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内科教学

2024-08-02

西医内科教学(精选九篇)

西医内科教学 篇1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

从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相互接触, 两者互为影响渐渐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至今, 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巨大的发展。目前在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20%~65%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医学疗法治疗, 而在我国也有将近71%的患者最喜欢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疗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以西医辨病、中医辨症为基础, 用西医针药与中医治疗方法 (包括中草药、针灸、穴位治疗等) 相结合防治疾病的方法, 可收到见效快、效果好、价廉而副作用少的满意疗效。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优势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肾病、神经精神疾病、烧伤、眼科疾病等方面, 尤其是对一些临床常见多发的老年病、内科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他治疗方法无法相比的独特治疗效果。其突出表现在:辨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相结合, 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 同病异证而异治, 异病同证而同治及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在更多疾病范围内得到应用, 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治疗学, 提高了临床疗效, 各临床学科经过大量临床研究, 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的疗效。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现在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在讲授内科疾病治疗方法时存在主要偏向于介绍单纯西医药的治疗方法为主的问题, 笔者在教授过程中适度加大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知识, 提高了内科教学的临床实用性。

1. 教学方法的选择

目前内科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 包括比喻法、启发式、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病案讨论、归纳总结、“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内科治疗方法讲授的自身特点, 笔者选择了案例教学形式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内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以增加学生进入今后临床实践过程的相关知识储备。

2. 教学方法的实施

(1) 实施目的。根据要讲授的教材内容选择深浅合适,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病例,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线, 通过案例的整体性把涉案的医学知识串起来, 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 使学生在实际病例中既能回顾以往所学的知识, 又能增长新的知识点,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实施过程。课前预先给每名学生发一份病例 (与本次讲授疾病内容相符) , 学生根据病例提供的资料及教师拟出的问题先进行思考 (重点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 并写出发言提纲, 上课时, 先让学生就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可由教师提问, 也可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 最后由教师进行重点讲授, 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的实际应用。如:在讲授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塞) 的临床治疗中, 引入了这样一份临床病例:李某, 男, 88岁, 退休工人, 患广泛性心梗并肺部感染, 经内科确诊[ECG示:Ⅰ.av L.V2-V6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3mm以上, T波倒置;x线示:肺部感染 (结核性) ]因年老体弱病重 (翻身吐痰即可致心律失常须急救) , 从内科转中西医结合科进行治疗, 查:体温38℃, 脉搏120次/分, 呼吸34次/分, 患者精神差, 唇绀, 卧位, 检查合作, 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 肺底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脏听诊心音低钝, 律不齐, 每分钟120次, 腹软, 肝脏在剑下二指半, 肋下一指, 质软无触痛, 肝颈返流征阳性, 余 (—) 。西医诊断:广泛性心肌梗塞并肺部感染;一度心力衰竭。问该患者应如何进行治疗?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后, 大部分学生说出来了应用西医药进行治疗 (如给强心、抗心律失常药、抗炎药物、扩冠脉解痉药、增加抗体、蛋白等药物治疗) , 部分学生也说出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何种方法进行治疗更好时, 大部分学生认为西药在内科急重症治疗方面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 稳定病情, 在恢复阶段才加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笔者作为教师在最后重点讲授时, 强调了此例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其实同时应用了西医药与中医药的结合治疗方法, 在西医针药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使用了中医中药以人参为主的补气, 紫丹参活血化瘀, 柴胡解表, 桔梗、前胡、浙贝等止咳化痰, 麦冬、沙参等滋阴润肺, 桂圆、大枣养心健脾为主的方药加减治疗, 并配以速效救心丸备用, 另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经一段时间治疗后, 患者心肌供血改善, 加上患者配合, 家属精心护理, 半年后该患者可起床活动, 做轻微体力活动如浇花、散步等, 病情稳定。

(3) 实施评价。通过此病例的教学, 首先, 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和调动,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其次, 在整个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与人沟通, 树立了理解和包容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发表看法, 这就迫使学生多动脑筋, 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重要的是让中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医学知识不能是孤立地、片面地去学习, 在中医专业中开设西医内科学课程便是要让学生灵活、多样地掌握各种临床诊疗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广大病患服务。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西医内科教学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1. 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预习尤为重要。内科学教学的重点往往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诊断, 包括最后的治疗方法等方面, 由于课时有限, 在讲授治疗方法时往往时间已不多, 因此课前的准备预习、熟悉病例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对教师的要求

(1) 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研究新内容, 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从行为上转变方式, 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除应具备西医学方面知识外, 还应不断提高关于中医中药治疗方面的知识储备,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提高组织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好准备, 如对学生提问的回答, 指导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等, 一般来说, 一节课下来, 学生会得出一些临床无法应用或不恰当的结论, 此时教师的归纳总结就显得很关键。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应及时给予纠正, 理顺关系, 使整堂课教学目标清晰、明朗, 从而便于学生及时地记忆及应用, 最终圆满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 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忽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孤立性或片面性地对待中医或西医的治疗方法, 不利于日后患者疾病的康复治疗, 在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应重视适当加大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教学力度, 努力提高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能力, 提高内科教学的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西医内科教学,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可冀, 吕爱平, 穆大伟.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6 (简本) [R].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2007年3月18日

西医内科教学 篇2

【摘要】本文从病案的选择,病案教学的时机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了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病案的应用可以激发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缩短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病案教学;西医内科学;应用

病案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是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常见病的典型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出诊断、治疗意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病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完成。病案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它关注的是复杂的病人,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由于条件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临床见习需求,而内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同学们分析,综合判断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除了尽可能让学生在课间多一些临床见习机会外,利用病案教学,不失为为缓解、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就如好搞好西医内科学病案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病案的选择

教学中病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病案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本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病案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及判断推理的能力,并教给同学们学习西医内科学方法。否则将一无收获或收获甚少,因此就病案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教材为中心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及同学们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选择合适病案。对每个病案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精心设计,并尽可能指出病案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诊断治疗与教材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精心筛选病案,选取一些覆盖面广的优秀病案

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查阅各种书籍和临床资料,从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面认真分析判断精心挑选或自己编写有讨论价值的病案[2]。即要注意主诉的格式、内容、字数是否正确,现病史是否从主诉写起、起病的情况、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外院的诊断病名及所用过的药物、病程中的一般情况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项目结果书写是否正确,是否具有代表性。

1.3 病案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并能反映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案的选择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要恰到好处。每一个系统开始教学时,可选择一些简单的病例,即并发症和合并症少,病理变化过程较简单,一看一目了然。例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等。后期教学中要反映除本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病例,让同学们了解到肺心病发展过程。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病案教学时机和形式

2.1 不同时期的病案教学

2.1.1 以病案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先给同学们一个病例,让同学们试着写出诊断、诊断依据、进一步检查项目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治疗措施及所用药物。然后个别提问,根据学生所作情况分析、判断、指出正误,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继而认真听课。

2.1.2 以病案结束一节课:到一节课后半部分,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这时通过病案结束一堂课,不仅可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以病案为线索,对本堂课进行归纳总结,还可以测试掌握情况并纠正错误。

2.1.3 把病案贯穿于一堂课中:教师一边授课,一边要观察学生神态,在学生感到疑惑或讲课中遇到重点、难点时适当穿插病例,达到解说难点,强调重点的目的。

2.1.4 把病案作为课外作业:一个系统讲完之后,可精选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辩证思维的能力的病例,课外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对本系统知识的理解记忆。

2.2 以教师为主进行病案教学

此法适用于开课不久,病案教学初期或开课虽久,但病案难度较大,一般放在一个系统学习之后,可举出2—3份病例,例如心肌梗死,风心病。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注意疾病本身与并发症合并症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2.3 以学生为主体

讲完一个系统之后给学生2—3份病例,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就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治疗等问题展开演讲,一开始的发言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演讲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3.总结

病案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临床学习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接触真正病人时的自信心。案例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方法[3]。病案教学法通过对一个个病例的解析,完成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缩短与临床见习的距离,成为理论认识到临床感性认识的桥梁[3]。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案只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离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支持,病案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病案教学法也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教师积极、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病案教学不可过滥,否则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故事片,病案讨论引起学生反感。因此我们要认真备课,精心筛选病例,恰当安排好病案教学的时机和形式,可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并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杨潮萍,韩雪.分类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9):115-116.

[2]梁海心,何志红,黄建中.PBL与传统教学法集中教学实习效果的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2004(1):41-56.

西医内科教学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校08级115名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学生分为1班与2班两个班, 其中一班60名学生, 作为观察组, 其中35人为男生, 25人为女生;年龄最小18岁, 最大22岁, 平均年龄 (20.3±0.5) 岁;2班55名学生, 作为对照组, 其中31人为男生, 24人为女生;年龄最小19岁, 最大22岁, 平均年龄 (20.5±0.7) 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开展后续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授课, 即以授课教师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为主, 根据教学大纲向学生讲解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 学生应做好笔记。观察组学生则采用病例教学法 (CBS) , 其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第一, 编写病例。授课老师应以授课内容为依据编写病例, 也可到医院收集真是病例, 确保病例能有效的反应授课主题, 同时还应保证病例通俗易通,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比如在讲授“糖尿病”相关知识时, 授课老师应编写或收集相关病例资料, 病例情况应包含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表现等, 具体如:赵某, 男, 45岁, 尿频、口渴18个月, 加重伴易饿2个月;手足发热、身体无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细数。在让学生了解病例的同时应提出相关问题, 以便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可问学生怎么对患者的糖尿病分型进行判断,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等。

第二, 展开问题。提出问题后, 可通过分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由学生自愿或小组代表等发表回答;授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问题进行展开讨论, 合理的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融入其中, 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第三,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合理的融入病例问题, 合理的设疑、启发, 并适当的进行提问, 掌握学生情况,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在学生初步了解疾病后应让学生深入讨论问题, 寻找答案, 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点, 加深印象。最后授课教师应就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案例分析等进行总结, 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学期末应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 通过与医师资格考试题型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闭卷考试, 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 两组学生采用相同试卷进行考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授课后的考试成绩、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其中对教学方式的满意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调查, 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学生的基本资料, 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学生经CBS教学法授课后其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教法方法授课的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方式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学生对CBS教学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为临床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在诊治患者时强调合理的对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进行结合。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视对帮助学生学习及掌握其他临床学科有重要作用[1]。然而, 高等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对知识本身的传授, 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及能力培养的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教育模式也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实际的教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 而是逐渐向更广的领域延伸。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因而, 需探究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CBS教学法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主要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2]。将其应用于重一些结合内科教学中, 通过编写病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等方式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病例编写、问题讨论中可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问题、了解相关知识, 从而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对教学方式的满意情况[3]。然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

第一, 明确病例选择与理论讲授的关系。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 理论教学为病案教学的基础, 在进行病例教学时必须要以理论知识为依托。而对于病例的选择则必须要在体现疾病本质的同时, 确保其具有简单易懂的特性。第二, 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另外, 教师应认真解答学生疑问, 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总结。

总而言之, 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中实施CBS教学课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且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健坤.案例化教学法 (CBS) 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5) :4057-4059.

[2]苏健坤.多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4) :3770-3772.

西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篇4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类型为:(闭合性),(交通性),(张力性);

(2)气胸患者,一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

(3)军团菌肺炎应首选:(红霉素)治疗;

(4)支气管扩张的主要病因是:(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

(5) 二型呼吸衰竭指氧分压:(<60umg),二氧化碳分压(>50umg);

(6)心肺复苏的处理中,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是:(气管插管);

(7)急性心肌梗死应与:(胆蘘炎),(胆结石),(心绞痛),(胃食管返流);

(8)降压药包括利尿剂:(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滞剂);

(9)急性胰腺炎的血清淀粉酶在起病后:(6-12小时) 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

(10)胃癌的并发症是:(出血幽门) ,(或梗阻 ),( 穿孔);

(11)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建立的侧支循环有:(食道肾底V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疮静脉扩张);

(12)小胃癌是指病灶小于:(1) 厘米 ;

(13)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期:(前驱期 ),(昏迷前期 ),(昏睡期),(昏迷期);

(14)动态心电图中显示心肌缺血性ST-T改变而当时并无心绞痛时称:(心肌劳损)

(15)急性肾衰一般按其病程分为:(超始期 ),(维持期 ),(恢复期)三个阶段;

(16)肾病综合症的并发症有:(感染), (血栓),(栓塞并发症),(急性肾衰),(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17)急性肾盂肾炎的并发症有:(肾乳头坏死),(肾周围脓肿);

(18)淋巴瘤的病理分型:(霍奇金淋巴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

(19)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性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血管壁异常),(血小斑异常),(凝血异常),(抗凝及纤维蛋白质溶解异常),(复合性止血抑制异常);

(2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整个病程可分为三期:(慢性期), (加速期),(急变期);

(21)糖耐量异常是指空腹血糖<7.8mmol/L,OGTT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之间;

(22)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 )为最常见, 通常为(对称)性;

(23)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 )为最常见, 通常为(对称)性;

(24)DIC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蛋白 ),(休克微循环衰竭 ),(微血管栓塞 ),(微血管症性溶血 );

(25)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性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血管壁异常),(血小斑异常),(凝血异常),(抗凝及纤维蛋白质溶解异常),(复合性止血抑制异常)。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心绞痛:一旦心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左心衰竭等,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率增快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而冠脉的供血已不能相应增加,即可引起心绞痛。

(2)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3)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地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

(4)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5)支气管扩张: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大多继发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波怀,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

(6)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7)慢性肾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阻碍(肾脏损伤病史>3个月),包括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份异常,及影像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GFR<60ml/min)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CKD).而广义的慢性肾衰竭(CRF)则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简称慢性肾。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表现为难治性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的血液病.

(9)急性肾衰竭(ARF):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神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周)突然下降而出现的氮质废物滞留和尿量减少综合征.

(10)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是:(1)尿蛋白大于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3)血脂升高.其中(1)和(2)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11)充血性心力衰竭:即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某些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射血功能维持正常,但由于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充盈压异常增高,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淤血.

(12)Somogyi现象:即Somogy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西医内科教学 篇5

1 PBL教学的基本特征

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具有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三大特点。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实施结果认为PBL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值得在医学教育领域推广。

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PBL教学法优势明显: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其主旨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事实上, “教”与“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医学课程教学中, 突破学科界限, 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 开展PBL教学方法, 以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正是从根本上发掘、培养了学生的自导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并针对学生的需要提供支持和指导, 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理念:“教会学生学习, 使之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行为习惯。”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 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 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 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 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 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 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 以达到熟能生巧, 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 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 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 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 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 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 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 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多为90~126学时, 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 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 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 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 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P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体会

3.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PBL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PBL教学法着重首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接受问题而又给予提示及答案, 促使学生去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点, 查寻资料, 整理资料, 解答问题。充分的课前准备, 利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临床问题,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 也使得学习目的更明确, 有益于尽早建立责任感。PBL教学法模拟现实病案, 逼真、直观, 学生能看到客观存在的阳性体征, 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记忆长久。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PBL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 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基础与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 并灵活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 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由掌握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变。PBI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们积极讨论, 各抒己见, 激烈竞争, 力求答案合理、全面, 甚至多次修改直至问题解决。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每位学生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在此过程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PBL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实病案,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制订目标、分析资料、解答问题及评估结果等环节拓展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即PBL教学法不仅用到了医学知识, 还可能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 以患者为中心, 通过沟通与交流, 获得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资料, 结合患者家庭与人文背景等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 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 并予以执行和修正, 使学生的临床思维得到拓展和锻炼, 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PBL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而且对PBL的概念和技能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要能够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向学生提供特定的临床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堂讨论以及控制讨论的技巧, 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特别是西医内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知识更迭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用新知识、新见解、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 才能在主导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其次, 善于总结自己和其他人的先进的学习方法, 在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多向有关专家学习, 形成一定的指导技能。

3.5 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PBL教学法有许多优越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其缺陷。首先, 是学习时间不足与PBL的矛盾, 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自学时间, 使他们准备更加充分, 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法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学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其次, 在硬件设施方面, 对信息、计算机及耗材、管理、图书馆等要求高, 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 参考书籍相对较少, 校园网不够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在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PBL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而非小班或大班为单位的教学, 因此需要教师更多地投入。第三, 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 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够, 具有一定程度的懒惰心理, 习惯于传统讲授法的授课形式。此外, 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不能完全覆盖课程设计的要求也是PBL教学方法的缺陷之一。

总之,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提高了教学质量, 符合21世纪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这将为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姜萍, 杨振宁, 商庆新, 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 2005, 12 (3) :104-105.

[2]李晓丹, 韦莉萍, 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 2005, (11) :4-6.

[3]林东红, 徐建萍, 林孟戈, 等.创建医学检验专业本科课程PBL教学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85-87.

[4]崔静, 赵卫星, 许春雷, 等.PBL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8, 22 (5) :472-474.

西医内科教学 篇6

1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优化教学时间配置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课程由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组成。传统的教学法采用集中时间教授理论课, 全书教授完毕后进行临床见习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安排过于呆板, 学生往往在理论课学习的时候对病种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而当进入临床见习的阶段时却早已将理论课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时间的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学习积极性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严重影响了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在接受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能在短时间内对病种形成感性认识, 笔者对授课时间进行了有机调整, 在一个病种的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2~4天即安排该病种的临床见习。总授课时间不变, 只调整时间安排。这种简单的时间配置的优化对学科的教学产生了相当大的良性促进作用。优化后的时间配置有利于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对该病种进行一定的消化吸收, 并对即将进行的临床见习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同时, 又保证了学生在临床见习时对该病种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这种时间配置的优化, 充分利用了短时重复增进记忆的原理, 采取合理的时间配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 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有机结合, 确保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

到学习中来

病例导入式教学是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有力手段, 黄文[1]等将其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见习教学中。笔者在临床见习实践课授课过程中, 采取小组教学法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 将学生分成3~4人/组, 每次见习以2~3组为宜。临床见习课授课老师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对典型的病例,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既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从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全过程的医疗实践, 组内同学之间应相互补充, 多方斟酌, 尽臻完善。每组完成后各组间进行相互查阅、讨论和质疑、修改并记录。最后由老师进行逐一点评。全部完成后学生要对本次的见习进行全面回顾, 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实战技术、临床思维等方面的不足, 总结自己在医疗实践中的错误与疏漏, 并书写见习心得。

这种见习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见习前尽可能地熟悉某一病种的流行病学、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中医分型、中西医治疗方案等基础知识, 且要求学生对西医“视、触、叩、听”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能力。通过全过程的临床实践、各组间的质疑讨论和老师有针对性的点评与讲解,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查漏补缺,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条理清晰、客观全面的诊疗思路。小组教学, 更保证了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 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每一名学生独立的临床思维。

3 中西医并重, 切实体现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在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的过程中, 笔者始终坚持以中西医并重为宗旨。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确立等各个过程, 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并积极抓住中医西医间的切合点, 让学生体会到中医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同一疾病上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挖掘中医西医之间新的切合点。特别是在诊疗方案的确立过程中,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疾病的中医和西医诊断与治疗流程, 并在实践过程中, 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引导学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有效且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4 横向联系, 引导多学科全面发展

肿瘤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常常涉及多个学科[2], 如普通内科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放射治疗学、药理学等, 以及多种临床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合并多个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或肿瘤晚期出现多处转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则更甚。笔者在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理论课授课的过程中, 积极为学生讲解与该病种有关的影像学、检验学等知识, 讲解各种有关的穿刺术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在临床见习过程中, 则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多学科知识, 如学习阅读CT/MRI片、参与各种穿刺操作、学习处理肿瘤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时的处理等。如此, 以肿瘤内科某一病种为基点, 辐射临床多个学科和多种临床操作;又通过多个病种的反复学习与实践, 不断强化这些多学科知识和临床操作的技能技巧, 从而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5 更新考核方式, 注重思维培养

传统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 多以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实战能力则无暇顾及;这种情况下, 学生应付考试的方法则多以死记硬背为主。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出发点, 更多地关注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为此, 笔者大胆更新了考核方式, 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更新为”理论+临床实践+思维培养的综合考试。理论考试得分仅占学生考试总分的40%, 而临床实践和思维培养各占30%。临床实践得分来自于每一个病种的临床见习,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在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操作等过程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熟练掌握临床实践的各项基本技能。思维培养则是通过活生生的病例来整体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综合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这种综合的考核模式不再仅仅专注于理论, 而是将理论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多地关注学生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 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又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提高了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训练了他们的临床思维, 为他们成为真正的一线临床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的工程[3], 意义非常重大, 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很多, 如有限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与时俱进的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笔者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但很显然还远远不够。提高教学者的知识储备与业务素养、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加强与外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等都是可行的改革切入点, 但均需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为支撑。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教改之路, 任重而道远, 笔者仍将不断更新思维、与时俱进, 同时借助现代不断发展进步的教育教学手段, 不断丰富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提高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育基础扎实、条理清晰、技能过硬且具有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繁荣。

摘要: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院校高年级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组成。为了提高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 旨在多举并施,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更新教学模式, 以内容丰富、横向联系、整体教学为主线, 引导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形成整体的临床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文, 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09, (6) :113-114.

[2]兰东强, 刘骞.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肿瘤的思考[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 :342-343.

西医内科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篇7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是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个基本病理学特征, 促使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在最大程度上减轻, 或促使胰岛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强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基本方法, 可以使患者血糖、血脂代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为探讨西医内科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82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 女性17例;患者年龄37~78岁, 平均年龄 (52.4±1.8) 岁;糖尿病患病时间1~16年, 平均年龄 (4.2±0.5) 年;观察组中男性23例, 女性18例;患者年龄39~77岁 , 平均年龄 (52.6±1.7) 岁 ;糖尿病患病时间1~17年 , 平均年龄 (4.4±0.6) 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1.2 纳入标准

1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2糖尿病病史在20年以内;3患者年龄在30~80岁之间;4排除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5患者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6患者自愿参与该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 (国药准字:H33020106) , 500 mg/次, 2次/d, 计划治疗一个月;观察组治疗方案:口服二甲双胍 , 500 mg/d, 2次/d, 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 (国药准字 :H20110047) , 30 mg/次, 1次/d, 计划治疗一个月[2]。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糖尿病治疗效果、糖尿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不良反应例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

1.5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血糖、尿糖水平的监测结果均已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有效:血糖水平不足8.0 mmol/L, 血、尿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表现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表现仍然存在, 血糖指标水平在8.0 mmol/L以上, 尿糖指标水平仍在 (2+) 以上[3]。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糖尿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 (23.07±4.15) d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治疗计划共计实施 (29.76±4.28) d;观察组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 (18.63±3.59) d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治疗计划共计实施 (24.18±3.24) d。两项观察指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糖尿病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4.002, P<0.05) , 见表1。

2.3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单独用于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可以使患者在空腹和餐后2 h两种状态下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采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糖尿病治疗则可以产生显著的降糖效果。吡格列酮作用于人体后, 主要可以通过将患者机体内存在的脂肪、骨骼肌、肝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增值活化受体充分激活, 对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过程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使一些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实际敏感性水平显著增强, 进而使患者体内血糖水平显著降低。二甲双胍在对糖尿病进行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有效降糖机制主要包括, 使患者机体糖无氧酵解能力显著增强, 使肝糖异生反应的过程和能力显著减弱, 从而使肝糖实际输出量显著减少, 并能够使周围的一些组织对胰岛素产生的敏感性显著增强[4]。

该研究中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总有效率、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及治疗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治疗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表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在糖尿病治疗中效果更显著, 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罗冲华, 谢思慈.氨氯地平和二甲双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10, l4 (l2) :316-317.

[2]赵学军, 杜文建, 昌桂英.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17 (14) :125-126.

[3]赵列宾, 陈钦达, 王琴琴, 等.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17 (16) :357-358.

西医内科教学 篇8

常规治疗

目前,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常规治疗以改善肝功能为主, 主要从指导患者休息、增加营养供应、限制钠盐摄入等方面进行。指导患者充分卧床休息, 可以使患者的肝血流量增加, 促进其肾脏内钠盐的排出,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利尿作用。增加营养供应主要为指导患者尽量多食用高蛋白 (60~70 g) 、高热量 (2 kcal) 、富含维生素及较易消化的食物, 从而保障患者的氮平衡。钠盐的摄入及水的摄入与水钠潴留密切相关, 所以要控制患者的水和钠盐摄入。然而,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单纯限制患者的钠盐及水分的摄入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较差,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种并发症及低钠血症的发生风险。所以, 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内严格限制钠摄入, 采用低盐饮食及适度补钠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腹水量、尿钠及血钠水平决定其钠的摄入量。患者的水摄入并不需严格控制, 患者每天饮用1~1.5 L水即可。

药物治疗

采用常规治疗不能消退腹水的患者, 要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活性药物、白蛋白及利尿剂等。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的发生与门静脉压力升高密切相关, 所以降低门静脉压力是治疗该病的一个切入点。目前主要应用的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为血管活性药物, 包括依那普利、酚妥拉明、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门静脉压力。酚妥拉明、多巴胺能够对多巴胺受体起到直接兴奋作用, 使腹腔内门静脉的小血管扩张, 从而使门静脉压力降低, 减少腹水外渗, 并增加腹膜对渗出腹水的吸收。王兴飞采用微泵方式静脉滴注多巴胺20 mg/d与酚妥拉明20 mg/d治疗6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 发现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 其肝功能明显改善,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曹舸等让患者口服依那普利10 mg/d, 联合前列腺素100μg/d静脉滴注治疗肝硬化腹水, 取得了良好效果[3]。

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低蛋白是导致肝硬化腹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提高患者体内蛋白水平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较好。及时给肝硬化腹水患者补充白蛋白, 能够使患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提高, 对其肾脏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 给患者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能够促进部分腹水重新回到血管, 随后给患者静脉推注速尿可起到较好的消退腹水的作用。肝硬化腹水患者每周少量多次静脉滴注白蛋白 (40~50 g)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且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王芸采用白蛋白联合速尿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4]。

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利尿剂作用于肾小管, 使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减少而起到利尿作用。利尿剂可以有效降低细胞外液容量, 对肾脏排尿具有促进作用, 从而达到促进水肿消退效果。然而, 若利尿剂应用不合理或应用时间过长, 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所以利尿剂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原则:①根据水肿程度决定利尿剂剂量:若患者无水肿, 则采用常规治疗;若常规治疗无效, 则采用利尿剂治疗, 但注意控制适宜强度, 剂量过大会导致细胞外液严重丢失, 循环血容量减少, 引起肾脏血流量不足, 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及电解质紊乱, 导致氮质血症发生。②根据患者病情使用利尿剂:若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体重下降或水肿消失, 则立即减少利尿剂的剂量, 或停止使用利尿剂。③临床治疗过程中, 利尿剂应首选螺内酯, 其次可选择双氢克尿噻及速尿。螺内酯的使用应坚持逐渐加量的原则, 初始剂量保持在100~200 mg/d, 然后逐渐加大剂量, 但最大剂量不超过400 mg/d。此种剂量应用方法较安全、可靠。对于难治性腹水患者, 可选择甘露醇进行治疗。

肝移植治疗肝硬化腹水: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并发症, 内科治疗虽可改善病情, 但不能根本改善患者的预后, 肝移植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也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随着器官保存、免疫抑制治疗和外科手术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患者肝移植后的生存率已有显著改观。目前肝移植手术治疗肝硬化腹水已在国外广泛应用, 然而在我国, 由于肝源缺乏、手术费用高昂等因素, 肝移植治疗肝硬化腹水尚未广泛开展。

其他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

腹腔穿刺放液治疗法:该方法可用于治疗高度腹水及发生腹膜炎的患者, 且具有较好效果。但反复、大量的腹腔穿刺放液, 患者会发生电解质紊乱及蛋白大量丢失。大量研究表明, 每次放液以4~6 L为宜, 且在放液后给患者补充5 g/L的蛋白质。

腹水浓缩回输治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且腹腔感染风险较小的方法。该方法可增加血容量, 及时补充人体蛋白,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减少水钠尿潴留的发生, 且能够改善血液循环, 对腹水的消除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方法不适用于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感染性和内源性毒素性腹水患者。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改变, 加上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 肝硬化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肝硬化患者在最佳治疗时期未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随着病情的进展常会出现肝硬化腹水。相关调查显示,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率高于75%, 肝硬化腹水直接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患者3年存活率不足50%。因此,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率较高, 危害性较大。本文根据临床经验从西医内科治疗角度阐述了肝硬化腹水的常用治疗方法, 包括常规治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白蛋白治疗、利尿剂治疗、腹腔穿刺放液治疗、腹水浓缩回输治疗等方法, 为肝硬化腹水的西医内科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

摘要: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出现肝硬化腹水。本文阐述了肝硬化腹水的常用治疗方法, 包括常规治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白蛋白治疗、利尿剂治疗、腹腔穿刺放液治疗、腹水浓缩回输治疗等。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血管活性药物,白蛋白,利尿剂

参考文献

[1]程仲义.西医内科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6 (10) :2809-2810.

[2]王兴飞.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J].药学进展, 2013, 37 (2) :87-89.

[3]曹舸, 周永康, 李宾.依那普利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11-12.

西医内科教学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该院治疗的消化内科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行常规治疗,研究组50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两组的年龄分别为20~72岁和19~71岁,平均年龄(47.5±3.5)岁和(48.1±2.9)岁,两组的病程分别为0.6~24月及0.5~20月,平均病程(6.5±1.2)月和(6.6±1.4)月。研究组50例中胃溃疡患者有2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20例,复合型溃疡患者有8例;对照组50例中,胃溃疡患者有2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17例,复合型溃疡患者有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病理分析和超声检查,确诊为消化内科疾病,排除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足及神经异常患者。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病类及受教育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都要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配合治疗。保证自身作息时间稳定,饮食符合规律。针对对照组采用一般的西医方式进行治疗,具体为服用西药,口服克拉霉素胶囊(国药准字0225H2083,0.125g×20粒/盒)2粒、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146015H20,0.25 g×20粒/盒)4粒、泮托拉唑胶囊(国药准字00803923H,40 mg×7粒/盒)1粒,2次/d。针对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服用药物为加味乌贝散。所含材质为1 000 g的乌贼骨、500 g的浙贝母、500 g的枯矾、500 g的木香、300 g的延胡索、200 g的砂仁以及150 g的三七粉。这些药物挑选集中后,将所有药物碾成粉末状,用标准为80目的细筛过滤,装在纸包内,6 g/包。患者在3餐前30 min内用温热开水服用,3次/d,1包/次。14 d为1个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护理工作,从而保证治疗效果的提高,特别是饮食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食用生冷食物,不得吸烟饮酒,禁止食用辛辣食物。

1.3观察指标

按照《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指南》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如果患者胃部无丝毫疼痛感,并且患者胃粘膜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效果显效。如果患者患者胃部疼痛有明显改善,胃粘膜功能有较好恢复表明有效。如果患者经过治疗后,胃部还是存在明显疼痛,疼痛感无丝毫减轻或者改善不明显,部分患者还存在疼痛感加重的趋势表明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之和所占总例数的百分比比例。在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半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观察患者在这半年内病情复发的概率。并对患者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记录。

1.4统计方法

2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48例(96%),对照组总有效40例(80%);研究组半年内病情复发有2例,所占比例为4%,对照组半年内病情复发有11人,所占比例为22%,研究组半年内病情复发率更低,4%(2例)vs20%(11例),研究组住院时间更短,(10.4±2.3)d vs(18.5±3.4)d。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消化内科是一种疾病系统,属于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科所属类型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复合型溃疡等。在消化系统诸多溃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是胃溃疡。人体胃部存在着大量的消化液,消化液消化患者胃部黏膜,从而对患者机体胃部黏膜肌层带来重大伤害。胃溃疡如果在中医范畴上来说是一种胃脘痛,主要是患者胃部气血出现凝滞,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如果患者胃部阴气不足,会导致胃部缺乏润泽,此时应该做好胃部的滋阴工作,保证胃部的降气功能得到保证。在西医理论中,对于消化内科疾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抗生素能够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并有效抑制胃部酸性物质的生长,能够有效消除例如幽门螺杆菌之类的病菌。阿莫西林是一种有效的制酸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胃部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酸对患者胃部的侵蚀作用,从而达到保护患者胃部黏膜的有效目的。而在中医理论中,对于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原理主要是患者胃部气血凝滞,阴阳失调,因此要做好理气工作,保证气血顺畅,防止血液淤积,达到和胃的目的[3]。之所以对患者服用加味乌贝散,主要是因为该药具有补充患者体内血气,和胃健脾的功效,将体内的湿热消除保证血气畅通,从而有效恢复患者胃粘膜功能,加速溃疡的恢复进程。在该文所采用的中药中,例如三七粉、浙贝母和乌贼骨,不仅能够镇痛,还能抑制患者胃酸的分泌,不仅如此,其还有止血的功效。胃溃疡发病后,患者平滑肌痉挛会带来剧烈疼痛,应用加味乌贝散能够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除此之外,药物中的毒性也会降低,增加血液循环效果,保证胃肠粘膜能够较快恢复,胃溃疡能够尽快愈合,患者机体各指标能够迅速恢复正常。

消化内科疾病中除了胃溃疡之外,十二指肠溃疡也较为常见。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季节主要以冬春季节为主,因为该时间段内气候变化较大。男性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概率显著高于女性[4,5]。关于十二指肠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胃酸分泌异常,患者生活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过大,长时间吸烟饮酒而导致。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导致患者机体感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部黏膜屏障,氢离子和胃蛋白酶进入黏膜,出现自身消化导致溃疡产生。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灼痛,胀痛也较为常见。患者在饥饿时上腹部持续疼痛。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中除了消化性溃疡之外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多种愿意导致的胃粘膜炎性病变。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窦部出现病变。大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少数是胆汁反流,极少数患者为消炎药物或者吸烟嗜酒等不良习惯导致。自身免疫性胃炎较为少见,主要是胃底部出现病变,患者血液中出现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维生素B12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恶性贫血。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存在消化不良和上腹部隐痛情况,饱胀、食欲减退、嗳气、呕血和黑便也是主要表现。

除此之外,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肝性脑病也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食欲不振、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病因主要是患者进食后胃底容受到舒张发生障碍影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情况出现紊乱和内脏高敏等因素。另外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会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加重[6]。

在该次研究过程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和单独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有诸多学者研究也发现,乌贼骨、浙贝母、三七粉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止血阵痛作用,可以抑制酸的效果,有助于消化性疾病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6,7,8,9]。结果发现,研究组显效者42人,占总例数的84%,有效者6人,占总例数的12%,无效者2人,占总例数的4%;对照组显效36人,占总例数的72%,有效4人,占总例数的8%,无效10人,占总例数的2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例数更高,48例vs 40例,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6%vs 80%;观研究组半年内病情复发有2例,所占比例为4%,对照组半年内病情复发有11人,所占比例为22%,研究组半年内病情复发率更低,4%vs 20%,研究组住院时间更短,(10.4±2.3)d VS(18.5±3.4)d。各指标比较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表明,针对消化内科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能降低患者半年内病情的复发概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该方法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洪亮.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运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5(5中旬刊):707.

[2]娄俊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6):197-198.

[3]邹双南.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运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34):68.

[4]陶秀芝.浅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运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7):54-55.

[5]徐娟.兰索拉唑在消化科疾病药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8(56):78-79.

[6]龚荣达.消化科疾病药物治疗中兰索拉唑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15(7):36-37.

[7]伍小青.中西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医学信息,2014(25):125-126.

[8]余旭彪.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60例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13,48(9):641.

上一篇: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下一篇:空调器室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