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

2024-07-16

名家名篇(精选五篇)

名家名篇 篇1

每当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课本 (以下简称苏教版教材) 阅读时, 就有一股平实优雅的清风扑面而来之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我们不禁会随着老舍先生的文笔陶醉在朦胧如梦境的草原;“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们又会和叶圣陶先生一起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 去探访双龙神秘的内洞……苏教版教材对名家名篇的选择、编排显得定位准确, 匠心独具, 意韵深远。

1. 亲切精彩的语言文字典范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中, 对其基本理念进行了明确的诠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深刻指出:“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特征之一, 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2]作为《课程标准》实施载体的语文教材必须承担起这一独特又神圣的职责, 充分又正确地展现中华民族最规范、最经典、最完美的语言文字。无疑, 凝聚着语言文字精髓的名家名篇是典范和楷模的最好选择。

我们需要经典, 我们需要名家名篇, 但我们也应该慎选经典。因为经典中不乏个性突兀、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语言经验、不易被学生理解与内化的篇章。“小学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文字语言习得的奠基期, 语言的丰富积累和语感能力的发展主要靠模仿、认同、内化和积淀。因此, 为孩子提供平实、规范的文本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3]作为一本“蓝本”, 苏教版高年段名家名篇的选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 它纵览古今, 披沙拣金, “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改编, 奉献给孩子们”。其选文坚持从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 注重文字既规范平实, 又易读易懂, 让孩子倍感精彩亲切, 这对于孩子习得语言、发展语感能力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2. 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礼赞

正如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所说:“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因为语言文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而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关于基本理念的表述中充分彰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 它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这一“人文性”特征充分体现在苏教版教材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中:“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 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汉语有形象, 有色彩, 人文味道很浓, 极富魅力。”“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 常诉诸形象, 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4]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苏教版教材名家名篇赏心悦目, 含英咀华。如《广玉兰》《夹竹桃》均属大作家、大学者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 信笔写来, 举重若轻, 言近旨远, 尽显大家风范。又如《师恩难忘》表达的那份对老师的感激、爱戴与怀念催人泪下;冰心笔下的海棠花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春天里最美丽、最永恒的风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同时, 又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有的素养, 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公民都应这样。苏教版教材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 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 让学生拓展了新的文化视角, 获得了新的审美情趣, 学习了新的看取方式和发现方式。读了《船长》, 维克多·雨果与哈尔威船长的身影将永远屹立在孩子的心中, 告诉他们什么是英雄, 什么是责任。《爱之链》中贯穿了人与人之间不断付出与收获的真情真爱……苏教版教材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名家名篇的笔触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来。

3. 广阔丰厚的阅读人生基石

苏轼《杂说送张琥》说:“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吾告子止于此矣。”意即人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大有可为, 施展作为。语文课程就应以博览之大视野去观照世界。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越来越凸显。“立足课堂, 向社会开放, 向生活开放, 将一本教材与广读博览紧密结合起来,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阅读时空, 为学生打好一片美丽的人生底色”。[5]这是新课改理念下语文课程的必然追求。从“终身学习”的观念来看, 传统的“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的人生固有模式已经改变, 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 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都需要通过人们自觉地去索取、阅读而获得,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 对人生的信念。苏教版教材的名家名篇无疑为学生的阅读人生、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语言文字、人文精神、语境熏陶、浓墨重彩……都导引着我们的孩子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 去思考, 去品味, 去积淀, 去追寻……

定位准确, 匠心独具, 意韵深远的苏教版教材名家名篇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该如何去诠释, 去铺展, 去实现它们“典范”、“礼赞”与“基石”的目标呢?诚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生理、心理, 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握名篇全貌、聚焦精思妙语、共享真情对话、拨动情感之弦、链接名家人生、徜徉真诚阅读, 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1. 把握名篇全貌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 “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小学阶段的高层次年段, “了解事件梗概, 概括主要意思”更是重要的阅读技能。概括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 是指学生通过读书,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 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名家名篇字字珠玑, 篇篇经典, 一篇作品需要品味感悟的精妙之处比比皆是, 同样一篇作品在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去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审视全篇, 立足内容, 把握全貌, 无论对于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还是对于学生今天课堂上的重点品读, 以及今后更深层次的研读都是扎实的铺垫与基础。

2. 聚焦精思妙语

苏教版高年段的名家名篇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与人文精神的礼赞, 或谋篇布局缜密, 或写作手法精妙, 或语言叙述经典, 或精神力量巨大, 或风格氛围独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泛泛而谈, 平均用力, 就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厚的体验与由衷的钦叹。教师对文本的准确把握, 深入研读;对教学的精心构思, 突出重点, 是非常关键的。作为教师, 作为教学名家名篇的教师, 我们必须认真、虔诚地“三读”。一读, 和作者对话, 领会文本主旨;二读, 和编者对话, 把握教学意图;三读, 和学生对话, 预设学习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将目光、心思、神气聚焦到名篇对于他们而言最有工具与人文价值的精妙之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 我们该聚焦于游记在游序转换上的自然准确, 在描述感受时的贴切真实;《船长》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力刻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 率真而不乏睿智;草原》的优美语言、灵动画面, 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关注与欣赏。“学一点剪枝的学问”, 学一点筛选的技能, 学一点“舍弃”, 让名家名篇中最适合不同年段学生语言、思维、情感发展的“亮点”在课堂里闪烁。

3. 共享真情对话

名家名篇蕴涵着的丰富内涵借助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与诠释。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 只有在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与同伴、与自我……积极、投入的对话过程中, 才能达到个性化解读的目的, 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文字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自读是最主要、最自然的对话方式。名家名篇要安排多层次、多方法、多角度、多平台的自读, 让学生静下神来, 沉下心来, 自由、尽情地朗读;让学生带着高思维质量、大交流容量的问题默读;让学生在最本原、最朴素的自读中完成各种形式的有效对话。由此学生才能在或朗朗或默默的书声中触摸到文字的深层世界, 触摸到作者的精神世界。

品悟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学生在品悟语言的过程中, 需要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 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 通其气, 辨其味, 感其情, 品其美。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 创设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从中体悟到语言的妙处, 学会语言本领, 有效达到《课程标准》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多美的文字。细细地品一品,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一群接着一群”、“小天使”, 渐渐地, 味儿出来了, 孩子们多、乐、欢的神态, 儿童如春色般丰盈的生机与活力, 冰心对孩子纯洁深沉的爱都透过文字渗滴和飘溢出来, 这美好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流进了我们的心中。

入境,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思维和心灵的沉浸, 通过把学生带入课文, 零距离与文本接触, 让学生换位体验, 进入“文中有我, 我中有文”、“文我一体”的境界。通过换位体验, 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 与角色同步共振。“如果你此时就是哈尔威船长, 你就屹立在舰桥之上, 望着苍茫的大海, 望着得救的人们, 你会想些什么?”伴随低沉的音乐, 聆听海浪的拍击, 阅读沉甸甸的文字, 享受思维的张力, 伟大的“船长”在孩子们心中久久屹立, 撼动灵魂。

对话, 构成了教学中最生动、最美丽的画面。名篇潜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 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6]教师展现着自己对文本智慧感悟,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图式去解读、同构文本, 引起心灵的共鸣。这样, 就以生命意识的流动为轴心, 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 变成了不断地丰富经验、重构经验, 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课堂成为了同享共生的舞台。

4. 拨动情感之弦

情知原理告诉我们, 情感是伴随认知发生发展的密不可分的心理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当文本所营造的意境让儿童产生一种相应的心境时, 他们的情感就能随之被激发, 一旦有了情感的浸润, 他们认识世界就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情”成为了教师、学生、名篇、名家之间心灵共鸣的纽带, 更成为了文字与精神交相辉映的催化剂。

5. 链接名家人生

翻开苏教版教材的名家名篇, 文后的《作家卡片》向学生们延展着名家们不平凡的文学与人生之路, 为学生们提供了与文本心灵融通的立体背景。课前读《作家卡片———巴金》中的诗句:“时光如水, 巴金是金。真心真爱, 深情深意。大智大悟, 举重若轻。大作大家, 淡泊宁静……”孩子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与作品充满虔诚与向往;课后再次读起这深情的诗句, 老人《对家乡孩子的信》中蕴涵的爱与真情在孩子们的心中久久荡漾。小小的《作家卡片》把恢弘敛于平静, 把华美收在简洁。名家成长的故事, 代表作品的情节, 丰富评价的呈现……都可以通过课堂的链接撒播与传递。

6. 徜徉真诚阅读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语境熏陶、浓墨重彩……这一切导引着孩子们踏着名家的足迹, 循着名篇的芬芳, 去追寻, 去积淀, 去成长。阅读因为真诚而自然, 阅读因为真诚而持久, 阅读因为真诚而美丽。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传记, 了解他们的成长, 品味他们的人生, 感动他们的力量;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作品, 收获多样精彩, 汲取文学甘霖, 享受精神华章;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笔下的人物, 徜徉动人情节, 丰厚人性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名篇中的涉及, 链接相关知识, 丰厚阅读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同题各家作品, 感受独特视角, 提高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段名家名篇的教学研究是一个鲜活趣味又富有生机的课题,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教育部, 2001年6月8日颁发.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新课程丛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总课题组.“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名家名篇:岳飞 篇2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其祖世代务农。家贫,力学,自幼喜读《左传》和孙武、吴起的兵书。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历官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四十五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临安,以“莫须有”罪名为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

岳飞生活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时代,所作诗文,充满抗金复国的坚强决心和激烈昂扬之感情,历来为人所珍视。这些作品,大都散见其孙岳珂所撰《金陀粹编》中。其词仅存三首,却广为传诵。其传详见《宋史》卷三百六十五,有《岳忠武王集》。

传世名篇

五岳祠盟记

【题解】

见《金陀粹编》卷十九。本文是作者行军途中,题在五岳祠(神祠名)壁间的誓词(即盟记)。文辞慷慨,表露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和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意志。

【原文】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剿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满江红

【题解】

见《全宋词》。或题为“写怀”。岳飞为宋朝抗金名将,一生转战沙场,屡建功勋,使金人闻风丧胆。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岁暮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此词为岳飞在戎马征战中所作,表现其一身忠义满腔热血之爱国激情。此词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意志,忠愤之气,动人心魄,满怀愤慨的爱国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千载后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题解】

见《全宋词》。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向金屈辱求和,达成协议,岳飞及其他主战派大臣多人,纷纷上书反对和议,此词作于是年之秋。上片写梦回故国,醒来已是三更,绕阶徘徊,无比惆怅。下片慨叹岁月如流,白首无成,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家乡长久沦陷,归期无望,表现对国家前途的隐忧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闷。

【原文】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名家名篇 篇3

一、 精彩纷呈的语言文字的典范

名家名篇,无疑是语言文字的典范,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靠积累与模仿,靠内化和积淀。因此,提供平实、规范的文本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苏教版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的选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编辑们披沙拣金,“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以改编,奉献给孩子们。”选文从孩子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语言规范平实,易读易懂,精彩亲切。

二、 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的礼赞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汉语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浓,极富魅力。”“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形象,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苏教版名家名篇课文赏心悦目,含英咀华。《广玉兰》《夹竹桃》均为名家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信笔写来,却尽显大家风范。《师恩难忘》表达的那份对老师的感激、爱戴与怀念之情,催人泪下。冰心笔下的海棠花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春天里最美丽、最永恒的风景。打开窗口看世界,对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感情、睿智的理性的欣赏与追求是穿越时空的,是跨越民族和种族的。教材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从中获得新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意识。读了《船长》,维克多·雨果与哈尔威船长的身影将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并明白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责任。《爱之链》则穿就了人与人之间不断付出与收获的真情真爱……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字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来。

三、 广阔丰厚的阅读人生的基石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课文为学生的阅读人生、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都指引着天真的孩子去阅读,去追寻,去品味,去思考,去积淀,去成长……用一生的时间。

定位准确,匠心独具,意韵深远的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 把握名篇全貌

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了解事件梗概,概括主要意思”是重要的阅读技能。概括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审视全篇,立足内容,把握全貌,无论对于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今天课堂上的品读以及今后更深层次的研读都是扎实的铺垫与基础。

2. 聚焦精思妙语

名家名篇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与人文精神的礼赞,或谋篇布局缜密,或写作手法精妙,或语言叙述经典,或精神力量巨大,或风格氛围独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平均用力,是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厚的体验与由衷的钦叹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虔诚“三读”。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将目光、心思、感悟聚焦到名篇最精、最妙、最实之处。像《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该聚焦于游记在交代顺序上的自然准确,在描述感受时的贴切真实;《船长》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力刻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草原》的优美语言、灵动画面,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关注与欣赏。

3. 共享真情对话

名家名篇蕴含着作者对文字、对世界、对未来、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情感,这种理解与情感借助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与诠释。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积极、投入的对话过程中,才能达到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文字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是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是人在精神中的“自由徜徉”,是人与自我的“真诚交流”。

(1) 渐次推进对话流程。学生与名篇的对话主要分三个阶段,我把它称之为与文本的三次亲密接触:第一次,学生整体感受,获得的是直感。第二次,学生融入作品之中,获得美感。第三次,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远视效应,获得回味感。通过与名篇的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释放心灵之歌的无边牧场。

(2) 有效地运用对话方式,学生与名篇的主要对话方式有自读、品悟、入境、诵记等。

自读。这是最主要、最自然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以读代讲、代问;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以读赏美、悟神……通过自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作者、学生彼此间的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心理场,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的语文素养。名家名篇更要安排多层次、多方法、多角度、多平台的自读,让学生静下神来,沉下心来,自由、尽情地朗读某一个语段,某一个句子,甚至某一个词语;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不断增强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

品悟。这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需要“品悟”的往往是名篇的精华,是最能显现语言文字魅力的地方,大到段落,小到词语,微到标点,都是反复推敲,精雕细琢之笔,甚至达到了“多一字嫌溢”“少一字则嫌欠”的境界,如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到:“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多美的文字呀!细细地品一品“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一群接着一群”“小天使”,渐渐的,味儿读出来了,孩子们的多、乐、欢,儿童如春色般丰盈的生机与活力,冰心对孩子纯洁深沉的爱都透过文字渗出来、溢出来,这美好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流进了我们的心中。

入境。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果你此时就是哈尔威船长,你就屹立在舰桥之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望着得救的人们,你会想些什么?”伴随着低沉的音乐,聆听海浪的拍击,阅读沉甸甸的文字,享受思维的张力,伟大的“船长”在孩子们的心中久久屹立,撼动灵魂。

诵记。诵记语段,回味对话,孩子们将文本的、文本深处的,自我的、自我心灵深处的信息和情感汇聚成语言及精神的脉动久久回味……

(3) 充分尊重对话结果。文学作品有其解读的现实性、个别性,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作为蕴含着丰富文字、文化的名家名篇更是给予读者无限的解读与遐想的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带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阅读创造。

(4) 真诚共享对话收获。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构成了教学中最生动、最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师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名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释放着自己生命意识的能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图式解读、同构文本,引起共鸣,这样,就以生命意识的流动为轴心,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变成“不断地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课堂成为共享真情的舞台。

4. 拨动情感之弦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每一篇名家名作都是“情动之作”“情深之作”,教师必须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努力做到“心中有情”,以“师情”启“生情”,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因此,在名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共鸣,以情动人,以情入文。激发真情的音乐,烘托真情的投影挂图,点燃真情的课件资料……学生迅速“身临其境”,“情”在文中,“人”在文中。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已经点燃,但他们此时的情感是模糊的、粗浅的、暂时的。随着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的情感才逐渐清晰、深入、持久,才会最终达到“与文共鸣”的理想境界。而对话的过程也应是情感深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积聚的刹那,点一点、拨一拨。这样,稚嫩的情感就会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名篇、学生、教师、名家、共同感动,共同震撼。

5. 链接名家人生

翻开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文后的《作家卡片》向学生们延展着名家们不平凡的文学与人生之路,为学生们提供着与文本共振的立体背景。课前读着《作家卡片——巴金》中的诗句“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孩子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与作品充满虔诚与向往。课后再次读起这深情的诗句,老人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蕴含的爱与真情在孩子们心中久久波动。小小的“作家卡片”把恢弘敛于平静,把华美收在简洁。名家成长的故事,代表作品的情节,人生遭遇的挫折,伟大人格的展现……都可以通过课堂链接、撒播与传递。

6. 徜徉真诚阅读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这一切导引着我们的孩子踏着名家的足迹,循着名篇的芬芳,去追寻、去积淀、去成长,去用一生的时间阅读。阅读因为真诚而自然,阅读因为真诚而持久,阅读因为真诚而美丽。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了解他们的成长,品味他们的人生,感动他们的力量;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的作品,收获多样精彩,汲取文学甘霖,享受精神华章;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徜徉完整情节,丰厚人性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名篇中链接的相关知识,整合阅读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同题作品,感受独特视角,提高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名家名篇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有丰富趣味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名家名篇 篇4

小学是学生最初接触语文和文学的阶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帮小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名家作品, 许多文学大家所创作的作品, 在语言表述、内容布局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独特性。语文教师必须对名著选篇, 进行准确的定位, 为创设适当的名著教学措施, 才能提高小学生阅读、分析名著的能力。

二、结合教材对课本中的名著选篇进行合理定位

1. 名著选篇在语言表述上具有典型性

教育部出台的新课标文件重新诠释了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理念, 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要求语文教师在给小学生讲授语文课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精神, 激发学生对我国文学的喜爱之情。同时, 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帮助小学生掌握我国的语言和民族文字, 并引导学生使用语文来扩充自己的知识, 增加自己的文化储备, 全面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运用语言的基础能力。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名著选篇, 是最适合用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材料。这是因为, 我国文学家创作的名著, 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是我国语言和文字精华的浓缩。虽然名家写作的篇章具有典型性, 十分适合用来作为阅读教学的资料, 但名篇的内容富含人生哲理, 许多语言表述较为深奥, 因此, 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出发, 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

2. 课文名篇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字和语言是承载国家一切文明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反映了国民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品质, 因此课改大纲文件明确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定义为富有人文色彩的教学。在语文课本中, 编著教材的学者对汉字进行了概括性的解说:汉字并非死物, 亦非纯粹的符号, 而是一种体现民族特性、包含国民情感的精灵。在名家创作的文章中集中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文化的民族特点。例如, 在课文《夹竹桃》中, 就描写了大量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情节, 作者在书中通过剧情表现自身的思想和情感, 把我国优秀的语言文化通过文字传达给广大学生。

三、在小学课堂开展名著选篇教学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对名篇进行阅读和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 升上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析文章的基础能力。比如, 许多学生已经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对文章中阐述的主旨进行提炼, 并能准确概括每段的段意, 也能从段落中抽取关键句子。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名篇进行学习,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掌握的文章分析技能对名篇进行阅读和分析。例如, 在讲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课《泉城》时,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 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可以问“文章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文章时采用怎样的结构进行布局的?”让学生边读边想, 对全文进行把握。

2. 引导小学生认识名篇作家

分析古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关,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名家诗词时, 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 并引导学生从名家的生平经历出发, 对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同时, 名家通常会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同一个作家写作的文章或诗词通常都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个人特色。例如, 李白的作品大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充满了想象力, 李白在对场景进行描述时, 会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 诗句的画面感十分强烈。而分析杜甫创作的诗歌要划分为前期和后期。杜甫前期的作品中透出的精神是“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后期作品的作品主要体现为“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为学生总结名家的创作特点,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名家。

除了古代名家之外, 近现代的小说名家同样也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例如在讲到六年级上册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的作家名片, 让学生了解巴金老师质朴的创作特点, 帮助学生全面地对文章进行全面的把握。

3. 采用表演法帮助学生学习名家篇章

课堂表演, 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 采用这种方式给学生开展名篇教学, 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 让小学生可以深入地体会作者透过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例如, 在讲到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时, 教师可以在班上挑选一些学生, 让学生分成三组, 分别给其他同学表演三则预言故事。学生在表演故事情节时, 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思考人物在说某句话时心理的真实想法或话外音。比如, 在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中, 狐狸之所以说葡萄不甜时因此自己吃不到葡萄。

四、结束语

名家名篇:王充 篇5

典籍要介

《论衡》

《论衡》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据作者自述,写信的主旨就是“疾虚妄”、“归实诚”。内容主要阐明其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范文澜说,该书“根据实在的事理系统地全面地将所有‘儒书’(主要是指谶纬)‘道家’(方士神仙术)的种种谬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迷信行为(阴阳五行家各派别的法术),一概予以驳斥”(《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32页)。其中他对文学方面的卓见远识,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反对“空为”、“妄为”,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主张文学要华实相符,“文具情显”,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独创,重个性,反对因袭模仿;主张语言要通欲,口语化,反对故作深奥。这些见解是针对西汉后期以来文学上的严重弊端而发的,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文学批评也有很大影响。但因其对文学艺术之本有缺了解,故其某些论点有失偏颇。《论衡》文章的风格平易、自然、通俗,但在文采上略有不足。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今人盼遂撰《论衡解》和北京大学 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撰《论衡注释》便于参考。

自纪(节选)

【题解】

《自纪》为《论衡》的最后一篇。在本文中,王充阐述了写信《论衡》的宗旨,同时提出其文学创作观。

【原文】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夫贤圣殁而大义分,蹉跎殊趋,各自开门。通人观览,不能钉铨。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历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没华虚之文,存敦庞之朴;拔流失之风,反宓戏之俗。

充书形露易观。或曰:“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案经艺之文,贤圣之言,鸿重优雅,难卒晓睹。世读之者,训古乃下。盖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玉隐石间,珠匿鱼腹,非玉工珠师,莫能采得。宝物以隐闭不见,实语亦宜深沉难则。《讥俗》之书,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指,为分别之文;《论衡》之书,何为复然?岂材有浅极,不能为深覆?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答曰:玉隐石间,珠匿鱼腹,故为深覆。及玉色剖于石心,珠光出于鱼腹,其犹隐乎?吾文未集于简札之上,藏于胸臆之中,犹玉隐珠匿也。及出核露,犹玉剖珠出乎!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且名白,事自定也。《论衡》者,论之平也。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三年盲子,卒见父母,不察察相识,安肯说喜?道畔巨树,堑边长沟,所居昭察,人莫不知。使树不巨而隐,沟不长而匿,以斯示人,尧、舜犹惑。人面色部七十有余,颊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使面黝而黑丑,垢重袭而覆部,占射之者,十而失九。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狱当嫌辜,卿决疑事,浑沌难晓,与彼分明可知,孰为良吏?夫口论以分明为公,笔辩以荴露为通,吏文以昭察为良。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读异也。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意闭隐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材鸿。浅文读之难晓,名曰不巧,不名曰知明。秦始皇读韩非之书,叹曰:“犹独不得此人同时。”其文可晓,故其事可思。如深鸿优雅,须师乃学,投之于地,何叹之有?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纷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孟子相贤,以眸子明瞭者;察文,以义可晓。

充书违诡于俗。或难曰:“文贵夫顺合众心,不违人意,百人读之莫谴,千人闻之莫怪。故《管子》曰:‘言室满室,言堂满堂。’今殆说不与世同,故文刺于俗,不合于众。”答曰: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孔子待坐于鲁哀公,公赐桃与黍,孔子先食黍而后啖桃,可谓得食序矣,然左右皆掩口而笑,贯俗之日久也。今吾实犹孔子之序食也,俗人违之,犹左右之掩口也。善雅歌,于劂为人悲;礼舞,于赵为不好。尧、舜之典,伍伯不肯观;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读。宁危之计,黜于闾巷;拨世之言,訾于品俗。有美味于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有宝玉于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礼俗相背,何世不然?鲁文逆祀,畔者三人。盖犹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贤者欣颂,愚者逃顿。

充书不能纯美。或曰:“口无择言,笔无择文。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言瞭于耳,则事味于心;文察于目,是篇留下手。故辩言无不听,丽文无不写。今新书既在论譬,说欲为戾,又不美好,于观不快。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和膳,肴无淡味。然则通人造书,文无瑕秽。《吕氏》、《淮南》,悬于市门,观读之者,无訾一言。今无二书之美,文虽众盛,犹多谴毁。”答曰:夫养实才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丰草多华英,茂林多枯枝。为文欲显白其为,安能令文而无谴毁?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入泽随龟,不暇调足;深渊捕蛟,不暇定手。言奸辞简,指趋妙远;语甘文峭,务意浅小。稻谷千钟,糠皮太半;阅钱满忆,穿决出万。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然则辩言必有所屈,通文犹有所黜。言金由贵家起,文粪自贱室出。《淮南》、《吕氏》之不无累害,所由出者,家富官贵也。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谓之论道,实事委璅,文给甘酸,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不入。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必有与合然后称善,是则代匠斫不伤手,然后称工巧也。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光复重瞳。

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走+多)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韩非之书,一条无异,篇以十第,文以万数。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者谷多,王市肩磨。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虫茧重厚,称其出丝,孰为多者?

【译介】

王充痛恨世俗的情绪,著《讥俗》一书。又忧虑从事政治的人,只想统治别人,不得要领,不晓世务,冥思苦想,看不清努力的方向,所以又写了《政务》一书。又痛心说慌话的书和低劣的文章,多数不是真实可信的,所以又写了《论衡》一书。贤圣死以后,大道理也有了分歧,过一段时间,就分道扬镳,各自立门、户,通达的人观看以后,也不能确定真伪是非。根据久远的听闻来传授,有的笔写,有的耳听,在一百年以前的事,流传的时间更久远。以为古代的事,所传的大都是对的,相信入骨。不能自己解脱,所以才著作这本书。文章长,争论激烈,虚伪的说法,没有不被指正的。消除华丽虚伪的文风,保存敦厚的本质,矫正流行的不正之风,恢复宓戏时代的淳朴的风俗。

王充的书通俗易懂。有的人说:“口才好的说的话深刻,擅长写作的人写的文章含蓄。经书的文章都是圣贤说的话,博大精深,优美文雅,很难一看就懂。社会上读经书的人,要有注释才能读下去。圣贤的才华鸿大,所以他们写的文章语言都与俗人不相通。玉隐藏在石头中间,珍珠藏在鱼肚里,不是专门的玉工珠师,就采不到。宝贵的物品都是隐藏不露的,至理名言也应当是深沉难测的。《讥俗》这本书,要使俗人觉悟,所以直截表露意思,又用通俗的文字。《论衡》这本书,为什么也是这样通俗呢?莫非是才能极端浅薄,不能写出含蓄深刻的文章来?不然的话,为什么文章写得那么浅显,跟那些经书截然不同呢?”答道:宝玉隐藏的石头中间,珍珠埋藏在鱼的肚里,所以是含蓄隐蔽的。到了宝玉从石里剖出,珍珠从鱼肚里挖出的时候,那还是含蓄隐蔽吗?我的文章还没有写在竹简上,还藏在胸中,也像宝玉珍珠隐藏着那样。到了出于胸中展示在外的时候,也像宝玉珍珠暴露那样。灿烂像天文的照耀,通顺像地理的易晓。所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名目清楚了,事情也就自然可以确定了。《论衡》就是衡量论说的标准。说话要力求把话说明白,写文章就力求把道理讲清楚。学问高的人写文章优雅,话没有不可晓知的,意思没有看不出来的。读这些书的人明白道理象瞎子重见光明,听取教诲象聋子的耳朵复聪。瞎了三年的孩子,突然看见父母,不仔细地认识一下,怎么能高兴?路旁的大树,城墙边的长沟,所在的位置很清楚,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假使树不大而且长在隐蔽的地方,沟不长又在偏辟处,以这些事来指示给别人,连尧、舜也会感到边惑。人脸有七十多个色部,脸如果十分清洁,五色分明,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颜色变化,都可以察看到,相面的人就可以相准,很少失误。假使面部很黑,再加上污垢层层覆盖面部,相面的人很难看清,多数相不准。文章与语言一样,有的浅显分明,有的隐晦曲折,哪一种更有说服力呢?口说来表达思想,怕语言被遗忘消失,所以又记为文字。文字与语言的目的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把写文章的宗旨隐蔽起来呢?狱吏审判案件,法官解决疑点,如果稀里糊涂,难以知晓,与那种分明可知相比,究竟谁是好的官吏呢?口说以分明为好,笔写以通俗为高,公文以明白为良。含蓄典雅,思想隐晦,只有赋与颂。经和传的文章,都是圣蝻说的话,(之所以难懂)是由于古今语言不同,四方的说法不一样。当他们说事情的时候,不是追求使人看不懂,才使意思隐藏起来。后人不知道,是世代相距远了,这叫语言不同,不能叫才大。浅的文章难以读懂,叫做不高明,不叫智慧高明。秦始皇读韩非的书,感叹说:“我怎么偏偏不能跟这个人生在同一个时代呀!”这说明韩非的文章可以读懂,所以他讲的事情才可以思考。如果深奥优雅,必须有老师指教才能学习,就扔在地上了,还怎么会叹息呢?用笔写文章,要使文章通俗易懂是很困难的,不提倡读来难懂却是容易编造的。口说力求解说明白,使人能够听懂,不追求深奥曲折而难懂。孟子以眼珠是否明了来判断贤人,对文章以是否通俗易懂来判断优劣。

王充的书与世俗背道而驰。有的人责难说:“文章可贵的是顺合众人之心,不违背人的意愿。一百人读了没有可指责的,一千人读了也不感到怪异。所以,《管子》说:‘在室内说话,满室人都同意,在堂屋发言,满堂的人都赞成。’现在你却说不与世俗相同,所以你的文章违背世俗,不合众人的意愿。”答道:发议论贵在内容正确不追求语言的华丽,办事情讲究合理而不推崇迎合。辩论是非问题,怎么能不违背常人的想法,违反俗人的听闻?众人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不肯顺从,这样才能消除虚假的,保存真实的。如果都要顺从众人的思想,那只能一切照旧,按老规矩办,办要背教条学习,还要辩论干什么?孔子在鲁哀公那里陪坐,鲁哀公赐给孔子桃和黍,孔子先吃黍而后吃桃,可以说知道吃的次序。但是,周围的人都掩口而笔,是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已经很久了。如今我的做法其实就象孔子按正确的顺序进食,俗人反对我,也像周围的庸人掩口笑孔子。善于优雅的歌曲,在郑国不能激动人心。礼仪所用的严肃舞蹈,在赵国不受欢迎。尧、舜的典籍,同辈人不肯看,孔子和墨子的书,同时代的人不肯读。可使国家转危为安的计谋被老百姓嫌弃,矫正世俗的言论受世俗诋毁。有美味食品在这里,俗人不想吃,狄牙喜欢吃。有宝玉在这里,俗人抛弃,卞和佩带在身上。究竟谁是谁非呢?谁更可信呢?礼节与世俗相违背,哪一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呢?鲁文公违反祭祖的顺序,有三个人离开。鲁定公按顺序祭祖,有五个人反对。有独到见解的话,高水平的人爱不释手,庸俗的人不喜欢。感人至深的菱,贤者特别欣赏,而愚者逃避。

王充的书不能做到完美无缺,有的人就说:“说话没有可挑剔的语言,下笔没有可挑剔的文字。文章必定华丽而且美好,语言必定合理而且巧妙。说的话听起来顺耳,讲的事想起来有味,眼睛看了文章,手就抓着不放。所以,雄辩的言论没有不爱听的,华丽的文章没有不传抄的。现在新著的书(指《论衡》既然在讲道理,批评世俗就是不合情理,又不是特别美好的作品,读者不舒服。师旷奏乐,曲调没有不忧雅的;狄牙烹调,菜肴没有味道不佳的。通达的人著的书,文中没有缺点。《吕氏春秋》、《淮南鸿烈》都悬挂在市门上,观看的人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字提出非议。现在(你这本《论衡》没有那两本书好,文章又多又长,还是要受到很多人的谴责和诋毁。”答道:果树的养料养了果实就养不了花,人的精力放在修养操行上就不注意修饰辞令。茂盛的草丛中有许多花瓣,密林中有许多干枯的树枝。写文章要公开表白自己的主张,怎么能使文章不遭受别人的谴责和诋毁呢?扑灭火灾和拯救落水者的时候,姿势不能都那么优美,辩论是非的时候,语言也不能都那么巧妙。到沼泽地追逐乌龟,顾不上调整自己的步伐;在深渊里捕捉蛟龙的时候,没有时间考虑用哪一只手去捉 。语言简陋,意思深刻;语言华丽,思想肤浅。千锺稻谷,糖皮占了一大半;占钱一亿,穿破钱孔的要超一万。最高级的宴席也有不可口的菜肴,最好的宝玉也一定有污点,重要的典籍也必定有缺点,优秀的工匠也必定有不熟练的技术。这样的话,雄辩的言论也一定有不周密的方面,通达的文章也还有可以被指责的地方。一字千金是因为它出自权贵人家,文如粪土是由于它出自平民之手。《淮南鸿烈》和《吕氏春秋》之所以不受指责,是因为它们出自富贵之家。由于官大,才能把书悬挂在市上,由于家富,才有千金可以作为赏钱。观看的人怀着畏惧的心情,即使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合的内容,也怎么敢指责其中一个字呢?

王充写成书,有的人就将它与古代对照,认为与前人不相类似。有的说:“说你是在卖弄辞藻吧,有的直截了当,有的又迂回曲折,有的拐弯抹角,有的又平铺直叙;说你在论述大道理吧,讲的又是实际琐碎的事,充满乱七八糟的内容,与儒经比较不相应,与传书相比也不符合,考查司马迁的书也不相称,与扬雄的文章也格格不入。文章不与前人相似,怎么能说是优秀的,称为巧妙的呢?”答道:修饰容貌勉强与别人相似,就失去了自己的形象。修改自己的语言力求与别人相似,就失去了自己的真情。许多小孩,不是同一的父母;不同家庭所生的孩子,不一定相似;自各有不同的禀受,也都有各自的长处。如果文章必须有与前人相雷同的才能称为好的,这就象代替木匠砍伐不伤手的人才能称为技艺高明。文人的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修改辞语使文章巧妙,有的辩论真假来确定事实真相。一定要想法一样,用词照旧,那么五帝也没有不同的事迹,三王也没有不同的业绩。美女不是一样的面孔,看起来都是漂亮的。美妙的音乐不是一样的声音,听起来都是悦耳的。各种酒有不同的气味,饮了都会醉人。各种谷物有不同的味道,吃了都会饱。说文章应当与前人一样,那也就是说舜的眉毛也应当象尧那样有八种采色,禹的眼睛也应当像舜那样有重瞳。

王充的书,分量重。有的说:“文章提倡简短而思想合理,语言崇尚约省而意思明确,雄辩的人说话扼要明确,文人的辞句短小精悍。现在你所写的新书(指《论衡》)超过万言,繁琐而不省略,那么,读的人读不完。又有许多篇,那么,传诵的人领会不了。你蒙受浮澡的人的名声,就是由于文章写得太多就不好。语言简约容易说,文章多了就很难恰当。玉少石多,多的就不算珍贵,龙少鱼多,少的本来就神奇。”答道:有这样的说法,内容充实的言论不感到太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感到太少。有社会效益的,一百篇也没有害处;没有社会效益的,一章也没有好处。如果都是有效益的,那就是多的为上等,少的为下等。积累千金,跟百金相比,究竟谁富呢?文多的胜过少的,财富多的超过贫穷的。世人没有一卷,我有一百篇,别人留不下一个字,我留有一万言,究竟哪一个是贤者呢?如今不说我的议论不对而笼统地说太多,不说世人不喜欢好文章而说我的作品不被他们领会。这正是我的书不能写得太简略的原因。房屋多,所占的土地就不能太少。户数和人口多,户口簿也不能少。如今失实的事那么多,华而不实的言论也多,指明真实,判定是非,辩论的话怎么能简短呢?韩非的书,只有一条宗旨没有别的,却写了几十篇,文章有数万言。身体高大,衣服不能太狭小;事情多,文章也不能少。事多,文章内容丰富,就像水大鱼多。皇帝居住的首都粮食多。国都的集市人多拥挤。我的书虽然文章分量重,但讨论的问题上百种。古代太公望,近代董仲舒,所作的书都有一百多篇。我的书才出一百篇,却说太多,这是因为作者地位卑贱,读书的人不能不斥责。黄河水澎湃,跟许多河流相比,哪一个更大呢?蚕茧又重又厚,称一下出丝的重量,与轻薄的蚕茧相比,究竟哪一种多呢?

【评析】

王充《论衡》一书,采取了自设宾主、反复辩难的形式,《自纪》也不例外。大抵历来能言善辩之士,都喜欢而且善用这种形式,如宋玉《对楚王问》、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之类皆是。所以章学诚就说:“问难之体,必屈问而申答……王充之《论衡》,则效法诸难之文而为之……”(《文史通义·匡谬》)不过拿《自纪》与上述诸难之文比较,则知王充的运用此体,又自有他的特色在。

在《论衡·自纪》中,王充表现出了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唐刘知已曾有言曰:“儒者之书,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精华;而流俗鄙夫,贵远贱近,转滋牴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论衡》生焉。“(《史通·自叙篇》)如此之言,王充在《自纪》也曾有过。他说:“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把批判现实之虚妄,求得道理之衡,作为他撰写《论衡》的宗旨。然其违俗,必遭人毁。但其永抱一贯之宗旨,因此在反驳他人为难时,表现出其勇士气概。他说:“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陈辞高亢,斩钉截铁。在文学上,他反对因袭之风,对文贵独创一点从理论上作了出色的论证。他说:“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又说:“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这就是说,不同的作者必然写出不同的风格,而千姿百态的风格正可以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需要。所以文章之类,贵在独创,不务雷同;模拟因袭,则无益于美,有害于真。其论理之充分,观点之鲜明,对后世造成了很大影响。

语言上,本文语言通俗,但却不碍其论理之透辟。王充曾曰:“文由(犹)语也。”主张“文字与言同趋”。语言的目的在于“明志”,如其晦涩难懂,则“隐闭指意”。故其强调“夫笔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要发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王充不但以史实驳斥了“贤圣之材鸿,故其文语与俗不通”的谬论,而且在写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王充自称他的文章是“直露其文,集以俗言”,“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又善就近取譬,增加文章的通俗性和说服力。这使他的文章更好地发挥“悟俗人”的作用,从而也就更好地贯彻“为世用”和“疾虚妄,求实诚”的精神。此篇正是以事实论证了充之主张。

上一篇:船舶动力下一篇:概预算编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