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

2024-08-18

产业生态化(精选十篇)

产业生态化 篇1

资源型产业是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 依赖自然资源消耗来实现成长的产业类型。资源型产业集群就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为主导, 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聚集而成的经济群落。由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 资源型产业集群面临着低附加值与资源型产业自身持续发展的矛盾, 高投入、高消耗与自然资源减少的矛盾, 高污染排放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矛盾。而且产业集群有其生命周期, 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到衰亡, 如果在成熟期不能实现产业升级, 将会导致集群衰亡。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和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关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体制创新[1]、产业创新[2]、自主创新[3]等一系列的制度分析及补偿机制[4]上, 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多集中在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园区建设及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 重生态化而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重生态效益而忽略了经济分析, 重产业政策支持而忽略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较少从产业和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集群生态化的路径。本文从资源型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能力出发, 研究产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 分析适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新型生态化路径, 并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产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性

产业生态化是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 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以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循环流动, 形成企业共生和代谢关系, 要求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手段,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 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效益最好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的。

产业集群在生产配套上分工协作, 但在结构上并没有形成物质、能量的闭合循环, 与生态环境协调适应性差,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产业生态化能够建立企业间网络循环, 指导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生态化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 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 上游产业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 所有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 从而降低物能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 (2) 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多样化、趋异化以及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 集群系统内个体相互依存, 结成物质、能量、信息的闭环网络, 有利于产业集群演进的自组织能力的提升。 (3) 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集群内不仅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 还有基于副产品交换的生态链, 产业链与生态链之间彼此交叉、合作, 有助于形成创新网络, 进行协同创新, 从而有利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4) 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这不仅能消除集群对外部环境的负外部性, 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 降低企业的成本, 从而保持产业集群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总之, 产业生态化在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保护资源环境, 避免陷入衰退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是产业集群转变传统开发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反过来, 产业集群由于地域集中性和产业链完整性, 可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研究表明, 那些经济效益高、发展势头好的产业集群, 往往在互利共生、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等方面表现良好。产业集群由具有共同产业特征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 企业数量大, 规模不一, 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下各自发挥优势,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加上集群企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以及集群品牌优势, 更强化了这一协作关系。同时, 企业间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和横向互补, 构成产业共生合作网络, 物质和能量都在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 从而减少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 以实现产业生态化的目的。另外, 集群核心企业的副产品具有规模化特征, 可吸引副产品交换企业的进入, 延伸产业链和生态链, 形成新的代谢生态链关系, 从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

综上, 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化相互促进, 具有积极的耦合关系。产业集群在产业生态化指导下能够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产业生态化则能够依赖产业集群这一载体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现阶段中国资源性产业集群污染大, 资源浪费严重, 竞争力不强, 应当寻求合适的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资源型产业开发历史较短、规模增长快, 工业化水平低, 资源型产业发展和升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合理, 结构趋同单一。

由于各地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 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发展基础, 分工不明确, 重复建设, 导致各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另外, 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 占用生产要素多, 一旦建成定型, 产品换代速度和工艺改进非常困难, 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一是工业结构尚未实现高加工度化。资源开发产品品种少、档次低, 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深加工, 产品附加值低, 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在单一原料型结构下, 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不断扩张, 技术水平和装备趋于老化, 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不仅造成整个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质循环, 而且资源浪费惊人, 生态环境保护困难;三是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化, 使产业链严重缺损。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 从而形成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 以及原材料产品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 导致上下游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使资源型产业收益率下降。

2. 资源消耗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 资源消耗越来越大, 导致资源存量日益减少。资源开采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矿产一般埋藏在地表深处, 由于缺乏统一布局、合理规划, 大规模开采易造成生态景观破碎化、生境荒漠化, 以及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在多数资源开发区, 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大已造成许多地质塌陷, 塌陷区地表裂陷, 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建筑坍塌。资源开采产生的三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据估算, 在20个行业中, 采掘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6.3%, 废气占3.3%, 固废高达41.2%。例如陕西神府煤田和晋西北煤矿区内, 因大量矿渣弃置使河流砂含量高出正常情况下数倍。而在开发煤炭资源上, 可能造成严重的二氧化硫污染。

3. 集群人才科技缺乏, 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导致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难以实现。一是科研能力弱。资源型产业多分布在人才缺乏和科研院所分布较少的西部地区, 科技创新能力低、科技领军人才缺乏, 重大科技成果少, 科技投入、科技政策环境等促进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 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上的投入比较少, 缺乏多层次、多领域的投入渠道。产学研机构尚未建立, 自主研发能力弱。二是人才缺乏。在人才培养、吸引的力度不够, 导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缺少创新创业的技术带头人。劳动力技能普遍低下, 企业多处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 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 集群发展缺乏后劲。

另外, 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化水平低, 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 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制约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生态化为产业集群升级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它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延长和拓宽产业链, 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脆弱的资源生态环境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是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目前已有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三种:静脉产业、生态产业园、区域副产品交换, 虽各具特点但也存在各自的劣势。静脉产业要求规模化经营、高技术处理和再生资源市场化。规模化和高技术尚且能够通过资金投入实现, 但实现再生资源市场化却并不容易。资源型产业区多为单一结构产业, 其他配套产业较少, 难以吸纳再生资源。生态产业园在区域实践较为丰富, 成功案例较多。但是可能受到企业选址的影响, 如为了进入园区而离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地较远, 导致交通和运输成本上升,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产业园区企业结成生态链, 可能导致某一个企业出现问题, 从而影响到其他企业的生存。区域副产品交换为企业提供了联系的纽带, 但这种联系并不牢固。而且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还是会被排放到环境中, 并不能彻底实现生态化的目的。

因此, 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必须另辟蹊径, 探寻新的生态化路径。循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 是在循环经济理念上运行的产业集群, 既可以发挥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优势, 又能发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优势, 对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促进集群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可促进资源型产业高效发展。集群内部形成产业共生网络组织, 组织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如较高的生产效率、较低的投入成本、更快的创新速度等, 集群网络可将企业优势整合起来, 能够向最终的用户提供比单个企业更有价值的产品, 从而提升集群网络的品牌效益。 (2) 可促进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相比于产业集群模式, 循环产业集群是一种半封闭性半开放性的系统, 它可以将副产品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既可以重复利用资源也可以降低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资源型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集群, 通过集群内部的循环和集群与集群之间的双重循环, 可以保证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实现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 (3) 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 能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循环集群内部除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外, 还有强大的支撑机构, 如科研院所、高校、专业技术服务等, 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外溢效应, 可使群内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获取新技术和新工艺, 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的需要。 (4) 推动集群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循环产业集群, 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形象对于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会起到积极作用, 是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最后, 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就是产业组织优化, 循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产业组织模式, 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建立专业化分工网络, 扩大企业规模和数量, 促进企业间协调,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四、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对策分析

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如产业结构趋同单一、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技术效益低下, 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因此在发展循环产业集群这一新型产业生态化路径时, 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为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科学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功能分工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整体功能发挥。在制定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时, 必须注重发挥政府主体协调作用。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阶段, 制定出发展战略。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 通过大型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的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带动配套项目, 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5]。同时, 完善企业行为规制, 打击不正当竞争。建立和完善企业破产和兼并机制, 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强化市场结构治理, 如通过收购、兼并、重组, 实现大企业的迅速扩张。围绕主导产品, 沿着产品链整合上下游企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巩固和提高优势产业, 淘汰和转移低层次劣势产业, 整合加强“龙头”产业,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2. 努力营造, 创建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改革以及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方式, 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2) 建立生态文化氛围。要在全社会培养创新创业的氛围, 培育诚实守信、务实创新的新风尚, 加强生态宣传和教育, 营造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3) 引导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4) 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中介机构,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 以帮助企业交流沟通, 促进信任合作。另外, 建立健全包括绿色统计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及绿色核算人才体系在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3. 因地制宜, 构建循环产业。

大力加强以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及循环服务业为内容的循环产业体系建设。 (1) 以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改造传统工业, 加快培育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集群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完善改造, 重构集群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集群内部促进企业共生合作, 建立和重构产业链和生态链, 同时促进集群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平衡和环境的和谐。 (2) 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农业循环经济集群, 建设低碳农业生产体系、生活体系, 发展林业碳汇, 加强农业资源的生态化配置和生态化利用。 (3) 积极发展低碳金融、低碳物流、生态旅游、以及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

4. 积极投入, 加大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 (1) 加强科研扶持和技术投入力度, 加大循环技术的引入力度。加大教育投资和科研投入, 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以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 (2) 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体制,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6]。 (3) 改革相关制度, 提高科技供给和科技产出的质量和效率。建立非正式技术交流机制;推进循环集群技术的市场化;形成科研合作关系的合同化;实现科技研发管理的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张连业, 杜跃平.论中国资源型产业的升级与转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88-94.

[2]肖春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新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J].生态经济, 2010, (8) :102-106.

[3]陈颖.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2.

[4]王建志.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

[5]向秋兰, 蔡绍洪.低碳经济背景下西部高碳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1) .

产业生态化 篇2

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已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传统产业区都面临生态化改造的`需求.由于这两类产业区的特点不同,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生态化改造的侧重点.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与传统产业区生态化改造方法的差异.

作 者:霍莉 包存宽 陆雍森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92 刊 名:环境保护科学  ISTIC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年,卷(期): 32(6) 分类号:X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区   传统产业区   生态化改造   生态工业园   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化 篇3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城市群;分析角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56-04

将单个城市系统的分析研究上升为城市群系统的分析研究,使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较高层面实现结合,是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新课题。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或生态型循环经济,需要改变现有资源利用的思维模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排放,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将研究城市群建设的生态化与研究产业生态化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城市群进行定量的产业生态化评价,是城市发展理论中全新的内容,可以在应用层面完善产业优化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同时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并就城市群的现有水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产业生态化的含义

目前,作为在操作层面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深度拓展,“产业生态化”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产业生态理论是一门在实践中产生的崭新的、方兴未艾的科学,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由于人们对产业生态化研究的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因而对它的内涵有不同的表达。目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提法:

1.从生态化目的的角度:厉无畏指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他强调了产业生态化的目的一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2.从过程的角度:郭守前认为“产业生态化创新,是指把产业系统视为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按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和各组分进行合理优化耦合,建立高效低耗、无(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他指出生态化创新是一个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过程。

3.从系统的角度:黄志斌等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以上分别从目的、过程、系统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生态化的定义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其核心都在于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产业的生态系统,以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的相容。因此,本文把产业生态化定义为:将产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促使产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产业生态化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

产业生态化调整是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使各个产业内部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工业生态学原理,不仅仅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而且彼此之间形成产业内部或产业间互相关联、共生共赢的生态产业链,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使产业体系整体的资源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

二、产业生态化的分析角度

(一)与产业生态化相关的概念阐述

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环保战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在微观层次上推行清洁生产,首先要对清洁生产有明确的认识。

清洁生产包括了四层含义:第一,清洁生产的目标是削减生产对人类、环境的不利风险,具体包括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第二,实行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或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指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而言,清洁生产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第三,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设备,开发全新工艺流程,生产原料闭路循环,资源综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力争废物最小排放或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第四,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通过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采用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指的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社会大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主要特征如下:

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类、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类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时,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生态学规律,要考虑生态环境对其活动的承载能力,其活动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环境时,将其作为人类

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新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新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产品生产的绿色化。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要求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产业生态化的分析角度

产业的生态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因此,产业生态化在三个层次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微观层次实施清洁生产,通过综合运用产品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认证等各种清洁生产工具,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二是在中观层次上形成以三个产业协调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使资源在城市的产业系统内达到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排放;三是在宏观层次上形成以区域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使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大循环,实现物质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

1.微观层面的以企业为载体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企业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会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清洁生产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克服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分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使企业的管理更有效;另一方面能够使企业生产管理更为丰富和完善。它通过实施一套严格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程序,对生产的每一流程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找出物料流失的主要环节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2.中观层面的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在相当长的时期,工业(第二产业)在整个世界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众多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工作都围绕这一产业进行,产业的生态化研究也不例外,清洁生产关注的就是微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在工业企业的应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入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工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地位则不断提高,即开始步入“经济服务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量研究也日渐摆脱原先对工业较为狭隘的锁定,而转向以更为广阔的产业视角分析问题。相应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态化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只有兼顾三大产业的生态化进程,将三大产业的生态化问题协调好,才能实现社会生态和城市生态的最终目标。因此,应结合三大产业的生态化,建立以三大产业为基础的、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的中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视角。

3.宏观层面的以区域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已经由企业、城市扩展到区域(城市群),仅仅三大产业的生态化协调已经不能缓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因此,以区域(城市群)为单位的产业生态化被提上了日程。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分析

(一)微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调整方针

第一产业生态化调整将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特色产业出发,以畜牧养殖业、水产业、种植业和海洋渔业为主,引导其向科技型、生态型、集约型、观光型和现代化“生态大农业”模式转变,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第二产业的生态化调整则集中在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制造、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期间,将采取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制定能耗标准及技术标准、补充产业链条、构建公共技术和公共资源利用环境平台等措施,对重点行业进行生态化调整。同时,针对纺织服装、印染、电镀、皮革、印刷、家具等传统产业,也要为其披上绿衣,利用高新技术促使生产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并通过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和治污成本的最小化。

在以物流、建筑与房地产、商贸餐饮和宾馆酒店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生态化调整中,节能降耗将成为行业关键词。

(二)中观层面的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要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不仅各个领域要建立起完善的废物回收利用系统,还要推动产业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进行三次产业生态化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产业间的生态化协作体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现旧工业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功能调整;第二,新建集中供能型、集中治污型和废弃物资源化型生态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第三,将生产工艺流程相似、排出废水成分相近或相互间能起中和反应的企业,如服装、印染类企业和电镀企业,集中于同一园区内;第四,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要求,对服装、黄金珠宝、钟表、内衣、家具、模具等9大产业集聚基地进行生态化评估,力争完成其生态建设改造。

比如青岛市在发展“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优化和改造传统产业,引进上下游产品链接项目,培植与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关联产业,逐步实现生态产业体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以大炼油项目为“龙头”,延伸拓展产业链,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型化工产业基地;推广绿色设计,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境友好型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形成与电子家电、造船、钢铁、汽车等项目相匹配的产品生态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资源和环境准入、淘汰制度,制定和实施石化、冶金、电力、建材、印染、酿造、轻工等行业重点产品的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强度的地方指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工业“三废”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彻底根除胶州湾浅滩白泥、钢渣等重点污染源;改造、优化整合原有工业园区,建设特色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市北新产业基地、胶南国际环保产业园、青岛出口加工区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综合示范园区。

(三)宏观层面的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个整体来说,循环经济应该在对区域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山东半岛有着北方港口条件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优势资源,而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04年已达到国际航运标准,烟台、日照港口条件也较为成熟,可以考虑建设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日照港为骨干的半岛国际港口群。这样既整合了港口资源,充分发挥了城市的生态功能,又能够协调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工,为产业的生态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打造产业的生态化,一定要在考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层面的以城市群为载体的产业生态化分析,应该打破城市与城市的界限,将半岛城市群的所有城市放在城市群的系统中整合分析。宏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分析,可以依托半岛城市群重点打造六个产业集聚带(东营——淄博的石化和医药产业带、济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带、青岛——日照的家电制造产业带、烟台——威海的汽车制造产业带、潍坊——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的海洋产业带),以此为基础打造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篇4

人类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之后,严峻的生态问题的普遍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增长,在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日益凸显。面对传统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重重矛盾以及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如何系统有效的协调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是当今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产业生态化,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构建高效率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的产业系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拟从产业生态化内涵、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化途径、产业生态化特征及评价标准、产业生态化与企业竞争力5个方面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述评,以咨学界参考。

1 产业生态化内涵

1.1 产业生态学内涵

产业生态学理论起源于1989年9月通用汽车研究部副总裁罗伯特·福布什(Rbert Frosch)与发动机专家尼古拉斯·加罗布劳斯(Nicolas Gallopoulos)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文章。该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生产方式的革新来减少工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以此引出产业生态学的思想[1,2]。随后产业生态学理论逐渐丰富与完善,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提出数十种产业生态学的定义,主要有:

(1)仿照生态学定义,从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角度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交叉科学。Braden R.Allenby和Thomas Graedel研究企业组织与生物组织的相似性,参照生物生态系统,提出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在于探索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他们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人类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有目的、合理的去探索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法[3,4,5]。

(2)从产业的微观基础出发,认为产业生态学就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Paul Hawken认为产业生态提供了一种系统整合的管理工具来设计产业系统基础结构,使其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与自然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人工生态系统[6]。他运用生态系统的思想探讨了商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而非管理,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3)从系统学思想出发,认为系统思想是产业生态学的核心。S.Erkman认为产业生态主要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依据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来决定合理的产业调整以达到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运行的目的[7]。在此基础上他归纳了产业生态学的3个要素:①产业生态学的研究视角是产业体系各个部分与生物圈互动关系的一体化分析;②科技创新是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因素,依靠科技动力将现有产业系统转换成可持续发展系统;③产业生态学注重产业生态系统的非物质化[8,9]。

(4)从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出发,认为产业生态学是探索实现产业生态的技术和方法的系统科学。Micah D.Lowenthal认为产业生态学将自然生态学的视角、工具、原则用于产业系统的研究,包括能量、信息与物质流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0]。王如松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系统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系统科学[11,12]。

1.2 产业生态化内涵

产业生态化是在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基于不同侧重点与研究视角,产业生态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企业层面定义产业生态化。樊海林提出产业生态化是操作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其根植于系统分析[13]。他将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分为两个层次:①广义的产业生态化,即理念和原则层次的产业生态化,主要是优化资源生产效率,该层次产业生态化适用于所有企业;②狭义产业生态化,主要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通过产业生态系统中不同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共生,以及生态系统中不同工艺流程或企业间的横向耦合与资源共享,优化物质和能量的消费,以实现废弃物的最小化。(2)从生态链的角度研究产业生态化。厉无畏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循环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在不同工业企业以及不同类别产业之间形成类似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14,15,16]。袁增伟提出产业生态化就是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基本规律与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经营与管理传统产业系统,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17]。(3)从产业系统角度理解和定义产业生态化。郭守前认为产业生态化将产业系统视为自然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与系统学的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优化耦合,以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过程[18]。(4)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产业生态化。黄志斌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物质生产过程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循环之中,从而实现产业系统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19]。他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产业生态系统

2.1 产业三级进化系统

Braden R.Allenby(2005)提出产业生态系统三级进化理论[20]。一级产业生态系统是从无限资源到无限废料;二级产业生态系统是从有限资源到有限废料,系统内部资源和废物的进出量受到环境容量和资源数量的制约;三级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循环系统,系统中的资源和废物只是相对概念,实现代谢物的资源化,它是理想的产业生态系统。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产业生态系统包括4类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制造者、消费者与废料处理者。

2.2 工业代谢系统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R.U.Ayres等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工业代谢”系统的理念。Szonpek和Goonan发表了含汞原料在美国流动分析的研究报告。OECD(2008)发布了物质流账户框架。工业代谢系统理论通过对企业与生物个体、工业系统与生物系统进行类比分析,提出经济系统是一些企业管理制度、工人、消费者、政策、货币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集合。该理论通过对工业系统中能量与原料流动的分析,研究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减少影响的方法。林云莲认为资源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应当从工业代谢入手,深刻认识物质代谢的所有过程,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新陈代谢现象来改造我们的工业系统[21]。

2.3 产业共生系统

生态产业共生系统是由不同企业通过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合作而形成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网络系统,其出发点是企业之间必须具备环境合作,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袁增伟从产业生态系统的微观要素企业的环境责任入手,从环境伦理角度阐述产业共生系统的5类环境责任,依据社会环境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与技术可行性分析提出产业共生系统三级框架[22]。刁晓纯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检验,诠释了结构柔性、环境和谐和价值增值组成产业共生系统的实施效果[23]。孙博、王广成认为矿区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稳定性不仅要从系统内部各个成员自身出发,相互合作,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在获取利益的同时长期稳定发展;还要加强系统外部政府的监管,发挥政策优势,推动成员企业长期稳定发展[24]。

3 产业生态化途径

3.1 物质减量化

物质减量化又称为“非物质化”,是指降低产业系统物料消耗和能源消费强度。Labys,Waddell认为对矿石等原材料的需求经历数个阶段,最终技术更强的材料将取代低质量材料[25]。Bernardini,Galli认为物质减量化是指经济活动中原材料利用强度的减少,其衡量指标物质消耗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26]。袁宇、李福华对中国高新区的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中物质循环生态产业链、能量梯级利用生态产业链、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和信息链4条关键生态链的构建,及从企业、产业、区域层面推进产业生态化的实现[27]。

3.2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针对产品体系的环境管理工具,也是实现产业生态化途径之一,它是由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ETC)在1990年提出的,目前生命周期评估广泛运用于评估产业系统对环境影响程度,一些国家积极探索基于生命周期的思维制定新的废物管理计划。目前关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观点:(1)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认为“生命周期评价”是全面评估一种产品或工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后果。(2)美国环保局认为,“生命周期评价”是对自始从地球获得原材料开始,至最终所有的残留物返归地球过程中任何一种产品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及其环境影响进行测度的方法。(3)美国3M公司,认为“生命周期评价”是指在产业系统从制造、加工、处理乃至有害废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探索如何减少或消除废物的途径。(4)国际GB/T24040-1999(ISO-1997)将“生命周期评价”定义为,对在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Sokka.L等认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评估产业共生系统对环境影响的时候,应当考虑其上游产业,不能仅仅研究产业共生生态系统内部[28]。Palmer.PFI等认为欧盟应当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思维制定有效的工业废物管理政策[29]。

3.2 为环境而设计

为环境而设计(DEF)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环保局首先提出,它是一种产品设计理念,也是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思想是帮助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设计产品及其工艺流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利益相关人的协作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遵循该理念的产品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在生产、使用、回收与处置过程中有关安全、环境、健康方面的危害,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4 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

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要求包装材料生产者有责任处理包装废弃物,其思想起源于1991年的“德国包装材料条例”。Thomas Lindhqvist认为延伸生产者责任是指为了实现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这一目标,而要求产品的生产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尤其是对产品使用寿命终结后产品回收、循环利用与最终处理负有责任[30]。Manomaivibool.P和Vassanadumrongdee.s研究废弃电器电子设备回收问题,认为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相关政策设计应当更具有弹性,争取不同渠道资金支持环境友好型产品政策[31]。

3.5 工业共生

20世纪70年代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的发展,为产业生态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生态工业园(EIP)是工业共生的主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一些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生态工业园主要是针对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等困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通过产业共生,提高废物利用率,降低工业系统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部分学者分别从EIP目标与其内在合作机制研究工业共生[32]。在利益的驱使下,生态工业园成员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以保证EIP的效率[33]。EIP应有园区运转的资源再生支撑体系,这也是EIP的重要特征,也可称之为生态基础设施[34]。郭莉等提出,产业生态化实践正在沿着两个路径发展:(1)生态工业园;(2)区域范围的副产品交换[35]。耿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苏南地区产业集群的现状,并认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过程是一个相关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过程同样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以构建生态化共生网络[36]。Chertow.MR认为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潜在工业共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待于研究发现和培育[37,38]。Van Beers.D认为澳大利亚矿产行业的工业共生得益于矿产加工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组成的可持续资源处理中心的推动[40]。Costa.L认为工业共生的产生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政策和立法的推动,他们建议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促进工业共生的发展[41]。

4 产业生态化特征及评价标准

产业生态化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产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特征:(1)产业系统流程要遵循生态系统运行规律;(2)“废物”资源化;(3)产业生态价值链必然是闭路循环系统;(4)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又称为生态效益,是由世界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CSD)于1992年提出的,是指以生态为前提的效率,要求企业生产层次上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此降低污染排放。基于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学者们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运用生态效率评价城市产业生态转型[42,43];运用生态效率实现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学者们探索“成本洞穴引起的隧道效应”[44];“生态效率:绿就是金”(世界经济论坛,1999)。陆根尧、盛龙、唐辰华等构建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45]。

5 产业生态化与企业竞争力

产业生态化和微观企业之间存在的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生态化必然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竞争力。Tafe认为,美国之所以经历十多年的贸易赤字,根本原因是美国实施了环境管制政策,造成经济成本增加,降低厂商国际竞争力[46]。相反,Machael Poter和Class Linder等认为产业生态化能够促使企业在内部或外部价值链探索增加附加值或降低成本的途径。学者们认为只要在静态模式下,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生态化存在矛盾,而国际竞争力已经不是静态模式,而是创新基础之上的动态模式,因此,产业生态化提高企业成本只是暂时的,随着企业创新的产生,其国际竞争力必将大大提升[47,48];Andre J.F.认为产业生态的思想通常会有助于企业优化其资源生产效率的努力,进而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49];Forbes.LC认为企业生态化的发展应当注重环境伦理与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50]。

6 文献评论

综上所述,产业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6.1 产业生态化内涵丰富,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一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产业生态化内涵进行界定,但有两点共同之处:(1)产业生态学的综合性,即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交叉科学;(2)强调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系统性思想的重要性,重点是产业主体多样化、产业投入减量化、产业发展共生化、产业价值链延伸化、产业体系系统化。另外一方面,由于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关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还不多,基础理论研究较少。

6.2 研究视角大多是模仿生态系统为主,有待从产业自身规律研究产业生态化

现有研究总体上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1)模仿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过程;(2)构建生态产业链;(3)借鉴自然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这些为研究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产业生态化根本上还是“产业经济”,从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不同类型产业特征出发研究产业生态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6.3 研究层次较浅,产业生态化机制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的研究虽然涉及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各因素与行为主体,以及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途径,但是总体还处于相对较浅的层次,对于这些主体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此外,关于产业生态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内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制度设计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同时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将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6.4 研究方法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关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对产业生态化内涵、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化途径、产业生态化特征与评价标准以及产业生态化与企业竞争力进行定性的分析,关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模型构建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制度设计与生态化水平测度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产业生态化 篇5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旅游循环经济指导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基于此,文章尝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中,在循环经济“3R”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策略,包括旅游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旅游企业间的生态化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生态化.

作 者:袁花 明庆忠 吕利军 Yuan Hua Ming Qingzhong Lv Lijun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4(11) 分类号:X22 关键词:循环经济   旅游产业生态化   旅游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凤凰城” 篇6

德昌,西昌市的后花园,美丽的“凤凰城”。虽然凤凰已远去,但留下的灵秀之气似乎并未消减半分。作为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凉山州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战略重要城市和安宁河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这只凤凰又在起飞。

“将抓发展、促跨越作为凉山一切工作的主线”,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提出,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那么,德昌县又将如何专注发展、转型发展?

既“加快赶”又“抓紧转”,着力资源转化、项目驱动、产业提升、开放合作、基础改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德昌县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

农工互动 专注绿色发展

记者: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发展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那么,德昌县要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王顺云:德昌特色资源富集,是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组成区域之一,境内有矿点矿化点近200个,矿种47种,经地质部门勘查确认的矿点21个,矿种12种,特别是稀土,已探明可开发的氧化物储量72万吨;拥有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约40万千瓦;县域内的麻栗镇、阿月乡等地还可建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全省首个装机1.6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已在德昌建成投产。

同时,德昌县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国果桑之乡”,有10万亩蔬菜,12万亩烤烟,4万担桑茧、2万吨椹果,30万亩林果,4万吨肉类和1000亩花卉等。

稀土、风电、特色农产品企业落户德昌提供了就近、优质的原料保障。今年4月,德昌县成功举办第八届樱桃节、第七届桑椹节,这是德昌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结果,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德昌,促进农户增收。在4月22日—24日的“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主题活动中,德昌县成功签约2个项目,签约金额5.3亿元,将进一步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工业的发展。

记者: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四川省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德昌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顺云:经过多年的发展,德昌国家级工业园区正在形成。德昌工业园区分为“一园三区”(德昌县工业园;银厂钒钛稀土、高端装备制造集中区,三棵树现代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永郎新材料、现代物流集中区),2014年,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志能稀土、久源钒钛扩能技改、锌鸿环保、云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盛和资源大陆槽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建,完成工业投资20.7亿元,工业技改投资10.2亿元。同时,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昌桑椹”和“建昌板鸭”进入评审公示。

2015年,德昌工业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亿元,增长7%以上。

以大项目促稳增长

记者:一季度,四川全省经济同比增长7.4%,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稳增长处于关键时刻。同时,四川省委提出,各地要全面把握今年重大工作部署,围绕“十个抓紧抓实”抓工作落实。

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德昌县将如何发力,以达到稳增长的目标?

王顺云:德昌县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全面的重大项目建设。

首先要突出项目规划。坚持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完成一批,全力做好项目建议、规划、论证、申报、立项等前期工作,梳理确定工业、水利、交通、市政基础等方面重点项目64个,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

其次,我们要强化招商引资。借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省级招商平台,紧紧围绕水电风电新能源、稀土钒钛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新产业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招大引强,确保今年新签约项目引资25亿元以上。

第三,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一个项目1名督导县领导、1名责任县领导、1个责任部门联系的“三带一”制度,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第四,强化督查督办。由县四大班子一把手组成4个项目督导组,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月督查、季通报,其中26个重点跟踪督办项目实行“顺排工期、倒查责任,每周跟踪、半月通报”,目前27个续建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

“加快赶”又“抓紧转”

记者:在“抓紧转”中“加快赶”,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求各地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同时,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也提出,既“加快赶”又“抓紧转”,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德昌县将采取哪些措施,以实现在“抓紧转”中“加快赶”呢?

王顺云:德昌县要实现稳增长、快发展,还是必须紧紧依靠投资拉动,着力构建项目持续推进,资金持续注入的项目建设新格局。要加快推进风电四五期、铁炉山地风电、风电叶片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钛铁分离生产线等大项目落地建设。

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调结构关键是调思路,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方向,抓好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

工业方面,要加快突破。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核心,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成长型特色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着力破解土地、环保、电力、供水等瓶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园区承载力,建设“工业德昌”。大力推进盛和资源综合利用、元坤绿色果业基地、五氧化二钒生产线、志能稀土下游深加工、烟草原料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硅企业升级技改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等。

农业方面,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林权流转,稳定烟叶生产,发展蚕果桑、核桃、板栗、桑椹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大凉山·德昌”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农村专合组织8个,注册家庭农场50户,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产发展方面,抓好旅游标准化建设,推动旅游上档升级。省委、省政府正加快发展攀西阳光风情旅游,州委、州政府也正加快建设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我们要抓住机遇,统筹抓好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升级等工作,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螺髻山景区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度假游,力争旅游收入增长54%。

教育方面,一是抓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资金 1.545亿元,对全县21所中小学校进行改建、扩建、搬迁和新建,让学校分布更合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二是抓民办名校落户德昌。采取政府出土地、政策,企业出资金,名校负责教学管理的“1+1+1”模式,建成了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小升初、初升高报考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1和10:1。德昌籍1200名小学生不仅共免交2160万元的择校费,还保证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省一流的优质教育。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记者:今年是德昌县的“基础设施提升年”,德昌县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全县的基础设施水平呢?

王顺云:首先要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坚持打通外出口,畅通内循环,以交通提速带动开放提速、发展提速,加快推进108国道改造,德盐路升级改造,德雅路改建,西小路、茨大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服务好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快农村道路硬化。

其次要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农业提升,务必坚持基础先行,要加快推进和平水库、城区安宁河堤防、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等大项目建设,完成小高等3个乡镇17个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面1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万亩。

另外,还要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好安宁河闸坝景观带,加强城区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及污水管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

抓住同城化发展中的新机遇

记者: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发展战略,德昌作为其中一极,将如何在三市县同城化中抓住发展新机遇?

王顺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省委提出的“十个抓紧抓实”重要内容之一。

德昌县要围绕“同城化”发展战略布局,依托西昌首位城市带动,差异化错位互补发展,坚持城化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建设。

加大城区存量土地开发力度,突出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滨河新区、德铁旧址开发、河东片区开发、安顺社区及下翔街改造开发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会展产业的生态化解读 篇7

会展产业是集政治、经济、商业、科技于一体的产业形态,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将住宿、参观旅游、贸易、商业消费以及交通、娱乐组成一条效益明显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会展业也被称为“绿色会展业”。目前我国会展业已取得较为明显的发展,在区位分布上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环渤海会展经济产业带,以上海为中心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产业带,以成都、昆明等城市为龙头的中西部会展经济产业带。但自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会展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国外企业涌入进来,国内会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即使会展业是一个利润巨大的行业,但随着会展业的行业容量不断增大,其利润空间也会缩小。因此为了应对竞争,尤其在当前利益的驱使下,当前会展业呈现出一种无节制、无规划的发展局面,即重复办展、低水平办展;会展设施大量重复建设、浪费;会展设计搭建中的大量耗材造成环境污染等等。可以说,曾经号称继旅游业、房地产业之后又崛起的一个“绿色产业”会展业已不再是“无烟产业”,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曾有人称“每一个展览会的结束就是一个大垃圾场的诞生”。在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氛围中,实现会展经济与会展环境的协调发展已刻不容缓。因此,有必要从生态化的角度来对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解读。

1 会展场馆的生态化规划

毋庸置疑,没有相应的会展设施,特别是展馆,会展业肯定得不到很大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建造会展场馆,因为随意扩建场馆只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国外一些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往往从生态系统角度去设计场馆,重视场馆的应用技术、功能和实用性。一些新型会展中心设计大都以空间规模大、布局简洁合理为主;展厅设计通过应用尖端技术与新结构来达到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效果。如罗马Palazzo dei Congressi展览中心的建筑结构就以简约实用和匀称而闻名于世,其最大特点就是让各个环节都发挥作用,不浪费资源。(见表1)德国汉诺威会展中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宗旨,使用可再生建材资源来建造场馆。整个会展中心从展厅到道路、草坪无不体现着生态文明的气息。(见表2)

注:信息来源于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

近几年来,我国会展场馆建设一直都保持较热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各地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在三年内建成展览场馆的展览面积将达200万平方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在建或拟建的场馆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在中西部地区场馆建设投入则更为巨大,如太原国际会展中心和甘肃会展中心的总投入均超过10亿元人民币。[1]4 但会展场馆建设并非就是会展经济建设的全部。以会展场馆的经营特点来分析,一个场馆的利用率达到60%的时候才能实现较佳的市场效益。[2] 但当前我国会展场馆的运行绩效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上海、北京等地一批少数场馆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大多数的场馆平均使用效率只有15%,闲置率高并且经营困难。有的场馆建设得华丽奢侈但一年也举办不了几个像样展览会。可见这种兴建场馆的冲动只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对周边环境也是一种危害。因此,未来我国会展场馆建设应走生态化规划道路,应使场馆建设跟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并结合当地经济特色项目,把场馆、商业、酒店、娱乐以及其它会展设施综合起来考虑。[3]

2 会展产业链的生态化规划

所谓产业链是指围绕某一行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确定各行业之间的上下游的供应关系,并进而确定各行业的投入产出的价值比[4]。产业链的形成往往是企业之间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对应关系。相比于其他行业的产业链,会展产业链是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复杂产业链,会展产业链的复杂性根源在于其对其它行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近几年我国高速发展的会展业之所以对其它行业具有如此巨大的“牵引力”,主要在于我国国内市场巨大的“经济需求”以及国际市场踊跃参与。但伴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以及我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而产生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会展活动将越来越复杂,产业链条将越来越长,产业带宽将增加,业务创新的难度将越来越大[5]。因此要实现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产业生态资源的整合能力,即整合和协调包括上游环节及下游服务环节在内整个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的合理结构化。

作为服务性行业,会展产业链是以会展运营为核心,由会展主办企业、展馆企业、展览服务企业、相关服务企业部门、参展企业部门和参观者等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链状价值创造过程。可以说,会展服务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之间都存在着横向协作关系。会展组织者通过购买上游一些产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众多企业产品,而后通过资源整合提供给下游的参展企业和观众一个交流平台。而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在会展服务的质量高低上,这就跟会展服务分工程度及产业配套性是否成熟紧密相关。当然会展服务分工越细,那么所涉及的上游行业也就越多。[6] 而这就给会展举办地增加了难度。如果会展举办地配套性较差,就有可能导致会展产业链出现中断,因此有必要把一些上游行业供应商分流出去。因此,按照是否必须由会展举办地配套的产业,可把会展上游产业进一步区分为产业内链和产业外链。产业内链所指的是会展举办地必须配套的产业,而产业外链所指的行业可依据效益优先原则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如图1)

但当前我国会展产业链的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其它行业之间尚未形成规范、协调、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各行业之间只是简单的衔接,缺乏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耦合,产业链稳定性较差,缺乏竞争力。这就造成各行业之间存在着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进而导致效益低下[7]。这显然跟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态文明是相违背的,因此有必要对会展产业链进行生态化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基于生态产业链完整性及循环性,对于会展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产业内链可考虑建立一个会展服务商业带。在此商业带内确定产业共生方向,依据共同需求原则确定合作企业,从而消除产业链中无效或效率低下的环节,并且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升已有产业活动的价值,最终提升整个会展产业链的价值。为此,会展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产业内链中的各行业就有必要形成规范、协调、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以会展展馆为核心,根据展馆规模的大小及使用率情况尽快在其周边形成相应规模的服务商业带,使产业内链的企业与展馆形成地理意义上的依附性,尤其是酒店住宿业与餐饮业。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此会展服务带内,产业内链的各个企业应在规模、技术水平及类别等方面能够相互匹配,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内各产业横向共生,纵向耦合,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资源综合利用进而循环到一个良好状态。如果一个行业出现问题,那么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其他行业就必须付出相应成本去弥补。其次,基于生态产业链的开放性及灵活性,对于会展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产业外链可依据每次展会规模及服务规格,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配套产业范围。从理论上分析产业外链配套产业的选择范围可由会展举办地延伸到全国甚至是全球。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配套产业的供应商可以更好地整合市场资源,提高会展服务质量和效率。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会展组织者来说,并不是选择范围空间越大越好,因为扩大配套产业选择范围虽然可提高服务质量,但也需要相应的成本。[8] 对于一些品牌性会展产品,其要求规格相对于其它展览比较高,那么展览组织就有必要尽可能从大的范围内来整合市场资源,尤其是类似会展策划、娱乐供应商、特技效果供应商等这些高端服务的采购。第三,基于生态产业链的社会性及辐射性,会展产业链的生态化应是与会展相关各项产业的生态化。生态产业链所倡导的商业秩序是以社会长期需要为主体的秩序与环境,既要使产业链内各个企业获取利益,而且也要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着长期的协调,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作为带动性很强的行业,会展产业的生态化应是会展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包括旅游业、咨询信息业、文化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住宿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也应实现生态化,也应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的要求。

3 会展管理的生态化规划

当前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正席卷全球,昔日被认为暴利行业的会展业也遭遇相应冲击。随着我国贸易服务业全面放开,我国展览业不仅要受到来自国际展览机构的挤压,现又遭遇全球性金融海啸,可以说我国展览市场的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机。因此,在当前全球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追求节约型经济的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展览业的发展经验,改变目前我国由于会展经济无节制的发展而导致环境破坏的局面,实现我国会展经济的生态平衡,那么就有必要对会展管理进行生态化规划。

3.1 会展营销管理的生态化规划

据有关调查数据,90%的美国人在消费时更愿意购买绿色产品,66%的美国人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9]。而在欧洲青少年消费群中,也有大多数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具有“绿色形象”企业的产品。可见当今社会上,绿色消费已成为主流。因此,当前更多企业通过对社会大众进行自身形象宣传,特别是在消费者心理树立起企业环保理念,以此来提升企业品牌的声誉度。这就要求会展组织者特别是会展城市就应迎合社会大众和参展单位的环保需求心理,在进行对外整体促销时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应注重宣传自身具有生态特色和绿色形象的特点。会展组织者在甄选会展项目时,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环保为目标,通过对产业性质、该行业绿色动态信息进行调研分析,选取既有利于满足参展企业要求也有利于社会环保要求的展览项目。与参展企业的选择,除了确定参展商是否在展览商品标准的范围,更应关注参展企业是否符合国际环境质量标准ISO14000。在会展经营活动中,会展组织者更应向参展商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会展项目服务。

3.2 会展经营环境生态化规划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城市举办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展览活动层出不穷,但展会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比如展会中震耳欲聋的大喇叭、刺激眼睛和鼻子的会场气味以及各种各样的骗人营销活动。因此,会展组织者应注重节约能源和三废处理,在布展用品上应使用可循环利用和高效节约化的材料,应降低包装,减少废弃物;在场馆内应提倡使用具有环保性能的交通工具,避免场馆内环境污染;在场馆内摆放不同颜色的垃圾筒,分别收集不同垃圾物,以便进行循环利用;在场馆内通过植入绿色植被和观赏性花卉来营造怡人的绿色环境。会展组织者应积极配合参展企业环保宣传,注重引导参展商使用可再生资源,树立绿色营销理念。同时对于参展观众,会展组织者同样应进行绿色教育,引导他们环保参展。

参考文献

[1]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8.

[2]DWYER L.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convention tourism: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ssues[M]//K.Weber&K.Chon(Eds.).Convention Tourism.NewYork: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2002.

[3]LOWE E.Creating by-product Resource Exchange:Strategies for Eco-industrial Park[J].Cleaner Production,1997(5).

[4]徐佳.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5]唐晓华.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

[6]王起静.会展产业链、配套半径和产业竞争力[J].中国展览,2006(19).

[7]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8]加洛潘.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86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 篇8

一、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已经由过去单纯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使得社会建设能够确保其科学性、绿色性和持续性[1]。经济发展不应一味追求眼前利益, 应当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 能够使得电子信息产品更加符合生态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在安全性和环保功能的实现上保证国际水准, 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电子信息技术的弊端。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是其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传统技术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用, 影响着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和发展。然而, 传统的技术由于其对环保和生态上的关注度不够, 使得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扩大生产量和销售量, 造成该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2、公众环保意识较薄弱。

公众环保意识薄弱是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环保教育和宣传工作虽然已经展开, 但效果并不明显, 许多公民虽然经历过环保教育, 但环保意识仍未有效培养, 且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仍较差。在电子信息产品的选购和使用上, 不关注产品的生态性和环保性, 使得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缺乏动力支撑[2]。

3、政府生态认知和制度不到位。

政府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其在生态认知上的不足导致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引导和监督工作不够到位, 造成其生态化发展进程缓慢。一些政府部门在贯彻指导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 只重视其经济效益和财政贡献, 不去关注生态化建设问题。在监管制度上, 既没有健全的制度, 也无法将其落实到位。

三、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策略

3.1实现生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首先, 应当实现生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只关注产品的实用性, 忽略其生态性和环保性, 造成产业发展的污染和消耗严重。应当革新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实现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生态化。在产品材料的选择上, 做到绿色无污染, 且在能源消耗上将消耗降到最低[3]。

3.2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能够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群众基础, 使得生态化发展得到有利支持[4]。国家应当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 在校园开展环保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社会开展环保宣传, 丰富公民的环保知识。同时, 培养人们绿色消费意识, 对于电子产品的选择能够充分关注其生态性, 拒绝有害环境的电子产品。

3.3政府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

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首先, 应当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法律法规, 使得生产发展生态化和环保化成为整个产业必须关注并遵守的明令法规。其次, 应当发挥政府在税收管理上的职能, 强调绿色税收保障制度。对于实现生态化发展的电子信息企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的企业进行相应处罚。

四、结语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 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 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面临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和策略。实现生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政府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其与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有效平衡。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产业中新兴产业之一, 其不仅能够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 还能使得财富创造速度大大加快, 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极为显著的。然而, 电子信息产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意义, 进而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策略, 以期为我国电子信息生态化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蔡进, 陶智勇.信息产业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 (07)

[2]吴松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生态环境效应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0 (10)

[3]刘栋, 万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机制探究[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5)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篇9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研究综述

1 国外产业生态化研究进展

产业生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尔斯提出的“产业代谢”理念。罗伯特·弗劳什和尼古拉斯·盖洛普受罗伯特·艾尔斯“产业代谢”理论的影响, 在1989出版的《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明确了定义。他们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一种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代替过去简单的传统生产方式。在传统的工业生产活动中, 每一道工序都区别于其他工序。传统的工业活动应当转换为完整的产业生态模式, 实现能源和物质循环得到最优化、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以及工业流程中废料的循环利用。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刚刚兴起的综合性、涵盖多学科范围的应用科学。目前对于产业生态学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

保罗·霍肯 (Paul Hawken) 1993年在《商业生态学》中将产业生态定义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能提供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来设计产业结构, 使得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埃尔克曼Erkman (1997) 指出, 产业生态是一种以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与生态圈的相互作用, 在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知的基础上, 对产业自身进行调整, 实现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国际电力和电子工程研究所在2000年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具有可持续能力的学科。《产业生态学》杂志主编Lifset (1997) 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分支, 它从局部、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产品、工艺、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的能流和物流。”

国外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和实践较早,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化市场机制。需要企业自觉完成的主要机制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开发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信息产品尖端核心技术的开发、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软件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在产品设计方面, 国外的公司注重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易于回收再利用。在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方面, 欧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是工业共生体的成功典范。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也较早, 截至2005年, 美国已经建立了近20个生态工业园, 加拿大接近4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

2 国内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我国产业生态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生态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则渊 (1994) 的《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文中。刘则渊提出所谓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到大生态系统中, 把产业系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 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很多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研究产业生态系统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知识作了补充, 对推动我国产业生态化系统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2.1 产业生态化内涵的研究进展

张文龙、邓伟根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当今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是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具有的高层次形态。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闭路循环模式以及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生产活动, 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 目的是为了达到资源循环利用, 零废弃物排放,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孔令丞、谢家平认为产业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是产业的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 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中, 逐步实现由线性 (开放) 系统向循环 (封闭) 系统转变。樊海林、程远 (2004) 在《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一文中指出, 产业生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用以研究产业系统和自然系统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方法 (思想、学科) , 认为产业生态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倡导一体化的循环观念。在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 以及经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互为整体的。物质循环应贯穿于整个产业生产活动中, 例如产品原材料的使用, 加工生产、包装, 以及废物处理的全部过程。②由线性的粗放型增长系统向循环封闭系统转变。也就是说, 其中一个产业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另一个产业的生产材料。这是一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③优化资源生产率为目标, 这个概念适用于所有企业。④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资源共享, 例如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总体来说, 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是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 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 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的。它的本质是把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保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发展过程, 要求所有的产业都要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

在构建产业生态化上, 国内著名的生态学者王如松提出产业生态管理的5种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面向产品环境管理) ;产品生态设计 (面向绿色产品开发) ;生态产业园规划 (面向区域的规划) ;生态产业孵化 (面向生态产业开发) ;生态管理 (面向可持续发展) 。其中我国沱牌集团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酿酒工业生态区, 该工业注重生态规划, 避免交叉污染;将生态理念纳入集团的成产经营模式, 收效可观。孟祥东、李东升认为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局限于寻求环境保护, 而是寻找一条适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在理论层面来说, 产业生态学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是转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研究过程。在制度层面来说, 他认为政府行为在产业生态化中扮演着束缚产业行为的重要角色, 规范政府在产业行为并赋予更多的责任。在文化层面来说, 他认为转变人类思维方式成为首要问题, 进而决定了人们处理经济行为的态度。丁继锋认为产业生态化并不仅仅关心对资源和保护的问题, 而忽视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产业行为可持续发展, 为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他注重充分利用产业废弃物, 以较低的成本回收废弃物来代替原有的投入资源, 提高产业的经济利润。产业生态化实质上避免了资源匮乏的困境局面。而且他还提倡构建生态工业园, 运用生态学中“共生”的原理, 通过加强交流合作, 既减轻了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又能节约资源, 使得不同产业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在产业面临的问题上, 黄志斌 (2000) 分别从经济学和政府公共管理角度进行分析, 阐明首先是市场失灵导致企业外部资源达不到优化, 其次是许多环境资源公共化导致价格扭曲、资源廉价或是无价, 弱化了厂商开发高效、低耗、低能源的绿色消费产品。厉无畏 (2008) 谈到中国产业生态化发展, 其路径从产业系统内部、制度方面、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实现产业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加强法律和经济手段, 将产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植入产业政策全过程;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 降低物质消耗和交换。

2.2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进展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 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的原理, 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电子信息产业, 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

在理论层面上, 袁增伟等 (2009) 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具体污染问题, 将产业生态化内涵应用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 提出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模式。首先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以技术创新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处理污染物排放的能力。其次是行业布局优化和规模整合;实施信息化和数字化战略;袁增伟等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倡导建设企业生态文化, 以及产品回收责任制度。最后应当加强企业供应链的生态化管理, 从绿色原料、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阎兆万 (2007) 在《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以“深绿色”环保战略纳入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 形成具有规模化、效益化的环保型产业。它考虑是一种系统地解决产业活动同生态环境、社会、资源的关系,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结构体系, 并在全社会建立“深绿色”文化, 引导生产者、消费者共同维护电子信息产业良好发展。

在技术层面上, 高丽霞 (2009)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效应分析》一文中通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模拟电子信息产业对未来环境造成的影响, 设计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影响系统流图。在图中得出的结论如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该更注意改进废弃物的处理技术, 通过长期提高废水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意义是重大的。蒋国瑞、高丽霞 (2010)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一文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物质流的分析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即资源消耗、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环保投资的一级指标, 另外还包含15个二级指标, 得出能源消耗是影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子。

在构建生态产业园方面, 我国起步较晚, 截至2005年底, 我国生态工业园示范园区累计15个。在实践方面, 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重心转移到物质闭路循环和废物利用方面, 却忽视了减量化生产这一原则, 对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

3 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由于产业生态学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和跨越性。产业生态学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 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 国外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化研究早于我国,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方面的资料很少, 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比较少。但是整体来说, 都没有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化产业理念。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应当将减量化生产放在首位, 从更深层次来构建生态园区。笔者认为技术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法宝, 最重要的是转变人类的价值观,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应当向微观设计和宏观决策两方面发展, 未来的产业生态构建方面, 运用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从立法角度、企业生态责任以及责任制度延伸、构建生态文明、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为切入点, 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 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屠凤娜.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J].观察与思考.2008 (18) :36.

[2]孔令丞, 谢家平.产业生态化——人工产业系统的生态性回归[J].前沿论坛, 2005 (4) :47.

[3]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 (5) :24.

[4]袁增伟, 毕军, 杨洁, 等.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及其应用[J].产业观察, 2004 (S1) :162.

[5]樊海林, 程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3) .

[6]厉无畏.中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途径[J].绿叶, 2008 (12) .

[7]张文龙, 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 2010 (7) .

[8]孟祥林, 李东升.产业生态化:从理论与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J].生态经济, 2009 (6) .

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究 篇10

1 唐山湾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唐山湾经国家批准的四大主导产业为: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和现代物流。

(1) 精品钢铁。

唐山湾地区范围内年产500万吨以上的企业, 仅有唐钢一家, 企业规模总量仅占全市钢产量的40%左右, 而年产100万~200万吨的企业, 则有8家左右, 还有一批年产50万吨以下的企业, 年产200万吨以下的企业规模占唐山湾地区钢产量的60%左右。

(2) 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业由于市场、技术、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企业生产关联度低, 企业间不能配套生产与协作, 致使企业生产成本高, 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据唐山市统计局统计, 2009年唐山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74亿元, 同比增长71.9%, 占工业投资比重为19.6%。

(3) 化工。

投资31.98亿元建设的唐山佳华煤化工有限公司, 年产焦炭320万吨, 一期工程已投产;由开滦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的220万吨/年焦炭及其配套的甲醇、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由唐山宝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年产100万吨焦炭项目已落户海港开发区。

(4) 现代物流。

唐山湾依托港口建设, 重点发展1~2家大型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以曹妃甸工业区辐射带动作用为依托, 发展第三方物流;针对唐钢、开滦、陶瓷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输入、输出大量原材料和外销商品的特点, 完善现有物流企业建设。

2 唐山湾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技术人员比重过低, 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唐山湾地区主要行业技术人员比例普遍偏低, 平均仅为3.74%;企业技术开发受人才、机制、效益、风险的制约;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比较缓慢, 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据调查, 仅有2%的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开发新产品, 总体上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 存在对进口技术的长期依赖性。目前唐山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不多, 尤其是具有市场统治力的技术和品牌几乎没有。

(2) 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唐山湾地区已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科研互动体制, 但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运作不够良好, 往往各自为战, 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集成创新能力不强。2008年, 仅有3%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选择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方式来获得新技术。在人才流动方面, 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导致急需人才由于控制太死而无法调入;在激励方面, 由于考核方法不够科学, 不能起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作用, 由此导致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 对有重大技术创新贡献的人缺乏有效奖励措施, 企业科技人员也没有分取股权的激励, 很难留住优秀人才;有效技术市场的缺乏和技术交易平台的不完善使企业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不通畅, 妨碍了企业的再创新活动。

(3) 政策缺乏系统性, 对创新鼓励力度不足, 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作用较弱。唐山目前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单个行为主体方面, 在营造整体创新环境方面尚存在缺陷。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 (主要是增值税和所得税) , 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在各类科技政策中, 最大受惠者往往是已经有较强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对那些正需要进行科研开发活动的中小企业尚缺乏很有力度的鼓励措施。政策缺乏体系, 手段单一, 组织形式过于“行政化”, 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 无法发挥“功能”性政策作用, 目前在增强创新方面, 没有一个从人才、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协调的政策措施, 这其实是实施创新战略的最大挑战。

(4) 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偏低, 政府重视不足。近年来,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投入规模虽然年年有增长, 但仍存在投入强度偏低问题, 从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看, 企业的研发经费在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太低, 就是作为唐山科技研发的骨干特大型企业, 其比例也仅仅为2.75%, 大型和中型企业这一比例都在1%以下, 而世界这一比例平均为5%左右, 这势必使唐山地区企业的技术研发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从唐山市与全国R&D投入对比看, 唐山市企业自筹比例很高, 政府投入仅为1.36% (全国为25.35%) , 远低于全国水平, 可见, 政府在R&D投入上太少, 缺少有力的支持。

3 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989年弗罗斯克 (Frosch) 和加罗布劳斯 (Gallopoulos) 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 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产业发展中。生态产业链属于工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协调两者发展的有效途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 其典型的实践就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1) 由市场机制形成的生态产业链。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生态工业园, 到2000年, 卡伦堡工业园已有6家大型企业和十余家小型企业, 由于利益的追求驱使, 通过“废物”利用走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

(2) 由政府规制形成的生态产业链。

广西贵糖集团为解决排污多、污染重难题, 在政府大力扶持与管理下, 创建了一系列子公司或分公司来循环利用这些废物从而减少污染并从中获益。该集团下属企业组成的这个共生体包括:制糖厂、酿酒厂、纸浆厂、造纸厂、碳酸钙厂、水泥厂、发电厂及蔗田等。20世纪90年代末, 除制糖以外, 各共生企业创造的收益占总公司收益的40%。

(3) 两种模式的启示。

两种靠不同力量引导形成的生态产业链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值得分析, 以便在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链构建中扬长避短, 形成更加合理的工业生态模式。

①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启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追求经济成本最小化而自发形成, 以企业间诚信为前提, 从而获得了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环境、经济效益双赢。

②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的启示。

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是由政府规制下的企业链, 集团公司统一协调或行政命令企业链中所有基础设施或共用设备的投资、利益的分配等, 充分利用资源, 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 我们应该看到:市场机制或者政府机制下形成的企业链各有其优势, 我们应该发扬二者的优势, 一方面鼓励各企业积极寻找共生伙伴, 另一方面要求工业园区的管理者和协调者从总体上对整个共生系统进行规划, 实现该共生系统健康、持续的发展。

4 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优势

(1) 基础设施优势。

唐山湾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电信、污水处理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完备。京唐港年运营能力达900万吨;通向全国各地的铁路系统网络以及高速快捷的动车系列;西外环、唐港、唐津、京沈四条高速公路立交互通, 构成“O+X”型高速公路网络;包括东郊污水处理厂、信息港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市政建设项目完工;电话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多媒体通信网、宽带城域网、国际互联网都已大规模、高效运行。

(2) 科技人才优势。

通过人才引进, 硕士、博士研究生达940名。建有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站、创业园区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唐山陶瓷集团和唐山钢铁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中科院人才智力服务工作站。已有1104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73.3%。高新技术工贸总收入达到92亿元。

(3) 循环经济实践基础优势。

唐山资源型大企业大力开发能源、废物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使钢铁—煤炭—建材—化工等产业间的废渣、中水及热能得以循环利用, 同时企业内部也可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再利用。例如, 开滦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瓦斯的综合利用;唐山钢铁集团对于钢渣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唐山三友碱业集团的盐、碱、渣的再利用产业链。

(4) 资源和产业优势。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唐山形成了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的钢铁、煤炭、机械、化工、电力、建材、陶瓷等十大支柱产业。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主要有: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三友碱业集团、南堡盐场、冀东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发电总厂、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惠达陶瓷集团。

5 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施途径与建设措施

(1) 实施途径。

唐山湾结合本地区产业现状、资源秉赋、区位特色和战略目标, 适宜构建如下几种创新模式:

第一, 依托主导产业, 构建“技术扩散型”创新模式。唐山市应在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的同时, 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形成具有空间相邻、供需相连的企业链条或企业集簇, 如钢铁、石化、物流等, 借助上下游产品和产业链的递延, 推动技术的外溢和扩散, 实现共生互补关系, 推动区域内科技交互发展。

第二, 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契机, 构建“生态经济型”创新模式。唐山市应大力实施集约式、生态式发展模式, 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和新型工业, 提倡节能环保技术的引进、实施、开发和推广, 提倡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为绿色科技和高新技术加速发展与提升提供完善的基础平台。

第三, 利用区位优势, 构建“资源要素互动型”创新模式。唐山应利用曹妃甸和唐山湾崛起的发展机遇和紧邻京津的区位特点, 尽快拓展大型的、集中的、成规模的技术孵化基地, 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对高级人才给予经济、文化、家庭、科研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 推动京津唐三地之间技术、人力、资金的交流与合作, 谋求共同发展。

(2) 建设措施。

唐山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产品层次低、能耗大、附加值低的状况。

第一, 依托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从市场、政府、企业和运行平台等角度构建包括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科技与信息交流、科技产品交易市场、运行体系等在内的科技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建议市政府每年安排4000万元的科技资金, 优先发展精品钢材、煤化工、盐化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和镁材料加工等特色产业,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兴可再生能源产业, 努力开发高端、终端产品, 拉长产业链条, 实现节能降耗,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服务功能,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助推重大科技专项与企业的自主创新, 支撑科学发展。建议市政府年投入5000万元科技资金于重大科技专项, 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带动和支撑高新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具体来说:针对唐山市主导产业特别是钢铁产业, 可以启动、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计划, 建立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以加速推进产业向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针对装备制造业, 可以实施集成创新与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产业链经济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推进350千米/时高速动车组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推进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开发;推进唐山湾绿色能源关键技术集成、规模化生态养殖畜禽粪污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 组织实施工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攻关, 探索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科学发展新模式。

通过助推产学研结合, 有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由政府主持、制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 在院企合作的基础上, 加强院校与政府间大项目、战略性合作力度。通过产学研协作创新, 开发优质科技资源,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使其成为技术创新、开发应用主体。对于获得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给予1∶1资金匹配;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技术转让方式供他人实施的, 建议其准予获得净收入70%一次性奖励。

第二, 建立生态型工业的技术创新体制, 建立一套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生态型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为实现物料闭路循环, 需在工业园区内构成企业副产品交换网络的关键节点技术和产品, 可借鉴国内外成功技术与信息以招商形式进行。借助工业园区的技术实力和集群优势, 建立一套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采纳的方式为孵化器和联合开发。对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污水回用技术、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等生态工业的关键链接技术, 重点开发、运用, 加大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补缺配套关键性技术的支持力度。

为实现园区内外各种信息共享与交流, 构建一个生态工业信息平台, 便于企业间进行三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 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一个高效实用的信息平台。

第三, 为达到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化科学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得到保护的目标, 应设立一套功能完善的保障机制。

①法律保障方面。依法执政、强制执法, 可高效推进废物回收、减少污染等, 是垃圾分类回收、包装物使用减少和回收等示范园原料回收的可靠保障。②规划保障方面。在建材、化工、煤炭、造纸、冶金、有色、酿造等重点行业, 在矿产资源集约利用企业, 在废旧物如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等回收利用领域, 进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进行绿色再制造工程等。③税收政策保障方面。税收政策是保证产业生态化科学发展的核心引导政策, 有鼓励税收政策和限制税收政策两种。前者鼓励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采用清洁能源等;后者则对产生污染物产品征收污染税 (如旧电池污染税等) 、废弃包装物税 (如一次性餐具、塑料袋、包装容器) 、原材料税等, 并根据危害程度、处理难易程度等确定精确合理的税率。④工业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方面。由政府牵头构建基础设施, 以能源、水和物料为重点, 通过物流合理配置, 以达到各企业共享电力输送、交通运输、水利、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的目的。这样, 由于能源得到梯级利用以及热电得以联产, 园区总能源利用得以优化, 可再生能源得以最大限度地被使用;水资源的梯级利用以及中水回用, 实现园区内用水的闭路循环;副产物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可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最佳效能。

摘要:针对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科技角度切入, 并围绕该方向从唐山湾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影响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控制途径、国内外典型生态工业园经验介绍与启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期望对建设生态唐山湾、环保唐山湾和持续快速发展唐山湾产生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关键词:唐山湾,主导产业,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中国循环经济相关制度研究:国外经验及启示[J].学习论坛, 2007 (4) .

[2]蓝庆新.来自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环境经济, 2006 (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业生态化】相关文章:

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08-28

智慧生态产业06-05

生态茶产业06-23

生态桑产业07-19

生态养殖产业08-09

生态城市产业08-11

产业生态圈08-25

生态文化产业09-15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05-09

林业产业生态文明07-09

上一篇:卷积编码解码下一篇:区域协方差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