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融合

2.1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之快乐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之快乐体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促进大学体育快乐化教学结构改革。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体制下,体育教学呈现枯燥、单一模式,所以引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为大学体育教学结构改革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大学体育教师要以大学生体育能力为基础,适当降低大学体育教学技术难度,简化大学体育运动规则,促进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优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体育快乐感;第二,促进大学体育趣味化教学内容改革。大学体育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应用,体育教师适当拓展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引入趣味性体育活动,增加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助推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同时,大学生体育运动中,体验体育快乐,实现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交互对话。大学体育教师也可以以错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为反面示范,增加大学体育教学诙谐度的同时,实施体育纠错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错误动作的印象,留下深刻体育教学印象;第三,促进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大学体育快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体育教学活动整体快乐性有直接影响,大学体育教师实施快乐体育教学,要注重大学生心理特征,关注大学生情感感受,在体育教学中给大学生减负。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可以实施分层体育教学,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设计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实现大学生自我超越和完善,在大学体育学习中,体会和感受成功感和快乐感。

2.2指引未来大学体育发展之终身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终身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教学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更强调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产生、兴起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终身体育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基于各类环境的自我体育学习能力。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注重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应用。第一,创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大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本校体育教学情况,为大学生设计在毕业后也可以体育运动的活动项目,增强专业性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第二,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大学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唤醒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进而增强大学生自我体育能力,受益终身。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终身体育,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究其实质就是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觉体育运动习惯,将终身体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学,将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未来发展,快乐体育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是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交互对话的教学方法,融合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注入活力,促进大学体育教学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博.终身体育思想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7:112-114.

[2]苏顺民.“快乐学习”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6:107-108.

浅谈大学体育教学体育社会化改革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社会化;身体健康;影响

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社会化教学深受学生与教师的喜爱,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是因为选项教学需要的设施条件较低,并且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由于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学生的体育基础条件过差,但是其对体育有着积极的热情,在通过体育社会化教学后能够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积累一定基本素质和基本的技能。本文主要从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理念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两个方面对大学体育社会化改革进行探析。

1.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大学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堂,其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技能和体力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及个性的发扬,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现象,导致大学体育教学逐渐脱离体育教学目标。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将体育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无疑为一种有效措施。体育社会化就是将大学体育教学融入到社会当中,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将终身体育的思想注入到每个大学生的思想中。在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社会的特色和文化特色,由传统的理论学习逐渐向体育文化方向发展。有关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个性爱好,要将学生与社会体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将体育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在学生选取体育课程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来选择合适的体育课程,同时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体育俱乐部,可进一步的与社会进行接触,将学校中学习到的体育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对体育社会化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发展。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教学改革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受到我国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为完善对大学体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依据,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在体育教学目标方面,改变传统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体力锻炼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进行体育社会化教学中,要确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体育社会化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体育教学要从课堂内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这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具有积极意义。第三,针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体育专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学体育教学对培养体育人才方面有积极贡献。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在将体育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之后,各个院校都针对自身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其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较为合适。

2.1充分体现出学校的个性特点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制度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采取了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发挥着特殊影响,重视学生课内外体育的延伸,同时参加一些体育俱乐部。对于教学方法方面,要从传统的讲说式教学逐渐转变为讨论参与式教学模式,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的“健康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探索意识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我国高校有各自的特色教学,其体育教学形式各不相同,体育俱乐部应当将各个高校的特色教学充分的展现出来。例如在美国由几所著名大学组成的常春藤体育联合协会成为了高校的重要标志。在一个著名大学中举办的一些体育活动成为了各个大学的体育象征,我国高校也要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特色的体育活动。

2.2大学体育社会化教学的改革

(1)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核心,大学体育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逐渐向参与式教学转变。学校中兴起的各种俱乐部为学生培养兴趣和专长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对体育充满热情和喜爱,就会从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学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2)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是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学生进行体育社会化教学中,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是过程性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2.3新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因素

(1)名称不统一,对体育教学改革认识不够明确。部分高校对体育课堂内外,体育校内外的体育活动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明确,认为体育只是在课堂和学校内进行的,对课堂外和学校外的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2)各个院校之间缺少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沟通交流。当各个院校之间失去联系,不利于大学体育改革的发展,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经验的交流。(3)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际的应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其中有许多的原因,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紧密是重要原因之一。

2.4提高体育社会化教学措施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每人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此外还要对学生的专项技能方面的提升进行必要的组织活动。在高校的体育选项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与指点,指导学生在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健康得到不断的发展。随着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积累的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不断的提高以及身体健康得到不断的发展。

教学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身体健康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大学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体育教学的评估时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进行评估,而是更多的从学生参与活动中的表现与情况多方位的进行评价。随着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不断的完善,为学生身体健康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结语

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加上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紧密,进而导致学生总体水平的普遍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与爱好。由此,开展体育社会化教学在对学生培养体育爱好与兴趣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大体育社会化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事业中的应用力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吉灿忠,姚贞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2]王世哲.从反向社会化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4).

刍议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 篇7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体育文化的内在含义

体育文化在广义上说是师生双方在大学教学中所产生并保留的全部内容的总和, 这个“文化形式”要正式出现, 就需师生在高校的体育工作、体育学习、各项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堂中由实践得来。从狭义上看, 体育文化则是要着重发挥大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包含体育运动中所派生的体育规则、体育职业性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举动和体育精神信念等内容。

2.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首先, 体育文化具备鲜明的层次性。诚然, 大学生均是文化素养高的群体, 所以大学校园便要构建比较健全的体育硬件设施和教学器械, 与此同时为学生供应海量的体育文化资料;在大学体育课堂实践中, 教师要着力培育学生学体育、用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尽早适应异常激烈的体育竞赛运动, 以便于在相互竞技中学到为人处事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体育竞技, 加强与他人的交流, 进一步了解社会, 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主人翁意识, 帮助学生确立在社会中的地位, 更好地健全心理状态。其次, 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 经由大学体育文化的教育,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全方位认识, 增强公民自豪感与体育自信心。

二、将高校体育教学同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对策

1.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 加强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举办体育节时, 其主要内容就以体育和健康为主, 并将全校的师生看作参与主体, 在融入一些竞技体育还有健身体育以及娱乐体育的同时, 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应该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拓宽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而且还丰富了其相应的内容及其实现形式, 进而实现让学生都能更多, 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真正意义的实现了集健身性以及娱乐性还有教学性等为一体的活动。并能在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身兴趣以及自我个性。另外, 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毛病在提高自身体育能力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随时展现自己技艺以及菜才华的舞台。近些年以来,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和组织了一些体育文化节, 不仅能够加大了学生同教师之间体育交流,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传播体育价值观念, 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还有各大高校通过合理利用现阶段的体育资源, 来组织以及承办各种相关的体育赛事, 进而使得校园里的学生焕发了属于自己的那份青春, 激涌出了那些令我们振奋的希望, 并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建设。

2.成立相应的体育俱乐部, 并加大宣传力度

应该说, 成立体育俱乐部, 能够增强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以及领导能力还有社交能力。此外还能在培养学生自身体育精神的同时, 拓展了体育教学自身的延伸性以及连续性。在成立体育俱乐部过程中, 还需要相关校领导加强重视, 并倡导和调动学生们积极有效的参与进来。进而在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过程中, 能够在丰富体育文化自身内涵的同时, 也能有效的拓宽学生自身的认真视野以及实践范围。从而促进校园文化部的整体发展。当然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来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例如, 使用一些报刊或者橱窗来多做一些宣传海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进行宣传, 从而在校园中努力的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利用当前的一些互联网路来制作一些课件, 并放到校园内容的局域网中, 以方便学生浏览。这样就能在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的同时, 有效的增强了他们内心的体育意识。

3.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 并不断地创新教材体系

在当前的一些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顺利的开展, 就需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来不断的对高校自身的体育制度, 并通过使用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制度, 来约束和制约校园内部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另外, 需要我们对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并结合当前学校的自身的实际情况, 来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来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以能够将体育文化自身的生命力还有时代特色都能够呈现出来。此外, 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 所设置的课程内容, 应该具有持续性以及大众化的特点, 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中来。应该说, 在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游泳以及网球还有羽毛球和体育舞蹈等等。另外, 在当前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换言之就是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在大一以及大二阶段开设体育课的情况。争取将体育课堂贯穿到大学四年当中来, 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并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 来适当的增添一些课程。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文化观念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理念与文化形态均遭到持续性的影响与冲击。同时, 大学生人文主义思潮也逐步被淡化,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 培育青年学生人文理念与精神成为教学的一大任务。本文结合大学体育文化的特征, 系统阐明将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之间结合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文化观念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理念与文化形态均遭到持续性的影响与冲击。同时, 大学生人文主义思潮也逐步被淡化,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 培育青年学生人文理念与精神成为教学的一大任务。本文结合大学体育文化的特征, 系统阐明将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之间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学,高校学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田爱华, 刘海斌, 孟昭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5) .

[2]王海英.太极柔力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效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6) .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篇8

1终身体育思想的内在涵义

终身体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体育教育、体育知识等,体育活动作为人生的长期行为,与社会现状、艺术、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统一于终身体育思想之中。终身体育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人们自身意识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及需求。当今时代,生产力发展变化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及方式也在不断地处于变化之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社会分工的变化,大大解放了人们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人们的空余时间越来越多,使得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除了工作以外的活动领域,包括娱乐、体育锻炼、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也使得体育锻炼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终身体育思想在人们思想中不断萌芽发展。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就是人们的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同时,人们又渴望拥有幸福健康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发展的源泉,从而需要人们源源不断地投入体育锻炼当中,当今时代,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足以表明社会节奏的变化,需要人们采用便捷方便的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来面对和从事复杂的工作,同时适应社会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同的压力。当今时代,工作中脑力劳动大于体力劳动,因此对人们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使得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具有了客观需要性。随着人们体育锻炼观念的不断增强,及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体育项目及设施也由原来的单一体育锻炼向多元化转变,转变后的体育活动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强,使得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从而各个阶段的人们不同程度上都成为了体育锻炼的人群,上到古稀老人,下到牙牙学语孩童,慢慢地体育锻炼贯穿于人们的一生,从而造就了终身体育的萌芽阶段出现。终身体育思想就是指一个人可以自觉终身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观念。只有具有终身体育思想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思想受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一系列的影响,使得人们终身受益匪浅。终身体育思想为人们就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老年人群具有一个幸福安康、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使得青年及中年人群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压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终身教育思想对各个年龄人群均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国家的发展建设也起到战略性及全局性作用。

2大学体育教学贯穿终身体育思想的必要性

2.1提升了大学生体育教学的价值

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针对性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培养了各色各样的人才,大学作为人才输出的把门关,其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价值可以映射出学校内在的价值。早在20世纪,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及习惯。随着生活节奏、社会压力不断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面临挑战。据调查,同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寿命比普通人寿命平均短10年左右,从而可以反映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对身体健康状况具有较大的影响,身体素质及寿命的缩短与体育锻炼意识薄弱有一定的关系。

2.2促进了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了后,我国在教学方面我国一直在摸索前进。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早摸索中逐渐完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又突显出了其中的弊端及问题。而终身体育思想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积累的经验及工作总结,其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简单的体育知识传授,而终身体育思想萌芽后,体育教学逐渐向意识及精神方面转变,从而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取得了有效的连接,使得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理论体系得到了完善。

3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应用途径

3.1大力宣传终身体育思想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好终身体育思想的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发展迅猛,大学体育教学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终身体育思想的宣传使得师生快速地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更好地接受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思想与传统知识不同,其是一种观念,很难让学生一时半会地接受,只能通过多方式、长时间等方式,长久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可以采取体育知识讲座、收听、观看提比赛、体育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自身终身体育观念的深化,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通过实践及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意识在实践中体现,终身体育思想主要是为了指导人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长期的体育锻炼使得人们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最终使得人们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获得健康的身体。大学体育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从而使其在实践中增强终身体育思想的意识。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从而使得学生走出象牙塔后更好地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喜悦感及成就感,在大学期间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体育知识及技术动作传递给学生,在传递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其中的技术、技巧及活动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深化。

4结语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起着引领作用,老师引领的质量与学生对体育技能、知识、思想观念等的掌握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时期中国教育教学逐渐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改革后的课程教育中师生出于平等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更多的是领导者的角色,引导鼓励学生学校体育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思想及观念,达到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得终身体育思想慢慢地深入学生思维意识当中。

参考文献

[1]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126-128.

[2]汪博.终身体育思想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7):112-114.

[3]汪波,周学荣,李慧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惑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112-117.

[4]郑重.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67-68.

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组织形式,改革

前言

在新世纪中, 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 世界各国都对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使人们开始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 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 鉴于此, 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 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 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 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 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 促使他们的技能的提高为其娱乐交往服务, 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 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 使身体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服务, 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 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 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21世纪高校体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 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 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 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 从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 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 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改革为中心。

1 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1.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 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 我们至少必须从人员、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来加以考虑, 否则就不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即人员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同时并存的。

1.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从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也是从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 如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但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对前一种形式的否定, 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补充和发展。因此, 当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又是与它的各种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

1.3 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里我们所说的班级教学制不仅仅就学生的组织而言, 而且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由它们构成的班级教学制, 长期以来, 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本身的优点是其它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班级教学制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忽视因材施教等局限性, 表明班级教学制在今后要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弊端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是以竞技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体育达标率和考试分数为标准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主要指标。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也是仿照竞技评价方式,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主要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 强调运动内容自身的分类与体系, 不太重视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在课程体系上, 注重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 对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身体素质考虑较少, 没有很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强调教师主导, 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因而在教学组织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中, 内容陈旧、重复, 大多设计为讲解示范、分解综合、重复练习、比赛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帮助不大;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主观能力, 不注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人的体育能力的拓展。另外, 这种教学组织模式在考核方法和标准上的不尽合理, 也使得体育考核对所有学生来说有失公平, 难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锻炼的整体效果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也说明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3 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发展趋势

3.1 不断改革的班级授课制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由于本身固有的局限, 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但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效率高, 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感情交流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因而创立新的课的结构模式, 加强个别指导, 改变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组合方式, 不断地完善并和其它体育教学形式相结合。

3.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 当今体育教学都逐渐重视个别教学, 认为个别教学能最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然而现实条件不允许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地个别教学, 要进行有效的班级教学就只有向个别化教学的方向发展。个别化教学能采用较灵活的方式, 组织学生,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

3.3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涌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是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教学的对象是相互作用的人、不断发生变化的人, 如果仅以一种不变的教学形式和模式去应付万变的教学对象, 也是不适应、不科学的。因而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3.4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向综合化发展。

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都各有利弊。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三种形式应当经常结合在一起, 同时, 保持某种教学形式在某个阶段的主导作用。

小结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 是“教型”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严格按教师指令, 按部就班刻板地进行体育学习。而当代新的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组织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探索性, 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主张的是学生自律自主地进行学习, 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对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能增加学生互相交往的机会, 使教学活动在集体情境下进行, 体现了教育者对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关心, 对社会技能习得和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视, 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 使得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彪.论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卢绍群, 江百龙.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之我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3]李政, 王玉珠.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体育人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

[4]李小兵, 吴少群.谈体育教育的观念更新[J].体育师友, 2001 (3) .

[5]兰自力, 杜子平.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途径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1 (2) .

[6]胡强, 王玉清.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3 (2) .

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篇10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体育围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的目标,在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并取得系列显著成效。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论是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内容上,依旧没有跳出原有教学模式的藩篱。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理念,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力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实现世界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新世纪大学体育发展,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2 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2.1 体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传统模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体育和锻炼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一直沿袭凯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这种现在虽然到八十年代有所改进,但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弊端,教材不具备前瞻性思想,缺乏综合提高身体素质的科目和内容。尤其是理念滞后的教学材料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改革目标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性质要求,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

2.2 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进入新世纪,尽管很多大学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一些新信息与新理论,但只是改变了某些皮毛的东西,教学结构没有本质的变化。教师在讲解示范法、竞赛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依旧在循轨蹈旧一成不变的教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格局依然没有打破,以增强学生体制为中心的新格局尚没有大面积形成。这种片面强调发展运动技能的做法,既有历史观念的制约,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运动动作技术的掌握,这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的传统教学方式束缚了大部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阻碍了新型人才的培养。

2.3 课程设置陈旧教材老化

大学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始终存在着注重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性价值导向,这种过于统一、过于细化、过于规范的纲领性文件,脱离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过于严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的呆板单调,课堂教学的程序化,对大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束缚,削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尽管现在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已列入教材内容,但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真正能开设的非常少,体育课仍然停留在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等传统项目上,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从小就司空见惯的项目失去兴趣,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激发不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对前瞻科学、信息等文化知识的渴求,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4 体育课考评估制约创新

时下大学在体育课考核评估上,依然囿于在应试教育的圈子。把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竞技体育标准作为主要考评系数,这种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达标制”,要求学生片面地追求预定的达标分数,让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的项目上达到一定的标准,无形中也限制了自主选择性学习的权利,达不到检验与促进的作用,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建立综合全面、融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于一体,既有定量评价、学习态度的定性评价,也有身体形态机能变量的相对评价、能够发挥科学导向作用的考试评价制度,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前进目标和新的发展动机。

3 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探讨

3.1“三大理念”亟待进一步强化

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为此,大学体育教育应该继续强化三大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终身体育的理念。高校体育工作始终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竞争和对抗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良好品质。树立这三大指导思想,就要改革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健康为教学目的,修正教学过程,改进锻炼标准。建立和逐步完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得到主动性发展。大学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法国伦格兰德认为,教育应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体育教育是终身教育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相衔接,应当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上下大功夫。

3.2 建立复合型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施学校体育改革主体。“复合型”教师是指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知识群组成,在智能结构方面由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聚合而成的,这种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主、辅修专业的经历,而且具备博学宽广的知识面,有将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稳定教师队伍。从改变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入手,对工作拔尖、业务精湛、取得突出贡献青年教师,要大胆选聘提拔重用。用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催生体育教师队伍管理活力,让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能安心,政治上有盼头,工作中有劲头。二是锤炼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以发扬爱岗敬业、增强职业使命感、压力感为主题,提高道德素质,以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研讨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知识素质,增加知识储备和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创造能力,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3 以多元化统领体育教学模式

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大学体育教育只有着眼更高的目标、更丰富的内容,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运动体验与感受,特别在教学内容上,把丰富多彩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大学必须针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发展的特点,大胆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终身体育为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体育与娱乐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着力构建充分体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否先进,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是否为学生乐于接受,这是检验大学体育教学成效的标准。课程设置上做到多层次、多类型,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为不同身体素质、体育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与锻炼。从以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从一次性体育教学转向全社会终身体育教育,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根据地区差异和培养对象的特点,兼顾学生心理和生理等因素,将竞技项目的体育内容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等现代体育内容融为一体,使大学体育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休闲的需要。

时下倍受学生青睐的体育社团俱乐部,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的标志,它不仅是一种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变脸”,而且弥补了体育课堂锻炼时间较少的缺憾,所以能博得大学生的喜欢,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这种学生可以跨年级、跨性别,教师挂牌,学生自主择师选课,开课形式灵活的教学新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的体育课程,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

3.4 把素质教育贯穿体育教学始终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外延,是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推行素质教育,首当其冲的是打牢素质教育思想根基。没有观念的转变,便没有行动的创新。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大学体育教学迫切需要抓住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其他素质的载体,最终成为促进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音、体、美的特长教育,体育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内外联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从知识技术传授、身体素质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结构。其目的不是简单的健康、升学和就业,而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和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智力、体质和个性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素质教育向传统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发出挑战,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估体系已成为必然。在体育课考核评估中,应避免项目特点和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侧重于每个学生都应该了解、应该掌握、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等共性的东西进行教学考核,这样才能真正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 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建立全新的素质教育模式,从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入手,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目标,以快乐体育、主动参与体育为主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注重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改革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培养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势,使大学成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文源东.21世纪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3,7(1):60-61

[2]李一平.论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63-165

上一篇:公路桥头跳车防治下一篇:畜牧养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