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2024-08-18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精选十篇)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篇1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成人化倾向,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内容成人化

儿童思维还很不成熟, 也没有成人那样的人生经验和丰富曲折的阅历, 要让他们的思维脱离自身, 升到一定的理性的高度认识事物,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我国的少儿新闻节目中, 理性教化性强的内容太多, 过分突出了节目的教育功能。节目内容虽然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 但都是些教导激励、提供典型树立榜样的, 甚至是长篇大论的儿童会议新闻, 很难让儿童感兴趣。少儿新闻解说、画面如成人一样理性严肃是很难让儿童理解的。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 儿童与生俱来就向往追求“快乐”, 这是他们的本能, 是一种“本我”的状态。即追求快乐和娱乐是儿童观看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根据上海东方少儿频道开播后所做的一个收视调查, 72%的孩子表示, 收看少儿频道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欢乐”。而目前大部分少儿节目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以成人为中心, 由成人向少儿施教、灌输成人世界的秩序、道德、人生观, 因而欢乐和趣味程度不够。

二、主持成人化

这是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成人化反映最严重的问题。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成人主持缺乏童真童趣, 刻板传统的播音模式, 虽然穿着小孩子的衣服, 扮小孩相, 但是说话严肃庄重, 是成人风格;动作单调, 缺乏肢体语言。有的节目虽然有儿童参与讨论, 但是成人主持始终占据主动话语权, 缺乏平等交流, 以一种灌输说教的方式播新闻、说新闻。还有部分节目提倡完全的儿童主持, 但是儿童主持失去了少儿的天性和个性, 明显在节目制作之前, 台词已经由成人编导们写好背诵的。儿童主持变成了“机器人”, 按照大人的意思, 说大人要说的话, 做大人喜欢做的样子。在僵硬的笑容和机械背台词的动作里, 孩子们真实的声音被扼杀, 童真童趣也被禁锢。

在语言上, 儿童主持都表现得太成熟, 语言僵硬或过于深奥, 形容词、成语典故太多, 这让儿童观众仿佛听天书。这种现象在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中相当普遍。

三、节目结构模式成人化

电视节目结构对表达的内容和主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而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结构模式更为重要, 因为儿童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他们又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感兴趣, 因此缺乏新意、陈旧不变的节目结构模式是吸引不了这些小观众的注意力的。

在对国内代表性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分析中可看出, 我国儿童新闻节目大多数停留在单一的主持人口播新闻模式, 跟成人“新闻联播”类节目模式没什么区别, 不分板块也没有花絮、专题等插播方式。儿童对于电视屏幕的注视时间极为有限, 要在节目播出的15分钟内, 把他们的视线一直锁在电视机前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演播室串联外拍、演播室播报和现场电话连线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采用他们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播报, 如故事体的播报方式, 将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小观众, 更符合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 增强新闻的贴近性, 增强孩子们的收视欲望。

四、节目编排制作成人化

儿童新闻节目制作应该与成人节目有所区别, 更应该贴近儿童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儿童新闻很多是按照成人新闻的拍摄、剪辑、解说、配音方法来制作的, 不注重节目包装、声音、美术、字幕、节奏等因素的儿童化。这是对少儿审美特点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视觉刺激是影响儿童注意力的主要因素。实验表明, 多色彩比单一色彩对儿童的吸引力高五倍, 就是说, 色彩丰富的画面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而运动的画面更容易让儿童驻足观看, 电视画面在线条、色彩、构成、画面组合等方面都应有独特的审美表现。另外, 特写是刻画或捕捉人物心理、感情、神态以及事物发展过程和状态的最好手段, 特写应该尽可能地多用到儿童电视节目中。

儿童新闻节目本身娱乐性、趣味性不如娱乐和游戏节目, 而儿童维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节目要想长期吸引固定受众, 编排尤其重要。首先, 要善于制造波峰。节目编排的节奏应该像山峰峡谷一样, 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编辑要善于用串联词、间奏曲、小栏目等形式吸引收视注意力的波峰, 不断刺激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其次, 就是节奏的控制。少年儿童的思维比较活跃, 呈跳跃型, 收看节目的兴奋点较短, 所以少儿电视新闻在剪辑节奏上应该明快、流畅, 不可拖泥带水。■

摘要:我国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从起步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却存在着成人化的倾向, 如节目内容的成人化、主持成人化、节目结构模式成人化和节目编排制作成人化等。这就使得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在实际中遭遇了“成人不看、儿童不喜欢”的尴尬。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篇2

新闻要素的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新闻节目分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言论类新闻。

消息类新闻: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的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

消息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总要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

专题类新闻节目: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

言论类新闻: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看法,从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策划的含义:1.新闻策划特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形式,程序,时机,角度等策划。2.新闻策划也包括一些由媒体主动策划,先前未曾发生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要素:选题策划,采访策划,嘉宾策划,节目形式策划,编排与播出策划。

选题策划:不仅对于专题类新闻节目,而且对于一般消息类新闻节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视新闻选题标准的要求:新鲜性,时效性,典型性,独家性,可操作性。新鲜性:“新”是新闻核心的价值之一,强调的是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电视新闻选题策划的一个基本要求。

典型性:针对新闻的内涵而言,也可理解为开掘性,要充分认识到这个新闻是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是否体现着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是否包含有价值的,能够进一步开掘的信息。独家性:对一个电视媒体新闻策划的更高要求。两层含义:1.指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2.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与众不同的。

新闻消息类节目的选题策划主要表现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这两种节目形态 《焦点访谈》选题标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如何报道分两种情况:1.可以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2.不可预见的突发新闻事件的直播

采访策划:不仅是节目内容的主体,而且是节目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基本形态。常常和采访技巧,采访经验,采访准备,采访程序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的。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采访要求记者具备4种意识:

1.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换位意识首先要求采访记者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这是取得好的采访效果的一个前提。换位意识也要求采访记者要设身处地地从被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充分掌握对方的思想,心理,语言习惯,扫除双方交流中间的障碍,赢得采访的主动权。换位意识的另一个体现在于设计采访话题时,记者要

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从观众的角度作换位思考。

2.无知意识: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

知道结果,也要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这是一种采访心态和技巧。保持谦虚心态,无知意识,就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变心理。无知意识体现在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的问题设计。问题要有逻辑性,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3.怀疑意识: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来作出冷静的判断,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的事实和证据。

4.现场意识:电视的优势在于能够重现由逼真的影像和生动的话语所构成的现场场景。现

场意识是指现场记者的采访要和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它通过采访揭示出来。

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事开讲》;优势;不足;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的电视节目形式,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途径。[1]它集新闻、评论、专题为一体,以社会关心的话题为主,是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节目制作多采取现场采访、现场录音、现场报道、追踪报道和纪实拍摄等方式,配以同期声和画外音,加上新闻背景分析或权威人士的相关评论,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目前,各家电视台有许多新闻评论节目,但克隆者居多,缺乏自己的节目风格。在新闻频繁发生、新闻评论节目却相对不够深入的不对称形势下,观众希望看到更多的像《时事开讲》一样能够专业地评论分析新闻事件并且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新闻评论节目。该节目从1999年开播至今,在几年的运作中已经找到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并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节目魅力。本文通过对《时事开讲》节目的分析,旨在为其他评论节目提供借鉴。

凤凰卫视自1996年开播以来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等不但成为观众喜爱的名牌节目,亦使凤凰卫视成为电视传媒潮流的领导者。《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还主要代表亚洲华人地区各种社会文化动态及观众的生活方式和口味,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清新的风格、深入的评论,引领中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各地方电视台近几年也通过地域性、贴近性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及多样化评论手段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新闻评论空间。我国电视从业人员通过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尚存在一些问题。敬一丹说:“在CCTV众多节目中,《焦点访谈》并不是让人开心、舒服的节目,但它是给人痛感和警示的节目,它对社会的意义如同让人对身上的疥疮保持痛感,进而能保证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2]这种矛盾一方面需要政策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摸索规律、拓展空间,才能加以解决。

新闻评论节目在香港最早可以追溯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这是一个新闻类型的纯时事分析节目,采取主持人与评论员谈论的模式,每天谈论的都是当天发生的事情,给观众提供即时性的新闻评论。1999年8月22日开播的这个节目,开创了当时电视新闻界时事分析之风,也开了中国电视台个人化新闻时事评论节目的先河。时至今日,《时事开讲》依然作为凤凰卫视的品牌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断推陈出新、活力十足。

新闻节目是一个电视台实力的标志,而新闻评论节目则属于更上一层楼的范畴。目前,内地的新闻报道节目已经成熟,无论是时效性还是角度都不错。然而新闻评论节目还鲜见精品,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如果从制作者本身找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基本功没做好是节目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基本功不理想,主要就是选题内容、制作形式等出了问题。而《时事开讲》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时事开讲》集中了凤凰台的最主要特征:精致、实用而且节目形式相对简单,这完全符合新闻节目的特质。《时事开讲》在制作理念上会给内地正在逐渐发展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有益的启发。刘长乐说过,“我们不怕节目被复制。说到底,凤凰的经验是两个字:创新。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战胜自己。而贯穿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是无法复制的。如果说凤凰真有什么秘密的话,就在这两个字当中。”[3]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产业不断发展,电视频道迅速增加,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观众的成熟也要求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节目需求,电视媒介只有找准自身节目的目标受众,满足观众需要,进行“适位”传播,才能在市场争夺中获得稳定的受众群体。

科技的进步使电视节目的生产日益大工业化,那种采、摄、编一体化,一人包打天下的小作坊式生产出来的节目相对粗糙,专业性差,质量忽高忽低,已无法满足观众对新闻时事节目的要求。受众需要的是前期获取全面完整、典型有效的节目素材,后期制作精细、严谨、有序的精品新闻节目。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需要主创班底的素质。

“凤凰”拥有遍布世界的新闻记者站,有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而又思维敏捷的新闻记者和遍布全球的资讯网络,他们为“凤凰”的精良制作提供了全面完整、典型有效的高标准的节目素材,这只是前提条件。重要的是“凤凰”拥有阮次山、曹景行、何亮亮等一大批优秀的“大编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谓“小记者、大编辑”意味着记者的主要动能在于尽可能高标准获取节目素材,而话题的确定、内容的取舍编排则由编辑负责。编辑的作用大于记者,编辑的职能多于记者。有多年记者经验的人才可能成为编辑,而经验丰富的优秀编辑才可能担任台前的评论员、主持人或者主播等重要角色。

现在内地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开办之初不知道要把节目办成什么样,要吸引哪些受众,要让节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没有明确的目标直接导致节目没有特点,没有让受众一期接着一期看下去的吸引力。所以,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确定一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受众分析以及长远的发展计划才能使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鲜明,向着拟定目标不断发展,影响力才能日渐增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时事开讲》已经为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开创了时事分析的新风,使得凤凰卫视新闻节目架构更加完整,它对建立“凤凰”的时事资讯品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品牌树起来了,自然会得到观众和企业的支持。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瓶颈,例如单一的对话评论模式使得一些节目丧失了新鲜感等等,所以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走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树立起品牌意识,节目才能长盛不衰,走俏荧屏。

电视评论类节目就是“电视”和“评论”的融合。只有把电视特色和评论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适应传媒未来发展专业化的时代要求,形成自己的“唯一性”。《时事开讲》,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节目的选材和评论角度上,《时事开讲》非常注重评论的导向性,而在互动性上却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实,电视新闻评论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可以积极借鉴网络新闻评论的优点,在节目的互动设计、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上加以弥补。比如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直接与观众形成互动,包括异地视频切换、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的直接互动。《时事开讲》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在评论的专业性上毋庸置疑,但在评论的通俗性上有所欠缺,缺少一些通俗性的解释和引导。所以,电视新闻评论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必须强化评论的平民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事件具有贴近性;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来进行评论。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评论这一特殊的深度报道形式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评论作为众多电视传播形式中较新颖和先进的一种形式,同样面临着利用新技术、加大改革力度的挑战。大量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仍处在探索和成长阶段,它自身的不成熟及来自其他媒体、其他节目的竞争使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困难和挑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充分发挥电视的特点和优势,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勇于发展,敢于创新,努力创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有的风格。

注释:

[1] 参见电视新闻评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5237.htm)。

[2] 杨金月、胡智锋:《电视节目结构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488页。

[3] 王军:《〈时事开讲〉的成功要素分析》,《新闻记者》2003年第9期。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篇4

1 电视新闻编排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头条新闻多被时政新闻占领,并非以新闻价值大小考量选择头条新闻。

在省级及其以下的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头条几乎全部被当地党委的主要领导活动所占领。主要领导不论是参加会议、调研,还是检查工作、协调问题,甚至是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或文艺演出,都被编排在新闻的头条位置。

1.2 按照新闻报道主体的职位高低编排新闻节目的播出顺序,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和编排的内在规律。

这种新闻编排常见于地市一级及县级电视新闻。几乎每个新闻编辑手里都有一份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的综合排名,在新闻编排,尤其是时政新闻编排时,职位掩盖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和受众关心的信息。优点是比较规范,讲究“政治原则”,缺点是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和编排的内在规律。往往一组时政新闻成了“大杂烩”,一堆泡沫包裹了新闻的真正内容,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要。有些领导职位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参加活动的新闻价值也许很大,比如某副市长在一个特大安全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指挥,如果简单地按照职位高低编排,这条新闻就会被编发到很不起眼的位置,但实际上这条热点新闻很多受众都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

1.3 以新闻价值大小来编排节目播出次序,将单条的新闻“倒金字塔”式简单地运用到新闻编排中。

电视新闻由于是按照时间顺序的线性播出,有别于报纸新闻,所以不少电视新闻还是沿袭“倒金字塔”式的编排原则,把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编发在头条,以此类推,越往后新闻价值越小,这样的编排整组节目越往后越没看点,造成了观众在节目中间流失严重的现象。

1.4 按照内容合并归类进行板块式编排,以相对固定的形式编排新闻。

电视新闻的板块式编排是借鉴了报纸版面编排的形式,把时政、经济、社会等进行归类,划分到了相应的板块中。一些电视新闻固化了这种形式,虽未明确地标注,但在编排时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操作,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简讯,基本是能看出编排的框架。

2 电视新闻编排应该注意遵循新闻编排规律

2.1 兼顾全局观念和受众心理,达到新闻宣传的最佳效果

新闻节目政治性强,在强调新闻编排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时,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有基本的政治素养,有大局观,准确地把握全局,熟悉政策;正确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报道准确及时。同时兼顾受众心理,考虑观众的兴趣、接受心理,使节目为观众喜闻乐见。要不断收集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意见建议,使电视新闻更接近观众,接近实际,从而强化与观众的贴近性。

2.2 选准头条新闻,让新闻编排先声夺人

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头条新闻的重要性,整组节目开始的位置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新闻价值的大小会因节目的定位功能、地域性、编辑意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选择头条就是要选择当天新闻价值最大的新闻,受众最想知道和最应该知道的信息。这样头条就应由新闻价值大小来决定编排位置。

2.3 考量新闻价值大小,穿插编排形成“谷峰效应”

美国传播学者特德·怀特将电视新闻节目形容为“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有高潮有低谷,有张有弛,这样才体现出一种峰谷互见的节奏感,吸引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持续的关注。现在很多电视媒体都在尝试新闻编排的“穿插”和“搭配”方式,紧扣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的特点,一组节目中将几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分别编排在节目的前、中、后,围绕三个部分再编发价值稍小、再小、最小新闻,形成并列式编排,增强节凑感,从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收视波峰,受众被一个又一个重要新闻吸引,环环相扣赢得观众。

2.4 打造特色板块,灵活编排吸引受众观看兴趣

电视新闻编排要合理地分割时间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板块化编排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力戒生搬硬套,不能把整组节目全部细化到板块,而要打造特色板块、主打板块、突出地方特色的板块;形成固定的板块,但在每期节目的具体编排中又要灵活多样。遇到一些特殊节点时会打破原有的板块编排,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新编排。很多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有一些知名的特色板块,带动了整组新闻节目质量和收视率提升。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线性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只能按照节目的编排顺序逐条观看。头条新闻选择不准,不以新闻价值大小编排,或简单地按照价值大小次序安排,生硬的板块编排,都是电视新闻编排存在的问题。节目编排要遵循新闻规律,兼顾全局观念和受众心理,选准头条“先声夺人”,以价值大小穿插编排形成谷峰效应,打响特色板块,最大限度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强化节目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方案 篇5

传播资源包括:新闻环境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资源、新闻受众资源。新闻资源发掘配置的原则:用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对新闻事实加工处理,并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意义

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中,新闻节目策划能力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媒体在新闻大战中占尽先机、利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精心策划的电视新闻节目或者栏目会成为一个电视台的品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电视策划有宏观(一般学理--理念)、中观(具体对策--策略)、微观(可操作性技艺--方式、方法)。电视策划应根据对象的不同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创意、思路以及实施方案(包括背景分析与前景预测)。电视新闻策划对象分为:宏观新闻频道策划、中观的新闻栏目策划和微观的新闻节目策划。

本章重点讨论电视新闻栏目和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分类

一、电视新闻的界定: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区别了电视新闻与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新闻的不同;

“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则区别了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的不同。广播是以生意为传播符号,电视则是以声音和画面、视听双通道来传播信息。

这个定义比较清晰的界定了电视新闻的个性、突出了它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方式多、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同事也规定了电视新闻的特性。

这是在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基础上,又根据现代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结合电视新闻本身题材、类型的变化而作了补充。

第一个提法:“正在”

当代电子摄录系统(ENG)的出现以及卫星传送、海事电话等传播技术的出现,使远隔万里的新闻报道实现了同步现场直播。

同步指:事件发生和报道同步,报道和传播的同步。

如今,电视直播已经使传统经典新闻定义中的“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 “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新的电视新闻定义强调了“新近或正在”的概念。

第二个提法:“发现”

“发现”:一是指过去发生事情现在刚刚发现;如考古新发现等等。这种发现通常就是新闻。二是指现代新闻报道中特别需要强调的,特指新的观点、新的见解的发现。

电视新闻不仅以形象直观和时效快取胜,同样要求对大量的传播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加工发现新的角度,挖掘出深度。

所以,新闻竞争不仅仅是新事件、新消息和独家报道的竞争而且也是“发现”的竞争。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崛起,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辨色彩。今天新闻的内涵、外延已经扩展,由客观事实报道扩展到有新意的思想、观点的传播以及新闻背景的发掘和崭新。因此,在给电视新闻下定义时,要强调“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的电视新闻的定义把传统新闻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加以拓展,并突出了电视新闻的独特个性。

这个独特个性表达了电视新闻即可以回答表面的“是什么”的新闻,又可以回答“为何”的新闻,强调对新闻事实的发现和解读。

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

按着《中国应用电视学》的划分,电视新闻节目被分为三个类: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言论类新闻。

消息类新闻: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新发生的事态的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消息类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要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

其特点:消息类新闻节目不仅能够迅速、简要、客观、广泛地传播,它还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的特点。

专题类新闻节目:是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

其特点:节目时间长,内容丰富、深刻,信息量大。

选题往往是反映社会上人们关注的、议论纷纷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要求记者能在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对问题做出分析,以独特的见解引起观众深层的思考。

言论类新闻节目: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看法,它是电视新闻的旗帜、灵魂。

其特点:它在形式上通常表现为谈话类新闻节目。

专题类、言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作为舆论中心在节目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对电视记者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思考 篇6

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创新谈点看法。

一.新闻选题的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选题。

1.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2.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3.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其次要考虑抓好精品典型。4.新闻性与知识性结合。

二.新闻表现的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拔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进一步接近观众。创新电视新闻表现要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目的和内容,努力实现“四式”:

1.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电视新闻采制直播式,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不仅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同时,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实现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关键是加强对电视新闻采制的策划。

3.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使观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满足了新闻欲,也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4.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要突出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淡化播音的作用。要用记者现场口播逐渐替代播音幕后配播,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从而缩短新闻的制作时间,提高新闻的播出时效。

三.新闻运作创新

创新电视新闻运作首先要实行四个转变:

1.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强化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从而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如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闻名京城,关键就是因为节目强化了编辑策划,增强了品牌意识。由于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分工明确,节目定位落实起来偏差较小,《北京特快》很快就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亮点。

2.变“小作坊”为“大生产”。“大生产”式的运作,要求电视新闻采制像大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既保证每个环节的采制质量,又讲究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以达到快速生产大量优质作品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介采用“大生产”式的运作获得效益。美国CNN电视新闻网有八个频道,4000多名员工,其中记者为800人,分布在国外24个记者站和9个国内报道分部。他们驻外记者站一般都分布在热点地区,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各记者站的记者属于整个CNN网络。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最突出的运营机制,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制作完全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很高,却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3.变“花了算”为“算着花”。电视新闻采制既考虑投入,也计算产出,进行成本核算,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理顺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电视新闻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要使电视新闻的制作由原来的“花了算”变为“算着花”。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机构、明确成本管理职责、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开展成本检查,实行成本监督。

4.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对电视新闻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电视规律和新闻规律举办节目、管理节目,按市场规律经营节目。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原则,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使电视新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纪必究。

区县电视新闻节目探析 篇7

会议与领导报道泛滥, 自主话语权逐渐伤失。现如今, 区县台虽仍是当地主流媒体, 但多数区县台或碍于各方面关系或屈从于当地一些权势人物, 导致自身难以按新闻规律制作节目, 在新闻节目上就表现出“天天有会议报道, 间天有领导活动画面”, 这几乎是区县台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通行摸式”, 少数区县会议报道, 主要领导在会上的讲话, 录制播出的同期声长到五六分钟, 电视新闻变成了领导的电视讲话, 有时一组节目中连续三条是某一领导赶场式的活动报道, 这些会议与领导活动的报道, 几乎是会议纪要、公告式的采播手法, 新闻信息与老百姓关心需要的信息相隔甚远。这些报道在当地领导层之间也有不同看法, 而关注当地新闻节目的中老年百姓群体更是反感。

热难点与监督报道, 受制于人软弱无力。关注社会热难点问题, 理应是媒体和报道的重点, 但区县台对辖区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 常是睁一眼闭一眼, 笔者所在的区县电视台近些年来, 对当地发生的突发事件几乎不报道, 结果上及级台或外地媒体报道出来了, 当地群众才知晓事实真相, 让区县台很失“脸面”。其原因, 一是区县领导层自信不足“捂盖子”, 对这方面的报道, 一般都给台里打了招呼进行封杀, 认为媒体披露出去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殊不知, 热难点问题与突发事件, 公众历来十分关注, 封锁消息和情况的做法, 往往事与愿违, 反而在当地群众中疑惑、猜测, 甚至引发恐慌, 同时, 也阻止不了区县外的媒体记者报道;二是区县台自身缺失信心和勇气, 对这方面的“负选题”, 台领导不愿或难以与当地党政沟通, 又恐正面引导报道的能力薄弱。至于, 舆论监督、曝光批评的新闻报道, 真正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报道, 对于区县台更是“蜀道难”, 许多区县台一年皆空白。

有偿新闻蔓延之势, 媒体公信力遭受质凝。节目定位模糊, 策划薄弱, 管理机制滞后。区县台新闻节目, 自九十年代初开办, 历经一周播出一、二期, 节目时长十分钟或时长时短, 到现在的每周一至周五或周六, 每天一期时长二十分钟的节目固定播出, 节目形态逐年提高。然而, 在办节目的理念上大都忽视节目的定位或难于定位, 至今仍是在仿效大台的新闻联播。对自身节目无明确定位, 影响了节目采编播制工作思路的不明晰更难说节目有特色有风格……

区县台办新闻节目存在的上述现状, 多数区县台自身也清醒认识到了, 相关方面也已关注重视, 如何以新闻节目的改进, 驱动区县台新闻宣传工作迈向新台阶, 笔者提出以下方面意见:

争取区县党政领理解支持, 创造宽松舆论环境。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两重属性, 一是政治属性为党政服务, 二是社会属性为受众服务。作为区县台, 前一个服务要尽责, 而后一个服务要有宽松的舆论环境。宽松舆论环境的营造, 首先取决于当地党政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的政治素养与个人修养, 在实际工作中过于看重区县台, 视为是自己的党政部门, 认为新闻报道就只是以他们为中心, 凡事都应围着党政工作转;其次是区县台应加强与当地党政领导者的沟通, 让他们了解区县台工作实际, 理解新闻报道有其自身规律, 特别是正面认识热难点问题报道工作, 要克服热难点的报道是负面的报道误区, 对热难点的报道, 重在把握与引导, 更应注重负面题材正面引导报道,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预案制度。同时区县台要通过一、二个这方面选题报道的良好效果, 赢得领导的信任与放心, 有所为才会有所位。

以“三贴近, ”为指导, 改进会议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党中央领导提出的指导媒体工作的重要准则。会议新闻与领导活动不是不应报道, 也不能简单认为仅是量的减少, 关键在于报道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三贴近”, 与报道视角是否以群众百姓关注点切入, 笔者认为, 1、要学会运用按新闻价值, 分析会议取舍会议内容, 判断会议重点, 或选择新闻价值较大并且与百姓生活关糸密切的实质性信息, 分析会议背景挖掘主题2、对有明显工作日程的重大会议, 可化大为小化长为短, 采用阶段式连续或糸列报道方式, 报道区县党政的工作重点, 吸引当地群众百姓关心本地的政治和经济大事。3、在会议新闻中要重视相关背景资料, 包括数字、简称和图像资料的运用, 让观众得到与报道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信息, 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

增强责任意识, 创新管理机制。近些年, 区县台记者队伍主要是新进聘用人员, 重庆一些区县台引进了北方籍的播音主持人, 在强调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 应教育他们认识到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不仅仅是在谋生, 更应树立采编人员职业精神, 坚持守土有责、客观公正的原则, 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区县台自己不能默认有偿新闻的存在, 应拓展其他收入途径, 内部的部室设置, 要充分考虑节目的制作运行流程, 与人力资源的协调使用, 建立落实节目的质量考评办法, 与记者编辑的激励奖惩制度, 以及稳定业务队伍增强团队活力的机制。

解读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篇8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内容是主持人与嘉宾的人际交流, 传播形式则是通过电视媒介进行大众传播。理想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完美结合, 这种结合是目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必然趋势。

大众传播的人际化需求。首先, 电视新闻节目加入人际谈话的元素是电视媒体本质特性的发展需求。电视被认为是最便于展现人际传播的大众媒介。其次, 人际交流的应用也是转型期我国公民参与精神和表达需求的体现。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把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概括为大众通过各种话语互相对话来实现自我价值,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恰好可以为我国观众构建一个大众话语空间, 随着节目话题和传播形式的进一步开放, 其“公众论坛”的作用将更加充分地展现。

大众传播情境下的人际传播。“传统上的人际传播主要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个体间传播方式, 单纯的人际传播具有平等、双向等特点”。 (1) 但根据梅罗维茨的情境论, 大众传播媒介介入下的人际交流方式往往会发生变化, 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将原来的私人情境变成了公共情境。因此,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的人际传播又具有鲜明的特性, 集中表现为人际传播的策划性。节目组对节目前期精心策划, 在节目录制或直播过程中又对节目的传播过程进行有效而适度的把关。可以说这种形式的人际传播是一种拟人际传播, 或是“角色传播”。 (2) 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任务就是要尽量消减这种角色扮演, 还原真正的人际传播。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互融合, 这种特殊传播模式下的新闻节目具有如下特点:

时效性。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紧跟时效新闻, 凸显与现场直播报道的紧密配合, 让观众在及时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 以最快的速度将观众带入新闻事件现场。

深度性。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新闻缺乏深度报道的缺陷, 它为受众进行新闻信息的整合和深层解读。对于国家政策等硬性话题, 谈话参与者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 向受众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专业的分析和讲解, 深入事件本质;而对于民生新闻等相对软性的话题, 谈话参与者现场讨论或与场内外受众的互动, 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和情感的提升。

客观性。表面上新闻谈话是主观传播, 但通过不同谈话主体发表各自的观点, 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实现观点的平衡, 整体的观点倾向于客观, 打破了大众媒介单一说教的传播模式。同时, 由于谈话的即兴性使新闻谈话节目更具有真实感, 谈话越真实, 节目就越客观。

人文性。人际传播的非组织性和互动性给单向的电视节目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场。在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 电视相对弱化了“话语霸权”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以受众本位为中心设置话题、邀请嘉宾, 满足了受众信息需求和社会性心理需求。从心理角度看, 人际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效果提升

提升传播效果是节目传播活动的目的, 根据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性, 可以总结出我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

整合各项资源, 发挥品牌效应。我国多数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处在“起步”与“知名”之间, 著名品牌节目较少。CLS理论和品牌建设在其他行业的实践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品牌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节目利用电视台的演播室、设备等有形资源, 也要整合各项无形资源, 如主持人资源等。很多娱乐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开设有网页并频频在各大媒体中露面, 实际上是可供借鉴的经营策略。

拓展话题选择, 挖掘谈话深度。新闻谈话节目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 节目谈话的话题是维系稳定受众群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国情允许的情况下, 我国的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尽量拓展话题的选择范围, 国际局势、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现象都可以成为节目话题。节目除了谈得广之外, 还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此外还可以另辟蹊径, 对于同一类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探讨, 进行话题的拓展、细分和个案化, 以此提高话题开发的效率。

多媒体相互融合, 实现谈话平等互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 媒介间的融合互动必然成为主流趋势, 如现有的“TV2.0”和3G手机等技术的成熟, 将带来可视移动电话和互动电视的广泛应用, 这使我们看到了平等交流实现的希望。理想节目中的主持人将在受众中产生, 不再是电视媒介代言人, 固有的节目规则不会赋予他们话语权。一个新闻谈话节目最理想的状态, 就是打破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界限, 实现真正开放、平等的交流,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论坛。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借助了双向性强且意义丰富的人际传播形式, 增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深度, 它运用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和表现手法, 使得新闻节目在时间、空间上极具延展性。我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按照这样的传播规律发展下去, 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朱佳:《从人际传播看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当代电视》, 2007 (8) 。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研究 篇9

(一) 新时代媒体生态条件的变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媒介竞争越来越激烈, 媒介融合也是大趋势。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 通讯科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强大的交流和互动, 这也加剧了媒体的竞争。政府会对媒介融合持开放的态度, 甚至鼓励媒介融合、媒体合作。因此, 随着媒体时代的改革, 电视新闻媒体的采编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这不但会加强电视媒体的发展, 也会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 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提高收视率, 打造一流的电视媒体行业。

(二) 新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事业发展的方向随着媒体的竞争和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者应该加强采编力度, 相应地提高媒体的公信度,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积极利用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有利条件, 打造优秀的电视媒体节目。

(三) 新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事业进步的保障条件媒体的使命是引导舆论, 更好地服务大众, 充分发挥媒体人的特长。积极创新是媒体发展所必需的过程。电视台应该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采编队伍, 采编队伍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迅捷的思维和评论能力。能够将有价值的新闻从众多新闻中挑选出来, 还要紧跟科技的发展, 擅于利用高科技设备, 将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编辑以及创新设计完美结合在一起, 与其他媒体人进行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 打造优秀节目。

二、民生新闻:理念与态度的独立追求

(一) “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一些民生节目善于利用观众的好奇心来作怪, 传播一些低俗的新闻, 不但有损媒体人的公信度, 而且缺少人文色彩。民生新闻要突出“以民为本”理念, 多展示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细微处入手, 将真情实感流露出来, 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电视新闻民生节目不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还要鼓励公民努力谏言, 将普通大众的生活展现给社会大众, 认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 积极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推动社会改革发展, 及时纠正偏离轨道的价值观。 民生新闻节目要追求高雅与普通相结合, 不能利用一些低俗无趣的内容吸引受众, 追求收视率, 要通过诉说普通大众的生活来展现美好的心灵,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引导符合社会发展的舆论潮流, 利用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启发民智, 努力践行民本观念, 发挥媒体该有的作用。

(二) “贴近民生”的独立关照态度。在内容上, 民生新闻所采集的范围主要是社会新闻, 但是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宣传, 以媒体为中心;而民生新闻则是以人民为核心, 站在他们的立场出发, 展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理, 体现浓厚的人为关怀, 努力去解决人民大众身边的难题, 为他们提供帮助, 为他们更好的生活而服务。

民生新闻这一称谓是我国的独创, 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美国新闻学者基于美国国内的实情所创造的公共新闻与我国的民生新闻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的出现是为了通过媒体播放来增强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有着各自的侧重点。民生新闻主要关注民生, 而公共新闻则强调公民的作用, 努力体现公民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我国的民生新闻节目是传统新闻价值观的产物, 是我国新闻媒体注重民生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结合国情实际的重要体现。

三、民生新闻:内涵与形式的双重提升

(一) “大民生”与“小民生”并举, 服务性与引导性并重。民生新闻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观念, 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人民的生活涉及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很多民生新闻都出现了低俗空泛、纷繁复杂的问题, 报道方面也没有明确的侧重点和价值引领, 没有很好地体现“民生”的理念。因此, 要着重体会“民生”的深刻含义, 展现人民生活的原状, 有针对性地对采编到的新闻进行梳理和整编。

电视新闻不仅仅关注民间人民的生活疾苦, 其报道范围在逐渐扩大, 对于政府的重大决策也做一些宣传和引导, 毕竟政府的政策与民众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媒体对政策的解读将有助于民众及时详细地了解政府政策, 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也有助于政府政策的贯彻和实行, 这就会更加拉近民众与媒体以及政府的关系。

首先, 要体现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电视媒体对自身的要求也应该提高, 努力做一些多元化的、符合受众心理需要的新闻节目, 体现强烈的价值观和主题思想, 打造栏目的优势特点, 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要。

其次, 扩大采编范围。将“民生”的涉及范围进一步拓展, 努力寻找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选择一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热点, 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民生新闻的内容选择上要呈现多元化、多视角和多角度, 充分扩展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小民生”指的是民众身边最接近他们生活的问题, 媒体报道这样的新闻, 能够为民众带来思想的引导和启发, 为他们解决问题、出谋划策。 通过报道一些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来揭示人民大众的善良和淳朴, 展现他们心灵的美好, 这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社会主义新风尚, 建设和谐社会。

最后, 要强化新闻的策划。民生新闻虽然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但是决不能够简单地将人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作为单一的报到材料, 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的力量。在新闻策划时, 要抓住民生新闻的细节, 从小事着手, 打造吸引受众眼球的细节, 建设关注热点, 让观众能够有兴趣关注民生新闻, 关注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这也会避免民生新闻出现空翻俗套的问题, 创新节目形式, 提高收视率。

(二) 从文化精英到普通大众, 从参与意识到公共意识。民生新闻在表达和叙述方面也出现了更多的改变, 越来越多具有民间气息的报道者出现在了新闻媒体中, 凸显了大众的草根情结。在表达上, 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和西方国家的软新闻是有共同点的, 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受众, 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新闻表达。不论是新闻的内容、结构还是形式, 都不会依照传统的新闻模式来进行表达, 那样显得较为死板, 而是用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话语进行叙述, 这样会激发民众的收视兴趣。坚持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 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 这会为人民大众带来切实的帮助。

新闻工作者能够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维护民众的利益, 将民众的话语表达出来, 这也是对新闻工作的尽职体现, 会赢得民众的尊重, 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报道, 通过电视节目实现与民众的心灵沟通, 让民众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叙述者, 这就是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改变。所有的社会民众都有话语权,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观点, 新闻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民众角色的转换说明民众的参与意识有明显提高, 积极融入社会生活。这对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会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从微电影传播看微时代城市文化的构建[J].青年记者, 2015 (3) .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浅析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原则,趋势,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且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策划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包括坚持新闻客观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坚持观众需要第一等原则。另外,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还要不断的创新, 只有保持新闻节目的创新性, 电视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在电视新闻节目创新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1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简介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划中主要包含出谋和策略两面层义, 也就是说新闻策划是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性和整体性两方面进行谋划。因此对人们做什么、如何做以及由谁做是起到预先作用的, 只有这样就可以做到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策划实际上就是整个组织者的在创建性思维, 这是和计谋相关的行为过程方法, 节目策划是作者在依照新闻规律和热点的前提之下, 以事件作为主要的策划基础, 以策划创意作为主要的核心内容, 来进行报道和规划。对此, 新闻节目策划是一门现代科学, 目前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热点。在电视新闻行业内部, 电视新闻策划包括两大类内容, 一是新闻的前期采访策划, 二是后期节目的编排策划。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策划人要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地调整策划方案, 往往要经过策划、论证、修改、在策划等一系列调整以求方案完善。从技术的层面来看, 创新是电视新闻策划的核心, 要以与众不同、出人意料的方式将节目呈献给大众。即在报道的选题、报道形式、报道时机等方面具有创造性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成功的新闻节目策划案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

2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2.1 坚持新闻的客观性

坚持新闻的客观性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需要遵守的第一个原则, 所谓坚持新闻的客观性, 即新闻策划者在策划节目时不能随自身的意志而改变新闻的事实, 必须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可靠。新闻策划专业人员是可以在节目制作和编排的过程中以最大的创意思维模式来扩展, 但是要将整个事件的中心和事件真实性不能随意更改, 要以新闻事件事实为基础, 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一定要遵守这个原则。

2.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保证形成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电视舆论态势。其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关键还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者要能够在保证正确政治导向的前提下满足群众的新闻需求, 只有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才能给人以正确的舆论指导。与此同时, 新闻节目策划者还要关注一些没有政治导向的问题, 这些非政治导向的问题也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

2.3 坚持观众需要第一的原则

坚持观众需要第一是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要遵守的另一个原则, 其实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本质就是针对观众的需求进行, 只有能够满足观众需求的节目策划才是好的策划, 所以在新闻节目策划时应该将观众需求放在第一位, 同时要考虑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手法的创新。在当下社会, 群众生活就是很好的策划选题源泉, 所以策划者应该主动到群众中去寻找他们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电视新闻节目[1]。

3 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创新策略

3.1 发挥出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效应

电视新闻节目想要发挥出品牌效应就需要先树立品牌意识, 而品牌意识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包括宣传、创新、观众、质量以及竞争等意识。如果电视台能够很好地树立较为稳固的品牌意识, 同时做好频道经营, 就可以在电视新闻节目方面做出比较巨大的突破, 好的电视新闻节目是通过品牌栏目展现出来的, 通过这方式才能观众更加的喜爱。而且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时可以借鉴其它好的节目, 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另外, 对于新闻节目策划者来说, 必须要准确地定位自身的品牌形象, 将传统的策划理念改变, 一定要以现代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理念开展这项策划工作。具体来说, 新闻节目策划一定要遵循创新性原则, 不能模仿其它类节目,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新闻节目的质量。同时, 在新闻节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只有注重频道的个性化设计才能赢得更大的收视率。对于新闻节目策划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避免出现一些低劣的策划方案。只有做好这几方面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2]。

3.2 关注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创新对于电视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创新时需要更加关注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 因为群众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受众群体, 能够得到群众喜爱的节目才是成功的策划, 所以只有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才能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质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主要是让他们参与到新闻节目当中, 能够实现与观众互动的新闻节目有几种类型, 比如讨论型的节目、调查型的节目、服务型的节目以及趣味型节目,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者可以更好地利用这几种节目类型来增加与观众的互动, 从而达到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质量的目的。所以说关注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者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3 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合作

新媒体的崛起并不意味的传统媒体的没落, 而是恰恰相反, 它对传统媒体的传播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中还应该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电视新闻节目与媒体的合作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电视新闻节目应该根据观众的需求建立起新的发展思路, 可以面向媒体构建一个大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最终实现跨媒体的节目传播, 而且还可以利用其它媒体平台, 如微博、微信或短信等, 为观众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互动的机会;2) 在新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形式,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 需要在题材选择、内同设置、编排模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融入更多的新媒体技术, 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发挥出更好的节目策划效果[2]。

4 结论

总而言之, 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为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质量和收视率, 所以需要加强对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研究。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时, 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这是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重要前提, 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还需要不断的创新, 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一直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添富.电视新闻节目传输系统的数字化改造与实践[J].广播电视信息, 2014 (11) :19-21.

上一篇:频道专业化下一篇:背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