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2024-09-07

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之路(精选十篇)

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篇1

一、中国动画发展史记

中国的动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即黄金时代 (1926——1966) 、白银时代 (1976-1990) 、黑铁时代 (1990年——2002年) 、迷茫时代 (2002年——现在) 。

黄金时代 (1926—1966) 的中国动画虽然技术没有那么先进, 数量不多、品种也并不丰富, 但是一定是中国动画最好的时代, 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 也是在世界动画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动画的代表人物非万氏兄弟莫属, 1926年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以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便是出自他们之手。而他们在1941年制作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更是深深地震撼了世界。

紧随黄金时代之后的是中国动画发展的白银时代 (1976-1990) , 在这个时期种下了一个动画概念, 成了日后动画发展的镣铐和束缚, 即动画应该注重教育目的和写实主义, 发展到日后动画便被视为专门针对儿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个时期及其早前拍摄的动画片《放学以后》《小号手》《小八路》等动画作品更是奠定了说教意味的发展基调, 但是这个时期的动画还是不乏优秀作品的, 例如《哪吒闹海》《三个和尚》《九色鹿》等优秀作品, 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有了发展, 出现了《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邋遢大王奇遇记》等至今仍然广受欢迎的优秀动画片。

中国动画发展的黑铁时代 (1990年——2002年) 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结束了闭门造车的时代, 开始接触国际的新技术, 尝试数字生产的手段;而且从1995年开始中国动画片跟随改革开放的大潮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 正式投入市场化的生产。市场化的动画制作, 在竞争的压力下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但是却因为受制于制作观念的局限, 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反而开始走向了固步自封的下坡路。

最后便是中国动画当前正在经历的时期迷茫时代 (2002年——现在) 。在日本、美国动画纷纷涌入中国之后, 中国市场被外来动画占据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中国动画制作人的注意, 只是要改变那根深蒂固的观念实在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而身为文化大国, 拥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面对动画这一现代社会的产物经历过短暂的繁荣期后到底应何去何从, 也许我们可以看一下身为动画大国的美国和日本是怎样制作可以风靡全球的动画的。

二、中国动画出路何在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我们的动画也并不是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 反而是在动画出现的最初阶段有过一段辉煌灿烂的成就, 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之路上渐渐落入了教条化的窠臼, 束缚了自身的发展道路才会造成今天的尴尬困境。下面我们将通过探讨日美动画中的成功之处为中国动画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一) 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中国曾于1998年拍摄了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动画电影《宝莲灯》。可以说是开创了无数个第一的中国商业动画电影的先河, 三维动画的先进技术, 优良的音乐制作, 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情节, 相比同时期的动画电影, 可以称作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大片, 虽然相比随后1999年美国拍摄的《花木兰》仍是摆脱不了人物性格平面化, 说教意味较浓、人物刻画粗线条等毛病, 但是从这部动画片中仍然能看出中国动画人希望发展中画的诚心和野心, 只可惜一部《宝莲灯》后, 中国动画电影又继续陷入了一段长时间的沉寂。

时至今日为止, 中国的动画观念仍然没有走出早年的动画是专门拍给儿童看的, 动画片应该寓教于乐的传统观念。例如现在最热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 不可否认在小朋友中它确实是一部很成功的, 很受欢迎的动画片, 而且其每年迎合生肖主题制作的贺岁档电影也有其突破之处, 但它仍然只是针对儿童和幼童的动画作品。所以要使中国动画获得发展, 首先得在观念上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 只有改变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传统观念, 改变动画寓教于乐的僵化模式, 中国动画才有希望获取生命力, 迎来它的崭新明天。

(二) 类型化动画的制作

“类型”是影视作品在商业市场中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近两年在中国电影圈也开始有了类型片制作的尝试, 例如《全城热恋》、《全球热恋》系列, 《北京遇上西雅图》等, 均获取了亮眼的成绩。在动画领域, 类型片制作最成功的算是日本了。日本的动画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魔法类的动画, 其最具代表性的非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莫属, 在国际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更是在第七十五届奥斯卡上勇夺桂冠。

二是家庭生活类的动画作品, 此类动画作品的代表作为《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此种动画主要是从生活的细节入手, 以生活的温馨细节, 以及不经意的幽默温暖取胜。

三是体育题材类的动画。因为体育竞技的种类多样性在根本基础上保证了材料的丰富。例如篮球、足球、棒球、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球、台球等都曾被运用到动画的创作中。例如广受欢迎的《灌篮高手》《网球王子》《足球小将》等都是体育题材类的优秀动画。而在这些动画中, 也不是只有体育而已, 爱情、亲情、友情等各种感情副线的加入, 以及主角们在追逐梦想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以及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也是这些动画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这就更进一步扩大了此类动画的受众群。

四是言情类动画。此种动画在日本可谓是良莠不齐, 有很多并不健康的畸形恋爱, 但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例如《秒速五厘米》《恶作剧之吻》等清新可人的校园爱情还是值得认可的。

五是机器人动画。机器人动画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想象世界的新高峰。机器人动画帮助人类克服了肉体本身的局限性, 满足了人类无所不能的幻想。从人形机器人到巨型机器人, 再到可变形的智能机器人;从主角性格平面到亦正亦邪, 甚至上升到对人性的探索;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 日本机器人动画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三) 文化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

1.纵向分析中国黄金、白银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

分析中国黄金时期和白银时期的动画, 是极具艺术性和中国特色的。例如具有开创意义的《铁扇公主》和《大闹天宫》吸取了戏剧造型的艺术, 展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骄傲的将军》作为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 借用京剧的诸多元素, 大气的色彩和流畅的造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牧笛》《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动画更是让世界叹为观止, 此类动画中淡雅、深远的动画风情是日本曾来拜师学艺都无法掌握的中国艺术精髓;还有经典的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渔童》《人参娃娃》等以年画为创作概念, 至今看来仍然是栩栩如生。

除了水墨、戏剧、年画等经典文化元素的使用外, 这些动画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大多取材自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文学名著。相比黄金时期和白银时期的动画, 中国动画中也有大量取材自传统文化的故事, 并且还增加了取材自成语故事、思想著作、名人故事的动画片。例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快乐论语》《新三字经》等。看似种类丰富, 但是相比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动画总觉得不仅没有突破好创新, 而且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艺术上, 早期的中国动画都以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著称, 相比那些动画, 这些动画片大多显得粗制滥造, 虽然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例如《西游记》和《哪吒传奇》。还有就是这些动画片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只不过是生搬硬套, 具有极强的说教性, 缺乏趣味性, 甚至有的动画连儿童观众都无法吸引, 就更不用说青少年观众及成人观众了。

2.横向分析日美动画中文化元素的运用

1998年美国迪斯尼将中国古代经典故事《花木兰》成功改编成了美国版的动画电影, 巧妙地将现实的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 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 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拍摄《花木兰》的时候, 为了使影片突出鲜明的东方风情, 公司特意指派出一组创作人员在中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外, 几百名迪斯尼画师融入了中国画的画风和艺术手法, 工笔水墨相间, 画面柔美, 颇具东方韵味。

《花木兰》以及《功夫熊猫》在进入中国市场时, 都曾给电影界人士当头棒喝。这种棒喝使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可以被人家运用得风生水起, 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却得不到其价值的彰显呢?

分析上述两个文本, 不难发现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 不仅通过借鉴中国民间传说或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来丰富电影的题材, 并且结合时下的潮流文化, 融入鲜明的美国精神和美式幽默, 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体验的电影, 在借鉴外国文化时也不失自己的特色。当然除此之外, 精细的制作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日本动画中, 不同的动画类型中都会运用到不同的文化元素, 这就充分保证了日本动画的丰富性。例如早年风靡, 而如今依然深受欢迎的《圣斗士星矢》便是取材自古希腊神话, 运用关于希腊众神以及星座的传说, 穿上华丽的战斗、爱情、友情、魔力等因素, 形成一个庞杂但有序的系统。除了这些神话传说的运用外, 日本动画还将触角伸向了印度佛教的领域, 例如《圣传》《天空传记》等广受欢迎的动画作品。日本动画除了擅长运用国外的文化元素外, 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加以了充分使用, 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千与千寻》, 还有《地狱少女》《百鬼夜行》《幽灵公主》《犬夜叉》等都是以日本本土的精灵鬼怪题材为主, 要么把故事时间设定在古老时期, 要么设定在现代时期再融入精灵鬼怪的传说, 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总是能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和惊喜, 这也就是日本的动画总能保持勃勃生机的魅力所在。

纵向与中国自身黄金、白银时期制作的动画进行对比后;再横向与这些美国、日本动画进行对比, 中国现代动画的问题就更突出了, 制作粗糙、缺乏创意、题材单一、受众片面等都是中国动画的严重问题。

(四) 对外输出模式的改进

日本动画的成功之处, 还在于其独特的海外输出模式。善于模仿的日本民族将东西方文化特质与审美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融入了作品之中, 日本动漫人物造型追求商业化, 这也给其作品的海外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得不提的是在海外输出有重大贡献的宫崎骏, 有他制作的电影《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打开了漫画输出的一条新的道路——剧场版动漫。日本动漫作品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长篇, 这种模式已经被韩国成功的运用到现在出口海外的影视作品上了, 可见作品的长度对其收益的影响还是十分大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龙珠》系列, 《美少女战士》等都体现了这一特色。漫画周期所带来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 他还可以促进周边衍生商品的商业化进程。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日本漫画的输出模式是非官方性质的产业整体输出。日本动画的这种“图书杂志出版+电视播放+衍生产品的制造=滚动发展模式”是庞大的文化生产群,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输出模式。输出方向主要以文化相似为基础的亚洲为重点。欧美地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相异还是受到了一些限制。输出内容主要以虚拟性和多样性满足受众需求, 提供无线的想象空间, 多种多样的解读。可以看到的除了出口所能带来的相应的经济效益之外, 作品的价值也可以体现在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上。这种影响力为日本漫画业在世界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国动画的原创之路 篇2

对于动画来说,电影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在电影技术发展的初期,动画片只有黑白的默片,后来发展到有声片、彩色片;以及后来动画片的画幅也发生变化,由标准的画幅发展成遮幅的、宽银幕的画幅,技术的进步给动画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空间,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原创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艺术家一刻也没停止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中国在动画的原创性方面也一直在探索中前进,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由于动画片创作者没有很好地反思动画创作本体,没有尊重动画的原创性,更没有认识到原创性的重要性,造成原创作品不足,甚至原创能力贫乏;创作中越来越多的模仿,造成从事和研究原创创作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原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动画创作者面前。是否具有原创性是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成功最主要的标志,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才是浩瀚艺海中的常青树,如果动画创作者不尊重原创性,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动画的繁荣和发展就无法实现。

何谓原创性

首先,原创性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原创是一种能力,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精神,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原创性的根本是能够发现创作源泉,而创作源泉是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在厚重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素养当中,理应发挥出的动画式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只有尊重动画发展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充分调动各类动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大力推进动画艺术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大力推进动画题材、体裁、形式、手段的多样发展,中国动画才能具有更为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和更为深邃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原创性具有可持续性。换而言之,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基于本国的文化发展历程而创造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它有其发展的脉络,仿佛一条路一样可以继续走下去,能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原创性的作品是可经过、可停留、可发展的新的存在,是新的经典的原型。原创性是对既定参照物的思考与借鉴,是在创新固有的传统之后呈现出破土而出的生命气息。

最后,原创性里面包含着共性和个性,两者关系是统一和对立的关系。所谓共性是艺术规律及艺术审美,这是原创性作品都应遵循的规律,而作为原创的作品还应该强调个性,二者既是统一也是对立的,如果一味地强调共性,作品会流于形式和皮毛;如果一味强调个性又容易偏离大众。

总而言之,艺术的原创性是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当我们熟知这一切的时候,就要更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原创,如何去创造富有真正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如何去原创

动画创作中的原创性首先要在文化上注重传统底蕴,传承中华文化,其次在构思选材上有独树一帜的突破性,同时动画创作也应注重受众需求而又升华于需求,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时代性的动画片。

溯其本源,传承传统。所谓的原创性,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只有继承了传统的文化底蕴,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创作,不会遇到创作灵感的瓶颈。探讨动画创作中的原创性必须从民族传统出发,上溯文化的起源,下追现代的流变。原创性并不是随意出新,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基础之上的一种有文化意义的思想探索或形式上的出新;它在艺术创作上有连续的衔接性,是严肃的、有修养的创造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文化特质。以餐饮为例,一看到麦当劳和肯德基就知道是美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刀削面和饺子和其他几大菜系,本身就有民族特点,同样也是经过岁月的积累和沉淀,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虽然动画技术是舶来的,但它表现的内容上恰恰是本民族的东西;动画文化属于时尚文化中的一类,它是比较年轻的艺术,但它表现的内涵,其实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原创以传统为参照物而承传并更新着传统,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扬短避长”,应该是“扬长避短”。所以动画创作中的原创性就是尊重自己本国的文化形态、本民族的艺术,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动画原创性最根本的一点。

面对流行,冷静思考。在一个创意之初,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进行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创作者过于依赖一些现在流行的东西,这样的创作观是不全面的,应该学会借鉴和吸收。当美国的动画大片、日本的动画大片非常活跃地在世界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时候,中国的动画创作者应该冷静地分析他们成功背后的文化基奠、内容特色及表现技巧,包括其创作团队的成长及演变历史,而不应该仅仅关注其成功的表面。动画创作者若不冷静分析其创作历程,仅是表面上的模仿,将会忽略其根本,如同空中楼阁。

几乎所有优秀的日本动画片,其故事情节十分引人入胜,而这些故事都有一个核心灵魂,即人本主义,这就是日本动画创作原创性的本源。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从孩子的视野中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并尊重它,认同它,呼应它,用童真趣味的手法塑造人物、表现事物,达到丰富的性格化并展示相当的人性深度,在打动孩子的同时也引起仍具有童心的成年人共鸣,日本动画以此连通了感受对象的心,这是它赢得观众的第一条经验。而美国迪斯尼追求的是家庭共享,以经营童真为其核心,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正是所有人内心的追求。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仅仅是儿童,成年人也需要在童话世界里放松身心,找回纯真和快乐。在迪斯尼的动画中,爱、勇敢、坚决、信心、诚实等是其一贯的主题。迪斯尼人文内涵同样是紧紧围绕在普泛的所谓的人性论上,提倡爱与家庭的观念保证了迪斯尼的作品无论在哪种意识形态下都畅通无阻。

由此可见,任何优秀的动画片都有其文化理念的本源,这种文化理念是其不断原创的动力。当我们冷静思考他们成功背后的文化基奠后,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创作,更好地去探索如何开阔思路,在当代人物和事件中寻找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题材,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再创造。

尊重观众,因地制宜。学会尊重观众而不是讨好观众是原创性中重要的一点。现在有一种过于讨好观众的现象:一部分动画创作者认为现在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简单地按照观众已经“日化”和“西化”的口味,用严重模仿甚至抄袭、做工粗糙的动画片把观众“喂饱”了就是成功地满足观众需求。结果导致动画创作者不再创作富有一定审美力和知识性的动画片,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和形式的动画片,盲目地把观众“喂饱”,但是“吃饱”不代表有“营养”。许多动画作品动辄采用国外的手法和造型,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优势和特色,认为观众喜欢国外动画就模仿甚至照搬国外动画就能获取观众喜欢,这恰恰是不尊重观众。不是别人给“咖啡”就做“咖啡”,我们的土壤是不适合“咖啡”,“茶”才是中国土壤独有且适合的,如何创作出适合本民族口味的动画片是值得每个动画创作者认真地去思考。

对于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动画片创作更是如此,民族的就是传统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越容易被全世界观众所接受。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纵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经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艺术形式丰富,这正是我们动画创作原创性的源头活水,无数精华值得表现出来给观众观赏,而且作为中国人也有能力将这些文化渊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艺术创作中的关键因素。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当全球化的浪潮袭卷而至时,当时尚潮流泛滥之时,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的动画创作者理应坚持自我,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顶礼膜拜,而是应该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吸收其精华,把自己传流本土的文化通过动画艺术的演绎推上更高更灿烂的浪尖,用动画来传承中华文化,从而使中国动画毅然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观镜而察己

国内外优秀原创的作品都是取材于原有故事或传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通过分析作品来总结规律,触发灵感,才能更好地指导创作。《三个和尚》来源于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三个元素的制约与平衡,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的话会变得无法收拾。《三个和尚》的“妙”在不是完全照搬谚语,而是最后三个和尚都有水喝。别有独具匠心的原创性结局没有停止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老话上,而是通过火灾这一突发事件使和尚们在救火中同心协力,进而将“没水”改为“挑水”,让观众在欢笑声中领悟古谚的深刻性。本片结局的改变使得本片不仅仅停留在诠释道理的层面上,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转折和高潮,让原本“平”的谚语再掀波澜。

《小兵张嘎》的原创来源自经典电影《小兵张嘎》。动画剧本在原有电影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动画中塑造的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憨厚、朴实并略带顽皮,影片洋溢着一种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将嘎子的童心、嘎子的性格与战争的舞台来构成一个充满着“阳光”氛围的传奇世界。同时影片创作者原创性地在整体继承的基础上,突出改编完善动画剧本,将电影原著经典段落动画化,根据人物添加天马行空的想象,运用时代观念以及新颖视野的全新演绎,力求符合今天的审美习惯和时代要求。同时,动画片《小兵张嘎》最大的原创性是在动画片题材上的创新。过去,中国动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强调动画的假定性的现象,尤其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过于依赖神幻、神话题材,从而导致了我国动画电影创作类型出现“简单划一”的现象。这部影片作为动画现实主义类型的作品不仅突破了在国内创作的空白,而且为中国动画创造填补了新的类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美国迪斯尼1998年出品的《花木兰》故事取材于中国古典民歌《木兰辞》及相关传说。就是这样一个中国的孝女故事,经迪斯尼原创性的一变,变成了父女感情的现代演绎和一个少女追寻自我的经历。旧瓶装新酒,老树开新花,大胆成熟的原创,剔去带有封建色彩的忠孝理念,使故事本身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赋予时代感;更加能够使观众得到共鸣。同时也将原本表面化的故事主题提升到探讨人性上的深度上,让电影在热闹之余开阔了题材的张力。

《龙猫》故事原创来源宫崎骏幼年时期在家乡听到的传说:“在乡下,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它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的身边嬉戏、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它们的,据说只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它们的形迹。如果静下心来倾听,风声里可以隐约听到它们奔跑的声音。”宫崎骏心中始终念念不忘乡下度过的那段美好的时光,念念不忘这个为小孩子们编织的精巧的梦,在这种情绪的感召下创作了《龙猫》。在创作中宫崎骏还添加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1947年的时候,宫崎骏的母亲患结核病,在床上整整躺了九年,前几年一直都待在医院里面,《龙猫》这部影片可说带有一些这段灰暗日子的影子。同时在影片场景设计创作方面,宫崎骏说道:“日本这国家恩泽于四季多变,充满了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色,而《龙猫》就是选取了充满了大自然气息的乡间作背景。”

由此可见,创意应是“无中生有”,而原创不是“无中生有”。大家有一种误解认为原创是从来没有过的,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其实原创性是有根基的,并不是无中生有,是存在于创作者血液里面的。对于中国动画创作者来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动画创作原创的“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

关于动画创作中原创性的探索,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充分理解,更需要创作中的实践。2000年李岚清副总理到北京电影学院调研时曾指示:“要创作出中国自己的动画形象,要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影视文化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原创是动画的资本,创新是民族之魂,讨论原创性不是一味地在理论上去说教,盲目地去自圆其说,而是强调在创作中注重以人为本。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从在儿时听父母讲述故事到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原创性的东西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坚持走原创道路,不是高喊口号,而是重在行动。中国动画原创之路上,无数创作者在默默执着地探索前进着,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创新,探索中总结。我们翘首期盼,越来越多的原创动画作品促使中国动画事业在一次又一次的原创探索中前进,中华民族文化再次被动画挖掘或重新阐释而成为民族飞跃的动力源泉,传统经典重新被充实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而焕发着盎然生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又将在世界动画舞台上大放光彩!

中国动画电影商业之路初探 篇3

1926年, 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开始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之路。1956年特伟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和1955年靳夕导演的木偶片《神笔马良》被称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我国动画一路辉煌过去, 在九十年代受经济大潮的冲击, 我国动画电影在多年之后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宝莲灯》, 这部动画片在前期策划中的角色设置时放入了典型形象——迪斯尼化的宠物小猴, 在人物配音和插曲上也学习好莱坞的风格。成为成功的好莱坞式与中国电影市场结合的发行操作, 使得《宝莲灯》创下了票房神话, 并且在后期推广和外围产品上取得了重大成功。而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图兰朵》, 它的总导演是由张元担纲, 演员阵容豪华, 男主角由著名演员李亚鹏担任, 女主演还包括中国第一数字明星——“八位一体”明星E欣欣, 她的三维虚拟形象将在影片中扮演流落在江湖的小公主。从导演到剧本、制作创作组合最优化, 填补了中国三维动画电影的空白, 实现了民族动漫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在《功夫熊猫》轰动全世界时, 中国动画人为之赞叹, 中国动画人也在积极寻找自己的成功之路。近几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每年都会成为春节贺岁档的大赢家, 以低成本高票房打赢了中国商业动画电影运营的胜仗。但是只有一部动画电影的成功过于单调, 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中国动画商业运作模式的与动画本身的结合

(一) 培养我们自己的编剧人员。

在编剧写动画片的剧本, 有时不知道什么样的剧本适合动画表现, 故事情节有时缺乏想象力, 不够了解观众喜欢的口味。这个问题同时出现在中国动画电影和电影。编剧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优秀的剧本能弥补制作的不足。剧本创作怎么和商业结合才可以达到双赢。有一些会采取剧本的海选活动, 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向全民发布征集消息, 收集素材和最前沿的审美倾向,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收集了信息又做了宣传, 使的影片在上映前就有一大批人在讨论它, 关注它。

(二) 满足观众和广告投资商的双重要求。

动画电影要取得成功, 就要在创作期间加去一些商家的要求, 植入式广告与剧情的完美结合是一部商业动画成功的地方。这种植入式广告的方式可以使动画电影创作的时候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又可以使广告投资商获得他想要的广告效应。2010年广电61号令德正式实施后, 显性广告的播出时间被做了严格的要求, 广告投资上植入广告可以给动画电影创收, 带来经济利益。一个好的植入广告, 产品必须和动画电影的剧情相融合, 而且不是任何一种产品都可以做为植入式广告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做植入式广告前已经有一些知名度。最近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动画《蓝巨星和绿豆鲨》中, 蓝巨星吃了海苔之后大喊“波力波力变”, 然后蓝巨星完成变身并获得超能力。这是植入式广告首次出现在国内自制动画片中。海苔是一种绿色健康食品, 它非常适合植入儿童动画片, 这个产品的植入式广告给《蓝巨星与绿豆鲨》的制作方带来了一大笔广告收入, 又宣传了波力海苔这个品牌, 同时满足了观众——儿童的喜好, 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三) 在动画电影放映前, 需要有专业的人士去做推广。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是好的产品应该抱有的态度了, 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宣传。广告——广而告之, 在动画电影放映前要让广大群众知道它的出现, 让大家关注它。在做传统电视广告宣传的同时也要加上首映典礼, 请主演和导演等做客一些访谈节目。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要有大量的资金做后盾, 所以我们必须去寻找投资人, 通过共同得利的方式找到为你的电影宣传出资的人。例如, 在影片上映前, 可以和一些广告厂商比如饮料企业, 玩具企业等寻找一种合作方式, 买它们的商品获赠动画片主角的玩具, 钱包或赠送半价电影票等类似活动。再或者在大型影剧院做首映或者做套票的优惠促销, 用这些方式提高动画电影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并且传递电影的信息。

世界在变化, 人们的观念在改变, 我国动画电影要想在这个变化的世界生存, 就要不断变化, 不断寻找更符合各方需求的商业模式。现在我们的动画人已经意识到了商业运作对动画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大胆的尝试,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动画电影也能创造出像《冰河世纪》那样既有民族性格又收获满满的商业艺术大片。让我们的国产动画电影走出自己的路。和商业的紧密合作可以让国产动画电影走的更远更高。动画人的探索一直在进行, 从未停止。

参考文献

[1]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M].海洋出版社, 2007

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篇4

关键词 原创动画;动画教育;动画受众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102-02

2006年开始,随着我国动漫产业持续走热,各地政府高调响应,纷纷建立动漫产业基地,大量的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也争相涌入动漫行业,极大地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产业集中度也逐步提高。动漫产业的赢利点不仅在于动漫影视的播放收入,更多的在于动漫形象的品牌授权和衍生品产业化。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我国政府目前已把整个动漫产业作为将来高速成长的产业,目标是今后的5~10年内,动漫产业可以占GDP的1%。

中国动画从产能上来说非常可观,从数据上看是繁荣非常,在这华丽的外衣下却掩饰不住它孱弱的身体。中国动画就技术上来说并不存在太多的问题,美日的大部分动画片生产实际上是在中国完成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画代工工厂。既然制作技术上不存在问题,那为什么中国动画产业自始至终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中国动画产业现在的繁荣可以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回顾过去的10年,中国原创动画先后出现过蓝猫、喜羊羊等广为人知的动画形象,但是看一下它们的出品公司,现在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动画创作公司要么举步维艰,要么已经被国外公司收购。在动画想象方面,除了“一只没有多少商业价值的猴子”(孙悟空)外,就只剩下“几只羊”(喜羊羊)了。现阶段大部分国产原创动画公司的生存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补助,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发展的问题的。动画现在就像是中国早期的扶贫,不断地为这块贫瘠地“输血”。但是却没有有效的办法让其自己“造血”。从国内的几个成功案例来说,动画制作公司依然无法摆脱输血的局面,振兴中国的动画产业,首要任务是振兴中国的原创动漫产业,只有这个产业核心得到提升,中国动画产业才能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长足发展。

中国动画项目上马往往因为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这里的经济利益并不是动画项目自身产生的经济价值,而是政策性的扶持资金。而扶持资金的发放并不根据动画播出反响来定,而是播出机构的等级和时间来决定的,补助标准往往是按照播出时间来计算的。根据商品经济的发展原则,动画业者也是商人,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呢?在保证动画制作技术精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加长动画的时间。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动画的故事讲述节奏,使整個故事节奏变缓,吸引力下降。因为扶持资金在整个动画项目收益中占的比重过高,动画企业有政府扶持这个“铁饭碗”,为了保证能收回成本,在上马项目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更多地获得政府的补助,而对市场收入的多少并不重视。

作为高校教育,一定要了解并介绍给学生动画发展的现状,了解它是为让动画学生可以从容就业,放低对现实的期望。同时要巩固他们的理想,有趣的吸引人的节奏明快的作品才是根本。但是学生在毕业后如果是进入商业动画公司,很长阶段里基本上要忍受这种基本无创意的枯燥动画制作,毕竟动画公司的生存是放在首要地位的。

日本的动画片在制作前,往往会先经历漫画发行这一阶段,大部分是先漫画图书后动画。而漫画图书是以周刊或者月刊连载的形式进行的,漫画杂志根据读者观看反应,对漫画进行筛选,仅保留下受漫画读者欢迎的漫画作品。为了保证自己作品的畅销不会被停载,漫画作者会尽可能地把故事编得贴近观众需求,并且因为连载篇幅限制,故事往往会节奏比较快且“包袱”不断。在连载一段时间后,根据该作品的收欢迎程度,由电视制片公司进行投资拍摄。也就是说在动画项目拍摄前该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观众,并对针对观众的反应适时地修改动画,保证了动画故事的创作会得到市场认可。类似于中国电视剧中琼瑶和金庸作品的拍摄,有了足够受众保证了收视率,电视台才可能通过该片获得足够的广告收益。

和日美电视动画基本上是由知名漫画改变不同,并因为漫画中国电视动画片的大部门项目立项并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故事往往是立项后才开始编写,由于项目时间进度的原因,剧本的故事往往不经打磨直接拍摄,这样的项目剧本的故事性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在发展动画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漫画和剧本创作的扶持上,以重点抓基础。而动画影视制作在有了好剧本和基础观众保证的前提下,盈利成为必然,根据资本市场的逐利特性,政府只要稍加引导,市场资本会自己结出丰硕的果实。

可喜的是中国原创动画开始出现一些以市场为导向,有明确的市场地位和受众目标的片子,并且他们尽可能避开传统发布媒体(电影和电视)对影片题材和表达方式的束缚,通过互联网直接在网上发布,虽然影响力还不是太大,但却是很不错的开始。除了现在正在热播的都市情感类动画片《泡芙小姐》,根据知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游戏人物结合游戏故事创作的动画片《我叫MT》,由拓荒创作的Flash动画《小破孩》系列原创动画外,还出现了游戏玩具厂商出资推出的商品产业动画。这些作品虽然在制作技术或情节排布上或许“艺术价值”不高,但是它们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为原创动画开拓出了不同的“造血”之路,让动画可以自己走下去。

作为动画行业培训后备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确定培养的动画创作及制作人员是一体的,所有的动画制作人员是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从事的工作是制作可以盈利的“文化商品”而非“艺术品”。在教育中应该突破原有课本对动画受众范围的束缚,动画只是一种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和其他的影视艺术形式一样,可以自由地创作,创作题材是全方位的,受众也是全方位的,在进行动画早期创作的时候就要针对自己的受众来设定情节。同时,发布媒体也是多方位的,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新媒体等。

动画的天地很广阔,放开思维的翅膀,打破思维的束缚,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选择自己的舞台和观众,让动画的创作有针对性,让动画的创作有市场,让动画和兴趣结合创作,让动画和观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创作出情节可以打动人的情感,内容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价值观可以影响社会道德,符合市场规律,可以为投资人迎来利润,让创作者得到回报的动画,这才是进行动画创作教育的真正道路。

参考文献

[1]杜广中.世界动漫产业链模式对中国式动漫产业链构建的启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0-54.

[2]牛迪.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17):

20.

[3]徐燕.浅谈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和对策[J].消费导刊,

台湾动画产业发展之路 篇5

光启社多方面发展台湾媒体产业, 在动画片领域从美国购买了旧的摄影台, 并于1963年由卜立辉神父推荐赵泽修到好莱坞进修动画, 这被看作台湾动画的正式开端。赵泽修回台后在光启社内成立了动画部, 并于1968年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石头伯的信》, 1969年又制作了《龟兔赛跑》。两部动画片的诞生也为赵泽修赢得了“台湾的沃尔特·迪斯尼”的美誉。

但台湾动画的发展在当时离产业之路尚遥远, 1970年, 由于经费问题, 光启社动画部关闭, 赵泽修离开后创立了泽修美术创作所, 继续创作广告和社教宣传片, 到1970年底因赵泽修赴美, 该美术所也关闭。

20世纪70年代: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是台湾动画产业奠基的年代。从技术上, 成立于1970年的影人卡通制作中心及成立于1978年的宏广卡通公司, 先后发展了日式、美式动画代工技术, 在代工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传统塑料透明胶片 (俗称赛璐璐) 动画的基础和制作工艺, 奠定了台湾动画产业的根基, 使其走上产业发展这条路。

70年代, 台湾动画产业进入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70年代:百家争鸣, 台湾动画产业进入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期是台湾动画产业奠基的年代。从技术上, 成的基础和制上产业发展另一的地方。今动画形象的

另一方面, 动画人才的成长也是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地方。今天我们知道, 一部动画片的成功源于其中主要动画形象的成功, 而动画形象体现的是其设计者的独特风格。从光启社美工设计做起的蔡志忠, 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奠定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笔下的人物既不同于日式动画人物, 也不同于美式动画人物, 第一眼看到, 你就知全球首部以全Flash动画制作的台湾电影《阿贵槌你喔》道是儒释道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的典型形象。蔡志忠从70年代开始拍摄动画片头和广告, 之后与谢金涂成立远东卡通公司, 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了动画长片《老夫子》系列电影;90年代的动画电影《禅说阿宽》也是以蔡志忠的漫画人物为角色造型;进入新世纪, 他的《老夫子》、《庄子》更陆续被转为动画版的电子书, 使他成为华人世界著名的漫画家。相比较, 处于同时期的赵泽修拍摄的《龟兔赛跑》风格显得比较美式, 在创意上缺乏鲜明的个人特色。

全球首部以全Flash动画制作的台湾电影《阿贵槌你喔》

动画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需要独具风格的动画设计人才, 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推动本土动画产业发展的经营人才。中华卡通公司的邓有立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现在, 积极推动台湾原创动画发展的代表性人物。曾获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邓有立, 在1971年即决定走自制动画的道路, 并成立了中华卡通公司, 1972年推出了由朱明灿导演的实验片《新西游记》。1972年到1979年间, 中华卡通陆续拍摄了《新西游记》、《中国文字演变》 (1973) 、《封神榜》 (1975) 、《三国演义》 (1979) 等动画影片, 致力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题材, 发展台湾动画剧情片。这在台湾动画产业以代工为本的70年代, 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推动台湾原创动画发展的产业之路上, 邓有立不但实现了当年的心愿, 与大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 把中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动画电影《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还培养了蔡明钦、林博良、林明杰、李春永等优秀的动画导演。

这一时期, 台湾“新闻局”等部门因为宣传的需要, 向中国青年卡通公司提供资金, 拍摄了《未雨绸缪》 (1977) 、《幸福掌握在你手中》 (1978) 等动画科教短片。该公司成立于1974年, 创始人黄木村是赵泽修的弟子。《未雨绸缪》曾获得第1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20世纪80年代:动画代工的黄金时期

台湾动画加工产业在80年代进入黄金期。动画片制作流程中, 前期的创意、人物设计完成后, 进入到每张图稿的制作阶段。以一集动画片时长22.5分钟为例, 每秒24张图片, 至少需要32, 400张图稿, 这就需要大量动画师的参与。上世纪80年代, 发达国家的电视业同样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动画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儿童节目, 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 欧美与日本等国家开始大量的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外包给人力成本低, 但美术能力与思考灵活度较强的台湾, 以1978年成立的宏广公司为代表的台湾加工动画产业在此背景下蒸蒸日上。

由台湾宏广公司历时三年完成的动画电影《红孩儿:决战火焰山》曾获“华表奖”

被誉为“台湾动画之父”、“台湾的沃尔特·迪斯尼”的赵泽修先生

大学主攻经济、硕士阶段改学视听专业的宏广公司创始人王中元, 曾如此回忆宏广的创建过程:他在世界著名的汉纳-巴巴拉动画制作公司做助手时就有了在台北开设公司的想法。汉纳问他在台湾制作一张赛璐璐片的成本, 王中元回答为90美分, 双方即以巴巴拉公司传授王中元经验并派《木偶奇遇记》中负责时钟的系列动画制作的东·派特森抵达台北, 帮助其进行培训计划的方式达成合作。派特森在台湾工作7年, 宏广公司从成立之初便与世界知名的动画公司合作, 并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世界第一的动画加工公司。

宏广公司成立之前, 台湾一些艺术制作公司和广告公司已经通过制作一些短片培养了一些动画人才, 宏广公司成立后全力发展动画加工业务, 也因此被谴责破坏了台湾动画行业的前途。对此, 王中元后来回答:如果台湾动画行业不能齐心协力开创国际市场, 与其动画人打工或盲目成立自己的公司, 不如大规模地为外国公司代工。宏广在王中元的带领下成为全球动画代工业的重镇, 高峰时期, 美国电视网的周六电视动画接近60%至70%的代工业务全部由宏广完成。1987年宏广新大楼启用时, 其动画年产量达到170部到190部, 聘请100多位原画师, 以惊人的产量和制作效率被好莱坞称为“魔术的宏广”, 成为“亚洲的沃尔特·迪斯尼”。

虽然是代工的黄金时期, 但台湾动画产业的原创力量在80年代也出现过发展的小高潮。其中的代表是前文提到的由蔡志忠与谢金涂于1980年成立的远东卡通公司制作、香港胡树儒投资拍摄的动画电影《老夫子》, 该片不仅票房成功, 还获得198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动画影片奖。远东卡通公司在此之后乘胜追击, 拍摄了一系列续集动画电影, 试图拓展原创动画的商业市场。之所以称为“小高潮”, 是因为在当时产业链还不完整的环境里, 由于发行环节的非正常, 台湾这一时期的原创动画长片的风潮, 不久就呈现出停滞不前的局面。到80年代中期之后, 台湾的动画产业主要依靠美国动画片的加工订单维持。

80年代台湾动画产业发展虽然以代工战胜自制动画结局, 但其中也有意外收获, 即本土短片创作者的异军突起。台湾自1978年成立的金穗奖奖励机制, 在这一时期因缘际会地鼓励出一批以8毫米和16毫米摄像机拍摄的动画短片创作者。这批动画短片创作者, 不同于前一个10年接受美日传统动画培训的前辈, 几乎全部是在校园内的影视与美术系自发学习而成。他们的特点是在动画素材的表现上更加多元, 不再紧守赛璐璐动画的传统制作技法, 在叙事上也跳出了刻板叙事、取材单一的传统。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石昌杰与杲中孚合作的偶动画《妄念》 (1982) 、王仁里的实物动画《浮生》 (1983) 、杲中孚的剪纸动画《劫》 (1984) 、张振益的蜡笔动画《儿时印象》 (1985) 、石昌杰的手绘动画《与影子起舞》 (1986) 、杲中孚的水墨动画《识界》 (1989) 等。同样因为产业发展的局限, 使这批动画短片创作者囿于当时环境无法与产业界结合, 共同创造出艺术性与商业性兼顾的动画影片, 直到80年代末, 公共电视台的前身——广电基金会开始委托拍摄动画影片, 台湾原创动画的人才方有了一个可伸展的舞台。这期间的代表作品有林雅堂执导的偶动画影集《阿公讲古》, 与陶大伟监制的剪纸动画影集《小葫芦历险记》等。

20世纪90年代:原创力量成长

进入90年代, 随着80年代末台湾解严, 两岸探亲的开放, 台湾经济迅速起飞, 外汇存底飙升, 台币对美元被迫由40:1升值到25:1, 劳工成本大幅增加。以代工为主轴的台湾动画产业面临转型、外移与扩厂的抉择。以宏广、鸿鹰为首的动画公司纷纷来到大陆内地建厂。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动画产业发展中原创力的成长, 更多得益于台湾当局的辅导奖金机制。金穗奖持续鼓励出像《薛西弗斯的一天》 (1990) 的林俊泓、《虚无岛记》 (1992) 的史明辉等动画创作者之外, 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辅导金制度也开始采取前期辅导的奖助机制, 先后赞助了多部足以代表台湾动画原创力的影片, 包括动画短片《台北!台北!》 (1993) 、及《禅说阿宽》 (1994) 、《清秀山庄》 (1997) 、《魔法阿妈》 (1998) 等动画长片。

这些原创作品虽然在素材选择、表现方式上各有特点, 但在故事范围选择上大部分都以台湾本土人情、风貌为主。石昌杰的《台北!台北!》以复合素材的动画技法, 叙述台北城市的历史变迁, 仿佛台湾的时代缩影;由知名作家小野编剧, 蔡志忠设计角色造型的《禅说阿宽》, 则将当时的青少年问题与次文化融入剧情中;小说家萧飒编剧, 余为政导演的《清秀山庄》在故事背景与人物造型上力图混合宫崎骏与台湾斯土斯民的风味, 讲述一个环保故事;王小棣执导的《魔法阿妈》, 则在故事情节与美术设计上, 加入了大量的台湾宗教民俗元素来表现动人的祖孙亲情。

“台湾原创动画之父”邓有立先生历时三年拍摄的《海之传说-妈祖》

90年代这批电影辅导金补助的动画长片, 在规模上顺应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开始寻求两岸与国际合作。《禅说阿宽》与《清秀山庄》基于成本的考量, 同样选择了创意前置在台湾, 加工制作在大陆的模式进行。《魔法阿妈》转向与韩国合作。公共电视台早在筹备之初的1994年就做出更大格局的尝试:接受日本NHK的邀请, 与韩国KBS电视台合作史诗型的动画电影《孔子传》, 邀请了著名漫画家郑问担任人物角色设计, 重量级的侯孝贤导演担任监制工作。这一时期台湾动画产业正在转向在大陆设立分厂以寻求低廉的代工资源, 而在台湾全力发展前置与创意的过渡时期。

90年代的台湾动画产业, 除了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之外, 电脑数字化的趋势也同样冲击着台湾动画产业的制作流程与转型。90年代中期, 台湾电脑动画的使用已经不像90年代初期处于摸索阶段, 无论动画公司或者后期制作公司, 在设备与制程上的数字化都如火如荼地漫延开来。1999年, 台湾西基公司与宏广公司联合替加拿大的电视动画影集《DONDEY KONG》加工, 正式宣告了台湾动画加工产业跨向三维电脑动画的代工时期。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不仅改变着大工业的生产方式, 它所形成的网络世界宣告着动画产业链条上, 不再是大公司盘踞的时代, 一批依靠网络渠道发表作品的小型工作室纷纷成立, 制作《阿贵》的春水堂与制作《摘星》的洛可可就是台湾网络动画的代表杰作。它们成功地以低廉的制作路线, 制作出影集形态的卡通动画片。台湾动画产业开始进入创意为王, 雄厚的资金实力不再是动画公司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指标的时代。

经过30年的发展, 台湾动画产业在人才培养上也开始走向更专业化的道路。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台湾学院派教育的动画科系先后设立, 个人动画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给台湾动画界带来崭新的活力。同时, 一批学院派创作者逐渐崭露头角。如三维电脑动画片《窗边的星星》的邱立伟、三维电脑动画片《立体悲剧》的全明远, 三维电脑动画片《METEOR》的黄士铭、数字手绘动画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宣告着一个高度竞争时代的来临。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台湾合拍的数字动画片《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曾获“华表奖”

世界上首部三维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的成功, 不仅吸引着好莱坞电影大鳄们纷纷把目光转向这一领域, 他们先后的票房大捷也把全球的产业焦点引向创意文化领域, 动画是其中最被瞩目的明星。台当局于2002年意识到辅导数字内容产业的重要性, 提出“两兆双星”的推动计划。除了原本新闻局的辅导金机制增加了对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的重点辅导之外, “经济部工业局”也针对有商业潜力的动画企划案, 实施“雏形奖”等补助机制。另一方面, 更加积极地开办了数字内容学院, 赞助国际动画影展, 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台湾动画制作人才走向国际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 新世纪最具代表片《介》的邱显源, 数字手绘动画片《下班时间》的陈冈纬, 数字偶动画片《出口》的陈龙伟, 玻璃彩绘动画片《脑内风景》的谢佩雯, 水墨数字影像动画片《越界》的苏志明, 剪纸拼贴动画片《日日月月》的林巧芳等人。几位由海外回台的动画创作者, 如水墨动画片《女子》的史筱筠, 三维电脑动画片《马桶共和国》的史明辉也都表现出众。与前辈相比, 他们在动画技术的掌握上更加娴熟, 更希望与国际接轨大展鸿图。

21世纪:迎接数字化挑战

新世纪, 可以看作是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的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游戏产业的发展, 三维电脑动画人才不仅在动画产业链上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在游戏产业上同样大受追捧。2000年尔波公司以《成吉思汗》为题材, 制作空前大型的动画商业项目, 投入上亿资金, 计划在三维电脑动画、电视影集与游戏三方面同时进行, 后因筹资不顺而胎死腹中。2002年, 因网络动画一夕成名的《阿贵》获得台湾新闻局辅导金, 改拍成电影长片《阿贵槌你喔!》, 但票房失利。这些预示着, 数字时代在蕴含性的台湾动画电影是邓有立监制的《蝴蝶梦——梁山泊与祝英台》, 以及宏广制作出品的《红孩儿:决战火焰山》。两部动画电影均采用了二维手绘动画结合三维电脑动画背景与特效的手段, 试图为华人的动画电影长片带动一股风潮。然而, 面对台湾市场太小, 数字内容鉴价不易, 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私人企业投资意愿等因素, 这些由台当局提供上千万元辅导金的动画长片, 无不战战兢兢的担心成本的回收。当前台湾动画产业中的创造力也正面临如何加强制片与行销的挑战。

寻求两岸合作和跨地区合作成为目前台湾动画产业界分摊风险与扩展市场的方法。公共电视台的《虎姑婆》、会宇公司的《儿童十诫》, 以及与日本合作的《魔豆传奇》都是多方合作的结果。麦克强生与明日工作室等公司则纷纷在商品授权与行销通路上寻求异业结盟, 以期获得最大的商机。

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篇6

关键词:动画电影,国产,《大圣归来》,发展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方针的引导下,我国影视动画产品数量逐年增加,但动画电影创作始终难以突破题材匮乏、内容单一、缺少情怀的困境。2015年夏季,国产3D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上映后,很快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成功也给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以启示,中国动画电影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坚持本土化发展

《大圣归来》故事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众所周知,与《西游记》有关的影视作品非常多,《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妇孺皆知。稍有不慎,创作者就有可能落入“老调重弹”的俗套。如何不落俗套地讲故事,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大圣归来》虽然同样取材于西游记“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缘分”这个老话题,但它讲故事的思路和视角却非常独特,故事情节和创作思路可谓非常新颖:善良调皮、话痨一样可爱的小和尚江流儿由于机缘巧合救了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碰上了凶残可怕的山妖和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并最终以善念点燃了孙悟空心中的那团正义之火。这些角色在造型、形象上一改之前其他故事中的形象,加上其中融入了许多人性化的情节,所以人物形象看起来非常鲜明、饱满。从画面色彩看,整部影片充盈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从人物形象设定以及道具、场景和音乐设计看,整部电影全部是创作者对本土化元素的整合、提炼和创新使用。我们可以将这种电影创作策略定义为“本土化发展+原创策略”;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大圣归来》的创作经验,从民族文化宝库中提取素材,撷取精华。同时大胆创新,坚持原创,在其中融入时代价值观和自己的创意,秉承“中国学派”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构建、塑造更多特征鲜明、概念清晰的动画形象,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

2 精耕细作,以精品取胜

近年来,中国动画影视作品数量逐渐增多,但我国动画在技术、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方面都很薄弱。许多作品不仅制作粗糙,且故事情节老套、乏味,都是靠模仿、抄袭而来的“速成”之作。与日本、美国的动漫作品相比,根本没有任何市场竞争优势,产品的商业性和盈利空间有限。《大圣归来》不仅是中国电影制作人利用本土化动画元素积极尝试的产物,在制作方面,电影制作方可以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大圣归来》制作团队花费8年时间来制作这部作品,在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和后期特效上倾注了无限的热情;电影导演田晓鹏多次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他始终将这部电影当作一个艺术品来对待,容不得半点瑕疵;影片中的皮影戏、悬空寺、京剧元素等,使电影更具中国味道。可以说,正是摈除了利益之心,《大圣归来》的创作团队才能静下心来投入到作品创作中,才创作出了这部令人喜爱的动画精品。这也给其他电影人以启示:中国动画电影只有尊重观众,尊重市场,摈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态,以精品意识要求自己,俯下身去,精耕细作,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制出精品,赢得观众的尊重。

3 借助宽广角和创意叙事提升作品的高度

过去,在动画电影创作上,国内存在的一个错误思想,即动画电影是专为“低幼龄”群体创作的电影,这个观念在好莱坞早就被推翻,好莱坞动画《怪物史莱克》《花木兰》在制作时针对的主要是成人群体。其实,这个制作策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成人(家长)才是幼儿群体动画观影的主要决策者和影响因素——动画电影只有先打动家长,才能促使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观影,《大圣归来》显然就做到了这一点。打破常规的叙事角度,对世界观的重构,对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3D技术的使用,是提升《大圣归来》艺术高度的主要因素。如《大圣归来》采用的是好莱坞惯用的单线叙事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剧情设置颇为用心。再则,在紧凑流畅的叙事中,它更多地将描述重点放在人物内心情绪变化上,孙悟空的形象也因佛魔矛盾结合体的设定而显得更加人性化。鉴于此,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上,我们也要将视角放得更宽,适度考虑成人群体的观影需求和感受,克服生硬的说教,根据社会主流审美情趣和时代审美特征去进行动画电影创作。与此同时,在叙事、造型和表现方式方面大胆创新,争取借助全新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手法提升动画电影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以促使动画电影朝着“全龄化”方向发展。

4 结语

《大圣归来》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动画电影人在创作上不仅要有想法,有魄力,还要有耐心,有韧性,坚持本土原创精神,耐得住寂寞,诚心创作精品。唯有如此,才能经得住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从中国动画发展史中看动画产业发展 篇7

动画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面对一张白纸,在幻想的世界能让一个个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和奇迹都能够实现。一百年来动画电影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历史,由于其各自文化背景、民族风情、经济形态间的差异,它们所走过的兴衰之路及呈现的艺术特色也就各不相同。如今欧、美、日、韩等国动漫产业蔚然成大观、产业惊人。但是我国的动漫产业却一直无法突破盈利乏力的怪圈,真正实现产业化。下面我们按照中国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做一个详细的分析,让我们从中认识和了解中国动画,借鉴和吸取它的优良的传统,发现并总结其不足之处,共同找出一条适合在新社会时期发展的道路。

1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史

1.1 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

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而中国由万氏兄弟制作的首部国产人画合演影片《大闹画室》诞生于1926年,1935年,中国制作了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标志中国动画水平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问世,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为新中国动画的发展揭开序幕。

1.2 1950年-1965年的中国动画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直到文革前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尽管当时动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高,但是在这十多年里其数量和质量都是相当高的。最初一两年里只能制作出一两部动画片,到了60年代每年可以生产十多部动画片。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论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这段时期,除了出品美国技术的动画片外,中国动画人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艺术、水墨画、折纸艺术、木偶等等,把动画片的先进制作技术与中国引以为荣的的民族艺术相结合,使得中国动画达到了一个巅峰。万氏兄弟倾力投入,一大批技术和艺术方面的人才踊跃参与,中国动画前景可谓一片辉煌。1947年我国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诞生,1953年制作我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制作了真人和木偶同时出现在片子里的木偶片《小梅的梦》,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6年的拍摄了木偶片《神笔》,1958年,制作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横空出世,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取得了多个国内外的奖项。

1.3 1966年-1977年的中国动画

提到中国动画的历史,文革这段时期固然是不可回避的,由于政治影响,1966到1971这六年时间里中国动画片零产量,之后的几年,形势虽然有了一点点好转但是1972到1977年间每年勉强也只有2-4部动画出炉,就这样停滞了十一年,造成了中国动画元气大伤。

1.4 1978至现今的中国动画

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又开始了新的旅程,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却是无法改变,这一段时期,中国动画建国初的那种强劲气魄已不复存在。所幸的是改革开放后这二十年随着政治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稳定,中国动画又开始了发展,数量上去了也有了优秀的作品出现,但是当年的开创精神已不复存在,形式、手法、题材都没有突破,还是继续保留着原来的风格,没有创新,中国动画只好靠数量和外国的动画片来填充市场的空缺。日本动画和欧美动画趁机“入侵”,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市场。当然,这段时期还是有不少的精品,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6-1987年的《葫芦兄弟》、1984-1987年的《黑猫警长》、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厦》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动画。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动画普遍脱离不了幼稚化这样一个特点,缩小了中国动画普及范围。随着国外动画的不断引进,中国动画界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窘迫处境和不足,开始了各式各样的探索与尝试。吸收国外的制作方法与经验之后,1999年中国结合着自己的传统神话传说制作了一部里程碑似的大型动画《宝莲灯》。同年还制作出大型长篇动画《西游记》、《我为歌狂》、《白鸽岛》与《封神榜传奇》。现在的中国动画已经开始注重动画片的性质向“市场经济”转型,花大量的心思摆脱幼稚色彩制作适合大众口味的动画。

2 如何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经济

中国动漫发展史上涌现出的很多永恒的经典动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风格,并体现了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还处处在落后的境况,要想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经济,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传统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动漫题材,创造优秀的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使动漫形象深入人心,开发衍动漫生产品。从而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链。同时国家要开办国际国内动漫节,为动漫交易提供重要平台,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动画制作企业和培养动漫专门人才的院系大幅度增加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存在着弊病,但是我们技术并不落后,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中国动漫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光明的前景,只要做好利用开发,它必成为中国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中国动画在发展的征途上从起步的辉煌到中期的颓唐,再到现在的重新上阵可谓是步履维艰,本文结合着中国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的动画发展过程做一个详细的分析,让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动画发展史,发现和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共同努力找到一条适合在新社会时期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动画,衰落,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浩.市场.教育.模式.形象:当代中国动画思考[J].电影评介,2006,(22).

[2]吴毅强.中国实验动画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篇8

关键词:动画,动画教育,起源,发展,创新,动画片

在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动画产业也在飞速发展。动画的收视人群从小孩逐渐扩展到成人;动画的应用领域由单一的影视欣赏扩展到设计等其他商业领域;动画的传统手工制作已被电脑等现代高科技所取代。现代动画的这些显著发展都是动画人才的手笔,对于动画产业的现在和未来都至关重要的动画技术人才,是当前高校动画教育的任务。动画专业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学科,正好适合动画行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当前高等动画教育要研究现代动画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对动画人才的要求,制定准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优秀动画制作人才,这样动画专业的教育才是与市场接轨、与经济发展步伐一致,紧扣时代脉搏,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动画的良性发展。

一、中国动画教育研究的背景

相对于日本、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起步晚,发展也是一直处于较滞后的状态,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动画产业迅速发展成新兴的朝阳产业,掀起了一阵动画教育热。为了繁荣我国动画产业,政府先后颁布了一些鼓励政策推动动画教育健康发展,实质上也是为了改革、创新动画教育来适应日益兴盛的动画产业的发展需求。

据相关调查表明,2001年全国仅有三十多所高校设立动画专业,一年之后发展到71所,四年之后增长到170所院校开设动画学院或专业,六年之后,全国已有一千多所院校开设动画专业。目前动画教育火热进行,我们可以从这一片繁荣中预知中国动画的光明未来,但动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动画教育将难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动画人才的输送也会出现短缺。

二、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万氏三兄弟”为代表的动画人成为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中国动画在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人的带领下正式在神州大地发展蔓延。但是,开始培养动画人是在上个世纪中期,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大师在颜文梁先生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开设动画科,标志着我国动画人才培养摇篮的出现。1952年后毕业的动画人才人数明显增多,被分配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动画名家和名师的输送地。1952年秋,动画科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但在1963年被迫停办。

十年文革期间,我国动画教育停滞不前,北京电影学院仅仅培养了两届动画专业的学生,而后成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定点培养基地,文革间虽然北影两届招生不足50人,但还是为中国动画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文革结束后,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动画本科学生,中国动画高等教育开始起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产动画片由于内容低龄化、幼稚化,传播和普及范围逐渐缩小。相反地,大规模的美、日系列动画席卷中国,迅速占据国内动画市场的大半江山。这些外来的动画工厂聚集在东南沿海,凭借高额报酬吸引大量中国动画专业人才为他们制作动画的中后期工作,导致国内动画人才大量流失,这也是影响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将动画置于文化的边缘地带,直到90年代中期,政府和社会各界才开始颁布相关的政策,限制境外动画、保护本土动画。

我国动画产业落后的现实和国家文化繁荣的愿景,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动画教育的方向是培养人才,推动动画产业发展,促进中华文化大繁荣。自此,高等动画教育就火热开展起来了,专门的动画院校、开设动画专业等等,动画专业成为新兴专业。

三、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

动画专业多而不精。动画专业不仅需要艺术还需要技术,这样导致很多院校涉足动画教育,既有艺术院校又有理工院校,例如美术院校、传媒院校、科技院校等,这些高校在动画专业的名称设置上又存在差异,例如动画、动画设计、动画艺术、影视动画等等,尤其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网络动画的应用方向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可能开设的课程名称却是不同的。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设立时间短,教学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培养高尖端动画人才的条件。

动画专业频被“红牌”警告。所谓“红牌”警告,是指失业率比较大而就业率比较低,同时月收入低就业满意率低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三年给予动画专业红牌警告,而且红牌居于首位。面对动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动画企业动画人才短缺的难题,高校动画教育需要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解决当前的尴尬境地,作为很有发展前景的动画行业,中国动画教育需要排除盲目性和功利性,才能培养真正的动画人才。

四、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雷同

高校在动画专业设置上大同小异,由于学习的内容相似度高,又是一些基础公共课程,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制作环节上、专业方向上差异很小,而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缺失严重,如动画策划、制片管理、版权代理、营销推广等。专业设置雷同导致同专业动画人才过剩而对口动画人才却不足,这样会使同专业出现恶性竞争,而动画产业链因为对口专业人才不足断裂。

2、课程宽泛

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是依附在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动画专业开设的课程会和艺术专业的有重合的地方,这样就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但这些课程其实对动画专业并不是很重要,只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动画教育人员,动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课程上就出现重合。对于一些非常有专业性的动画课程,会存在课时减少或无法开设的情况,取之以一些可有可无的公共课代替。所以,动画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广泛。

3、教材不权威

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大多是软件应用、动画制作、造型制作等方面的,而且这些书籍是对前人书籍的转述,录入新内容的东西很少,市场的调查度和适应性不高。而一些适应性很高的书,如动画编导、动画营销、创业策划、版权代理等书籍很少。所以,市场上的书作为教材是不能告诉学生动画的真实动向和未来走向。

五、给予动画教育的几点建议

1、区分专业设置

动画是一条有很多环节的产业链,区分专业设置,能动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在师资力量上差异设置专业,尽量开设一些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同时,学校还可以统筹规划,将动画专业与其他专业合作,如动画专业和财经管理专业合作开设动画营销、动画衍生品等;和中文专业合作开设动画策划、动画编剧等;与艺术专业合作开设动画造型设计、制片管理等,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完善专业设置,培养有秀动画人才。

2、权威教材

我国动画教育起步晚、发展滞后,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借助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翻译一批优秀的国外教材,再结合我国动画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动画专业的特点,改编教材,创造出中国特色很强的动画专业教材,既解决教材问题,又培养学生对本土动画的艺术的热爱。要利用便捷的高科技将纸质的教材扩展成电子教材,便于知识的传播。

3、建立国家级实训基地

我们培养的是高尖端的动画人才,那么教育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要求就要更高,需要利用国内外的优秀师资力量,以及第一线的专业动画人才组成的教师队伍,在他们的指导下加强实践创作,让我们培养出的动画人才不仅能够生存还能让产品走出国门。

六、结语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短短的二十年,中国高校在动画教育的规模和数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动画产业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高等动画教育却是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得到解决,对动画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当前国内动画质量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动画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技术动画人才对未来动画产业中的重要性。政府和有关机构可以增设一些专门的动画人才培训基地,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提高动画质量,实现产品出口,不仅结果动画人才短缺问题,还可以开拓国外市场,这才是实现高校动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许博蕊.从日本地区动画业的崛起浅析中国动画市场的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0(2).

[3]吴娟.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5(3).

[4]李振宇.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6).

[5]杜广中.世界动漫产业链模式对中国式动漫产业链构建的启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0-54.

如何让中国动画教育走出困境 篇9

一、要有科学的专业理念

动画专业理念是基于“办什么样的动画专业”和“怎么办好动画专业”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的深层思考的结晶,涉及到动画专业方向定位和实现方法的根本性问题,是一个学校形成和保持动画专业特色的需要,也关系到本专业的竞争力和长期的发展。动画专业开设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是现在动画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全国近500所本科、1200多所高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都是远离动画艺术教育的特点,课程内容既不针对动画发展的实际需要,又不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而是仍以传统的动画片创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动画导演和动画师的单一目标,使每年毕业的20万多动画毕业生中,大多数既都不适应动画行业的需要,也不可能找到那么多的动画创作岗位,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难找到工作。正如麦可思(MyCOS)的 2009年10大就业困难专业中,动画专业以“本科毕业生半年后22.5%的失业率”位居榜首。而有资料显示未来两到三年,动漫人才的市场需求将达35万人。很显然,科学的专业理念成了动画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也是动画行业发展的急切呼唤。科学的动画专业理念是在动画教育的特点上,针对动画行业的需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点而提出来的,既能体现本专业的特性,又充分发挥自己学校的优势,明确开办这门专业的方向和使命,从而建设成有自己特色的动画专业。要提出科学的动画专业理念,我们就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遵循动画教育规律的原则。动画是艺术,人文关怀是动画的宗旨,综合的知识体系是动画创作灵感的源泉,创新是动画艺术的特点。人文关怀、综合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思维都应在动画专业理念中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人类的各种异化现象持以清醒的批判和觉醒的精神,肩负起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使命;把动画专业知识学习与生活、情感、科学和文化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才情、学养、人品、志向全面发展;在生活中发现自己、体验世界,理解生命,形成视野宽阔、独立精神、思想自由的思想者和创作者。而不是现在大多数高校动画专业把动画简单的看成可复制的技术,人为的分离动画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片面追求动画的“商品”性,培养的人是失去自我,追摹范本、知识单一,只会加工的“机器人”。

2.面向动画行业的原则。首先要弄清楚动画行业和动画产业的联系和区别。动画行业包括面向大众和娱乐的动画产业,动画艺术本体研究和动画理论等和动画相关的总和,动画产业只是动画行业的一部分。其次是动画教育规模和动画产业现状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动画教育模式——“大”动画或“泛”动画教育,而非传统的纯粹动画创作的动画教育。“大”动画教育的内容宽广,除了传统动画片和漫画创作外,还包括电影特技动画、游戏动画、互动媒体动画、动画技术的开发、动画软件研发、虚拟现实动画、网络动画、动画理论和动画营销、动画策划、动画管理等多层次、宽领域的体系。一方面可以形成与动画行业相对应的完整动画教育生态链,另一方面每所学校可做更适合的选择,凸显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现在把学生看成是面向动画产业的商品,培养目标都指向传统的动画和漫画创作两个方向,导致学校无特色,动画没发展,学生没工作,公司缺人才。

3.结合本校实际的原则。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设有自己特色的动画专业。全国有1700多所高校开设动画专业,背景上既有艺术类院校、传媒类院校,还有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农林院校,层次有综合研究型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结合办学层次和知识背景及地域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动画教育。如文科院校研究动画剧本和动画理论,美术院校研究形象设计和动画创作,理工科开发动画插件和特效,农林院校研究在农林业领域的运用等等,这样既解决了有些学校动画课程有形式无内容无方法的问题,又充分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彻底改变全国动画专业盲目跟风、目标趋同、模式相近、千校一“面”的局面。

二、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理念的主要体现,规定了培养目标、方法、课程内容及相互关系。动画课程普遍存在有形式无内容,重技术轻理论,新课程旧内容,重软件轻生活,重产业轻创意等一些列问题,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专业特性、社会需求、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能有效的实现专业理念的使命和目标,这里用课程球体模式来阐述,把动画课程分为中心区域的基础课、中间区域的特色课和外壳区域的拓展课三部分:

1.基础课包含动画艺术本体和文艺修养两大部分,是设置动画专业所有方向都应开设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画艺术修养和文艺修养。动画艺术本体课主要包括动画绘画、动画运动和动画艺术理论;文艺修养包括哲学、美学、文学、历史、自然、社会学、科学等,教学过程强调生活体验和学生的情、学、品、志的全面发展。

2.特色课是学校的专业特色体现,如有文学优势的可以侧重动画剧本的教学,影像传媒背景的注重动画语言的教学,美术背景的以角色和场景设计为主,理工背景可以倾向在游戏、虚拟现实、影视特效、动画软件开发及新媒体开发,师范院校以动画在现代教育中运用为主,经济和管理背景的以动画管理、动画策划和动画营销课程为主,农林院校的重点研究动画在农林业的运用为主……这样每个学校既有方向有特色,避免了课程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学校与学校之间结合起来又能相互补充,良性互动,形成一个符合的动画行业发展的教学生态链。

3.拓展课以探索性和创新性为特点,需要以开放的形式,实验的方法,鼓励创新的原则,灵活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对动画新语言新技术及动画新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促进动画艺术自身的发展。

基础课,特色课和拓展课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课时比例,课程时序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因素,需要根据专业理念和课程内容,做出合理安排。

三、追求精品的意识

有了科学的专业理念和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有了专业的方向和具体的实施内容与方法。要办好这个专业,还需对办学质量设置一个高的目标,也就是追求精品。“精”是一个制高点,是对专业的质的要求,关系到专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精品意识能提供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有了高的目标,自身就会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追求精品。首先需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敢于对专业理念、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而不能像一些高校抱残守旧,得过且过,新课程是旧内容,新社会旧体制,存在问题不解决,尴尬现状也不可能改变。造成在原有的低水平上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没特色,也没品牌。其次需要有向社会媒体和群众开放的平台,在同类中去比较,从批评的声音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能成为精品。封闭的环境望不到高度,也不能吸取别人的优点,难以成精品。

四、注重交流平台的建设

交流平台是学校向社会展示的舞台,学术建设的窗口。交流主要分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与社会之间的交流,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须的。动画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

学术交流应注意层次性、系统性、互动性。层次性体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及动画专家的交流;系统性要求交流在一定时期有一定主题有一个中心,而随意的、零散的效果甚微;互动性要求方式既要有请进来,也要有走出去。这样既明白自己,又能学习别人的优点,及时带来行业的前沿信息。

展览活动是学生除课堂上课外接触社会上动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极活跃,极自由的一种学术活动,是互相学习和提升的很好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真实环境生活之前的预演,包括平时举办学生教学展、老师作品展、毕业展、有计划举办的兄弟院校展览,动画艺术家作品展,国外精品展等,但要做到有步骤、有特点、有水准。

五、重视动画理论的研究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路盛章所说,“动画业面临大发展的历史关头,便会发现缺乏理论建设是制约我国动画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画理论的资料少,好的动画理论更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是图书馆,书城还是网络,都难以找到几篇真正的只有这样关于动画理论的论文,找到和动画相关的,要么是一些零碎和粗糙对动画一些感性的归纳和技术的总结,要么是换了马甲的电影美学思想论述,甚至有些是一些随意的感想。缺乏对动画艺术深层次的研究,导致动画教育和动画产业一直在初级发展阶段并在此层次上循环。动画理论研究成了动画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动画教育的责任和方向。

首先要立足动画本体,对动画的艺术本质,动画艺术语言和动画与科技和人文的关系及影响等展开研究,要区别传统采用电影审美体系做支撑的动画理论。

其次是研究要形成系统性,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对动画深度和广度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还需创办一些严肃的动画艺术专门期刊,形成动画自己权威性的学术性言论园地,动画行业的人士都到这里来交流,形成一种广泛的倾听和共荣的思想碰撞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劲松,失语:论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清华美术卷3

[2]杨福家,关于如何办好大学的思考,学习时报,2008年8月19日

[3]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4]张幼云,高等美术教育对形成创意社会应有的功能,清华美术卷3

[5]曹小卉,动画教育现状与发展,2010(北京)动漫艺术教育国际会议演讲

[6]宁翔,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http://www.lunwen700.com/Article/ysll/74858.html

中国动画教育发展之路 篇10

一、急功近利, 浮躁风盛行

大家都看到了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动画市场, 看到动画产业的前景无限, 大家争先恐后、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动画专业开办中去, 忽如一夜春风来。1999年全国还只有两所高校开设了动画专业, 到了2008年就激增到了全国447所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一时之间中国高校的动画专业“遍地开花”, 高校动画教育的过快发展, 导致了部分高校师资匮乏, 结构不合理, 软硬件设施跟不上, 直接导致了学生专业水平低下, 与动画市场需要的人才相距甚远, 自然缺乏市场竞争力, 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只有少数名校老牌动漫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找到理想工作。高校动画教学也同样面临人才荒, 动画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不仅需要理论研究人才, 更需要熟练的技术操作人才, 但拥有丰富经验的动画高手们往往因为学历不够而无法成为正式老师, 高校过分重视学历和职称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高校任教的动画老师许多是毕业就直接上岗任教, 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与市场灵敏度。除了师资力量的问题之外, 在软硬件设施的配套方面也存在许多缺陷, 配套实验室以及影音资源库在许多高校中都十分匮乏, 这样只求量而无质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可能符合动画产业的要求, 动画公司的缺口仍然存在, 也就造成如今这样尴尬的局面, 热门专业亮起了“红牌”。

二、生搬硬套, 培养目标不明确

动画是一门集绘画、漫画、文学、电影、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高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培养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办学成效, 目前许多高校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多是拿来主义, 生搬硬套, 不立足自身实际, 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就仓促设立。因为对动画艺术性和主题性的忽视导致高校动画教学片面注重电脑软件技术, 对于电脑制作动画的热情高于动画艺术的本身, 甚至忽视传统, 不立足本土实际情况, 舍近求远, 盲目跟风, 流行什么就学什么, 而不立足于本国本校的实际情况。还有一些院校强调创作思维与艺术理论的重要性, 但却仅流于形式, 纸上空谈, 不从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创意都是脱离了实际的空谈主义,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在脑海中有模糊的创作意识但却缺乏动手能力, 理论与实践不能联系, 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往往眼高手低, 只会空谈而没有动手能力。所以70%的学生进入到动画公司后无法直接上手, 都要经过公司的重新培训, 培训期间工资很低又辛苦, 许多学生感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且受不了辛苦最终选择跳槽或转行。

三、闭门造车, 课程设置不合理

动画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 且与科技紧密结合, 衍生产品多, 营销周期长, 动画产业涉及漫画、动画电影电视、游戏动画、广告动画、衍生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 这就要求高校动画教育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市场因素, 满足市场需求, 而不是闭门造车。现在许多高校动画教学的课程设置实际是与市场需求脱节的, 大家在开设专业课程时都偏向于求全不求精的方式, 表面上看来课程丰富、涵盖面广, 但实际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什么都略懂皮毛却什么都不精, 读书应求其精深, 所谓术业有专攻。大学四年时间有限, 有些学生表示要学的课程多, 且每门课程开设的时间短, 还没有读懂读透就紧赶着学习下一门, 而且相对于实际操作, 理论的学习似乎占据了课堂绝大多数的时间, 将实践与练习放到课后是对学生自觉性的一大考验, 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 许多学生就只是被动的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无法融会贯通成自己的技能。最后许多动画专业的毕业生连一部像样的动画短片都交不出手, 理论强而动手能力弱是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其实企业更需要的是专才, 要么是很擅长创意的前期构思人才, 要么是画功过硬表现能力较好的设计人才, 要么是电脑技术水平熟练的渲染合成建模人才。

以上探讨了我国高校动画教育现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下面就上述问题来探讨下有哪些可行的改善方案, 使得中国动画专业早日摆脱“红牌”这种尴尬的境遇。

首先, 要明确目标, 树立指导思想。明确动画实际是一门艺术, 动画教育脱离不了艺术教育的范畴, 动画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 明确动画教育的艺术内涵才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动画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目前中国整个动画市场都略显浮躁, 要改掉这种浮躁之风首先要从高校做起, 脚踏实地, 回归本源,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重视传统, 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 鼓励发掘中华悠久传统文化;鼓励创作, 不约束动画形式, 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其次, 同时要注重课程的合理安排, 高校动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符合, 在培养方式上求精不求全,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 分类更加细致化, 教学更加深入化。动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 所以动画专业教学应该重视实践与练习, 同时要兼顾技术与艺术, 强调动画的创造性与艺术, 以完整作品为评价标准, 多做项目或参加比赛,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同时保持对市场需求的反应灵敏。另外教学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顽强的毅力, 动画这一行本来就是表面风光实际困难重重的一条荆棘路, 在高校的教育培养上要接地气,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动画行业的方方面面, 利用好社会、企业的优势资源, 深化联合办学, 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课程, 充分利用好实习基地, 注重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再者,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学设施与资源。多方面引进人才, 建立校企师资互助平台, 聘请活跃在企业一线的资深动画人进行讲学与经验交流, 资源共享, 相互合作, 共同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现有师资队伍, 则要严格要求, 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丰富的理论知识且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同时学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培养深造、进修提升的机会和平台。另外, 高校的动画教学应适应动画产业技术发展前沿, 因此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 完善教学设施, 配备适应实践教学环节的先进设备,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同时, 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动画影音资料共享电子图书馆, 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应该成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反映出我国现阶段高校动画教育并没有适应动画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动画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修养, 重视民族文化与传统, 因地制宜地探索动画教育教学方式和艺术教育方法, 不盲从照搬国外的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之路,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艺术性创意的合格动画人才, 真正适应中国动画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8) .

上一篇:开拓进取 持续发展下一篇:公路养护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