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及家属

2024-09-04

患者及家属(精选十篇)

患者及家属 篇1

关键词:医院,急诊患者及家属,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现将我院2007~2008年急诊的患者及家属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如下:

1 研究对象

2007~2008年收集我院急诊的患者或其家属资料,家属以直系亲属为调查对象,如夫妻、父母、子女。将每日来就急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编号,随机抽取号码带5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即采用系统抽样的办法对来医院急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如患者能填写调查表的尽量让患者填写,如患者病情不允许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则由患者的直系亲属填写调查表;告知患者或家属有权拒绝填写,对于愿意填写者,向其讲解填写要求,填写完毕的调查表当场回收。

共调查310名急诊患者或家属,其中有8名患者或家属拒绝填写,实际回收302份调查表,回收率为97%,有效率为100%。将调查对象对调查表的回答结果进行量化,即“很重要”4分、“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将数据输入SPSS 11.5数据库,经两人核对并进行逻辑检查后,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对急诊服务总需求的水平比较

不同性别、不同病情、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对急诊服务需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0.01,<0.05),而不同调查对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看病费用的调查对象对急诊服务总体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调查对象对急诊服务四方面需求的比较

调查对象对设施设备流程、患者各种信息、与医护人员交流、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四方面需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通过SNK多重比较显示对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的需求最大,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患者、家属人数比例接近, 基本能够反映患者和家属对于急诊的服务需求。男性患者数大大超过女性患者, 说明现代生活中, 从事危险性较大的工种以男性居多, 如建筑工、矿工、驾驶员等, 而车祸、外伤又是急诊最常见的病种, 另外, 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竞争环境, 往往使男性处于严峻的生理应激状态中, 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反应。而男性使自己与社会常识和规则相适应的精神很强, 有很强的超自我性, 一旦自己和现实无法调和, 就会压抑自己, 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而女性倾向于对症状反应更积极, 更早寻求帮助, 这对于降低严重疾病的危险性具有正性的影响[1], 所以在急诊患者中男性的患病率可能要高于女性。病情危重的67例, 仅占22.2%, 本次调查病情的分级是以赵怀壁等主编的《急诊医学》中对于病情的分级作为标准[2]。危重患者比例不高, 部分原因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 自我保健和自助医疗的水平也较高, 能够注意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 更懂得有病早治的重要性。年龄以30~39岁的居多, 占33.4%;职业中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人数基本相当, 合计占到总人数的67.0%。本次调查对象结构分布较以前广泛, 文化程度也较以前提高, 表明医院就诊人群的结构发生变化, 原因是1996年以后注重抓医疗服务质量的建设, 并且开始实行整体护理, 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满足急诊患者及家属需求应当强化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机会加强他们的专业培训,提高急救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急诊科开展医患沟通活动,增强与患者、家属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完善急诊科的分区管理,理顺就诊流程,提高患者的就诊效率;合理选派医护人力,充实急诊科的技术力量。

参考文献

[1]赖斯 (Rice PL) .健康心理学[M].胡佩诚,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101-102.

护士应该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篇2

从呼救现场、救护车上把急诊患者刚转运回急诊科的时候,在转往病区之前,急救队员会细心地遮盖患者裸露在外的躯体,保护患者的隐私部位,并全程陪同,用搀扶、轮椅、平车等方式,协助患者进行转运和完成各种辅助检查,一言一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急救之初,很多急救患者没有陪护和家属,急救队员会一路陪同着患者,与充满焦急、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他们在一起,共同面对。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法之和患者尽快熟悉起来

护士主动上前询问患者,亲切的交谈,不仅仅是为了判断患者的意识和精神状态,更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患者和家属的一般情况,患者既能感受到精神关怀,也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进行有效的病情告知等沟通。养成良好的护理行为,如进入病房前先敲门等,这在急诊环境中,甚至当情况变得紧张时,仍然适用。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法之养成始终用敬语的工作习惯

对患方得体的称呼能体现对患者、家属的尊重。对待每一位患者,不用患者的床号代替对患者的称呼,即便是内部交接班,也不能忽略这些,自始至终养成良好的工作素养。等候或搭乘电梯时礼让患者和家属,进入病房前,护理人员要敲门问好,注意日常的工作礼节。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法之保持高度的同理心

须知急诊科的患者正处于人生经历中最艰难的阶段,家属此时往往也是最紧张、最焦急的,急救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同理心,与患者保持情感上的同步。这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感受。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法之用积极的方式称呼患者

有时候,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会出现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不规范称呼患者的情况,例如请患者返回病房或诊察室时,医生经常不按规则称呼患者,这其实是不尊重患者的表现,在工作中应当注意避免。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法之保持安静的科室环境

急诊工作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与之相应,急救人员也应该保持严谨内敛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急救站传出嘻嘻哈哈的笑声,让敏感的患者听到,很可能会引发患者和家属的不快。除非必要,急救人员要避免进行器械操作时发出噪音,同时交谈声保持在最低限度。

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法之细节上多关照患者

在细节上多关照患者,医患之间能形成一种沟通上的默契,相互之间就会彼此理解。从细节上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和人文关怀,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以促进临床急救工作顺利开展。

急救工作的特点是快节奏、不可预测、复杂多变,这可能导致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中途转运、院内急救工作时,会无意中怠慢患者。意识到这一点后,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救队员转变理念,努力在急救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悉心呵护急需救助的生命,帮助他们渡过人生中这一段危情时刻。

有关介入治疗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肝癌咯血出血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1日~12月20日介入治疗患者20例,其中肝癌10例,肺结核咯血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3.5岁,其中中老年居多。所有患者经临床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在局麻下按常规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在X线电视监视下,推入造影剂,确认导管到达了目的地,行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

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首先,当患者诊断为肝癌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变化,有的出现自暴自弃,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有的怀着很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疗当中;另外癌症出来面临死亡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恐惧外,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治疗的痛苦。其次,由于突然大量咯血或出血,或是經过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咯血或出血,患者除了受伤痛,心理上承受压力,而且心理压力常常会加重病情,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恐惧、紧张、抑郁、绝望、失明,甚至出现轻生行为等。再次,新技术的使用,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一种猜疑或不信任。

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

任何要面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由于病情、家庭、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关系、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患者的心里素质有所不同,承受力也不尽相同,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所以实施心理护理应特别注意个体差异,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病情的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占比例35%。很多患者尤其是肝癌患者,当被确诊后,产生各种的心理,有的认为是是不治之症,自暴自弃,放弃治疗。对此类患者要细心讲解介入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力,要对介入治疗有信心。有的患者求生欲望比较强,对各种的治疗都有一线希望,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手中,但又怕治疗上带来痛苦及可能出现某种并发症的心理变化。对此类患者应,首先要克服悲观的情绪,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另外,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疗效,虽然是一种新技术,通过临床试验,对于原发性肝癌或咯血、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很好,通过一些成功案例让他们给现在的患者做一些言传身教的工作。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以取得密切配合。有的患者因反复的出血或咯血,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认为既是浪费钱又担心体质虚弱不能承担手术,让患者想放弃治疗,但是考虑到家属亲人们的心情而勉强配合。对于此类患者要耐心讲解介入知道是你目前病情的最佳方案。让患者多了解介入治疗的对该疾病治疗的一些信息,让患者积极面对,和患者一起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家庭和生活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占比例的30%。很多由于离婚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睦,得不到子女或配偶的关心和照顾,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一些不相信亲情与友情,比较孤立,不爱与人交谈,性格比较怪异。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多给予爱心和关爱,平时多巡视与问候,让他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细心与体贴,同时也多跟家属交代,家人的关怀非常重要,不要对患者发脾气,多与病人心与心的交谈,让他病人明白时时刻刻都人在关爱他。人都是感性动物,只要你对他们细心他们会明白的。

因家庭经济困难,除了身体上的创伤,还有心灵上的创伤:占比例20%。因家庭困难,其心理反应会更加复杂、更为极端,但由于患病需要一笔医疗费,让患者深感愧疚,不愿意花钱,不配合甚至故意隐瞒自己的病情,延误治疗。对待此类患者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更应该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进行交流,消除陌生感,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同时告知参加新农合的患者,尽量使用目录范围之内的药物,住院费用在出院时实行当场报销,隐瞒病情的后果值住院时间更长费用更高,暗示患者金钱乃是身外之物,身体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若家庭经济确实特别困难的,我们会联系工会,发动全员职工捐款进行治疗。请患者放心治疗。

因年龄和文化程度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占比例的10%。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的,或老年患者不太了解介入治疗而不愿接受。对此类患者不要有厌恶感、鄙视的情绪,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患者交流,多倾听患者的想法意见做适当的处理。

因社会关系的变化:占比例的5%。此类主要针对一些中年男性的患者,由于生病,在家里的地位或者工作单位上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发生转变了。原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单位是领导,一向都被人尊敬,待人也彬彬有礼,突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也会影响以后的事业,得不到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容易产生抑郁、绝望、焦虑、孤独心理。对待此类患者要有一颗同情和鼓励的心,要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理解关心他们,告诉他们,不会因你的社会关系的转变而另眼相看,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患者角色的转变,树立起坚强的信心,不要自暴自弃,激发内心的责任感,战胜自己。告知患者比其病情严重的大有人在,向其介绍一些成功的个例,按时患者生命不仅仅谁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等许多的亲人的。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镇静有主见的家属: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及诊治方案,可以通过家属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积极面对现实,保证顺利实施介入治疗方案。

对惊慌失措的家属:应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劝慰,他们的情绪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让患者及家属安下心来接受介入治疗,以保证患者尽早康复。

对焦虑哭泣的家属:首先让其了解病情,目前介入是最佳治疗方案,做好解释工作,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家人对患者的支持工作很重要。

心理护理干预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心理护理不但能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还可使患者积极地配合医护进行介入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和我患者交谈后摸清患者的情绪波动种类,才能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里变化,对症下药,做好主动、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入精神紧张、心理恐惧、悲观失望、绝望等情绪,是介入治疗尽量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肺癌患者家属的需求及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肺癌患者,家属需求,健康教育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且肺癌治疗的总体预后较差。罹患肺癌不仅对患者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同样他们的家属也承受着可能失去至亲的恐惧, 承担着联系医院和安排患者住院期间生活的繁杂劳务及沉重的经济负担, 他们的需要与感受同样应该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如何使患者家属正确认识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 学会有效的向患者提供支持, 与患者相互鼓励, 共同分担心身痛苦, 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家属60例, 男29例, 女31例, 家属范围限于配偶、父母和子女。遵照知情同意的原则, 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份, 有效率98.33%。2) 方法。a.编制问卷。以文献报道作为理论基础, 结合研究者多年的临床经验, 并在专家指导下, 制定了“肺癌患者家属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由40个条目组成, 每题采取0~3四级评分:0分表示不需要;1分表示有些需要;2分表示需要;3分表示非常需要。将肺癌患者家属的需要确定为6个因子 (X1~X6) :X1了解疾病相关信息需要;X2获得社会支持需要;X3高品质医护服务需要;X4心理需要;X5亲近患者需要;X6身体舒适需要。b.问卷发放。对参与问卷调查的护士进行集中培训, 由责任护士对分管的肺癌患者家属发放问卷。

1.3 结果

将肺癌患者家属需要的6个因子的均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 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如下: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针对患者家属对提供疾病相关信息的需要

1) 与医师沟通共同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治疗计划、预期疗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解决的方法, 使家属有思想准备, 鼓励患者, 共同分担患者可能出现的痛苦。2) 发生并发症时, 向患者家属介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 指导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协助医护人员向患者解释、鼓励、安慰等, 请实施同样治疗的患者谈治疗过程中的感受, 消除紧张与焦虑, 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2.2 针对患者家属对高品质医护服务的需要

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时, 向患者、家属讲解操作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等, 并以亲情化的护理服务, 使其心中有数, 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生理负性反应。

2.3 针对患者家属的心理需要

1) 让患者家属明白他们的不良情绪会感染给患者, 他们的表情态度、言行举止都会给患者造成重大的影响。鼓励家属使他们用乐观的、积极应对的策略感染患者。2) 消除患者家属不良的心理因素。如对诊断持怀疑态度者, 与主管医师配合共同与家属进行深入耐心的交谈, 介绍有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病理检查的意义、治疗时机的重要性等;对焦虑恐惧者, 用亲切的语言, 温和的态度去关心他们,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坦诚的态度去解答, 并介绍本科治疗较为成功的病例, 让同种肿瘤患者、家属现身说法等。3) 与家属共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指导采取相应对策。如患者焦虑时会表现为心悸、出汗、失眠等, 对行为失去控制、易激动、自责和谴责他人。此时要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 关心体贴、安慰患者;还可以给予一些肌肤的安慰如抚摸等;尊重患者采取可解除焦虑的应对措施如来回踱步、哭泣、诉说等;指导患者采取适宜的放松疗法如听音乐、与家属或病友交谈等。

2.4 针对患者家属对亲近患者的需要

家属希望能亲近患者, 照顾患者, 尽自己的一份力。适当安排家属陪护,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指导家属掌握切实可行的照顾患者的方法, 如协助卧床患者更换体位, 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等;家属较多时, 指导他们合理排班, 轮流照顾患者, 合理分工等。

2.5 针对患者家属对社会支持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 社会支持力度已有明显提高, 但应认识到癌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对低收入人群, 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合理利用社会救助体系, 必要时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 为患者进行募捐等。

2.6 针对患者家属对身体舒适的需要

我们配备了陪护椅, 当不能满足需要时, 必要时允许家属自备, 医院设立了专用存放场所。

3 结果

通过调查了解到肺癌患者家属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了解疾病相关信息需要、高品质医护服务需要、心理需要、亲近患者需要、获得社会支持需要、身体舒适需要。针对此结果, 对家属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 使他们学会了向患者和自身提供支持, 改善情绪的方法。

4 讨论

照顾者的社会心理疾病发生率等于或大于癌症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在关心患者的同时也应关心患者家属, 注重和家属的交流, 为家属提供最大程度的心理支持, 尽可能提供其所需的帮助, 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再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教育的同时, 也促使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医学理论和人文科学知识, 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Taylor EJ.Enerses caring for the spirit: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familycaregiver expectayions[J].Oncol Nurs Forum, 2008.

[2]Eriksson E.Lauri S.Information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for cancer patients’s relative.Eur J Cancer Care, 2010.

[3]舒耀荣.肿瘤预防与护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

患者及家属 篇5

意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应用与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模式对气管插管患者的意外拔管风险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管理。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使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4.31%下降至1.78%,使得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由67.26%提升至90.94%。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同时对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计划性拔管;PDCA循环管理模式;患者安全;家属满意度

PDCA循环是一种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质量管理的循环模式,是依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的科学程序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系统。此方法最先是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目前在医院管理、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临床护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1]。非计划性拔管指的是尚未达到气管拔管指征,未经医护人员的同意,患者及其家属自行将人工气道拔除或意外脱落,也包括医护操作不当而致的拔管[2]。非计划性拔管是机械通气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这可能会对患者造地进一步的损伤,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负担,亦或导致意外死亡;同时也会引起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的的不满,出现医患纠纷[3]。研究表明,非计划性拔管占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很大比例。为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安全,我院在管道安全护理中采用PDCA 循环管理法对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时间顺序将我院ICU行气管插管且时间大于24小时的645例患者及其家属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具体如下:

对照组:选用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患者309例。男167例、女142例,年龄范围20-81岁,平均(52.1±12.4)岁,GCS评分4-12分,平均(7.7±3.3)分;机械通气25-87小时,平均(34.5±4.5)小时。疾病种类:重症肺炎73例,各类手术后17例,呼吸衰竭97例,重度脓毒症休克83例,脑血管意外35例,其他诊断4例。实验组: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患者336例。男184例、女152例;年龄范围17-80岁,平均(53.4±13.5)岁;GCS评分5-11分,平均(8.5±2.5)分;机械通气24-90小时,平均(35.5±2.4)小时。疾病类型:重症肺炎81例,各类手术后26例,呼吸衰 竭97例,重度脓毒症休克85例,脑血管意外42例,其他诊断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工作程序;实验组运用PDCA循环模式对气管插管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规范管理。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率,分为发生与未发生两个维度。②采用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度主要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PDCA 2.1 计划阶段: 主要包括收集资料、查找问题的原因和高危因素、针对原因制定改善措施等内容。2.1.1收集资料:

追溯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气管插管患者,总结发现在人工管道的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例如管道移位、阻塞、意外拔管等不合理和不安全的情况。也存在因治疗和护理过程的不如意和不顺利,使得医护直接相互埋怨指责,矛盾突出,同时医患关系也是很棘手的问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工作满意度不高。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认知障碍、意识不清、高龄老人、不配合等气管插管患者在置管后进行初次的评估,其中评估内容包括认知能力、神志状态、年龄情况、身体状况、合作态度、生活需求及日常活动规律、病情用药情况、既往有无管道滑脱史等资料。

2.1.2查找原因:

(1)患者因素:患者通常采取的是被动体位,气管插管作为异物长时间的压迫和刺激咽喉壁黏膜,通常会导致患者疼痛、舒适度的改变,并且活动受限无法说话;部分患者会存在躁动不安或者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患者对气管插管的不舒适的程度、目的、作用等信息的不了解使得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插管的意识,进而由于难以忍受人工气道或者意外的脱落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4]。

(2)护理因素:有的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受到的培训不足,使得自身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相对缺乏,未能达到该有的高度;部分异常烦躁的患者会因医护人员进行的上肢约束不当而摆脱约束后意外自行拔管;部分医护人员未能有效地进行评估意识不清或躁动的患者的危险因素,未能及时地使用镇静类药物;有的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候动作过于粗鲁、活动幅度过大使得人工管道受到牵拉而意外脱落;有的护士不重视不良事件的报警或处理不当;护士未能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护理和教育教育工作[5],使得患者及家属过于

2检验。焦虑和对医疗工作的不满;人工插管固定的方式和程度的松紧也会对舒适度和牢固程度造成影响。由于以上的因素患者可能会因头部和躯体大幅度摆动致使气管插管脱落,出现意外事件。

(3)客观因素:ICU患者身上通常会有多条人工管道,因多次被动翻身护理而致管道移位、脱落、阻塞等[6];同时,医院现通常用普通的胶带固定管道会因患者的体液、汗液、呕吐污染物会使得粘性降低使导管滑脱;ICU病房的护理工作人员配置不到位,护理人员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夜间和中午班次主动巡视不足使得超负荷的护理工作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1.2制定计划(plan):

计划指的是在行动和工作之前预先拟定一个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工作的预期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具体如下:

(1)患者因素的干预。①为他们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尽量为患者及家属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治疗环境,例如减轻病室内外的噪声刺激,温度、光线和湿度怡人等,为他们提供环境方面的支持;医护人员应当正确评估患者的舒适度, 以期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如护理服务操作轻柔耐心,协助患者及家属采取舒适的体位,合理固定气管导管和牙垫等器械,以减轻器械对局部的损伤与压迫等。②实施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和家属有效的心理支持,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护理教育的宣传;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要耐心、细心,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说话、肢体接触等,加强无声的交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向患者家属讲解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从而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对部分病情稳定、清醒的患者可以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曲目,这可明显改善气管插管患者的身心状态,降低疼痛,减轻焦虑和烦躁等负性情绪,降低意外拔管的机率。

(2)护理因素的干预。①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医院的管理体系,规范服务的操作流程,进而加强规范医护人员的管理[7]。定期召开护士会议和论坛,大家一起讨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共同商讨对策,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加强护理工作的指控管理,提高护士的责任心,教授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合理使用镇静剂的方法、发生意外拔管事件后的正确评估和紧急常规处理等内容,以提高服务的质量。②在固定人工管道之前,医护人员要保持患者面部的清洁和干爽,正确固定气管切开导管和气管插管,多次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带和固定胶布;护士每次交接班的时候都要仔细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和导管的固定状况,及时清除患者的分泌物,若发现胶布和或固定带潮湿或松脱应当及时更换,并着力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使他们身体经常处于舒适的体位。③针对患者的意识状况和心理情绪状态采用适当的肢体约束,要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确保松紧适宜。

3(3)客观因素的干预:①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护理人员的数目以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并对低资质的护士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评估技巧培训、镇静剂应用、认知培训、镇静效果评估培训等,以保证护理质量[8]。②加强高危时间段的巡视工作,主要为增加巡视次数,观察人工管道的深度和固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阻止并上报;发现意外事件高危个体应在其床头卡处加以备注以引起护理人员的格外关注和检查。③采取妥善的固定气管插管的方法。双条胶布应采用“8”字交叉固定方式,对于部分意识清清晰、活动范围较大的患者,应使用扁带绕颈式的固定方法,这种固定方法可以大致解决因胶布潮湿脱落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医护人员节省操作的时间。2.2 实施阶段(do):

护理管理部门的导向作用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护士长更需要熟悉各项护理服务的标准及流程,这样能使实施者明白需要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去做。护理管理领导者们要把相应的工作计划、注意事项和评估标准等资料打印好,确保分发到各个护士手上,并且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对展开学习。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宏观的调控,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经管路滑脱评估后确认为高风险的患者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实行责任到人,要严格落实床头交班等各项防范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班班交接,从而增强每个人的护理质量意识;若发现意外拔管事件,责任护士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签订《人工管路意外脱落风险告知书》,并且立即对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以阻止和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实行综合的护理方式,加强心理护理,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2.3 检查阶段(check):

建立气管插管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由责任组长、护士长、责任护士等人员组成,并由责任护士们全面负责实施非计划性意外拔管风险患者的评估和防范措施;责任组长们负责对患者护理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和进行指导合理应对;护长组织对护理质量、态度和防范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以用于例会和培训期间点评分析。2.4 处理阶段(action):

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就非计划拔管事件的防范情况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结果展开分析、探讨和总结,对成功的经验进行表扬和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出解决措施,并继续追踪改进措施的实效情况,尽量做到质量的标准化[10],以确保防止类似意外的再次发生,将讨论结果汇总后上报上级护理部,同时,把相关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具体的个人,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负反馈系统,如此反复,使得PDCA循环模式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3结果

3.1 PDCA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对照组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气管插管患者309例次,共记录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14例次,非计划拔管率为4.31%,其中女性6例次,男性8例次;运用PDCA循环管路模式的实验组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气管插管患者336例,共记录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6例次,非计划拔管率为1.78%,其中女性2例次,男性4例次。结果显示,采用PDCA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明显,χ2 =3.8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注:*表示P<0.05 总数 309 336

非计划性拔管 例数 14 6

百分率 4.31% 1.78%

χ2

3.85* 2.2 PDCA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为67.26%;实验组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家属的满意率为90.94%,实验组满意度提高明显,χ2 =6.4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注:*P<0.05 总数 309 336

满意度

例数 281 226

百分率 90.94% 67.26%

χ2

6.42* 4.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后,对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推广和加以标准化,对面失败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总结,把未能解决的问题投入到下一个循环管理当中,目前已成为实现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中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在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结果显示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由此可见,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同时对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作用,适合广大医护人员加以推广并运用于各项护理实践中。

患者及家属 篇6

【关键词】精神分裂患者家属;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15-02

引言: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常涉及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世界的不协调。精神病一般容易复发,病情可能加重或恶化。患者一般神智清楚,但在面对剧烈刺激与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认知障碍。有的患者在经治愈后可能会出现好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也可能彻底治愈,但是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衰退或精神残疾[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更是备受煎熬,他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益处,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还是为了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关爱精神分裂患者,关爱他们的家人,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有爱的社会,有“人情味”的社会。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调查377例家属患者,其中有效问卷为356份,356例患者家属中,男性173人,女性183人。年龄为19~80岁。203例为患者的一级家属,156例为婚姻关系。门诊患者167例,住院患者199例。

1.2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4年12月精神科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属

1.3方法

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项目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成员、与患者关系等,每月组织一次主要照料者心理健康的系统讲座以及如何预防患者复发等医学知识。

二结果

2.1 356例患者家属精神卫生水平

2.2 356例患者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

2.3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表现

2.3.1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涉及知觉、情感、思维、行为、意志等方面,每个患者情况差异很大,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状况也不尽相同。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较为冷淡,容易抑郁、焦虑甚至愤怒。精神分裂欢者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社交活动较少,更愿意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他们很孤独,很偏执,同时这类患者在生理上也会出现一些症状,如记忆力衰退,失眠,认知功能发生障碍等。

2.3.2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是指没有出现太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到精神分裂症异常以致出现严重的精神分裂的一段时期。在精神分裂初期,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这是精神分裂患者典型的症状表现。睡眠障碍是指睡不稳、已惊醒等。在初期还有可能出现患者性格的改变,可能变得孤僻,不合群,敏感多疑。患者可能不想见人,发呆,对人冷漠,兴趣变淡,情绪多变,无故发脾气等前期症状[2]。

2.4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程度

356名调查者中85.6%的人表示不会与精神分裂患者结婚,因为他们认为精神病患者会给他们带来不幸,不幸的婚姻,不幸的未来。大家都认为精神病患者是凶残的,认为和他们结婚可能影响到后代,而且作为他们人生中的一员,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很羞耻,觉得与这样一个人结婚便在朋友、亲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别人也会歧视他,这样的话婚姻成了遮遮掩掩的大黑幕,反而让患者受到更多的压力与不良刺激,反而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及患者家属都能感受到这种歧视,给他们带来更加严重的精神创伤。

三讨论

经研究显示精神分裂患者家属对健康卫生知识水平的了解程度不同,取决于以下几个原因。1知识缺乏多数家属受教育水平低,不了解精神分裂患者患病的初期症状,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2社会偏见精神分裂患者无论在上学,就业,社交,婚姻等方面都会受到来自社会一定程度的歧视,所以当人们发现有这样的病例时,大多数选择遮掩着,抱着消极过日子的态度,而不是积极就医的态度,更不用说主动去寻求有关精神卫生知识的书了,这样反而让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了。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水平的了解程度和社会对精神患者的关爱程度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家属掌握越多的精神卫生知识就对患者多了一份预防,少了一次复方,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越多,也能使他们身心愉悦从而调节病情。因此加强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完备精神卫生体系、人人都多一份爱心,是我们对精神分裂患者能做到的,望他们的明天在我们的呵护下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元林,王进义,林泽涯,等.首发精神分裂症延迟就诊情况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2010,4(23):52-53.

[2]潘文燕,杜宝国; 楊建明,等.23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途径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11,6(10):41-42.

患者及家属 篇7

1 临床资料

2005年至2008年1月,对笔者所在科室急危重症100例患者亲属心理进行动态分析,其中男性亲属68例,女性亲属32例,平均年龄在22~75岁之间。通过护士与患者亲属沟通的形式来寻找原因,不断总结经验,分类实施不同的心理疏导,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选择对象为急诊患者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配偶。

2 影响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2.1 病情危重

收住急诊科的患者多为濒临死亡、病情危重、需要监护的急救者,患者家属都会因自己的亲人生命处于危重状态,常有不同程度的恐惧、伤心、紧张不安、焦虑,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降低,而且100%的家属认为亲人病情较重,以往的生活规律全被打乱。

2.2 交流受限

护士忙于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无暇顾及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而且为了便于抢救,要求家属在门外等候,只留一个到两个家属在旁边。

2.3 监护设备对患者及亲属心理的影响

急诊患者入住初对环境很陌生,在监护、抢救过程中家属看到患者全身多部位被各种联线和导管所缠绕,活动受限,对各种抢救仪器如除颤器、吸引器、呼吸机、监护仪等均不熟悉,以及对各种显示器闪亮的指示灯,波形及报警声均有一定的压力感,从而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烦躁的心理。

2.4 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患者家属只相信医生而认为护士只会打针拿药,无疾病的相关知识,护士的地位从属于医生,哪怕只是简单的翻身、进食等都要咨询医生。临床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当班护士较忙,同时有其他患者需要治疗及护理,不能同时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要求,部分家属担心自己的亲人能否得到及时的治疗及关爱。

2.5护理人员言语态度欠佳

护士忙于治疗,抢救及书写各种护理记录,对家属提出的要求及疑问置之不理、语气生硬、态度欠佳。患者家属对病情了解少,担心患者预后,渴望获取相关知识,而医护人员忙于患者救治忽略家属感受[1]。

2.6无良好休息环境

目前床位紧张,医院无充足的床位配备陪护床,家属夜间只能坐在患者床旁守护。而且笔者所在科室夜间随时有输液及危重患者,门诊小儿输液哭闹不安,醉酒患者大吼大叫,影响整个病区患者及家属的休息,导致家属经常感到疲劳、睡眠差、烦躁易怒。

2.7 经济困难

虽然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为广大患者减轻了一部分经济负担,但是另一部分医疗费对于一些农村患者还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急诊科是医疗仪器和高技术相对集中的区域,患者得到良好治疗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时要用到大量医疗仪器及贵重药品,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及程序不理解,对疾病认识不足,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担心治疗效果不理想又浪费钱的矛盾心理。

3 护理对策

3.1 安慰疏导

急诊患者生命危急,很多患者家属缺乏思想准备,难以接受事实。护士一方面应迅速,熟练的救治患者,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另一方面安慰家属,使他们明白家属哭泣、紧张只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丧失治疗的信心。有资料显示,在影响患者心理的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而亲属正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来源[2,3,4]。

3.2 提高护士的影响力

护士在工作中沉着、冷静、果断不仅直接影响医疗效果,对患者和家属情绪也有明显影响。护士的影响力取决于护士高尚的医德、扎实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在危急时刻表现镇静。自信、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抢救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希望和勇气,激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

在患者的康复全过程中,亲属负责照看患者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亲属面对繁重的护理任务,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5]。抢救工作告一段落,患者生命征平稳后,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家属作好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简单讲解监护仪的报警声及所显示数值、波型的意义。各种操作要轻,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4 增加收费透明度

急诊病房监测和治疗项目复杂,需较高的医药费,给一些农村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收费采取一日清单制,对家属提出质疑的项目及时给予耐心解释,办公班护士每天认真收费,并检查上一天收费项目,做到不乱收、不漏收。

总之,护士作为急诊患者及家属的主要管理者,应将对家属的关怀作为护理工作的范畴。护士通过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与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了解患者及家属心理变化,发挥家属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更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立菊.防范护理纠纷增强维权意识.中国医学创新,2009,6 (7):78-79.

[2]邹恂.护理程序入门——现代护理新概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77-78.

[3]皮红英,杨晓秋.急诊患者亲属焦虑程度的调查分析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1):629.

[4]朱桂霞,姚兰.癌症患者亲属身心状况调查及分析.实用护理杂志,1997,13(5):268.

癫痫病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癫痫患者60例, 其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18~68岁;癫痫持续状态9例。

1.2 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

通过询问患者家属, 将资料整理归纳如下: (1) 癫痫病的基本知识; (2) 平时生活应该注意什么; (3) 如何判断需要就医; (4) 如何防止复发; (5) 心理知识; (6) 怎样减少药物的不良作用; (7) 出院后的家庭护理。

1.3 健康教育的时间与方法

患者入院时, 当班护士负责填写入院评估表,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癫痫病的健康教育, 同时在健康教育表上逐项打钩, 剩余项健康教育未完成的, 由当班任护士交给责任护士负责, 直至完成, 由护士长督促检查。出院前, 要对患者进行总结评价和书写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要避免诱发因素的刺激, 防止复发, 而且要严格地用药, 防止并发症和意外。

1.4 健康教育

1.4.1 注意药物的使用:

癫痫病治疗要求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注意药物的负面影响。患者定期地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和测定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如未按医嘱服药, 有可能出现频繁的癫痫发作, 会导致患者智力低下、生活质量下降, 易引起意外事故发生, 甚至还可能发展成难治性癫痫。

1.4.2 注意心理问题

1.4.2.1 忧郁心理:

忧郁是癫痫患者最显著的特征, 会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痛苦, 且影响治疗效果。应主动地接触患者, 开导、了解患者的心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家属要对患者理解、开导、关怀、鼓励, 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便于治疗。

1.4.2.2 悲观心理:

治疗癫痫病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 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动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应告诉患者, 癫痫病是可以治疗的, 在药物的控制下可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

1.4.2.3 自卑心理:

癫痫病的发作不分时间、地点、场合, 因此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周围生活环境会有意无意给患者造成了心理伤害。所以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勿歧视患者, 勿在公开场合议论患者的情况。

1.4.2.4 孤独心理:

一部分癫痫患者会意识到自己是个癫痫患者, 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约束, 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于是便陷入孤独, 不愿和大家在一起。所以要指导同一病房的病友及其家属, 伸出友谊之手, 在生活和治疗中照顾患者, 使患者感受到他人的温暖[1]。

1.4.3 注意饮食:

长期的药物治疗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饮食调养, 不但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 而且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比如:萝卜、猪心、木耳、芹菜、红枣汤等。但患者不能嗜食、偏食, 更不能暴饮暴食, 也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还有生冷和油腻食品是癫痫发作的内因素。所以护士要指导患者和家属适当饮食, 避开该病的诱发因素。

1.4.4 注意出院后的护理:

西方很多研究表明家属的情感表达与患者复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家属不理解患者, 患者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我国规定癫痫患者出院后应每月复诊1次, 发作频繁的患者应该立即就诊, 并且要家属陪护。所以要引导家属记录患者历次发作情况, 避免一切诱发因素。如是周期性发作, 则应在相应的时间范围里做好防范措施, 配合医师并且加强患者治疗上的要求。然而家属应该做好临时处理工作 (立即就地平卧, 解开衣领、口内放压舌板, 头偏向一侧) 防止患者舌咬伤导致窒息。在生活方面, 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定量的饮食、勿暴饮暴食、少食油炸和生冷食品, 而且注意起居有节, 活动场所要限制 (如高处、池塘、游泳池等不能去) , 禁止骑车[2]。

2 结 果

60例癫痫患者和家属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 提高了癫痫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有效地控制了癫痫发作, 使患者能有效地面对发作情况, 减少了致病的诱发因素。9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均得到控制, 无1例发生并发症和意外, 均好转出院。

3 体 会

对癫痫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有助于建立护患关系, 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接触次数和时间, 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能及时地开导纠正患者忧郁、悲观、自卑、孤独的不良心理, 积极接受治疗, 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地配合医师对癫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防止并发症及意外事故发生。所以进行癫痫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癫痫,健康教育,家庭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淑媛.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14) :92.

患者及家属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使用呼吸机并脱机的患者及家属各10人进行问卷调查, 受试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存在不同。

1.2 研究方法

自编一般调查表, 根据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 采用问卷和自己答题方式。

2 结果

良好的心理护理及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及焦虑心理, 在取得患者家庭支持后, 调查的10例患者康复得以提前。

3 心理护理对策

3.1 心理评估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症状评定很有价值, 了解其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 以此为依据制订心理护理计划, 同时由家属良好的心理状况影响患者, 根据家属的文化、年龄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措施。

3.2 恐惧状态的心理护理

(1) 向患者阐明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和治疗效果, 介绍主管床位的医护人员、病区环境、医院设施、治疗方案及抢救措施, 促进相互交流; (2) 向患者讲述使用呼吸机治疗成功的病例; (3) 注意劝告那些似懂非懂的病友不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乱作解释, 这样会加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增加恐惧感。

3.3 焦虑状态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及家属享有知情权, 向其讲明患者使用呼吸机的不良反应及使用后对疾病的预后效果, 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呼吸机的用途。对于家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并给予认真解释,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 医护人员诚恳、真挚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 精湛的医护技术是对患者及家属莫大的安慰。另外, 还应注意到焦虑是可以感染的, 医护人员必须留心自己的焦虑程度, 在对别人提供帮助前要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 同时防止家属与患者之间的焦虑情绪感染影响。

3.4 人际关系敏感状态的心理护理

在患者入院时, 医护人员要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管医生、护士, 病区环境、设施, 主管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增加其信任感, 减少隔阂, 建立友好关系。同时医护人员要同情体贴患者及家属, 对无业、经济困难的要给予更多的帮助, 想他们之所想, 急他们之所急, 以优质的服务取得信任。

3.5 身体不适状态的心理护理

临床经验证明,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多种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帮助患者及家属消除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同时积极为其提供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康复的知识、饮食睡眠方面的知识, 帮助其辨别哪些躯体症状应予以重视, 哪些感觉不必过分担忧。

医护人员按级别护理巡视病房的同时, 注意关心患者家属身体健康状况, 防止他们心理负担过重、过度疲倦、抵抗力下降而患病。护士应用足够的时间护理患者, 而不应把常规护理工作交给患者家属代劳, 积极开展优质服务, 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对已有疾患的家属, 医护人员应积极帮助其到相应科室诊治, 并为其提供方便, 提供便民的措施。

3.6 压疮预防护理

对使用呼吸机较久的患者, 根据病情要注意协助翻身、叩背, 做好晨晚间护理, 防止压疮和使其主动咳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3.7 有创使用呼吸机的护理

对有创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应注意管道是否通畅, 气管切开处常规护理, 取平卧仰头位, 调整气管套管系带松紧度, 保证套管位置适中, 吸出导管内分泌物, 保证套管通畅, 吸痰时动作轻柔, 减少刺激。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后旋转抽吸拔出, 每次吸引时间少于15 s, 间隔时间大于3 m in, 每次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 (>70%) 吸入2 m in, 注意无菌操作及操作规程, 定时清洗套管, 做好消毒感染措施。注意套管脱出造成的后果, 做好抢救应急准备, 若是一次性气管插管, 应根据规定时间更换。对有创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加强口腔护理, 保证口腔清洁舒适。

3.8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供氧浓度、气道阻力、血氧饱和度, 患者的呼吸是否平稳、紫绀有否缓解, 定期血气分析, 调整酸碱平衡。

4 讨论

使用呼吸机患者, 交谈会增加耗氧量, 因而与医护人员交流主要为其家属。为了减少患者心理伤害, 在制度上提倡家属陪伴 (隔离病房除外) , 家属良好的心理反应可以直接影响患者。已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获得社会支持越多, 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1], 家属心理健康, 积极应激, 给患者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 对患者早日脱机有益;家属消极应激, 不仅影响本人的心身健康, 而且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影响医嘱、护嘱的依从性, 影响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了解使用呼吸机并成功恢复自主呼吸的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方法 对使用过机械通气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 其症状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 调查的10例患者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下, 均提前脱机。结论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策及减轻家属心理压力后取得家庭支持, 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患者及家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精神科开放病房住院的1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 且自愿参与本调查者。其中首次住院组84例, 多次住院100例。首次住院被调查者父亲40人, 母亲34人。其他亲属10人, 年龄 (50.6±12.7) 岁。与患者一同居住的60人, 不同住的24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5人, 高中及以上的29人, 职业:干部20人, 工人20人, 农民44人, 家庭收入情况〉≥2000元/月的33人, ≤2000元的51人。家庭类型:单亲家庭的有5人, 核心家庭的有76人, 重组家庭的有4人;多次住院组100例中被调查的父亲52人, 母亲32人, 其他亲属16人。年龄 (53, 4±11.6) 岁, 与患者同住者65人, 不同住者35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59人, 高中以上者41人, 职业:干部18人, 工人29人, 农民53人, 家庭收入情况>2000元/月45人, ≤2000元/月55人。家庭类型:单亲家庭的10人。核心家庭的有95人, 重组家庭的有5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 (2) 自行设计的家属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性别, 与患者的关系, 家庭类型 (单亲, 核心) 年龄, 职业, 文化程度, 以及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

1.2.2 调查方法

由精神科资深的4名主管护师负责。首先由工作人员向家属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 意义, 被调查者应当场独立完成问卷。文化程度低的由工作人员协助完成。共发放问卷184份, 回收184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中以父母的焦虑, 抑郁程度高, 核心家庭中的焦虑情绪高达80%, 重组家庭最轻, 仅为1%。

首次住院者比多次住院者更易产生情绪障碍,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显示:两组患者父母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高于我国正常人群SDS评分及SAS评分[1]。而首次住院患者父母更易产生情绪障碍。因此医护人员对于首次住院的患者父母及时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多讲解有关精神卫生发面的知识, 并指导家属具体的解决问题, 给予必要的照顾。尊重家属, 对其言行表示理解认同。其实作为精神患者的父母可能比患者更痛苦, 因为患者由于受幻觉妄想的支配, 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痛苦, 而父母的体会是尤为深刻而痛苦的。

3.2 两组住院患者父母应对方式的比较分析

首次住院组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多次住院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降低, 说明首次住院患者的父母对疾病的关注程度高, 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笔者的调查与沟通可以看出:其大多采取的是“满怀希望的期待康复, 向医护人员积极寻求帮助, 以及有关的信息支持, 以及怎样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而多次住院的患者父母大多采取顺其自然, 没有办法,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治就治;接受现实, 自我安慰;有的会认命。当发现子女有精神障碍而首次住院时, 父母大多会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想办法, 希望尽一切可能治愈疾病。而当再次或多次住院后, 父母对精神疾病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由于症状的多样化, 尤其在各种幻觉妄想的支配下, 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 有的打人损物, 有的孤僻懒散, 有的紧张失眠, 还有的会出现自杀自伤行为。面对反复住院而不能完全康复的孩子, 有的父母会出现消极情绪。此时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家属讲解更多的精神科专业知识, 帮助其了解有关此病的进展, 并告知家属如果好好治疗, 按时服药, 在缓解期是能够一样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的。多做健康宣教, 适当的时候可以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 给患者及家属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动力, 营造一个乐观的氛围。

3.3 两组住院患者家属发生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与交流中笔者发现, 核心家庭中父母年龄偏大, 患者年龄偏小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易出现情绪障碍, 以焦虑为主。原因可能是父母认为自己年事已高, 体力和精力有限, 既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患者。而精神疾病大多病程长, 又反复发作, 因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使家属的焦虑加重。更让其头痛的是, 孩子年龄偏小, 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 今后的人生之路还很长, 以后是否能正常地工作、学习、生活, 能否正常的结婚生子, 该病是否会遗传, 由于本病的痊愈的机率非常小, 怎样预防复发以及怎样降低复发率, 也是父母们急于要知道和掌握的。

综上所述, 父母是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其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调整, 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信心, 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其的认知能力。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以便更好的了解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使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 并配合治疗护理, 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 以早日康复, 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42.

上一篇: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下一篇:实践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