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县

2024-09-07

陕西华县(精选三篇)

陕西华县 篇1

从华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中获悉,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在其管辖范围内为了满足适龄儿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目前共设立70所小学和46所初中。其中, 我们所调研的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便是这些学校之一。

据走访当地村民了解, 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现校址所在地为明末清初的晋商会馆所在地,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驱领袖在此地创办了女校, 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历经变迁, 最终于1984年, 高塘小学改为高塘镇初级中学, 小学迁至北村该校原初中部, 并正式定名为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 次年郭崖初小也并校于此。

初办学校之时, 教学楼利用原办公楼改建, 仅有三间教室满足三个班进行教学。截至1999年, 学校初具规模, 总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 拥有1000平方米教师办公楼一幢, 教室26间占地2000平方米, 以及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

在与现任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校长张艳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 到目前为止,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大约为900人, 较附近其他的小学而言, 具有经济条件较好、学生数量较多及交通较为便利这三个优势。同时, 学校正利用学生放假为契机在新建楼宇, 以满足学校下半年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从调查结果看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 目前就高塘镇北村中小学而言, 我在看见欣喜变化的同时, 在教师、学校、家长三个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 列举如下。

(一) 师资力量

校长表示, 目前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8岁, 总结起来存在“三多”的现状:一多本地教师;二多即将退休的教师;三多教学水平偏低的教师。

究其原因, 我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 当前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的教师存在着部分老师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 这主要与农村的教师待遇偏低, 留不住年轻并且受到专业训练的教师有关。据相关数据表明, 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呈现出:20%的城市人口拥有80%的资源, 而80%的农村人口仅仅占20%的资源。城市在教师的工资水平, 提供教师施展能力和才华的平台上都远优越于农村。这就正如校长所言“十年都来不了十个大学生”。

第二, 学校教师年龄偏大, 这就导致教师存在知识底蕴薄弱, 教育观念陈旧, 过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提倡的“新课改”条件下的教育需求, 同时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最关键的一点, 年龄愈大愈会阻碍接受和学习身边的新鲜事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一个不愿意与时俱进的老师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诉求, 从而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力。

第三, 当前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低。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的差异, 学校获得的经费差异也很大, 相应地带来了下发给教师的福利和补助上的差异。我了解到最重要的一点, 依照政策规定农村教师不享受住房补贴的优惠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为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建设, 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农村教师不在改革范围内, 故而不发放住房公积金。

与此同时, 我通过学生了解得知, 由于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面对师资力量的困境, 目前学校的情况是:语文教师担任班级的班主任同时也只教一个班, 数学教师一般一人教授两个班级的课程, 相应地由于副科老师匮乏, 学校压缩了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比重。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带来了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 也使农村青少年无法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必将带来农村青年的就业困难, 这将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必将导致城市和农村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拉大。

(二) 撤点并校

所谓“撤点并校”, 是根据200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 其第13条如是说:“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其实, 陕西省早在1995年就在《陕西省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 办学应“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一方面, 根据《2008年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内容了解到, 目前全省共有14185所小学, 比上一年度减少了2131所。另一方面, 根据陕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显示, 陕西省连续14年人口增长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所以说“撤点并校”有利于农村教育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 这一举措势在必行, 我所调研的高塘镇北村中心小学也在“撤点并校”的范围之内。

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撤点并校”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列举如下。

其一, 安全隐患凸显。2001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可是经过我的了解得知, 目前很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生源偏少的缘故, 往往会首当其冲地被裁撤。就华县高塘镇而言, 偏远地区的学校被裁撤之后, 学生被迫前往较远的中心小学继续求学, 然而在前往学校的过程中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就高塘镇来说, 地处山区, 遇到雨雪大风等天气, 山路泥泞湿滑, 同时在高塘镇的范围内有一座水库, 学生可能会因为嬉戏游泳等举动, 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

其二, 教师工作加重。面对“撤点并校”, 中心小学必将进行扩招, 但是一时之间面对涌入的大量学生, 在资金、师资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就很快暴露出来。班级人数的增加带来三个问题。第一, 学校需要设立新的班级,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教师;第二, 班级规模过大, 教师无法进行个性化教学, 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第三, 教师教学压力增大, 授课量和授课难度增加,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撤点并校”的实施必将会给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较差的地域的孩子们带去公平受教育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正如副总理刘延东在2009年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中所强调的那样, “要以规划为先导, 特别是对农村撤点并校, 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起”, 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符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将农村适龄儿童和青年教育问题放在首位, 切实解决好农村“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三) 家长态度

随着“新课改”深入, 教育学生已经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 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 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利用周末的时间, 我以家访的形式, 深入到当地学生的家中, 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了解和接触。在这一过程当中, 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 农村学生家长多自我认为文化素质较低, 随着年级的增长, 家长感觉在辅导子女的课程和作业中感受到力不从心, 甚至最终难以给予任何指导。我走访的部分家长就表示“教育是学校的事, 我们自己文化程度低, 教不了孩子”。这种思想无疑会对子女的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带来挫伤。

第二, 家长在缺乏能力对子女教育的同时, 还会过度依赖学校在自己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走访过程中, 有家长向我表示, 孩子现在学习成绩差, 下半年即将升至四年级, 可是诸如乘法口诀等基本常识尚不能完全掌握, 也有家长向我抱怨学校教师对自己子女不交作业, 只在学期末的评语中轻描淡写地一句掠过, 平时从不曾向家长反映。从中可以看出, 其中暴露出教师的“不作为”行为, 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当子女的学习成绩下降时, 家长推诿自身责任, 片面责怪学校和教师, 且缺少自身的检讨。

第三, 就从我所走访的情况来看, 学生家长并没有暴露出所谓的让子女早点出去挣钱, 这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家长纷纷向我表示, 如果孩子愿意并且有学习能力继续求学深造, 即使家庭情况多么困难, 家长也愿意支持。这体现出一部分农村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只有不断地学习以后才能有较好的出路。

第四, 我走访的家庭中不乏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子女, 或者是父母亲皆在外打工, 由祖父母 (外祖父母) 照顾的子女。我在交流中了解到这样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很少有机会碰面, 一般都是通过电话联系, 电话中父母常常很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 但是毕竟父母在外时间长, 必然缺少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有一位孩子的姐姐向我表示, 父母基本没有参加过家长会, 每次学校有家长会时不是家中没有人前往, 就是一无所知的祖父母前往, 这就导致基本不能形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默契配合。另外, 孩子姐姐也反映当前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依旧盛行,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第五, 当我询问家长关于是否为自己子女报名兴趣班。家长的想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家长认为子女应该以完成学校学习为重;二是农村条件有限, 没有兴趣班可以报名。我以为这一方面与农村在子女个性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欠缺, 另一方面与家长固有的思想观念有关。目前, 部分农村家长只关注子女的文化课的学习, 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我在接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平时少言寡语十分内向, 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则变得十分积极活跃, 由此可见, 家长关注和引导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未来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对子女性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本次调研显示, 农村学生家长受到生活压力较大、教育程度较低、教育观念存在误区的影响较深。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时, 还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并帮助自己的孩子, 结合自身和学校的力量, 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与国家长期以来重视的“三农”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对政策的理解和推行上仍存在诸多误区。所以, 就这一问题, 我们有必要积极寻求有效途径, 突破瓶颈, 找到下一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推进的出路。

(一) 加大投入, 提高教师素质

21世纪是知识化的时代, 我国把建立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从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来看, 城乡差距显著, 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我国的教育水平的提升不仅仅依赖城市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更重要的是要缩小城乡差距, 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上去, 推动农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一方面, 国家应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国家增大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 尤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另一方面, 国家应该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到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当中, 鼓励大型企业承包一些农村学校, 并利用媒体等途径号召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募捐。与此同时, 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加大监管力度, 坚决抵制任何部门机构擅自挪用教育经费, 要将每一分钱都切实落到实处, 唯有资金完善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发放和福利待遇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二) 农村学校布局应注重效益与安全

毋庸置疑, 调整农村中小学的结构布局, 整合优化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 采取“撤点并校”的方式, 其出发点是好的。目前主要的问题还体现在:一方面, 基层政府部门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上实行“一刀切”的简单化和形式化。另一方面, 基层政府将中央政府的政策作为“政绩工程”, 片面追求效率, 忽视实地调查和研究的重要性, 最终反而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所以, 基层政府部门在落实政策时, 第一, 应该合理利用政府权力, 重视群众利益诉求, 注重民主决策, 慎重实施“撤点并校”;第二,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指出的, “办学一定要从农村、山区实际出发, 该撤的教学点, 一定要撤并, 不该撤并的, 即使学生再少, 也要保留下来”, 注意对本地区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配置等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 在条件成熟地区进行适当合并, 对交通不便的地区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第三, 政府设法筹措资金, 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在保障学生上 (放) 学路途中安全的投入, 在政府重视的同时, 学校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从而真正解决学生上 (放) 学过程中, 因为“撤点并校”, 带来的部分学校和学生住址变远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 家长与学校在子女教育上应良性互动

相比较于城市家庭的父母, 农村父母又有其特殊之处,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 农村学生家长受到生活压力较大、教育程度较低、教育观念存在误区这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较深。所以, 农村家长改进至关重要。

第一, 家长应该要改变自己传统观念。家长有责任有义务教育自己的子女, 家长不能以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为由, 将教育的全部责任推卸给学校, 抱着“把孩子送去学校就是交给你们去教育的”的这种传统思想。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义务。家长应该注重不断学习, 虚心听取学校对孩子的意见, 并向身边其他家长的分享求教经验。

第二, 家长应该注重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不论家长是在当地工作务农还是长期在外打工, 都应该保持与学校及孩子的联系, 家长一旦得空, 更应该主动前往学校向教师了解孩子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家庭就是一所学校, 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终身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当中, 学校教师要根据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家庭的教育中, 父母与自己孩子接触时间较长, 鲁迅先生认为, 一个孩子从降生到走上社会, 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所以对孩子的各方面了解必然较学校教师更为深入, 同时当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使得父母更是对孩子倾注一切心血。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 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4) .

[2]何勇刚.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学教育研究, 2012 (06) .

建设陕西东大门 实现华县新崛起 篇2

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华县近年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狠抓项目建设、民生改善和安全稳定,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加快东大门建设面临三大机遇,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关天经济区规划深入实施的机遇,东部产业资本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这些使得渭南和华县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心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东大门必将在未来的开发与建设中,以其后发优势,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借势突破、强势发展,在建设东大门中实现跨越发展。

要立足优势,乘势而上。华县交通便利,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西安城市圈一小时经济圈内,距西安75公里,境内铁路、公路密度居陕西省前列。矿产资源富足,钼储量和生产能力居中国首位,被誉为“中国钼业之都”称号。蔬菜优生,总面积28万亩(次),其中设施蔬菜10万亩(次),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拥有陕西东部惟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专家学者誉为“陕西的九寨沟”。

“十二五”期间,华县将顺应东大门建设新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主导、城乡统筹、人才保障“四大战略”, 建设新型工业的聚集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兴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实力、人文、宜居、和谐新华县。

要重点突破,強力推进。一是突出重点。加速推进优势工业,围绕打造“中国钼谷”、“精细化工基地”目标,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培育扶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打造“西部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目标,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强化销售,深化加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壮大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突出发展皮影、黑陶等文化产业,加快华州国际皮影文化产业园建设,启动华州皮影一条街建设,实施文化进景区工程,打响华县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二是突破难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建设山水园林县城为目标,加快市政工程建设,开工渭华快速干道,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的原则,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将310国道沿线建成关天规划区内城乡统筹示范区。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采取发动群众、捆绑资金、集中迁建的方式,2013年底前完成秦岭北麓峪道地区贫困群众搬迁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医疗服务环境,继续抓好新农合、新农保等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陕西华县 篇3

根据省、市综改办《关于进一步调查乡村垫交农业税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华县由综改办牵头、财政局预算股、乡财股配合,组成调查组深入全县10个镇开展乡村垫交农业税费调查工作。一是明确调查范围。这次调查乡村垫交农业税费的范围,是指在2004年华县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前,乡村干部个人以及乡、镇政府、村级组织为完成上级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应对年度干部考核而替村民垫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形成的“上清下不清”的债务。二是认真开展核实认定工作。在这次核实认定工作中,坚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联合调查组深入乡镇逐笔核对原始单据,原则上依据镇政府或财政所的会计记录,以及个人或村级组织所持垫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收款收据、完税证等原始凭证作为审核依据,对于证据不齐全、弄虚作假的票据予以否认,确保全县乡村垫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清查工作中严格把握政策界限,不向农民突击清欠,无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不稳定因素发生。

上一篇:解决数控设备的故障下一篇:采煤装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