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技能

2024-09-04

信息技术技能(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技能 篇1

信息技术的课堂导入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导入

这种类型的导入方式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导入方法。教师在上课后就直截了当地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以及各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直接式导入有助于在新课内容与学生自身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明快简洁地讲述或设问是典型的直接式导入方式。

例如:在“利用Word制作封面和封底”的课堂教学中, 我就采用了直接式导入方式, 上课后首先让学生观看精美的封面和封底, 学生在知道自己也能通过学习制作精美的封面、封底时, 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下就提高了。

2.已学知识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未知的新知很多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发展而来的。因此有些新 课程内容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做习题、复习等教学活动方式导入新课, 其实就是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新课。当然温故只是一个引导环节, 其目的是更好地导入新课学习内容, 如果温故占用了过多教学时间, 就等于颠倒了主次, 让温故变成了单纯的复习课, 这样导入就失败了。

例如在学习“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操作时, 我就先简单地回顾了之前所学的Word中图片和艺术字的操作, 让学生在Word中进行相关复习操作。然后让学生欣赏一个由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图片和艺术字作品, 并引导学生将PowerPoint与所学过的Word有关操作联系起来。同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Word中关于图片和艺术字的操作同学们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 那么PowerPoint中图片和艺术字的操作又是怎样的呢? 它和Word中的操作相比较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这样通过复习、比较、设疑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情境式导入

有效创设的情境是思维的启发剂, 它能够让学生的潜在求知欲转为活跃状态,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像是一把能够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导入环节创设的情境如果能够像磁石那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就能和教学内容相互交融和升华, 进而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共振。因此, 教师常常可以在新课的开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的情境, 让学生在设身处地中思考问题、学习新知、解决问题。情境式导入, 我认为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最有效的导入方式, 大多数新课都可以采用这种导入方式。

例如在学习“Excel数据管理”时, 我就采用了这种情境式导入方式, 因为该课内容包括数据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三种操作, 整体来说, 教学内容难度较大, 纯粹的数据管理操作也比较枯燥。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讲授新课前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 每次去图书馆都会看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忙碌着, 为我们办理借书和还书。其实他们的工作还不止这些, 昨天我去图书馆就看到工作人员还在做这样几件事情。 (1) 对各类图书按照出版日期的先后进行整理。 (2) 统计各类图书中馆藏数量少于5本的图书。 (3) 分类汇总各类图书的馆藏量。看到工作人员这么繁琐地工作, 同学们有何想法呢? 能否用计算机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呢?下面, 我们就通过学习‘Excel数据管理’一起来帮助工作人员完成这几项工作吧。”学生在倾听、观察、思考的同时, 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 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本来较难掌握并且比较枯燥的数据管理操作, 成为了情境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时, 青少年那种好胜、不服输的性格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想方设法完成情境中的任务。

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外, 还有许多导入方式, 如:经验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等。信息技术课上根据新课内容的不同及所教学生的差异, 合理、正确地使用最优化的导入方式, 就能取得最佳导入效果。

有时课上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提问, 从而引起学生的回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这种经验导入法通常可以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以往的经验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互不相同时采用。

设疑导入法在很多课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教师在课上恰当地设置问题或悬念, 使学生在对结果的渴望的驱使下激发强烈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课上听一些幽默轻松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是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的,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故事导入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欢乐气氛, 在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新知。

技能大赛信息技术竞赛方案 篇2

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项目实施方案

一、竞赛项目及内容

(一)竞赛项目说明

本竞赛项目为团体赛,仅设中职学生组,每支参赛队由同一学校3名选手组成。

(二)竞赛内容

通过竞赛,重在考察选手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维修工具的使用、计算机主板构架及元器件基本知识、计算机主板电路结构和原理、计算机硬件故障的维修思路及方法、以及掌握这些知识所衍生的数码产品的检测、维修与调试的技能,提升学生在计算机产品故障检测维修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赛选手利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完成台式机主板的检测和维修,并完成相关报告撰写。在竞赛中,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台式机主板的故障检测;

(2)台式机主板故障检测报告的撰写;

(3)台式机主板的故障维修;

(4)台式机主板的故障维修报告的撰写;

(5)整理工作平台。

比赛结束后,选手须提交实物及电子文档,包括:

(1)维修后的台式机主板。

(2)台式机主板故障检测报告。

(3)台式机主板故障维修报告。

考核要点:

开机电路检测与维修;

CPU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内存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南桥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北桥供电电路检测与维修;

音频电路检测与维修;

以太网(LAN)电路检测与维修;

实时时钟(RTC)电路检测与维修;

键盘鼠标(PS/2)电路检测与维修;

PCIE电路检测与维修;

PCIEX16电路检测与维修;

硬盘接口电路检测与维修;

VGA接口电路检测与维修;

HDMI接口电路检测与维修;

CPU风扇电路检测与维修;

USB电路检测与维修。

(三)竞赛时间

本项目竞赛时间为180分钟,为操作技能考核。

二、竞赛命题及裁判

(一)竞赛命题

由大赛组委会从多份竞赛试题中随机抽取一份作为正式竞

赛试题。

(二)裁判

聘请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高级考评员、业界专家等之一的计算机专业专家担任裁判员,大赛裁判工作按照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

三、软硬件环境要求

(一)赛场提供的硬件环境

(1)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工作台(厂商:北京中科远洋科

技有限公司 型号:ZK-JSJB013);

(2)维修工具清单表

(二)赛场提供的软件环境

(1)工作台配套的计算机芯片检测软件zk2013;

(2)Microsoft Office2007(含Microsoft Save as PDF

插件)、Visio 2007(中文版)

(3)输入法:Windows自带输入法,搜狗拼音6.5版本、极品五笔输入6.9版本

四、竞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一)竞赛规则

1.选手出场顺序以市为单位由抽签决定,同一代表队同组别同项目的选手安排在同场次竞赛。

2.参赛选手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并携(佩)带参赛证按竞赛时间,提前30分钟检录进入赛场,由竞赛现场工作人员组织本批次参赛选手抽签确定工位,并由各参赛选手对抽签结果签字确认。然后,选手进行竞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竞赛现场工作人员负责对各参赛选手的身份检查。迟到15分钟者不得参加竞赛。

3.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操作技能竞赛除携带竞赛必备的用具(如笔、双绞线制作工具等)外,不得带入任何技术资料和工具书,所有存储设备、通讯、照相、摄像工具、维修工具一律不得带入竞赛现场。

4.参赛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如遇设备故障等问题需举手向裁判员提问,经确认后由裁判长决定是否更换设备。不同组别的选手之间不得互相询问,否则按作弊处理。

5.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竞赛过程中,选手若需休息、饮水或去洗手间,一律计算在竞赛时间内。

6.如果选手提前结束竞赛,应向裁判员举手示意。竞赛终止时间由裁判员记录在案,选手提前结束竞赛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并不得提前离开赛场。

7.选手提交作业时应进行必要的清理,并提请裁判员到工位处确认。同时,参赛选手在裁判员记录的竞赛情况记录表上签字确认。

8.竞赛结束前10分钟,吹响竞赛结束提示哨音,各参赛选手应准备停止操作。当竞赛结束时间到,吹响竞赛结束哨音,各

参赛选手应立即停止操作。随后由参赛选手进行工位的清理工作,经裁判员检查许可后,参赛选手方可离开竞赛场地。

9.各参赛选手必须严格按规程进行操作,出现较严重的安全事故,立即取消竞赛资格。

(二)注意事项

1.各类赛务人员必须统一佩戴由大赛组委会印制的相应证件,着装整齐。

2.各赛场除现场裁判员、赛场配备的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赛点领导小组允许不得进入赛场。

3.新闻媒体人员进入赛场必须经过竞赛领导小组允许,并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不能影响竞赛进行。

五、成绩评定

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台式机主板构架、各功能电路模块结构和原理及元器件基本知识;正确掌握计算机硬件维修工具的使用操作规程、台式计算机主板硬件故障的检测维修方法、以及掌握主板故障检测维修综合能力。裁判在竞赛过程中对参赛队的组织情况、安全操作等进行评判,并对各参赛队提交的竞赛结果经选手现场确认后评分。

成绩比例:职业与安全意识5%,台式机主板检测与维修70%,工艺及规范性10%,检测及维修报告15%。

评分依据:

选手有下列情形,需从比赛成绩中扣分:

(1)违反比赛规定,提前进行操作或比赛终止后仍继续操作的,由现场裁判负责记录并扣1-5分,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2)在竞赛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未造成设备损坏或影响其他选手比赛的,扣5-10分,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3)在竞赛过程中,造成设备损坏或影响他人比赛、情节严重的报竞赛执委会批准,终止该参赛队的比赛,竞赛成绩以0分计算,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4)在竞赛过程中,对于不符合职业规范的行为,视情节扣5-10分,并立即由选手签字确认。

六、申诉与仲裁

1.参赛选手对赛地提供的不符合竞赛规定的设备、实验材

料,对有失公正的检测、评判,以及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等,均可有序地提出申诉。

2.选手申诉均须通过本代表队领队、指导老师,按照规定

时限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或仲裁组)提出。仲裁委员会要认真负责地受理选手申诉,并将处理意见通知领队或当事人。

3.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参赛选手不得因申诉或

对处理意见不服而停止竞赛,否则按弃权处理。

七、其他

1.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由赛点赛务工作小组统一安

排食宿,费用自理。

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 篇3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137-02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赶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3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对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负责对在校师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支撑环境。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能独立地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to Students

Gao Haixiang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fundamental go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life-long learning,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ers can get to learn the content, doing research on the expansion of their own learning for more effective control, with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Only by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education functions will be fully functional.

初中生信息技术技能个性化教学对策 篇4

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初步培养初中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基础。但由于不同学生在原有信息技术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不尽相同,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普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不尽乐观。由此看来,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 实施初中生信息技术技能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已有工作经验,略谈加强初中生信息技术技能个性化教学的对策,希望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贡献微薄之力。

一、重视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初步信息技术技能; 而有些学生则在进入初中后才首次接触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品质和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症下药地组织教学。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类型一般可分为全优型、认真型、松散型和全劣型。认真型学生在学习方面十分刻苦,但喜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松散型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学风不够踏实,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稳定;全优型和全劣型则是两个极端。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使松散型学生夯实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基础;为认真型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全优型学生再接再厉;督促全劣型学生端正思想,改进态度,上课要认真听讲,必要时还要给全劣型学生“开小灶”,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力求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二、构建“学习方法资源包”,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个中所包含的知识日新月异,称其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教师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远比将具体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来得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基础, 确定自己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和技能。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精加工学习策略巩固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 这是通过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此增添新信息的意义,使新信息更容易理解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将笔记策略传授给学生,即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记笔记,以便课后复习。教师要告诉学生记笔记时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重要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新信息,这样可以使学习材料变得尤为有意义,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平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的资源包,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逐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如此,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即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将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各层次学生安排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好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中、差”两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高于他们的现有水平,使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效果。当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加大表扬力度,以此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再接再厉,再创成绩。

信息技术技能 篇5

一、信息技术技能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世纪以来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广泛地开展了“培训、考核和认证”工作,要求各地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因此,信息技术技能是现代中学教师必备的专业实践技能,也是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理论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技能。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指在先进的物理教学理论指导下,把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工具,整合应用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的技能。

二、信息技术技能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物理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使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学信息量增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如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把“猴子捞月”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采用动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好奇心。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感知与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在接近真实的物理情境中,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如教学《分子运动论》一课可以采用动画模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克服难点,创设立体情境,启发思维,以较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路拓展了,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展示各自想法和做法,可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交流并反馈学习成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实验的物理学习环境,可以实现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物理教学的表现方式和节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供技术保障。新颖的教学软件设计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彻底改变学习方式,使传统的封闭课堂逐步走向开放教学。

4.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为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提供资源、技术、环境的支持,“虚拟教学”、“数字教育”、“远程培训”、“云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不断进入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在网络时代,物理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等传统实际条件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的自主学习,例如参与诸如“物理论坛”、“物理博客”、“教育叙事”、“主题研修”等教学探讨活动。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整合工作,得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以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应该有哪些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物理教学服务。

1.教师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持续十多年,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仍未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少物理教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只要使用了电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采用了网络技术手段,就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应用于物理教学了。一些教师流于形式,忽视对应用本质、效果和意义的.深刻认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对于对新理念、新事物和新技术抱有畏难和抵触情绪,把教育改革变成了应付差事,教师最终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奴隶”。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物理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物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2.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把以多媒体和网络化为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并不是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束之高阁。各种教学手段均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特长,都有一些功能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例如关于像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物理规律,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推理过程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更能展示探究的过程,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物理的学科特色。再如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操作大气压强真实的实验,就不必要用课件去模拟,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

3.实用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绝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都需要用计算机手段,在教学设计上也不是媒体越多越好,技术越复杂越好,而应从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编排和组织,注意实际教学效果。防止物理课件做得惟妙惟肖,学生赞不绝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却为了迎合信息技术而舍弃了物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都是不可取的。

4.资源基础

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普通教室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这对于实现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不能过多地强调硬件资源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只有软硬件双管齐下,才能高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

(1)硬件建设。教室多媒体电教平台,包括电脑、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网络的接入等。

(2)软件建设。包括常规上的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物理资源库的建设,物理校本教材的开发,还包括一些专用的物理教学软件,如flash、几何画板和仿真物理实验室等。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中学物理课属于中学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课程目标,自然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中始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中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教给学生。如果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本来不准确不严谨的物理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会造成知识性错误,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2.教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从物理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整个应用过程要符合教学规律,要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组织表现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物理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剔除不合理的因素,使之完全适合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

3.适度原则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假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使用信息技术。对那些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理解和表述的内容,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如微观世界和天体运动等的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4.实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使得教学设计最优化,绝不是把物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简单、生硬地拼凑成“沙拉”。只有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生动、愉快、轻松、有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廖伯琴.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徐振贤.多媒体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于海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信息技术技能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能教学;绩效;复习课;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47-04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的之一是学会使用和学习与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1]因此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以解决现实任务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近年的评价数据表明:数据处理技能(通常使用Excel开展教学)的教学绩效一直有待改进。

二、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笔者以问卷调查和下校访谈作为绩效分析的主要手段,发现产生数据处理技能绩效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综合复习课教学效益有所欠缺。综合复习课是一种考前冲刺式的强化复习。[2]

其教学的主要绩效差距如下:

1.观念不正确,使复习实施时异化成“习题讲评”,导致灌输式复习比比皆是;

2.面对知识点多,日常应用较少;知识内容可迁移度低;学、考间隔长(一年),造成遗忘率较高等困难,缺乏合理的教学流程以实现“梳理归纳、构建网络”的复习目的;

3.没有针对技能学习的实时评改工具,使课堂学习信息反馈不及时,无法实现动态生成性课堂。

三、优化复习设计,实现绩效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以实现Excel技能教学综合复习课的绩效改进:

1.优化设计复习流程

信息技术基于局域网的教学环境使它的技能复习能做到当堂测评,因此一方面能节约时间,在传统的复习模式后增加一个“测”的环节,即“讲→练→评→改[3]→测”;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各环节的执行效果,实现技术改变教学。

“测”旨在准确统计一节课学生最终的掌握情况,并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在这五个环节中,以学生操作为主的练、改、测占3/5,课堂的实际用时也是如此或略超,体现了技能教学精讲多练的特点。

各环节的操作要点如下:

(1)讲解任务,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先以任务创设复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再通过对任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所要复习的内容。同时,借助概念图工具对任务所蕴含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网络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精练、善变提升复习成效

“练”是复习的主体,要求面向全体,精选习题,变形比较。

面向全体是因为复习重点不在知而在能,只有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及时纠错,深化体验。练习承担了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过三关的任务(记忆关——了解操作步骤;理解关——辨析难点,理解关键;应用关——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责任虽重,但习题数通常不应超过5道。因为复习课上练习与讲评是一对组合拳,只有题量精才能保证学生既有充裕的实践体验,又有在教师评析引导下对知识的透彻思考。

精选习题也是上面要求的体现,它一是指题目要贴近考试大纲要求;二是指习题所含的知识点要做到不漏、不偏;三是指习题要做到量精、质高、典型,违反上述要求只会误导学生做无用功,偏离复习应有的方向。考虑到学生在新学知识时缺乏对知识恰当的理解,为避免无谓尝试带来的时间损耗,专题复习课习题设计应有较强的操作指向,即题目中有明确的知识点术语,如图1“在 Sheet1工作表中,用 Sum函数统计出各类货品的季度销售总量”。操作术语能帮助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相关知识产生遗忘的部分学生可通过查书、阅读软件帮助等手段完成操作,此类练习起到唤醒记忆、熟悉操作步骤的作用。

综合复习在Excel新授后的一年进行,此时遗忘多、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更加突出,所以习题设计强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通过将知识与现实结合明确其本质。如“在不改变工作表数据位置的前提下,求出Sheet3工作表中各人的盈利排名,从而选出‘金牌销售”。题目的关键字是“不改变位置”和“排名”,让学生抓住它们来思考该用哪些学科知识点解决有关问题,由于新授课也是强调讲解要结合生活,因而避免了用排序解决问题的失误,再在概念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ank函数,残缺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方式被重新联通。

变形比较是让学生触类旁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图1是典型的针对记忆操作步骤而设计的基础练习题。图2是图1的变形,多出的“单价”这一干扰条件使那些只会死记硬背菜单命令,机械地按软件“下一步”按钮的学生手足无措,突出了考点——“选取(修改)区域”在本题的作用。而接下来再要求学生借助公式来求季度销售总额,不但能熟悉“公式使用”的操作步骤,还有了解公式与函数各自应用特点的作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由此可见。

(3)评“步骤”中引方法

在复习课的“练”与“测”环节后都有“评”,两者相同的是“评”主要包含了演示操作步骤和归纳操作方法两方面的任务,即在解决具体任务的操作步骤中感受操作方法,通过所掌握的方法总结出正确的步骤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大多数老师都比较重视呈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但疏于关注根据操作步骤归纳出通用方法。

方法的归纳其实可在揭示操作步骤的同时进行,根据知识类属,逐步归纳。以图2的练习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出数据计算的一般方法,具体如下:

①参考概念图,求“季度销售总量”有哪些方法?(知识归类,明确有“公式法”和“函数法”两种解法)

②结合本题的数据特征,此时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明确方法特点)

③怎样求出“季度销售总量”,操作时要注意什么?(明确操作步骤,注意正确判别及选取数据区域)

教师此时小结:在进行Excel数据计算时,如果“公式法”和“函数法”都能解决问题的话,一般用函数法解决会比较简便,但要注意检查数据区域的选取是否正确。

以上的引导逻辑较严密,学生因此对Excel数据计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题一例,而是有了全面、清晰的理解且整个过程学习效率也很高。

“练”与“测”的“评”所不同的是,由于“练”既是精练,又是下一步“测”的铺垫,针对它的“评”一般要求所练的习题全部评讲。而“测”的考查范围大于“练”,加上部分内容已在“练”后评析,所以这时充分发挥“在线测试”的统计功能,教师仅对多错题的要点进行评析,以增强评析的针对性。

(4)人机支持,生生互改

学生练习的错误各异,潜在范围较广。为帮助学生顺利改错,通常可提供以下支持:以“学习帮助”告诉学生怎样改错,以练习讲评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改。如果学生因题目步骤较多而无法把握其中关键,还可得到小组内做对该题的同学给予的帮助,使全部同学都能正确完成练习操作,做好迎接下面测试的准备。

(5)在线测试,揭示学情,指明方向

如前文所述,“测”基于局域网环境,以在线实时测试的形式开展。它不但及时反馈成绩和正确答案,让学生真切了解自身水平,并指导分层练习,即有错的同学重做错题,全对的同学研究教师预设的拓展题。老师根据作答成绩等信息(见图4、5)准确把握班级学生水平,科学地进行下一步的复习决策。

五个环节的复习过程使学生经历了充分的听、练、想,对单元知识要点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明辨其中的混淆点,归纳出本专题知识的基本应用规律,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2.分数驱动,分层、协助,点燃学习兴趣

(1)分数驱动,激发兴趣

长期的学习使学生对分数仿佛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求,利用这一特点,如上文所述,我们将实时测评软件批改的练习得分转换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积分,通过获取积分不断升级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实践证明,这样的复习方式起到既强化记忆、理解,又能克服复习的疲惫感,营造出努力竞争、积极向上的复习氛围的作用。

(2)分层练习,充分发展

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我们还制作了电子习题,它集评价与指导于一身,针对学生对知识遗忘不等的现象,分层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如图3的练习就期待学生以3种方式完成操作:独立完成、依托操作提示完成(图3中的“操作要点”)、参考图文并茂的完整操作指南完成(图3中的“详细步骤”)。练习鼓励学生凭记忆或参考教材完成操作,确有困难可以看上述的“帮助”(课件会予以不同程度的扣分,但为了防止学生空想,又有按完成的先后顺序给予加分的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练习方式的选择愈趋合理,整个课堂也愈趋紧凑。

(3)以点带面,克服差异

学生间差异过大既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问题,也是令信息技术老师在新授课程教学时颇感头疼的问题,但在复习课上老师应积极利用这一点,发动学生开展小组内的互助,这样做不但能扩大掌握率,更使得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避免了潜在违纪事件的发生。老师还可腾出手来将自身的主要精力用于辅导学困生,防止学习分化,尽量减少因学习挫折而产生的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

3.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网络,提高效率

(1)借助概念图,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技能教学固然要精讲多练,但只练不讲或见题讲题,缺乏引领的讲解只会使复习课沦为习题讲评课。因此首先要使“讲”落在需要处,其次为了深化“讲”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使“讲”具有梳理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以《Excel综合复习1》为例,该课含3个任务,其中图3是以零花钱是否够支付手机话费消费为任务,复习Excel数据计算以及小数位数设置、自动填充等知识。老师同时打开知识树与习题,以对照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归类,先提问:求话费月均消费额属于Excel的哪一类知识应用?然后逐次打开知识树,再要求学生回答:本题使用函数还是公式算?计算的有效数据区域是什么?这种结合实际问题整理知识的方式能更直观地说明知识的功用、主要操作方法和知识间的关系,起到帮助审题、概括特点、梳理认知网络、激发兴趣、驱动学习过程的作用。

(2)实时测评,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课讲究“快节奏,大容量”,为了充分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我们专门开发了“Excel技能学习在线评测”软件。该软件可对课堂练习进行即时评改,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借助软件自动反馈的习题错误频数、各题得分率、班级在全年级的到达度和对全年级的贡献率等信息(如图4、5),老师可以准确地诊断教学,也使接下来的教学调整更富针对性。

四、改进Excel复习绩效的效果评定

在明晰了复习课的教学要求与流程后,本区举行了一次区公开课并承担了一次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复习公开课,参加听课的本区和外区老师打分如表2。

此外,他们一致认为:该课的主要亮点有二,一是借助教育技术,形象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透彻了解学情,使师生的评、练更有针对性;二是五个环节的复习流程保障了教师主导作用在复习课中的发挥,老师点睛式的“讲”与“评”使学生的“练”、“改”、“测”更有效率,整节课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并分层发展了综合应用能力,体现了复习课“查漏补缺,提升发展”的要求,Excel复习的绩效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有关老师也认为本区的复习计划基于学科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内容编排恰当、用时精简、过程紧凑、设计合理。

参与本研究的6个学校在2012学年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中,Excel部分的平均得分率达到73%。

五、研究局限与努力方向

限于自身水平与时间、经费等客观因素,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是:复习过程仍属于线性结构设计,有待进一步结合学科教学,深入提炼出其本质特点,并上升为学科教学模式。

今后我们还将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就此不足开展研究,通过提升信息应用技能水平,促进本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00.

[2]范谊.基于绩效技术的Excel专题复习课教学过程结构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6):77.

信息技术技能 篇7

关键词:MVC框架,设计模式,信息平台

近年来, 企业级应用系统大多由C/S向B/S开发模式转移, 并且早起的WEB开发技术将业务处理逻辑和用户界面交叉在一起耦合度较高, 已经不能很好的胜任目前大用户、大数据、高度高效的应用需求。MVC框架结构设计典范, 用一种业务逻辑、数据、界面显示分离的方法组织代码, 将业务逻辑聚集到一个部件里面, 在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面及用户交互的同时, 不需要重新编写业务逻辑, 解决系统耦合和代码更改频繁的问题。

1 MVC框架结构

MVC是一种使用MVC (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 设计创建Web应用程序的模式, 即把一个应用的输入、处理、输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进行分离, 这样一个应用被分成三个层——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

模型Model是软件内在的抽象类, 是包含了核心数据结构和逻辑功能的模型, 他与系统前台相对独立。视图View是模型的外在表现, 他从模型是获得数据信息, 并且展现在系统前台。控制器Controller是开发人员用来定义界面对用户输入的响应方式, 他负责对模型中任何变化加以控制, 确保用户视图和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协调着模型和视图的工作。

2 系统技术设计

原培训系统由Delphi7和SQL Server开发, 为C/S模式, 必须在同一VLAN段内使用, 兼容多个生产系统。为提高培训效率, 开发新的培训模式, 设计采用基于MVC框架对原有培训系统升级, 以原有系统为业务原型, 由C/S转为B/S, 数据库采用Oracle, 开发统一数据接口获取其他生产系统数据, 增强系统的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采用MVC架构, 需要配置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可以看做是三层架构的B/S系统, 但MVC的框架和原三层架构有一定区别, 通常所说的业务逻辑层及是模块Model, 而UI层就是MVC的视图View, 但是MVC提供了让模型和视图相分离的思路, 引入了控制器这个概念, 把页面跳转关系管理、表单数据的封装及验证、国际化等任务交给控制器处理, MVC框架实现了UI层和业务逻辑层最大程度的分离, 也就是降低的耦合度。

3 在线职工技能培训平台的设计

3.1 在线职工技能培训平台的功能

(1) 自主学习功能:包括题库的管理, 自主学习功能, 模拟考试功能, 随记抽题, 答案顺序随机, 自动判卷等。

(2) 技能实作平台:与生产系统和日常操作系统对接, 完全模拟职工日常工作内容。

(3) 视频点播功能:职工根据需求选择需要学习的视频课程, 随时可以获得学习服务。

3.2 数据库考试题自动组卷模块

在Oracle数据库中存储基础题库, 根据管理后台所设置的例如分值、题目数等参数, 通过数据库存储过程和包Packages, 从原始题库中随机抽取相关题目组成一套考试试卷, 并将原来的题目顺序、答案顺序完全打乱。考试方式类似于驾校理论笔试的模式。

3.3 统一数据接口

由于企业培训业务是包括所有物流和生产链的环节, 职工日常工作使用多个信息系统, 操作界面和数据存储方式均不一样。为提高测评效率, 减少多系统间切换根据需要, 所以建立了通用接口数据桥。打通与SQL Server、My SQL系统数据库的连接, 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源转换到专用数据库中, 为培训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4 MVC框架的优缺点

4.1 MVC框架的优点

(1) 对系统应用层进行分层, 使软件代码层次结构清晰, 有多个视图对应一个模型的功能, 减少代码的复制量, 更减少了后期维护工作。一旦根据用户需求发生了模型的改变, 由于模型返回的数据不带任何显示格式, 因而这些模型也可直接应用于接口的使用。

(2) 模型具备可移植性, 模型是独立于视图, 所以可以把一个模型独立地移植到新的平台工作。需要做的只是在新平台上对视图和控制器进行新的修改。

(3) 整体框架松耦合, 视图层和业务层分离, 这样就允许更改视图层代码而不用重新编译模型和控制器代码, 改动其中一部分, 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4.2 MVC框架的缺点

(1) MVC框架内部原理比较复杂, 没有明确的规范定义, 增加了系统结构和实现的复杂性, 同时由于模型和视图要严格的分离, 这样也给调试应用程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每个构件在使用之前都需要经过彻底的测试, 经常由于培训系统前台视图的一点更改, 无法通过控制器正确提取后台的模型。

(2) MVC框架不适用中小型软件开发, 根据开发者经验, 在开发培训系统时, 由于开发者将一个应用程序分成了三个部件, 对于简单的界面也需要建立完整的模型, 造成了过度的框架性文件, 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 降低了代码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施笑南.浅谈互联网+技术经纪人在线培训系统设立的意义[J].经济, 2015 (10) :19-19.

信息技术技能 篇8

由于聋生本身生理机能的特点, 聋校教学具有特殊性, 在教法的选择上必须抓住聋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保证聋生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把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当做自己本身的一种需要, 一种必须得到满足的强烈需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以“任务驱动”为基础, 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聋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给聋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 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 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 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 其他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 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帮助聋生找出了一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精益求精的学习途径, 可以最大限度地给聋生提供一种成就感、满足感, 更有利于聋生对计算机的学习。

一、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 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 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 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 也可人为地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 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 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等等。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 促进聋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最重视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培养, 对聋生的培养同样如此。因而在聋生信息技术教学中, 安排可延展性任务,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贴近生活, 让学生挖掘与任务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 在让大多数同学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给基础好的学生以能力拓展的机会, 即设置可延展性的任务。课堂上, 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 只有恰到好处的问题和适时的引导才会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出若干能激发学生思维, 锻炼学生能力, 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问题”,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给予关键性的指导,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课后设置一个选做任务, 即任务A:利用今天所学的工具画一样你喜欢的东西, 并按自己的想法给它添上颜色, 画的优秀的作品将准许设置为墙纸!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争先恐后, 绞尽脑汁”, 积极发挥自己想象力去创作,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 我们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具有了创造意识, 才会有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信息技术技能 篇9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基于微时代这一现实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模式全部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而此种现实的转变表现,在教学领域被人们有效称之为“微课”。

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实例,对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微课

当前阶段,微课这一教学理念主要源自于美国的一名设计师。他于08年提出微课教学模式,又称之为微课程。其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进行创新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特点为:

其一,教学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情况下为3至10分钟;

其二,由于视频教学时间比较短,为此微课教学内容必须要精简,并具备较强的针对性;

其三,在实际开展微课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论述,有效删减了其他教学环节。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运用微课教学,扩展学生学习视野

微课主要是利用教学视频的形式进行集体展示教材知识,虽然教学视频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分钟,但是其教学内容却是十分精炼的,可以有效的将教材知识进行整合,遵照一定规律进行集体整合,使其教学能力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虽然微课教学内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是整本教材知识的精华。在实际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得到有效的教学启发,进而更加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工作。运用微课教学视频自身整合教学内容,充分构建知识体系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扩展,使学生可以有效对其知识进行整合,结合自我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选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运用微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进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成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演示的功能对文本信息的整个加工流程进行清晰度展示,视频放映结束后,学生基本也学会了,教学视频演示的十分清晰,与教师个人的语言叙述相比要更为形象生动。借助此种微课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迅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紧接着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文稿,插图,并展示排版后的实例,要求学生使用word对以下两篇文稿进行排版,美化,并讲述版面设计的理由及表达效果的优势。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理解不同的文本形式,需要不同的排版式样。

根据文本阅读对象的特征及应用的场合、目的,文本本身的性质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才是排版的关键所在。学生全面掌握学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运用微课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天需要学习的课程科目较多,若是一直都是一成不变的进行理论教学,教师必然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若是将微课教学方法合理的应用至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翻转,进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顾及到班级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借助不断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来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除了需要制作纸质版的教学大纲以外,还需要运用大量的电子教案引导学生参与到微课学习活动中。高中生只需要依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性学习,并将自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疑问进行集体阐述,进而有效解决自我学习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课时,“同学们,我们班级前不久开展了主题为“拒食野生动物,倡导饮食文明”的爱护动物周系列活动,为了完成该活动,同学们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呢?”同学们通过观察一个小组完成的以禾花雀为专辑的“爱鸟仔”电子作品,分析里面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学习小组根据之前的讨论,根据选定的需求信息,信息类型及来源,在课堂及课后进行采集,制作信息采集卡并将它们保存在计算机中。

(三)运用微课教学,有效转变教学形式

微课教学模式,有效使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原本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积极参与,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变得更为形象有趣,逐渐改变了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学习能力与兴趣[2]。

同时,在引进微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其课堂教学形式也发生了诸多的转变,课堂教学视频有效的转变了教师的语言教学,结合具体的图形与实际案例,为学生的学习感官带来诸多的刺激,使学习内容框架变得更为清晰,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这一内容时,其中隐含着诸多的流程化的插入操作,如果只是按照教师自我的语言解说,学生很难真正掌握与理解,对其操作流程也会理解不透彻,但是若是利用微课教学就可以将其操作流程借助视频进行具体展示,使班级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背景插入这一操作完成具体需要多少步骤。如此一来,学生就将会全部掌握操作技巧与流程,进而逐渐提升自我操作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切实吸引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突出学习难点,缩短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差距,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信息技术技能 篇10

微课以其教学时间短 ( 5 ~ 8 分钟之间) 、教学内容集中 ( 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 、便于学生下载学习 ( 下载文件最多几十兆) 等特点而备受教师关注。总体来看, 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应用微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从教师角度来看, 微课课程设置较为简单, 且教学内容集中, 不仅能够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 更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核心内容; 第二, 从学生角度来看, 教师将原本纷繁复杂的琐碎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有利于学生利用微课着重针对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强化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 由于学生在网络课堂中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极为有限, 仅在10 分钟左右, 这就要求了教师们在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要避免课程时间过于拖拉。对此, 时长不超过10 分钟的微课正好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完整个微课课程。

二、信息技术技能课中微课的设计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在微课制作之时, 首先要注意对微课设计目的、设计依据以及设计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确定, 以确保微课设计内容符合课程教学要求。

( 一) 设计目的

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多种媒体形式 ( 不局限于视频形式) 进行制作。笔者对比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程内容及微课特征了解到, 其微课制作内容要选取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部分, 将原本较长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凝练, 设计配套任务单 ( 包括微课核心、微课结构、微课知识点总结等) , 并利用趣味性表现手法保证微课的呈现效果。

( 二) 设计依据

第一, 短小精悍。“短”是微课的主要特点, 内容讲解时间需要凝练到5 ~ 10 分钟以内, 每个微课都要形成主题式系列, 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完、讲透; 第二, 完整呈现。微课虽短, 但要“五脏俱全”, 教学内容要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技能课的主要环节;第三, 设计内容要迎合学生需求。像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在微信制作过程中, 要首先明确设计对象为高中生, 在微课设计上要以这部分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准, 设计内容要结合当前信息技术技能课的教学目标, 务必保证本课程知识点的完整呈现。需要注意的是, 微课是辅助性教学方式, 是帮助高中生快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课相关知识点的一种辅助性学习资源。

( 三) 设计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微课设计要多样化、实例化,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微课内容的典型性、有趣性以及真实性, 让学生在微课学习时明确信息技术技能的操作方法、操作过程以及凝练技巧规律。在实例使用之时, 一方面, 实例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 实例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方向, 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 提高微课学习注意力。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程在微课设计的时候应以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软件操作技能为主要知识点, 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为主线。例如, 教师可以设计《静态网页制作》《PS技术———让世界美起来》《Flash动画制作》等专题微课, 利用案例进行流程操作, 确保能够让学生直观清楚地学到操作方法。

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具体教学实践

( 一) 翻转课堂, 提高教学趣味性

高中生每天面对的课程较多, 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理论学习, 也势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技能课中, 实现课堂翻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照顾学生学习差异性,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宏观角度来看, 翻转课堂设计主要需把握“课前学习、课上内化”的教学节奏。

1. 课前学习

一方面, 教师要在课下结合高中生认知结构以及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学习重点、难点来制作教学视频, 强化视觉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课下自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 教师要制作纸质版或电子版学习任务单, 辅助性指引学生微课学习方向。而学生需要在课前根据任务单的指引进行自主性学习, 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等可以记录下来, 并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交流。

2. 课上内化

在翻转课堂中,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前教学视频的观看结果、疑问等与同学进行交流, 使其全面了解视频学习中相关技能的适用范围、应用规律等。在交流结束以后, 教师要针对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与此同时也应听取学生的解决建议, 引导学生将技能学习不断内化。

( 二) 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使用

虽然微课的时间较短, 但是教师在编制过程中也需要针对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形式。第一,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应采取视频讲解的形式。以教材《网络技术应用》为例, 在“网络功能与构造”这一章节中, 教师可以利用摄影机对本校网络中心 ( 计算机机房) 进行前期拍摄, 并在剪辑过后加入相应的配音、注释字幕等, 以详细为学生介绍主要网络硬件, 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课本知识; 第二, 针对操作要求较高的内容采取视频演示操作的形式。例如, 针对Word、Excel、PPT、PS等软件的常用操作技巧, 不同学生在内容掌握上会存在个体差异性, 教师也不可能针对某一个学生进行反复性讲解。对此, 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操作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事先做好操作讲解视频, 让学生进行反复观看和上机演练, 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更能够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加深操作印象。

摘要:现代化教育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 随着微课的逐步发展,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也开始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着重对如何在本课程教学中融入微课, 以及应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剖析, 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微课,教学实践,应用,设计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31) .

[2]江柏荣.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的意义[J].中学教学参考, 2015, (15) .

上一篇:老年人怎样预防脑出血下一篇:分析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