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2024-05-2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精选九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1

1 故障现象

正常开机,C臂电动控制键盘右上角报警灯闪烁,C臂电动控制部分无法正常工作,整机不能使用。

2 故障检测判断

通过对C臂电动控制部分的检测,再对照设备电路图判断其PCB控制板上的一个集成块坏掉。该集成块与主机的通信板相连,起到通信作用。经过确认,该集成块[1]需写入程序,无法自行单独更换,需更换整块电路板及其相关控制部件。联系GE售后,该配件号国内无现货,需从国外订货。经仔细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其C臂运动是由2个电动机提供动力,拆下电动机并断开与主机通讯后不影响机器的其他功能。该动力电动机没有外围反馈设置,于是决定自己改造电动机及其控制部分,取代原电动机为C臂提供动力。

3 改装所需材料

(1)电动机2个,功率≥1.2 kW,电压220 VAC,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2)电源线50 m。

(3)调压器2个,调压范围0~220 VAC,功率≥2.5 kW。

(4)继电器8个(DZ-46型,12 VDC)。

(5)直流电源(12 VAC/1.2 VA) 1只。

(6)限位开关4个。

(7)蛇皮管20 m。

(8)摇动手柄1个(自制/定做)。

4 电路图

这里只用2个交流电动机,根据电动机原理[2],通过转换电动机两端的输入端电压大小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C臂的左、右旋转同上、下旋转电路,C臂上、下旋转电路图如图1所示。

5 固定及布线方案

电动机固定:对电动机适当改造加装固定板,对照原装电动机钻孔用螺钉固定;摇动手柄固定:先把手柄固定在基板上,基板用床旁自带紧固螺钉固定;布线方案:将电动机电源和直流电源放在一个盒内制成电源盒,电源盒放于机器的后盖上。手柄线用蛇皮管套装引于床旁。

6 改装效果及优缺点

改装后开机, 机器运转正常, 实践证明该机器的C臂运动控制部分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没有外围反馈和负反馈, 与其他系统相对独立。其作用只是完成C臂的电动旋转, 经过改造不仅可以尽快恢复该功能而且其他功能不受影响, 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优点:改造简单方便, 故障排除快、经费低, 摆脱依赖厂家的局限性, 缩短停机时间, 有力地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缺点:自制的手柄较粗糙, 工艺难以达到高精细化。

7总结

此次改造, 不仅尽快排除了故障、解决了问题, 而且进一步提升了科室完成对大型进口设备维修的信心, 克服了对大型进口设备配件的依赖心理。另外, 此动力系统可独立运转, 转速可任意调节, 电路设计成熟, 能广泛应用于此类动力系统的设计、改造。实践证明, 只要认真钻研, 大型进口设备的相当一部分故障完全能够自行解决, 在节省经费的同时又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 2006:30-5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2

赣购2013B2191002

一、设备功能及用途

1、设备用途:可以完全满足脑、周围血管、神经、胸部的造影和介入治疗需要的各种要求*2投标设备必须是本公司DSA产品的新机型,新软件版本,GE为IGS530,Philips为Allura Clarity FD20 “clarity IQ”平台,Siemens为Artis ZeeⅢ.二、机架系统

#1 全自动悬吊式C臂 2 RAO≥180°,LAO≥150° *3 CRA≥100°,CAU≥100° 4 主轴旋转方式:手动+电动 5 最大旋转速度(非旋转采集)≥25度/秒 6 自动定位存储≥55组 7 有解剖角跟踪 8 C臂旋转角度:血管检查时无死角 9 C型臂弧深≥94cm 10 可以自动返回停机位 C臂运动角度,SID等显示 探测器、球管、床碰撞保护模式及功能 13 可变SID范围90cm-120cm 14 焦点至等中心距离≥78.5cm

三、导管检查床

1.床板材料:碳素纤维

2.床面X线吸收率≤1.0 mm Al 3.床长度≥280cm

4.纵向运动范围≥125cm、横向运动范围≥35cm 5.床面旋转范围≥±120° 6.床面升降78-110cm 7.可承受最大病人体重≥250Kg、另加复苏承重≥100Kg 8.具备手动及电机驱动两种方式 9.具有非接触式防碰撞功能

10.具备床垫、轨道夹、输液架、头托、双侧手臂托架 11.双向对讲系统

12.具备床旁液晶触摸控制屏一套

13.控制屏可置于导管床3边,或者控制室内,便于医生操作 14.可进行图像采集条件控制

15.可进行机架位置预置和自动位置控制 16.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及量化分析控制

17.床旁液晶触摸屏旁配备立体三键鼠标手柄,便于医生操作 18.提供X线脚闸

四、X线发生器 1 最大输出功率≥100KW

#2 高频逆变频率≥100KHz 3 KV可调范围:40-125KV 4 最大管电流≥1000MA #5 最短曝光时间≤0.5ms 6 曝光条件自动SID跟踪 7 透视影像自动亮度控制(ABC)8 透视方式:连续透视和脉冲透视 9 全自动曝光控制,无需测试曝光 10 防烧亮技术 11 末帧透视图象保存 12 储存量≥1020幅,透视图像可用于测量,归档和打印

五、X线球管

1.液态金属轴承球管 2.球管外壳为金属外壳

*3.X线球管阳极热容量≥3.375MHu 4.焦点数≥3个,小焦点≤0.3mm,大焦点≤1.0mm 5.为提升连续透视功率,要求中焦点采用平板灯丝技术,非传统钨丝技术 6.为提升透视图像质量,要求中焦点可实现标准正方形 7.最小焦点功率≥19KW 8.中焦点≤0.6x0.6mm 9.中焦点功率:≥42KW 10.最大焦点功率≥90KW 11.最大连续透视功率≥4000 kW 12.最大透视管电流≥250mA 13.阳极最大散热功率≥6.5kW 14.阳极转速≥9000转/Min 15.球管采用油冷加水冷的冷却方式 16.有射线硬化装置

六、准直器 1.矩形

2.有半透遮光板

3.有根据视野的变化自动调整照射野 4.有无射线摆放遮光板和滤波器 5.探测器与准置器伺服同步旋转

七、射线剂量防护技术 1.各公司采用最新的射线防护技术,西门子提供全套care软件,飞利浦提供全套clarity IQ技术

2.采用铜滤片自动插入技术消除球管软射线,无需人工干预 3.自动插入铜滤片数≥5片,最厚≥0.9mm 4.透视图像存储功能:最大透视图像连续存储时间≥1020s, 透视序列可以同屏多幅图像形式显示于参考屏上

5.具有射线剂量监测功能,透视时,表面剂量率显示;透视间期,显示积累剂量,区域剂量和剂量限值

6.具有床下防护铅帘,悬吊式防护铅屏(进口原装)7.透视末帧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调节遮光板、滤线器位置 8.透视末帧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病人投照视野的改变

9.无需透视,根据末桢图像通过移动C臂或检查床调节视野中心 10.可以提供低剂量的透视协议

11.除提供正常采集脚闸,需配置第二个低剂量采集脚闸 12.可以提供DICOM格式的剂量报告 13.滤线栅可一键式取出移除

八、数字图像采集系统

1.探测器材料:含碘化铯的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2.探测器尺寸≥30cm×38cm 3.矩形平板可90度旋转,正方形平板不作要求

4.矩形平板可在0-90度任意角度工作,图像不变形,不减少分辨率 5.影像输入野调节模式≥6种 6.DQE≥74%

7.图像矩阵≥2048×1920,14bit 8.像素大小≤154μm 9.空间分辨率≥3.25 Lp/mm 10.平板带有感应式防碰撞保护装置及防碰撞自动控制 11.平板上具备控制机架和检查床运动的开关

九、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

1.主机配备双工作站处理系统,分别完成图象采集和后处理操作

2.标准DR模式,速率:≥0.5-7.5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 3.标准DSA模式,速率:≥0.5-7.5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并具有实时DSA功能 4.动态心脏模式,速率:≥30 幅/秒, 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 5.高速DSA模式,速率:≥30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并具有实时DSA功能

6.数字脉冲透视0.5-30幅/秒,≥9档 7.外周采集模式有高压注射器的联动

8.图像处理包括窗宽/窗位可调节,噪声滤过及图像边缘增强的功能 9.具有实时动态范围管理功能

十、智能二维路径导航功能 1.可实现传统Roadmap功能 2.可使用DSA采集序列中任意一副减影图像作为路径图 3.可使用DR采集序列中任意一副图像或任意一副透视图像作为路径图 4.路径导航功能可用于大血管和心脏介入 5.实时透视图像与路径图像叠加,可淡进淡出,循环显像

十一、图像显示系统

1.采用医用高分辨率TFT显视器

2.检查室两台(19英吋)TFT显视器,分别用于实时图像和参考图像显示:控制室两台(19英吋)TFT显示器,用于主机操作以及实时图像显示,一台为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另一台为高分辨黑白显示器

3.(19英吋)TFT显视器亮度≥1000 cd/m2 4.可视角度(水平及垂直可视角度)≥170° 5.显视器分辨率≥1280X1024 6.配有四架位监视器悬吊架,监视器吊架可置于床左右二侧及床尾 7.监视器悬吊架可纵向及旋转运动

十二、图像存储及图像分析系统

1.主机硬盘图像存储:1024x1024矩阵,12bit,容量≥25000幅

2.主机硬盘图像可存储在CD/DVD光盘上,同时CD/DVD光盘上的图像可回传至主机硬盘

3.自动回放采集序列

4.回放序列的速度及方向可调 5.可进行减影及非减影切换

6.在主控制台边行病人检查时,可同时进行图像观察及拍片

十三、光盘刻录系统

1.具备 CD-R,DVD DICOM格式刻录光盘,并附带离线DICOM文件浏览器 2.刻录光盘导入功能, 提供将刻录光盘回传主机功能 3.提供标准视频信号输出

4.提供减影图像保存导出刻录及传输,将图像输入PACS网

十四、血管跟踪DSA 1.步进或连续血管实时DSA采集,无需后台减影 2.机架步进功能,即无需移动检查床,有效降低运动伪影 3 速率可变,全自动曝光控制

十五、图像后处理系统 1.提供血管狭窄分析软件

三维重建功能MPVR,MPR,MIP,SSD,VRT,血管内镜技术,提供重建测量存档功能,2.支持彩色图像保存打印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十六、实时旋转DSA 1.为方便神经及外周血管介入,要求机架可在头位及侧位进行旋转采集 2.头位机架旋转采集最快速度≥60度/秒 3.侧位机架旋转采集最快速度≥60度/秒 4.侧位机架旋转采集范围≥200度 5.最快采集速率≥30帧/秒 6.真正意义的动态血管实时旋转DSA,包括蒙片及充盈片两次采集过程,实时显示,无需后台减影

7.血管重建速度:自旋转采集起至重建结束的时间 30秒

8.旋转采集数据能够自动传输至工作站并自动重建,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参与

具有体积/表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虚拟内窥镜、模拟机架位、钙化斑成像、透明9.血管成像功能

10.具有局部放大重建 11.具有钙化斑块重建

12.具有距离测量、体积测量功能

13.具有三维自动血管分析功能,具有动脉瘤自动分析功能

14.仅造影序列便可重建出三维图像;无需蒙片序列;减少曝光,加快手术进程 15.可在床旁进行图像浏览和控制

16.当选定最佳三维图像观察角度,机架可自动跟踪定位到此投照角度

十七、高级三维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三维图像机架角度显示,并可随三维图像旋转而相应改变。同时可按需要通过单键操作将机架回放至任意位置。

由身高、体重等参数,自动测算患者不同解剖部位体厚

由被投造部位的解剖厚度及密度信息自动计算该部位的X线穿透性 由C型臂的角度自动计算X线穿越人体的路径 动态图像优化降噪 适应性边缘增强

轮廓跟踪自动亮度、对比度实时调节 具备路标导引 具备自动路径图 具备图像放大 具备动态透视放大 具备象素移动和再蒙片

具备自动窗宽调整,黑/白支持 具备并行处理功能 具备散射线校正

后处理功能包括:改变回放速度、选择路标图像、电子遮光器、边缘增强、图像反转、附加注解、选择图像、移动放大、可变速度循环放映、造影图像自动窗宽、窗位调节、重定蒙片、积分蒙片、手动自动像素移位、最大路径和骨标记 减影电影回放,重处理,噪声消减

血管定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率及距离测量等功能

以上分析软件均能够在主机上实现,并能在机房内的床边测量 1.2.3.4.5.6.7.8.9.10.11.12.13.十八、三维血管路图导航功能

1.三维血管路图导航功能,可将三维血管路图与实时的二维透视图像叠加,在检查室床旁实时显示导管、导丝、弹簧圈在三维图像中的走行

2.三维路图能够自动追踪C臂角度、检查床面即解剖投照位置、投照野大小、SID位置变化,提高治疗准确性,安全性及工作流程

3.三维血管图像可随机架角度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图像观察角度

4.可在实时的三维透视影像中进行如插入导丝、导管及弹簧圈等复杂介入操作

十九、血管机类CT成像功能

功能模块原装进口,能提供类似CT的软组织图像,能够进行机架正位和侧位的类CT1.采集,以满足头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部分的采集和重建

2.机架最快旋转速度≥60度/秒,旋转角度≥200度 3.常规类CT扫描协议:最快扫描速率:≥30帧/秒 4.高级类CT扫描协议:最快扫描速率:≥60帧/秒 5.重建矩阵256x256,512x512可选 6.最短传输及重建时间:≤60秒 7.密度分辨率:≤5Hu

8.可实现CT图像与三维血管的双容积显示,便于观察血管与软组织关系 9.床旁可实现对血管机类CT图像采集、重建及后处理等操作

二十、配套设备

1.原装进口高压注射器(Mark V Arterion,USA)一套 2.原装进口激光照相机一台 原厂进口高级专业影像后处理工作站,GE为AW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西门子为X-Workstation影像后处理工作站,飞利浦为ViewForm影像后处理工作站 Intel® Xeon, 2.8 GHz以上CPU,双核 RAM:≥ 4GB

图像硬盘容量:≥ 300GB

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图像全幅和局部放大,多幅图像显示,图像边缘增强、边缘平滑,图像正负像切换

配备全兼容性的CD/DVD刻录系统,可制作标准DICOM3.0血管造影光盘,输出及叠加单幅图象,可用AVI文件输出完整图象

光盘刻录数据可随时回传至主机,并进行后处理、分析

操作室:≥19英吋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一台,控制室:≥19英吋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一台

可完成全身各部位(包括神经,胸腹,四肢)三维图像的重建、后处理、显示和归档

最短重建时间: ≤ 30秒

具有快速二维和多平面显示、回放,三维处理:3D血管表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3D容积重建(VRT)具备三维内支架、弹簧圈双容积重建功能

床旁可实现对三维图像采集、重建及后处理等操作 二

十一、其它附件

1.高压注射器接口、激光相机接口 2.具有标准视频转换接口并开通

3.DICOM Send/ Print /Query / Retrieve/Workist/MPPS功能 4.原装进口的悬吊式手术灯(一个)及悬吊式射线防护屏(一个)5.控制室防静电控制台(一套)

6.提供中、英文用户操作及维护手册和线路图 7.具备整个系统的升级能力(软件版本免费升级)8.配备不间断电源(UPS)一台(后处理工作站用)

二十二、技术服务 1.整机设备全保修6年,包括X线球管及平板探测器 2.提供对机房及电源的要求 3.开机率≥95%,每少1天,质保期则相应顺延2天,以此类推 4.现场免费培训操作人员,免费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 5.如设备出现故障, 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工程人员应到达现场 6.国内具有大规模零配件库存,以保证及时的零配件供应 7.质保期内因不能排除的故障而影响工作的情况每发生一次,其质保期相应延长60天,质保期内因设备本身缺陷造成各种故障应由卖方免费技术服务和维修

8.安装完成时间:接到用户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装和调试,如在规定时间内由于卖方的原因不能完成安装和调试,应承担由此给用户造成的损失

9.使用一个月内,所售设备若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整机免费更换

10.投标人应在投标文件中提供设备的验收标准和检测办法,并在验收中提供买方认可的相应检测手段,验收标准应符合国内有关的国家、地方、行业的标准,如若中标,经买方确认后作为验收的依据

11.验收费用由设备供应商承担

12.安装验收设备时,须提供设备技术资料、使用手册、安装与维护手册、备品备件和专用工具清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3

关键词 烟雾病 64层螺旋CT 脑血管成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49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亦称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该病由日本学者铃木命名,主要特征为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呈现大量的毛细血管扩张网。可解释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引发Willi's环周围烟雾状血管生成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性疾病。之前主要依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进行烟雾病的诊疗,但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疾病诊疗方面,多层螺旋CT技术作用逐渐凸显,尤其是64排螺旋CT数字减影CTA(DSCTA)技术快捷方便,后处理图像品质较高,可不受脱颅骨影响、干扰,使得脑血管的显示效果较佳[1]。采用64层螺旋CT行脑血管DSCTA,以研究其在烟雾病诊疗中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11年10月收治烟雾病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5~70岁,平均42.5岁。

症状及体征: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其特征体现为恶心、呕吐、突发性头痛、肢体功能障碍等。脑梗死7例。其特征性表现为出现意识障碍、言语紊乱、偏瘫、视力减退等。大脑发育迟缓及不良2例,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1例出现TIA发作。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平扫,然后进行CTA检查,使用美国通用公司GE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层厚0.625mm,曝光条件:120KV、450mA,将370mgI优维显共65ml,以4.5ml/秒的速率使用高压注射差异有显著性器经肘静脉注射,通过自动团注触发技术(automated bolus triggering)设定延迟时间。感兴趣区设定于颈内动脉,激发阈值定100~110Hu,从上而下扫描颅顶至颅底,对得到的原始图像进行图像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相结合。

结果

CT平扫表现:14例脑出血患者中,脑内出血8例,其特征体现为脑内高密度血肿,其中10例破入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其特征体现为脑沟裂池内密度增高。7例脑梗死,其特征体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点片状梗死灶及软化灶,2例一侧大脑半球及胼胝体发育迟缓、不良。1例TIA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病灶。

CTA表现:20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血管闭塞或狭窄,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局部或全程显示不清,其走行区及周围见较多细小侧枝循环血管影,4例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单侧大脑前及中动脉显示不清。本组16例见较为典型的颅底动脉环周围纤细、烟雾状迂曲血管,4例烟雾状血管较少显示,4例VR重建血管网显示效果一般,但是,经过调整VR透明值,便得以清楚显示血管网,并且1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脑膜中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支间侧枝循环建立,笔者观察到侧枝循环较好的病例其细小的烟雾状血管数量显示较少,反之烟雾状血管数量显示较多且明显。2例合并动脉瘤,VR重建技术在显示血管的连续性、病变血管间的关系及与周围结构的三维结构位置关系方面效果较为显著,而MIP和MPR重建技术在显示细微血管方面效果较好。

讨论

烟雾病(moyamoya)的正式名称为Willis环的自发性阻塞性疾病,其产生可能与家族遗传、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病理上的主要特征体现于颈内动脉终末段及Willis环近侧段的血管内膜增生,内弹力层高度迂曲、断裂,中膜萎缩,外膜轻度炎症反应,相应血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閉塞和脑底部异常血管增生。由于Moyamoya病是一种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病程通常较长,部分病患者可能同时出现脑梗死和脑出血,基底节及脑室系统为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64层螺旋CT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全颅扫描约3~5秒)完成较大范围扫描,其重建可达成逼真的三维图像。常用重建方法包括VR、MIP及MPR。VR重建图像的立体效果较强,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大分支明显,通过旋转有利于对狭窄段与周围结构位置空间关系进行显示,同时可显示颈外动脉及其分支,能够在手术前评价颅内、颅外动脉的情况,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在显示脑底增生小血管和侧支血管方面不及MIP和MPR重建技术。MIP图像为“滤除”颅骨骨性结构后强化血管的重叠投影,可以对全颅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价,但出现图像重叠现象,立体效果不佳,而且滤除骨性结构时通常难以确保紧邻颅骨血管的完整性。MPR图像重叠少,可以进行任意斜面成像,适合细致观察局部结构,对一些可疑征象通常需要在MPR图像上进一步证实。

64层MSCTA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脑底异常血管网等以确立Moyamoya病的诊疗,还可以对远端的狭窄血管和侧支血管进行观察,对脑实质改变等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具有操作便捷、检查时间短、禁忌证较少、费用相对低廉等主要优势,今后,必能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发金,罗天友,谢鹏,等.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3):271-274.

GE数字减影血管机导管床故障两例 篇4

1.1故障现象

操机技师描述开机后曾多次出现床面锁止,不能做纵向、横向、旋转动作,按解锁开关无动作,重新启动后又能恢复正常。经多次重启,无效。

1.2故障分析

初步判断此故障应出现在床面运动控制单元,有时重启可以排除故障,说明有器件工作不稳定。

1.3检查步骤

1.3.1将床面盖板打开,开机,观察床供电电源电路,指示灯状态正常。

1.3.2观察步进控制板(STEPPLING CONTROLLER BOAD)电源指示灯状态,发现+1 2 V(C R 9)正常点亮,+5 V(CR10)处于熄灭状态。

1.3.3+5V为电路板基本工作电压,此时没有+5V肯定不正常,对测试点TP37进行在线测量无+5V,于是对前级稳压模块U47(LM2940T5)进行测量,发现其输入端Vi无输入电压,此时首先怀疑该路供电保险管F2烧断,经测量F2完好,并且有-9V,于是将故障点缩小在F2与U47之间的由四支二极管组成的整流桥,在线测量有-9V输入,无+9V输出。断电,在线测量发现其中两只二极管CR141、CR142断路,用电烙铁将管子拆下,再次测量居然能够导通,但是冷却后再测,管子又不通了。据此可以判断是由于二极管的热稳定性不好,造成以前出现故障时通过重启机器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1.4解决办法

用两支IN4007代替IN4003予以更换,开机后+5V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2故障二

2.1故障现象

LONG键失效,床面不能纵向锁止,其他功能键正常。但是偶尔可听到电磁铁离合器动作时发出的“哒哒”的声音,同时可见面板LONG键灯闪烁即灭,纵向运动瞬时锁止随即失效。

2.2故障分析

该设备是1998年12月装机投入使用的,虽然使用频率不是很高,但是年限已经不算短了,接近10年。鉴于故障一中是SEPPING CONTROLLER BOARD整流二极管不稳定导致故障发生,因此仍将故障点初步确定在步进控制板单元中,怀疑某个控制元件不稳定。

2.3检查步骤

2.3.1查看该板上电源指示灯状态,电源+24、+12、+5都正常。

2.3.2重点应该仔细观察LONG LOCK灯的状态,因为纵向、横向和旋转方向LOCK控制都是采用相同电路实现的,而此时横向运动控制是正常的,当按下LAT按键时,电路板上对应的LAT LOCK指示灯CR12能够点亮或熄灭,而按下LONG按键时,LONG LOCK指示灯CR13始终处于熄灭状态。反复观察时,再次听到“哒哒”的声音,与此同时观察到CR13闪烁了几下,光亮度很低。

2.3.3查看电路图SEPPING CONTROLLER BOARD(BL-OCK SHT 9 OF 11)分析可知,CR13点亮或熄灭是受三极管Q5控制的,该管是PNP型的,其基极连接到光藕U3的15脚C1,集电极经CR13和R5、R20连接U3的16脚E1,当C1、E1导通时,Q5导通则CR13点亮,二极管CR46反向截止,此时床面锁止;反之,当C1、E1截止时,Q5截止则CR13应反向截止熄灭。测量U3的第1、2脚,当按下LONG LOCK按键时,可测到A1、K1电压在+1.2V和-1.2V之间切换,但是其对应输出端C1、E1两脚电压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受A1、K1变化控制。考虑到LAT LOCK和ROTA LOCK功能正常,于是基本判断为U3内部的一对光藕损坏。

2.4解决方法

因为考虑到GE公司售后对此类故障肯定是换板子,这块电路板价格在10万元左右,费用相当高,于是决定对板子进行维修,更换U3,市场难购得ISQ202-42,于是决定用TPL521-4替代它,对引脚进行了跳线,开机观察,故障排除。

参考文献

[1]张世龙.大型数字减影血管机手术床移动故障分析与维修[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3(2):30-32.

[2]张昆峰,等.检修大型精密设备医疗设备的一般程序和步骤[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6):77.

[3]田学光,常丰吉,田兴志,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机电分系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12):98-9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是数字X线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 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的减影技术。DSA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 经过近30 a的发展, 其技术、性能不断改进, 功能不断增加, 已经成为了临床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重要影像设备之一。但是通过检索、查询发现DSA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相对较晚。依据国家、军队和行业标准, 结合临床检测工作实际, 我们编写了DSA设备详细的检测方法, 方便检测人员更好地使用和检测设备, 保证设备的良好性能。

1 检测依据文件、检测设备和检测项目

1.1 检测依据文件

1.1.1 国家标准

GB/T 19042.3—2005/IEC 61223-3-3:1996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第3-3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X线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JJG 1067—201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系统X线辐射源[1]。

1.1.2 行业标准

YY/T 0740—2009医用血管造影X线机专用技术条件[2]。

1.1.3 军队标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设备检测技术规范[3]。

1.2 检测设备

1.2.1 Barracude多功能X线分析仪 (如图1所示)

Barracude采用半导体探测器探测X线, 包含的主要部件有: (1) 主机; (2) 多功能X线探头; (3) 装有QABrower软件的计算机或掌上计算机; (4) 长杆电离室; (5) 非介入式管电流测量探头。Barracude可以测量的参数有管电流、管电压、曝光时间、剂量、剂量率、总滤过、半价层等 (见表1) 。

1.2.2 DSA可视空间分辨力测试卡

DSA可视空间分辨力测试卡如图2所示。

1.2.3 诊断水平剂量计

采用半导体型剂量计, 该剂量计积分挡年稳定性不大于2%, 在射线质1.5~6.0 mm Al半价层 (X线管电压50~150 k V) 变化范围内, 能量响应变化不超过5%。

1.2.4 DSA-8Plus型DSA测试体模 (如图3所示)

该体模由体模基座、血管细节模块、低对比度分辨力模块、骨骼模块、动态阶梯模块、影像失真度检测模块、空白模块7个部分构成, 主要用于检测DSA系统低对比度分辨力、减影性能等指标。

体模通过独特的行走机构可实现半自动的模块减影功能, 操作人员可在安全距离内通过挤压气囊来推动插件模块在照射场移动行走遥控操作实现减影, 从而有效减少操作人员暴露在射线下的机会。不同项目的检测可通过更换不同的模块来实现。

1.3 术语和定义

1.3.1 比释动能 (kerma)

不带电电离粒子在质量为dm的某一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d Etr, 除以该物质的质量dm所得的商 (K) , 即K=d Etr/dm[4]。单位为J/kg, 符号为Gy。

1.3.2 比释动能率 (kerma rate)

在dt时间内比释动能的增量, 即d K/dt。

1.3.3 低对比度分辨力

从背景中分离并显示低对比度血管影像的能力。

1.3.4 空间分辨力

在影像中高对比条件下所能分辨相邻2个物体的能力。

1.3.5 感兴趣区 (ROI)

影像中特别感兴趣的局部区域。

1.3.6 减影伪影

图像中明显可见的, 既不体现物体内部结构, 也不能用噪声或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来说明的纹理。

2 检测的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和检定规程, 结合临床实际制定了DSA检测方法, 本方法主要针对影响DSA质量性能和患者吸收剂量等主要9个技术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细致地阐述[5]。

检测项目: (1) 管电压的准确性; (2) 空气比释动能率; (3) 辐射输出的质; (4) 模拟血管最小分辨尺寸; (5) 空间分辨力; (6) 低对比度分辨力; (7) 减影性能影响; (8) 动态范围; (9) 影像失真度。

2.1 管电压的准确性

2.1.1 检测方法

将非介入电压表的探测器置于X线照射野中心, 射线束轴与探测器截面垂直。选择常用的3挡管电压作为测量点, 每个测量点至少重复测量3次, 取其平均值, 用相对偏差Ev表示管电压的误差。

2.1.2 技术要求

在系统工作范围内, 其X线管的电压值的误差不超过±10.0%。

2.2 空气比释动能率

2.2.1 检测方法

将诊断水平剂量仪探测器置于X线照射野的中心, 探测器的中心轴与射线束垂直。设置X线焦点距离 (SID) 最小, 用自动透视模式, 在最大视野 (FOV) 和最大帧数脉冲透视或连续透视条件下, 不附加别的衰减层, 用足够厚的铅板遮挡住影像探测器, 自动透视3 s以上 (或手动调整管电压和管电流至最大) , 在下列距离处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率:

(1) 对下球管, 沿X线中心轴线的床面上方1 cm处。

(2) 对C形臂, 沿X线中心轴线的床面上方30 cm处。

在上述规定条件下, 重复测量3次以上, 取其平均值, 按下式计算空气比释动能率K (m Gy/min) :

(3) 用于非介入治疗的医用诊断X线机的探测器位置应按表2中的要求放置。

(4) 用于介入治疗的医用诊断X线机的探测器位置应距影像增强器前30 cm。

(5) 将以连续方式工作的诊断X线机的管电压调至:便携式为60 k V;其他为70 k V。

(6) 将以连续方式工作的诊断X线机的管电流调至:非介入治疗无影像增强器的为3 m A;有影像增强器的为1 m A;介入治疗的为20 m A。

在上述条件下, 连续曝光3次以上, 取其平均值, 即为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2.2.2 技术要求

在自动控制方式下, 选FOV和最大帧数脉冲透视或连续透视的条件, 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88 m Gy/min。

2.2.3 注意事项

DSA多为大C臂, 且球管通常位于下方, 数字成像探测器板位于上方, 根据不同机器的设置, C臂的转动角度也不同, 当球管位于下方, 我们放置多功能X线探头 (MPD) 时, 应注意使其反面朝上, 这样才能正常得到曝光结果。

DSA是全封闭机头, 没有照射野灯, 所以不能通过照射野灯来对DSA测试体模进行定位。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目测将DSA测试体模置于DSA的数字板中央, 然后踩住脚闸进行透视, 如果没有位于照射野中央, 则需按下检查床移动手柄, 通过移动检查床位置将DSA测试体模移至照射野中央。移动的过程中应一直踩住脚闸进行透视, 直至定位完毕[6]。

2.3 辐射输出的质 (HVL)

2.3.1 检测方法

(1) 将诊断水平剂量计的探测器放置在射束野的中心, 在标准过滤条件下选择最大照射野, 并使探测器的中心轴与射线束垂直。将X线管电压调至70 k V, 并选择合适的曝光量。

(2) X线管焦点距离吸收片为40~60 cm, 吸收片距离探测器为40~60 cm, 如图4所示。

1.X线辐射源;2.X线束;3.吸收片;4.半导体探测器

(3) 测量未加吸收片和通过不同厚度吸收片时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4) 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空气比释动能率降到初始值 (无吸收片) 一半时的吸收片厚度, 即为半价层。

2.3.2 技术要求

X线管电压为70 k V时, 半价层应不小于2.1 mm Al。

2.4 模拟血管最小分辨尺寸

2.4.1 检测方法

(1) 将影像探测器输入面与X线焦点距离调至100 cm, 将测量体模水平置于导管床面上, 体模表面与影像探测器输入面垂直距离为30 cm, 先在透视状态下进行定位观察, 使体模位于视野中心。

(2) 用模拟人体动脉血管模块在常规减影曝光条件下, 设置影像探测器视野略小于体模外形尺寸, 在自动控制减影状态下先对空白模块进行曝光采集蒙片, 延迟3~5 s后挤压气囊推动模块在照射场行走实现减影, 在此状态下对含有2种不同造影剂浓度 (150、300 mg/cm3) 的模拟动脉血管和含有畸变尺寸为 (1/4、1/2、3/4) 血管宽度的模拟血管进行减影;减影后调窗宽 (W) 和窗位 (L) 使减影后影像显示最佳, 所看到的最清晰的血管及畸变即为本系统的血管最小分辨尺寸。

2.4.2 技术要求

减影后应至少能分辨体模中直径为1.0 mm的模拟血管, 同时应能分辨造影剂浓度为300 mg/cm3、直径为2.0 mm的模拟血管上1/2血管宽度的畸变, 而且不应有明显的伪影。

2.4.3 注意事项

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透视, 检测人员进入定位时应穿好铅衣, 才可进行透视定位。

2.5 空间分辨力

2.5.1 检测方法

选择不同的视野, 对0.1 mm铅当量的分辨力测试卡在透视条件下进行影像采集。对于影像增强器, 将分辨力测试卡贴在影像探测器输入面, 使分辨力测试卡栅条与显示器水平方向成45°夹角。对于平板探测器, 使分辨力测试卡栅条与行扫描线水平垂直, 调整窗宽和窗位使影像显示最佳, 在透视条件下进行影像采集, 直接读出可分辨的线对数。

2.5.2 技术要求

在透视条件下, 空间分辨力应满足出厂技术指标, 并应不低于表3的要求。

2.6 低对比度分辨力

2.6.1 检测方法

在常规减影条件下, 将影像增强器输入面与X线焦点距离调至最小, 用低对比度分辨力模块, 减影后调整窗宽和窗位使影像显示最佳。

2.6.2 技术要求

能均匀分辨造影剂浓度为5 mg/cm3、直径为2.0 mm的模拟血管。

2.7 减影性能影响

2.7.1 检测方法

在常规减影条件下, 将影像增强器输入面与X线焦点距离调至最小, 对模拟人体血管插件加上厚度分别为0.5、1.0、1.5 cm的模拟骨骼体模实施减影操作。

2.7.2 技术要求

在减影过程中, 加载骨骼模块后应能分辨浓度为150 mg/cm3、直径为2.0 mm的模拟血管。

2.8 动态范围

2.8.1 检测方法

用动态阶梯模块在自动曝光条件下采集影像, 调窗宽和窗位, 使减影后影像显示最佳。

2.8.2 技术要求

应至少能够分辨动态阶梯模块的5级阶梯。

2.9 影像失真度

2.9.1 检测方法

将影像失真度检测模块置于照射野内, 使其中心与照射野中心保持一致, 选适当的影像放大倍数进行曝光, 测量影像中心圆和边界圆的最大直径, 按下式计算失真度:

式中, D1为边界圆的最大直径, mm;D0为中心圆的直径, mm。

2.9.2 技术要求

在图像的有效范围内失真度≤5.0%。

3 结语

DSA已在各大中型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 建立健全的DSA质量控制体系, 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法, 改进检测手段对于充分发挥DSA的临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机构应当自觉地执行各项质量管理规定, 按标准配备临床工程人员和检测设备, 规范开展DSA检测工作, 提升DSA质量管理水平, 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 降低医生对于病变的漏诊和误诊率, 有效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G 1067—2011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系统X射线辐射源[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YY/T 0740—2009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专用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1755.2—1989医用诊断X射线机管电压和管电流测试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

[4]军事医学计量术语选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5]严勇, 韩宁, 应俊, 等.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安全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0) :22-2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是介入手术室最重要的设备, 需要定期维护保养。这种保养首先应从介入手术室、设备机房以及控制室的环境入手。介入治疗手术间设备工作环境的好坏, 对以后的维护保养有很大影响。工作环境满足要求, 设备故障少, 维护也方便。下面介绍2例与环境因素有关的机器故障并分析其维修过程, 以供参考。

1 故障维修实例

1.1 故障一

1.1.1 故障现象

飞利浦FD-10导管手术床不能升降, 水平运动锁不住。监视器显示“table movement partly available”。

1.1.2 故障分析

首先考虑控制床运动的供电单元出现故障。进入FSF查看Logging, 报“GEO IPC POST Failed”。打开R柜, 用显示器连接GEO IPC, 未发现异常。怀疑table base中部件出故障导致。此问题可在SMCM的FIP 12.4.1中按步骤排查。拆开底座的外壳及挡板, 发现SAF31电动机和制动器的LED都不亮 (床运动供电单元器件如图1所示) 。测量SAP1有输入230 V, 无输出75和24 V, 其上的保险也没问题。开机时观察这2个LED灯闪烁, 所以问题不一定与电源直接相关。

做SURVEY POST, GEO IPC failed, 与之前的报错相符。查看细节显示, Motion Control Network test结果:Failed。查看Smart Drive, 发现有1根网线的LED灯不亮。

查AD7 Power Supply的图纸 (如图2所示) , 发现有一PWR-ON的信号是从Smart Drive到SAF1的, 故怀疑是Smart Drive出问题导致无PWR-ON信号, 使SAF1无直流输出。

1.1.3 排除方法

发生故障时床板停在了较低的位置, 不方便工作, 需要手动将床板升起。方法为:打开床基座头侧的挡板, 就可以看到垂直升降的螺旋顶杆, 顺时针旋转下顶杆基座的螺丝帽, 床板就能缓缓升起。关机状态下, 拔掉Smart Drive上的连线 (因连线较多拆前要拍照) , 拧下固定螺钉, 将其取出, 换上新件, 先固定, 后插线, 与照片对照无误后, 开机, SAF31上的LED灯不亮, 但Smart Drive上网线的LED灯亮。进入FSF download board software, SAF31上的75和24 V的LED灯都亮。然后做Table Height Position校准, 完成后测试床板的升降和水平运动都恢复正常。拆开Smart Drive损坏件, 发现电路板上元件有被腐蚀的情况, 因此场地在一平房内, 室内环境比较潮湿, 床下很多部件都有锈迹产生。

1.2 故障二

1.2.1 故障现象

飞利浦FD-10因Xper Module受潮损坏需要更换, 但新换上的Xper Module基本不能正常启动, 偶尔可以启动一次。根据FIP逐步排查, POST和Download boardsoftware都找不到Xper Module, 用bootableusb重装软件, 但到载入系统文件时或再稍晚一会儿就会突然断电, 屏幕和电源指示灯均不亮, 没有任何反应。检查线路图 (如图3所示) , 连到R柜TS的X3, Xper Module有电时, X3网线的灯是亮的, HUB正常, 故障很可能出在Xper Module本身。

1.2.2 排除方法

更换新的Xper Module, 装好后开机, Monitor上会报“GEO Restarting.Don't change SID.Geometry partlyavailable.”, 机架和床不能上电, 床基座下的75 V电动机和24 V制动器灯不亮, 新的Xper Module上电后未进入到Application界面就会重启, 还会出现红屏。换回旧的Xper Module, 不报GEO故障。把2个Xper Module与control room connection box连接, 故障现象一致, 说明不是线路连接的问题。但在POST和Download board software还是找不到Xper Module, 怀疑是Xper Module的IP和GEO IPC的IP起冲突。Xper Module开机后显示有Network check在任务栏中, 连上鼠标把它点开 (触摸屏此时不能正常使用) , 显示Ethernet IP 172.22.1.200 pending, 进入FSF查看Host IP, 发现GEOIPC的IP也是172.22.1.200。由此证明IP冲突的思路是对的, Xper Module进不到控制面板或网络连接, 查资料证明这个IP不能被改动。最后只能用Bootable USB重装新的Xper Module软件, 安装过程中发现Xper Module的IP地址是这时分配的新的172.22.1.4 (旧的是172.22.1.3) , 原件IP地址见表1, 30 min内重启了几次, 软件安装完毕, Xper Module正常启动到应用界面, POST和Download board software都找到Xper Module了, 设备恢复正常。

1.2.3 修后分析

随备件带的手册需要先在Open Profile下安装光盘上的软件, 然后再更换新的Xper Module, 而出现这个问题正是由于没有按照手册的要求先装软件。后来查找另一篇安装指导, 结尾讲到了这个问题, 其特征是红屏, 只有重装Xper Module软件才能解决。现在R8的GEO和ImagingModule都是要先在Open Profile下安装光盘里的软件, 然后再更换Module, 这样开机后系统自动识别Module, 直接可以使用。如果步骤反了, 需要在FSF下再Download boardsoftware。

2 小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7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性能,应用价值,优缺点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是通过计算机把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消除, 仅在影像片上突出血管的一种摄影技术[1]。在临床上又称为数字血管成像技术, 是计算机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相互融合的一种新兴的临床检查技术。为临产医师的诊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病患的病情提供了最科学、精准的资料。

1 发展历史

自1895年11月8日, 威廉·康拉德·伦琴通过研究成功发现并命名X线, X线就开始带领人类的医疗影像技术逐渐走向光明。在伦琴发现X线的几个星期后, 出生在奥地利的两位杰出医学专家针对X线的特性, 开始了动脉的血管造影试验。据报道, 1923年一名德国医师成功给患者血管中注入造影剂, 而后通过X线获得了人体动静脉的血管造影。直到20世纪70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影像强化扫描技术的发展, 美国学者通过一个模拟存储装置采用时间和钾离子减影, 在加强造影图像上有了重要突破。此后, DSA技术在设备的性能、成像质量、图像的获取等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

2 工作原理

DSA技术主要可以概括为将X线探测设备获得的X线信息传送到计算机, 将图像接收器所获得的人体详细数据的X线图像, 在数据采集器中完成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 然后通过各种减影和增强过程, 最终显示出血管的具体状况。首先针对所要进行造影的血管获得的第一次图像, 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中。再将该血管注入造影剂成功造影后, 将数字信号与之前的数据进行相减, 获得所需的血管图像。

3 性能探究

DSA技术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和长久的实践检验, 其工作性能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能动性大, 有着较大的可调整性;动态范围广;分辨力高;安装简单;辐射剂量小;结构光滑、整洁;操作更加简单、容易, 远远优于传统复杂的操作流程[2];可以达到全方面摄影, 临床价值更高;空间需求小;图像清晰度高;图像完整;效率明显的提高;性价比高。

4 应用价值

目前DSA技术成为临床上通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对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头颈部血管

DSA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以及颅脑的肿瘤等方面有着极大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肿瘤染色方面有着特异的作用, 比其他的造影技术都有优势。可将其广泛应用于如下检查部位:颈动脉起始部, 动脉起始部, 颈内, 颈外, 椎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系统。其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科学性方面都很高。

4.2 胸部血管系统

DSA技术在心脏以及周围大血管的成像上价值很高, 其主动脉弓以及主动脉显示上更加的清晰。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对大动脉炎可以很好的显示病变范围, 能清楚显示肺动脉[3]。其在临床医师进一步诊断主动脉狭窄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及对主动脉瘤形态的把握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3 腹部血管系统

DSA技术能显示如下部位:腹主动脉, 肾动脉, 腹腔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上静脉, 腹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肝肾等重要动脉造影。

4.4 四肢血管系统

DSA技术在诊断躯干各动脉以及分支的阻塞和狭窄上有着积极作用, 可以精准地诊断患者的动脉瘤以及各种动脉的畸形。但是对于动脉的分支, 由于其细小的生理结构往往在DSA中不能显现出来。

4.5 介入放射学应用

通过DSA技术的引导管方法, 能够实时具体显示导管和导丝在患者动脉血管中的走向状况, 为介入科医师准确牵引导丝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诸多介入手术的具体操作。包括出血病灶, 畸形血管堵塞, 肿瘤血管, 局部药物注射, 腔内成形术。

5 DSA优缺点

DSA技术在临床上除了可以更加清楚地呈现小动脉分支, 还有着诸多的优点。 (1) DSA技术相比传统的胶片, 明显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 节约剂量, 减少医院的运营成本, 使血管造影过程更加安全。 (2) 可以避免各种插管的危害, DSA技术对碘离子的亲和性较高。比如对患者进行椎动脉检查, 可以从患者的锁骨下动脉注入造影剂。经过髂动脉注入造影剂在成像肾动脉上有着很好的优势。 (3) 避免连续胶片拍摄。DSA技术只挑选诊断所需要的图像, 减少了胶片的浪费。 (4) 储存数值化。对数字化转化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计算机存储。可以随时确定导丝、导管、胶囊等位置, 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和造影剂用量及检查间[4]。 (5) 在股重叠的血管上有着良好的显示, DSA也可以准确显示人体各种与外界相连结构。

6 讨论

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DSA技术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随着造影方法的不断改进, 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机器性能的不断改善, 功能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与介入放射学的结合, DSA的优越性愈来愈明显[5]。目前DSA技术在软件方面主要有递归滤过和混合能量减影, 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了大视野影像增强器, 较高的光栅电视系统和高速大容量数字磁盘[6]。DSA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扩大的图像存储容量, 实时处理快, 图像质量更高, 操作更加的简单, 减少X线剂量, 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DSA技术在日常病患的工作性能中价值更高, 在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强的优势。使患者各系统血管的病灶检查更加科学、精准, 最大程度上为临床医师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王颖颖, 张伟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4, 10 (6) :1-3.

[2]王明时, 诸强, 韩建新, 等.数字血管减影系统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02, 35 (1) :120-122.

[3]胡益斌, 扈尚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性能检测和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9) :53-56.

[4]丁力, 黄成伟, 张中伟, 等.一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测方法[J].计量技术, 2008, 5 (6) :26-28.

[5]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 2015, 411 (20) :1412-142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及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的患者150例,男89例,女61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53岁。观察该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情况。

1.2造影方法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铺巾、局麻,采用改良Seldinger’s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沿动脉鞘导入4F导管先后置于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别做造影,造影剂选择威视派克,动脉造影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入,颈总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10ml,注射速度5ml/s,颈内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8ml,注射速度4ml/s,颈外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6ml,注射速度3ml/s。观察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术后下肢制动6h,平卧24h。

1.3眼动脉起源的确定正常情况下,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进入颅内的第1个分支,经过视神经管或其他途径进入眼眶内,造影静脉期可见眼球轮廓。如眼动脉或者眼动脉起源动脉发育细小或者缺如,相关吻合支动脉增粗成为眼眶主要供血动脉确定为异位起源眼动脉[4]。

1.4颈内动脉分段采用1996年Bouthillier等[5]提出新的分段法,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志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周围解剖。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7段:C1颈段(Cervical seg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rnous segment)、C5床段(Clinoid segment)、C6眼段(Ophthalmic seg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2结果

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中,286侧(95.33%)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分别发至C4海绵窦段、C5床段、C6眼段和C7交通段,其中发至C4段3侧(1.05%),C5段15侧(5.24%),C6段(图1)224侧(78.32%),C7段44侧(15.38%)。11侧(3.67%)眼动脉异常来源,均发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脑膜中动脉(图2),其中合并存在烟雾病的有1侧,合并有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有2侧。有3侧(1.00%)眼动脉造影未显影(图3),考虑存在微吻合支,其中合并有颈动脉狭窄的有1侧。

3讨论

眼动脉正常起源于颈内动脉,国内外报道[6,7]发现眼动脉主要起源于颈内动脉C6段的前上壁。本组眼动脉95.33%起源于颈内动脉,以起源于C6段(78.32%)、C7段(15.38%)者为主,而起源于颈内动脉C4段(1.05%)、C5段(5.24%)者较少,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符。眼动脉多异常起源于脑膜中动脉,YiZ等[8,9]均有报道异常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少见起源见于大脑中动脉,而大脑前动脉[10]、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11]亦有报道。本组11侧异常起源眼动脉均为起于脑膜中动脉,未见其他起源的眼动脉。根据本组结果,同时合并颈内动脉本身病变(烟雾病、颈动脉重度狭窄)者3侧,占27.27%,考虑眼动脉变异可能与本身基础疾病有一定相关性。

近年来,随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需行头颈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逐年上升。而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病症,采用选择性动脉上颌动脉造影和栓塞方法诊治鼻出血,可直接或间接显示出血部位,明确出血动脉,直接栓塞,止血效果可靠、迅速、安全,患者痛苦小。鼻腔的血供主要来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和眼动脉分支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前者属于颈外动脉系统,后者属于颈内动脉系统,二者相对独立,而鼻出血的责任动脉基本来源于上颌动脉,栓塞上颌动脉基本不会影响眼部血供。但当眼动脉起始于脑膜中动脉时,栓塞材料就可通过上颌动脉直接进入眼动脉栓塞视网膜中动脉;如果脑膜中动脉和眼动脉有吻合支,栓塞材料可通过此吻合支栓塞视网膜中动脉,引起即刻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张萍等[12]曾报告19侧难治性鼻出血栓塞上颌动脉介入手术,其中1例栓塞上颌动脉2min后出现右眼失明,考虑是上颌动脉栓塞快结束时发生了上颌动脉-眼动脉交通支开放而造成眼动脉误栓。本院2014年也碰到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时用Embosphere微球(300~500μm)结束后行造影复查时突发右眼失明,考虑造影时造影剂及Embosphere微球返流,栓塞脑膜中动脉的异常眼动脉分支。故难治性鼻出血行上颌动脉栓塞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栓塞前分别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造影,明确眼动脉起源,如明确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或存在眼动脉-脑膜中动脉吻合支,则尽量避免栓塞;(2)使用微导管,微导管需避开脑膜中动脉进入上颌动脉远端再进行栓塞;(3)注射栓塞材料时要遵循缓慢、匀速、小量、多次的原则;(4)栓塞材料宜选用300~700μm颗粒[13],既可以到达病变血管床,也可以避免进入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潜在的交通支而致颅内异位栓塞;(5)栓塞结束后行造影复查时,需回退微导管至颈外动脉,以免高压造影时造影剂及栓塞材料一起返流支脑膜中动脉甚至颈内动脉。另外,脑膜中动脉与颈内动脉相比血管直径小,血流量少,如眼动脉变异来源于该动脉,灌注压不足,一旦痉挛或栓塞,会导致视神经供血不足,导致视力障碍,刘学钧等[14]认为,这可能是老年视力障碍的原因之一。

摘要:目的:研究眼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情况,探讨其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及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的患者150例,对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中,286侧(95.33%)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11侧(3.67%)发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脑膜中动脉,3侧(1.00%)眼动脉未显影。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眼动脉的起源和变异,有利于避免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并发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50例对象中共有男29例与女21例, 其中年龄最大为75岁, 年龄最小为25岁, 平均年龄为 (46.88±6.23) 岁;通过常规MRI检查以及CT扫描, 50例患者均确定为慢性脑血肿/亚急性脑血肿的病患, 且要求采取MRA检查。根据综合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发现, 50例患者的基础病变分别为:15例动脉粥样硬化, 10例动脉瘤, 21例脑动静脉畸形, 4例原因未明。

1.2 方法

在检查中应用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患者的头部正交发射与接收线圈。

首先, 采取常规的3D-TOF MRA序列 (A) , 在3D层块头端处置入饱和带, 使静脉血流呈饱和状态, 从而清晰显示出动脉血流。应用FISP-3DMOTSA序列, TE为712 ms, TR为35 ms, 一次信号平均, 矩阵为512×200, FOV为15 cm×20 cm, 3D层块×3。一方面, 每个3D层块均划分为24个相同的等份, 每一份的厚度设置为0.15 cm, 并通过内插重建使每一个等份可生成2个层面, 每一个的厚度设置为0.075 cm[2]。采集中通过TONE技术 (坡型射频无饱和激发技术) 与MT技术 (磁化传递技术) 提高其成像质量。

接着, 采取另一个3D-TOF MRA序列 (B) , 成像参数相同, 但将饱和带的方向改变, 在3D层块尾端处置入饱和带, 使动脉血流呈饱和状态。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

1.3 图像的处理

对Evaluate-Dynamic软件中的后处理功能充分利用, 通过对A序列与B序列的源图像采取图像对图像减影处理, 从而使源图像实现数字减影的效果。并且, 在MIP上重建源图像的头轴、尾轴、左轴、右轴。

1.4 测定图像的信号强度与评价影像

该研究中50例患者的检查图像由副教授 (2名) 以及主管技师 (1名) 来共同阅片, 主要对多个方面的信号强度进行测量:①A序列图像在减影前的信号强度;②源图像中上血肿区在减影后的信号强度 (A1、A2) ;③与血肿对侧对称区的脑血管的信号强度 (B1、B2) ;④相位编码方向空气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 (N1、N2) ;⑤血管以及血肿的感兴趣区域 (ROI) , 取出2 mm2的圆形面积;接着计算血管以及血肿在减影前后的对比度 (C) 、对比度和噪声比的比值 (C/Ns) 。而C= (B1-A1) / (B1+A1) , C/Ns=B1-A1) /N1, (B2-A2) /N2。其中, A为血肿区的信号强度, B为与血肿对称区的脑血管的信号强度。

最后, 根据脑动脉血管壁在边缘处的显示情况进行分级评价:①血管的边缘清晰, 不存在高信号处血肿遮盖的情况, 为Ⅰ级;②血管的边缘大致清楚, 而高信号处的血肿有轻微的掩盖情况, 为Ⅱ级;③血管的边缘模糊, 高信号处的血肿有严重的遮盖情况, 为Ⅲ级。

1.5 统计方法

使用 (±s) 表示通过测定得到的C值、C/Ns值、背景噪声强度值以及信号强度值, 并采用t进行检验, 对比血管以及血肿的C值、C/Ns值在减影前后的变化, 以Wilcoxon秩和检验等级分组资料。

2 结果

50例患者的3D-TOF MRA成像中, 有48例患者在3D-TOF MRA中均有高信号的背景组织干扰影响, 其余2例患者受运动因素影响, 未取得清晰的图像。而此类情况在DS-TOF MRA中均未发生。

根据统计学结果得出, 减影前与减影后的C/Ns值、C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3D-TOF MRA属于脑血管疾病目前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 其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多数情况下均是通过MRA进行检查。然而, 对于患有慢性/亚急性脑血肿的患者而言, 在3D-TOF MRA检查中, 图像中高信号处的血肿影像和血管影像之间存在遮盖与重叠的情况, 患者常常需要待血肿充分吸收后才可采取3D-TOF MRA检查, 这一情况对于诊断与治疗患者的疾病十分不利。3D-PC MRA (三维相位对比) 虽然不存在高信号血肿方面的影响, 然而其在成像上所消耗的时间过长, 将近TOF MRA的4倍, 使患者难以接受, 另外其在空间分辨率上也远远跟不上TOF MRA, 所以在现阶段的临床检查中, 应用 (3D-PC) MRA检查的情况已十分少见[3]。3D-CE MRA (三维对比增强) 通过增强对比剂以显示出脑动脉血管, 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数字减影的方法, 这一做法虽然可有效解决血管在显示方面所受到的不良影响, 然而由于该方法需要采用对比剂, 而一些患者并不能应用对比剂, 因而使该方法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 DS-TOF MRA打破了TOF MRA受到的制约, 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形成一种具备双重优势 (TOF-MRA、PC-MRA等本身具备的优势) 的新型方法, 十分适合在脑血肿的临床检查中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DS-TOF MRA可有效弥补3D-TOF MRA的不足之处, 对于脑动脉病变的评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值得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刚, 王青云, 刘晓.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眼动脉解剖及变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2) :2321-2322.

[2]宋建勋, 鲁虹霞, 毛俊杰, 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6 (3) :67-6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相关文章: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06-22

数字减影-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09-11

数字血管机07-31

血管减影08-30

血管选择05-16

血管支架05-20

血管彩超07-10

血管生成07-11

血管超声07-15

损害血管07-22

上一篇: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综述下一篇:民办幼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