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

2024-07-03

归脾汤加减(精选七篇)

归脾汤加减 篇1

关键词:室性早搏,归脾汤,疗效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单纯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另外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往往还有引起新的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因此西药治疗有其局限性。而中医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历史悠久, 疗效肯定, 毒副作用小, 不易引起新的心律失常[1]。本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显著, 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3月在我科治疗的确诊为室性早搏的患者106例,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3例。对照组男26例, 女27例, 年龄24~77岁, 平均年龄 (58.56±8.17) 岁, 病程1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3.46±2.30) 年, 冠心病34例, 风湿性心脏病3例, 心肌炎6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10例;观察组男25例, 女28例,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 (59.47±7.92) 岁, 病程2个月~13年, 平均病程 (3.71±2.69) 年, 冠心病35例, 风湿性心脏病2例, 心肌炎7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因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为心悸, 心脾两虚型:心悸气短, 面色无华, 目眩头晕, 神疲乏力, 伴纳差、腹胀便溏, 健忘, 多梦少寐, 舌质淡红, 脉细弱。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心律失常中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 经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排除因贫血、过劳、甲亢、精神因素、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导致的室性早搏;2度或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心动过缓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片, 起始剂量按照12.5mg, 2次/d, 之后逐渐加至25mg, 2次/d, 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龙眼肉20g、人参15g、当归20g、远志15g、炙甘草6g, 气虚甚者重用人参、黄芪, 加党参;血虚甚者加阿胶;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善恐易惊者加珍珠母、生牡蛎。每日1剂, 水煎适量分早、晚2次温服, 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

1.4 评定标准[2]

(1)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患者心悸、气短等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心悸、气短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有加重。 (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患者室性早搏消失或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有效: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50%或增加。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疗效及心电图情况比较, 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表2。

注:经χ2检验, χ2=4.30, #P<0.05。

注:经χ2检验, χ2=4.28, *P<0.05。

3 讨论

室性早搏又称室性期前收缩, 是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 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者由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而引起心室的除极。其发病人群非常广泛, 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差异, 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轻微心悸不适[3], 重者室性早搏可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导致晕厥或黑朦。因此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偶发早搏可不予以药物干预, 而对于有器质性病变的心脏病和频发早搏, 必须及时治疗, 预防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还容易复发, 发生副作用的几率也大[4], 而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无明显毒副作用, 有其独特的优势。

室性早搏属中医学“心悸”范畴, 心悸证见气血阴阳之亏虚, 《丹溪心法》指出“怔忡者血虚, 怔忡无时, 血少者多”。《济生方》曰“怔忡者, 此心血不足也”。患者长期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 无以生化气血, 心血不足, 导致心神失养而发病;劳倦内伤, 或久病失养, 气血亏虚, 心失所养, 发为心悸。本病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患者阴血亏少, 血虚心神失养, 导致悸动不安, 治宜补血养心, 益气安神。因此, 以归脾汤加减治疗[5,6]。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 方中黄芪、龙眼肉为君药补脾益气, 充养心血, 白术、人参补气, 与黄芪配伍增强补脾气之功, 当归养血活血, 补心养血共为臣药, 木香理气醒脾, 远志、酸枣仁、茯苓补脾、宁心安神, 共为佐药, 炙甘草健脾益气, 调和诸药, 为使药。本方诸药共用配伍特点:心脾同治, 重点在脾, 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并补, 但重用补气, 意在生血, 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皂甙和黄芪多糖具有强心、改善心肌新陈代谢、抗自由基损伤和稳定心肌细胞膜等作用[7]。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人参皂甙具有胺碘酮样作用, 对室早、室性停搏、室颤等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与胺碘酮药物相比, 具有作用温和、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8]。因此, 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室性早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悸、气短症状, 有效减少早搏次数, 疗效显著。但在临床中要辨证论治, 抓住心脾两虚的主症, 其次辨其兼症[9], 灵活加减掌握应用, 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晖.归脾汤合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4) :1829-1830.

[2]丁丽.归脾汤加减治疗心悸34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0) :26-27.

[3]王雨玲.归脾汤合生脉散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4) :451.

[4]王艳飞, 李新顺, 漆一飞.归脾汤合炙甘草汤治疗老年室性早搏64例报告[J].贵州医药, 2012, 36 (5) :440-441.

[5]蔡清秒.归脾汤治疗频发性早搏2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 21 (2) :122.

[6]菅振刚, 杨刚.归脾汤加减治疗室性期前收缩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 24 (11) :56-57.

[7]华珍, 柳俊辉.黄芪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1 (2) :69.

[8]房秋菊, 杨艳, 贺春萍.归脾汤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34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18 (2) :163-164.

归脾汤加减 篇2

一、方名:下瘀血汤加减

二、来源:《金医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篇

【原文】師曰:産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爲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枚 蟅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爲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①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卽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裏,結在膀胱也。方見痙病中。

三、组成:大黄9g 桃仁15g 土鳖虫6 【原方组成】大黄9克 桃仁20枚 蟅虫20枚(熬,去足)。

四、功用:祛瘀止痛

五、方解: 原为妇人产后瘀血内停致少腹疼痛而设,方中用大黄入血分,荡热逐瘀,推陈致新;桃仁活血化瘀润燥,土鳖虫善攻干血,破结逐瘀,并开血闭;三味合用,破血之力峻猛,为防伤正,用蜜为丸,以防伤正,使其缓缓发挥药力,以缓急润燥。以酒煎药丸,既能引药入血分直达病所,又可奏和血之功,组方精练,功效卓著。

六、主治:产妇瘀阻腹痛,及瘀血阻滞,经水不利,腹中症块等。

七、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遵照原旨,加味变通,治血瘀引起诸症,大黄二两 桃仁20枚,土鳖虫20枚,医家看如此猛峻用药鲜有人敢用。通过尝试即知,下瘀血汤不但好喝,而且药性平和,不但能将体内的瘀血瘀热排除,而且没有严重的腹痛,如厕也能控制自如。下瘀血汤前医用其治疗狂犬病屡用屡效,治疗卵巢囊肿的方法:采用下瘀汤加味(大黄、桃仁、蟅虫、三棱、桂枝、茯苓、皂角刺、穿山甲等)治疗本病45例。结果总有效率95.6%。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消结的功效,虚寒者加附子,气不足者禁用。飞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无血者走气。此言虫类药的不同功用,既从实践中观察,又聪明善悟。飞者如虻虫,走者如水蛭,无血者如山甲、九香虫,有血者如蜈蚣、地鳖虫。“新邪宜速散,宿疾宜缓攻。”“凡虫蚁皆攻”。“缓攻”既为久病正气不足着想,又因邪在络中,与瘀血痰浊混杂,不可能一下子廓清,因此只能用丸剂慢慢来。随见证之虚实、寒热、润燥不同而配伍。

八、验案举要

患者陈国材,男,72岁,乙状结肠癌术后3年,肝转移切除术后3月余。

现病史:缘患者于2000年因大便习惯改变在某医院就诊时发现结肠癌,并于当年4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为中等分化腺癌,术后给予CF+5-Fu方案化疗8次。2003年6月复查时发现左肝外叶转移,7月在中山医一附院行肝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肝组织内见腺癌结节,符合肠癌肝转移,术后口服FT-207化 疗。今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来我院就诊。

刻下症:精神可,无诉明显不适,纳眠可,小便可,大便不调,时干时溏。

既往史及个人史、家族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其它病史无特殊。查体:左下腹部及右肋下各见一手术疤痕。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无触及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2000年外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为中等分化腺癌;2003年外院行结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术,病理提示肝组织内见腺癌结节,符合肠癌肝转移。四诊资料:

望诊:精神可 舌象:舌质淡暗,舌苔黄厚

指纹及其他:无特殊。

闻诊:语音自然,对答合理,无特殊气味 切诊:脉象: 弦细

其他: 全身皮肤温暖无汗,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及包块

中医诊断:肠覃;西医诊断:乙状结肠癌肝转移术后.辨证分析: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肠覃”范畴,证属“脾胃亏虚、痰湿瘀结”,为本虚标实之证。缘患者年老脾 虚,加之饮食不慎,损伤脾气,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胃失和降,大肠长期传导失司,气机通降不用,则痰湿蕴肠,瘀毒内结而出现大便不调,时干时溏等症状。本病脾胃亏虚为本,痰湿瘀结为标,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法。

治则治法:益气健脾、化痰祛瘀。

方药: 以下瘀血汤加味 方剂组成: 土鳖6g 桃仁12g 大黄10g 槐花15g 蒲公英20g 白术10g 土茯苓25g 厚朴15g 守宫6g 党参15g 云苓25g 甘草6g 二诊:精神可,大便转调,日行1-2次,质软,时有耳鸣。舌质暗淡,舌苔黄厚,脉弦细;其他:无特殊。理化检查:2003年10月8日腹部CT示结肠癌肝转移术后肝左内叶小结节,考虑肝内转移瘤;肾囊肿。

患者前期以大便不调、时干时溏等为主证,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法,服药后大便转调,药证相符,遂守前方,但时有耳鸣,有肝肾亏虚之表现,故上方去土茯苓,加女贞子20g。方剂组成:

厚朴15g 土鳖6g 大黄10g 槐花15g 蒲公英20g 白术10g 女贞子20g 桃仁12g 守宫6g 党参15g 云苓25g 甘草6g 三诊:精神可,大便转调,日行1-2次,质软,时有耳 鸣。舌质暗淡,舌苔黄厚,脉弦细;其他:无特殊。

前期针对患者大便不调,时干时溏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法,服药后患者大便转调,时有耳鸣,加用补益肝肾之品后上述诸证明显减轻。

四诊:服药后耳鸣及胃脘部症状消失,大便调,日行1-2次,质软。前期针对患者大便不调,时有耳鸣,进食后胃脘部不适等症状,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法,酌加补益肝肾、和胃消食之品,服药后患者上述症状消失,药证相符,续用前方。方剂组成: 鸡内金20g 土鳖6g 大黄10g 槐花15g 蒲公英20g 白术10g 土茯苓25g 桃仁12g 守宫6g 党参15g 云苓25g 甘草6g

九、注意事项 药三味为末,炼蜜和为4丸。以酒200毫升,煎1丸,取160毫升,顿服之。或入汤剂煎服。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十、参考资料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蟅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血,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

2.《金匮要略心典》:大黄、桃仁、蟅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现代研究应用情况】

归脾汤加减 篇3

1资料

72例,35岁~45岁,32例,45岁~55岁,28例,55岁~75岁,12例。

基本方药:人参12g,白术15g,黄芪15g,甘草6g,远志15g,炒枣仁12g,茯神1zg,龙眼肉12g,木香9g,当归12g,磁石3g,龟板9g,茯苓12g,石菖蒲12g。

如有不寐较重,可酌情加五味子12g,柏子仁12g,合欢15g,夜交藤15g,龙骨12g,牡蛎12g,每日一剂,水煎2次,各早晚2次服用。每15天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疗效观察:治愈40例,好转29例,无效3例,有效95.8%。

2讨论

归脾汤加减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 男18例, 女22例;年龄45~79岁, 平均62岁;部位右侧33例, 左侧7例。

1.2诊断标准[1]

(1) 频繁而不自主地瞬目, 双眼紧皱, 眼睑阵发性抽动。 (2) 眼睑皮肤松弛, 上睑下垂, 眉下垂, 睑裂变短。

2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

甲钴胺片 (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0.5mg, 每日3次口服, 连续10日。

2.2中医治疗

(1) 予归脾汤加减治疗。药用党参15g、白术10g、茯苓20g、炙甘草10g、黄芪30g、龙眼肉15g、远志10g、当归10g、木香10g、酸枣仁20g、天麻10g、夏枯草10g、菊花15g。加减:肾阳虚, 加鹿角胶10g、肉桂9g;血虚生风, 加钩藤15g、全蝎5g、蜈蚣2条。水煎300ml, 每日1剂, 每日2次分服。治疗15天为1个疗程。 (2) 针刺治疗:取穴丝竹空、承泣、阳白、脾俞、足三里 (双) 、合谷 (双) 。丝竹空穴用1~1.5寸毫针沿皮刺0.5~0.8寸, 有酸胀感时, 提插3~5次;承泣穴用1~1.5寸毫针, 押手固定眼球, 沿眶下缘直刺压入0.5~1.2寸, 不宜提插;阳白穴用1~1.5寸毫针, 以45°斜向前下方沿皮刺入0.5寸左右, 有酸胀或触电样针感时, 提插3~5次;脾俞穴用1~1.5寸毫针, 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左右, 有触电样针感时, 提插3~5次;足三里穴用2寸毫针, 直刺1.5寸左右, 有酸胀或触电样针感时, 提插3~5次;合谷穴用1~1.5寸毫针, 直刺0.5~1寸, 有触电样针感时, 提插3~5次。以上各穴均留针30分钟, 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3天。30天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标准。

3.2结果

本组40例, 治愈32例, 好转6例, 未愈2例。总有效率95%。

4体会

眼睑痉挛是以不自主眨眼、闭眼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单纯单眼眼睑痉挛是由眼轮匝肌不自主收缩引起的, 也可由面神经疾病引起眼睑抽动。对单纯眼睑痉挛的人来说, 多见的原因是用眼过度或劳累, 精神过度紧张等。此外眼睛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眼内异物、倒睫、结膜炎、角膜炎等也可导致眼睑痉挛。绝大多数因眼肌疲劳, 精神紧张等引起的眼睑痉挛属于生理性眼睑痉挛, 只要通过放松压力, 适当休息就可以恢复[2]。如果因屈光不正出现眼睑痉挛, 通常进行视力矫正就可以得到缓解。眼睑痉挛为眼科一种常见病, 偶有发生不必治疗, 但跳动过频, 为时过久, 则影响视物, 需要治疗。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有研究认为眼睑痉挛是大脑基底神经节异常代谢引起第七对脑神经 (面神经) 电活动过多而造成的局限性张力障碍, 是一种与一般性张力障碍相关的相对独立的张力障碍。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眼睑痉挛在祖国医学里称为“胞轮振跳”, 多由久病、过劳等损伤脏腑, 心脾两虚, 筋肉失养而跳动;肝脾血虚, 日久生风, 虚风内动, 牵拽胞睑而振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认为本病是“气血之病, 属肝脾二经络, 牵振之患, 人皆呼为风, 殊不知血虚而气不顺, 非纯风也”。归脾汤加减使心脾得补而气旺血生, 筋肉得血所养则振动止, 诸症渐消。穴位针刺中丝竹空系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具清热散风, 抑制眼睑振颤之功效;合谷系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具疏风解表、镇痛通络之功效;胃经之承泣, 胆经之阳白, 同具疏风明目, 抑制眼睑痉挛之功效;足太阳经脾俞穴, 具健脾利湿、益气统血之功效;足三里为强身固体之穴, 二者对胞轮振跳由血衰气弱, 肝脾经络失养者起调解之效。本文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睑痉挛, 可以减少单纯西医治疗的毒副作用, 提高疗效, 降低眼睑痉挛的反复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喻长泰, 龚淑贤, 高汝龙.临床眼科诊疗常规.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70.

归脾汤加减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 均符合《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学》[1]中的脑外伤后综合征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 女4例;年龄18~56岁, 中位年龄41岁;病程3个月~2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 部分有头痛, 但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伤, 可从事正常工作和学习。

1.2 治疗方法

方药:太子参30g, 黄芪30g, 炒白术10g, 木香10g, 枣仁15g, 菖蒲10g, 远志10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5枚。加减:腰膝酸软, 神疲健忘加首乌20g, 枸杞30g;手足拘急、痴呆不语加天竺黄10g, 半夏10g, 云苓10g;神志恍惚、寐差加琥珀6g, 朱砂3g;头痛明显加蔓荆子10g, 赤芍10g, 血蝎6g, 每天1剂, 水煎2次, 兑合后早晚分服, 20天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5天,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

2结果

治疗1~3个疗程, 显效6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

3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6岁, 农民, 于2004年7月19日骑摩托车摔倒, 脑出血20ml, 治疗3个月后痊愈出院, 出院后经常头晕、头痛、睡眠差, 记忆力减退, 余未诉不适。诊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 舌质暗有瘀点, 苔薄白, 脉沉细, 此乃脾气虚弱之象, 治宜建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选归脾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30g, 黄芪30g, 白术10g, 菖蒲10g, 远志10g, 木香10g, 枣仁15g, 蔓荆子10g, 赤芍15g, 琥珀6g, 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5枚。5剂水煎, 每天1剂, 分2次早晚服, 服用上方后自觉症状减轻, 精神好转, 遂守原方加减治疗25剂后诸症悉除, 随访半年无复发。

4讨论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 多由外伤致血瘀, 致头面血行不畅, 久病气血亏虚, 清窍不荣或脑海失养而致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症。《景岳全书》曰:“无虚不作眩”, “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因此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本病达到双补气血, 扶正祛邪, 养心安神, 舒筋活络的目的, 有助于维持脑细胞的正常代谢, 改善脑细胞的营养状态, 恢复大脑皮质的正常功能, 从而消除或缓解本病的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 收到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归脾汤,脑外伤后综合征,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归脾汤加减 篇6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黛力新,归脾汤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脑卒中后抑郁(post-sroke despression,PSD)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30%;是指在脑卒中后出现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功能迟滞、失眠和自杀行为或倾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继发性抑郁[1]。PSD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均有不利影响,显著增加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对60例脑卒中后发生PSD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组30例归脾汤加减联合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住院的PSD患者60例,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9.6岁,病程6个月~10年;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8.5岁,病程6个月~10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NIHSS评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O.01),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1脑卒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3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的抑郁诊断标准,定量标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 (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第七版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医内科学》教材郁症的诊断分型标准,符合肝肾亏损、脾肾两虚病机[3]。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PSD患者服用归脾汤加减联合黛力新,归脾汤基本方:白术12 g、当归15 g、黄芪12 g、龙眼肉12 g、 炒酸枣仁12 g、党参24 g、木香6 g、炙甘草4 g,随症加减,症属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10 g、柴胡15 g;症属心虚胆怯者加太子参15 g、煅龙骨(先煎)30 g;症属肝肾亏虚者加杜仲12 g、山药15 g、枸杞子12 g;症属髓海空虚者加生地黄20 g、牛膝20 g、补骨脂12 g,1剂/日,早晚各2次分服,连服14天,黛力新15 mg早中各1次,2次/日, 14天1个疗程,治疗2疗程。

对照组单用黛力新治疗PSD患者,黛力新15 mg早中各1次,2次/日,14天1个疗程,治疗2疗程。

1.4 观察指标

两组均有专业人员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NIHSS评分,2次评定均由同一医师进行,该医师不参与治疗。疗效判断依据以下标准:痊愈指患者情绪低落,活动能力, 思维能力,失眠自杀倾向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指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指上述症状治疗后无改善。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NIHSS进行量化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SPA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

经过2个疗程(28天)治疗后,归脾汤加减联合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2.2 两组 PSD 患者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比较

两组PSD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随之越来越高,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中枢神经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受损有关;大脑神经突触间隙多巴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含量下降有关[4]。中医学中本病属于 “郁症”、“痴呆”等范畴。《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肾精虚损,精液不能上充于脑,以致髓海空虚,测髓减脑消;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之精均需脾胃产生、运化、转输。脾胃虚弱致后天之精亏虚,势必导致病情加重,故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多属肝肾亏虚、脾肾两虚证。

本研究以西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病机的认识,即大脑神经突触间隙多巴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含量下降。而黛力新是小剂量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的复合剂,它对突触前膜的多巴胺受体进行调节,使多巴胺的分泌与释放增加;同时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摄取,使其浓度升高,从而改善焦虑与抑郁症状。基于中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认识[5],应用宋代《济生方》归脾汤加减,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配伍特点为心脾同治,重点在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补气养血重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并加减滋补肝肾药物,以脾肾双补,纠正髓海不足,脑窍空虚,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6]。

归脾汤加味临证运用举隅 篇7

1 慢性肾小球肾炎

杨某某, 男, 24 岁, 学生。2015 年11 月10 日初诊。主诉:反复出现尿血1 年余。患者1 年前因不慎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 于当地人民医院就诊, 查尿常规:潜血3+, 蛋白2+, 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遂入院治疗, 予以抗感染、活血化瘀等对症支持治疗, 病情稳定后出院, 但此后血尿反复发作, 每遇劳累、感冒即可诱发。现症见:体重倦怠, 面色萎黄, 心悸, 失眠, 乏力, 纳差, 大便时溏, 舌质淡苔薄白, 脉沉细。尿常规:尿隐血3+, 尿蛋白1+, 余无特殊;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为:尿血;辨为心脾两虚证;治宜健脾养心, 益气摄血;予归脾汤加味, 具体药物如下:黄芪6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酸枣仁30g、当归15g、木香15g、山药15g、远志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5g。10 剂。水煎服, 日1 剂, 分3 次饭后半小时温服。药后复诊:神疲乏力、睡眠等症状明显好转, 纳稍可, 舌淡苔薄白, 脉细;复查尿常规:尿隐血1+;上方加生地15g、小蓟15g、炒蒲黄15g、藕节10g。15 剂, 煎服法同上;后随症加减坚持服药1 月余, 尿常规已无潜血, 随访得知至今未复发。

按:《类证治裁》:“诸血皆统于脾。”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中气虚弱, 不能摄血, 又兼命门相火衰弱, 乏吸摄之力, 以致肾脏不能封固, 血随小便而流出也。”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 一身气机之枢纽, 患者病程日久, 中气虚弱, 气不摄血, 血液溢出脉外, 即随小便而出, 发为尿血;脾气虚弱, 清阳不升, 精微下注, 酿为湿浊即为蛋白尿;又脾之气血亏虚, 不能上荣于心脑, 故出现心悸、失眠之症。故以归脾汤加味以健脾养心, 益气摄血。方中重用黄芪以健脾补气, 合党参、白术、山药加强补气健脾之效, 合当归寓补气生血之义;茯苓健脾宁心安神, 木香舒脾行气止痛, 酸枣仁、远志以养心安神除烦, 生姜温胃散邪, 大枣、甘草补脾气, 调药性。二诊时原方基础上加用小蓟、生地、蒲黄、藕节加强凉血止血滋阴之效, 本方攻补兼施, 标本同治, 故疗效显著。

2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闫某某, 男, 38 岁。2015 年12 月15 日初诊。主诉:双下肢皮肤紫斑1 年余。患者诉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紫癜, 遂去某三甲医院诊治, 查尿常规:尿蛋白1+, 潜血2+, 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遂入院接受治疗, 出院后遵医嘱规律服用完激素, 但双下肢出血点持续存在。现症见:双下肢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 长期站立后加重, 踝关节无红肿, 心悸失眠, 神疲乏力, 纳稍差, 舌质红苔白, 脉细弱。查尿常规:潜血2+, 蛋白+-。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断:紫斑。辨为心脾两虚证;治宜健脾养心, 益气摄血, 凉血止血;予归脾汤加味, 具体药物如下:黄芪60g、党参20g、白术20g、茯神15g、酸枣仁20g、当归20g、木香10g、远志15g、生姜15g、大枣5g、仙鹤草30g、茜草15g、山药20g、地榆15g、槐花15g、甘草5g。14 剂。水煎服, 日1 剂, 分3 次饭后半小时温服。药后复诊, 诉双下肢皮肤紫斑较前明显减少, 心悸失眠乏力好转,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前方加小蓟15g、蒲黄20g续服14 剂后再次复诊, 双下肢紫癜已时有时无, 余无明显不适, 后间断复诊, 至今无复发。

按:《金匮翼·中虚脱血》载:“脾统血, 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 脾虚则不能运化, 是皆血无所主, 因脱陷妄行。”《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凡荣卫大虚, 脏腑伤损, 血脉空竭, 因而恚怒失节, 惊忿过度, 暴气逆溢, 致令腠理开张, 血脉流散也”。由此可知, 脾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 若脾胃虚弱, 气血化生乏源, 气不摄血, 血无所主, 不循常道, 溢于脉外, 发于肌肤而成紫癜。方中重用黄芪以健脾补气, 合党参、白术、山药加强补气健脾之效;气为血之帅, 故黄芪合当归以达补气生血之效;茯神健脾宁心安神, 合酸枣仁、远志以养心神;木香健脾行气止痛, 生姜温胃散邪外出, 地榆、槐花、茜草、仙鹤草以凉血止血, 补虚化瘀;大枣、甘草补脾气, 调药性。全方诸药相互协同, 共奏健脾养心, 益气摄血, 凉血止血之效, 故临床效果显著。

体会:

归脾汤由严用和所创制, 载于《济生方》, 原书主治曰:“归脾汤治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 健忘怔忡”, 专治心脾两虚之证。《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曰:“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 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 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 所以补心, 心者, 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 木香行气而舒脾, 既以行血中之滞, 又以助参芪补气。气壮则能摄血, 血自归经, 而诸证悉除矣”。现代常用归脾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等多种疾病而证属心脾气血两虚者, 疗效十分显著。

上一篇:预见性护理对策下一篇:应急反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