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

2024-05-02

银行业(精选十篇)

银行业 篇1

(一) 截止2011年底, 非洲银行类金融机构共计429家, 银行业资产规模总计约0.39万亿美元, 仅占全球总额的0.8%

一是, 据非洲开发银行数据, 截止2011年底, 非洲银行类金融机构共429家, 其中, 东非和南部非洲位列前两名, 占比分别为37%和27%, 西非、中非、北非的占比分别为17%、12%和8%;二是, 非洲银行业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程度低, 2011年末, 全球银行业资产总额约49万亿美元, 非洲仅占0.8%, 因此非洲大陆受2009年金融海啸冲击力度有限, 受影响的主要是南非、埃及、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开放程度较高、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国家。

(二) 当前非洲银行业的发展主要受实体经济水平低、金融生态环境差、银行网络覆盖面低及寡头垄断程度高等因素的制约

一是, 非洲实体经济水平低, 制约银行业的发展, 世行数据显示, 近十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5.4%, 明显落后于全球其他地区, 2009年危机后下降到2%以下, 2010年仅升至4%;二是, 不良信用文化、合同违约及债权人权利保护的缺失是非洲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三是, 仅少部分群体能享受正规金融服务, 据统计非洲大陆每万人拥有的银行分支机构不超过两家;四是, 南非标准银行、非洲第一兰特银行、南非联合银行等3家最大的银行垄断非洲大陆73%的市场份额, 导致近十年的年均贷款利差高达8%。

(三) 非洲银行业样本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

1. 分析方法。

非洲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银行业数据公开程度不一致, 因此选取各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两家银行作为样本, 对其2009~2011年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2. 分析结果。

(1) 总体状况。一是, 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为92%;资产规模的平均水平为780亿美元, 年均增速为17.53%;二是, 流动性比率的平均水平为1.86, 存贷比平均水平为28.6, 短期支付能力较强;三是, 经营状况整体趋好, 总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1.95%, 同比上升15%;净资产收益率为14.1%, 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自有资本运作效率逐步提高;四是, 抗风险能力提高, 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为14.45%, 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

(2) 东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国家是肯尼亚和布隆迪, 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 2011年6月底达40.95亿美元。2009~2011年, 东非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手机银行的应用使大量偏远地区民众通过手机操作存取业务, 导致大量商业银行的个人和公司存款额都迅速增长。

(3) 南部非洲。南部非洲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 2010年全非100家最大银行中, 位列前5位的都是南非的银行, 其中南非标准银行排首位。2009~2011年, 南部非洲因金融机构因收支平衡健全而未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 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继续增强, 一级资本充足率上升至12.2%, 同比上升了0.4个百分点。

(4) 中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乍得和喀麦隆, 2011年, 喀麦隆7家银行荣登非洲最佳200家银行排行榜首, 2009~2011年,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营环境恶劣, 但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年均资产规模达172亿美元, 年均增速达40%。

(5) 西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 塞目前最大的两家银行是塞内加尔兴业银行和西非银行, 市场份额分别约为25%和21%。近年该国银行业通过收购、准备金资本投入、出售股份等提高风险抵御能力。2009~2011年西非样本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从2006~2008年的年均水平10.9%上升至12.8%, 但仍为非洲地区最低水平。

(6) 北非地区。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是埃及和摩洛哥。2009~2011年, 年均资产规模达566亿美元, 年均增速11.1%, 较2006~2008年的年均水平上升4.5个百分点;居民备用资金寻求其他投资渠道保增值的意愿强化, 存贷比高达87.5%, 对此埃及政府宣布对个人银行储蓄进行担保, 以防止大规模挤兑风险。

二、非洲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 2010~2020年, 资产规模和存款将以14.89%的平均年增速扩张, 到2020年资产达1.37万亿美元, 存款达1.1万亿美元

据英国知名经济预测机构—经济学人智库 (Economic Intelligence U nit) 预测, 2010~2020年, 非洲地区的资产规模将以13.62%的年均增速扩张, 银行存款将以16.16%的年均增速扩张。到2020年, 资产规模将达1.37万亿美元, 存款将达到1.1万亿美元, 其中资产规模排前四名国家分别为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肯尼亚。

其中, 肯尼亚资产规模将从2010年末的15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末的480亿美元, 位居东非国家首位;而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将在2020年翻两番;南非的银行资产规模2011年8月已达到3680亿美元, 远超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银行资产规模总和的10倍, 并将在2020年达到5580亿美元。

(二) 2010~2020年, 非洲银行业潜在商机巨大, 非洲大陆银行将创新业务战略以谋求发展

一是, 地域扩张, 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来增强机构间的互动联系, 使其能够量身定做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二是, 渠道创新, 是尚未拥有成熟分支网络的新设银行采取的电子渠道战略, 如2012年风靡肯尼亚的移动银行服务M-Pesa, 可通过手机短消息便捷地支付、转账等, 能对此前未使用银行业务的客户提供帮助;三是, 价值链拓展, 如尼日利亚的部分银行对以前由外国银行主导的领域进行内部能力拓展, 达到充分利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

三、中非银行业总体合作现状

(一) 央行大力推进与非洲区域和次区域金融组织的合作, 大型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积极从事对非融资

目前央行、国开行、口行、中行、工行、建行、交行等7家银行都已与非洲银行业开展合作, 央行代表中国政府与非洲区域和次区域金融组织开展相关合作, 提供资金及技术援助。截止2011年末, 口行、国开行、工行在非洲地区的贷款余额分别为394美元、94亿美元、42亿美元, 口行发放力度位居同业首位。

1. 合作区域及领域。

覆盖区域集中在东南非及西非地区;涉及能源和矿产资源、基础设施、教育、农业、中小企业等领域。

2. 合作内容。

一是, 基本的贷款融资服务;二是, 现金管理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银联卡业务等;三是, 中间业务, 包括债务动态管理、财务顾问、保险及咨询培训等, 如2011年4月, 中行赞比亚分行宣布与两家非洲保险经纪公司合作, 为在赞中资企业提供金融保险服务。

3. 合作方式。

一是, 中资银行早期主要采用新建方式进行投资, 如国开行、工、中、建等均在非设立代表处和分行;二是, 2000年以后并购战略最终成为中资银行进入非洲的新方式, 如2007年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三是, 寻找非洲本地金融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如2009年8月, 建行与南非第一兰特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为在非寻求投资机会或经营业务的建行中资客户提供咨询及融资服务。

四、中非银行业合作趋势

(一) 中非银行业合作将以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金融和银行业领域合作计划”为框架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 中方将加强同非洲开发银行及次区域金融组织的合作, 并探讨新的合作机制;二是, 鼓励双方金融机构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 扩大业务往来, 增设分支机构, 加强双方金融机构间的人员交流培训;三是, 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为中非能源、矿产开发、农业、加工制造、电信及电力、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合作提供融资;四是, 中方对与非洲国家央行开展本币互换合作持开放态度, 对有条件的非洲国家央行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 中国银行业将与非洲金融业朝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拓展金融合作空间

1. 合作领域。

绝大多数合作集中在基础设施及能源、资源领域, 此外, 仍将支持农业、工业和社会福利领域的合作。

2. 合作内容。

传统的信贷业务产品, 包括项目融资、公司融资、银团融资等;专有的对非发展基金的投资产品和对非中小企业专项贷;金融和资金类产品, 包括银行授信、货币互换、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承办的国家政策性业务及推进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的合作;中间业务, 包括财务顾问等。

3. 合作模式。

一是, 通过对非投资基金开展合作, 如口行李东荣副行长2012年7月表示, 将建立双边技术合作基金推进非技术援助等;二是, 跨境并购和参股专业融资公司, 建行约翰内斯堡分行负责人近期表示, 未来将通过参股当地专业贸易融资公司, 为客户提供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三是, 分支机构新设和与非洲当地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五、工作建议

(一) 从国家层面采取相关措施推进中非银行业合作

一是, 将加强中非金融业合作, 特别是银行业合作纳入中非合作的整体框架;二是, 建议由央行牵头、银监会及国内金融机构参与, 研究制定中非金融合作的中长期规划;三是, 建议将在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为中非金融合作的切入点和重要目标;四是, 探索将外储资金引入非洲关注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既可拓展外储运用渠道, 又可打破长期制约非方发展的融资瓶颈;五是, 与非洲大型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交流, 提供人员培训。

(二) 从我国银行业对非业务层面采取相关措施推进合作

一是, 建议进一步构建与非洲重要国家的大型银行的金融合作机制;二是, 在东非、南部非洲等银行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与渣打、巴克莱、南非标准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开展实质性业务, 对于大型企业可考虑通过银团贷款来挖掘同业潜力、深化同业合作, 对于中小企业可考虑运用委托贷款模式来提供融资;三是, 建议探索非洲当地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和我国在非银行分支机构开展网络票据结算等业务, 为更多中资企业赴非洲投资提供融资业务便利;四是, 加大我国银行业与非洲银行业人员交流和业务培训合作力度。

摘要:为推动中非合作发展,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促进我国银行业在非业务的大发展, 本文对非洲银行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中非银行业合作的现状、非洲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我国银行业与非洲银行业合作等提出了工作建议。

关键词:非洲,银行业,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2009~2011年非洲地区银行业财务报表.

银行业 篇2

(提纲)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梁勤星

概览

• 银行业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主要内容

• 新设银行业机构开业管理与服务指引

• 人行分支行进行开业管理与服务等职责

• 金融机构如何配合开业管理和事项报告

一、川银行业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一)总概。《报告制度》共10条约600字。

(二)制定目的

(三)制定依据

(四)适用对象;

(五)报告内容

(六)报告办法;

(七)人行处理方式和办法;

(八)附则:要求各中支制定实施细则;规定施行时间和解释权。

二、《新设银行业机构管理与服务指引》解读

(一)新设机构开业管理与服务的意义

人民银行强化监管职能需要; 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责需要; 人民银行提高服务效率需要; 人民银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二)开业管理政策出台背景 2003年银监分设后的管理现实:管理缺位和管理重复同时存在; 人行分支机构重服务、轻管理现象突出;

加入人行金融服务设施机构良莠不齐;

人民银行提供的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受到损伤;

人民银行服务中的管理任务十分迫切。

(三)《新设银行机构开业管理与服务指引》

1、总概:5章23条2000字。

2、适用对象;

3、主要目的;

4、时效规定

5、申请内容

6、管理要求:

7、属地管理原则和职权划分

三、人行分支行进行开业管理与服务等职责

(一)认清开业管理和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二)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

(三)把认识统一到总分行安排上

(四)认真贯彻落实总分行要求

(五)有组织、人力和条件保障

(六)按照分行要求拟定实施办法

四、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开业管理和事项报告

(一)提高认识,积极配合

(二)学习文件正确把握责权利

银行业 篇3

【关键词】银行并购 规模经济 DEA模型

一、基于规模经济的西方银行业并购理论

所谓银行规模经济,即指随着银行规模、人员数量、分支机构数量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根据产权组织理论,银行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很强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银行的规模经济更容易形成,银行经营的对象具有同质性,决定了在不存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银行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银行业规模的扩大还可以提高信用等级,促进银行效益的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最早利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效应,哈伯勒(Haberler)进一步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创立的机会成本说为企业并购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关键是要适度。

银行并购所带来的银行规模经济的益处在于:⑴节省管理费用。在扩张性的并购中,可以通过对管理费用在更多的产品中分摊,使得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而在收缩性的并购中,可以通过管理人员的削减直接减少管理费用。⑵降低营销费用,并购发生以后,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共同的渠道销售。⑶节约银行的研究和开发经费,集中力量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比较来说,银行同业并购比混业并购更能获得规模经济。

二、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我国14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样本期间为2000年到2005年。对这14家样本银行各6个年度观察值所组成的84笔横断面与时间序列混合资料,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估,利用DEA方法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定量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思路。

1、实证分析模型建立

(1)实证分析的DEA模型。DEA理论最初由Farrel于1957年提出,在1978年,Charnes,Cooper和Rhodes创建了DEA模型,即CCR模型。它是一种用于测定具有相同输入和输出、具有相同性质的生产决策单位(DMU)的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通过模型的创建,构建生产效率前沿,按照样本点的分布状况,测度各DMU的效率。

DEA模型有很多种类,有面向投入的,也有面向产出的,有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也有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本文选用规模报酬可变(VRS)下面向投入的DEA模型。

2、实证分析结果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分析。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实证分析时选择以下指标。

投入指标:一级资本(X1,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资产(X2)、利息支出(X3)。

产出指标:存款(Y1)、利润(Y2,营业利润)。

运用Onfront软件测度的规模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一:2003-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中最具规模效率的银行为招商银行、浦发行和深发展,均为新兴股份制银行,而五大行在规模效率上要稍逊一筹。

第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在规模无效时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使在规模无效时也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五大行有规模过大之嫌,而股份制银行需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扩大规模。

第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在规模效率上表现良好,说明股改以及海外上市以后,对银行的业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继续坚定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2)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通过DEA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研究以后,引入Tobit模型寻找影响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主要因素。以S*i1为被解释变量(S*i1=Si1,当0<Si1<1时;S*i1=0,当Si1=1时),解释变量选择一级资本(X1)、固定资产净值(X2)、机构数目(X3)、职员人数(X4)和市场分额(X5,按存款比重计)。实证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二: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与一级资本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银行规模效率与固定资产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性。第三,2003年银行规模效率与分支机构数目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到了2004年以后,均成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至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已经精简了大量的分支机构,但过多的裁减机构,会使得规模效率与分支机构数成正相关关系,因此现阶段的银行改革不能把精减机构作为最优的制度安排。第四,职工人数与规模效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以有文献结论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因为经过几年银行业的改革以后,人力资源的配备已达较好的状况,避免了以前那种人数过多、人浮于事的状况。第五,2003年和2004年的市场分额与规模效率成正相关,而到了2005年,由于各商业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率上均有较大力度,使得存款难以转为有效资产,使得规模效率随着存款的增加而下降。因此改善贷款质量,提高存款转换的有效性,是提升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曹军著: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版

[2] 黄金老:国际银行并购的成本收益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4期

[3] 王保忠:银行并购微观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5期

银行业 篇4

一、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趋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 让国际社会对这次的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总结了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 并根据具体的原因制定了新的创新动向。

(一)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

在危机爆发之前, 金融创新缺乏市场规范, 创新过度的现象十分严重, 而且透明度过低, 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国际社会在对这次的金融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之后, 决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 规范金融创新市场, 逐步引导金融创新走向规范化的时代。

危机后建立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适用于所有经销商和衍生产品, 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外汇互换、商品互换、股权互换、信用掉期违约, 金融监管体制能够有效的规避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减小了金融市场风险的发生率。

(二) 简单、透明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呈现快速的增长

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 以其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创新发展十分的迅速, 层层衍生的金融工具创新更是一时风光无限。然而,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之后, 大大的损害了证券市场的信心, 而且先前衍生出来的复杂金融产品的市场发行量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然而, 一些单级证劵化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后一直保持着发行量, 甚至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这也说明简单、透明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这些简单的金融衍生品在帮助美国化解金风险、避免大规模的长期经济衰退中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创新服务

金融危机之后, 欧美银行业更加注重发挥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将自身的业务重点纷纷的进行转移, 传统企业银行、贸易融资、中小企业业务已成为现在欧美银行的业务重点, 甚至一些国际性的大银行加大了对新兴市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拓展力度。

(四) 更加的重视综合化经营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 一些金融商因为过度的风险偏好、过高的杠杆比率以及监管体系的缺失, 遭受了危机的重创, 但是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帮助金融商们分散了风险的冲击力,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商们的损失, 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在金融危机之后, 综合化经营越来越受到了国际性大银行的重视, 国际性大银行利用综合化经营有效地控制了金融风险, 保持了盈利的稳定性。

二、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本部分从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 大型跨国银行全球化经营趋势明显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大跨国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全球化的金融网络和管理体制, 银行的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逐渐的出现合理的分工。各国的金融机构为了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脚步, 也正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国际业务, 增加了投资银行业务, 减少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

(二) 金融产品创新与证券融资化

国际金融市场上证券融资化的特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从初期, 证券融资化是指利用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来筹措和积累资金。证券融资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新的金融工具尤其是信用衍生产品不断出现。

(三) 金融工具的组合性与业务的综合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国际金融体系经历了利率和汇率的剧烈变化, 现有的金融创新工具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也符合人们对规避风险和投资的要求。因此, 未来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趋势是在现有的金融创新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分散和组合。而在金融业务方面, 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与混业经营的趋势。

在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逐渐的蔓延到全球智慧, 西方国家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反思和质疑, 尤其是对监管理念提出了挑战。对于风险的监管一直监管的盲点, 而且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市场中的风险逐渐的增大, 更进一步暴漏了监管的弱点。

三、中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制度基础

中国的银行业可以说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成功的实践和结果, 而且已经逐渐的探索出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制度框架, 在金融危机之后, 金融创新成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目标, 那么, 中国所特有的金融制度将成为金融创新的制度基础。

(一) 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十分的迅速, 现如今也已经开始实行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推进了我国银行业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 加强了对我国金融制度的监管工作, 随着金融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 最终将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的治理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中, 还要实施农村金融改革, 重点是改革农村信用社, 充分发挥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金融产品, 金融体制的改革还逐步的完善了金融衍生品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体系, 将金融结构进一步的优化。

(二) 逐步完善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制度

中国银行的监管部门为保监会、证监会和银监会三大机构, 这三大机构已经与中国审计署、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能够有效地对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状态进行监管。过去, 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内容呈现一种合规性的、单纯性的稽核督查, 而现在经国完善之后, 监管内容已经转变为审慎监管, 主要是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 在完善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机制之后, 中国的银行业逐步的走了国际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轨道。

(三) 完善了中国银行业金融立法, 并且有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列全新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规则、规章制度。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新的规则、规章制度与原有的法律法规相结合, 相互依赖和支撑, 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法规基础。

四、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方向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然而对于我国来讲, 金融创新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经济增长还没有形成对创新的依赖。金融创新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大小, 与欧美国家相比, 在国际上我国银行的竞争力明显偏低。为了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 我国利用这次机会积极地发展金融创新, 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我国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一) 推动金融监管理念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的核心就是金融监管理念, 进行金融监管理念的创新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近几年来,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 这让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增加, 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内部运行环境带来了冲击。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多中国的冲击不大, 但是还是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管理机制, 将金融创新市场规范化, 最大程度的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 二 ) 加强中小企业业务创新

根据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看,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 据工商管理部门有效地登记注册显示, 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千万, 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 具有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中小企业除了在数量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外, 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规模扩张过程中对银行的需求量也很大。所以, 我国银行业应加强中小企业业务的创新, 建立与中小企业信贷相适应的信用风险模式, 增加小企业的需求, 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 发展跨境金融业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动下, 中国经济将加速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步伐, 国内企业纷纷展开了跨国合作的业务, 居民境外旅游、探亲、留学也逐渐的增多, 这些现象都促进了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 我国银行业应积极的利用这样的机会, 通过创新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

(四) 积极探索移动终端金融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 我国银行业可以探索发展出一条新的银行渠道——移动终端金融, 这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显示, 我国的手机使用用户正在逐年的增加, 随着智能系统的大力普及, 银行业开发移动终端金融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客户, 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带动金融创新的进行。因此, 我国银行应该大力的开发移动终端金融, 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逐步构建成一个有竞争力的手机银行产品体系。

(五) 推进综合化经营进程

综合化经营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 有效地减小了金融商的经济损失, 这也逐渐的显现除了综合化经营的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要求的提高, 对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也提出了要求。因此, 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积极地探索综合化经营的道路, 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结论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中国银行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的客观要求。在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 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经济及金融行业发展的特点, 借鉴外国成功的金融创新的经验, 确定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海军, 姜磊.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区域金融研究, 2011 (1) :19-23.

[2]赵军.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与发展措施[J].时代金融, 2011 (11) :98.

[3]杜婷, 王胜.危机后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创新方向[J].南方金融, 2012, (2) :43-45.

[4]许洪瑞.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外资, 2013 (15) :13.

银行业税负 篇5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另外在加入WTo后,按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我国正在逐步开放国内金融业市场,经营区域、经营范围、组织形式、开放的程度都在不断扩大,对外资银行的一些限制也在逐步取消。

目前外资银行已经相当广泛地参与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竞争。国内银行业已开始了与国外同行全方位的竞争。截至2004年7月底,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43亿美元,总资产市场占有率达1.82%;在华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市场占有率达17.8%,人民币资产总额857亿元。戴至2004年8月底,外国银行已在我国设立了近200家营业性机构,外资法人机构已有1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已有216家。13家外资银行获准在华开办网上银行业务,5家外国银行分行可开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外资银行在法规规定的12项基本业务范围内经营的业务品种约有100个。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下降到58%。2006年以后我国金融将全面开放,内资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银行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与其加权折算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它被国际银行界认为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主要指标之一。1998年以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补充到8%以上。但由于银行效益不佳,无力用经营利润补充资本金,加之不良资产的曰益积累,致使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降至8%以下。虽然现在包括中行和建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超过了8%,但资本充足率总体仍较低。2004年3月9曰,银监会对外公布的我国金融机构的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达到27.64万亿元和26.57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为15.19万亿元和14.58万亿元,据此计算,我国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负债率高达96%,这样低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将无法与国外大银行抗衡。并且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良债权。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约为25%,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高于这一比例。这反映了我国金融领域聚集着大量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还存在较高的风险水平。

税收是国家用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金融税制是否科学不仅直接影响到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将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业税收制度。它主要包括:一是营业税,主要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劳务收入课征;二是所得税,主要对金融保险企业的经营利润课征;三是对金融保险企业征收的其他税。本文将着重对银行业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

二、我国银行业税收负担分析

(一)银行业流转税分析

1.银行业流转税税负过重。银行营业税是针对资本流动课征的流转税,过高的税负往往会对资本流动产生消极影响。从理论上分析,对资本流动课征的税收越少越好。我国一直把对金融业的课税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实行重税政策。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流转税负担主要包括:

(1)营业税,税率为5%。由于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也不像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即金融服务所消耗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不能得到扣除。所以,实际上金融业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贷款率比较高,但是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比率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国家税务总局2002年税负测算结果表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负分别为5.2%与5.8%.不仅高于其他服务行业的营业税负担水平,也大大高于4.0%的营业税平均税负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边际税负处于最高水平。

(2)城市维护建设税,根据纳税人所在区域不同分别适用7%、5%、1%的不同税率。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适用税率多为7%或者5%。

(3)教育费附加,统一按照3%的附加率征收。

(4)印花税虽然与其他税种相比,税率很低,但是它一般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的双方征收。所以,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借款成本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税负比例。

2.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流转税负担不公平。从表面上看,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营业税政策是一:致的,对一般性贷款按照利息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对外汇转贷按照利差征收营业税。但是由于内资银行的业务主要以人民币贷款为主„外资银行以外汇转贷为主。所以,外资银行营业税的实际税负远远低于内资银行。

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本金和储蓄存款.而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自有资本金很少,存款所占比例很高,因而存款的利息支付也很大,在当前“借贷”、“慎贷”现象普遍,存货差额增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贷款业务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对银行一般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是以可获得的利息收入全额为计税依据的。而我国对银行业实行的高税负,显然没有考虑到虽然其贷款利息收入大,但存款的利息支付也很大的实际情况。

与国际同行业税负相比,我国营业税税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为减少税收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国外一般是少征营业税或者征收登记税、印花税等其他税种,税率也很低。如,韩国实行金融业0.5%的营业税税率;欧洲国家一般不征收流转税,而征收税率较低的印花税或登记税;意大利、德国只选择部分业务征收营业税。

(二)银行业所得税分析

金融企业所得税制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企业所得税税负过重。

(1)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偏高,导致金融企业所得税名义税负过重。我国现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内资企业所得税33%的税率分别是1991年、1994年开始实施的,而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普遍呈现下降趋势。我国的税率虽然略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为35%),但是已经高于韩国(27%)、泰国(30%)、巴西(25%)、俄罗斯(24%)等经济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国家及经济转轨国家,也高于英国(30%)、澳大利亚(30%),加拿大(25%)和新加坡(22%)等经济发达国家。另外,多数国家对于包括证券交易利得在内的长期资本利得,通常区别于普通所得而适用较低的税率,而我国对证券交易所得等资本利得统一按照普遍所得征税,税负不合理。

(2)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限制较多。按照国际税收惯例,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允许在所得税前如实扣除,但是我国现行所得税制度对于许多支出项目规定了比较严格的税前扣除标准,如,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坏账准备的提取等。在工资扣除方面。按照现行计税工资标准,每人每月扣除额为800元,最多可以上浮20%(即960元)。对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工资支出,企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列支。金融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比较高,因此,工资扣除的限制对金融行业的税负影响较大。加之此项规定仅适用于内资金融企业,外资金融企业的工资支出不受任何限制„不仅加重了内资银行的负担,也不利于内资企业吸引人才。

2.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所得税负担不公平。内外资银行分别适用两套企业所得税法,而两套企业所得税法在具体规定上存在不少差别,导致中资、外资银行在税负方面产生巨大的差距。

(1)根据我国税法规定,外资金融机构享有税收减免优惠:设立在经济特区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其来源于特区内的营业收入,从注册之曰起,可享受免税5年的优惠;在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地区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外国投资吝投入资本或分行由总行拨入营运资金超过1000万美元、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其经营业务所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免征,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中资金融机构一律适用33%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中资银行负担了比外资银行高得多的税负„无法同实力雄厚、税负又低的外资银行竞争,显然不利于内资银行的发展。

(2)中资、外资银行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计税工资、职工福利费、捐赠支出、业务招待费、利息支出、坏账损失。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规定都有所不同。总而言之,外资银行的税收条件比较宽松,而中资银行的条件相对比较苛刻,形成实际税基上的差异。如,中资银行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以内可据实扣除(其他非金融保险中资企业为3%).超过部分不得扣除,而外资银行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可以作为当期费用全部列支;固定资产折旧方面,中资银行折旧残值规定一般应不高于原价的5%,而外资银行折旧残值规定则放宽至不低于原价的10%。

(3)外资银行将从本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退还其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40%的税款。

另外,中资银行要缴纳附加于营业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而外资银行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税负明显不公平。

3.个人所得税对银行业的金融业务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税法规定对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和对从事证券(不包括国债)投资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按照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证券转让所得则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一部分投资收益征税,另一部分投资收益不征税,这一规定本身就有失税收公平,会扭曲投资流向,影响资本配置效率。

三、完善银行业税收政策的初步建议

(一)改革现行流转税制度、并在时机成熟时改征增值税

1.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税负,调整营业税税率和税基。为了减轻银行业的税收负担,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应适当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避免产生大的震动,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可以在2003年降至5%的基础上,继续逐步调低至3%甚至0。在税率调低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所有的贷款业务均按照利差收入征税。同时,对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征收营业税。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可将金融企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这样做既可以规范税收制度,又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从局部和静态角度看,银行业营业税税率降低、税基调整的措施必然会减少一些营业税收入,但是,从全局和动态角度看,这些措施对促进银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最终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增加。

2.借鉴国际经验,在时机成熟时改营业税为增值税。并根据金融业务性质而实施不同的征免税制度。从国外情况看,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并将金融业务细分为核心金融业务和附属金融业务,分别实施不同的征税与免税政策,以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核心金融业务(是指金融企业主营业务,包括从事货币、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交易、贷款、贴现.定活期存款业务、投资管理以及外汇业务等)采取不可抵扣的免税政策;对附属金融业务按标准程序征收增值税。这里附属金融业务是指金融企业的附带业务,包括财务咨询、安全存款箱、债务托收、证券保存等业务。除芬兰、挪威、瑞典等国外,大部分oECD国家都对辅助性金融业务征收标准税率,各国税率在3%一25%不等,平均水平在17%左右。

3.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为了简化、规范税制,平衡内外资企业的税费负担,建议取消目前仅对内资企业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此而减少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和教育资金可以通过规范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其他税种筹集。

(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1.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税法、计 税依据和税率,取消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平衡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所得税负担,鼓励公平竞争。

2.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的名义负担和实际负担,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

3.统一税收优惠政策,按照银行不同的业务来划分税收优惠。借鉴国际经验,对亟待发展的新兴业务规定相应的税收优惠,以促进其开展。如对离岸金融业务规定较低的税率,给予较多的税前扣除等等。

4.修订税前扣除规定。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财务、会计准则衔接,原则上,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应当允许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取消计税工资标准之类的限制。

我国银行业竞争与银行效率关系研究 篇6

关键词:银行业;竞争;效率;P-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13-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Banking Efficiency

CHEN Xiao-wei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2.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103, China)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is related to management of the bank, development of banking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involves three issues: what kind of competition is it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How is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What is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this paper, empirical research is made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 The extended P-R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from 2002 to 2009,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s in an oligopoly stage; study with the DEA method comes to that efficienc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has not reached effectiveness; the Econometric Model is carried on to measured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nd it is found that competition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can promote efficiency. On this basis, proposal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banking industry; competition; efficiency; P-R model

1 引言

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银行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我国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环境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结束了WTO规定的5年保护期,开始了全面参与国际化的进程。在解决了产权问题之后,市场结构,即银行业的竞争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到底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如何?竞争对于银行业效率有何影响?应提倡进一步的竞争还是保持一定的集中度?这些问题是必须回答的,但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2 文献述评

2.1 关于我国银行业竞争状态的文献述评

许多学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市场集中度衡量指标,PR范式和BL范式等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因为研究的时段和选取的银行不同,从而结论也有所不同:一是认为我国银行业处于寡头垄断阶段。如秦宛顺、欧阳俊:1997~1999我国商业银行业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1];王国红:因外生的原因造成的过高的集中度妨碍了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一种金融抑制下的垄断结构[2];刘晶晶、周葆生:借鉴贝恩竞争结构分类法,2002~2006年间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属于Ⅳ中(下)集中寡占型[3]。刘剑、李映萍:1996~2007年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渐从极高寡占型演变为中度集中寡占型市场[4]。二是认为处于垄断竞争阶段。于良春、鞠源:银行业已初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5];叶欣、郭建伟、冯宗宪:中国银行业正由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向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转变[6];赵子铱、彭琦、邹康:我国商业银行业整体上处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7];柯孔林:1995~2004年间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阶段[8]。三是认为进入完全竞争阶段。黄隽、汤珂: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大陆银行业的竞争度虽然存在波动,但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垄断竞争发展到完全竞争[9];赵子铱、彭琦、邹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环境具有较显著的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的特点[7]。

中国银行业已结束了WTO规定的5年保护期,面对这一冲击,到底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如何呢?处于不同的阶段就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因而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下文会对此给出一个实证研究的结果。

2.2 关于银行业竞争与效率关系的文献述评

国外关于银行业竞争与效率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两大观点,一是竞争与效率有正向的因果关系。例如:Hicks提出安逸生活假说,认为垄断支配力使得经理人可以轻易地获取垄断租金,因而会降低努力程度,所以垄断支配力会降低效率[10]。Leibenstein认为竞争压力可以提高效率,企业中存在非效率(X-inefficiency)源于企业组织内部不完善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无法检查经理人的努力程度,而产品市场中的竞争会降低非效率[11]。二是竞争与效率之间具有反向的因果关系。例如Demsetz提出了有效结构假说,认为竞争与成本效率之间存在逆向因果关系,因为管理较好的企业成本较低,因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导致较高的市场集中度,由于集中度与竞争程度之间具有反向关系,使得市场竞争程度降低[12]。市场势力的存在并不必然对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起负面作用,市场势力可以改进银行生产信息的功能(通过关系贷款和甄选),从而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13]。

国外关于银行业竞争与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的做法是将成本效率对一组市场结构变量作回归分析,如Berger和Hannan对美国银行业市场的研究[14],Punt和van Rooij对欧洲银行业的研究[15],Weill通过将效率与运用PR模型得出的竞争度指标进行回归[16],这些研究傾向于认为成本效率和集中度或市场份额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高集中的银行体系会索取较高的贷款利率,给予较低的存款利率,所以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呈正相关。相反,也有实证认为高银行集中度并不一定是高效率。比如Prager研究结果表明兼并导致的集中并没有系统地降低存款利率,提高银行效率[17]。Smirlock的研究表明:存贷利率差距在集中的银行体系更小[18]。

国内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研究主要观点:一是银行集中导致低效率。例如王栋、王静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是背离的,银行集中度越高,竞争程度越低,效率越低[19];王国红指出集中度高导致规模不经济,缺乏动力改善绩效,只会产生一些扭曲的市场行为,导致低效率[2];张健华实证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与市场垄断势力负相关[20]。二是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正相关。例如黄旭平认为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1];黄隽、汤珂分析了韩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商业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韩国、中国大陆银行业竞争程度与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9];高玮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是效率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而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2]。三是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关系不确定。邹朋飞、廖进球检验了竞争、效率与监管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认为竞争程度的高低与银行业市场效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23]。

总结国内外研究发现,关于银行业效率与竞争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和实证研究均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竞争与效率的关系到底如何,关系到采取何种政策来提高银行业效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探讨。

3 银行业竞争与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测度

由表1可见,2002~2006年,中国银行业是垄断的市场,2007年为垄断竞争的市场,而2008~2009又回归垄断市场,原因可能是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中国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人民币业务也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享有了完全市场准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地域、客户、业务和人才等领域全面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这促使中国银行业内部竞争也有所加强。但由于外资银行所占份额仅为约2%,影响有限,2008年以后,中国银行业又回归垄断格局,只是垄断程度有所降低。

西方经济学主流派理论认为,强化竞争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从实践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法国和德国,虽然奉行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但银行业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相对集中的市场模式,拥有大银行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银行业体系。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银行业市场结构几乎都处于贝恩所划分的寡占型,同时近十几年来各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各国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银行业的基本业态为寡头垄断[4]。

那么,我国银行业的寡头垄断是否与其它国家一样,属于合理的状态呢?事实上,目前我国银行业中的寡头垄断并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这种垄断不是基于规模经济的要求,还由于规模过大有规模不经济的隐患。

那么,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竞争状态到底是促进银行效率提高还是起阻碍作用呢?首先要对银行业的效率状态有清楚的认识。

3.2 银行业市场效率的测度

本文采用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的DEA方法来测度银行业市场的效率。运用DEA方法测算银行效率,首先需要定义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根据对银行定义的不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方法可主要分为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三种。考虑到数据披露情况和计算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税前利润、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净利息收入、佣金和手续费收入等5个指标作为产出指标,以总利息支出、总非利息支出、总资产、管理费用、固定资产等5个指标为投入指标。数据来源为Bankscope。时间段为2002~2009年,各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

以每年各银行的平均效率来代表该年度银行业的效率,得出银行业2002~2009年的效率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效率除个别年份达到有效,整体来看效率尚未达到有效,还有待提高。

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很多,竞争是其中之一,那么在我国银行业竞争对效率的影响如何呢?是有正向的影响,还是负向的影响,或者关系并不确定呢?

3.3 银行业竞争与效率的关系实证分析

以银行业市场的效率Effi为被解释变量,以竞争程度H值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对两个变量运用Engle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残差为白噪声,检验通过,表明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具体回归模型为

模型(3)的结果中竞争程度H的回归系数为0.001,t统计量值为2.65,说明我国银行业竞争对银行业效率的影响显著,且影响为正,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银行业效率也提高,竞争对银行业的效率提高有促进作用,即垄断对于银行业的效率有阻碍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目前处于垄断阶段,银行效率尚未达到有效,银行业的竞争对于银行业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各国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银行业的基本业态为寡头垄断[9],但我国银行业的寡头垄断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导致的银行集中,其规模经济效应大于专业化经济效应,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提高银行效率应努力寻求市场化竞争导致的银行集中[24]。我国目前的集中带来的不是高效率,垄断对于银行业的效率有阻碍作用,目前我国应从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发展,仍需要通过强化竞争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在竞争中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集中。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 继续放宽行业进入限制。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提高开放度、促进市场竞争。对整个行业实施放松管制的改革,从市场进入、打破银行经营范围限制、提高开放度等方面促进行业多元化的出现并提高竞争度,以促进效率的提高。

第二,放松价格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手段,管制利率政策必然是以扭曲的银行竞争行为为代价的,并且造成银行经营的风险和资源的浪费,只有放开价格管制,才能真正达到银行业的有效竞争。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资金价格管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价格竞争机制,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放松分业经营管制,提高银行业效率。从国际银行业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的投资与贷款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两大资产业务,这是银行资金运用的最主要途径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并且银行业与保险、证券、信托及其它金融业务的日渐融合是主流发展趋势,全能模式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分业经营必然不利于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它的存在只能是暂时的,应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和宏观监管的水平在适当时机,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5]。

第四,完善我国银行业的退出机制,促进银行加强内部约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银行效率。要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市场退出模式,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危机救助机制,同时要着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个别银行破产清盘时,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25],以保障竞争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秦宛顺,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J].经济科学,2001,(4):34-45.

[2]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J].经济评论,2002,(2):96-103.

[3]刘晶晶,周葆生.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62-64.

[4]刘剑,李映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及优化取向:一个国际比较视角[J].改革与开放,2009,(3):91-94.

[5]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研究,1999,(8):49-57.

[6]叶欣,郭建伟,冯宗宪.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J].金融研究,2001,(11):79-85.

[7]赵子铱,彭琦,邹康.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基于Panzar-Rosse范式的考察[J].统计研究,2005,(6):69-73.

[8]柯孔林.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测度:基于Breshanan范式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4):678-685.

[9]黄隽,汤珂.商业银行竞争、效率及其关系研究——以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8,(1):69-86.

[10]Hicks J. The theory of monopoly[J]. Econometrica, 1935, (3): 1-20.

[11]Leibenstein H. Allocative efficiency versus X-efficienc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392-415.

[12]Demsetz H.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3, 16: 1-9.

[13]周闽军,银行竞争与效率:理论与经验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2):190-194.

[14]Berger A N, Hannan T H. The efficiency cost of market power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a test of the ‘quiet life’ and related hypothese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 80: 454-465.

[15]Punt L, Van Rooij M. The profit-structure relationship and mergers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industry: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 Credit and Capital, 2003, 36: 1-29.

[16]Weill 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cy in the EU banking sectors[J]. Credit and Capital, 2004, 37: 329-352.

[17]Prager R A, Hannan T H. Do substantial horizontal mergers generate significant price effects?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9, 46: 433-452.

[18]Smirlock M. Evidence on the(non)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profitability in banking[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5, 17: 69-83.

[19]王栋,王静然.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背离分析[J].武汉金融,2000,(4):7-9.

[20]张健华.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3,(5):22-27.

[21]黄旭平,熊季霞.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效率——基于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科學,2005,(6):40-48.

[22]高玮.中国银行业竞争与效率关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8-123.

[23]邹朋飞,廖进球.风险竞争、银行效率与监管有效性——“金砖四国”的经验研究与政策建议[J].金融论坛,2009,(12):12-16.

[24]黄旭平,唐振龙.市场竞争导致的银行集中与效率:基于面板数据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47-49.

浦发银行业:打造中国硅谷银行 篇7

科技巨人, 是浦发银行针对以科技型企业为代表的具有成长性和成长需求的企业客户推出的特色服务, 核心理念为“跨界、无界”, 即服务跨界、成长无界, 浦发银行聚合跨界资源, 着力于科技型企业成长培育, 为企业成长提供全程专属培育机制和全面的金融服务, 成就中国科技巨人。

以“科技巨人”品牌为引领, 2014年, 浦发银行将全面开启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力争建立100个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服务10000户科技型企业,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在科技支行建设、科技金融专属审批流程、资源配置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搭建跨界服务平台

科技企业的成长需要持续的创新与突破, 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仅仅依靠商业银行的力量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科技金融必须以整合的思路和胸怀开展服务。

依托浦发银行搭建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战略蓝图, 围绕企业成长需求, 科技巨人搭建了一个超越传统金融界限的跨界服务平台,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业态跨界, 通过与股权投资基金、交易所、券商等机构深入合作, 浦发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股、债、贷”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市场跨界, 浦发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跨越货币、债券、股权、期货、外汇、商品六大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组合;平台跨界, 浦发银行充分运用海外分行、自贸区分行等分支机构和离岸金融服务特色, 发挥境内外市场联动优势, 为企业提供跨平台金融服务;O2O跨界, 浦发银行为科技企业在实体、虚拟两大空间的经济活动设计完整的解决方案, 持续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跨界产品与服务, 帮助企业应对经济环境与竞争的新挑战。

业态跨界、市场跨界、平台跨界和O2O跨界, 这四大“跨界”贯穿于科技巨人服务与产品组合的方方面面, 满足企业成长的全面需求。

打造全程服务联盟

科技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科技巨人紧密围绕科技企业的成长全过程, 从天使联盟到战略联盟, 打造了科技全程服务联盟, 运用无界衔接的四大联盟成就科技企业的强大。

天使联盟, 针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 浦发银行有效整合硅谷银行、天使投资、创投基金等各方优势, 充分挖掘初创期科技企业自身价值, 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天使联盟下, 配套股权基金项目对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人才贷等优势产品。

成长联盟, 针对快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 浦发银行携手股权基金、政府部门、供应链核心企业、数据平台, 共同服务于这类企业。在成长联盟下, 配套投贷联动、贸易融资、集合类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

上市联盟, 针对在区域股交中心、各板交易所等挂牌上市和拟上市的企业, 浦发整合了交易所、券商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了合作平台。在上市联盟下, 为企业提供上市财务顾问、挂牌财务顾问、挂牌企业股份增发财务顾问、股权质押小额贷款等特色产品与服务。

战略联盟, 针对成熟期需要跨越成长的科技型企业, 浦发银行综合运用全球各成熟市场力量, 提供融汇各方精英价值的订制化服务, 为企业集团化、全球化发展提供支持。在战略联盟下, 浦发银行提供的企业并购财务顾问、航运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代理清算、跨境联动贸易金融服务、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等特色服务能够有效支撑企业的跨国交易, 支持企业“走出去”。

打造中国硅谷银行

一直以来, 浦发银行持续聚焦科技金融, 着眼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培育, 将科技金融作为公司客户经营的重要抓手和公司业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不断探索创新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需求和服务。作为国内科技金融的领先银行, 浦发银行已明确提出科技金融的发展目标——打造中国硅谷银行。

为实现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 浦发银行从体制机制、业务流程、资源配置、授信审批、考核激励等方面构建了科技金融专属服务体系。总行设立专业部门负责科技金融管理, 分行搭建以科技支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特色支行等为特色的立体化、多层次服务网络。审查审批方面则建立了个性化审批、专属评级制度, 充分引入外部专家评审, 并采用先进的系统提升管理效率。

美国银行业洗牌 篇8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 全球金融业整体格局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伴随欧债危机的爆发、蔓延以及全球金融监管的深化, 这种调整仍在继续。如今的华尔街巨擘尽管依旧“大而不倒”, 但经济环境恶化加上金融监管加强, 传统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美国银行业或许正在褪去其神秘而灿烂的光环。

银行业加剧垄断

尽管从全球范围来看, 金融业的垄断程度在减弱, 但在美国, 情况正好相反。花旗银行 (中国) 零售银行研究与投资分析主管邱思甥提供的数据显示, 美国前四大银行按资产估算已经由危机前的25%提高到40%。

另据彭博报道, 美联储一官员透露, 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花旗和富国银行这五大银行2011年底资产总计8.5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GDP的56%, 五年前这一比例仅为43%;过去10年间, 五大巨头总资产占GDP之比增加近一倍。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危机期间“大而不倒”的救助政策所致。从资产规模来看, 摩根大通以2.3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排在第一位, 第二位为美国银行2.18万亿美元, 第三名为花旗银行1.9万亿美元, 之后依次是富国银行1.3万亿美元, 高盛9500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7800亿美元, 基本上维持了2009年银行业并购潮之后的资产排序。

另据统计, 从当前市值 (6月4日统计) 来看, 排在第一位的是富国银行1593亿美元, 3月份市值为1828亿美元 (下述括号中均为3月中下旬各银行市值) , 第二位是摩根大通1180亿美元 (约1760亿美元) , 之后依次是美林美银743.6亿 (约1070亿美元) , 花旗银行以728.7亿美元 (约1130亿美元) , 高盛447.6亿美元 (约620亿美元) , 摩根士丹利244.7亿美元 (约420亿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 除富国银行之外, 其余银行当前市值与3月份相比都有三至四成的损失。

与第一季度的盈利情况相比, 第二季度可能才是真正的灾难, 美国银行股集体下跌已经在释放信号。

投行业务“失声”

现在投行业务已经不再是华尔街最赚钱的工具, 相反受到金融监管以及全球经济环境影响, 其已经成为传统大行的“软肋”。

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显示, “不断恶化的宏观经济形势使得全球避险情绪升温。截至6月30日, FICC (固定收益、外汇以及大宗商品交易) 收益大约会下滑30%”;而包括并购、股权资本市场以及债券资本市场的传统投行业务, 可能会下降17%至40亿美元, 主要是因为债市收益可能要下降31%。摩根大通认为, 由于外汇和利率市场以及股权市场交易规模纷纷萎缩, 投行业二季度利润会进一步下降。

Dealogic的一份数据则显示, 4、5月份的股权承销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0%以上, 而债券承销同样下滑40%, 并购规模下降15%。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传统的M&A市场。美银美林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2012年一季度, 总交易规模下降了32%, 规模在5亿美元以上的M&A交易量下降了24%, 成交规模小于5亿美元的中等市场交易量下降20.7%。

在经济景气时, 摩根大通、高盛等华尔街巨擘根本不屑于这些中等市场交易。但在萧条的市场背景下, 大投行也开始向这个市场进发, “其实这个市场对这些巨头的盈利而言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只不过他们还要养大量的年薪动辄四五十万美元的投行家, 所以他们这么做也可以理解。”一位前瑞信员工说, “尽管这些大投行们做中小市场的并购根本是‘不经济的’。”

与原本动辄100亿交易规模相比, 中等市场的佣金费用几乎仅为原来的1/10。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 5月份以来, 在中等市场上,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佣金费用大概是250万美元, 摩根大通稍微高一点, 约为300万。如果在几年前, 100亿美元的交易, 投行的佣金就可以拿到3500万美元。

“沃尔克大限”将至?

一方面是沃尔克规则将会极大降低其传统高风险、高收益的自营交易规模;另一方面, 受美国零利率影响, 企业违约率降低, 基于违约掉期的CDS交易受到影响, 这些在2008年以前以及危机期间以此赚得盆满钵满的交易盈利空间降低。

邱思甥认为, 美国银行业之后的日子会更加不好过, “主要原因在于沃尔克规则的实施。”沃尔克规则禁止银行使用自有资本进行自营交易, 而这些传统的华尔街大鳄们最赚钱的就是自营交易。

“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 监管政策的改革对这些传统银行造成的影响可能更是伤筋动骨的, 因为他们的盈利模式要改变。”邱思甥说。

曾长期供职于华尔街银行、目前任上海期货交易所衍生品首席金融工程师的张惠岩说, “沃尔克规则对银行影响很大, 自营业务员工纷纷离开, 美国投行业务回归简单、传统。”

近期发生的摩根大通“伦敦鲸”丑闻, 更是坚定了“沃尔克规则”支持者的立场, 基于此, 今年夏天将要付诸实施的沃尔克规则在监管方面可能会更加严苛, “新业务的批准可能就会越来越难, 而新业务一般是银行最赚钱的部分。”邱思甥坦言。

一旦沃尔克规则具体实施, 那些原本依赖高杠杆率和复杂衍生品交易赚取高额利润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过分依赖自营交易的银行而言更是致命性的打击, 以高盛为例, 2007年, 高盛传统的投行业务收入是76亿美元, 但与自营交易相关的收入为312亿美元, 而在2011年, 自营交易收入大幅减少到173亿美元。一旦今夏沃尔克规则部分执行, 高盛面临的冲击可能更大。根据美林美银的研究报告, 高盛第二季度的盈利水平可能要在第一季度58亿的水平上下滑41%, 而第一季度的净收益与去年一季度已经同比下降了23%。

不过对于原本是投行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而言, 邱思甥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说法:“这两个银行或许会申请转回投行身份, 毕竟2008年申请控股公司, 主要是为了获得联邦贷款的贴现窗口优惠, 现在这个因素已经不存在了。”

不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翼则认为, “沃尔克规则最后的实施期限已经推后至2014年夏天, 在这期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未可知, 如果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流动性受到影响, 该规则被更大程度的软化也未必不可能。”

美国国家经济计量学会委员、纽约储备银行顾问、斯坦福大学教授Durrell Duffie也表示, 如果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甚至是白宫, 沃尔克规则废除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博弈论、银行业改革与民营银行发展 篇9

建国以来, 我国经济制度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 (1949~1979)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1979~1992) 以及市场经济体制 (1992~至今) 三个阶段, 国民经济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 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然而, 我国银行制度的发展步伐却远远滞后, 在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 尽管有近200家商业金融机构, 但四大国有银行在储蓄市场的占有率将近50%, 进入2012年全球综合排名前20的中资银行业全部是四大国有银行, 而且中国国有银行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在看似风光的背后, 我国国有银行一股独大、大而不倒的特点, 已成为了全社会的痼疾。这种特点不仅会导致商业银行内部的效率低下, 更会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绊脚石。

从现有文献来看, 关于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 主要将银行改革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是否提高、成本是否降低、利润率是否增加等主题作为出发点 (郑录军, 2005;狄栋红, 2013;张红军, 2008) , 但针对商业银行改革对企业贷款影响的研究分析则相对较少。

对此, 本文首先从企业申请贷款的角度出发, 引入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讨论商业银行提供企业贷款的局限性;其次, 分析国内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 对银行业改革、尤其是民营银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贷款议价博弈模型

(一) 一对一的博弈定价。

所谓利率市场化, 就是要取消各期限利率的央行基准利率, 由市场自行决定。在此条件下, 企业向银行的贷款行为便演化成了双方效用博弈下的客观定价。为了简单起见, 我们首先讨论企业与银行一对一的博弈定价模型。

在经典理论中, 银行和企业的预期利率都是定值, 分别为v1和v2, 双方占有份额分别为x和 (1-x) 。假设银行的贴现系数是δ1, 而企业的贴现系数是δ2。Rubinstein (1982) 证明了在无限期轮流出价的博弈中, 唯一的子博弈纳什均衡是。根据Shaked&Sutton (1984) 的结论, 从参与人1出价的任何一个阶段开始的子博弈等价于从t=1开始的整个博弈, 因此我们用有限阶段的逆向归纳法寻找到的就是整个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根据以上结果, 似乎银行与企业的博弈结果仅仅取决于双方的耐心程度, 这是因为此模型的假设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预期是一个常数, 然而在现实中, 银行会根据企业规模、信用程度等的不同采取价格歧视, 故我们需要改变不变预期的假设, 建立变动预期的博弈模型。

马理等 (2013) 一文中, 作者建立了可变利率预期下的博弈模型, 其中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预期服从正态分布, 而企业的贷款利率预期满足以m和n为参数的均匀分布。在此假设下, 作者得出了“低议价能力的企业与商业银行博弈时, 银行的规模越大, 博弈结果对银行越有利”的结论。由此可见, 企业在申请贷款时, 银行与企业的相对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博弈结果, 银行规模越大, 企业做出的让步越多。在国有银行规模过大的现状下, 议价能力不高企业的贷款利率实际上几乎完全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的。

(二) 一对多的博弈定价。

假设某企业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 是商业银行追逐的贷款对象, 则该企业寻求贷款的过程可简单地看作一个一对多的一价密封拍卖, 企业可在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后选择最优利率。

Vickrey (1961) 讨论了“一价密封拍卖”的解。假设市场中有两位竞标者, i=1, 2, 他们公开竞买同一件物品。令bi≥0是竞标者i的出价, vi为待拍卖的物品对竞标者的效用, 其具体数值只有竞标者知道, 且服从于区间[1, 2]上的均匀分布, vi~U (0, 1) , 假设bi是vi的单调增函数。竞标者i的收益状况如下:

将此定价过程应用到企业寻求贷款中时, 只需将银行的“出价”———贷款利率作负号处理, 即可得到如下结论:在“一价密封拍卖”机制下, n家银行竞标同一企业时, 当竞标银行越多时, 企业得到的将越多;反之, 竞标银行越少, 企业损失越严重。在最极端的情况下, 当参与竞标者只有一家时, 银行方得到最多, 而企业将无利可图。因此, 银行业的寡头市场不利于企业进行公平融资, 部分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 财务负担过重。

(三) 动态合作博弈定价。

在上文分析中, 情形一下本文假设只有一家银行;情形二下本文假设拍卖是一价密封拍卖, 即竞标银行不知道彼此的出价;而在第三种情形中, 将讨论竞标银行在合谋情况下的博弈模型。

为了便于分析, 假设某寡头市场上仅有两家银行A和B, 其提供的信贷产品除了利率不同之外无其他差异。市场的需求函数q=D (r) , 在无竞争条件下的利率为r1, 在竞争条件下两银行均可将自己的利率降至r2。根据中国国情, 本文假设市场需求q足够大, 使得r1q1>r2q2。则在不合作的静态博弈下, 两银行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其纳什均衡解为 (r1, r2) , 即博弈的结果为双方都选择将自己的利率降至r2, 从而各获得收入

然而,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远非纯粹的竞争关系, 在共同面对不利因素时, 博弈双方很可能签署价格协议形成卡特尔, 建立完全垄断市场, 从而谋取更丰厚的利润。此时达到的结果与帕累托最优相差甚远, 竞争机制已形同虚设。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在利率定价中, 银行的规模对定价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我国应改变银行“大而不倒”的现状, 对规模过大的银行进行切分, 降低其在定价中过高的操纵能力, 促进定价结果的公平合理。

2、当银行的数目过少时, 定价取得的收益将大部分为银行所得, 企业融资负担过重, 不利于扩大投资、促进企业的发展。

3、一旦市场中的寡头合谋形成卡特尔, 市场将被该组织完全垄断, 造成市场的无效率, 导致贷款企业的福利损失。

要解决以上问题, 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便是发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民营银行的壮大, 将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对议价能力, 形成充分竞争格局;同时, 民营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差异性也能够降低合谋风险, 促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二、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 在不同类型的经济之间, 产业准入政策有着很大的不同, 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在将进入银行业时面临着“限进”障碍, 除了绝对成本、规模经济等经济性壁垒, 我国更是对商业银行的建立实行了严格的政策壁垒, 对机构设立、经营地区、业务范围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

在种种成文以及不成文的限制下,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举步维艰。2004年6月底, 由中瑞财团的4大股东 (神力集团、泰力实业、奥康集团以及国光投资有限公司) 发起筹建“建华民间资本”的申请, 但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复;2005年, 央行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四省才刚刚践行了民间资本放贷试点, 民间资本起步晚且不受重视, 一直发展缓慢。

三、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

(一) 放开政策管制, 减少所有制歧视。

关于对民营银行的管制问题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努力在控制风险与鼓励创新之间寻求制度的平衡。但无论金融改革走向何方, 其核心都应该是一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此, 李克强去年也有深入的阐释, “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 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 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可能事倍功半, 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 不仅可能事半功倍, 甚至可能是十倍、二十倍。这种突破口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建立有限有效政府, 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才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二) 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目前, 全球共有78个经济体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 尽管其建立的时间各不相同, 但在法律上或者监管中对存款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的已有74个经济体 (即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有人甚至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 过去的30年里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长了6倍多, 由1974年的12个增加到2003年的74个。建立一个显性的存款保险体系已经成为专家们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出的金融结构改革建议的一个主要特点, 而且国家层面上的强制性保险已成为一种主流, 几乎所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而且,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强制要求所有存款机构全部加入保险体系的越来越多并成为主流形式。

长久以来, 我国实行的都是一种“隐形存款保险制度”, 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 但在银行倒闭时, 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但这种保障制度显然不适用于民营银行, 公众对民营银行信心不足, 可能抑制其对存款的吸收。因此, 加快建立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 是提高民营银行资信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措施。

(三) 与外资银行联合。

民营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本土化优势, 但在业务创新方面缺乏高端专业人才支持, 在经营管理方面又受中国传统思想制约, 且许多根据历史得出的经验经营方法在新环境下已丧失了科学性。而外资银行拥有健全的管理体制, 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经营理念, 在风险防范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其最大的障碍之一在于对中国本土市场及人情环境的陌生。因此, 民营银行与外资银行联合,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增强合资银行的业务竞争力。

在银监发 (2013) 40号公告中, 银监会明确规定,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上海自贸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间资本、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并且“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参股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中外合资银行”, 此举无疑是对民营银行的重大支持。

(四) 金融创新与服务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 民营银行应该抓住自贸区的政策优惠, 不断创新, 拓展业务渠道, 打开金融市场, 才能获得并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在拓宽业务渠道上, 应该改变依靠息差获利的传统营运模式,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通过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增加业务收入;同时, 注意对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 发挥自身的本土化优势,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更多的新产品, 在产品和服务上都有所创新。

四、结论

长久以来, 我国的利率是由国家而不是市场决定的, 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也就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自1996年起, 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限制指日可待。然而, 国有银行的庞大阵营所形成的事实上的垄断, 则可能大大降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福利。本文从企业申请贷款的角度出发,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引入博弈模型, 分析了三种情况下的博弈结果。由分析结论可知, 国有商业银行的寡头市场会大大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竞争效应。除此之外, 国有银行的产权不明晰、以及处理软信息时的劣势都表明, 我国应大力支持民间资本, 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

然而, 民营银行的发展在为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加大了经济的波动性, 带来了诸多风险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的监管, 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放宽市场准入制度, 将一些地下影子银行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同时, 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利率市场化, 增加信贷规模, 促进银行间的良性竞争。

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 民间资本的先天不足使得其在博弈中具有劣势, 要促进民营银行的良性发展, 促使银行业真正形成有效竞争, 就要提高民营银行的博弈地位。首先, 要放开政策管制, 取消所有制歧视,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次, 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提高民营银行的资信度;再次, 民营银行可与外资银行联合, 形成优势互补, 增强业务竞争力;最后, 民营银行应开展金融创新, 拓宽业务渠道,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参考文献

[1]郑录军, 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5.1.

[2]狄栋红.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3.

[3]张红军, 叶菲.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 2008.12.

[4]马理, 张卓, 张琴.基于轮流出价模型的贷款定价与仿真模拟[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10.

银行业 篇10

关键词:银行效率,银行体制,市场竞争

一、印度银行改革过程概述

(一) 放松管制。

具体措施包括:在存款利率方面:第一、1992年之后, 印度储备银行废除了固定存款利率, 转而采用对于所有存款、所有银行只制定一个最高利率水平的措施;第二、1995年10月, 取消了对两年以上存款的利率上限的限制性措施;第三、1996年7月, 一年以上的存款利率上限也被取消;第四、1997年10月, 定期存款的利率完全放开。标志着印度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调控。贷款利率方面:第一、1989年5月, 印度储备银行就取消了对同业拆借及短期票据、票据再贴现等的最高利率限制;第二、从1992年开始印度储备银行把贷款利率分成6类, 其中对贷款总额高于20万卢比的贷款规定最低利率;第三、自1994年10月18日起, 对超过20万卢比以上的贷款取消最低贷款利率的限制。自此标志着印度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完全自主决定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

(二) 改革商业银行的结构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 以提高其经营效率。

为使商业银行业务更具效率, 纳拉辛哈委员会建议, 应通过合并及兼并大量削减公营部门银行的数量。一方面通过关闭亏损严重的国有银行支行, 裁汰庞大的国有银行体系, 减轻国有银行的包袱, 提高其经营效率。另一方面, 集中力量办好3~4家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商业银行和8~10家拥有全国营业网络的全国性银行, 其他银行为地方银行。赋予私人银行招收高级管理人员的充分自由, 允许开办私营银行, 并于1994年通过《1994年银行管理法案》 (修正版) 。根据该法案规定, 对公营、私营银行一视同仁, 鼓励公私银行公平竞争。政府应允许外国银行或其分支机构作为其附属机构, 在印度开设办事机构, 印度商业银行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修改公营部门银行董事会成员和执行官的聘任程序。为了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允许区域性农业银行从事所有类别的银行业务。

(三) 成立银行贷款特别回收法庭, 以加速银行贷款安全回收。

针对印度银行呆坏账严重的问题, 印度政府于1993年通过了一项立法, 批准在印度六个城市设立银行贷款特别回收法庭, 并在孟买建立了特别上诉法庭, 要求在六个月内快速回收银行欠款。此外为减轻银行坏账负担、盘活银行资产, 政府还设立了资产重组基金, 按一定折扣接受一部分国有化银行的坏债和可疑债务

(四) 成立资产重组管理公司, 并由印度国家银行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掌握该公司49%的股份。

同时出台了附有详细指导方针的公司债务重组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资产重组管理公司通过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向社会发行可公开买卖的有价凭证, 一旦投资人认可了这些不良贷款的价值, 银行就可以把这些凭证当作可兑现的资产。

(五) 加强公司治理, 减员增效。

针对国有或者国有股份制银行25%~50%的冗员, 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会与收入保障报告, 提出建立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养老体系。并于当年年11月开始推行自愿退休计划。根据此计划, 上述银行中届满45岁的员工, 可以申请自愿退休。届时银行、政府将会根据退休者工作时间长短予以补偿, 并允诺逐步将其纳入即将建立的社会养老体系。据估计, 约有5.7万名员工在一定补偿下离开了工作岗位, 占12家国有化银行员工总数的19%。此外, 根据银行业改革委员会的提议, 还成立了“迅速纠错行动机构”, 对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早期干预与指导。

二、印度银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 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 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 以增强竞争性。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在此条件下谈银行的体制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命题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经常步履维艰, 甚至曾出现进一退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标志是2001年11月, 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向龙宣称,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减少, 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 也不再将不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有经济的羽翼下生长的, 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我国银行改革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 这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 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占据了超过75%的银行贷款, 所以还使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从而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量增长。

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 印度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 这使得印度政府在进行银行改革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印度的国有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逐渐的私有化了。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配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对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对理顺银行内部产权关系、明确责任义务, 对银行经营管理层造成压力, 从而改善银行效率。

关于所有制与银行效率的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 印度国有、私营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资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 研究报告建议印度银行应继续实施减少不良资产, 人员和分支机构合理化等现有的政策,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效率。以及Rajesh Chakrabarti也运用DEA方法对改革以来 (1992~2002) 印度银行的相对效率做了考察, 其结果发现从价值角度来看, 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 其次是私人银行;而从数量上看, 私人银行效率最高, 而外资银行效率最差。这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介入那些营利性更好的精华性业务, 而不愿意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务。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外资和私人银行, 效率排名均为最后。对于我国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样适用, 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国银行的效率, 降低银行准入门槛, 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已经势在必行。

印度自1993以来允许私营银行进入银行业, 同时允许外资银行在印开办分支机构。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银行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 打破了国家垄断的银行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 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竞争格局, 活跃了市场, 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国有银行 (含国有控股) 、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2005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银行系统评级报告中指出, 印度银行系统比中国银行系统更加稳健。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 兼顾政策调节, 完善银行公司治理, 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 不仅对于银行是一种效率, 对于社会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效率。我国银行体系中, 按照银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可以将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种。但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 本文暂不涉及, 以下仅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谈起。

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主要问题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 公司治理机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 有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由于政银关系、银企关系没有理顺, 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仅通过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取向, 还要承担部分政策性职能。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必然抛弃商业利益取向转而支持政府指定、导向、扶植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比率不断上升以及经济效益持续下降, 最终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银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银行业的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都集中到“对于银行的调节究竟是市场好还是政策好”的问题上。这是因为中印历史的相似性, 又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援。因此, 两国在发展的前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策调节”这个法宝。根据印度的经验, 我国的银行改革也应逐渐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 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银行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 增加商业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 进行金融创新;同时, 进一步改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实力, 打破所有制偏见, 在资金投放上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3.规范银行监管制度, 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开始的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规范了金融制度, 有效保障了本国金融安全。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 至少在目前印度银行业比中国银行业更加稳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来, 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分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国银行在此方面尚显不足。如关于会计准则方面, 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 而我国直到1998年才开始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在银行风险评级方面,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印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银行内部监控在内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 以实施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而我国尚无此制度。

(二) 印度银行改革的教训

1.信贷技术还不完善、待提高空间较大。落后的信贷技术常常为人所抱怨, 其最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 印度与中国也都同时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 对此却未有涉及, 不失为一种遗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 (WBES) 显示:银行手续、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个方面, 印度银行表现差强人意。其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资的主要障碍的占50.5%, 抱怨银行手续费的占50.5%, 抱怨借款利息过高的占81.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银行信贷技术尚不完善。上述问题我国也存在, 其影响了我国银行也得整体形象, 这也将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2.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亟待规范

在减少政府对银行干预的条件下, 对现有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也是印度银行所未涉及的领域。

三、结论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即改革的重点已经由生产性领域向金融等服务性领域转移。而我国的金融业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的转型期。可以说金融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的进行下去。笔者只是以印度银行改革作为参考样本, 分析其成败得失, 从而希望能为我国银行业改革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Desh Gupta and Milind Sathye:“Financial Developments in India:Should India introduce 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 ASARC WP 2004-07.

[2]文富德:“印度的银行改革”, 南亚研究[J], 2003.1。

[3]邸胜宝、齐敏:“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J], 2007.5

[4]赵建军:“印度金融改革成效、路径及难点”, 经济学研究[J], 2005.2。

[5]欧明刚石弦:“印度银行改革之路”, 银行家[J], 2005.6

[6]王元月、马蒙蒙、彭妍:“金融抑制与印度银行改革”, 外国经济与管理[J], 2002.7

[7]郭承先:“中国与印度金融现状比较”, 西安财经学院报[J], 2006.2

[8]文富德:“金融危机后的印度经济发展前景”, 南亚研究季刊, 2010.1

上一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下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