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受

2024-09-07

艺术感受(精选十篇)

艺术感受 篇1

艺术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 否则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那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 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 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你也许发现了, 学生无论多好动, 一旦提起画笔, 就会安静地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创作中去, 这就是专注, 无论做什么事情这种品质很重要。我们要怎么帮助他们保持这种品质, 并指导其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玩中大胆画, 游戏为引路者

学生的想象最为丰富, 思维最为活跃。我们的美术课堂是开放的, 力求不约束他们的思维, 我设计了游戏教学。例如, 提供自主表现的探究性游戏:它是启发学生思维为基础, 通过这种游戏, 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比如, 《手影游戏》一课, 我带领学生在阳光下做手影游戏, 学生乐在其中, 纷纷模仿, 后来竟然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手影, 为创作奠定了基础。另一个是创设拓展交流的延伸性游戏:这种游戏在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中运用, 当学生的作品完成后, 给他们一个平台展示, 将他们的作品融入适当的游戏里,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相互欣赏的乐趣, 增加同学间的友谊, 还能将作品的意义延伸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学游戏需要精心设计, 潜心思索, 不能游离于教材与目标之外, 不能让学生只是“玩”, 而忽略了“学”。游戏中的组织教学既要有纪律的约束, 又要不失游戏的乐趣, 不论是哪种美术游戏, 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 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二、创新是灵魂, 让想象自由飞扬

创新的个性品质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行动上的独立性、调控自己的情绪, 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等。在美术活动中, 就需要学生有这样的创新, 作为美术教师, 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灌输孩子, 这样就等于拔苗助长。例如《剪双喜》, 我给学生提供了双喜的基本步骤, 学生通过自学途径找到剪双喜的方法, 随后一起探讨双喜字该如何变化。明白在双喜字内口外口及笔画上进行创新, 我出示许多民间剪纸大师的双喜字图案, 鼓励学生在剪纸大师们的作品中取其精华, 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 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迎刃而解, 效果非常好。我们要认识到, 美术活动要敢于放手, 给学生自由, 让学生感受自主创新的快乐。简单说来, 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 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体验中思考, 欣赏中感悟

我们要求学生的作品尽量原创, 并不是说拒绝临摹, 放任自流。我们从没放弃让学生亲近高尚的美,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大师的画, 这种艺术的熏陶让学生的作品中隐隐约约出现了梵高的灿烂、马蒂斯是色彩、克里的稚拙……记得第一次让学生欣赏梵高的画, 它们的评价是:“啊, 这么丑!”我没有妄加指责, 也没有硬塞给他们必须知道的知识, 学生还小, 他们的审美水平、心理特征、阅历决定了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去欣赏名画。之后我给他们示范了许多绘画技法, 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名画的绘画方式及名画所传达的内涵, 没有多余的语言, 通过体验的感受最真切,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己欣赏的观点。

有句话说得好:有空看看天, 花开花落, 感受万物, 涵养感觉, 磨炼眼光, 勤学苦练, 必成大器, 就让我和学生一起共勉吧!

摘要: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教育, 让学生对事物有所感知, 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感, 让他们感受艺术, 体验灵魂之美。

感受艺术作文 篇2

今天的天气真好,风和日丽。我们怀着好奇又兴奋的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参观。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大厅,跟着一位解说员阿姨开始参观。在她的介绍下,我们先看到了一些高大而又生动的雕像,接着又看到一个个大大的展柜,柜子里面摆放着各色各样的陶艺作品。有红色的碗,有绿色的杯子,有黄色的茶壶……太精致了。我最喜欢的还是挂在墙上那一幅幅美丽的画,有抽象感的,有立体感的,就像真的一样。其中有一副水牛画得特别好,把牛的霸气表现得栩栩如生。最后在返回大厅的另一条过道的墙壁上,我又看到了一些象形字,这都是甲骨文,太神奇了,人类真是伟大啊!

参观结束了,我们随着老师返回学校,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愉快,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学更多的知识,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感受琉璃艺术的力量 篇3

“琉之力 2015·哥特”的展品由“历史”与“当代”两部分组成,包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中历史悠久的中世纪收藏。冬宫与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此次从圣彼得堡花高额保险运来威尼斯展出的大批藏品,绝大多数鲜与世人见面,部分藏品甚至此前从未公开,都在此次展览中首次露面。而在“当代”部分,呈现的则是超过50位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家与威尼斯穆拉诺岛(Murano,俗称琉璃岛)的琉璃工艺大师合作,由意大利贝伦戈琉璃艺术工作室出品的当代琉璃艺术精品。

在此次展览50多个参展名单里,如Tony Cragg, Jaume Plensa, Wim Delvoye等都是在欧洲或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自2009 年展览启动以来,就一直稳固在只跟世界一线艺术家合作的基准之上。另一方面, “琉之力”展览每年的观众达到20万人次以上,在众多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能够进入“琉之力”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艺术家的实力,既是学术上的,也是大众认知度意义上的。

而最令人惊喜的是,独立负责中国项目合作的“上海威尼斯策划”团队,今年为“琉之力2015·哥特”带来了5位中国艺术家,分别是宋冬、尹秀珍、邱志杰、张洹和刘建华。这是至今为止中国艺术家参与最多的一届。

宋冬所创作的《玻璃老大哥》借助了威尼斯最传统而具代表性的水晶吊灯造型,5层组合总高约3.3米,但它在本该是灯的位置,却装了玻璃监控摄像头。琉璃虽是黑色,却晶莹透明,一眼看出监控摄像头里,空无一物。5层的树形灯同时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安全感,构成“安全与监视、窥视和被窥视”的悖论。业内评论人说, “这件作品即使放到双年展主题展‘全世界的未来’,也是惊艳之作。”

尹秀珍是为数不多的,在如今的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很大影响的女艺术家。此次创作的《思想的容器》,灵感来自威尼斯“琉璃岛”(即穆拉诺岛)的琉璃博物馆和哥特式教堂的窗户。一个古老的欧洲书架,一面被附上现代的冷冰冰的不锈钢,面对着观众。书架上面则摆满着“扁平的玻璃容器”,透明的色彩、形状各异。

从书架的一面观看这些容器是书脊的形状,而从另一面观看,则是容器的形状。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尹秀珍的另一系列书架作品,而琉璃这个新的创作媒介,却让整架“玻璃书籍”仿佛变成一个放置在房子中的“雕塑窗户”。

邱志杰无疑是本届双年展上最为活跃的一位中国艺术家。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中,紧挨着 Bruce Nauman的地方搭建了“金陵剧场”;在威尼斯最富盛名的咖啡馆、威尼斯双年展的发源地 Caffe Florian 做跨界项目:“所以,我们不在四处游荡”,而在“琉之力 2015·哥特”中创作了大体量的《更多的神兽还在路上》 。

艺术家研究了世界各地各时代各种文明中所出现的怪兽的形象。在每一个文明传统都自以为自己的怪兽独一无二并热衷于向外人津津乐道的时候,他发现这些怪兽的形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比如说,很多文明中都有独角兽,独角兽往往是敏感的象征;很多文明都有带翼兽,它们往往是守护神;很多文明中都有会说话的鸟,它们往往是预言家。大多数看上去独一无二的传统,都由隐秘的交流支撑着,于是他深入到了所有怪兽造型构成的深层逻辑中,并按照某些规则生产怪兽,有的借用历史中既有的造型,有的则来自想象,然而每一种怪兽却都是人类心理的镜像。这些透明玻璃怪兽将通过灯光在墙面制造阴影,成为一个影子的剧场。

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陈列在弗朗切蒂宫,而在展览的另一个地点:穆拉诺岛的贝伦戈当代艺术博物馆,则可以看到由张洹和刘建华与贝伦戈工作室合作的作品。这座古旧的工坊也被视为琉璃岛上的工业考古实证。斑驳残缺的墙体,被炉火日夜熏烤变黑的天花板,在这里,仿佛可以看到空间框架和作品正在对话。

而对于选择在贝伦戈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张洹和刘建华的作品,“琉之力”当代琉璃艺术展创办人阿德里亚诺·贝伦戈先生表示:“我们试图强化作品及其背景之间的对照,以求在视觉和文本上形成间歇点,这样能让观众停下脚步,仔细思考作品和所在地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为艺术留出更多位置

Q&A庄楷

5位中国艺术家在异国,运用自己的创意,与威尼斯的琉璃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作品带给人太多的惊艳,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而在这之间充当桥梁的幕后推手更是功不可没。

此次独立负责中国项目合作的“上海威尼斯策划”团队是上海威尼斯国际艺术交流机构的简称,由意大利贝伦戈当代艺术基金会(Fondazione Berengo) 及上海图运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于2013年11月。机构在上海及威尼斯设有分支,专业从事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国际艺术展览、交流访问及艺术旅行策划、公关推广及艺术设计等。本刊也有幸采访到了上海威尼斯策划总经理庄楷,听她聊聊这次展览背后的故事。

融入情境之中, 感受艺术之美 篇4

一、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欣赏教学中选好作品是关键。在数千年的美术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最能体现同时代、同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品, 一件优秀的作品往往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 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他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也有很多奇闻趣事。所以, 教师要对作品有深入、透彻的了解, 尽量收集一些关于作品创作时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带入艺术情境之中,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以“移情草木——花鸟画”这一课为例。花鸟画往往可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 是画家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体现。它通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或具有抒情诗一样的美, 或具有深邃、悠远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中能否体会到这些美, 是把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 还是只浮于表面地看一看画面画的是哪种“花、草、虫、鱼”。这是不同层次的欣赏, 学生的收获是大不一样的。如画面的意境, 是用语言较难形容的, 在学生艺术修养不是很深的情况下也较难体会的。这时讲述“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就有利于加深理解:宋朝时, 有一年的科举考试绘画创作的命题就是这一诗句。这其中的“花”“归来”“马蹄”都是有形的东西, 好表现, 而唯独一个“香”是眼睛看不到的无形的东西, 很难表现。讲到这里可以有意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个‘香’应该怎样表现呢?”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 认真思考、展开联想。然后, 请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 学生的思考会进一步深入。最后, 教师说出故事的结果:一群飞舞的蝴蝶围绕在马蹄周围, 说明踏花归来的马蹄上还留有馨香。学生会很自然的体会出这个难以形容的“意境”之美。

所以, 在欣赏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课上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学生会被教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 自然地融入课堂气氛之中, 体会作品之美, 而不再浮于表面地对图片进行“浏览”。

二、增加相关知识的了解

一件艺术作品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就作品创作本身而言, 从作者的生平经历, 创作的背景、立意, 到作品的构图, 点、线、面, 色彩, 节奏、韵律等都是观赏者应该了解的。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欣赏时有的放矢。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缺乏兴趣往往也正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技能。所以, 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有意地渗透、传授这些知识。如结合作者的经历、创作的技法等告诉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为什么这样构图, 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色彩等等。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对技法方面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之后, 更要注重学生审美方向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己去学习、探究。

三、扩充知识, 引人入胜

学生精力旺盛、充满活力, 他们会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积极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把他们带入课堂情境之中。用社会、历史、文化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带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热情。

《古代陵墓雕塑》这一讲的内容相对较为枯燥, 陵墓雕塑离现代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陵墓文化学生不易理解。不过对一些经典作品,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有一定了解, 教师可以扩充相关知识, 让学生对作品加深印象。1987年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介绍兵马俑的时候就可以用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导入;兵马俑也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第八大奇迹”, 在欣赏的时候也可以介绍其他的七大奇迹。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开阔了视野, 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电影艺术中音乐欣赏的艺术感受 篇5

[摘 要]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音乐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成为电影艺术语言不可或缺的载体。所以对于电影艺术的音乐欣赏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电影音乐的实例,详细地分析了电影艺术中电影音乐欣赏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 电影艺术;音乐欣赏;艺术感受

当今社会随着电影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现代电影中,每一部影视剧是必须要有音乐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电影的内涵和意蕴。所以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是有音乐的。就算是再成功的电影如果说没有了音乐,其艺术感染力也将会大大下降的。只有将影片中的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相互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电影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的欣赏。可以这样说,在电影中恰当地运用电影音乐,就好比是在小说的必要的地方要进行讨论和抒发感情一样,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不过,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中,我们要清晰地了解到电影音乐和纯音乐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欣赏电影音乐的时候不能和欣赏纯音乐运用相同的角度。

一、电影及电影音乐的艺术概论

其实人们欣赏电影不仅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也是人们的一种生理活动。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电影成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视觉艺术,给人们很强的视觉上的艺术冲击。在很早以前的电影其实是没有声音的,那时候被人们称为默片。电影就是电影,那是一种单纯的电影。电影音乐成为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的成员,使得电影变得丰富多彩,也在电影的表达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到现在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电影音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成分。

随着电影音乐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对电影音乐进行欣赏时也是要有非常恰当的方法的。正确地运用适合的电影音乐欣赏方法来进行电影音乐欣赏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达到真正的欣赏效果。通常我们进行电影音乐的欣赏方法是非常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有通感,这是一种很值得人们借鉴的,而且在电影音乐欣赏者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电影音乐的欣赏方法。可以这样说,在进行电影音乐欣赏时,通感的欣赏方法主要就是指要结合音乐作品主题,这是进行电影音乐欣赏的必要前提,电影音乐的听觉的运用和电影所表达的作品主题和意境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欣赏方法。这样可以非常生动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所听到的音乐的声音里,不仅仅只是声音,是一种非常有感情的,有色彩的,这样一种内心的感觉。实际上,根本原因主要就是在电影音乐中将旋律和声音非常巧妙地运用,唤起了人们以前的那种美好的体验和回忆。可以这样说,电影音乐主要就是作品唤起了欣赏者那种尘封了很久的内心的记忆和生命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震撼,可以让欣赏者非常感动。所以,我们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也就是对电影作品本身的一种很好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和知觉来得到很好的体验,将自己的体验与人分享,不再只是体验自己感受,这样的音乐欣赏是有着共性的。在电影音乐欣赏中通感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这样说,每一位欣赏者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时将所听到的音乐联想起自己,和自己的体验和回忆相联系,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里才会有感情、有色彩、有温度、有形象,像一种画面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种感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影音乐欣赏当中的通感。很多时候在电影音乐欣赏中,我们都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通感这种欣赏方法,在电影音乐里唤起了欣赏者的切身体会和回忆,在电影音乐的氛围中,将自己的体验和回忆与电影相结合,让欣赏者充满想象,这种想象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意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但是真正的欣赏者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只是非常享受着这种意境,可能到最后才会恍然大悟。

二、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

(一)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

在电影音乐欣赏中,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是非常常见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手段,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其实主要就是用音乐来进行渲染和烘托画面整体氛围,来加强对表现事物的节奏特征。例如说我们非常常见的汽车或者是火车的奔驰等。还可以运用电影来表现人们之间的关系,风啸雷声、海浪汹涌这样非常扩大的场面,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对自然景象加以描绘。就如草原、海洋或者是科幻片中的太空景色这样的场景等。

(二)电影音乐可以很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作用

通常我们见到的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采用片头曲片尾曲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是在电影到了高潮的时候,非常关键的部分时来用电影音乐进行表达主题,在规定的情景下,用音乐来点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我国早期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样对电影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有着强烈的抒发情感的作用

可以这样讲,音乐自身就是一种非常细腻和直接地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在电影里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突出主题的功能。我们见过的很多的电影中,在电影进行到很重要的时候,就会用音乐进行一下在感情上的加强作用。这样渲染效果就可以极大推动主题的发展。众所周知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里边的经典之作《过去的好时光》就是在和关键的时刻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怀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让人们的内心激动不已。

三、在电影艺术中电影音乐的艺术欣赏感受

(一)电影音乐欣赏中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感受

通常人们对于音乐都会有一种这样的感受,习惯于将音乐当作是一种文学,一种有声音的文学。电影音乐还可以有着很多美好的功能,不仅可以用电影音乐来描绘美丽的景致,还可以赋予事物一种美好的、丰满的形象感受,电影音乐用它独有的美妙的声音旋律来打造深刻的形象,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说,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对于电影内涵还是电影的意境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方式,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所熟悉的电视及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很常见的就是用音乐来烘托气氛,表达出主人的内心情感,还可以用声音来加强观众的视觉效果,来更加深入地塑造和突出电影中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手工DIY感受立体艺术 篇6

动物宝贝

准备素材:彩色手工纸、彩色笔、剪刀、纸杯、双面胶

步骤一:选一张手工纸对折成4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

步骤二:用剪刀将这些长方形裁剪开。

母婴点评丰富的创意源泉

我们的宝宝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被成人忽略的新奇。比如,他们会觉得爸爸工具箱的废铁就是铁甲机器人的变身;妈妈的眼影盒可以充当珍珠遗失的贝壳;奶奶择菜丢弃的菜梗是{山女姐姐手里绿色的魔杖;爷爷的老烟斗可以做成圣诞老人的雪橇……你不得不佩服小小年纪这无穷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孩子们创意的源泉。他们对于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难能可贵的。他们能通过想象将新的形态和头脑中的表象建立联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形象,这也是他们继续创作的动力。父母需要多带宝宝接触广大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创作增添养料。

步骤三:把彩色条卷成桶状用来做动物的脑袋。把多余的部分用剪刀剪去。

步骤四:在彩纸上画上小动物的耳朵。把耳朵粘在已经做好的动物脑袋上。

母婴点评:突破平面,感受立体

手工制作,不一定局限于平面的东西,父母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去接触一些立体的材料,如纸盒、木块,甚至可以把平面的东西转换成立体的东西。上述步骤中,原本一张平面的彩纸,在经过“卷”的过程,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平状的变成了桶状的,而这才是宝宝生活的三维世界。这个过程,宝宝通过眼睛看。手摸,体会到了更为神奇的创作过程。

步骤五:在已经做好的动物脑袋上加上眼睛、鼻子、嘴巴。可以直接在半成品上画,也可以先画在纸上,再粘上。

母婴点评:不拘一格的制作方式

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宝宝是主导,他有权决定选用什么样材料,可以中途更改既定的色彩,只要他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制作的步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更改。创作本没有规定,随心而动,跟着感觉走才是快乐的体验法。

步骤六:用一次性纸杯做小动物的身体。用彩笔在纸杯上画上花纹做装饰。

步骤七:用剪刀将杯口剪成条状,用手指将这些条状向上卷一卷,做成裙子的形状。

母婴点评:从生活中找材料

宝宝熟悉的物品,最容易激发他的创作兴趣。当宝宝学会用生活中普通的材料做手工时,他的生活又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原来,并不是只有新的东西才好玩,旧的东西也很有趣。鼓励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对于手工创作很重要。往往是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却成为手工作品中的亮点。穿不到的小袜子可以组合成一朵七色花;在鸡蛋壳上画上眼睛、嘴巴就是宝宝心爱的宠物;橡皮泥配上吸管就是街头小巷卖的糖葫芦……创意无界限,任何生活中的素材都可以成为你作品中的主角。

步骤八:将小动物的脑袋和身体用双面胶固定住。一个动物宝贝就完成了。

母婴点评:面对成果的创作感受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篇7

品味语言, 就是在接受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 从词句组合搭配, 词句的韵律、节奏和气势, 以及词句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方面, 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 表达的有效性与合适性等方面获得全面的理解, 是对语言艺术美的全面感知与体验。

品味语言如咀嚼橄榄, 越嚼越有味。

一、比较———辨析语言的微妙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 必然选择最贴切的词语表达他的意趣和情感。而选择词语的妙处, 尽在巧妙地搭配与组合之中。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写出了春风吹拂的动态, 也写出了江南逐渐变绿的情态, 尽显生机盎然的景象;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 清脆舒缓的敲门声, 衬托了月夜的幽静, 也衬托了诗人孤寂怅然的心境。语文教学中, 我们分析语言组合的精妙, 也常采用替换、增删、移位等方法与原词原句进行比较, 辨别词语搭配的细微差别, 挖掘其间的深刻蕴涵。

教学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 我与学生一起品读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我适时提出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通过替换比较, 揣摩品味, 纷纷表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 更能体现山林的寂静幽深, 声音的淡远悠长。“飘”字写出了幽谷清净深远的意境和诗人飘忽神秘的感受。幽谷中“飘”来淡远悠长的伐木声, 与清晨的露珠、肥硕的瓜果一起构成了冷泽而又温润的秋色图, 传达出诗人淡然的心境和喜悦的心情。这样, 我们就品出了“飘”字的神韵, 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妙和诗歌意境的无穷。

二、涵泳———咀嚼语言的韵味

涵泳就是反复吟诵, 含英咀华, 感受词句的韵律, 揣摩词句的音调高低、语气轻重、节奏缓急等等的变化, 咀嚼出作者当时的情感,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我曾听说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董行佶的一个故事。1958年, “人艺”排演老舍的话剧《茶馆》, 董行佶饰演马五爷, 只有一场戏, 一句台词:“二德子, 你威风啊。”开始时, 他只凭直觉把“威风”重读, 又觉得不顺畅, 加上一个“好”字, 读成“二德子, 你好威风啊。”后来, 经过细读才恍然大悟, 在吃洋教饭的马五爷眼里, 像二德子这样的地痞, 是没有威风可言的, 这“威风”二字是反语, 是轻蔑与不屑, 这儿威风的不是二德子, 是帝国主义走狗马五爷。这“好”字不但不能加, “威风”二字也不能读得太重。董行佶这才算读懂了老舍先生“用一句台词写活一个人物”的艺术功力。这个故事不仅是艺术家解读大师的鲜活例证, 也是咀嚼涵泳, 品味语言, 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鲜活例证。

我在讲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诗时, 对于“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 妈妈。”这一组对话, 我让学生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语调反复读。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就能感受到:读高了是批评与对抗, 读重了是气愤与不满, 读缓了是询问与应答, 只有读得语调略低, 语气略重, 语速略快, 才能读出母亲充满爱昵的嗔怪和孩子顽皮可爱的撒娇, 才能读出母亲的温和慈祥, 孩子的活泼天真, 感受到诗歌中纯洁的童贞与圣洁的母爱, 感受到母爱与童贞融合在一起的和谐温馨与欢乐幸福。

三、语境———感受语言的内涵

语境是词语或句子与它的上下文构成的言语关系, 也指言语表达的具体时间、场合与环境。任何词语或句子的意义都被限定在具体的语境之中, 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词句所表达的内涵。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 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廿四桥边廿四风, 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 柳絮飞来片片红。”如果脱离了与“夕阳返照桃花坞”的言语关系, 或者脱离了“夕阳返照桃花坞”这一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 “柳絮飞来片片红”是怎么也讲不通的, 可只要联系到这一言语关系或者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 “红”字所创造的意境就全出来了。暮春时节, 桃花坞在夕阳返照下“柳絮飞来”都“片片红”, 那是多么红艳, 多么烂漫!难怪作者“凭栏犹忆旧江东”了!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教学时, 我让同学们围绕着“快活”一词, 联系与上下文的言语关系探讨:“孔乙己怎样使人快活?孔乙己使人多么快活?”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孔乙己是在被人取笑中使人快活, 是他在科举制度中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失败命运使人快活, 是他在封建教育下清高迂腐的性格使人快活, 是他在穷途末路中孤单窘迫的境况使人快活, 是他在不合时宜的场合中流露出善良热心的本性使人快活。孔乙己没有使人真正快活, “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样, 学生就明确了“快活”一词的具体语境, 也就理解了“快活”的悲剧意义, 把握住了“快活”一词的深刻内涵。这样的“快活”, 完全是无聊的寂寞, 死灰的幽默。这样的“快活”, 表现的是病态的人生、病态的人性和病态的社会。

四、情境———体悟语言的意蕴

情境是文学作品中以形象为主体的, 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或氛围。读者必须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 才能透过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体悟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感, 体会语言文字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中的香菱对“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一句是这样体悟的:“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在这里, 没有想象, 香菱就体悟不到“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壮美, 也就体悟不到“圆”与“直”二字的传神魅力。

解读大师创作技巧感受艺术激情 篇8

在写实油画体系中, “光, 影”的探索是第一位的伦勃朗站在绘画艺术的颠峰上, 他用大面积的暗部突出重点, 塑造出了厚重的半明半暗的效果。他不像早期文艺复兴的大师那样去寻求形体的美, 而是借助自然界的“光效”去寻求形体的个性。用光技巧在亮色域中交替运用了厚涂法和透明重置法, 笔触显露处凸性强, 视觉醒目, 暗部则深沉平稳, 视觉效果浅弱, 如同雾一般迷朦和神秘。他在油画语言上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成为绘画史上独具一格的绘画大师。

伦勃朗的用笔豪放, 笔法大致分为润、拖、拓、挖、压、括等。一方面依据内容的要求, 也随绘画语言的探索发生变化, 即使在透罩时也非常讲究用笔的力度。整幅作品都好象处在一种颤动着的光的闪烁中, 他把注意力集中于主要部分, 有意识地减弱和模糊那些次要的部分, 特别是减弱了物体的外轮廓。

在色彩方面伦勃朗只用少数几种颜色画, 精简而考究, 并且着力经营, 注意保持色调, 明暗光影和色彩之间的微妙平衡。通过运用明度、饱和值、色阶、色差的分配来传达丰富的色感, 借助互补和强烈的对比致力于画面纵深感的传达, 其特点是大面积沉郁的暗色与浓缩后的亮色对比产生出的强烈明暗的差。再运用冷色、灰色和中间色来平衡, 协调画面, 以达到强烈、灿烂的光线效果。

平常人的心是多变的, 艺术大师的感情更是难以琢磨, 17世纪的鲁本斯, 即使是谴责罪恶, 他仍然会将人体的每块肌肉、每根线条、每一处阴影和高光, 都在这一场狂乱的布局中, 刻画得淋漓尽致, 《叛逆天使的坠落》无数扭动变形的人体, 互相纠缠着被火焰般的光芒穿透溃散在天空中往深渊里坠落。

大师们的艺术, 根植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以及对人的最大关注。他们用毕生的才华来传达他们对生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他们自己的个人情感的倾泄。现代艺术史中表现主义自凡高以来, 经历了早期的蒙克和德国表现主义, 中期的抽象表象主义 (不定形艺术以及后期的新表现艺术主义三大时期) , 时间跨度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实际上是始终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 甚至有一半的篇幅是表现主义史。

《奥维尔的田野》宁静而明朗, 空气中散发着成熟的麦香。近处疯狂在生长的植物像绿色的火在熊熊燃烧, 远处的天空像似海浪汹涌的波涛, 凡高画上所有的色彩和线条都是那么的丰富, 那么舒适, 而且每张画中都透着他对那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 都透着他对命运的抗挣精神, 凡高的画是灿烂的, 是疯狂的, 是本能的, 明亮的也是纯粹的, 凡高的艺术是极端自我的, 他经常将自己的肉体关闭着, 只是用笔画, 用自己对艺术绘画的语言去释放自己, 解脱自己。

通过以上对艺术大师名画的简单见解不难得出艺术就是一种观念行为, 正如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是因为人们从一种认识出发, 在某种概念界定下才称其为艺术的, 或者说成为有价值的被称之为“好”的艺术, 这也是杜尚的“无物不为艺术”的最恰当的总结。

“观念”一词在《词海》中是这样解释的:

1、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2、在英国红经验派哲学中, 指人类意识或思维的对象, 即感觉、知觉。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相信艺术观念大致就是艺术思想、艺术看法。在现实世界里, 观念往往是人们自觉行为的指南。一个新观念代替一个旧观念, 往往意味着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

在艺术发展史上, 观念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大师也就是那些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从而改变了传统艺术观念的人们。从绘画的角度说得通俗些即是, 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画, 不仅可以这样画, 也可以那样画。在西方艺术史上, 我们知道, 是凡高、爱克首先找到了比湿壁画更利于绘画精致细密的油画技法, 而达·芬奇则是最早成功地运用透视的原理表现幻觉空间的人, 毕加索则是第一个把画面单一视点的表现发展为多点视角的构成, 凡此等等, 莫不如此。

我爱看大师的作品, 努力去了解大师在作画时的感情流露, 向他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在画创作时, 曾有过激情和强烈的感触, 但后来又逐渐消失, 也许是连续作画导致感觉的麻木, 使我停住了笔。端望着自己的作品, 沉思, 在那阴沉、黄暗暖湿的空气中就像是下雨前的那种静得可怕的紧张气氛, 包容关于被岁月磨擦去棱的痕迹, 空气中只能听见昆虫的细声, 让我喘不上气来, 静的水面, 没有风像是在等待。

我们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 即不能离得太远, 也不能离得太近, 就好比“久入鱼市, 不闻鱼腥”所谓的那点生活气息常是由于新鲜才显得特别浓郁、一个艺术家每时每刻都应存在于生活中, 如果到了要“下去”的时候才“体验生活”, 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长期以来, 学画者从创作中体会到写生和描临大师的作品是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写生本身就是一种真诚的表现。写生是油画家与大自然超脱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临摹大师的画也是向大师学习真诚的表现独特的视角生活的最好体验。是让我们去感受艺术大师在创作时的激情与精湛的技巧。现在的绘画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法技巧表现的单一方面, 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新绘画。在世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由于艺术家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意志的作用, 才给我们留下了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 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到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各个艺术历史阶段的多彩画卷, 才使我们意识到了艺术创造力量的所在, 各位前辈艺术家用自己的创造意志和聪颖才智一次次把艺术之舟推向一个个浪尖。

摘要:一、: (一) 解读大师; (二) 伦勃郎的光; (三) 鲁本斯激愤的人体; (四) 梵高跳跃的色彩。二、艺术需要生活 (一) 解剖自己; (二) 艺术的生活性。三、艺术的创新 (一) 形式美; (二) 观念行为。

关键词:体悟,豪放,创新,观念

参考文献

[1]《名家漫步艺术殿堂》我游画海 作者:张抗抗;

[2]《名家漫步艺术殿堂》维纳斯的明镜 作者:孟辉;

[3]《名家漫步艺术殿堂》缭斯的殿堂 作者:徐小斌;

艺术感受 篇9

2012年12月27日晚, 飘雪, 雪被路灯映得晶莹透亮。雪中太极, 轻柔舒展, 思想也从入定中飞行出窍。在高中教师给小学送课行动中, 我荣幸成为其中一员。第二天, 踏着厚雪历经半个小时步行到达西苑小学, 穿过文化味十足的走廊, 进入卡通味超强的计算机教室。热心的教师们已经在等待, 帮助协调班级、调试机器。陈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原来计划让班里一部分学生上课, 以免拥挤, 结果学生都很愿意来, 怎么办呢?我爽快回答, 那就都要来, 不能冷落了其他学生啊, 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邓校长来了, 他谈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定位, 谈到科普教育的意义, 谈到环境育人的影响力, 并要求我介绍一下青州一中, 给学生渗透去一中读书的观念。

●交流发现动漫人物的造型特征

告诉不如发现, 而发现需要有一个过程, 白开水式的看到现象较之通过观察、比较等发现规律不可同日而语。孩子有发现的眼睛, 我们只需要提供给他们开阔的平台。

我:今天我一进你们教室就震惊了, 墙上的漫画多漂亮, 还有标语“动漫让梦想更精彩”!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吧? (喜欢!) 谁说说自己看过哪些动画片呢?

学生举手如云, 这是在高中无法出现的景观。学生争相回答, 从国产到国外, 不一而足。

我:同学们, 后面还有好多问题呢, 不要害怕没有机会哦。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欣赏、创作动漫, 体验动漫人物的勇敢、坚强、机智吧。现在, 马上开启我们的动漫之旅。

◇第1站:欣赏高水平的动画片, 发现人物特征。

我:这两部动画片谁看过?

一小女生抢先回答:老师, 我看过, 右边是玩具总动员。

我:左边的呢, 有谁看过?没有吧, 这个动画叫《浪漫鼠德佩罗》, 是关于一只非常可爱而勇敢的大耳老鼠的故事。

我:欣赏另一个动画片段, 请仔细观察与你看的其他动画片有何不同, 或者人物有何特点。

学生全部沉醉在“小叮当”美妙动画、动听音乐之中。片段结束后, 学生意犹未尽。

我:同学们请随便找个不同点告诉大家吧。

大家沉默片刻, 我感觉这问题有些笼统, 刚要改变。那个经常举手的女生又举起手来, 侃侃而谈:画面很美丽, 人物很漂亮, 很多奇妙的动画。

我:哪些奇妙呢?

女生想了想又说:有仙子采花粉, 还有各种小动物。

我:好, 这位同学看得真仔细。

一个男生举手。他说:人物很小。

我窃喜:你怎么看出很小来的?

他笑了:她比大雁的鼻子还小呢。

我大力表扬:观察得太仔细了, 还有什么特点呢?

他继续说:会飞。

我继续问:为什么会飞?

他刚要说, 大家一起喊起来:有小翅膀。

一石激起千层浪, 更多学生举起手来。

大家情绪高涨, 为了满足学生们的表述需求, 我又提了两个问题, 但因为时间有限必须到下一站了。

◇第2站:观看大师的动漫形象设计, 同步模仿绘制。

我:请用笔在纸上跟着绘制, 体验仙子、恶魔的不同特征。画得可以不一样, 但要快噢!

大家紧张地画起来。有的学生很认真。也有的学生很夸张, 让仙子更胖、恶魔更瘦。

视频播完, 不少学生感觉画得不够好。我定格在最后部分, 让他们对照修改。一会儿就好了, 学生们长长地舒了口气。

我:同学们, 让我们停下来, 继续讨论吧。想一想, 你在绘制的过程中, 手有什么感觉?大脑有什么感觉?看看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不同?

又是那个女生先举手了:仙子很可爱, 恶魔很凶。

嗯, 这位同学在表情上观察得很准。

我看大家对这个问题有难度, 开个玩笑:大家看, 我更像左边这个精灵, 还是右边这个恶魔?

学生开心地一起答:左边的。

我:不一定啊, 老师虽然圆圆的、胖胖的, 大部分时间也挺和蔼的, 可是有时也有恶魔的特征呢。就这样, 我故意做出另一个表情。

我让每排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举起来展示给大家。我随机点评:这个恶魔怎么这么瘦, 饿的吧?天使怎么这么胖?这个是独臂恶魔!这一排的作品真不错, 大家给点掌声。

大家在轻松、开心中相互交流了作品, 气氛融洽。

我又提出问题:在绘制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呢?

两个男生抢先站起来, 一个学生说:画仙子的线条多是圆圆的, 画恶魔的却是尖尖的。

我:说得非常好。

另一个学生说:仙子挺圆滑, 恶魔很多棱。

更多的学生也想回答了, 但我看回答得也差不多, 就说:请大家过一会儿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在作品中吧。

●学生的设计出人意料、精彩纷呈

预设可能会成为限制, 自由却能放飞梦想。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因为喜欢所以爱, 因为爱所以富有梦想, 让学生爱上技术、就是爱上梦想。

我:同学们, 请用画图软件画出你心中的动漫形象。

说实话, 课前在讨论时, 有老师提出矛盾的两点, 一是如果直接在电脑上绘制, 可能会影响效果;如果不用电脑绘制可能就与信息技术课离得太远。于是, 我定位在用纸绘草图, 是学习构思与造型;用电脑绘作品, 是自由创意造型。

学生开始创作, 我耐心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发现学生越来越有感觉。

我与几个学生随意交流:你这个真不错啊, 怎么猪肚子里有一个小熊呢? (老师, 我这是小熊驾着猪形装甲战车去抓恶魔。) 太好了, 还有故事呢!

我:你这个不错啊, 叫“流浪的天使”。他腿这么细, 是流浪累的吗? (哈, 对啊, 对啊!)

我心慢慢升温, 高兴、愉悦、兴奋、激动, 孩子们创意真是不可小瞧!多一些时间, 多一些耐心, 多一些机会, 孩子就会展现出让我们惊奇的力量。我随机挑选作品, 让作者站起来对话、交流。

生:这是土豆、茄子比拼。

我:比什么?比炒菜吗?炒什么菜呢?

生:红烧茄子、土豆丝吧。

生:我画的是变态天使。

我:变态?怎么变态呢?

生:因为它的胳膊变态成了树叶。

我:记得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作品, 叫芭蕾仙子, 谁创作的?

生:我。

我:对, 就是这个!还有一个站姿的你删除了吗?真可惜!大家看, 这动作, 这个造型真是很有动感啊!你会跳芭蕾吗?

生:会一点。

众学生:老师, 她跳得很好!

我:原来如此, 多才多艺。

我:大家的作品都很好。比如, 还有的同学用复制功能做了双胞胎仙子。请大家把纸的作品、电子的作品都让老师收藏好吗?

生:好。

我:快存盘吧。 (在陈老师的提醒下, 学生提交上传作业到教师机中) 。

下课了。

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创作, 我好好收藏, 这是一个约定, 等你们到一中去读书的时候记得找我啊, 我找出你的作品来一同欣赏。

●反思课堂, 是行动激发了教学艺术

精神的载体不需要太多, 需要恰当才能直达心底, 与思维合拍, 与心灵共鸣。行动的目的或者不是有形, 把感受凝聚成创新会震撼人一生的理想。

课后, 我又跟教师们一起讨论这节课, 反思一些问题。教师们普遍感觉效果出乎意料, 没想到最后电脑创作会出这么多好的作品, 大家又沉浸在对学生作品的赏析中。

让学生真正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 篇10

马克思曾说:“一种美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音乐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音响兴奋神经,调节情绪,达到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在合唱训练中,要提高合唱水准必须加强声乐训练,从发声练习训练到气息呼吸的训练等都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它,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往往很机械地讲一些理性概念的知识,急于求成地要学生掌握唱歌方法,因此学生常常不理解,唱歌方法不正确,声音紧张,出现闷、压、不圆润等毛病。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是有阶段性的。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放松身心,因为放松身心是歌唱的重要前提。然后把理论的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知识。如:呼吸我要求学生像闻花香;声音打开要求他们象打哈欠一样;声音的强弱用模仿回声来体现;头声练习时,要求他们用具有穿透力的美好的童声来歌唱。

在一次声乐课上,我启发学生:把你的声音穿过一张薄薄的纸送到老师这里,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突然,学生的声音有了变化,虽然他们是靠加大音量才做到的,但至少他们的声音有了方向感。我趁机引导:“把你的声音用气息送过来,但不是靠加大音量,而是靠你的感觉”,听到学生声音的变化我欣喜若狂,然后我让他们把声音送到我头顶上闪光灯位置。孩子们经过训练,声音终于亮了起来,竖了起来,变圆润了。这种科学的训练,使学生很有兴趣地学到了歌唱的技巧,使得歌唱训练不再枯燥无味。

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很多合唱队只重视声音,认为声音在歌唱表演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往往忽视了情感。其实从歌唱角度来看,情感好比是声音的灵魂,尤其是歌曲中的高潮情感的表现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我排练《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时,我反复要求学生朗读歌词,用真心去体验父母的爱。在指导学生演唱《兰花花》时,讲述歌曲中人物的身世遭遇,来感动学生。这样一来,他们的演唱自然变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平时,我做一些感情素材的积累,声音情感融合起来,做到声情并茂,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去接近歌唱的理想境界。

除此以外,融洽师生关系是搞好合唱教学的保证。在组织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在融洽的气氛中学习、训练,使教与学和谐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时,可让学生适时参与,让他们有一种创编的成功体验,对合唱歌曲更感兴趣。

合唱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途径。合唱歌曲的训练要求学生按“规范的节奏、优美的和声、交替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表达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因此任何脱离群体,独自表现的个人,只能成为破坏音乐完美性的负面因素。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协作心理。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生性胆小、自卑怯懦的学生,在我热情积极的鼓励下,他们也能勇敢地站在全班师生面前放声歌唱。他们那种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得到了纠正。

在合唱教学中,借助竖笛的吹奏与合唱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交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一种循环互动的合唱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唱出准确、和谐的和声,在演奏中体验和声效果。例如:三年级学生从声音上基本能辨别齐唱与合唱,但让他们唱准合唱还有一定难度,这时我就借助竖笛让他们在合奏中体验和声美,训练对旋律的支持和依靠,也避免了声部间的相互干扰,最终达到完美的合唱效果。

上一篇:电子传媒下一篇:发电厂的防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