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教学

2024-07-22

选修课教学(精选十篇)

选修课教学 篇1

一提高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学习俄语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这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努力。由于我校所开设的俄语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这就存在着可选可不选的问题, 即使是选学了, 一部分学生也只是感到新奇, 一部分学生也只是为了取得学分,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对外国语言学感兴趣而选修的。所以, 要想让更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 关键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摆脱被动地为学分而学习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将比较复杂的语法规则, 简化为简单、易学的规则, 打消学生认为俄语难学的顾虑。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经常性的日常对话交流、使用俄语名字、表演式情景对话等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亦可以向学生推荐正确的俄语读物, 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俄罗斯文化等。实践证明, 只有激发了学生对俄语学习的兴趣, 才能保障俄语教学选修的人数, 使俄语选修教学不至于流于形式甚至中途夭折。

二通过英俄对比教学方法, 解决学习俄语中的难点

俄语选修课教学的对象是基本掌握了另一种外语即英语的学生。同属印欧语系的俄语和英语, 其共同点使学习俄语的学生在学习前就已具有可迁移的一般外语知识与语言技能。对比教学在此主要是进行语音、语法、词汇的对比。在语音阶段通过相似的发音及书写比较能激发学生对俄语的兴趣及主动性;在语法方面, 如俄语的形动词、副动词、句子成分和复合句类型, 学习者已掌握了英语语法中的类似语言现象;在词汇教学中通过构词、搭配和文化内涵方面的比较, 帮助学生迅速地记住单词、了解文化、增加国情知识。

第一, 从语音上看, 这两种语言既相似又相异, 教师很难让学生对一个因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效果死记硬背。如果教师不能说明两种语言中相近因素的差别, 就会出现学生无所适从, 甚至读成英语发音的情况。比如学生往往会对[т]、[п]、[к]这三个辅音的发音产生极大的疑问, 这时就要说明清辅音的发音要领是声带不震动, 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送气和不送气, 处于音节末才读类似英语读法的送气音, 而多数情况均不送气。

第二, 从构词上看, 俄语的构词方法大致有四种:形态构词法、融合法、词类转化法和语义构词法。 (1) 形态构词法, 通过词缀来构词。如читать——чита-тель (读者) ;write——writer (作者) 。 (2) 融合法, 某些词的组合由于经常固定使用, 合二为一, 形成新词。如сегодня——сегодня (今天) ;green house——green-house (温室) 。 (3) 词类转化法, 表示词在使用过程中从一种词类转变为另一种词类。如новый——новое (名, 中) (新事物) ;like——like (介) (好像) 。 (4) 语义构词法, 通过词义的分裂产生新词。如перо (羽毛) ——перо (钢笔尖) ;arm (手臂) ——arms (武器) 。就外来词而言, 俄语中有一些来自英语。如:лингвист——linguist (语言学家) ;професор——professor (教授) 。通过对比, 可以看出俄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这样就可以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 更透彻地理解词义, 就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第三, 从语法上看, 俄语语法同英语语法相比, 更为复杂。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法知识, 同时要考虑到学生没有俄语基础, 又是英语专业的特点, 注意提醒学生俄英两种语音语法上的最大差别。讲解时尽量详细, 例子尽量要用得浅显。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能较轻松地学习一门新外语, 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并能主动自觉地去掌握词形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 克服汉语、英语两种语言习惯的干扰, 从而达到初步但能准确地掌握所学俄语知识的目的。但这并不表明, 俄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没有相通之处。俄语复合句的结构和类型与英语大致相同, 例如都有并列复合句和主从复合句之分, 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俄语主从复合句, 从句必须借助连接词或关联词与主句连接, 即从句中的连接词和关联词是不可省略的, 而在英语中, 在某些情况下 (尤其是在口语和非正式文体中) 则可省去连接词或关联词。如:

俄文:Онсказал, чтопридётвечером.

英文: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in the evening.

俄文:Кника, которуювымнедале, оченьинтересная.

英文:The book (which) you gave me is very interesting.

英俄对比教学法一方面降低了传授知识的难度, 达到使俄语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在探讨英俄异同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长久地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比教学法掌握英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 再通过交际情景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 最终达到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完美结合。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俄语选修课有限的学时内, 培养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并从英俄对比教学法入手, 给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俄语选修课,提高学习兴趣,英俄对比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谭秀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6)

选修课的教学反思 篇2

11月中旬结束了历史必修三的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开始进入历史选修一的教学进程中。从必修内容转向选修的内容,跨度有点大,把握难度有点大。作为新老师,有点懵。不知道如何来把握选修课本的重难点,不知道如何来定为选修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将选修的教学与高考联系起来,不知道如何来具体的教学。面对种种的懵懂与空白,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材研究

人教版历史课本中共3本必修课本,5本选修课本。必修的内容占主体,本学期学习了必修三,目前又启动了选修一的教学工作,面对的都是新教材、新内容。根据对教材和内容的研究,我发现选修一的内容与必修三的内容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选修一的内容总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一条主线——改革;整本选修课本围绕的都是各个不同的改革,改革的时间、事件跨度较大,囊括古今中外,大致的横向线索是时间,从西方最早的梭伦改革开始,接着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商鞅改革……;

2、每个单元以一个改革为主,分为3课,分别是该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内容及相关的影响评价;

3、课本内容很具体,需要补充的地方不多,但同时也很繁杂,什么都涉及了,如何去繁就简,值得深思;

4、时间跨度大,中一个西一个,囊括古今中外,学生本来在事件的时间观念上就较弱,课本的这一安排让学生更显凌乱了。

二、功能研究

高中历史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功能不同,必修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方法、过程和技巧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公共性发展的要求,是要求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而选修课则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提高。但目前的高考来看,选修课的比重只占15分左右,而且是一道大题,几本选修都出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挑选性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选修的课程与高考结合,是值得深思的。

三、教学研究

还没开始上选修课之前我就一直在问:选修课要怎么上?重难点怎么把握?怎么做到去繁就简?哪些要哪些不要?选修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选修课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层次怎么分?一系列的问题围绕着,很是纠结。在这一情况下。根据老教师的指导,自己的探究,自我总结出几点:

1.选修的课程不用讲的太细,主要侧重于每个单元的内在结构(背景、内容、影响),每课的框题内容(主干内容);

2.以切合高考为准,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在选修中的考察;

3.每个单元至少找一道相关的高考答题来实施教学并进行突破。既切合了高考,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了相关的训练。

4.在材料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解读,从哪些方面去解读,如何从材料中提炼有用的信息;同时强调答题的规范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初探 篇3

选修课的开设是在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与个性的发展。”而选修课就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选择性”,它把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支持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可见选修课的开设将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尽管如此,对于高中一线教师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并没有激起他们特殊的热情,反而争议颇大:有的认为目前的教学实践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有的认为选修的内容不精当;还有的认为高考不改,一切皆是一纸空文;甚至还有的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不一而足。笔者经过三年完整的一轮实践,跌跌撞撞走来,其中出现的问题和手忙脚乱的应对,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

一.实践中的问题

1.选修课程“必修化”

选修课和必修课共同构筑了高中的语文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必修课程侧重语文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而选修课程则侧重其拓展性和选择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侧重于学生兴趣、自学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展现语文的“人文性”。

目标、层次不同,教学方法、过程、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自然也应不同。但教学实践中,选修的评价方式和必修一样,都是通过试卷、考试来完成,并且题型和考点均与高考挂钩,毫无选择可言,这样一线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就不能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很容易就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甚至把选修课当做必修课一样上,以至于每课必讲,每讲必练,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了,显然和选修课开设的目的背道而驰。

2.选修课程“边缘化”

湖北的选修课程主要分两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外国小说。这些内容在必修中都有涉及,这就是之前有的老师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因。甚至选修的内容被看做“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文学类多学了几篇文章,另一部分学生在实用类多训练了几个文本而已”。而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外国小说,都会做专题的复习、训练,从教学内容上讲,选修真的无足轻重。

如果说之前一线教师还心怀忐忑,处于观望状态,那么在湖北2012年的新课改首次语文高考中,湖北语文卷选修课内容仅仅考查了文学常识的判断,可以想见,选修课被敷衍、挪用的命运将更加不可避免:如此低的参考份额是远远不能吸引一线教师认真从事选修课教学的。另外,襄阳市自主选择的选修教材是《演讲与辩论》,因为属“个人行为”,不在高考范围之列,根本就不上。在这样一个教育还充满着严重功利色彩的时代,选修课怎能不被“边缘化”?

当然,除高考原因外,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语文选修课作为人文性极强的课程,其对任课教师学科知识素养、教学技能水平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等提出了比必修课高很多的要求,不但很多学校不能开出有分量、有特色的选修课,而且很多教师基于完成教学任务开设选修课,使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虚以应付。选修的地位岌岌可危,再者各省课程方案都没有给选修明确的学习时间,这使得选修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中实际上已经销声匿迹。

3.选修课程“低效化”

从选修课地位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是“拓展与提高”,那么从理论上讲,选修课应该是必修课基础上学有余力者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是人人必选的摊派任务,更不该作为考察的内容。然而当前的语文选修课,内容庞杂、课时不多,时间紧任务重,一线教师要么只能一路高歌猛进、蜻蜓点水,疲于应付,用学生的话说是“一路飘过来的”;要么把选修课当成课外阅读课,基本上放任自流,学生在选修课上可以自主阅读,教师没有具体的指导与要求。久而久之,选修课就变了“味”,还冲淡了“共同基础”的学习,难以收到实际效果。

二.对策和方法

在这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怎样转弯才能达到一个“和谐共荣”“皆大欢喜”的局面呢?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高考灵活考查

积重难返,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即将走上讲台的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并且作为一省人才选拔性考试的现有高考体制,为了体现公平性,要更多考查带有共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比较、鉴别和筛选。而这一点和选修课程的“选择性”“个性”“特长”又是矛盾的。这就意味着中国教育这条大船要改变航向只能是逐步转弯,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推行新课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就决定了在现阶段必须要考虑到选修课与高考的衔接问题。否则,大势所趋之下,选修只能是课改专家和某些教师的自娱自乐。

我们在高考中可以在选修课程范围给足学生自主权,考查学生在这一块的自学情况。如诗歌散文模块,给出某一选修内容的诗歌,让学生就其中任一点进行分析鉴赏,或揣摩意象、意境,或探讨其情感、主旨,或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或研究同类型诗歌的规律……在“集中”里体现“民主”。

2.把选择权还给师生

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换之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管的课程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创举。这不仅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意味着课程管理的权利开始分解、下放,使学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与建设中,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个体、地域的差异性,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支持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赶上改革“浪潮”,抓住手中“权力”,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选修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主要还是采用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的选修教材,使选修课变成了“统一教材”的必选课。这种师生只能“修”、不能“选”的现况和必修有何不同呢?没有“选择”的教育对一线教师和学生来说不过也是“训练”而已。

所以,选修课的选择者应该是一线教师和学生,并且主要是学生,他们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最愿意学什么。实际上我们并不期望学生从选修课中学到多少实际的知识,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个性及特长需求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有力、更广阔的平台。把选择权还给一线教师和学生,让教师放手实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力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发展为目标”的突破。

3.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选修课既然是对必修的一种拓展,那么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就有较高的要求,单靠学生的探究显然是行不通的。即使学生有了自主选课的权力,但由于十几岁的孩子无论智力还是性格都处于一个不稳定期,波动较大,在选择时,要么图一时兴趣,无长远目标;要么随大流,罔顾个人的基础和能力;要么功利心作祟,只图修满学分等等。所以教师对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详细、充分的指导,就成为保证选修课顺利完成的关键。

教师要对所选课程做详细解读,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要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哪些可以一带而过,哪些学生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但要设计思考方向,加以引导;哪些是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就集体探讨,哪些可个别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哪篇课文适于讲,哪篇适于读,不平均用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做多角度、多方位的拓展和深化。比如《清兵卫与葫芦》,可分析人物的形象,探讨人物的性格成因,对人物最终命运的猜想,寻找清兵卫和当前学生的相似处,把它改成话剧来表演,把这篇文章当做一则材料来作文等等。一句话:选修课就是教师在指导下的“才艺展示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之路虽困难重重,前途却一片光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实践中要多思考、多尝试,力争让教育这艘大船早日摆正航向,扬帆远行。

选修课教学 篇4

一、双向选择, 亲力亲为

师生双向选择。在选修课开始之前, 我们会进行一次摸底工作。必须强调的是“双向”, 也就是说不仅学生可以选老师, 老师也可以挑学生。具体的做法:首先是我们开出2~3门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表并结合教师自己的兴趣爱好、熟悉领域开课。师生之间各取所需, 从而找到师生之间共同的愿景与理想。这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也能达到零整合的效果, 快速进入教、学状态。

学生“亲力亲为”参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第一手信息, 包括他们的技术基础、个性特质、动手能力等等, 为以后的教学找到可行的方案, 缩短了对学生的认识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所以, 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学生的亲力亲为共同研讨”, 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 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就得到了顺利的解决。教师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被动学习, 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不断地磨合, 内容也需要不断地取舍和修正。总之, 一切要参考学生的各个阶段情况, 已取得考量的依据。

二、民主平等, 自由自信

1. 民主平等———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敢于参与。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是师生的双向活动,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情感交流。人类的情感有迁移功能,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 也就特别喜欢其所教的学科, 就会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眼神, 表达出对学生的关心、喜爱、鼓励、期待等情感,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实践证明: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会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深情, 学生置身于愉悦、宽松、安全的氛围之中, 享受着人间的温情。学生会无拘无束、无所不敢、无所不能。

2. 自由自信———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信”地去创造。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自由、自信下的主动学习, 是学生一切兴趣、进步的源泉, 它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熟悉水平, 鼓励学生质疑, 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空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我们的学生才能慢慢建立起学习的“自信”, 而一旦“自信”建立甚至膨胀, 那他的潜力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师生互导, 思维碰撞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在某些领域比老师涉及得更早更多, 学生亦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有时候你甚至会有这样的感叹:“学生眼界这么开阔、懂的这么多、学得这么好, 有一种无形的动力在驱动着我们, 告诉自己也该多充电、多提升了。”所以在“选修课”的开设中, 下面几点是要引起重视的。

一方面, 教师不能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前面, 而要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与尊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差错不要妄加批评责难, 而应多鼓励多点拨, 使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的满足。另一方面, 师生之间应该尽量营造一个“互学互导, 思维碰撞”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一颗“谦和”的心, 自发建立“双向学导关系”, 可能是我们今后必然的选择, 在互学互导、思维碰撞过程中才能创造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我想这样的选修课才是有意义的。

四、互学互导, 亦师亦友

从笔者的实践情况看, “互导互学”是一种有效的选修课教学模式。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计划、任务, 无论是课堂还是最终的学习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转化, 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 师生之间亦成为了朋友。

所以, 笔者认为开好互学互导模式的“选修课”,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自由自信地学习, 不但可以提高效率, 还能弥补教师个人某些方面的不足, 也能大大缓解目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幸福”感;更重要的, 师生之间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些还可能是一辈子的朋友。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真正的教育, 正如亚里士多德曾说的那样: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所以, 我们老师自身, 还有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应该有这样的胸襟。笔者希望, 师生之间应该在课堂上, 或者说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老师们, 这样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从“互学互导, 亦师亦友”的选修课教学开始吧!

参考文献

[1]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教育评论.2010年

篮球选修课教学大纲 篇5

2、教学任务

(1)通过篮球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篮球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运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及比赛的主要规则和裁判法。

(3)通过篮球教学,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使更多的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结合篮球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原则

1、教育性原则: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为目标,贯彻教书育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需体现思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单一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提高。

3、全面性原则:整个教学内容必需体现篮球教学与锻炼身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兴趣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学内容纲要

(一)专项理论

1、篮球运动概述

2、篮球基本技术和练习方法

3、篮球竞赛规则简介

(二)专项基本技术、战术

1、基本技术(1)脚步动作: 基本站立姿势:起跑和跑 跑:侧身跑、变向跑、后退跑 急停:跳步急停、跨步急停 转身:前转身、后转身

基本防守步伐:侧滑步、前(后)滑步、后撤步、攻击步(2)传接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单手肩上传接球、双手头上传球、体侧传球

(3)运球

高、低运球、直线运球、曲线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换手变向运球、运球后转身等(1)投篮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低)手投篮、勾手投篮、原地跳投、急停跳投等(2)突破

徒手突破、持球突破(原地交叉步突破、原地同侧步突破)、运球突破

(6)抢篮板球:前、后场

(7)个人防守

防无球队员、防有球队员

2、基本战术

(1)传切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

(2)快攻配合:篮板球、一传、接应、二打一、三打二

(3)防守战术:半场人盯人、“二一二”联防等

(4)进攻战术:进攻半场人盯人等

(5)教学比赛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内容

(1)有氧耐力练习:800米、1000米、台阶练习等。

(2)爆发力与速度练习:50米、立定跳远、单足跳、多极跳、跳绳等。

(3)提高握力的练习:引体向上,持哑铃直立弯举、屈碗、卧推等。

(4)提高韧带的练习:坐位体前屈、正压腿、侧压腿等

(5)提高腹部肌肉力量的练习: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等。

一、尽快的熟悉学生,挑选得力的小助手

每节课开课之前为了节省时间,我并没有一个一个的去点名,而是报数来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在学生练习的过程当中,我去指导他的时候随口问上一句他的名字,这样更容易记住学生的名字。其次就是选择一个小助手,我们选修课是11个版的学生共同来上,要选一位大家信服的班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心中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对象,但我要做些铺垫的:每节课多表扬他几次、多指导他,让他的动作标准,最后在全体同学面前公开选班长,条件就是平时爱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强,这样学生自然就对这个班长很信服了。班长的作用是课前组织战队,课下监督学生文明练球,上楼是管理学生上楼的纪律。这一学期下来发现这名班长做的很合格,也真的替我分担了很多,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以学生为主体,选了一些有趣的练习,例如:跨下的绕球、行进间高抬腿跨下绕球、急停急起运球、变换方向运球、分成两对进行投篮比赛等等,同时我也参与到他们的练习中去,让学生注意模仿我的一些技术动作和示范。有很多同学看到我运球之后都非常羡慕,从而更加的喜欢篮球选修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选修课就是要通过花样的篮球学习,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我们在课上训练了传球技巧与运球,并结合运球与上篮进行综合训练,我感觉我的技术规范了许多。这时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在高中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几乎没有给我们进行指导,而是让我们整节课都自由活动。而现在,我们的周老师会细心地教导我们,特别是对待初学者更是细心。他还经常在课堂上让我们练习,督促我们。

老师训练的时候,会在旁边指导,甚至自己上场去给我我们重复演示。让我们深受鼓舞。于是,我就更加勤奋地去练习。

每一次运动之前,我都回去做一些准备运动。因为这是非常有益的,能防止运动中的一些意外。果真,每一次我去操场进行体验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些收获,感觉到投篮越来越顺手了。球进的那一瞬间给人的感觉真是爽。于是我就更加努力地进行训练了。我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和练习,而且在课堂外还会向那些篮球技术突出的同学请教。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个性发展 教学方法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选修课程在实践中当然要体现这些特点。“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选修课推出以后,学生抱有极大的兴趣。下面就高中语文选修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革

1.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開发方面。学生由“去中心”转变为“课程中心”,课程由“防教师课程”转变为“教师自觉参与开发课程”。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学生对话、与专家对话,加快了专业发展。近来时兴的教学反思日记就是教师自主参与研究的表征。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对话文化”“学习文化”正在逐步整合成“语文选修课程文化”。

2.更新教材内容,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引入了后现代课程理论,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新教材都可分为两大类型: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选修教材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五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诗歌散文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江苏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选读》;语文出版社开发了《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广东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也都开发了相应的诗歌选修教材。从课程的角度看,这些已经融人了“领域、科目、模块”的课程结构。从语文选修教材编排体系看,“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巩固系统”四维体系已被打破。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建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内容体系、学习评价体系、学习资料体系、学习方法体系、学习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这些将共同构成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语文选修教材体系。

3.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它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学科课程)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旨在接受一定教学内容(教养内容、教材),师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中国的语文教育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朱熹的“有疑无疑法”,陶行知的“小先生教学法”,叶圣陶的“精读略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无不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至今仍有实践价值。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产生的困惑

1.语文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它)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课程专家也指出,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因划分标准不同不能归为同类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2.如何克服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第二阶段的选修课将直接引发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

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反思

1.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2.语文选修课程真的能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吗?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开设语文选修课程理论上创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空间,教师们对此充满期待。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已经在实验区全面铺开,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我们就能够稳步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选修课教学 篇7

关键词:高校,足球选修课,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方式是在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其针对班级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从根本来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在高校足球选修课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起到明显的效果,以下对其进行研究。

一、高校足球选修课分层教学方法的简述

足球运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在高校教学也同样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但在长期教学环境中所使用的教学体制却比较传统与单一,难以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层教学则是对大学足球教学质量进行改善的重要方式,所谓分层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生理、技能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差异来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以此来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化的进步。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教育所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也是不同的个体,其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发展差异,培养起个性化特点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对足球选修课的改革也是新教改的要求,是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重要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方法,进而加强足球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要前提,但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统一高度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并不相符,而分层教学方式从学生原有的基础与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方式使对因材施教的全面落实。同时分层教学的反馈方面具有及时性,传统教学的反馈性较差,教学中的错误往往在长期累积之后才能表现出来,难以及时的对其处理,这也是传统教学效率低下的因素,分层教学方式重视反馈环节,对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来实施反馈环节,这也加强教师对学生水平与差异性的了解,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完善高校足球选修课分层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学生层次。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需要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明确,可以按照学生的技术水平来对其进行分层,也可以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注重对不同层次人员的控制,将各等级人数适当的调整,均匀的分层可以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避免学生由于分层教学产生负面的情绪,让学生明确分层教学的目的与意义,保障学生可以在分层教学环境下全面发展。还应该重视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制定层次化教学目标。班级学生的层次不同,制定足球教学目标也就有所差异,在学生的层次确定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教学目标必须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兼顾,以此来整体提高高校足球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以教学大纲与专业特点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并将其贯彻落实到足球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按照了解、初步掌握、熟练掌握以及有效运用几个层次来制定,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足球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足球的基本技能,并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层次化规划。足球教学尤其自身的特点,其在高校教学中有必修与选修两种,专业班的学生需要对足球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对自身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方面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足球作为选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主,部分学生选修足球课程往往是为了修学分,这种态度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使其认真对待足球教学。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分层规划,对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学选学内容,对统一层面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不同的层次,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也可以为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此外,在高校足球选修课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

(四)课堂教学的层次化。这一点主要是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自学、探究、讨论、归纳、实践为规律制定教学方式。在对教学策略进行制定的时候也可以注重对学生技能与思维能力的训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让通过自主的方式来进行足球训练与学习。在进行足球技术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对主要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来体会不同技术的原理,并通过交流等方式来掌握足球技能。同时教师在对战术进行教学的环节中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探讨,畅所欲言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定教学战术,教师通过引导与评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结语

长期以来,足球教学中使用的教学体制较为落后,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缺乏针对性,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潜力与发展,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着教育的发展对其进行改进。本文针对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此来提高分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俊杰.关于青海大学足球选修班分层次教学法的探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2]杭华彬.公共体育课程分层教学创新研究[J].市场周刊,2013(12).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篇8

一、教学的整体规划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 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 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造成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的局面, 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 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因此, 我们认为, 做好课程教学的规划, 是上好选修课的关键所在, 也是避免教学凌乱随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学校的规划。首先, 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课程标准》及其他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 熟悉有关选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评价建议”等关键内容。其次, 做好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图书馆应装备足够的与模块有关的配套作品和相关的电影电视片以及必要的工具书;认真调查分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的特点, 积极规划开发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 如, 我们淮北市有隋唐大运河遗址, 有文化名人桓谭、嵇康等, 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与社区、高校建立稳定的联系,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二是教师的规划。教师规划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 宏观的规划, 即在整体感知模块文本的基础上研究文本处理的思路, 吃透文本编制的意图, 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既要知道选修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区别, 又要知道每个选修模块之间的不同, 还要知道每个模块内部各专题甚至各文本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资料, 给学生开列一个推荐课外阅读的作品清单。第二, 中观的规划, 在宏观规划的引导下, 做好模块内部专题教学的设计, 调整精读略读篇目, 确定重点教学篇目, 整合教学活动设计, 研究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形式, 特别是要规划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案,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经典诵读等,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并将这些活动的规划置于模块教学之前, 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其中。第三, 微观的规划, 即做好每一个文本的教学设计, 重在方法层面的归纳与总结。学习每一课之前, 认真阅读教师用书中相关的备课参考资料, 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做好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

三是学生的规划。首先,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 在每个模块中选择更适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其次, 根据教师的评价选题, 规划好参与评价的形式等。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策略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不仅仅选修教材) 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本, 它给教师与学生留有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 以满足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对选修课涉猎的广度与深度的要求, 所以教师可以对注重精深和系统的教材进行重新处理, 或增或删, 或详或略, 或调整次序, 以优化教学结构。在当前学生不具有课程选择权的背景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固定选修”的模块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调整或改编, 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 使已有的文本更高效和更完善, 以促进学生阅读知识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建构。实验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构。

一是选择。课程标准指出, 选修课要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 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 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选修课每个模块的内容含量非常多, 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 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域”的文本作为自己探究欣赏的标本。如《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有九个专题共18部 (篇) 小说, 教学时我们指导学生在每个专题中各选一部 (篇) 来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中外传记作品选读》10篇传记作品, 在兼顾中外的基础上, 让学生选择五篇作为学习内容。有选择的学习不仅使模块教学任务能在规定的0.25学年顺利完成, 更重要的是它符合课改精神, 让学生享有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权利。

二是整合。即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调序、删减或补充以重新组合。既可以是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阅读赏析, 也可以打破原来的单元或专题界限, 通过调整顺序, 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模块中收入了李煜、苏轼、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诗人的《虞美人》、《新城道中》、《一剪梅》、《扬州慢》、《苏幕遮》, 教学时则可以重新构建“豪放与婉约之比较”的专题, 当然其他作家如辛弃疾、晏殊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引进来;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国殇》, 杜甫《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高适的《燕歌行》, 陆游的《书愤》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可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为核心, 结合他们两人的其他作品以及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诗人的作品, 建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三是拓展。这是指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纳入教学范围, 另行组建专题, 以丰富学习资源, 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 可以指导学生在教材的九个专题之外建构描写多彩校园生活的“校园小说”, 把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饶雪漫的《按时长大》、韩寒的《三重门》置于这一主题下;可以建构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幻世界”, 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吸收进来;另外还可以海岩、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为主体, 建构“法制天地”系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取了有关毛泽东、杜甫、贝多芬、鲁迅、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10篇中外传记, 但唯独没有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 教学中可以把二十四史中相关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纳入教学的视野。淮北有许多文化名人, 如桓谭、嵇康等, 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 我们指导学生建构了“淮北名贤”的新专题, 很受学生欢迎。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

选修课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这决定了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了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 确定教学重点,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温如敏教授在他的论著《温如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 以学生阅读为主, 教师适当讲析引导, 可以看成是阅读型教学。”基于此理论, 为促进学生阅读, 我们认为, 在选择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会泯灭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选修课的“修”字, 应该是指让学生去自主“修学”。所以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 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 积极鼓励通过批判阅读、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是要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 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 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教学中, 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引进阅读中来, 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 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 与生活进行对比, 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的方式, 使文本中的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 以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每一个模块因材料不同, 阅读方法也就不同, 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 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 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应该有所侧重, 《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使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至于其文字阅读的障碍, 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这个过程, 还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四是要创设阅读情境, 调动阅读兴趣。我们在进行试验时, 通过“学案检测”、“语言训练”、“主题辩论”、“经典诵读”、“影视欣赏”、“汇报表演”、“实地考察”、“专题研究”、“资料索引”、“文章写作”、“学生论坛”等情境, 加强在情感方面的刺激力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获得情感张力, 产生阅读需求。结果表明, 在这些情境中, 学生们会变得兴奋热烈, 跃跃欲试, 或自主学习, 或合作探究, 他们的个性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溢着能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激情。

四、教学评价的运用策略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但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选修课的理想评价方式, 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纸具文。我们认为, 既然设置了选修课, 就要进行评价, 否则在目前的情况下, 选修课教学就会落空。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者, 教师要从“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度, 创设可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评价形式。

一要设计好选修课评价的内容及形式。教学评价对教学有逆向促进作用, 所以教师要提前规划, 设计好每个模块的评价选题。这些选题可以是陈述性知识, 也可以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 也可以是由合作才能完成的;可以是一张试卷, 也可以是许多活动;可以是侧重表达, 也可以是侧重实践。

二要体现选择性。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没有选择权, 但我们可以在评价上给予学生广泛的权利。教师设计的评价选题应当照顾到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地域的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有权利选择适于自己的评价形式, 从而用评价促进学习。在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这一模块之前, 我们公布了模块学习结束将要进行的30道评价选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完成。如探究淮北方言的发音规律、生活中的错别字归纳、新词语集锦、网络语言大观、成语中的文化知识、流行歌曲妙句赏析、古今诗词炼字例说等, 这些评价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三要评价标准具有差异性。由于语文课程对多元智力因素的认同, 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具有了多向性, 这是符合语文学习的个性差异的。所以, 评价中设计的课题或者活动, 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并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等个性差异, 如语言表达方面, 有的擅长书面的, 有的则擅长口头的, 书面表达也有驾驭不同文体的各自特长。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 一刀切的标准会忽视学生的某种优势。教师要在评价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考查,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并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奖赏的乐趣。

四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选修课教学中, 我们不只运用一张试卷来作终结性评价, 而是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既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 也评价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如我们在进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评价中, 要求学生背诵至少30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借助工具书读懂并鉴赏它们, 让学生能面对各类考试, 这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现实。同时, 我们还创设了这样一些活动, 如:参加一次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朗诵比赛;与同伴自由结合, 组成一个学习兴趣小组, 创办一个手抄小报, 介绍自己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心得体会及学习方法等;参加一次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辩论会、演讲会、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学生讲坛等;自命题创作一篇诗歌或散文, 向学校文学社或报刊投稿;自己单独或与同伴合作创设一些其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给予他们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以使他们获得后续学习的动力。

五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外, 课程标准鼓励家长和社会也参与到评价中来, 以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 不仅可以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 使他们能够获得来自多方面的肯定性评价,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以上是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时, 对选修课教学的整体规划、内容重构、方法选择、评价运用等方面的总结与回顾。我们认为, 在当前“统一选修”和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现象依然严重的情况下, 广大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 积极运用教学智慧,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篇9

一、提高认识,做好引导

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重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引,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充分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选修课不是必修课,也不是课外阅读,应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是共存的, 凡是必修课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但应认识到选修课内容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与必修课不同,所以教学设计思路应有所区别。如必修课中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这首词的重点在于理解诗意,品味意境,感受诗人豪放之风。而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与必修课中所选词作风格迥然,是婉约风格的代表。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词作风格,从而拓展学生知识面。这就要求教师认识两者的关系,融合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

二、激发兴趣,合理取舍

对于选修课教学,教师不必局限于选修课的编排体系,应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删、改、增、合等,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内容与顺序,从而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民主、开放的课程观念。选修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模块,或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教师支持学生的选择。如唐诗宋词选读,可以在 《唐诗三百首》中选择部分诗词作为教学补充。再如《史记》选读中安排《太史公自序》,编写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过程的艰辛,学习司马迁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而坚韧追求的精神。但这篇文章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花费许多时间也很难彻底理解。 教师教学时应灵活处理,只要让学生能感悟作者的伟大精神,有自己的理解就行,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学习。 而对于一些容易理解、较浅显的文章,如《李将军列传》 等可以指导学生详细阅读,仔细揣摩,用必修课所学知识解决选修课问题。

三、创新教法,呈现多样

选修课程有很多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自身的特点, 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应结合实际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学习、讲授式、辩论式、论文式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以《史记》 选修课为例论述教学方法。首先是讲授法。选修课中的《孔子世家》《太史公自序》等涉及的文史知识较复杂, 语言较晦涩,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大,可以由教师讲授; 《刺客列传》等知识较浅显,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小组推荐代表讲授。其次选修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书籍、网站等,学生先自主阅读、探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给出话题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结合影音资料进行教学。《鸿门宴》《刺客列传》等故事,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影视片段,然后对比剧本与原著的不同。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苏教版选修课安排了很多同体裁文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传记选读中,可以选择两到三篇主人公经历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并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触类旁通。

四、丰富活动,力求实效

新课改最大的创新就在于凸显了活动体验的作用, 并且成为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学能力的体现。语文选修课中开展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读书报告会、角色扮演、专题研究、辩论会、剧本创作等,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活动。一是开展读书报告会。选修课教学中可以进行读书报告会,如以“《孔孟选读》对我的启示”为题,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二是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片段,加深学生理解。三是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选修课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提高学生能力。四是组织辩论会。 选修课中找一些话题让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如《淮阴侯列传》中,以“韩信是谋反还是被陷害”为话题展开辩论。五是创作剧本。教师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让学生改写,创作微电影剧本并表演。如创作“霸王别姬” “鸿门宴”等片段,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教学中应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探索、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进行了深度改革,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一大亮点,丰富的课程资源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高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改进 篇10

关键词:改进,高校,武术课

1 前言

武术课在高校体育选修课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一席之地,起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着广大青少年,而且很多在华留学生对武术也是分外青睐。高校作为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场所,很多知识技能都让学生受益终生,所以中华武术要将高校武术课作为传承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高校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在很多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下,高校武术选修课的情况不容乐观,所以改进和提高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就尤为重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内容各由不同,不少高校的武术选修课内容依旧停留在以前的老三样,导致很多喜欢武术的青少年满怀激情的来学习他们心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中华武术,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却是被乏味的教学内容和单调的组织形式将其热情浇灭。所以高校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根据学生、学校、地方以及时代特点进行改革丰富。

首先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传统的三路长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已经不能满足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的青少年,需要添加植入一些能让青少年感兴趣、有激情的武术内容,比如武术选修课教学内容可以增加搏击与散打,防身自卫术,擒拿格斗等,这些教学内容其实质依然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内容,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擒拿术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华武术的精髓,擒拿是利用人体关节、穴位和要害部位的弱点,运用杠杆原理与经络学说,在实际操作时采用反关节动作和集中力量攻击对方薄弱之处,达到拿其一处而擒之的效果,擒拿只是将其制服而非将对手击倒击伤,这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的仁者之心,即使是教授三路长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也不能简单的将套路比划传授,要结合其动作的攻防含义学习,让学生知道该技术的动作路线的本质原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体会到武术的形、神。

其次是结合地方区域特色。不同的地域其武术风格各有不同,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拳种十分丰富,各个地区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即使同一拳种在不同地区的长期练习过程中都发展出不同的风格。高校传播文化具有包容性,武术选修课就要大胆吸纳地方优秀拳种到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武术教学内容,又对传承优秀武术文化做出贡献。但是在吸纳地方拳种时要注意其传授方式,要结合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吸取易于教学和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动作。

2.2 武德教育

武德是对习武人的规范准则,其本质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过去,武德的主要内容为“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其文化内涵归同于儒家的德、孝、仁、义。各个门派在择徒授艺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如“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当今社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社会道德标准随着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有所降低,所以要求人们重新用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规范自我显得尤为重要。武德教育通过在平时的学习中从点滴做起。

对学生武德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武术课上要严格按照高标准的武德要求执行。最基本的在上下课时,师生行抱拳礼问候,该动作看似简单,但其效果却是不可小觑。在教学中要求同学之间以礼相待,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相互切磋技艺时要行礼后开始,结束也要行礼,在切磋时要掌握好分寸,尽量点到即止,切不可攻击其禁击部位。另外在练习器械时也要做到规范有礼,如将刀递交给同学时就不能将刀尖一方递送,应双手捧刀将刀柄一方送上。总之就是要在武术课上做到每个细节有礼貌、有道德。

其次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武德的标准要求自我。习武本身就要求学生敢于吃苦,有恒心,有信心,否则就无法练好武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敢于吃苦耐劳,做事持之以恒,处理事情要有自信等品质。

2.3 引入武术段位制

中国武术段位制其目的是为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以及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其内容和考评形式对武术专业运动员和业余武术爱好者都适用。

对于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课项目时,主要是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目的就是在大学体育课上学到一些知识技能,甚至作为自身的运动特长项目,所以就要使学生在武术选修课上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武术课结业考试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导致学生结业后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处在什么水平。引入武术段位制考试是对学生练习武术的肯定,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在引入武术段位制过程中还要加强师资的培训和段位制考评与体育课成绩的关系。师资是完成段位制的首要保证,教师对段位制考核内容和考评形式一定要很好的掌握,而且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结合时代和青年学生思想特点,要让学生愿学、能学,否则一个枯燥无味或是难度过高的教学内容都无法真正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段位制考评要与学生体育选项课成绩直接挂钩。对于高校体育课成绩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评奖、评优等,很多学生都十分看重体育课期末总评成绩。我们在鼓励学生参加武术段位制考评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保障,做到每考取一个段位级别可以加上多少期末体育总评成绩,能够在学生学到武术文化技能的同时也能确保自己期末考试中有满意的成绩。

还可以利用武术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武术社团等组织学生进行通段比赛,既能增进武术爱好者之间的友谊,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练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 小结

高校武术选修课不仅承担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责任,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武术课的教学内容要结合时代特点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来安排;其次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要用武德的精髓教育习武者;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武术课能够更加激励学生参与武术练习。

参考文献

[1]苏建波.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J].体育科技,2010(4).

上一篇:复合铸造下一篇:现实意义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