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异质性

2024-07-08

教育背景异质性(精选三篇)

教育背景异质性 篇1

一、中国文论的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文论的产生和发展有悠远的历史, 主要以儒、道两家文学思想为主。西汉之后, 佛教传入中国, 释家思想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这对中国传统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自立生成, 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极富民族文化特色。古时诗人大多重视体验和感悟, 加上古代的经史子集各不分家, 所以除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凤毛麟角的理论著作外便很难发现成系统的传统文论, 不得不承认这是璀璨的传统诗学中一个瑕疵。

在20世纪到来时, 古代诗学的发展面临前所未遇的困境。西方文论大量传入, 中西诗学出现冲突, 这也加深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中国传统诗学存在的危机感。西方文论在20世纪大规模地输入中国, 影响最大的是俄国文论,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它曾在五四运动和建国时期对中国发挥了重大影响。传统诗学出现没落的因素, 还包含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 那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趋势。文学理论总该是在文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再反过来指导实践, 当传统诗学阐发古文学时显得如鱼得水, 而以感悟、体发式为主的古代文论再来指导白话文时着实显得无力。由于西方文学和文论的译作数量不断增长, 人们逐渐找到了对现代文学的阐释道路。

二、异质文化下的中西诗学探源

诗学是文化的剪影, 中西诗学的差异折射出民族背景和民族文化的不同。追溯到最初的文化差异演变, 中西方在自然观、人生观上表现出很大不同, 以下分别举例详谈中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 而中国则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密切相连、和谐统一, 其中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要属儒家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强调自然界的规律并要求人们遵循规律, 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人与人的关系, 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协调、万物合一, 而这种理想的前提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中国历来重视人的个人修养和个体功用, 注重社会的协调。儒家的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是从个人修养上升到了国家和群偏于抒情。而西方的文学观理性程度较强, 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西方文学经典《圣经》中, 人和世界都是为上帝所创造就极力体现了这一点。西方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强调从不同角度模仿、再现自然。征服自然的传统口号再发展, 出现西方对科技的推崇, 歌颂个人的价值成为主导的社会倾向。西方承继了人文主义传统, 把文学思潮放在人的生存意义、处境和出路上。综上所述, 中国文学以抒情———表现类为主, 而西方文学则以写实———再现类为主。

中西诗学有着各自的体系特点和理论特色, 跨越了时间、文化、地域的诗学理论是否可以进行对话呢?客观来看, 中国文学已多年来受西方文论的影响并且影响巨大, 并且这种影响大方向是前进的, 近一百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西诗学是可以对话和交流的。钱钟书先生著有《管锥编》《谈艺录》, 是颇具比较文学色彩的著作, 以中国传统诗学为理论框架, 博引中西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 在无形之中让人领悟到中西诗学拥有的共同文心和人类相似的文学经验。

三、中西诗学对话的原则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论失去了发展的前进力, 而西方文论的引入现已冲击着中国文学研究的市场。传统诗学发展暂时陷入困境, 处在古典自守的思维模式里难以自拔, 所以对传统诗学进行现代阐释是必然要实行的。

近些年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有许多学者提过转换路径, 总体说来要将现代视域放入诗学阐释中, 展开深层对话。中西诗学对话不可避免, 并且在中西诗学对话中, 要从西方文论现代化阐释中吸取积极的经验。文化全球化令中国文学开拓眼界, 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威胁。西方在文化上采取中心主义, 凭借政治、经济超强实力压制和弱化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严峻形势之下, 中西诗学怎样力求实现平等对话?当下的中国文学界, 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文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对此我们应努力将东方和非东方的理论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引入跨文化诗学对话之中。“文化霸权”虽带有文化侵略的政治色彩, 但却并不能因此撇清西方文论中含有的先进性, 对于优秀的外来理论, 要抱着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态度, 使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实现真正的发展而不会导致畸形。既然是中西的对话, 就必然要走进对方、读解对方, 以此在诗学研究上反思自身、博采众长。

总之, 中西异质的文化孕育出绚烂多姿的诗学理论, 而要实现中西诗学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中国传统诗学尽管沉寂多年, 但并非是没有生命力, 传统诗学一直隐于不断的阐释活动和对话活动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要与时代紧密结合, 寻求互为主体、互为参照的中西诗学对话势在必行。

摘要:中国传统诗学重感悟、重体会, 西方诗学则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和逻辑性。文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背景的影响, 探源异质文化下中西文论的发展, 探讨中西诗学对话的可行途径, 有利于中国传统文论走出困境、重焕光彩。

关键词:中西对话,文化差异,原则,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跃红, 《比较诗学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厄尔·迈纳, 《比较诗学》[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代讯, 《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M], 中华书局, 2008

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质性研究论文 篇2

一、质性研究的定义和特点

质性研究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给出其合适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学者陈向明在分析了有关质性研究的各种定义、质性研究的主要特点、质性研究何量化研究的区别后,尝试给出了下述定义: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概述了质性研究对研究者、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过程的要求。Creswell()分析了质性研究的主要特点:(1)自然可观的研究环境;(2)研究人员自身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3)丰富的数据来源;(4)数据分析的归纳方法;(5)研究对象的角度;(6)渐变式设计;(7)理论视角;(8)理解性探究;(9)全面描述。(杨鲁新等,)中学英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对其研究不仅能探寻到量化分析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能从更深的角度分析其中的问题。

二、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质性研究现状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四个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质性研究也主要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从教师视角出发的研究。这些研究或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或从教师的教学活动,或从教师的教学观的视角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包括:张丽冰(2007)通过对广州市四类不同学校的28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的访谈和课堂观察的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他们的四类教学观(传授知识教学观、应付考试教学观、促进学习教学观和促进成长教学观)。王安华()对一名高中英语新手教师进行的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开放式的半结构访谈、课堂观察和非正式谈话、课堂录音、录像和现场笔记)的方式探寻其教学实践性知识内容(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科目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情境的知识)的质性研究。吴丽娟,徐笑梅(2014)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调整研究。

周雪晴(2014)通过分析自己课堂观摩的片段分析了低效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包括对课堂倒入、语法教学、情感教育、词汇处理、课堂评价的分析,并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反思建议。崔琳琳(2014)依社会文化理论,通过质性研究中的叙事探究的方法(正式访谈,课堂观察,新手教师反思日志、教案、公开课录像、学生调查问卷、校史校训等文本资料,电话、邮件、微博交流等私人通讯记录)分析一名新手中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其次,有的研究从教学材料的视角展开。徐孝邦(2013)通过对自己女儿使用双语绘本的体验阅读的经历分析了双语绘本的教育功能,并对中小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教材的选择、阅读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建议。韩宝城(2014)使用隐喻分析的方法调查了65位初高中英语教师对现行英语教材的看法,并总结出四类不同的隐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教科书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编写原则(有趣、有意、有理)。另外,有的研究者从教学活动的视角进行了质性研究。盛静等()通过分析授课过程中的材料文本分析、授课过程以及授课过程的重建分析了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中使用母语学习材料的困难以及新素质理论框架在分析课堂教学上的可操作性。该项研究从文本分析和课堂活动来对教学理论进行验证,以此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学资料选材及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提供值得思考的.建议。安福勇等(2014)采用质性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节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在教师提问和反馈两个环节。

三、反思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质性研究

上述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质性研究显示,在数量上,此类研究不够充足。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但是在质性研究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数量极少。其次,研究对象不够全面。质性研究并未涵盖教学活动中的四个方面,尤其是对学生的研究还是空白。在以往量化研究中,我国的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成绩分析等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的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研究不足。

另外,研究的深度不够。目前的对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手教师的观察、访谈、对教材的调查和对教学活动的观察。在研究的时候,主要借助了质性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未能深入展开。总之,同其他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相比,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一些应用语言学质性研究的专著(如杨鲁新等,2013)和质性研究相关文献的繁荣,未来的质性研究也会增多。本文中所列的质性研究可算是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质性研究的先锋,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从另外的视角揭开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真面目。当量化研究无力解释一些教育的现象,进而揭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本质的时候,质性研究可担当此重任。

参考文献:

[2]安福勇,黎宁,吴甜,李慧.中学英语课堂师生积极互动特征个案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14(3):49-54.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崔琳琳.理解教师学习:关于一名新手中学英语教师的叙事探究[J].基础英语教育,2014(4):72-79.

[5]韩宝成.从一项调查看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及编制原则[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

[6]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261-272.

[7]王安华.高中英语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的质性研究[J].英语广场,2014(9).

[8]吴丽娟,徐笑梅.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调整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14(2):9-13.

[9]徐孝邦.英汉双语绘本体验阅读及教学启示———小学英语学习者个案研究[J].基础英语教育,2013(5):49-54.

[10]杨鲁新,王素娥,常海潮,盛静.应用语言学中的质性研究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1]周雪晴.低效英语课堂教学行为案例探析[J].基础英语教育,2014(2):90-94.

投资者异质背景下过度反应实证分析 篇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众多实证研究的发现, 许多资产的价格在统计检验上出现了与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相冲突的现象。按照EMH, 证券市场上的价格能够迅速而又充分地反映所有证券价格信息, 投资者难以利用某些模型或市场信息在证券市场上获取超额利润。然而, 大量的现象却无法用EMH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等经典金融理论来解释, 因此, 被称为“异象” (Anomalies) 或“未解之谜”。这些异象包括“波动率之谜”、“股权溢价之谜”、“规模溢价之谜”和“封闭式基金之谜”等等, 但这其中最为典型也是学者研究最多的是“过度反应”效应。

过度反应最早是由Debondt和Thaler (1985) 提出的, 他们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1926-1982年的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的研究。把上市公司根据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标准进行排序, 构造“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 然后把每个组合分为两个子时间段, 形成期和检验期。接着分别计算“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在检验期的累积超常收益率, 结果表明, 在检验期的3-5年的时间里“输者组合”的累积超常收益率比“赢者组合”的累积超常收益率高出24.6%, 而且形成期越长, 超额收益也越高。也就是说股价在长期内存在一个价格的反转, 或者说反应不足。Jegadeesh和Titman (1993) 在此基础上把形成期和检验期缩短到3-12个月, 发现买入过去6个月的赢者且同时卖出6个月的输者的策略在随后的6个月中获得了近12%的年均收益。也即短期内存在一个价格的惯性, 或者说反应过度。

2问题的提出

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中小投资者比重较大。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个人为主的中小投资者;另一类是以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近年来, 随着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 投资者结构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 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偏小, 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如图1所示。

在此我们将市场参与者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种类型, 并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区分投资者异质性的代理变量。那么投资者的异质性是否会产生行为金融上的差异呢?针对相同信息异质投资者会有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进而影响到股票收益么?上述这些悬而待决的实证问题正是本节研究的核心所在。

数据来源:《中国2008年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3股票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过度反应的研究方法大致类似, 对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普遍采用的是Debondt和Thaler构造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的方法, 此方法比较简便, 而且在模型估计和假设检验方面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其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

首先我们计算每只股票和市场的月的收益率, 这里我们用上证综指作为计算市场收益率的基准指标。其收益率都为当月的收盘价减去前一月的收盘价再除以前月的收盘价。

Ri, t= (Pi, t-Pi, t-1) /Pi, t-1;Rm, t= (Pm, t-Pm, t-1) /Pm, t-1

其中Ri, t为第i只股票第t月的收益率, Pi, t为第i只股票t月的收盘价, Pi, t-1为i只股票前一月的收盘价。其中Rm, t为上证综指第t月的收益率, Pm, t为上证综指t月的收盘价, Pm, t-1为上证综指前一月的收盘价。

其次, 计算累积异常收益率, 用股票的收益减去市场的平均收益来代表股票的超额收益。如下式:

ARi=Ri, t-Rm, t;undefined

ARi, t代表股票i的超额收益, CARi, t代表股票i的累计超额收益。

(2) 选出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 计算检验期超常收益率。

接着我们对不同形成期的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分别排序, 将每个形成期中累计超额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 前30只股票组合在一起, 定义为“赢者组合”, 后的30只则定义为“输者组合”。然后我们计算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的检验期的月平均超额收益率。为简化起见, 在此我们赋予每只股票相同的权重。

undefined;undefined;ΔCAR=CARlt-CARwt

其中K1、K2分别代表赢者和输者组合的股票数, 这里组合的股票数都是30只;

CARwt为检验期赢者组合的累积月平均超额收益率;

CARlt为检验期输者组合的累积月平均超额收益率;

ΔCAR为输者组合减去赢者组合 (这里定义为资产组合) 的累积超额收益率。

(3) 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显著性检验。

根据过度反应的原则, 因该有CARwt<0, CARlt>0, 也就是说ΔCAR=CARlt-CARwt>0。为了判断资产组合组合在检验期内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在统计上是否显著异于零, 我们可以得到t统计量T, 并检验统量在不同精确水平下的显著性。

undefined

undefined;undefined

其中S2代表资产组合的方差, T为显著性检验。CARwi, t为赢者组合第i只股票在t月的累计平均收益率, CARli, t为输者组合第i只股票在t月的累计平均收益率。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我国A股市场上所有的上市公司, 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各项数据到2003年才逐步完善起来, 所以样本的选取时间从2003年6月到2009年6月。我们前述方法选取形成期为1、3、6、9、12、24个月, 检验期也为1、3、6、9、12、24个月。这样便有6×6=36个投资策略。我们首先把股票按机构投资者占比高低排序 (由于机构投资者中基金占据较大比例, 且数据较易获得, 所以笔者在此以基金占比作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的比例) , 然后分出机构投资者最高的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以及机构投资者最低的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 最后分别对以上“机构”和“个体”的过度反应做实证。根据以上的思路, 得出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

*号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从上表能发现, 市场在超短期的一个月内时,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反应不足。中期1-6个月, 资产组合的已经由负收益率转为正了, 但统计检验并不明显。但检验期12个后的实证结果显示过度反应非常明显了。进一步具体的看, 个人投资和和机构投资者的表现差别很大, 短期内个人投资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反应不足, 资产组合表现出明显的负收益, 但机构投资者除了在形成期和检验期都为1个月时的资产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反应不足之外, 其他的都不明显, 因此可以说是个人投资者主导了中国股市反应不足效应, 显著的体现了个人投资者“追涨杀跌”的投资特性。而长期内, 机构投资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过度反应特性, 体现机构投资者偏好“买入并持有”的长期反转投资策略, 获取较高套利组合收益的特性。因此, 可以说是机构投资者主导了长期内过度反应的效应。

4结论建议

基于本文以上的研究结论, 我们从投资者投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给出以下两点建议:

首先, 鉴于中国股市反应不足效应并不是很明显,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 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应该少采取“追涨杀跌”的惯性投资策略。这往往会造成个人投资者追高被套的亏损结局。所以个人投资者也应该尽量坚持类似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 采取长期内低点“买入并持有”的反转投资策略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其次, 本文基于投资者异质的检验结果对证券监管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 证券监管部门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使得我国股市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化和规范化, 以推动股票市场走向成熟。

摘要:在投资者异质背景下对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表现差别很大, 短期内个人投资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短期反应不足, 而机构投资者则主导了长期内过度反应的效应。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者异质,过度反应

参考文献

[1]De bondt, Werner and Richard Thaler.Does the stock marker O-verreact?[J].Journal of Finance 1985, 40:793-808.

[2]Jegadeesh, n, Tit man.Returns to 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i mplications for stock marker efficiency[J].Journal of Fi-nance, 1993, 48:65-91.

[3]鲁臻, 邹恒甫.中国股市的惯性与反转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9) :145-155.

上一篇:对运动员影响下一篇:小组合作下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