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等的爱情

2024-07-31

不对等的爱情(精选十篇)

不对等的爱情 篇1

一、对等翻译原则与对等翻译的可能性

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 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实现对等转换。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相同, 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对等, 包括概念、形式及功能上的对等, 是我们进行英汉互译所追求的一种目标。不少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如Popovi定义了翻译的对等, 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 (1) 语言学的对等, 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篇在语言学方面有着同质性 (homogeneity) , 比如, 逐字翻译。 (2) 聚合体的对等, 聚合表现轴的成分的对等, 比如, 语法成分, Popovi把这看作比词汇对等更高范畴。 (3) 文体的对等, 原文和翻译为表达同一, 其核心不变的功能对等。 (4) 语段的对等, 语篇的语段结构对等, 比如, 形式的对等。Eugene Nida也非常钟情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Nida认为, 翻译是一个在目标语中达到与源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的再创造过程, 翻译不仅意味着尽可能地对原文进行字字对应的再创造, 而且, 翻译还是一种交流方式, 它既传送概念信息, 又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而不单单传达词汇或意义。根据这一理论, 译者必须考虑到语言、副语言和语言外的各种对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Nida还区分了两种对等, 形式的和动态的对等。形式对等集中在信息本身的表面形式和内容, 所关注的是诗对诗, 句对句, 词对词的翻译。Nida称这种翻译是“说明式翻译”, 其目的是使读者尽可能的详尽理解原语言的语境。动态对等是以对等效果为基础的, 也就是, 信息接受者和信息本身的关系应该与最初的信息接受者与原语言信息的关系相一致。

由于全世界各个民族所使用的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性, 对等翻译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英汉互译中的对等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类共有的事物, 如日月星辰, 一年四季, 风霜雨雪和人等。二是人类共有的行为, 如吃饭穿衣, 听说读写, 睡觉洗脸等等。三是人类共有的思维, 如上网聊天, 结交朋友等。四是共有的数字概念, 如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 within a stone’s throw (一箭之遥) , A fall into the pit, a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 长一智) 等。五是英汉语言互借概念, 如sofa (沙发) , 咖啡 (coffee) , 电视 (TV) , mahjong (麻将) 等。正是由于这种共性, 在英语和汉语中, 有很多几乎相近或者毫无差别的对等, 如lose face (丢脸) , keep a record (保持记录) , play golf (打高尔夫球) 。

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不对等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 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所说:“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 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从实质上讲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 由于受英汉语言文字类型、思维方式、社会文化传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翻译中又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对等问题。

第一, 基于对事物认识文化差异上的不对等性。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而思想是客观的反映。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同的民族往往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事物。例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龙) 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 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 dragon是罪恶的象征, 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 (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 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 由此可知, 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 所以, 翻译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不对等性。

第二, 基于思维认识差异上的不对等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 语言与思维是分不开的。著名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 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 挖掘唯恐不尽, 描写唯恐不周。在翻译中也有很多体现, 如国人重形式论证, 重分析, 崇尚个体思维, 语言重形合, 不求全面周到, 但求结构上的严谨, 非人称主语用得多, 被动句用得多, 主语一般不能省略, 连词、介词用得多;而汉语重悟性、重整体抽象、重语言, 反映在语言上则重意合, 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多, 主动语用得多, 连词用得少, 文章求全面, 不怕重复, 词句讲求平衡与对称。例如:Nothing is difficult in the world for anyone, who dares to scale the height.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 学到老。

此外, 中国人强调主观, 汉语句子多以人为主语;英国人强调客观, 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观念为主语, 这也反映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 基于社交礼仪及风俗习惯差异的不对等性。文化背景不同, 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穿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也就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告别时通常说, “慢走”、“好走”或“请留步”, 其实英语意思就是“Bye”或“See you later”。还有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 但英语却有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 的说法, 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第四, 基于不同文化、信仰和世界观差异的不对等性。在多元化的世界里, 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千差万别, 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与词汇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比如人类对自然界五颜六色的感觉是相同的, 但颜色一用于人类社会, 在人们心目中就产生特定的意义, 引起特殊的联想, 激发特别的感情, 这样的颜色不再是客观的物质色, 而变成了抽象的象征色, 浸入了文化的染体。颜色也常因特定环境与文化不同, 其象征意义也不同。在英语中, 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 在中国以白色表示哀悼, 有时也用黑色。绿色对英国人意味着妒嫉和羡慕, 蓝色则意味着忧郁。所以, a blue gay应译为:一个忧郁的小伙子等。

三、对等原则与不对等问题的契合

“动态对等”包括的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翻译过程中所坚持的“对等”, 是内容而非形式的对等。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 在文学翻译中, 根据奈达的理论, 译者应该首先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以及坚持“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其次”的要旨, 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 译者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 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 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 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 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 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 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而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 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 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 没有“雪”的概念, 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 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 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 “白如白鹭毛”。再如, 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 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 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 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 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 就像人家得了伤风, 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 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 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 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 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 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四、结束语

不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造就了语言的不同。因此,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如果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对等, 我们也要尽量“求同存异”, 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进而做到相对意义上的对等, 实现翻译中对等原则和实际文化中的不对等性的契合。根据对等翻译原则的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 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 2000。

[3]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陈安定:《英汉比较与互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管理中赏罚不对等的心理分析 篇2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刚8:00(公司9:00上班),A就到了办公室,到处找东西,同事看到后问他找什么,他又说没找什么。看得出这家伙一晚没有睡好觉,没精打采的。此后的一周他的情绪也没好起来,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B(女孩子)也与A有同样的表现,工作状态也比平时差了很多。

总经理也很不解,“拿了奖金工作状态竟然不如从前了,是奖金不该发,还有别的原因?”两周后,总经理分别找A和B,问他们为什么情绪低落,才弄明白了原因。

A那天下班后,立即赶到家,门一开就对夫人嚷嚷:“看!怎么样,老板给我发红包了,5500元,

”他夫人立即反问:“骗我吧,有这好事?”边说边将手伸过来拿钱。A立即掏出钱来丢给夫人,自己坐下看电视了,其实电视演什么他一点也没看进去,他的心情激动着呢!可是夫人点了两遍钱后说:“不对吧,交出来。” 这时A急了:“都在这,我一张都没有贪。”夫人没有了笑脸,将钱丢给了A。

A数了两遍,确实不对,然后是一声不响坐在那发呆,“是不是老板对我不满意,但没有明说,少给我500百暗示我一下?明天去单位找找,如果还没有,那我就危险了”。第二天没找到,A的情绪很低落。B的情况与A差不多,所不同的是A多了夫人对他的怀疑,而B的先生却给了她一点安慰。

不对等的爱恋,只能沉没 篇3

姜怡从酒店相亲出来的时候,经过酒店的大草坪,看到一对新人正在鲜花拱门下甜蜜宣誓。新娘穿着贴身窄窄的白色婚纱,乌黑的头发上顶着小皇冠,艳光四射。

她停驻了一下,但没有等到他们交换戒指就转身离开。严安凑了上来,努努嘴说:“是不是忒受刺激,不慌,这个不好,哥再给你介绍个好的。”

大学里,谁都知道姜怡喜欢的人是严安,但她从来没有直接跟他表白过。有天经过教室的时候,听到严安在那里嚷嚷约外语系的某某吃饭被拒的事,同学说:“你约姜怡呀,她准不会拒绝你。”

没想到严安的回答是:“算了吧,就算我是一只癞蛤蟆我也不想找个母蛤蟆。”

姜怡的心就被狠狠地踢了一脚,疼得咝咝的。

她知道她不美,她的头发永远是一根马尾辫,戴一副宽边的眼镜,拘谨羞涩。最最严重的是她从青春期开始就满脸的青春痘,一颗又一颗,红红肿肿的。她也用过很多的办法,擦药、吃药、饮食疗法,可那痘痘就是消不掉,皮肤还越来越糟糕。

说实话,她真的挺自卑的,所以她连跟严安做朋友的勇气也没有,可是没想到,在他的心里,她竟然是一只母蛤蟆。

大学毕业后她考了公务员进了税务局,他上蹿下跳找了好几份工作,后来又开了个文化公司,帮着别人白费出书,有些税收票据方面的问题,就主动联系了姜怡。她倒也不记仇,让她帮忙的事都尽心尽力地完成。

他吃准了她喜欢他,把她拿捏得死死的。

后来严安说给她介绍男朋友,她推不掉也就去了。见到那人的时候,她的心咯噔一声,挺失望的,虽然她并不是真的想要相亲,但严安把什么人都往她面前推的时候让她有一种被鄙夷的感觉。

对方的年纪有四十多岁,离异,秃顶,在一所职业学院做分院院长。姜怡很快就明白了,严安说是给她介绍男朋友,其实不过是为了拉业务。那个学院要做一批辅导书,利润很可观,所以他才这么巴巴地讨好着那个院长。

姜怡好不容易撑完那顿饭,院长对她挺满意的,问她要电话的时候严安先给报了出来,她看了他一眼,心里有些凉。

末了,送她回去的时候,严安讪讪地问她:“能不能暂时跟那院长再见几次,等他把这个合同签下来……”接着,又有些暧昧地拍拍她的肩说,“姜怡,我全指望你了!”

其实姜怡很想要指指自己的脸说,瞧,我没痘痘了。大学毕业之后,她脸上的痘痘渐渐地少了,又坚持调理和保养,她的脸早就很光洁平整了。而且她再也不戴眼镜,整个人看上去好看了不少。

可是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喜欢她吧。

做你的一颗牙齿,我难受你也会疼

姜怡真的跟那个院长见了几回,后来他们成了朋友,这件事也就打住了。

不过没过多久,严安又来找她说要介绍男朋友。他穿着蓝条纹衬衫、黑色休闲西装,一条卡其色的裤子,很挺拔干练的样子。

他真的很帅,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翼,有着比女生还长的睫毛,他吧啦吧啦地说了一大堆,无非是要让她帮下这个忙。

他的手那么亲昵地搭到她的肩膀上,她撇了一眼他的手,细长结实的手指,指肚圆圆地包住剪得短短的指甲。

她就算没有看自己的脸,也知道滚烫得厉害。他总是会有这样的小举动,比如理理她的领子,在她肩膀上拾一根落发,摩挲一下她的头,或者大笑着捏捏她的脸……

她知道他从来就是这样不拘小节,很快就会跟女生打成一片,跟谁都嘻嘻哈哈。而要命的是,他总让对方觉得这些动作很真诚。

她心里挺难受的,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保持距离。他心情好的时候会找她,从车上跳下来老远地就喊“咱们今天庆祝下”,那是他又签了个单子了;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找她,坐在她面前说一大堆,而她安安静静地吃着饭,等到一餐完毕,他的情绪也恢复过来了。

有天送她回去的时候,他突然说:“姜怡,我觉得跟你在一起挺舒服的,不,你别误会,我只是觉得你挺好的,就这样。”

她的眼泪差点落了下来,他连给她误会的机会都不给,而她就像陷在一片沼泽里,怎么都走不出来。

她的心酸楚得像被扔了一枚柠檬。她真想做他的一颗牙齿,在她难受的时候他也会疼,可是他不会感觉到她那颗受伤的心,不会感觉到她无能为力的感情。

“船到桥头自然沉”

严安来来回回地给她介绍些

男朋友,其实无非都是他的客户。他总是跟那些单身的客户说他有一同学,公务员,性格挺好,完全是贤妻良母的型。

姜怡静静地看着他溜须拍马的样子,只能尴尬地笑笑。他并没有拖她拽她,是她自己要来的,活该她在这种场合如坐针毡。

见赵天宇的那次,是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她因为有些恍惚吃掉一大口芥末,辣得眼泪都掉了下来。

正巧她杯子里没水了,赵天宇便把自己的杯子递给她,她想也没想地就咕噜灌了下去。她抬起手在嘴边直扇风,然后对上赵天宇含笑的眼睛。

等严安把自己的杯子递给姜怡的时候,她说:“不用了,已经不觉得辣了。”

那天严安心情很恶劣,回去的时候一直在那里批评赵天宇:“他那样一个胖子还说自己不是个粗人,我看他一点水准都没有。”

姜怡的脑海中想起他说她是癞蛤蟆的样子,心就像被图钉压过了。他从来就是这个德行,一面要利用别人,一面又把别人说得很不堪。

她第一次反驳他,她说:“我觉得赵天宇挺不错的,虽然胖一点但很细心。”他像吃了枪药一样地嚷起来:“你看上那个胖子了?你说你这人怎么档次这么低?”

她抿了抿嘴唇,去拉车门把。他眼明手快地拦她,车戛然停到路边。她下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条路挺黑的,他的车从身边滑过去的时候,她突然蹲下去嚎啕大哭起来。她想她还要掩耳盗铃吗?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不对等的,她喜欢他,而他只是在利用她。

她明知道,一直都知道,可她就是忍不住拒绝他。当他的手亲昵地拍到她肩上时,她总会有一种昏沉的幸福感。

可他却总是理直气壮地麻烦她,连每个月去税务局交税的时间都没有,总是把一叠单子交给她去处理就是了;他要跟客户拉关系就找她去相亲;他还会找她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比如给他的手机充值,在网上买个东西,订订餐,查查资料,甚至他想要问问今天是农历几号也会打个电话来问她。

他把她当什么了?全方位的助理!

有好些天,严安都没有找她。那些日子,她开始跟赵天宇约会。有一次他们约好看电影,她到的时候看见他从马路对面匆匆跑过来,还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来迟了。”他凸起的肚子一颤一颤的,样子滑稽可笑,却又有说不出的温馨。不禁想起了严安,他就算迟到再长时间也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从来不会内疚。或许,没有爱,便没有了为她赶时间的拼劲吧!

那一刻,姜怡似乎明白了一些事隋。

过了几日,严安来找她,他说:“你跟赵天宇处得怎样?”

她说:“就那样吧,船到桥头自然直。”他冷哼一声:“我看,就他那体重也就是船到桥头自然沉。”

那一刻,她觉得她跟严安的关系才是船到桥头自然沉了。

她笑了笑,挺绝望的。

他们的感情有时差

有天夜里严安喝醉了,大半夜的,啪啪啪地敲她的宿舍门。他说他要个票据,她找了又找,告诉他没有。

她突然转身的时候差点撞到他,两个人都有些怔,他抬了抬手就抱住她。他说:“我想过了,我们结婚吧。”

她整个人就像被定住了,脑子里嗡嗡地直响。他终于在阅过千帆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可是她在茫然片刻后清晰地听到自己说“不”的声音。

她知道他只是习惯了她的好,习惯她对他俯首称臣的模样。他爱她吗?也许有那么一点,但还不多。

那天晚上严安回去的时候出了车祸,他的膝盖粉碎性骨折,差点连命都没有了。送到医院的时候,他给姜怡打了个电话,他说:“来看看我,求你了。”

她的眼泪无声无息地落了下来,默默地挂了电话。她在电话这边哭,他在电话那边哭,他一直嚷着“疼疼疼疼疼”,别人说“你一个大老爷们就忍着点吧”。

住院的那些日子,姜怡始终没有去看他。她和赵天宇订婚了。

他们的婚礼在第二年的春天,赵天宇找了搬家公司,自作主张地把她的家当搬进他家,她看着他欣喜若狂地收拾着她的东西时,从身后轻轻地抱住了他。

她说“谢谢”。是的,她感谢他把她从无望的单恋里拯救了出来,让她的心重新鲜活明媚不少。

她还记得,她给赵天宇看她青春期满脸痘痘时的照片,他哇哇地大叫起来,他说:“你那时候的脸就跟月球表面一样。”他的话并不好听,可是她微微地笑了。

是的,就算是他也会嫌弃那时候的她,所以严安是没有任何过错的。错的是当她喜欢他时,他不喜欢她,而他喜欢上她时,她已经决定放弃这段感情。

她结婚那天,赵天宇给了严安一个很大的谢媒红包。他拿着红包紧紧地抱住新郎,他说:“我爱你,一定要幸福。”新郎受到了严重的惊吓,而新娘的脸上却是淡淡的笑容。

论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 篇4

泱泱大国,历史久远,中华文化,历久弥香。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地更新、不断地进步。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句中,这里的“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文字修饰;从广义上讲包括文章的排阵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文字修饰的成分。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在对刚会说话的儿童或者是七八岁的小朋友说话时,用一些比喻、拟人或者是夸张的修辞手段来表达,就很可能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或者是在面对不是很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时,修辞手段太多的句子也是很难被理解的。这就是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笔者认为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对等的可能性是小于不对等的可能性的。

二、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

总体来说,“修辞”这一词语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是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是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手段存在于修辞活动之中,同时修辞手段和修辞活动又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所谓好的修辞表达是包括话语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的,同时话语要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对象适合、场合得体。运用修辞手段的表达方式可以令我们的话语更加充满韵味,例如:运用比喻修辞可以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运用拟人修辞可以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这就是修辞表达的魅力。

长期以来,在修辞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修辞信息的表达者,而冷落了修辞信息的另一方,即接受者。表达和接受,作为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表达,就无从接受;没有接受,表达也无需存在。二者统一于同一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从功能上看,表达提供了交际双方获取言语交际最佳效果的可能性,接受则是这种可能性向现实转化的最终完成者。表达者表达的意义,只有在接受时,才得以最后体现。接受者在解读修辞言语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表达者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当然,修辞接受也反作用于修辞表达,从而促使修辞表达更加完善和日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最终是一种互动模式。只有贯彻这种互动模式,才能达到交流的畅通无阻。

三、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

有了表达者和接受者,语言交流活动是否就是完全没有问题了呢?当然不是,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很多交流障碍,例如:“对牛弹琴”、“话不投机半句多”和“驴唇不对马嘴”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就是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也可以说在修辞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具体表现在文化、语言和心理方面[1]。

(一)文化障碍

当我们面对中文不是很好的外国人时,都会特别注意说话的遣词造句,不会用一些太难的词汇或是太深奥的修辞手段,才能使对话得以进行下去。例如在谈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现象时,中国人习惯用“鱼找鱼,虾找虾”来形容,但日本人喜欢说“牛は牛連れ、馬は馬連れ。”意为“牛跟着牛,马跟着马”。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赋予每件食物的寓意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之间的障碍,在此简称文化障碍。

(二)语言障碍

刚刚学会说话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模仿大人说话,但是很多时候大人并不能理解他们到底在说什么,这是因为小朋友并不知道具体的语言规则,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话语。例如:妈妈给小朋友买了一袋饼干,当被问道是谁买给他的时,他会回答“是你妈妈买的”。再者,当小朋友很长时间没看见妈妈的身影时就会问“你妈妈呢?”出现这些错误话语的直接原因是小朋友并不知道在对话时要将“你”换成“我”,而大人们在不了解小朋友的这种错误认知的情况下,用自己成熟的语言体系去领会他们的话语,就会出现交流障碍,在此简称语言障碍。

(三)心理障碍

笔者认为心理障碍才是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之间产生不对等问题的最大原因。很多误解甚至吵架都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这种障碍可能是因为接受者的耳误,也可能因为是表达者的口误,还可能是因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是流失。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很有可能将以下词语相混淆,“热了”和“饿了”、“太瘦”和“太皱”、“检查”和“监查”等等,这些词发音相近,但意思却相差甚远。在传播条件差的环境中,或是表达者的发音习惯不好,平翘舌不分,或是接受者心不在焉等等,都有可能造成理解误会,这种障碍在此简称心理障碍。

四、总结

修辞表达的运用是为了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修辞接受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我们的知识储备,语言环境,理解能力等等因素。表达和接受对等了,我们的对话就可以畅通无阻,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表达和接受是并不对等的。因为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因素以及语言环境的因素都会对说话双方造成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要时刻注意说话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这种不对等性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对交流对象最起码的尊重。

参考文献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篇5

暨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进行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商务English/”>英语、文化差异、不对等、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从事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English/”>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English/“>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English/”>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English/“>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English/”>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English/“>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English/”>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English/“>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English/”>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English/“>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English/”>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English/“>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English/”>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English/“>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

①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②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例如,English/”>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③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English/“>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①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关于这点,可参阅前文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的例子。

②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③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刘醒吾 《经贸英语口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不对等的爱情 篇6

当穷小伙邂逅富家女,

老板夫妇极力阻挠女儿恋情

门显光1988年出生在佳木斯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门前和母亲李英均是鞋厂工人,后来鞋厂破产,夫妻俩就租了间门市房,开了一家修鞋擦鞋的店铺。在这样家境下长大的门显光总希望能靠个人奋斗改换门庭。为此,他努力学习,2008年考入哈尔滨一所重点大学。

虽然家境一般,但门显光长相帅气,成为诸多女生眼中的白马王子。面对那些向他示爱的女生,门显光都礼貌地婉拒了。他要找的女孩,可以不漂亮,可以没学历,但一定要有个能遮风避雨的好家庭。

2011年暑假,门显光没回家,一边打零工一边寻找实习单位。一天,他在街上发小广告,看见一个女孩的钱包掉在地上了,他将钱包捡起来,追上了女孩。女孩连声道谢,并抽出一张百元钞票要答谢门显光。门显光推辞道:“捡到别人的东西要还,很正常,我不可能要你的酬谢。”女孩望着门显光,说:“那好,你给我留个电话号吧,也许我能帮上你。”

过了两天,门显光接到女孩的电话,约他见面。这个名叫唐慧慧的女孩告诉门显光,她1990年生人,因为不喜欢上学,读完高中就一直待在家里。父亲唐大年和母亲屈萍经营一家日用品公司,生意红火。那天,门显光捡到她的钱包归还后,她跟父亲说了这件事,并请求父亲让门显光到他的公司里做事。父亲答应见见他。

第二天,门显光跟随唐慧慧去了唐大年的公司。唐大年和屈萍打量了门显光一番,又问了他家里的情况。随后,唐大年对门显光说:“我觉得你现在最该做的是好好完成学业,学业好了,自有前途。”听父亲这么说,唐慧慧急了:“爸,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唐大年说:“我这里规模小,给不了他好的前程,他应该以学业为主。”门显光明白,自己面试没合格。

之后,门显光不再想着找工作的事了,而是专心学习。他觉得唐大年的话说得对。可门显光没想到,唐慧慧却因为他和父母闹掰了。她告诉门显光,她的父亲之所以没让他去公司实习,是嫌他家境不佳。父母担心门显光到公司后,宝贝女儿与他接触过密,日久生情。“我爸妈越不让我和你接触,我越是要和你腻在一起,刚才我和他们吵翻了,跟他们说我就是喜欢你。”

面对唐慧慧炽热的目光,门显光知道她爱上自己了,但自己对她却没有那种感觉。唐慧慧不漂亮,只有高中学历,又窝在家里啃老,她唯一的资本就是父母有钱,经济宽裕。可是,自己不就是想找一个有家庭背景的女孩吗?门显光不禁释然,决定和唐慧慧谈恋爱。

2012年6月,门显光大学毕业,到一家食品公司做销售,并与几个同事合租一间宿舍。为门显光工作的事,唐慧慧找过父亲帮忙。可唐大年说:“我凭什么帮他?他是谁呀?”唐慧慧生气了:“他是你未来的女婿。”

唐大年和屈萍都愣住了。半晌,屈萍说:“你吃了迷魂药了,门显光的父母都是修鞋的,这样家庭长大的人,从小就没见识,将来也不会有出息。”唐大年也附和着说:“你妈说得对,他如果出色,好单位自然会聘用他。现在的状况只能说明,他就是一个男花瓶。”见父母这么说,唐慧慧气哼哼地摔门走了。

当小情侣冲破阻力,

婚后“倒插门”的日子不好过

唐慧慧是个任性的女孩,父母不让她和门显光来往,她竟不回家了,自己在一座公寓租房住下了。安顿好了,唐慧慧把门显光带到公寓,将另外一把房门钥匙交到他手上。

同居的日子里,门显光每天下班都亲自下厨给唐慧慧做她喜欢吃的饭菜,两人生活费用都由唐慧慧支付。这样,门显光就可以将自己每月的2000多元工资寄回家里。

两人同居2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天,房门被“咣咣”地敲响了。门显光把门打开,出现在面前的是唐慧慧的父亲母亲。见到门显光,一脸凶相的唐大年抬手就给了他一个耳光,随即薅住他的衣领,说:“你敢对不起我女儿,我不会轻饶你。”

看见男友被父亲打了,唐慧慧冲着父亲喊:“你进门就打人,讲不讲理?”母亲把唐慧慧拽到一旁,跟她低声说着什么……门显光虽然受了委屈,但他还是礼貌地招呼唐大年坐下,又给他倒了一杯茶水,唐大年的脸色这才有些缓和,说:“我打你,是让你记住,不能辜负慧慧,要一辈子对她好。”

门显光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屈萍开口了:“小门啊,我跟慧慧爸商量好了,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她又一心跟你,我们决定成全你们。我们在家里为你们腾出了一间卧室,你们搬回家住吧。”

门显光没想到唐慧慧在父母面前会有那么大的“神通”,更没想到唐慧慧的父母如此“开明”。他被感动了,信誓旦旦地表示:“请二老放心,我会对慧慧好的。”

第二天,门显光随唐慧慧搬回位于道外区的家。唐慧慧家住的是两层复式楼,他和唐慧慧住在二楼,唐大年夫妇住一楼。唐大年将门显光以“准女婿”的身份安排到朋友的公司,屈萍则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2013年五一,在唐大年夫妇的操办下,门显光和唐慧慧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屈萍还送给门显光一辆价值20 多万元的本田雅阁轿车。前来参加儿子婚礼的门前和李英,不由被亲家的“大手笔”震住了。屈萍笑着跟李英寒暄:“亲家,显光是我们唐家的上门女婿,我们不会亏待他。”听到岳母说自己是“上门女婿”,门显光心里有了几分不悦……

一个月后,唐大年出资,在一家大型食品批发城盘下一处店面,让门显光当上了小老板。然而,随着跟唐家人一起过日子,门显光竟越来越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妻子唐慧慧对他管束得愈来愈多……

一天晚上,门显光的两个大学同学找他吃烤串。孰料,夜里十二点刚过,唐慧慧突然闯进烧烤店,边骂门显光半夜还在外面鬼混,边将一杯啤酒泼到了门显光的脸上。门显光尴尬地冲同学摆摆手,跟着怒气冲冲的唐慧慧回家了。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翻译的不对等性 篇7

一、从生存环境的差异入手

西方的语言多与水有关,代表海洋文化,因为西方的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水产捕捞也是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中国在亚洲大陆上生活繁衍,人们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方式,汉语语言因而多数与山川、江湖、四季、农耕等方面有关。这种生存环境的差异常常反映在相应的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上。比如,西方人在形容“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时通常会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而生活在大陆上的中国人则会说“挥金如土”。因为水在西方是“安全祥和”的象征,英语中“to be left high and dry”一词应译为“陷入困境”,而中文中并无相关寓意,因此不能直译为“被留在水流不到的地方”。

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都相差太大,汉语里很多描述在英语中也无法对等表述出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很难在英文中找到相似的语境,即使将山、水、路、柳、花、村等词一一对应,也无法有对等的联想。因此,可以选择意译的方式,译为“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 (在绝望中突然看到一丝希望) ”。

二、从风俗习惯的差异入手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造就中西方风俗习惯在许多方面有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方面,往往需要译者有更敏锐的文化触觉。

比如,英语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时,会用“a piece o cake (一块蛋糕) ”。蛋糕在西方是常见的一种食品,生活中经常食用;在中国,近几十年蛋糕才广泛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很多国人眼里蛋糕甚至是比较高档的食品。相对而言,“小菜一碟”一词,则可以同样有“易如反掌”的意思。

颜色词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难点。如,在西方白色代表着纯洁与忠诚,“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white spirit”表示“正直的精神”,在婚礼上新娘也往往身着白纱———“white wedding(新娘礼服)”;但在中国白色历来是“披麻戴孝”的颜色。中国新娘通常穿红色旗袍以示喜庆,而在西方红色有“血腥与灾难”的意思,如“red revenge”表示“血腥复仇”,“red battle”表示“血战”,等等。

习俗在不同国家各有不同,因而使本民族的语言变得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尽量解释出与本国文化存在差异的风俗习惯,尽量忠于原文表达出文章的实际意义。

三、从宗教信仰的差异入手

在西方,尤其是英美两国,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是必读之书,人们甚至视之为处世为人的指导书。圣经中的各种比喻、寓言和典故被世人接受并广泛的传播,由圣经中衍生出的习语、谚语和成语也逐步成为日常用语。

比如,西方人把“olive branch(橄榄枝)”比作“和平”的象征,而“橄榄枝”这一词正是出自于圣经中的“创世纪”篇;而“利末记”篇中的“scapegoat(替罪羊)”表示“代人受过的人”;西方人视为不吉利象征的数字“十三”,也是来源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后来人们常用“a Judas kiss”表示叛徒的行为。

与之不同的是,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成语、谚语、习语是从佛经中派生过来的。如,有关于“佛”的词就有“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送佛送到西”等。这类中西方各自宗教衍生出的语言,往往会令没有接触过背景文化的人不太明白。这就需要翻译者补充与宗教相关的知识,在两种文化中架起一座桥梁。

四、从历史典故的差异入手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各自民族的文化遗产的典故。在西方,典故多数出自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希腊,以及罗马神话等。比如,“to burn one’s boat”来源于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了使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而烧毁了战船。而中国的典故多数则来自于四大名著、民间传说、上古神话等。“To burn one’s boat”在中文中也可以找到相似寓意的词汇,即“破釜沉舟”,典出自西楚霸王项羽为鼓舞士兵士气,渡河作战而破釜沉舟。

此外,还有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例如,英语中的“to meet one’s Waterloo”讲的是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之战。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熟识不同文化历史典故在翻译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翻译更符合原文的需要。

五、从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样是造成翻译中不对等性的原因所在。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具象、主体、顺向;而西方人则偏向于抽象、客体、逆向思维。中西方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或想象。比如,对于中国人常说的“您先请”西方人则用“after you”表示。又如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汉语常用“前”表示过去的时间,用“后”表示未来的时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完全相反,他们用“back”表示过去的时间,用“forward”表示未来的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左右”“迟早”“得失”等,英语翻译中对应的则是“right andleft”,“sooner or later”,“loss and gain”。

此外,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总是习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大范围到小范围、从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而英语却是正好相反。

中西方思维顺序的差异还反映在观察事物时所取的不同视觉倾向。因此,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在做英语翻译中避免本族思维方式的干扰,从而使所译的文章更流畅更地道。

六、结语

翻译始于理解,落实于表达,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用恰当的语言用另一种形式把原文的意思正确并完整地表达出来,才算完成了翻译的任务。翻译者的理解不仅涉及原文的写作目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段、写作风格,还涉及两种语言的差异及社会、历史、文化等众多因素。

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西文化差异才使人们产生出许多翻译的误解和困惑。严复曾以“信、达、雅”三字囊括了翻译的精华所在,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尽可能忠于原文。而解决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衍生出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方法,莫过于把中西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再辅以适当的技巧解决中西文化的差异,并通过不断实践努力使自己的翻译臻于完美。译者只有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不断学习和掌握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增进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才能在英语翻译中尽量减少这种文化差异,合理有效地处理翻译中的不对等因素。

摘要: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译者最困惑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 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 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更多困难。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 文化差异将会给英汉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 只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 缩短这种文化差异, 才能成功地进行翻译交际。

关键词:不对等性,文化差异,影响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阮玉慧.论英汉翻译中翻译等值的相对性[J].国外外语教学, 2000 (04) .

[4]曾德波, 韦孟芬.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J].作家, 2010 (12) .

商标翻译中的不对等性探析 篇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之间的商务贸易交流越来越多。语言成了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商标翻译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 增强产品竞争力。由于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 所以在进行商标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两个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极力从两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因此, 从事商标翻译的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 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 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 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2 商标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不同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 这也就造成了对于某些事物在认识上的差异。在我国, 菊花象征不畏权势傲骨精神。因此很多品牌都以此为名。例如我国著名的菊花牌味精。但在英语文化中, 菊花没有任何丰富的象征意义, 所以如果只是仅仅用英语单词解释, 西方人是不可能产生共鸣的。中国人一看到这些商标, 立即会产生美好的联想。而外国人除非通晓中国文化, 不然看见这些商标, 只会把它们归入普通的花卉一类, 不会想起“高雅”、“刚毅”、“圣洁”等这些内涵。

颜色内涵意义的不对等也是商标翻译不对等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我国, 蓝色给我们的是明亮、美好的感觉。“蓝天碧空”是我们经常用来描写天空晴朗的。而如果用英语直译的话, 就是“Blue Sky”, 而这个在英语中却是“没有价值”的意思。像中国的品牌产品“蓝天”牌台灯, 在译为英语的时候就不能用“Blue Sky Lamp”。在西方人眼里“没有价值的灯”, 当然也就不可能销售出去。

各个国家对于数字认识的差异更是众所周知。在中国, 人们都很喜欢“8”这个数字, 而在西方国家中, “7”这个数字就类似于我们国家的“8”。在欧美国家, 人们觉得“7”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 有积极的意思。就我们熟知的“七喜”英语表示就是“7-UP”, 但是当你在看到“7-UP”的时候, 不能把他译成“七上”。

3 解决商标翻译中不对等性的对策

3.1 增字和减字

我们可以进行增字或者减字的方法来进行商标翻译。例如:Colgate译为“高露洁”, “洁”字体现了牙膏的清洁作用, Pepsi译为“百事可乐”等都属于使用增词法来进行商标的翻译。

减字法, 即把英文商标中过长的音进行删除的翻译方法。英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后多易采用两字或三字的形式, 双音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时代的发展趋势;三字商标则多起源于中国传统的老字号, 如“同仁堂”, “全聚德”等。故把英文商标中过长的音删去是必要的。中文译名可减原名的多音节为二字或三字商标。如McDonald’s旧的音译是“麦克当劳”, 就不如节音后的“麦当劳”上口。

3.2 找文化上相类似的词进行调整

如果单单只追求形式上贴近的译文, 就有可能会造成对所指意义的误解, 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 那么应该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

如果将中国名酒“杜康”按照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按发音翻译英语“Dukang”, 当英语国家的读者看到这样商标“Dukang”时, 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 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 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 (Dukang) 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 在西方国家若仍用“Dukang”作为产品的商标, 在文化信息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对等性。不过, 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一下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希腊酒神Bacchus在西方人心中象征热闹、狂欢, 所以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 这样, 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要比“Dukang”好得多。而且用Bacchus西方人不单会想到是好酒, 还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3.3 音意合译法

音意合译法指在翻译时选用与译入语相似的读音, 但意义并非原名的意义, 而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采取的意译法。这种译法既可以通过保留部分原音而保留异国情调, 同时又充满了译入语文化色彩。如“博士伦”隐形眼镜, 其实英文商标只是公司创立者的姓名“Bush&Lomb”, 译者根据中国人的购物心理及文化环境, 以及人们对知识的崇尚, 将之译成“博士伦, 真是独具匠心。

从以上的中英文商标翻译实例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译文读者能否与原文读者一样顺利地得到大致相同的理解与感受, 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译者在转换中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 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 了解英汉读者的语言文化及审美情趣的差异, 遵循社会文化习惯还要投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避免在翻译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4 结语

好的商标翻译有助于打开国际市场, 树立品牌形象, 提高产品竞争力。如何才能做好商标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而且涉及各国文化。商标的中英文翻译不是简单的将两种语言置换, 而是要从跨文化角度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相融合。商标是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从其命名开始便与文化紧密相联, 因此, 准确的商标翻译除了遵循两种语言的翻译原则和规律外, 还必须注重研究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只有跨越了目标语的文化障碍, 成功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顺应, 才能译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商标, 以期使品牌在目标市场中能够获得文化认同, 从而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何峻.论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D].四川大学, 2003.

[2]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出版地[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3]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4]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5]卿瑜.基于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信息对等研究[J].考试周刊, 2009, (28) .

[6]吴长镛.商务英语泛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翁凤翔.当代国际商务英语翻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8]张玲.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6, (10) .

[9]张琬婕.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22) .

不对等的爱情 篇9

1 什么是文化不对等

文化不对等又叫文化不等值。所谓“文化等值”是指译文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携带的文化信息, 力争做到译文的字面意义、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接近原文, 尽可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的感受。 (陈俊林, 《教学研究》, 2004) 陈俊林曾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思维差异五个方面来分析文化的不对等现象。而笔者认为思维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因此, 笔者试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这四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2 中西文化的不对等性

2.1 习语反映生活环境的不对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国的历史、地理位置及地域环境的差异, 使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从而形成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挥金如土”而非“挥金如水”, 同一习语在英语和汉语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 其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不同。众所周知, 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在伊丽莎白时期,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水在英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属于农耕文化, 人民在大陆上世代繁衍, 过着农耕生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在汉语中并不是完全对等。再如,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是对春天的讴歌。但是在中国, “春天的风”是东风而非西风。为什么会出现东风和西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向呢?究其原因, 不难发现, 英国地处西风带,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所以用西风来象征春天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中国地处欧亚大陆, 属于季风性气候, 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春天刮东风, 所以在中国用东风来形容春天的风。

2.2 习语反映风俗习惯的不对等

与动物有关的英汉习语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风俗习惯的差异。例如, “lucky dog”译为汉语是“幸运儿”。如果不懂其中风俗习惯的差异把它译为“幸运狗”就会受人以笑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对等性呢?因为在西方国家, 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家中也会装有专为狗设置的电话报警器。如遇危险, 狗会直接按压特制电话报警。所以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也大多都含褒义。例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日) ”, “work like a dog (指一个人努力地工作) ”等。但是在中国, 人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鄙视阿谀奉承的人, 认为狗通常具有这种摇尾乞怜的特性, 所以狗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动物, 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走狗”、“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一系列负面词语。虽然近几年狗的地位有所改变, 但是狗的这种形象在汉语言文化中根深蒂固。所以在使用英汉习语的时候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 力求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再如, 在汉语中, 与龙有关的习语大多都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一些列成语。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认为龙是邪恶、暴力的象征。例如:“the old dragon (魔鬼) ”、“chase the dragon (吸海洛因) ”、“dragon’s teeth (互相争斗的根源) ”等习语。从这些习语中就可以看出来, 龙在中国是吉祥的动物, 能呼风唤雨, 无所不能。它是尊贵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古代皇帝也自称为是“真龙天子”。但是龙在《圣经》中是撒旦魔鬼的化身,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 而《圣经》又是基督教唯一的宝典, 所以在英语中龙具有邪恶之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2.3 习语反映宗教信仰的不对等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习语中, 比如说, 在英语中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而在汉语中有“借花献佛”、“佛光普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等习语。为什么会出现“god”、“佛”这种不同的称呼呢?追根溯源,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 基督徒认为上帝是永恒的存在, 创造和治理世界。相信上帝是万能的, 上帝能够带领劳苦大众脱离苦难, 得到灵魂的救赎, 来世升入天堂。上帝在西方人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 它倡导生死轮回, 缘起缘灭随遇而安, 佛教的来世论也让很多中国人甘愿受苦一生来换取心中的来世。信仰佛教的中国人也为数不少, 所以英汉习语中有这些不同的称呼也就不足为奇了。

2.4 习语反映不同的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典故, 与历史典故有关的习语也数不胜数。例如:“指鹿为马”、“四面楚歌”、“望梅止渴”、“乐不思蜀”、“完璧归赵”、“秦晋之好”、“三顾茅庐”等。看似简单易懂, 实则意蕴深刻。例如, 指鹿为马是指在秦二世时, 发生在赵高、秦二世和众大臣之间的故事, 比喻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英语习语中也含有一些历史典故, 并且大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例如,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 “a Yudas kiss (犹大之吻) ”, “poor as Job (一贫如洗) ”、“the scapegoat (替罪羊) ”这些习语都有一定的历史典故, 看似简单, 浅显易懂, 但是意义深远, 不能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

3 结语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富有人民性。它体现了中西文化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大方面的不对等。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做深入了解, 才能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同样, 通过习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习语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进行举例分析,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揭示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习语,中西文化,不对等

参考文献

[1]曾新.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赵朋亮.从中西熟语的翻译看跨文化背景下思维的相似性[J].渤海大学学报, 2010.

[3]陈俊林.谈英汉熟语翻译中的文化不等值现象[J].教学研究, 2004.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篇10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1.英美文学作品中多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主

西方文化中主要受两条文化分支的影响:一是古希腊文化, 二是古罗马文化。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神话宗教色彩, 因此在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时, 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有充分的了解, 甚至融入相关的神话故事, 从而将作品的内蕴充分展现出来。

2.英美文学作品受基督教的影响

西方最著名的经典著作非《圣经》莫属, 它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最为卓越, 很多作品都借鉴了其中的内容, 因此需要翻译者掌握其基本内容, 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过程时, 为了降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 翻译人员要对《圣经》中的基本思想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确保作品中原有的宗教色彩在翻译后得以保留!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加以放大, 能够更加真实地将作品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来。因此,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必然要对《圣经》文化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从而使读者也能够深入作品中, 捕捉和放大其作品中的闪光点, 进而更加全面地对作品进行鉴赏。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

1.以读者为对象, 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 存在对这些作品进行翻译时,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难度和障碍。不过, 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质上就是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所形成的一种重构, 将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充分表达出来, 使人们能够对这种内涵和思想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此, 翻译文学作品时, 必须着眼于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进行还原, 使作品主题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所以, 无论是英美文学作品还是中国的文学作品, 都要注重这种文化的差异性, 进而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文化气息, 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时能够领略到更高的精神内涵。

2.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不同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有不同的背景, 这种历史积淀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文化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而读者必须注重在精神领域方面对作品的解读, 领略其中的思想精华。所以, 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捕捉和发现这种文化层面的差异性, 尊重原著中的思想文化内涵, 这也有利于撬动读者的思想, 使读者能够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到其中的精髓。

三、结语

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必须做好英美文学的翻译工作, 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英美文学的内在品质, 使读者与作者的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异化手段, 同时还要给予同化手段足够的关注, 使读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使东西方文化更好地融通, 使全球社会和文化不断融合, 从而促进全球文化领域的大融合, 推动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的交流, 达成共识, 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摘要:由于英美文化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 存在很多不等对性,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从而需要深刻领悟文化内涵, 体验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其次结合这些差异性, 通过与实践中翻译模式的融合, 探讨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最后进行相关总结。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不对等性,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许杨阳.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 2015, (4) .

上一篇:术后结石下一篇:课堂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