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2024-08-14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精选十篇)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篇1

我国已对“走出去”企业实行税收抵免和税收饶让政策, 但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 完善国际税收抵免政策

国际重复征税会造成税收超额负担, 阻碍国际资源自由合理流动, 违背税收公平合理原则。减除国际重复征税主要有抵免法、低税法、豁免法 (免税法) 、扣除法, 其中抵免法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抵免法是指一国政府在优先承认其他国家的地域 (收入或所得来源地) 税收管辖权的前提下, 在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税时, 以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税款冲抵本国税收的方法, 它可分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财税 (2009) 125号规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在计算出在各国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抵免限额后再汇总纳税;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 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 且其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盈亏也不得相抵。“分国不分项”的税收限额抵免方式以及国内外不相抵、国别不相抵的亏损抵补制度, 增加了企业纳税成本和税务机关征税成本, 造成各国税收抵免限额无法调剂使用, 增加纳税人总体税负。有鉴于此, 建议允许实行境内外总分机构之间合并纳税和境内外间的盈亏互补, 进行综合限额抵免 (特殊收入项目可实行专项限额抵免) 。这也适应现在实行这种抵免方式的国家 (如美国的分类不分国的综合限额抵免和日本不含亏损额的综合限额抵免) 已呈增加趋势。还应看到, 目前我国规定:企业不能准确计算“实际可抵免分国别 (地区) 的境外所得税税额的, 在相应国家 (地区) 缴纳的税收不得在企业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 也不得结转之后年度抵免”。在计算境外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为取得境内、境外所得而在境内、境外发生的共同支出, 与取得境外应税所得有关的、合理的部分, 应在境内、境外应税所得之间, “按照合理比例进行分摊后扣除” (财税[2009]125号) 。据企业反映, 其中的有关合理比例的规定不够具体, 这给实际计算带来一定难度。而采用不分国 (地区) 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方式和亏损弥补还原的方法则可使上述疑难迎刃而解。

美国对于企业已缴纳外国所得税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 可向前结转2年或向后结转5年 (目前我国仅规定向后结转5年) 而加以抵免, 这值得借鉴。另外, 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亏损有向后结转方式 (用以后年度盈利) 和向前结转方式 (退还以前年度已缴企业所得税) 的两种抵补方式, 多数国家 (含目前我国) 采用向后结转方式, 少数国家同时采用向前、向后结转方式, 在必要时我国也可考虑增加向前结转方式。

(二) 完善税收饶让政策

税收饶让是税收抵免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税收饶让, 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缴纳的外国税收, 同样给予抵免待遇, 而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进行补征。这样, 使本国对外投资者真正享受到东道国税收减免优惠, 有利于鼓励本国投资者对东道国投资, 并增强本国投资者的资金实力。除美国外, 采用税收抵免的国家一般都同意给予税收饶让。但要指出的是:1998年OECD在对税收饶让重新认识的报告中, 倾向于对税收饶让的范围和程度加以限制。其理由是:税收饶让违背税收中性、公平原则, 一味鼓励对外投资, 会产生使本国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并使本国的部分税收管辖权让渡给东道国, 减少本国税收;税收饶让容易导致投资者进行国际避税。

在我国已签署的税收协定中, 规定缔约国双方相互、我国单方面 (这占少数) 和外国单方面 (这占大多数) 给予税收饶让的各占一部分, 这与我国以往在对外开放中重“引进来”而轻“走出去”有关。笔者认为, 应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正确动机 (目的) 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的合理选择, 适当确定我国税收饶让的范围和程度。为此, 要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和国别导向政策 (如适时修订商务部与有关部门发布的《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 。目前世界上约有61%的国家法定公司所得税税率高于我国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其中,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巴基斯坦、赞比亚、科威特、孟加拉国、叙利亚、约旦、老挝、摩洛哥等) 的法定公司所得税税率高于我国, 但这些国家为了引进外资, 往往会给外来投资者以企业所得税优惠 (这些国家对核心产业和敏感行业的外来投资则可能加以限制) 。我国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很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因而我国对企业在这些国家的上述直接投资宜给予税收饶让。又如, 以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战略资产包括世界领先的技术、组织管理能力、专利、品牌、市场营销能力、信息等, 我国战略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主要宜选在发达国家, 特别要选在其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内。一部分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法国、日本等) 的法定公司所得税税率高于我国, 但这些国家较重视以税收政策扶持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我国企业在这些发达国家进行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时, 要积极应对其对我国企业投资的歧视, 并可通过税收协定对我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这一方面直接投资给予税收饶让。

二、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政策

为加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投向引导, 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以及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政策。

(一) 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从原则上说, 符合我国产业和国别导向政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得, 也应享受国内同类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以支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输入我国所短缺和所需的那一部分农林牧渔业产品和战略资产, 并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扩大科技国际合作, 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 (含“走出去”企业) 所得税优惠政策, 国际经验证明:目标定位于机器、设备以及研究和开发等新投资的选择性税收优惠是成本——收益对比较理想的措施。以进一步发挥企业所得税政策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来说, 既要合理实行以往较多采用的直接优惠, 也要重视间接优惠 (即税前优惠或税基优惠) , 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前端和中间环节的税收优惠。以下强调其中几点:宜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扩大到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现代服务业, 还可考虑适当提高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比例, 当期不足抵免的可转回或延后若干年抵免 (如欧盟) ;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的力度 (美国规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年限为3年)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技术开发准备金 (如韩国) 、风险投资准备金 (如德国) ;对创投企业在最初几年中的某一年没有盈利 (或应纳税所得额) , 可允许企业前移若干年 (美国规定为3年) 或后转若干年 (美国规定为15年) 抵扣研发费用支出;允许企业为科技创新所实际发生的教育培训费用在税前予以扣除 (如韩国和日本) , 允许企业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费用;实行科技创新再投资退税或国内税收抵免。另外, 借鉴瑞典、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经验, 可考虑建立国际投资储备金。它可在企业投资的一定年限内根据投资总额或应税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 允许其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得到扣减 (作为投资损失费而享受免税优惠) , 并专项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损失的弥补。俟其期满后, 该项储备金余额再按比例逐年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二)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 实行对消费商品的属地征税原则, 可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使出口产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退税, 会影响名义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商品出口。根据WTO规则, 可退还的出口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营业税等。出口退税是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促进出口的措施。我国2012年出台了《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39号) , 我国现规定3类21种情形享受出口免税, 这应加以落实。对于对外直接投资所带动的设备、原材料、零部件、散件等出境, 凡不属于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的, 都要实行出口退税。这既可满足对外直接投资的需要, 又有利于带动国内过剩产能的输出。除了退还出口增值税和消费税以外, 在必要时还可有选择地增加出口退税的其他税种。

目前我国实行17%、16%、15%、13%、9%和5%六档出口退税。我国传统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已较高。一方面, 应根据我国产业政策、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需要, 以及境外直接投资导向政策和财政承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提高出口退税率, 直至实行出口零税率 (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另一方面, 要降低乃至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 缩短单证审核审批流转时间。对纳税信用等级、海关评价信用等级高的出口企业要开通出口退税快速通道。同时要强化出口骗税防范措施。其中, 可调查进口国从我国进口货物的纳税证明, 因为骗税分子虚报高报的部分是不可能在进口国进行纳税申报的。另外, 一些国家 (地区) 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等对外直接投资较为集中的区域, 在必要时可选择与这些国家相毗邻的我国有关地点 (如边境) 设立特殊区域, 使其经我国海关批准后能进行出口加工生产、出口产品仓储以及出口, 而免缴或暂不缴纳出口税。

(三) 完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政策

根据关税有效保护理论, 关税结构应根据进口产品的加工程度提高而逐步提高关税税率。我们认为, 在当今进口关税税率还应有利于以战略资产引进, 实现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关税要适度, 否则会出现“关税负保护”, 发生本国生产方面的效率损失和消费者剩余损失。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篇2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2]尹贤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篇3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格兰杰因果性关系实证分析

目前在研究或印证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所处阶段,使用得较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 Dunning)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or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IDP)理论。基于邓宁的IDP理论,本文择取了自1982年至2004年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年中国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等数据,首先分析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其次考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性关系,最后用回归方法重建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模型。

一、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分析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分析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之中国对外直接接投资(outflow)的数据,对1982年~2004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作趋势分析如下:

其中,Loutflow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自然对数形式,Time是一个从1到23的趋势变量。从非常显著的t统计值和F统计值,以及和60%的R2来看,该回归方程是比较理想的。式(1)告诉我们在1982年~2004年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年流量)平均每年以14.1%的速度增长。根据式(1)的拟合值与中国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较,显示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明显向上趋势,说明今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

2.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趋势分析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之中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inflow)的数据,对1982年~2004年间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做趋势分析如下:

其中,Linflow是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的自然对数值,Time是一个从1到23的趋势变量。自变量time的t统计值和F统计值均非常显著,R2也很高。根据式(2)可以推断在1982年~2004年间,中国每年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2.4%。根据式(2)的拟合值与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的比较,显示了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明显向上的趋势,说明今后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3.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分析

同样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之相关数据,对1982年~2004年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netflow)做如下的趋势分析:

其中,netflow是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其值为:outflow-inflow)。式(9)的t统计值和F统计值均显著,R2也较理想。因此,根据式(3),在1982年~2004年间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的绝对数平均每年增长1.8468单位。根据式(3)的拟合值与中国实际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较,显示了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的明显向下的趋势,表明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

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为了考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人均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值和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人均值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了格兰杰(Granger)检验法。笔者首先择取了自1982年至2004年间的中国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及其指数、人口总数、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各年中国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平均汇率、各年美国CPI指数;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中国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及其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次计算出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人均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再次将各变量统一调整为1982年价格,以1元人民币为单位见附表;最后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从而完成对数据的预处理工作。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做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时必须要求各变量为平稳序列,而上述数据都属时间序列数据,因而有必要考察变量的平稳性。此处使用Dickey-Fuller平稳性检验。

具体检验时,首先分别用LGDP、LODI、LIDI、LNDI代表以1982年不变价格表示的人均GDP、人均对外直接投资绝对值、人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人均对外直接投资净值绝对值的自然对数值。

然后采用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按一般的经验做法选择ADF 检验的形式,ADF检验滞后阶由AIC信息准则确定。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LGDP、LODI的对数序列为I(0)序列;IDI、NDI的对数序列为I(1)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为 I(0)序列。各变量的一阶对数差分序列代表的是各个变量的增长率。

2.格兰杰因果检验

此处分别对LGDP、LODI及LIDI、LNDI的差分序列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性检验,选取滞后一阶至六阶。用Eview5.5软件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①当滞后期为1和2时,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上, LGDP与LODI互为格兰杰原因,其中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LODI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LGDP是LODI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短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能极大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反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则不如前者明显。②当滞后期为3、4、5时,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上,△LIDI与LGDP互为格兰杰原因。其中,当滞后期为2、3、4、5、6时, LGDP是△LIDI的格兰杰原因;当滞后期为3、4时, △LIDI才是LGDP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中长期内,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相互促进作用,其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作用持续时间更长。③仅当滞后期为6时,在接近10%的显著水平上,LGDP才是△LNDI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一般而言,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很不明显;从长期角度,中国经济增长对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起促进作用。

三、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模型的建立

此处采用中国自1982至2004年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并依GDP指数和美国CPI指数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值换算成2004年美元不变价格。构建如下模型:

ANDI=C1+C2AGDP+C3AGDP2+u

其中,ANDI为人均净对外直接投资;AGDP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1为截距项;C2、C3分别为AGDP、AGDP2的系数,u为误差项。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5.5软件对此模型进行估计, 结果如下:

其中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为0.9584表明拟合优度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都很高。此外同时通过了F检验。但是常数项C、AGDP 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均明显不显著,AGDP平方的系数也只是呈现弱显著,表明此模型不甚理想,可考虑调整。本着先一般后特殊的原则,采用三次方至五次方的模型进行检验。使用EVIEW5.5软件进行测试,最后使用三次方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R2值为0.9716,调整后的拟合系数R2为0.9671,均高于采用二次方模型。且此时各项系数均显著或弱显著。并用matlab软件得到对应的曲线,见图,在拟合中国数据的同时,较好地符合IDP理论的“U型曲线”假说。

根据此方程进行计算,可以得到三次型模型曲线的最小值约在AGDP为1315.99美元处(2004年不变价格),而2005年中国人均GDP为1703美元,对应此模型,可以判定中国现阶段应处于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但对照中国的ANDI数据还没有回升的迹象,结合格兰杰因果分析部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二者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可以断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滞后。

四、结论

经过上文的实证检验,可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基于邓宁的IDP理论,通过对中国自1982年至2004年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及外商对华投资都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的同时,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明显向下的趋势,这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

2.通过引入格兰杰(Granger)检验法来考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人均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值和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人均值之间的关系,发现:短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能极大地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反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则不如前者明显。在中长期内,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相互促进作用,其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3.通过建立的中国净对外直接投资三次方模型,可以判定中国现阶段应处于邓宁的IDP理论之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但对照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还没有回升的迹象,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二者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断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滞后。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篇4

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还不能完全的解读我国现在的对外投资模式以及原因。所以, 一定要根据实际, 研究出正确的、符合企业需求以及国家需求的对外投资理论, 使得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加的顺利。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左右, 就已经出现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但是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 才真正的形成具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海默 (美国学者) 是该理论公认的奠基人, 他是第一个将垄断优势理论提出来的人, 该理论是国际投资理论发展的标志。在同一时期, 维农的贸易理论、卡森、拉格曼、巴克莱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相继提出。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 英国学者邓宁说明了一个新的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这个理论的观点是:企业的国际投资行为应当有几个基本要素:所有权优势, 也就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唯一的、国外的企业不能够得到的某种资产, 使得企业具有组织管理、生产技术等优势;内部化优势, 这是因为市场交易免不得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竞争等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会引起最终产品以及中间产品的竞争不够充分, 所以为了使得企业所有权方面的优势得以保存, 而且企业在交易市场所获得的收益要小于进行内部化转移所收获的利益时, 该企业就要选择进行对外投资;区位优势, 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 一般会受到地理所在、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后, 随着世界经济慢慢的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家不仅仅有发达国家, 还有发展中国家, 而且后者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猛。这种趋势使得国际生产体系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 使得部分工业化国家想要进行对外投资以收获更大的收益, 并且这种欲望愈演愈烈。在同一时期, 相继出现了很多的针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有效的、著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比如说:小泽辉智 (日本) 所提出来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等等。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理论认识

与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前者是有一定区别的。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企业所进行的外直接投资是由于资本过剩, 明确说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发达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罢了。但是我国企业在经济刚刚有起色时就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与资本过剩无关, 并且由于我国国内没有非常充足的建设资金, 因此吸引很多的外资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不但体现在动因上, 还体现在投资所获得收益的价值判断上。

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前提是国内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样会提供给各个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形成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优势。然而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状态, 是发展中国家, 还没有非常完善、完美的产业结构, 而且整体产业素质还不是非常高, 比不上发达国家。我国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我国的外直接投资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也就是国内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层, 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高强度化, 我们反过来要利用国际生产体系来提高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层面。

四、中国企业在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 一定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律以及发展进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基本的保证, 并愈演愈烈, 使得交易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 国外也可以进行交易;使得世界市场联合了起来。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越来越高, 其成为了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的捷径以及重要方式, 而且企业对外投资占企业优势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了。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 在这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 其作用不只局限于发挥以及利用已有的优势, 还在于怎样构造一个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对外投资与国外、国内市场相融合、贴近, 得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技术, 提高技术累积的速度, 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想要去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原因了。

(二) 对外投资具有很多的不同类型, 投资企业一定要对其加以区分

投资企业想要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种类进行区别, 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动机以及本企业的优势进行考察。我国的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 一般有以下几种动机类型:寻找市场、寻找效率、寻找资源等等。企业要根据其所决定的对外投资动机, 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区域进行选择, 确保其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在进行研究分析时, 企业要将投资的动机以及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的解释企业所进行的各种国际投资行为。

五、小结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对外投资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很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产品销往了世界各地。为了使我国的对外投资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及不断的进步, 我国要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各种审批程度、完善各相关法规, 使得我国的投资企业可以走得更远, 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大。

摘要:在十九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已经提出来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才开始研究该理论, 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的对外投资以及外商投资之间的关系, 使这两者的关系更加的符合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在我国成为WTO一员后, 与其他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频率是越来越多, 因此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对外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王泽东.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杨万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 篇5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9).

[2]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7).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FDI);跨国公司;协调发展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联系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条件下我国企业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渠道。FDI的流入为我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带来了技术、管理和组织知识,甚至还能带来市场;FDI的流出,能够优化国内的资源配置,带动中间产品的出口,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FDI流入与流出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福利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加速增长态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2011年中国FDI流入金额达1240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FDI流入国,根据该报告,201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日本,达到创纪录的688亿美元,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尽管有所下降,但仍达到651亿美元。中国不但成为全球FDI流入第二大东道国,也成为FDI流出的重要来源国。但与FDI流入相比,我国FDI流出发展相对滞后。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促进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2011年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有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FDI流入与流出协调发展对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缓和国际贸易摩擦、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都起重要的作用。

一、 我国FDI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FDI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FDI流入与流出发展不平衡。与FDI流入相比,我国FDI流出规模偏小。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FDI流入国,FDI流入不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平来看都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再看FDI流出,尽管目前我国FDI流出规模不小,2011年我国FDI流出量(流量)为651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但人均FDI流出量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差不多。2011年,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FDI流出量占本国GDP的比重分别为2.4%和3.25%,我国当年这一比重仅为0.9%,不但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FDI流入与流出各自的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FDI流入量在我国三次产业之间分布很不均衡。2010年FDI流入量在我国第一、二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59%、55.6%和42.79%,FDI流入第一产业,特别是基础行业的比重很低,FDI流入第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虽然较高,但主要流入一般加工业制造,如纺织业、食品工业,流入高端机械制造、精密电子等行业偏少,在第三产业内,FDI主要流入房地产和金融业,而流入设计、信息等领域偏少。我国FDI流出结构也不合理,2010年我国FDI流出量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比例分别为:0.61%、29.03%和70.36%,与FDI流入相比,我国FDI流出量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较小,特别是反映一个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制造业FDI流出比重偏小,2010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比重仅为5%左右,而同期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都超过30%,这也反映出我国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未能发展起足够的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大规模走出去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相对落后,对外投资规模偏小,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不相称。

2. 流入我国的FDI质量不高。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国出台了许多鼓励FDI流入的优惠政策,但从效果来看,外国企业先进技术的转移远没有达到我国的预期目标,大量外资进入并没有带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母国公司相比,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先进程度偏低,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各地争相出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导致外国企业“超国民待遇”,这降低了外国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动力,也使国内企业处于明显的不平等地位,人为提高了外国企业的优势,从而对内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阻碍了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把引进外资的数量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使许多地方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只重视引进外资的数量而不重视引进外资的质量。一些地区在引进外资时不全面评估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外资的进入虽然可能使当地的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品种类扩大,但也可能带诸如环境污染、生活习惯和文化的改变等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产业受外国控制,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导致我国福利水平的降低。

3. 还没形成FDI流入与流出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FDI流入与流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该国要素相对充裕的产品而进口该国要素相对贫乏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其总体福利水平,FDI流入与流出对一国家福利的影响与此类似。一国家鼓励FDI流入,外国企业流动的所有权优势与本国不可流动的资源优势所构成的区位优势互补,两者相结合既有利于跨国公司市场的扩大和收益的提高,也使该国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反过来,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该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与其它国家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还扩大该国中间产品的出口,也有利于福利水平的提高。可见,FDI流入与流出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协调发展可以使一国通过国际分工形成有利于财富创造的经济结构,从而提高该国福利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外资,各地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的数量被当作政绩考核指标之一,为了完成引资任务,各地政府很少考虑所引进外资的成本和质量,特别是很少从本地要素条件和需要出发考虑引进所需要的外资类型,这使得所引进的外资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福利水平。从FDI流出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政策驱动性,一些企业不是基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等因素做出投资决策,这使得我国不少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出现了大量亏损。从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性质看,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企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小,2010年底,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全国的69.2%,海外资产规模前10名均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许多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投资抱有戒心,往往以国家安全等为由拒绝我国国有企业对一些行业进行投资,这使得我国企业在一些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失去了许多有利的投资机会,从而阻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影响我国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 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注重提升引进外资质量、优化外资结构的同时,国家要有步骤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其他国家投资发展。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有其必要性。

1. 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我国福利水平的必然选择。经过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与引进外资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我国FDI流出量仅占FDI流入量的65.1%,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目前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邓宁的国际投资周期理论,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引进外资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但片面强调外资数量、不注重外资质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生产技术较低的行业,由于外资、内资大量投入,各地重复建设严重,导致生产出现了大量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出口;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生产能力。产品的大量出口会威胁到进口国相关企业的生存及进口国的就业,使出口受到阻碍。近年来我国出口大幅度增长,挤占了一些国家的市场,使这些国家部分相关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不少国家对我国许多产品出口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以绕开贸易壁垒、充分利用国外比较优势、扩大市场是必然选择。

2. 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是我国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转变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下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途径,一国可以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从而大大缩短这一进程。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和结构比改革开放前有了质的飞跃,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造成了原材料的短缺,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紧张以及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又造成了供给的过剩,比如家电行业中的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等产品存在大量产能过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再也无法维持,那种不加区别地盲目追求数量的引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对外开放要有新举措,在注重引进外资质量的同时,国家要制定中长期规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我国过剩的产能和落后的产业逐渐转移出去,以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压力,使有限的资源能够集中到我国更有优势产业发展上,这有利于我国福利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3. 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必由之路。企业是一国微观经济的主体,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景。在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企业跨国经营与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外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使我国国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国际竞争,企业国内的竞争地位取决于其在全球的竞争地位。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只有积极开展国际经营,主动走向国际市场,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企业才可能做大做强。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共有61家公司进入榜单,其中有3家企业进入前10名,可见,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因此,除了继续坚持大力引进外资,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我国还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以积累丰富的国际生产和经营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促进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FDI发展现状,提出以下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 要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对外投资立法。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部专门法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式法律,这显然不利于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政府要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投资自主权,特别是要放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权限。鉴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的现状和重要性,国家有必要把一些涉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使对外直接投资有法可依,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 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政策促进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与引进外资相比,我国还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加快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制定,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服务,积极主动推动外派劳务、对外投融资和企业境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我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要素禀赋状况,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国别和重点产业,编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与国内投资相比,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更大,这要求政府在信息、金融等服务方面给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相应支持。国家可以利用其在各国的派出机构与当地联系密切的优势,搜集所在国家的市场经营环境、产品需求等相关信息,为我国企业国际生产和经营降低成本和风险;另外,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很难从东道国获得资金支持,这也需要国家在金融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发挥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信贷支持,对积极探索国外生产经营的我国企业,国家应在外汇、税收等方面应给予适当的优惠。

3. 要加快培养适应跨国投资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制约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的人才。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这样的人才。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十分缺乏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了解东道国法律和政策,熟悉当地宗教、文化和习俗等非正式规则,精通与东道国工会、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打交道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除了接受一般教育培训外,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磨练才能培养出来。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应学习一些国家成功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经验,尽快建立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4. 要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培育我国企业的所有权相对优势,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技术是根本。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以及创新的动力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政府对教育和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外部效应明显的基础研究的投资力度,对企业研究与开发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邱立成.外国跨国公司的进入与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1998,(3):10-16

2. 邱立成,潘小春.偶然或趋势?——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因素分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3-118.

3. 高敏雪,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管理世界,2004,(3) :55-61.

4. 朱华.关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关系的理论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8.

5.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经济研究,2006,(3):4-14.

6. 张中元,赵国庆.FDI、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4):19-32.

7. Helen Simpson. How do Firms' Outward FDI Strategies Relate to their Activity at Hom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UK. The World Economy, 2012,35(3):243-272.

8. John H. Dunning.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London: Unwin Hyman,1988:140-168.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Y290)资助。

作者简介:邱立成,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小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分析 篇7

本文所利用的理论模型是邓宁 (Dunning) 在其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三优势范式” (OIL paradigm) 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动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相关关系。在邓宁的不断完善下最终形成了五个发展阶段。具体来看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 国家处于不发达阶段, 其整体的经济环境还不足以吸引其他国家对其进行直接投资, 更别提本国对他国的直接投资;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 本国开始吸引一定的外国直接投资, 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垂直投资层面上的寻求低廉的劳动力的投资, 同时本国的企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能力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阶段, 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转向水平式的寻求市场和技术型的投资, 而本国企业在前期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过程中降低了其绝对的成本优势, 反而转向向其他欠发达国家进行垂直式的对外直接投资, 虽然对外投资净额仍是负数但是资本流出增加速度快于资本流入增加速度;到了第四阶段, 本国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净对外投资额 (1) 最终达到最大值;最后一个阶段, 由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 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入逐渐达到均衡。

在上述提到的五个发展阶段中,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分别处于不同程度, 拥有着不同的组合, 进而最终影响着净对外投资额的发展趋势。

二、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 云南省政府加大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 作为边疆省份的云南省表现出明显的区位优势, 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的同时, 海外投资量也不断增加。商务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云南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70, 981万美元, 同比增长近25%。

本文以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做实证方面的检验和判断分析, 借鉴邓宁 (Dunning) 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来衡量和预测, 定位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

(一) 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自2003年至2012年的数据云南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作为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额 (OFDI) 的数据 (2) , 通过其与云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FDI) 的差来计算净对外直接投资额 (NOI) 。然后用每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将云南省的生产总值折算成以百万美元为单位。具体数据如 (表1) 所示。

(二) 计量模型的设置

笔者结合之前学者的检验经验, 以云南省每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NOI) 为因变量, 以体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以云南省每年的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标识变量, 引入二次方程, 因而, 本文设计的计量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 NOI为净对外投资额, GDP为云南省生产总值, α是截距, β和γ是系数, t是表示时间的下标。εt为随即误差项。

接下来, 运用最小二乘法 (OLS) 对模型进行回归, 从回归分析结果看, F值的P值小于0.001, 显著性极强;拟合优度R2=0.962, 调整后的R2=0.951, 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根据上述结果得到的回归建模参数得到云南省净对外直接投资的拟合方程:

从系数符号看, 一次项系数为负数, 二次项系数为正数, 说明两个变量的系数与邓宁 (Dunning) 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J形曲线”相吻合。

三、结果分析

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自2003年起至今经历了第一、二、三阶段, 现在处于第三阶段的初始发展时期。从回归的结果来看, GDP2与净对外直接投资 (NOI) 之间正相关, 也就是说, 两者之间是U字形的关系, 这与邓宁 (Dunning) 的IDP假说是相符的。

具体来看, 从表1在2003年至2012年的时间里, 云南省在国际投资领域是以资本输入大于资本输出的形式出现 (FDI为1, 891.93百万美元, OFDI为709.81百万美元) , 相较于所吸引的高数额的外商直接投资, 云南省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然有限, 直接投资流入额增长大于流出额增长, 净对外直接投资为绝对值较大的负数, 且规模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到了2012年, 虽然云南省净对外直接投资的负值仍然很大, 但是其相较于云南省生产总值的增长, 实际上NOI负值的增长速度是有所下降的 (由43.05%降为1.32%) , 同时增幅数据显示云南省的资本输出增加速度 (24.35%) 大于资本输入的增加速度 (8.89%) , 自此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也就上升到了第三阶段。当然, 2012年数据的特定影响因素不确定, 如果就此将云南省定义为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并不科学。但是, 从2003年到2012年间的平均增幅来看, OFDI的平均增幅为117.37%, 而GDP以及FDI的增幅分别只有20.5%和34.62%, 这也支持了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将会快于云南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 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将会向第三阶段成熟期发展。

另外, 以高敏雪和李颖俊于2004年所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与相关指标的比较标准 (见表2) 为依据, 根据云南省人均GDP的具体数值 (见表3) , 云南省应于2009年就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发展阶段, 同时, 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达到第三阶段的发展水平。同样的这样的结论可以用到云南省, 可是为什么实际的情况却延迟到了2012年, 结合中国整体的发展状况和云南省独有的特点这样的滞后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 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提出, 云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我国的国内市场足够的大, 而云南省近十年来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随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云南省省内的企业发展动力足, 在省内市场还没有饱和的背景下, 云南省企业对外投资扩大市场的动力不足;同时, 作为边疆省份的云南省, 与周边欠发达国家比起来其发展水平较高, 国内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日益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境外经济实体投资云南省, 而且依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充足的劳动供应也同样吸引着发达国家到云南省来投资。这无疑使得云南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 并且绝对值不断增加。

其次, 根据邓宁 (Dunning) 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三优势范式”理论, 云南省企业跟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缺乏所有权优势, 其技术信息、企业规模以及研发能力等都有待完善, 同时企业不仅缺乏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很好的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使得云南省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够, 最终影响了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

最后, 由于经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政府相关政策建议下发后, 实施起来也具有一定的时滞。

参考文献

[1]高敏雪, 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J].管理世界, 2004 (1) .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篇8

一、国际投资理论的发展

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已经被提出, 但具体详细的国际投资理论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学者海默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奠基人, 由他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持续发展的标志。 同一时期,卡森、巴克莱和拉格曼的市场内部理论及维农强调的贸易理论被相继提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学者邓宁提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进行国际投资的行为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所有权优势。 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所拥有的国外企业无法得到的,唯一的某种资产,促使企业拥有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等优势;内部化优势。 市场交易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及竞争等因素的存在, 而这些都是造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缺乏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保存企业所有权优势,当该企业通过进行内部转移而获取的利益大于市场交易实际收益的时候就是该企业能够选择对外投资的时候;区位优势。 生产要素、运输成本及地理所在等方面因素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地点选择时的考虑关键。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经济逐步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加入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行列, 且发展中国家具有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将国际生产体系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于是部分工业化国家为了获取更大收益,便想借此势头开展对外投资,且对外投资欲望越演越烈。 同一时期,很多针对发展中国家,且比较著名有效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继出现, 例如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相关理论认识

我国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对外投资方式与许多发达国家相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是出于资本过剩,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只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进行国家的资本输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但我国企业一般都是在企业经济稍见起色就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与资本过剩毫无关联。 并且,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内没有充足的国家建设资金,因此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加强外资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动因方面还是在对投资所获收益进行价值判断方面, 我国的对外投资都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当国内的产业结构已经相对稳定且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发达国家才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 这样能够很好地在各个微观经济主体面前展现出自身的国际生产体系所具备的绝对优势。 但是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状态,产业结构并不健全,需要不断完善,加上国家整体上的产业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也就是虽然国内的生产结构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缺陷,且位于中低层,无法与高强度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但我国懂得对国际生产体系进行反向利用,使其不断提升我国生产结构的层次。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结构形式

经过早起掠夺及工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 发达国家积累了雄厚的国家资本,伴随着资本边际使用率地不断递减,当国内资本效益处于低靡状态时, 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便将资本流向具有更高使用效率的国际市场,属于发展中国家,且劳动力量雄厚的我国就是发达国家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 二战之后,新技术获得高速发展,工艺流程及现代技术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 发达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结构也逐渐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水平型投资。 这种投资模式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将国内不同规格及不同品种的同类产品的产品经营和生产拓展到我国合资企业或子公司,以实现国际生产分工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食品、服装及机械制造等行业;

(2)垂直型投资。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到我国建立子公司,且该子公司与其国内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从而实现子母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 垂直型投资还可细分成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子母公司生产的产品不同,但具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加工行业与资源开采行业。 对外投资企业将资源的开采和提取工作放置在我国,加工工作放在工业化国家,销售工作则由母公司全权负责。 另一种是子母公司生产相同产品,但各自所承担的生产工序不同,例如汽车及电子行业。

(3)混合型投资。 这种投资方式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到我国建立与国内经营和生产完全不同的子公司。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积极影响

首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促进了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庞大的资本,这些资本流入中国的生产领域,对中国资本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同时,国外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子公司及合资企业的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增加了中国的税收, 使得中国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刺激国家经济增长。 其次,国外投资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其使得科学管理的经验及先进技术在东道国大范围扩散,从而创造了有利的中国技术现代化条件,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 最后,国外投资为我国公民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其对广大劳动者进行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消极影响

首先,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外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就威胁到中国的经济主权,甚至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 其次,部分国外企业会利用直接投资将污染严重的产业生产放入中国,从而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 再次,对外投资企业一般都是选择中国相对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大量外资的涌入会对中国政治、传统及文化产生影响,严重时会使中国社会环境遭受污染,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所以,中国要采取有效的规则与政策,在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结束语

我国对外投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 许多企业都已经将产品推向了世界各地,不断地壮大了企业自身规模,强力刺激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想要使我国的对外投资保持长久发展及不断进步, 我国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必须潜心投入对外投资理论的研究, 力求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审批制度的前提下研究出与我国国情及发展实况相匹配的对外投资理论, 促使我国在对外投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 更持久, 不断加强我国金融贸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而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对该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旨在对外商投资及我国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认识,力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与我国产业结构更加相符。本文先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再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最后论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伟力,张亚雄.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特点及我国政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0,(6):22-24

[2]桑百川,靳朝晖.国际投资规则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224-228

[3]王倩,游滔.略探法国对外直接投资法及对我国立法的影响[J].法国研究,2012,(4):69-74

[4]王爽.日本对外投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1,32(2):146-150

[5]谢娟娟,梁莹莹,张加恩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与决定因素——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54-163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篇9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不断拓展,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程。

( 一) 1979—1991年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国内少数企业开始了对外投资的探索,中国企业尚缺乏对外投资优势。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外汇储备短缺,使得国内企业缺乏直接对外投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 二) 1992—2000年的起飞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开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这给对外投资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海外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投资区域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一改以往的单一行业,扩展到加工装配业、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

( 三) 2001年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

加入WTO后,我国GDP不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提出了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了稳定、高速、持续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制度,逐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程度,进而带动对外投资的发展。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是投资目标大多为国外市场及资源; 三是投资水平还较低; 四是投资形式以外资为主; 五是金融类投资放缓等特征。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 一)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截至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跃居世界第五位,超过了日本、英国等国,在2011年、201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连续两年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8% 。未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有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突破1500亿美元。

( 二) 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企仍为主导

随着中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且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全球化思想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000家。

从投资企业性质来看,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 ,剩余95% 的企业均为各省区的投资者,浙江省位居首位, 占比达到16. 3% 。私营企业投资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两省。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以非金融类为主, 比重高达80% 。虽然私企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但因为国家体制和政策支持,央企集资金、资源、政策优势于一身, 在投资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对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排在前十位的均为国企,如,中国联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中海油、中国移动等。

( 三) 投资区域广泛

相较于过去我国集中在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投资,现在正向非洲、亚太及拉美地区扩展,开发具有潜力的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9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对两地投资存量比例一直较高,始终保持在60% —75% 之间; 同时非洲所占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欧洲和北美洲在2008—2009年投资存量持续上升,不可小觑; 大洋洲所占份额虽少,但却是唯一一个在投资存量占比上持续七年( 2003—2009年) 增长的地区。2010年我国海外投资占比最高的地区依旧是香港,占当年流量的50% 。

就区域分布的行业结构而言,资源开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地区和国家,如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对加工制造业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是输入高新技术产业, 如家电产业、信息产业以及各自的研发机构。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政府引导和监督

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国家在法律、政策、税收以及相关制度和服务上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没有对对外投资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同时政策缺乏针对性,使得企业的投资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并且也因监管不到位,一些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效益不佳,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 二) 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海外企业在管理结构、财务预算、投资决策上都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 5亿美元,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 32亿港元。在我国,占有海外投资绝对份额的大型企业仍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在企业管理、 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上存在一定缺陷,市场活力不足,缺乏竞争积极性,在海外投资市场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 三) 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部分国家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阻止我国企业介入高新产业投资,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以华为在美国的遭遇为例,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等理由,阻止华为、中兴等企业在美国扩展业务。

( 四) 企业规模小,投资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虽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单个企业的投资量却很小。从跨国投资金额上来看,发达国家企业对外投资额平均在600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超过60% 的投资额都在100万美元以下,500万美元以上的仅占23% 。当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主要是海尔、中兴、华为等少数企业。由于多数企业规模过小,投资领域过于单一,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并且在资金上不充裕,一旦遇到风险,有些企业将无力抗衡,错失竞争优势和投资机会。

( 五) 缺乏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很多领域,都存在着能仿制、能生产,但不能创造,拥有的仅仅是“实用技术”的问题。在创新能力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上,明显要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像高新技术、军事国防科技等受保护的领域。

作为境外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与当地人进行沟通。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更需要懂得相关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通晓跨国经营的策略,了解国际商务惯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外复杂、艰难的环境下,打开市场、开展业务,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但目前国内企业尚缺乏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前瞻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所培养、派出的人员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和市场拓展的需求。

( 六) 投资区域不均衡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投资领域或者企业都出现区域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区域太过集中,中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份额比较大,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份额却很少。 多数企业投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一方面是中国企业还不具备与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内分工贸易的实力,只能依靠不发达地区的价格和廉价劳动力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中国的资金来帮助其发展本国经济,做了很多努力吸引中国投资,这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

四、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加强政府引导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应正确引导企业,不断完善融资税收的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投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优化产业分布格局,并合理合法避免双重缴税。同时,还应逐渐完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对于由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政府应对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偿,以此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性。

( 二) 建立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

完善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防止企业钻法律空子,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 加强对企业运作的监管,避免企业出现不法行为,以保障稳定、良好的市场秩序; 采取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障措施,保障中国企业能够在海外市场公平参与竞争; 完善审批制度,减少因流程繁琐造成的损失。

健全服务保障和风险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及时更新产业指导信息,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协会组织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经营发展氛围。同时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关注对外投资安全权益,建立专业的机构,设立专业人员,负责处理突发事件,同时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

( 三) 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做好风险防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的竞争已逐步转变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企业为争夺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加强科技投入、寻求技术创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环境,加强内部管理, 修炼好“内功”,方能在对外投资中占据优势。

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 转变观念,在发展中要保持理性,切忌急功近利,要强化风险防控管理。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切忌盲目跟风; 建立海外财务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实时跟踪监测海外企业、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并且根据各项指标做出预测, 起到警示的作用。

( 四)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进行国际化经营管理,需要掌握金融、营销、技术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识,需要拥有战略眼光、前瞻性思想,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投资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对外投资的主要瓶颈,原因主要在于人才不足。因此,首先应大力引进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综合性投资人才。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通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或者委托相关机构按照企业培养方案进行员工培训。还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到人尽其才。建立绩效监测体系和科学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 五)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投资区域和行业领域

任何投资脱离市场的需求都是盲目的,因此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方向和区域应当根据市场来选择。在投资的行业领域上,应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中餐、中药等特色产业,利用其替代难度大,鼓励企业加快 “走出去”步伐。同时以优势产业带动劣势产业,积极开发国际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探讨 篇10

中国汽车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在21世纪以前发展的较为缓慢, 投资还处于试探性摸索阶段。这一时期, 投资规模较小, 投资多以绿地方式为主, 投入资金有限。尽管如此, 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却意义重大, 一方面开拓巩固了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经营人才, 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经验。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市场竞争加剧, 汽车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与技术创新, 增加产品种类, 提高产品质量, 使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 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继续以绿地投资方式进行, 而且增加了跨国并购的方式。如2007年11月一汽集团与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建立合资工厂;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每股1万韩元、总计约5亿美元的价格, 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的股权;吉利汽车以100%股权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等等 (详见表1和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大致始于2000年, 此时并购的金额十分有限, 仅为42万美元, 尚未形成规模。但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活跃, 并购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加, 十几年间, 并购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 既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 也有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等;并购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由最初的几十万美元扩大到几千万或上亿美元;并购的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如工厂, 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技术等;并购的业务既有整车业务, 也有零部件业务;涉案并购主体既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 又有民营企业。其中, 比较有影响力的并购事件有2001年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收购美国UAI公司的21%的股份, 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市场、渠道、品牌等资产;2004年, 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虽经过四年的磨合, 最终以上汽损失3l亿元人民币的结果惨痛收场;2005年7月南汽集团以53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百年汽车品牌罗孚汽车公司;2010年3月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豪华车品牌沃尔沃, 购得后者100%的股权。

二、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展的特点

(一) 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中国汽车业起步较晚, 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与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011) 》指出, 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能力 (企业在国外生产汽车数量与全部生产数量的比率) 在加入WTO前几乎为空白,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7年, 2008年海外生产能力达到0.21分, 2009年也只有0.22分, 这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起点低, 发展缓慢,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当前, 我国汽车企业仍主要通过签订出口合同或合作项目来拓展海外市场, 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陆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一汽、上汽、吉利、奇瑞、长城、东风、长安、华晨等汽车企业逐步从出口整车和零部件发展为海外设厂和海外并购。

(二) 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虽然全球的汽车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地区, 但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进入门槛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工会力量强大、福利制度优越给投资企业造成困扰。相反, 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既具有较大的需求潜力, 竞争又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激烈, 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相对较高的制造、组装技术存在需求。因此, 我国汽车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首先选择门槛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 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投资主体角度来看, 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不断呈现多元化趋势,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国有企业诸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 (集团) 总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中国汽车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与此同时, 民营企业不断涌现, 成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力量。在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鼓励推动下, 不少民营企业进入到汽车领域, 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实力的民营汽车企业, 诸如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

(四) 投资绩效显著增加

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本文将从财务绩效、国际排名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汽车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益情况。

1.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衡量企业海外经营绩效最直接的指标, 其中营业额和盈利水平能直接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截至2010年底, 中国汽车工业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为211918517万元, 是2001年的3.8倍;固定资产净值为38326063万元, 是2001年的2.2倍;工业总产值为285491814万元, 是2001年的6.8倍;营业总收入为291266626万元, 是2001年的7.2倍;利润总额为24948525万元, 是2001年的12.3倍。

(1) 营业额

营业额是考察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 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营业额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在本行业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详见表3) 。

数据来源:2008—201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

(2) 盈利水平

盈利水平是考察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 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 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利润额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 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 (详见表4) 。

数据来源:2008—201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

2.国际排名

近年来, 中国汽车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大展身手,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中国汽车企业不断出现在国际上许多有影响力的权威榜单上。

(1) 规模排名

《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是全球最为权威的大公司规模排名之一。能够荣登该排名榜的公司, 绝大多数都是跨国公司, 而我国上榜的汽车企业都是涉及国际化经营的公司。因此, 对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排名的分析可以从规模维度来考察这些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

数据来源:2008—201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

总的来看, 随着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国汽车企业上榜数量逐渐增加, 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表5列出了2008—2011年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数据。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家企业上榜, 包括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到2010年和2011年就有4家企业上榜, 包括东风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和南方工业集团 (长安汽车) 。在排名次序上, 除一汽集团2009年名次有所下降之外, 所有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逐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 品牌排名

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独家编制的201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 入选的汽车企业主要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比亚迪和福耀玻璃等企业, 说明这些汽车整车或配件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详见表6) 。

数据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

《世界品牌500强》 (The World's 500 Most Influential Brands) 是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以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为评判标准的品牌排行榜, 在国际上具有较为广泛的权威性。评价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 (Share of Market) 、品牌忠诚度 (Brand Loyalty) 和全球领导力 (Global Leadership) 三项指标。

从表7 可以看出, 2005—2010年中国品牌入选的数量不断增加, 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09年的18个, 增长了4.5倍。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 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偏低, 有影响力的上榜品牌数量有限, 最多的2009年也不过18个, 只是美国品牌数量的7.2%, 法国的38.3%和日本的40%。入选的中国品牌包括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航集团、中国中铁、青岛啤酒等品牌, 却没有汽车企业的品牌, 与中国在世界汽车业中的第一产销大国地位十分不匹配。可见, 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培养和增强品牌影响力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数据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

三、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 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外角度来看, 一方面欧元贬值和欧洲经济低迷等危机因素将使得不少欧洲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其资产定价大幅度下降和流动性紧张等均为中国等外部投资者参股或收购控股权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 (AMP) 计划、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移民政策的放宽等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投资美国的机会。从国内角度来看,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以及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的促进与支持下, 汽车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热情和信心将不断增强。

(二) 投资方式将日趋多样化

近年来, 在汽车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较为活跃, 如一汽集团的海外生产基地建设、上汽集团收购双龙、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浮汽车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奇瑞已建或在建的海外16个全散装件 (CKD) 工厂和在海外建立了3个研究院, 这些企业为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供了借鉴。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已由最初的出口贸易逐步发展为海外绿地投资、海外并购、设立研究院等。

(三) 投资市场将呈现多元化格局

随着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达国家开放度的提高, 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将逐步扩大且呈现多元化格局。将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 即由非洲、中东、拉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扩展。例如奇瑞汽车最初出口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 目前奇瑞产品已出口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累计出口销量已达到50万辆, 位居国内汽车企业第一位;一汽集团产品出口市场由传统的中东、东南亚扩展到非洲、美洲、欧洲、独联体等地区。

参考文献

[1]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合资控股企业下一篇:旅游业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