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护理

2024-08-01

急诊内科护理(精选十篇)

急诊内科护理 篇1

关键词:急诊内科,昏迷,护理

昏迷是完全意识丧失的一种类型[1], 是临床上的危重症[2], 是急诊科的常见病。为总结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经验, 2015年4月-2016年7月收治急诊救治的昏迷患者100例,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急诊救治的昏迷患者100例, 其中男57例 (57.0%) , 女43例 (43.0%) , 男女之比1.33∶1, 年龄15~80岁, 平均 (57.1±3.6) 岁, 昏迷程度:轻度昏迷50例, 中度昏迷40例, 重度昏迷10例。

方法: (1) 接诊患者后立即对患者的昏迷程度进行确定, 临床分为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重度昏迷。患者入院后要进行全面的检查, 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脉搏、血压、心电反应, 同时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给予相应的吸氧治疗, 并根据昏迷程度及病因制定相应的抢救措施。 (2) 护理方法: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重点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3], 观察瞳孔的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 发现异常, 及时汇报并处理。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残留, 以生理盐水清洗口腔, 保持皮肤干燥, 定时擦洗皮肤, 定时翻身, 按摩下肢, 减少褥疮的发生。注意观察各种引流管, 保持畅通, 防止脱落, 并观察引流物的颜色、质、量并记录。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发生。若患者由于食物中毒或者药物中毒造成重度昏迷, 则立即安排洗胃, 洗胃后注射适量的解毒剂, 患者口腔中有大量分泌物, 则要及时清理干净, 保持呼吸道畅通, 以免发生窒息。若患者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造成的昏迷, 要立即纠正电解质, 若患者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病变造成昏迷, 则要进行全面的X线, CT以及B超检查, 同时给予保护脑细胞组织药物治疗, 若患者是由于低血糖引起的昏迷, 则要及时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治疗。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抢救成功97例, 救治成功率97.0%, 其中低血糖6例均成功救治, 急性脑血管病变45例, 救治成功43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例, 均成功救治, 食物中毒或者药物中毒29例, 救治成功28例, 见表1。

讨论

急症内科患者出现昏迷现象属于常见病, 昏迷是由于人体的大脑皮层出现高度抑制导致人体意识丧失的一种意识障碍。昏迷患者一般即使是受到强烈刺激也难以觉醒[4]。造成昏迷的原因很多, 既有心脑血管病变或者神经系统疾病病变方面的原因, 也有外部环境刺激, 如中毒或者和中毒方面的原因。但是, 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导致昏迷, 其产生的后果都极其严重, 若没有能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将有可能造成死亡, 且死亡率高。

昏迷依照患者意识丧失程度和运动功能反应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 (深度) 以及重度 (极度) 昏迷3种。轻度昏迷指患者意识基本丧失, 但是身体还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且呼吸正常;中度 (深度) 昏迷指患者意识和机体各种功能全部丧失, 且呼吸明显不规则, 血压有较明显的降低现象;重度 (极度) 昏迷指的是患者意识和身体仅能全部丧失[5], 对强烈疼痛感刺激无任何反应, 最为严重的患者甚至濒临死亡状态, 无法自主呼吸。

本组100例患者抢救成功97例, 救治成功率97.0%, 其中低血糖6例均成功救治, 急性脑血管病变45例, 救治成功43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例, 均成功救治, 食物中毒或者药物中毒29例, 救治成功28例。可见, 及时分析患者昏迷原因, 准确掌握根本病因, 并根据病因, 加强护理,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博, 申海鹰, 陈淑芳.2437例院前急救疾病谱流行病学一般性回顾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28 (2) :181-182.

[2]Narayan RK, Greenberg RP, Miller JD, et al.Improved confidence of outcome prediction in severe head injur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multimodality evoked potentials, CT scanning,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J].J Neurosurg, 2011, (54) :751-762.

[3]袁磊.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诊治[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4) :178-179.

[4]樊菁菁, 王薇, 陈圆圆, 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 2012, 25 (11) :235-236.

急诊内科优质无缝隙护理应用的论文 篇2

优质无缝隙护理是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无缝隙护理,使每个护理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做到松弛有度,使每个护理环节都做到最好,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及治疗。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优质无缝隙护理及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选自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急诊内科2012年5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患者,男67例,女43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2.7±2.3)岁;急诊科护士40名,年龄20~40岁,平均(28.5±3.4)岁;按照患者护理方式分为优质组60例及常规组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优质组60例患者采取优质无缝隙护理。

(1)建立护理无缝隙小组。对护士年龄、护龄、专科知识、学历、技能、职称、工作经验、沟通服务能力等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按照护士实际情况,成立3个责任小组,每组分别设2名责任人。根据分层次使用原则,量化护士职责范畴,将其安排不同级别护士实施护理,加强护患治疗沟通交流。对护士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医护人员合理有序急诊抢救。

(2)创建无缝隙排班模式。按照床位比,对护理人员实施合理调配,护士长应相对固定责任班,大小夜斑双班制,保证8h在岗,24h责任制。护士长提前排好班次,根据护士实际能力合理安排班次,新老搭配,连续动态观察患者,实施整体合理。建立排班留言卡,置于排班本首页,若需调班,应将调班写在卡上,同时安排1名机动护理人员根据留言卡,及时调整班次,必要时段增加护理人员,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护理。

(3)优质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接诊后,应按照“先诊疗后付费”原则,实施抢救,并开放绿色通道。若患者无陪护人员,护士需要代替陪护人员办理各种手续,分诊护士接诊后用平车送入抢救室通知医生抢救。第1组应全程守在患者身旁,掌握病情动态,抢救期间观察患者循环系统,第2组负责人注意患者呼吸系统,第3组负责外勤,若出现异常情况做好记录。抢救期间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4)护理质量监督。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对整个护理过程实施质量监督。定期开展护理质量考核,做好各种制度的细节性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确保护理方案的个性化、全方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变化,计算患者护理纠纷和遵医行为,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纠纷例数/总例数;遵医率=遵医例数/总例数。

1.4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制定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护理、健康宣教、护理操作、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分值100,分数越高患者护理质量越高。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均20个条目,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质量及心理状态对比

2组患者护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护理纠纷及遵医性对比

优质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3%(2/60),遵医率为96.7%(58/60);常规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9/50),遵医率为76%(38/50);2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及遵医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如何加强内科急诊护理对策的探讨 篇3

【关键字】内科急诊护理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44-02

在综合型医院中,急诊内科是集内科各种专业的综合型科室,内科的各个系统的急、重症、危重症都会在内科的急诊中反应出来,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判断来诊治患者的病情。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解除患者的病痛或者是生命危险,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果断的技术治疗措施。这不仅关系患者的健康,并且还能反映出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及工作质量。就此,从以下内容针对如何加强内科急诊护理进行描述。

1.具有扎实全面的内科护理技能

作为内科急诊的护士,必须要具备非常全面的护理知识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不仅要有基础方面的护理常识,还要具有内科专科方面的护理技能和知识。在内科急诊往往要同时开展急性心衰、呼吸衰竭、急性中毒、上消化道出血等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场面,这就要求在有效的护士要非常有效的与内科的治疗医师畸形密切的配合来抢救病人要求护士必须要有责任心,并且要身体健康。坚持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护理人员的自身必备调教来要求。

1.1护理工作要快、准

护理人员要对病人在病理状态下引起的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突发反应,护士要能够可以独立应用护理手段来解决,这是护士需要具备能力。在内科急诊工作中,由于病情急重,第一个接触病人的大多数是急诊科护士,此时的家属大都要求赶快抢救。作为急诊护士此时必须要冷静,安置好病人的同时要通知医师,并立即进行正确处理,让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及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来急诊,病死率极高,来不及做检查就要立即进行抢救措施,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进行眼、耳、手的检查,根据专业知识,积极练习各项基本功,以满足急诊要求和急救速度。急诊护士不能单纯的等待医师医嘱,要学会独立进行简单的抢救治疗工作,要速度并准确。

1.2要关心临床的诊断

某些急诊病人经诊断后需要留在急诊室进行观察,主要以输液治疗为主。这时不仅要求急诊护士执行医嘱进行治疗,还要关心病人,密切观察变化,及时向医师反映。在内科急诊护理的工作中,不能简单的做好护理诊断,也要关注临床的诊断诊治,护理工作应该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

1.3内科急诊也要重视心理护理

急诊工作对患者的生命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同时也要为患者解决心理障碍。例如一个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并患有急性感染及肺心病心衰的病人,入冬后经常性的出现复发、呼吸困难、痛苦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厌世情绪,不愿再接受治疗;有的出现焦虑情绪,担心不能够及时的得到救治而失去生命;有的则会出现经济方面的担心。急诊护士是最先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只要病人的神志意识保持清醒,在紧急抢救的同时还要求急诊护士用沉着的语气对患者进行安慰。针对不同的年龄和病情,要采用积极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安慰。例如有位刚走上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女性,因失恋而服药自杀,发现后送来急诊,但病人拒绝救治,为了给病人争取到更多的救治时间,急诊护士对病人亲切的耳语:“小姐,明白你现在的心情。但是生命是宝贵的,你不要辜负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你配合我们的治疗,其他的事情我们不会让别人知道的,好吗?”病人痛哭后配合了医生的治疗,洗出了未溶解的药物,观察一段时间后,病人顺利出院回家。

2.讨论: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这也使得急诊护理工作的压力在逐渐的加大,伴随而来的就是护理风险也在逐渐的呈现上升趋势,护理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严格的要求自己,避免护理风险。

现在的医疗模式已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集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性的医学模式,急诊护理的工作也要遵循着这个模式的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单方面的只是关注病人的病理生理上的疾病转变为同时要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的参与,在进行抢救工作中要注意把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列入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内容中。在护士工作的交接班中,除了要交代病人病情及生命体征外,也要提及病人的心理状况和社会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以便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治疗患者的疾病。

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及关系的处理是现在社会比较关注也是争议性较多的一个话题。而急诊护理人员在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方面是最多的,可以从患者及患者家属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患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患者的治疗工作是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的。所以,急诊护士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进行规范的护理记录,为了患者的健康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研究.2014,3(2):258.

[2]董慧丽.浅析内科护理风险的防控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3):216-217.

[3]刘秀华,赵华宇,代宏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探讨[J].医学信息.2011,4(24):2070-2071.

急诊内科护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的2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7例,女48例,年龄25~56岁,平均(45.2±2.1)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0例,脑血管意外45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明原因昏迷1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66例,女49例,年龄24~55岁,平均(44.5±2.2)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2例,脑血管意外43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明原因昏迷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内科护理,包括急救基础护理、三查七对,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具体如下。

1.2.1环境塑造大部分患者进入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恐惧感,而提高就医环境的舒适度,可以降低患者的陌生感,缓解其不良情绪,进而间接提高临床疗效[2]。

1.2.2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自身修养,以专业的态度来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注重与患者以及家属沟通时的态度,沟通不仅可以提高医患之间的认知度,还能降低医患纠纷。

1.2.3接诊时的细节护理患者以及家属特别重视急诊人员的接诊,因此,对于急诊患者无论是自己来诊还是120救护车等,都应该及时准备好轮椅或平车,如步行患者应及时协助家属搀扶步入诊室,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同时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清理患者身上的污秽物,及时更换湿衣物,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2.4诊室内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应该随时准备好抢救药品。接诊后立即通知值班医师采取施救,同时积极配合。当患者需要辅助检查时,护送患者并且确保途中各种管道通畅。若需要转入病房,应积极与所转科室联系,介绍病情,并陪同患者到达所转科室,做好交接工作。

1.2.5抢救过程中的细节护理在抢救过程中,对患者以及家属的疑虑,需面带微笑、及时客观地进行解答。如果抢救失败,患者逝去,应保持适当沉默,帮助家属处理后事,对家属予以关心、同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进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1.2.6留观患者的细节护理对于急诊室的患者,无论病情轻重与否,均希望得到及时的诊治。因此,对于留观患者,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其主诉,密切注意输液情况,做到体贴入微的护理。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评分。GSES包括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均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佳。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一般:60~69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GSE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诊内科由于患者数量多、病情复杂,其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护理人员的态度以及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工作的琐碎和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易产生纠纷,造成医患冲突[4,5]。因此,细节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细节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就医舒适度、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还能予以其心理上的安慰,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6]。对于一些病情较为急重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护理人员接诊迅速、急救措施齐全,可为抢救患者生命创造更大机会。患者接受各种检查时,在途中要有护理人员陪同,如果出现管道脱落可以及时处理,可避免出现危险[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指的是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后对结果、内容的反映,是一种主观感受。自我效能可体现自身状态。两者可以客观评价患者对接受的医疗服务的感受[8]。

综上所述,在急诊内科开展细节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蒋月花.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2):105-106.

[2]范晓江,饶和平,徐旭红,等.内科护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84-686.

[3]张翠英,赵玉芹,李荣华,等.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65-67.

[4]黄玲月.参考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23-24.

[5]郭惠丽,岳宏,杨晋仙.细节护理服务在优质护理病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4):360-361.

[6]Poe SS,Cvach M,Dawson PB,et al.The johns hopkins fall risk assessment tool:poslimple menlation evaluation[J].Nurs Care Qual,2007,22(4):293-298.

[7]陈瀚熙,赵瑜,蓝惠兰,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6):61-6.

急诊内科护理 篇5

呼吸科临床药师对哮喘患者的用药监护

[摘要]哮喘患者易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因此,对哮喘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监护尤为重要。笔者作为一名呼吸科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总结了几点对哮喘患者的药物监护体会。

[关键词]哮喘;特应性体质;不良反应;药学监护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患,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患者常反复发作性喘鸣、胸闷、咳嗽、呼吸困难[1-2]。重者可危及生命。同时,哮喘患者多为家族特应性体质,易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如果药物选用不当,可能会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再次诱发哮喘的急性发作。笔者作为呼吸科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工作过程中,总结了几点对哮喘患者的药物监护体会。

1重视对哮喘患者的问诊

很多哮喘患者具有特应性体质,好发过敏性疾病或出现药物过敏。遗传也是哮喘的根源性因素[3]。因此,药师在提出用药方案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食物药物过敏史、药物治疗史、家族史等,特别是对哮喘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更要仔细问诊。一些老年患者不能正确表述药物治疗史和过敏史,个别患者是在出现过敏反应后才回忆起既往使用该药过敏,因此,药师问诊中不要只简单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而应将易导致过敏和诱发哮喘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阿司匹林片、吲哒帕胺片等举例说明,用以提示患者。药师只有全面掌握患者药物治疗史、药物过敏史等,才能更好地预防和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采取积极措施

哮喘患者应用法莫替丁片出现过敏反应:一例69岁男性患者,主因咳嗽反复发作11年,加重伴发热1 d,于2009年5月28日由我院急诊收入呼吸科治疗。该患者2002年已由我院呼吸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此次入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给予抗感染、平喘、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应用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茶碱缓释片、茶碱注射液、强的松片、孟鲁司特钠等。治疗第4天,患者咳喘症状未得到较好控制,遂停用口服激素,改为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点,1次/d,同时给予法莫替丁片20 mg(上海信宜制药,批号:081202)口服,2次/d,用于预防激素引起的胃溃疡出血。次日,患者服用法莫替丁片20 mg后,开始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美唑,约15 min后,患者主诉腹部及四肢瘙痒,但未见明显皮疹,考虑注射用头孢美唑过敏,立即停用该药,并给于氯雷他定10 mg,口服抗过敏治疗,约30 min后患者瘙痒症状缓解。患者睡前再次服用法莫替丁片20 mg,约10 min后,再次出现腹部及四肢瘙痒,经治疗症状缓解。停用法莫替丁片,改用硫糖铝混悬液1 g口服,3次/d,其他治疗不变,患者未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上述ADR的发生过程,基本确定为法莫替丁片引起的不良反应。

法莫替丁片在呼吸科使用较多,主要原因:①研究表明,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高达34%~89%,而普通人群中发生率为8%左右,GERD与支气管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见于2种情况:一种是GERD诱发哮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反射或胃内容物微量误吸有关);另一种情况是患支气管哮喘在前,由于应用各种平喘药物松弛平滑肌,导致GERD[4]。伴胃食管反流的哮喘患者常常使用H2受体阻滞剂治疗。②对有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指征的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防治消化性溃疡。③法莫替丁片不良反应较少,不抑制肝药酶,因此,不影响茶碱等呼吸科常用药物的代谢,使用较为安全[5-6],常用于有呃逆、反酸等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笔者既往参与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生过因使用法莫替丁片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通过查阅该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报道及H2受体拮抗剂与哮喘等文献获知,H2受体拮抗剂对GERD伴哮喘(特别是GERD为哮喘发作或/和加重诱因)及哮喘伴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气道感染者有一定疗效。单纯哮喘患者因H2受体功能下降,可导致H1受体功能相对亢进,产生气道痉挛,导致不同症状的过敏性疾病,甚至诱发和加重哮喘患者的病情。笔者将结论及时反馈给医生,使得哮喘患者正确用药,减少法莫替丁片ADR的发生率。

因此,当发生ADR时,临床药师不仅要认真填写不良反应报告,更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药物治疗规律,避免相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同时,药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和用药指导,解除他们的用药顾虑,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积极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

临床药师应掌握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的药物,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而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例如,有些哮喘患者并发高血压、心动过速,需要使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在选择药物时,应禁用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原因:β2-肾上腺素受体在气道和肺组织内广泛分布,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抑制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阻滞β2-肾上腺素受体,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痉挛。这类药对正常人影响较小,但对哮喘患者而言,有时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

因此,要禁用普萘洛尔、吲哚洛尔等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以慎用选择性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另外,患有青光眼的哮喘患者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时,也可诱发加重哮喘。可诱发哮喘的药物,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此类药物因抑制了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环氧合酶途径,而使脂氧合酶途径的代谢增加,导致LT生成增多,使气道平滑肌发生强烈收缩[3];再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对糖尿病性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应慎用于有哮喘的高血压患者,因为该药会抑制缓激肽降解,体内过多的缓激肽会引起哮喘患者刺激性、持续性干咳,可以选用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抑制剂;乙酰半胱氨酸是呼吸科常用的黏液溶解剂,可用于哮喘患者粘液腺分泌增多,痰液黏,不易咳出,但该药禁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因为该药的氧化产物可加重气管痉挛,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

哮喘是一种难以根治、容易反复发作的肺部慢性疾病[7-8],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0.5%~1.5%,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9]。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哮喘进一步发展。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哮喘患者多为高龄且病情较重,其中一些患者还存在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治疗往往是在遵循《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采取多种药物联合的方式,药物治疗复杂。同时,一些患者对自身疾病和用药缺乏正确认识,因此,患者用药监护尤为重要。

作为呼吸科临床药师,应了解呼吸科及相关学科的医学知识,深入临床,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同时,应具备扎实的药学知识,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积累药物治疗经验,才能在参与患者用药决策时,为临床医生提出合理化的用药建议,降低ADR的发生率。通过科学的药学监护,达到哮喘的治疗目标:迅速控制哮喘症状并予以维持,防止形成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而引发的死亡。

参考文献: [1]纪洪娥,杨秀玲,高岩,等.支气管哮喘治疗新理念[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5072.

[2]梁晓,方利洲,杨瑞安,等.孟鲁司特联合氟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09,4(3):178-179.

[3]林昭鹂,尹玉敏.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探讨[J].现代医学,2005,33(3):191.

[4]殷凯生.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33.

[5]王慧,曲龙妹,陈霞,等.法莫替丁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4):253-255.

[6]项琳燕,留晓霞.法莫替丁过敏反应的抢救和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1059-1060.

[7]杨慧敏,袁天喜,陈爱红,等.应用PDCA循环对哮喘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77.

[8]王林,陈良宏,赵敏.可必特与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2):97-98.

急诊内科护理 篇6

在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建立后,急诊科在护理质量检查中连续三年获院内前三甲。结论 在急诊内科建立护理安全质量小组,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在急诊内科中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安全质量小组;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11-01

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为护理安全,也是护理管理所关注的热点[1]。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2]。为了加强急诊内科的有效护理工作,我科在2012年1月建立了护理安全质量小组,通过护理安全质量小组,急诊内科的护理质量明显的到提升,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护理安全质量小组由护士长带领的全科室护理人员,共13名,合理分成四个小组。护士长为总组长,另在四个小组中选出一名护士为小组长。

1.2方法

1.2.1小组分工

根据护理部的检查内容,如护理制度、各项工作的流程、护士的工作质量、文件书写、风险预案、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健康宣教、培训与带教、消毒隔离、患者满意度等。四小组明确分工,每周检查1次。

1.2.2培训

在小组成立后,组长组织所有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掌握检查内容,各小组制定具体的检查方案,制定符合急诊内科特点的工作流程、急诊急救培训计划、健康宣教、风险预案等,并组织学习。要重点学习各种危重患者的急救和转运流程,急救药品的准备,以及急救设备的使用,要求各个成员掌握。并培养护理人员的观察和反应能力、交流以及配合能力,培训可以以情景演练、或者讲座的形式開展,各成员要定期考核并通过,各成员在学习中应该互相督促。

1.2.3检查方法

各项内容在由小组成员检查后,由另一小组成员进行检查,交叉进行,护士长抽查,将发现的各个问题以及对应的被检查护士的名单公布在公布栏里,对应护士及时改正。定期开会,讨论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1.3评价指标

统计从2009年到2014年每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患者投诉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及排名,并比较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建立前后的各项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诊内科在建立护理安全质量小组之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0%,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8.13%,患者在三年内投诉了7次,护理质量合格率为85.27%;在建立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7%,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17%,在三年内患者投诉过1次,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为98.23%。在建立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投诉次数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明显升高,各项差异均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诊内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窗口,其风险比较高[3]。可能在护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对护理不够重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也会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4]。建立护理安全质量小组,人人参与,规范工作制度和流程,制定风险预案,对成员进行培训,考核等提高护理人员的反应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有效降低急诊内科的风险,提升护理质量。自从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建立以后,各个成员的综合素质均有提高,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水平、安全意识以及工作的责任心等均得到加强。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处理之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投诉情况均比较多,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合格率均较低,在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处理之后,这些情况明显有改善和提高,护理不良事件降到了0.1%,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检查合格率也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在检查排名中急诊内科连续三年获得前三甲。

在急诊内科建立护理安全质量小组,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很大的保障,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在急诊内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急诊内科建立护理安全质量小组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2872-2874.

[2]邢翠萍,张爱莲,朱冬梅等.安全质量小组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74-75.

[3]钟蕊忆,梁凤,曾柳芳等.品管圈在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77-78.

急诊内科护理 篇7

关键词:细节护理,急诊,内科,护理满意度

来急诊内科就诊的患者大多病情急迫,且病情的发展迅速,抢救工作十分重要。部分患者及家属因对抢救工作缺乏了解和对疾病担忧,产生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容易产生纠纷,降低服务质量[1,2]。细节护理是通过人性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温馨环境、专业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模式。细节护理的服务理念更加人性化,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3,4,5]。本研究对采用细节护理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急诊内科住院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21~58岁,平均(39.50±2.65)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6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38.90±3.10)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8例,脑血管意外11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急性中毒2例,不明原因昏迷9例;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40.10±2.34)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0例,脑血管意外17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中毒5例,不明原因昏迷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取的患者均取得本人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行急救的基础护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做到“三查七对”等基础护理要求。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细节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创造良好的急诊环境。良好的急诊环境可以降低患者的陌生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可以使患者得到放松,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间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接诊的过程中要加强细节护理,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降低抢救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挽救患者生命[6]。(2)急诊患者及家属很重视急诊人员接诊环节,因此一旦收到急诊患者前来就诊,一定要及时将轮椅或平车准备好,或协助家属将患者搀扶进急诊科,以免延误患者诊治或引起护患不必要的纠纷,接诊的同时注重细节服务,包括将患者身上的呕吐等污物及时清理,及时将湿透的衣服更换掉,并注意对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等[7]。(3)护理人员应注重仪表,给患者及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改善对患者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及家属能够信任医护人员,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从而间接提高治疗效果[3]。(4)参与的护理人员要有护理经验,具备良好的责任心,服务态度良好,护理操作娴熟。在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很好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8]。(5)急诊患者由于对于病情的未知,都迫切希望及时得到诊治,因此对于需要留观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安抚其紧张不安的情绪,并在巡视时对患者输液过程中肢体有无肿胀以及液体滴入速度等进行观察,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处理,将输液中应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并将患者肢体舒适安放,每项操作都要考虑患者的安全,减少暴露时间[9]。对于高热患者的体温检测不容忽视,对处于躁动的患者输液采用静脉留置针,在应用静脉留置针前与患者家属取得沟通和配合,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6)输液时,为患者安排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观察液体的输入是否通畅,拔出针头要轻柔,嘱咐患者对穿刺部位按顺时针方向沿血管走行按压,按压时间为3~5 min[10]。(6)进入病房前,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辅助检查,核查各项指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为准确地制订治疗措施提供依据。(7)患者的交接工作要做好,护理人员对患者进入病房的护送时间、护送过程中及住院后的生命体征情况以及进入科室、床位等资料做详细的记录并且向患者所在科室进行交接,使相关科室能够更加详了解患者,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工作,降低医疗差错的发生。(8)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抢救工作,使患者及家属理解抢救工作及医护人员,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利于治疗工作的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针头脱出、液体流速不正常、血液外溢、皮下淤血等;(2)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及住院天数;(3)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满分100分,7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25~70分为一般满意,25分以下为不满意;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及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诊内科的患者病情危急,病情种类多且复杂,急救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操作得当可间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目前,传统的临床护理工作只对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急救的基础护理、“三查七对”等措施,但是在护理的细节工作方面不够完善,不能很好照顾到患者及家属的感受,患者及家属对抢救工作不了解、不支持,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不利于治疗工作的进行及患者的康复[13,14]。由于急诊内科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患者数量较多,对护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准要求较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态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医院的形象。所以,专业的护理非常重要。细节护理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还能够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提高患者就医的舒适度,对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依从性有着很大的帮助。细节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在护理服务的全程过程中,注重护理的细节,减少护理失误或过失的发生,降低发生致残或死亡率[15,16]。细节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责任心,态度和蔼,工作有耐心,不因为急诊内科的患者流动性大、患者多而粗心大意,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讲解抢救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以此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17]。

急诊内科护理措施是急诊内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故临床护理研究者一直将如何提升急诊内科护理工作水平作为努力的目标[18,19]。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有所提高,住院天数有所减少(P<0.05);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升高(P<0.05)。表明细节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就医舒适度,还能强化患者心理素质,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和信任,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在护理工作中,患者的满意度越高,医患关系越融洽。良好的医患关系要求护理人员不仅技术水平过硬,也需要有责任心。比如在输液时主动关心患者,经常查看患者的补液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降低针头脱出、液体流速不正常、血液外溢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20,21,22,23]。在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如有情况发生及时报告处理;护理人员还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解决患者所遇到的问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让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对治疗充满信心,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24,25]。

急诊内科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6 月-2015 年6 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94 例急诊内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47 例患者, 男25 例, 女22 例, 年龄32~69 岁, 平均 (55.7±3.1) 岁;12 例冠心病, 17 例腹痛, 10 例心力衰竭, 8 例心律失常。对照组47 例患者, 男23 例, 女24 例, 年龄30~70 岁, 平均 (57.4±2.4) 岁;10 例冠心病, 13 例腹痛, 12 例心力衰竭, 12 例心律失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 方法如下:入院后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工作, 向患者宣传教育内科急诊相关知识, 并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降低临床死亡率。

1.2.2 试验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 方法如下: (1) 加强人员培训管理。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增强其危机意识和法律观念, 在工作中有效的应对各种危机事件,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并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2)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3]。由急诊内科护士长带头成立管理小组, 针对急诊内科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和教育, 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明确每一位护士的岗位分工情况, 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听取建议, 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3)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医院设置专人对内科急救中的仪器、设备等进行管理, 并进行准确的定位[4]。定期、不定期的对设备进行维修、检查, 对出现异常设备立即安排专人进行维修。同时, 护士应该加强急诊内科空气、物品、医疗器械病原菌检测[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两组护理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物品完好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抢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水平、护理文书规范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违规操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急诊内科是医院相对比较特殊的科室, 该科室收治的患者疾病类型较多, 病情变化也相对比较快, 其中护理工作中存在部分不容忽视的部分, 主要表现为护理的具体性、连续性、直接性以及动态性, 护理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科学的管理, 将会增加护理风险[6]。近年来, 风险护理管理在医院急诊内科护理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抢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水平、护理文书规范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违规操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由此能看出, 风险护理管理在医院急诊内科患者治疗中的运用效果。

风险护理管理和其他管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 它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能够制定规范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从而能够达到管理标准化, 对各个环节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价和处理, 能够减少护理不安全时间发生, 从而能够将风险事件对患者及医院带来的损伤降低到极限, 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7]。同时, 风险管理的实施能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健全和完善护理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能够主动识别和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意识风险, 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从而能够规避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8]。

综上所述, 医院急诊内科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效果理想, 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俊丽.护士分层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 (5) :390-391.

[2]胡云霞.护理管理者对实施护士分层管理使用的思考[J].中国实用医刊, 2010, 37 (22) :87-88.

[3]崔建波, 苏海燕.浅析急诊科护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5 (17) :2330-2331.

[4]杨晓莉, 曹艳佩, 马昕, 等.应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改善住院病人化疗用药安全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1) :70-72.

[5]毕小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A]//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0:173-175.

[6]邵立新, 金志芳, 俞珍, 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9) :143-146.

[7]袁明琼, 张琼.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批量伤救治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9) :73-75.

急诊内科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所诊治的14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性患者62例,男性患者7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3±3.9)岁,发病到急诊救治的平均时间为(76.9±16.8)min。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病状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接诊后立即进行吸氧与心电图监护,同时做好充分的诊疗准备,实验组基于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 急诊接诊护理:

急诊后3min必须做出反应,救护车立即出发,在途中应该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疾病史、病情以及用药与发病时间、地点等等,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还应该嘱咐家属不要随意挪动患者,让患者静卧直到救援人员抵达。

1.2.2 接诊转运途中护理:

抵达现场后应该立即给予患者必要的急救药物,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吸氧与心电图监护处理。对于疼痛患者,应该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对于疼痛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给予吗啡进行止痛。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该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术。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例如:瞳孔、神志以及皮肤体温等等,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心电图T波段与Q波段是否存在异常变化[2]。再次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发病时间以及病情等,并结合实际观察做出判断。并且还应该做好家属的心理干预,安慰家属,消除家属对疾病的恐惧与紧张情绪。

1.2.3 院内转运护理:

患者入院以后,首先进行全面的症状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转运时所需要的药物与治疗仪器,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特征。做好患者家属疾病知识的宣教工作,让家属对疾病有基本;了解,指导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时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急诊救治准备。

1.2.4 急诊病房内护理: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让患者平稳的仰卧于病床上,并调整好给氧流量确保各个导管的顺畅[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于病情突发严重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1.3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时间与病死率: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急救时间为(152.7±18.6) min,7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8.6%。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急救时间为(72.2±11.6)min,7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8.6%。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与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满意度情况:非常满意29例,比较满意27例,不满意14例,满意度为80.%。实验组满意度情况:非常满意36例,比较满意31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5.7%。数据表明,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是指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综合实践心得与综合理论知识对疾病护理进行预见性管理,同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的调整护理方案。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是优质护理的研究内容之一[1],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有效改善疾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护理质量管理中护理质量检查是主要方法,从工作中存在问题出发,不断的纠正问题,改善医疗体系的服务质量。前瞻性的护理质量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规避治疗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复杂,抢救时间比较宝贵,缩短接诊反应时间是该病急救的关键。应用前瞻性护理模式,对转运到入院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前瞻性安排,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科学、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能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应该在急诊内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淑贤,韩明华,刘桂峰,等.前瞻性护理在急腹症分诊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21):2559-2560.

[2]Lars-Eric Olsson,J6n Karlsson,Inger Ekman,等.整体护理途径显著缩短一半住院时间:一项针对急性髋部骨折的前瞻对照研究[C].//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学术会议论集.2006:73-78.

内科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所选取的358例患者中, 其中男性为198例, 女性为160例, 年龄均在19~84岁之间。病因诊断:这些患者中有156例为脑出血, 66例为脑梗死, 7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2例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例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10例为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 10例为肺性脑病, 10例为中暑, 5例为肝性昏迷, 5例为病毒性脑炎昏迷, 3例为尿毒症性昏迷, 还有68例为各种药物中毒及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况。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一般不易误诊, 但如果疾病较多, 相互交错, 或者有接触毒物史时较易发生误诊, 经统计误诊率一般在10%上下。

2 病因分析

2.1 脑血管意外

(1) 脑出血:几乎所有的脑出血患者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动脉硬化等病史, 还有一些患者发病突然, 而以前未注意过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这些患者年龄一般较高, 但逐渐向低龄化转变。这些患者一般发病突然, 同时可见鼾声呼吸, 进行检查时可见其血压及瞳孔发生变化。因为这类患者多使用CT进行确诊, 所以发生误诊的患者很少, 出血量及部位决定了预后的效果。 (2) 脑梗死: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 所以糖尿病及脑梗死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患者中一般也都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病史[4,5]。夜间发病的患者较多, 一般可表现为偏瘫, 昏迷, 但昏迷程度较轻, CT检查对发病24h内的患者有一定困难, 如确定未患有脑出血和脑肿瘤疾病后, 诊断相对容易, 如患者未出现偏瘫症状, 在进行诊断时要和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有需要CT可以在24h后复查。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有此病的患者年龄较小, 一般在发病前没有明显表现, 可能存在脑血管畸形或血管瘤等隐性疾病, 有些患者在发病前会感到头痛剧烈。经CT检查可进行确诊。

2.2 糖尿病

如曾经诊断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对昏迷的病因相对容易诊断, 会想到由于血糖的变化引起, 给予优降糖, 由于消渴丸易导致低血糖昏迷, 一般不建议服用, 经过快速的血糖检测可对此类患者进行确诊。还有一类患者为隐性发病, 为患过糖尿病, 而且年龄相对较小, 易出现糖尿病非酮性高渗性昏迷, 中毒及病毒性脑炎的症状与此类患者相似, 如果医师能够想到此病, 同时进行血糖的快速测定, 即可进行确诊, 这种类型的患者病死率较高[6]。

2.3 肝性脑病

最近几年这种疾病在逐年增加, 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臭、面色萎黄、腹水等。首先要观察有无诱因导致肝昏迷, 其次对肝功能进行检测并对血氨进行检查, 对偏瘫的患者进行确诊时可选用脑电图检查。

2.4 肺性脑病

这类患者的病因一般较明确, 即为胸廓病史或者慢性肺部病史, 一般年龄较大。临床表现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呼吸表浅或异常呼吸, 可见程度不同的发绀, 两肺布满哮鸣音, 较易做出诊断。

2.5 病毒性脑炎

这类患者年龄较轻, 曾患有病毒感染史, 比较容易做出诊断, 临床表现为:昏迷前头痛剧烈, 也有些患者直接发生昏迷, 一般除昏迷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只能运用排除法进行诊断, 如血糖、CT没有发现诊断体征, 可以做脑电图检查, 有时可有帮助。

2.6 尿毒症脑病

这类患者没有明确的既往史, 晚期时误诊率较高。进行检查时主要观察患者有无高血压、水肿、贫血、深大呼吸以及少尿、无尿等现象, 对肾功能进行检查明确诊断。

2.7 中暑

昏迷前未患有疾病, 有高温工作史或者热辐射史。临床表现为:面色红、汗闭、高热、血压下降、皮肤干热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状。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提高, 很少发生此病, 此病有很明显的季节性, 进行诊断较为容易。

2.8 各种中毒

了解是否有中毒病史是诊断的关键, 中毒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种。生产性中毒的患者要对其工种、职业、生产过程以及接触毒物的种类进行了解。非生产性中毒要对其精神状态、个人生活、家里常服用的药物以及杀虫剂的种类等进行调查, 同时还要对其中毒环境进行询问。很多药物没有味道, 但是临床特点显著, 如果不能很快判断中毒物的性质, 可以对患者进行催吐, 将其呕吐物及排泄物送化验室检查。

参考文献

[1]夏添.急诊内科昏迷病人18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8) :56-57.

[2]刘昭斌.178例急诊内科昏迷病人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3) :234-235.

[3]刘秀广.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识别及抢救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 :89-90.

[4]李凤云, 沈效速.621例急诊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8) :132-134.

[5]郑俊.179例春节期间内科急诊昏迷病人病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5) :66-67.

上一篇: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下一篇:美术高考素描头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