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影响

2024-08-09

形态影响(精选十篇)

形态影响 篇1

高考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要求来看, 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学生应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 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另一方面, 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 (高山、盆地等) ,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进行再塑造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填平) 。目前人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 学生要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 。

关于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生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 用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 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用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 (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 , 用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等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二、考点分析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主要内力作用

2. 板块构造与地貌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 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 如海岭、海沟等, 分割成许多单元, 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为大洋板块) , 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特别提醒】板块边界与板块分布的判断方法。

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 (海岭、断层) 与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分析板块边界的分布特征可以发现, 生长边界在大西洋中部呈“S”形, 而在印度洋、大西洋南部和太平洋中呈“入”字形。

赤道经过六大板块, 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六大板块中, 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部分组成, 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部分, 也有海洋部分, 如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分。

注意:安第斯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大西洋西部属于美洲板块, 东南部属于非洲板块, 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非洲板块, 北部和东部属于印度洋板块;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3.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错位。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皱和断层, 它们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和“证据”。

【特别提醒】地质构造判断的方法。

断层与褶皱的判断: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 会发生弯曲变形, 形成褶皱;岩层受到的挤压力或者张力过大, 岩体会发生破裂, 形成断层。因此, 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 断层的岩层是断裂的, 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原始形态应是背斜向上拱起, 向斜向下弯曲, 即所谓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外力作用, 背斜容易成谷, 向斜容易成山, 这被称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但判断背斜和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比较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态, 还是变化后的“逆地形”, 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向斜和背斜的标准是不变的。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它们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雕塑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主要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考题回放

例1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风化作用

C.变质作用

D.地壳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以景观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了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搬运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故A错误;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故B错误;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 不会形成地表形态, 故C错误;图中地质构造为褶皱与断层, 它是属于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的结果。

答案:D

例2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1)

B. (2)

C. (3)

D. (4)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 在河流中游, 由于河床变宽,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凸岸堆积, 形成水下堆积体, 并在河流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为河漫滩地貌;冲积扇和洪积平原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三角洲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处。该沙丘是爬升作用形成的, 说明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 排除 (2) (4) ;结合景观图中沙丘的分布特征, 可以排除 (1) 。该沙丘是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出水面的沙丘, 是由流水和风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所以位于迎风坡的一侧坡度变化平缓, 位于背风坡的一侧较陡峭。

答案: (1) D (2) C

例3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 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 ( (1) > (2) ) 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 正确的是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 (港口) 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 (防洪堤) 用地

解析:据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 (1) 处流速大于 (2) 处; (1) 处附近为河流的凹岸, (2) 处附近为河流的凸岸;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凸岸流水沉积作用显著。所以, 甲处的流速快, 侵蚀作用显著, 主要作为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 (防洪堤) 用地, 也可以用来修筑港口。乙处的流速慢, 沉积作用显著, 如果能确保不被洪水淹没, 可以作为建设用地, 如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

答案:D

四、强化训练

读地中海地区示意图, 回答1~2题。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

B.地中海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反运动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反运动

2. 维苏威火山是意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 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 海拔1 2 8 1 米。维苏威火山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喷发, 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城。组成该山体的岩石

A.含有不同时期的化石

B.以花岗岩体为主

C.以表面多气孔的玄武岩为主

D.岩浆沿着地表线状裂隙流出

图甲中箭头表示地表径流的方向, 图乙为沿图甲中AC所作的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 关于图甲中S、T两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A.S点位于山谷中

B.T处有河流发育

C.S点的海拔一定比T点高

D.在S点一定能看到T点

4. 图乙中B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分别是

A.背斜, 山地, 石油、天然气

B.背斜, 谷地, 石油、天然气

C.向斜, 山地, 地下水

D.向斜, 盆地, 石油、天然气

读某河流示意图, 回答5~6题。

5. 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中游落差小

B.地转偏向力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

D.入海口潮差小

6. 造成乙地景观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 下列地质事件由后到先的发生顺序为

(1) 断层的发生 (2) 砂岩沉积 (3) 页岩沉积 (4) 岩浆的侵入 (5) 页岩岩层与石灰岩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 (1) (2) (3) (4) (5)

B. (3) (2) (1) (4) (5)

C. (5) (3) (2) (4) (1)

D. (1) (4) (2) (3) (5)

8. 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

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 砂岩属于沉积岩

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 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9. 读某区域水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推测雅鲁藏布江与恒河之间的地形及其走向, 并简述该地形对南亚地区气温和我国西北降水的影响。

(2) 雅鲁藏布江向南大拐弯处, 形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大峡谷, 简要分析形成大峡谷的地质作用。

(3) 恒河平原和恒河三角洲地区农民大量种植单产比较低的深水稻。深水稻一般生长在1~6米深的水中, 根茎长, 其修长的茎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身场所。分析该区域发展深水稻种植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读图可知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C维苏威火山的岩石主要是由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多气孔玄武岩 (岩浆岩) , 从中不可能找到化石;维苏威火山为锥形山, 说明岩浆是沿管道喷出的, 岩浆沿着地表线状裂隙流出时多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

3.B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判断。据图中径流流向可知T点位于谷地, 有河流发育, 故B正确;S点位于山脊上, 故A错误;S点的海拔和T点的海拔无法确定高低, 故C错误;在S点能否看到T点无法确定, 故D错误。

4.B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地形与资源的关系。图乙中的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构造;根据地表径流的流向, 可以判断B地的地形为谷地;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所以地下可能储藏有石油和天然气。

5.A读图可知, 甲为沉积地形, 位于河流入海口, 是河水与海水共同作用形成的, 所以甲处地貌的形成与河流中游落差小没有关系, 而与地转偏向力、河流含沙量大和入海口潮差小有密切联系。

6.C乙地区为瀑布, 它最终消失的原因是流水的不断侵蚀。

7.C根据岩层分布特点可知, 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 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相继出现了页岩和砂岩的沉积, 之后岩浆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 最后发生了断裂, 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

8.C图中石灰岩、砂岩、页岩均为沉积岩, 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9. (1) 山地 (喜马拉雅山) , 大致呈东西走向。冬季, 喜马拉雅山脉对南下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所以南亚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阻挡了来自海洋上空的湿润气流向我国西北深入, 使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减少, 气候干旱。

(2) 大峡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峡谷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地壳抬升, 地势起伏大, 岩石破碎;河流水量丰富, 水流湍急,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3) 恒河平原地势平坦、低洼, 雨季降水量大, 易发生洪涝, 平原地区积水深;土地压力和粮食压力大, 种植深水稻可以降低洪涝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保证粮食生产;在深水稻田中养鱼为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可保证多样的食品供应。

颗粒形态对离散介质剪切强度的影响 篇2

颗粒形态对离散介质剪切强度的影响

自然条件下,颗粒介质大多以非规则单元形态存在.非规则几何形态对颗粒介质的宏观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针对颗粒单元的不同几何形态,采用团颗粒单元对离散介质的直剪试验过程进行了离散元数值计算,详细地讨论了颗粒形态对离散介质剪切强度的影响.该非规则颗粒由不同形态、不同数目、镶嵌尺寸、组合方位和颗粒大小的球形颗粒进行随机构造,其在局部与整体坐标之间的转动、力矩和方位关系通过4元素方法进行确定,基本球体颗粒之间的.作用力采用具有Mohr-Coulomb摩擦定�舻�Hertz-Mindlin非线性接触模型,并考虑了非线性法向粘滞力的影响.通过构造7种具有相同的质量概率分布的不同形态的团颗粒,在不同法向应力下,对团颗粒的直剪试验进行了离散元模拟,分析了不同形态颗粒的剪切强度.通过对不同形态颗粒介质剪切强度的数值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非规则颗粒间的咬合互锁效应,为分析非规则颗粒的宏观动力特性提供了依据.

作 者:严颖 季顺迎  作者单位:严颖(大连交通大学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大连,116028)

季顺迎(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

刊 名:岩土力学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ROCK AND SOIL MECHANICS 年,卷(期): 30(z1) 分类号:O24 关键词:离散介质   颗粒形态   剪切强度   直剪试验   离散元  

影响灰铸铁石墨形态成因分析 篇3

摘要:分析了影响灰铸铁石墨形态形成的各种要素及不良石墨形态的改善对策。片状石墨的分布受到材料及铸型条件、铁水结晶过冷度、铁水本身冶金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A TYPE、B TYPE、C TYPE、D TYPE等多种形态,而铸铁的石墨分布形态及尺寸则主要由石墨的形核数量及冶金质量所决定。

关键词:石墨 过冷度 非均质核心 高温静置 孕育剂

0 引言

灰铸铁中石墨的分布形态及尺寸是决定灰铸铁导热性、抗壁厚敏感性及抗热疲劳等性能的重要因素,按传统的观点,A TYPE石墨最好,B TYPE应尽量避免,C TYPE及E TYPE石墨对基体有割裂作用不可以出现,D TYPE石墨目前看法仍不完全统一。现在很多出口灰铸铁件要求A Type石墨达到95%以上,但有些厂家不能做到这一点,本文对灰铸铁各种石墨形态形成原因作以分析,以供生产者借鉴参考。

1 影响A TYPE石墨形成的主要因素

1.1 铸铁结晶过冷度 过冷度直接受冷却速度、化学成分、及形核能力的影响,但对造型线上大批量生产铸件时,冷却速度并不可以控制和管理。在铸件壁厚不是很均匀时,对于铸件上的边角 薄小部位冷却速度快,过冷度大,但如果铁液冶金质量及孕育良好,并不会出现过冷石墨,不过是石墨尺寸偏细小而已。

1.2 铁液中的非均质核心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冲天炉熔化的铁液中的S含量可以达到0.06-0.15%左右,铁液中的S和Mn、Ca等元素可以结合生成MnS、CaS等硫化物作为石墨形核的核心和以SiO2为外壳的晶核。有的厂家用电炉熔化废钢加增碳剂的方法生产灰铸铁,铁水中硫含量0.03%以下,在灰铁中硫含量并非越低越好,这样就非常不利于产生大量非均质核心,从而容易造成石墨形态趋向于D型和B型,这种情况下在电炉中加入适量硫铁将硫含量提高至0.07%左右即可。

有关研究表明,SiO2晶体可以作为石墨结晶的外来晶核,在高于铁液氧化皮形成温度时,析出的SiO2质点不可能作为石墨核心,其原因在于铁液尚未进入凝固时期,SiO2内有效结晶表面或随时间延长而溶解,或变为熔渣而失去孕育能力。只有在凝固期间,SiO2有一个晶质表面,它既不成渣,也不溶解,从而起到石墨核心的作用[1]。要使析出的SiO2起到石墨核心的作用,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应合理加入含硅孕育剂②铁液中应有足够的氧(20-30ppm),以便形成有效的SiO2晶核。③加入孕育剂和凝固之间的时间间隔应为最短,随流孕育完全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1.3 高温静置的影响 在大批量生产线作业的工厂一旦某一节点出现问题,会导致整条线停产,这时尚在电炉中的铁液在平衡温度以上长时间过热后,铁液中的自由氧及SiO2与铁液中的C发生(SiO2+2C=[Si]+2CO(g)反应,铁液因CO挥发而贫氧。这样的铁液在浇注冷却凝固时,可能形成极少数的SiO2晶核,且其中一大部分很容易失去作用,成为一种缺少晶核的铁液,这样的铁液石墨化率会很低下,很可能形成D型石墨和铁素体基体[2]。若用孕育剂处理这样的铁液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因对于形成足够的SiO2有效晶核来说,还缺乏氧源。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高温静置的铁液石墨化能力差的原因。此时对这样的铁液重新加入部分生铁废钢及回炉铁等材料进行调质处理即可。

1.4 孕育剂的影响 在铁液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孕育剂的加入方式有包内加入和包嘴随流孕育两种方式。包内加入的方式一般在做球墨铸铁时使用,因为经球化的铁水白口倾向比较大,同时球化铁水最好在7分钟内浇注完毕,否则易发生球化及孕育衰退现象;在做灰铁时以包嘴随流孕育的方式效果应为最佳,孕育剂粒度0.3-0.5mm,使用量仅在0.1-0.15%之间,加入时间与凝固时间的时间间隔为最短,这样还完全可以避免孕育衰退的发生。

2 D TYPE石墨成因分析

过冷石墨的形态特征是在奥氏体枝晶间分布着大量细小而无一定方向性的近似点状石墨。首先由于铁水缺乏形核因子或孕育效果的影响、或铸件本身壁薄同时浇注后冷却速度非常快,造成结晶过冷度变大,这样的情况下都可能导致铸件形成D型石墨。具有D TYPE石墨组织的铸件在清理机中清理时容易发生破损和掉角现象。所以正常情况下这种石墨组织应尽可能避免。目前部分空调器压缩机用气缸铸件本身就要求金相组织以D型石墨为主,所以在铸造方法上有的采用金属型提高冷却速度,同时加入0.05-0.07%的Ti 进一步加大结晶过冷度,从而促进D型石墨的形成。

3 B TYPE石墨成因分析

据有关资料介绍,B型石墨就相当于D+A的组合。首先由于受铁水质量或孕育效果的影响(在前文中已明确)在铸件的内部最起初先形成了分枝多而且密的D型石墨,随着结晶过程的进行,在共晶转变中释放出结晶潜热向周围散出,导致结晶过冷度降低,故外层石墨生长速率延缓,石墨片又逐渐长成了片状,而且沿着热流的方向长成了辐射状[3]。再进一步向外发展时,由于热流已不再有明显的辐射方向性,故外围又长成了蜷曲的片状A TYPE石墨。对要求A TYPE石墨比较严格的铸件,在铁水冶金质量及孕育处理方面必须严格管理和控制,尽量避免D TYPE石墨的形成,也即可避免B TYPE 的发生。

4 C TYPE石墨成因分析

生产中铸件出现CTYPE石墨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生铁遗传性因素引起形成C型石墨,电炉本身过热温度低,生铁中的粗大石墨不能完全熔化,但在冲天炉过热带中过热温度可以达到1700℃,生铁中的粗大石墨基本可以熔化,所以一般用冲天炉熔化的铁水形成粗大石墨的几率较低。用电炉生产灰铸铁时所使用的生铁牌号控制在18-22#铸造生铁较为恰当;另一种情形就是目前很多厂家大批量使用废钢加增碳剂用电炉直接熔化生产灰铸铁,在浇注过程中电炉中储存的铁水中的碳不可避免有部分被烧损,为了不使初晶温度进一步提高,作业者随时向电炉中补加部分增碳剂,如果这部分增碳剂未能完全熔解即被倒出进行浇注,这样将有部分增碳剂进入铸件型腔随其余铁水一起结晶凝固,这部分石墨就相当于过共晶成分铁液先析出的初生石墨一样,其余游离碳进一步附着并长大,从而形成粗大的C 型石墨。在生产中控制好补加增碳剂的熔解或着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采取其它调质措施即可解决此问题。

5 结语

5.1 A TYPE石墨的形成必要条件:硫化物等非均质核心及有效的SiO2为外壳的晶核,铁水中饱和平衡的含氧量及有效的孕育处理。

5.2 B TYPE石墨即D+A的组合,加强铁液质量及孕育管理,避免D型石墨生成,B 型石墨也会随之减少。

5.3 C TYPE石墨在铁液质量管理不好的状态下在亚共晶成分铁液中也会出现,必须加强熔化原材料生铁及未完全熔化石墨增碳剂的管理,避免粗大石墨生成。

参考文献:

[1]张伯明.铸造手册[M].第一卷 铸铁.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李隆盛.铸造合金及熔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形态影响 篇4

(一) 对线形态的笔法的影响

线条是中国画的精髓, 即使是新兴的东北地域山水画也应将线条作为笔墨语言符号形态的主体目标。但因为东北地域山水画在传统时期的历史积淀过少, 所以在此方面的当代探索十分艰难, 宋雨桂、程健、黄洪涛等画家在此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宋雨桂的《乡水》系列, 其笔法符号与传统山水画较为接近, 似傅抱石的散笔法, 符号形态上以丰富多样变化不定的长线条为主。程健的《春风将至》其笔法与宋雨桂的笔法符号形态正相反, 以短促有力的短线段为主, 借鉴了清代龚贤笔法的形态。

(二) 对点形态的笔法的影响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在春季时受强劲春风的影响也呈现出干裂秋风的效果, 对此兰铁成、刘汉民、王晓峰都有所探索, 卢禹舜的早期作品也在这方面有所尝试。其中, 兰铁成画面的点多做圆点且因水分较大而视觉上较为温润;而刘汉民、王晓峰画面的点多做细笔小点, 因用墨较干而多呈现出干涩苍劲的感觉;卢禹舜的早期作品对此的尝试更为全面, 但仍以尖头长点为主, 因水分变化较大, 所以在符号形态上非常丰富多彩。

(三) 对面形态的笔法的影响

东北地貌形态单纯齐一的视觉形态决定了到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符号形态势必会对“面”这个传统山水画的次要符号形态多下工夫。卢禹舜的代表作《神静八荒》系列《八荒通神》系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其用丰富变化的皴擦来构成一个个的块面, 这些块面在画面里或是天、或是水、或是山体的一部分, 是东北的山地、台地、平原、湿地几个代表地貌形态综合研究的结果。

二、对东北山水画墨法符号形态的影响

(一) 对浓墨法符号形态的影响

浓墨法的符号形态从视觉效果上以热情强烈为主, 很不但适合东北地貌形态的黑土、褐岩、松树, 更符合东北地域文化当中那深沉博大、沉稳静谧的艺术审美。这方面, 前面提到的数位画家都有各自精彩的表现。除此之外李岗、赵春秋等也在此方面有所成就。李岗画面的笔法符号浓墨中水分较多且多有破墨法的兼容, 使得画面的艺术审美能融南北于一体。赵春秋对浓墨法符号形态的理解主要从山石刻画以及从山石与雪的黑白对比方面去考虑, 用浓墨的稳重和强烈来做到“实”以此来衬托雪的“虚”, 进而成功地做到了画面的虚实得当。

(二) 对淡墨法符号形态的影响

淡墨法是传统山水画江南体系的主要代表墨法, 影响深远, 在当代中国画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淡墨符号形态的审美追求。但东北地貌形态在色彩方面的凝重强烈总令人感觉淡墨法有些出师无名。即使是苍风暴雪的冬景山水, 画面语言符号形态的处理重点也往往放在浓墨法方面, 而对于淡墨法多采取虚化处理的态度。换言之, 画面的淡墨部分一直没有成为画面的主体语言符号形态, 直到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出现。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其核心语言符号就是以矾为调合剂的淡墨法的运用。于志学特殊的墨法形态直接针对冰雪本身的形态刻画, 把冰雪尤其是冰的晶莹剔透表现得惟妙惟肖。这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地貌形态的刻画, 但于志学的“三无”艺术主张 (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 实际上将地貌形态与自然物种的刻画进行一体化了。强调的是地域自然特色的整体性, 这里面自然也包含对地貌形态的理解和刻画。

(三) 对焦墨法符号形态的影响。

焦墨法的符号形态比较特色, 单纯从视觉形态上讲比浓墨法还有有冲击力。焦墨法虽出现很早但只是在现当代才被广泛重视和运用, 东北地域山水画的现代发展起步晚, 对于实际上是新兴墨法符号形态的焦墨法吸收和借鉴十分自然, 不存在传统与现代符号体系矛盾的问题。所以, 上述诸多画家的画面里都或多或少运用了一定比例的焦墨法。焦墨法的老辣苍劲对于刻画东北地貌形态很有针对性, 对于表现湿地表面水草密布的视觉效果也有帮助。所以刘汉民等画家在自己的湿地题材作品里多焦墨法多有运用。张充吕的新作将焦墨的符号形态作为画面墨法的主体, 来表现东北地域的台地地貌形态和平原地貌形态, 并且借助于焦墨符号形态的视觉特征和审美取向来深刻描写东北地域文化审美中的象征主义取向。崔昊的作品直接运用焦墨符号形态去诠释东北台地地貌的微笑起伏和松杉类的树木, 力图表现东北地域地貌形态所给地域文化审美带来的那种静谧、深沉。

以上就是东北地域地貌形态对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形态的具体影响。东北地域山水画现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笔墨语言尚远未摆脱表现题材自然形态的影响, 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探索还任重道远。

摘要:东北地域地貌形态对东北地域山水画的笔墨的符号形态影响深远。对东北地域地貌形态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山水画画面笔墨语言符号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逐渐开始的。具体说, 东北地域地貌形态在对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符号形态的影响方面主要从笔法符号形态、墨法符号形态两方面进行的。

关键词:东北地貌形态,表现题材,笔法,墨法,符号形态

参考文献

[1]崔昊.刍议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长春:作家.2013, 1:223-224.

[2]崔昊.浅析当代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审美特征及其成因[J].作家杂志, 2012.1.

[3]崔昊.焦墨法对当代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价值意义[J].南京:艺术百家, 2011 (1) .

[4]崔昊, 张充吕.黑龙江地域山水画风格初探[J].大众文艺, 2011.2.

[5]崔昊, 郭锦龙.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山水画艺术价值研究[J].大舞台, 2011.2.

形态影响 篇5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体育项目,它集舞蹈、音乐、服装、风度和形体美于一身,涉及到体育、艺术和教育三领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本文通过探讨体育舞蹈对小学生身体形态功能的影响,总结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的规律和途径,以便为今后的体育舞蹈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 舞蹈 小学生 生理和心理 身体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03-01

一、体育舞蹈简介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它来源于各国的民间舞蹈,是在古老的民间舞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是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共十个舞种。其中每个舞种均有各自独特的舞曲、舞步及动作风格。体育舞蹈是一项颇受小学生喜欢的健身艺术,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体育舞蹈对小学生身体形态功能的影响

(一)强化身体韧度,减少脂肪储存

我国现在流行的小学生体育舞蹈训练其本质就是一种典型的有氧体育运动,它通过克服身体各部分的自身重量,并经过多次重复练习之后达到的一定的身体负荷。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低中度强度的训练之后,通过充分发挥肌肉的内脂肪和肌肉外游离脂肪的功能,来让身体各部分多余的脂肪数量减少,从而也就减少了各部位的围度,祛除了多余的脂肪累赘,塑造完美的体型。柔韧性锻炼和形态练习可以塑造挺拔的胸部和笔直的腰部,端正体态,拉上肌肉和坚固韧带强度,修长人体,使姿态和仪表变得更端庄健美。这对于减少我国小学生日益增长的肥胖症的数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下肢长度与普通人相比要长

经常训练的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伸、拉、提等动作的重复锻炼,尤其是一些经常使用脚尖的动作更是增加了小学生的下肢长度,使得下肢比不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普通孩子较长。保持优美的下肢长度对于强化体育舞蹈学员的运动能力和塑造形态之美有着直接的作用,从完成动作的动力学原理来说,较长的下肢可让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出更加开阔的步伐、起伏错落有致的升降左右移动及灵活多变的方向转换;另外从动作形态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来说,较长的下肢也有利于塑造挺拔高昂的体态。

(三)增强呼吸系统和扩充肺活量

时下流行的小学生体育舞蹈相对来说运动强度适宜,并不像专业的比赛那样高强度、大规模的训练。适宜适度的训练可以使小学生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具体表现是在静态测量时,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平缓、血压的指数增加,肺活量增大,心肌肌红蛋白含量增多,单位心肌营养性粗壮有力。血液输出量增加也就提高了氧气的利用率和功能效率,提高了小学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带来的好处就是呼吸器官机能良好变化,较大的胸廓保证了呼吸肌收缩的力量和收缩幅度的加大、肺活量增加,也保证了小学生在运动时充分的氧气供应,能活跃大脑细胞,减少突发的晕倒等情况出现。

(四)改善身体速度及耐力素质

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改善了身体机能,提高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能力,加强了各肌群之间的协调协作关系,改善了身体肌肉的供能情况,从而会提高身体整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又是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小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证明身体素质有着较为明显的提高。体育舞蹈对于提高孩子腿部力量和小腹部力量较为明显,这一点与身体形态的改变也是相一致的,正因为这些部位多余的脂肪消退和肌肉力量加强为提高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锻炼前后对比数据发现,速度和耐力两项素质指标均有提高,但是速度素质的提高相对不明显,而反映心血管机能的耐力素质提高却很显著。

(五)提升学生气质,提高学生意志力

学生身体形态不仅仅包括外在的形态,个人认为还应包括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对测量样本的整理发现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的小学生不仅仅可以改变身体的外在形态,增强体质,而且还能从气质上提升学生精神面貌,显得生灵活泼,达到内外兼修的训练效果。而且现在的小学体育舞蹈大都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因此在集体训练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为数不多的高强度训练也能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曾宪刚,曾成.体育舞蹈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功能的影响[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2,03:64-66.[2]袁福送.少儿体育舞蹈对幼儿身体形态、素质和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3]金花,林海鹏,冯绮虹,徐礼皙,黄玉山,邓树勋.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02:46-50

[4]张灿灿.体育舞蹈作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实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作者简介:

石河子城市空间形态与影响因素分析 篇6

关键字: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化;形状指数

由于石河子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略,使得其城市的内部结构缺乏整体性。而城市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与城市的空间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石河子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进石河子的城市发展方向,使其向着经济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石河子城市化的深一步发展,提高石河子的综合实力,保证石河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对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石河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84°58′-86°24′E,43°26′-45°20′N,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南邻天山山脉,北接古尔班通过特沙漠,东以玛纳斯河为界,与玛纳斯县为邻,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东南部,地处乌伊公里与玛纳斯河、乌奎高速形成的围合范围内。

2、国内外现状分析

城市形态学自19世纪开始萌芽,相继提出了同心圆模式( Concentric Ring Model) 、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Multiple-nucle Model) 等[1]。1960 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形态先后经历了由紧凑中心区与郊区的二元结构模式向蔓延的大都市转变、由单一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地区转变和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城市形态研究也从内部转向外部,从单个城市转向城市群体,先后出现了连绵城市、大都市带、城乡融合区、大都会区、多中心的城市区域、网络城市等结构模式概念,反映出城市的群体化、区域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大城市之间外部形态相互融合为城市外部形态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2-4]。

1990 年代以来,国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广泛开展,研究内容涉及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和整体模式研究[5],城市内部空间模式研究[6],城市社会空间形态[7],以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机制与驱动力研究等[8-9],并逐步向区域化、群体化研究发展,开始关注都市区(圈)及城市群(带)。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从数理统计到 GIS、从静态表述到动态模拟的演进,大量采用了分形[10]、形状指数[11]、近邻传播聚类算法[12]、紧凑度指数[13]、景观指数[14]、元胞自动机[15]等。目前,我国不少学者利用GIS技术相继开展了一些城市的形态演变过程与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16-18],并对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于城市平面轮廓形状的演化是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之一,城市形状的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我国城市研究中较少进行城市形状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19]。在研究方法上,常常采用定性描述方法来表达城市形状,如方形城市、圆形城市或长条形城市等描述性语言,城市形状对比研究也较多采用视觉区分的方法。目前,在地学领域中用于定量测度形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有基于平均意义上的粗糙测度方法,如形状率、圆形率、紧凑度、椭圆率指数和延伸率等[20],也有基于图形周界测度的较精确方法,如Bunge在1962年提出的基于间隔选取图形周界上顶点或节点的方法,Boyce &Clark在1964年提出的半径形状指数[21],利用傅里叶变换方法计算图形的形状指数[22],Medda等的基于形状要素功能(shape membership function)的形状指数方法[23]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据我们的计算分析,Boyce-Clark形状指数方法更能反映形状的一般特征。同样,Lo在1980年曾利用Boyce-Clark形状指数计算了我国29个城市在1934年和1974年的形状指数,并分析了这个时间段的形状变化[24],程连生等也采用Boyce-Clark形状指数计算了北京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末的城市边缘轨迹的形状指数[25]。

3、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 图形与数据采集

收集石河子城市的卫星图像,运用GIS和RS软件,得出石河子城市主要建成区的范围。

3.2 研究方法

3.2.1 绘制城市主建成区轮廓形状

选定特定年份作为试验对象,城市矢量图层来源于谷歌地图截图,以此为底图运用ArcGIS进行配准,经过一定的图形编辑,得出了城市主要建成区的空间范围。

3.2.2 Boyce-Clark形状指数(SBC)[24]

Boyce-Clark形状指数也被称为放射状指数,是将标准圆形与研究形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个相对指数,它是一个基于半径的测度,故又称半径形状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ri某个图形的优势点到图形周界的半径长度,n为具有相等角度差的辐射半径的数量,可以取不同的数,数越大,形状指数值精度越高,不同形状的图形有不同的形状指数,圆形的形状指数最小,形状指数越大,表明相同面积情况下有更大的边界长度。

4、石河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4.1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1950年7月确定兵团在石河子建新城,草绘了《拟建新城及公路位置图》为新城选址定点。1951年最早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石河子城市计划》确定用地规模14平方公里,人口4~5万,为石河子市结构奠定了初步框架。1958年,《石河子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正式出台,预测城市远期人口40万人[26],用地56平方公里,并确定了道路骨架、功能分区、两条防护林带、火车站位置和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城市发展为“双核四轴”的城市空间格局。

nlc202309031016

4.2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82版《石河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人口至2000年达到20万人,用地25.11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块四点,即中间一块为主城区,东部为工业区,南部为铁路及仓储用地,西部为工业区和兵团汽车运输二团,北部为化工厂、酒厂、污水处理厂。该规划功能分区明晰,提出了东工业区发展框架,并在铁路骨架上延续了早期规划的方格网状模式。

4.3 21世纪初至现在

98版《石河子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4年正式批准实施。规划南起乌奎高速公路以南500米以及材料厂,东临玛纳斯河西岸,西接一五二团七连,北至石河子总厂八一路口、山丹湖村,规划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总用地48.29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40万人(2015年)。远景城市人口为55万人,建设总用地6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为“团状密实”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现建成区为“团状”结构和“密实”的用地布局,历年拓展模式呈现连续、稳定、理性的扩张特征。

表1 1960年、1990年、2010年石河子的形状指数

Table1 Shape indices of Shihezi at 1960,1990,201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 18.470 33.482 25.350 22.659 17.476

*注:数据来自文献(Lo 1980)(采用的半径数量为20个),“—”表示无数据

图1 石河子城市形状指数的变化

Flg.1 Chenges of urben shape indices of Shihezi from 1960 to 2010

5、石河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因素分析

5.1 地形地貌

石河子垦区南北长约180公里,东西宽约99公里,面积7681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50.8米。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石河子垦区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主要河流有玛纳斯河、宁家河、大南沟、巴音沟河等。

5.2 区位优势

从区位地理位置来看,石河子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之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带中的重要城市。这一地带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的重点开发地区。实力较强的区域条件,为石河子加强与周边城镇的经济联系、开拓市场、扩宽发张渠道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新疆的城市体系属于典型的首位型规模等级結构,乌鲁木齐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突出,石河子市位于乌鲁木齐2小时交通圈内,便于接受乌鲁木齐市的经济辐射和信息、技术扩散。

5.3 经济发展

石河子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棉纺、化工、造纸为龙头的工业,到现在已出具规模,为今后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外部资金的引入,工业在整体效益水平和增长率方面已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产业链的深度拓展,将对全市的产业发展增加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丹,张纯,宋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J]. 国家城市规划,2012,27(2) : 47-53.

[2] Burton E. Measuring urban compactness in UK towns and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2002,29( 2) : 219-250.

[3] Gordon P,Richardson H W. Are compact cities a desirable planning goal? [J].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7,63( 1) : 95-106.

[4] Talen E. Measuring urbanism: Issues in smart growth research[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2003,8( 3) : 195-215.

[5] 赵明. 温州城市形态构成要素演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7) : 28-32.

[6]宋飏,王士君,杨艳茹,等.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 4) : 18-23.

[7]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基于 ESDA 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 1) : 22-28.

[8]牟凤云,张增祥,谭文彬.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7,9( 5) : 94-98.

[9] 刘雅轩,张小雷,雷军等.新疆绿洲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中国沙漠,2011,31( 4) :

1015-1021.

[10]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 3) : 392-400.

[11]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2005,27( 3) : 20-25.

[12]李倩倩,刘怡君,牛文元.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综合实力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1) : 13-19.

[13]赵景柱,宋瑜,石龙宇,等.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生态学报,2011,31( 21) : 6338-6343.

nlc202309031016

[14]杨立国,向清成,刘小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内部形态测度中的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2) : 70-73.

[15]尹长林,张鸿辉,朱建军,等.城市规划 CA 模型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8,33( 3) : 133-137.

[16]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J]. 资源科学,2005,27(3):20-24.

[17]王厚军,李小玉,张祖陆,等. 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J].应用生态学,2008,19(12):2674-2678.

[18]牟凤云,张增祥.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273-276.

[19]郑莘,林琳. 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26(7): 59~64.

[20]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汇刊, 1998, (3): 42 ~ 45.

[21] Boyce R R, Clark W A V. The concept of shape in geography[J].The Geographical Review, 1964, 54: 561~572.

[22]張根寿,祝国瑞.面状地图表象的形态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4,19(1): 29~36.

[23] Medda F, Nijkamp P, Rietveld P. 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urban shapes[J].GeographicalAnalysis, 1998, 30(3): 304~314.

[24] Lo C P. Changes of the shapes of Chinese cities, 1934~1974[J].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80, 32(2): 173~183.

[25]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1): 128~133.

[26]刘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迁移与开发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形态影响 篇7

在土壤里面的重金属生物的种类能够用来判断重金属在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中所带来的毒性上面的危害, 以及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它包含了用物理和化学组成的驱动机制的解吸过程, 和以生理学来作驱动机制的吸收过程。化学提取法如今被作为判断重金属生物的作用效果的代替方法被广泛的使用。它的优点是:操作方法简单、提取时间明显缩短, 可以较直观的体现出土壤的受污染程度, 以此了解重金属元素对农作物危害程度的大小。这个过程中用到的提取剂主要是:稀酸或弱酸溶液、络合剂、中性盐溶液、缓冲溶液、复合提取剂。酸试剂一般用来评价估计在酸性土壤中, 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程度。一般使用的酸溶液有:0.1mol/ L的HCl、0.01 mol/ L、0.42 mol/ L的HNO3、0.4 mol/ L、0.6 mol/L的HOA 。一般使用的络合剂有:0.05mol/ L的EDTA、0.1mol/ L的EDTA、0.005mol/ L的DTPA、NTA。一般使用的中性盐试剂是:0.1mol/ L的Na NO3、1mol/ L的NH4NO3、0.1mol/ L的Ca (NO3) 2、0.01、0.05 mol/ L的Ca Cl2、0.125%的Ba Cl2、USEPA TCLP+ 1mol/ L的Na OH 、1 mol/ L的HNO3+ 1 mol/ L的Na OH 。一般使用的缓冲试剂是0.5 和1mol/ L的NH4OAc/HOAc。单一提取剂提取有:软化水、0.01mol/ L的Ca Cl2、TCLP 。

2 顺序提取法

与单独提取法比较起来, 顺序提取方法就要繁杂得多, 且消耗的时间比单独提取法长很多。但是, 顺序提取方法能够拿来研究固态的矿物质和有机相态的重金属在地表的化学分配, 此种方法是公认用来判别土壤以及土壤中的沉淀物重金属化学形态的标准技术。

要达到选择性的对重金属成分进行萃取, 一般需要用到化学性质不同的提取剂进行提取,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最少都需要三个步骤, 最多的时候可能会需要8 个步骤。我们在筛选提取剂, 以及确定提取顺序的时候,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为了让选出来的土壤有一定的区分度, 要在确定试剂和顺序的时候, 让其具有较高的选择能力。 (2) 析出的微量元素要尽量避免出现沉淀和二次吸附的情况。 (3) 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一般用到的提取剂有以下几种。交换态重金属元素提取剂:1 mol/ L的Mg Cl2、1mol/ L的NH4OAc、0.01mol/ L的Ca Cl2、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元素提取剂:Na OAc、HOAc、缓冲溶液、0.05 mol/ L的EDTA、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元素提取剂:0.04mol/ L的NH2OH·HCl、草酸- 草酸盐、缓冲溶液、0.3 mol/ L的Na2S2O4。Cd、Co、Cu、Ni、Pb、Zn、Fe、Mn等为柠檬酸提取的沉淀物。

3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3.1 重金属的总量

有关于金属的分布形态, 经过很多的研究数据得出:重金属总量会对其形态产生影响, 许多研究发现重金属总量影响其存在形态。研究得出, Cd、Cu、Pb、Ni等等的重金属元素各形态的相对分布和它的总的量有关。一般情况下,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遵循的规律为:交换态占到的比例比较低, 残渣态占到的比例比较高。另一种情况是, 受到污染的土壤残渣态重金属的含量偏低, 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外源的重金属有利于被转化为活性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形态。残渣态重金属含量随总量的上升有所减少, 而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结合态、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加。经过相关的研究得出:在没有被污染的土壤里面, 残渣状态的铜占到65%~85%的比例, 有机结合态的铜占到30%的比例。

3.2 土壤质地

分析在受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里面, 重金属会被首先吸附和固定于表面积较高。对重金属吸附能力较大, 这样的土壤组成成分主要是氧化物、粘粒矿物、腐殖质。一般分布在细小的颗粒里面, 所以年度会比较高, 一般情况下比砂粒高出很多。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的原因是:土壤对于铜等金属的吸附力的大小与其粘粒的数量有关, 含有较多的粘粒的土质结构疏松, 表面积大。这就是土壤具有吸附力的最重要的原因。并且其还受到黏粒半径, 离子电距离远近, 黏粒与其所吸附阳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 产生不同。

3.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的是土壤胶体表面吸住的不同的阳离子的较高数量。 (包含交换盐基K+、Na+、Ca2+、Mg2+、交换酸) 。土壤的外部带有的负电荷的数量影响了土壤外部阳离子的交换多少。它的大小能够用来判断土壤保蓄能力高低。

4 结语

当前, 接受程度比较广的是修正的Tessier提取法, BCR提取法不足的地方是它们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都比较大, 不能够避开重金属离子的二次吸附问题的出现。并且消耗的时间比较长。Tessier提取法一般需要18h, 但是BCR分级提取法需要51h, 根据目前得到的研究数据分析, BCR法可以比较好的用来判断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女真文化对沈阳城市形态的影响 篇8

1. 清前时期2的女真社会与文化特征

1.1 社会特征

明代东北地区女真部族的发展进程不平衡,在入关之前经历过近半世纪的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明朝在女真地区建立了一百八十多个卫所,任命女真各部酋长担任明朝官职、建立隶属关系。很多女真部族首领一方面担任明廷之职,另一方面又身为本部族首领,这种双重身份加速了女真部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明代中期努尔哈赤祖辈所在的建州女真部已定居在辽东山区,建有庐舍城廓、乐于住种,受到汉、高丽等的影响逐步开始了农业生产,形成了以狩猎、采集与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结合明辽东军事屯田制和八旗制,颁布了“计丁授田”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畜牧采集业仍在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匹是女真人与汉人交易的主要货物之一,也是向明廷朝贡的重要贡品。女真人还通过狩猎和采集的貂皮、人参、蜂蜜、木耳、蘑菇、松子等特产进行易货贸易,以换取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

创立了以八旗为主体的军事民主政体。八旗制度首先是军事组织制度,来源于族寨间的狩猎组织。努尔哈赤于1601年进行整编后,将所率女真兵丁统编为八旗军制。其次,还是行政制度,通过八旗编制进行行政、经济和民事管理。“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达到了军政统一、政经一致和战平结合的目的。

1.2 文化特征

女真是半农耕半渔猎的民族。建立金朝的完颜女真聚落多建在阿什河沿岸、平均海拔180米的丘陵之上。四百余年后,作为后裔的建州女真也崛起于苏克护素河沿岸的丘陵地带。由于长期生活在山地及出于防御的需要,女真人逐渐形成了以高为贵的居住习惯,以空间的高低体现等级的尊卑。如在赫图阿拉城3中,内城是后金行政、军事首脑所在,处于高于外城地面10-20米的台地之上,以高差清晰的体现了内、外城的等级关系。努尔哈赤的“汗宫”位于内城北高地,八旗衙门及其它重要官署也各自选址在城南高地上,各建筑的平均高程大于内城地面约8.14米,再次以竖向空间的高低体现等级关系。女真人的意识中几乎没有轴线的概念,在赫城努尔哈赤居住的建筑院落中,三座“宫、殿”建筑的布置没有轴线关系,呈“L”形布局。各种衙署、寺庙散布在城中较高的岗地上,轴线完全不一致,完全不像中原地区的都城,靠城市轴线和对称布局来体现城市空间的等级和尊卑(图1)。

女真人原本信奉萨满教,但早在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就意识到,联络蒙古各部的力量对于后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喇嘛教的宗教力量遍及蒙古和青藏地区,通过宗教信仰解决对蒙各部的关系是代价最小、效果最好的办法。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无不把尊崇喇嘛教作为政治要务,以不断加强与蒙古喇嘛教、西藏黄教的关系。通过宗教融合的策略绥服了蒙古各部,并藉此笼络控制蒙古部族,形成满蒙联合。这种宗教策略一直为清代帝王所贯彻延续。

2. 清代沈阳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1 清代早期的都城

自1625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至1644年入关的十九年的时间里,沈阳从明代的卫城转变为作为清代早期两位开国帝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都城,由原来的军事屯兵城转变为后金政权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女真人在原有卫城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性的改、扩建,1643年皇太极将沈阳改称为“天眷盛京”(满语:谋克敦),盛京城担负着后金政权对抗明政府、入主中原的重要职能。

2.2 清朝的关外陪都

清朝定都北京后,仿照明朝“两京制”将盛京定为陪都。于盛京设“镇守盛京京城总管官”,后改为“盛京将军”。在陪都设象征性的盛京礼部、盛京户部、盛京工部、盛京刑部、盛京兵部,统称“盛京五部”,逐渐形成了以盛京将军为主,与“盛京五部”和“盛京内务府”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

尽管为“陪都重镇”,但实际的政治地位和军事作用较入关前下降。女真人统治全国后,盛京作为其与明朝抗衡的重要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偏居东北的盛京更多的是作为清朝肇兴和发迹的纪念城市。因此盛京作为帝都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也基本在康熙十九年后停止。相对政治和军事作用的减弱,盛京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完成了从都城向经济城市的转型。

3. 女真文化对沈阳城市形态的影响

3.1 突出竖向的城市景观

女真人以高为贵的习惯延续到了沈阳城。如沈阳宫殿的中路为皇太极时期建设的主要宫殿群,主要部分建在3.8米高的人工夯土台上,台上宫殿建筑的标高于一般建筑近4米。台上的凤凰楼为皇太极时期饮宴的场所,这座歇山三滴水式楼阁建筑是古代沈阳城的最高建筑,形成了古代沈阳著名的“盛京八景”之首的“凤楼晓日”。由于这组宫殿在平面上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在竖向空间上又处于绝对高度,突出的宫殿组群成为沈阳城显著的城市景观特征(图2)。

3.2 自由布局的城市结构

在盛京城的营建中,努尔哈赤“宫”的选址靠近北门以便于出入,还留有在赫城的影子。他的大政殿十王亭组群与其子皇太极的院落平行布置,两组建筑组群间无任何轴线组织和联系。众多的王府和衙署亦是散布在城中,延续着赫城的方式。盛京城的布局完全不像中原地区的都城,靠城市轴线和对称布局来体现城市空间的等级和尊卑(图3)。

3.3 体现宗教理想的城市平面

崇德五年(1640)皇太极在改建沈阳城时,在城的四面修建了四座喇嘛教寺庙,每座寺院中均建有一座喇嘛塔。这四座寺院依据“东为慧灯朗照;南为普安众庶;西为虔祝圣寿;北为流通正法”而命名。四寺及四塔成为护国佑民、统一国家的象征。盛京城近圆形的外郭、方形内城以及井字街道和四面的四座塔寺是附会了藏传佛教中坛城的布局,皇太极将自己的都城在图形上表现为集会诸方神圣的众神之殿,一方面是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庇佑城市,另一方面则自居为喇嘛教的护法,公开表明了自己与喇嘛教的特殊关系和重要地位。盛京城外由四座喇嘛教寺院构成了最外层的精神空间(图4),也体现了追求宗教理想的城市平面形态。

4. 结论

沈阳在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和平面形态上显然受到了女真文化的影响,至今仍依稀可辨,是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应注重对无形遗产(女真文化)和有形遗产(城市形态)的研究,并建立相关的联动性机制。

( 上图:清末奉天城。 资料来 源: www.memorychina.org下图中路宫股剖面示意,资料来源。《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宮建筑》)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女真文化对沈阳城市形态的影响以及沈阳作为清代都城的主要形态特征。从而提出了应从无形遗产和有形遗产两方面进行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关键词:女真文化,沈阳,城市形态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温树璠.赫图阿拉城形态研究[J].辽海文物学刊,1996,1(21):117-120

[2].陈伯超,支运亭.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9-26,47-50

[3].盛京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320-368,1328-1539

冬泳对老年男性心脏形态的影响 篇9

1.1 对冬泳组与对照组进行同年采集指标的比较, 观察两组差异, 进行分析。

1.2 对冬泳组前后两年采集的指标进行比较, 观察在冬泳一年后冬泳者自身出现的差异, 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冬泳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体测量指标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身高、WHR、血压均无统计学差异, 冬泳组体重 (66.63±6.71kg) 、BMI (23.23±1.79kg/m2) 、腹围 (84.92±3.11cm) 分别低于对照组体重 (73.75±8.17kg) 、BMI (24.71±3.00kg/m2) 、腹围 (91.25±5.53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2.2 冬泳组与对照组心血管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对象心功能参数分析显示:两组左室后壁厚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冬泳组心率 (61.61±23.43次/min) 低于对照组 (76.33±12.69次/min) (P<0.01) , 而冬泳组的每搏输出量 (62.56±23.43m L/搏) 、左室缩末容积 (43.9±17.26m L) 、左室舒末容积 (107.3±31.58m L) 、左室舒末内径 (50.63±3.48mm) 分别低于对照组心输出量 (42.44±8.95m L/搏) 、左室缩末容积 (30.00±5.89m L) 、左室舒末容积 (72.4±8.60m L) 、左室舒末内径 (47.78±4.21mm) , (p均<0.05) 见表2。

3 冬泳对老年人身体的影响

3.1 冬泳对体测量指标的影响

体测量指标显示, 冬泳组体重、BMI、腹围和WHR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并且冬泳者的体重、BMI和腹围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冬泳者具有较高的体质水平。美国总统委员会有关体力与运动的报告指出[1], 几乎所有运动引起的体脂改变都伴随着体重的下降, 因此常常很难将运动的作用与体重下降的作用区分开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运动使体脂百分比下降。研究发现[2], 运动可以使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减少, 但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利于运动时更好地促进脂肪水解动员和利用;此外, 还可以增加肌肉线粒体的数目和体积, 提高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酶活性, 改善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耐力训练还能提高肝、肌肉和脂肪细胞等靶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功能和这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使之转变为脂肪减少。上述代谢变化导致了机体身体组成的改变体脂百分比下降, 瘦体重增加, 甚至体重下降, 从而改善脂肪代谢。因此冬泳运动可以增强老年人体质, 有一定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3.2 冬泳对老年人心脏及血管功能的影响

长期系统的专门训练可使运动者的心脏形态、结构产生适应性变化。不同训练项目、不同训练水平对心脏的影响也不一样。但长期运动可使心脏形态、结构产生变化的结论是一致的。很多研究利用超声心动图来观察研究运动员和无训练者的心脏形态结构, 通过对比来了解训练对运动员的影响, 由于各研究使用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受试者的训练水平、训练方法及实验方案不同, 因此对受试者的心脏形态结构影响的报道也不尽相同, 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即长期运动可使心脏扩大, 心肌重量增加。运动心脏增大的主要标志是心腔扩大与心壁增厚[3]。心脏扩大意味着心脏容积的增加, 心壁的增厚是由于心肌纤维肥大、增生及结缔组织增生[4]。

本研究中显示; (1) 从两组心脏结构指标看出, 冬泳组左室舒末内径明显要大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而两组的左室后壁厚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量研究结果提示, 不同运动项目心脏增大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 Morganroth等认为耐力性练习的运动心脏心室腔明显增大, 但室壁不增厚, 力量性练习的运动心脏则室壁明显增厚而室腔不增大[5]。本研究认为, 由于冬泳的“血管体操”效应的刺激作用, 增加了心肌的顺应性, 也为心脏增加了额外的心脏前负荷, 冬泳者心脏出现适应性结构变化和功能改变, 主要表现是左室腔增大、每搏输出量增加, 这是冬泳过程中“血管体操”与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经常从事冬泳的人, 由于心脏长期承受这种容积负荷才形成了心室增大的结果。 (2) 从两组心脏功能指标来看, 冬泳者的心率低于对照组, 每搏输出量、左室缩末容积、左室舒末容积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认为, 这可能是冬泳组在长期运动中左室经常承受心脏前负荷的作用, 左室被动地扩大, 在一定范围内使心肌纤维的张力增加, 导致心脏射血能力增强。支二林[6]对女子速滑运动员的研究发现, 运动员安静时左室缩末内径较大, 意味着具有良好的左室形态学贮备, 在剧烈运动中收缩幅度可能加大, 说明长期运动训练为激烈运动中发挥心脏机能潜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冬泳者心脏形态的变化是以心脏形态结构的适应性变化为基础, 而功能变化是以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改变和外周循环血量的配合等方面因素影响而实现的。冷刺激引发的改变主要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7], 心肌收缩力大大加强, 使左室缩末容积缩小, 而同时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导致左室缩末容积增大, 两者的共同作用结果使每搏量增加, 进而提高心脏机械效率, 心力储备增加, 从而使得长期坚持冬泳者安静时的心率比正常对照者低而心输出量优于对照者。

另外, 人体在运动时, 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 神经张力增高, 促进了肾上腺素的分泌, 运动者心搏加快、加强, 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肌肉血管舒张, 使循环血量增加, 血液重新分配, 再加上肌肉内物质代谢增强, 二氧化碳、腺素酸等代谢产物累积, 也促使肌肉血管舒张。另外, 由于肌肉收缩对静脉的挤压作用, 以及呼吸运动加强, 胸内负压增加等, 都能使心脏舒张末容积增加, 使心肌纤维拉长, 从而转化为射血能力的增加, 结果使射血压力增加或每搏输出量增加。由此可见, 运动时运动者心舒张末容积的增加是机体在运动中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经常从事运动的人, 由于心脏长期承受这种容积负荷才形成了心室增大的结果。而冬泳这种冷刺激加运动的锻炼形式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影响就更大, 要求也更高, 产生的机能反应和形态的适应性变化也更明显。

4 结论

冬泳者安静时心率低于与之相对应的同龄老年人, 而心输出量、心室腔容积显著升高, 说明长期坚持冬泳可以使心脏产生适应性的良性改变, 增强心血管的顺应性, 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提高心肌供血供氧能力。

参考文献

[1]The President's council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physi cal activity and aging:implications for health.1998, 3 (4) :1-6.

[2]周士枋, 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704-733.

[3]任金枝, 刘忠民.运动员心脏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上的特点[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2, 23 (2) :53-54.

[4]关连仲, 扬萍, 等.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短道速滑运动员左室功能的观察报告[J].冰雪运动, 1999, 9 (3) :56-57.

[5]李润南, 陈尚恭.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功能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1980 (2) :3-4.

[6]支二林.女速滑运动员安静时左室超声心动图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40) :107-108.

构成元素对陶瓷外观形态的影响 篇10

陶瓷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器物使用功能,转而更多的关注其外观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创新。陶瓷设计除了考虑其结构、功能与使用对象的诸多关系外,陶艺家开始更多的关注其外观形态造型的设计语言,甚至有的陶艺家已经脱离器物功能的特征,仅仅传达其形态视觉的美感创新。自古以来,能够产生影响并传承下来的陶瓷器物往往也是因其造型特征的不凡、烧造精美和美感的独特得以传世并能够影响后人。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研究构成元素对陶瓷造型的影响成为必然。

陶瓷器物的创新源于早期“制器造物”的人类活动,产生于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审美认识的成熟,《易·系辞》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是人类早期素朴的器物造型思想体现。现代陶瓷器物造型在注重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形式不仅仅是对器物形态的特征表现与装饰,也是器物审美独立存在的呈现,即审美意识的当代性变化和器皿的个性呈现,陶艺家们苛求创新与变化也就成为陶瓷外观表象衍生的话题。

1 陶瓷外观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分析

1.1 构成元素与陶瓷造型的关系

陶瓷造型运用各种构成元素进行设计成型产生的不同心理效应与情态,同时相对应的情感意念赋予器物形态以美感的个性乃至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宋代梅瓶的俏丽挺拔,元代将军罐内收外放的大气磅礴,清代五彩瓷艳丽华美的外在形式等等呈现器形外观的个性和时代审美追求的信息。陶瓷器物外观借助媒介的不同材质、形色关系、烧制技术、装饰手段来显示器物造型在空间中的姿态以及可能引起的情感影响,同时显示陶瓷艺术承载的内在文化与器物个性语言及创作理念的结合。

构成元素作为设计基础的形态语言,以形式美感的规律性同器物成型的本身特质吻合,二者都有简洁、归纳、凝练、形式与美感追求的客观需求。在陶瓷器物造型中构成元素以线型、面化、体积、色彩因素、肌理形态等立体结构的方式存在着,与传达器物文化和个体情感反应而存在的陶瓷外观姿态相互作用。

构成视觉元素主要体现在运用线型、面的关系、色彩对比、器形状态和形体姿态来产生视觉作用,借助相应的形式与主题进行创作来完成个人作品精神内涵的呈现。器物外观形态承载了内涵和形式的双重任务,即传达作品的功能与个人理念的延伸,同时释放情感与体现技术的支持。包含器物造型的技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三者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因此构成元素对陶瓷造型外观的影响是艺术个性与创新发展的趋势。

1.2 构成元素在陶瓷造型中的应用

构成元素最基本的形态是点,点赋予事物核心的力量,甚至器物外观美饰的点是主要理念延伸的内涵中心,由此与器物造型生成一种关系,寄予器物本身某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作为视觉元素最小的单元,点体现了最大化思想的释放。点的形式即可以是一个观念的中心,也可以是作品装饰的部分,它同器物造型在相互呼应中产生影响时才会发生作用,否则没有实在的意义。“线”造型的特征以高低错落运动变化的空间体现,作为形体的轨迹,以厚重感和体积的纵深感影响器形的外观变化。器形或饱满奔放、或流畅圆润、或修长清丽,都受到线的面化轨迹影响。体现创作者驾驭线型创作的概括能力,美感能力和情感内涵的表达能力。“面”的特点以空间、体积姿态出现,陶瓷外观轻盈俏丽及健硕伟岸取决于面化造型的综合特征,陶瓷无论是参差不齐的边缘形态,有个性的线型轨迹等等,在转化成器物外观形态语言的同时,以空间的形体呈现或以外观装饰的结合影响造型。构成元素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归纳和总结,在形成陶瓷的造型关系时,以动态的变化产生作用,并对器物的美感产生影响,使形体关系在造型中形成转折变化的规律,并用结构穿插的运动方式,成为影响陶瓷造型语言多样可能的本质元素。

1.3 构成元素在陶瓷造型中的综合美感体现

陶瓷成型的技术手段,体现在推移、共鸣、体块、形象、调和等塑造形体和造型个性,其中色彩造型作为活跃的因素,影响和控制人的情感和互动。器形作为载体,以形态的生动和表面色彩、肌理、泥性材质形成的变化作用于器物本身的形体语言。陶瓷造型语言的探讨体现创作者个体精神视觉呈现的过程,如人工力和自然外力的结合对泥性的影响,任何外力造成的不同姿态而存在的自身形象,泥的开裂、纹理、接缝等似乎是偶然的、随意的,其自然与偶遇的新形态为造型语言增加了魅力,也成为探索新的成型实验的可能。借用釉色的厚薄、形的渐变、规律异化、聚散变化与烧造的不可预知等使陶瓷外观与器形在不同的实验中都有变幻的多样实现。艺术家驾驭设计元素的能力与创新使陶瓷艺术焕发迥异的个性和生命活力。

当然,优秀的陶瓷器物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和使用者内心与情感的一致。设计师要善于运用构成的形式美学与方法进行外观造型和内涵的统一设计,并在器物造型中强化自己对形态的理解;使用者则通过外观形色,美感因素来选择陶瓷产品,继而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当然,器物外观形态语言也成为设计师、使用者和器物三者之间情感沟通的媒介。

2 构成元素在陶瓷设计中的多种形态表现

2.1 陶瓷外观设计形态美感的挖掘

陶瓷外观形态对不同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由此衍生愉悦、认同、价值等不同的心理情绪,恰当地将有意味的形式和内容运用到器物形的外观设计中,发挥陶瓷产品的引导和服务作用。陶瓷外观由边界轮廓围合而成,形体的韵律节奏随着的形态的起伏变化而作用于人的视觉,外观形的美感是空间形态和造型内涵的结合,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美感和形态的结构关系在满足应用的同时,外观形态是否能够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美感的形成来源于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归纳与整理。以仿生形为主的器形外观设计,如以自然瓜藤造型的主体,或在头、肩、把等部位的仿生变化,以自然物象本身提供的造型基础,同时亦体现器形的神韵和意义。形态的延伸变化将形体的部分变形或将在造型中的异化与整体统一在一个造型中。陶瓷设计的主体构成形式,如形态的运动、扭曲,形的切割与组合的错位、堆砌、同构等造型法的转换和变化等为形态创新提供了不断延伸的可能。陶瓷设计是集形体、色彩、功能、结构、肌理、空间等整体因素于一体的思考,同时是形态探索创新的根本。

2.2 陶瓷设计中构成形态触发的联想

陶瓷系列化设计的发展以线型、处理手法、装饰变化等主体要素的类比和变化展开,以构成形式的近似、反复、渐变、序列、移入等延伸设计理念,强调造型的近似与整体的关联和递进式的变化及统一。形态联想也是灵感突发产生创新的方法,借助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事物的联想产生灵感。而这种形态现象以变幻的可能和未知存在,由灵感触动而产生,新的形态或多或少会具有内在语意的传达特性。

器物造型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都需要借助人的生物属性眼、耳、鼻、身、意来传达理想和内涵。在认识社会和自然的交流中印证人类思想的递进和变迁,体现在艺术形式、媒介语言的探索和实践上。其造型能够承载个体的精神追求及器物装饰的时代特征。作为信息载体的器物本身,从符号、外型、色彩上能引导人们正确选择和情感的沟通,同时借用相关的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及探索实验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和心理映照。

3 构成元素在陶瓷设计中具有丰富的载体

3.1 不同材质的构成元素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意味

任何器物表象的形态都是述说内心世界的情态视觉语言,形态设计语言能够承载个体的精神属性。观照器物的造型形态,在运用构成元素分析归纳形体内在结构关系的同时,需要严谨的状态和实践探索的积累,借助不同的形态表达情感交流和心理的互动。研究器物形态美学,认识构成元素在器物形态设计中的重要以及构成形式恰当的应用,为陶瓷形态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在陶瓷造型语意指向中,常常以隐喻、象征、符号等方式来传达器物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单纯的几何形在表现上往往造成强烈醒目的视觉印象,结合陶瓷特有的泥性材质特点和釉料色彩,增进造形上的层次效果和装饰表现。同时,作品矛盾的错觉现象开发,使作品能够产生丰富的空间感。这种结合材料特性与色釉效果的造形创作,能够使泥性材料物质性和精神性表现统一和协调。

3.2 构成元素体现不同的物性美感

形态造型依据器物性质寻找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在设计中加以协调完善最后达到理想的需求。同外观表现的材料、结构、工艺等相互影响和映衬,不同的材料具备不同的材质美感,因材施艺,才会充分表现器物的大美。

利用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来表现器物美的特征自古就有。《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从艺术史上我们知道不同设计风格的演变与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同步的,不同性质的材料与不同形态的结合使得陶瓷呈现不同的视觉特征与不同的审美体验。陶瓷材料的综合表现成为陶瓷创新的另一种可能。陶瓷材料的多样和复合化倾向,陶土与玻璃、金属、木材、塑料等的使用,表面喷涂,彩绘,刻印等效果的表现使不同材料自身的物性美感与器物结构的美感恰当结合,达到新颖的视觉体验与情感映衬。形态创新的发展使陶瓷的时尚和流行符合当代的审美和人们求变爱美的心理,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新、奇、特、异等造型和美感常是引起感官刺激的需求点,其精美和独特的造型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注重器物实用及情感享受的同时,陶瓷生态设计理念和器物复合材料的综合探索是陶瓷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在追求陶瓷作品的创新发展与审美呈现的同时,构成元素以其特有的情感与美学、形式与形态存在于陶瓷作品中。当然纯粹的形式追求对器物本身是无意义的,只有与个体产生共鸣和精神的互动,器物的魅力影响才会产生它的价值。形式美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审美观念的进步和更新,使它不断变化发展及递进。陶瓷器物的创作强调形体的概括简洁和形式的单纯醒目及有意味,满足审美的需求和精神分享的愉悦,这些也是构成元素独有的内涵特征。因此我们在陶瓷创新发展上不能忽视构成元素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景中选编.贡布里希论设计[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美)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M],2003

[3]康定斯基著.李政文等译艺术中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我国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下一篇:影视文化大学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