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评价

2024-07-26

工业化评价(精选十篇)

工业化评价 篇1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层次分析法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而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正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规划, 体现了中原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省份, 深入研究其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其新型工业化的综合水平, 深化2014年两会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打造经济升级版”和2015两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 从而提出河南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这对河南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决策都有一定地参考意义。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分析

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 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工业化过程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前期, 轻工业或消费品工业 (或消费资料工业) 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化中后期, 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 (或生产资料工业) 比重显著上升, 即出现“重工业化”。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即轻工业→进口替代工业→重化工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根据该规律, 不单是河南、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重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是难以跨越的, 但同时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必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2.1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钱纳里人均收入7阶段理论

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4174元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为5518美元。2012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1753元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为5052美元。对比钱纳里标准模式可以清晰看出, 当前河南省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数据见表1。

注:1.资料来源于H钱纳里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1980年 (中译本) ;

2.该表已经过美元折算因子的换算。

2.2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库兹涅茨产值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1999) 给出的产值结构5阶段理论对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但仍最大,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中期,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且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工业化后期,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最大。从该标准产值结构“二三一”模式看, 河南省近年来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数据见表2。

资料来源: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2.3 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库兹涅茨就业结构理论

库兹涅兹 (1999) 给出的5阶段就业结构理论指出工业的扩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 这种转变又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动, 因此,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反映了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从该标准就业结构“一二三”来看, 河南省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数据见表2。

2.4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钱纳里城市化率理论

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 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 城镇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城镇化率在30%-5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 城市化率在80%以上。依此标准, 河南省近年来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数据见表3。

资料来源:各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3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所出现的新特征, 其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 但它是工业化演进规律的高级阶段, 即知识技术密集型阶段, 技术高、经济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 是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延续和扬弃。

3.1 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的评价模型是:

该公式中K代表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 X代表指标值, X0代表标准值, f代表权数。K的结果可参照如下数据定量界定:

第一: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60%以下, 可判定为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第二: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60%-100%之间, 可界定为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第三: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100%以上, 应视为新型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3.2 指标X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及采用可比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持续性等原则, 借鉴国内外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设定衡量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7组26项。第一组是发展水平指标, 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人数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二组是科技水平指标, 包括新产品产值率、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第三组是效益水平指标, 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第四组是集约化水平指标, 包括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第五组是生态化水平指标, 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第六组是信息化水平指标, 包括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城镇每百户计算机数、电话普及率;第七组是人力资本水平指标, 包括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文盲率。以上指标均取自于2013年和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4。

3.3 标准值X0的确定

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是判断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 其大小直接影响判断的结果。在本文中标准值制定的主要依据有: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制定的《中国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发展目标;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国内外学者相关科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工业化评价标准。标准值的数据见表4。

3.4 权重f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本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完成。首先确定层次结构 (见表4) , 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C、方案层P三个部分;其次采用专家评判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用相对重要程度———奇数来表示)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和绝对权重f (见表4) ;最后做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并借助平均随机性指标得到这几个结果都是符合一致性要求的。

3.5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的计算结果

将河南省2012年和2011年的指标值X, 前面给出的标准值X0和计算的绝对权重带入K的计算公式, 并得出2012年和2011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总得分K分别是88.5%和86.3%, 说明河南省2012年和2011年都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也间接说明河南省近些年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在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其选择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将势必会导致不同的工业化和社会化结果, 因此, 势必要正确分析和选择工业化发展模式。

4.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信息化是信息全面渗透的过程, 河南省可以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牵引工业化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向技术密集的层次跃进。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的各个方面, 使之带动河南省的工业化, 并最终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4.2 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近几年, 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也在提高, 但发展步伐并不是很快, 2012年河南省的城市化率为42.4%, 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6个百分点, 城市化滞后也阻碍了河南省工业化的发展。因此,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政策制定和意识观念向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方面倾斜, 加快我省的城市化步伐。

4.3 发展优势产业, 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

大力发展河南省具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 重点发展农业、装备制造、铝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饮料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柱产业。除此之外, 还应该发展产业集群, 它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发展规律, 能够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因此, 产业集群也是加快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是河南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模式。

4.4 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河南省的工业化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十年, 但其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 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势必会成为河南省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重点, 也是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更为现实和理想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23-127.

[2]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 2012, (6) .

[3]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5.

[4]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3.

[5]张锋.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0.

[6]叶祥凤, 廖功磊, 宾勇.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 2010, (2) .

工业制造专业自我评价 篇2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工业化评价 篇3

[关键词] 吉林省 新型工业化 评估 发展战略

一、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1.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出发,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利用等方面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2.评价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大小,运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综合值。目标值及权重值见表1。加权平均的具体公式如下:

Si=(p/m),q当指标为正指标时;Si=(m/p),q当指标为逆指标时;其中Si是每个指标得分,p为指标实际值,m为评价标准值,q为权数。约束条件是0≤p/m(或m/p)≤1,总得分公式:S=∑Si。

我们采用吉林省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吉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同时计算了同期东北地区的黑、辽两省以及全国平均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表2)。

表2东北三省与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指数比较

数据来源:《2006吉林统计年鉴》、《2006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辽宁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不仅比同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59.38)和辽宁省(59.96)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90)。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利用大多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下水平,发展水平不高。

二、吉林省新型工业化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经济实力不强

2005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为36140.9亿元,仅列全国的第18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350元,位于全国的第13位。政府运营成本的本省自给率仅 70.7%。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均处全国中下游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粗放;同时,也导致财政资金的积累少,影响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信息化发展滞后

吉林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2003年,信息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7%,距离新型工业化目标值的8%还有很大的距离。

3.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吉林省经济发展走的基本上是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工业化的路子,即依靠利用低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粗放经营维持经济增长。由统计数据看,工业污染排放等指标远远超过了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值。虽然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早已经提出,但投入还远远不足,环境恶化较为严重。

三、吉林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

1.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鼓励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保型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用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相适应。吉林要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经济效益。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信息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信息服务的快捷化、社会化,积极拓展硬件开发和制造、软件设计和应用、网络建设和推广三大领域,加快发展光电子、计算机及软件、通信网络、数字音视频等产业,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奠定基础。

3.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目前,机械、冶金、轻纺、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吉林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部分传统产业的技术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新技术装备的设计生产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吉林要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加速吉林的工业化进程。

4.培养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吉林省工業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聚集形成了制造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和食品、医药、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并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省应立足于现有支柱、优势产业基础,以扩大内需为主,以国内市场为主,围绕做大做强加工制造业,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基地和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五大新型产业基地,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5.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方面,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促进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制定优惠政策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农民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的收入,转移农村人口,扩大就业。

6.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

工业化在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日益扩大的市场,还通过其聚集效应使工业生产率大大提高。提高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形成中部聚集区。尽快扩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加速产业聚集和人口集聚,增强辐射功能,构建承上启下、带动周边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吴亚燕:建立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江苏统计, 2003(4):45-46

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与特征评价分析 篇4

一、工业化的经济背景分析

(一) 三次产业增长和贡献分析

1. 三次产业规模与增长速度

“九五”以来, 秦皇岛市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中心, 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和港口物流业为支撑, 现代农业集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从经济总量看,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 070.08亿元,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0位, 但人均生产总值达35 596元, 名列第5位。

从产业增长速度看, 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66.21亿元, 到2011年增长到1 070.08亿元, 年均增长12.0%。在三次产业中, 第一产业从33.71亿元增长到139.94亿元, 年均增长6.3%;第二产业从63.04亿元增长到419.48亿元, 年均增长13.5%;第三产业从69.46亿元增长到510.66亿元, 年均增长12.2%。从产业规模看, 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规模最小。但从增长速度看, 第二产业快于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增速最慢。

2. 三次产业贡献分析

我们可以用产业贡献率和产业拉动来衡量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指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积。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利用以1995年为基期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对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进行了缩减。

1995—2011年, 三次产业对GDP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 第一产业6.8%, 第二产业49.3%, 第三产业43.9%。在GDP年均12.0%的增长中, 第一产业拉动0.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拉动5.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拉动5.3个百分点。虽然按当年价计算第二产业规模小于第三产业, 但除去物价因素后, 第二产业的速度与规模实际上超过了第三产业, 因此, 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都超过了第三产业。

(二)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九五”以来, 秦皇岛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变动幅度较大, 而第二产业变动比较平稳。199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28:37.93:41.79, 属于“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至2011年,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08:39.20:47.72, 依然属于“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变动度看, 产业结构变动度为14.40, 低于全省20.62的平均水平。其中, 第一产业变动度为7.20, 低于全省10.31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变动度仅为1.27, 低于全省7.12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变动度为5.93, 高于全省3.19的平均水平。

二、工业化综合评价及特征分析

(一) 工业化水平综合平价

本文选取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等指标, 对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平价。

衡量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为

式中, K为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 λi为单个指标的评价值, 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wi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参照陈佳贵 (2006) 等人[2]的研究, 指标权重为人均GDP占36%, 产业结构水平占22%,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 人口城市化比率占12%,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占8%。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方法为[2,3]

式中, i代表第i个指标, λi为i指标的评测值;ji为i指标所处的阶段 (1-5) , ji的取值区间为1、2、3、4、5, 如果ji=1, 则ji=0, 即i指标还处于前工业化阶段, 如果ji=5, 则ji=100, 即i指标已经达到后工业化阶段的标准;Xi为i指标的实际值, maxij为i指标在j阶段的最大参考值, minij为i指标在j阶段的最小参考值, λi∈[0, 100]。综合指数值在0到33之间表示工业化初期阶段;综合指数值在34到66之间表示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指数值在67到99之间表示工业化后期阶段。

根据陈佳贵等[2]研究确定的指标标志值, 经计算得到1995—2011年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测算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 秦皇岛市1995—2005年工业化水平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 2000年前为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 到2005年发展到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2010年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39.43, 表明“十一五”时期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前半阶段。

(二) 工业化特征分析

1. 二元结构突出

二元结构特征可使用二元对比系数侧度。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取值在0与1之间。在经济结构中, 二元对比系数越小, 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越大,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就越强。1995—2011年秦皇岛市二元对比系数分别为0.246 4、0.178 4、0.127 8、0.201 5和0.193 1, 存在着非常强的二元结构。农业和非农业发展很不协调, 还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2. 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

海洋产业构成了秦皇岛市整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 尤以海洋港口交通和滨海旅游产业最为突出, 而工业基础则相对薄弱。由于建立海洋工业体系的技术水平要求高, 开发建设难度大, 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滞后于陆地产业, 表现出与陆地产业“一、二、三”型演进不同的特征。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演变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 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化过程, 代表了海洋产业一般的演化规律[4]。然而, 海洋产业结构顺序的演进虽然与陆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些差异, 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产业演变这一规律[5]。因此, 不论从陆域经济还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 秦皇岛市产业结构演进没有进入第二产业占主导的阶段, 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一个衡量产业发展特征的指标, 产业偏离度越大, 劳动生产率在各个产业之间的分布越不均衡, 说明某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优势难以向其他产业扩散, 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 Li为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Ci产业产值比重。

2011年秦皇岛市三次产业偏离度分别为30.72、-14.40、-16.32, 总偏离度为61.44。产业结构偏离度非常高, 表明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第三产业的优势并不能有效地向其他产业传递。第一产业具有较高的正偏离度, 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存在迁出转移的压力较大。第二、三产业的偏离度为负, 说明第二与第三产业不能有效地吸收劳动力就业。

三、结论

实证分析表明, 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前半阶段。这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和工业所占比重结构是相吻合的。在工业化水平测评中, 工业增加值占比指标权重为22%, 但得分却并不高, 这表明工业比重偏低, 表现为“三二一”型产业结构。因此,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一项重要任务。

摘要: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指标, 评价了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目前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前半段, 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等特征, 因此,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经济与管理, 2013, (7) :5-11.

[2]陈佳贵, 黄群慧, 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 2006, (6) :4-15.

[3]钱静.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12) :55-57.

[4]张静, 韩立民.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1-3.

工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5

工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本文结合目前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情况,提出对工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与专题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原则与程序、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等问题的意见,并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用办法.

作 者:鲁东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4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年,卷(期):“”(3)分类号:X32关键词:工业集聚区 规划环评 评价指标

工业化评价 篇6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品生产;工业设计评价体系;生态环境保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6-001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6.007

近些年来,绿色产品已逐渐占领市场,但是在绿色产品实际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却发现绿色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环节很多依旧保留传统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等造成一定的危害,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本文主要以生命周期评价为基础,对绿色工艺设计、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包装设计以及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分析

绿色产品工业的设计和生产,主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同时要本着对人身健康无危害的原则进行设计和生产。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主要从绿色工艺设计、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1.1 绿色工艺设计

绿色工艺设计是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工艺设计也被称之为清洁工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对制作技术进行改进,改进原有的设备,并对生产工艺进行控制,达到将能源的消耗量、原材料的消耗量、生产安全风险、产品废物量等降至最低,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控制在最低;(2)对绿色产品生产原材料投入方式的改进,要做好产品的回收工作,有价值的产品要做好回收利用的循环生产工艺;(3)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同时也应对水体、空气、废物排放以及土壤等进行环境评价,要掌握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情况。

1.2 绿色材料设计

绿色产品生产比较注重绿色材料的设计,而且要以生命周期评价为基础来选择绿色材料,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控制到最低,充分地利用绿色原材料。绿色材料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三方面:(1)材料的选取要以污染低、能耗少为主,降低对环境产生的污染;(2)要尽可能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多以可再生资源为主;(3)要本着以兼容性好的材料为主,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辐射、有害的材料。

1.3 绿色包装设计

包装是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以生命周期评价为基础的情况下,绿色包装设计要本着无害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包装设计应遵循以下三方面设计原则:(1)包装材料应坚持可回收和再利用的原则,通过对包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对节省资源节约也有着极大的作用;(2)要增强绿色产品内部结构的强度,避免或降低在运输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破坏的现象,从而降低绿色产品的包装费用;(3)对绿色产品包装技术进行改进,要尽量避免传统绿色产品出现的过分包装的问题,不仅造成包装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还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体系分析

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改善环境为目的,对各类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对环境负荷做出分析,从绿色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下主要从清单评价分析、影响评价分析、对评价的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 清单评价分析

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清单评价分析,主要是根据对产品清单的分析来确定产品的功能单元以及系统边界等,并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建立各个阶段的流程图,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程度的量化评价,如废气、废物、废水等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程度等,再根据评价结果来对绿色产品生产进行改进。清单评价分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要对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对各项数据的量化评价来实现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流程的改进;(2)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建立生命周期清单,定期对清单表格进行分析,并对表格上的各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绿色产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主要产生的污染因素等,再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2.2 影响评价分析

影响评价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主要通过对绿色产品产生的环境影响、生态系统影响、人身健康影响等方面的评价,来确定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影响评价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要对影响进行合理分类,以生命周期作为基础,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如NO2、SO2、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类来了解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改进;(2)对以上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最终确定表内的各个干扰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状况;(3)通过比较评估的方式来对不同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相互比较,同时要注重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的因素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2.3 对评价的改善分析

通过以上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的分析得知,绿色产品在设计生产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在经过对危害因素进行量化之后,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定位,更有利于绿色产品设计的改进。以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体系,主要是根据对生态诊断结果来改进产品的结构以及材料,避免或降低绿色产品对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健康带来的危害,为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打下夯实的

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绿色产品数量以及种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多绿色产品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绿色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也备受关注。在多年的发展中,绿色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了降低产品对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必须对绿色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进行改进。通过本文对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绿色产品工业设计评价体系研究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了解,主要从绿色工艺设计、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等几方面设计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清单评价分析、影响评价分析、对评价的改善等评价体系,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对提升绿色产品工业设计的水平给予一定的

帮助。

参考文献

[1] 于亚丽,伍青生.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4,(5).

[2] 于亚丽,伍青生.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5).

[3] 张青山,乔芳丽,马军,徐伟.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 李敏秀,李克忠,张响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家具产品绿色度综合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1).

[5] 张青山,乔芳丽,马军,徐伟.制造业绿色产品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 谢家平,陈荣秋.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的三维模糊评价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作者简介:杨茜(1986-),女,上海人,供职于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计算机专业教学。

工业化评价 篇7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我国建筑工业化从20 世纪50 年代发展至今, 建筑建造的速度有所增加, 有效提升建筑的建设效率, 同时亦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然而, 我国现在对于建筑工业化的研究还未足够深入, 至今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业化建筑建造标准评价体系, 对于工业化建筑部品的生产要求也不尽相同。鉴于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建筑业的重要地位, 建立健全工业化建筑建造标准评价对其意义深远, 为此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基于建筑工业化理论的研究, 在工业化建筑研究的众多领域中, 起初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故而可提出一种概念性的框架对其加以描述, 并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给定对应的解决方案。很多建筑工业化的概念都以生产方式的角度去界定, 而如今已经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2], 这种观点张丛[3]等人也有类似表达。我国在2015 年颁布的《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中首次界定了工业化建筑的概念, 即工业化建筑是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针对现有工业化建筑建造方式与传统建筑建造方式进行比较,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4], 在20 世纪80年代初期, 建筑业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工艺, 这些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原有建造方式在技术水平、劳动供给、机械设备利用、能源资源消耗、施工安全等方面有明显不足[5], 为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用工业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将大大缓解以上现状的发生并有效缩短工期。从建筑部品的研究角度, 建筑部品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特有的生产模式、生产流程、信息掌控、信息管理制度等都会引发建筑业的巨大变化[6]。美国、英国等国家在20 世纪采用工业化的装配方式建造了大量的住宅, 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钢结构建筑建造体系[7], 为我国今后建造工业化建筑提供了充分的参考。

依照国内外现有的建筑行业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日渐成熟并得到业内广泛运用。因实现绿色建筑要求是我国推行工业化建筑发展的目标之一, 故而在研究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时, 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标准可作为借鉴的一部分, 尤其以国外的一些典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参考重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CASBEE评价体系、美国LEED评价体系等, 他们已然取得了相对成功的工程经验。纪颖波等[1]提出, 我国建立建筑工业化住宅评价体系应分为两个层级进行评价, 分别为基本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 即从住宅建造过程评价、使用功能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2 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2. 1 评价标准体系的指标选取

使用单一的指标并不能全面系统地评定工业化建筑的建造标准, 在表述上也相对笼统, 涵盖的范围过于狭窄。故而, 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体系是一个多指标体系, 该标准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同时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即明确目标、建立体系框架、拟定体系内指标并确定权重。

2. 2 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本文在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过程中, 始终秉持着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技术合理性以及国内外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等原则, 并且评价的指标来源多以国内外完善的适用性良好的评价体系指标、国内外优秀学术论文中的评价指标、我国法律法规的指标以及我国相关的标准规范中的指标等作为指导, 可得我国工业化建筑建造标准评价体系, 如表1 所示。

3 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体系权重的确定

根据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优缺点进行比对, 本文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中的最小二乘法来确定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指标的权重系数。此方法是以主观赋权法的5 级标度赋值法和客观赋权法的熵值法得出的指标权重为基础, 再进行最小二乘法的运算,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可使后续评价结果和预测结果更为准确、客观。

3. 1 构建权重决策矩阵

假设选取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调查问卷的样本数为m, 记作X = { x1, x2, x3, …, xm} , n个评价指标, 记作Y = { y1, y2, y3, …, yn} , 则aij ( i = 1, 2, …, m; j = 1, 2, …, n) 表示调查问卷中xi对评价指标yj的评价结果, 由此建立指标权重决策矩阵A:

为消除各指标之间的矛盾和差异, 则需要将矩阵A进行标准化处理, 结果得到标准决策矩阵B:

3. 2 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主观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 主要有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循环评分法等。本文采用5 级标度赋值法如表2 所示。假设指标Sj对Sk的5 级标度赋值为Cjk, 按照表2 所展示的方法进行赋值, 得到的赋值矩阵为:

计算各个方案的5 级标度指标偏好优序数得:

由此得到指标主观偏好权重的向量为:

3. 3 指标客观权重的确定

根据标准化后的决策矩阵B = ( bij) m × n, 假设:

根据信息论的内容可以知道, 指标yj输出的信息熵为:

其中, 当pij= 0 时, 规定pijlnpij= 0, 那么:

作为评价指标yj的客观权重, 由此, 可以得到所有的评价指标权重为:

3. 4 利用最小二乘法优化决策

假定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为:

为了兼顾主体的主观意愿和决策的客观科学性, 达到主客观的协调统一, 应该使得主客观赋权法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少, 从而构建出最小二乘法的决策模型:

由此可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4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筑的发展, 同时工业化建筑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 工业化建筑建造标准评价研究刻不容缓。以此为背景, 构建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体系意义非常重大, 需要对其分步骤分阶段依次进行。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很多方面、指标庞大, 需要在其前期展开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在工程建设中, 收集大量原始数据, 探寻可供工业化建筑建造继续进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径。工业化建筑建设领域是极富挑战性的, 故而如何构建一个全面的工业化建筑建造的标准体系, 完善评价模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建造的既有成果, 构建了工业化建筑建造标准评价体系, 以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得出的指标权重为基础, 应用最小二乘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为有效实现工业化建筑建造评价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建造标准,最小二乘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纪颖波, 付景轩.新型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 2013 (10) :8-11.

[2]陈晶晶.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筑企业建造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 2011.

[3]张丛.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建筑工业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 2014.

[4]严薇, 曹永红, 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26 (5) :131-136.

[5]徐友全.对建筑工业化管理模式的思考[J].建筑经济, 2014 (3) :13-15.

[6]刘春梅.建造视角下的建筑部品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4.

工业化评价 篇8

一、新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评价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 工业化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方法有多种, 衡量指标也有很多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进行分析。

(一)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在衡量工业化程度及发展阶段上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 人均GDP水平越高, 工业化程度越高。从人均GDP指标来看, 2010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25057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9.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5元、东部地区16362元、东北地区9246元, 但高于中部地区815元, 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581元, 位居全国第19位。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 人均3690美元, 首次突破人均3000美元大关。

(二) 经济结构分析

1.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工业化是产业不断重组和升级的过程, 其演进过程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 新疆第一产业的经济产出比重由2003年的21.9%下降到2010年的19.8%, 与此同时工业产值比例和经济比重不断上升, 占到国民经济的40%~50%之间。但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较高,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 也比西部平均水平要高 (见图1) 。

2.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新疆的就业结构可以看出 (见表1) , 新疆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持续下降, 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10年的49.0%, 但依旧占据总就业人口的近一半, 且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12.3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者比例接近50%, 近50%的劳动力提供了19.8%的GDP, 而全国为36.7%的劳动力创造了10.1%的GDP, 由此可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低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步伐成为新疆工业化进程的一大制约因素。另外工业内部的劳动力聚集趋势尚不明显,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3.工业内部结构分析。

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东西部地区的垂直分工关系使新疆成为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 工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重工业比重大, 轻工业比重小。2010年新疆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6.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9个百分点, 轻工业所占比重不足1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9个百分点。在比例较高的重工业中, 采掘、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大, 占87%, 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工业不足13%, 轻工业的95.7%以农产品为原料,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不到5%, 仍处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

4.区域结构分析。

新疆的工业成果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州、巴州等地区, 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到全疆工业总产值的66.3%, 其余广大地区面临工业化不足的困扰, 如南疆三地州等地区, 这种工业化不足在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表现的更为充分, 如克州的主要工业品有饮料酒、塑料制品、原煤、水泥等, 但产量都不高。由于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区内经济相对发达, 致使全区的发展呈现出更为不协调的态势, 2010年, 喀什、和田和克州三地州实现工业产值43.50亿元, 仅占全区工业产值的2.01%, 三地州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到全区低收入贫困人口的84%以上。

(三) 人口城市化率

人口城市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 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都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反过来又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新疆的城镇人口比重由2000的33.75%上升至2010年的41.3%, 平均每年约提高0.7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较落后。新疆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8个百分点, 比一些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24.8%、20.3%、19.3%, 与西部五省相比, 低于陕西、宁夏、青海, 仅略高于甘肃。

(四) 科技水平分析

新型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就是科技水平高, 它是衡量工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从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的指标体系来看 (见表2) , 新疆的科技创新能力近些年来有所提高, 但仍较落后。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新疆的科技进步指数在全国排名23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03个百分比, 与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北京、天津等相差的就更多了, 分别达36.79个百分点、36.6个百分点、30.35个百分点。

注:表中括号里为当年指标值。数据资料来源:根据1999-201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评价整理所得, http://www.most.gov.cn/kjtj中华人民科学技术部网站, 2002年前科技进步环境这项用的是统计报告里的科技进步基础的数据。

(五) 信息化水平分析

新疆无论是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是在信息技术的信用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但与内地发达省市信息化水平及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差距较大, 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处于初级水平,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据调查统计, 2010年, 新疆固定电话普及率25.4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63.0部/百人, 截至2010年底, 新疆的互联网普及率37.9%, IPV4地址数仅占全国的0.7%, 域名占域名总数的0.3% , 其中, CN域名数占CN域名总数的0.2%, 拥有网站3885个, 占网站总数的0.2%, 网络平均连接速度为99.4kb/s, 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导致信息产业规模小, 2009年信息产业在岗职工占总在岗职工的0.9%,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6%, 这些导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不稳固。

综上所述, 新疆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等指标来看, 新疆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但从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等来看, 新疆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考虑到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受政策的影响较大, 将其作为辅助指标综合判断, 新疆的工业化还具有一些初期的典型特点, 因而可以判断新疆目前的工业化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度阶段, 对于新疆这个工业化较全国其他地方低的地区来看,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更是意义重大。

二、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措施

(一) 优化工业结构, 提升发展水平

1.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新疆的石油石化、煤炭、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立足现实产业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第一, 加快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步伐, 围绕煤炭、铁、铜镍、铅锌、金等急缺的大宗矿产和稀有金属, 加强国家急需钾盐、钠硝石等矿产以及南疆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力度, 形成一批开采、储备基地;鼓励企业走出去, 参与周边国家能源的勘探开发。第二, 应积极参与下游产品的开发, 最大限度的延长产业链条, 打造石油石化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条;推进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产业链建设, 积极发展铁、铜、镍、黄金、铅锌等重要有色金属和钾盐、膨润土、石材等特色非金属矿深加工业, 形成一批石油石化、煤化工、矿产资源等加工基地。③第三, 围绕棉花、粮油、林果、畜产品等区域特色农产品, 有效承接内地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实现从原料输出向成品输出的转变, 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绿色食品以及清真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积极发展地毯、玉雕、民族手工艺等具备独特新疆区域特色的产业。第四针对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环节, 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电、建材、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 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特点,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眼新疆的比较优势, 通过技术经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充分论证, 编制《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发展在国内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的风机制造、太阳能级硅片、干空气能驱动独立空调系统等新能源项目, 铝电子材料, 新型储能电极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新材料项目、输变电装备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要加强科技创新储备, 建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的科技专项支持,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要从产业发展资金补助、企业研发经费税金抵扣、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自主知识产权抵押、风险投资补贴、贷款担保补助等方面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另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避免遍地开花和一拥而上, 应统筹各地区发展和资源优势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化和区域布局的功能。

3.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高智力、高聚集、高辐射、高成长的产业, 具有运用密集知识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特点, 可以直接推动相关性生产部门的经济发展, 产生连带效应, 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 因而新疆应拓展和规范法律、信息、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投资顾问、广告、战略策划、市场研究等咨询服务业;加快物流信息化, 建立面向社会的第三方公共物流平台, 加快在乌鲁木齐、奎屯、哈密、喀什、库尔勒、精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交通枢纽和口岸建设一批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 形成区内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互动发展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现代金融的发展, 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注重产业集群的建设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化能够催生和推动工业化进程。新疆的工业企业组织较为分散, 轻工业以及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的发展水平低, 从而形成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以及原材料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的错位, 区内企业关联度低, 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具有高度分工合作关系的产业发展链条。将关联度高的工业集中安置在工业园区内, 有利于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获得规模效应, 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 新疆应该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从规划布局、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园区, 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 聚集生产力要素, 引导产业向集约化发展, 并积极培植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将其引到战略管理、核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上来, 通过其技术链、供需链等的分解, 发挥其聚集带动效应, 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进入, 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三)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 是经济活力的显现。新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非公经济,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依法清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 进一步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 放宽市场准入范围, 允许其参与公路、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建设;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来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④

(四) 推进信息化建设

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决定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因而新疆应加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渗透, 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 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改善产品质量, 实现传统产业的产品换代;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 提升管理、营销、物流、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能力;加快关键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改造, 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另外,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 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系统, 扶持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 发展农产品和农资现代物流, 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 实现供需对接。

(五)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环境

首先,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增强政府在线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建设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其次,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系统、科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系统、医疗保健信息网络工程、社区与家庭信息化建设等, 有效整合各类信息服务系统和资源, 提高社保就业、社区等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工业化发展创造市场和有利的环境。第三, 培育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支撑条件, 是吸引外资的硬环境, 良好的交通设施和便捷的现代物流,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增强新疆对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因此新疆应加快建设和完善新疆与周边省份及国家接轨的快速交通网络, 以加强这些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加快口岸基础设施的改造;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道路、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第四, 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 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实施, 新疆的劳动力资源并不符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际要求, 新疆更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因而应通过校企联合, 订单 (定向) 培训等形式, 加强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员。第五, 完善法律法规环境, 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给予了新疆很大的政策支持, 对于东部的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新疆应尽快完善细化相关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简新华, 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2]曹海英.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发展路径[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孙久文, 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高新才, 高宏霞.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新疆卷[J].人民出版社, 2008.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G].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6]中国统计年鉴[G].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7]张春贤.抓住机遇后发赶超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EB/OL].WWW.tianshannet.com.cn.

工业化评价 篇9

(一) 构建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山东省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反映时代特色, 能为实现政府的战略目标服务。

2、质与量辩证统一原则。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时, 必须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结合, 既要反映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又要突出体现新型工业化的质量。

3、可比性与可测性相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到其数值可以进行纵向比较 (与历史状况相比) 和横向比较 (与国外、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或国内其它省、市、区之间的相互比较) , 以便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和横向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而且,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在指标及其数据的选取上, 尽可能的利用公开的统计资料, 以便进行有效的测度和计算。

(二) 具体内容

基于以上评价原则, 本文将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准则层包括工业化进程、信息化、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旅游与环境、人力资源利用和劳动生产率六部分。指标层由19个基础指标构成 (详见表1) 。

(三) 评价方法

为对贵州省历年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了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确定方法, 利用2007-2012年贵州省工业经济基础数据对其新型工业化程度进行测度。

二、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

(一) 数据收集与整理

通过梳理《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源完成了贵州省2007-2012年新型工业化有关数据的收集, 并进入到采用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环节。

为消除因数据量纲及大小悬殊的影响,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对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影响不同, 其标准化的方法也不同。对于正指标、逆指标分别采用隶属函数 (1) 、 (2) 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为指标的统计值;xmax, xmin分别为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为样本数;j为指标数。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为采用均方差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步骤如下:

(三) 数据测算

对贵州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中的准则层而言, 依公式计算出准则层各指数的评价值, 然后通过加权得出贵州省历年新型工业化的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见表格2。

三、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 贵州省各项新型工业化指数应在0-1之间, 数值越大, 表明其新型工业化水平越高。通过对表2分析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首先, 在工业化进程、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旅游与环境、人力资源利用与劳动生产率五层指标中, 2012年相较2007年均有较大涨幅, 尤其在工业化进程、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旅游与环境这四方面, 但信息化整体发展表现平平, 变化并不显著。其次, 从结果上看, 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 贵州工业化各方面指标在2008—2010年均有小幅回落现象。最后, 从比重上看, 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表现突出的发面主要是人力资源利用与劳动生产率、资源旅游与环境以及工业部门三大块。

(二) 对策建议

基于上分析可知, 贵州省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目前还处于量化积累阶段, 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方面水平, 严重影响了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贵州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对第二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与信息产业, 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 同时要保证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均衡, 并不断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 以满足城镇就业需要;其次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今儿实现科技水平由量到质的飞跃;其次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加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最后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 坚持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简新华, 向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J].管理世界, 2003 (7)

[2]曹建海, 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

[3]游达明, 陈国藩.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5)

[4]谢春, 李健,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3)

[5]袁晓玲, 张薇, 景行军.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2012 (6)

[7]何锐.走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贵州省企业决策研究会第三十六次例会综述[J].企业决策研究, 2008 (7)

工业化评价 篇10

党中央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大、2007年10月的十七大和2012年11月的十八大上都分别提出和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本文利用新型工业化水平指标体系对此进行研究,体系包含8项一级指标和37项二级指标。 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将二级指标压缩, 计算出因子得分作为因变量,37项二级指标作为自变量, 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SVM)。 该模型是研究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的一种全新方法, 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SVM模型效果更好。

二、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支持向量机理是一种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思想的机器学习方法, 限制最小化样本误差的同时, 最小化结构风险。 SVM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度,而且没有数据的维数限制。 SVM模型为小样本问题提出, 并最终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在理论上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 与神经网络不同的是,SVM的拓扑结构由支持向量决定, 避免了传统神经网络需要反复试验的问题。 支持向量机理论通过非线性映射, 把原始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中,寻找误差最小的超平面。 如下式:

设含有l个训练样本的训练集为{(xi,yi),i=1,2,… l},其中 ,xi(xi∈Rd)是第i个训练样本的输入向量 ,y是输出值。

非线性映射函数用 Ф(x)表示,在高维空间下建立的线性回归函数为:

定义线性不敏感损失函数为:

其中,f(x)为回归函数返回的预测值;y则为对应的真实值。

用 ξi,ξ*i表示松弛变量,我们以函数形式表达寻找w和b的过程,则该过程可表示为:

上式中C越大表示对训练误差的惩罚越大,是惩罚因子。 ε 越小表示回归函数的误差越小,ε 规定了回归函数的误差要求。 我们引入拉格朗日函数来计算公式3中的线性规划问题,并将其转换为对偶形式如下:

上式中K(xi,xj)=Φ(xi)Φ(xj) 是核函数 , 在本文中我们采取RBF核函数,即:

将公式4得到的最优解记为 α=[α1,α2,…αl],α= [α*1,α*2,…α*l],,用Nnsv是支持向量的个数。

则有:

再根据公式1,可以将回归函数化简整理为:

能够使(αi-α*i) 不为0的只是部分向量,所以只有部分向量对于SVM模型有效,所以运算量大幅度降低。 而对于如何选择惩罚因子c和参数g, 则可以先在网络上寻优,得到粗略结果后再运用基因算法进行精细选择。 在基因算法中, 先在c和g的范围中随机生成一组解(称为子代),适应度值为SVM训练集的绝对误差的相反数。 当适应度值越大,说明对应的c和g越具有竞争力。经过一定代数下的各种群遗传, 交叉,变异及繁衍,得到最优的c和g,作为我们SVM模型的参数。 此方法比一般事先设定c和g训练结果更准确, 避免了人为主观性。

三、实证分析

1、SVM模型实证结果

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把全国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37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根据方差最大化原理进行因子旋转后,共得到8个公共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5%,说明提取8个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原始变量的信息。 我们把37项指标(见表1)作为自变量, 把因子得分作为因变量,将随机抽 取10个省市自 治区作为 训练集, 其余的省市自治区作为测试集,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

运用SVM进行测试的结果显示,训练集的 均方误差 (Mean Square Error MSE) 达到8.9102e -05,R2达到99.998% 。 测试集的MSE达到0.0098614,R2达到0.97823,显示模型的训练效果令人满意 ,拓展性和容错性较好,详见图1和图2。

SVM回归模型综合评价结果排序如表2。

2、SVM与BP神经网络的对比分析

BP网络是经典的神经网络的一种,在非线性数据结构上有强大的拟合能力,通过设置神经元层数和神经元个数,以及不断调节神经元层数的阈值和神经元之间的权重,达到网络的有效训练。 BP神经网络已广泛应用在模式识别、 数据预测等多个方面。 以下结果是基于一层五个的神经元网络进行拟合的结果,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远逊于SVM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 其中训练集的MSE是0.036824, R2仅为87.066%, 而测试集的MSE是0.018412,R2只达到90.402%,如图3和图4:

综上所述, 根据SVM回归模型可以更有效预测出全国和30个省市自治区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得分, 通过对比得分能确切 知道各省 市自治区的排名。 SVM可靠的非 线性预测 能力表现 出很好的 拟合结果,训练好的网络可 以直接运 用于新型 工业化水 平的计算,具有很好的推广型和参考性。

四、结论

30个省市自 治区在科技进步, 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三项指标方面都没有突出优势。 北京市在信息化方面遥遥领先,其余省份都远远落后于该市, 生态环保方面只有广 东省最为 靠前, 上海在社会发展方面居于首位。 我们国家在科技进步、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方面非常欠缺, 具有宽广的提升空间。 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只注重工 业化进程 的速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任务重中之重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生态环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哪怕以牺牲工业化进程,牺牲GDP为代价。

北京市在各项指标中几乎都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但是生态环保方面欠佳,上海更为严重。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典型代表的两大中心城市在生态环保方面令人堪忧。广东和北京、 上海两大直辖市比起来,各项指标都在它们之后,唯有在生态环保方面超过北京和上海。

工业化进程居中的河南,江西,湖南,安徽,信息化方面在全国居于倒数的位置。 信息化水平较差的吉林、重庆、 河北、四川、湖北、黑龙江、广西、山东、安徽、湖南、 江西和河南,它们的工业化进程并不是很慢,有的甚至比较靠前,比如山东、重庆、湖北三省。 这些地区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工业化中“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方针,加快两者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

上一篇:进出料系统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