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产

2024-07-12

农业增产(精选十篇)

农业增产 篇1

1 创新工作机制, 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1.1 创新服务方式, 增强技术入户效果

1.1.1 加强技术培训, 提升服务应用能力。

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 金湖县通过开展“三级”培训, 即县培训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培训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培训辐射带动户的分层次技术培训, 有力促进了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 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每年举办县级技术指导员培训班35期左右, 培训1830多人次;镇村每年每个产业举办8轮左右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的培训班, 共86场次, 受训人数达到1.03万人次。邀请全国著名小麦专家、省作栽站副站长、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小麦专家组组长王龙俊, 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洪程教授、省作栽站站长邓建平以及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江解增、缪旻珉等专家多次来金湖为技术指导员作专题培训。技术指导员对示范户培训, 采用集中授课、基地观摩、现场讲解示范、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灵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技术指导单位金湖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还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深入到村开展小麦、水稻、荷藕、蔬菜等技术培训269多场, 培训示范户及其他农民3万人次以上。培训资料多种多样, 金湖县印制《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用新技术》手册3000多册, 达到每个示范户1册;发放技术明白纸20万张;购置相关技术教学光盘, 达到项目实施村每村1盘;免费发放《科技示范户手册》, 达到每户1本;每年编印科技入户简报10期以上, 在金湖农业科技入户网上定期不定期发布当前农事指导等, 起到了很好的培训指导效果, 大大提高了农业技术入户率。

1.1.2 开展“双百”活动, 推动入户指导。

在小麦、水稻、荷藕、瓜菜等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 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病虫草害发生特点, 按照“技术培训到村、技术明白纸到户、示范指导到田”的“三到”要求, 及时组织开展了技术指导员“百天集中入户指导”和开具“百张具体技术处方”活动。广大技术指导员驻点到科技示范户田头, 进行现场培训和踏田诊断, 就品种选用、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开出具体技术处方, 帮助农民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实现了由“科技入户”到“科技致富”的转化。技术指导员徐成明、钱艺荣、高定新等同志每年入户指导时间多达180余天, 上门指导累计270多次, 开出技术处方120张以上。同时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建立经常性联系, 通过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为了方便联系, 通过印发名片等形式公布每位技术指导员办公室、住宅电话号码及手机号码。

1.1.3 整合各方力量, 打造多元化推广平台。

以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等单位为技术依托, 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到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 开拓了科技入户工作新途径。如吕良镇技术指导员陈永进在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 先后指导、帮助示范户杨登才、孙贤贵、张夕才等人领头分别成立了机插秧、植保、粮食生产等专业合作社, 通过技术指导员与专业合作社签订技术指导服务协议、专业合作社与示范户、农民签订订单生产、收购合同, 提高了农技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服务水平, 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培育了一批示范户带头人, 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1.1.4 建立高产试验示范基地, 加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以已建成的县级稻麦新品种展示基地、设施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等为窗口, 展示水稻、蔬菜技术集成应用成果, 培训带动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以县镇高产创建的的百亩示范方、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区为阵地, 开展小麦、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以科技示范户的高产示范田为样板, 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前锋镇技术指导员高昌华, 从淮胜村反租倒包80亩土地, 建立了稻麦新品种展示基地, 用于水稻、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技术指导员王仁华在银集镇红湖村租用土地400亩, 建立设施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成了农民种植的样板田, 增强示范户学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起到了在农民家门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引路作用。

1.1.5 利用现代通讯手段, 增强技术普及推广。

利用《农家致富》手机报、“农技12316”等开通手机短信服务, 为科技示范户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技术服务, 不断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金湖县每年为全县种植业2800多名示范户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 为3500多名农民开通了“农技12316”。手机报及“农技12316”短信以其及时性、便捷性、针对性与互动性的特色优势,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入户率, 增强技术普及推广。1.1.6创建技术指导载体, 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辐射带动作用, 加速农技推广普及。一是创建金湖科技入户网站, 网址为http://www.jhkjrh.gov.cn/, 及时上传农事指导, 宣传关键农事及实用技术, 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信息, 积极宣传、报道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典型, 科技入户工作动态, 以及各有关通知、公告, 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入户率。二是大力利用现场会、进行现场培训观摩。通过召开各种现场会, 面对面, 手把手的把技术示范传授给辐射户, 增强技术普及率。三是建设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 开展物技结合推广技术。为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内涵, 按照有“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的“五统一”要求, 依托各村的示范基地等现有硬件设施, 结合遴选村级农技员担任农技指导员, 建设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 强化了村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政策信息咨询以及农资经营配送等综合服务, 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有效地促进了农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1.2 建立责任机制, 规范项目管理

一是技术指导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责任制, 对包干村的所有农业技术工作负责, 对非本专业技术问题负责联系有关专业人员解决。二是明确技术指导员科技入户入田指导具体工作要求。即技术指导员每户入户指导不少于15次, 田头指导不少于10次;开展田间诊断, 开具技术处方每户不少于5份;举办进村集中培训不少于5次;举行田头集中现场会不少于2次。三是实行百分制考核。对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服务工作和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工作均实行百分绩效考核制。四是制定技术指导员“八个一”服务规范。即制作一张“胸卡”、一份名片, 发放一本《技术指导员手册》, 组织一场100人次以上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建立一个高产高效示范方, 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事生产指导与服务档案记录, 指导服务好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撰写或发表一篇专业技术文章。

1.3 强化督查考核创新, 增强服务效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金湖县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管理制度, 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建立县级专家挂镇督查。对项目组专家分别挂钩到相关镇, 加强项目督导和检查。二是实行管理合同制。为确保项目实施到位, 县农委与技术指导单位, 技术指导单位与技术指导员, 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了技术指导服务合同, 以合同形式明确各方的责权利, 确保技术指导员全年到户指导150d以上, 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实行技术指导跟踪卡制。每名技术指导员每次到科技示范户中指导, 都必须填写技术指导跟踪卡, 包括技术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示范户要求与建议, 最后由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共同签名, 确保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的真实性。四是制定考核办法, 明确考核内容。在每年年初县农业科技入户联系会议办公室就印发了《金湖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技术指导员考核办法》, 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均实行百分绩效考核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实地检查、电话联系等方式, 对技术指导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督查。根据考核办法, 发放督查通报, 结合年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 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给予表彰奖励, 即发放绩效奖金对绩效不明显的实行末位淘汰。对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科技示范户予以表彰奖励, 重点开展“十佳”科技示范户评选, 对示范带动作用差、周边农户不满意的科技示范户, 经调查核实后取消资格, 有效地表彰了先进, 鞭策了落后。通过强化项目全程监管, 确保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顺利实施, 推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1.4 加强宣传交流, 扩大社会影响

一是利用金湖科技入户网及时上载全县实施村、技术指导员、示范户等信息, 介绍农事技术指导, 宣传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典型事例, 及时通报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工作动态等。二是每年召开科技入户工程启动仪式及总结表彰会。在科技入户项目实施时, 金湖县在前期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以及项目实施结束时, 总结经验做法, 每年都召开全体科技入户专家组成员, 技术指导员、部分科技示范户的启动仪式和总结表彰会, 形成全体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支持、响应, 上下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 促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向纵深推进。三是通过中国农业推广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 营造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充分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切实发挥科技增收的作用。每年在中国农业推广网上上报信息180多条。四是利用墙体广告、广告牌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 实施内容、形式、地点、成效。其中墙体广告宣传做到“一村一品”特色村必须有2~3条, 其他村平均1条以上;宣传牌做到“一村一品”特色村醒目地段各树1块以上。五是树立“一村一品”特色村标牌。项目实施中, 在每个特色村村头醒目处树立耐久性标牌, 标牌上载明:村名、特色产业、主要品种、主推技术、挂钩技术指导员姓名、电话、实施单位等内容, 增强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施宣传效应, 扩大社会影响。通过项目实施, “一村一品”特色村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成为该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六是科技赶集、送科技下乡、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等多种途径, 大力宣传科技入户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旨在激发广大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 增强社会知晓率, 提高科技入户率。

1.5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县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县委常委毛文博任主任, 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相关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及水稻、小麦、荷藕、蔬菜等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为成员, 全面负责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并多次对该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部署。二是成立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 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专家组负责审核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工作计划、检查入户指导、协助遴选项目实施村、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 组织、督促、检查、推进全县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三是聘请省内麦稻、荷藕、蔬菜专家、教授作为项目实施技术顾问, 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四是成立项目实施各产业技术指导小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分别成立麦稻、荷藕、瓜菜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小组, 负责招聘、管理和培训技术指导员, 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 制定技术指导工作方案等工作。

2 扎实推进, 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成效显著

金湖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 构建了农技推广新平台, 促进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实现了农民持续增产和农民稳定增收。

2.1 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药肥的应用

一是主导品种推广率较大。据统计, 全县3400名科技示范户近三年来平均推广应用郑麦9023、扬麦16、淮麦20、淮稻9号、淮稻7号、扬两优6号、鄂莲4号、武莲4号、大紫红、超级冬春西瓜、苏椒5号等麦稻、蔬菜主导品种推广率均达到98.7%以上。68000名辐射带动户三年平均推广应用率达92.1%。二是主推技术入户率高。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优质水稻、小麦、荷藕、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水浆科学调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病虫草害无 (少) 残留综合防治、基质穴盘育苗技术等主推技术, 每年在全县农业科技示范户中推广率均达96.5%以上。三是主流药肥应用范围广。小麦、水稻、荷藕、瓜菜专用肥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近几年在全县推广覆盖率均达80%以上。

2.2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据统计,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以来, 全县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水稻平均亩产分别达626.9kg、592.6kg, 小麦455.5kg、434kg, 荷藕2020.7kg、1890.2kg, 与项目实施前的 (2004~2006年) 三年平均亩产相比, 增幅均达到为13.5%、11.2%, 由此推动全县水稻、小麦、荷藕持续增产, 2010年、2012年金湖县分别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六年平均麦稻每亩节本增收分别达178.7元、122.9元, 较项目实施前的 (2004~2006年) 三年分别增加32.6%和24.7%。荷藕同比增加363.7元、277.1元, 较项目实施前的 (2004~2006年) 三年分别增长15.8%、12.5%, 显著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2.3 促进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增强了县级农科教整合力度。项目实施单位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作栽与植保、土肥、种子、农能等培训、教学、推广单位密切联合, 增强了推广、培训整合力。二是强化了镇级农技推广职能。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纽带, 发挥了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服务功能, 县镇联合推广共同实施的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健全了村级农技推广网络。通过建立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 培育了农业科技示范户, 发挥他们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强化了村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真正开通了农技推广直通车, 有效地促进了农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3 积淀基础、探索创新、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再创辉煌

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篇2

中共XX镇委员会 XX镇人民政府

在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基地带动”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XX镇已初步形成了万亩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千亩优质稻、亩优质水果、亩立体水产养殖的农业布局,呈现出以优质水稻为基础,以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水产养殖为特色的生产格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镇粮经比例为4:6,其中全镇种植反季节蔬菜11700亩,产值达1361万元;水稻种植面积9000多亩,其中优质稻面积6500多亩,总产值 万元。

一、抓好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XX镇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把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作为促生产、谋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第一要务来抓。今年上半年,XX镇先后组织专业技术讲座 次,开经验交流会6次,请专家授课2次,受训人数 多人;印发技术资料1000多份,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镇农技部门通过牵线搭桥,千方百计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黑珍珠苦瓜等新品种。

加大农机推广力度。XX镇以朱岗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大力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抓好犁耙田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镇拥有各种农业机械 台,总动力 千瓦。农业机械化很好地解决了因农村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的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山区农民种粮致富已不再是梦想。

三、发挥协会作用,促进商贸流通

XX镇农特产品流通协会成立于2000年,目前,协会有100多个会员。XX镇有关部门通过指导协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措施,构筑起一张覆盖全镇、组织完善的生产销售网络,使协会与蔬菜经销商、蔬菜经销商与农户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避免了各自为战和互相抬价、压价的无序竞争现象,保证我镇蔬菜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湖江村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简介】

农业增产新技术,熊蜂授粉 篇3

与人工辅助的授粉方式相比,利用熊蜂授粉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省时省工节约开支,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作物的最佳授粉时间,减少畸形果的发生,提高坐果率,从而增加产量并改善产品品质。熊蜂授粉后的果实在糖度、维生素含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人工授粉,果形好,籽粒饱满、品质好、口感好,还可提前采摘3~5天。以春番茄为例,应用蜂授粉后每亩增产15%,可增加产量1800斤,仅按每斤0.8元计算,每亩可增收1440元;可节约授粉工10个,节约工时费180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熊蜂授粉过程中,专家观察到熊蜂取食蚜虫的行为,表明应用熊蜂具有授粉和控虫双重作用。目前,专家正在进一步研究熊蜂的治虫作用。蜂授粉无污染、无残留,不与农业争水争肥,不污染环境,能够减少化学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有益消费者的健康,是发展生态持续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生产绿色健康食品的基本保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由于熊蜂的这些优点,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熊蜂授粉技术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人工饲养繁育,20世纪80年代攻克了熊蜂周年繁育技术,随后开始涌现出一批工厂化生产和商业化运作的熊蜂授粉公司,随时提供授粉蜂群并销售至国外。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考虑到从异地引入熊蜂,可能会带入有害生物,对本地物种造成威胁,因而限制进口,转而研究开发本国的熊蜂资源。现在荷兰,以色列,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都有熊蜂生产车间。利用蜂类为果蔬授粉在一些发达国家是第一选择,甚至有立法支持。而我国在认识到熊蜂授粉的优势后,最初是引进国外的熊蜂来为作物授粉,但由于技术封锁,买回的蜂种不能正常繁育,需要每年进口一批,手续繁杂,价格也非常高。

为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始了国产化熊蜂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筛选了4个授粉优势蜂种,并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攻克了熊蜂的周年繁育技术,使熊蜂由自然界的一年1代实现了室内的周年人工生产,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熊蜂的工厂化生产车间,能够随时提供授粉蜂群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作物的授粉需求。熊蜂市场正在逐步扩大,由四五个省市发展到到十几个省市,而且在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等地区均已建立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当地经销商分布较为均匀,使用熊蜂授粉的农户也在不断地攀升。2003年试验示范熊蜂授粉500多箱,2004年示范推广3000多群,2005年上半年以顺义为龙头,通过现场会、展览会、技术培训、授粉产品品尝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熊蜂授粉示范,取得良好效果。

熊蜂授粉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正在稳步进行,应用熊蜂授粉的单位有哈尔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农科院园艺分院、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总部、北京园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技术推广站、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广州热带植物所等30余家,使用熊蜂后都获得了较大的效益。目前,熊蜂授粉作物已涉及到蔬菜育种;白菜、箩卜、甘蓝、韭菜、芦笋、黄瓜、大葱、大豆、桉树、相思树制种授粉;在果蔬方面有棚室的西瓜、甜瓜、草莓、大桃、杏树、樱桃、梨树、番茄、西葫芦、南瓜等作物传粉。

农民朋友正逐步认识到熊蜂的好处,例如:大连农民王同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购买了1箱熊蜂为甜瓜授粉,结果使用熊蜂授粉的3分地,瓜不仅个大、形好,更比普通甜瓜甜,市场销售价格高,比未使用熊蜂的1亩地还增收2000元。黑龙江农垦局南瓜制种产量一直不高,2005年了解到熊蜂授粉技术后立刻拿出500亩地进行了授粉试验,试验成功后近100万亩的南瓜都将采用熊蜂授粉技术。

农业增产 篇4

1旱田机械

目前建三江分局主要是采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旱田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好处很多, 一是作业效率高、抢农时, 有利于抗灾夺丰收。如用1台STX-450型拖拉机配套1台DMI9300型联合耕地机进行深松整地作业, 一个班次工作10h, 可作业40hm2, 且可实现耙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一次完成, 而1台东方红1202拖拉机分5项作业则累计需150h, 相差15倍。二是作业质量好, 能实现高标准化作业。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可深松土壤35cm以上, 能打破犁底层, 实行秋整地, 建立“土壤水库”, 实现“秋雨春用, 春旱秋防”。用大型联合收获机作业, 收获损失小, 破碎率低, 谷物含杂少, 可提高收获质量和粮食品质, 减少损失。三是能够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做到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免耕播种, 保护黑土地, 减少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提高粮食单产。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科技含量高, 通过农机与农艺结合, 能使先进的农艺措施落实到位。一般情况下, 采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耕作, 可提高产量10%左右。五是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经营, 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推动、促进、转移和分离种植业富余劳动力, 发展畜牧业和二、三产业及加快小城镇建设。六是能够节约农业生产成本。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 可减少耕作次数和进地次数, 从而节省作业费。由于大机械性能好、作业标准高, 还能节种节肥和节水等, 实现节本增效。七是能够为国家节约能源。越是现代化农业机械越省油, 以功率276kW拖拉机为例, 同样的作业量, 可比东方红802拖拉机节油30%以上。

2水田机械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水稻生产已经成为建三江分局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近年来水稻生产实践, 发现由于农户自行分散浸种催芽达不到农艺技术要求, 主要表现是浸种温度和浸种质量不达标、催芽不标准等, 给培育旱育壮苗带来不利影响, 达不到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影响了秧苗素质和水稻产量, 降低了品质。针对这个问题, 建三江分局进行了集中浸种催芽的生产试验和实践, 通过集中浸种催芽, 使种子出芽整齐, 芽长一致, 达到了农艺技术要求。培育壮苗的目的就是保证水稻移栽后早返青, 在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内早分蘖、快分蘖, 减少无效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质量, 确保水稻田间收获穗数达到每平方米600穗。集中浸种催芽比分散浸种催芽出苗整齐率可提高30%, 壮苗达标率可提高10%~15%, 增加产量10%以上, 粮食品质可增加一个等级。为此, 建三江分局计划实施由过去统一供种变为以农场为单位统一浸种催芽、统一供芽种项目, 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 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标准化水平, 提高单产, 增进品质, 增加效益。

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搅浆平地机的应用, 为争抢农时、加快整地进度、提高整地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2008年在水田整地工作中, 仅用了10d就完成42.67万hm2工作任务, 而且灭茬效果好, 整地质量高。插秧机的广泛运用, 降低了作业成本, 抢抓了农时。目前建三江分局拥有插秧机2万余台, 10d就能完成插秧任务, 结束了插六月秧的历史, 而且质量好、标准高、效率快, 同时机械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 节约费用750元/hm2左右。由于使用了机械插秧作业, 保证了农时, 保证了质量, 为水稻生产优质高产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说, 推广使用插秧机是水稻种植节本增效的必要手段。由于水稻收获季节性强, 机械直收时间短的特点, 在提高水稻专用收割机装备应用的同时, 为提高机械使用效率, 延长收获时间, 提高工作量, 增加有机户和种植户的收入, 应用了收割机配套的割晒台, 进行机割、机拾分段收获, 提高了水稻品质, 减少了损失, 节约了人力和资金, 并为秋整地和下年准备工作留足了时间。

农业增产 篇5

项目总结

根据《xx县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xx县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省农开办的领导下和省农大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地点范围

该项目位于xx县2010年高标准示范良田建设项目区内,涉及xx镇 村等五个行政村,项目区拥有人口9000人,耕地面积1.2万亩。项目区内设万亩示范片1个,涉及6村;千亩高产示范方1个,设在东村;百亩高产攻关田1个,设在村。项目区扶持核心科技示范户500户,辐射带动区60万亩。

(二)项目实施内容

1、推广优良品种。项目区内积极推广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小麦品种选用了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矮抗58,玉米选用了增产潜力大的漯单9。

2、推广运用集成栽培技术。项目区栽培技术上运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小麦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氮肥后移和玉米密植、延迟收获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

3、提供物化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实行“五统一”,既统一耕作、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和统一防治病虫害;千亩方统一品种、统一防治病虫害;万亩示范片实行良种补贴。项目区发放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补贴两批次,合计36.5万元,集中培训3期150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技术手册4000本。

二、取得的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2010年玉米经省专家测产: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片、万亩示范方、辐射区平均单产为 864.9公斤、778.5公斤、733.5公斤、576公斤,较全县玉米单产548.9公斤分别增316公斤、229.6公斤、184.6公斤、27.1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大幅度增加,并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10—2011年度小麦当前处于拔节孕穗期,植株长势健壮,根系发达,发育进程良好,夏粮丰收在望。

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科技意识增强,xx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快速转变,对促进xx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取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八连冠,做出突出贡献。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建立组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粮食科技支撑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县长任组长,农

开办主任任副组长,涉及乡镇和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调研总结等各项工作。技术小组由农业局业务副局长为组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农技、土肥、植保以及乡技术骨干、村示范户等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指导。

2.明细责任,强化管理

项目区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每个示范方设立标示牌一块,注明实施单位、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责任人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开展蹲点服务,抓好“分区负责、分片管理”的高产攻关责任制,确保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户、到田。

3.集成技术,统一服务

项目区内,在玉米上主要抓好“四度”、“七集成”玉米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广 “一增、二调、三改、四结合、五提高”高产集成技术。根据小麦收获推迟特点,推广麦垄套种、合理密植等栽培技术。小麦上集成推广“一高五优三防”高产集成技术。小麦生长前期重点推广了选用新品种、适期适量足墒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冬前化除等技术,实现了壮苗越冬;早春根据苗情加强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促进苗情升级转化;中后期加强拔节孕穗和灌浆肥水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到田率达95%以上。

4.试验示范,标树样板

在项目区内设置了百亩高产攻关田、新品种展示田、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海博士生物液肥在玉米上的应用示范等;在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时期,邀请各级领导、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及时总结高产经验,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玉米、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加强宣传,普及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并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全力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截止目前,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内驻点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500多天次,真正的做到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家喻户晓,并可熟练掌握和正确操作应用各项关键技术,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

5.落实制度,严格报帐

项目物资发放采取政府询价采购补贴物资,所供物资实行层层联责制,主管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协议;项目实施单位与补贴物资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协议;供货单位与项目所在村委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实现了所供物资优质优价。实施单位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机制,对项目每项支出

费用进行了帐、款、物三审核,严格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实现了专款专用,并按时向农开办、财政局和技术依托单位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xx县农业技术站

农业增产 篇6

1.机械深松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今后5年,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要再增加100亿斤,达到600亿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农机农艺更好地结合,进一步挖掘农业增产潜力,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

目前,吉林省耕地板结,土壤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差,中低产田占一半以上,中西部干旱地区玉米每公顷产量达到5000公斤,明显低于全省6500公斤的平均水平。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地力差、降水少、春旱严重。西部旱区2000多万亩耕地,较差年份保苗率只有70%,提高保苗率增加产量潜力很大。

机械深松作业能够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机械深松超过30厘米,土壤每小时内就可接纳300~400毫米降水,比不深松的地块每公顷多蓄水400吨左右,相当于建立一个“土壤水库”,抗旱抗涝能力明显增强。深松作业后的土地,透气和保肥性能得到改善,地温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植物根系可以得到广阔的伸展,进而实现增加产量的效果。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攻西部、提高中部、稳定东部的粮食发展战略,2008年,省政府决定对自愿实施机械深松作业的农民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亩5元,并确立了总体工作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对全省5000万亩宜机耕地全部机械深松一遍,平均每年1700万亩。通过开展机械深松作业,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将对我省今后5年实现增产百亿斤粮食的目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机械深松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近几年吉林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增收难度也在加大。目前吉林省农民收入当中仍有70%左右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今后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发展勞务经济,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单产,增加粮食生产收入,而这两方面都需要农业机械发挥更大作用。

机械深松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深松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机械播种,可以实现节本增效。实践证明,机械深松作业可使玉米每公顷增产1000公斤左右,如辅之以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每公顷可增产20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改造中低产田等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当中的作用,对实现今后5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00元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3.机械深松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较差,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粮食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农业机械是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肩负着重要职责。实行耕地深松和轮翻制度,可以逐步改善耕地的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机械深松、深翻、灭茬作业3年循环1次,即可达到既种地又养地的良好效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篇7

1. 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方式。

以市、县技术部门为依托, 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支撑, 采取“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模式, 立足优质粮油产业, 建立水稻科技示范基地1个, 培植科技示范户50户, 带动普通农户500户, 推广水稻主导品种3个、主推技术6项, 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4.5万亩, 新增粮食总产337.5万kg, 新增产值742.5万元。

2.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依托全镇的九滩养鱼场、邮桥米业、正宽食用菌及中华养殖场四大龙头企业, 采取“龙头企业 (公司) +基地+农户”的模式, 大力发展邮亭生态鱼、优质稻、食用菌、蛋鸡养殖产业, 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种养技术, 实现企业年收入1.5亿元, 带动农民增收1 100万元。

3. 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组团的推广方式。

合理利用水资源与农业增产的关系 篇8

新疆面积大河流多, 具有独特的“三山两盆”地貌, 因此有其独特的水循环过程, 山区的降水较丰富, 可形成众多的河流, 是径流形成区。而平原和沙漠区, 降水稀少和蒸发强烈, 很少或不产生地表径流, 是径流的散失区和无流区。若把新疆分为山区和平原区两大块, 大约有71万平方千米的山区是径流形成区, 平原区面积为94万平方千米, 其中, 盆地周围绿地10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是径流散失区, 其余的84万平方千米的沙漠和荒漠区是无流区。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是反映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难易程度的主要指标。新疆地区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川和积雪补给, 汛期来得较早。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 汛期一般为4~7月, 最大连续4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5%~85%, 基本没有陡涨陡落现象。南部喀拉昆仑山区的河流, 汛期最大4个月的径流量一般在5~8月, 占年量的70%~80%。天山中段和西段的河流, 汛期一般为5~9月, 连续4个月径流量占年80%。

2 近年来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工灌溉绿洲迅速扩大, 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有些地区发生灾难性劣变。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利和弊两方面, 如何协调矛盾从整体上对人类有利,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西北地区有许多湖泊, 新疆湖泊共计139个总面积5505km2, 其中面积大于100km2的湖泊有11个, 共计面积4814km2, 占湖泊总面积的87%。青海省湖泊总面积12335km2, 其中内陆河区的湖泊面积占80%以上。西北内陆河地区的绝大多数湖泊都是或曾经是河流的尾闾或盆地最低结的部位, 进入这类湖泊的径流, 除蒸发以外, 无其他出路。因此, 绝大多数内陆河湖泊, 都演化成矿化度较高的咸水湖或矿化度很高的盐湖。例如新疆众多湖泊中只有三个淡水湖, 还有一些湖泊, 由于农业灌溉加速了湖泊的干涸与萎缩。如新疆的罗布泊、台特马湖、玛纳斯湖, 青海的哈拉湖等。这些湖泊发生剧烈的变化, 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气候变化;二是人类活动。

荒漠和湖泊区, 位于河流下游地段, 依靠少量的降水和从上、中游输送来的地表及地下水, 形成荒漠植被和湖泊水体。而湖泊水体和植被对于抵御大风侵蚀, 防止平原地区沙漠化, 保持灌溉绿洲有屏障作用, 近百年来, 特别是近40年来, 由于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 在平原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垦活动, 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 河川径流大量被引入平原农灌区。减少了进入最末端湖泊水体的水量, 造成了下游荒漠植被消亡, 湖泊干涸, 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艾比湖近40年来, 由于人类行动, 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 从1950年至1977年湖泊面积缩小678km2。干涸湖区迅速增大, 湖周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因缺水衰亡, 裸露地面日益扩大, 在大风的吹蚀下, 湖南部的精河县, 沙漠面积扩大56.8km2。1979年以来, 个别沙丘前端移动速度平均每年13m。罗布泊从新疆最大的湖泊演变到完全消亡。塔里木河各支流引用水增多, 造成支流与干流逐渐分离。由于输送到塔里木河下游水量减少, 下游地区又将河水蓄存于卡拉水库和大西海子水库引入灌区灌溉, 使河道水量减少或断流, 湖泊无水补给而消亡。20世纪50年代以前罗布泊水域面积超过1000km2, 现已干涸。据调查目前塔河两岸土地沙化情况是:已有7.9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 51.5万公顷正向沙漠发展, 125.9万公顷微弱沙漠化, 99.8万公顷潜在沙漠化。

3 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新疆水利建设发展很快, 对扩大灌溉面积和促进农业增产, 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水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在山前或平原修建了许多水库, 地表水的开发量已达总水资源的70%;而地下水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开发程度仅占可采资源的15%左右。大量修建水库, 虽存在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特别是由于片面强调开发地表水, 造成对天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破坏: (1) 水面蒸发强烈, 水库及渠道水面蒸发损失极大。而地下水通过戈壁带进入绿洲, 不存在蒸发问题。 (2) 山区修建水库, 使山前地下水补给减少, 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绿洲带泉水衰竭, 泉灌系统受到破坏, “坎儿井”失效。 (3) 下游细土平原, 由于不合理的引水灌溉, 大水漫灌, 重灌轻排, 造成大面积土地次生盐碱化;有的地区次生盐碱土已占耕地的60%左右, 导致农田严重减产。有的地区修建平原水库, 导致地下水位抬高也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上游修水库, 下游河流断流, 湖泊萎缩, 导致水域缩小、水质恶化、草场退化、沙漠扩大。例如塔里木河下游300公里的绿色长廊濒于消失, 许多湖泊干枯或大幅度退缩。沙漠面积由原来37万平方公里, 扩大到目前的42.2万平方公里。 (5) 水库投资大。其中包括长距离渠道投资与维护费用;而就地开发地下水, 投资远远低于水库建设。

针对以上情况,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严格检查已建山区水库, 防止发生地震垮坝或水库淤塞。 (2) 河流上、中、下游,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实行科学用水, 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降低灌溉定额。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开发, 综合利用, 相互调剂。 (3) 已建水库及渠道, 采取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补给的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戈壁带地下水库的调蓄作用, 建立地表水、地下水新的平衡体系。 (4) 未建水库的水系, 严格限制建立水库, 以开发地下水为主, 地表水为辅, 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优势。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山前戈壁带的局部耕地, 以发展渠灌为主;绿洲带以泉灌为主, 井、渠为辅;下游细土带以井灌为主, 井渠结合;盐土带实行井灌、井排, 井、渠结合。 (5) 保护天然泉群, 保护绿洲, 保护天然环境, 防止下游盐碱化、沙漠化、荒漠化,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4 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和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水资源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这是农业增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的稀缺性、重要性更加突出。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 解决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发展节水农业, 推进高效农业生产。随着人口、耕地面积增加,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供用水矛盾逐年加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需求。与传统的漫灌相比, 低压管道灌溉亩均节水80~100m3, 喷灌亩均节水150m3, 滴灌亩均节水180m3, 且增产增收效益显著。依托先进节水技术, 能使现有的水土资源承载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 (2) 调整用水结构, 推进优质农业发展。单位产值粮食作物的耗水量普遍高于经济作物, 非耐旱品种的耗水量显著高于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 必然要求改变目前的结构性高耗水状况, 大力推广高效益、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耐旱品种, 促进农业粮经结构和品种结构的优化, 促进用水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 通过对农作物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数量、灌水成分进行科学调节, 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溉, 更能满足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最佳需水要求, 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 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很低, 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局部地区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过快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挤占了生态用水, 导致了部分地区河道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出现了绿洲规模减小、土地荒漠化等严重生态问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有利于把农业用水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 有利于解决生产与生态用水的矛盾, 有利于恢复和保护农村良好的自然风貌。

参考文献

[1]逄焕成.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6, 5.[1]逄焕成.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6, 5.

农业增产 篇9

在国家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和带动下, 玉田县各类农机保有量稳步提高, 其中仅玉米收获机械达到191台, 但由于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 玉米种植行距与玉米收获机械不匹配, 增加了机械收获作业难度, 机收作业效率低, 收获质量差, 收获损失大等现象, 影响农民机械化收获玉米的积极性。

为此, 玉田县农牧局积极组织专家与农机企业、种植大户等进行交流与座谈, 确定玉米标准化种植行距 (60cm) 对比试验示范。通过连续3a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后将逐步加大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 扎实推进玉米标准化种植和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

1 玉米标准化种植行距对比试验示范实施技术方案

1.1 试验田选择及面积确定

试验示范地点确定在玉田县孤树镇宋庄子村, 该村交通便捷, 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辐射效果。安排试验示范田面积4hm2, 试验田播种前用拖拉机配套旋耕机旋耕整地, 达到地平、土碎、无根茬。

1.2 试验分布

2012~2014年, 试验示范田整体规划面积为4hm2, 其中标准化种植 (60cm行距) 和常规种植 (50cm行距) 各2hm2。示范田分为20个小区, 0.2hm2为1个小区, 50cm、60cm行距小区交叉安排, 多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

试验工作要除对比行距不同外, 其他条件相同, 实现4个统一, 即:统一培训机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标准, 统一田间管理。试验过程中, 要对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进行详细观察, 测试记录相关数据。

1.4 试验材料

玉米品种:科试737;肥料品种:中德利华优质肥料;667m2施肥40kg, 追肥施尿素12.5kg;农药品种:玉米3~6叶期, 667m2喷施20%吡虫啉20g, 防治灰飞虱 (粗缩病) 的发生。

1.5 试验机具

配套播种和收获环节使用机型分别是农哈哈2BYSF—4型勺轮式精量播种机和博远4YZ—4B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1.6 技术规范

1.6.1 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播种作业要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精确计算各行距下的单位面积株数、株距。

1.6.2 中耕作业前提

中耕作业要在保证单位面积株数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进行作业。

1.6.3 收获时注意事项

收获作业要抬高还田机离地间隙, 以确保不打到落地玉米穗为准。

1.6.4 机械作业农艺要求

秸秆切碎长度<10cm, 粉碎率>95%, 抛洒均匀;旋耕深度<10cm, 地表平整;播种深度为3~6cm, 行、株距均匀, 深浅一致;机械化收获籽粒损失率<2%, 果穗损失率<3%, 籽粒破损率<1%, 使用可靠性>90%。

1.6.5 作业技术要求

播种、中耕、收获等主要环节要求各对比作业区必须选用同一种机型和同一个机手, 并且在同一天进行作业。

1.6.6 生产记录

详细记录耕整地作业时间、播种作业时间、定苗时间浇灌时间喷洒除草剂时间收获作业时间及玉米生长情况等。

2 试验示范情况

数苗及测产时采用5点法, 即在样本地块中, 选取一块地, 从4个地角开始沿对角线1/4~1/8处的范围内选定一个数值。以此数值为长度确定4个测区, 再加上对角线交叉点共5个测区, 每个测区的测试宽度不小于2.5m。收获效率测定时作业面积为2hm2, 50cm、60cm行距机收面积各0.67hm2。收获损失率的测定选择3个测试区, 每个测试区为10cm×10cm。此外, 对产量测定进行了单打单收实测法。

3 对比试验效果

3a的试验对比, 标准化种植 (60cm行距) 比常规种植 (50cm行距) 平均增产27.7kg/0.067hm2、收获效率提高0.05hm2/h、降低机收损失率0.31%。标准化种植在产量、机收效率、机收损失率等方面都比常规种植好。

3.1 产量

各行距试验田产量对比情况见表1。

3.2 机收效率

各行距试验田机收效率对比情况见表2。

3.3 机收损失率

各行距试验田机收损失率对比情况见表3。

4 综合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实行标准化种植经济效益可观, 如标准化种植玉米面积6.67hm2, 可为农民增收玉米2770kg, 减少作业时间1.5h, 减少机收损失201kg, 按2.2元/kg计算, 为农民直接增收6536元。

4.2 社会效益

实行标准化种植既有利于增产, 又有利于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 从而减少广大农民在玉米收获这一环节上的时间精力的投入, 增加农民收入, 减轻社会负担。

4.3 生态效益

实行标准化种植加快了玉米机收技术的推广, 也就加大了秸秆还田面积, 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此外, 实行标准化种植还能提高收获效率, 减少燃料消耗, 这样既节约了能源, 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5 结论

5.1 促进粮食产量提高

由于标准化种植行距相对传统种植行距要宽, 有利于作物通风透光, 使玉米群体光合作用增强, 生产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5.2 作业效率提高

标准化种植由于行距加宽, 同样的地块种植行数减少, 机械播种和机械收获效率提高;标准化种植行距便于中耕追肥除草培土植保等机械作业, 减少伤苗压苗, 田间管理作业效率高;标准化种植行距使收获机械通过性能得到提高, 减轻了驾驶操作人员操作强度, 可加快作业速度, 提高机收效率。

5.3 机收损失小

农业增产 篇10

2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和中国养蜂学会在京联合举办“纪念朱德同志为中国蜂业题词五十周年”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养蜂是一项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的空中农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养蜂业是现代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专家指出,蜜蜂作为自然界中最理想的授粉昆虫,不仅能提供大量营养丰富、滋补保健的蜂产品,还能通过传粉授粉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经过在山东、黑龙江、四川、云南、浙江、江西等省推广蜜蜂授粉增产措施,使棉花、油菜、荞麦、苹果、柑桔、向日葵、苕子等增产23%~70%以上,其品质也显著改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蜂产品经济效益的百倍。因此,利用蜜蜂为农、林、果、蔬等作物授粉,是我国养蜂业亟待发展和推广的一个重要产业。但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发蜂产品市场的同时,却忽略了蜜蜂作为授粉昆虫的主要作用。专家建议,农业、科技、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从生态科学的观点审视蜂业科技,确立蜂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地位,加大蜂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拓展蜂业科技研究领域,完善蜂业科技经济学科,为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开创新局面奠定理论基础。而发展养蜂业主要应在“普及养蜂”、“改革饲养”、“加强研究”和“提高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即在一切有蜜源的地方,大力提倡群众养蜂授粉,把养蜂授粉作为促进农业高产优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改革蜜蜂饲养方式,转地饲养逐步转向定地饲养,鼓励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提倡一人多养,养强群;加强在人才、经费和设备方面充实蜂业科研机构,把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办成名副其实的全国养蜂研究中心;大力发展蜂产品加工业,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努力开发国内外市场。

王智才表示,农业部将就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并制定《全国养蜂业发展规划(2010-2015)》,从而加强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与管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业增产】相关文章:

综合增产农业机械化05-29

综合增产农业机械化论文04-21

增产对策05-02

水稻增产05-27

增产效果07-16

增产因素07-27

增产增收07-29

增产试验08-01

增产效应08-18

增产原因08-26

上一篇:网络旅游迷下一篇:性格色彩对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