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2024-07-24

中国海洋大学(精选十篇)

中国海洋大学 篇1

关键词:图书馆,消防系统,气体灭火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位于青岛市崂山区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松岭路以东,李沙路以南,张村河水库以西,南接规划道路,占地面积约134 hm2,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3 496 m2。建筑高度22.95 m,建筑层数为6层,内容集编、藏、借、阅等功能于一体,又包括了多功能厅、展厅、报告厅等多种功能性用房。校区规划容纳20 000名学生的规模,图书馆分为A,B两个区域(通过变形缝分开)。A区主要为书库和阅览室,B区主要为各类办公及附属用房,是相对集中、整体式的科研图书馆,同时利用建筑的高低起伏围合中央共享空间,形成“书城”围合形态。建筑围合的庭院、底部的架空层、扩大的走廊平台为师生提供交流的场所。

1 消防给水系统

1.1 水源

崂山校区地形高差大,校区统一规划,集中设置生活给水泵房,形成环状供水管网供校区生活用水。图书馆消防用水接至室外供水管网,考虑到生活用水加压设备是一用一备,并不能保证两路供水,在本楼消防设计时,考虑到本建筑的重要性,设置了专供本楼使用的消防水池,内存2 h室内、室外消防用水量及1 h的自喷淋用水量。因为场区周围为校区道路,在建筑北侧平台处设地下消防泵房一座,内设两台室内消防泵及两台喷淋泵,均为一用一备;同时每个系统设一套消防泵自动巡检装置,向消防中心显示工作状态;集水坑内设两台潜污泵,设有最低水位、最高水位和报警水位控制系统;消防用水量见表1。

1.2 消火栓灭火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由设在室外的消防泵和屋顶消防水箱(18 m3)共同供给,系统设有自动巡检功能,消防水池和屋顶消防水箱均设液位显示器,并反馈到消防控制室,保证消防泵在30 s内启动。室内消火栓箱采用铁箱,铝合金框,玻璃门,内设DN65消火栓一个,衬胶水龙带L=25 m,每个消火栓箱内设有启动消防水泵按钮。因图书馆建筑中大空间比较多[1,3,6],消火栓的布置既要考虑到防火分区和满足消防要求,在每个防火分区内使消火栓的分布尽可能均匀,同时也应尽可能考虑美观,使消火栓的位置便于操作。与建筑专业协商后,消火栓采用连体式,在大空间中靠柱子明装处左右对称布置,做装修处理,尽量保证建筑内部空间的完整性。

1.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图书馆中书库部分为中危Ⅱ级,作用面积160 m2,喷水强度8.0 L/(min·m2)。其他为中危Ⅰ级,作用面积160 m2,喷水强度6.0 L/(min·m2)。最不利点喷水强度0.05 MPa。最大灭火用水量为30 L/s,系统火灾延续时间为1 h。

本设计中A区和B区报警阀分别设在各区4.5 m处,其中,A区共设4个湿式报警阀,分两组设在楼梯处;B区共设2个湿式报警阀,分一组设在楼梯处。A区与B区喷淋管道通过泵房出水管在报警阀前环状连接。在报警阀成环的问题上,设计中采用了报警阀前两根管道直接接至室外泵房环状出水管,既减少了管道通过变形缝的连接,又保证两区之间的环状连接,增加了供水的可靠性;同时报警阀前后的阀门均采用信号蝶阀,更确保了消防系统的供水安全性。由于平面设计中功能区域的不同,防火分区的划分比较多,消防管道不可避免要穿越防火分区[5]。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空间的整体布局,不可能在防火分隔处均用防火墙来处理,有的地方会用特级防火卷帘来替代,消防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势必要穿越防火卷帘,为避免管道穿越处影响防火分区的划分,在设计中通过与建筑、结构专业人员的协商,在结构梁下增加素混凝土以安装消防管道的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

2 消防排水系统

设计中消防泵房、消防电梯均考虑使用潜污泵进行消防排水,同时还考虑消防系统在调试及检测中的排水问题。由于该建筑每层设置防火分区较多且上下不统一,不能考虑就近排入洗手间或设置消防排水立管解决排水问题,为满足消防测试中的排水为孔口出流的排水方式,在试水接头下设一排水漏斗后接软管就近接至洗手间,既保证了试验的科学性,同时也解决了排水问题[2]。报警阀间的排水除毗邻卫生间直接就近接入卫生间排水系统外,其余报警阀均设在靠北侧外墙处,直接排入室外雨水管道。

3 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

根据规范及甲方要求,A区技术部机房及古典书库部分为一个防护分区,B区-4.80层程控交换机房、电池房、空调UPS配电室、磁盘间、主机房为一个防护分区,B区4.50层空调UPS配电室、磁盘间、主机房、电池房组合成一个防护分区,选用七氟丙烷,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的灭火方式,灭火系统具有自动、手动和应急机械手动三种启动方式[4];各保护区的设计参数见表2。

4 灭火器的配置

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规定设置,选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与消火栓配套设置,每个灭火器箱内配2具,需要增设的部位单独放置灭火器箱内。

5 结语

本设计中结构采用密肋梁,出现梁比柱宽的情况,且中厅部分采用了大空间的布局,这给消防管道的安装带来了难题,设计中消火栓箱采用连体式,最好对称放置,这样以后的装修也好处理。由于平面设计中功能区域的不同,防火分区的划分有的通过防火卷帘来间隔,消防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势必要穿越防火卷帘,在设计中通过与结构和建筑专业的沟通,在结构梁下增加素混凝土以安装消防管道的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

参考文献

[1]JGJ 38-9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S].

[2]李鸿奎.国家图书馆二期消防系统探讨[J].给水排水,2005,31(3):66-71.

[3]崔长起,朱宝峰,孙瑞文,等.深圳会议展览中心消防给水设计[J].给水排水,2005,31(10):69-71.

[4]刘文镔,徐雷.中国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的控制[J].给水排水,2004,30(11):63-66.

[5]吉灯才,陈永平,赵力军.广州新图书馆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J].给水排水,2009,35(8):71-74.

[6]李立军.科技馆消防系统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08,34(8):72-75.

中国海洋大学 篇2

在中国海洋大学官方出具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当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共有三千七百余人,截止当年12月,落实就业去向的本科生就已占比86.56%,且这个数据还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拿到的真实成绩,因此,可想而知,这所学校的整体就业水平有多高。

不仅如此,从该校的学院就业情况来看,中海洋的办学特色也是一目了然的。像该校的特色学院,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生命学院、水产学院等符合办学定位学院的就业率,皆保持在90%以上,基本实现全部就业,且未就业的学生也多以考公考编考研等选择为主。

此外,该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也是稳中求进,质量奇高。根据就业报告来看,该校的毕业生主要也多集中在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类民族企业中,且大部分依旧是进入自然资源部、涉海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不仅从侧面反应了该校优质的就业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中国海洋大学:勇者乐海 篇3

本期嘉宾:中国海洋大学

属性头衔: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出生年份:1924年

现居住地:青岛

精神内涵: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优势学科: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水产养殖、海洋地质、渔业资源、捕捞学、环境科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

1924年秋,在山东青岛的八关山下、黄海之滨,齐鲁大地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私立青岛大学创立。几经变迁后,于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

海大因海而立、倚海而兴。故此,一代又一代的海大人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心血,成就了国人一个又一个关于海洋的梦想。

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统计,海大已在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8大学科(领域)跻身美国 ESI 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行列。创刊于2002年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入选 SCI-E数据库,这是中国内地第9份进入SCI-E的大学学报,也标志着海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人文延承,连绵久远

海大的文脉,自然蕴含于历史。而梳理它的历史,则必然会追溯到那些渐次出现的历史名人。第一个被忆起的,是蔡元培先生。海大的校纲“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便是出自蔡元培先生主持制定的《大学令》,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亦被海大首任校长——杨振声所效法,海大的第一次人文辉煌即形成于此时。

海大的人文因子自然还有其他,譬如由诸多先哲智慧凝聚而成的齐鲁文化,如同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泽被后世。在创校至今的90载沧桑岁月中,曾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在海大校园内工作生活,他们的学术声望自不必说,其相关轶事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例如写得一手好字的杨振声先生,因厌烦学校布告的固定格式和套语,便展纸挥毫,把布告填了一首词再发布。又如文圣常先生,这位至今仍提着一个深色公文包走路上班的耄耋老人,已经成为海大最亮丽的风景。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其实还有很多,其中所蕴涵的朴素、至诚、虚怀若谷等品质,都可以反映出生生不息的海大人文传统。

树人立新,为当其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海大,人才培养讲求树人之知、树人之智、树人之德。青年学生在追寻海洋之真、海洋之善和海洋之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圆融通达,这就是海大人才培养的归旨。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泽之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现已有12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登上南北两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

在 90载的如歌岁月中,海大人筚路蓝缕,以一种谋海济国的家国情怀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海大是山,壁立千仞;海大是海,海纳百川。海大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未来,也必将因海而更强!

中国海洋大学 篇4

“一把手”——抓好就业一把手工程

记者:就业是国家民生之本, 社会和谐之基。从媒体报道来看, 当前, 各高校上至书记、校长, 下至一般教职员工都在积极投入, 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中国海洋大学, 毕业生就业工作被摆在什么样的位置?

王玉江:中国海洋大学一直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创新工作理念,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突出一个认识、把握两大重点”,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突出一个认识: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 必须举全校之力做好。为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就业, 学校努力落实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形成了“市场导向、学校统筹、院系为主、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就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成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为主任,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 全面负责全校学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就业工作的专门工作机构, 进行具体管理;各院 (系) 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本院 (系) 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把握两大重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多年来, 学校充分认识到, 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如何, 一要看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要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因此, 学校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列为就业工作的重点, 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围绕这两大重点开展。

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家长分忧、为社会和国家输送有用之才的宗旨, 中国海洋大学在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国家特别是海洋领域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就业率保持稳定, 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流向合理, 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立体化”——构建立体化就业服务体系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您刚也提到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关于如何完善这个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都有哪些具体的探索?

王玉江: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中心, 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为重点, 坚持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工作理念, 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拓展、全力扶植、全面覆盖”的立体化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一是开拓市场, 形成以校园为基础的毕业生市场体系。通过举办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行业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完善以校园为主体的有形就业市场, 有力拓展了毕业生就业空间;紧扣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的人才培养目标, 注重向国家海洋行业推荐人才, 与国家海洋局一起联合举办了5届全国海洋类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 为国家海洋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着力建设遍布全国各地的就业基地, 形成了稳定的就业地区和企业群:如在山东地区, 向海尔、海信等700家企业输送毕业生;在京津粤地区, 向中石油、深圳华大基因等近150家企业输送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 向上海航道局等近110家企业输送毕业生;悉心收集和完善用人单位信息, 建立起近万家用人单位组成的信息库, 为未来就业市场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力建设就业信息网, 充分发挥网络在无形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将校园招聘会、全职招聘和实习兼职等招聘信息分类发布, 并对发布形式不断改进, 使内容更加一目了然, 功能更加人性化, 建立专门网页发布招聘和宣讲信息, 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尽览招聘资讯。

二是加强指导, 逐步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点对点:通过“一对一”个性化咨询和职业指导工作坊, 为学生量身度造职业方案,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现实情况在求学与择业方面做出合理选择, 学生满意度达99.7%。两条线: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限选课, 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 通过教育、引导与体验相结合的模式,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全面覆盖:依托各院 (系) 针对本科各年级职业发展需求特点, 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职业指导讲座, 将职业指导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举办“职业·风采·成功”就业指导活动月, 通过名企经理人讲座、校友论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 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覆盖。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就业指导, 探索将职业规划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有效途径, 实现就业指导教育从毕业生到全体在校生的转变。此外, 重视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起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职辅导员和知名企业经理人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 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队伍, 先后举办了三次面向所有就业人员的培训班, 选送40人次参加了全国的专业培训, 大大提升了从业者的执业能力。

三是鼓励创业, 努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局面。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 在浮山校区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按照成熟一个扶持一个的原则每学期组织遴选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基地, 对于成长较好的企业推荐至市、区创业中心继续孵化;发挥利用青岛企业多, 创业经商氛围较为浓郁的优势, 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大力建设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浮山校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于2009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学校为入驻·企业减免房租、配备导师、提供培训、做好服务。

四是以人为本, 帮助困难生就业。学校坚持“济困意在助学, 扶弱更为励志”的理念,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 对就业困难的群体进行重点帮扶, 鼓励他们下基层、到农村、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对到基层就业的困难生进行助学贷款代偿。

五是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就业。通过政策鼓励, 教育引导, 开发基层岗位, 落实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国家项目, 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

“机会型”——提升创业教育, 树立机会型创业理念

记者:创业教育在我国已开展多年, 但一直收效甚微。结合贵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经验, 您觉得有哪些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

王玉江:我认为, 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 国内的创业教育缺乏前瞻性, 起步较晚。我国创业教育是在应届毕业生大量丰富, 产生市场盈余, 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大面积开展的。与国外的众多国家相比, 走在了后面。

其次, 创业教育教学形式单一。目前课堂上的创业课程相对零碎, 缺乏一门课程应有的严谨和系统;众多高校建立起孵化基地, 作为与课程相呼应的实践场所, 在基地管理、项目孵化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再次,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弱, 资金短缺。目前,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自学成才, 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第四, 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认识不足。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有, 但缺乏持久性。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是资金、经验、资源, 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

最后, 创业实践活动较少, 处境尴尬。众多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创业活动, 如孵化基地等, 但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活动比较少, 不少活动表面看着红火但其处境比较尴尬, 主要体现为资金短缺、无场地、缺乏长期延续的机制等, 长久开展有难度。

记者:很多企业家认为, 创业主要来源于实践, 而不是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另有调查发现, 当今年轻创业者的成长速度超过了上一辈的创业者, 平均只用3年左右, 就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是否说明学校教育为这些年轻人做足了铺垫?您认为几年的学校教育在促使学生创业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玉江:创业本身是一实践内容, 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现有的学校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 很难为创业学生“做足了铺垫”。然而, 通过系统的学校创业教育可在强化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锤炼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发挥其相当的作用, 缩短创业者的学习周期, 降低创业风险。

记者:对于创业, 向来是有想法者众, 付诸实践者寡。部分专业人士建议, 大学毕业生刚毕业最好不要急着创业, 先找到一个足够锻炼你的平台积累经验, 摸清流程, 等到条件成熟再出来创业。对于此, 您持什么样的观点?

王玉江:我个人比较同意这个观点。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的创业相比, 还是有自身的特点的。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后, 才能在扬长避短基础上对创业准确定位。我更倾向毕业后先到社会实践一段时间, 体味一下社会生活, 做个社会调查, 在此基础上做一个切实可行的创业规划, 然后付诸实施。

记者:当今大学生创业有两类, 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 其中, 生存型创业仍然占据大学生创业的主导地位, 机会型创业很少。您认为, 应该如何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进行机会型创业, 形成良好循环的机会拉动型就业机制?

王玉江:机会型创业是基于机会的市场驱动行为, 是在可控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追求过程, 因而如何识别与把握机会是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关键因素。创业机会源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的不协调或混乱、信息的滞后或不对称等因素。所以, 机会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但创业者识别机会却是个主观过程, 创业机会的甄别难以通过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 它取决于创业者识别机会与创造机会的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 篇5

课时1 海洋概观及海洋探索史——神秘浩瀚的蓝色世界

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世界海洋,海和洋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海域相互连通、海水相互交换以及海水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特点。通过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和海洋航运两方面阐述了海洋与入类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

课时2海洋温度、盐度——海洋的体温与滋味

全面深入地认识海洋,了解海洋中温度、盐度的特点。了解海洋中温度、盐度与我们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课时3海洋环流——海洋的传送带来

讲述了海流的定义。通过认识海洋环流分布特征,了解海流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海流这一输运、循环系统对海洋系统保持长期稳定的特征起到的重要作用。

课时4 海洋——气候的调节器

讲述了各国政府和海洋学家为减缓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课时5 海浪——海洋的节拍

讲述了近岸海浪折射、破碎带、沿岸流和富岸流的形成以及海浪要素、海浪预报、海浪观测等内容。

课时6 海洋潮汐——大海的脉搏

认识海洋潮汐现象,潮汐形成的原因,了解它的规律;潮汐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潮汐预报方法。

课时7 内波——海洋中看不见的波动

认识内波种种特性以及它对海洋本身和人类水下活动的影响。

课时8海洋中的声和光——水中的听觉与视觉

讲述了海洋中的声、光学知识,让我们了解了声波是海洋中的主要通讯方式,尤其在军事中有重要的应用。光波在海洋中衰減非常快,海水对光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

课时9海洋灾害——大海的愤怒

了解海洋灾害类型及其危害,建立防灾減灾意识。

课时10海洋能——绿色能源矿场

讲述了海洋发电的形式和原理,带领大家认识全球著名海洋能电站,近距离体验海洋能源的魅力。

课时11 中国海——我们的水中花园

通过讲解潮汐、环流等水文特征进而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引起的物质输送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课时12气候的心脏——赤道太平洋的躁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中国海洋大学 篇6

摘 要:海洋文明在中西方历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海洋文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长于稳定,后者重在创新。文章概括了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过程,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并从自然、经济、民主政治、人文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海洋文明;中国;西方;比较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39-02

东西方不同的环境下孕育出了各自灿烂辉煌的文明,称之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海洋文明史。西方学者通常认为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海洋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文化,更没有形成传统的海洋文明[1]。所以,中国究竟是否拥有自己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学者间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而实际上中国东面临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海洋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古代也曾经有过发达的航海事业,也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海洋文化甚至海洋文明,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被认为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欧洲的海洋文明和中国的海洋文明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们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发展道路。因为文明的衍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人文环境。这些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间文明的差异。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道路,比较了中国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区别,并深入分析了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海洋战略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过程

海洋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5世纪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仅限于捕捞、制盐和航运。15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不断尝试环球航行,开始疯狂地殖民掠夺,扩大了世界市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海洋更是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焦点,经济和军事价值越来越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军事、科研和生态价值。海洋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历程

中国不仅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内陆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领海的海洋国家。中华民族早在7000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历史,把古老的东方文明、东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东南亚、美洲等地方。纵观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殷商

据学者考证殷商时代是中国文明首次和海洋触碰的开始,考古学家在商王妃墓中发现了大量来自印度洋的海贝壳,另外甲骨文中出现的“帆”字也证明商人已经掌握了航海风帆技术。

2.秦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航行出现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派徐福带领船队航行到东洋地区,并留在了现在的日本,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友好使者。

3.东吴

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第二个航海高峰出现在三国的东吴时期。吴国为了抵御外强根据本国的海洋优势,制定了“舟辑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向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东吴孙权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实施海洋战略的统治者,他曾多次派舰队远征辽东和东南沿海。

4.宋元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从宋朝开始就以鲜明的海洋文明因素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在宋朝和元朝时期已有多项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其中船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这三大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除了将“开洋裕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外还通过册封来自福建民间的海洋女神“妈祖”来提升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从文化边缘走向中央意识形态。

中国在元朝重新得到了国家统一,并将国家疆域几乎扩展为整个欧亚大陆,并取代了当时的阿拉伯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贸易国家。中国民间海洋贸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得更是如火如荼。

5.明清

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震惊了世界,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航海先驱。郑和船队的规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船只的吨位上都比七十多年后的哥伦布船队多几十倍,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时代的到来。

中国清朝海洋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是“洋务运动”,沿海各大港口城市相继设立“制造局”、“船政局”等实业,初步显现了近代中国政府谋求海上管理权的国家意志。造船工业是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现,福州船政局在当时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船基地,有力带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

三、中西方海洋文明的差异

航海是人类征服海洋传播文明的过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过程。虽然中西方航海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们的海洋交往却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交往模式,一种是中国人建立的朝贡模式,另外一种是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殖民模式[2]。坚持朝贡模式的中国航海船只所到之处从不强取豪夺,而是把中国的茶叶、瓷器等物品进行赠送或等价交换,体现了大国的友好态度,传播了中华古老的文明,促进了文化与宗教的交流。殖民模式的欧洲航海是把海洋贸易当作是原始资本积累和领土扩张的重要手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是一部充满血腥的殖民史。

四、中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1.自然环境

文明的发起都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而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文明特征。以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国家境内多山,物产欠丰富,内陆交通阻塞。恶劣多变的海洋气候决定了当地的生产方式不能依赖种植业。所以,居住在海洋边的人被迫向大海索取,积极寻求海上贸易,这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

中国东面临海,属季风气候,内陆地形地貌变化多样,物产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陆地上生活环境相对平稳而安全,鲜有机会接触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长时间内保持了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稳定。

2.经济环境

古代欧洲社会经济以商业为主。以古希腊为例,古希腊实行自由贸易,很早以前必须进口小麦,迫使希腊从事海上贸易。埃及、意大利以及黑海的周边地区,为希腊提供小麦,雅典和科林斯担任希腊和爱琴海各岛屿之间的贸易中途站,希腊城市则出口葡萄酒、陶器、橄榄油和银币。海上贸易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以金属铸币为特征的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起来。地中海发现的大量沉船证明了古代欧洲航海事业以及海上贸易的繁荣。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产权公有,产品不能自由买卖,工商业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份额极小。

3.民主政治环境

自古希腊以来,尊崇理性一直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对于法制的推崇。而中国一贯以来是人治社会,常会因个人的喜好和政见不同而左右了事件的公正性,充满着感性色彩。欧洲进入民主社会的时间比较早,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生活中,国家的管理机构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产生,重大的国家事务由公民大会决议。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和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中国长期由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森严的等级尊卑制度占据了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地位,公民没有任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4.人文环境

与西方民主政治并行的是西方的自由学术氛围,民主政治和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自由学术氛围的形成。涌现了一批哲学家,在民主政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探索世界的奥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关于世界本源的各种见解,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远远超过东方。

中国历史上的少有的学术“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除此之外,封建集权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文化专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高度统一思想,出现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事件。

5.民族性格

中西方海洋文明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劳动人民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15世纪以后欧洲的航海事业迅速发展,海洋民族的交流和生活环境得不断扩大,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区域的不同文化。西方人推崇创新,张扬个性,积极追求个人价值。中国则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守旧和服从,注重整体价值,压抑个性,鼓励中庸和谐。中国人凡事不喜争论,视谦恭为美德。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以理性思维见长,注重科学研究,追求客观真理。中国人以感性思维见长,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尊崇先知和权威,缺少逻辑的系统思想,类比多于推理。

五、总结

海洋文明是一种多元的文明,而且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海洋文明是国家的发展趋势。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先进的大文明几乎都是以一种文明为主的混合型文明,只是各个类型文明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3]。

海洋文明的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兼容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学习和吸收。广阔的海洋蕴藏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到目前为止,海洋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海洋的现实和未来价值都没得到充分认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未来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海洋上面,因此,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会继续发展下去,世界海洋文明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丹.古希腊文明特质及其与中国文明的比较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111-113.

[2]赵君尧.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模式的比较[J].职大学报,2005,(3):45-48.

中国海洋大学 篇7

——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校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走向海洋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

朱庆林自2005年6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在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及海域使用论证领域不懈努力, 辛勤耕耘, 传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薪火, 成绩斐然。

八年来, 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 (自编教材) 等本科课程及《海洋环境评价》 (自编教材) 、《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 (自编教材) 等研究生课程, 承担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授课任务, 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 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教材《海洋环境保护》获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 获得了《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 先后独自或合作发表了《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等科研论文, 以及《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技产业》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他先后参加或主持了蓬莱电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及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 (主持) ;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浙江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 (主持) ;山东石岛湾核电厂厂址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主编) ;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 (主持) ;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 (主持) ;山东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 (主持) ;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 (主持) ;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主编) ;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 (主持) ;“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 (主持) 等工作。

目前, 他正在进行着广西LNG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钦州港桂达仓储物流服务基地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青岛炼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主编) , 以及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口LNG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主持) 等多项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 篇8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 信息化革命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知识更新速度迅猛。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并使人们付诸于行动。很多社会在职人员重新回到校园, 接受继续教育。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中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熟练应用英语已成为与国际接轨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 在成人继续教育中,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英语专业。成人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全民英语水平的提高, 在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革命的不断深入, 我国加入WTO时刻的到来, 成人英语教育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以下结合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教学情况, 谈谈当前成人继续教育中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及相应对策。

2 现状分析

近年来, 在学校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度, 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省2004年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但是, 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教学中尚存在不少问题,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2.1 教学课时有限,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时间无法保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从理论上讲, 学习英语需要较多的课时, 但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成人学生只能在周末或晚上上课, 所以他们的课堂时间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课堂时间要少的多。即使这样, 有很多学生还是不能保证每次都出勤, 总是会因为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原因而旷课。在课外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也很少。在对我院2007级和2008级英语专业本科9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只有21名同学每次课都能出勤, 占22.7%;其余77.3%的同学都曾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旷过课;其中几乎不去上课的同学占7.2%。在每周课下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一项中, 从不在课下花时间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为10.6%;花1小时左右学习英语的为30.3%;花2小时左右学习英语的占30.5%;花3个小时以上学习英语的只有18.8%。在对学生学习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78.2%的学生选择听老师教课讲课, 只有17.6%的学生选择课后自主学习, 由此可见, 成教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不强。在学习资源方面, 58.3%的学生选择通过课本和参考书进行学习, 由此可见, 绝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还是主要老师在讲, 学生在听。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符合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观念。学生应该树立以自学为主, 以听教师讲授和答疑为辅的学习理念, 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 包括英语学习的多媒体资源等手段来学好英语。在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做的调查中, 86.4%的学生都觉得词汇难学, 78.5%的学生感到语法难学。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2.2 教育资源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成人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一般说来, 成人教育的生源结构比较复杂, 有普通高中生、职高学生、中专生、同等学力学生, 因此其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员的年龄状况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从20岁到40岁左右不等。而且在扩招后, 英语专业学生越来越多, 其基础和学习程度也是参差不齐。老师在授课时也只能兼顾大多数同学, 因此通常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 部分学生“吃不消”的现象。受此种种条件的限制, 即使老师使劲浑身解数, 也难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满意。此外, 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考试制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学生的程度差别很大, 但在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的时候, 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我们也只能实行用一张卷子进行考试的方式。这当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这种考试要兼顾大多数学生, 因此优等生往往显不出优势, 但差生仍然觉得没有信心。

2.3 教师责任心不强, 教学方法单一。

成人继续教育英语专业的师资主要依托于本校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教师以及从其他学校外聘的兼职教师, 他们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 并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上面。而在成人英语教学方面往往不够重视, 在时间短促的情况下, 教师无法认真备课, 没有深入地了解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 更无法研究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授课时, 未考虑授课对象的特殊性, 对成人学生的授课方法与对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的一样, 不考虑成人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学习时间和年龄特点, 片面强调理论知识, 从而造成教学中针对性不强, 不能与成人学生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2.4 缺乏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教材。

目前, 成人教育英语专业的教材基本上和普通高校的教材并行, 这些教材词汇量较大, 语句结构复杂, 比较适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而大多数成人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学习时间有限, 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因此, 使用这样的教材很难调动和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5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效率低下。

如今, 在普通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中, 多媒体和语音室等先进教学设施的应用已非常普及, 但在成人英语教育中仍沿袭面授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一支粉笔, 一本教材, 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实行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能被动吸收, 根本谈不上双向交流和因材施教。成人学生英语基础本来就差, 并缺乏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 这种生硬枯燥的方式使他们的兴趣更加低落, 学习效率也极其低下。

3 对策研究

首先, 要强化成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大部分成人学生以拿文凭为目的, 缺乏学好英语的深层动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拿文凭、找工作都是学习英语的动机, 但在拿文凭的同时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个人整体素质才是长久之计。针对成人学生不能按时上课和课下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少的现象。教师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 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同时, 指导学生加强课下自主学习, 并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自主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Holec 1981:3) , 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教育也理应把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成人学生在课外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少, 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诸如工作忙、没时间。但我们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有充分培养、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如何培养学习自主性过程中, 学者们 (Wenden 1998;White 1995;Victori&Lockhart 1995) 发现要培养自主性首先要求学习者对自主学习持有正确的观念。如果学习者对自主学习持有错误的观念, 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行为以外的因素对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 那么他们很难对自己的学习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 也许他们永远都不会成为自主学习者。鉴于学习者的观念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让他们不要以工作忙、家中事情多为接口而忽视课下时间的自主学习, 提醒成人学生尽量少参加一些社交娱乐活动, 多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其次,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成人教育中要尽快改革目前这种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要逐步把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针对成人自身的特点, 以他们为中心, 以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多运用一些电教化的教学手段, 针对一些在他们工作的各个领域比较实用的一些内容进行情景化、交际化的一些教学方式。具体的可以开展诸如小组讨论、辩论、看英语片和英语书籍时做笔记, 写读后感, 做研究性论文等学习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VOA、BBC广播和互联网等途径, 让学生在增强听说读等能力的同时获得丰富的英语文化资源, 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并要积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再次, 要增强教师责任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成人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领域, 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成人英语教学的关键。目前有些教师在对待成人英语教学上, 思想不够重视, 他们并不把成人英语教学真正作为自己的工作来做, 只是作为赚取课时费的途径, 应付了事;有些教师觉得成人学生的基础差, 不用太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应付。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正是因为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 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才更加严格, 一名合格的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师, 不但要有很强的责任感, 更应拿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应了解学生知识水平, 研究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积极程度来研究易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方法。

第四, 选用或者撰写适合成人英语学习特点的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载体, 合适的教材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成人教育英语专业教材的选择, 要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 如学生工作和学习结合的统一性, 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性, 以及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要充分注意和研究这种特性, 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 最好与成人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专门用于成人英语教育的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形势的发展, 体现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同时, 把握成人更需要自主学习的特性, 注重自学指导书, 教学参考书和相关习题等的编写质量和作用。

最后,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 但是成人英语教学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却不尽如人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成人英语专业教学中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 搜集与教学有关的音频、声像资料, 这些都可以为成人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利用网络技术为成人学生提供课下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于成人学生集中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 为了提高他们课下自主学习的效果, 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成人学生多媒体网上英语学习系统。教师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学习辅导资料、知识扩展材料等公布于网上, 以便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 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每周设定一次“定时答疑时间”和学生进行即时的交流, 同时, 对学生非即时的网上提问给予及时的回答。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成人教育英语专业教学中, 要把转变学生观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以满足成人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提高成人教育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 努力将21世纪中国成人英语继续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m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雷霄.大学生学习观念与学习自主性培养[J].外语界, 2005 (3) .

[4]李玲.提高成人英语课堂效果之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5]龙凤华.E时代成人教育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6]罗下珍, 吕京.成人英语专业函授生教学现状分析[J].外语教学于研究, 2007 (31) .

中国蓝色海洋经济梦 篇9

国务院最近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这对于中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 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将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 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有进有退, 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以及坚持科技兴海等指导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未来十年, 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区域建设, 成为开启建设海洋强国至关重要的一把钥匙。近两年, 随着国家一系列海洋经济试点城市和发展规划的出台, 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布局加速起锚, 空间布局基本成形。未来, 海洋经济将成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强劲动力。但是, 如何在发展中规避风险, 协调解决好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值得决策者高度重视。

2011年, 国务院先后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2年10月,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的信息显示, 天津已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名单之中。5省、市的“3+2”试点, 将为我国海洋经济铺下战略基石。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布局加速起锚, 空间布局基本成形。沿海各省市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 相继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城市群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下, 东部沿海地区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迈进的思路逐渐明朗。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友好为特征, 目前, 以海洋高技术为引擎的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领域。我国沿海大部分省市在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中都对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 如辽宁省提出2015年“海洋新兴产业产值翻两番”, 天津市提出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基地”等。

除了制定有关海洋经济的国家级区域规划, 我国还设立了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为探索海洋经济发展创造经验。2011年6月30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以探索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模式, 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积累经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向海洋经济发力, 是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资源短缺、陆地环境承载能力日益紧张的现实情况下,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下, 海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将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沿海的整体经济布局。

中国海洋大学 篇10

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地方性多科性海洋大学, 经过多年努力, 其课程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广大教师从事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 截至2008年12月, 已有《食品微生物学》《水产品深加工》和《动物繁殖学》获批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还建设了47门校级精品课程;但是, 与学校“三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总体表现在省级精品课程数量不多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对照“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国家精品课程要求, 广东海洋大学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1 加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培养什么人”由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并由高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体现, “培养什么人”必须通过“如何培养人”来实现, 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如何培养人”的决定因素[1]。课程是构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 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及思路主要由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课程体系来体现并通过课程教学来落实, 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和实习条件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也围绕课程教学来安排。因此, 课程建设是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 是高校教学建设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工作重点。

1.2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 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此,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围绕“培养能力”这一目标, “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加大选修课开设比例, 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因此,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

1.3是广东海洋大学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实现从“合格”向“优秀”的飞跃和办学层次从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飞跃都离不开课程建设。

研究生教育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基础。因此,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离不开课程建设, 抓好课程建设既是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也是“申博增硕”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需要。

2 广东海洋大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培养“三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经过多年的调整, 目前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能反映其办学定位, 符合“三能”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其课程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 以公共基础课加公共选修课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公共选修课部分, 尚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愫的人”[2]的要求;部分专业的基础课程结构不够优化, 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基础课数量不足, 专业基础不够厚实;体现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特色的课程已显现但尚未形成体系, 体现学校定位和特色的海洋文化、海洋生物、海洋经济和海洋技术等通识教育尚未普及;已有就业指导等创业教育类课程, 但加强“能创业”教育的课程较为单一, 就业论坛、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教学环节有关创业教育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落实, 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2.2 课程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 是实现教育目标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先进的教学内容需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并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目前, 广东海洋大学仍有部分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不能反映学科最新进展;课堂教学知识信息量不够, 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 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远离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思想生活现实, 对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帮助不大。教学内容滞后是制约广东海洋大学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瓶颈。

2.3 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广东海洋大学开始本科教学的时间较短, 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积淀不够深厚, 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如, 有的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采用单纯讲授方式, 忽视启发式、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忽略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的课程虽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但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 表现形式仍为文字, 图像、声音和动画等未能在课件中体现。

2.4 课程教学团队结构有待优化

学校以精品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及网络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但仍未普遍形成由教授牵头,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组织上存在“单打一”现象, 即由一名教师承担 (一个) 或多门课程教学任务, 而且尚未由多个学科和专业知识背景相近的教师组成能够承担系列内容相近课程的教学团队;学校师资队伍总体结构有待优化, 教师“过剩”和“缺乏”现象并存, 一些专业新开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教师不足, 而一些传统课程的教师过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实验人员谋求转到教师系列, 而部分其他岗位人员谋求不断开课, 导致各专业实验教学师资不足。此外,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堪忧, 有的知识缺乏更新, 有的虽然理论水平不错但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2.5课程管理体系有待理顺, 课程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学校专业增加相对较快以及学科专业在各教学单位分布不十分合理等原因, 广东海洋大学课程归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现象, 表现在:同一门课程或相似课程在学校归属于不同学院, 或者在同一学院归属于不同系及医院、保卫处和图书馆等非教学单位开设课程, 但又缺乏管理课程的人员, 导致课程管理不到位;课程名称随意, 同样内容的课程因某些原因先后取不同名称等。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管理体系不顺, 基层课程组织尚未建立。

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 即学校以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为主, 学院以相近或相邻学科专业群为建设和管理对象, 系以学科专业为建设和管理对象, 分别进行管理。但如一个系开设有20门以上的课程, 教师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及专业, 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值得探索与研究。目前, 许多院校针对课程建设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建立课程群, 促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取得了好的效果。而广东海洋大学以专业建设负责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尚未普遍建立, 使得基层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活动缺少开展的平台, 教师的互帮互学缺少制度保障,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难以得到完全贯彻实施。

3 提高广东海洋大学课程建设水平的建议

3.1积极探索, 构建符合“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广东海洋大学课程设置应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1.1 构建课程体系, 体现科学合理

把课程体系设计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在公共选修课程设置方面,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海洋特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等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鼓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外语”“经营管理”及跨专业的选修课程, 构建院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1.2 整合课程结构, 实现文理渗透

压缩必修课, 增加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鼓励教师开出跨学科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各专业必修课按长课 (开课时间以一学期为单位) 安排, 选修课按短课 (开课时间以半学期为单位) 安排。短课制的实行将突破学科的限制, 真正实行“跨学科”的教学计划, 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见识广博的人才。

3.1.3 增强技能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

减少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比例, 增加实践课程及实践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15%, 理工农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在“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中增设专业素质能力选修课, 使学生获得实践锻炼, 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鼓励教师开设研究型课程, 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建立足够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优良的平台。

3.2 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规划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 反映各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各二级学院和专业应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出发, 根据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立足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着眼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从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以及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层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背景下, 规划课程设置及教学, 统筹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和教材等教学环节, 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确定规划建设课程的课目、目标和责任人, 制定实施课程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 有效指导和落实课程建设规划。

一些教师及管理干部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课程建设思路不清是影响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学校要继续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学院应组织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的研讨活动, 教学系宜采用传帮带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 以达到教师争做专业课程建设专家的目的。

课程内容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网络信息课程资源的异军突起, 课程内容载体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 课程载体管理与建设由“教材管理与建设”转向“教学资源管理建设与管理”。一方面应以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新作为选用教材的标准[3];另一方面及时规划, 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和试题库等。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重点,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潜能, 以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 要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激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手段改革上, 倡导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 鼓励传统常规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整合, 增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上教学平台和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功能, 着力扶持和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通过教研教改立项及试题库建设推进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通过举办教学竞赛等手段选拔和培养一批教学质量高、课堂效果好和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促使一批知识水平高且教学技能好的教学能手脱颖而出, 以此为示范带动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4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

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优化师资队伍, 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关键, 全力加强师资培养。①鼓励在职进修, 通过访问学者和课程进修等形式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②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提高学历;③落实课程组负责任制及青年教师导师制, 以老带新,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④采取优惠政策, 引进学科专业发展亟须的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⑤建立遴选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科学机制, 通过评选树立教学典范, 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及教学水平提高;⑥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 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衡量和评估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尺度。

3.5 理顺课程管理体系, 全方位推动课程建设

3.5.1 建章立制, 规范课程教学管理

落实学校先后出台的《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广东海洋大学本科课程建设与评估暂行办法》《广东海洋大学精品课程管理暂行办法》和《广东海洋大学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科学制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大纲和指导书等教学基本文件, 利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公布并落实;建立教研、听课、评课和教学督导等基本的质量保障制度, 确保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整个教学活动规范有序进行。

3.5.2 落实责任, 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建议构建“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务处—二级学院—专业建设首席教师—课程组 (课程) 负责人”立体课程建设责任单位。学校职能部门牵头, 建立各大类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 研究和指导课程建设;教务处制定课程建设规章制度, 协调全校课程建设工作, 以立项方式资助课程改革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 开展课程评估, 奖励优质课程和各级精品课程;二级学院是课程建设的主管单位, 应高度重视课程建设, 健全课程负责人制度, 为课程建设提供配套资金, 实施课程建设的过程监控和目标管理;专业建设首席教师是所属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直接责任人, 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对课程建设提出要求, 积极组织本专业各类课程的规划建设和评估申报等工作;课程组是所属学科课程建设的责任单位, 负责开展课程教研、检查、反馈和自评工作, 要切实发挥课程负责人的积极作用, 落实课程建设目标;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责任人, 全面负责本门课程建设工作, 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3.5.3 开展评估,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以《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为指导开展课程建设与评估, 从学校实际出发, 将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评估科学整合, 制订《广东海洋大学本科课程建设与评估暂行办法》, 规定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标准, 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 建立健全常规性课程评估制度;各专业和课程组应开展经常性的课程建设自评自检活动, 学校和学院每年开展一次课程评估, 评出学校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 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行精品课程上网制度, 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环境和网上教学平台的作用, 实现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课程评估总结和推广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 提高全校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学校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教学建设, 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落实“三能”人才培养的决定以及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 广东海洋大学各级领导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狠抓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 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落实课程组负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 落实课程建设的责任, 建立课程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这将推进广东海洋大学课程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林.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 (6) .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3) .

上一篇:油井监测系统下一篇:制作网站